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政策建议

2022-12-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从1972年罗马俱乐部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指出地球潜伏的危机和发展面临的困境并倡导“零增长”,到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1987年《我们共同的未来》正式提出“可持续发展”理论与模式,再到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21世纪议程》,注重生态化发展理念和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新的发展模式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和认可。

针对日益严重的能源、资源危机和生态环境威胁,国际社会开始着手采取可操作性的控制措施。《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条约》第3次缔约方大会于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召开,14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通过了旨在限制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抑制全球变暖的《京都议定书》,近年来得到了积极响应,目前已有170多个国家签订了该协议。2003年以来,英国、欧盟、日本等先后提出了推广低碳能源技术的发展战略。

在全球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提出低碳减排的背景下,就低碳城市打造而言,中国发展低碳城市的理念最早是在“十二五规划”中体现的。其致力于打造资源能源节约、环境优美宜居、运作安全可控、经济健康持续的低碳城市。这亟需在城市规划、节约能源、降低能耗、城市交通系统等城市运营的重要领域大力宣传低碳理念,达到深入人心的效果。2008年我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世界自然基金会联合推出“低碳城市”试点城市定为上海和保定。2010年国家发改委颁布《关于开展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确定广东、辽宁、湖北、陕西、云南五省和天津、重庆、深圳、厦门、杭州、南昌、贵阳、保定八市为我国第一批国家低碳试点省市。此后,我国又设立了36个低碳试点城市。而越来越多的城市也在积极准备加入低碳城市的行列,政府希望能通过试点城市来探索道路,带动全国各城市走向低碳化发展。

为此,生态化发展模式和低碳发展之路能否得到有效落实,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世界各国的城市发展、建设和管理能否切实贯彻新的发展理念。而低碳城市的发展也将成为中国发展模式的成功转型、扭转全球生态格局的关键。

一、“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城市发展定位和“科学合理、有的放矢”的政策体系

我国城市地区差异显著、发展条件迥异、发展阶段不同,各地在低碳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和阶段性的目标,灵活选择和创新性运用各种政策组合,有计划、有步骤地推出相应的政策措施。端正城市发展定位,遵循城市发展要求,根据城市发展实际,适时选择适宜的政策组合。

建立和完善城市低碳发展的政策体系,是推进低碳城镇化的发展模式所不可缺少的。城市低碳发展涉及诸多领域的内容,孤立的部门政策或单一的政策类型难以实现低碳城市的整体目标。只有建立起层次完整、机制健全、相互配套的低碳政策体系,才能形成政策合力,实现城市发展的低碳转型。

改革财税体制和考核体系,为发展低碳生态城市营造制度环境;改革城市政府行政管理体制,转变和优化城市政府职能。并借鉴发达国家低碳城市的建设过程中的政策经验,将政府、企业、公众等多元主体结合起来,共同参与、共同行动。

二、关键技术和重点领域——提供技术保障

虽然我国在低碳城市技术(如绿色建筑技术、城市节能技术等)领域具有一定的基础,但是在一些高精端的技术(如碳捕获、碳封存等)方面仍然远远落后于国外。尽管《哥本哈根协议》和《京都议定书》都规定发达国家有义务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帮助,但实际情况是我国只能通过国际市场购买低碳城市技术,再加上欧美发达国家对技术转让漫天要价,导致低碳城市技术引进成本非常高。我国应借助国际碳交易市场蓬勃发展的大好形势,密切关注低碳城市技术的国际动向,联合其他发展中国家一起加大谈判力度,进一步加强与发达国家的低碳技术的合作。

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核能等新能源,积极引进天然气资源,提高清洁能源比例;应用高效发电技术,试验应用碳捕集与封存方式,降低能源工业碳排放;试点智能电网建设,促进可再生能源并网发电;借助引进国外优秀低碳技术和加大自身的低碳技术科研投入。

提高建筑节能标准、推广采用高能效建筑与可持续建筑。采用先进的供暖和技术设备,降低能耗。中央空调采用变频调速技术的风机水泵,采用节能节水电器等。建立建筑智能管理系统,实施能源消耗审计及需求预测。对于建筑市场,可通过企业、政府和消费者三方来进行推广。企业作为低碳建筑的开发者应该积极采用新能源、新技术开发低碳建筑。政府作为监督者,应该采用一定的宣传方式和鼓励政策,使人们对低碳建筑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鼓励企业开发低碳建筑,鼓励消费者购买低碳建筑,并采取一些经济上的补偿措施来切实推广低碳建筑。

三、产业调整——推动结构性减碳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发展成就举世瞩目。同时,高速的经济发展和快速的城镇化进程迅速地改变着中国的产业结构、城乡结构、资源利用结构和能源消耗结构,也对生态环境格局产生了巨大影响。

从1978年起,中国通过不断努力将万元GDP能耗由15.676吨标煤降低到了2007年的1.07吨标煤,但由于传统经济模式下与经济增站相伴随的资源环境成本总量的迅速上升,中国也面临着巨大的近期发展矛盾甚至远期的生存压力。未来10年,中国城镇化进程的持续快速推进将成为影响中国乃至整个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事件。当前我国城市经济发展主要还是依赖煤炭、石油等高碳含量的化石能源,造成碳排放量快速增加,这已经成为城市低碳转型的最主要瓶颈。

据联合国统计,世界城市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50%以上,城市碳排放占全球碳排放总量的75%。据《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14)》、《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14)》,我国城市经济增长所需能源主要是原煤、煤气、石油以及天然气等化石能源(占81%以上),城市低碳化转型过程中的能源问题可以集中为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问题。而且排放了相同比例的废气、废物和二氧化碳,正是这种在资源处理过程中的生态低效,造成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

城区制造业将逐步向郊区转移,中心城区将形成现代服务业发展核心区,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契机,同时也给城市的结构性减碳提供了重要契机。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是优化产业结构、降低能源资源消耗和碳减排的重要途径。加快改造升级高碳产业是构建低碳产业体系的基础。对传统的高碳产业,要以技术创新为突破口:首先,加快淘汰高消耗、低效率、高排放的落后的技术、工艺和设备,提高生产效率和能源利用率,实现产业低碳化改造。其次,严格控制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项目市场准入。再次,强力推进清洁生产,实现企业及工业园区低碳化。最后,加快推进传统产业集群化发展和进行农业低碳生态化调整,发展特色现代化产业。

四、引导绿色消费,践行低碳生活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报刊等媒体,加大低碳公益广告力度,采取专题讲座、研讨会、成果展示会等形式,加大低碳理念宣传力度,组织开展低碳理念宣传活动和科普活动。鼓励中小学生创新开展低碳教育,开展各种形式的低碳专题活动,普及低碳知识。积极开展土地日、地球日、水资源日、能源日、公共交通日、无车日、节水行动、减塑行动、熄灯一小时等低碳活动,强化公众低碳意识。争取市民对低碳理念的认知率快速提高。

推行低碳公务。制定政府办公楼和公共建筑的节电、节水、节材、节油计划、目标和标准。大力推行政府低碳采购,建立低碳产品、低碳服务认定制度,以政府低碳采购引导全社会低碳消费方向。

倡导低碳商务。在产品推介、营销、售后服务及回收利用等各个环节融入低碳理念,鼓励发展网上交易、虚拟购物中心等新兴服务业态。搭建低碳物流体系,完善低碳市场服务,坚持实施“限塑”行动,系统开展限制过度包装工作。

引导市民低碳生活。鼓励公共交通工具、自行车、步行等低碳出行方式,加强交通需求管理,提高新车能效与排放市场准入门槛,鼓励采用低碳膳食方式,减少浪费,引导合理选购、适度消费、简单生活等低碳消费理念。

摘要:自工业化以来,人类以碳氢化合物高排放为代价的经济增长,已使全球每年的二氧化碳及其他温室气体排放远超过地球容纳力,对全球环境、经济,乃至人类社会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已经严重危及人类生存。城市一方面是创造人类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核心,另一方面也是改变生态格局、大量消耗资源能源、导致温室效应等问题最为集中的地方。低碳发展不仅是城市自身的问题,同时也是全局性的问题,需要从城市发展定位、政策体系、技术保障、产业调整和低碳消费多方面协调配合,才能有效突破目前存在的诸多难题。

关键词:低碳城市,能源浪费,技术保障,创新

参考文献

[1] 刘骏.中国低碳城市发展战略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01):45-50.

[2] 盛广耀.中国低碳城市建设的政策分析[J].生态经济,2016(02):39-43.

[3] 胡剑波,任亚运.国外低碳城市发展实践及其启示[J].贵州社会科学,2016(04):127-133.

[4] 尹雨果,霍婷.国外低碳经济研究综述[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09):18-23.

上一篇:思想政治工作在高等体育院校中的作用下一篇:标准化护理干预在胃溃疡合并糖尿病患者内镜检查中的护理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