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美育视域下语文教学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2022-09-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新时代背景下,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学校美育工作, 在全国教育大会中, 将学校美育提升到重要的战略地位。学校美育作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一项基础工程, 仍然在基础教育中属于弱势地位, 同时伴随着认识不足, 基础不够, 落实不符等突出问题。新时代下如何推进学校美育再上新台阶?成为当前美育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教育部提出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学校美育工作中[1], 作为新理论视角的生态美育, 为推进新时代学校美育供了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同时也为学校美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可行路径。

一、生态美育的缘起与发展

生态美育是以生态美学作为观念导向发展而来的教育理念。近年来随着教育现代化发展, 生态美学已然成为我国美学界的热点, 曾繁仁先生将生态美学定义为:生态美学是一种在新时代经济与文化背景下产生的新的人类存在观, 是一种人与自然, 人与社会达到动态平衡, 和谐一致的处于生态审美状态的存在观。[2]龚丽娟认为:生态美育是从传统中的生态教育发展而来, 既是对传统生态教育创新与发展, 又注重人的生态审美价值观[3]。因此, 生态美育既包含生态教育的知识层面, 又包含审美教育的美学体验, 既具有一致性, 又有本质区别。从目标上来看, 生态美育与生态教育都是实现人类、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 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从教育内容上来看, 生态教育以生态知识的传输为主, 作为一种科普性教育而存在[4], 而生态美育则作为美育的一种, 更深层次的体现了生态教育的人文延伸, 赋予生态教育美的内涵。生态美育作为传统美育与生态教育的融合理念, 为新时代的学校美育工作展开提供了和谐发展的美学智慧方案。

二、语文教育中生态美育的特征

(一) 生态性

通过语文教学对生态规律的把握和传输, 学习生态理论知识, 以及认识人与世界的和谐性与可持续性[5], 体现语文生态美育中的生态性。教育者在实施途径上, 要将传统的学校美育拓展到生活中, 涵盖语文学习生活。同时生态性, 强调的是一种可持续的, 立体的美育实施环境。因此, 语文教育中的生态美育, 不仅存在于语文教材中, 同时需要立足于班级之外的教学环境。

(二) 形象性

语文教材中有散文, 诗词, 歌赋等语文素材, 蕴含着丰富的生态审美价值, 与传统文化价值。文字化的生态美育素材, 需要转化为学习者的立体思维。因此, 生态美育的形象性需要通过直观的艺术手段进行教学, 还原情感体验的真实性, 将学生带入情境之中, 还原语文教材中的生态美。

(三) 情感性

生态美育的情感性体现为, 以生态整体主义价值观为指导, 将人类置于整个自然系统中, 同时倡导和谐, 平等, 可持续的理念。生态美育的情感性体现在语文文本中丰富的情感体验, 学生通过对文本中包含的生态素材学习体会到人与自然、社会、自我的关系, 进而学习和谐共生, 产生对自然的敬畏与人类关系的尊重。

(四) 实践性

语文生态美育最终要落实在实践中, 主体通过情感体验产生共鸣, 进行自我审视, 以审美化的生存理念改造世界和美化世界, 实现人与自然, 人与社会, 人与自我的和谐共生。因此, 语文生态美育不仅要有生态美育的认知, 也要具备相应的情感体验内化为学习者生态审美准则, 最终落实到个人的实践经验。

三、语文生态美育的实践困境

目前我国教育现状来看, 一方面是德智体美劳发展, 另一方面则是思维训练, 技术与科学教育等。但是最终的教育结果是否都落实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审美价值观念, 还有待商榷。

(一) 生态美育难以深入语文课程

首先, 传统语文课程是以分科课程作为存在形式, 在课程性质上更偏重于语文的传统知识教学[6]。分科课程的界限致使生态美育沦为语文课堂教学之外的存在。其次, 作为新发展的生态美育理念, 由于很多教师对生态美育的本身不了解的原因, 将生态美育的落实引向瓶颈, 即使有部分教师注重语文课堂教学内的审美教育,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仍存在落实不全的状况。

(二) 学生对生态文本兴趣不高

语文教学中的生态文本对于学生来说偏向抽象场景的想象, 描述性的生态文本需要高度的想象思维, 导致学生的兴趣度并不高[7]。抽象场景的想象, 对学生的抽象思维具有高度的要求, 同时还需要辅助工具创设环境构建符合生态文本的教学环境。生态审美教育是生态化环境与精神环境和谐统一, 因此, 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 学生才能够真实感知。

(三) 教材缺乏生态美育视角

当下语文教材更多的是人类中心主义思想, 将人看作是自然的创造者, 人类的需要为改造世界的出发点, 教材中对反映社会问题、人类社会未来发展以及可能出现的生活危机, 社会危机体现较少。[6]生态美育是一种区别于普通美育的特殊审美教育, 生态美育是人与自然, 人与社会, 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交流, 落实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四、语文生态美育的实施路径

(一)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自觉实施生态美育

首先, 教师作为“引导者”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 生态美育作为学校美育工作的一部分, 需要教师首先更新自己的理念, 依靠教师个人的自觉性与实践性, 进行生态美育的实施, 同时以生态美育作为教学实施的理念导向, 生态美育才能得到应有成效。其次, 语文学科中的“生态美育渗透”是当前语文教学中的缺失[9], 改变传统美育中“训练导向”的传统教学模式, 创新性的挖掘生态文本中的内在审美元素, 深入社会与自然, 主动体验, 践行生态美。再次, 教师要以学科特性为基点, 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 解读不能仅仅停留在“认识自然”阶段, 忽视对生态美育思想的培育。

(二) 在体验中落实生态美育

真实的情景体验是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与手段, 创设具有意象的教学情境[10], 创设生态美与情境, 要通过激发情感, 引发想象等多种方式, 将学生带入教学情境, 使学生身临其境, 深入理解文本, 领会文本所要表达的情感, 通过环境的创设,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联想与想象, 提高生态美育效果。另外, 创设生态美育情境, 还可以借助多媒体资源, 生态素材视频配合背景音效, 营造教学氛围, 突出生态美育的理念, 引发学生情感共鸣, 从而上升到生态美育价值理念的高度。

(三) 教育系统中生态审美理想的确立

建立明确的生态理想, 引导我们明确的追求生态审美达到生态审美的高级境界[11]。生态审美理想的确立指导着学生的生态美育实践。生态美育作为学校美育的一部分, 应当整体协调, 和谐并进, 实现可持续发展, 为生态审美理想的实现提供力量源泉。语文课标提出符合当今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要求明晰语文教材中的生态素材, 语文课堂的生态实践。生态意识是生态实践的前提, 要实现生态审美理想, 应当将生态美育理念融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四) 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生态美育资源

语文教学与生态美与密不可分, 当前语文教学多停留在生态美育的理念传授层面, 忽视了对学生个体价值观的培养。语文教学需要运用语文教材脚本呈现语文生态美育课堂, 以此来塑造学生的生态人文情怀, 构建生态美育文化场。[4]当下语文教育中缺少生态意识,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方面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 社会等语文课程资源, 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开发, 积极利用。通过课堂教学整合课内外生态实践, 不断开发教材中的育人功能, 落实生态美育的“生长点”。[13]同时依托教材, 在社会文化实践中形成生态美育的行动和体验。同时, 在教学设计中将教材内外含有生态美育资源进行放大融合, 设计体验性的教学流程。

摘要:生态美育为学校美育的开展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 语文课堂教学作为开展学校美育的场所, 存在以下实践困境:生态美育难以深入语文课程, 学生对生态文本兴趣不高, 教材缺乏生态美育视角。应通过教师自觉实践生态美育, 在体验中发展并确立生态审美理想, 充分挖掘生态审美资源的路径落实生态美育。

关键词:生态美育,语文,教学

参考文献

[1] 陈宝生.做好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N].光明日报, 2019-05-07 (15) .

[2] 曾繁仁.生态存在论美学论稿[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3:51.

[3] 龚丽娟.从生态教育到生态美育——生态审美者的培养路径[J].社会科学家, 2011 (7) :130-133.

[4] [12]方焓.生态美育视域下的中小学语文教学[D].南宁:广西民族大学, 2010.

[5] 秦初生.论生态美育的基本特征[J].教育观察, 2018, 7 (19) :130-133.

[6] [8]刘嘉庆.生态美育视野下的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研究[D].石河子:石河子大学, 2018.

[7] 李琴.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生态美育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 2017.

[9] 吴兆宏.生态美育的构建与学科渗透的实施[J].基础教育研究, 2003 (9) :6-7.

[10] 刘增爱, 付金凤.生态化语文美育情境法探微[J].江苏教育研究, 2013 (15) :18-21.

[11] 丁永祥.生态审美与生态美育的任务[J].郑州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5 (4) :51-54.

[13] 杨金芳, 周洁琦.小学生态美育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 2013 (12) :48-51.

上一篇:自动化制造系统控制策略综述下一篇:关于当前形势下我国建筑工程招投标中面临的困难及其改进策略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