端午节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演讲稿

2024-06-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端午节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演讲稿(精选6篇)

端午节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演讲稿 篇1

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演讲稿范文1

老师们,同学们:

早上好!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关于这个古老的节日有许多美丽的传说,其中最著名的恐怕就是屈原先生的故事了。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都城。屈原目睹自己的祖国被侵占,心如刀割,但他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无奈之下在农历的五月初五,写下绝笔《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他。人们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丢进江里,据说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后来,为了防止饭团被蛟龙吃掉,人们便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的办法,这便是粽子的原型。

是怎样的精神促使这位伟大诗人纵身跃入滔滔江水呢?是那颗忧国忧民、热爱故土的心。

祖**亲用她的身躯为我们支撑了一片晴朗的天空,开辟出了一片成长的沃土。今天的我们无需用舍弃生命来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怀,我们只需把热爱祖国这一信念落实到自己日常的行动上:努力学习,尊敬师长,遵守公德,全面发展,为和谐社会的建设贡献力量……

今天的我们重拾起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不也是热爱祖国的表现吗?

棕叶飘香,又一个端午节就要到了,让我们在品尝美味粽子的同时,重温屈原先生的铮铮铁骨,继承屈原先生的爱国精神吧!

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演讲稿范文2

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国旗下的主题是《端午节的由来》。

关于端午节起源的传说可多了,其中,纪念屈原的说法流传得最广。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出生在2000多年前战国时期的楚国。他为人正直,学识渊博,很有才干,在楚国担任了重要职务。因为他主张坚决对抗秦国侵略,而受到打击、排斥,还被楚王赶出了朝廷。屈原悲愤极了,在流放途中写下了许多充满爱国精神的诗篇,最有名的是《离骚》。后来,秦国军队攻占了楚国都城。楚国失地千里,尸横遍野。屈原心如刀割,他不愿意看到国破家亡的惨景,就在农历五月五日这一天,怀抱石块,跳进了泪罗江。当时他62岁。

百姓们爱戴屈原,当听到他自杀的消息后,纷纷划着船奔向江中,去打捞屈原的遗体,但没能找到。他们怕江中的鱼虾会咬食屈原的遗体,又纷纷把江米装迸竹筒,扔到水里,想用江米喂食鱼虾来保护屈原的遗体。从此,每年的五月初五,人们都会自发地来到江边,悼念屈原,还要划着船冲进汹涌的波涛,象征人们争相打捞屈原遗体,以此来寄托对屈原的哀思。久而久之,我国南方就形成了端午节赛龙舟的习俗。因此,端午节又成了纪念屈原的节日。

同学们,屈原因为热爱祖国、关心百姓疾苦而受到人们的爱戴。当我们津津有味地吃棕子、观看赛龙舟时,不要忘记2000多年前那位爱国大诗人——屈原。

让我们怀着敬爱之心和珍爱之情来看待中华这一传统佳节吧!提前祝大家端午节快乐!

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演讲稿范文3

同学们,老师:

大家好!我是木瑾瑾!马上我们迎来的就是端午节,听到这个节日大家应该都很熟悉吧。但我还是要为大家介绍介绍!

端午节是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也是六月十二日,端午节也被称为端阳节,午日节,五月天等。

你们知道端午节的来历吧!归纳起来,大概有几点吧:一,纪念屈原,屈原是楚国诗人,他在这天汩罗江殉国。二,迎接伍子胥,当时人们把伍子胥视为河神。三,纪念孝女曹娥,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她只有十四岁,每日每夜沿江痛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投江,五日后抱出她父亲的尸体。四,迎涛神,伍子胥含冤死后,化为涛神,后来人们把伍子胥的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江。

在端午节我们会吃粽子,都是用艾叶包的,家人在一起吃,其乐融融,大家吃得津津有味。粽子的品种很多,有蛋黄粽,有肉粽,还有蜜枣粽等。我们还会在端午节这一天划龙舟,划龙舟是为了祭祀屈原,曹娥。划龙舟不是一个人在划,而是十几个人一起划,有一个人在前面击鼓。龙舟的样子更是美轮美奂,非常精致,都是用木雕成,雕刻家们都是精雕细琢。我们还会看到街上的妇女都带着艾虎,人们认为艾虎可以驱邪,小孩子们还会戴着香囊,可以驱避毒虫。今天就讲到这里了,端午节大家也知道了不少吧,我就不介绍喽!

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演讲稿范文4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今天国旗下的讲话的主题是:纪念屈原,过端午节。

大家都知道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端午节。那端午节到底是怎么来的呢?端午亦称端五,“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此外,端午还有许多别称,如:夏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等等。

端午节的别称之多,间接说明了端午节俗起源的歧出。事实也正是这样的。关于端午节的来源,时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种说法,诸如:纪念屈原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等等。迄今为止,影响最广的端午起源的观点是纪念屈原说。在民俗文化领域,我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xxx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国外。

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为了传承屈原的爱国传统,所以,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谢谢大家。

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演讲稿范文5

敬爱的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国旗下讲话的内容是《我国传统节日——端午节》。

同学们,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今年的端午节是x月x日,也就是本周x。关于端午节起源的传说很多,其中,纪念屈原的说法流传得最广。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出生在2000多年前战国时期的楚国。他为人正直,学识渊博,很有才干,在楚国担任了重要职务。因为他主张坚决对抗秦国侵略,而受到打击、排斥,还被楚王赶出了朝廷。屈原悲愤极了,在流放途中写下了许多充满爱国精神的诗篇,最有名的是《离骚》。后来,秦国军队攻占了楚国都城。楚国失地千里,尸横遍野。屈原心如刀割,他不愿意看到国破家亡的惨景,就在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怀抱石块,跳进了汨罗江。当时他62岁。

百姓们爱戴屈原,当听到他自杀的消息后,纷纷划着船奔向江中,去打捞屈原的遗体,但没能找到。他们怕江中的鱼虾会咬食屈原的遗体,又纷纷把江米装迸竹筒,扔到水里,想用江米喂食鱼虾来保护屈原的遗体。从此,每年的五月初五,人们都会自发地来到江边,悼念屈原,还要划着船冲进汹涌的波涛,象征人们争相打捞屈原遗体,以此来寄托对屈原的哀思。久而久之,我国南方就形成了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的习俗。因此,端午节又成了纪念屈原的节日。

两千年之后的今天,我们谈论屈原的爱国主义,倡导的是什么呢?我们倡导的是屈原热爱自由,和平的精神,是面对危机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度的责任感,是面对强权宁折不弯的精神,要体会到屈原对于国家人民的深厚感情,体会到屈原对于这片土地,也就是我们脚下这片广袤大地的深厚感情。

同学们,屈原因为热爱祖国、关心百姓疾苦而受到人们的爱戴。当我们津津有味地吃粽子、观看赛龙舟时,不要忘记2000多年前那位爱国大诗人——屈原。

希望我们珍惜今天的生活,彼此勉励,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做一个奋发图强,能为祖国建设贡献心智的人,能为自己的将来铺垫繁花似锦的人,能回报呵护自己的父母师长,无愧于炎黄子孙的人。

今年的端午节放假为xxx,也就是本周x,周x正常上课,上周x课务。在放假期间请同学们要注意安全,特别是最近流感比较严重,尽量少去公共场所。最后,祝同学们过一个愉快的、安全的端午节。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端午节相关文章:

1.我们为什么要过端午节?端午节送什么礼物好?

2.2019最新端午节活动主题大全

3.2019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知识

4.端午节作文600字五篇

端午节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演讲稿 篇2

一、端午节文化象征意蕴挖掘

何星亮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象征系统进行论述时提出, 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结构形式多样, 隐藏在社会和文化的各个方面, 可以从多角度进行分析。他从文化习俗和信仰的角度分析了二元、三元、五元、八元思维结构。根据端午节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表达方式, 本文采取三元思维结构, 并基于“三才“即“天”、“地”、“人”的视角对端午节的传统文化象征进行解读。

(一) 天:崇尚自然, 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中国的传统节日无论是在节日设立的时间、节日的诸多风俗还是在节日的演变上, 都体现了要顺应自然节律、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针对端午节来讲, 关于端午节起源的说法很多, 其中有一个便是“源于夏至说”。在中国古代, 夏至和冬至由于处于季节变化性较大的时间节点而备受重视, 是中国古代两个最重要的节气, 也被当做重要的节日来过。古语有云:“冬至如大年。”冬至节日一直保留至今。夏至也曾经作为节来过, 后来是端午节的盛行, 夏至作为节日的活动内容才被挪到端午节了。从这个角度讲, 端午节的出现是和季节交替密切相关的。它可以看作是自然对人的生活的制约, 人对自然的一种认识、顺应与把握。它是中华民族文明、智慧的结晶, 是长期积累下来的智慧对变化自然的一种适应。

(二) 地:鲜明的农业文明特色

端午的产生主要是源于农耕生产中产生的应时而作, 张弛有度的自然生活习惯。端午节万物孳生, 它的选定正是夏伏这一特色的最好体现。入夏, 农事渐忙, 收获的季节尚未到来, 青黄不接, 而且此时天气春意已消, 逐渐燥热, 天灾地孽开始出现。端午节期间的多种民俗事项都表达了人们对农业丰收的渴盼。拿吃粽子的习俗来讲, 粽子古称角黍。黍是中国古代五谷 (稻、黍、稷、麦、菽) 之一。古人认为黍具阳火之性, 又称“火谷”。角黍之所以要用菰叶包裹, 是因为菰叶生于水中而属阴。菰叶包于黍外, 象征“阴外阳内”、“阴阳相合”之状。表达古代中国人祈求端午之后阴阳调和, 风调雨顺的愿望。

(三) 人:对个体生命的关爱, 对家庭亲情的重视和对爱国主义的弘扬

中国的传统节日处处显示出人的主体地位, 对个人、家庭、国家三者的关注几乎是中国每一个传统节日的核心内容。端午节中, 采用多种厌胜之物如艾蒿、符图、雄黄酒等进行驱邪避瘟, 体现了人们对健康的追求, 对生命的热爱;姻亲交往、朋友相聚、师生互礼则表达了对社会人际关系的重视;尤以家庭关系为重, 寄托了人们以过节的形式维持家庭和睦、其乐融融的美好愿望;通过吃粽子、划龙舟等来纪念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 体现了端午节对爱国主义这一国家、民族永恒主题的弘扬。

二、文化象征视角下端午节日旅游发展对策探析

从“天”、“地”、“人”的视角对端午节进行传统文化象征解读可知, 端午节以其独特的节日象征符号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品质。在运用端午节丰富的文化象征意义进行旅游载体化运作时, 要在宏观上把握好端午节日旅游这个基本特征。具体来说可以从“处理好三对关系”和“发展好一个产业”两个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

(一) 处理好三对关系

1. 西方外来文化与东方本土文化之间的关系。

象征具有群体性的特征。绝大部分象征符号反映群体的价值取向和心理状态。传统节日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群体文化心理写照。中国的传统节日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取向, 是中华悠久历史文化积淀的折射。在全球化发展日益加快的今天, 西方传统节日在中国大行其道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洋节日文化个性化强, 没有固定模式, 对好奇心强、爱赶时髦、爱模仿的年轻人有吸引力, 结果使得传统节日备受冷落。对此, 一方面顺应世界文化交流的大趋势, 认清并承认西方传统节日在中国盛行的事实;另一方面, 不能对此状况“听之任之”, 而应审时度势, 加大本土节日文化宣传和建设, 保护中国古老文化的根。同时, 积极吸收西方传统节日中有益的、能唤起人类共同美好情感的成份, 为己所用。

2. 社会政治文化与大众娱乐文化之间的关系。

象征具有多重性的特征。其表现之一为同一种象征符号因其本身表现形式的多样性而被人们赋予多种不同的象征意义。端午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符号之一, 其多彩的民俗事项使其蕴含极为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目前, 对于端午节文化的宣传大都停留在其作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节日”的狭隘范围内, 过分强调其纪念性的内容, 夸大其政治性的色彩。这导致了端午节日的严肃性有余, 活泼性不足, 使得普通民众融入传统节日的文化活动匮乏, 形式单一。因此, 在发展端午节旅游时要充分展示其传统文化的魅力。除了注意发挥其社会政治功能外, 还要积极地融入大众娱乐文化, 创新各种节日文化活动形式, 让人们在较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去感知并寻找传统文化的灵魂。

3. 现代流行文化与传统古典文化之间的关系。

象征具有传承性的特征。传承性强调象征符号在社会演变中基本的表现形式和所具有的深层文化内涵的稳定性。节日符号的传承性决定了其在文脉相传中的重要作用, 但并不意味着节日具体表达方式和内容的固步自封。传统节日产生和发展都是在不断变换的社会时空中进行的, 其演变与与时俱进是一种历史衍义的潮流。符合民众心理的节日文化形式的“以旧换新”是十分必要的。在发展端午节日文化旅游的过程中, 要破除目前端午节就是吃粽子、划龙舟的单调节日模式, 积极利用现代流行文化载体和手段, 通过探索流行文化的创意、生产、传播与青少年的审美、志趣、利益情感诉求以及休闲娱乐之间的内在联系, 努力吸收其中极具活力的、能唤起强大的市场感召力和情感共鸣度的流行文化元素, 来充实传统节日的现代感, 实现现代流行文化和传统古典文化的有机融合。

(二) 发展好一个产业

文化产业被认为是21世纪最有潜能的产业。旅游产业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文化产业的范畴之内, 旅游产业的综合性特点和文化魅力发挥得淋漓尽致。在开展端午旅游时, 要坚持文化大产业的发展观念, 积极利用旅游产业关联性强、带动性大的优势, 将端午节诸多传统文化象征符号诉诸于能够看得见、摸得着、体会得到的感性载体之上, 打造端午旅游文化大餐。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第一, 多行业联合运转。将和端午旅游相关的餐饮、住宿、交通、旅游纪念品的生产和销售、新闻媒体、出版等各行业联合起来, 形成一个端午旅游文化大产业链, 积极开展产业链条上各个节点的呼应合作, 促进端午节象征资本的扩张。

第二, 加大创意血液的注入。应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对端午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再创造、再提高。比如可以运用数字化技术, 推出端午“超越时空”虚拟旅游项目, 让旅游者能够亲临其境般地了解端午文化演变的历史, 体会其生动别样的传统文化特色。

第三, 将端午的节日文化元素融入到地方文化元素中去, 延伸端午旅游的表现空间, 充实旅游活动内容。比如在缺水的北方, 龙舟竞渡旅游项目受自然条件的限制无法实施, 但是可以结合北方各地域文化风情, 除了开展诸如旱地高跷舞龙等文化娱乐活动外, 还可以在饮食方面凭借北方菜肴相比南方菜肴更为豪放的特征, 展示“龙舟舞动食文化”的风彩。

摘要:本文以端午节为例, 从文化象征的视角, 通过列举端午节多彩的民俗事项, 挖掘其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 最终对端午节日旅游的发展提出探索性建议, 以期能给中国传统节日旅游的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传统节日,端午节,文化象征,旅游

参考文献

[1]何星亮.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体系[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3 (3) .

[2]高丙中.端午节的源流与意义[J].民间文化论坛, 2004 (5) .

[3]金苹苹, 吴珊.端午节民俗文化特色初探[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02 (6) .

[4]瞿明安.论象征的基本特征[J].民族研究, 2007 (5) .

[5]姜杰敏.论民族传统节日的保护和利用[J].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2 (3) .

品端午情韵弘扬传统文化的演讲稿 篇3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幽幽端午情》

同学们,五月五日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它产生于战国时期,经过很多朝代,一直源远流长,至今有多年的历史,它被世人蒙上了一层纱,今天让我们一起去揭开那神秘的面纱吧。

让我们穿越时空去看看春秋战国时期的感人故事吧。据《史记》记载,屈原是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主张联齐抗秦,因此遭到贵族的强烈反对而被去职,被赶出成都,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的都城,他眼看着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在五月五日,他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汩罗江而死。屈原死后,楚国人民衰痛异常,就在江面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并且以芦叶包馅料投入江中,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后来人们为纪念屈原这位英雄,将五月五日定为端午节。

端午节怎能忘记吃粽子呢?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每年五月,中国百姓家家户户都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粽子的馅料种类繁多,北方常用的是小枣;南方则有豆沙、水果、鲜肉、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一直盛行,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各国。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酒、龙舟下水喜洋洋”这句俗语表现了端午节热闹欢快的情景。当今的端午节不单是纪念屈原,而且也在展现人们和谐幸福的生活。

小学生关于端午文化的演讲稿 篇4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我是xx班的xx。今天我讲话的主题是端午文化,刚刚度过愉快的周末,我们又将迎来一年一度的端午小长假。曾经有一首儿歌唱道:“端午节,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酒,龙舟下水喜洋洋。”这些,都是端午节上最为热闹的一些习俗。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节奏的加快,外来文化的大举入侵,年少的我们不再眷顾流传几千年的传统文化,而是将目光转向“圣诞节”、“复活节”等,甚至各种不是节日的数字节。面对这种现状,我们不得不反思,端午节到底意味着什么?

端午节,是民众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而广为流传的节日,端午是一个诗人的节日。据《史记》记载,屈原在流放期间,写下了《离骚》、《天问》、《九歌》等忧国忧民的不朽诗篇。当秦军攻破楚国都城,屈原眼看着国破家亡,百姓流离失所,悲愤之下,于五月初五,奋笔疾书《怀沙》后,投汨罗江而死。屈原忧国忧民,一片赤胆忠心,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不朽的篇章。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畅谈端午,意味着什么,或者说倡导的是什么?毋庸置疑,我们倡导的是屈原热爱自由、和平的精神,是面对国家安危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的高度责任感,试问千年之后,谁的名字和作品还能为世人所传诵?

曾经,我们被称为“东亚病夫”,耻辱虽然已随风而逝,但历史应该铭记。增强国民体质是国之大计。每逢端午节,许多地方组织赛龙舟,龙舟竞渡是一项很有气势、极具合作精神的竞技活动,这也契合强健国民体格的要求。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同学们一定要积极参加校内外的各种体育运动,强身健体,同时养成竞争、团结、勇往无前的精神。

古人在端午节前后喜欢用艾叶来驱赶蚊虫,净化空气,这个传统亦保留至今。端午前后正是春夏交替之时,天气炎热,多雨潮湿,蚊虫滋生,是传染病的高发时节,所以大家要注意个人卫生,早睡早起,远离疾病。

和屈原不同,我们身处的时代是盛世的中国。国家富强,民众和谐。在这样一个富足自信的新时代,我们更应该学会爱国,学会珍惜我们看似应得的宽敞明亮的教室,我们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甚至我们的衣食住行。这都是我们的祖辈,怀着爱国爱民的理念,抛头颅洒热血为我们拼搏而来的。

端午节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演讲稿 篇5

有的人可能会说:“端午节不就是纪念屈原投江的吗?”其实,除了屈原跳汨罗江的故事,还有一个传说却很少人知道。

这个关于端午节的传说是纪念伍子胥,他是楚国人,因父兄被楚王杀害而投靠了吴国,吴国打败楚国后,伍子胥终于报了仇。吴王死后,儿子继位,吴国又打败了越国,越王勾践请和,求和条款上写着越国每年要献给吴国大量金银,吴王很高兴,而伍子胥却说要灭了越国,吴王一怒之下就把他杀了投入江中。

每年端午,艾草芳香四溢,大人们用雄黄酒在孩子们的额头上写着一个“王”字,既驱邪驱蛇又显得很霸气。除了用雄黄酒写“王”字,端午节还有很多“吃”的习俗,比如:吃打糕、吃煎堆煎饼、吃“五黄”等。

打糕就是将艾蒿和糯米饭放置于独木凿成的大木槽里,用长柄木锤打制而成的米糕。而“五黄”指端午节要吃黄瓜、黄鳝、黄鱼、咸鸭蛋,最后就是雄黄酒。此外浙江北方端午节还吃豆腐。

每年的端午节,外婆都会给我做许多粽子,有鸡腿粽、肉粽、蛋黄粽……如果幸运的话,还能拿到外婆独家秘制的蜜枣粽。

端午文化:一条生活智慧的河流 篇6

端午节是中华儿女释放爱国情怀、祈愿平安和谐的传统节日, 时逢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龙舟竞渡, 艾草悬门, 粽情弥漫, 到处飘逸着中华民族的生活智慧。

1. 诗节赛“龙舟”:崇德扬善追念先贤

闻一多先生曾撰写《端午考》一文, 认为端午节“源于远古时代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 故此节又称龙日或龙节。为了求得龙图腾的赐福, 这一天, 人们断发纹身以像龙子, 举行图腾崇拜, 他们把所乘之船刻画成龙形, 与岸上的鼓声相和, 在水上进行竞赛划船的活动和游戏。这便是龙舟竞渡的起源。

据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记载, 楚人端午节举行龙舟比赛是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故此节又称诗人节。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人, 对国家社稷忠心耿耿, 却遭奸人陷害被贬, 流放到沅、湘流域。在此期间, 他仍然心系家国, 写下了不少忧国忧民的诗篇《离骚》、《九歌》、《天问》等。公元前278年, 秦军攻破楚国都城。屈原眼看自己的家国被侵略, 悲愤交加, 始终不忍脱舍故土, 写下绝笔作《怀沙》后抱石自沉汨罗江。沿江百姓舍不得忠良就此投江死去, 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之后每年端午节划龙船以纪念屈原, 借划船驱散江中之鱼, 以免鱼虾蚕食屈原的身体。就这样, 端午节这天龙舟竞渡的习俗就传开了。

吴越族的龙图腾崇拜, 楚人救赎屈原的传说, 意蕴深远。首先, 吴越人以龙为祖, 敬祭祖先, 体现了古人“慎终追远”的人文精神。先民认为人的生命是短促的, 而人的精神是永恒的。他们坚信祖先博大的功德可化普通为神圣, 化短暂为永恒。祖先厚如天地的德行永远激励着后人追求和谐, 践行高尚, 营造和美。其次, 屈原的忧国忧民与楚人的救赎祭念, 体现了古人“抑恶扬善”、敬畏生命的人本智慧与追思先贤的人文情怀。《易经》指出, 人“与天地合其德, 与日月合其明, 与四时合其序”。强调“人道”须符合“天道”。天地有大德大爱, 人类与天地共德。屈原对国家社稷忠心耿耿, 承践了天地大德, 其人格与天地同在。孟子认为, 人要“善养浩然之气”。楚人奋力救赎屈原、纪念屈原, 就是对坚守正义的宣誓, 对丑恶的宣战, 对生命的尊严的敬畏。可见, 龙舟竞渡它彰显了中华民族崇德扬善、敬畏生命、追思先贤的人文理念, 在这种意义上, 龙舟竞渡就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游戏或体育竞技项目, 而成了中华先祖崇德扬善的重要文化符号。

2. 重午悬“三友”:敬天保民崇尚安康

午属十二支, 农历五月为午月, 午、五同音, 五、五相重, 故端午节又称“重午节”或“重五节”。在中国古代, 人们认为五月是“恶月”、“毒月”, 五日是“恶日”、“毒日”。五月五日是恶月恶日, 人们最忌讳这一天。因此这个节日最早一直是作为保健、避疫、驱邪的节日传下来的。

民间传说中, 神仙有战胜妖魔的“三件武器”:菖蒲、艾草和蒜。菖蒲是宝剑, 艾草是鞭子, 蒜是法锤, 因为其后来被民间用于端午驱除蛇、虫和病菌, 降妖除邪, 故又称“端午三友”。传说远古时候, 水怪想在五月初五淹没百姓的家园来霸占地方做他的地盘, 天上的神仙知道此事, 便砍了菖蒲和艾草, 分别做成宝剑和鞭子, 挖了蒜, 作为法锤, 以此为武器与水怪决战, 结果神仙大胜了水怪。端午这天, 神仙把手中做武器的菖蒲、艾草和蒜头置放于人们的房子上面。水怪被神仙打怕了, 一看到“三件武器”, 就吓得屁滚尿流, 再也不敢骚扰人间。此后每逢端午, 人们会在自家的墙上挂一些艾草、菖蒲和蒜, 来震慑水怪, 以此保护房屋和财产。

端午期间, 时临夏至, 正是寒暑气转换之时, 气候潮湿, 毒虫滋生, 人很容易患病。从科学角度看, 艾草的茎、叶, 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 可驱蚊蝇、虫蚁, 净化空气, 入药有理气血、袪寒湿的功效;菖蒲的叶片也含挥发性芳香油, 是提神通窍、强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蒜头气味辛郁, 是有杀菌功能的调味品, 民间以嚼生蒜或食用蒜来预防或消除口腔及肠道疾病。因此, 先民重午悬挂艾草、菖蒲和蒜, 体现了古人的科学探索精神。神仙降妖的传说意蕴深长, 它体现了古人对“天道”的敬畏和祭奠, 对民生的呵护, 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体认。先民把宇宙运行、万物生长的自然界视为“天”, 它容括生命的整体, 人是其中的一部分。“敬天命”“识天道”, 强调人们敬畏和遵循大自然的规律, 开展生产生活而造福保护自身。《庄子》曰:“天地者, 万物之父母也。”天地宇宙产生了有生命的万物, 故我们要祭告天地, 感念天地的养育之恩。可见, 重午悬“三友”的实践, 凸显了祖先敬天保民、崇尚安康的人文关怀。

端午悬“三友”习俗传承至今, 部分继续保存, 部分推陈出新。如今的端午节, 好些人家在大门上插上艾草和菖蒲, 人们手持手机或围坐在电脑前, 给亲戚朋友通过网络传递艾草、菖蒲和蒜的信息和知识, 讲述着神仙水怪的故事, 给亲友送去平安和健康的祝福。

3. 端阳递“粽情”:尚贤爱国祈愿和谐

据北周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 因仲夏登高, 顺阳在上, 五月恰是仲夏, 其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天气好的日子, 故将五月初五叫做“端阳节”。端阳节的饮食习俗丰富多彩,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吃粽子。人们在享受中国传统美食之余, 期望平安、吉祥、和谐, 更让深远浓烈的爱国情怀得以释放与提升。

粽子最早用作祭祀祖先和神灵, 被称为“角黍”, 呈动物角形。先民认为, 动物角是人和神沟通的灵物, 祭祀神灵所供之物以有角为贵。故古人祭祀时喜欢用带角的动物作祭品, 以祈求福禄。东晋范注《祠制》说:“仲夏荐角黍。”说明当时已有夏至用角黍祭祀祖宗神灵的习俗。把粽子包成角形, 正是对动物角的模仿, 赋予粽子祭祀的意义。

到战国时期, 因屈原当时在民众心中的崇高地位, 粽子又成了祭祀屈原的食品。楚人屈原在世时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 力主联齐抗秦, 遭到子兰等奸人的强烈反对, 屈原受谗去职遭流放。秦军攻破楚都, 屈原悲痛万分, 不忍看着祖国和人民遭受欺凌, 端午这天自投汨罗江, 以身殉国。江边的百姓听说屈原投江, 纷纷来到江岸上, 将自家的粽子投入江中, 让鱼吃饱, 以阻止鱼咬食屈原的身体。之后人们每年都向汨罗江投放粽子纪念屈原, 祈盼他平安吉祥。就这样端午的粽子文化在民间传开了。两千年来, 后人为纪念屈原, 把一个忠臣、诗人的死亡日逐渐变成了一个表达哀思、释放爱国情感的伟大节日。

传递粽子情, 是端午节最重要的习俗。端午天刚亮, 家庭主妇就为做粽子和中午美食而忙乎起来。做好粽子, 必须让儿子给其岳父岳母送去粽子和礼品, 将平安、吉祥、和谐等浓浓祝福传递到亲人心间。之后, 左邻右舍之间互送粽子, 传递友好和问候。

端午文化在生活中形成、创新和传承, 其根本在于过端午的现实生活。端午节, 陕西甘肃等地上演屈原题材的秦腔, 悼念屈原, 表达浓烈的爱国之情, 表现对正义的坚守和对邪恶的鞭挞;江南水乡开展龙舟竞渡活动, 诠释人们对祖国的无限忠诚, 对和平生活的无限热爱, 对爱国英雄的无限敬仰与虔诚祭奠, 对生命尊严的至高敬畏, 中华大地浸润在道德洗礼的氛围之中。

上一篇:学生宿舍管理中心校区服务部岗位职责下一篇:特殊教育学校参观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