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融入教学心得

2022-05-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信息技术融入教学心得

信息技术与《电子技术基础》课整合教学心得

【摘要】信息技术与《电子技术基础》课整合,就是将信息技术与《电子技术基础》课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的一种认知工具,将教与学融为一起,形成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相互帮助、相互协作的教学模式,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现根据我校三年多来在信息技术与《电子技术基础》课整合的探究中得到的经验教训谈一点自己的心得。

【关键字】信息技术;整合;电子技术基础;教学模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已经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信息技术与《电子技术基础》课作为信息技术的载体,又把信息技术作为《电子技术基础》课的一种崭新支撑,通过信息技术与《电子技术基础》课整合的实践研究,推动了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更新,构筑了新型的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探索到了一条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与教的新路子。本文谈一下我校三年多来在信息技术与《电子技术基础》课整合的探索研究过程中我的一点心得体会。

一 改变了学习工具

以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由教师通过讲授、板书以及教学媒体的辅助,把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或者灌输给学生,老师是主动的施教者,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教材是灌输的内容,媒体则是辅助老师向学生灌输的工具。通过整合,把信息技术与《电子技术基础》有机地融为一体,把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具体的教学任务,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老师起主导作用,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使用计算机获取、处理信息像使用铅笔、橡皮一样自然,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学习知识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锻炼,培养了学生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例如:在《三极管的电流放大作用》一节课的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就是通过实验演示得出三极管三个电极上的电流分配关系Ie=Ib+Ic,然后再从微观上通过理论分析得出结论。通过整合后,教师的教学设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从学校整合到的教学资源中找到相应的课件,模拟三极管内部载流子的运动过程,学生可以很直观地观察到三极管内部载流子的运动规律,也很容易地得出三极管三个电极上电流的分配关系。提高了感性认识,降低了理解难度,学生的学习热情明显提高。

二 学习目标更加开放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习的目标就是看课本上的知识记住了没有,课本外的知识不做要求,学生的知识面很窄,死记硬背的内容很多。在整合课堂里,知识中心不再是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技能目标、科学方法教育目标、学法目标、信息素养目标等多种领域。整合课的目的是连接学科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大系统,以及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体现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目标要求。电子产品现在更新换代很快,而教材几年甚至十几年都不变,为了让学生学以致用,并跟上时代步伐,在传统教学中无法实现的内容现在都可以通过网络技术得到,通过教师搜索整理,让学生学到更新更贴近生活的知识,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牢固的基础。例如:稳压电源一章的讲解,传统的教学模式就是主要讲解课本上的三个电路,做课后习题。整合课的讲解是先通过媒体了解稳压电源的用途、稳压原理、设计思路,了解稳压电源的类型,详细讲解课本上的三个原理电路,然后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实际电路,找出共同点和不同点,掌握不同点部分电路的作用,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是无法实现的。

三 转变了教学理念

随着教育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在探索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育有机融合的过程中,打破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观念,树立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为学生的自由、和谐、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例如: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做演示实验是一件很伤脑筋的事,因为电子实验由于元件选择的原因,或其他因素的影响,实验结果有时和理论存在较大差别,并且耗时太长。但是通过课程整合后我们可以借助电路仿真软件EWB(Electronics Workbench),让学生在电脑上模拟实验。包括元件的选择、安装、调试、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数据等都可以完成。这既可以省时省力,又能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进来,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

四 建立了新型模式

在实验中,把计算机作为认知工具,采用“任务驱动”和“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这种新型教学模式,通过各种各样的主题任务驱动教学,有意识地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相联系的横向综合教学,每个学生都有主动参与、自我表现的机会,通过互查、互评、互帮、互学等活动,为学生共同寻找答案、解决疑难问题提供了舞台。例如:通过网络教学,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网上资源进行考试、批改、点评、师生之间互相讨论,既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又能使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教师能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订正。

五 培养了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创新的前提,也是创新的源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课程整合的主要内容之一,在《电子技术基础》教学活动中,根据学生特点,在网络环境下,发挥多媒体及网络交互性强,内容丰富的优势,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通过学生主动地建构知识,提高了创新能力及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例如:我们学习了某一种电路之后,让学生到某些产品的电路图中去寻找这部分电路,找出它们与课本上的原理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仿照着去自己设计电路,让行内人士去点评。有些同学设计的电路还被一些厂家所采用。

六 学习方法更加丰富

《电子技术基础》与信息技术整合后,计算机网络为我们的学习提供了一个大舞台,学生可以搜集信息、审视资料、比较判断、回答问卷、参观访问等。在这里,学生可以打破位置,选择学习伙伴,或商讨、或辩论、或竞争、或协作。例如:课本上介绍的内容是最基本的电路,例如三极管放大电路,这些电路和实际产品中的电路有很大的差别,利用网络技术可以在学生掌握基本电路原理的基础上,上网搜索一些实用电路作为课堂补充,可以让学生开阔眼界、拓展思路,并能学到实用知识,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 师生关系发生了新变化

在网络化的课堂里,教师的所谓权威日益丧失,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同时扮演着双重角色,既当先生又当学生,教育过程是个“师生互导、生生互导、师生互学、生生互学”的过程。当然,相对于教师来说,导是主要的;相对于学生而言,学是主要的。教学,最根本的目的还是学生的学。因此,教师的导要教给学生一把打开知识宝库之门的新钥匙,教给学生一个“百花齐放”的宽松环境,给学生一个“乐学、会学、学会”的机会,让学生成为自我教育和创新的主人。在这种环境里,学生有自由活动的学习空间,有自主选择权的机会。

总之,通过这几年的信息技术与《电子技术基础》课整合探索,培养了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了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为他们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谦,沙红等.国外教育信息化的新特点与新举措[J],外国中小学教育,1999,(5).

[2] 课程教材教法.2002,(2).

作者:左守金

第2篇: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模型思想的融入心得

摘 要

当前,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进步,在新课标改革的影响下,小学数学作为小学教学中的基础学科,已经成为了小学教学中的重点,逐渐的引起了教育事业的广泛关注。将数学模型思想融入到小学数学教学中,是一项全新的教学理念,已经逐渐的被应用到小学数学教学中。本文将对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模型思想的融入心得,做出简要的分析,只在于更好的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思维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数学模型思想;融入心得

在教育改革的影响下,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小学数学作为小学教学中的基础学科,也是小学中较为重要的学习科目,由于数学中的逻辑性较强,大多数的学生对数学学习,存在着较多的问题需要小学数学教师不断的改进。所以,就需要小学教育管理者,加大对传统教学方式的改革,将数学模型思想融入到小学数学教学中。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教师可以从小学生的观察能力入手,不断的加强学生对小学数学的学习兴趣。

1 创设生活化数学模式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将数学教学,与生活化数学联系在一起,通过数学模型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能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数学与人们的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生活中有较多的数学问题与教学中的数学有着共通性。所以,小学数学教师通过生活化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数学教学,不仅能够有效的提高小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对小学数学的学习效率有较大的帮助。小学数学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如果可以将数学模型思想应用到数学教学中,就可以将抽象的数学问题,直观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在讲解数学加法时,教师可以通过模型思想对学生进行教学,例如:小东有两只小白兔,三只小灰兔,问学生一共有几只兔子?列出的公式为:2+3=5只,其中2只为小白兔,三只为小灰兔。第二天妈妈又买回两只小白兔,问一共有几只兔子?列出公式为4+3=7只。第三天小明又送了两只小白兔,问一共有几只兔子呢?此时的公式为6+3=9只。数学教师可以通过这样的模型思想,让学生思考问题的规律,并由教师做出最后的总结。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还能够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2 鼓励学生参与模型建立的过程

在小学数学的实际教学中,小学数学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模型建立的实践中。在模型建立的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可以提出较为抽象的数学问题,再不断的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并创设出合理的数学模型。小学生在参与模型建立的过程中,不仅有利于培养良好的模型建构思想,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深层次的学习能力有极大的帮助。例如:在学习角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准备一些学生都熟悉的角,然后要求学生的认真观察,分析角的特点以及角的组成元素等。并且小学数学教师还要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做出角的模型,并总结角的组成元素。最后由教师总结讲解,让学生认真理解建立模型中出现的问题并做出及时的改正,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提高学生对模型建立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模型建立的过程及应用,还能够有效的提升模型思想的教学效率。

3 运用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随着新课标的不断改进更新,运用模型思想解决小学数学中的实际问题,已经逐渐的被多数小学所广泛应用。建立数学模型的主要目的在于,利用模型解决数学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只有将模型思想应用到实际的数学问题中,才能充分的体现出模型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就更应该将数学模型思想,应用到实际数学教学中,让学生充分的掌握数学模型解决问题的方法。小学数学教师要要求学生学以致用,可以利用数学模型的方法,来解决数学中的实际问题。例如:在讲解有关面积最大方面的数学知识时,小学数学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完成模型建立的,采取师生互动的方式对数学模型的建立深入的分析探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解决实际的数学问题:小明家准备用长24米的栅栏围一个花圃,应该使用什么形状,才能是花圃的面积达到最大呢?这个问题数学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的分析研究,通过数学模型对问题做出解答,留给学生足够思考空间的同时,也学会将数学模型应用到数学问题中。小学生在通过理论结合实际的动手操作中,不仅体会到了建立模型过程中的乐趣,还通过模型解决了数学教学中的问题。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模型思想的融入心得,是提高小学数学整体效率的重要组成部分。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标改革的影响下,小学数学教师通过全新的教育方式,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来提高小学生的数学能力。小学数学教师通过将数学模型思想,融入到小学数学教学中,用直观的角度来观察数学中逻辑性较强的问题,会提高小学生的逻辑性与思维能力。只有小学数学教师将数学模型思想,全面的融入到数学教学中,才能有效的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周燕.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模型思想的融入[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3.

[2]毛华莹.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模型思想”教学现状调查分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21):37.

[3]林智泉.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模型思想融入研究[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5(09):161.

[4]吴丽红.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模型思想的融入方法[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5(10):123-123.

作者单位

福建省南靖县和溪中心小学 福建省漳州市 363600

作者:林奇峰

第3篇:信息技术融入物理教学

摘 要:信息技术融入物理教学全环节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高效率是它最大的价值.物理教学中信息技术的使用困境主要有三点:过量使用、使用不足、使用不当.信息化的物理教学突破策略为:树立教学为主、技术为辅的观念,开展基于目标、内容、活动以及评价的深度备课;梳理和重构物理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遵循的若干原则;建立信息技术融入物理教学的一般路径——选择、组合、优化、反思.

关键词:信息技术;物理教学;策略重构

作者简介:邓李君(1982-),男,湖北人,本科,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物理合作学习、项目式学习、错题研究.

1 信息技术融入物理教学的价值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学是第三次教育革命的主要特征,是世界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信息技术融入教育教学,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途径,正在引发教育教学的整体变革,其核心是推动教育教学进行创新,包括教育观念、教学模式、学习环境、教学内容、教学评价、技术手段的创新.进入21世纪以后,早期“黑板+粉笔”和“课本+纸笔”的传统低效物理教学模式已经发生质变:黑板扩展为多功能交互式电子白板;课本扩展为纸质书和电子音视频资源;纸笔扩展为答题器、平板电脑、电子草稿纸等;幻灯机演变为手机平板投屏技术;传统作业批改扩展为QQ、钉钉软件提交,电子批改;传统测试方式扩展为“一起作业”“问卷星”测试等.信息技术的引入贯穿了课前、课中、课后整个教学过程,有效提升了物理教学效率,深刻地改变了物理教学样态,影响了物理教学走向,凸显出技术的威力和价值.“技术”已经为教育插上了神奇的翅膀,为实现现代教学创造了无限的可能性.

2 信息技术融入物理教学的困境

2.1 “过量使用”导致物理教学“舍本逐末”

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在物理教学的各个方面,不仅包含课堂教学,还包括教学工作系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课外物理综合实践活动、学法指导等.物理教学中对信息技术的“过量使用”有如下表现:教师在课前预习方面,既布置纸质学案、课文预习和习题,又通过QQ、钉钉等互联网软件让学生预习课件、微课、视频资源以及完成问卷星前测题,过量的信息技术干预导致学生预习负担过重;课堂教学中,教师播放的过量课件、精美插图和视频冲淡了物理教学的主题,过多使用答题器、平板电脑,减弱了学生纸笔计算的动手训练;课后,教师依赖“一起作业”“猿题库”等教育软件布置作业,过度的无纸化自动批改降低了作业的情感交流功能,导致教学失去了温度;学法指导中,教师过多看重信息技术软硬件,例如向学生推荐电子错题本、智能题库、百度等,面对繁杂的信息技术学生容易产生无所适从、茫然迷失的失落感,长时间电子产品的使用还可能损伤学生视力,甚至引发网瘾,过犹不及.对“信息技术”的盲目崇拜和过度使用,无异于“买椟还珠”,切忌让信息技术的漂亮外壳遮蔽了物理教学的内涵与本质.

2.2 “使用不足”导致物理教学“事倍功半”

物理教学对信息技术“使用不足”的主要表现和前述情况恰恰相反:课前预习阶段,教师只布置纸质作业,学生的预习资源匮乏,预习效率低下,收獲不多;课中,教师主要依靠粉笔和黑板进行授课,不使用或者很少使用多媒体课件、智慧课堂教学系统,仅仅进行教材讲授限制了学生学习物理的视野,大量的板书习题书写浪费了教学时间,影响了课堂容量;课后复习中,教师只采用面对面形式辅导学生,而不使用QQ、微信等互联网工具答疑解惑,这种狭隘的时空要求、陈旧呆板的沟通方式限制了课后辅导的数量和频率.信息技术“使用不足”的原因有两点:一是学校、学生所处客观条件的限制,例如经济原因导致的硬件设备缺失等,随着经济的发展,这类客观条件正在大力改善;二是来自教师和学生家长的主观因素的限制,一些年龄偏大的中老年教师信息素养不高,教学思维、观念、方法固化,不愿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不愿积极拥抱新技术,同时,家长出于保护学生视力的意愿和视网络为“洪水猛兽”的观念,用简单粗暴的方式让学生的物理学习和信息技术“绝缘”.匮乏的信息技术,不仅拖累了教学效率,降低了教学效果,还影响了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与国家信息教育的方针政策不符.

2.3 “不当使用”导致物理教学“误入歧途”

信息技术的“不当使用”属于目标预设没问题,但方法实操有问题.就好比我们的目标是过河,但在过河的方法上不采用轮船过河,而采用汽车过河.这一问题在物理教学中表现为:用“虚拟实验室”软件做实验代替学生真实情境下的动手实验,模拟仿真实验在提高物理学习效率的同时,伤害了学生的实践能力;用智慧课堂系统软件的“随机抽点”功能从学生名单中随机抽学生回答问题,代替了教师基于观察所得的反馈信息而进行的点名提问,为增加教学趣味性而丧失了个性化教学的针对性;用平板电脑作图软件连电路图、作光学图、使用计算器计算,代替了学生纸笔作图与计算,在节省纸墨的同时,牺牲了学生的书写训练;用实验视频教学代替教师的现场演示实验,注重了预设和教学的正确性,但缺少了教学生成,减少了情感交融的现场感.信息技术的“不当使用”比比皆是,它将物理教学引入到了一条错误的轨道上,使人迷失在物理教与学的荒原中.

3 信息技术融入物理教学的应用策略重构

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使用信息技术取得的教学成果,其实并非发轫于技术,主要是由理念、思想和观点决定的.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融合,其本质并不是让信息技术成为获得教学成效的必需品,而是让物理教学在信息技术的辅助和催化下,实现信息技术的教学潜能和学生发展潜能的统一,实现效率、效果和效能的统一.信息技术如何避免错误,正确融入物理教学,重构应用策略?必然是理念、思想、观点先立,原则、路径后行,知行统一.

3.1 树立教学为主、技术为辅的观念,开展基于目标、内容、活动、评价的深度备课

有学者曾经说过:“真正的整合是看不见的整合,技术不是教学中一个特别突出的成分,而是自然有机的融和,这是技术在教育中使用的最高境界.”信息技术是物理教学的辅助工具,教师需要树立物理教学为主、技术为辅的观念,不能因为信息技术的强大而丧失了物理教学的自信,使其“喧宾夺主”.信息技术在物理教学中出现的偏差,基本上都是观念与备课出了问题,在任何时候,物理学科内容和物理教学法都是主体,教师在备课中要抓住这个主要矛盾.具体而言,首先,教师要基于物理课程标准确定教学目标,从知识、能力、情感与核心素养入手,深入分析,将教学目标融入每一节课的教学设计中;其次,教师要根据目标研读教学内容,根据内容设计教学活动、教学方法,在此基础上结合教学内容、活动、方法因地制宜地考虑信息技术的使用;最后,教师要设计评价机制,根据课堂和课外效果的评价检视信息技术的融入效果.

3.2 梳理和重构物理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遵循的若干原则

信息技术融入物理教学,应该以解决教学痛点为原则,而不是泛滥引入、拒绝引入、不当引入.教学痛点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的痛点;二是教师的痛点;三是学生的痛点.

其一,用精益求精的态度解决教学内容的痛点.在物理中,有很多内容不适合采用传统的讲授法,并因此成为教学痛点,此时就特别需要信息技术的介入.如何识别物理教学内容的痛点,从而融入信息技术加以化解?有以下主要原则可以借鉴:一是化小为大.即对于一些微小不易观察的物理规律和现象,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放大,促进学生的理解.例如,用图片或视频放大“力使桌面产生的微小形变”“光滑木块表面的凹凸不平”“分子热运动现象”等.二是化远为近.即将一些空间遥远、历史悠久的物理事例用多媒体呈现在学生眼前,让遥不可及的事例变得熟悉和亲近,增强学生对知识的同化.例如,用多媒体呈现日月食形成过程及原理、播放“死海不死”的浮力视频、呈现杠杆演变历史的图片等.三是动静转化.即将一些变化迅速的动态过程用慢镜头定格、分解,或将割裂的、静态的现象串联到一起,形成完整的动态变化规律,这一过程的目的是降低难度,促进学生对知识的顺应和同化.例如,在研究弹簧往复伸缩过程中弹性势能和动能的转化时,就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将动态过程分解,抓取几个关键点的弹簧形变图像,加以静态分析,突破难点;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探究物象位置和运动变化规律时,可以利用flash技术,将物象位置和大小形状等碎片化图片串联到一起,形成物象运动变化的完整过程,利于学生从整体上建构凸透镜成像规律.四是化抽象为具体.即将一些抽象的物理概念化为形象具体的事物,促进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例如将抽象的“电流”概念类比为“水流”,并用课件动画展示出来;将音色、音调、响度的特征用示波器的波形、波数、波幅形象地展示等.五是化隐为显.即将一些不易观察的现象用多媒体显示出来,例如凸透镜成的虚像.

其二,用事半功倍的理念解决教师的痛点.教师的痛点主要是批改作业耗费时间、课前预习学情难以掌握、课中当堂训练难以批改、课后缺少和学生的交流等.信息技术解决痛点的原则主要是方便、及时、减负.例如课前,教师可以用问卷星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预习课文后,在问卷星上完成一定数量的预习测试题并提交,教师可以立即看到学生做题得分排行榜、每个学生错题数、全班错题大数据等信息,也可以据此及时调整教学设计,避免了传统纸笔作业模式下的延时性,省去了收发作业的人工环节,减轻了教师批改作业的负担,省时省力,可谓一举多得;课中,教师可以利用智慧课堂答题器,让学生输入物理学案上的当堂训练题目答案,让全班学生的答题正确率立即呈现在多媒体上,根据答题大数据决定精讲哪些错题,精准且高效;课后,教师可以通过物理QQ群和学生交流上课收获,实现个性化答疑.

其三,用因材施教理念解决学生的痛点.学生的物理学习痛点主要有完成的作业得不到及时批改、学习困难得不到及时解决、缺少和教师交流的机会等.如前述,作业痛点可以通过问卷星得到及时的批改和反馈,实验练习不足可以通过线下“物理实验盒”+线上“虚拟仿真实验室”软件进行过饱和训练来弥补,学习困难可以通过反复观看微课视频和“猿题库”针对性做题加以突破,与物理教师的交流可以通过QQ和微信等即时通讯工具解决.信息技术的融入,使物理学习按需定制逐渐成为现实.

3.3 建立信息技术融入物理教学的一般路径——选择、组合、优化、反思

教师在深度备课和把握将信息技术融入物理教学的原则的基础上,要想在物理教学设计中真正融入信息技术,必然跳脱不出选择、组合、优化、反思这一基本路径.教师在选择信息技术工具之前,先要收集、熟悉、分析各种信息技术工具(见表1),做到心中有数.然后,通过选择,教师要初步确定使用哪些信息技术的工具;通过组合,教师要确定课前、课中、课后分别使用什么信息技术工具,什么教学内容对应什么信息技术工具、先后顺序如何,不同学情的班级使用信息技术工具的差异,课堂中停电或设备故障等突发情况如何应对等;优化和反思主要是针对课后环节,教师教学实践后,要反思所选择和组合使用的信息技术工具是否有优化的空间?要评估信息技术是否促进了物理教学?软件是否有更新和迭代?通过优化和反思,教师要积极学习各种有利于物理教学的信息技术软件、硬件.经历了这一过程,物理教师就能够遵循深度備课—深度融入—高效实践—优化迭代的螺旋式教学理念,步入信息技术融入物理教学的正确路径.

4 结语

信息技术融入物理教学,需要教育技术产品必须方便易学,能与教师现有的教学方法相兼容,具有很好的稳定性.此外,还需要物理教师对信息技术进行合理的整合安排.整合的场所不在教室,不在课堂,而是在教师的头脑里.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要充分考虑学生使用的问题:一是如何发挥信息技术的工具效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二是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拟人、拟物的作用,构建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三是为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提供丰富的情境、完整的知识体系,而不是仅仅提供碎片化的学习资源.基于信息技术融入物理教学的误区和重构应用的策略,如何设计信息化的物理教学活动,如何发挥教师的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追求教学的最优化才是核心.

参考文献:

[1]夏德俊.让教育技术助力课堂教学[J].吉林教育,2015(Z2):86.

[2]李芒.论教育技术视域中“人与技术”之关系[J].中国电化教育,2008(07):11-15.

[3]李呈林,金燕,林贵永.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本质探究[J].教育界(基础教育),2019(04):129-133.

[4]马文婧,郑宇晴,张轶炳.信息技术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物理,2018,36(24):64-65.

[5]李树林.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J].中学物理,2017,35(20):61-62.

(收稿日期:2020-11-10)

作者:邓李君

第4篇:信息技术已融入美术课堂教学

加强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的教学整合,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将成为我们今后美术教育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重点,需要我们在理论层面上认真研究,在实践中努力探索。现代信息技术解决了美术教学中各种演示难、过程长、操作复杂的问题,省时高效地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并为学生创设了美的情景, 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

(一)现代信息技术融入美术课堂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学生对于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形式感到非常的新鲜,课件、网络、教学软件等具有独有的画面展示方式和独特的音响效果,可以马上抓住学生好奇的心理,让其精神高度集中起来。在中学美术教学中,电脑的课件、网络、教学软件等可以使平常见惯的范画、情景、实物,与声音、文字、动画有机地结合起来,使美术教学内容由平面到立体,由静止到运动,图文声像并茂,极大地增强了课堂的生动性和趣味性,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讲授过程由此变得亲切轻松,学生们觉得新奇好玩,学习气氛就变得轻松。学习的积极性就在这种氛围下调动起来,学习动机自然形成。

(二)现代信息技术融入美术课堂教学有利于教学相长开放式教学模式的形成。

师生之间由于年龄、知识结构、等方面存在很多差异,一味地灌输式教育在一定的程度上妨碍了学生的发展,教师本身也存在知识老化的问题,我们要倡导多元文化,因为只有不同的思想碰撞才会产生新的东西,才会有创造,有发展。中学生对计算机等现代信息技术十分感兴趣,掌握很快,我请他们一起备课,将新课中的重点、难点先布置学生去准备,现在有了互联网,学生可多方寻找资料进行研究。上课时,我请学生讲述他们自己的研究成果,师生共同讨论。这种开放式教学模式的形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拓展能力。正是这种学生的好奇心和探求欲望,也同时激发了我的教学创新热情,一个个新的方案在我与学生们的讨论中产生,使教学的深度和广度都得到了发展。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改变了过去教师埋头备课,授课,学生被动听课的传统方式,将备课授课过程变为师生共同学习的过程。学生也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进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习质量,这种教学相长的开放式教学模式是教学改革中所积极倡导的,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为这种新的教学模式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切入口。也为美术教学闯出了一条新的路子。

(三)现代信息技术融入美术课堂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1世纪学校美术教育必须注重培养创新意识,开发创造潜能。从知识技能、情感等各个领域,拓宽学生探索研究的渠道,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因为知识经济的核心是知识创新,我们教育必须为知识经济的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现在有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帮助,而且电脑绘画在很大的程度上弥补了绘画表现技巧的不足,使学生能极好地把好的创意快速地表现出来。

1、在美术欣赏方面,现有教材的内容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美术欣赏的需要。

美术课中欣赏课《中国画欣赏》,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通过录像资料和幻灯片为学生提供第一手素材。但是各处设备的切换耽误时间,而且知识没有连贯性。如今我们利用多媒体将作品通过大屏幕配以音乐展现给学生,那效果就截然不同了。

2、在自主学习方面,如果我们能将教师的美术教学步骤、教学过程精心制成有关的课件,并存入电脑,那么学生就可以方便的随时随地的通过网络调用有关的美术学习内容。这显然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也节省了教师的重复劳动和人力资源,这一方式对于我们教学有积极的作用。

3、从创新的方面来讲,在电脑绘画方面,教师指导学生利用各种工具和颜色进行绘画创作,学生可以自由创作,驰骋想象。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思维,益于儿童审美观的良好形成,也激起了儿童的绘画兴趣 。电脑绘画为那些以往造型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完全平等的创新机会。借助电脑(拼图)绘画,借助于大量的绘画、摄影图片的选择和裁剪,每一个学生都能实现他自己的梦想成真式的绘画作品,增强了学生自信心和绘画兴趣。在电脑绘画方面,目前用鼠标在电脑上直接作画有一定的局限性,它适宜于以几何形体为主的如建筑、汽车等的绘画,在将来可以用光电笔直接在电脑上作画,其效果和手绘是一样的。给学生一个不同的配色方案比较、选择的机会,对学生的色彩认识、运用能力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意义的。

4、从指导、示范、汇集的方面来说,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上美术课,教师不仅可以通过主机对学生在分机上的作业予以指导、示范,也可以将任意一个学生在分机上的作品给全体学生鉴赏进行展评,这一点儿要比传统教学更真切。还可以将学生的作业汇集到一个文件夹里,形成作品集,供全班学生鉴赏,或发布到网上,提供给有上网条件的学生和家长在自己家里鉴赏,也可以从网上征集到家长的反馈意见。 整个美术教学中,将信息技术融入美术课堂教学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历史赋予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有效利用好多媒体技术,对美术学科确实很有帮助。

第5篇: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入到幼儿教学……

王玉敏

摘要: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计算机技术的飞跃发展,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全新的先进教学手段,已经深入到教育的每个角落。多媒体教学在21世纪的幼儿教育中有着独特的需要和发展前景。幼儿园根据幼儿学习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多媒体教学,让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入到幼儿教学活动中,使静止的图文视听化,复杂的内容简明化,抽象的思维可视化,知识的发生过程化,在教学手段上既可以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又可以提高教学效果,不但激起幼儿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为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带来了新的气象。

关键词:信息技术,融入,教学活动,有效

正文: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计算机技术的飞跃发展,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全新的先进教学手段,已经深入到教育的每个角落。多媒体教学在21世纪的幼儿教育中有着独特的需要和发展前景。幼儿园根据幼儿学习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多媒体教学,让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入到幼儿教学活动中,使静止的图文视听化,复杂的内容简明化,抽象的思维可视化,知识的发生过程化,在教学手段上既可以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又可以提高教学效果,不但激起幼儿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为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带来了新的气象。

一、多媒体技术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的优势。

1、利用多媒体,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幼儿好奇心强,对新生事物有着天生的亲近感,多媒体软件往往以色彩艳丽、形象生动的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吸引幼儿,自然的增加了教学的魅力,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大大优化教学环境,为幼儿营造一种充满情感,如临其境的情境,激发幼儿情绪,开启幼儿心扉,使其尽快进入学习主体地位角色,以收到"未成曲先有情"的教学效果。如大班美术活动《多彩的海底世界》,若根据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往往是画一幅海底世界的图片呈现幼儿,画面是静态的,而运用多媒体技术,制作动态的"海底世界",各式各样的鱼在海底游来游去,自由"舞蹈",千姿百态,同时配上欢快活泼的音乐,孩子们感觉到大海似乎就在他们身边,使孩子们对深海的鱼有了一定的表象,创作欲望剧增,从而创作出一幅完美的图画,发展了幼儿的创造能力。

2、利用多媒体技术,解决活动中的重难点。

计算机多媒体动画功能是其它教学媒体无法比拟的。计算机可以有效地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使教学内容变的可视、可听,易感知,易体会,并能扩大教学信息,拓宽幼儿知识面,有利于幼儿理解新知识,在探索中了解事物的发展规律。如在大班科学活动《哪些东西是有生命的》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将种子发芽、生长、枯萎的过程编制成课件,使幼儿直观感知动植物从生到死的过程,从而理解"有生命"的概念,同时激发起了幼儿探究的兴趣。

3、利用多媒体技术,增进幼儿理解能力。

幼儿的思维离不开具体事物形象性特点,而多媒体能以静化动,化虚为实,化生疏为可感,化抽象为形象,它能将静止的内容变成生动形象的音像结合的复合载体显现在幼儿面前,使幼儿在身临其境中直接感受,切身体验,从而更好的理解掌握。如在进行大班科学活动《动物怎样生宝宝》时,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幼儿展示了蜻蜓、青蛙、乌龟、母鸡生宝宝的过程,把自然界中不易观察到的现象清晰的映入幼儿的眼帘,引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让幼儿直观画面,理解了动物是怎样生宝宝的。

二、多媒体技术在幼儿园各个领域中的有效运用。

1、多媒体技术在语言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多媒体最大的优势在于它能化静为动,话虚为实,化生疏为可感,化抽象为形象。它能将静止的、抽象的内容变成生动形象的音像结合的复合载体,将老师难以用语言解释的词汇、现象生动的表现出来。激发幼儿的交流意识,提高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例如:小班语言活动《小雨点找朋友》,传统教学模式就是出示图片,引起幼儿的注意,然后老师讲故事,接着通过提问让幼儿了解故事的题目,故事中的人物,最后知道故事中发生的事。而运用了多媒体手段后,当用大投影播放了配乐、配画的故事时,幼儿被生动的画面、动听的音乐与丰富的故事内容所征服,陶醉于故事的意境中。当老师点击画面时,小朋友感觉就像在看魔术表演一样精彩,被深深地吸引住了。由此可见,"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2、多媒体技术在科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幼儿的科学教育主要是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身的活动对周围物质世界进行感知、观察、操作,从而发现问题、寻求答案。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明确指出了"要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发展认知能力"。在科学教学活动中包含了许许多多抽象的科学道理,并具有较强的严密性。从传统科学教学来看普遍采用添鸭式、灌输式、挂图式的教学模式.难以被孩子理解和掌握。在教学组织上多半是通过教师用语言从头讲到尾的模式来进行的。对知识的把握也只是处于被动状态。由于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通过感知获得的,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正好解决了这一难题,它可以使抽象、深奥的科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趣味化,从而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使他们主动观察、探索、思考。而且多媒体技术交互性强,各主题之间可以灵活转换,便于根据教学实际情况随意调整教学顺序,当幼儿对某一内容感兴趣或感到困难时,可灵活演示,拓宽了教学途径。这样我们看到了另一番景象:孩子们仿佛被一块强有力的磁石地吸引着,一把新奇的钥匙正在开启着孩子的心。这就是在多媒体技术下孩子们产生的主动、精彩、新奇的特性作用下的结果。如《黄豆爷爷找宝宝》活动中,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以许多豆制品给黄豆爷爷过生日为主题,让幼儿了解到豆制品的种类。其中一些重难点通过图表、动画的方式,将声音、图像、文字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声情并茂,图文结合,引导幼儿仔细观察画面,将相互联系、变化无穷的科学知识形象地深入浅出地传递给幼儿,可以在扩展经验的同时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索世界和学习科学的兴趣。

3、多媒体技术在美术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美术是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通过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塑造具体课时的形象,以反映客观事物,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美化生活的一种造型艺术。在传统教学中偏重知识技能的传授,教师多半是出示范例--讲解范例--幼儿模仿--教师讲评的形式进行,这样幼儿的作品往往千篇一律,依样画葫芦。这样对幼儿大脑提供的信息刺激不强,幼儿绘画的兴趣不浓厚。而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随着动态、伴随音响效果的多媒体的打开,生动直观的动画会让孩子们目不转睛,师生互动在动态情景中得以实现,有助于幼儿对美术的感受和理解,激发幼儿创作的火花。如,在进行美术绘画活动《京剧脸谱》时,我跟小朋友一起观看了课件《有趣的京剧脸谱》,通过观察,使幼儿初步了解了脸谱的特点。如果没有直接观察,幼儿绘画时,无论老师怎样启发,都无法让幼儿想象出形态各异的脸谱的。而当我们借助多媒体的功能优势进行教学时,这一重点、难点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首先,通过实物展台和电脑将形态各异的脸谱展现在幼儿的眼前,是那么的神奇、有趣,使幼儿一目了然,再引导幼儿从审美的角度去观察脸谱的艺术形象,在头脑中形成鲜明的记忆表象,幼儿有了直接观看的愉快体会,对绘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培养了幼儿的审美能力,绘画时就能轻松自如地、顺利地完成自己的作品,形态各异的脸谱就跃然纸上。

多媒体动画给幼儿很大的启发、点拨,使幼儿思路开阔,充分发挥了创造能力。运用多媒体技术后,不但没有了教师示范背对会挡住部分幼儿视线的问题,同时也解决了示范图像小、速度慢、涂色费时等现象,幼儿不但看的清楚听得仔细,而且如果幼儿有疑问还可以再次演示,强化示范步骤。

同样在美术欣赏活动中,多媒体技术可以把与欣赏内容相关的背景资料以其独特的魅力展现于幼儿,如《京剧脸谱》欣赏活动中,运用多媒体课件欣赏各种京剧脸谱,了解脸谱的种类,使幼儿感受京剧脸谱的对称的特点,以生动的形象,夸张变形的造型和虚实装饰的构图,来让幼儿了解学习京剧脸谱这一中国特有的民间艺术,激发幼儿的民族自豪感,使他们能强烈持久地感受到作者创作作品的情绪、情感及所表达的意愿,从而达到培养幼儿审美能力和创造力的目的。

4、多媒体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音乐是听的艺术,也是情感的一种流露。在演唱或欣赏过程中,首先就必须理解音乐,否则就达不到音乐美育的目的。运用多媒体,可以把音乐所要表现的情境用直观的形式表现出来,使幼儿对音乐形象一目了然,如教歌曲《秋天》时,让幼儿观看有关秋天的风景片,幼儿对《秋天》所要表达的歌曲内容一看便知,树叶到处飞呀飞的情景深深的印在幼儿的脑海里,这样也为表现与创造音乐形象提供了素材。欣赏音乐由于没有歌词,幼儿一般难以体会音乐形象,如用多媒体就可以把抽象的音乐形象具体化,如欣赏《狮王进行曲》时,运用多媒体可以把一个个小动物以及它所以发出的声音展现出来,让幼儿边看边听,营造一个如临其境的欣赏环境,使幼儿仿佛置身于大森林里,使音乐情感与艺术形象完美的结合起来。有了对音乐的理解,再结合生活中的素材,幼儿表现与创造音乐就容易多了。

5、多媒体技术在健康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健康往往是教师不被重视的领域,多媒体具有很强的集成性,它可以将大量的各种类型的媒体资料,如图形、图象、声音、视频等集合在一起,并能对各种信息进行交互和综合处理,使其使用更为方便。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化静为动,化难为易,化虚为实,化远为近,从而使看不见、看不清的东西变成看得见、看得清,由抽象变为具体,还大大增强教育的表现力,易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有力于多种感官的协调作用。如进行中班健康活动《无处不在的细菌》时,幼儿可直观的感受到细菌的外形特征及繁殖速度,了解到细菌对人体的危害,知道细菌是无处不在的从而更进一步认识到饭前便后要洗手的重要性。

总之,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运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对幼儿来说是一种新异刺激,可使其充分集中注意力,有利于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陶冶幼儿的情操,有利于培养幼儿的想象力、观察力和思维能力。只要我们不断学习、提高认识、求真务实、大胆创新,运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就会使多媒体技术有效地融入幼儿教学活动中,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绽放魅力,成为幼儿园教学活动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第6篇: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的改进方案

从应用工具层面的角度看,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会有助于改善和提高数学教学与数学学习的效益与质量;而从整合的角度看,只要合理使用信息技术并真正有利于数学教学和数学学习效益与质量的提高,它就是起到了一定的整合作用。

第一、将信息技术作为数学教学演示工具的数学教学方式。

这是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初步表现形式。因为利用信息技术作为数学教学的演示工具,将会起到改善、提高教师的数学教学和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的作用。我们可以利用现成的计算机辅助数学教学软件和多媒体数学素材库,选择其中合适的部分用于自己的数学教学;也可以利用powerpoint或者多媒体制作工具,综合利用各种数学教学素材,编制自己的教学演示文稿或多媒体课件,清楚地说明教学的结构,形象地演示其中学生难以理解的教学内容。

第二、将信息技术作为个别化数学学习工具的数学教学方式。

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作为个别化学习工具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发展的速度、作用和效果是比较显著的。以个别化学习的课件为例,学生不仅可以按照自己的数学需要(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目标等)来选择数学学习的内容和确定数学学习的进程,而且还可以选择相应的学习策略,在交互的环境下进行数学的自主学习。此外,许多操练型和辅助测验课件,可以引导学生在练习和测验中,复习和巩固所学数学基础知识

第三种、将信息技术作为协作数学学习工具的数学教学方式。

与个别化学习相比,协作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有助于学生协作意识、技巧、能力、责任心等方面素质的培养,因而受到广大数学教师的关注。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为实现协作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基础和支持环境,计算机网络技术扩充了协作的范围。如多个学习者(群体或小组,最佳组合是五至八人)共同完成某个数学学习任务,在共同完成数学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学习者发挥各自的认知特点,分工合作,相互帮助、相互争论,学习者对数学学习内容的深刻理解和领悟就在就在这种和同伴相互沟通和协调合作的过程中逐渐形成。

数学协作学习的模式很多,也有一定的难度。其中,除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要求较高以外,对计算机交互程度、协作学习的策略与方法、协作学习的组织与管理等方面都有较高的要求。

第7篇: 让信息技术融入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教学,已成为近年来教育教学改革引人注目的焦点,随着现代教育理念逐步深入人心,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将成为学生学习和探索知识的有利工具。信息技术与小学音乐课程整合,就是运用充满美感的MIDI音乐、文字、图片、动画、影像等多媒体综合信息,方便教学,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感受音乐的力度、速度、情绪、,学生在欣赏优美画面的同时,脑海里产生种种生动的想象,好像身临其境一般,并激发起学生强烈的音乐表现欲和创造欲。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应用信息技术达到教学创新的效果呢?

一、利用多媒体的特点直接引起孩子们的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是有个性的,他们的活动受需要和兴趣的支配。一切有效的活动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由此可见“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生之所以对音乐学习感到枯燥、无味、怕学,其原因就是受传统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局限,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信息技术的教学环境下,教学信息的呈现方式是立体的、丰富的、生动有趣的!面对如此众多的信息呈现形式,小学生一定会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理,而这种好奇心一旦发展为认知兴趣,将会表现出旺盛的求知欲,极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多媒体的特点是图文并茂,让学生们能直接的看到、听到自己没有见过听过的东西,有了多媒体,就能孩子们很快走入正题。如:《音乐会》一课,用课件展示导入:美丽的森林里,小鸟在树梢上快乐地歌唱,水中的青蛙也在快活地叫着,就连树林边上小河里的流水也在哗啦啦地唱着歌„„同时,播放出鸟鸣、蛙叫、蝉鸣、风吹柳枝、小河流水的音乐,使声音与画面融为一体,营造出了音乐会为主题的意境,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在孩子们动脑、动手,不断想象、创造中展现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在动画与音乐融合的同时,也把美融入了孩子们的心中。

二、 化难为易,揭示内在规律。

乐理知识的教学一直是音乐教学的难点,使重点突出,难点化易,既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又可起到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作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具有多种感官同步进行的直观效果,能够将教学重点和难点一一呈现出来,向学生展示教学情境、提供丰富感知、呈现思维过程,使学生闻其声,见其形、入其境,可以让学生更快、更准、更深地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例如,在教学歌曲简谱时,在学生已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观察多种不同节拍和音准的高低的歌曲,并根据已有知识进行正确辨别。利用网络的优势,安排学生在“电子谱”上操作音阶跳动和节拍的变化。由于“电子谱”既能创设情境又能让学生主动参与,所以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抽象、枯燥的乐理知识变得直观、形象,使学生对更乐意学音乐。,使音乐知识的学习不仅融入了情感,而且为音乐知识充实了丰富的情感,学生能轻易地去认识和理解音乐。

三、声情并茂,感受歌曲

在解决了乐理知识的重难点之后,就进入到歌曲的演唱与欣赏的环节了,演唱、欣赏歌曲是学生易于接受和乐于参与的表现形式,有效地将歌曲技能的练习结合演唱,才能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歌曲。利用电教手段,创设与歌曲表现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富有情感地歌唱,以情带声,声情并茂。改变欣赏歌曲时,学生一味的听录音,注意力分散,凭单一的听觉、想象去感受音乐的毛病。运用多媒体欣赏音乐的显著效果,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感受其中的乐趣。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子乐器越来越多,通过安装各种合成器软件,演奏出美妙奇异的音色,从而大大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应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开放式教学,让学生在主动自由的探索、自学、发现过程中掌握新知识;善于把信息技术与音乐教学有机结合,融为一体,才能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收到好的教学效果。而现代化信息技术课件的应用,使传统课堂教学不便或无法解决的问题迎刃而解,不但扩大了信息,充实了容量,还加快了节奏,提高了效率。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能巧妙地把学生的情感体验与鉴赏体验紧密结合,让学生感受到、体验到真正的音乐美。

第8篇:融入国学艺术 探讨初中信息技术有效教学方案

融入国学艺术

探讨初中信息技术有效教学方案

摘要:将信息技术这一具有时代特点的学科与国学融合起来,在技术教学中融入国学艺术,能够有效传承国学艺术、发扬优秀国学思想,健全学生人格,引导学生拥有健康的思想和价值观,同时能够加强国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促进传承与创新的并存。本文分析了融入国学思想、内容、理念和主题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方案。

关键词:国学艺术;信息技术;教学策略

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与进步的过程中,继承和发扬优秀国学与传统文化,是现阶段教育教学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如何使得学生记住我国传统国学,并运用国学优秀的思想、精神,领悟国学艺术,传承国学文化,是教育者与学者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融入国学内容,传承优秀文化

随着现阶段技术的快速发展与进步,社会对信息技术也越来越重视,初中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先进技术与工具的同时,应该重视对传统国学文化的反思、继承和发扬。“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等名言警句都告诉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应该谦虚谨慎,多学习、多实践,借助知识和技术的手段来武装自己,不断提升自己和丰富自己。将国学内容融入到信息技术任务教学中,通过结合国学内容展开选择、联想和想象,引导学生阅读、思考,在国学知识体验与技术探究过程中,强化对技术的创新和实践,也储备更多国学知识。

例如:关于“用word进行应用文档设计与制作”相关知识的学习,教师设计关于国学内容的任务教学方案,引导学生在国学内容中选取自己喜欢的诗词歌赋等,可以是著名人物思想的代表名句、广泛流传的诗词或者是具有警醒世人作用的段落等。通过查找资料和阅读,引导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国学内容,分小组展开“我爱的国学”创意设计word大赛。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关于字体设置、图片设置”等相关知识,学生在寻找最美观的表现方式的过程中,可以相互探讨,互助合作,从而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获得良好的认知体验,强化学生认知结构。结合国学内容,融入到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在关注国学的同时,学习国学先进思想和理念,更好的传承和发扬国学艺术,促进创新与传承的共同发展。

二、融入国学思想,激励自主学习

先进的国学思想是我国优秀的文化,它是一种理念与思路。国学中重视治国平天下,重视三省吾身,重视向他人学习,重视对书本产生质疑等思想,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也应该融入国学思想,使得学生了解“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不是前人的理论教学获得的,信息技术教学更多的是需要学生自主参与和实践,将自己的想法、设计方案运用到技术操作中,通过实践反思理论与思想。

例如:在学习“用Flash制作动画”相关知识时,教师首先讲解并演示帧、关键帧和图层的相关知识之后,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制作动画效果。而学生真正获得知识,是在自主动手实践之后,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了解信息技术的工具性特点,更好的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自主学习、思考和探究。

三、融入国学理念,设计教学任务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尽信书,不如无书”,这些都是重要的国学理念和思想。技术的不断创新与进步,离不开人们不断深入探究,以及基于前人基础展开的继续研究。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了解、学习和重视国学先进理念,学习和继承前辈们的吃苦耐劳理念、学习创新理念,不断改进和提升的为人理念,以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信息技术具有工具性特点,它能够促进人类生活、生产效率的提升,而国学理念是存在于人们心中的一种根深蒂固的思想,只有将优秀、正确的思想传递和深入,才能够培养更多健全的人才。

例如:在学习初中信息技术相关课程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展开兴趣小组活动,利用课外时间组织信息技术兴趣小组,设计“国学”宣传展览活动。学生收集资料,将收集到的国学资料氛围是自然国学、生命国学、家庭国学、公益国学等,通过引导学生选择小组主题,展开主题宣传展览活动。设计方案和实施过程,需要学生运用PhotoShop、word等设计宣传版面。同时展开页面排版、网站设计等更加具体的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国学,加强交流与合作,促进信息技术知识的同步提升。

四、融入国学主题,强化技术魅力

国学可以分为自然国学、生命国学、家庭国学、公益国学,国学不仅仅是一种传统、先进而时尚的文化,也蕴含了人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众多知识、道理与发展规律。国学中华民族核心的价值理念和追求,也是数千万年来中国人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的高度总结,学习国学知识、体会国学艺术、感受国学文化,是新课改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设计国学主题,实施信息技术教学,将国学思想引入到技术教学与实践过程中,更好的促进学生思考、想象和探究。

例如:在初中信息技术学习“信息的获取与交流”以及“建立网站”相关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融入国学主题--“公益国学”,寻找公益国学相关资料并建立互动网站。任务展开过程为:首先学生学习信息交流与网上获取信息的技术、方法,之后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展开对网站的规划、设计和制作,最终完善和发布“公益国学”网站,建立同学们交流的网站平台。通过融入国学主题,强化技术魅力,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总之,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不应该重技术而轻理念,技术教学应该与价值观引导、方法教学、思想教学等放在一起,引导学生在学习技术、方法的过程中,也能够形成健康运用技术的思想。国学是中国的传统国粹,也是不可摒弃的祖国文化,它蕴含丰富的人生道理、优秀的为人文化以及重要的治世思想,虽然时代进步很快,技术也飞速发展,但是更应该重视引导学生不忘祖国的历史和文化。培养出既有现代科学文化,又有人文素质和传统文化底蕴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汤小姗.对当前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现状的分析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9).

[2]李辉.浅论如何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德育[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9).

[3]张洪.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尝试有效的教学方法[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2014(4).

第9篇:让探究性学习方法融入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戴立松

摘要:在当前新课改的背景下,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是当前所倡导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笔者主要就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如何实施探究性课堂教学作了一些阐述。主要通过激发学生探究的动机、确定学生探究的目标、提供学生探究的“秘方”、创设学生探究的空间、指导学生探究的方法这五个方面去阐述初中信息技术探究性课堂教学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信息技术;自主探究;课堂教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少年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指出,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并适度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探究,信息技术课堂应该是学生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应该努力创造条件,向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探究机会,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只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的伙伴。

一、激发学生探究的动机

让学生自主学习,必须要了解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注重学生的心理学习状态。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技能探究的动机来自于对信息技术知识、技能本身探究的欲望,探究欲望越强,探究兴趣就越浓。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调控课堂气氛,善于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和学习兴趣。

(一)情景诱导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情景的创设,学生的思维才会被激活,对新知识的探索才会主动。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一个人一旦对某一问题发生兴趣,那么,他的努力会达到惊人的程度”。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结合教学内容创设情景,引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例如:在Word软件的教学中,教师先出示一些非常漂亮的获奖小报作品,并告诉学生掌握Word软件后也能制作如此漂亮的小报。这样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好奇心积极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又如在Excel创建图表教学中,可以创设对班级学习上网行为统计、分析的情境,让学生对自己的网络行为进行在线投票。这样的调查活动使学生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学习积极性高涨,而且又与本班学生联系密切,贴近学生生活,学生也乐于参与其中。

(二)任务诱导

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方法,首先要明确学习任务。学生如果对所学知识没有目的,就算激情万分,也势必造成学习过程中的盲目性。因此,课堂教学要有任务驱动,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后,教师应向学生提出了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例如在教学七年级《浙江旅游》这一课时,教师提出在上虞旅游需要学生当向导,同学们在网上查找值得旅游 1

的景点并且下载下来。通过这个情节引导后学生表现出很高的学习热情,这时教师马上向学生提出任务。告诉学生想当好导游可不容易,得先完成好下面的一些任务。一是学会如何保存网页,理解“.FILES”的文件夹的含义以及保存文件中的三要素:保存位置、保存类型和文件名;二是如何保存网页上的图片,理解图片的格式:.BMP文件、.JPG文件和.GIF文件,准确快速地下载景点资料向老师推荐。学生听到教师所提出的学习目标正好是他们想跃跃欲试的有趣活动,从而稳住了他们的激情,同时也充分地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任务,为下一步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指明了方向。

(三)情感诱导

课堂教学中师生情感作用非常重要,教师要努力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首先要创设良好欢快的课堂氛围。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建立相互尊重、信任、理解、合作的和谐关系,才能使师生之间进行平等的交流和沟通,才能营造出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例如在课前几分种讲解一些计算机比较前沿的话题,引起学生的兴趣,在这期间学生会提问插话进行评论,这样就达到了互动的效果,还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

其次,在课堂教学中要给予学生足够的安全感。对于学生来讲,课堂自主探究一定存在不少的困难,在情绪上缺乏安全感,此时教师要努力创建有安全感的课堂,让学生有足够的自信。例如个别学生,对于上机操作比较胆怯,不能放开去操作,生怕搞坏电脑。遇到这种情况,就要鼓励他大胆操作,只有上机操作才能加深记忆,才能真正去理解和掌握课堂教学内容。在教学中,要对学生多进行鼓励,要允许学生犯错误,帮助学生尽快的接受新知,更好的掌握课堂教学内容。

二、确定学生探究的目标

学生的学习,学生是主体,教师不是学习的主宰者,而是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实施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角。课堂上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目标,让学生明确本堂课的教学内容和需要达到的程度,从而围绕目标自己动手操作、动脑思考问题,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例如为让七年级学生掌握表格的绘制,可以布置班级课程表制作任务,规定课程表的具体式样、表格的行数与列数、表格的边框和底纹的颜色等等,让学生上机操作练习。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往往会暴露他们感知理解新知的矛盾和差异,从而使教师的指导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鼓励学生主动去学习探究,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发现和解决问题,从而对课堂教学内容得到更深刻的理解。

三、提供学生探究的“秘方”

所谓的“秘方”是指教师为方便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提供的手段和方法。在多年的教学中,主要有如下几条“秘方”可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自主探究。

(一)“秘方之一”——教材

从书本上获取知识是学习的重要途径之一,所以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都要注意指导学生养成阅读教材的习惯,直接从课本获取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主体独立参与学习,发挥主体作用奠定基础。如在七年级《生物圈二号》一课的教学中,要求学生首先仔细阅读课本,

复习网页和图片的保存方法,同时要搞清楚下载网页上的文字以及利用记事本保存文字的步骤。在学生充分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几乎不用教师做任何讲授,学生基本上都能理解上述内容,为下载网页上的文字以及如何保存文字的实际操作打下了良好的知识基础。

(二)“秘方之二”——课件

利用书本获取知识去指导操作学习,固然是一种好的学习手段,但是学生群体中总存在着个体差异性。有些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不强,不爱看书或不一定能看懂书里的内容,这时教师就要变通,可以利用生动有趣的学习小助手——课件,很好的去帮助这些学生。如在七年级《浙江旅游》一课教学中,要求学生学会如何保存网页及网页上的图片,就可借用屏幕录制专家为学生们制作动画课件,并传送到学生机的桌面上。课件的内容主要是演示了如何保存网页及网页上的图片过程,当中还附有声音的解说,用起来很方便,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三)“秘方之三”——F1帮助

在操作使用计算机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会碰到多多少少的问题和无法解决的困难,在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的同时,更需要培养学生在碰到问题时寻求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信息技术学科中,碰到问题时比其他课程更多了一种解决问题的途径,那就是寻求软件本身的帮助系统。基本上每一种软件,都带有本身的帮助系统,并且该帮助系统是非常的详细,一个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人,完全可以通过该帮助系统来学会操作该软件。所以,学生在碰到困难时除了能向课本,老师寻求帮助,还可以寻求计算机本身所带的帮助,这也是这门学科的特点。让学生慢慢养成一碰到问题就习惯的按下F1帮助键的习惯,逐步培养具有自我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能力,这样才具有独立自主学习知识的能力,才不会被新知识所难到。

(四)“秘方之四”——网络资源和同伴资源

多媒体网络使教育资源全球化,丰富的网络资源为学生的学习带来许多便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碰到问题可以及时通过网络查询,快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学生熟悉的“百度”网站,有什么问题学生通过“百度”查询基本都能解决问题。同时基于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课中,也不能忘了“同伴资源”的运用――通过学生帮学生,协作性学习,不仅能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从中也培养了学生的团体协作精神和集体主义观念。如在学习如何设置桌面墙及屏幕保护程序的过程中,除了要求学生看书,还建议大家互帮互助,自由组合成小组一起探索。这种协作性学习就是“同伴资源”的很好运用。

四、创设学生探究的空间

高效的课堂教学离不开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这样学生就会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去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能更好的获取知识,提高技能,保证以积极的姿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尝试,真正做到让学生全面有效的参与。例如在教学网页文字下载的菜单操作和快捷键操作时,有些教师习惯于先让学生跟着教师操作,沿着教师的操作步骤,一步一个脚印来学习操作方法。这种教学表面上看似乎全体参与,全体动手,实质上是让学生按教师设计好的步子一步一步走到终点的。这种流于表面的浅层参与,难以激发学生的自主参与热情。如

果让学生自己想办法,网页文字下载如何操作,就给全体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他们会用不同方法得去操作,有的利用菜单,有的利用快捷键,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不能扶得过多,这样只会增加学生的惰性,不利于学生自主参与意识的培养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

教师要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从而以更饱满的热情参与课堂学习。要避免由少数学生的活动代替多数学生的活动,要让全体学生都能有效地参与学习。在平时的课堂中“学困生”的学习状态是一个关键,教师平时要对这些学生多一些关注,要加强指导,要让他们感觉到自己能行。例如,课堂提问时,重点提问学困生,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能够大胆回答问题;上机实践时要多指导学困生的操作方法等等;对他们的每次进步及时进行鼓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五、指导学生探究的方法

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一字不识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一个不会学习的人必将会被这个社会所淘汰。因此,教师在教会学生的同时,必须让学生会学,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能够主动学习,真正的喜欢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通过观察及看书,使学生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从书本上获取知识是学习的途径之一,所以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养成看书的习惯,明白书上的信息技术表达方式,抓住重点,依据学习内容,寻找答案,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如在七年级《无线技术》一课教学中,先尝试让学生美化文本框,但学生在Word里一下子还不知道如何去美化。于是让学生翻开书本仔细阅读,学生就能明白用鼠标右击文本框边缘,从快捷菜单中点击“设置文本框格式”命令。但是这个命令项中又有很多选项,哪个是才是所需的选项呢?根据书本的步骤学生就能很快就找到所需的“颜色和线条”选项,理解“填充色”和“线条色”的区别,最后根据题目要求就可进行美化,完成相应的任务。

(二)精心设计问题,使学生逐步学会思考的方法和习惯。

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很多的困难,此时,教师在一边可以通过几个巧妙的提问,使学生思路开拓,立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众家之言》一课中,学生利用自选图形美化幻灯片时,发现有的自选图形的内容被另外的图形遮盖了,不知道该怎么办好。这时教师提出了一个问题,请同学们观察一下各个自选图形的叠放次序?学生鼠标一操作,马上就明白了,只要把叠放次序调整一下就行了。这样的提问,不仅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同时也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从中学到了一些有用的思考方法。

(三)运用类推和迁移,使学生掌握自我建构的学习方法。

类推和迁移是学生在很多学科中经常会采用的学习方法,信息技术学科也不例外,特别是学习那些与旧知识联系比较紧密的新知识更是离不开类推和顺向迁移。类推是指学生借鉴过去所学习的知识和方法去推出对新知识和技能的认识,它是学生获取新知识的重要途径。如学习了文字的“复制”和“粘贴”就可以类推到图片、自选图形等对象的“复制”和“粘贴”,也可以类推到文件和文件夹的“复制”和“粘贴”。顺向迁移是指先前的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这种影响在信息技术学习中的作用尤为重要。例如学生在记事本中学会了文字工具的应用,在Word中虽然软件

不一样,但是对于字体、字号、字形的设置方法是完全可以通过迁移而获得的。同样在Office套装中掌握了Word软件的使用,那其他几个软件学起来就相对轻松多了,因为Office套装中各个软件的界面都是类同的,也可以通过迁移而获得操作方法。

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又是一门飞速发展的学科。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时代的要求,也是信息技术教师的责任。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实现教学民主,让学生真正的成为教学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创设更多自主探索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洪亮. 现代教育理论导读[M].山东: 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09.4.

作者简介:

戴立松:中学一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为信息技术教学。

上一篇:科技局干部整改报告下一篇:创业环境的利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