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园扩建工程设计方法探讨——以阜阳职业技术学院扩建工程为例

2023-02-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1. 背景介绍

阜阳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位于阜阳市主城区西部, 周边教育科研用地环绕, 距离学校本部仅约3公里, 总占地面积约72公顷 (1092亩) 。

阜阳是安徽北部中心城市以及历史悠久的淮河文化的典型代表。这种充满活力而富于历史底蕴的性格, 启发了我们对阜阳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规划设计的思考

2. 总体构思

2.1 校园和城市

校园北面和西面是60m宽城市主干道, 交通便捷, 展示面宽广。东边是规划保留的亲水河涌, 环境优美, 广大师生可以在很短的步行距离内便到达亲近自然, 也是校园周边优质的自然景观。用地南边将建成商业区, 能够为广大师生就近提供编辑的生活配套服务。

2.2 已建和未建建筑的联系

地块西北角有已经建成的学校大门、图书信息中心 (含行政办公楼) 、生物医护楼、人文艺术经贸楼、第一教学楼和园艺实训基地等, 其他新增的用地面积未有其他校园建筑。

此次规划将实现校园功能和空间结构一次质的飞跃, 我们将此次规划视为校园可持续发展过程的一个重要片段, 寻求原有校园空间的可持续性和协调性, 并将重新构筑整体校园空间, 保证校园平衡有序、协调发展。

2.3 地域·历史·文化——传承与创新

阜阳别名颍州、汝阴、顺昌, 元代以前旧城为土城, 明洪武初年指挥佥事李胜重修颍州城, 将北城土垣改为砖垣, 砖墙高1丈8尺 (市尺) , 周长4里 (华里) , 开四门。定名北门“承恩”, 东门“达淮”, 西门“通汴”, 南门“镇颍” (即鼓楼) ;后于西城三眼井处另开小西门, 叫“望湖门”, 俗称“水西门” (即今水门口) 。

颍州旧城经明、清历次修建, 直至民国期间依然完整。在经历了抗日战争和建国建设运动之后, 存留的鼓楼、城墙、砖石城基大部分被拆除。在本次规划中, 我们有意去重拾失去的时间和历史, 唤醒这段关于城墙的集体回忆。

3. 规划原则

3.1. 巨构式轴线, 塑造恢弘空间

本着对阜阳城墙这一历史记忆的追溯, 本次规划在校园空间整合上有着关于城墙尺度和形态的强烈意向。

面对城市主要道路规划学苑路, 强调面向城市主干道的强有力空间轴线开始生成, 通过一组规模宏大的学科楼进行强化, 并和生发于东侧次入口的实训工厂空间发生交汇, 两者的延伸在中的电工电子信息技术楼得到进一步确认, 形成横贯校园东西的巨构式核心建筑群, 构筑“城”的意向。

自南侧双清路主入口开始, 经研发中心、酒店实训中心的围合空间, 校园主要空间自南而北逐步开放, 经礼仪广场, 再一次到达中心的电工电子信息技术楼, 结束于水上室外剧场, 形成南北向的恢弘空间格局。

东西向和南北向的规划序列的的叠合最终构成了整个校园空间的骨架。

此外, 已建成人文学科类院系楼和图书信息中心所形成的校园空间序列, 与工科类实训楼的建筑北入口及主要形象面形成呼应, 化作东西向主轴的次轴线得到升华和发展, 巧妙地融入新的格局之中。

3.2. 集约化整合不同功能的建筑:

对实训工厂, 汽车实训楼、建筑楼、数控加工楼、建筑培训中心, 电工电子楼、信息技术楼等学科楼进行分组, 形成各自不同归属的空间, 并将其建筑空间单元相互串接起, 不设严格的空间分割, 保持一种彼此流通、延续、渗透的状态, 从而构成多种使用功能、空间丰富的建筑综合体, 形成一个集约化的核心教学区建筑楼群, 成为阜阳职业技术学院的核心教学区。集约化的布局使建筑物之间的联系密切, 学生在课间转换教室的路线更加便捷, 电力、电讯、网络设施的铺设更加经济, 同时建筑连接体交错叠加形成更加复杂的内部和外部环境, 使建筑群体的层次更加丰富, 空间更加多变。

3.3. 适应灵活变化的柱网设计:

传统院系楼多采用独立的单元化模式建设, 在运行过程中容易产生使用面积超过或小于单元院系楼的情况。问题产生之后往往采用加建等方法来实现, 不利与管理。

集群化设计的学科楼对传统模式进行了重组创新, 采用了规整柱网的布置方式, 建筑空间可以根据不同使用的要求, 灵活布置使用空间, 从而产生多样的空间形式, 满足不同的教学以及办公空间的需要, 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涉及精神。

3.4. 绿廊最大化格局和动线的穿插

通过教学区和系群的集约化布局节约出来的用地, 在校园东西轴线两翼构成校园内的宽厚的绿廊:内圈教学区和外圈教学区之间最窄处达60米的绿带, 大片的绿荫将内外层的教学功能组合在一起, 又分隔开来。

师生往返教学区和生活区时的动线可以通过绿廊和道路共同构成的人行系统进行, 在频繁的穿越绿廊时可以充分享受到步移景异的景观, 一方面为师生提供了校园内游憩交流的场所, 也构成了校园内部的绿肺骨架。

4. 结语

当前高校的改扩建工程日益增多, 本文以阜阳职业技术学院扩建工程为例进行实证剖析, 在传承阜阳当地历史文化传承的基础上提供了新旧规划处理的设计手法, 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和借鉴。

摘要:文章以阜阳职业技术学院扩建工程为例, 探讨高校校园扩建工程的一体化策略, 以期对相似类型的校园设计带来启发。

关键词:扩建,一体化策略,传承和创新

参考文献

[1] 刘霄峰, 洪城.探求公共建筑新旧环境的和谐共鸣—公共建筑旧环境改造与扩建的协调方法探讨[J].华中建筑, 2004, 22 (6) :107-108.

[2] 业祖润, 李维荣.城市环境设计[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

上一篇:以就业为导向,双导师制模式的探索与研究下一篇:绿色化学化工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