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用生态文明托起“美丽中国”

2024-07-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湖南日报:用生态文明托起“美丽中国”(精选11篇)

湖南日报:用生态文明托起“美丽中国” 篇1

沈德良

2012年11月15日14:04来源:湖南日报手机看新闻

()

将生态文明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的战略高度,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绘就出一幅中国通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诗意蓝图。

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党代会报告中予以系统阐述,标志着我党的执政理念有了更新更高的发展,体现了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更加重视,对生态发展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刻,顺应了时代的要求、民意的呼唤,是中国共产党对于人类文明的重要贡献。

生态文明既是一种路径,更是一种发展理念,它是科学发展这一党必须长期遵循的指导思想的必然结果。从“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到“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的指引,再到“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的路径,十八大提出的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已超越了单纯的节能减排、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狭义范畴,上升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升社会文明水平的现代化发展高度,彰显出中华民族对子孙后代、对世界负责的精神。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十八大报告系统地阐述了今后一段时间推动建设“美丽中国”的指导思想和实现路径。这既是我国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重大举措,更是对人类未来美好愿景作出的庄严承诺。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坚定信念,是中国作为国际社会重要成员的自觉担当。当前,生态安全、能源安全、粮食安全等一系列的挑战,摆在全人类面前,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必须共同面对的难题。中国建设生态文明,有利于保护全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有利于实现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愿景。同时,生态文明本身也是中国发展的新机遇,有利于抢占以绿色经济为代表的新一轮国际竞争的制高点,赢得新的发展主动权。

推进生态文明是实现“美丽中国”的重要路径。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构成“五位一体”的现代化建设格局,强调的是一种均衡、可持续和以人为本的发展。

湖南日报:用生态文明托起“美丽中国” 篇2

关键词:生态文明,必然性,问题,措施,美丽中国

我国经济创造了巨大的奇迹。但发展中所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生态破坏、环境污染严重,影响了人民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在越来越严重地制约经济发展。因而建设生态文明,保护环境迫在眉睫。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性

(一)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过程的的必然趋势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必然趋势。生态文明关系不仅关系到人类的现在生存状况,也决定着人类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人类文明的进程中,生态文明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可以为人类提供一个舒适、便捷、安全、和谐的生存环境,同时生态文明建设还会促进人类社会产业结构升级,同发展高科技产业和旅游业有机结合,进而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和资源优化配置,也将有效地促进城镇化的发展。

(二)建设生态文明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

建设生态文明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国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由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我国人口众多,底子薄,资源人有占有量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比较弱。特别是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压力增加,土地、水能源、矿产资源等供需不足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生态环境的形势已经日益严峻。由于没有充分注意集约型的发展方式, 大多采用利用率低、水平低的粗放型经营方式, 过多的注重经济效益,忽视了生态效益和社会责任, 引发了一系列环境问题, 严重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如果不改变依靠高投入、高能耗、效率低下的粗放型增长方式,美丽中国的奋斗目标就难以实现。

二、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有待增强。在我国,仍然存在很多不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因素存在。这与人们的道德文化缺失、环保意识低下有直接的关系。虽然近些年来,我国城乡居民的环保理念、生态观念日益提高,对生态治理、环境保护的参与的积极性提高了很多,但是生态道德文化尚未在广大群众心中扎根。相当多中国人漠视生态,生态意识淡薄。有些公务人员的生态素质差得惊人,对不良企业破坏生态的行为视而不见。其次不良企业为了自身利益,对环境恶意破坏,一部分企业的责任人却没有受到法律的相关制裁。企业不法经营、不遵守职业道德,缺乏社会责任感,忽视生态效益,肆意污染环境。另外生态破坏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国家有关环境的法律法规,不健全。群众的环境投诉和对于环境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不断上升,一些地方的污染严重的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人民生活的重要因素,我国的环境法律法规不完善、执法机关执法不严是造成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还有政绩考核标准不科学,使政府官员对环境问题不够重视,政府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偏差,导致生态受到破坏,污染严重。某些政府机关甚至还出现官商勾结、官企勾结等黑幕,这是典型的地方保护主义盛行。某些企业是当地纳税大户,是拉动当地GDP的主力军,也提高了当地的财政收入, 对提升当地官员的一些政绩起到了某种作用。因此,有些政府部门就故意忽视环境问题,对企业污染环境的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再依法行政,宁可得罪人民,也不愿意得罪这些企业和纳税大户。

三、建设生态文明的举措

(一)建设生态文明必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协调持续的基本要求

我们应该不断地加强节能减排工作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制定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相关法律和政策,加快形成促进环境建设的的机制体制,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加强节水型社会的建设。国家要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保护耕地,严格规定土地用途并严格执行。加强矿产资源节约、检测、保护以及合理开发使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能源再利用、资源优化。同时,大力发展新能源,注重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的使用和可再生能源的有效利用,促进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建设,提高能源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效率的提高。此外,国家还应该加大节能环保的财政投入,加强水利设施、林业施舍、草原生态建设,促进良好的生态修复工作的开展。

(二)政府相关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关注生态效益和可持续发展

在政府机关中要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消极因素做出深刻的反思,尽快弥补体制机制和政策的缺陷,不能再单纯地以经济和GDP作为考核干部政绩的唯一依据,应该重视绿色GDP在考核中的作用,重视生态效益对于国家建设的意义。实践证明,单纯的GDP考核指标并不科学,它助长了一些消耗资源、破坏环境的错误做法,造成了经济社会问题。因此,要在考核政绩时既要重经济成果更要重环境指标和其解决环境问题的贡献。

(三)生态文明建设要加强制度和法制建设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建设。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评估、生态效益等都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之中,建立体现生态文明发展和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的办法和相关的奖惩机制。建立国土资源开发及保护制度,完善我国最严格的土地和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矿产资源的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和破坏环境的处理制度。国家要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和相关税费改革,建立能够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和资源稀缺的程度、体现生态价值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有关生态补偿的各项制度。只有将保护生态环境问题提到制度的高度和法律的高度,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提供最坚强的保障。

(四)生态建设中加强严格执法,特别是加大对破坏环境的违法企业的处理力度

依据法律,对破坏环境的企业该罚就罚,对相关人员该判刑就判刑,让企业环境违法的成本远远高于其收益,那样企业将不敢再动恶念邪念去破坏环境;严肃处理监管失职者,使其承担起相应责任,再也不敢为了经济效益而忽视环保,对环境工作敷衍推诿,掉以轻心。国家要限期关闭污染严重的企业,或促使企业进行转产;责令企业排放达标; 政府与企业领导签订环境保护责任书等加大对企业的管理力度。让企业及经营者深刻明白到,只有更好的履行好社会责任,企业才能获得经济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而一旦破坏环境,企业的效益和品牌必然受损,将承担巨大的损失,而发展的未来空间也会受限,企业的生存也会日益艰难。

虽然目前我国存在很多环境问题,但只要每一个中国人都加强生态文明的理念,自觉保护环境,尊重自然,当我国惩治污染的相关法律和制度趋于完善并得到严格实施,当企业建立起了环保意识,责任意识,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参考文献

[1]林红梅.“生态文明与和谐社会”理论研讨会综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5):92-93.

生态文明,美丽中国 篇3

邓淇尹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过控二班20110979

摘要:美丽中国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资源环境严峻形势的紧迫要求,是各地美丽区域建设的适时提升。美丽中国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范畴,主要包括发达的生态产业、绿色的消费模式、永续的资源保障、优美的生态环境、舒适的生态人居等。推动美丽中国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自主创新,必须依靠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生态文明制度是别无选择的强制性制度、权衡利弊的选择性制度和道德教化的引导性制度的制度体系。

关键词:美丽中国,生态文明,绿色发展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11月8日召开。胡锦涛总书记的《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报告振奋人心,最令人耳目一新的是报告中生态文明独立成篇,首次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并首次把这一概念写入了党代会报告。这是对人民群众生态诉求日益增长的积极回应,也彰显了执政党治国理政的新理念。党的十六大提出“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五年前,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生态文明”。五年后的今天,十八大报告再次论述“生态文明”并独立成篇。由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形成了“五位一体”的总布局。过去十年,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明显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力度空前加强。十年间,全国累计完成造林面积8.63亿亩,是历史上造林面积最多的时期,全国森林覆盖率由16.55%增加到20.36%。十年间我国提高了高污染、高排放行业环境准入门槛,颁布了实施清洁生产标准,建立落后产能淘汰机制,实施了新的饮用水卫生标准,推进了pm2.5等新国标监测。从“求温饱”到“盼环保”、从“谋生计”到“要生态”,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对环境质量、生存健康的关注越来越高。

从可持续发展到科学发展观,从建设小康社会到建设美丽中国,在引领中国改革开放、建设发展的实践和探索创新过程中,党对社会建设的部署越来越全面,对发展规律和深层次矛盾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对未来目标和方向的把握越来越明确。努力建设美丽中国,是对人民群众新期待的回应,标志着我们党执政理念的重大提升。努力建设美丽中国,是我们党顺应国际国内形势、站在发展全局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建设美丽中国是改善民生创造幸福的时代要求。建设美丽中国,必须积极回应并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强烈的环境诉求,才能全面提高生活质量、提升幸福指数,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目标。建设美丽中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党的十八大报告从“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等5方面充实和完善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提出了更具明确政策导向、更加针对发展难题、更好顺应人民意愿的新要求,内涵更加丰富,范围更加扩大。建设美丽中国,必须抓住这些紧迫任务和关键环节,持续加以推进和完善,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文明的全面进步、社会的全面和谐。建设美丽中国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迫切需要。党的十七大报告把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列为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首次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将其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再一次将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

然突出,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列为前进道路上的主要困难和问题。建设美丽中国,必须抓住这些核心问题和主要矛盾,下大力气加以解决,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发展中的阻碍,保障发展的持久、稳定、协调,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建设美丽中国,恰逢其时。

建设美丽中国的主要障碍是在于科学技术和制度建设的相对落后,因此,建设美丽中国的根本出路在于科学技术自主创新和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1、科学技术自主创新。我国一直把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作为对外开放的重要任务。但是,几十年的实践证明,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来自核心技术,而任何一个国家都不会把核心技术转让给其他国家;核心技术必须依靠自主创新,否则只能是永远步他国的后尘。在美丽中国建设中,既不可能沿袭资源型国家的路子,又不可能沿袭依附性国家的路子,更不可能沿袭殖民型国家的路子,唯一的选择是走创新型国家的路子。我们必须大力推进自主创新战略,在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等领域加大资源投入力度、人才培养力度和科技开发力度。真正扭转“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高产出、低效益”的局面,实现“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的目标。

2、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提出是十八大报告的亮点之

一。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是美丽中国建设的根本保障。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一方面直接作用于生态文明、绿色消费、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另一方面又通过作用于生态科技创新进而影响生态产业、绿色消费、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因此,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具有本源性意义。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不是单一的制度,而是制度体系。因此,必须大力加强总量控制制度、产业准入制度、环境标准制度等别无选择的强制性制度建设;大力加强资源环境税收制度、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排污权交易制度、水权交易制度、碳权交易制度等权衡利弊的选择性制度建设;大力加强意识形态、舆论引学校教育等道德教化的引导性制度建设。

因此要实现生态文明,我们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

1、凝聚共识,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十八大报告确立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地位,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的总布局,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就是努力创造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子孙后代留下青山绿水,碧海蓝天。

建设生态文明,首先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生态文明已经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生态环境好的区域具备更大的发展优势和发展潜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要求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其次要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个源头上抓起。在我国现阶段的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比重较大,消耗了全国70%的能源资源,而重化工又消耗了这70%中的70%。加上一些地方和行业“三高一低”的粗放式生产方式,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危机。所以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

2、明确路径,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十八大报告指明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现实路径,就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即“转、调、节、保、建”五个层次。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就是要求建设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国民经济体系,建立节约型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气候适应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实施国家综合防灾减灾战略,建设绿色中国。

同时,要搞好“两型社会”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既是生态文明的本质特征,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两者是一个有机整体。资源节约促进对环境友好,环境友好社会资源资源利用率非常高,因此,必须节约使用各类资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和治理生态危机,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3、激励护航,建立生态文明制度。保护生态环境离不开制度的护航。“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这是十八大就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制度保障。

这就要求首先改革干部考评制度,坚决摒弃以GDP论英雄的考核标准,切实建立并推行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考评标准,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投机钻营者得利。

其次要完善资源环境经济政策,健全并严格执行资源环境法律法规,强化公民生态道德教育,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生态道德文化水平,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当前,全国各地频发雾霾天气,让人们对空气污染投以更多关注的目光。全国人大代表喻春梅说,据专家分析,形成雾霾的PM2.5污染源中汽车尾气排放约为50%以上。为此,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倡导绿色出行势在必行。她说,近年来,国务院和相关部委相继下发了关于城市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并把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她建议要加快研究出台《城市公共交通条例》,以有利于统一各级政府对城市公共交通的认识,使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有法可依。

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 篇4

让我们善爱自然:大千世界,生命之源。善待生灵,敬畏自然,保护环境。低碳生活,节约发展;天人合一,永续繁荣。广东公民爱心宣言

由亚行与众多专家完成的《中国环境分析》报告2013-01-15发布,数据显示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有7个在中国,全国500个城市中,空气质量达到世卫组织推荐标准的不足5个。

2011年,全国共200个城市开展了地下水质监测,其中“较差—极差”水质监测点比例为55%。与2010年相比,15.2%的监测点水质在变差。根据2001-2002年国土资源部第二轮地下水资源调查,在197万平方公里的平原区中,浅层地下水Ⅰ类和Ⅱ类水质分布仅为4.98%,已不能饮用的Ⅳ、Ⅴ类面积高达59.49%。

环保部2月20日发布《化学品环境风险防控“十二五”规划》称个别地方因环境污染出现癌症村。一份由公益人士制作的“中国癌症村地图”正在互联网上被关注,村子数量被认为超过200个。

2012年中国十大环境新闻

一、党的十八大确立科学发展观为党的指导思想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提出建设美丽中国

二、《民事诉讼法》建立公益诉讼制度环境公益诉讼揭开历史新篇章

三、环境空气质量新标准分步实施细颗粒物监测数据发布排出时间表

四、专项环保规划连续出台重点污染防治工作深入推进

五、环境保护部向13个经济部门提供综合名录以环境经济政策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绿色发展

六、多个环境敏感项目引发群体性事件环境保护部要求扩大信息公示范围

七、广西龙江河发生镉污染事件环境风险防控形势依然严峻

八、环境一号C星成功发射运行生态环境宏观监测能力提高

九、民用核设施综合安全检查报告和核安全规划公布填补核安全规划空白,为核电安全高效发展保驾护航

十、野生动物频频遭到野蛮杀戮如何有效保护野生动物受关注 11、18大报告单列生态文明建设。提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和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多元发展战略。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对于近年来民间反抗环境污染事件的回应,文本把“生态文明建设”当做一个新的章节论述,而且还与所谓的“四大建设”(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这说明辽宁大连石油泄露事件、四川什邡反对钼铜项目事件、江苏启东反对排污项目事件、浙江宁波反对PX项目事件,广西龙江河发生镉污染事件.都引起了中共高层的重视。从民众维权的角度来看,民众维权的效益已在文本中体现了,只是“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还需要民众有敏锐和坚决的维权意识和行动才可以慢慢实现。

2.国务院副总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委员会主席李克强6月5日主持召开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并讲话。会议审议了《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十年中国行动方案》和《实施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行动计划任务分工》。他强调,保护生物多样性是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和基本内容,要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弘扬生态文明理念,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推进绿色发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家园。

3.2012年6月29日,新华社报道,国务院印发《“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

4.国务院印发《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要求到2015年,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到0.869吨标准煤(按2005年价格计算),比2010年的1.034吨标准煤下降16%(比2005年的1.276吨标准煤下降32%)。“十二五”期间,实现节约能源6.7亿吨标准煤。中国政府网刊发了规划全文。

5.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2月12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发展循环经济。会议指出,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和基本方式。会议讨论通过《“十二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明确了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6.中国首个以“能源”为主题的流动科普展览——“和谐能源之旅”全国科普巡展广州站启动仪式11月30日在广东省博物馆举行。2012年11月30日至2013年1月27日期间,主办方将围绕“能源生态文明”建设,举办跨行业能源论坛、儿童“能源小卫士”到高校“能源大使”评选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强调每一位公民应对能源挑战行动力。活动将为广东民众展现宏观能源生态体系,倡导低碳智慧生活。活动鼓励民众关注能源安全与挑战、环境保护等议题,号召珍惜能源、善用能源。

关联考点

55、了解我国人口现状的基本特点,理解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知道实行计划生育的目的。

56、了解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特点,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形势。

57、了解我国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我国环境形势的总特点,理解保护环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58、增强环境保护意识,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

第三部分 试题示例

综合探究题:

材料: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1)建设美丽中国,需从建设美丽家乡做起。请想一想,自己的家乡在生态文明方面还存在哪些不美丽的地方?

(2)建设美丽家乡,针对上述(1)的问题,你有哪些好的建议?

答案提示:围绕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提高环保意识、科学发展、低碳生活等展开即可。(3)自然环境美丽了,如何让家乡的内涵也美呢?

生态文明美丽中国作文 篇5

——题记

水墨丹青是你,源远流长是你,坚强不屈是你,知书达理是你,从古至今,总是秀丽如你,环绕着青山绿水,拥抱着江河湖海,一个秀丽的国度,一个令人向往的殿堂。

那时的李白俯瞰黄河,发出“黄河之水天空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感叹,不知他是否有想过,这或许已成为心头永恒的风景;毛主席怀着满腔爱国热血,在北国留下“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绝句,不知他是否有想过,“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景象可能已不复存在。

小时候我有这样想过,即使我们的天空被黑黑的废气遮盖,我们的碧水被刺鼻的气味污染,我们的山变得苍黄,我们的土地变得龟裂,也挡不住我们对秀丽的渴望。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愫,小小的我总是向往两旁绿树成荫,燕儿翩翩飞,叶儿轻轻挥,小径野花环绕,每次站在一望无垠的田野中,绿油油的一片,似琥珀,似玛瑙,路旁的小花烂漫地开放,增添了几分清新……

不知不觉中,这些想象中的温馨画面不再存在了。在这个经济飞速发展的城市里,每一天都会冒出新的写字楼或酒店,或者巨型广告牌,要不干脆空降一条六车道的公路出来;但更多的是田野上的水泥路。从飞机上俯视中华大地,偌大的田野被分成了若干块豆腐,偶尔的翠绿会令人欣喜,但入目的萧条更让人心痛。我不禁要问:这是怎样了

绿色是近来听到最多的词汇,绿色gdp是人人心中的渴望,总是在不经意间看到gdp的快速增长,后面必须跟着一句“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增长是不可持续发展的”。以自然为交换条件的gdp我们需要吗不,我们只是需要一个能够自由呼吸的纯净天地。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应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务必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秀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这是党的报告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首次把秀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证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五位一体的高度来论述。

秀丽中国的提出让我看到了期望,看到了生机。这简简单单的的四个字透露着中国人的觉醒,中国人的赤子之心,中国人渴望对现状的改变!我有十二分的理由相信,秀丽中国是每个人心中的梦,我们已经在路上,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环境的秀丽固然重要,但精神的升华更为重要。我们相信人性的善良与秀丽,更相信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有一颗赤子之心,都将为“秀丽中国”而献出自己的全部。

建设生态文明,共创美丽中国 篇6

PM2.5,一个曾经我们从未听说过的词汇,如今已经成为人们心头的一处痛。出门见不到蓝天,外出必须戴口罩,高速经常关闭,医院呼吸科经常爆满。人类破坏环境,不尊重自然规律,一味地向自然索取,如今,已将曾经生活的天堂变成了地狱。有些人发出了绝望的叹息“在有生之年竟然失去了蓝天”“每天一出门就世面霾伏”。曾经的人们为了些许经济利益不惜以环境破坏为代价,如今,生态失衡已经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也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沉沉的雾霾之下,治雾霾的紧迫感也在与日俱增。为此,国家环保部公布《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这是我国目前最严格的大气污染防治综合综合性规划。

环境的问题不只局限于大气污染,水资源的破坏,森林的滥砍滥伐,随意引进的外来物种,水电站的疯狂建设都像蝼蚁一样侵蚀着生态环境。青岛市红岛至上马的大片原始海滨盐碱滩涂湿地正在变成国家级高新区,大片滩地正在被成群的挖掘机、大卡车挖土填埋,几天的功夫就变成了厂房,动物及水鸟们的天堂不复存在;无独有偶,位于黄河沿岸的慧源生态园,约700亩原生态的黄河湿地竟被拖拉机开垦翻耕,村民们在此种植的3000多棵杨树有三分之一被毁掉,而在湿地生长着的大片野生柳被毁掉的更是不计其数。

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人们不惜以生存的环境为代价换取眼前的蝇头小利。我们不禁自问,难道经济利益与环境保护真的不可兼得吗?答案是肯定的。位于鄱阳湖边的共青城市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核心示范区内一个年轻的城市,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压力都很大。近10年来,共青城市引进外科手术中的“微创”理念指导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建设,走出了一条独特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随着科技的发展,循环经济被许多人看好,在农村,以前玉米脱了粒,玉米芯就成了废物,大都被农家焚烧,既浪费资源,又污染环境,如今开发了高生物技术,用玉米芯研制出了低聚糖,玉米芯提取木糖醇等产品后还可以将废渣卖给电厂,从而形成了闭合式的循环产业链。

只有尊重自然,才能得到自然的尊重。环境保护的措施势在必行,国家层面要加强对环境破坏的监管力度,完善并细化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形成对环境破坏者的有力威慑,加大对其处罚力度,并追究刑事责任;企业方面要不断引进高新技术,充分利用资源,形成闭合式产业链,降低污染,降低能耗,提高产出;媒体方面要加强环境保护的宣传,使民众明白环保的重要性;普通民众也要积极行动起来,培养良好的生活作风,节约资源,从生活中的细节做起。

建设生态文明 筑就美丽中国 篇7

2.如何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3.当代大学生应该为生态文明建设做些什么?

建设生态文明

筑就美丽中国

一、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二、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

三、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任务

四、当代大学生与生态文明建设

一、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前所未有地凸显出来

2013年1月,我国中东部地区相继出现4次大范围雾霾天气。雾霾天气给大气环境、群众健康、交通安全带来了严重影响。

生态文明是超越工业文明的新型文明境界,是在对工业文明带来严重生态安全进行深刻反思基础上逐步形成和正在积极推动的一种文明形态,是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形态。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追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一直高度重视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越来越严重的资源环境制约。

要想从源头上、从根本上跨过资源环境这道槛,不仅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还必须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二、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

1.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2.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3.确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方针和目标。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途径和方式,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任务和重要内涵。

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目标。

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贡献,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取向和根本目的。

三、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任务 1.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2010年12月,国务院印发了《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这是我国第一个国土空间开发规划,是战略性、基础性、约束性的规划,旨在构建高效、协调、可持续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2020年基本形成主体功能区布局:

构建“两横三纵”:以陆桥通道、沿长江通道为两条横轴,以沿海、京哈京广、包昆通道为三条纵轴,以国家优化开发和重点开发的城市化地区为主要支撑,以轴线上其他城市化地区为重要组成的格局,集中全国大部分人口和经济总量。

构建“七区二十三带”:以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长江流域、汾渭平原、河套灌区、华南和甘肃新疆等农产品主产区为主体,以基本农田为基础,以其他农业地区为重要组成的格局,切实保障农产品供给安全。海洋主体功能区战略格局: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2.全面促进资源节约。

2020年基本形成主体功能区布局:(1)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2)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

(3)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5)发展循环经济

3.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

(4)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

2013 年4 月,习近平在海南考察

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

由于部分地区对国土空间的盲目开发、过度开发、无序开发、分散开发,带来和造成了森林破坏、湿地萎缩、河湖干涸、水土流失、地面沉降,沙漠化、石漠化和草原退化,生物多样性锐减,各种灾害频发等自然生态系统严重受损的问题。因此,必须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

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气象、地质、地震灾害防御能力。

必须进一步加强防灾减灾的法制和体制、机制建设,努力推进防灾减灾各项能力建设,大力倡导防灾减灾的社会参与,积极开展防灾减灾领域的国际合作。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

要推进重点流域和区域水污染防治,推进重点行业和重点区域大气污染治理,深化颗粒物污染防治,加强重金属污染和土壤污染综合治理。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十一五”期间,中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节约能源提高能效、增加碳汇等多种途径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取得了显著成效。中国将继续积极推动气候变化国际谈判进程,积极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谈判会议,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更大的贡献。

4.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1)加强生态文明考核评价制度建设。(2)健全基本的管理制度。

(3)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4)建立市场化机制。(5)健全责任追究和赔偿制度。

四、当代大学生与生态文明建设

当代大学生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又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1.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提升生态文明素质。

树立建设美丽中国人人有责、家家有份,每个人都要为改善环境、保护生态承担义务,不仅对当前的生态状况负责,也要对未来子孙享有良好生态负责的使命感、责任感,从心底唤起关心地球、善待生命、热爱生态的道德情操,成为建设“美丽中国”的主力军、重视生态文明的未来决策者。

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美丽中国梦 篇8

“美丽中国”首重生态文明的自然之美。从“人定胜天”的万丈豪情到“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再到可感、可知、可评价的“美丽中国”,说明我们越来越尊重自然,越来越尊重人们感受。改革发展让我们摆脱贫困,我们不要山清水秀却贫穷落后,但是强大富裕环境质量很差同样不是美丽的中国。中华文化最强调天地人的和谐相处,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这是我们老百姓对“美丽中国”的最直观的理解。

中共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五大核心之一,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从国家战略的角度提出了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作为一名治黄工作者、特别是战斗在水土保持科研战线上的一员,更应积极响应与践行党和国家的号召,自觉履行黄科院的职责和水保人的义务。

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当前我国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和问题仍很突出,特别是注重发展速度、忽视发展质量,环保工作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我们更应看到,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做好环保工作,关乎国计民生,更关乎中华民族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走向复兴的伟大历程,代表了全社会的共同期待。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大国,水资源总量位居世界第6位。但人均淡水资源量仅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我国的用水效率很低,水资源浪费量大、污染严重,同时海水和再生水等非传统水资源利用量也较少。

我们去超市购物,几乎每样物品都会随赠一个塑料袋,回到家后,这些塑料袋往往立即被扔进垃圾箱。作为垃圾,塑料袋离开了我们的家,但是它们并没有在这个世界上消失。更为严重的是塑料在自然界中上百年不能降解,即使进行焚烧,还会产生有毒气体。仅图一时方便,却把垃圾遗弃给子孙后代。这样做合适吗?德国年轻人正以挎布袋购物为荣,让我们也来追随这种绿色时尚吧。

美国洛杉矶的居民,在1943年发现空气中有一种气体,有时带有黄褐色,刺激人眼疼痛流泪,这种气体日趋严重,但直到10年后才找到真正的祸首——汽车。如今,汽车尾气的治理已取得很大成功,但数量的急剧增长,使汽车仍是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制造汽车的过程中也要消耗自然资源,也要排放污染物,汽车还产生噪声等危害。而且日益增加的汽车给城市交通造成重大压力,造成交通拥堵。这些都严重困扰着我们的生活,而解决的办法之一就是少乘小汽车,提倡乘坐公共汽车,环保出行;再者就是不要过分追求穿着的时尚;杜绝使用一次性用品;节约用水用电;拒绝过分包装;不追求手机的快速更新换代;参与环保宣传,做环保的志愿者;要认识到草原危机,认识到土地荒漠化等等。对于保护环境,需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经济发展与节约环保,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正确面对并贯穿始终的一大难题,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所在。没有节约环保的支撑和保障,发展就难以持续,甚至一时取得的繁荣也会丧失。

毛概论文《生态文明 美丽中国》 篇9

美丽中国

“努力建设美丽中国”是在刚刚闭幕的党的十八大在报告中提出的温暖、形象而又富于诗意的理念,内涵丰富,令人精神振奋、耳目一新。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这一表述将生态文明提升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特定时代的高度,是新时期新阶段我们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又一次理论创新。努力建设美丽中国,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是对人类过度开发的反思,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新路径,也是当代中国对人类文明发展潮流的主动引领。

首先,生态文明是和谐的文明。生态文明是一种理念、一种价值取向。生态文明秉承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和价值取向,批判地吸收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的积极成果,倡导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通过资源生产率的提高、生产生活方式的根本转变,提高人类适应自然、利用自然和修复自然的能力,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实现人与自然的永续发展。

其次,生态文明是人类新文明。从某种意义上讲,工业文明将人类物质文明建设推向了一种极致,而工业文明最大的缺陷在于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没有兼顾或者重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生态关系,导致了严重的环境危机和生态恶化,使发展变得不可

持续。生态文明,就是在深刻反思工业化沉痛教训的基础上,人们认识和探索到的一种可持续发展理论、路径及其实践成果。因此,生态文明是新型文明形态,是人类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社会制度的世界性革命,是不可逆转的世界潮流。

再者,生态文明是社会新形态。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状态,不应仅仅限于资源节约和环境治理,也不应仅仅限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而应是一次文化大变革,是整个文明形态的转变与升级。无论是生产方式,还是消费模式,无论是价值观念,还是政策制度,都应该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所以,要把生态文明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

建设生态文明是我国把握时代潮流的战略抉择。工业文明以人类征服自然为主要特征,工业文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以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为主要特征,这种生产生活方式是不可持续的,因此,从生态文明出发,建设美丽中国也对我国的经济增长和发展道路提出了更高要求。它意味着我国决心在新的全球化、工业化和城市化背景下,以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摈弃掠夺自然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创造新的技术形式和能源形式,采用生态技术和生态工艺,进行无废料生产,实现人与自然的“双赢”。建设生态文明,是走可持续发展

之路的战略抉择,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

建设生态文明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永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转变生产模式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核心。建设生态文明,就是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通过价值观的转变,带来生产方式转变。只有以生态文明理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才能从源头上、从根本上跨过资源环境这道坎,在发展中保护生态,在保护生态中加快发展,既使当代人增加财富,过上好日子,又为子孙后代保存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命脉,从而保障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永续发展。

建设生态文明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仅是一个经济目标,而且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目标;不仅仅是衡量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目标,更是衡量人民生活水平、生活质量的目标。生态环境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基本财富。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条件,而生态文明是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民生改善的汇聚点,全面小康社会必定是建立在生态文明基础上的社会。而环境保护是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和根本措施。建设生态文明,环保系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必须按照生态文明的要求,努力做建设美丽中国的引领者和实践者,先行一步,走在前列。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指导思想,遵循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

续的基本要求,形成节约环保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推进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融合。

建设美丽中国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迫切需要。党的十七大报告把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列为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首次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将其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要求。建设美丽中国,必须抓住这些核心问题和主要矛盾,下大力气加以解决,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发展中的阻碍,保障发展的持久、稳定、协调,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要发展生态文明,就需要着重发展和考虑一下几个方面:

加强生态资源的开发和保护。要积极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资源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通过推广和应用新型低碳技术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促进经济发展绿色转型;加快水电、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逐步使能源结构适应生态经济体系建设的需要;加大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投入,抓好造林绿化和森林资源保护,加强对水土流失、沙漠化等生态问题的治理。实施生态经济发展战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实现产业经济生态化和生态经济产业化,是推进生态文明的关键所在。加快启动建设一批能够促进生态产业形成和发展的重大项目与重大工程,培育生态产业集群,形成区域生态产业一体化优势。

推进消费模式绿色化。要加强绿色消费观念的教育,在全社

会形成崇尚节俭、理性消费的理念,使消费者自觉选择科学合理、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体系。一方面,要推进政绩考核机制创新。另一方面,要推动市场机制创新,探索生态经济运行新机制。必须深化改革,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充分利用水价、污水垃圾处理费、水资源费、排污权交易等经济手段,提高环境治理效率;逐步完善生态补偿机制、资源环境产权机制、交易机制、价格机制,发挥市场机制对生态环境资源供求的引导作用,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

完善自然生态与环境保护的法律体系。健全的生态法律制度不仅是生态文明的标志,而且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最后屏障。按照政府主导、企业自律、公众参与的原则,明确政府、企事业单位、个人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责任和义务;加强环保执法力度,严格环境治理机制,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建立健全和认真落实严格的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以及科学、民主的环境决策机制。山清水秀但贫穷落后不是美丽中国,强大富裕而环境污染同样不是美丽中国。建设美丽中国,就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环境保护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助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彻底扭转传统粗放型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美丽中国,是时代之美、社会之美、生活之美、百姓之美、环境之美的总和。建设美丽中国,必须在巩固既有发展成果的基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建成美丽中国 篇10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建成美丽中国

作者:沈丽

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3年第09期

摘 要:生态文明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以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为着眼点,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美丽中国”目标的根本保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应从观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制度的严格执行三方面着手。

关键词:生态文明 美丽中国 建设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3(c)-0-01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要想实现“美丽中国”这一宏伟目标,就必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的内涵

在漫长的人类历史长河中,人类文明经历了三个阶段: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在不断变化。在原始文明中,自然界处于主导地位,人类只是被动地服从它。

农业文明中,自然仍然是主,人们仍然顺从它,但人类已经可以对自然进行初步地开发。而到了工业文明,人类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人类借助科学技术,大举向自然进攻和索取,不仅对现在的自然过度开发,还肆无忌惮地预支未来的自然。这种剧烈“透支”的积累效果终于打破了自然的平衡。一系列环境事件的发生、生态危机的日益严重迫使人类对工业文明进行反思,生态文明顺势而生。生态文明作为对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超越,代表了一种更为高级的人类文明形态。它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以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为着眼点。从对大自然的掠夺型、征服型和污染型的工业文明走向环境友好型、协调型、恢复型的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革命性的变化和进步。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十八大报告中有29次提到生态,12次提到生态文明。从这些词语的出现频率,我们可以感受到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

十八大报告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刻不容缓,不管是国内还是国际,我们都面临着很大的压力。目前国内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改革开放30

多年来,我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日益富裕。但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几乎都是以环境污染加剧和资源能源的大量消耗以及生态破坏为代价的。首先就我国资源能源问题而言,我国人均资源紧张,人均耕地、淡水、森林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32%、27.4%和12.8%,石油、天然气、铁矿石等资源的人均拥有量也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资源的对外依存度逐渐增高。以石油为例,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预计到2013年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将达60%左右,而且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一缺口只会越来越大。其次就生态保护问题而言,我国沙化土地面积为173.97万km2,占国土面积的18.12%;水土流失土地的总面积已达356万km2,占国土面积的37.1%;平均每年农田受旱面积近4亿亩,受涝耕地面积1.5亿亩,损失粮食100亿公斤左右。

最后环境污染方面,我国大气污染严重,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高居世界之首,其他污染物的排放量也始终居高不下;水资源污染严重,城市河流90%遭污染;酸雨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因环境污染引发的群体性上访事件每年增加29%。

过去20年间,我国因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造成的损失占GDP的7~20%。从全世界角度来看,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环境恶化、自然灾害等安全问题日益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追求绿色增长,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必须肩负起应尽的国际责任,为有效应对气候变化贡献力量。因此从国内和国际的发展趋势看,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

大计。

我们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措施

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我们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4 建设生态文明,观念要先行

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要通过各种宣传途径,通过各种教育手段,让全社会每个人的脑子里都有“生态文明”这个观念,让生态文明意识走进每个人的头脑,溶解在每个人的思想中,并转变成自觉行动,促进资源的节约及环境的保护。促进个人生活理念转变,提倡健康生活、适度消费,培养绿色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建设生态文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关键

依靠科技创新,实现经济增长方式向“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转变。不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发展低耗能、高增值的新型生态产业。建设生态文明,实行严格的制度是

保障

严惩环境违法行为,使企业和个人朝着守法的方向发展,形成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改善相互协调促进的良性循环机制。

参考文献

[1]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http:///2012-11/19/c_113722546.htm.[2] 魏中海.全面把握生态文明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http:

湖南日报:用生态文明托起“美丽中国” 篇11

生态文化是促进天人和谐的凝聚力。泱泱五千年,中华民族孕育了博大精深的生态文化,构筑了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生态文化通过人与自然交往过程中的生态意识、价值取向和社会适应维护和增强自然生态系统的供给、调节、支持、文化四项服务功能实现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可以说,中华民族比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更加懂得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朴素生态文化哲学智慧,过去、现在和将来,都将伴随和影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成为凝聚人民追求梦想、鼓舞斗志的力量源泉。

生态文化是推动绿色发展的源动力。绿色发展理念是对奢侈消费、资源低效高耗、污染高排放的经济发展方式的彻底否定,是科学发展的思想精髓,也是生态文化的时代内容与创新。绿色发展的思想渊源主要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智慧、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正是由于绿色发展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荣的文化内涵,显示了中国转变发展方式,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形成节约资源、恢复生态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生态文化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向心力。生态良好、环境健康、可持续发展状态和高尚的心灵境界,是构成美丽中国的基本要素。人们都向往着蓝天白云、青山绿水、气清地净,老百姓渴望着能喝上干净水、呼吸清新空气、吃上安全食品、住上敞亮房子、有个舒适的宜居环境。这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活诉求,也是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森林文化、湿地文化、荒漠绿洲文化和竹文化、花文化、茶文化、园林文化等生态文化载体建设和生态制度建设,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出版科普读物及影像制品,开展生态文化公益活动,为人们提供丰富多样的生态产品和文化服务,提高弘扬生态文化,倡导绿色生活,共建生态文明的公信度和参与度,增强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生态、治理环境的自我约束力和社会影响力。

生态文化是提升国家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驱动力。文化软实力已日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以及综合国力竞争的关键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但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却不尽如人意。中国是文化资源大国,却不是文化强国。民族的复兴必须有文化的复兴作为支撑,生态文化的兴盛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必须继承、发展和弘扬生态文化,以文化人,提升公民综合素质,增强核心凝聚力、竞争力,充分发挥生态文化在提升国家软实力中的作用,让中华民族的生态文化走出国门,以其巨大的渗透力和感染力,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生态文化代表了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追求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也是生态文化的根本价值向度。深入生态文化研究、挖掘、修复、继承、发展和创新建设,不断增强生态文化与时俱进的适应性,将有利于增强我国文化发展活力,切实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生态美学从自然科学走进社会科学。生态美学是在美学体系之内加进了人的生态关怀。生态审美是人们可以欲求的一种期待或构想,即人们从风景那里获得审美愉悦,而这些风景本身又包含着生态功能。在这种形式与功能结合下,审美体验可推动和维护健康的生态系统,因而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人类健康与福祉。生态审美的对象,既是自然本身,也包含对自然的重现和再造。建设美丽中国,体现了自然美与人文美相结合的生态审美观。人类生命的意义在与天地自然的联系中得以拓展,在人与世界的相互作用中得以创造。

生态文化的制度融合。生态文化核心理念是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基本价值取向。党的十八大报告将“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列为重要内容,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体现了“取之有时、用之有节”的生态价值观。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体现了以人为本、可持续的生态伦理观。将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与生态文化优势结合,必将引领人类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潮流。

生态文化事业和生态文化产业方兴未艾。生态文化事业以普惠最广大民众、覆盖城乡、融入发展、融入生活、走进千家万户、走进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为目标,以保障公民的生态文化生活权利为目的,向民众提供更多的生态产品与文化服务,应建立政府主导、财政投入、社会和民众参与的机制,完善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载体建设,为推动生态文化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发挥示范、普及和导向作用。生态文化产业是在国家政策指导和市场引导下,选择以普惠性为主,以定向性为辅的发展模式,向公众和社会提供生态文化创意产品与服务的市场性产业化经营。在社会主义市场条件下,以提供实物形态的生态文化产品和可参与、可选择的生态文化服务为主,完善产业链,提升竞争力,将森林文化、竹文化、花文化、茶文化、生态旅游文化等融入产业发展之中,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促进区域经济绿色增长。

上一篇:运用理论提高学习效率的周记下一篇:教师资格小学语文说课稿:草船借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