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生态文明美丽中国

2024-09-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建设生态文明美丽中国(精选8篇)

建设生态文明美丽中国 篇1

实现美丽中国

[摘 要] 党的十大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列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使 “四位一体”上升到 “五位一体”。将生态文明建设列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不仅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而且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与时俱进,这是实现美丽中国的关键一步。生态文明建设同时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它将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继续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生态文明;小康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执政理念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彰显了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

摘要: 生态文明作为人类文明的基础,延续了人类社会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的历史血脉,贯穿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方方面面。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我们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党的十八大报告把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力度和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等一系列问题纳入“生态文明”的视域,并且上升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战略高度,这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是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体现了中共继往开来的理论自觉。

关键词: 生态文明;科学发展观;制度设计;环境保护

引言部分:

1、生态文明源于对发展的反思,也是对发展的提升、对工业文明的超越。正是从文明进步的新高度重新审视中国的发展,我们党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布局。十八大报告中“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生态文明目标,以鲜明的形象、丰富的内涵,诉说着13亿中国人的向往,吸引着世界的目光。

2、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社!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永续发展”。①川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城乡居民人均收比2010年翻番的目标“这个小康中国的发展是科学发展,即在建设目标上,既要建成/小康中国,也要建设美丽中国,使两者成为科学发展的两翼,两翼齐飞,发展的路子才能更坚实!更迅猛”。

3、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不仅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中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明确要求,而且将其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道,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 ①胡锦涛.党的十八大报告[N]人民日报,2012-11一9(2).布局,这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发展规律和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深刻认识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论述,对于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

生态文明指的是人们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界过程中,以高度发展的生产力作物质基础,以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规律为核心理念,以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关系为根本途径,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为根本目标,进行实践探索所取得的全部成果。

生态文明内涵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高度发达的物质生产力是生态文明存在的物质前提。生态文明是现代工业文明高度发展阶段的产物,是一种崭新的文明形态。其产生和发展具有必然的历史演进轨迹,即人类原始文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在工业文明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可能产生生态文明。

第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生态文明遵循的核心理念。生态文明坚持以大自然生态圈整体运行规律的宏观视角来审视人类社会的发展问题,将人类活动放在自然界的大格局中考量,要求人们按自然生态规律行事。人和自然都是社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都有重要的价值,无视自然环境的价值,人的价值就不可能实现。这就要求我们在推进现代化建设时,无论经济建设还是社会建设,都既要考虑人类生存与繁衍的需要,又必须顾及生态、资源、环境的承载力。第三,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关系是实现生态文明的根本途径。一切经济社会发展都要依托生态环境这个基础,从环境承载力的实际出发,坚持“自然生态优先原则”,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关系。在改造和利用自然的同时,应该力求人与自然共生。做到发展与环境双赢,人类与自然协同发展。

第四,实现人与自然的永续发展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根本目标。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就是要达到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的目标,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和自然都能生生不息,永续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就是指人们为实现生态文明而努力的社会实践过程。在我国生产力尚不发达的情景下所讲的生态文明建设,是现代化进程中的生态文明建设。这就要求我们既要站在生态文明这一人类文明最高形态的高度,又要从当代我国的实际出发,按照生态文明的要求积极创造条件,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这就决定了必须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也决定了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既不能以牺牲生态文明为代价来获取现代化,也不能以牺牲现代化为代价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因此,当代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是“现在进行时”,而不是“一般将来时”。实践表明,发达工业国家曾经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建设”的道路在中国走不通。如果我们勉强按照这样的路子走下去,我们很可能在没有完全享受到现代化成果之前,就被沉重的生态环境代价压垮。这就要求我们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时,立足于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发达国家在几百年现代化的过程中,采取多种形式把原本应当由自己承担的环境代价转嫁给发展中国家。我国的国家性质和时代条件决定了,以转嫁方式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是根本不可行的。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

在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里面,马克思、恩格斯没有直接提出生态文明的概念,但是这并不代表他们不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相反马克思、恩格斯则是从更高的层次论证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就提出了,“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的问题,作为研究人、人类社会、自然界辩证关系的科学,马克思、恩格斯批判了把人与自然对立的二元论观点,以生产实践为基础,科学的论述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这种观点主要体现在:

1、人依赖于自然界而生存

这首先表现在人本身就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马克思说: “历史

①本身是自然史的即自然界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部分”。恩格斯指出: “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②。马克思认为,人不应该以自然的征服者、统治者自居,而要如实地把自己当作自然 界的一员。恩格斯更为直接的指出 “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马克思、恩格斯从唯物主义的角度阐释了人对于大自然的依赖性,大自然先于人和人类社会而存在,并且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2、人能够改造自然界

马克思指出: “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③马克思、恩格斯强调自然界对于人类重要性的同时,也强调人不是大自然的奴隶,人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自然界。一方面,人以自己的生产活动作用于自然界改变着自然界的面貌。人类通过实践活动直接影响到自然、生态系统,从而大大改变着世界的面貌,自然界处处都烙上 ①②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2 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65:128.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 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65: 74. ③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 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 384. 了人类的烙印。另一方面,人能够利用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创造出许多自然界原来没有的东西。

3、改造自然界必须尊重客观规律人们在自然界面前不是随心所欲的,人们改造自然界的活动必须建立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的基础之上,这是正确认识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关键。恩格斯告诫的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①恩格斯还列举了大量的事实说明人与自然界是一种和谐共生的关系,人们改造自然界应该以尊重自然规律为前提,否则就会遭到自然界的 “报复”。

(二)生态文明建设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实现美丽中国的必然选择(参见第三页上的内容: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二)形势的确不容乐观

这是我们的环境压力——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37%、沙化土地占18%,90%的草原不同程度退化,受污染的耕地高达上千万公顷,1.9亿人的饮用水有害物质含量超标。

这是我们的资源瓶颈——石油对外依存度升至57%,2/3的城市缺水,年均缺水量多达536亿吨,耕地逼近18亿亩红线。

这是我们的消耗排放——到2011年,中国已连续3年成为世界机动车产销第一大国,机动车保有量超过两亿辆,比1980年增加30倍,尾气排放总量增加14倍。煤炭消费34.25亿吨,占能源消费总量近七成,而且仍在以年均10%的速度增长。

“中国的环境压力比任何国家都大,环境资源问题比任何国家都突出,解决起来比任何国家都困难。”这样的结论,不是来自某个危言耸听的环保组织,而是来自国务院授权开展的中国环境宏观战略研究。虽然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中国的环境质量仍只是“局部有所好转,总体尚未遏制,形势仍然严峻,压力继续加大”。

②不断加剧的污染,正成为河山不能承受之重。

上世纪的后40年里,日本对外转移了60%以上的高污染产业,美国转移出去的高污染产业占40%左右。发达国家可以用这样的方式向世界转嫁危机,而今天的中国,已不再有类似的可能。

本世纪最初10年是160年来最热的10年,全球温室气体含量今年5月达到数百万年来的最高点。尽管人均能耗远高于我们的欧美国家没有资格对我们说三道四,但温室气体排放总量跃居世界首位的中国,内心深处的环境压力始终挥之不去。发展的权利不容剥夺,但发展的目的,不是让这个世界变得越来越烫③。

“美丽中国”的呼声,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天比一天高涨起来。“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 ①②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2 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65:517.任仲舒.生态文明的中国觉醒[N].人民日报,2013-07-22 容。”刚刚闭幕的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上,总书记在贺信中掷地有声的坚定话语,传递了中华民族向污染宣战的坚强决心。

三、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美丽中国的战略措施

(一)弘扬生态文化,夯实生态意识基础。

生态文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协同发展的文化,是融合现代文明成果与时代精神、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文化载体,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公民生态意识的缺乏,实际上也是生态文化的缺乏。因此,不断培育公民生态意识,需要大力弘扬生态文化。应大力提高公民生态道德素质,树立人对自然的道德责任感,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坚实的思想道德基础;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生产更多蕴含绿色环保理念的文化产品;积极营造生态文化氛围,形成制度建设和政策制定的生态文化导向,从而在发展中统筹考虑生态环境目标和经

①济社会目标,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内涵型与循环式发展道路

马克思认为,要尊重自然、善待自然,就必须好好保护大自然,少向大自然索取,不干蠢事。为此,他提出了走内涵型与循环式发展道路的科学构想。第一,采取有组织的共同劳动和规模化经营,最大限度地节约生产过程中的物质消耗。第二,改进劳动资料与生产工艺,提高原材料的利用效率。马克思指出:“撇开现有的劳动资料在细节上的不断改进不说,旧的资本也会以生产效率更高的形式再生产出来。第三,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变废为宝,走循环式发展道路。科学技术的进步为人类合理利用废弃物提供了现实性途径与可行性方法。所谓废物,不过就是生产排泄物与消费排泄物的一种俗称。其实,废物并不废,它们只是暂时放错了地方的资源。马克思指出“:所谓废料,几乎在每一种产业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②。

(三)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生态文明建设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生态文明建设,就要将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生态文明建设的各方面、各环节和全过程,并且用推动科学发展来衡量和检验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在党的十八大上,胡锦涛同志向全党发出号召,“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③现实的基本国情和复杂的国际环境都不允许我们走传统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必须吸取世界各国工业化的经验教训,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实施新的“生态主导”的现代化发展战略,提高生态文明建设的质量和效益。

(四)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

一方面,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要推出更为完善的法律制度,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法律依据”要积极稳妥地执行科学的核算和考评制度“要抓 ①② 仇竹妮,赵继伦.增强全民生态意识[N].人民日报,2013-08-20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5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年,第117页 ③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 人民日报,2012 -11 -18.紧建立地区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绩效评价体系,完善相关制度和技术手段,开展绩效考评并实施目标责任管理,将考评结果纳入各级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建立并认真落实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和企业节能减排的责任制”。另一方面,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要强化对水源、土地、森林、草原、海洋、生物等自然资源的生态保护,继续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水土流失治理!湿地保护!荒漠化石漠化治理等生态工程,加强自然保护区!重要生态功能区!海岸带等的生态保护,开展植树造林,不断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描绘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美好蓝图”通过大力加强生态建设,为祖国大地披上美丽绿装,实现中华疆域山川秀美,让我们的家园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空气更清新。

(五)废除资本主义私有制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方式

人类之所以遭致大自然的报复与惩罚,除了认识方面的原因外,最根本的还是那个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尤其是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生产方式。恩格斯在谈到要对人给予大自然的影响予以调节时指出:“要实行这种调节,单是依靠认识是不够的。这还需要对我们现有的生产方式,以及和这种生产方式连在一起的我们今天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变革”①。马克思也认为,人类之所以会受到大自然的报复与惩罚,资本主义也无法避免生态危机,其根本原因就在于那个荒唐的私有制。马克思指出,我们对资本主义所作的种种批判,包括对它所引发的生态危机的批判等,归根到底都是对资本主义私有制,尤其是其土地所有制的批判。因此,他主张必须废除这个荒唐的土地所有制及其经营方式。在《资本论》中,他曾设想将土地交给社会,由全社会成员来共同占有与平等利用,并要求他们“像好家长那样”,好好爱护土地,保护生态。

五、结 语

1、“四位一体”到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调整是党的十八大报告的重要亮点,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是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它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基本原理与当今中国发展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它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内涵认识的深化,对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认识的深化。未来的征途,我们相信在以总书记为核心的党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带领下,我们一定能够实现建设美丽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庄严昭告,并在此基础上继续奋斗,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胡锦涛.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 成小康社会而奋斗———胡锦涛同志代表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 向大会作的报告摘登[N]. 人民日报,2012 -11 -09 [5]宋福范. 党的执政理念[J]. 学习文选,2010(46).

[6]张多来.“生态文明”的提出是党对执政规律认识的升华[N].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0 卷)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年,第 520页。南华大学报,2007 -10 -39(03).

[7]吴妙丽. 关键词———生态[N]. 浙江日报,2008 -01 -22(01). [8]郝洪.“环境敏感期”的新考题[N]. 人民日报,2012 - 07 - 30(09).

转型,首先是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继续提升第三产业比重,推动技术创新、降低节能环保技术成本,逐渐淘汰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产能,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发展,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

转型,关键是优化法治环境。赋予环保部门有力的强制执行权,克服环境法律法规偏软、可操作性不强、处罚力度不够的弊端;加强执法监督,健全内部监督制约、完善层级监督、落实社会监督,坚决杜绝行政权力对环境执法的干扰,构筑生态文明的法治基础。

建设生态文明美丽中国 篇2

关键词:生态文明,必然性,问题,措施,美丽中国

我国经济创造了巨大的奇迹。但发展中所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生态破坏、环境污染严重,影响了人民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在越来越严重地制约经济发展。因而建设生态文明,保护环境迫在眉睫。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性

(一)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过程的的必然趋势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必然趋势。生态文明关系不仅关系到人类的现在生存状况,也决定着人类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人类文明的进程中,生态文明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可以为人类提供一个舒适、便捷、安全、和谐的生存环境,同时生态文明建设还会促进人类社会产业结构升级,同发展高科技产业和旅游业有机结合,进而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和资源优化配置,也将有效地促进城镇化的发展。

(二)建设生态文明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

建设生态文明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国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由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我国人口众多,底子薄,资源人有占有量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比较弱。特别是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压力增加,土地、水能源、矿产资源等供需不足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生态环境的形势已经日益严峻。由于没有充分注意集约型的发展方式, 大多采用利用率低、水平低的粗放型经营方式, 过多的注重经济效益,忽视了生态效益和社会责任, 引发了一系列环境问题, 严重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如果不改变依靠高投入、高能耗、效率低下的粗放型增长方式,美丽中国的奋斗目标就难以实现。

二、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有待增强。在我国,仍然存在很多不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因素存在。这与人们的道德文化缺失、环保意识低下有直接的关系。虽然近些年来,我国城乡居民的环保理念、生态观念日益提高,对生态治理、环境保护的参与的积极性提高了很多,但是生态道德文化尚未在广大群众心中扎根。相当多中国人漠视生态,生态意识淡薄。有些公务人员的生态素质差得惊人,对不良企业破坏生态的行为视而不见。其次不良企业为了自身利益,对环境恶意破坏,一部分企业的责任人却没有受到法律的相关制裁。企业不法经营、不遵守职业道德,缺乏社会责任感,忽视生态效益,肆意污染环境。另外生态破坏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国家有关环境的法律法规,不健全。群众的环境投诉和对于环境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不断上升,一些地方的污染严重的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人民生活的重要因素,我国的环境法律法规不完善、执法机关执法不严是造成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还有政绩考核标准不科学,使政府官员对环境问题不够重视,政府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偏差,导致生态受到破坏,污染严重。某些政府机关甚至还出现官商勾结、官企勾结等黑幕,这是典型的地方保护主义盛行。某些企业是当地纳税大户,是拉动当地GDP的主力军,也提高了当地的财政收入, 对提升当地官员的一些政绩起到了某种作用。因此,有些政府部门就故意忽视环境问题,对企业污染环境的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再依法行政,宁可得罪人民,也不愿意得罪这些企业和纳税大户。

三、建设生态文明的举措

(一)建设生态文明必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协调持续的基本要求

我们应该不断地加强节能减排工作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制定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相关法律和政策,加快形成促进环境建设的的机制体制,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加强节水型社会的建设。国家要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保护耕地,严格规定土地用途并严格执行。加强矿产资源节约、检测、保护以及合理开发使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能源再利用、资源优化。同时,大力发展新能源,注重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的使用和可再生能源的有效利用,促进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建设,提高能源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效率的提高。此外,国家还应该加大节能环保的财政投入,加强水利设施、林业施舍、草原生态建设,促进良好的生态修复工作的开展。

(二)政府相关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关注生态效益和可持续发展

在政府机关中要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消极因素做出深刻的反思,尽快弥补体制机制和政策的缺陷,不能再单纯地以经济和GDP作为考核干部政绩的唯一依据,应该重视绿色GDP在考核中的作用,重视生态效益对于国家建设的意义。实践证明,单纯的GDP考核指标并不科学,它助长了一些消耗资源、破坏环境的错误做法,造成了经济社会问题。因此,要在考核政绩时既要重经济成果更要重环境指标和其解决环境问题的贡献。

(三)生态文明建设要加强制度和法制建设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建设。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评估、生态效益等都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之中,建立体现生态文明发展和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的办法和相关的奖惩机制。建立国土资源开发及保护制度,完善我国最严格的土地和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矿产资源的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和破坏环境的处理制度。国家要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和相关税费改革,建立能够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和资源稀缺的程度、体现生态价值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有关生态补偿的各项制度。只有将保护生态环境问题提到制度的高度和法律的高度,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提供最坚强的保障。

(四)生态建设中加强严格执法,特别是加大对破坏环境的违法企业的处理力度

依据法律,对破坏环境的企业该罚就罚,对相关人员该判刑就判刑,让企业环境违法的成本远远高于其收益,那样企业将不敢再动恶念邪念去破坏环境;严肃处理监管失职者,使其承担起相应责任,再也不敢为了经济效益而忽视环保,对环境工作敷衍推诿,掉以轻心。国家要限期关闭污染严重的企业,或促使企业进行转产;责令企业排放达标; 政府与企业领导签订环境保护责任书等加大对企业的管理力度。让企业及经营者深刻明白到,只有更好的履行好社会责任,企业才能获得经济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而一旦破坏环境,企业的效益和品牌必然受损,将承担巨大的损失,而发展的未来空间也会受限,企业的生存也会日益艰难。

虽然目前我国存在很多环境问题,但只要每一个中国人都加强生态文明的理念,自觉保护环境,尊重自然,当我国惩治污染的相关法律和制度趋于完善并得到严格实施,当企业建立起了环保意识,责任意识,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参考文献

[1]林红梅.“生态文明与和谐社会”理论研讨会综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5):92-93.

推进生态文明 建设美丽中国 篇3

关键词:生态文明;美丽中国

中图分类号:D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2-00035-01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五位一体的高度来论述,也彰显出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

一、深刻认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

(一)推动人类文明进一步发展之必然

人类社会文明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 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都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巨大进步,但是,这两种文明都是造成生态破坏的文明。人类要进步,要持续发展发展,必须走生态文明发展之路。现在西方发达国家经过长期的治理,无论从资源消耗上看,还是从环境污染上看,现在都有了很大改善,这与重视保护环境有很大关联。85%的发展中国家仍要推进工业化,发展城市化,而这个发展不能是继续走西方发达国家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必须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超越工业文明的新型文明境界,是在对工业文明带来严重生态安全进行深刻反思基础上逐步形成和正在积极推动的一种文明形态,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态。

(二)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之必要

改革开放以来,尽管近年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但经济发展面临越来越突出的资源环境制约,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迫切。一是资源约束趋紧;二是环境污染严重;三是生态系统退化,生态系统破坏带来的自然灾害频发。以上问题,如果不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我们资源支撑不住、环境容纳不下、社会承受不起、经济发展难以为继。从根本上跨过资源环境这道槛,不仅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还必须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二、全面把握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

十八大报告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总体要求是要深化一种理念、做到两个坚持、实现一个着力、达到一个目标。

1、在价值观念上,深化一种理念,这种理念就是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基础,体现新的价值取向。

2、在指导方针上,做到两个坚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政策和根本方针。

3、在实现路径上,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途径和方式。

4、在目标追求上,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说到底就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生态产品的需求。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也不能影响后代满足需求的能力,这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三、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任务

一是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會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二是要牢固树立节约资源理念。节约资源意味着价值观念、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消费模式等多方面的变革,涉及各行各业,与每个企业、单位、家庭、个人都有关系,需要全民积极参与。必须利用各种方式在全社会广泛培育节约资源意识,大力倡导珍惜资源、节约资源风尚,明确确立和牢固树立节约资源理念,形成节约资源的社会共识和共同行动,全社会齐心合力共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三是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资源是增加社会生产和改善居民生活的重要支撑,节约资源的目的并不是减少生产和降低居民消费水平,而是使生产相同数量的产品能够消耗更少的资源,或者用相同数量的资源能够生产更多的产品、创造更高的价值,使有限资源能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只有通过资源的高效利用,才能实现这个目标。因此,转变资源利用方式,推动资源高效利用,是节约利用资源的根本途径。要通过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深入挖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升,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等资源消耗强度,真正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努力用最小的资源消耗支撑经济社会发展。

四要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节约能源是节约资源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能源储量不足与经济社会发展对能源需求量巨大的客观现实,决定了在我国节约能源更加重要、更加迫切。必须把节约能源放在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工作的突出位置,大力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加强节能降耗,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

五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发展循环经济是节约资源的有效形式和重要途径。要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注重从源头上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量以及物品完成使用功能后重新变成再生资源,加强资源循环利用的技术研发,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加快形成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 篇4

摘要: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的严峻形势,严重的环境污染和退化的生态系统,在十九大报告众,习近平同志强调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建设“美丽中国”是必要的和重要的,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特征,也是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关键词:生态文明、美丽中国、资源开发、政策完善

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政治建设的各个方面和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时隔五年,在十九大报告中,总书记再次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可见,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中,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好家园是十分重要的。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规律和演化建立美丽中国逻辑的必然要求。文明的发展从来不是个人意志的体现,而是一次现实的历史运动。它也是最广泛的普遍的社会共识。到目前为止,人类文明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三个方面阶段。工业社会创造了辉煌的物质财富,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进一步加剧人与自然的矛盾与冲突。它使人力资源进入前所未有的资源紧张状态,环境恶化生态危机的泥沼。人类想要摆脱这场危机,它要求全面改革文明的形式。这种变化是生态文明转型,以生态文明代替工业文明已成为人类历史不可逆转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要意义

从十七大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到十八大将“大力推动建设生态文明独立成篇”,再到十九大进一步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这是党的理论体系不断发展创新的结果,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的结果。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同时,总书记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必须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格局的形成,为保护生态环境做出我们这代人的努力。

生态文明建设是继承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迫切需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缺乏保护环境、人与自然和谐、建立良好社会的概念。儒家追求“天人合一”的思想。道教主张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不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佛教不仅宣称万物都是“自然”的化身,而且声称所有的生命都是平等的,每个人都有生存的权利。

生态文明建设是完善我国社会主义文明制度的内在要求。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处理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生态文明是社会主义文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并存。

生态文明建设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经济发展、环境退化等问题上仍面临着有限的资源的影响和制约。因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将在我国未来的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一)如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 建立与完善相应制度

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相关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有必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有利于节能环保的法律政策体系。要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法治管理轨道,建立全面、高效的生态环境和环境保护管理体系。要加强规划和政策引导,结合财税等经济杠杆,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建立反映生态文明需求的指标体系、调查方法和奖惩机制。(二)充分发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积极作用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人与自然的关系由高新技术得到改善和优化。例如,海洋技术大大扩展了社会再生产的空间,并获得了更多的资源。环境保护和可再生能源技术,包括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和核能,已经成为中国发展和利用的新能源。(三)协调国土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和整合

土地和矿产资源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能源、空间载体和关键要素。我们应该把生态文明建设的概念和要求融到土地和资源

管理的整个过程,优化国土开发模式,坚持全面质量管理和保护,完善土地补偿制度,充分利用土地,反映土地的生态价值。加强矿产资源保护,合理开发和利用。加强资源综合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促进人地和谐,建设美丽的中国。(四)推进绿色发展,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

绿色发展已成为全球环境和经济发展的优势和趋势。实施绿色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长远规划。要倡导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铺张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大力发展节能社会、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绿色旅游。完善污染排放标准,加强污染者处罚力度,完善环境信用评价体系,加强信息披露和严厉惩处。构建以政府为主体、以企业为主体、以社会组织为主体、以公众为主体的环境治理体系。(五)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需要发挥人民群众的力量

唯物史观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存在于自然之中,而不是在自然之外。如果我们认为人与自然之间是对立的关系,人类在自然法则之外,将自己想象为自然的主人 ,会导致人类对地球的生态资源的贪婪和残忍,结果不仅会破坏自然,破坏人类的生存环境。大自然为人类的生活提供了一个外部环境。因此,人不能没有自然。善待自然,就是善待自己,树立正确的自然生态保护意识。此外,人类是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力量源泉。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我们必须始终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最大限度地发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新时代的美丽中国,是每个中国人的向往和期待。作为主要力量,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生力军,让我们携手,把生态意识在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发展和建设,自觉爱护自然,建设生态文明,打造美丽中国。

参考文献:

1.周生贤.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J].中国环保产业,2012(10):4-6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 篇5

美丽的中国是什么?工业化的高度发展是美丽?经济栖居世界第一是美丽?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占有量高是美丽?这许许多多的疑问在我的脑海间徘徊着,当中国工业高度的发展,经济疯狂的更进,科学技术不断的提升,人民物质生活不断的丰富时,那时的环境生态又会是怎样的。荒凉、冷漠、凄惨,这样的名词飞速在我的眼前出现,中国人的复兴梦不是建立在生态代价上的。因此,我们要从即时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

我国是具有悠久生态道德文化与伦理的国家,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而朴素的生态道德文化,其中“天人合一”理念就代表了中华民族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精神境界。

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如果我国率先跨入生态文明社会,不但会使全国的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人文、民生面貌为之一新,而且必将大大加快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进程。

在十八大的报告中,首次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将生态文明建设单独成篇,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从“四位一体”扩展为“五位一体”,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化和升华,体现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协调发展关系,实现人类与自然界关系的全面、协调发展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为此,首先必须确立大自然观。现代意义上的自然观,真正视人类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整体,从整体上把握住规律,并以此作为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基础。其次,必须走出“人类中心”的误区,建立人与自然全面和谐共处和协调发展的关系。科学证明人类不过是众多生物种类中的一种,人类只是自然的一部分,不是万物的尺度,同时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类的认识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况且人类的认识正确与否、能否得到完善和发展,一点也不能离开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活动,尤其是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更是离不开人与自然的联系,在当今世界变革的大潮中,新出现的诸如“大科技观”、“持续发展观”、“生态价值观”等等,就是对“人类中心论”的否定。其三,必须全方位的探讨自然的价值。不仅要征服自然、利用自然,从自然中获取有利于人类发展的使用价值;同时要善待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要树立大价值观念,即在评价一切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时,不仅要考虑其经济价值,而且要考虑其生态价值;不仅要考虑眼前价值,而且要考虑长远价值;不仅要考虑从自然中所得,还要考虑如何回报自然等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协调发展。

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系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作为一名地质工作者,我认识到这是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又一次高度强调,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和保障,是实现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必然举措。然而,如何把“生态文明建设”有机地融入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中去,值得我们深深地思考,需要我们努力地去实践。

建设美丽中国顺应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期待,也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建设美丽中国,描绘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美好蓝图。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一个具体目标,这顺应了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新期待。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对环境质量、健康水平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当前,中国社会正步入一个特殊的环保敏感期,由环境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也不断增多,这些问题处理不好,就会影响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建设美丽中国,就是坚持科学发展,着力满足人民群众生态需求,维护人民群众生态利益。这不仅是我们党对人民群众迫切诉求的现实回应,而且将使我们执政的群众基础更加深厚坚实,实现永续发展、长治久安。

“建设美丽中国,实现山川秀美,对林业建设来说,必须把发展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作为总攻方向,实现因林而绿、因林而美、因林而富。”生态不文明做法普遍存在,生态文明的理念需要进一步树立。同时,自然的价值还没有完全被承认,从社会观念上讲,对财富的拥有在一定程度上成了评判幸福的主要标志。

报告指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这的确需要全社会的努力。观念上的更新、消费行为的改变需要政府、企业、媒体、公众全方位的参与,绿色价值观引导的绿色政策、绿色生产、绿色消费逐步到位,一个美丽的中国才会如约而至。

对于如何建设生态文明,首先必须转变生产方式,全面促进资源节约,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严格控制开发强度,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与此同时,要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最突出的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污染防治力度,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此外,应转变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改变一些传统的不合理的生活方式,改变奢侈消费、劣质消费等习惯。

推进生态文明,要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一要建立严格的生态问责机制,对环保执行不力的地区领导班子进行严肃问责,逐渐改变地方盲目追求GDP的绩效导向,引导地方走绿色发展道路;二要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和生态奖励机制,站在全局的高度,有计划地在全国进行产业布局,对于一些因环保需要而放弃产业发展的地区进行补偿,对于发展绿色产业的地方和企业进行奖励,利用经济的杠杆在全社会营造生态文明、和谐发展的导向。

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 篇6

——十八大报告学习总结 纵观十八大报告,其中一个最突出的改变即,将生态文明提升到更高的战略层面,与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而“美丽中国”这样的字句也出现在报告全文中,令人惊喜,发人深思,表明了党领导人民建设美好生态环境的目标和信心。

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乃至其战略地位的提升,是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规律认识进一步深化、把握进一步科学的结果。一段时期,各地高度重视经济建设,快速做大了社会财富蛋糕,也显著提升了人民生活水平,但同时也带来一些不良后果。表现在生态层面,就是土地、水、能源等资源约束愈发趋紧,生态环境的承载力愈显脆弱。生态环境的破坏,最终损害的是人民群众的根本权益。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已经难以为继,走人与自然,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的道路势在必行。

而“美丽中国”的提出,体现的是把握现在,建设未来的多层之美。“美丽中国”首重生态文明的自然之美。从“人定胜天”的万丈豪情到“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再到可感、可知、可评价的“美丽中国”,说明我们党的执政理念越来越尊重自然,越来越尊重人民的感受。改革发展让我们摆脱贫困,我们不要山清水秀却贫穷落后;但是与强大的国力、富裕的生活相伴而行的恶劣的生态环境同样不是美丽的中国。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强调天地人的和谐相处,从“天时、地利、人和”到“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这一对“美丽中国”的最直观解读,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认识深化了,也彰显了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

“美丽中国”体现科学发展的和谐之美。科学发展观是建设美丽中国的理论指导和保障,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归根结底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提倡“美丽中国”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种方式,可以说,“美丽中国”的提法既给我们指出了科学发展的具体方式,又给我们指明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美好愿景。十六大以来,“绿色发展”的理念逐渐进入党的执政视野,已经在中国生根发芽——过去10年间,从巴厘岛到哥本哈根、德班,历届气候大会上,中国带头许下并切实履行绿色发展的庄严承诺;从“十一五”首次设立约束性指标,到清理整顿钢铁等高耗能行业,从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等系列生态工程到出台节能减排计划,从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2.9%到生态补偿机制稳步推进,中国正逐渐告别“黑色发展”,走上“前人种树、后人乘凉”的绿色发展之路。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美丽中国”理念的指导下,我们一定能实现“给自然留下

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的美好愿景。

建设生态文明美丽中国 篇7

1“美丽中国”的内涵和本质

“美丽”一词在汉语中有“形式、比例、布局、风度、颜色或声音上接近完美或理想境界,使各种感官极为愉悦”的意思,美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标志着中国人对于审美的最高境界。从这一意义上讲,说明国家在发展中意识到不仅要着力发展经济,还要保护环境,从而使得我们生活在一个美好、宜居、愉快的环境中。这是我们追求的最高理念,也是我们对于生活品质提高的最高愿景。党的十八大提出“美丽中国”这一概念,体现了我国目前在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社会中坚定信念。

“美丽中国”首先指生态美。生态环境作为一个地区发展的保障,人民赖以生存的环境资源在社会、经济、环境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生态环境的美是指一个地区的人类发展不会影响到当地生态环境的局面,只有拥有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才能使人们生活在一个舒心、健康的环境中,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并且激发人们的创造力。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从古至今孜孜以求的,是社会主义追求国家繁荣富强的意义所在。千百年来,人类一直生活在自然环境中,改变着自然环境,同时也被自然环境所改变。只有人类正确的对待生态环境,才能够自主的追求人类社会的永续发展,才能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义所在“。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问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2]这可以为后世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基础,就是强调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经济开发活动要以保持和创造美好的自然环境为前提[3]。

“美丽中国”其次还包含了人类社会的美。每个人的活动都不可能脱离他所在的社会,这是由人的社会性所决定的,社会是人类社会的最重要体现“,美丽中国”要求我们不仅要生活在一个生态环境优美、资源可持续的社会中,更要求身处这个社会中的人们能够生活在一个和谐的社会中。如果人们生活在一个没有安全感的社会中,那么人们不可能安心下来从事自己的事业,而是想着如何逃避社会给他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就不可能实现社会的稳定和长远发展的目标。这也就是说只有当社会和谐,人们生活在一个安定、祥和的社会中的时候,也就实现了人们和社会的和谐良好关系。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科技、医疗、卫生、人口等事业有了长足发展,民族关系的融洽、社会组织的完善以及城乡差异的缩小都在体现着我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这也为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美丽中国”最后体现了个人之间的关系美。社会是一个大的系统,而人类则是组成社会的细胞,如果个人之间没有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那么势必会影响到和谐社会的建设。所谓个人之间的关系美,就是使得每个社会中的个体能够遵守社会公德、基本准则和道德要求,将自己塑造成一个拥有良好素质的合格的人。由于历史因素,我国形成了“以人为伴,与人为善”的思想观念,这对于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无疑有着巨大的意义。拥有“君子以和为贵”思想的中国人,在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过程中会扭成一股绳,为着共同的目标而努力。

“美丽中国”理念的提出本质上是对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反思,是我们党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决心的体现,也表明了我国对于建设更好的生态文明社会所作出的庄严宣告,指明了我国在发展过程中的不懈探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发展和完善奠定了基础。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当然,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由于不合理的资源使用、技术不成熟、引进的国外资本大多是资源消耗型的,导致了我国在发展的过程中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已经到了优化产业结构的关键时期“,美丽中国”的提出符合当下我国发展的现实要求,为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淘汰落后技术、发展第三产业提出了现实依据。党的十八大报告在总结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又明确提出了继续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指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4]。

2“美丽中国”要求加快升级发展模式

“美丽中国”要求在当代人获得发展的同时不得损害后代的利益,也要求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好生态环境。生态环境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如果过度索取和破坏,只能导致人类长远利益的损害。一味地索取有限的资源而不顾生态环境发展规律的话,势必会受到生态环境的报复,所以,我们必须淘汰掉落后的资源消耗型产业,加快产业升级、优化,形成现代化的产业新格局。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我们努力发展的方向,要实现“两型”社会,就必须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实现农业的环保化,针对第二产业带动整个产业由低层次的制造业向更高层次的技术密集型和智力密集型产业发展。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所言“: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了报复。”[5]因此,这正体现了我们需要升级发展方式的急迫性和必要性。

目前,升级发展模式在我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很多地区近年来大力转变发展方式,改变了之前单一的资源导向型发展模式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资源集约型产业意味着环境污染、资源浪费、能源紧缺、森林植被破坏严重、生态失衡等问题,而我们目前正在向着转变这一发展方式前进。由于我国资源丰富,部分省区拥有着数量惊人的自然资源,由于发展之初,资金短缺、技术匮乏,只能走资源导向型的产业道路,直接将资源作为一种低廉的商品出售。如今在拥有了一定的实力和技术之后,正在通过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循环经济的立体发展,不仅实现了环境污染的难题,还带动了资源附加值的提高,并且形成了日益发达的产业链,这些转变都体现了我国目前对升级发展方式的重视。

加快升级发展模式,产生新的经济发展点,着力推动产业的去污染化和环保化是我们现在产业升级的重点,也是应该着重研究的重要问题。由于工业是一个国家经济的支柱和命脉,在发展工业的同时,不仅应该横向发展,更应该在此基础上不断提升技术,加快产业升级。我们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按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本质要求,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开放为动力,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建设“美丽中国”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3“美丽中国”要求修复生态系统

“美丽中国”要求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补偿和修复因为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导致的自然环境的退化。改革开放30多年来,虽然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这其中由于不合理的发展方式,导致自然环境产生了一定程度的退化“。生态破坏”是指由于人类的不合理活动所导致的生态环境恶化。21世纪初,我国自然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还没有遏制,主要表现在水土流失日益严重,水土流失面积占全国国土面积的38%;荒漠化土地不断扩大,总面积已经达到262万平方千米;毁林开荒、围湖造田等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导致天然植被被破坏、动物多样性受到威胁等[6]。

生态环境是脆弱的,但是人类由于利益的驱使,却一次次地将毒手伸向养育人类的自然环境,如果不加以恢复、还原,大自然将会加倍地报复人类。近年来海平面的不断上升、酸雨危害日益严重、雾霾的困扰、外来物种不断侵袭本土生物等现象都说明了这一点。生态环境已经十分脆弱,我们不能再去加重这种趋势的发展,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我们应该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同时,近年来随着我国越来越重视对于生态环境的修复,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得到了有效控制,甚至荒漠化有缩小的倾向;黄河流域的水土流失得到了遏制,生物多样性日益明显等,这都表明了十八大以来,随着“美丽中国”的概念日益深入人心,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和行动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4“美丽中国”要求发展环保科技

“美丽中国”要求改变粗放式发展方式,改变传统的发展方式必须要有环保、循环利用技术的支持。科技日益在现代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应该大力发展环保型科技产业,首先就是降低资源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其次要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环保科技是为了保护人类健康和自然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协调发展的所有科学技术。高效、节约、环保是环保科技的最大特征。环保科技承担着一种新型的人与自然关系,强调防止、治理环境污染,维护自然生态平衡。就这一点来说,环保科技意味着低碳发展与循环发展。

党的十八大的胜利召开,要求我们不仅仅要将发展环保科技作为一种概念和设想,而是要将这种理念变为现实,用于现实,服务社会。环保科技需要被提升到科技工作者的研究日程上来,将环保科技研发、推广、使用、创新实实在在地发展起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的新变化,运用现代化的先进环保科技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着力推进环保科技、循环发展、降低能耗,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生态环境[7]。

5“美丽中国”要求建立健全制度保障体系

建设“美丽中国”首当其冲的便是要保护生态环境,而建立健全制度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最根本手段,因此,建立健全制度保障体系对于建设“美丽中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美丽中国”不仅仅是理念,而是一项需要全国人民都要做到的战略。

加强生态文明的制度建设,就表明了我国对于保护生态环境所作出的庄严承诺,也是一项利国利民的长久大计,这说明我们党和国家对于社会经济和环境发展的深刻认识,对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生态友好型社会的决心。这一战略任务的有效推进,有三个重要方面。

(1)树立合理的工作机制。政府有关部门需要将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发展结合起来考虑、在保证互相不冲突的情况下统筹决策,制定合理政策,同时也应该规范工作中的行为,制定工作规范。转变一些地区、一些干部的传统观念,不能将单一的经济发展作为考核一个官员政绩的唯一标准。

(2)建立健全的考评体系。长期以来,官员的考核都是以GDP“论英雄”,这可能带来短期的经济快速发展,但也会导致官员观念的狭隘,给资源与环境问题的产生埋下隐患。因此,全方位的考核评价体系势在必行,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这样,就可以用科学的制度引导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3)完善法律支撑。由于近年来频繁出现恶性的破坏生态环境事件,这需要我们加强对这种行为的打击力度。需要修订相关的法律法规,首先需要废除或者停止一些不合时宜的法律法规,抓紧制定新的适合当下的法律法规;同时,需要适时出台相关政策,加强国家对保护生态文明建设的宏观指导。为了建设“美丽中国”,我们必须将环境立法工作作为我国迈向环境法治国家的重要步骤,为此,就要加强环境立法工作,尽快建立起比较完善的、适合我国国情的现代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在环境立法上下功夫,加大环境执法监管力度,提高违法成本,构建起环境监管的长效机制,真正为建设美丽中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法律保障。

总之“,美丽中国”给中国的发展带来新的思路和新的启迪,也是一种新模式、新方向、新境界的勇敢设想和大胆实践,是着眼于我国现实国情和未来发展定位提出的重要战略目标。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美丽中国理念的指导下,我们一定能实现“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的美好愿景。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人民出版社,2012.

[2]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N].人民日报,2012-11-16(4).

[3]许瑛.“美丽中国”的内涵、制约因素及实现途径[J].理论界,2013(1).

[4]田宪臣.建设生态文明绘就美丽中国[J]学习论坛,2013(1).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刘权政.对“建设美丽中国”的思考[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13(1).

建设生态文明打造“美丽河南” 篇8

6月12日,由省社科联举办的省社科界“建设生态文明,打造文明河南”理论研讨会在郑州召开。来自全省社科界、高校、科研院所近30位专家与会,就“美丽河南”的内涵及打造“美丽河南”的重大意义、实现路径等问题作了深入的探讨。本刊将发言摘要刊发,以飨读者。

省社科联主席 李庚香

美丽中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是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生动表达。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美丽河南,是美丽中国建设的河南版,是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重要举措,是“四个河南”、“两项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河南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

美丽河南建设,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生态智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在“天人合一”思想中蕴含着巨大的生态智慧,是我们今天建设生态文明的宝贵资源。彼得·圣吉在《必要的革命》中指出:“中国拥有世界最古老的文化之一,并与印度一起保存着巨大的文化资源,包括对人的发展和身心健康的智慧传承。在对矿产资源开采依赖越来越小、对人力资源开发依赖越来越大的世界,挖掘这种深层文化智慧也许会成为未来的关键。”如何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充分挖掘出来,是美丽河南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美丽河南建设,要以制度设计实现生态红利。面对新的生态要求,只有坚持以体制改革、制度创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规范、长期、稳定、可靠的保障。美丽河南建设,也必须以制度创新为突破口,把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作为重中之重。

一要高度重视“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影响,把生态文明建设置于更加突出的位置。第三次工业革命,是指以数字制造及新能源、新材料的应用为代表的一个崭新时代。它包括两个特点:一是直接从事生产的劳动力快速下降。二是个性化、定制化的生产。现在,互联网技术与可再生能源即将融合,并为第三次工业革命奠定坚定基础。这一变化无疑将改变整个世界。

二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对于工业化仍未完成的河南来说,发展仍然是一个最根本的问题,也是经济社会的主要矛盾。这就要求河南在抓紧治污的同时,加快转变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实现绿色发展。坚持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同步推进,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共同提升,推动产业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由粗放高耗外延向集约绿色低碳转变;以壮大规模和提升水平为主攻方向,加快节能环保产业、新能源产业和绿色生态农业发展,提高绿色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实现由黑色经济体系向绿色经济体系的转变,既要百姓富,也要生态美。

三要在城镇化进程中,注重建设生态城市。建设生态城市,必须有“复合生态”的理念,即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经济生态综合协调发展、整体最优,在空间上实现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的和谐共生,在时间上实现过去、现在、未来的效益统一。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提出的“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就是这种发展思路的体现。这就要求我们生态城市建设必须立足资源环境状况,要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新型城镇化发展全过程,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舒适、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同时,要重视美丽乡村建设。在治理农村染污时,要讲究投入和产出。

四要划定生态功能保障基线、环境质量安全底线和自然资源利用上线,推行生态红线奖惩机制。坚持问题导向,严守资源环境底线。要加强自然生态系统保护,推进重点区域生态建设,加快建设桐柏大别山地生态区、伏牛山地生态区、太行山地生态区、平原生态涵养区、沿黄生态涵养带、沿淮生态涵养带,南水北调生态涵养带,构筑起四区三带的区域生态格局,以良好的生态体系继续涵养中原这一块中华民族的“风水宝地”。

五要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环境是一个公共产品。要加快自然资源及其产品价格改革,全面反映市场供求、资源稀缺程度、生态环境损害成本和修复效益。坚持谁受益谁补偿原则,完善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补偿机制。

总之,只有通过建立系统完善的生态文明制度,才能够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提升河南的生态文明水平。

绿色发展的科学内涵与政策建议

省科学院副院长张占仓

绿色发展的本质是要改变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河南作为人口大省、农业大省和能源原材料大省,虽然近年来河南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呈现出中原崛起的良好态势,但粗放型的发展方式没有根本扭转,存在科技创新能力弱、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小,第三产业比重低、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等一些突出问题。所以,从这个意义来说,绿色发展是打造美丽河南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美丽河南的必经之路。要推动绿色发展,就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实现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绿色发展的核心是构建绿色经济体系。河南是全国传统能源原材料基地,绿色经济所占份额有限。未来要加快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产业发展低碳化,以实施粮食生产核心区、中原经济区和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三大战略规划为依托,以“一个载体、三个体系”为抓手,围绕做大服务业、做强工业、做优农业,突出发展引领带动能力强的高成长性产业,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支柱产业,加快构建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

要实现绿色发展,就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绿色发展的指标纳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增加考核权重,建立领导干部任期绿色发展问责制和终身追究制。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实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和资源环境离任审计制。树立底线思维,实行最严格的资源开发节约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和用途管制,能源、水、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生态补偿、生态服务价值评价、分类差异化考核等制度建设,以及节能量、碳排放权、水权、排污权交易、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等市场化机制建设方面积极探索,引入促进绿色发展的市场机制。

nlc202309012258

加强绿色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发展绿色经济的重要支撑和保障。当前,应当下大力气加强对绿色技术的研发和创新。加快形成充满活力的绿色科技工作机制,尤其要重视通过各种政策手段,引导社会力量投资和参与绿色技术和产品的研发与推广,使企业真正成为绿色科研开发投入主体、技术创新主体、科研成果应用主体,积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积极构建科研与人才培养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机制,着力推进绿色科技的基础研究、共性技术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形成一批学科优势明显的研究基地和创新团队。同时,还要搭建开放的绿色科技研究试验平台、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和战略联盟平台,促进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科技与产业相融合,形成互相融合、互相促进、互动发展的态势。

强化科技创新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省社科院副院长、研究员 谷建全

不断提高全社会对依靠科技创新促进“美丽河南”建设的认识。各地各部门要充分发挥各种政策工具的导向作用,从思想上和行动上充分认识到,推进美丽河南建设,既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也是优化河南经济发展环境,增强区域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我们在工作布局上,一定要把科技创新与节能环保、科技创新与调整产业结构、科技创新与污染防治、科技创新与生态环保产业培育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全社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

积极构建鼓励依靠科技创新实现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各地各部门应结合自身发展的实际,充分发挥科技政策的杠杆作用,通过有针对性地制定出台相关产业的技术政策,科学制定生态标准的门槛,鼓励支持依靠科技进步实现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的产业发展,从严控制“两高一资(高能耗、高污染和资源性)”、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项目,限制产生环境污染、消耗能源较大的产业发展,有效克服生态创新过程中双重外部效应带来的不利影响,通过科技创新着重解决重金属、化学品、危险废物、细颗粒物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关涉国计民生的环境问题。加快构建和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科技创新体系。资源环境问题,究其本质是发展方式、经济结构和消费模式问题。在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各个领域,都不同程度地利用资源、影响环境,所以单独在某一个或几个方面推行节约环保,难以从根本上解决资源环境问题,必须根据自然生态、环境的承载力来规划经济社会的发展,把节约环保的要求全面体现到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和每个环节中。因此需要从环境保护和科技创新两个方面构建绿色经济体系,大力推广绿色生产、低碳生产和清洁生产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生态化改造,加快形成节约环保的技术和生产体系,根据“美丽河南”建设所提出的“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以及“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等新要求,相应调整资源环境领域科技创新的思路,加强对国土空间优化开发、排放权交易、生态补偿制度设计等的研究。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领域里的国内外科技合作与交流。在全球化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是世界上每一个国家共同的责任。因此,我们需要积极支持国内外、省内外的企业、研究机构和大学积极参与“美丽河南”建设领域的科技创新,充分利用国内外的科技资源,通过科技合作与交流,突破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关键共性技术,为“美丽河南”积极支持国内外、省内外的企业、研究机构和大学积极参与“美丽河南”建设领域的科技创新,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要在转型上下功夫

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王永苏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根据上述精神,建设生态文明,打造美丽河南,必须重点在宣传教育、法治建设、发展方式转变三个方面下功夫。

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生态文明是对工业文明的反思。人类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以来,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增强,大规模开采利用煤炭、石油等能源资源,一方面是经济的高速发展,另一方面是生态环境的恶化,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正像恩格斯说的,人类对于自然的每一次胜利,都遭到自然的报复。无论你有多少钱,有多大权力,有多少豪宅豪车,如果没有好的生态环境,不可能有高质量的生活。

认识是行动的先导。必须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使广大干部群众充分认识美丽河南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在全社会范围内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形成正确的生产和消费观念。要使社会公众、企业法人、各级干部认识到,生态环境是公共产品,保护生态环境,人人有责。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拓展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生态文明建设要真正落到实处,必须依靠法治建设。邓小平在谈到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时强调,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那些经过反复宣传教育仍然解决不了的问题,必须注重分析现象背后的法律制度原因,通过法制建设来解决。必须改革不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制度、体制、机制,建立健全生态文明的制度体系,下大力气贯彻落实新环保法,以法律的硬性约束确保生态环境得到优化。

建设生态文明,治理污染必须着力于生产生活方式转变。必须把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有机统一起来,积极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建设美丽河南必须加快科技进步。建设生态文明必然对经济发展进行更加严格的约束,需要更加依靠科技进步,对自主创新能力的要求更高。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加快工业结构升级。持续降低高能耗、高污染产业的比重,提高高技术含量、高加工度、高附加值产业比重。

nlc202309012258

建设美丽河南必须科学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快发展服务业。中国古代把“文明”解释为经天纬地,照临四方,就是要在改造自然,发展物质文明的同时驱走愚昧,发展精神文明。西方语系中的“文明”来源于古希腊“城邦”的代称,与城市化密不可分。建设美丽河南必须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以大城市为中心规划建设城市体系,建设生态城、智慧城、畅通城、和谐城,为服务业特别是科技教育的大发展创造条件。同时,通过城镇化把山区丘陵地区的人口转移出来,让自然的力量修复生态环境。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应当高度重视,积极治理。但是,必须充分认识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困难程度,理性分析农村污染治理的投入产出,深入研究治理农村污染的战略策略,改变让农民在农村就地城镇化的发展思路,把农民向城镇转移和农业规模化作为治理农村污染的战略方向。边远地区的一般农村要抓好农民向城镇的持续稳定转移,通过耕地流转扩大农业生产经营规模,为发展循环农业、治理面源污染创造条件。通过立法严厉禁止向水库等水体投放化肥农药,防止水体富营养化。

深刻把握打造美丽河南的实践维度

省社科联副主席 唐玉宏

建设生态文明是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一项战略任务,是美丽中国建设的实践要求。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是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当前,伴随着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生态文明的追求越来越高,对美好生活的期待越来越强。要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福祉,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必须从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高度去认识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论述,充分彰显了我们党对国家、民族未来发展的高度重视,体现了我们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日益成熟,以及我们党在实践上对美丽中国建设的科学把握。

建设生态文明、打造美丽河南,是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重要部署,是美丽中国建设在河南的实践平台。当前,省委、省政府认真落实中央关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积极探索不以牺牲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科学发展路子,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积极进展。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着力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持续探索“三化”协调、“四化”同步的科学发展路子,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努力建设经济结构优化、资源高效利用、生态环境良好、城乡和谐宜居的美丽河南,为加快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提供有力支撑。

建设生态文明、打造美丽河南是富强河南、文明河南、平安河南建设的实践归宿。要围绕打造富强河南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切实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粮食生产核心区、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为美丽河南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要围绕打造文明河南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做文明人、办文明事,创新文化体制机制,激发全社会文化创造活力,为美丽河南建设提供可靠的精神支柱;要围绕打造平安河南深化社会体制改革,加快社会事业改革创新,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特别是要突出抓好法治和德治建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共同富裕,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为美丽河南建设提供基本的安全保障。

构建美丽河南建设的长效机制

河南工业大学副校长 屈凌波

根据“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把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中,特别是把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融入社会经济决策中,把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融入生态文明建设的综合决策机制中,实现政府决策的绿色化和生态化。建议在组织领导层面上,建立美丽建设领导小组,出台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和美丽河南建设的决定,统筹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河南的战略布局。在管理层面上,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统筹协调,对与建设美丽河南和生态文明密切相关的法律、政策、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能源和水资源评价以及气候影响评价,提高法律、政策和规划的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度,从决策源头降低资源消耗和污染产生。

以生态文明理念指导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淡化传统的GDP考核,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加快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考核指标和考核办法,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评价体系,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奖惩机制。考虑到广义的生态文明建设错综复杂、不易操作,应尽快组织相关部门开展地方调研,结合目前已有的各种类型生态文明创建活动,如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生态工业、循环经济等实践,研究提出生态文明建设评价体系和考核体系。

科技创新是建设美丽河南的重要支撑和保障。当前,应当下大力气加强对绿色技术的研发和创新。加快形成充满活力的绿色科技工作机制,尤其要重视通过各种政策手段,引导社会力量投资和参与绿色技术和产品的研发与推广,使企业真正成为绿色科研开发投入主体、技术创新主体、科研成果应用主体,积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着力推进绿色科技的基础研究、共性技术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形成一批学科优势明显的研究基地和创新团队。此外,还要搭建开放的绿色科技研究试验平台、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和战略联盟平台,促进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科技与产业相融合,形成互相融合、互相促进、互动发展的态势。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建立一个政府主导、市场推进、公众参与的新机制,应充分发挥新闻媒介的舆论导向作用,在全社会深入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绿色生活和绿色消费宣传教育活动,倡导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形成推进美丽河南建设的良好氛围。坚持把培育和弘扬生态文化作为美丽河南建设的重要内涵,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宣传教育,倡导绿色生活方式,鼓励引导公众参与,开展生态文明创建,持续增强全民节约、环保和生态意识,营造爱护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社会风尚。

nlc202309012258

观点摘要

省生态经济研究会秘书长、研究员樊万选:紧紧围绕建设美丽河南,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健全生态环境保护体制机制,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省社科院城市与环境研究所博士郭志远:美丽河南建设重在进行顶层制度设计和体制机制创新,从资金投入机制、科技创新机制、生态补偿机制、工作责任制、公众参与机制、执法监督机制等方面进行努力。最重要的一点是政府考核导向需要做出改变,经济增长的步子要慢下来,更多地关注民生、关注生态环境。

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林志友:从工业化以来的发展范式看,科学发展观体现的是一种新的发展范式,它追求理性的发展,关注发展的意义,是一种旨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内在地包含了环境正义的具体要求。科学发展观的发展方式,走的是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良性发展道路。

郑州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博士卢艳: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社会和谐的重要标志之一。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是构建和谐生态的关键。通过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为生态保护提供政策支持和稳定的资金渠道,真正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投入的制度化和市场化。建议完善生态补偿的政策措施,逐步加大生态补偿力度;增强流域生态补偿标准制定的科学依据;加强公民环保素养教育、构建公众水环境地理信息系统。

许昌学院中原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博士马华:广东省蕉岭县在全国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工作中,以政府引领为主导,以农民群众为主体,以社会参与为补充,积极推动群众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将“共谋共建共创共享”理念嵌入到群众生活,内化为群众的生活习惯,从而探索出一条以“群众路线”践行“美丽乡村”的有效路径,取得了良好成效。他们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教授史鸿文:乡规民约的重要来源是民间长期形成的保护生态资源的习惯,充分利用民间固有生态保护资源。执法部门应当因势利导,充分利用民间生态保护文化,引导群众将优良的生态保护传统转变成现代化的行为规范。这些习惯在民间被执行已久,对当地群众来说也喜闻乐见、易于遵守,可谓事半功倍。

省委党校科社教研部副教授田文富:坚持依法行政,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监督和处罚力度。实现生态环境的“刚性制度、铁腕执法”,严厉打击污染环境、浪费资源、破坏生态等违法犯罪行为,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加强部门协作,建立健全住建、经信、发改、环保、国土、水利、规划和农林等多部门联合执法机制。

许昌学院城乡规划与园林学院院长吴国玺:加快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路径应该是以生态化为方向,修编村庄规划,以清垃圾、控污水为重点,抓好农村环境整治,以生态产业为主导,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推进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不仅要提高生态环境的承载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更要拓展农民创业就业空间、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张纯成:在人类文明史上,中华文明作为“和”的文明曾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今天,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建设生态文明,顺应生态环境的变化,维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已经成为必然,中华民族已经从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走进了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中华文明已经成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人类文明。

省农科院植物营养与环境资源研究所所长张玉亭:建设美丽河南一定要建设美丽乡村,重点是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和防控。农村和农业是美丽河南建设的重中之重,农村不美,河南不美;土壤不净,河南不净。农村和农业环境最终决定着美丽河南的建设进程。

(本刊编辑部综合责编)

上一篇:《概论》社会实践选题及要求下一篇:二级中医医院设置标准(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