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生态文明共筑美丽中国梦

2024-06-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建设生态文明共筑美丽中国梦(推荐8篇)

建设生态文明共筑美丽中国梦 篇1

——扶绥主题活动之心得体会

工商管理专业2011级1班熊琪姗

为了进一步加强党支部自身的建设和学习,2013年10月26日,在党支部书记莫盛程老师的带领下,我们法商学部工商管理学专业学生第一党支部社会实践团25人在扶绥县做了一天的实践调研活动。

21世纪是人类物质文明最发达的时代 ,同时也是地球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遭到破坏最为严重的时期。妥善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是全世界经济发展面临的一个极为棘手的问题。目前,我国企业环境责任意识淡薄相当多的企业对承担环境责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致使在环境责任承担方面仍处在被动状态,常常是迫于政府和社会压力,产业链中跨国企业等合作伙伴的压力之下的非自愿举动,更多地将其看作消耗企业利润的减项,很少看到承担环境责任给企业带来的效益和竞争力 ,不少企业还停留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传统企业理念阶段,忽视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的现代企业理论。

但是此次扶绥活动中,我们参观了新宁海螺水泥有限责任公司和扶南东亚糖业有限公司,这两家企业在发展中保护环境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海螺水泥有限公司有效的处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粉尘,同样,扶南东亚糖业有限公司在生产中经过多道工序处理污水,使排污指标低于国家要求的标准。在参观、走访交谈中,我深深体会到了这两家企业创造了美丽的工作环境,树立起为全人类负责、关心自然、爱护环境的责任感,自觉履行保护生态环境的义务。在扶绥环保局座谈会上吴品毅局长给我们讲述了作为政府管理部门,环保局针对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加强监督,制定相关管理措施,使企业经济在保护中发展,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在此次调研活动中,使我更加深刻地明白,企业要加强对社会的使命感,从过去忽视环境责任到强化环境责任,从单纯强调企业经济责任到全面强化企业责任,从法律和道德两个层面肩负起环境保护的责任,把企业发展与社会、环境的发展协调起来。企业应该按照市场经济本身发展的要求,立足国情,考虑到发展阶段和经济发展的基本事实,在履行好自己经济职责的同时,承担相应的环境责任,希望我国企业吸取他人的经验和教训,成为真正负责的企业公民。

总书记代表党中央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梦”是人民的梦,每个中国人都是“梦之队”的一员。实现“中国梦”,就是要在建党100年的时候(2020年左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让我们有更好的学校,更舒适的住房,更方便的交通,更干净更美丽的自然环境,更好的工作和生活;在新中国成立100年的时候(2050年左右)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的国家会更富强、民族会更振兴、生活会更幸福,中国将成为强盛中国、文明中国、和谐中国、美丽中国。同时既是党员又是大

建设生态文明共筑美丽中国梦 篇2

1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

1.1建设生态文明是解决当前我国生态问题的新方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经济总量不断增加,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我国保持较高速的增长率,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成为引领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在中国高速发展的同时,中国的生态环境没有随着经济的发展得到改善,反而因为经济的发展,造成中国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特别是最近几年出现的雾霾天气,日益影响到人们的身体健康和正常生活。这些环境问题的加重,无疑不在提醒着我们党和政府必须要注重环境问题带来的威害,生态问题可能会制约文明的发展。

1.2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中国梦的内在要求

中国梦即使是富强梦、人民梦和振兴梦,也是美丽梦,美丽家乡、美丽城市和美丽国家的梦。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仅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更是要实现美丽中国,为人民生活创造美好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中国梦的实现基础,一定是在全社会物质文化高度发达的和人民的思想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上实现的,一定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基础上实现的。建设生态文明即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内在要求。

1.3建设生态文明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题中之义

十八大报告提出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小康社会的重要指标之一就是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优美的生存空间。当前我国面临的生态环境的恶化和资源的极大浪费的局面其实是阻碍了生产力的持续健康发展。如果我们党不能很好的解决生态问题,那么我国生产力持续发展的动力就会减弱,可能会成为阻碍生产力的一大因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一个和谐的社会氛围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会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和资源。当前生态环境的恶化归根结底是对环保意识的缺乏。因此,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就必须要建设好生态环境,发挥生态环境对生产力发展的激励作用。建设生态环境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2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问题的主要原因分析

2.1人们生态文明保护意识缺乏

由于我国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帝国主义的殖民压迫,人民的生活极其贫苦,人民又经历了十几年的战争灾难,这就导致各种生活资源和生活材料极其匮乏,在改革开放初期,党和国家集中精力发展经济,人民为了改善自身的生活条件,也是充分的利用身边的各种资源,导致有些资源开发过度,给生态环境带来了破坏。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引入,人们为了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不惜牺牲环境来换取短暂的经济效益,再加上各种环保教育没有跟上经济发展的要求,人们缺乏一定的环保意识,导致在生活中出现各种不环保行为,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破坏。再加上生态文明教育在学校教育未引起学校领导和老师的足够重视,学生不能意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所以也就没有了生态环保意识,所以这又进一步导致了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2.2生态保护制度不健全

生态文明它体现了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和谐发展的关系,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有制度的支持,如果失去制度的保护,那么生态文明建设也就是一句空话了。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已经很多年了,但是环境的整体恶化情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缺乏制度的有效保障。所以,要建立生态文明,必须依靠制度来完善。众所周知,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主要的措施就是行政手段,由于缺乏相应的制度保障,导致行政命令落实不到位,行政管理不实行等情况不断出现。所以,要改善这种状况,必须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生态制度,用制度的手段来建立生态文明,只有这样生态文明建设才会在健康的轨道上运行。

2.3环境法律体系不完善

虽然我国自从改革开放以来,都十分重视法律的建设,为环境保护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条文,形成了一个比较系统的环境法律体系。但是,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这些法律开始出现滞后,环境保护法缺乏相应的可操作性等现象日益显著。所以,制定一部完整的、系统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显得是破在眉睫。只有用法律的手段来保护环境,才能使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成功,在环保法面前,任何人、任何企业都不能践踏环境,要是环境保护在法律的轨道上自由运行,生态文明建设就有了一个可靠地基础和保障。

3改善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

3.1加强对人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教育,增强其生态文明意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飞跃的发展。近年来,随着科学发展战的贯彻落实,人们也越来越重视、也积极参与环保的行动中来。但是,我国的生态道德文化水平还比较低,有相当一部分人对生态文化知识的认识还处于半文盲状态,所以加强对人们生态道德方面的教育明显的尤为重要和有意义。

3.1.1加强学校的生态环境意识

高校是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重要场所,由于我国高校教育就是为了使学生成才,所以长期以来,我国的德育教育特别是高校的教育都忽视了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怎样处理与自然关系。高校在处理人与人、人与集体等方面讲的特别的多,但是在讲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却讲得很少。所以,高校要注重在这方面的教育,针对大学生自身特点,进行多种形式的专业生态文明教育。特别要注重社会实践的作用,要让学生多走出学校,真实的了解当前我国的生态环境现状和成因,让他们树立责任意识,使他们明白通过自己的努力,通过自身的宣传,生态环境是可以改变的。他们是实现中国梦的主力军,也是当前建设生态文明的主力军,建设生态文明是他们不可推卸的责任,使他们的使命,让他们树立起使命感。

3.1.2在城乡居民中进一步宣传普及生态文明教育

向全社会普及推广生态文化、生态文明的知识,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的。在进行生态道德文化宣传教育的时候,要充分运用各种媒介,既要利用传统的媒介例如电视、广播、报刊等媒体进行大力宣传,也有借用新兴媒介例如微信、微博等互动来加强人们参与生态文明教育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也可以组织进行大型宣讲活动,来提高人们增强环保意识。

3.1.3强化生态文明意识

首先,要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党中央要做好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在落实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时,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其次,普及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的生态观念。要让企事业单位的干部职工树立起主人翁意识,让他们明白自己才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人,自已也要承受破坏生态的恶果,让他们在企业发展生产过程之中,都树立起环保意识,实现人人都为环保出口力。最后,做好群众的生态工作。在做群众工作的时候,可以借助新闻媒体的力量,加强对生态环保的宣传力度。运用网络,利用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生态保护观念,让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中做到环保,只有这样人们才能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人们营造一个健康的氛围。

3.2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3.2.1要进一步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体系

制度是从根本上保障我国生态文明良好发展的根本举措,因此,必须从制度上推进生态文明制度的建设,这样才能保证生态文明有序、良好、健康的发展。一方面我国建立了生态环境建设的预防和处理机制,建立了全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机制,建立了我国和地方的环境保护标准体系,另一方面我国现有的生态环境制度的建设还远跟不上现实实际情况的变化,因此,必须要从制度上进一步完善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

3.2.2建立全新的GDP考核机制

过去我们追求的就单纯的GDP的增长,而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有时候有些官员为了获取很高的经济效益,而损害了生态环境。因此,我们要建立全新的GDP考核体系,把资源消耗、环境污染都纳入到GDP的考核之中,坚持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3.2.3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1]

国之本在农,农之本在地,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使广大农民有了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水是生命之源,我国水资源分布状况十分不均匀,水污染也十分严重,全国有将近一半的城市缺水,水资源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在建立和完善环境保护制度的过程中,要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把市场引入到资源的配置中来,建立起有偿使用制度。

3.2.4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和损害赔偿制度

在生态环境保护中,要实现谁污染谁治理,对那些污染严重的企业要征缴最严格的税收。建立起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对那些污染严重的企业,要及时关停整改,对损害环境的企业,要进行环境损害赔偿,让他们在实际生产中,全面落实可持续发展,从企业自身就建立起环保意识。

3.3完善生态文明建设法律体系建设

完善生态文明建设法律体系建设是建设生态文明、共筑美丽中国的根本举措。要时刻做到环境保护有法可依。因此,我国一方面要加强生态文化建设的立法工作。全国人大要根据现实的要求,结合环保部门制定一部适合我国现实需要的法律,在新制定的环保法中,一定要加入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的诉求,不能在只为经济的发展来立法。新环保法一定要充分尊重人民的意愿,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使环境也得到很大的改善。另一方面,要积极推进政策法规的修订和完善。任何一部法律都是特定时代背景的产物,都具有一定的时效性。所以,我们法律也要根据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让法律切实的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国情,及时修改那些不足的地方,永葆法律的时效性和正确性。

3.4加强环境执法和监管力度

在完善法律体系建设的同时,还应加强环境执法和监管力度,不仅要做到有法可依,还要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所以,一方面要加强执法能力队伍建设。法律的执行最终要落到执法队伍的人员身上,如果执法队伍人员自身素质高,相应的环境执法能力就高,如果工作人员自身素质较低,相应地环境执法能力就低。因此,必须要加强环保部门人员的理论和法律知识的培养,同时还有建立标准的正规的执法队伍。另一方面要着重加强领导干部的监督。为了保护生态环境,有必要建立环境问责制,把环境保护与官员的政绩结合起来,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环境保护监督力度,才能使生态文明建设有序进行。

3.5在新常态环境下下,推动经济在中高速道路上不断健康运行

众所周知,我国经济自20世纪90年代,长期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给我们带来了国力的增强,人民生活的富裕,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在经济高速增长的背景下,我国产业也开始出现过剩的局面,特别是钢铁等产业出现过剩。我国经历高速发展,面临的压力也日益显著,所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经济新常态,就是要改变以往片面的高度增长,不断实现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把经济增长速度控制在合理区间之中,实现经济良好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有序发展。

摘要: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十八大报告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并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强调用制度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完善发展,这表明我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和不懈努力。建设生态文明,共筑美丽中国,这对推进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以及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议

参考文献

建设生态文明 奉献美丽中国 篇3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

林业发展的目标

《绿色中国》:赵局长,感谢您在百忙中接受我们的采访。请问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对于国家而言有怎样的意义?林业将在其中承担怎样的责任和义务?

赵树丛:一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与自然的关系史。自然生态的变迁决定着人类文明的兴衰。当前,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升为全球第2位,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面对生态问题日益突出的严峻形势,十八大又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的位置,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这标志着我国开始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也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更加成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更加完善。生态文明建设对于国家而言,我认为有四大意义:(一)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障。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崛起必须有良好的自然生态作保障。随着生态问题的日趋严峻,生存与生态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联系紧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已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支撑和根本保障。(二)建设生态文明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选择。90多年来,我们党的理论创新发生了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了毛泽东思想。第二次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曾经指出,问题是时代的口号。这两次理论上的飞跃,都是为了解决时代面临的突出问题。在这两大理论成果的指导下,我们党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三)建设生态文明是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现象十分严峻,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日益突出,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合贯穿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大力保护和修复自然生态系统,建立科学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四)建设生态文明是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的迫切需要。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人们不仅期待安居、乐业、增收,更期待天蓝、地绿、水净;不仅期待殷实富庶的幸福生活,更期待山清水秀的美好家园。生态文明发展理念,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生态文明发展模式,注重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正是为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而作出的战略决策,也为子孙后代永享优美宜居的生活空间、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顺应时代潮流,契合人民期待。

建设生态文明,昭示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意味着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根本改变,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也是全党全国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党中央、国务院多次强调,要把发展林业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首要任务,林业部门承担的责任更加重大。我们一定要发扬勇于担当的精神,切实承担起建设生态文明的历史使命。

(一)承担起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重大职责。在对地球生物圈起主要支撑作用的“十大生态系统”中,林业部门负责保护、建设、管理的森林、湿地、荒漠三大自然生态系统覆盖了近2/3的国土面积,在保障人类生存与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虽然我国生态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但是自然生态系统退化、生态布局不平衡、生态承载力低的问题依然十分严峻。森林分布碎片化和质量不高、功能不强的问题尤为突出,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主体的功能没有充分发挥。湿地生态系统还有一半尚未得到保护,面积减少、功能退化的趋势依然在持续。荒漠生态系统问题更加严重,沙化土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8%,土地沙化已成为我国最大的生态问题。总的看,我国山清水秀宜居的美好家园十分有限,需要大力保护的生态脆弱地区十分广阔。

(二)承担起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的重大职责。1978年以来,国家先后启动了16项重大生态修复工程。这些工程覆盖范围之广、建设规模之大、投资额度之巨,堪称世界之最,在我国生态修复工程中处于主导地位。但是,我国生态欠账仍然很多,生态修复任务十分艰巨。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治理,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林业部门要认真实施好现有重大生态修复工程,谋划启动新的生态修复工程,实现生态修复工程全覆盖,真正发挥生态修复的主体作用,全面提升人与自然和谐水平。

(三)承担起构建生态安全格局的重大职责。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生态安全是有底线的,这就需要科学的生态安全格局来保障。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构建科学合理的生态安全格局。国家主体功能区战略划定了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四类区域,并要求加快构建青藏高原生态屏障、黄土高原—川滇生态屏障和东北森林带、北方防沙带、南方丘陵山地带,即以“两屏三带”为主体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为落实国家主体功能区战略,林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确定,要构建东北森林屏障、北方防风固沙屏障等十大生态屏障,形成国家生态安全格局的基本骨架。

(四)承担起促进绿色发展的重大职责。推进绿色发展优势在林、潜力在林。林业具有可循环性和低碳性,是规模最大的循环产业、潜力巨大的低碳产业。要通过做大做强林业,充分发挥林业在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中不可替代的作用。推进绿色发展,要注重林业的深度开发,大力发展精深加工,提升综合利用水平和附加值,以最少的资源换取最大的经济价值。要发挥林业产业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不断开发新产品,满足社会的新需求。推进绿色发展,要大力发展林业十大主导产业,这既是实现农民“收入倍增”目标的最大潜力所在,又是推动绿色发展的最佳途径。

nlc202309021739

(五)承担起建设美丽中国的重大职责。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蓝图。建设美丽中国要坚持绿色为本。绿色是美丽中国的基本色调和核心元素,只有绿化才能美化,只有山青才能水秀。建设美丽中国要坚持以人为本,强化身边增绿,让人们享受到优美的生活空间和更多更好的生态产品。建设美丽中国要不断创新平台和载体,加快城乡绿化美化步伐,尽快为祖国大地披上美丽绿装。

(六)承担起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做贡献的重大职责。当前,林业部门承担着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防治荒漠化公约、湿地公约、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植物新品种公约等六大国际生态公约和国际森林文书的履约任务,是治理全球生态危机的主要力量。森林的间接减排功能在《京都议定书》和多次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中受到高度重视。在世界森林资源总体下降的情况下,我国实现了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双增长,为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生态危机发挥了重要作用。

构建林业六大体系建设美丽中国

《绿色中国》:十八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请问林业将怎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

赵树丛:去年召开的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确定了发展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的理念,这与十八大关于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要求也是高度一致的。根据这样的新形势新任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国林业工作要以建设生态文明为总目标,以改善生态改善民生为总任务,着力构建六大体系,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一)着力构建国土生态空间规划体系。生态规划是保护和利用的“红线”。我国林地、湿地和荒漠化土地总面积超过90亿亩,在国土生态空间规划中承担着主要任务。一要编制《国家林业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纲要》,进一步明确林地、湿地和荒漠化土地等生态用地,力争划定生态安全红线,并明确生态空间的功能定位、目标任务和管理措施。二要根据国家主体功能区战略,加快编制25个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逐步形成适应各类主体功能区要求的生态空间格局。三要完善森林增长和国土绿化空间规划。四要完善湿地空间规划。五要完善全国防沙治沙和石漠化治理规划。六要完善林业专项规划。据初步估算,全国林业生态空间规划可达到80多个,将为建设生态文明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着力构建重大生态修复工程体系。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战略支撑,林业实施的重点工程是国家生态修复工程的重中之重。一要继续实施好现有重大工程。二要谋划启动一批新的重大工程。尽快启动国家木材战略储备基地建设等工程,并针对一些特殊的生态区位、特殊的生态需求,谋划一批新的生态修复工程。三要各地根据当地实际,谋划实施一批省级、市级和县级重点生态修复工程。通过健全和完善生态工程布局,形成国家和地方互为补充的生态修复工程体系,以重大工程推动全国自然生态系统的全面修复。

(三)着力构建生态产品生产体系。林业是生产生态产品的主体。林业的生态产品主要包括两大类,一是有形的,二是无形的。无论是生产有形的生态产品,还是生产无形的生态产品,都要遵循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市场规律。基于生态产品的公益性,推动生态产品大发展应坚持两条,一条是对经营主体要给予足够的支持和保护,另一条是要让消费主体支付一定的成本。要通过构建生态产品生产体系,最大限度地提升生态产品生产能力,为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发挥特殊作用。

(四)着力构建支持生态建设的政策体系。加强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安全是政府必须提供的公共服务。一要健全和完善公共财政支持政策。健全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完善林业补贴制度,扩大现有财政专项资金投入规模,加大转移支付力度,为林业改革发展和生产生态产品提供有力支持。二要完善基础设施投入政策。逐步提高林业基本建设投资标准,扩大资金规模。三要完善金融和税收扶持政策。建立健全鼓励发展林业十大绿色产业的支持政策,对林下经济发展、国家木材战略储备基地建设等生态产业给予扶持,加快建立林权抵押贷款管理制度,完善生态产业贷款财政贴息、保险保费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减免政策。四要加大对林业能力建设支持力度。完善科技、教育和人才支持政策,确保科教兴林、人才强林战略顺利实施。要通过构建政策体系,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投入渠道和增长机制,确保生态建设有长期、稳定、有力的政策和资金支持。

(五)着力构建维护生态安全的制度体系。健全的制度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构建维护生态安全的制度体系,当务之急是要构建完善的法律法规制度。一要加强国家立法。二要加强地方立法。要通过加强立法,形成体现生态文明理念的法律法规体系,并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坚决维护生态正义。

(六)着力构建生态文化体系。生态文化是树立和形成生态文明理念的基础。如果说生态文明是大厦,那么生态文化就是大厦的地基。一要培育崇尚自然的文化。摒弃人类破坏自然、征服自然、主宰自然的理念和行动,构建人与自然平等、和谐共生的关系,树立热爱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二要培育节约文化。充分认识自然资源的禀赋和有限性,不以牺牲生态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不以索取自然为代价换取过度消费,形成节约优先、集约利用、适度消费的文化取向。三要培育生态道德。四要丰富生态文化载体。要通过构建生态文化体系,广泛普及生态知识,使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组成部分,成为全社会的主流道德观。

建设生态文明共筑美丽中国梦 篇4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金秋十月,是收获的季节,也是梦想起飞的时刻,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全国“两会”的精神,引导广大青少年全面理解总书记对“中国梦”的深情阐释,畅想民族的复兴---“中国梦”的光明前景,激发所有青少年树立远大理想,为“感受生态文明,热爱祖国,热爱家乡,为家乡建功增彩”这一教育主题,我县召开了关心下一代工作会议,加强我县对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和爱党爱国爱家乡的思想教育,组织全县中小学校开展《感受生态文明,热爱美丽林西,放飞我的中国梦》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希望我校的广大师生借着我县会议的东风,在这淡雅温馨的食堂,放飞我们富民强国,爱校爱家的梦想!

一、在比赛开始之前,我非常荣幸地向大家介绍光临我校参加并指导本次演讲活动的领导和嘉宾,他们分别是:林西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郭秀云主任;林西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委员会尹学军主任;林西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王凤山秘书长;林西县教育局团委刘莉莉书记。教育局关工委马凤英主任。

二、让我隆重地介绍本次演讲比赛的评委和计分合分员:评委有曹校长、赵校长、张主任、孙主任、王主任。计分员:董慧艳 张海娟。

三、我宣读本次比赛的选手名单:本次比赛参加的小选手共十名,他们分别是董舒琪,赵金环、宋佳欣、陈禹航、李胜男、王美娜、苗新颖、张欣欣、孙晴、王梓菡、请这些选手依次做好演讲准备。

四、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张主任为大家宣布本次演讲比赛的比赛规则和评分办法。

五 :我宣布繁荣寄宿制小学《感受生态文明,热爱美丽林西,放飞“我的中国梦”》演讲比赛正式开始!预祝小选手们发挥出最高的水平,展示自己最佳的风采!

主持人:演讲是心灵的放歌,梦想是生活的画笔,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源于梦想。人们常说:“一年之计在于春。”而我们正值人生的春天,别辜负了岁月老人的厚爱与恩赐,让我们行动起来,播种绿色的梦想!有请第一位上台演讲的小选手董舒琪同学,她演讲的题目是《播种绿色,放飞梦想》。主持人:请评委亮分。

主持人: 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面对当今社会日益恶化的环境问题,环境保护已经刻不容缓。遨游太空的宇航员也曾发出这样的感叹“地球是那么的可爱,同时又是那么的容易破碎。”为了祖国的天更蓝,水更绿,为了让地球更好地造福于我们的子孙后代,让我们保护环境,共建绿色家园。请听赵金环同学的演讲,她演讲的题目是《保护环境,共建绿色家园》。

主持人:请评委亮分。

主持人:董舒琪同学去掉一个最高分: 去掉一个最低分: 最后得分是:

主持人:新的世纪,我们渴望干净的地球,渴望清新的空气,渴望环保的家园,渴望绿色、健康、卫生的环境。为了保护地球的绿色,为了我们拥有一个优美舒适的生活环境,减少污染,保护资源。让我们行动起来,争做环保天使,为绿色护航!请听宋佳欣同学的演讲,她演讲的题目是《做环保天使,为绿色护航》。

主持人:请评委亮分。

主持人:赵金环同学去掉一个最高分: 去掉一个最低分: 最后得分是:

主持人:是大海的蓝色,映照到了天空,所以天空也成为蓝色;是小草的绿色,感染了生活,所以快乐的生活也是绿色的。可未来的绿色生活究竟是什么样的呢?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轻松惬意;还是“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自在逍遥!告别昨天,放飞我们的绿色梦想。请听陈禹航同学的演讲,他演讲的题目是《告别昨天,放飞绿色梦想》。

主持人:请评委亮分。

主持人:宋佳欣同学去掉一个最高分: 一个最低分: 最后得分是:

主持人:不管我们走多远,归来时依旧乡音呢喃。不管外面的世界多精彩,那只是镜中花水中月,最美的还是故乡的景,因为它有亲人般美丽的容颜!请听李胜男为大家演讲,她演讲的题目是《我爱你,美丽林西》。

主持人:请评委亮分。

主持人:陈禹航同学去掉一个最高分: 去掉一个最低分: 最后得分是:

主持人:绿色,欢快而活泼,像诞生的新生命,像跳动的节拍,像新生的火苗。它摒弃了尘土,彰显着个性,它轻松地舞蹈,让波光鳞鳞的积水为它伴奏,让七彩的阳光为它调节灯光。绿色是梦,是被唤醒的梦;绿色是梦,是刚劲的梦;绿色是梦,是有希望的梦。叶的绿向着蓝伸展,心的绿向着未来神往!为了家乡那一抹绿色,请放飞我们的梦想吧!请听王美娜为大家演讲,她演讲的题目是《林西,放飞梦想的家园》

主持人:请评委亮分。

主持人:李胜男同学去掉一个最高分: 去掉一个最低分: 最后得分是:

主持人:你听,我们的家园向大家吹起了绿色环保的号角,美好的未来正在向我们招手!为了地球母亲的明天更秀丽,为了家乡能旧貌换新颜,请大家行动起来,共创山青水秀、鸟语花香的美好家园吧!请听苗新颖同学的演讲,她演讲的题目是《保护地球,爱我家园》。

主持人:请评委亮分。

主持人:王美娜同学去掉一个最高分: 去掉一个最低分: 最后得分是:

主持人:我们是孕育绿色生命的团队,我们是充满温馨和谐的大家庭,我们会用自己的双手谱写明天生命绿色的动人旋律!请听张欣欣同学为大家演讲,她演讲的题目是《放飞梦想,美好明天》。

主持人:请评委亮分。

主持人:苗新颖同学去掉一个最高分: 去掉一个最低分: 最后得分是:

主持人:罗伯·舒乐曾经说过:“不是每个人都应该像我这样去建造一座水晶大教堂,但是每个人都应该拥有自己的梦想,设计自己的梦想,追求自己的梦想,实现自己的梦想。梦想是生命的灵魂,是心灵的灯塔,是引导人走向成功的信仰。有了崇高的梦想,只要矢志不渝地追求,梦想就会成为现实,奋斗就会变成壮举,生命就会创造奇迹。“孙晴同学也拥有一个小小的梦想,她想把自己的梦想告诉给她的妈妈。请听孙晴同学为大家演讲,她演讲的题目是《妈妈,我有一个梦想告诉您》

主持人:请评委亮分:

主持人:张欣欣同学去掉一个最高分 一个最低分 最后得分

主持人:有人说:“一个人可以非常清贫、困顿、低微,但是不可以没有梦想。只要梦想存在一天,就可以改变自己的处境。”还有人说:“要想成就伟业,除了梦想,必须行动。”即将演讲的小选手她有一个保护身边环境的梦想,她说:“环保就在我们的心中,脑中,手中,行动中!”请听王梓菡同学带给大家的演讲,她演讲的题目是《携手雅行,放飞梦想》

主持人:合分员正在紧张的合分,请大家稍安勿躁,稍事休息。

主持人:王梓菡同学去掉一个最高分 一个最低分 最后得分是

六:同学们,激动人心的时刻到了,同学们在这次演讲活动中积极参与,精彩的表现,让在座的每位听众回味无穷,经过小选手们激烈的角逐,演讲结果马上要揭晓了,在公布本次比赛结果之前,我来公布《感受生态文明,热爱美丽林西,放飞我的中国梦》主题作文竞赛的获奖名单。他们是:略 请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领导曹校和林西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郭秀云主任;林西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委员会尹学军主任;林西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王凤山秘书长;林西县教育局团委刘莉莉书记、教育局关工委马凤英主任为这些获奖者颁发奖状和奖品。

七、下面我公布本次演讲比赛的优秀奖选手,他们分别是:略

二等奖获得者是:王梓菡 陈禹航

我们的一等奖获得者是:孙晴

八、请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领导林西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郭秀云主任;林西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委员会尹学军主任;林西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王凤山秘书长;林西县教育局团委刘莉莉书记。教育局关工委马凤英主任为我们的获奖者颁发奖状和奖品。

九、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曹校长做总结讲话。

主持人结束语:我们生活环境中的那一抹翠绿,点燃了所有地球村居民的豪情梦想;那一抹翠绿,雨化了黄土的苍凉与忧伤;那一抹翠绿,温馨了城市暂时的家园;那一抹翠绿,暖化了陌生的心墙。那一抹翠绿,于浅淡流年里,汇作幸福的笑声、温馨的心境,化为舒心与憧憬,希望人类所有的朋友携手雅行,放飞我们的绿之梦!

建设生态文明 打造美丽中国 篇5

国理政新思想新实践)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

杨伟民

《 人民日报 》(2016年10月14日

07 版)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对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美丽中国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习近平同志关于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科学论断,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总结了人类文明发展规律,揭示了人与自然关系在人类文明进步中的基础地位。

人类文明进步要处理好人与人、人与自然这两个最基本的关系。如果人与人的关系处理不好,就会导致社会动荡、国家衰败;如果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不好,同样会导致社会崩溃、文明衰退。这是一个客观规律,古今中外这方面的事例很多。

保护生态环境已成为全球共识,但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个执政党的行动纲领,中国共产党是第一个。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这就是说,我们要建设的生态文明,是同社会主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两者内在统一、相互促进,既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一种新的文明境界,更是中 1 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内涵,是一种更高级的社会形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国美丽。

正是从这样的历史纵深思考,我们党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习近平同志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大计,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我国生态环境矛盾有一个历史积累过程,不是一天变坏的,但不能在我们手里变得越来越坏,共产党人应该有这样的胸怀和意志。

习近平同志的重要论述有力推动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八大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分别确立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生态文明法治建设和绿色发展的任务,中央还专门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近年来,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加快了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实施,国土空间开发格局逐步优化;全面落实资源节约战略,能源、水、土地等资源消耗强度大幅度下降;加大环境治理力度,重点治理大气、水、土壤三大污染,环境恶化趋势初步扭转;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重点生态功能区得到保护,重要自然生态系统有所恢复。特别是各地区、各部门对生态文明的认识有了极大提升,思想和行动正在统一到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上来。应该说,党的十八大以来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认识最深、推进最快、成效最大的时期。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习近平同志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断,辩证地阐明了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在实践中对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之间关系的认识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第二个阶段是既要金山银山,但是也要保住绿水青山;第三个阶段是认识到绿水青山可以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这三个阶段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过程,是发展观念不断进步的过程,也是人与自然关系不断调整、趋向和谐的过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断具有重大理论价值,从生产和消费、供给和需求两端丰富了发展理念、拓宽了发展内涵,对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从生产即供给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同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高度一致。把绿水青山即生态环境内化为生产力的要素之一,对社会主义生产力理论具有开创意义。生产力既取决于资本和劳动等生产要素,取决于科学技术,也取决于生态环境。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直接提供生态产品,而且影响和决定着创造社会财富的能力。哪个地方珍视生态环境,就能获得更大的生产力;哪个地方忽视生态环境,就会破坏生产力。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没有发达的生产力,破坏生态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从消费或需求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重要体现,丰富发展了社会主义生产目的论。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人民群众对农产品、工业品等物质产品虽然仍有巨大需求,但强度相对减弱,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而对清新空气、清澈水质、清洁环境等生态产品的需求越来越迫切,需求强度不断增强。目前我国物质产品生产能力强大,有的生产领域还出现了产能过剩,但生 态产品是短缺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做到人民需要什么我们就发展什么。现在,人民群众需要生态产品,就必须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把提供生态产品作为发展应有的内涵,为人民提供更多蓝天净水等生态产品。

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思想,就要促进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的空间均衡。实现这种空间均衡,人口规模、产业结构、增长速度不能超出当地水土资源承载能力和环境容量。我们既要促进地区间经济和人口的均衡、缩小地区间人均GDP的差距,更要促进各地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人均GDP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地区,不能以缩小人均GDP差距为由而盲目开发、破坏生态环境。对重点生态功能区而言,发展的主要内涵就是保护自然和修复生态,只要是提供了生态产品就是坚持了发展是第一要务,就应该得到合理的绩效评价。要把生态补偿作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重要路径,让重点生态功能区自觉转变工作重心。

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

习近平同志关于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重要论述,形象地阐明了自然生态系统各要素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内在规律。他指出,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如果种树的只管种树、治水的只管治水、护田的单纯护田,很容易顾此失彼,最终造成生态的系统性破坏。这就告诉我们,保护修复自然生态,必须遵循生态系统自身的规律,否则可能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功。

坚持源头保护。一个区域内生态系统存在的问题可能是多方面的,但追根溯源,总能找到根本症结即“源头”所在。要改变就事论事的思维惯性,找到自然生 4 态链条中的本源性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保护修复措施。比如,一个地区水资源短缺,一个重要原因是涵养水源的生态空间大面积减少,盛水的“盆”越来越小了,降水存不下、留不住。因此,解决水短缺的问题要从水源地找,而要保护好水源地就要保护好涵养水源的山地、林地、湖泊、湿地等水生态空间,并防止水源涵养空间被污染。

坚持自然恢复为主。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与其他工程不同,应更多顺应自然,少一些建设,多一些保护;少一些工程干预,多借用一些自然力。历史经验证明,过度的大规模工程措施对遏制生态退化的作用往往难以达到预期效果,有时甚至适得其反。而一些依靠自然本身的修复能力、辅以少量人工措施的做法,往往能取得更好效果。要通过划定生态圈保护区域、通过减少人类活动促进自然修复,使被割裂的生态系统逐渐连接起来,使原有的自然生态廊道恢复起来。对自然恢复要有耐心,持之以恒、久久为功。

坚持系统治理。自然生态各要素是一个有机系统,彼此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保护修复生态不能单打一,不能单纯按照土地、森林、河湖、湿地等资源种类由各部门分别实行用途管制、制定政策、安排项目和资金,必须按照自然生态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在规律,统筹考虑自然生态各要素,坚持山上山下、地上地下、陆地海洋以及流域上下游等联动,进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

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习近平同志关于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的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根本举措。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必须把制度建设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 5 重,着力破解制约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障碍,尽快出台相关改革方案,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法治化、制度化轨道。

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已经充分体现在中央审议通过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中。该总体方案搭建起生态文明体制的“八大制度”:构建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着力解决自然资源所有者不到位、所有权边界模糊等问题;构建以空间规划为基础、以用途管制为主要手段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着力解决无序开发、过度开发、分散开发导致优质耕地和生态空间占用过多、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问题;构建以空间治理和空间结构优化为主要内容,全国统一、相互衔接、分级管理的空间规划体系,着力解决空间性规划重叠冲突、部门职责交叉重复、地方规划朝令夕改等问题;构建覆盖全面、科学规范、管理严格的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着力解决资源使用浪费严重、利用效率不高等问题;构建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自然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着力解决自然资源及其产品价格偏低、生产开发成本低于社会成本、保护生态得不到合理回报等问题;构建以改善环境质量为导向,监管统一、执法严明、多方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着力解决污染防治能力弱、监管职能交叉、权责不一致、违法成本过低等问题;构建更多运用经济杠杆进行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的市场体系,着力解决市场主体和市场体系发育滞后、社会参与度不高等问题;构建充分反映资源消耗、环境损害和生态效益的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着力解决发展绩效评价不全面、责任落实不到位、损害责任追究缺失等问题。

走向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 篇6

一、【时政背景】2013年1月7日以来,我国出现了大范围的雾霾天气,在环保部通报的春节期间部分城市空气质量状况中,74个监测城市中PM2.5平均超标率达42.7%,空气质量堪忧

二、1.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它对我们日常生活有哪些危害?

(1)大气污染。既污染了自然环境,又破坏了生态平衡,使人类自身的生存受到了威胁。

(2)雾霾是一种灾害性天气,对公路、铁路、航运、供电系统、农作物生长等均产生重要影响。雾霾会造成空气质量下降,影响生态环境,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

2.什么原因导致发生?

(1)人口数量的激增,对资源的过度开发等,既污染了自然环境,又破坏了生态平衡,使人类自身的生存受到了威胁。

导致大范围雾霾天气形成的人为因素有哪些?(2)汽车尾气的排放;大量化石燃料燃烧后排除的废气和粉尘;建筑工地的扬尘等。这给我们哪些警示?

(3)①我们应尊重自然规律,善待大自然,与大自然共生共存、和谐相处。

②经济建设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一时繁荣,必须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4.(1)PM2.5首次被纳入监测体系。这体现了我国什么战略与国策?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2)开展PM2.5等项目监测,有何重要意义?

有利于增强公民和企业的环保意识,防治日益严重的大气污染。有利于改善空气质量,保障公民的生命健康权。

有利于保障公民的知情权,更好地指导公众健康生活、出行。有利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5.把“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写入党的十八大报告,这体现了教材的哪些观点?

①我国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②党和政府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③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④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已经为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五位一体”拓展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说明了什么?说明: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

②我国坚持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落实科学发展观; ③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四、【必备相关热点】

问题一:节能减排。相关文件——2012年7月1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2012年12月1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十二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

相关行动——2012年7月1日,居民阶梯电价在全国全面推行;从2012年10月起,我国正式实施逐步淘汰白炽灯路线图;自2013年起,我国将每年6月全国节能宣传周的第3天设立为“全国低碳日”。

1.上述材料体现了怎样的国策、战略和发展理念?

答:.我国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规律,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推行居民阶梯电价、淘汰白炽灯、设立“全国低碳日”有哪些重要意义?

有利于普及绿色环保理念,倡导绿色消费和低碳生活,促使人们选择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节能减排,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等。【问题二】:材料一:全球行动。2012年11月26日至12月9日,联合国气候大会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中国政府携以气候变化为主题的大型纪录片《环球同此凉热》参会,展示了中国在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做出的努力。

材料二: 2013年3月23日晚,一年一度的“地球一小时”再度拉开帷幕,中国及全球其他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000多座城市展开熄灯接力。

【设问示例】1.各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推动全球经济的绿色增长,这说明了什么? 答:面对世界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谋求可持续发展逐步成为人类的共识。

3.我国在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推动全球经济绿色增长等方面积极做出努力,这表明了什么? 答: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已经为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我国的综合国力、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我国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

五、【相关问题】:

1、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和建设美丽中国不相符的现象?

如:乱扔垃圾;水龙头不关,浪费水资源;浪费电的“长明灯”现象;不爱护花草树木;乱砍滥伐,破坏植被;生活污水、工业废水乱排放,水污染严重;捕杀鸟类等野生动物;等;

2、“五位一体”建设美丽中国,这个宏伟蓝图面前遭遇哪些短板(制约建设美丽中国的因素)? ①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多,人口素质偏低;

②我国环境污染严重,生态失衡,资源短缺;

“牵着你的手,却看不见你”说明什么?(大范围的雾霾天气说明了什么、给我们什么警示)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现象(你认为雾霾天气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说明我国空气污染严重,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影响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和治理刻不容缓;

雾霾天气产生的原因:

② 们的环保意识不强,随意向大气中排放工业废气; ②生活质量提高,汽车越来越多,汽车尾气排放量增加;

③ 注重经济的发展,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忽略了环境的保护; ④ 地荒漠化、建筑工地、道路交通带来的扬尘; ⑤ 有关部门监督管理不力,执法不严; ⑥ 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10、雾霾会导致肺癌、比非典更可怕给我们什么警示?

答:环境污染会危害身体健康,制约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要增强环保意识,落实环保行动,保护环境;

11、为什么要治理雾霾?

因为:①我国面临严峻的环境形势,大气污染严重,威胁生态平衡;危害人类健康;直接 制约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②是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 ③是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的要求;

④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⑤有利于保护公民的生命健康权;

12、治理雾霾、做好PM2.5的监测有什么意义? ①有利于减少污染,改善空气质量,保护环境; ②有利于保障公民的生命健康权;

③有利于增强公民和企业的环保意识,建设生态文明;

④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建设美丽中国; ⑤有利于保障公民的知情权,更好地引导公民健康生活、出行;

13、“牵着你的手,却看不见你”不是美丽中国,“厚德载雾,自强不吸”不是全面小康。为减少雾霾天气,使中国更美丽,我们该怎么办?(如何治理雾霾?怎么突破十面霾伏)国家:

①坚持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使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②积极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推进科技创新,依靠科技节约资源、改善和保护环境 ③加强环保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和节约资源的意识;

④坚持依法治国,完善环保法律法规,加强监督和管理,严厉打击污染环境的行为; ⑤开发环保新能源,减少汽车尾气排放; 个人:

② 立可持续发展意识和节能环保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②从日常生活小事做起,自觉履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义务;如:少用或不用一次性物品;少乘汽车多走路;植树造林,不乱砍滥伐,保护植被;

③增强法律意识,积极同各种破坏环境污染环境的的违法行为作斗争; ④积极参与环保宣传,增强公民的环保意识;(12)、“同呼吸,共责任”,这责任是政府的责任,是企业的责任,也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面对十面霾伏,请你分析政府、企业、公民的责任分别是什么。国家:

①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教兴国战略,坚持计划生育、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

②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③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 ④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9、国家实施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行动你有何感想?

①我国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②党和政府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③党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执政为民的理念;④我们要增强环保意识,自觉履行环保义务,在平时的生活中爱护动、植物,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做出自己的贡献。

20、请你为实施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行动提出一些建议。(国家该怎么做)

⑴坚持计划生育、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实科学发展观; ⑵积极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依靠科技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⑶加强环保知识和资源知识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和节约资源的意识; ⑷完善环保法律法规,加强监督和管理,严厉打击破坏生物多样性的行为;

⑸坚持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原则,做到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

21、作为中学生,该如何为实施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行动做出自己的贡献?

①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和环保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②从日常生活小事做起,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如:少用或不用一次性物品;植树造林,不乱砍滥伐,保护植被;不吃野生保护动物;

③增强法律意识,积极同各种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作斗争;④积极参与环保宣传,增强公民的环保意识;

22、“和谐能源之旅”全国科普巡展有什么意义? ① 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② 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③ 有利于建设生态文明

23为什么要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或提倡“低碳”的生活方式有什么现实意义? 答:①因为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环境形势。

③ 利于增强人们的节约意识,缓解能源紧张,减轻环境压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④

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⑤ 有利于促进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等。24.当前还存在着哪些与低碳生活不相符的行为? 答:①一些地区为发展经济采取粗放的经济模式。

②还存在着先污染、后治理的现象。

③一些地区还在使用高消耗、高排放的落后设备。④浪费水、电、油、气的现象依然严重等。25.如何发展低碳经济?(向当地政府提建议)答:①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正确落实科学发展观。

②大力宣传提倡绿色消费,树立环保意识。

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对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

④增强资源节约和生态保护意识,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⑤提高科学技术管理水平,增加在低碳技术方面的研发费用等。

26.面对流行的“低碳”的生活方式,你准备怎样做?

答:①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和节能环保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意识。

②做“低碳”生活方式的宣传者:积极向他人宣传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性。③做节约的践行者:节约使用学习用品,养成随手关水龙头、关灯的良好习惯。

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推进科技创新,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发展。④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转向集约型,大力发展低消耗、高效益的环保产业。⑤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族保护资源和环境的意识;

⑥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依法严惩破坏资源、环境的违法行为。32.你认为我国在节能减排方面取得成就的原因有哪些? 答:①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为推进节能减排奠定了坚强的基础。

②积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③坚持依法治国方略,依法治理环境; ④ 民节能减排意识增强;

建设生态文明共筑美丽中国梦 篇7

一、生态文明建设与中国梦的内在联系

中国梦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相辅相成, 两者之间是一个有机统一的双向互动整体, 中国梦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价值导向并描绘了美好前景, 而生态文明建设则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了现实路径与最佳选择。中国梦的实现要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基础, 而生态文明建设则要以中国梦的目标导向为指引, 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现实要求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方向。

首先,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应以中国梦为价值导向, 这是由中国的现实情况所决定的。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主线就是一部中华民族追求民族复兴、国家繁荣昌盛的伟大奋斗史, 而作为对这一伟大历史奋斗高度总结凝练的“中国梦”, 不仅在理论层面上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科学性与实践性特征, 更是用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平实语言道出了我国现阶段的主要任务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

其次,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应以实现中国梦作为目标, 十八大提出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 并将生态文明的地位首次提高到“五位一体”的位置, 可以说, 历史上我国从未如此重视过生态文明建设。这不仅体现了人民当前对美好生态环境的迫切追求, 更体现了党执政为民、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中国梦究其本质而言, 是人民对美好未来追求的抽象体现, 因此也就必须对当前人民的需要作出切实回应, 促进社会和谐, 增强人民幸福感。

最后, 中国梦指明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虽然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寻找解决生态问题的方法, 加强本地区生态文明建设, 但不同国家、不同政体之间的差异决定了彼此之间建设的方向千差万别。中国要基于中国的现实国情与具体资源环境条件, 以切实解决中国当前面临的实际问题为核心, 依据具体问题来探寻适合自身的生态文明建设道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需要根据我国的现实国情, 从现实的资源环境状况出发, 把生态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 统筹协调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 从而实现党中央提出的“五个全面”战略布局。

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迫性

“中国梦”不仅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指明了方向, 明确了目标, 同时还为我们分析当前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迫性照亮了现实。

首先,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是解决资源环境制约的迫切要求。改革开放以来, 经济的高速发展与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追求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 已经到达了一个临界点, 近年来连续爆发的各种生态危机向我们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 那就是我国有限的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 因为过度的开发与破坏, 已经威胁到了国家的生态安全和人民的生存空间。因此, 只有贯彻落实中国梦, 以环境资源承载力为基础、遵循自然规律, 大力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共赢。

其次,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是保障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长期以来的粗放式发展道路近年来已难以为继, 在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高度统一的条件下, 必须变粗放式发展为可持续发展, 践行科学发展观, 逐步形成资源节约、节能减排和生态环保相结合的生态产业结构和绿色经济增长方式, 构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与人民诉求的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同步并重的绿色经济发展之路。

最后,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是保障生态公平的迫切需求。多年来的地区发展不均衡使得我国许多不发达地区实际上在以自身发展的迟滞与生态环境的恶化在为部分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买单。我国生态环境治理方面呈现出典型的城乡二元化与区域不均衡的特征, 这变相造成了社会不公。因此, 满足人民群众对环境权的基本诉求, 建立健全生态环境补偿机制与生态污染治理的转移支付机制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当务之急。

三、以中国梦为指导,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中国梦从多方面对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我们只有以中国梦为指导, 坚持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道路, 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精神, 凝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力量, 才能够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实现“五个全面”的发展战略目标, 从而实现中国梦。

首先, 应以中国梦为指导, 遵循生态文明建设规律, 科学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当前中国正处于改革的深水区, 社会不同主体间的利益诉求日趋多元化, 人民对经济发展的诉求不断高涨, 加之中国人口众多、自然资源有限, 这为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因此, 从当前情况来看, 彻底实现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的社会发展模式为时尚早, 在保持经济的一定发展的前提下, 遏制环境恶化并适当加以改善, 是当务之急。以实现中国梦的远大目标为前瞻,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的明智选择。生态文明建设规律是我国在建设生态文明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律, 它是客观规律的一种, 不能随意改变或创造, 既不能操之过急, 走上片面追求生态建设成果的歪路, 也不能回到过去一味追求经济发展, 罔顾生态环境的老路。因此, 只有以中国梦为指导, 充分尊重生态文明建设规律, 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把握主动权, 才能积极稳妥地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其次, 应以中国梦为指导, 树立生态文明意识, 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行动指南。我们必须意识到, 当前中国民众素质依然有待提高, 许多落后的生产方式与陈旧的生态观依然大行其道, 这种状况着实令人担忧。亟须在人民群众中树立起全新的生态文明意识, 这种意识不仅是体现为广大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崇尚生态的一种思想观念, 更是统筹考虑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的关系, 协调经济和环境的共同发展的行动指南。必须在群众中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将过去那种人与自然对立的二元价值观扭转过来, 从而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崇尚节约、保护环境和合理开发与利用资源的良好社会风气与习惯。要按照党中央提出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的要求, 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环境保护意识, 构建生态文化, 大力弘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 推进绿色消费, 形成节约消费光荣、挥霍浪费可耻的良好社会风尚。各级政府要大力倡导生态文明建设, 身体力行, 作出榜样。

最后, 应以中国梦为指导, 加强环境法学建设, 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保驾护航。党的十八大提出, 要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社会建设, 我们也必须要正视这样一个现实, 即一时的运动式生态文明建设虽然能在短时间内起到比较显著的作用, 然而也经常会出现“人走政废”的尴尬局面。因此, 只有从立法层面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保障, 全面推动我国环境法建设, 推进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相关立法, 将环境法融入人民社会生活之中, 才能够确保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有法可依, 从而推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长效建设。

综上所述,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必须坚持以中国梦为指导思想, 遵循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牢固树立生态文明意识, 加强法制保障。其中, 生态文明建设规律是根本途径, 生态文明意识是行动指南, 加强生态文明法制建设是根本保障, 三者统一于中国梦的指导思想之中。我们要以科学的生态文明理论指导实践, 不断开拓生态文明道路、不断丰富生态文明理论, 早日实现中国梦。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

[3]习近平.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J].党建, 2013 (4) .

[4]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

[5]张剑.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9.

建设生态文明共筑美丽中国梦 篇8

一、中国梦的科学内涵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只要我们胸怀理想、坚定信念,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就一定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一定能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就是这“三个自信”的集中体现和高度概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三位一体”的逻辑必然。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内含着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文明的精华,总结了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的噩梦、喜梦及复兴梦、建国梦、强国梦、小康梦的历程,因此具有很大的包容性,能调动最广泛的群众参与,能高度凝聚民心,释放巨大的正能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阐述中国梦的几次重要讲话中,对中国梦涵义做了科学界定,他指出,中国梦的科学内涵就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个界定与十八大报告阐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相一致。对中国梦的多元解释,决不能淡化、模糊这个本质内涵。由此可见,中国梦的大众话语体系的简单表述,联结了历史与现实,描绘了今天与未来,把中华民族复兴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联系在一起。表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所进行的伟大事业,符合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反映中华民族几百年生生不息、为梦想努力拼博的历史和历程。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助推中国梦的实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几代人经过艰苦探索开辟的胜利之路,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成功实践。所以,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内涵的科学阐释,我们今后必须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

1840年以来,实现振兴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为什么不断的破灭,相伴随的是一连串的恶梦、噩梦。所以在许多志士、壮士及人民内心形成了“实现中国梦,路在何方?”这样的疑问、天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及理论最早、最初是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开幕式讲话中首次提出的。他在讲话中深有感触地说:“要实事求是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坚持走有自己特色之路”。这是被人们所忽略的。当时邓小平尽管没有使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表述,但其涵义是一致的,思想是共同的,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念的萌芽形态和雏形。直到1982年9月1日党的十二大召开,邓小平在开幕式讲话中才第一次明确、正式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概念,他说:“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我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这标明“自己的道路”、“中国道路”已明确并进入了崭新的实践阶段,理论上有了质的飞跃,实践上迈入了正确的轨道,这是我们党的道路自信的起点,是中国梦付诸实践的开始。

自党的十二大以后,我们党连续六次党代会报告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主题,党的十五大又明确提出邓小平理论的概念,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加入新修改的党章。到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念,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更加明确、明晰,进而到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三个自信”并与中国梦紧密联系起来,统一起来。

三、“三个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中国梦的需要

中共十八大,是对于中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中召开的一次非常重要的大会。所谓的“决定性阶段”,是指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言,目前这个阶段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它关乎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能否实现,所以,在这一时期,不允许在“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上有半点闪失。为进一步统一全党的认识和全社会的思想,把全党的认识和全社会的思想统一到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来,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我们必须加强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在社会主义道路与中国特色的自信,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中国特色指南的自信,坚持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体系的自信。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之前所提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比,要求变了。一字之差,含义大不相同,“建设”是过程,“建成”是结果。一字之变,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再上新台阶。从“建设”到“建成”,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这是共产党人做出的对人民的郑重承诺,对世界的明确昭告。时间紧、任务重,这就必须统一全党、全社会的思想认识,形成巨大合力,朝着一个目标奋进。而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增强“三个自信”就成为必然要求。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承上启下的关键一环。一个是建党一百年的目标,一个是新中国建立一百年的目标,两个目标环环相扣。“三个自信”的提出,必将进一步团结人民,凝聚人心,鼓舞斗志,以更高昂的精神状态,奋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国的发展已经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走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举什么的旗、走什么的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目标来继续前进,这是关系党以及国家工作的全局性的重大问题。“三个自信”的提出深刻揭示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意义。但是,最近几年来,关于中国未来的走向存在很大分歧,有人希望走过去的路,有人希望走改旗易帜的路。所以,必须用被实践证明为行之有效的道路、理论和制度,来统一全党和全社会的思想,告诫全党对自己创造的理论、行进的道路,设计的制度不要妄自菲薄,要保持理性自觉和清醒,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坚持正确的理论航向。

四、坚定三个自信,建设新青海,共筑中国梦

在新青海建设的征途中,我们要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把青海的事情做好,致力于实现中国梦的共同事业。为此就应该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去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坚定道路自信,继续牢牢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为加快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做贡献。改革开放30多年来,特别是近10年来,青海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进步,但横向比,青海与发达地区的发展差距还在继续拉大。当前,我们的发展中仍然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仍然较低,基础设施和产业基础有待加强;民生保障水平尚待提高,脱贫致富任务十分繁重;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依然存在,发展环境需要继续优化;生态环境仍然脆弱,节能减排压力很大。如此等等,解决这一切问题的关键就是发展。没有青海经济社会持续稳定较快的发展,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就无从谈起。

第二、坚定理论自信,要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自信开放创新的青海意识,积极践行“五个特别”的青藏高原精神、“人一之,我十之”的实干精神和“大爱同心、坚韧不拔、挑战极限、感恩奋进”的玉树抗震救灾精神,努力探索具有青海特点的科学发展模式,奋力闯出一条欠发达地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成功之路,不断夺取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的新胜利。

第三、坚定制度自信,要着力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在坚持和完善已见成效制度的基础上,及时制定一些符合青海实际的新制度,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同时,要积极稳步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建立符合青海实际、立足青海改革发展需要的专业设置、教学方式、就业机制等教育制度,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提供人才培养制度保障。

二十一世纪头20年的中国梦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是实现二十一世纪头50年中国梦和后百年中国梦的最重要的一个发展阶段。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只有每个地区、每个人都充满激情和梦想,中国梦才够美丽、坚实。中国梦,要靠诸多青海梦的实现去保证。让我们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添砖加瓦,贡献力量,共筑中国梦。

上一篇:关于庆十一晚会策划方案下一篇:写在毕业前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