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211工程高校名单

2024-09-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211工程高校名单

小211工程高校名单 篇1

来源:中国教育在线 2012-09-20 11:43:20

小211工程也就是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为切实提升中西部高校办学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和区域高等教育协调发展,使中西部一批普通本科高校的基础教学实验条件得到较大改善,师资队伍素质结构更加优化,学生学习、实践、就业和创新创业能力明显提升,学校办学特色逐步彰显,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发改委、教育部组织实施了“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涵盖地区达24个。“工程”以五年为一个周期,计划支持中西部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00所左右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入选高校大多为一本高校。

新疆5所:新疆师范大学新疆艺术学院新疆农业大学新疆大学 喀什师范学院青海2所:青海师范大学青海民族大学

宁夏1所:宁夏医科大学

甘肃4所:西北师范大学甘肃农业大学兰州理工大学兰州交通大学陕西5所:陕西科技大学西安科技大学西安理工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北大学

海南1所:海南大学

广西4所:广西医科大学广西师范大学桂林理工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湖南6所:湘潭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湖南农业大学湖南师范大学长沙理工大学吉首大学

湖北6所:湖北工业大学武汉科技大学武汉工程大学武汉纺织大学湖北大学长江大学

江西4所:南昌大学江西农业大学江西财经大学江西师范大学

内蒙古3所: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工业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

辽宁5所:中国医科大学东北财经大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沈阳农业大学沈阳建筑大学

吉林4所:北华大学东北电力大学吉林农业大学长春理工大学

黑龙江4所:东北石油大学黑龙江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河南7所:河南大学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理工大学河南工业大学河南师范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河南中医学院

山西5所:中北大学山西大学山西农业大学山西医科大学太原科技大学安徽6所:安徽理工大学安徽工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安徽医科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安徽财经大学

重庆3所:重庆邮电大学重庆工商大学重庆医科大学

四川7所:成都理工大学四川农业大学西南科技大学西南石油大学四川师范大学四川理工学院成都信息工程学院

贵州4所:贵州师范大学贵州财经大学贵州民族大学贵州理工大学云南4所:云南农业大学云南师范大学云南财经大学昆明理工大学西藏1所:西藏大学

小211工程高校名单 篇2

一、“211工程”的提出与进展

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 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出现了新的转折。1990年6月, 当时的国家教育委员会 (现教育部) 在制订全国教育事业十年规划时, 初步确定到2000年前后, 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 并将此称为“211工程”[1] 。1993年1月, 国务院批转的国家教委《关于加快改革和积极发展普通高等教育的意见》, 第一次公布了“211工程”计划:“面向21世纪, 在全国重点办好一百所大学”;同时明确工程的目标是“力争到21世纪初, 我国有一批高等学校和学科、专业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在教育质量、科研水平和学校管理等方面能与世界著名大学相比拟。”[2] 次年2月, 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颁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肯定了这一工程的目标, 指出要“集中中央和地方等各方面的力量办好100所左右重点大学和一批重点学科、专业”[3] 。

1993年7月国家教委印发了《关于重点建设一批高等学校和重点学科点的若干意见》, 对“211工程”给出了一个统一的、一直沿用至今的定义, 即“面向21世纪, 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点”。该文件还明确了“211工程”将采取“分批滚动实施”的办法, “逐步选择整体条件好、建设资金落实、代表国家水平和合理布局要求的高等学校和重点学科点, 陆续进入本工程”[4] 。 由此, “211工程”即告正式启动, 随即进入立项程序。立项程序的主要步骤是:可行性论证 (由申报高校进行) 、预审 (由高校主管部门组织专家进行) 、预备立项 (主管部门向国家教委申请, 由国家教委批准) 、评审 (国家教委组织专家评审) 、批准立项 (由国家教委会同主管部门批准) 等。

从1993年底、1994年初开始, 一些条件较好的高校, 主要是名牌重点大学, 加上某些比较特殊的行业高校, 如中国石油大学等, 陆续进入预审阶段。紧随其后, 一些相关的地方高校, 应“合理布局要求”, 通过各种方式创造条件, 如通过院校合并以增强整体实力, 也获准进入立项程序。经过十年左右的“分批滚动实施”, 至2005年中, 被正式批准立项的“211工程”高校已有108所 [5] 。目前, 仍有个别申报高校在立项程序之中。

二、“211工程”与重点大学制度的区别

国家教委《关于重点建设一批高等学校和重点学科点的若干意见》强调, “211工程”是“重点建设”高等学校, 而不是“确定重点大学”, “工程建设是一个过程而不是宣布一批重点高校”。这样, 就从概念上纠正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关于“办重点大学”的提法, 同时也明确了“211工程”与原先实行的重点高校制度的区别。

早在1953年, 当时的高等教育部认识到“掌握重点, 适度集中使用力量”发展高等教育的必要性, 并于次年确定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农业大学、北京医学院等6所高校为“全国重点高等学校”。1959年5月, 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在高等学校指定一批重点学校的决定》, 指定16所高等学校为全国重点。1963年, 全国重点高校的数量增至68所。这68所重点高校, 当时清一色均为教育部直属或中央行业部委所属高校, 没有一所是地方高校。这种状况直到1978年, 教育部《关于恢复和办好全国重点高等学校的报告》颁发后才略有改观。该文件指出, “考虑到有些省、市、自治区和有关部委积极办好高等学校的迫切要求和一些高等学校的具体情况, 全国重点高等学校的数量, 可以适当增加一些”。随即将全国重点高校增至88所, 其中有7所是地方高校 (云南大学、西北大学、湘潭大学、新疆大学、内蒙古大学、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大寨农学院) [6] 。 这7所地方高校之所以入选, 除办学水平方面的因素外, 显然还有照顾边远地区和政治方面的特殊考虑。此后, 全国重点高校没有发生什么变化, 也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举措, 可以说处于有名无实的状态。

“211工程”是一个“建设过程”而不是“宣布一批重点”。这就意味着, 地方高校的总体水平和实力, 虽然还不如直属高校那么高、那么强, 但是由于进入“211工程”不是一个荣誉或名分, 而是进入一个“建设过程”, 鉴于合理布局的需要, 特别是鉴于地方高校在当地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因此在政策上“首先鼓励有条件的主管部委和地方政府, 着力办好一二所代表本行业、本地区先进水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点”[4] , 然后从中选择某些条件符合的高校进入“211工程”进行建设, 顺理成章, 而且在实践中也便于操作。这在政策上也就表示, 一般来说, 每个省 (直辖市、自治区) 都可能有一所高校列入工程进行建设。“211工程”的实际进程, 基本体现了这一指导思想和政策要求。在目前的108所“211工程”高校中, 教育部直属高校69所, 行业部委所属高校12所, 军事高校3所, 地方高校24所 (占总数将近1/4, 少数比较发达的省份, 如江苏、浙江、上海、广东等有2所) 。这24所地方高校是:北京工业大学、上海大学、天津医科大学、河北工业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内蒙古大学、辽宁大学、延边大学、东北农业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苏州大学、安徽大学、福州大学、南昌大学、郑州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广西大学、四川农业大学、云南大学、贵州大学、西北大学、新疆大学[5] (原上海的第二医科大学和浙江的杭州大学也列入工程, 后分别被并入上海交通大学和浙江大学) 。

三、“211工程”对地方高校的综合效应

列入“211工程”的100多所高校, 原先的基础和实力各不相同, 名气和声誉更是有很大的差别。但是, 经过“211工程”的建设, 各校在办学水平和条件上都获得了一定的发展, 其中, 地方高校的发展尤其令人瞩目。以江苏省属高校苏州大学为例, 在正式列入“211工程”之前的1996年底, 全校共有12个专业学院, 58个本专科专业, 36个硕士点, 5个博士点, 1个博士后流动站, 15个省级重点学科, 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全校专任教学科研人员954人, 其中教授110人, 副教授近256人, 硕士生导师171人 (其中博士生导师17人) 。当年全校本专科生9127人, 硕士研究生393人, 博士研究生54人[9] 。 全校教师中有博士学位者占3.9%, 全校科研经费约1225.4万元, 仪器设备总值约5123万元, 图书总量156.58万册 (有关苏州大学的数据, 未予以特别注明者, 均出自《苏州大学“211工程”“九五”期间建设项目总结报告》, 2001;《苏州大学“十五”“211工程”建设项目总结报告》, 2006) 。 自1997年正式列入“211工程”以后, 从1997年至2006年的10年间, 经过两期“211工程”建设, 苏州大学在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和办学条件方面已经取得了快速的发展。至2006年初, 全校设有23个专业学院, 拥有72个博士学位点, 6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 6个博士后流动站, 196个硕士点, 2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 10个专业硕士学位点, 96个本科专业;有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 1个省级“重中之重”学科, 17个省级重点学科, 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7个省级重点实验室, 1个省级工程中心。全校各类在校生48099人, 其中硕士生5098人, 博士生904人。全校专任教学科研人员2163人, 其中教授396人, 副教授648人, 有博士学位者占20.1%, 硕士生导师917人 (其中博士生导师203人) 。“十五”期间, 全校共获得科研经费6.33亿元, 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200项, 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当然, 这其中也不能排除并校因素的影响。原苏州丝绸工学院和苏州医学院分别于1997年、2000年并入苏州大学。无论是在办学规模还是在办学实力上, 并入学校对苏州大学整体水平的提高, 是具有显而易见的作用的。但是, 即便扣除并校因素的作用, 即扣除并入学校的原有基础, 苏州大学经过10年“211工程”建设取得的进步, 依然十分显著。就以学位点计, 粗略估算, 在1996年基础上新增的硕士点约140个, 博士点约70个[10] 。 这样一种迅速的发展, 在其他“211工程”地方高校中, 也是一个普遍的现象。苏州大学的发展, 只不过是其他“211工程”地方高校的缩影而已。

“211工程”对地方高校发展的特别促进作用, 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这可以通过更全面的统计来证明。但同样重要的问题是, “211工程”对地方高校的促进作用, 到底产生了哪些积极的效应?这些效应主要是以什么机制来发生作用的?深入探讨这些问题, 有助于我们更合理地确定高等教育乃至整个教育的重点建设方针和政策, 更合理地确定各级各类学校建设的重点方向。

从“211工程”的实际进程来看, 它对地方高校发展的具体效应, 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三方面。

第一, 经费投入的效应。

地方高校能否列入“211工程”进行建设, 关键条件之一就是“建设资金落实”。苏州大学的办学经费, 虽说年年有所增长, 但在进入“211工程”之前的1996年度, 全年事业经费也只有7381.47万元[9] , 主要是省财政拨款。进入“211工程”后, “九五”期间到位的“211工程”建设资金总计为120899.5万元 (中央专项资金300万元, 省财政投入30171.9万元, 学校自筹90427.6万元) 。“十五”期间建设资金总计为22700万元 (中央专项资金2700万元, 省财政投入10000万元, 学校自筹10000万元) 。10年间, 共计投入建设资金143599.5万元, 平均每年14359.95万元, 将近1996年度全年办学经费的两倍。办学经费的大幅度增加, 是“211工程”最重要的实际效应, 它为重点学科、公共服务体系以及师资队伍的建设, 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第二, 目标定向效应。

“211工程”的宏大目标, 是力争有一批高校和学科“进入世界先进行列”。这个宏大的目标, 对名牌重点大学自然责无旁贷, 对进入“211工程”的地方高校也有重要的激励作用。苏州大学的发展目标, 随着“211工程”的推进也不断地“取法乎上”, 从“九五”规划“成为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地方综合性大学, 达到全国地方综合性大学的一流水平”, 到“十五”规划“成为全国一流的综合性大学”, 再到“十一五”规划“成为具有学科、区域和国际化特色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高水平大学” (苏州大学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自评报告, 2007) 。 学校发展目标随着“211工程”的推进而不断提升, 对于明确学校努力方向, 凝聚全校人心, 有积极意义。

第三, 社会声誉和某些附加效应。

虽说“211工程”不是宣布“重点”, 而是一个建设过程, 但在中国社会的特定环境中, 任何与高层沾边的事都不会没有某种荣誉和等级的含义, 更何况是这样一个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主导的、并被认为是“建国以来在高等教育领域进行的规模最大的重点建设工程”[12] 。在一般人的观念中, “211工程”高校从一开始就被看作是高等学校体系中的一个特殊层次和荣誉。“211工程”高校自身, 尤其是地方“211工程”高校, 也未必没有这种优越感。遍览地方“211工程”高校网页上的“学校简介”, 几乎毫无例外地都开宗明义点明本校“是‘211工程’建设高校”, 优越感由此可见一斑。 由于社会声誉效应的存在, “211工程”高校在人才引进、生源质量、社会资助等方面也就获得了一般高校难以相比的竞争优势。再加之某些地方和行业的政策规定, 如在“2006年非上海生源高校毕业生就业进沪评分办法”[13] 中, “211工程”高校毕业生就比一般高校毕业生高计5分,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强化了这种效应。

这三个方面的效应, 对于名牌重点大学来说, 也许仅仅是锦上添花的问题, 但是对于列入“211工程”的地方高校来说, 却具有雪中送炭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洪芳.“211工程”理论问题研讨会综述[J].教育研究, 1994 (1) .

[2]国家教委.关于加快改革和积极发展高等教育的意见[N].中国教育报, 1993-01-29.

[3]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J].中国高等教育, 1993 (4) .

[4][7]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重点建设一批高等学校和重点学科点的若干意见[Z].教重[1993]3号.

[5][8]“211工程”高校名单 (108所) [EB/OL].http://www.h-edu.com/htm/200506/20050610143256.htm.

[6]历次重点高校名单均见:中国教育年鉴 (1949-1981) [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4.330-336.

[9][11]苏州大学年鉴 (1996) [M].苏州:苏州大学档案馆, 16-17, 243, 276.

[10]根据http://www2.suda.edu.cn/department/gssu/menu/xwd2006.htm的数据统计.

[12]国家计委、教育部、财政部.为科教兴国战略奠定坚实的基础———“211工程”“九五”建设取得重大成效[N].中国教育报, 2002-09-03.

小211工程高校名单 篇3

[关键词] 图书超期处理政策文献流通

本文采取网络调查的方式,访问了国家教育部、财政部截至2005年公布的107所正式列入国家“211工程”建设行列的高校图书馆主页。除9所高校图书馆主页没有显示相关的图书超期处理政策,笔者对余下的98所高校图书馆图书超期处理政策整理列表,进行比较研究,以期为国内各高校图书馆提供参考,同时促进高校图书超期处理政策的进一步合理化和人性化。

1图书超期政策调查结果

2 超期处理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思考

2.1 图书超期的处理政策单一

从表1的情况分析,现我国高校图书馆对超期图书的处理政策单一,主要是以罚款为主,限权为辅。98所高校中,仅有中国传媒大学[1]、同济大学[2]及中山大学[3]3所高校没有对超期图书实行罚款,代以限权和批评教育。北京大学[4]等60所高校对超期图书单纯地使用罚款方式解决,北京理工大学[5]等35所高校在罚款的基础上加以限权,限制读者借书、续借、预约等权利,甚至限制使用图书馆提供的其他服务,迫使读者还书。对图书超期的读者单纯以罚款的方式对待,容易使读者产生不解甚至抵触情绪。中山大学对图书逾期未还的读者,除了停止提供外借服务,督促其熟悉和遵守图书馆相关管理制度以及文献资源利用道德规范的做法颇有借鉴意义。此外,还可采取以下措施:①通过建立义工制度,让有图书借阅超期记录的读者参加修补图书、整架排架等劳动,以此取代对其进行罚款;②建立诚信制度,把图书超期记录作为本人诚信的衡量标准之一,与其学习和工作表现相结合;③建立奖惩制度,不仅对图书借阅超期行为进行惩罚,也对记录良好的读者给予奖励,促进图书流通;④建立学习制度,定期组织经常有图书借阅超期记录的读者学习图书馆的相关规章制度。

2.2 图书超期罚款的标准“一刀切”

表1的98所高校中,人民大学[6]等68所高校图书馆对超期图书罚款用统一的标准,仅有北京大学等20所高校按文献类型规定不同的罚款金额,大连理工大学[7]等4所高校按文献超期的时间规定不同的罚款金额,清华大学[8]等3所高校按文献借期规定不同的罚款金额。没有高校图书馆根据读者类型规定不同的罚款政策。虽然统一的标准简单易记,但是催还效果较差,不能达到超期罚款对促进文献流通、保证资源共享的目的[9]。

2.3 图书超期罚款的内容简单化

表1的98所高校中,仅有北京科技大学[10]等10所高校规定了图书超期免罚期,一般是一周左右的时间;华中科技大学[11]等7所高校规定了罚款的金额上限;西南财经大学[12]等5所高校图书馆主页显示超期读者名单,对读者起到提示、催还的作用。以上措施使超期罚款政策显得更为人性化、理性化,更容易被读者接受。然而,有明文规定免罚期、罚款金额上限及公布图书超期读者名单的高校图书馆却少之又少,大多是以孤立的超期罚款标准作为政策的全部,可操作性差并且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2.4 图书超期罚款金额没有统一的标准

超期罚款的标准到底以什么为依据?是由各高校、各图书馆依照惯例制定出来的吗?什么样的标准能更有效地促进文献的流通,我们就应该予以采纳。例如引入权重的概念,建立相对统一的标准体系。对超期罚款的权重可根据各馆的实际情况来确定,不同的图书馆,其处罚权重可不同。可用公式表示如下:每册超期图书罚款=该册图书的实际超期天数×权重×标准[13]。

3 结语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中,超期罚款政策作为一项管理手段得到了普遍采用,并且在长期的实践中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在目前没有其他更好的替代政策的情况下,不可能轻易废除。但是,超期罚款政策有它自身的局限性,各高校图书馆要有革新意识,根据实际,积极探索和实践其他取代政策,以达到促进文献流通及资源共享这一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 中国传媒大学图书馆文献资料借阅逾期的处理办法. [2010-11-06].http://lib.cuc.edu.cn/cuc/gzzd/tsgwxzlpcclbf.htm.

[2] 同济大学图书馆图书借阅规定.[2010-11-06].http://www.lib.tongji.edu.cn/about/rules.aspx#gz03.

[3] 中山大学图书馆文献资源合理利用规范.[2010-11-06]. http://library.sysu.edu.cn/web/guest/gzzd/wyj/wxlygf.

[4] 北京大学图书馆读者逾期损坏及遗失图书的有关规定.[2010-11-06]. http://162.105.138.207/zhinan/guoq.htm.

[5] 北京理工大学图书馆常见问题解答.[2010-11-06]. http://lib.bit.edu.cn/help/faq.asp.

[6] 人民大学图书馆图书借阅规则.[2010-11-06]. http://www.lib.ruc.edu.cn/xggz/z-tsjygz.htm.

[7] 大连理工大学图书馆有关读者违章处理的规定.[2010-11-6].http://www.lib.dlut.edu.cn/layersec.asp?menuID=400506&fatherID=400500&haveChild=0.

[8] 清华大学图书馆逾期罚款.[2010-11-06]. http://www.lib.tsinghua.edu.cn/service/circulation/circulation_rule.html#overdue.

[9] 韩宇, 朱伟丽. 中美著名大学图书馆“超期罚款”政策比较及思考. 图书情报工作, 2008(2):129-131,107

[10] 北京科技大学图书馆逾期罚款.[2010-11-06]. http://lib.ustb.edu.cn/Article/ShowClass.asp?ClassID=36.

[11] 华中科技大学图书馆违章处理办法.[2010-11-06].http://202.114.9.3/dzzn2008.nsf/8914FF8FCAEE77CC482573FA0011BCB4/E186C7AC5BB65C7A482573FA002746E3?OpenDocument.

[12] 西南财经大学.[2010-11-06].图书馆超期公告.http://www.lib.swufe.edu.cn/main/index.asp.

[13] 朱远春.高校图书馆“超期罚款”的困境及改进方法.图书馆建设,2010(2):63-65.

北京211大学名单 篇4

高联权威数据:中国高校研究生教育竞争力总排名:第105/570,市内排名第21/56,农林类排名第6/37。

中国研究生院总排名:第59/61。

学科门类排名:哲学99/175、经济学184/258、法学277/348、教育学188/198、文学197/270、理学52/371、工学89/367、农学8/108、管理学49/373。

中国农业大学

创办于19,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211工程“、“985工程”建设大学之一。现有13个学院,19个一级学科博士点、71个博士点,136个硕士 点,1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15个部级重点学科。有教师1490余人.其中中同科学院院士5人、中国工程院院士7人,教授403人、副教授646人。国家 重点实验室3个,部级重点实验室23个.同家研究中心4个,部级研究中心11个,国家理科基础学科研究和教育人才培养基地2个,博士后流动站10个。

中国高校研究生教育竞争力总排名:第27/570,市内排名第6/56,农林类排名第1/37。

中国研究生院总排名:第28/61。

学科门类排名:哲学124/175、经济学65/258、法学201/348、文学178/270、理学22/371、工学43/367、农学1/108、医学134/192、管理学29/373。

中央民族大学

创办于1941年,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直属重点大学,“211工程”、“985工程”建设大学之一。现有23个院系,5个一级学科博士点、39个二级学科博 士点,157个硕士点,8个专业硕士点,3个国家重点学科,24个省部级重点学科。有专任教师1160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510人。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 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2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博士后流动站4个。

中国高校研究生教育竞争力总排名:第143/570,市内排名第23/56,民族类排名第1/13。

小211工程高校名单 篇5

导语:中国“211工程”学校为新一代重点高校,其实力之强冠绝其他高校之上,不过还有一些“草根”学校,他们凭借其厚积薄发之力,在新时期里焕发了勃勃生机,实力大有赶超“211工程”之望,下面就列举10大最有实力的非“211工程”高校,与名校一争高下。南方医科大学

学科覆盖医学、理学、工学、文学、管理学、法学、经济学等7大学科门类。现有6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中西医结合、中药学、生物医学工程),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生物医学工程、预防医学),53个博士学位授权点,65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拥有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内科学(消化系病)、中西医结合临床3个国家重点学科,拥有中医内科肾病学、中药制剂学、中医内科脑病学3个国家中医药重点学科。拥有10个广东省重点学科,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12个广东省重点实验室,3个广东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国家重点学科分别布局在3个一级学科,省级重点学科覆盖24个二、三级学科。

现有专业技术人员2478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944人。拥有院士2名,“973”项目首席科学家2名,国家教学名师、全国模范教师和全国优秀教师6人,全国高校骨干教师7人,广东省教学名师2人,“长江学者”3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5人,“何梁何利奖”获得者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6人,博士生导师174名、硕士生导师419名,先后有13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河南大学

河南大学坐落在历史文化名城、七朝古都开封,2008年10月17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签订共建协议,河南大学正式进入省部共建高校行列。学校拥有76个本科专业,24个硕士一级学科、179个硕士学位授予点,1个博士一级学科、18个博士学位授予点,8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现有教职工4000多人,其中专兼职工作的院士11人,教授、副教授1100多人。学校建有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体育与艺术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国家大学生素质教育基地、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和省重点实验室、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及河南省纳米材料工程技术中心等。

在河大校友中,有34位成为院士,上百人担任或曾经担任过副部级以上的领导职务,不少校友如侯镜如、袁宝华、王国权、赵毅敏、尹达、邓拓、白寿彝、杨廷宝、高济宇、姚雪垠、周而复、吴强、马可、赵九章、梁光烈等都成为蜚声中外的社会名家。3 扬州大学

扬州大学是江苏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是全国率先进行合并办学的高校,1992年由扬州师范学院、江苏农学院、扬州工学院、扬州医学院、江苏水利工程专科学校、江苏商业专科学校等6所高校合并组建而成。

扬州大学建有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20个省品牌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专业的人才培养创新模式被列入国家级实验区,8个省级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拥有4门国家精品课程。

作为全国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学校现有博士后流动站5个、博士点32个、硕士点133个、博士专业学位1种、硕士专业学位6种;拥有国家级重点学科2个,部、省级重点学科11个,部、省级重点(建设)实验室9个,部、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公共技术服务中心)3个,省级研究院1个,科学研究机构81个,教学实验中心37个。由中科院与扬州大学共同完成的“转基因山羊体细胞克隆山羊”成果被评为1999年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之首,由扬州大学参与完成的“水稻第四号染色体精确测序”工作被评为2002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头条新闻,扬州大学教师主持的一项成果荣获2003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山东师范大学

山东师范大学坐落在历史文化名城济南,学校分校本部、长清校区两个校区办学。校本部位于风景秀丽的千佛山脚下,环境优美,古朴典雅,学术底蕴丰厚;长清校区湖光山色,气势恢宏,现代气息浓郁。

山东师大名师荟萃,人才济济,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315人,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812人。设有6个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岗位。学校有1人入选全国“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1人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人获得国家级教学名师奖。

学校现设有23个学院,68个本科专业,拥有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3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5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29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覆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等九大学科门类。学校有1个国家重点学科(中国现当代文学)、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教育学原理)、17个山东省“十一五”重点学科。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批准的首批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MPA)培养单位。设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齐鲁文化研究中心,教育部山东师大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教育部农药、医药中间体清洁生产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精细化学品清洁生产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山东培训中心。东北财经大学

东北财经大学位于海滨城市——大连,是一所以经济学、管理学为主,包括法学、文学、理学五大学科的多科性大学。地处国家级风景区——大连市星海公园西侧。十年来,东北财大在辽宁省的招生录取线一直高居全省高校前3名,2002年、2005年位居全省高校之首。

典型的虽无“211工程”大学之名,却有“211工程”大学实力之实的大学,可能当年评选的时候,发展比同省的高校要落后,不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确实让人刮目相看啊,被称为“财经学校的战斗机”,实力非凡啊,再加上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勃发,后劲更足。湘潭大学

湘潭大学是一所教学研究型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座落在毛泽东同志的故乡——湖南省湘潭市,是湖南省人民政府、教育部共同重点支持建设高校,是全国首批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2005 年 12 月 17 日,教育部、湖南省人民政府签署协议,共同重点支持湘潭大学建设。

湘潭大学现设有 22 个学院(教学部),75 个本科专业,19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16 个硕士学位授权点,4 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7 个博士学位授权点,5 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2 个国家重点学科,13 个省级“十一五”重点学科;有教育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教育部校园卡标准化研究所1个、湖南省人文社科研究中心(基地)7个、湖南省重点实验室7个;有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个、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1个、中央与地方共建基础实验室9个、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12个。

中国工程院院士欧进萍,首届“冯康科学计算奖”获得者、1995 年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科学家、1998 年中国十大杰出青年袁亚湘,首届“冯康科学计算奖”获得者、世界知名数学家、美国宾州大学计算中心主任许进超,获得 1996 世界 100 位应用科学领域突出贡献奖的许小曙以及著名电视策划人王鲁湘等,都是湘潭大学的校友。燕山大学

她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始建于 1920 年。座落于美丽的海滨城市秦皇岛。这里是燕山山脉最东端的起点,渤海湾的西海岸;向南8公里,是有 “夏都”之称的北戴河;向北25公里,是“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的山海关;这里与有“秦皇岛绿肺”之称的国家海滨森林公园咫尺相望„„燕山大学机械工程类、材料科学与工程类、控制科学与工程类(自动化)等学科受业界瞩目。2003年成为44所拥有国家大学科技园的高校之一,科技园综合实力列全国高校24位,2005年建成“亚稳材料制备技术与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成为58所建有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高校之一。

在河北她算是一枝独秀了,1978 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高等院校,几经沉浮,终于抓住了教育改革这条救命绳,1998 年,由机械工业部划到河北省,中央与地方共建,以河北管理为主,以河北现今雄厚的经济实力,燕大想不快速发展都难啊。山西大学

实力比较强,拥有18个双学位专业,137个硕士点(19个一级学科硕士点),6个专业硕士学位点,48个博士点(6个一级学科博士点),5个博士后流动站。拥有光学、科学技术哲学2个国家重点学科,量子光学与光量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科技哲学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化学生物学与分子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计算智能与中文信息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精细化学品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拥有20个省级重点学科和重点建设学科,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5个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902年5月8日山西大学堂正式开办,与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北洋大学堂(天津大学)一道开创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新纪元。2005年5月山西大学成为山西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共同建设的省部共建大学。

作为山西唯一一所综合性大学,相信山西人是舍得提升当地的教育品质的,所以山西大学的实力只有更强。江苏大学

百年办学历史,1978年即被列为全国重点大学,我国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之一。拥有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3个博士点,100个硕士点,2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4个江苏省国家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点,10个江苏省重点学科,16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和MBA专业学位授予权。

江苏大学是2001年8月经教育部批准由原江苏理工大学、镇江医学院和镇江师范专科学校合并组建的以工科为特色的教学研究型综合性大学,自认为是国家重点大学,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02年刘坤

一、张之洞、魏光焘在南京创办的三江师范学堂。2002年5月,江苏省委、省政府为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江苏大学等9所从三江师范学堂发展而来的高校隆重举行办学百年庆典,并赠鼎纪念。由此可以知道当地政府对它的重视了,再加上江苏省财大气粗的,资金投入那是不用愁的!山东农业大学

山东省重点建设大学,一所融农、理、工、管、文、法于一体的多科性大学。

小211工程高校名单 篇6

两财一贸:中央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这几所热门(也是国内顶尖的)财经院校因其良好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在很多省份的录取分秒杀一众985高校,也让考上这几所大学的不少考生有一种除了清北华五人之外唯我独尊的优越感。

两电一邮:电子科技大学(成电)、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电)、北京邮电大学(北邮)号称IT界三大著名高校,对于信息领域的核心学科(4个一级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这三校都有非常雄厚的.实力。

中国最顶尖的211大学

北京邮电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

中国最顶尖的211是这六所大学,而且这六所大学的毕业生薪酬均位居前列!

上一篇:上半年财政所工作总结下一篇:我的理想工作英语作文带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