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美育走进课堂

2024-07-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让美育走进课堂(推荐8篇)

让美育走进课堂 篇1

一个受人尊敬、受人欢迎的语文老师,都会自觉地在语文课堂上播撒美的种子,让美的思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在学生身上开花结果。在教育教学中实施美育,应该成为我们所有教师的品质之一。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谈谈我的一些感想和体会。

一、小学语文美育的现状

1.重德智,轻美育

我们的教育方针明确要求学生要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然而,在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与德、智、体相比,美育所占的分量最轻、地位最弱,不少学校和教师只重视学生的成绩分数,忽略了育人的根本职责,把美育当作可有可无的东西,甚至被一些教师当作软目标而不予以重视。

2.一问就有,一做就难

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计划,教师的教学计划中都制订了相应的美育目标。实际上很多学校以为美育就是教会学生唱歌、跳舞、画画。说到底,就是对美育缺乏足够的认识。

3.忽视学生审美个体的差异

不少课堂老师唱主角,学生当配角,课堂上始终有一只老师无形的手牵着学生走,学生心灵的火花、独特的感受,都被老师的教忽视了。

二、美育在小学语文中的重要作用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错,教师的责任就是教书育人。党的教育方针是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可见美育在小学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在语文课堂中渗透美育,让孩子从小明辨是非美丑,从心底里向往真善美,自觉地远离假丑恶;培养美的情操,净化幼小的心灵,从小心存善良、与人为善,有爱心,乐于助人,好好学习,既会做事,又会做人;长大后具有高尚的品质,健全的人格,愉快地生活,为社会作出贡献。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重视语文教学中的感染熏陶作用,发挥语文教师独特的人格魅力,用教师自身的人文精神去滋润、去涵养、去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品位。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责无旁贷!

三、让美育走进小学语文课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语文中的美育旨在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人们常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怎样让每个小学生从小养成审美意识,培养审美观念呢?作为一位合格的语文教师,应该善于发现、挖掘教材中美的因素,引导学生用眼睛去观察,用心灵去体会,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启迪智慧、增强生活乐趣,塑造学生高尚的人格和美好的心灵。美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1.美育蕴含在对课文的理解感悟中

学生喜欢语文课,是从喜欢语文课本开始的。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大量文质兼美的文章,插图色彩鲜艳、清晰精美,形象生动、活泼可爱,首先就给孩子心理上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1)感受自然的美。教学《秋叶飘飘》一文时,我充分利用自然资源,陶冶学生心灵。我让学生到大自然中采集树叶标本,各小组之间开展赏叶会,通过比一比、赛一赛、分一分的活动,学生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有的能按颜色分出树叶:绿、红、黄、蓝、黑等,有的能按形状分出树叶:圆形、卵形、针形、心形等,学生既学会了事物可以按不同的标准来分类的知识,又从中培养了热爱大自然、热爱美的情趣。

(2)善于捕捉教学时机。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回想我教学《慈母情深》一文时,当学生情之所至,急于表达时,我让学生联系实际,想想父母为我们做了些什么,说了些什么;读了这篇文章之后,哪些地方最使你感动。要使学生感情入境,体情明理,出境悟文,每一次朗读都有不同的要求,把学生的情感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一步步激发出来。使学生真正做到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从心灵上得到启迪,受到感染。

(3)让学生多积累。从课文中背诵优美的词语、精彩的句段,从课外阅读和生活实际中获得语言材料,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

2.美育渗透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

美的情感从哪里来?从对文章的`品词析句,从朗朗的读书声中来。

记得我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时,上课一开始,我就播放《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朝鲜人民为什么称志愿军为亲人?志愿军为什么成为朝鲜人民的亲人?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很快地进入朗读课文这一环节,接着我再让学生通过对重点词句的深入分析体会亲人之间的感情,这时,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真切的情、真挚的言在阅读中从学生心田缓缓流出。我再通过学生不同形式的朗读,让学生体会到大娘为了战士们,冒着炮火给志愿军送打糕,而昏倒在路旁,为了救护在家里休养的志愿军伤员,失去了唯一的小孙孙;志愿军为了朝鲜人民空着肚子和敌人拼了三天三夜等内容,让学生明白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这种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是比山还高,比海还深。这样做,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文字,又激发了学生用心去感受体验课文所描绘的情。一节课有音乐的刺激,媒体的辅助,教师的引导,在朗读中开始,在朗读中结束,整个课堂书声琅琅。

的确,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必须使德、智、体、美等教育并列发展,相互制约,相互影响,渗透于整个语文教学活动中。这样才能培养出身心和谐发展、人格完美的高素质人才。

让美育走进课堂 篇2

一、欣赏实验的现象美

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行的化学教材中有很多能够激发学生审美情趣的实验,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如果能够利用教材中的实验资源, 组织并指导学生亲自参与化学实验, 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 见证了奇妙的化学现象, 受到美的熏陶, 感受到了化学学科的独特魅力, 从而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

例如, 甲烷、四氯化碳。白磷等分子结构给人以对称美;氯化钠、氯化铯等晶体结构给人以均衡美;金属元素的焰色反应、氢氧化亚铁与氢氧化铁的相互转换、氨气的喷泉实验、酸碱指示剂的姹紫嫣红、金属单质的迷人光泽等给人以色彩美;铝热反应、铁在氧气中燃烧、镁在二氧化碳中燃烧、黑火药的爆炸给人以壮观美;化学平衡的有规律移动给人以动态美……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挖掘化学中美的元素, 引导学生去探索并发现美, 真正达到以美激情的目的。

二、把握教学的语言美

课堂上, 教师生动形象、抑扬顿挫、绘声绘色并且富有韵律美的语言也是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因此就要求教师采用恰当、鲜明的语言进行教学, 语言表述做到清晰准确, 详略得当, 要让学生在教师的表述中潜移默化地学会思考、学会探究、学会发现、学会创新, 进而学好化学这门学科。

因此, 教师应针对不同的内容题材, 不同的目标要求, 选择不同的语言方式。有的内容属于了解内容, 以开阔视野为目的, 这样的内容宜处理为谈话法, 娓娓道来, 听起来轻松自然;有的内容逻辑性强, 需要准确掌握, 教师应选择错落有致、精心设计的系列语句。总之, 教学时针对不同内容应抑扬顿挫, 峰回路转, 这就是化学教学的语言艺术魅力之所在。

三、控制教学的节奏美

教育心理学家认为, 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是有一定规律与节奏的。因此, 我们教师在上课时, 要注意控制好课堂节奏, 让学生随时保持对教学内容的注意。教师在上课之初, 可首先通过知识回顾、实验展示、提问设疑等方式使学生产生有意注意。在讲授新知识的时候, 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激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欲望和兴趣;当讲授到重点难点时, 还要想法引起学生的有益注益。这样,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 适当加入一些趣味性的内容进行调节。例如,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创设一些富有情趣的化学实验, 这样不仅能复习巩固所学的化学知识, 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而且还能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 开拓学生的思维, 进而提高化学教学效率和质量。因此, 把握好化学课堂上张弛有度的节奏美,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让书法美育走进校园走进课堂 篇3

【关键词】书法美育 课堂 校园

书法美育是指借助书法艺术,而实施的审美教育,能够催人进步,具有净化了心灵和提升审美能力的作用。书法既是一种无声的音乐、文本上的舞蹈,同时,也能够反映出人们的情感。在信息时代背景下,受到快餐文化的不断冲击,在一定程度上威胁了我国书法文化的传承。为此,高中生作为民族的栋梁,更应该积极承担起这一责任,而将书法美育引入到课堂和校园是对高中生进行书法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径,对推进课堂、校园书法美育活动是极为必要的。

一、大力开展书法美育课程

书法美育,能够对人们的气质以及涵养起到潜移默化的提升作用。反之,如果不能够对学生进行书法美育的引导教育,在物质日益丰富的今天,高中生的良知善行反倒会受到一定程度的侵蚀。具体体现在有部分人群在书写时,将自己在纸上的夸张之谈自诩为书法,一些摇头摆尾以及千奇百怪的书写姿势,更加激化了人们日益浮躁心态的形成。

基于此,在高中教育教学中,可以将书法美育融入到现代科学教育模式,从高中生的习惯、记忆以及心灵净化角度出发,将我国博大精深的美好、朴质举止喜欢植入到高中校园、课堂教育中,从而使中华民族自信心得到有效的传承。由此可见,高中学校只有强化开展书法美育课程的力度才能够使书法教育得到有效的落实。而大力开展书法美育课程可以从免费购置练习纸、墨水以及毛笔等书法学习用品着手,并增加书法美育的课时,从而使书法美育能够真正的走进高中的校园和课堂。

二、提升书法美育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

师资队伍软实力是书法美育的关键。为了保证书法美育能够真正的走进高中的校园和课堂,学校要强化培训美术教师的书法素质。与此同时,在条件允许的情绪下,也可以通过聘任专职的书法教师,来到高中校园进行授课。在日常书法美育中,学校可以要求任课教师自行选择一种喜爱的书法形式,并进行有意识的强化训练,借助组织优秀听课笔记评比活动以及教师优质教案评比活动来使任课教师的书法素养得到有效提升。

另一方面,学校作为书法美育的重要场所,教导处要积极在高中学校落实书法美育课程,要对任课教师的潜力以及特长进行充分挖掘,并优化对高中生的书法教育。学校可以增设专门的书法美育教育,将全面有书法天赋和书法功底的高中生组成为书法兴趣小组,从而调动高中生参与到各级各类书法活动中的积极性,并通过各个活动,来强化自身的书法素养。

三、高中书法美育课程实施注意事项

1.培养高中生积极的书写心态

美术任课教师要重点培养高中生积极的书写心态。在书法上,书法家表现出的意境主要有冲逸之致、恬静和平淡,该意境关系到书写人的淡泊、心境修养等气质。需要注意的是,心境美源于一个良好的书写心态。为此,在高中书法美育教育过程中,任课教师要以“静”的教育为出发点,对由于高中生在较大学习压力下产生的躁动不安的心态进行矫正,从而对其心境气质进行科学的培养,帮助其提升书法造诣。

2.引导高中生养成正确的书写姿势

书写姿势的“范式”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倘若执笔姿势端正,势必能够对高中生写出漂亮、美观的字形起到一定帮助作用,这类似于舞蹈艺术中的“量范儿”,给人一种合乎法则、文雅以及舒适之感。在进行书法美育过程中,对端庄的执笔姿势进行传授是首要任务,杜绝花架子形式。与此同时,学生的坐姿也是高中美育中书写姿势规范的重点内容,任课教师要借助家长以及学校的力量,规范高中生的执笔姿势,从而督促高中生写出一手好字。

3.优化高中生书写过程中对气息的运用

让生活走进课堂 篇4

职高英语新大纲强调日常生活和职业场景英语能力的培养,<英语基本版>(第二版)第六单元的课题是In the Restaurant,它的教学内容就是生活中如何选择餐厅及在餐厅点餐的过程.这一内容给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和在实际实践中运用语言提供了-个很好的平台.而能否让这样的生活走进课堂,让学生置身在这个情境中,使他们全身心地体会生活中英语的应用,从而体会验到学习英语的乐趣,就是笔者本堂课的任务.

作 者:潘丹 作者单位:富春职业高级中学,浙江富阳,311400 刊 名:湖南中学物理・教育前沿 英文刊名:CUTTING EDGE EDUCATION 年,卷(期):20xx “”(12) 分类号:G633.41 关键词:

让朗读走进语文课堂 篇5

甘肃省临泽县城关小学 陈翠玲

小学语文课文语言优美,浅显易懂,是落实大纲要求的极佳载体。那么,如何开启朗读训练这扇大门,进行朗读训练,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呢?

一、范读引路,激发兴趣

朗读教学的基本手段是“口授耳听”,我想这“口授”就是教师的示范作用,通过教师的示范,形成课文所需的情感氛围,使学生进入意境,受到熏陶,感受语言的魅力所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有滋有味的朗读一定能将学生带入课文意境。

1.范读

范读是最好的方法。教师通过范读,或者听录音朗读,把文中包含的深情朗读出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榜样的模范作用,给学生提供一个学习的范本。低年级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他们的朗读水平就能有所提高。教师范读本身也是对学生“授之以法”,对他们同样可以起到引导、启发、激励和感染的作用。

2.领读

通过范读后,可以让学生当小老师一句一句领读。这样的方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选到的学生,他的朗读水平得到老师的肯定,喜形于色,这样一来,充分调动了学生读书的积极性,进一步激发了朗读的兴趣。对其他同学来说也是很好的促进,大家都十分专注地跟读,因为如果表现出色,也会当选为小老师领读。

二、掌握技巧,传授方法

当大部分学生对朗读产生兴趣时,教师要趁势交给学生读书的“金钥匙”。对于低年级学生,教师传授方法时不能操之过急,起点要低,要逐步引导,循循善诱。

1.养成好读书的习惯

要求学生朗读时做到一个“准”字",即:不读错、不添字、不漏字,发音清楚、响亮、不拖音。同时,还要指导学生读好停顿和重音,这非常重要,试想一下,学生如果一口气把课文读完,语调从头到尾都是一样的,那就谈不上是朗读了。

2.抓住关键词语朗读

读好关键词语能帮助学生体会句子包含的意思和情感。如:教学《笋芽儿》“春雨姑娘在绿色的叶丛中弹奏着乐曲,低声呼唤着沉睡的笋芽儿……”一句,我引导学生:“低声呼唤”时是怎样的表情?自己做一做。该怎样把它表达出来呢?学生马上意识到该轻轻

地读。“沉睡”是什么意思?你睡的很香时希望别人怎样把你叫醒?学生意识到要亲切的呼唤。通过对关键词“低声呼唤、沉睡”的点拨,学生的脸上马上出现了亲切的表情,读的语气温和。“熟能生巧”,随着朗读文本数量的积累,学生逐渐学会自己捕捉文中的关键词语,语感在悄悄地形成,这样就可放手让学生自由美读了。

3.换位联想朗读感悟

新课程的课文贴近生活,朗读训练时把自己换成文中的一个角色,试着入情入境,就能感悟出读书的语气、表情来。如:读《胖乎乎的小手》一文,妈妈下班回来,看见画,笑着说:“这胖乎乎的小手给我洗过手绢啊!”读这句话时,想一想,你自己帮妈妈干完了活,妈妈是怎样表扬你的?是不是眼睛笑眯眯的,嘴巴合不拢。听了妈妈表扬你的话,心里是不是美滋滋的?想好以后,再来读这句话时,就会笑容满面的读出夸奖、喜爱的语气来。

三、反复诵读,体验快乐

为了让学生把课文读好读到位,可采用以下几种方式引起学生朗读兴趣,带领学生感受朗读乐趣。

1.分角色朗读

即让学生读课文里描述的不同角色。如《春雨的色彩》一课,让学生戴上头饰,变成小燕子、麻雀、小黄莺,各自朗读它们争论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的语句,这样,学生把自己当成是课文里的一员去感受,去理解,就能读得入情入境。

2.表演式朗读

表演式朗读有种:(1)分角色表演式朗读。

即在分角色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再演一演。学生走进课文,用绘声绘色的朗读,形象贴切的表演,把课文所描述的情境展现出来,让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如《春雨的色彩》、《美丽的小路》、《丑公主》、《三个儿子》等生动有趣的课文,都可以采用这种朗读方式,让学生体验快乐。

(2)表演再现不同角色的形象朗读

如《三个儿子》一课,对话多,可通过表演再现不同角色的形象:两个妈妈是怎样夸奖自己的儿子的,这两个妈妈的儿子是怎样表现的,没有什么特别地方的儿子是怎样帮助妈妈的。在表演中让学生体会为什么老爷爷说只看到一个儿子,帮助学生理解要孝敬父母的道理。

3.比赛式朗读

比赛式朗读最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教学中同一篇课文我们可以进行同桌赛读、男女赛读、小组赛读、师生赛读。让朗读小能手展示自己的魅力,带领大家共同提高。

4.想象式朗读

根据课文内容,边朗读边想象,把文字变成一幅幅活的画。如学生朗读《宿新市徐公店》这首诗时,我让他们闭上眼睛想象诗中描写的画面,结果有的学生说,我好像看到一个小孩在菜园旁边追黄蝶;有的学生说,我好像看到春天到了;还有一个学生说,我好像看到了美丽的菜花中飞舞的蝴蝶……想象式朗读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丰富的想像能力。

5.配乐朗读

朗读课文时,用合适的音乐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以情激情,感染学生。新课程的课文录音带里都伴随着合适的音乐,在教学中我们不妨把它利用起来。比如学习古诗,我们就可以为古诗配上合适的音乐,引导学生像古人一样吟诗,尝一尝当诗人的滋味。

让陶艺走进课堂范文 篇6

【内容提要】

我校开展陶艺教育,就是为了让孩子走进自然,体验创造的成功感;激发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兴趣和积极性,促进学生全面和谐而富有个性地发展。我校进行了近两年的《让陶艺走进课堂》的课题研究,在研究过程中通过分阶段、确定基本思路、采取各种研究方法、讨论研究方案、征集研究形式等一系列的过程进行研究、分析、讨论,经过努力取得了许多丰硕的成果,同时也总结了不少的成功经验。当然由于水平有限,参考的资料有限和时间的仓促,研究的过程中难免有不当之处,恳请各位专家给予批评、指正。我们认为,这项课题研究仅仅是一个研究的开始,有待于今后进一步地探索和实践。

关键词: 发现 引进 学习实践 总结

一、课题的提出

开展陶艺教育,是素质教育非常有效的一种载体。它包含了文化、历史、艺术等多学科的内容。但目前在我市的学校教育中,陶艺教育还只是刚起步不久的课程,许多学校和老师对陶艺教育的作用还没有足够的认识,加上许多教师教育观念比较陈旧,以为陶艺教育就是教给学生一些陶艺的制作方法,忽视了学生的审美感受和个性发展,忽视了陶艺课程的综合教育功能。因此,开展陶艺教育在培养学生多方面素质中的作用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校开展陶艺教育,就是为了让孩子走进自然,感受生命的意义、泥土的芳香,体验创造的成功感、表达自我情感的一种全新的教育内容;就是想尝试通过陶艺活动激发学生对美的敏感性,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兴趣和积极性;将陶艺与其他领域自然地、有机地联系融合在一起,促进学生全面和谐而富有个性地发展。因此,我校于2007年提出了让陶艺走进课堂的科研课题,此课题在2007年9月被正式立项为银川市的规划课题,历时两年。

自本课题确定以来,依据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由陶艺领导小组共同协力完成,研究过程进展顺利,目前我们已完成了两年的课题研究工作,积累了大量、充分的结题材料。

二、课题研究的过程

课题研究的过程大体分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均有明确的研究任务,均采用了适当的研究方法。

☆第一阶段:陶艺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2007年9月至2008年1月)

本阶段的主要研究任务是:学习相关的理论;确定两个实验班;搜集并整理有关教学资料;调查学校陶艺教学的现状;确定适合本学校教学的《陶艺》校本课程初稿:确定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

☆第二阶段:陶艺课题研究的实施阶段(2008年2月至2009年1月)

本阶段的主要研究任务是:试验班上课的方案和策略研究;以两个实验班为重点,以骨干教师为核心,边设计,边实;反思与调整;检测教学实验的效果。

☆第三阶段:陶艺课题研究的总结阶段(2009年2月至2009年9月)

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进行专题研讨与交流;撰写研究课题总报告;信息资料整理。本阶段的主要研究成果(最终成果)是形成课题研究总报告1份。

自本课题确定以来,依据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方案,由校领导小组共同协力完成,各方面的研究工作有条不紊,进展顺利,目前我们已完成了以上三个阶段的研究工作。

(一)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

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是:发现陶艺→引进陶艺→学习实践→总结经验

发现陶艺

很多次看到商店或礼品店里摆放着的一些漂亮的小饰品非常的喜欢,但就是不知道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后来经过详细询问后才知道原来是用陶泥做的。于是上网查看了大量的陶艺作品形式各异以及制作工具、方法等等,让我大开眼界。如果你留心观察就能发现街上或商场里都为孩子设置了做陶艺的场所,气氛热火朝天,受到家长、孩子们的好评。出于好奇和喜爱,我自己也尝试玩了几次陶艺,刚开始做的是瓶子,尽管手上到处是泥,但玩起来非常地有趣,瓶子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成功地完成,看着完成的瓶子心情异常地激动,成就感和自豪感油然而生。另外在江苏宜兴市的一位朋友那里也了解到了一些关于陶艺方面的知识,对陶艺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我心中闪出了在学生中开展陶艺教学的想法,出于对捏制环境、条件、材料等等的顾虑一直没敢提出,直到2006年,陈宫校长的到来让我的想法终于得以实现。

引进陶艺

有人说只有锻炼其双手,才能启迪其心智,促进发展,双手活动是思维产生的源泉。我考虑到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大胆引进贴近学生生活、兴趣的课程,尝试以陶艺为载体,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大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引进陶艺的想法经过长时间的琢磨思考,在陈宫校长的大力支持下,终于进入了我们的课堂,因为没有经验,所以就上网查看学习,努力让陶艺成为孩子们喜爱的课程。实践证明,陶艺活动正好为学生提供了动手活动的机会,为发展学生动手能力和创造力提供了很好的机会。为了让学生深入的了解陶艺,我们专门成立了陶艺小组,经过商讨,确定主要负责人是李冬丽,承担授课、收集资料、组织试验、烘烤展示、整理总结等任务,其他教师协助工作。

天真无邪的孩子敢于幻想,创造性思维出乎大人的想象,每次陶艺活动都有让人意想不到的作品诞生。在陶艺创作中,学生们都会显得自由和放松。在学陶体会里,有个学生就写到:柔软的泥巴是释放自己和表现自己的最好玩具!这正体现了陶艺施展自我创造性意识和思维空间的独特功能。

学习实践

说起刚刚起步的陶艺小组,在没有先例的教学活动中,既没有陶艺知识经验的指引,也没有大师所要求的艺术规则。教师靠的只是一种原始的热爱,学生沉醉在自己的世界里。在进行陶艺教学的同时总会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和困难,由于陶艺在银川市中小学中都还只是刚刚开始,各个学校都处于摸索阶段,教师之间的经验和交流也都只是浅显的讨论,所以只有在网上查阅有关陶艺方面的资料,欣赏陶艺作品,学习其制作的方式和方法,深入的研究陶艺,探索其中的内涵。在具体陶艺实践过程中,我注意引导学生陶艺的制作方法,注意养成好的习惯,比如用完的塑料袋及时扔到垃圾桶、用完的工具及时清洗放回到工具盒,用运捏、压、团、揉、搓等等方法捏制所需要的各种造型,在情景画创作时,总会留有创造的余地给学生,并且不断给予引导,强调要勇于创新。经过一个学期与泥的接触,学生熟悉了泥性,开始出现一种探究心理,有探察一切的愿望。在学生心里只要是新鲜的东西,都会引起他们的注意,他们已经不满足刚开始的那种临摹式的创作,在制作简单造型的过程中渐渐加入了自己的想法和创意。已经有意识地对陶土进行揉、搓、卷、压,进行创造性的设计。在生活的启迪和诱导下,在老师精心辅导下,一尊尊质朴的陶艺品,从孩子们的小手中诞生。

我校在陶艺教学环境的创设上,有宽敞明亮的大教室、便捷的网络资源检索及多媒体投影,现代人文气息的作品展室,陈列着学生亲手制作的陶艺作品,配以舒适幽雅的背景音乐,这些充分体现了课改的教育理念。同时,在教学方法及思想上主要体现为,陶艺欣赏(与学生一起认识和了解中国璀灿的陶瓷文化,向学生介绍国外的陶瓷文化)→由简易到稍微复杂形体的陶艺制做过渡练习(陶艺基本成型方法认知,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展开讨论,以确立自己想表现的形象)→综合成型方法(让学生能够融会贯通和触类旁通)→命题创作(立体造型和平面造型)(让学生能够在特定的主题下以自己的思维模式来加以表现)→自由创作(立体造型和平面造型)(陶艺课上学生们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不受约束,可以个人表现也可团体合作,为学生创设自主的情景模式)。陶艺教育,具有整体性,它体现个人、社会、自然的内在整合,体现科学、艺术、道德的内在整合,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创新教育、与师生互动协作进取的动手能力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突进和方式。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制作陶艺作品,动手协作交流感受和心得体会,在玩中学,学中玩,不但培养了动手动脑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体会到了快乐,满足了内心的需求,这无疑体现了现代教育思想。

总结经验

陶艺是一门需要耐心、需要细心、需要认真用心体会的课程。通过陶艺活动,可以培养其耐心和细心,逐步形成坚忍不拔,坚持到底的行为习惯,并最终化为良好的品质。

经过一年多的研究,我们深切的感到:开展本课题的研究,无论是对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还是学生,可用收益匪浅四个字来形容。从陶艺的基本技能训练(捏塑成形、泥粒成形、泥条盘筑成形、泥板成形),到自我设计、制作,指导老师和学生都掌握了一定的陶艺民族特色技能。

(1)课题研究加快了教师专业化成长。在参与研究的过程中,教师通过理论学习,个案记录、分析,研究课等,逐步将正确的学生观、教育观转化为教育行为。同时,也提高了教师对学生行为的领悟能力和对自身行为的反省能力,使我校教师的专业素质上了一个新台阶。

(2)通过课题研究,积极的师生关系正在形成之中。区域活动中,教师在与学生的交流或互动的过程中,努力做到关爱学生,与学生平等交谈,参与学生的活动,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积极回应学生的行为等等。

(3)课题研究最大的受益者是学生,良好的活动环境、师生关系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宽松、自由、平等与尊重,他们活泼、大胆、敢想、敢于探索,尽情地表现自我,尽情地想象创造,思维明显活跃了,创新的火花时时喷发。

(二)课题采用的研究方法

本课题根据学生活动的特点,运用了观察法、调查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等,并辅以问卷法、访谈法、座谈法等进行研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得到了充分的肯定。

1、观察法:在进行捏塑具体事物时,有条件的话必须在仔细观察事物的基本特征、动态变化等后,学生才能够捏塑出栩栩如生的事物来。因此,在陶艺活动里,教师应积极利用可视、可听、可感的教学媒体为学生做好陶艺活动的准备工作,既让学生产生玩陶的渴望,又为他们的创造活动提供可能性。

2、调查研究法:对学生参加陶艺实践活动的兴趣、态度、实践能力以及合作意识、创新意识等内容,通过问卷、访谈、座谈等方法,客观地进行分析和比较。

案例:调查题目(写一篇小作文,题目自拟。你最想用陶泥做什么?在制作中有没有令你自己非常满意的作品出现?你是怎么做的?谈谈你对陶艺的感受?)

调查的年级是三、四、五、**个年级各班,每个班都有97%以上的学生都写出了有令自己满意的作品,并写出了作品的名称,介绍有的详细有的简单,有98%以上的学生喜欢上陶艺课,对陶艺课有非常浓厚的兴趣,并希望继续开展下去。在调查结束后,我们研究小组挑选出写的整洁工整、语言优美通顺的文章粘贴到展板上进行了展示,更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a、问卷法:对学生进行课题有关方面内容的调查,综合调查资料分析,作出正确的研究途径。

在陶艺课程实施两个月后,我就有关陶艺的几个问题在二年级、四年级、六年级各抽一个班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的具体内容如下:

(1)、你知道陶艺了吗?从哪知道的?

□知道 □不知道 从 知道的;

(2)、你知道做陶艺用的材料是什么吗?

□知道 □不知道 是 材料;

(3)、你对陶艺感兴趣吗?

□感兴趣 □非常感兴趣 □一般 □不感兴趣

(4)、你想学吗? □想 □不想

实验结果表明:每个班有98%以上的学生都喜欢上陶艺课,对陶艺知识的了解都是通过上陶艺课知道的,并且都有足够的热情参加陶艺活动,经过陶艺研究小组讨论,为了丰富学生的课业内容,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培养学生的独立创造能力,决定继续对学生进行陶艺课程的辅导与研究,将来还要加大力度的开展陶艺教学,让陶艺正式走进我们的课堂。

b、访谈法:对不同年级和不同班级,不同爱好的学生进行访谈,了解学生对相关问题与学习课题研究的兴趣,关心的程度与变化。

c、座谈法:具体分与老师之间的座谈和与学生之间的座谈,讨论分析与本课题有关的各种典型经验和案例并上升为理论。

3、行动研究法:结合教育理论与实际操作进行探索,寻找陶艺造型与美术等各学科的契合点,提高学生想象力与动手能力的审美水平,在这一环节中我们采取了比赛、上课方式进行。

4、实验法:采用实验法,分析实验成果,必要时调整研究内容及完善研究措施。

例如:提出研究条件,提供研究对象,分班按计划程序进行试验。

①研究对象及条件:我校四年级的一班和二班学生共120名。实验组60名,对照组60名。

②材料:软陶和土陶。

③实验程序:在实验开始之前对两个实验班进行造型能力的测试,结果表明,两组被测试班级的造型水平差异不显著,这表明取样分组是合理的。在实验阶段,一班采用开放性教学策略,二班每周按传统方法授课。整体实验完毕,对全体被试者再进行一次造型测试,命题共两个,分两次测试。

结论:四年级的两个班经过一个月的对比试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尤其被实验的学生对陶艺有着浓厚的兴趣,很多作品受到家长、老师及社会的好评和认可,因此对全校学生开展了陶艺课程教学,经过教师的指导以及欣赏各地的陶艺作品,学习交流,学生在一个月的时间里造型能力上受到了很大的启发,进步非常地快。

5、案例研究法:一件件各有特色的作品在学生手中诞生,有的精雕细琢,栩栩如生;有的造型独特,别具匠心;有的艺术抽象。很有创意……学生体验到了双手创作的乐趣。陶艺教学成为我校的一项特色课程。

学生在作文中写道:

陶艺课开阔了我们的视野,让我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了。

现在的陶艺课由以前的单一美术课堂上的老师讲讲、学生画画变成了让我们动手捏捏、摸摸、做做,不仅让我们有了一种成就感,而且让我们体会到了劳动创造的乐趣。

(1)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即以课堂教学的某一内容为题材,启发学生进行陶艺活动,例如在语文课堂上学了坐井观天的活动内容后,在陶艺活动中,教师就可预先做一口井,由学生用泥制作小青蛙,投放到井里,再让学生联想井外的事物并做出来,然后找出小青蛙坐在井里只能看到的事物,最后由学生扮演井外的事物和井内的小青蛙进行对话。这样既加深巩固了课堂教学的内容,又锻炼了学生的陶艺活动能力。

(2)综合的活动形式

教师有意识地将陶艺活动和其他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互相渗透,相互交叉。比如把讲故事和陶艺活动相结合,可以是教师边讲故事,边引导学生进行陶艺创作,也可以是学生自己制作泥塑形象,自己编故事。如:故事乌鸦和狐狸,在老师讲到乌鸦知道自己很愚蠢后,引导孩子续编故事后面会发生什么事,孩子将自己的设想用陶泥的形式表现出来,再讲讲自己的故事,会很有趣。这是一种情景教学法。

以上案例是我们开展陶艺活动常用的方法,我们清楚地认识到还有更多更好的研究方法在等待我们去创造、开发、总结。

(三)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案

为了使课题健康有序地开展,我们对课题的整个研究过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规划:首先,在对四年级两个班进行实验情况良好的情况下,根据学生的审美特点和动手能力,在全校学生中开展了陶艺课程,把学生分为低、中、高三个阶段。

a、低年级:(一、二年级)认识制作陶艺的各种工具,尝试、体验陶艺的简单的制作方法,捏制简单的造型,体验成功地感受,以激发学生对陶艺的兴趣为主。

针对一、二年级学生年龄较小,形象思维突出的特点,我们认为形象的图片、录像、玩具、人物、场景等都是他们制作的好素材。学生的制作以捏塑为主,通过游戏或活动等,让学生尽情的去玩泥,通过感受陶泥来制作自己感兴趣的形象。在玩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手实践能力。

b、中年级(三、四年级)以欣赏优秀的陶艺作品为主,学习尝试运用各种工具制作各种各种较复杂的陶艺造型。三、四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他们不仅能够把形象的图片、画面和简单的陶艺技法相结合,而且能够制作出符合一定工艺要求的作品,并在制作中发挥个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这一阶段,适当地增加了对优秀作品欣赏的内容,这样会使学生感受陶艺作品的艺术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c、高年级(五、六年级)以欣赏国内外优秀陶艺作品,能够熟练运用陶艺活动所需的专用工具,自由创作,并让学生开始初步了解拉坯、上釉等技法,逐步解除难度较强的捏塑技法。五、六年级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强,陶艺技法和个人的想象力、创造力相结合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因此给学生留出充分的发挥创造能力和展示个性的空间。通过对大量古今优秀陶艺作品的欣赏,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经常性地进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在了解陶艺文化的过程中,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

(四)课题研究的活动形式

a、由陶艺领导小组,定期组织学习研究,协调校内外、课内外关系,保证陶艺活动的正常进行。

b、设计陶文化展示台,利用各种形式展示学生陶艺作品,以供师生随时鉴赏品评。

c、建议每个班级建立陶之栏教育角,用于学生进行问题探讨、心得交流、经验总结。

d、开展陶文化教育主题活动,按教育进程,全校主题教育分三个阶段推进:来自泥土的魅力主题教育、小手捏出新天地主题教育、陶艺擂台展风采主题教育。

e、与学科教学相结合。陶文化教育以学陶为起点,以做陶为基础,而以创新为教育的根本,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创,体现的是做、学、创的统一,它是把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竞争和合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作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各门学科的教学都可从中得到启示,建构起做——学——创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f、聘请陶艺小能手,开展个别辅导。在开展陶艺教学的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出现一部分学生对掌握陶艺特色技能有点困难,除了由辅导员老师给予帮助之外,陶艺小能手更是很好的辅导资源。由于小伙伴之间年龄相当,富有众多的共同语言,因此,小能手的辅导活动更是在轻松、愉快、没有任何压力的氛围中完成,作用可以更好地予以发挥。

三、课题研究的初步成果

成果一:陶艺作品受到好评

在课题研究期间,我们重点进行彩陶和土陶的教学,既培养了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又激发了学生创新与创造意识,经过两年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

a、彩陶的特色教学,取得了丰硕成果。我校学生创作的彩陶作品先后被教育局、电视台等展示宣传报道。学生创作的彩陶作品种类繁多,形式各异,在展示中多次受到了区市领导及家长的好评。

b、土陶的特色教学,同样获得了成功。我校学生创作的家乡风景画、民族人物、桥梁设计、家具设计、动物等等,优秀作品层出不穷,有些作品还拍了照片发布在网上交流欣赏,上级领导部门多次来我校检查指导工作,对学生的作品给予了好评。

我校学生的作品拥有独特的个性,体现出了旺盛的生命力和浓浓的乡土气息。

c、积累了一定的作品,受到各级领导、家长的好评。

正是此次活动在学校影响了更多的学生及家长,家长们都支持陶艺活动的开展,学校兴趣小组的陶艺已经不能够满足更多的学生。

成果二:梳理了陶艺活动中常用的制作方法

陶艺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是国之瑰宝,人们在艺术创作过程中积累了许多制作方法。在研究初期,我们单纯地将制作方法的名称直接教给孩子,比如:团圆法、压扁法、盘条法、捏塑法、连接法、压扁法、堆砌法、切刻法等。

成果三:确立了陶艺活动中需遵循的四大原则

两年来,我校以课题为载体,把学习、实践、研究三者整合起来,让教师置身于具体的教育情境中,在日常的陶艺实践中进行行动研究,并十分注重教师研究中的过程性积累,实现边实践、边研究、边改善,总结了主题背景下开展陶艺活动需遵循的四大原则。

(1)主体性原则:要尊重、关心、理解幼儿的需要,激发他们参加陶艺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亲子关系,让学生在平等、宽容、和谐的环境中进行想象、创造。

(2)实践性原则:创设陶艺活动的操作环境,推动并支持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提高活动兴趣。

(3)渗透性原则 :多形式、多途径、多方面开展丰富多彩的陶艺活动,将陶艺活动渗透于学校、家庭、社区各项活动之中,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形成教育合力。

为了让陶艺真正融入学生的生活,陶艺教育中,我们把家长请到学校共同制作;播放陶艺制作录像让学生观看;把陶泥发放到家庭,开展家庭制作竞赛……充分发挥各种资源在陶艺教育中的作用。

(4)整体性原则:要注意陶艺活动中的各项目标、各项内容有机整合,运用各种教育手段、方法和教学艺术,使学生身心各方面得到和谐发展。

成果四:总结了陶艺活动中常采用的七种教学方法

(1)情绪激励法:对学生的作品表示出赏识、喜爱的情感,激起学生成功的喜悦和积极投入的兴趣,更好地去发挥想象,主动创造,完善作品。

(2)实践体验法:让学生经常欣赏各类陶艺活动,陶冶情感,在活动初期,也可以提供材料让学生动手操作,体验实践,比如玩玩泥巴、敲敲泥板、搓搓泥条等等。

(3)操作指导法:老师可以用示范的方法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制作技能,给予适当的支持、示范,形式可以是集体进行,也可以是个别指导。

(4)同伴互助法:与同伴交流讨论陶艺制作的各种技能,帮助别人和获得他人的经验,取得成功。

(5)亲子游戏法:在亲子游戏中,让学生与家长交流,共同完成作品,增进亲情。

(6)作品展示法:可以提供一些陶艺作品,让学生进行模仿制作,培养学生观察力和探索能力。

(7)积极评价法:当学生取得进步或完成作品时,教师、同伴应给予鼓励和赞扬,可激发他们的情感,促使他们积极地参与陶艺活动,在学生操作遇到困难时,也可以用鼓励的方法让他再试一遍,战胜困难,获得成功,还可以提供展示平台,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增强自信心。

成果五:自编活动课题,形成体系

通过我们的教学活动的实践与分析、实验与应用,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意见课程标准》、《小学美术课程标准》。确立陶艺活动的目标,形成陶艺活动内容的体系,编制了陶艺活动的校本内容,成立了陶艺活动兴趣小组。

教学课题的安排:

课 程 安 排

周次 课 题

课时

周次

课 题

课时《美丽的手表》 《造型各异的茶壶》

《我的餐具》 《有趣的面具》

《漂亮的拖鞋》 《奇怪的人》

《各种各样的鱼》1

《我造的房子》

《我的花篮》

《可爱的小动物》

《一篮水果》

《奇异的椅子》

成果六:陶艺亲子课受到好评

为了让陶艺课尽快走进学生的学习生活,决定先开设亲子陶艺课,通过这个活动进行课堂教学前的实践经验积累。

这是在陶艺亲子课教学中的一则陶艺记事:

上次让大家制作花篮。在我想像中,花篮的形象为一些小朋友所喜爱,并且是泥板制作,容易让学生们接受。可是课后学生以及家长反馈的意见中还是有许多备课意料之外的事: 家长有的说时间太短了,让孩子从简单的做起;还有让孩子展示自己的作品;有的是希望孩子自己动手,逐渐培养独立自主的好习惯;有些家长提议介绍一些相关的陶艺方面的资料如书本或电子图书、网站等。这些建议宝贵极了,这让我们看到了自身的不足,有了继续改进的方向。

当然好多家长也说了许多陶艺课的优点,比如:

孩子亲自动手,发挥想象,大人也收获不少,从中得到了不少乐趣。

带着孩子来玩,感到很开心,玩中学到了陶艺,玩中交流感情,玩中得到了提高,易于动手动脑,共同进步。

孩子的想象力可以充分发挥,开发智力,有机会和父母进行密切沟通。

带着孩子一起玩,感到很开心,玩中学到了陶艺制作的方法,玩中交流了感情,玩中开发了智力,让孩子的想象力得到了充分发挥,还有机会和孩子进行密切沟通,真是一举多得。

……

经过陶艺亲子课的实验。我们和家长之间的交流比以往更加多了。实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累了许多经验,同时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认可和喜爱,也在社会上有了一定的宣传。

成果七:总结经验,创新管理

陶艺制作中所运用的独特方法和步骤,能给学生充分的想像空间,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兴趣和创造意识。制作过程中伙伴间的交流和配合,也能使学生的团队精神、竞争意识得到进一步的培养。因此,弘扬传统的陶艺文化,以此作为载体对学生进行审美能力、动手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是一种非常有益的探究和尝试。为此,学校坚持不懈地以陶文化教育活动为育人的切入口,从贴近学生生活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玩泥巴的时间,使孩子们在爱陶、学陶、赏陶的过程中,增强热爱祖国民族传统文化的情感,提高积极主动参与实践活动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区域活动中开展学生陶艺教育的研究,对教师本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良好的艺术素质和组织活动的能力,更要有创造意识和创造素质,善于求新求异,创造性地设计和安排陶艺活动,教师要有提出、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能根据学生的活动情况随机调控,对区域活动进行再创造。

三、课题研究中的主要问题与思考

通过研究,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1、不少教师不注意平时第一手材料的收集,造成实验资料匮乏,错过许多典型案例。

2、不注意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

3、与外校的交流沟通较少,活动只限于本校本地区。

4、校外陶艺活动基地少,实践交流的机会少。

5、活动受时间、空间与经费的限制,无法满足更多人次的需求和追求更多的形式与内容。

6、缺乏适合各年级年龄阶段使用的更为具体深入的陶艺课程校本教材。

7、缺乏专业的教学师资人员和设备齐全的专用陶艺室。

8、教师的理论水平和组织活动的经验有待于提高。

虽然我校陶艺教学开展的时间短,缺少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优秀作品的积累,还没有形成系统的陶艺教学大纲和内容体系,但在不断的实践摸索过程中,在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关心帮助下,我们逐步明确了陶艺教育的目标和原则,根据九年一贯制的特点,总体规划,分阶段实施,努力使陶艺教育落实到课堂教学和各项活动中,使学生技能得到训练,思想得到启迪、个性得到培养、情感得到升华。

四、课题研究的远景设想

随着素质教育理论的发展,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随着陶艺教育为更多人所接受,陶艺教育的研究必然要随之发展。因此,我们将从以下四个方面继续深入探讨下去:陶艺课堂教学结构的研究;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运用的研究;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研究;陶艺在转化学困生中的作用。具体实施过程中有以下设想:

1、改建陶艺教室,装修陶艺作品陈列室。

2、添置陶艺设备:泥条机、压板机等。

3、形成规划探索实践陶艺教学教材样本。

4、牵头组建陶艺教学沙龙,定期组织相关学校及教师进行陶艺教学研讨活动,组织听课评课活动和学生比赛活动,带动和指导更多的学校开展陶艺教学。

5、与其他学校的一线陶艺教师形成陶艺教师联盟,资源共享,共同为陶艺教育发展作贡献,开设网络陶艺空间。

6、活动课走出校园:围绕主题,陶艺活动课经常利用学校的重大活动,收集活动素材:如春游、端午、六一等走出校园,学生带着特殊任务去活动,为陶艺活动做准备。又如参观学习,利用陶艺活动课,带学生到科教中心学习参观与实践,了解陶艺制作流程、感受陶艺创作氛围。

7、活动课走向社区:在社区,我们不但收集素材,也把陶艺活动带到社区中去,带着自己的作品或作品照片到社区、到家庭观摩展览,在社区和家庭组织陶艺活动,与社区居民和家人共同欣赏、共同活动。

结束语

虽然本课题计划两年的时间已结束,但我们仍将继续研究下去。

在下一学年里,我们将仍按照课程计划,分普通层次和兴趣层次两个层面进行教学,普通层次面向全体学生,按设计好的教学内容进行系统教学;兴趣层次吸收有兴趣的学生参加,组成兴趣小组,利用课余组织学习研讨和创作活动。同时计划开设陶艺特长班进行陶艺教学科研实践。

历时两年的课题研究,我们得到了教育局、教研室、教科所以及校领导、老师的大力支持和悉心指导,在此深表谢意。本课题的研究工作对我们课题组成员来说是项全新的工作,由于水平有限,参考的资料有限和时间的仓促,研究的过程中难免有不当之处,欢迎各位专家给予批评、指正,我们认为,这项课题研究仅仅是一个研究的开始,有待于今后进一步地探索和实践。

让美育走进课堂 篇7

关键词:美育,中职语文,教学实践

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说:“美育者, 应用美学理论于教育, 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美育是审美与教育结合的产物, 是一种按照美的标准培养人的形象化的情感教育。它以形象为手段, 以情感为核心, 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中等职业教育语文教学大纲》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指出:“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养成自学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重视语言的积累和感悟, 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 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 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由此可见, “美育”也是中职语文教学中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 但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 美育与学科教学尤其是语文教学相脱离或者被弱化, 往往处于被忽略、被漠视的尴尬境地。如何在语文教学中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水平进行有效的审美教育, 以达到美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 是很值得探讨的问题。有鉴于此, 本文将从教学实践层面挖掘教材中的美育元素, 探索语文课堂中的美育策略, 以期对中职语文课改的深入开展有所帮助。

一、善引领, 以人性美激励学生求真、向善、爱美

人性美是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是人们求真、向善、爱美的天性。中职语文课程与教学中有着丰富的审美教育资源, 以高教版《语文 (基础模块) 》教材为例, 在“阅读与欣赏”部分选编了大量优秀作品, 有的蕴含着爱国主义思想, 有的充满着无私奉献、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品质, 有的表现亲情的可贵。学生在学习这些课文时, 会潜移默化地受到人性、感情方面的教育和熏陶。所以我们应自觉加强美育, 发展学生心灵深处的真、善、美的成分, 使语文学习成为源自学生内心的自觉需求, 点燃中职生的理想信念, 激活中职语文课堂。

如《语文 (基础模块) 》下册第一单元所选的四篇课文, 从多个侧面揭示了人性美的丰富内涵:《合欢树》是一篇回忆母亲的散文, 作者通过追忆母亲以及对合欢树由来的叙述, 表达了对母亲的深切怀念和对母爱的高度赞美;《善良》谈论的虽是一个古老的命题, 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善良”的内涵进行了新的挖掘, 作者通过对善良与凶恶的对比分析, 热情讴歌了善良的伟大力量, 表达了对善良的坚定信念;《人生的境界》从哲学的角度阐述了不同层次的人生境界, 启发我们深入思索人生的意义, 不断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选读课文《父亲的手提箱》节选自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土耳其作家奥尔罕·帕慕克的获奖演说, 作者以父亲的手提箱为线索, 讲述了自己对文学创作的感悟及父亲对自己走上文学创作道路的影响, 表达了对父亲的深沉思念。这些美文或美在境界, 或美在善良, 或美在爱的付出, 或美在对爱的感恩。教师在讲述的同时, 要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对人性美进行感悟、发现和追求, 以提高他们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趣味。

二、重欣赏, 以自然美唤醒学生陶情、冶性、愉心

自然赋予我们一切, 自然中的天地万物绚丽多彩。欣赏大自然的美景, 既可以陶冶我们的性情, 又能净化我们的心灵。在语文教学活动中, 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自然、放松地欣赏美的景色来拓宽他们的审美视野, 以自然美唤醒学生陶情、冶性、愉心。

如《语文 (基础模块) 》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我的空中楼阁》, 是一篇奇颖秀逸、情思飞扬、韵致风流的写景美文, 它描绘的是淡雅清丽、美妙多姿的风景图:眉黛似的远山, 苍翠欲滴的山林, 虚无缥缈的小屋。表达了追求大自然的美, 厌弃尘世俗流、纸醉金迷的“自我意识的觉醒”。在教学时, 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诵, 让学生沉浸在李乐薇精心营造的空中楼阁中, 为她的美文、美景所陶醉。作家笔下的大自然生机盎然, 能唤起人的生命活力, 教师的教学就应使学生有思有感, 可赞可叹, 让山水之美激发起中职学生生命、思维和感情的活力, 与学生一起感悟幸福的真谛, 追求心灵的归宿, 让学生明白不是世界没有美, 而是我们缺少发现美的眼睛。通过美育, 把课文与现实社会、生活实际、学生的内心需求和学生的未来相联系, 激发中职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如此鲜活的教学理念, 造就了鲜活的语文课堂, 学生在生动的美感愉悦中流连忘返。再如欧阳修的《醉翁亭记》, 教师可以以导游的身份带领学生来到滁州城, 依次介绍琅琊山、酿泉、醉翁亭、山间朝暮和四时之景, 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享受美景!学生在欣赏美景的同时, 可以了解到不同地域、不同季节的景色, 积累了素材, 拓宽了审美视野, 并自然地内化为自己的阅读、审美感受。

三、弃偏见, 以科学美引导学生启智、激趣、求异

科学深奥、严谨、枯燥, 科学家老迈、严肃、古板, 这是常人的偏见, 也是我们的误解。其实科学美是一种美的形态, 它呈现了自然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反映了人类探求真理的内在精神, 和艺术品一样, 它同样让人产生一种寻味无尽的审美愉悦。中职语文教材中客观存在着大量的科学美元素, 审美化的教学活动犹如“登山探宝, 下海寻珠”。我们应摒弃常人的偏见和误解, 以美学的眼光, 指导学生在课堂中发现科学美、欣赏科学美、感受科学美。以科学美引导学生启智、激趣、求异。

如《语文 (基础模块) 》下册第二单元所选的四篇课文, 从不同侧面展现了科学美的无穷魅力。《科学是美丽的》揭示了科学之美的意蕴, 课文通过引用丰富的事例, 阐述了科学世界各种形式的美感:原子中“云深不知处”具有奇妙的朦胧美;生命之源叶绿素中的“绿色秘密”具有诱人的神秘美;“生命之梯”DNA回旋曲折的双螺旋具有旺盛的活力美;“纳米”世界中用原子砌成的纤巧结构具有复杂的精致美……科学之美, 千变万化, 美不胜收!《南州六月荔枝丹》体现了科学思维的严谨美。白居易的《荔枝图序》中对荔枝的描述准确与否, 课文从科学的层面一一剖析开来, 或肯定, 或否定, 或纠正偏差, 客观、翔实地介绍了荔枝的形态结构、贮运、习性、产地、栽培史等。作者措词准确、生动, 融科学知识与古诗文于一体, 让我们感受到了科学家的严谨态度和极高的艺术修养。《飞向太空的航程》表现了科学精神的崇高美。《中秋月》从科学和人文两个角度还原了中秋月的真实面目, 让我们了解了中秋月的科学知识和人们钟爱中秋月的原因, 体现了科学真和美的统一。再如教学拓展模块第十八课《爱因斯坦与艺术世界》时, 引导学生:热爱文学, 沉浸于艺术, 或许不能改善物质生活, 但可以充盈我们的内心, 慰藉我们的灵魂, 提升我们的修养。只要我们用探询的眼光去寻觅文学作品中的美, 触摸令我们感动的东西, 我们就会陶醉, 就会震撼, 就会从蒙昧走向智慧。进而让学生从科学家爱因斯坦的事例中明白:“科学的美和艺术的美是相通的、互补的, 是精神世界最高最美的两个侧面。”

爱美之心, 人皆有之。在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 笔者深深感受到中职学生的内心是一个广阔的世界, 同样存在着劳动、学习、创造等表现自我的强烈愿望, 所以我们不能仅仅是照本宣科地完成知识的传授, 而应寓审美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 让美育之花盛开在语文课堂, 以此促进学生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高尚的品德修养和审美趣味的形成。

参考文献

[1]蔡元培.蔡元培美学文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等七门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大纲汇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让数学走进生活 生活走进课堂 篇8

一、实现数学走进生活的教学策略

数学概念是抽象的,数学教学应在充分利用教材的同时,从学生切身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通过具体的事物把原本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生活化,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环境和机会,从而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

1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使数学与生活相互融合。

教师在使用新教材时应充分把握教材,在了解教材的基础上创造性的使用教材,选取并挖掘紧密联系学生生活、生动有趣的素材,将数学问题生活化,不断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科书的联系,使数学和生活融为一体,从而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技能,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2创设生活化的数学问题情景。

例如,在教学“比较轻重”一课时,变教材中小熊和小猴玩跷跷板的场景为我们班学生的课间游戏“背靠背”时,个个表现得非常兴奋,当看到同班又瘦又小的小晶怎么用力也翘不起又胖又壮的冷宏宇时,同学们顿时哈哈大笑起来,同时部分同学站起来说对小晶说:“你翘不动冷宏宇的,他比你重多了。”借助这一场景,同学们不仅明白了轻与重,而且还可以用眼观察识别轻重。这样把生活中的事例引入课堂,让学生体会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利于培养学生有一双“数学的眼睛”。

二、生活走进课堂,提炼数学智慧

教师努力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事实,从而让学生善于发现数学问题,提炼生活中蕴含的数学智慧,同时也益于构建数学意义。

1综合实践运用,体验数学的价值。

教师要着眼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应为学生搭建实践的平台,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生方能感悟学数学的价值。新课程标准中增设了“实践与综合运用”这一学习内容和形式,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综合实践活动要求学生能综合运用各种知识,用数学思维解决现实中的问题。例如2009年的“五一”假期,我给学生布置了“数学遍天下快乐在玩中”的实践活动作业,要求学生将旅游途中遇见的数学问题及解决办法绘制成手抄报,作品交上来之后,我惊喜于学生们的创造力,作品多角度的记录了旅游时途中所用时间,计算住宿,交通,饮食花费,绘制旅游景点路线等學过的问题,通过这一实践活动可以看出,他们的数学应用意识与能力有所提高。

2在实际应用中,养成数学思考的习惯。

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离不开数学。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时时留心周围事物,有意识的用数学的眼睛去观察去思考的习惯。如生活中日常的生活问题,像分配车辆租船、游乐场买票、计算储蓄利息、日常购物问题等均发生在身边,都离不开数学的思考。可以指导学生经常写数学日记,把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记录下来,说说自己的数学思考。如:在进行《周长》教学后,我出了这样一道思考题:集体野餐时两块同样大小的长方形餐布可以怎样拼搭呢,拼搭后的图形又是什么样的呢?周长变成了多少?由于实际问题条件的开放性,这里要结合生活实际,考虑到野餐时拼餐布应尽量让餐布不重合以便能坐更多人的情况后,答案也并不是唯一的而是多样的。这样,学生在从实际应用中,培养数学思考的意识和习惯,提高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数学虽要生活化,“生活”也应合理“走进”课堂

数学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在数学提倡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的同时,生活化应合理的展现于数学课堂,把数学变得生活化,但绝不是忽视数学味,不是一味盲目追求生活化,过分的生活化和伪生活化,将会使数学失去数学味,迷失在生活中。

在认识平移现象时,课本中的为我们出示了游乐场过山车的一段轨道图片,学生看到图片时非常兴奋,因为他们都有切身的经历,教师此时提问“那么过山车的运动是平移还是旋转呢?”学生会异口同声回答“平移!”一个善于思考的小男孩提出疑问“过山车不是拐弯就是转圈的,怎么是平移运动呢?此时学生们陷入了疑惑,确实它和平移的定义是矛盾不相符的。那么怎么对这个生活化的例子进行必要的处理,就是教师所要预想的,处理得当会为数学课堂很好的服务,处理不当似是而非的生活数学势必会造成学生思维的弱化。

上一篇:中考名著阅读童年的下一篇:护士资格考试真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