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美术教学与美育教育(共8篇)
摘要:语文课具有丰富的审美教育因素,教材中编选了大量的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不仅是对学生进行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语文能力的范本,而且可以借助其明显的思想性,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语文应重视提高学生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贯穿美育的必要性
(一)是培育新时代人才的需要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培养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由此可见,“培养爱美的情趣”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贯穿美育是培育新时代人才的需要。
(二)是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需要
美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必要组成部分。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贯穿美育是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需要。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课文,大多是名家名作,涉及到古今中外,涵括了天、地、人、物、事等,有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凝炼生动的优美词句,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所有这些,都是美育的极好内容和形式,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三)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初步的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
科学文化都来源于社会实践,不仅揭示了真理,还传递着美的信息。通过语文学科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语言文字工具,了解人类文化历史,认识美的起源、美的本质、美的规律及价值,可以为提高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和审美意识打下基础。语文课本中的一篇篇优秀作品,传递着人类社会的各种信息和美。语言文字美和优秀文化美以及老师的各种美的教学艺术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初步的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
(四)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要使学生学好语文,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最为重要。课堂教学中的美育,能把美感直觉的形象性,经验的理论性,心理现象和积淀的系列性以及耳濡目染的愉悦性等引进课堂教学,使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创作活动产生更多的吸引力,更强烈的感召力,更浓的诱导力,将学生带进引人入胜、欲罢不能的情景,从而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极大的兴趣,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策略
(一)启发想像,感知美的形态
感知是儿童参与审美活动的直接途径和心理基础。唯有形状、色彩和声音等可感性具体形象,才能刺激儿童感觉器官的兴奋,从而获得对事物美的认识和判断,产生审美感知。
要感知寓于语言文字之中的各种美的形态,必须把文字符号转换为具体形象。因而,需要从唤起学生的审美想像去寻觅。
(二)进入角色,激发美的情感
小学语文教材中记叙类文章“事”中含情,说明类文章“知”中有情,应用文中也常含情,这无一不能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学生知识的贪乏、阅历的短浅、时代的隔膜、年龄的差异、心理的障碍等诸多因素,使学生的情感体验受到很多制约,很难企及作者所表达的情感的微妙之处。也由于儿童的情感具有情景性、激动性、易受感染性等特征,因而从作者的情感(即课文中所蕴含的情感)到学生体验到其情感,其间不可缺少“中介”。其“中介”即是教师情感的“投入”和“外射”。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首先应当进入“角色”,积极“投入”,与作者悲欢与共,这样才能激起学生情感的巨澜。
(三)理解品味美
教材中有些课文很生动,很感人。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这些生动的形象、感人的事迹去打动学生,使学生通过思考、品味,去挖掘主题和中心。例如学习《我看见了大海》一课,为了让学生感受大海的美丽,制作教学课件:波澜壮阔、海天一色、船影摇曳,让学生从视觉听觉上感受到大海的美丽。再通过逐层朗读:第一次读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河子的成长源于一个美好的故事;第二次读让海的美丽景象浮现于学生的眼前;第三次读使学生理解在海上生存有许多危险;第四次读让学生找到自然中的海洋与生活中的海洋之间的联系;第五次读使学生感受到继父对河子深沉的父爱,这种崇高的思想使他的形象崇高而伟大,成为我心目中最尊重的亲人,有了这样的好父亲,我才能克服一切困难,成为自食其力的人。学习至此,学生不但把握了文章的主题,而且使继父的形象得到了升华,同时自身也受到了美的教育。
(四)引导观察,促进美的创造
目前, 中小学音乐教学的现状大致可归纳为两种现象:其一, 在教学内容上主要是单一的教唱歌, 及为教唱而进行识谱教学。其二, 在教学方法与形式上类似于其他课而缺乏生动活泼艺术课的个性。近几年来, 虽然音乐教育在人们的呼吁下有所改革, 但改革的步伐不大。在农村学校中单一教歌的状态更为普遍, 而城市以识谱为主占有相当的比例。分析其原因, 首先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其次是受传统音乐教学的影响。本来是一堂生动活泼的音乐课, 现在把它变成了识谱课, 因为要识谱就要讲有关识谱的乐理, 让学生背二分音符唱几拍, 两个八分音符相加等于一个几分音符等, 似乎成了算术课, 枯燥无味, 虽然有的学生把音符的时值背熟了, 但一唱谱仍然是无节奏、无音准。这样把大量的时间白白浪费了, 根本谈不上培养对音乐的兴趣与爱好, 更谈不上去理解音乐, 鉴赏音乐, 感受其美!
音乐教育, 实质就是审美教育。在审美教育中, 教师起主导地位, 已变成了审美形象的化身。作为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 不但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教育心理学知识, 还要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及丰富的教学经验。掌握科学的教学环节和艺术教学规律, 能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音乐教育是情感的教育, 又是美的教育, 通过音乐教育的审美活动, 培养学生对音乐艺术美的鉴赏和表现;发展他们审美创美的能力, 音乐中的旋律起伏、和声的张驰、节奏的强弱、音色的变化, 都能直接表达人的情感, 塑造美的形象, 以美感人, 以情动人。正如车乐尼雪夫斯基说:“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有统治地位。”李斯特说:“音乐能直接表达感情的内容和深度。”所以无论是在歌曲、器乐、欣赏等教学中, 情感体验的过程, 就是审美教育的过程。不管是雄壮激昂的进行曲, 还是婉转悠扬的抒情曲, 都可以从音乐的旋律、节奏、速度、音色、力度等音乐要素中, 得到美的感受, 美的熏陶。美无处不在, 它存在于音乐教学美的氛围中, 存在于音乐教学的每个环节中, 存在于对音乐的感受、体验、理解与创造中。例如, 在音乐课中, 动人的乐曲能悄悄地拨动同学们的心弦。其中有的歌唱我们伟大的祖国, 有的赞美自己美丽富饶的家乡, 有的表达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 也有的歌唱幸福美好的新生活, 还有反映改革开放以来祖国飞速发展的新气象的……正是这些有着丰富思想内涵的音乐作品,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 不知不觉地受到审美教育, 产生对美的追求, 并且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启迪了学生的智慧, 提高了学生的生活情趣, 使他们的思想感情变得健康、高尚, 使他们的思维变得更加敏捷。
对90后的初中学生来说,审美意识的缺失和审美标准的错位,是他们在个性与规范、躁动与理性、得体与放纵、享乐与奋斗之间,不能正确处理的重要原因。德国古典美学家席勒在《美育书简》中曾断言:“要使感性的人成为理性的人,除了首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没有其他途径。”古今中外教育实践证明:受教育者只有通过“审美活动”实现对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的内心认同,才能反映到行为举止上,达到知行统一。
各科教学中,教师都可以从自己的特点、本学科的特点出发,进行美育。语文教材中绝大部分是文学作品。无数伟大的文学艺术家所创造的不朽典型,无一不是从美感出发反映现实生活的。那么语文教育就应该通过一篇篇文学作品的剖析,作为向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就应该把全部语文教育过程作为向学生进行美育的过程,从而实现“求真、向善、尚美”的学生文化。
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1.通过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剖析进行审美教育
语文教材中记叙描写了众多的优秀人物。这些优秀人物都具有崇高的品质。他们的思想优美,心灵优美,行为优美,深刻地揭示这些人物的内心世界,剖析他们的性格特征,就能引起学生思想情绪上的共鸣,明确善恶、美丑的标准,激发蓬勃向上的热情和追求正义的感情,并逐渐形成优秀的品德和高尚的情操。例如莫怀戚的《散步》一文,通过一家四口三代人一次平常散步活动的记叙,表现了祖孙、母子之间互敬互爱的思想,尤其突出表现了承前启后的中青年一代人(文中的“我”为代表)的使命感和孝敬老人之心。文中的“我”,思想优美,心灵优美,行为优美,通过分析“我”的性格特征,能引起学生思想情感上的共鸣,懂得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新时代中应发扬光大。文中的“我”充满着人性美,感染每一位学生。
2.通过作品中自然景物描绘的分析,进行审美教育
在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这些自然景物的描写都融进了作者的感情,表达了作者的美学理想。细细分析这些景色,对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具有美学教育的意义。例如郦道元的《三峡》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山水散文,作者用“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的优美语言,再现了三峡的状美,它具有明显的美育内容。教师应该使学生在掌握字词句章知识的同时,领会祖国山川的壮美,从而培养学生审美的情操,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3.通过作品中对社会生活描写的分析来进行审美教育
语文教材中还有一部分文学作品是反映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的。文艺作品是社会生活在作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它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往往比现实生活更典型、更集中,具有巨大的认识、欣赏和美感的作用。因而,文艺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美对于人们的感染和熏陶更为强烈,教师应该利用这部分教材,在学生面前展现四化建设的壮丽图景,打开通向未来的道路,提高他们的社会觉悟,鼓舞他们的斗志,激励他们前进。例如杨朔的《荔枝蜜》是一篇富有诗的意境的散文。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对蜜蜂从“不爱”到“极爱”的过程,描绘了蜜蜂那种不管什么都表现出不惜耗尽生命的精神品质,并交织着作者对这种品质的认识、感受、评价以及由此引起了一连串的联想,把蜜蜂、劳动人民和建设生活衔接起来,融为一体,给读者揭示出一个深刻的现实生活的真理——正在用辛勤的劳动建设新生活的人们,实际上也是在酿蜜,为自己、为别人,为后代子孙酿造生活的蜜,他们是平凡的,他们又是伟大的,从而把作品中人物的思想境界,提高到心灵美的境界。这种心灵美不正是我们要求青年一代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吗?
4.通过语言分析进行审美教育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我国历史上涌现了屈原、司马迁、李白、杜甫、柳宗元、韩愈、苏东坡、罗贯中、吴承恩、曹雪芹、鲁迅等文学巨匠。他们既是文学家,又是语言大师。他们娴熟地驾驭万千词汇,挥写出许多气势磅礴的委婉动人的华章,使汉语在世界上放射出灿烂的光辉。
中学语文教材中也入选了不少“语言美”的古今诗文。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教材向学生进行“语言美”的教育,树立青年一代文明礼貌的社会风尚。但是不论是过去和现在,在语文教学中一般不重视学生语言美的训练,中学生说话能力薄弱是比较普遍的现象,离语言美的要求更远。加强语言美的教育应该是学校、老师、家长和社会有关部门的神圣职责,而语文教师更应该担负起这方面的重要任务。
二、在各种语文活动中强化学生的审美体验
除课堂教学外,还可以在各种语文活动中强化学生的审美体验。如开展以“大爱无疆”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开展以“体验亲情、感受关爱”为主题的作文比赛;开展以“创和谐校园,做文明学生”为主题的讲故事比赛;开展以文明礼仪(尤其是孝悌)为主要内容的系列语文活动等。学生在丰富的活动中欣赏、感受、体验,从而达到移情与审美的升华。
三、通过开设中国古典传统文化诵读课程,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为促使优良学生文化的形成,还可结合语文学科特点专门开设校本课程。如我校从初一年级课时中挤出三节课用于中国古典传统文化名篇的诵读。请专职的语文教师任教,并着手编写学校的校本教材。学校领导也深入课堂听课,了解、沟通并指导相关的教学。学生在经典诵读中发现美、感悟美,并在人格形成中得到美的沉淀。
务川自治县第一小学 付丽娟
摘要: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美育在更多的学校教育教学中得到重视,很多的学校都把美育教育教学开展得轰轰烈烈,通过美育教育教学来促进学生的审美观,提高学生的素养。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也把美育正式列入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但目前小学美育工作存在着较多的问题。
关键词:小学生 美育教育教学 重要性 措施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美育在更多的学校教育教学中得到重视,很多的学校都美育教育教学开展得轰轰烈烈,通过美育教育教学来促进学生的审美观,提高学生的素养。但是,也有部分学校还不够重视美育教育教学,而是以往的传统方式只注重语文数学,在乎考分,导致很多学生厌学,失去学习兴趣。就算语文数学成绩好的学生,对综合性的知识掌握很差,创新意识薄弱,知识大都不能灵活运用。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决定提出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表述体现了时代的特点,反映了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不能只重视语文数学的教学,要重视其他学科的教学,让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因此美育教育教学也是必不可缺的,他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其他学科之间关系密切,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在人的发展中缺一不可。
一、美育的内涵:
美育是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也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美育包括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美育要通过各种艺术以及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来进行。通过艺术进行的美育就是艺术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美育占有重要地位。【1】在小学阶段主要体现在美术、音乐教学中。
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小学在美育方面的要求是:1.初步具有广泛的兴趣和健康的爱美情趣;2.培养审美能力。【2】
二、美育对人生发展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陶冶人的情操,培养人的完美人格。
美育教育对人的情感的培养与提高,有着特别特别重要的作用。历来的思想家、艺术家们,都十分重视美育对人的情感的陶冶和净化作用,强调通过美育教育来培养人们美好、和谐的情感和心灵,从而实现完美人格的构建。
(二)健全审美心理结构,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审美教育之所以在整个教育中具有特殊的地位与作用,是因为他可以培育和健全人的审美细粒结构,培养人的感知力、丰富的想象力和无限的创造力。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物理学家格拉索在回答“如何才能造就优秀科学家”的问题是,认为包括艺术在内的多方面的学问可以提供广阔的思路。以为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内容和主要手段。【3】
(三)有利于促进心理结构的“内化”培养。
美育是素质教育中的一部分,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交知识等教育转化为人的一种精神素养,使之具有真、善、美相统一的人格。【4】
(四)美育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康德说:“美就是情感知识与道德的桥梁.”美育不同于其他的学科的地方在于:它是一种自由的形态,通过“寓教于乐”,“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以情感人”使人受到教育、得到心灵得到净化、得到快感。美育也是运用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美,对人进行美化的自身教育,使其具有丰富而充实的灵魂,并渗透到整个内心世界与生活中去,形成一种自觉的理性力量,这是其他教育无法做到的。
美育由于冲破了狭隘的功利主义,是一种自由形态的教育,所以比较容易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并渗透到其他教育之中,对其他学科起到辅助作用。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个人仅知道什么是不够的,只有从感情上产生爱好,才能心悦诚服,才会在行动中发挥出最大积极性创造性。可见,具有全方位的作用,能够把其他教育带动起来,成为一个有机体。
四、美育教育教学的现状:
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把美育正式列入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中小学美育工作存在着较多的问题。
一、不重塑造人,而着眼于拿大奖,或为艺术领域培养、输送专门人才有些中小学领导一谈美育,总是大谈特谈自己的学生在国家或省级组织绘画、音乐等比赛中拿了什么大奖,或自己的学生有多少考入了艺术类高等院校,甚至成为艺术部门领导的专门人才等等。但这些绝对不是中小学美育的方向。如果把这些作为中小学美育的方向,那就本末倒置,大错特错了,不仅有悖国家实施美育的初衷,而且实际上是重蹈了“应试教育”的覆辙。
二、局限或等同于艺术教育,其他学科不注重美育引入、美育渗透我们中小学的美育大多局限于甚至等同于艺术教育,具体地说,就是给学生安排一些音乐课和一些美术课等,其他学科根本不注意美育的自觉引入与广泛渗透,学生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只感受到一种单调的、枯燥乏味的知识传授,而不能同时获得一种美的心灵上的感受与滋养。
还有大部分学校不重视其他学科的教育教学,占用美育的相关课来教学语文数学可,很多家长也不重视,认为其他学科是玩耍课,学习语文数学知识才是重要的,忽略了孩子的身心发展和认知事物的关系;忽略了孩子在其他方面的能力、兴趣的培养,强制让学生对语文数学的学习,这样就扼杀了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考分来评价学生的各个方面,认识不到美育教育的重要性。有的学生刚进入小学时,学习兴趣浓厚,由于长期单一的教育教学是学生产生了厌学情绪,不按时完成作业,有的甚至逃学,最终是一无所获。
另一方面,大部分学校对上美育课的意识不够强,就算老师去上课也没有认真上,比如大部分音乐教师去上音乐课时都把音乐课上成唱歌课,没按音乐教学标准去上,如此这样,学生的审美观能提高吗?而且对音乐教师的考核也没有明确的要求,导致教师得过且过,学生也把音乐课认为是唱歌课。
五、开展美育的措施:
(一)完善对美育教师教育教学的考核制度,认真完成每节美育课,语文数学教师不得占用美育课。
(二)寓美育教育于各学科教学
学科之间是相互贯穿,是学校教育的完整体现。学科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也是最基本工作。寓美育于学科教学中,是教书育人教学原则的高度体现。我们应当充分发挥各学科教学的主渠道作用,从不同学科、不同角度,多方位、多层次,有效地实施美育。如在音乐教学中,让学生认识、热爱、欣赏音乐美,积极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美感享感;在美术教学中,让学生感受、认识色彩美、线条美、图形美、造型美,学会观察、捕捉、表现美的事物,积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体育教学中可让学生认识人体的运动美、力量美„„当然,在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中也有美育教育的内容,在各科教学中均应渗透美育。此外,带领学生在大自然中去开拓视野,发展形象思维,培养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去寻大自然的韵律美,认识事物的规律是获得美感享受的关键因素。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实施美育教育 1.开展课外美育活动。2.建立课外美育活动小组。
(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实施美育教育【5】
参考文献:
体育和美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必不可缺少的支柱,其关系不是一种加法,而是一种化合,体育离不开美育,美育的作用渗透在体育之中;体育和美育都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此基础上实现寓美育于体育之中和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体育与美育的结合应遵循马克思关于“人类依照美的规律塑造物质体”的教育规律.曾繁仁 论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综合中介作用 [期刊论文]-齐鲁学刊2003(02)
体育教学中的美育
美育,也称“审美教育”、“美感教育”。美育关系到人们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审美创造、安排生活并实现自身的美化。体育教学中的美育是培养学生审美观点和美好姿态的教育过程。爱美是人的本性,但正确的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审美能力要通过美育的培养而形成。体育是力与美的结合,由于体育运动本身的特点,体育的美育要从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出发,具体应该抓好以下方面。
1.提高体育教师的美学修养。要做到体育与美育有机融合,体育教育工作者自身的修养至关重要。首先,体育教师应该培养自己对现实生活中美的感受、判断和评价能力,研究美感的生理、心理基础和社会根源,从科学的意义上懂得审美常识,具备审美能力。其次,体育教师要注意自己的形象,应以自己语言的优美、行动的高雅、生活的朴实、衣着的整洁、思想的进步、作风的正派,给学生以美的感受,这样教师的活动本身就成了审美的对象,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再次,应结合体育教学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讲授一些基础的美学知识,参与一些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并在示范动作准确的前提下,力求把动作做得轻松、优美,达到吸引学生产生兴趣的目的,使他们体验参与的快乐,为掌握技术动作创造良好的条件,这也是“课标”所提出的要求。体育教学要鼓励学生在运动中尝试美的内在体验和自觉的审美意识,并将内心体验的美和外形观察的美结合起来。体育教师要培养学生具有审美意识,有理解美、欣赏美、表现美的能力,使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其自身就应该是一个具有感知美、鉴赏美、评价美、创造美的能力的人,具有健美体格的人。
2.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审美情趣。教学是使人由不知到知,由不会到会的过程。学生是通过体育实践来提高自身对美的感受能力和表现能力的,体育课是有条件表现形体美和运动技术美的,然而高超技术并不是自然而然地形成的,而是一个学习和创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运动者通过运动来体验运动感觉、运动能力和审美感觉。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是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形成终身体育意识的重要前提。如武术课应该体现攻防练习的特点,教学中可组织学生2人一组进行攻防练习,同时进行武德教育。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使每个同学都参与到学习中来,很快掌握运动技术,实现体育的技术美。因此,结合实际精心设计适宜的体育教学模式,是实现体美结合,创造体育美的重要因素。
3.充实体育课程内容,增强学生美的意识。学校体育教学应在传授体育知识和进行运动技能训练的基础上,增加培养学生对美的欣赏能力、表现能力、创造能力的教学内容,如,体操课教学,在完成简单技巧练习的同时,教师尽可能地介绍一些高难度的动作,并做出优美的示范,使学生认识体育的美,并在参加多种形式的体育活动中了解到:第一,身体的健康美包括健壮的身躯,发育健全的肌肉、端庄的五官、标准健康的姿势。第二,精神的健康美表现为性格健康的美,包括丰富的感情、刚强的意志、发达的智力、良好的道德。第三,行为美是社会公德的美,它包括光明正大、遵守礼仪、强烈的责任感、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团结合作等体育精神。第四,运动技术美是在篮球、足球等多种竞技项目中所表现出来的美。通过以上四个方面,培养学生美的意识和修养,落实新课标的要求。
体育美育
一、学院注重通过体育教学对学生体育锻炼意识和良好身心的培养
我院十分重视体育工作,体育教学规范,对学生体育课出勤率要求严格,一年级开设了体育普修课,二年级开设了体育专项课,使学生正确认识体育锻炼的重要意义,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技能、手段和方法,不断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健康水平,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爱好,提高学生对体育的欣赏能力,注重学生体育锻炼意识和良好品质的培养,养成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二、学生体质符合国家体质健康标准,群众性体育活动普遍开展
我院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并根据测试结果有针对性的组织练习。近3学年我院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率均在90%以上(2010年为94.3%,2011年为97.3),高于85%的合格要求。
三、群众性体育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由学院、专业、各类体育协会组织的各类体育活动,具有良好地开展体育锻炼传统和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基础。通过体育活动提高了学生的体育美学修养,促进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我院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新生杯球类比赛、拔河比赛、长跑等活动已经形成规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体育活动热情,增强了班级凝聚力。此外,各专业班级还经常组织一些篮球联赛、足球联赛、羽毛球比赛、踢毽子比赛、拔河比赛、乒乓球比赛、排球赛、体育趣味娱乐赛等活动,这类活动每学年有数十次之多,活动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体育锻炼意识。
四、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保障学生快乐成才 2006年以来,我院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力求使我院心理咨询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学院每年为新生进行心理测查,建立心理档案,近3学年,共接待学生心理方面的来访百余次,向学校心理咨询室推荐治疗20余人次。通过咨询,为学生解决了人际关系、学习问题、就业压力、情感困惑等系列问题。此外,学院还结合每年5.25心理健康节开展系列活动,通过发放宣传材料,播放心理电影,展出心理图片等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和调试方法,要求辅导员、班主任、班委会成员,随时掌握学生情况,有效避免了由于心理问题导致的特殊事件的发生。
大学生美育活动是艺术类课程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艺术品质,进行思想教育的有效途径。“以活动促创新,以创新促成才”是大学生各项美育活动的基本理念。近3年来,我院重视学生文化艺术活动的开展,鼓励学生参加国家、省内以及学校组织的各种有益身心的课外文化艺术活动,通过积极参与大学生文艺演出和艺术比赛、大学生艺术节,着力培养学生较强的进取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至今已初步形成学生积极课外文艺活动和体育比赛的喜人局面。
一、搭建美育教育平台,开办多门艺术类选修课
琼州学院不断通过各种措施规范艺术类公共选修课的管理,加强艺术类公共选修课的建设,保证艺术类公共选修课的教学质量。2008年至今,我院学生共选修的艺术类公共课程达20余门类,2000余人次,通过学习提高了自身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
二、依托学生社团多次举办文艺和艺术活动
学生社团活动是学院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计划的重要载体,在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学院独特文化的传承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我院虽然未建立艺术类学生社团,但从2008年至今,我院社团仍然通过各种方式,比如通过和艺术类社团联合,组织艺术类社团活动达20余次。“展现风采树立榜样”学生个人风采展、“心灵驿站之天访夜谈”、“心灵驿站之心灵对对碰”、“青春奉献,感动海南”征文比赛等活动,均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艺术感受,发扬了学生对青春的感悟和激情。
三、通过校园艺术节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
学院通过参加每年学校举办艺术节的契机,以“树形象,立品牌”为重点,以艺术节、主题月、文化周活动为载体,开展各类艺术活动,初步形成了系统化、特色化的校园文化活动体系。每一届艺术节活动都更加强调时代性,加入新元素,力求使艺术节更具生命力。
四、群众性艺术活动丰富多彩,学生参与度高
近年来,阅读教学、美育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学校,家长的重视。而我们的课堂教学是实施审美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在实施审美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好这个主渠道和主阵地的作用,语文课堂实施审美教育,渗透美育教育于阅读教学中,增强主体意识,提高审美教育的实效性。
一、反复诵读法
读,是最原始,也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放在课堂的任何情形下使用都正确的方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抓住语言固有的韵律美,以朗读为主旋律,体会其中的美。读通、读懂、读好这三个层次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递进阶段。如课文《我爱故乡的杨梅》的教学,先让学生读通课文,初步理解课文的内容;在读通的基础上,再让学生一边看关于杨梅树的图片,一边反复朗读课文中语句,明了语句中写出了杨梅树枝、叶的外形特点;读懂了语句所描写的内容,最后让学生吟诵语句,学生通过对课文内容的亲身感受,体会到了作者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杨梅树在春雨的沐浴中勃勃生长的喜人气势,由此把杨梅写活了。这样的朗读教学,通过反复吟诵,体会字里行间的意蕴和情感,获得丰富的美感,从中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达到了审美教育的目的。
二、情景创设法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结合课文内容,可以通过创设一个具体可感的情境,让学生在美的世界中陶冶美的情趣。如课文《桂林山水》,这是一篇描写祖国河山美的散文,若仅仅是通过内容的分析,词语的解释以及一道道没有实际价值的习题的抄练,这类抽象的缺乏美感的教学手段,要使儿童获得智慧的启迪,情感的陶冶,那是很难的。教师可制作多媒体课件,创设“旅行”的情境,学生视觉感受的是美的图画,听觉感受的是优美的乐曲,在这优美的情境中,学生身?R其境,领略漓江水静、清、绿的特点,产生“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动感。配着悠扬恬静的乐曲,师生徜徉于山美水美情也美的画意中。通过创设的情境,学生真正体会到了桂林山水的优美意境,感受到了祖国山河的美丽,达到了审美效果。
三、渲染气氛法
对于小学语文教材中那些情感因素特别强烈的课文,如果能通过渲染气氛的方法来进行审美教育,学生从中体会的情感将更直接有力,所受到的教育感染也会更强烈持久。如《十里长街送总理》,描写的是首都千百万群众冒着寒风伫立于街头送总理的灵车的情景,表现了人民热爱总理、自觉哀悼总理的一片深情。课文本身的气氛是沉重和悲怆。如何让对总理生平事迹及丰功伟绩缺乏足够了解的小学生也能体会出课文中沉痛的情感呢?教师除了必要的讲解外,最好能渲染出一个切合课文气氛的课堂气氛。教师可以播放沉重的哀乐,在哀乐声中,教师用沉痛的语言向小学生们叙说总理逝世的时间及课文描写的内容,这样,一个肃穆、庄严、凝重的气氛就渲染出来了,师生们仿佛被带回到了课文的情景中。
四、词句品读法
一般说来,课文语言简洁流畅,优美生动,多一字,少一词或变动都会损失原文语言的整体和谐及内在意蕴。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时,教师可透过课文优美语言的本身,抓住重点词句,启发学生揣摩、品味语言美。如教《荷花》第二自然段时,首先是创设情景,课件展示“一池的荷花,在微风中摇曳,碧绿的荷叶上滚动着晶莹剔透的露珠”,让学生欣赏,初步感受到荷花的形态之美,增加学生的表象储备。接着对重点词句咬文嚼字,反复推敲,启发学生给文中的“冒”字换个词,替换后进行比较,理解:冒,向外钻,往上升的意思。体会到这个“冒”字,不但写出了白荷花的数量多,而且写出了荷花的动态美。同时领悟荷叶的长势美,荷花的形态美及其品格之美、精神之美,加深对表象的体验。然后通过边想象边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把自己的感受、领悟和体验用自己确认的语气表现出来,增强情感的熏陶。最后让学生把自己脑海中美丽的图画,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既便学生心中美的体验得到升华,也就进一步在实践运用中不断提高语感。比如《桂林山水》中是这样描写漓江的水的:“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作者成功地运用了排比句式,使得语句对称工整。教学这类词句时,应反复指导学生细品词句,体味出其美的韵味来。有些文章往往含有意义很深刻的句子,它们对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中包涵的思想感情,领会作者意图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而这些含义深刻的句子都具有一种含蓄而深沉的美。这些深刻的意义,文章里并没有明明白白地写出来,只有认真读、细细想,才能领会那含蓄而深沉的意义。
五、表演活动法
少年儿童有着爱表现美的个性特征并具有潜在的表演天赋,小学语文教学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关键在于要充分调动并发挥儿童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让他们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审美情趣。小学语文课文情节性、戏剧性、动作性等较强,很适合于小学生表演。如《小蝌蚪找妈妈》、《小壁虎借尾巴》、《小白兔与小灰兔》、《小音乐家扬科》、《渔夫和金鱼的故事》等。教学过程中可设计一些小品、课本剧等,让学生走进课文,扮演课文中的人物,理解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性格直至内心世界,在“动”与“乐”中培养小学生的审美情趣。如课文《东郭先生与狼》一文中,狼在被救前后的语言、神态、表现迅速变化,东郭先生在救狼过程中的行为、内心世界也有变化。如何让学生准确地把握这些呢?师生可以将课文编成课本剧,让学生分别扮演狼、东郭先生、猎人、老农。通过表演,可以将狼恩将仇报的丑恶本质及东郭先生的迂腐可笑的性格呈现出来,使学生在表演活动中受到审美教育。
六、拓展想象法
一、挖掘教材中的审美因素
语文教材是进行审美教育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语文本身就具有审美情操方面得天独厚的优势。每篇课文都闪烁着美的璀璨光辉, 触角伸向了美的方方面面, 走进语文就仿佛进入了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因此, 语文教师应该极力将自己看到的方方面面分享给学生, 启发学生的审美意识。通过选取意境优美、富有审美价值的文章, 带领学生翱翔于语文世界。利用教材的优势, 让学生去领悟散文、小说、诗歌中遣词造句的恰到好处, 欣赏文字的妙用, 让学生以饱满的激情学习语文, 利用美育因子将语文课上得生动活泼, 有效率。可以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美词美句的点缀美
语文课本中到处都是优美的文章, 教师在授课时可以从细节入手, 注重美词美句的品读, 从细微处理解整篇文章, 升华情感。带领学生多读, 体会作者词句运用的精妙之处, 欣赏语言文字的优美, 丰富学生的想象, 使其入情入境, 达到情感的陶冶。使学生在品读词句中发现美、创造美、升华美, 借助词句, 在课本中领悟生活态度, 规范自己的思想品行、言谈举止。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词中, 短短几句话, 就将离别的千万种愁绪通过环境气氛的熏陶呈现出来, 让学生在瞬间体味出了朋友之间的浓浓情意, 了解到了人世间还有这么一种美妙的情境, 悄然中达到读诗怡情的效果;通过《桂林山水》中的优美词句, 带领学生走进想象地带, 感受山水画卷般的美好, 净化心灵, 领悟祖国的大好河山;等等。在小学这个初级阶段启发学生的审美情操, 带给他们思想上的启蒙, 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
2. 散文式的情感启发
美词美句就像学习中的线, 要想将美育发挥到极处, 还需要散文式的情感启发, 体味学习中的面。散文式的文章讲究的是形散而神不散, 塑造的是整体的情感意境, 在学生面前塑造出的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多面体, 指引学生的情感向纵深处发展。另一方面重要的是, 它有着单纯的美词美句所不具备的古朴风格, 如果说美词美句是在天上飞的, 那么散文式教学就是在地上走的, 贵在“接地气”, 培养学生务实、实事求是的朴素精神, 是帮助学生在武装精良之后学会走路, 会走路才能到达目的地。
3. 诗词朗诵的亲身体验
利用教材之便, 带领学生从书本中走出来。诗歌的设置为我们美育教学提供了实践的场地, 可以利用诗歌本身的特点, 进行诵读比赛。只有情绪饱满了, 学生才能在比赛中名列前茅。利用比赛的名誉, 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要想取胜, 就得多读、会读, 为了争取好的成绩, 于是很多学生都付诸行动, 无形中就将诗歌读了个透彻, 丰满了情绪, 诗词本身的生涩难懂也悄然消失。以生动有趣的竞争形式, 隐性地帮助学生学习了诗歌, 消除了往常诗歌学习的障碍。因为诗歌在情感领域是最纯洁、最原始的文学形式, 所以, 当学生对其理解透彻的时候也就顺势体验了一把原生态, 感受了纯洁的极致。于是, 美育教育真正地美到了骨子里。
二、重视训练, 完善审美能力
美育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激发审美创造力。要想将美育教育发挥得更完善, 教师还需要带领学生走出语文, 走出课堂, 走进自然, 真正地走进语文。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给他们提供足够的施展空间, 将他们从课本中解放出来, 带领他们去真正地施展自己的拳脚, 这就需要借助训练来发挥作用了。因为只有在训练中, 他们才能找到自身隐形的弊端, 对症下药, 从而完善自己。语文教学中, 教师应该结合课文的学习, 根据班级中学生自身的特点, 展开各种训练, 带领他们进行创造美的活动。如, 写作练习, 可以是仿写, 可以是续写。趁热打铁, 将学生的美学意识进行锻炼, 使学生能够尽可能完善地把握美、认识美, 将审美情趣进行升华。
关键词:美育 少儿美术 价值
中图分类号:J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6)16-0170-02
一、“以情感人”—— 少儿美术教育的前提
在18世纪的德国,著名美学家席勒提出“美育” 概念,并在《美育书简》中系统阐述了他的美育思想。其不仅从美的角度来关照美育,而是从人的身心关系等基本哲学命题出发,让人重新认识美育对人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
美育的第一个特点是“以情感人”。“以情感人”的教育方式,是艺术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的独特表现,因为艺术作品倾注着艺术家的深厚情感,并通过细腻感人的艺术叙事,作用于欣赏者的视觉情感,使人感受到美的影响。所以,艺术教育的功能是在“以情感人”的过程中实现“以情育人”的目的。同样,对于美术教育而言,“以情感人”必将通过独特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继而通过“想象力”提升“判断力”,“判断力”实现“创造力”。
首先,“以情感人”是培养少儿“想象力”的前提和基础。
在少儿的眼中,生活中的一切事物都是有情感的。对于美术教育而言,儿童对所描绘的景像具备兴趣之后,就会进一步激发其学习的动机。在此过程中,少儿的情感特点是单纯而直接的,美术可以直接培养儿童的想象力。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认为:“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一切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这就需要教师对儿童的审美特征有理性认识,进而实施符合少儿审美的教学内容。如:儿童喜欢把景物画成有生命的东西,把静止的事物画成运动的事物,这种丰富的想象力是孩子们所特有的,也是艺术情感所激发的创作力量。由于每一位儿童的出身背景不同,同一题材的作品在不同的孩子眼中可以想象出不同的情景。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孩子们通过同一个题材,展示不同的情感画面,继而,在互动性的比较教学中激发少儿潜在的审美想象能力。
其次,要通过美术教育的“想象力”提升少儿的“判断力”。
美术可以通过线条所构成的画面美,让儿童主动地去观察和想象审美对象,并对与审美对象相关的事物做出自己的判断。在此过程中,儿童大脑中储存的画面越多,想象力就越丰富,判断力就越清晰。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强调教学的体验性,加强户外实践教学,引导孩子们的实践能力,继而提升少儿的知识视野和判断力。在此基础上,我们要关注当前儿童所面临的网络绘画和漫画卡通等媒体信息的影响,引导儿童对这些事物做出正确的判断,进而让儿童对生活环境做出仔细的观察和理智的选择,因为,少儿判断力的准确与否,反映其人格形成的特点,所以,少儿美术教育的目的就是要通过想象教育实现对生命的认知,建立良好的行为动机。
再者,要通过美术审美的“判断力”实现少儿的“创造力”。
进入新世纪,社会所需要的是具有创造精神、创造能力、创造品格的创造型人才,美术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进而培养学生创造性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现代教育强调,审美教育要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强调艺术教育的审美感受与创造能力的结合。因此,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少儿主动参与创作的能力,继而,在推进“想象力”和“判断力”的基础上实现孩子创造力的培养。
二、“潜移默化”—— 少儿美术教育的途径
艺术教育的第二个特点是“潜移默化”。“潜移默化”的教学方式是在审美教育中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美的感染,使人的思想情感和精神状态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潜移默化作用下而形成的思想情操,常常具有更强的稳固性和延续性,将成为人生观和世界观中最核心的组成部分。
首先,“潜移默化”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
儿童美术教育是一种基础性的素质教育,通过艺术的形式认识艺术的内容,是人的思维从感性到理性的发展过程。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是要学会倾听和了解儿童的创作想法,并善于抓住时机,用积极的语言,提升儿童对绘画的兴趣,培养孩子的形象思维,继而通过感性形象增强儿童对事物的理性认识。同时,要从生活中的细节现象入手,用美术还原生活,让孩子从细小的情景中体悟生活的道理,继而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其理性思考的能力。
其次,“潜移默化”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学习过程。
学习与认知的结果不是因为教,而是因为学生被引导到一条发现之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只是居高临下的教,而是应当同学生一起享受教学的整个过程。美术教育作为“潜移默化”的审美教育,儿童的学习认知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留给学生一个学习的空间,积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思考,让学生从“模仿”走向“创造”,继而善于在生活中发现美,丰富自身的情感体验,选择自己所要表达的内容及其方式,以便发掘自身潜能。
再者,“潜移默化”是一个由“被动”到“主动”的创造过程。
从教学方法的层面而言,教师的行为影响大于教学的内容。所以,在我们授课过程中,教师的言传身教将会成为孩子们模仿的榜样。在此过程中,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得到加强,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得到充分的发挥。我们可以从培养学生自学、观察、分析、判断的能力和自我识别、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能力来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避免强制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标准去学习;如果教师仅仅是让学生记住线条和姿势,就会失去美术教学的潜在意义,要让学生有自由选择和创造的空间,继而把“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参与的教学模式。
nlc202309090037
三、“寓教于乐”—— 少儿美术教育的目标
艺术教育的第三个特点是“寓教于乐”,“寓教于乐”作为审美教育的目的,要通过艺术手段实现教化功能,并通过具体的艺术形象让接受者发现真、善、美。
首先,在“寓教于樂”中学会做事的方式,也即学习的方法。
美术教学是以发展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出发点,以绘画创作实现情感教育,继而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少儿绘画经历涂鸦——再现——创造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学生学习方法不断成熟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要突出教学重点,以“深入浅出”的教学思路,实现“融会贯通”的教学目标;并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要开创互动式教学,加强学生对绘画的处理能力,进一步掌握学习方法。
其次,在“寓教于乐”中学会做人的态度,也即心灵的修养。
艺术教育是增加人内心感知的有力手段,也是传递真、善、美的有力途径。心理学家阿恩海姆曾说:“事实上,我们依赖艺术帮助我们实现人性的完整。我们深信了解艺术和艺术实践对儿童精神思想的健康发展是十分重要的。艺术与教育一词的含义是不可分的。长期的经验告诉我们,没有一个缺乏基本艺术知识的人能够表明自己受过真正的教育”。所以,在“寓教于乐”的美术教育中,可以通过对真、善、美的理解,提高儿童对生命本质的认知,并在认真对待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培养正确的人生态度,进而提升心灵修养。
再者,在“寓教于乐”中建立稳定的价值观,也即人格的实现。
一种文化环境的产生,一种心理取向的形成,带给儿童的影响是无形的,却是长久的。少儿美术教育作为审美教育,是个性不断完善的教育;其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要儿童思维模式走向统一,而是要通过正确的教育理念,强调学生人格的培养和发挥,突出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使技能教育转化为人格教育,继而培养儿童的生命自信、合作精神、审美创造等方面的能力,进而建立稳定成熟的价值观,才是美术教育最有价值的贡献,才是儿童美术教育之最终目的。
结语
以艺术教育实现整体教育是我们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本文以“美育”的特点关照少儿美术教育,并提出“以情感人”是前提,“潜移默化”是途径,“寓教于乐”是目的之观点,旨在推进少儿美术教育的发展,进一步优化其学习方法和效果。少儿美术教育的改革,对启蒙艺术教育各个环节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艺术教育之一的美术教学,如何能更科学有效的适应教育发展与时代的形势,需要所有美术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参与,使之能够在实践教学与研讨中探索出更加行之有效的教学之策。
参考文献:
[1]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贺西林、赵力.中国美术史简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陈传席.中国绘画美学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
[4]王朝闻.美学概论[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5]必生、屠美如:《学前儿童综合教育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6]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7]鲁道夫·阿恩海姆(美)著《视觉思维》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滕守尧 译 1998版
【谈美术教学与美育教育】推荐阅读:
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育06-08
浅谈地理教学中的美育教育10-25
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与生活相结合06-28
谈体育课教学中的美育12-05
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12-09
浅谈美术教学中的创造教育11-29
浅谈农村美术教育教学工作的现状10-26
浅谈中小学美术教育教学活动12-23
谈数学的美育功能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11-15
美术教育中的游戏与教学的优化整合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