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生活与生态文明

2024-06-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低碳生活与生态文明

低碳生活与生态文明 篇1

摘要:“低碳生活”是主张人们通过减少碳排放以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达到生态文明的一种生活方式。“低碳生活”是生态文明的前提和基础,生态文明是“低碳生活”的目的和归属。

关键词:低碳生活

生态文明

持续发展

一、低碳概念及其形成背景 2009年末,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的旋风让“低碳”一词席卷全国。一时间,低碳经济、低碳生活、低碳住宅等名词不绝于耳,低碳成为时尚生活方式的新标签。

所谓低碳(Low-carbon),是近年来国际社会应对人类大量消耗化石能源、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引起全球气候灾害性变化而提出的新概念,也就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主张人们对自己的生活方式或消费习惯进行简单易行的改变,减少全球温室气体(主要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的一种理念。“它的核心是在市场机制基础上,通过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及创新,形成明确、稳定和长期的引导和鼓励,推动提高能效技术、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开发及运用,并促进整个社会经济朝向高能效、低能耗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变。”[1] 工业文明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的典型特征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高产出”的资源消耗型,人们追求的生活方式是奢移浪费型。据联合国环境计划署的资料显示,工业污染是导致环境破坏的罪魁祸首。即使在发达国家,工业生产过程中只有一部分原材料和能源转化为最终产品,其余则转化成了废渣、废气、废水,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在发展中国家,由于技术和管理上的原因,这种转化效率更低,因而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和污染更大。污染意味着一部分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利用,这实际上也是资源的一种浪费。

20世纪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飞速发展,世界各国正面临着来自能源、资源以及环境方面的巨大挑战,逐渐成为各国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重大瓶颈。与此同时,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也在不断恶化,世界人口激增,造成人口膨胀,大工业对自然资源造成了空气、海洋、土地、水源的严重污染,资源面临枯竭,污染日趋严重;生态的破坏、物种的消失、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和气候变化异常、海平面上升,地面下沉以及地球灾害频繁发生等等.对人类的生存条件产生严重危害,导致全球性的生态危机。

在此背景下,英国率先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并于2003年颁布了《能源白皮书(英国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欧州各发达国家紧随其后,陆续推出以高能效、低排放为核心的“低碳革命”,着力发展“低碳技术”;美国参议院2007年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美国政府制定了低碳技术开发计划;在亚洲,日本作为推动“低碳经济”的急先锋,每年投入巨资致力于发展“低碳技术”。2008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的主题定为: “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

“低碳”成为推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低碳生活是生态文明前提和基础

生态文明,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它的产生基于人类对于长期以来主导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反思,自然资料的有限性决定了人类物质财富的有限性,人类必须从追求物质财富的单一性中解脱出来,追求精神生活的丰富,才可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无疑将使人类社会形态发生根本转变。

在人类环境系统的发展中,始终贯穿着人类与环境这一基本矛盾。生态环境问题也并非是人类进人工业社会之后才出现的,而是古已有之,只是在生产力发展的不同阶段,表现形式不同,对人类造成的影响也不同。只是因为科学技术的进步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而大工业生产方式加剧了人与自然的矛盾,导致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

而人与自然关系的危机、生态危机、资源面临枯竭等问题,迫使人类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类行为的合理性在更深的层次上作出反思和批判,这就是低碳生活观提出的前提和基础。生态文明的提出要求我们创新发展模式,破解发展难题。

低碳生活就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通过发展循环经济达到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的共赢。低碳生活是一种简约、简单、简朴的生活方式,它通过个人适度减低碳排放量来达到集体总和碳排放的减少,达到保护环境、促进生态文明的发展,从而促进整个地球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可以说低碳生活是生态文明的前提与基础。

三、生态文明是低碳生活的目的和归属 “低碳生活”向人类提出的是前所未有的问题,我们没有现成的经验、理论与选择模式,我们唯一的选择就是创新,创新我们的生活模式,以保护地球家园、为人类未来造福为宗旨。目前,“低碳生活”最根本的挑战是,它要求人类改变自工业化以来形成的生产消费理念,特别是那种消费至上的消费文化。现有世界流行的主流经济理论基本建立在消费至上、消费者至上、竞争优先的基础上,它提高了社会生产的高效率,却也一度导致了生产与消费领域不受控制的高碳排放。虽然消费至上看起来是美好的目标,但以“低碳生活”念看来,它却是牺牲人类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的短视行为。所以,选择“低碳生活”理念,就意味着我们必须拿出足够的政治勇气来进行一次资源和利益的再协调和再分配,而且我们还必须要有足够的能力,并准备相应的行动手段来审视我们的消费习惯。

就目前而言,我国虽尚未确立明确的“低碳生活”的法规、条例,但种种社会发展理念却在实实在在地践行着“低碳”原则。比如说科学发展观,可以说是立足当前中国的基本国情,针对发展实践中的一系列新课题,全面分析发展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新矛盾而提出来的,它内在就包含了“低碳”原则,更包含了生态文明的要求。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报告还强调,要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这是在党的正式文献中第一次提出生态文明的概念,把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提高到了“文明”的高度。

“低碳生活”是生态文明的基础,生态文明是“低碳生活”的最终归属,它包含了人与自然的协调、人与人的协调和人与自我的协调,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生态文明、环境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重要的现实意义,是科学发展、和谐社会理念在处理人与自然、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方面的升华,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不仅对中国自身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而且对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对中国而言,中国传统文化中固有的生态和谐观,为实现“低碳生活”、实现生态文明提供了坚实的哲学基础与思想源泉。今天,中国共产党提出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等一系列新的政治理念,完全可以与生态社会主义、世界可持续发展理念、中国传统文化相互借鉴。他们之间的融合,必促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促成全世界可持续发展的新潮流,促成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和谐。

低碳生活与生态文明 篇2

在当前生态文明大举推进过程中,不同行业与经济区域的企业都将实行经济转型,都必须从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和低技术含量为特征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转向以节约能源、减少排放、保护环境为标志的生态文明发展道路上来,能源约束愈来愈强、碳排放制约日益刚性化,生态环境保护日趋强烈,企业的社会责任和价值取向正发生重大转变。从现实来看,企业正面临国家规定的硬性碳排放指标的制约,碳汇成为许多企业耐以持续经营的稀缺资源,因此各行业与区域企业并购时将主动考虑低碳因素以改善经营环境。基于低碳技术整合、追求生态协同效应的低碳并购模式将逐渐形成。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不同的行业所面临的资本运作方式、经济结构、行业竞争力、能源消费结构及低碳技术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因而低碳技术进步、经济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是中国能源效率的显著影响因素[1],进一步将显著地影响到低碳并购的生态效率。那么当前生态文明背景下低碳并购的生态效率究竟是否存在行业差异? 行业特质又如何对低碳并购生态效率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是低碳并购研究中需要回答的新课题。

同时,中国区域经济特征明显,不同的经济区域在经济发展水平、自然条件及资源禀赋状况、政府干预强度、市场化水平及开放度、产业结构、环境政策及制度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当前全国各地正在制定与执行不同的生态文明制度,这些因素也将显著的影响低碳并购效率,因此理论上,当前我国低碳并购生态效率应该存在区域差异。那么现实中究竟是否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呢? 不同的经济区域特质又如何对低碳并购生态效率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是低碳并购效率研究中需要回答的又一重要课题。

遗憾的是,从现有文献来看,学术界对并购效率的研究虽然已形成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与实证分析框架,但这种研究范式大都建立在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背景下,不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企业的环境责任及价值取向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企业的环境责任已经成为当前政府、企业及居民颇为关注的热门话题,因此企业并购的动机、模式以及效率评价体系也将发生深刻变化,需要建立一套适合生态文明要求的实证分析框架。如何突破原有仅重视并购经济效率评价的局限,站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高度,建立低碳并购效率评价的新基准,并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低碳并购的生态效率评价体系,重新审视、客观评价低碳并购的生态效率问题成为生态文明建设中并购效率评价的新课题。但学术界至今没有低碳并购方面的文献,本文将首次探讨低碳并购的生态效益评价,并对不同区域与行业进行比较,首次从资源消耗、环境损害、低碳技术和环境治理等方面构建DEA模型,以此深入研究生态文明建设中低碳并购模式与生态效率评价问题,理论上将开辟并购效率研究的新领域,推动并购效率理论的新发展,具有重要理论价值; 实践中可以指导企业制定最佳的低碳并购策略,提高并购生态效益,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并填补并购领域的研究空白。

2 生态文明视角下低碳并购模式新概念

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企业并购的内涵将发生重大变化,企业面对日益严重的碳排放及能源约束,基于低碳技术整合、追求生态协同效应、助推生态文明建设的低碳并购将成为并购市场的新模式,并将逐步成为主流。低碳并购是低碳经济转型中出现的新型并购模式,其核心思想与价值标准体现在顺应生态文明与低碳经济发展的要求,推进低碳绿色发展,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以节约能源、减少碳排放、最大效率地使用生产要素为特征的绿色技术进步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线,通过企业之间的低碳并购整合,有效降低能源投入及碳排放,或者以生态文明为导向的并购日益集中于更加节约能源、更少二氧化碳排放和更快技术进步的行业与企业,并不断增加并购双方的价值与生态效益,以实现资源配置效率的改善和帕雷托最优。生态文明视角下的低碳并购赋予了并购概念新的内涵,并购的动因与模式也将发生重大变化,极大地推动了低碳经济的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因此,生态文明背景下低碳并购模式及效率评价问题是学术界颇为关注的新课题[2]。

3 DEA实证模型设计

3. 1 生态效率DEA模型构建

目前最具代表性的DEA模型主要有CCR模型与BCC模型。基于DEA的基本原理,通过对投入产出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得到每个DMU综合效率的数量指标,然后将各DMU定级排序,确定各DMU是否为DEA有效,并指出其他DMU非DEA有效的原因及改进的方向和程度。设模型有n个决策单元,每个决策单元都有m种类型的投入( 表示该决策单元对 “资源”的耗费) 以及s种类型的产出( 表示决策单元在消耗了资源后的经济产出) ,Xij与Yrj分别表示第j个决策单元DMUj的第i种投入与第r种产出,Vi为第i种投入指标的权系数,ur为第r种产出指标的权系数,记:

其中,i=1,2,…,m;r=1,2,…,s;j=1,2,…,n。对于权系数v∈Em,ω=tv和u∈Es,u=tu,决策单元j的效率评价指数为:。选取适当的权系数v与u,使得hj≤1,j=1,2,…,n,当对第j0(1≤j0≤n)个决策单元的效率进行评价时,以权系数v和u为变量,以第j0个决策单元的效率指数为目标,以所有决策单元的效率指数hj≤1,j=1,2,…,n为约束,构成如下的线性规划CCR模型:

若线性规划(PCCR)的最优解ω0,u0满足,则决策单元j0为弱DEA有效;若最优解中存在ω0>0,u0>0满足VP=u0Tyj0=1,则决策单元j0为DEA有效(CCR)。

实际应用中判断决策单元的有效性并非容易,为使CCR模型应用更简单与实用,通过引入非阿基米德无穷小的概念来构建判断DEA有效性的数学模型。令 ε 是非阿基米德无穷小量( Non - Archimedean) ,小于任何正数且大于0,于是得到引入非阿基米德无穷小量 ε 的CCR模型如下:

其对偶问题为[3]:

其中,是m维微量,eT= ( 1,1,…1 ) 是p维向量; 松驰变量S+= ( s1+,s2+,…,sm+) ; S-= ( s1-,s2-,…,sm-) ,θ 表示相对效率,即DMUj总效率值,且0≤θ≤1。

在上述模型中,设线性规划的最优解为 λ0,s- 0,s+ 0,θ0。若 θ0= 1,且s- 0= 0,s+ 0= 0,则决策单元为DEA有效,且技术与规模同时达到有效状态,即说明资源配置效率达到最优,投入要素达到最佳组合,产出规模达到最佳状态,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 若 θ0= 1,但至少存在一个si0 -大于0 或者sr0 +大于0,则决策单元为弱DEA有效,说明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没有同时达到最佳效率。具体而言si0 -大于0,说明第i种资源投入中有si0 -的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 而sr0 +大于0,则说明第r种产出规模与最大产出规模之间存在sr0 +的不足,产出规模未达到最优效率; 相反,如果 θ < 0,则决策单元DMUj不是DEA有效[4]的,说明资源配置的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都未达到最优状态,即资源配置效率低下。

3. 2 数据处理和变量设定

按照低碳并购特征,选取我国的17 个行业及长三角、珠三角与环渤海三大经济区,以2010 年发生低碳并购上市公司为样本,选取2009—2013 年的财务数据及能源消耗、环境污染方面的数据。数据来源于深圳国泰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开发的CSMAR数据库,其中能源消耗、环境污染方面的数据来源于上市公司披露的 《环境报告》、《年度报告》、《企业社会责任报告》 及 《可持续发展报告》,见巨潮资讯网( http: / /www. cninfo. com. cn /) 与各公司网站。

从生态文明视角研究低碳并购的生态效率,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生态效益及经济发展低碳化的度量。根据低碳经济追求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崇尚绿色技术进步的内涵,参照岳书敬[5]的做法,采用包含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因素基于DEA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的绿色TFP指数(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 来衡量低碳经济发展的变化程度,这正是生态效益评价所追求的目标。因此,依据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全面性、代表性、科学性及可获性原则,构建生态效益评价DEA模型。

( 1) 投入指标。选取的投入指标为能源消耗与二氧化碳排放,以及资本与劳动的投入。中国尚未出现上市公司能源消耗及CO2排放的官方统计数据,因此通过大量查询上市公司披露的各种相关报告,经过综合整理而得。能源消耗采用上市公司每年消耗的煤炭、原油、天然气等主要能源投入,以每年上市公司消耗多少万吨标准煤来表示。各公司二氧化碳排放的估计是以煤炭、原油、天然气3 种主要能源的消耗量,与相应的碳排放系数相乘来估算二氧化碳排放量; 资本投入以上市公司每年投资总额来表示,鉴于数据的可得性,资以营业总成本代替;劳动力投入的计算可以采用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万人来表示,但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中很少披露每年的从业人数,从业人数直接影响了企业规模与总资产,鉴于数据的可得性,考虑采用总资产作为输入指标,借以考察上市公司并购前后的资源配置效率改善状况。

( 2) 产出指标。生态效益的产出指标主要反映上市公司实施低碳并购策略后所生产的低碳产品或服务的经济价值,因此选取上市公司年报披露的利润总额与主营业务收入作为产出指标。

利用上述构建的DEA模型,对低碳并购样本并购前后各个年度的并购绩效综合得分进行对比分析,同时考虑到低碳并购实施当年的绩效可能受到多方面的因素影响,为清晰度量并购绩效的变化情况,暂不考虑并购当年的低碳绩效变化,将低碳并购前2 年及并购后3 年的生态效益均值进行比较,以此构建低碳并购绩效评价的DEA差量评价模型[6],深入探讨低碳并购产生的生态效率改善状况,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4 实证分析过程及结果分析

4. 1 不同行业的低碳并购生态效率差异比较

按照各行业在资源、资本及劳动要素密集度方面存在的显著差异与特质,将低碳并购样本分为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 包括技术密集型) 3 种类型[7]; 同时考虑到高污染排放当前工业企业的主要特征,按照行业排污强度划分为污染密集型行业与清洁生产型行业2 种类型。如表1所示。

注: 资料根据2005—2013 年平均行业排污强度测算而得

低碳并购生态效率在于考察并购后CO2排放是否得到控制、节能减排是否得到明显改善、环境效率是否提高,因此在DEA模型选择中,选择以CO2排放最小为导向的DEA模型。利用MAXDEA6. 3 软件对17 个行业的低碳并购数据进行数据包络分析,部分行业测算结果如表2 所示。

从表2 可以看出,总体上17 个行业的低碳并购生态效率都有所改善,并购后行业整体平均绩效达到了0. 816 333,较并购前的0. 768 5 有较大提高,但各个行业生态效率中的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整体上都不高。说明在生态文明建设转型期,虽然中国的工业行业都在积极实施低碳并购策略,试图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发展模式转变,但现阶段转变很不彻底,转变过程非常艰难与漫长,大多数行业仍然依赖于粗放式发展模式,具有典型的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 “三高特征”,生态效率的长期改善任重而道远。行业间的生态效率差异也较大,对于三类要素密集型行业而言,高效率的行业主要分布在行业规模较大且技术壁垒较高的资本密集型行业( 如医药生物、信息产业等) ,劳动密集型行业( 如商业贸易) 次之,而资源密集型行业( 如电力、煤炭等) 的生态效率最低。主要原因在于资本密集型产业在低碳转型方面积极提高资本运作效率,加快能源消费结构调整,加快研发新型低碳产品,提高低碳技术水平,加大环境投入力度,以此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因而生态效率明显改善; 而电力、煤炭等资源密集型行业在当前生态文明转型期仍然以粗放型增长模式为主,资本运作效率仍然不高,导致自然资源被大量消耗,能源浪费严重,环境破坏比比皆是,生态效率改善昙花一现。进一步从排污强度行业分析,可以看出,总体上清洁生产型行业( 如信息设备、商业贸易、医药生物等) 的低碳并购生态效率明显高于污染密集型行业( 如有色金属、化工、煤炭等) ,说明当前生态文明建设中污染密集型行业的产业集中度不高,忽视低碳技术、人才与组织之间的综合集成,产业集聚效应未能体现,节能减排能力不足,资源浪费居高不下,环境污染依然严重,生态文明建设形势依然严峻。

同时,并购当年的绩效也许受到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为清晰度量生态效率的真实变化,剔除并购当年的生态绩效变化,仅对并购前2 年及后3年的生态绩效均值进行比较分析,以此建立DEA差量评价模型比较分析各个行业低碳并购生态效率的变化状况。模型结果如表3 所示。

注: 1) S表示低碳并购生态绩效DEA得分值; 2) S2011- S2009表示相关两年的DEA得分差值; 3) S1- S2,N1- N2分别表示并购后3 年与前2 年的DEA得分均值的差量评价值,有效个数增量均值

表3 更清晰地表明,去除并购当年复杂因素的影响,各个行业并购前后的DEA差量得分均值逐年有所提高,行业整体的评价绩效最高达到0. 097,并购平均绩效为0. 048,并购前后DEA有效增量数总体平均为0. 127 个。说明总体上,低碳并购的实施促进了各个行业节能减排能力的发挥,生态效率得以改善。但行业间的生态效率及DEA有效增量数均出现了明显的分化,钢铁、有色金属、化工、建筑材料、机械设备短期内生态绩效改善较大但随后递减,其他行业不明显,平均来说,信息设备、食品饮料、建筑材料、纺织服装、房地产、电器、电子、电力等行业达到DEA有效的数量在逐步增加,其中电器、纺织服装、房地产、食品饮料增加最快,而钢铁、有色金属、化工、农产品增加最小甚至为负。说明当前生态文明背景下中国的制造行业能源效率低下,减排潜力大,能源浪费与环境污染现象仍然很严重。医药生物、商业贸易、信息产业、纺织服装等行业的生态效率改善较为稳定,节能减排能力得以提升,产业转型升级较快,尤其是清洁生产型行业生态效率改善幅度明显要大,而污染密集型行业则偏低,加快污染密集型行业的生态化改造是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

4. 2 不同经济区域的低碳并购生态效率差异比较

生态文明建设势不可挡,是中国未来经济建设的方向,目前全国各地区都在制定本地区切实可行的严格的生态文明制度。企业首当其冲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我国各地区的企业纷纷开始实行低碳经济转型。为研究我国不同区域的低碳并购生态效率差异,首先按照经济区域特征将全国划分为三大经济区域: 长三角、珠三角及环渤海。长三角包括上海、浙江及江苏两省一市,珠三角主要指广东省,环渤海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东、辽宁三省两市。

低碳并购生态效率在于考察并购后CO2排放是否得到控制、节能减排是否得到明显改善、环境效率是否提高,因此在DEA模型选择中,选择以CO2排放最小为导向的DEA模型。利用MAXDEA6. 3 软件对三大区域的低碳并购数据进行数据包络分析,各区域的部分结果如表4 所示。

表4 数据显示,总体上,三大区域的低碳并购生态效率呈波动上升的态势,大多数上市公司的并购生态绩效都有所上升,但整体生态绩效改善幅度都偏低,并购产生的生态效应有待持续改善。说明在当前生态文明主导下,全国各地都在紧锣密鼓地制定并执行生态文明政策,驱使大多数上市公司紧跟时代步伐,积极实施低碳并购战略以改善生态环境。但从当前低碳并购的效果来看,全国各个经济区域的低碳并购与生态文明建设刚刚开始,生态绩效的改善初露端儿但远未结束,低碳经济转型任重道远,生态文明建设将是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从不同区域分析发现,三大区域的并购生态绩效存在显著差异,长三角最高,珠三角次之,环渤海最差;从增长速度来看,环渤海增长最快,而珠三角却有下降趋势。进一步从DEA有效及绩效均值分布比较三大区域的低碳并购生态效率改善状况,所得结果如表5 所示。

表5 显示了不同区域上市公司低碳并购的生态绩效均值结果。数据表明,三大区域的生态效率存在结构性差异: 长三角地区并购后连续3 年的生态绩效分别达到0. 833,0. 847 与0. 865,明显好于并购前2 年( 0. 779,0. 783) ,改善幅度较大,且并购后处于生产前沿面的并购样本个数也超过了珠三角及环渤海,说明长三角地区低碳并购生态绩效最高;珠三角的生态效率次之; 而环渤海最差,其并购后的生态绩效均值仅为0. 793,0. 781,0. 827,明显低于长三角与珠三角。

同时,并购当年的绩效也许受到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为清晰度量生态效率的真实变化,剔除并购当年的生态绩效变化,仅对并购前2 年及后3年的生态绩效均值进行比较分析,以此建立DEA差量评价模型比较分析不同区域低碳并购生态效率的变化状况。所得结果如表6 所示。

注: 1) S表示低碳并购生态绩效DEA得分值; 2) S2011- S2009表示相关两年的DEA得分差值; 3) S1- S2表示并购后3 年与前2 年的DEA得分均值的差量评价值

表6 显示了不同区域上市公司低碳并购的生态绩效DEA差量评价结果。分析结果更清晰地表明,去除并购当年复杂因素的影响,三大区域并购前后的DEA差量得分均有所改善,并购后生态绩效比较稳定,说明总体而言低碳并购有利于三大区域生态效率提高,节能减排能力得到增强。但三大区域的生态效率差异明显,并购后一年相比前一年的DEA差量评价均值,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分别为0. 50、0. 023、0. 001, 而并购后3 年与前2 年的DEA得分均值的差量评价值则分别为0. 068、0. 013、0. 046,进一步说明长三角的生态绩效改善最大,珠三角次之并有下降趋势,而环渤海最差但增长较快。

生态效率存在显著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不同的经济区域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及资源禀赋差异[8],尤其在政府干预强度、市场化水平及开放度、产业结构及政策制度等方面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因而导致上市公司的业绩存在区域差异,其并购效率也必然存在区域差异。具体来看,长江三角洲地区在中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改革开放以来已成为中国综合经济实力最强、城市群范围最广、对外开放最大的地区,是辐射亚太地区的重要国际窗口,也是全世界最重要的先进制造业生产基地,这里产业规模庞大,市场经济发达,交通便利,是中国最大的经济圈与外贸生产基地,且经济总量占中国GDP的20% 以上,远高于GDP平均增长水平,是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最快、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发达地区。长江三角洲快速积聚的国际资本和民间资本不仅规模越来越大,而且以其特有的活力强有力地推动着这一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因此长三角地区资源禀赋条件较好,经济发达,是全国经济发展的重心,尤其是市场化程度高,政策环境宽松,制度健全优越,政府干预强度远低于全国其他地区,市场经济发展水平整体要高,也是全国对外开放的窗口,是经济深化改革的试验田,是全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样板。长三角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与人文环境优势吸引了大量的企业集聚长三角,因此长三角地区的上市公司并购更容易发挥资源优势与制度优势,实现规模效应、空间集聚效应与产业协同效应,极大地推动了并购绩效提高与生态环境改善,因此长三角地区成为低碳并购密集区与生态环境示范区,生态绩效改善全国领先。

珠三角地区是中国最早开放的沿海经济开发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对中国的经济增长及改革大局具有示范效应,在全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定位和深远的影响力。该地区科技资源丰富,是全国规模最大的高新技术密集区。珠三角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市场经济发达,外向型经济突出,资金、技术及人才等资源密集,政策优惠,同时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毗邻港澳,辐射东南亚,有侨乡的优势,胞遍及世界各地,形成了以国内市场为基础、国际市场为导向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格局,成为世界著名的制造、加工与出口生产基地,并形成了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企业群和产业群。这里政策优惠,制度宽松,资源禀赋优越,市场化程度高,经济发达,政府干预少,吸引了大量企业来珠三角地区实施低碳并购,以寻求低碳资源与低碳技术整合,追求低碳技术协同,产生了较好的空间集聚效应与生态环境效应,成为并购的活跃区。但珠三角地区企业规模及数量巨大,市场化程度深,原有的企业大都实施粗放式发展模式,具有典型的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 “三高特征”,因此在当前低碳经济转型与生态文明导向下,低碳转型压力不小,节能减排潜力巨大,生态效率并不显著,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

环渤海地区位于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心地带,是一个由3 个次级的经济区组成的复合经济区,包括京津冀圈、山东半岛圈和辽宁半岛圈。该地区人文环境较好,科技力量最强大,具有科技人才优势和资源优势,拥有海洋、矿产、油气、煤炭及旅游等多种资源,交通网络密集,工业基础雄厚,是中国范围内最大的工业集聚区,是全国的重工业与化学工业生产基地,也是目前中国较为重要的农业基地。相比其他地区,这里具有明显的资源与市场的比较优势,因此吸引了大量国内外资本流入。环渤海地区横向联合密切,优势互补,是中国北方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引擎与第三个 “增长极”,已经形成了以京津两个直辖市为中心,大连、青岛、烟台、威海等沿海开放城市为扇面,以沈阳、济南、太原、石家庄、呼和浩特等省会城市为区域支点,集政治、经济、文化、国际交往与外向型、多功能于一体的密集的城市群落,对中国经济发展发挥集聚、辐射、服务及示范作用,推动了环渤海地区特色经济与外向型经济的集聚发展,国务院将这一地区列为重点开放开发的区域之一。环渤海地区政策利好,制度环境宽松,资源禀赋优越,市场经济正在飞跃发展,成为并购的重点活跃区,吸引了大量企业来环渤海地区实施低碳并购,以寻求低碳资源整合,发挥资源优势,实现规模效应和产业集群效应,实现生态协同效应。因此,环渤海地区的生态效率虽然不高,但具有后发优势,增长速度较快。但是与相对发展成熟的长三角及珠三角对比,环渤海地区在经济发展水平、市场化程度、政府干预方面存在明显的劣势,制约了其并购协同效应的发挥。南开大学环渤海经济课题组研究得出基本结论是: 环渤海地区经营环境落后,行政干预的力量比较强,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相对较弱,致使在体制创新上与珠三角、长三角有一定差距。环渤海地区产业结构不合理,虽然不乏优秀企业,但大型企业比重偏高,中小企业相对较少,缺乏活力; 环渤海地区国有企业比重不仅高于长三角、珠三角,而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由于行政区域利益主体地方意识较强,条块分割严重,导致地区间经济协调成本高,市场化程度低,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流动也不够畅通。所以在此环境下,环渤海地区的低碳并购效率提升必然受到现有条件的制约,现有低碳并购的生态效率改善不显著,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当前环渤海地区正面临历史上最快的发展机遇期,随着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市场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政府干预逐步弱化、政策与制度不断完善,这一地区也将成为市场化并购的活跃区,生态效率的根本改善是必然趋势。

5 研究结论

低碳并购是生态文明建设中出现的新型并购模式[9],其生态效率状况备受学术界关注。通过建立DEA模型,本文在国内首次分析了我国不同区域与行业低碳并购的生态效率改善状况,具有原创性。本研究所得结论如下:

( 1) 生态文明背景下不同的行业在资本运作方式、经济结构、行业竞争力、能源消费结构及技术水平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因而导致低碳并购生态效率存在显著的行业差异。实证分析表明: 总体上,我国不同行业的低碳并购生态效率都有所改善,但各个行业生态效率中的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整体上都不高。行业间的生态效率差异较大,对于三类要素密集型行业而言,低碳并购高效率的行业主要分布在行业规模较大且技术壁垒较高的资本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行业生态效率次之,而资源密集型行业则生态效率最低; 从不同排污强度工业行业分析,总体上清洁生产型行业( 如信息设备、商业贸易、医药生物等) 的低碳并购生态效率明显高于污染密集型行业( 如有色金属、化工、煤炭等) 。当前行业集中度不高,产业集聚效应未能体现,节能减排能力不足,资源浪费居高不下,环境污染依然严重。

( 2) 在当前生态文明推进中,我国长三角、珠三角及环渤海三大经济区域积极实施低碳并购战略,总体上三大区域的低碳并购生态效率呈波动上升的态势,大多数上市公司的并购生态绩效都有所上升,但整体而言生态绩效改善幅度都偏低。同时从不同区域分析发现,三大区域的并购生态绩效存在显著差异,长三角最高,珠三角次之,环渤海最差; 从增长速度来看,环渤海增长最快,而珠三角却有下降趋势,长三角持续改善。造成这种区域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不同的经济区域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及资源禀赋差异,尤其在政府干预强度、市场化水平及开放度、能源消费结构、环境政策及生态文明制度方面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因而导致上市公司的并购生态效率也必然存在区域差异。因此,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形势依然严峻,生态效率的长期改善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汪克亮,杨宝臣,杨力.基于DEA和方向性距离函数的中国省际能源效率测度[J].管理学报,2011(3):456-463

[2]田满文.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企业低碳并购的经济效率实证研究[J].丽水学院学报,2014(4):25-31

[3]马占新.数据包络分析模型与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21-31

[4]杨红娟,郭彬彬.基于DEA方法的低碳供应链绩效评价探讨[J].经济问题探索,2010(9):33

[5]岳书敬.基于低碳经济视角的资本配置效率研究——来自中国工业的分析与检验[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1(4):110-122

[6]马瑜堏,高海梅,李志学.基于DEA计算的企业并购绩效差量评价模型研究[J].会计之友,2012(2上):30-33

[7]周春应,杨红强.中国工业能源利用效率的行业差异与节能潜力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3(9):84-93

[8]田满文.基于不同经济区域与行业的并购效率比较[J].财经科学,2009(9):73-81

低碳生活与生态文明 篇3

建筑物要如何才能真正达到城市低碳化建设的要求?首先,对于低碳环境的基本逻辑必须坚持三品、三生、四清。三品包括品质、品味、品德,是指文化的涵养;三生包括生产、生活、生态,是指产业的融合;四清包括清净水源、田园、家园、能源,是指环保的落实。

通过将有机植物引入建筑物,达到节能减碳的效果,这是一种低碳城市规划的新思维。而怎样才能使这种新理念真正落地?首先,把建地变成“农地”,要摒弃农药、化学原料,让环境宜居。其次,通过有机农作的教育与社会教育的提升来完善我们低碳的理念。再者,我们要有“阿凡达”的境界,让我们的农场与我们的生活和城市在一起,让有机农场变得公园化、居家化、校园化、社区化。

同时,利用有机农作养殖生态涵养新技术、微生物污废水处理零排放技术、固碳技术与微细藻类养殖在CO2减排应用技术、智能小区节能系统整合应用技术、水源净化技术这五种创新技术的应用,可以促进有机生活低碳城市的规划建设。

在有机农作养殖生态涵养新技术的应用上,把可移动式科技有机农场变成现实。有机农作技术,我们称它为植物的维他命丸,把它离土经营,利用微生物菌系统可以将菜直接送到建筑物里,从而达到改善环境和节能减碳的效果。

而益生菌的功能对于环境的整治也有着很大的作用,它充分应用于四大领域,即水产养殖、畜禽养殖、农业种植及环境工程。其中,益生菌在环境工程的应用,可以治理高浓度的有机废水。光合菌对有机物有很强的氧化分解能力,能有效地消除水体中有机废料、氮化物及硫化氢等污染物,将有机质或硫化氢等物质加以吸收利用,提高氧化单位,净化水质。利用微生物菌整治河川与环境废水污染,而这两个污水处理系统正是打造零碳城市的关键。

低碳生活与生态文明 篇4

13会计2班 44号

陈熠星

摘要:低碳经济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在生态文明的视野下探讨低碳经济的发展更有意义《而生态文明的本质是文明与自然生态相融合,当前地球自然生态条件下,学习和效法自然生态规律,发展绿色工业,并用于指导人类文明建设,是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道路,校园节能减排与生态文明建设也是社会可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部分。

关键字:产业生产化,生态文明,绿色工业化,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校园节能减排,校园生态文明建设

一、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

文明是人类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标志。马克思指出:“一切文明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物质生产方式上的。”也就是说,生产方式决定人类文明的演进。梳理人类文明的历史轨迹,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四个历史形态,生态文明正成为一种势不可挡的历史潮流迅猛发展,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形态。

(一)原始文明时期人们只能依赖自然

原始文明,也叫渔猎文明,是人类文明的第一个形态,约在公元前200 万年到公元1 万年的石器时代。马克思指出“: 自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的和不可制服的力量与人们对立的,人们同它的关系完全像动物同它的关系一样,人们就像牲畜一样服从它的权力。”在原始文明时代生产力极其低下,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是幼稚而混沌的,对自然的开发和支配能力极其有限,人们必须依赖集体的力量才能生存,物质生产活动主要靠简单的采集渔猎,人是自然界里的弱者,在极其“恐怖”可怕的自然界中寻找最起码的生存条件。人对自然物的图腾崇拜,就是对不可战胜的大自然的顶礼膜拜。

(二)农业文明时期人们开始改造自然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农业文明最早兴起于东方,大约在公元前1 万年到公元18 世纪。当时铁器的出现使社会生产力水平有了质的飞跃。

农业文明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占据了很长的一段时间,中国的封建社会持续了近两千年,发展高度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公元500-1500 年的中国建立了人类文明史上最伟大与繁荣发达的农业文明。农业文明是一种依赖于天时地利资源的经济,在长期的农业经济发展中,形成了中国古代特有的道法自然、敬天崇地的天人统一观。在农耕文明时代,人与自然的关系基本上是和谐的。虽然人类也不断向自然索取,但在整个农耕文明时代,人类对自然的索取在总体上还没有超出自然界自我调节和再生的能力,自然的秩序没有发生紊乱,生态环境也没有失去平衡。

(三)工业文明时期人们极力征服自然

从血腥的原始资本积累开始的英国工业革命,给人们留下了极其深刻地印象。18 世纪蒸汽机的发明,标志着人类步入工业文明时代。工业文明极大地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同时,工业文明误导人类认为大自然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类应运用各门科学去发现、认识、研究以至征服它们,以期向它们无限索取来满足人类日益扩大的物欲。于是,人类大量地毫无顾忌地开采资源,排出有毒有害物质,以追求利润而不考虑后果和长远影响。在工业社会,科技进步和生产力显著提高,人类活动范围已扩张到全球的各个角落,并且不再局限于地球表层,已拓展到地球深部及外层空间,人类控制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并极大地提高了认识自然和改变自然的能力。当前大规模的、无序的人类活动已打破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和生态结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对人类生存安全构成了极其严峻的挑战。

(四)生态文明时期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作为行为准则,建立健康有序的生态机制,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这种文明形态表现在物质、精神、政治等各个领域,体现人类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观的核心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上世纪60 年代,人类开始关注生态危机。1972 年6 月5 日,第一次“世界人类环境大会”召开,提出“人类只有一个地球”。80 年代以来,人类开始寻找新的文明形态。1992 年,第二次“世界环境大会”召开,提出可持续发展观,对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生态文明是对工业文明反思与扬弃。尽管人类还生存在工业文明其间,但工业文明越来越走向绝路,生态文明已经以其巨大的魅力展现在世人面前。

二、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

面对我国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生态危机,扬弃工业文明,选择生态文明,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思想路线,也使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一种必然。

(一)我国面临严重的生态危机

1.环境污染严重。环境状况总体恶化趋势没有得到根本遏制,生态系统退化,由此带来自然灾害频发。中国人用30 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上百年的发展之路,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高速惊人的发展,也被世界称为中国增长的奇迹。但是,我们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2007 年,世界银行和中国政府合作完成《中国污染代价》研究结果令人震惊,该报告称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所用的流行病学模型,发现中国每年约有75 万人因空气污染和水污染而过早死亡。2009 年《世界银行报告》显示,中国每年有250 亿立方水受污染。在全球20 个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中,中国占了16 个。

2.资源短缺。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制约越来越凸显,石油、铁矿石等重要资源对外依存度快速上升,三分之二的城市缺水,耕地逼近18 亿亩红线。《2011 中国国土资源公报》显示,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1993 年为6%,2012 年高达56.7%。石油储备不足30天,日本65 天,美国180 天。石油是国家战略资源,体现国与国之间的较量。我国石油进口大部分要通过马六甲海峡,马六甲海峡又被美国控制,也就是说,仅石油一项资源就严重影响国家安全。铁矿石对外依存度56.4%。20 年内,我国就剩6 种主要矿产能自给,绝大部分都不能自给。我国45 种矿产资源人均占有率不到世界平均值得50%,400 处主要矿区因资源枯竭面临关闭。下面是我国部分资源可使用的年限统计表。

到2020 年,我国45 种可开发的主要资源就剩下14 种,如煤、稀土、錂镁矿等。据专家推测,本世纪内地球基本上地下无矿可采了。

(二)工业文明的发展模式已经行不通

中国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和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阶段,中国的工业化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人口最多的工业化,而包括日本在内的西方七国总人口也才7.2亿。西方七国是在工业化完成后才遇到污染等问题,而中国在起步阶段就受到环境因素掣肘。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不足世界人均占有量的50%,加上长期实行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使资源、能源消耗量巨大,生态环境恶化问题日益突出。无节制地过度消耗自然资源和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生产方式,已经使经济社会的发展受到了极大制约,资源的匮乏已经成为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障碍。中国30 年的高速发展,已经付出了资源和环境的巨大代价,中国模式是不可复制的。“发展是硬道理”,当代中国不但要发展,而且要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这样就决不能走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严重的老路。在世界资源与环境危机处在一触即发的时代背景下,两倍于发达国家人口总数的中国的崛起,不但面临着地球承载空间的挑战,而且还存在“挤车效应”导致与西方不断得出经济摩擦。环境与能源的容量,确实没有给中国登上工业化列车留下空间。据科学家测算,如果中国继续走西方式的高能耗、高消费工业化模式,将需要5.6 个地球能源。[2]

(三)顺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

按照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人的需求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分为五类。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例如,人民群众对水、空气、食品、居住环境的要求都与以前不同了,要求水是干净的、空气是新鲜的、食品是洁净安全的、居住环境是优美宜居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要求与期待是应该的、合理的。中国共产党执政的阶级基础是最广大的人们群众,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十八大报告令全国人民精神振奋,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作为重大战略部署是非常正确的。同时,把生态质量作为一种公共产品,作为政府的公共服务,是顺应了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这必将进一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也是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

纵观世界风云,中国共产党具有独特巨大的政治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具有无限的感召力。我们相信,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让我们始终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个方面和全过程。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一定取得巨大成功,“美丽中国”的目标一定会实现。

参考文献:

(1)周生贤,积极建设生态文明,环境科学研究,第22卷第12期,2009年12月(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环境保护(3)王国泽,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科学发展,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总第71期

创低碳绿色校园做生态文明小公民 篇5

随着资源与能源的大量消耗,人们生活的环境越来越恶化,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正被人们大力提倡,这就是低碳生活。低碳生活,是指生活和学习时所耗用能量要减少,从而做到低碳生活,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低碳生活,对于我们小学生来说,是一种态度,而不是能力,我们应该积极提倡并去实践“低碳”生活,节约一张纸、一滴水、一度电,从点滴做起。因此大唐镇小大队部向全体少先队员发出“创低碳绿色校园 做生态文明小公民”的行动倡议:

一、学习低碳知识,树立低碳意识,倡导低碳生活,积极践行“创低碳绿色校园 做生态文明小公民”主题活动。

二、珍惜每一滴水,节约使用水资源。用完水后随手关闭,如发现因水龙头损坏造成滴水现象,应及时报告老师。

三、节约每一度电,尽量少用照明灯具,做到人走灯灭,避免“长明灯”。

四、购物时,用环保袋代替塑料袋,少用一次性制品。

五、提倡循环使用教科书,不包塑料书皮。节约每一张纸,提倡双面用纸。

六、注重环境卫生,爱护花草树木,保护野生动植物。

七、环保出行,多乘公交,尽量步行。

八、向周围的人宣传低碳环保的知识,让他们也参与到低碳环保行动中来。

九、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和能源危机,请大家积极参与到“地球一小时”活动中来:3月27日晚8:30—9:30关灯1小时,拔下家中不必要的电器插座,用一小时短暂的黑暗,换取明天更多的绿色希望。

同学们!我们是热爱生活的小学生,让我们一起积极行动起来,努力创造绿色、环保、时尚的低碳生活,从身边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用自己的力量呵护美丽的地球家园!

****少先队大队部

低碳生活与生态文明 篇6

活动

一、主题的确定

2010年世博会在中国上海举办,那是我们全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一次盛会。它以探讨人类生活为主题,谱写一曲以“创新”和“融合”为主旋律的交响乐,成为人类文明的一次精彩对话。上海世博会,通过展馆展示以及各种活动,推广低碳理念,正在将实验室里日新月异的科技梦想“转化”为“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的现实生活。结合学校的“迎绿色世博 创低碳校园”的活动,并根据本班实际,开展了“打造绿色校园 倡导低碳生活 争做文明小卫士”系列教育主题班队会活动。

二、教育目标

1、通过活动使队员们认识“低碳生活”的意义,了解“低碳生活”的概念和生活方式,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2、通过班会活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认识破坏环境行为的严重性和危害性,低碳健康生活与每个家庭、每个人都是息息相关。

3、通过此次活动,提高保护优美环境必须从我做起的自觉性,低碳健康生活是我们每个人应尽的职责,必须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从小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并将这种健康的生活方式传递给身边朋友及家长。

三、活动时间五周时间

四、活动方式通过讨论交流、动手操作、社会实践、征文、参

见展览等活动来达到教育目的。

五、活动过程

第一次活动:了解低碳,提高绿色环保意识

1、通过课件了解上海世博场馆设计中所体现的低碳理念。

2、欣赏小品《地球母亲生病了》通过观看小品让同学们各抒己见,谈感受和体会: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唯一的家园,保护地球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为了让天空更蓝,让流水更清,让地球更美丽,现在全世界都在倡导过低碳生活。以此来了解低碳生活的意义。

3、学生交流实践调查搜集跟低碳生活相关的资料。

4、通过调查,你发现了在日常生活中大家是怎样节约能源的?讲述你所了解的低碳事例。

第二次活动:体验低碳,争做绿色环保小卫士

1、低碳是我们每个地球人的责任。“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低碳生活离我们并不遥远,随时随地我们每个人都能成为环保的“低碳人”。低碳生活中,我们该做些什么?

2、寻找低碳健康生活的做法。开展讨论,各抒己见,然后全班交流,发出倡议。

第三次活动:走进低碳,打造绿色校园

1、落实实施倡导的“废品再利用”和“七无八一”情况(“墙上无脚印球印、地面无痰迹垃圾、谈吐文明无脏话、右行礼让无拥挤、团结友爱无打骂、公共设施无损坏、用水用电无浪费”,“种一棵树、养一盆花、绿一方净土、节约一滴水、一粒米、一张纸、一度电、一

分钱”)。(以展示、交流、自评和互评的方式)

2、举行 “低碳生活 从我做起”演讲会。通过学生的演讲来引导学生树立绿色环保的理念,形成健康、文明、节约、环保的生活方式。

第四次活动:你我低碳,拥抱绿色未来

1、低碳生活的社会实践活动。“低碳你我,携手1+6,拥抱绿色未来” 活动,通过“1”名学生的努力,带动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6”的力量,为家乡“建设低碳城市”做贡献。从节约一滴水、一张纸、一度电等小事做起,带动家人和社会,让节约环保、低碳生活成为共同的生活习惯,拥抱环保绿色未来!

2、开展“我的低碳生活”主题征文活动。学生们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实际,阐述对低碳生活、节能减排等环保理念的理解,讲述自己在低碳生活实践中的经验、心得和典型事例,并针对周围的学习、生活环境中不节约、不环保的“高碳”现象,提出了合理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征文活动,使学生们树立了低碳生活理念,有效地推动了节约家庭、绿色校园、环保家乡的建设。

第五次活动:生活低碳,谱写一曲绿色主旋律的交响乐

1、参观“废品再利用”的优秀作品,欣赏“我的低碳生活”的优秀征文,向有关部门发出“低碳”合理化建议书„„

2、总结、表彰优秀文明小卫士。

活动反思:

通过此系列活动,提高了学生对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增强了

学生低碳意识和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责任感。让学生懂得如何从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张纸做起,做一名环保小使者。并将这种健康的生活方式传递给身边朋友及家长,推进了人类生活方式和观念的改变。

姓名:张淑敏

地坛:河北省平泉县杨树岭镇官窖中心小学

邮编:067503

联系电话:***

低碳生活与生态文明 篇7

一、低碳城市的概念

关于低碳城市, 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给予分析和界定。从政府和企业的角度分析, 低碳城市指的是低碳经济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模式和主要方向, 倡导人民的低碳生活理念, 政府、企业等各层面把低碳社会建设作为目标, 强调的是通过政府、企业职能的转变和重塑、改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消费理念实现城市的循环和良性发展。

二、世界各国关于低碳城市建设的探索

英国伦敦最早提出了低碳这一概念, 针对城市建设的低碳模式, 伦敦主要采取的方式有:减少各大中小企业的废气、二氧化碳排放, 通过宣传教育等方式提高企业的环保意识和低碳意识, 为企业的低碳发展提供思路和措施指导。发展绿色交通, 通过收取废气排放费用降低城市的二氧化碳排放, 鼓励电动汽车发展。在建筑的设计上, 材料尽可能地考虑能源效益方面, 倡导绿色家居环境, 发展可再生资源。通过以上种种措施, 伦敦有效地改善了城市的居住环境, 市民养成了低碳生活的意识并努力践行, 伦敦的低碳城市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是世界各国效仿的典范。

美国纽约在低碳城市建设中主要的措施有:建立城市能源建设部门, 通过部门行政管理手段加强节能低碳工作, 扩大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国家拨款支持城市的低碳建设事业, 针对工商业、家庭和建筑等领域制定专门的节能政策。建筑材料的高效实用, 对于材料使用提出更高的标准, 建设二氧化碳的排放。推广巴士交通系统, 对于进入市区的小车实行收费制度, 以此限制车辆过多造成的交通拥堵。

日本东京在低碳城市建设中有独特的方式:通过资助企业完成城市的减排工作, 为企业发展提供减排政策咨询和工作提供, 专心研究节能技术应用于企业运行中。家庭减排并进, 家庭节能灯的使用、减少钨丝灯泡的过多使用, 提醒家庭采用隔热窗户。

国外经验告诉我们, 要实现低碳城市建设目标, 就要制定明确的行动计划和纲领, 发展低碳经济, 制定严格气体排放标准和政策, 在全球气候发生重大改变的情况下开发可再生资源, 倡导循环经济、绿色发展。我国可以吸收外国先进经验, 采取城市电动公交系统, led照明灯系统, 低碳环保材料和办公室一体化进行全面整合, 倡导一份付出、两份回报的方式, 减少城市能源的消耗, 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实现低碳城市建设目标。

三、低碳城市建设困境

当前, 随着现代化进程加速, 城市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升, 但是城市的发展难免会让环境承受一定的代价。城市为了求得长远发展和生存, 必须改变现状, 努力建设低碳城市, 向世界上一流城市学习, 提升城市整体形象, 进行低碳发展模式探索。但是, 由于城市发展压力过大, 我国城市低碳水平低于其它发达国家, 城市低碳水平建设提升的空间很大, 需要从工业、建筑和交通等多方面入手。通过找出低碳城市发展中的障碍因素, 并针对问题提出可行建议。

从当前城市发展比例来看, 第三产业比重较大, 随着近年来经济发展需求, 加大了第二产业的发展力度, 烟草、汽车、石油化工等发展迅速, 工业总产值不断上升, 但是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加重。工业的发展, 对于能源需求大, 但是由于技术落后, 还不能实现能源的最大效率利用, 造成城市空气污染严重。城市交通系统发展还不完善, 私家车数量增加, 加重了交通压力, 能源消耗速度过快, 成为制约低碳城市发展的一个瓶颈。在我国, 能耗的消耗每年呈递增趋势, 要实现低碳城市发展, 必须降低能耗, 通过低碳建筑研究, 开发新能源, 为居民生活节约减排。

除了以上因素外, 影响低碳城市建设还包括政府对城市的规划和政策规范, 近年来政府社会等部门积极开展低碳城市探索, 但是目前出台的有关政策和城市发展规划及各项制度不完善, 政府没有设立专门的机构开展工作, 部门职责分工不明, 资金扶持力度不够, 低碳项目开展后劲不足。科研力量欠缺, 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低碳城市研究较少, 没能形成定量分析的结论。还没有明确的低碳城市建设思路方法, 对低碳城市宣传不够, 市民还没形成节能减排的习惯和思想意识。我国低碳城市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 要达到发达国家城市的目标, 还有很长一段路走。

四、生态文明视域下的低碳城市建设对策

1. 优化产业结构

当前中国城市化发展迅速, 工业在城市产业中的比重过高, 导致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超过了空气承受能力, 要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必须重视环境保护, 追求生态建设, 发展低碳经济, 保持资源的高效利用。因此低碳城市建设中, 要重视优化产业结构, 并不是单纯要降低城市的工业比重, 而是要保持第一、二、三产业的共同发展。优化产业结构的主要途径包括以下几种。一种是走新型的工业化发展之路, 根据资本的筹集、高新技术的密集发展, 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拉长产品链条, 大力发展能耗低、污染少的产业。一种是通过控制高污染、高能耗的行业, 淘汰我国能耗高的产业。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降低高新技术产业的进入门槛,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开发低碳能源, 工业发展中减少不可生资源的使用, 开发可再生资源、例如水能、太阳能、风能。积极学习国外先进经验, 例如可以学习丹麦的风力发电、德国的太阳能供热等技术, 利用高新技术保障低碳产业持续发展。建立与可再生资源相适应的设施, 建立坚固的智能电网系统, 提高应变能力和监控力。

2. 明确低碳建筑使用标准

目前中国还未形成完善的低碳建筑使用标准, 可以吸收借鉴国外标准制定具体量化的指标, 包括建筑材料的二氧化碳含量、水、材料性质、生态等方面。城市建设要加强节能建材的使用和节能技术推广, 更重要的是通过宣传和教育的方式加强人民的低碳意识, 加强低碳经济的执行力度。鼓励写字楼、商场等大型建筑区域使用节能材料, 开发新的建筑项目时候要充分考虑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 保持建筑投资项目的低碳化发展。与国外相比, 我国低碳建筑技术开发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 我们需要不断的努力和研发, 需要整合社会各方面资源, 推广能耗低、高性能材料的循环使用, 更新低碳建筑理念, 实现城市低碳经济发展。

3. 低碳交通发展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城市私家车的数量逐渐增多, 造成交通拥挤、空气污染。要实现交通发展的低碳化, 必须改善城市交通系统, 有限发展公共交通, 实行私家车的现行政策, 发展轨道系统, 提高公共交通的服务数量和质量。推广使用无污染的低碳燃料, 鼓励市民采用自行车或不行的方式, 发动全民参与城市低碳建设。

除此之外, 还要通过行政手段加强低碳措施的执行, 通过法律和指令强制执行, 提高停车费用的收取、油价等方式限制小轿车的使用。

4. 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

转变政府观念, 政府各部门要从思想上重视低碳城市发展, 避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城市建设, 重视城市的产业基础发展和科技力量。把国家整体的低碳城市建设目标和地方的短期政绩有效的集合起来, 政府政策制定, 要从长远角度发展, 较低城市的碳排放量。节能减排是个公共需求, 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 承担相应的责任, 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引导企业科学合理发展, 完善政策和社会体制建设, 推动社会低碳建设, 把低碳城市建设纳入政府工作重要议程。

5. 加强人们的低碳理念和生活习惯

除了政府的外部监督和管理外, 关键的是要全民共同参与低碳建设, 通过教育和宣传、, 为市民讲解低碳生活的益处, 让人们意识到低碳建设不仅仅关系到国家发展, 更关系到自身生活。低碳建设本身就不是政府或者企业个人的事, 而是全人类共同的目标, 居民重视日常生活点滴, 生活中主动寻找能耗较低的交通方式, 选择节能灯、节约用水、建设能耗, 从自己做起, 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低碳城市建设关系到全人类发展, 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合作。目前我国专家对低碳城市建设提出了一些可行性建议, 但是中国低碳城市建设之路漫漫其修远兮, 需要从衣食住行多方面抓起, 目前的中国要建立合作机制, 推动低碳城市建设。

摘要:当前我国正处于现代化、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 人类活动的破坏、气候的变化等多种因素加剧了自然资源的匮乏。要实现生态文明建设, 必须具备低碳意识, 低碳城市成为今后各国城市化发展道路的趋势。本文通过分析低碳城市的内涵、目前低碳城市建设的进展, 从生态文明的视角下分析低碳城市建设路径。

关键词:生态文明,低碳城市建设,对策

参考文献

[1]王峰.低碳城市建设模型探讨[J].北方经济, 2011 (04) .

[2]郑瑞.低碳理念与低碳城市建设[J].生态经济, 2011 (10) .

[3]高春花, 张一弛.低碳城市建设的伦理规制[J].伦理学研究, 2011 (11) .

[4]赵英奎.加快我国低碳城市建设的探索[J].理论学刊, 2012 (01) .

文明与生态文明之略观 篇8

【关键词】文明;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环境

一、文明与生态文明的概念

文明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成果,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所谓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

二、文明与生态文明的联系

1.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态,它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以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为着眼点。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既追求人与生态的和谐,也追求人与人的和谐,而且人与人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可以说,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

2.三百年的工业文明以人类征服自然为主要特征。世界工业化的发展使征服自然的文化达到极致;一系列全球性生态危机说明地球再没能力支持工业文明的继续发展。需要开创一个新的文明形态来延续人类的生存,这就是生态文明。如果说农业文明是“黄色文明”,工业文明是“黑色文明”,那生态文明就是“绿色文明”。

生态文明的基本内容是:生态意识文明、生态制度文明、生态行为文明。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在自然与社会生态关系上的具体体现。包括对天人关系的认知、人类行为的规范、社会经济体制、生产消费行为、有关天人关系的物态和心态产品、社会精神面貌等方面的体制合理性、决策科学性、资源节约性、环境友好性、生活俭朴性、行为自觉性、公众参与性和系统和谐性。

三、人类对于文明的认识

家园的理念。大自然提供给人类可资利用的资源是相对有限的。就我国来说,我们的家底并不厚,“老本”并不多。面对近二三十年内面临包括石油和天然气在内的各种资源严重短缺状况,一些人大声疾呼:中国“地大物博”的观念该改改了。必须把合理开发资源和保护环境,作为我国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

其次,树立人与自然协调与和谐的理念

首先,树立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目前我国面临的日益严峻的生态状况告诉我们:必须摆正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万物是唇齿相依,息息相关的。人不是大自然的“主宰者”或“统治者”,而是大自然家庭中的一员。人是自然的产儿,自然是人类的家园,珍惜自然就是珍爱人类自己,爱护地球就是爱护我们的生存空间。为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我们必须走出天人对立的误区,回归和谐。

第三,树立珍爱和善待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不仅不能违背经济规律,同样也不能违背自然规律、生态规律。规律都是客观的,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不管你对它承认与否、认识与否,违背了规律都必然要受到规律的惩罚。

总之,人类对于文明的认识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文明是相对于野蛮而言的。从社会形态的角度看,迄今为止人类已经经历了奴隶文明、封建(中世纪)文明、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从生产方式的角度看,人类又经历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等等。

因为在生产力水平很低或比较低的情况下,人类对物质生活的追求总是占第一位的,所谓“物质中心”的观念也是很自然的。然而,随着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人类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工业文明造成的环境污染,资源破坏,沙漠化,“城市病”等等全球性问题的产生和发展,人类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物质生活的提高是必要的,但不能忽视精神生活;发展生产力是必要的,但不能破坏生态;人类不能一味地向自然索取,而必须保护生态平衡。

【参考文献】

[1]柳礼泉著.《新中国民生60年》湖南大学出版社,2009.第277页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政府白皮书》外文出版社,2005-2006.第426页

上一篇:服装企业生产管理下一篇:责任心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