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保护新能源发展

2024-09-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生态保护新能源发展(精选8篇)

生态保护新能源发展 篇1

摘要

随着近几年私家车猛增,导致了日益拥堵的交通和环境污染加剧。全球能源日趋紧张石油价格日益高昂,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日益恶化,积极探寻新能源汽车的开发与应用问题将成为各国在汽车发展领域的焦点。

关键词

汽车需求环境污染新能源汽车发展

一、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现状

世界汽车组织最新的预测2013年全球汽车销量增长率将达到3%,世界汽车销量成缓慢复苏的迹象,中国一季度产销量均突破10%全年的产量预计将突破2000万辆。首次超过欧洲。在中国城镇化的带动下汽车销量是否继续增长?如何平衡猛增的汽车销量与有限的资源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正在上海举行的第十五届上海国际车展有十八个国家和地区展出了1300整车,其中新能源汽车共有91辆,而中国本土展出的新能源汽车只有35辆。这个数字比2008年北京车展少了一半。在中国汽车产销量快速增长的同时,政府大力扶持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为什么会遇冷了。新能源汽车是否能够缓解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能源和环境的压力。中国汽车协会公布的数据2012年中国汽车产量达1927.18万辆,销量达1930.64万辆同比增长4.63%和4.33%。随着近几年私家车猛增,导致了日益拥堵的交通和环境污染加剧。以今年的北京雾霾天气为例,雾霾颗粒比例中机动车尾气占22.2%;燃煤及扬尘占16.7%,16.3%;工业颗粒占15.7%。以及其他污染占29%。尾气排放已经成为中国大中型城市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陈柳钦(2010)表示随着全球能源日趋紧张石油价格日益高昂,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日益恶化,积极探寻新能源汽车的开发与应用问题将成为各国在汽车发展领域的焦点。而截至2012年底中国汽车千人保有量80辆低于世界水平50%。凸显了中国的刚性需求巨大。产量攀升需求巨大。中国汽车行业不得不直视交通发展,汽车普及环境保护和能源安全相互制约的问题。中国发展能源汽车比其他国家更具有迫切性。主要原因就是石油需求的压力。中国现在每年要增加大概3000万吨的石油需求量,而国产油产量却没有增长。所以不得不依赖进口。到去年为止中国石油需求的56%需要进口。这个比例未来还会不断增长,所以未来中国的石油压力会非常大。所以必须要发展新能源汽车以缓解压力。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显示2012年中国销售的新能源汽车位12791辆。其中纯电动汽车为11375辆。仅占2012年中国整体汽车销量的0.5%。久陵(2009)研究电动汽车的推行将加快智能电网的发展这是我国在新兴产业的新希望。

二、新能源汽车发展困境

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的通知,新能源汽车发展目标为。1.到2015年,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累计产销量力争达到50万辆;到2020年,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生产能力达200万辆、累计产销量超过500万辆,燃料电池汽车、车用氢能源产业与国际同步发展。2.燃料经济性显著改善。到2015年,当年生产的乘用车平均燃料消耗量降至6.9升/百公里,节能型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降至5.9升/百公里以下。到2020年,当年生产的乘用车平均燃料消耗量降至5.0升/百公里,节能型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降至4.5升/百公里以下;商用车新车燃料消耗量接近国际先进水平。3.技术水平大幅提高。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及关键零部件技术整体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掌握混合动力、先进内燃机、高效变速器、汽车电子和轻量化材料等汽车节能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企业。4.配套能力明显增强。关键零部件技术水平和生产规模基本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充电设施建设与新能源汽车产销规模相适应,满足重点区域内或城际间新能源汽车运行需要。5.管理制度较为完善。建立起有效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企业和产品相关管理制度,构建市场营销、售后服务及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完善扶持政策,形成比较完备的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体系。

但是业内人士表示从现阶段新能源汽车发展状况来看,要完成这些目标并不现实。曾鹏(2009)指出,在新能源汽车发展上,我国在资源获得和开发技术上占有一定优势,但是真正进入产业化的速度还是缓慢。徐枭等(2009)发现了制约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有五个限制障碍其中包括:购买成本、车辆的续驶历程、充电基础设施的普及。吕斌(2009)对制约新能源汽车规模化发展的主要问题仍然是成本和市场因素。1深圳市是国内电动汽

车发展水平最高的城市但是也只有仅60余座充电站和一批充电桩。而配套设施跟不上,电动汽车的普及局面是无法打开的。所以政府还应大力采取环保补贴的推动政策;2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这两种技术路线并不十分成熟,而且成本也比较高。吕义超(2010)指出专利战略是企业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中求得长期生存和不断发展的重要举措。需加强培养专利理念和人才,不断进行技术和管理创新。一个瓦时的电动汽车成本在4元左右,要是能达到市场实际使用的效果一瓦时的成本必须降到1元到1.5元才行。4电池的使用寿命及安全等问题。电力驱动系统效率低,电池充电时间长,使用寿命低。电动汽车有一个几百伏的车载电源,一旦发生交通事故,就有可能导致人触电而死亡。5作为新型产业的新能源汽车其技术标准并不完善。国家还应不断规范产业运作标准。如电池的尺寸、车载充电器标准等。

三、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措施

(一)政府扶持:刘春娜(2010)认为随着《关于开展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的通知》发布后,使得新能源汽车的生产商有较明确的研发方向,他们相信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的推动下,将获得更广阔的舞台。付翔等(2007)总结国内外发展战略对政府在推广混合动力汽车是主要使用的激励手段都是税收优惠、退税、免牌等。如2012年12月上海发布了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试点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一国家补贴,最高每辆六万元按电池组能量每瓦时可享受三千元。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每辆最高五万元补贴。纯电动乘用车每辆最高六万元补贴。二,上海市现金补贴最高四万元,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每辆三万元补贴。纯电动乘用车每辆四万元补贴。三免费使用上海新能源专业牌照。

(二)源汽车主打混合动力,在欧美混合动力车已经是个成熟的行业。而且节能安全方面也非常的不错。所以一方面借鉴欧美混合动力产业发展途径,推动我国的混合动力汽车产业发展。另一方面继续重视传统的燃油汽车技术进步和升级。为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奠定基础。

(三)续坚持技术创新,要想提高新能源汽车的市场竞争力就必须要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以解决新能源汽车的续航能力短、缩短充电时间、加强车载电池安全。

结束语 由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汽车市场还将会继续扩大。我国自然生态环境仍然面临严峻的挑战。我国汽车工业只有不断坚持节能减排降耗和开发新能源并举的双重措施,实现车用能元多元化,才能促进汽车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生态保护新能源发展 篇2

从全球来看, 能源消费总量逐年增加, 与此同时生态环境逐年恶化, 尤其是温室气体的排放更加造成全球气候紊乱, 严重威胁着我们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 加大环境治理力度,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成为了国际社会的共识。低碳技术已成为生态经济模式下的新兴产业, 它将成为带领世界经济走出低谷进入下一轮增长周期的核心产业。大力发展能源产业也被提升到每个国家的战略高度。

0 1 我国能源现状

中国地大物博, 煤炭、石油、天然气及水电含量相当丰富。从已确定的勘探数据来看, 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 储量达到1.5万亿吨, 处于世界第二的位置 (不包括前苏联) ;石油储量位居世界第六, 达70亿吨;天然气储量为33.3万亿立方, 世界排名第16位;水电储量为6.8亿千瓦·吨, 居世界第一位。

虽然能源储量丰富, 但是其中煤的比例高达70%以上。这就决定了我国的能源消费主体是煤。并且在这些能源中地域分布及其不均衡。现有储量中, 82.2%集中在华北和西北, 而且以燃料煤为主。煤炭资源分布偏西北部。能源地域分布造成能源运输费用的大幅增加。

这一系列的能源问题推动了清洁能源概念的提出以及加强清洁能源建设的重要性。也充分体现出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在中国的迫切性。

0 2 我国能源新时代的具体要求

我国“十二五规划”中关于能源结构调整的目标是:降低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比重, 及到2015年下降到63%左右, 与2009年相比降低7个百分点;提高非化石能源的电力消耗比重, 如天然气、水电与核能、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等, 比重将由目前的12.2%上升到19.9%。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 我国“十二五规划”能源结构调整重点是围绕实现中央提出的非化石能源比重增加和碳减排两个目标展开。目标的实现, 也将兑现了我国在哥本哈根大会上向世界做出的庄严承诺:即以2020年为时间节点, 实现降低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到15%左右。任务之艰巨可想而知, 我国在能源结构调整方面必须加大投入, 努力提高天然、水电、核能等清洁能源的开发与使用比例。

0 3 我国能源政策有待进一步完善

首先是能源政策制定环节存在一些缺失。到目前为止, 我国尚无制定系统的低碳经济和低碳能源政策体系, 在低碳能源方面的法律体系也几乎是空白, 远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能源政策的缺失就造成了这一产业的滞后。

其次, 能源政策在执行时的执行力问题也是推行清洁能源与低碳经济的一个巨大障碍。发展低碳经济, 强调节能减排, 推行新能源发展, 是一个复杂而艰难的过程。在其实施过程中必然触及许多相关者的利益。因此政府在推行过程中要考虑好厉害得失, 寻求利益的最大化。

能源政策在评估环节也存在着些许不足。首先是我国能源体系的不完善。其次就是能源政策评估信息机制的欠缺。这都是评估环节出现问题的因素。

最后就是我国能源政策监控环节的失灵。我国并无稳定而强有力的能源监督管理机构。这严重影响到能源政策监督的效果。上述情况都造成了我国对节能减排、低碳能源发展等政策的执行情况的监控乏力。

0 4 我国清洁能源发展的保障措施

首先, 将能源产业提高到国家的战略高度 (这一点已受的国家的高度重视) 。将发展能源产业提高到国家战略高度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减排目标的必要保证。为了促进中国在能源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以及在国际竞争中占有有利地位, 必须将其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 并建立完善的机制, 从政策和法律方面为能源产业的发展提供保障。

再次就是加强能源合作与协调。前面已经提到中国能源分布的极度不均。针对我国幅员辽阔的特点, 中国在能源产业的发展中必须注意加强区域以及国家之间的协调合作。从国家层面制定政策对能源进行宏观调控。同时要与世界各国加强交流合作, 学习先进国家管理经验, 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管理办法。

再有一点就是要加大科研力度, 掌握核心技术。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我国能源产业的成长空间和市场潜力十分巨大, 在未来几年甚至几十年都会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为了在未来的发展中不受制于人, 我国必须在能源产业研究中加大投资力度, 安排相应的专项资金以保证其更好的科研条件。同时还应加大研发力度, 促进我国能源产业持续竞争力的形成。

在发展清洁能源产业这一进程中, 对低碳型能源政策的宣传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发展低碳经济, 需要公民的积极参与。只有通过宣传教育, 让民众了解认识低碳型能源政策, 从内心里接受清洁能源, 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他们的行为, 逐步达到关注低碳行为的意识。从根本上和长期实现低碳经济、发展低碳型能源。

最后, 也是最重要的是建立健全节能减排监测机构。好的政策只有在得到强有力执行时才能充分发挥出其作用。在完善的监督体制之上, 要对各项能耗指标有一个总体的管理。一些能源资源方面的数据资料应该向全民公开, 形成一个全民参与的监督管理体制, 促进能源产业的公开化、透明化, 促进我国清洁能源领域的飞速发展。

0 5 结论

能源问题关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 走低碳经济模式下的清洁能源发展道路是我国能源结构调整的必然选择, 我们应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以保障我国经济的稳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龚建文.低碳经济-中国的现实选择.江西社会科学, 2009, 7:27-32

[2]金三林.我国能源增长的主要特点发展趋势政策取向.重庆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 , 2010, 15 (3) :58-65

[3]赵娇.国外资源发展政策对我国的启示及我国能源政策选择.河南社会科学, 2010, 18 (2) :207-209

[4]聂昆, 崔彬, 李佧琦, 等.从能源消费浅析我国能源发展战略.资源与产业, 2009, 11 (2) :31-34

生态保护新能源发展 篇3

吉林省在发展农业方面也面临类似问题,省农业环境保护与农村能源管理总站任重而道远。本刊记者近日针对我省的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农村能源及农产品质量检测相关问题对省农业环境保护与农村能源管理总站站长潘希波进行了专访。

省农业环境保护与农村能源管理总站承担全省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农村能源、农产品质量检测工作。潘站长说,过去的五年经过全省各级环保战线全体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实现了平稳较快的发展,各项工作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业务渠道进一步拓宽,有些新兴事业从无到有,成为了这个行业的主流业务,在各项事业上都有跨越,在发展方式上和工作方式上有重大变化。

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工作取得重大进展

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工作经过几十年特别是近几年的发展,各项工作取得较大进展,在某些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首先,全省农业污染源普查工作就是一个亮点。省总站从2008年开始,对全省农业种植业污染源进行了全面普查。摸清了我省种植业污染情况、产污排污规律及数量。集全省农业环保系统的力量,参加人员达500多人,克服了经费不足、条件艰苦、情况复杂等诸多困难,按时限要求圆满完成了普查任务,多次受到国家和省普查办的表彰。这一重大项目的实施凝聚了各方面的力量,锻炼了队伍,提升了能力,有很多市、县级站通过这一项目实施抓住了机遇,乘势发展壮大起来。

其次,我省野生植物资源保护工作也取得了重大进展。摸清了我省主要农业野生植物资源的分布情况,建立了三个野生植物资源保护点和一个示范点,同时开展了主要野生植物资源保护和生物多样性方面的研究工作。这项研究获得了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是我省农业推广部门获得的首个科技进步一等奖。

最后,我省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取得新突破。经过多年的探索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的监测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技术,即通过实施“农村清洁工程”来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确保农产品产地的环境质量安全。

农村能源工作平稳,发展趋势向好

主要以实施“沼气建设”为依托,实现农村能源工作平稳较快的发展。目前我省已建成10万户户用沼气池,几乎覆盖全省,建成了500个服务网点,建设和正在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80个,农村沼气的建设技术成熟,越冬和安全使用规范,经费渠道固定,农民群众基础较好,技术指导和服务到位,已从追求数量向追求质量转变。力求建一个成一个,发挥作用一个。在农村户用沼气池的建设发展中,我省虽然绝对数量较少,完成率较低,但实际上已经积累了很多的经验,并创新了一些工作方法,例如砖混型的沼气池就是我省首先创造出来的。

潘站长说,沼气事业发展已到了一个新的起点和转折,我们必须研究新的发展方式,解决一些客观存在的问题,不能回避矛盾和问题。为什么使用率不高、为什么完不成任务、为什么服务跟不上去等,一些问题不解决就难以真正的发展。其实所有这些问题的核心主要还在于是否能调动起农民的积极性。也就是说,如果服务的主体没有积极性,条件再好也不能顺利实施。舒兰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如果没有农民的大力支持,一年建成4000个沼气池是不可能的。“十二五”国家重点已转向集中供气,因此,要加强宣传,及时调整工作重点,探索研究大中型沼气工程的技术业务和管理模式,使我省农村能源工作平稳发展起来。

农产品质量监测网络初步建立

我省农产品质检体系,经过三年多的建设和发展,目前已初步建立了省、市、县三级检测网络。全省各市县区基本都建立了机构,配备了人员,增添了仪器设备,有了固定场所。基本具备了启动工作的条件,但仍处在起步阶段,生存与发展还很艰难,多数机构还处在组建和定位阶段,离正常的发挥职能阶段还有一定的距离,因此,要抓住国家加大农产品质检体系投入的机遇,乘势而上,发展完善,增强实力。

在问及省总站的2011年工作重点时,潘站长介绍说,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是关键的一年,我们力争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加强农业环境、资源监督管理工作

1.加强外来生物和农业野生植物资源管理 开展吉林省外来入侵生物调查。进一步摸清本辖区主要外来入侵生物的种类、分布区域、面积、危害方式、经济损失程度;开展吉林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调查;开展农业野生植物资源原生态保护点和推广点的资源调查和各项保护工作。

2.开展农业面源污染监测与治理 开展农业面源污染现状调查与监测。实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程建设,抓好农村清洁工程建设示范和推广。

稳步推进农村清洁能源和沼气池建设

1.稳步推进农村户用沼气建设 2011年我省农村户用沼气池建设要以提高旧池利用率为主,稳步推进农村户用沼气建设,新建沼气池2万个,新建池使用率达到100%。

2.加强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管理 2011年各地要加强对大中型沼气工程的督导力度,加快工程建设,同时各地要对本地的大中型养殖场进行调研,选择具有一定规模和积极性的企业为以后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做好储备。

3.完善沼气服务体系功能 全省已完成550个乡村服务网点和1个县级服务站的建设。沼气服务体系要按照服务专业化、运作市场化、管理物业化”的要求,做到沼气小修不出村、大修不出镇、消除故障不过夜,确保正常使用和安全,确保农民满意。

4.开展秸秆综合利用示范 我省作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秸秆资源总量较大、类型集中,可利用潜力巨大。全省要充分利用秸秆资源优势,全面开展秸秆综合利用示范工作。

大力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和检测工作

1.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 监测全省9个市(州)政府所在地城市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超市销售的外阜蔬菜、水果中农药残留;以当地生产为主的棚膜蔬菜和露地蔬菜农残专项抽查;高风险蔬菜的应急农残专项抽查;粮食重金属专项监测;食用菌主产区的食用菌专项抽查。

2.实施重点农产品生产基地常态化监测 主要以我省重点农产品为主,水稻、玉米和大豆三大作物,杂粮、杂豆、马铃薯、花生、保护地蔬菜、西甜瓜、食用菌,人参、苹果梨、葡萄等。目的是监督跟踪重点农产品的生产全过程,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消除安全隐患。通过常态化监测工作的逐渐展开,争取3~5年时间,在全省实现农产品生产环境及质量安全常态监测全覆盖。

3.开展农产品检测技术培训 全省检测技术人员参加农业部组织的检测技术培训;组织全省农产品质检体系监测技术培训班;派人到市县级农产品检测中心进行现场培训;组织县市检测人员到省级质检体系进行检测仪器实地培训。在提高全省质检体系检测技术能力的同时,组织全省农产品监测技术考核工作,聘请有关专家进行检测技术批导。

潘站长最后说:“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保护生态环境的方针,把这项工作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努力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生态保护新能源发展 篇4

建设生态文明,已首次写进了党代会的报告。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还强调要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从十二大到十五大,我们党一直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十六大提出了政治文明,十七大首提生态文明,这是我们党科学发展观、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一,什么是生态文明 ?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它表现为人与自然和谐程度的进步和人们生态文明观念的增强,体现了人们尊重自然、利用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形态。建设生态文明意义重大,不仅对中国自身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而且是对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充分体现了我党对生态建设的高度重视和对全球生态问题高度负责的精神。建设生态文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任务,是党执政兴国理念的新发展。二,建设生态文明提出的历史必然性。

1、中国的总体环境形势“相当严峻”。

由于实行粗放式发展,当前,我国污染物排放总量大,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过环境容量;生态整体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草原退化问题突出,森林生态功能不足,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系统功能退化,治理任务十分艰巨。未来5-15年,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进程中,我国环境资源将面临更大压力。中国的总体环境形势“相当严峻”,频发的污染事件影响着人民的生活。官方数据显示,2006年中国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居世界第一,远远超过环境容量,全国七大水系监测断面中62%受到污染,流经城市的河段90%受到污染,3亿农民喝不到干净水,4亿城市人呼吸不到新鲜空气;1/3的国土被酸雨覆盖,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20个城市我国占了16个„„这是来自多个渠道勾勒出的的环境现状。一方面是国民经济飞速发展,一方面是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由此产生的矛盾摆在我们面前,如何应对呢?发 1

展是硬道理,我们还是要发展,但还要考虑到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和条件,因此我们就要科学的发展观,建设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同时,要建设我们的生态文明。为此,党中央提出的生态文明十分及时,这是关系到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大事!

2、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

十七大报告中列举了十六大以来中国前进面临的突出困难和问题,把:“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放在了首位。报告称,我国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改变。数据显示:2006年中国GDP总量占到世界总量的5、5%左右,但是中国为此消耗的标准煤、钢材和水泥,分别约占全世界的15%、30%和54%。从近年来的松花江水污染事件,到治理淮河,再到太湖蓝藻事件,中国经济发展付出了环境污染的沉重代价。由环境恶化引发的种种问题,成为制约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影响社会和谐安定的重大因素之一。导致这种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是一些地方单一追求GDP的畸形发展观,扭曲的政绩观,实行高污染、高排放、高消耗为代价的粗放增长方式。实践证明,不计成本的快速发展,违背了正常的发展规律,破坏了生产力,就会遭到高污染后果的惩罚,以污染环境和过度消耗自然资源为代价的增长是没有前途的增长,可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在经济快速发展中如何保护好环境,是当前面临的最为艰巨的任务之一。

早在1999年,温家宝同志就提出“21世纪将是一个生态文明的世纪”的论断。改革开放29年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同时必须看到,我国的经济增长是建立在能源消耗较高、生态环境破坏较大的基础之上。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不足,人均耕地、淡水、森林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32%、27.4%和12.8%,石油、天然气、铁矿石等资源的人均拥有储量也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且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就指出“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这一矛盾在今后一个时期依然会十分突出。因此,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当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将“建设生态文明”明确定义为我国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目标的新要求之一时,让人感到无比振奋。

3、建设生态文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生产发展、生话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环境资源问题是我们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所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这表明,环境资源问题已经成为党中央的关切重点。

把“建设生态文明”明确列为我们党的奋斗目标,同时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要使“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也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需要。报告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我国应当成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报告进一步明确了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在发展问题上全面提出了“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基础”。我们应该注意到,在发展问题的提法上,从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从以往所提“转变增长方式”到“转变发展方式”,所说的增长和发展的理念是不同的,这是中央在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方面,根据现阶段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所进行的重要指导思想的调整,就是要求我们不仅要注意经济增长总量的因素,增长速度的因素,更要注重技术、结构、效益、分配和环境资源等关系经济发展质量的因素,这一发展观念的转变,对从根本上解决环境资源问题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在保护环境中求发展,在发展的同时保护环境,绝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一时的发展。不能吃祖宗饭,砸子孙碗。

三、我国为建设生态文明所做的努力。

1、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专家预测,从现在开始到2100年,全球平均气温的最可能升高幅度是1.8至4摄氏度,海平面升高幅度是18厘米至59厘米,温室效应带来全球变暖,引发地球空前灾难如冰山融化,狂风暴雨,冰雹大雪、干旱等异常天气现象。根据国家气象中心的统计数据,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已经经历了19个暖冬。2006年冬天,中国的平均气温达到9.92摄氏度,创1951年以来的新高。如果气候变化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中国包括小麦、水稻和玉米在内的主要粮食作物在21世纪下半叶将减产37%。从2010年到2030年,中国西部将缺水200亿立方米。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不受《京都议定书》减排的约束,《京都议定书》只规定发达国家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2008年到2012年期间,必须比1990年的水平下降5.2%。虽然中国的人均温室气体排放量不大,但是中国仍然采取了有效的手段减少排放以及排放带来的负面效果。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颁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根据这个方案提出的各项指标测算,中国通过发展水电和核电,加快火力发电的技术改造,推进煤层气产业和积极扶持风能、太阳能、地热能、海洋能等新型能源的发展,到2010年全国将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5亿吨。

2、节能减排。

中国通过了《节能减排“十一五”规划》,到2010后我国每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10%,并列为约束性指标。中国政府在2007年6月3日颁布了《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承诺继续努力实现“十一五”规划中的节能目标,工作方案指出,一些政府部门对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污染物排放存在认识不足的问题。针对这种现象,中央政府将建立新的地方政府考绩标准,把完成节能减排任务的情况纳入评价体系。环保总局副局长张力军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实行严格的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不只是某个省份的个性问题,而是国家的统一要求,完成或完不成节能减排目标都将作为政府和领导班子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国家安排经费100亿,调动社会资金500亿,实施科技节能减排工程。

中国政府还将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优先向环保和减排项目提供贷款。工商银行现正全力推进“绿色信贷”,环保不达标,企业别贷款。政府也将为环保和减排项目项目提供税收优惠。

中国还将对石油、天然气和电力等产品实行价格调控,限制高能耗、高污染产品的出口。

为了实现到2007年节约5000万吨标准煤和到2010年节约

2.4亿吨标准煤的目标,中国提高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和水泥等高能耗产业的能源利用率。

我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节能减排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3、发展生态经济。

近年来,我国采取了不少措施,如退耕还林,发展生态农业,循环经济等等。广西一直坚持在农村实施星火重大项目。十五期间,广西投入了近十亿资金,支持群众每年新建30万至40万座沼气池,广西在农村利用沼气十强省中排名第一。组织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启动“加快农业优势产业发展”战略,实行农村劳动力培训计划等,引导推动农业生产向生态农业、优势产业、特色农业发展,逐步形成了集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为一体的新兴产业。从2003年起,广西又正式启动全区生态富民小康建设“十百千万能”工程,推广“猪——沼——果——灯——鱼”等生态农业模式。工程实施三年以来,我区创立了众多的生态富民农业产业群、产业带、产业区和产业基地。如桂北的恭城发展生态经济,1996年以来,先后荣获联合国“发展中国家农村生态经济发展的典范”、全国生态农业示范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生态农业建设先进县、全国无公害水果生产示范基地县、中国椪柑之乡、中国月柿之乡等荣誉称号,成为广西第一个“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三,如何建设生态文明?

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关键落实在实践中,要按照十七大的要求,“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为此,坚持立法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学习贯彻好《节约能源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强化监督的约束力和控制力,以立法促规范,以监督促落实,提升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工作的水平,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强有力保障。

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生态文明目标的3个重大战略措施:一个措施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中国特色新兴工业化道路,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调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由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向实现保护环境和经济发展双赢转变;第二个战略措施是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特别是要落实好节能减排工作

责任制;第三个战略措施是要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建立两个方面的环境经济政策机制:一个是建立完善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另一个是实行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税制度,建立健全资源和排污权有偿使用制度,以及生态环境补偿机制。为了落实上述政策机制,国务院综合经济主管部门应当认真抓好下述工作:一是积极开展有关政策方案的研究设计和评估;二是在一些环境资源领域或者一些地区开展试点示范;三是考虑把一些成熟的做法逐步上升为法律制度。加快建设生态文明,政府、企业,社会、个人都要行动起来,共建美好家园。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就要大力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推进生态现代化。政府要从我国生态状况仍十分严峻的现实出发,调整政策导向,用宏观调控手段引导生态建设,加大环境保护和建设投入,着力建设和保护好森林、湿地等生态系统,抓好造林绿化和森林资源保护,不断提高森林覆盖率。加强对水土流失、沙漠化等生态问题的治理。政府要采取行政、经济、法律等手段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经济上利用价格、税收、财政、信贷、保险等经济手段。各级干部要身体力行,做出榜样,必须把群众的利益放在心头,要倡导“保住青山绿水也是政绩”的政绩观,把生态建设和保护成效纳入干部考核评价体系之中。

企业要紧紧抓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个中心环节,调整产业结构,推进科技进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推进低成本、低代价的绿色产业,实现绿色增长。要执行更为严格的环保政策,千方百计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对那些抱着传统增长方式不放、不顾环境代价的地方,政府要有更为严厉的惩罚措施。广大人民群众要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按照党的十七大报告“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的要求,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环境保护意识,构建生态文化,大力弘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提倡从我做起,倡导绿色消费,低碳生活,形成节约消费光荣、挥霍浪费可耻的良好社会风尚。

节约能源,保护环境作文 篇5

先说说节约用水方面吧!有一天晚上,我洗过脸,像往常一样倒掉洗脸的水,妈妈看到了,就说:“你不应该就这样倒掉,要学会节约用水,洗过脸的水可以用来冲马桶啊!”“洗脚的水、洗菜的水都可以冲马桶!”我想起电视上看到的就补充说,妈妈笑着说:“对,更不能玩水、浪费水。”从此每次洗脸洗脚的水我都不舍得倒掉,全用来冲马桶了!

再来说说节约汽油的事。以前,爸爸送我上学每天都要开车,有一次,爸爸说:“我们以后要少开车,又能省钱又能节约能源,真是一举两得呀!”从那以后,我们每周包括去爷爷奶奶和姥姥姥爷家最多只开两三次车,能坐公交车的就绝不开车。爸爸说我们这也是为国家做贡献呢!

国旗下讲话:节约能源,保护环境 篇6

国旗下讲话:节约能源,保护环境

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讲话的题目是《节约能源,保护环境》

曾记得小学的课本上,有这样一段话:“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大国,我们地大物博,物产资源丰富,能源储量众多。”那时候我们多么自豪,但是在今天,我们地是大,但我们物博吗?我们人是多,我们人均资源丰富吗?”是呀,我们很沉重,很难再自豪地说:“我们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

在这种情况下,我不禁要问:“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我们能为做什么呢?”

节约能源,保护环境、需要大家共同努力,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

1.水,是地球的血液,是地球的命脉。水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水资源越来越少,人类为了提高水质付出的代价也会越来越高。所以我们要改掉浪费水的习惯——洗完手要关掉水龙头,不要让滴滴答答的水声给你的生活带去不协调的音符;洗碗时尽量减少流水冲洗,避免不必要的浪费„„还要学会重复利用,像淘米水用来浇花。

2.电是机器的生命,也是每个人的生命,更是社会的生命。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它,更要珍惜它。光线很好的时候要关掉教室内所有的灯,出门时记住关掉家里面的电器,3.我们还可以劝说家人少用私家车,或者多利用公共交通工具,或者与顺路的人共享一辆汽车,那么城市中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将大大减少,能源消耗和噪音污染会显著降低,城市交通将不再那么拥挤,空气污染将不会那么严重,城市环境将更为和谐,市民生活质量才会有所提高。

节约能源,就在我们身边,我们能做的还有很多很多。像买东西时可以带上一个袋子,少用塑料袋;吃饭的时候不要用一次性筷子。我们更应该学会垃圾分类、废旧物品的重新利用等等。

地球是我们的家园,让我们携起手来,为构和谐社会、为了我们的明天,做出应有的贡献。

生态保护新能源发展 篇7

关键词:生态文明,科学发展观,环境经济政策

人类是自然环境的产物, 与自然共处在地球大生物圈中。人类的生存和社会发展离不开自然环境, 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地球生物圈中, 人类的活动遵循着自然环境发展规律, 且已经达到其它任何生物都无法企及的高度。但是, 随着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各种自然资源不断被人类利用和消耗, 造成地球自然环境的负载越来越沉重。所以, 在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今天, 也付出了巨大的自然资源环境代价, 如沙尘暴的肆虐、沙漠化的加剧、森林的锐减、空气与水污染、大量生物的灭绝等等。解决人与自然的这些矛盾与冲突, 它需要人必须认识和正确的运用自然规律, 学会认识人的干涉后果, 不要只看见眼前的利益, 而忽视了利益背后潜在的危害;更需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来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获得发展的同时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 最终探索出一条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道路, 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三者相统一的和谐社会。

1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理念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 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 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1]。“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社会经济与环境双赢、可持续发展的文明, 同时也是生态文明的核心理念。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终将会阻止人类社会的发展, 甚至导致人类的毁灭, 因此, 人类在社会生产发展中要尊重生命和自然。“生态文明”正是以尊重和保护自然为前提, 以引导人类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为着眼点, 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明。

人类与自然的利益是相统一的, 二者是相互依存, 相互联系的整体。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协调发展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生态文明提倡在不损毁自然环境的前提下, 有节制地、可持续的积累物质财富来满足人类自身的需要。因此, 我们必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观念, 把人类的发展与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积极统一起来。

2 树立科学发展观,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科学发展是事物按照客观规律发展的一种积极向上的趋势和方向, 是一种以不侵害后代人生存及发展权的一种发展观。加强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维护生态环境安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科学发展观中极其重要的一条。树立科学发展观, 只有摒弃轻视生态环境和征服自然的传统思想, 才能从自然中获取有利于人类发展的使用价值, 才能学会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善待自然;在改造自然进行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的过程中, 不仅要考虑其经济价值, 还要考虑其生态价值;不仅要考虑眼前利益, 还要考虑长远价值;不仅要考虑从自然中所得, 还要考虑如何回报自然等等。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系,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协调发展[2]。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自身运行规律,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同样也遵循着自身的运行规律, 任何违背和脱离其自身运行规律的行为最终将受到惩罚。但是, 在自然界面前, 人类并不是无能为力的, 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 坚持以科学发展的规律为理论指导, 实现征服和改造自然, 让自然给人类提供丰富的自然资源的目的。所以, 从自然资源、环境现状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目标来看, 我们必须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坚持走上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3 加强生态法制教育, 依法保障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随着社会各种法制政策的不断健全, 目前, 环境法学已成为法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生态法制教育的根本宗旨是, 让人们了解各种保护自然、保护环境的法规与条例, 从而能更加自觉地遵循自然生态法则。保护珍贵的生态资源,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需要人类的道德自觉以及社会法制的保障。目前, 人类开始制定了世界性的环境保护公约来保护生态环境, 我国也制订与修改了有助于生态文明建设及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 同时强化监督与检查以确保其贯彻落实。健全生态法律制度, 完善体制机制建设, 重视环境资源法律和有关法律法规的实施, 有助于强化环境资源领域的行政执法职能和司法机关司法职能和监督力度;同时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宣传教育、普及生态文化知识, 注重公众参与, 有助于提高全民族的环境法治观念。

为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我们必须提高自身素质和认识, 加强和完善自然环境法制建设, 普及生态法制教育。通过完善法治建设和法制教育来调动社会各界主动自觉地进行生态环境保护, 自觉运用相关法律法规维护自身的生态环境权益, 从而依法保障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4 完善生态环境经济政策, 共同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地球家园

生态环境经济政策是指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发展的要求, 运用价格、税收、信贷、财政、收费、保险等经济手段来调节或影响市场主体的行为, 以实现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一种政策手段[3]。社会经济建设与自然环境保护二者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 脱离环境保护搞经济发展是“竭泽而渔”, 离开经济发展抓环境保护是“缘木求鱼”。换句话说, 良好的自然环境质量只有在良好的经济结构和秩序中才有保证, 反之则会出现过度开发的掠夺式经营活动, 从而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生态环境经济政策一旦推行, 不仅对中国环保事业有重大意义, 也为中国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推进行政体制改革提供了坚实的制度支撑, 并最终实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赢局面。

所以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经之路, 现代社会人类保护自然的能力正在逐步增强, 保护自然已经成为发展生产力的重要内容。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必须牢固树立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也是发展的理念, 并倡导人类认真付诸实践。我们只有积极推进绿色经济和生态文明, 践行低碳发展、循环发展和绿色发展, 才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才能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 谱写出更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乐章。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党的十八大报告, 2012.

[2]基于人类行为下的生态环境构建--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例[D].江西师范大学, 2011.

能源法生态化刍议 篇8

关键词:能源法生态化法律生态化立法目的指导思想

一、法律生态化与能源法生态化

随着世界范围内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频发,“法律生态化”这一概念应运而生,其落实到能源法领域,便对各国的能源立法与行政管理等具体事项提出了新的要求,进而开启了能源法生态化进程。

(一)法律生态化的提出与界定

法律生态化这一概念滥觞于工业革命之后的生态危机之中,全球生态化运动的日益高涨促使各国开始寻求法律的途径来解决环境问题。法律生态化正是人类在对工业文明进行反思后所提出的一种新型的法治发展模式。

在我国,最早引入法律生态化观点的是金瑞林教授。他指出20世纪70年代是各国环境法走向完备的阶段,其特点之一就是法律生态化。该观点在国家立法中受到重视并向其它部门法渗透,各部门法中制定了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新的法律规范。1随后,宪法学、民法学、刑法学等学者2分别从本学科角度阐释了法律生态化的内涵。目前学界尚未对法律生态化进行统一界定。

(二)能源法生态化的由来与内涵

能源环境问题的恶化使得能源法逐步走向生态化之路。虽然现存的环境法、侵权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中涉及因能源开发利用所产生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危机的应急与处理机制,但这种规范性的、一般性的调整难以兼顾能源问题的特殊性,相关法律关注的更多的是事后治理与补救,这种模式无异于一种流于形式的亡羊补牢式救济。欲实现真正的风险防范必须依赖于能源战略规划以及全过程的控制。因而,能源问题需要能源法律法规加以规范解决。

传统能源法将更多的关注点集中于能源供应之上,而忽视了能源浪费与能源安全等问题。然而,在能源开发、转换、加工、运输、利用等环节之中伴生了诸多的环境问题,包括气候变化、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生态破坏、自然景观破坏和自然灾害等。能源生态危机的日益频发向传统能源立法发起了挑战。据此,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原有能源法之缺陷,调整能源法的发展方向,此即为能源法生态化之由来与嬗变。

作为能源法生态化产物的生态化能源法,是指为实现能源充足、安全、持续的供应及生态平衡和生态安全,促进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持续利用,以可持续能源思想为指导,以生态化能源立法为载体,以生态化能源法律制度为支撑的能源法律规范的总称。3

实际上,能源法生态化并非能源法与环境法的简单结合。其内涵与目标可以界定为,一是降低能源生命周期碳排放的外部性,减少能源消耗,实现能源开发利用的外部效应内部化;二是能源法本身的生态化,实现节约能源,提高能源效率;三是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社会进步的协调,此即最终目标。

二、能源法生态化之必要性分析

需求决定市场,此即市场存在的必要性。同样的,能源法生态化之所以应运而生并日益发展完善,其背后定隐含了某些现实的需要,此即能源法生态化之合理性与必要性。

(一)能源利用现状不容乐观

当前我国在能源问题上面临着两个挑战,一是如何保障充分的能源供应以支撑经济高速发展;二是如何通过产业调整、宏观调控和技术创新大力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后一个问题可能更具难度,中国现在还没有完全解决,尚有巨大潜力待挖掘。中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也是世界上能源消费总量最多的国家之一,当前正面临着是否有充足的能源供应保障国民经济快速持续发展的问题,特别是这种能源保障要具有很强的持续性。4根据国家能源局发布的2013年11月份全社会用电量数据显示,1-11月,全国全社会用电量累计4831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5%。全社会用电量448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8.5%。5从生产能力的角度,也就是单位GDP的能耗水平来看,2012年,我国消耗1吨标煤创造的GDP大概是14000元,而全球平均水平是25000元,美国是31000元,日本是50000元,这充分说明我国的能耗水平是很高的,但能效水平却是极低的。所以我国的能源政策首先要立足于提高能效水平。6现如今,日益凸显的能源问题已为我们敲响了警钟,经济发展固然重要,但确保能源安全更是迫在眉睫。如何有效地解决能源供需矛盾,实现能源安全已不再是简单的公民权利与意识问题,更重要的是国家制度的构建问题以及立法保障问题。

(二)契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首次提出了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之后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又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构想,旨在实现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随后,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科学发展观的理念横空出世,把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其基本要求之一。党的十八大中,更是提出了要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日前刚刚闭幕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进一步提出了要构建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体系之目标。在生态文明下,法律必须接受生态规律的约束,法律的制定、执行和遵守都应当着眼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客观要求。如果说“良法先行”是法治的起点,那么建设符合生态文明精神要义和价值追求的法律系统就是必须完成的“顶层设计”。能源法亦应如此。

(三)顺应国际能源立法趋势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各国、各地区都在不断的相互交流与合作,而我国也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就对外开放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领域的不断交融决定了我国应紧随时代的步伐,在法律制度方面与国际社会保持同一性,将国外移植与本土创新相结合,创建独具中国特色的能有法律体系。世界范围内的诸多能源并不为某一国、某一地区所独有,而各国专属的能源也并非闭塞不流通的,加之国际间交流合作的日渐频繁,能源问题的发生不可能仅仅局限在某一国家或某一地区,多数情况下需要跨国甚至跨洲之间的联合保护与治理,如果出现同样的问题却因为法律程序的差异而导致完全不同的治理结果,必然会引发国际司法秩序的混乱,因而坚持法律规定上的同一性是十分必要的。在全球化的趋势下,各国的能源法也因相互之间的交流合作而出现了相互协调与交融的现象。当前各国在能源法生态化方面已有许多成功的探索与尝试,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生态化能源法体系符合国际能源法的发展趋势与要求,更是切实履行国际条约的现实表现。

三、关于我国能源立法的建构与设计

我国在能源立法领域已有诸多尝试,取得了进步,同时也存在着些许问题。在借鉴他国经验之基础上,我国应结合本国国情,对已有的不完善的立法进一步修改,对空白的领域加强立法,笔者从立法目的、指导思想两方面试图对我国的能源立法建构提出设想。

(一)立法目的

立法目的决定一部法律的实施方向与价值诉求,此即立法目的之重要性所在。评析我国能源立法亦应首先着眼于其立法目的的设计规定,而这也是衡量我国能源立法是否趋向于生态化的首要标准。

1. 国外能源立法目的之考察

美国2005年的《能源政策法》规定:“经参众两院批准,本法案确保未来可获得安全能支付和可靠的能源。”日本《能源利用合理化法》规定:“颁布本法的目的是,通过为工厂建筑物机械和设备合理利用能源设立必要措施以及设立其他必要措施,从各方面促进能源的合理利用,确保高效利用资源,满足国内外经济社会环境中能源的需要,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英国2003年《可持续能源法案》开篇规定:“为发展和促进可持续能源政策制定本法。”德国的《能源经济法》将“保障提供最安全的价格最优惠的和与环境相和谐的能源”作为立法目的,同时《可再生能源资源法》规定:“为了控制全球变暖和环境保护,促进能源供给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可再生能源电能供应的显著提高。”韩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使用和传播促进法》规定:“本法案的目的是,通过促进技术的开发,促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与传播,实现能源多样化,通过激活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工业,减少有害人类或环境的气体排放,实现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促进国家福利。”印度《能源保护法》开篇规定:“本法旨在规定有效使用和保护能源及相关事项。”立陶宛共和国《能源法》规定:“能源法对总体能源活动能源发展和管理的基本准则能源和能源资源效益,进行规范。”乌兹别克斯坦《合理能源利用法》规定:“制定本法是为了设立一个总的法律框架,以确保国家能源资源得到保护,确保能源和潜在的工业资源得到有效利用。”虽然各国能源立法目的各有不同,但从中我们可以窥见诸多共性,例如各国都强调要注重能源安全,加强环境保护,努力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

2. 我国能源法价值取向分析

缘于法律强调原则和目的,便有了一种丰富的资源可用于批判具体规则的权威。7明确其立法目的和价值取向是制定、实施法律的首要任务,能源法亦应如此。反观我国能源法现有体系,纵然不去评论基本法的或缺,单就现存的几部能源相关立法而言,部分法律因年久失修,已不能适应现如今的能源发展趋势和要求。比如《电力法》第1条规定:“为了保障和促进电力事业的发展,维护电力投资者经营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保障电力安全运行,制定本法。”《矿产资源法》则以“发展矿业,加强矿产资源的勘查开发利用和保护工作,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当前和长远的需要”为其立法根本。有学者总结为,过去制定能源方面的法律法规,主要考虑的是“如何保障能源的安全供应”,这个指导思想必须改变。8从中可以分析出,传统意义上的能源立法更倾向于一种人类中心主义的观念,能源的开发利用皆以人类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而忽视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协调发展这一要求。

故而,在法律生态化之大背景下,我国的能源立法价值追求应由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转向生态中心主义。人类是自然环境的一部分,人类自身的发展理应考虑到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从而制定适宜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重价值目标的法律。应注意的是,能源法生态化不等同于环境法或生态法,而应强化突出能源法之特点。故应在综合考量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关系的基础上,着力保障能源安全,提高能源效率,保护生态环境,从而进一步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

(二)指导思想

如果说立法目的是一部法律的灵魂,那么指导思想就是这个灵魂的忠实守护者。立法目的指引法律的未来发展之路,指导思想则是这条道路上的交通引导员,为法律的实施引航。因而我国在能源立法之中应不断加强对于指导思想的更新与设计,具体构想如下。

1. 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最早于1972年召开的斯德哥尔摩联合国人类环境研讨会上被正式提出。它是一种在保护环境的条件下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的需求的发展模式。在能源法领域,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总体性概念,蕴涵经济、社会和环境“三重维度”。9经济维度关注能源安全,社会维度关注能源公平,环境维度关注能源清洁。

能源安全,包括能源供给安全、能源价格安全、能源运输安全和能源生态安全四个方面。10能源安全是在20世纪70年代爆发的石油危机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其重要性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愈加凸显。此为能源法最初的指导思想,也是立法时首要应考量的因素。立足我国能源现状,为保证充足的能源供应,降低对外依存度,我国应注重优化能源结构,鼓励对水能、核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潮汐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或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能源公平,强调当代人之间、当代人与后代人利益的平衡以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权利义务的平衡,旨在解决区域化贫困、人口过限增长、城市化问题等突出矛盾,以能源公平促进环境公平正义;能源清洁,力图减少在能源开发、转换、加工、运输等过程中对环境产生的不良影响,减少其外部性。清洁思想是能源法指导思想生态化的直接体现。

在可持续发展观的指导下,能源法趋向于追求代内公平、代际公平、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利用、环境与发展的一体化,皆与能源法生态化旨在实现“保障能源安全、提高能源效率、保护生态环境”的目标完全契合,故而,可持续发展应为我国能源立法的首要指导思想。

2. 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这一概念最初源于党的十七大报告,其中明确指出要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中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之一。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而日前刚刚闭幕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更是提出了要在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的基础之上构建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体系。在由“发挥市场基础性作用”向“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转变的过程中,生态文明建设也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生态文明要求人类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律,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具体到能源法领域,生态文明着眼于人与自然的整体性和统一性,能源来源于自然界,人类对能源的开发利用行为会反作用于自然,消极的、不良的影响一旦积聚到自然无法承受的地步,就会引发更大的环境危机来警示人类。由此可见,能源--自然--人类--自然--人类,循环往复,相互作用。因而必须处理好这几者之间的关系,而生态文明恰好是协调平衡这一链条的纽带和平台。

能源法生态化应以生态文明为指导观念,将生态价值囊括能源立法之中,在能源开发、利用、管理等过程中应适应尊重自然生态规律,尽量减少对自然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和破坏,有效控制污染物,优化能源结构,加大科技创新,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引入环境评估制度,合理、科学规划能源的勘探、开发、加工、转换、运输、消费、废物的处理等能源周期中的相关环节,以期形成一个循环可再生的、动态平衡的能源生态系统。

3. 公平正义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要“进一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正如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在第七届绿色中国论坛上所说的,我们经济发展速度很快,但发展成果却分配得不公平。能源方面也是如此。某些人的先富牺牲了多数人的环境,某些地区的先富牺牲了其他地区的环境,环境不公加重了社会不公,社会不公又带来了社会不和谐。能源法领域同样存在着这样的问题。

美国环境伦理学家霍尔姆斯·罗尔斯顿将大自然所承载的价值进行了罗列,其中一项就是环境价值。环境价值的基础性以及广泛性决定了人类与环境是密不可分的,环境利益一旦遭受损害必然会影响整个人类社会的正常发展,任何人都不能脱离环境独善其身,也不能独占环境利益。能源正是一种不可或缺的环境利益。在能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如何更好地处理各个主体间的关系、如何妥善地协调国家间的利益、如何最大限度地实现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平衡,是能源立法者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实现公平正义,是激发广大民众对法律感情和司法信任感的一个有效方式。因而,能源立法过程中应特别注重处理好代内公平与代际公平的问题,理应对能源进行公平索取、公开开发、公正分配;同时,当代人必须为后代人的利益考量,注重能源的回收利用,减少对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加大对新能源、替代能源的研发,努力实现在时间、空间、数量、质量上对能源进行最优开发利用。

4. 国家开发与国际合作

在现阶段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之际,任何国家想要闭门造车都是行不通的,于我国的能源法建设同样如此,既要立足本国进行能源开发利用,又要着眼世界加强国际合作,此即国家开发与国际合作原则,主要涵盖两方面的内容和要求。

其一,我国应坚持能源自主开发管理,奉行能源资源国有原则,对本国领土及管辖范围内的能源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的权利。对外,这是一种排他性的权利,对内,则表现为能源国家管制,即国家是能源的所有权者,并适时地赋予个人、单位等主体以能源开发利用的权利;其二,我国应顺应世界能源立法发展趋势和潮流,积极与其他国家开展能源交流与合作,借鉴他国先进经验教训,取其精华,去之糟粕。尤其应引起注意的是相关国际条约的规定,我国应审慎遵守国际条款的约束,积极履行国际义务,努力做好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同时应做到统筹安排、合理规划,根据国内的能源发展现状及未来需求制定涵盖能源开发、利用、输送等环节的长期发展战略和规划,绝不能为了短暂的、眼前的经济利益而忽视了未来的、长期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综上,只有做到了能源国家开发与国际合作的有机结合,才能真正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统一。

总结

世界能源格局不断变动,各国能源立法趋于生态化方向。我国在能源领域虽已有相关立法,但与生态化之立法要求尚相距甚远。我国欲构建系统完整的能源立法体系并非一蹴而就之事,需立法者们紧随世界能源立法潮流,考量本国当前能源现状,预测未来能源发展趋势,结合国家能源管理政策,制定契合生态化要求的独具中国特色的能源立法体系。路漫漫而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名人名言

有时间增加自己精神财富的人才是真正享受到安逸的人。

上一篇:学会感恩 敬业奉献下一篇:我的妈妈是个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