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美育

2024-06-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美育(精选8篇)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美育 篇1

实施素质教育离不开美的教育,而美的教育部仅能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良好的气质,高雅的情趣,而且能优化数学课堂教学结构,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从而全面发展学生个性,提高学生整体素质。我认为挖掘和提炼新教材中的美育因素,可以使我们深入把握整个小学数学知识体系,培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我从以下三点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美育。

一、挖掘教材,引导学生发现美

在数学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美育因素,现行的数学教材正确处理了数学学科特点与儿童认知规律、德育与智育、教与学、减轻负担与提高素质等方面关系,把数学的抽象美、符号美、数的神奇美、数的和谐美和概括美、猜想美、浓浓的时代生活气息美、开放灵活美等融入在里面。例如,竖直线意味着刚直、挺拔,横直线意味着平稳、开阔,曲线给人以优美、柔和的感觉,圆形具有完满、流转的美,矩形有刚劲、整齐、对称之美,正三角形具有平稳、安定之美等等。教师在教学生学习图形的同时,如果能够说明这些图形、线条的特点和它的象征意义,就能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同时受到审美教育。如:在教学生认识长正方形时,可让学生动手操作,用长正方形摆他们喜欢的东西,并且让他们说说是如何摆的。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培养了想象能力,同时也让他们认识到了图形美的另一面。

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如果把120米看作单位“1”从分数意义的角度,或用解工程问题的方法怎样来解答这道题呢?这一下,学生的

思维又活跃起来,经议论、尝试和思考,学生的解法又增加了几种

二、在情景教学中体现美感

在小学各科的教学中,都需要情境教学,低年级数学教学尤其需要情境教学。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很幼稚,对事物充满好奇感,适宜在“玩”中学习数学。教师应创设种种情境与机会,如小学一年级在教学1——10的数字时,教师可根据数学特点,出示图画,如:小棒

1、鸭子

2、耳朵

3、叉子4,看到这些图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下被调动起来了。再如:根据某一教学目标,设计出一个总体的教学情境,让教学始终贯穿在情境中,学生既学的快乐,对知识点掌握的还牢靠。数学源于生活,必须融于一定的生活情境之中。又如:第一册教材《统计》一课中,利用多媒体创设出大象伯伯过生日的情境,让学生通过小组分工合作,来数一数大象伯伯家来客人的情况,从而得出来了哪些动物,哪家动物来的多,哪家动物来的少,渗透出统计知识。这样选择和设计与当今学生的生活密切相联系的教学内容,通过多媒体处理,将画面、声音等于一体,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把这一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形象直观的内容,把学生带入新奇的境界之中,学生由“奇”而生“趣”,由“趣”而生“惑”,心生疑惑,起了学生的求知欲,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美。

三、小组合作,自主学习探究,深化审美体验

在“数学活动中感受美、欣赏美、体验美”是数学课程标准所积极倡导的重要理念。数学教学要在数学知识和师生之间架起一座桥

梁,使数学中美的因素得以体现。大家都知道,仅仅凭借对美的事物的感知,所得的美感只停留在表面和潜层,是不深刻的,必须在感知美的过程中产生相应情绪体验,才能通过各种美的体验和品评鉴赏深化对美的形象认识与感知,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所以要精心的组织好真切的体验活动,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美。

如在《认识物体》时,我设计了“摸一摸,说一说”的游戏。把操作活动和表达结合起来,让学生摸一个物体并说出它的名称,也可以先给名称再去摸出相应的物体。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表达,学会倾听,发展他们的数学交流能力。通过这种有趣的数学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美育 篇2

一、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美育因素

1. 简洁美。

简洁是数学的基本特征,数学中的每一个符号、概念、公式都是简洁的高度体现。比如角,虽然它千姿百态,但都是这样定义它的:“由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又如任何长方形的面积都是用S=ab(a为长,b宽)来表示的。定义概念简单明了,表达出了复杂的思想内容;符号公式方便准确地记录了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又有哪一种语言能够如此简单而又通行呢?

2. 对称美。

对称在形式美里是很重要的。对称在小学的几何图形中到处都可以见到。正方形、长方形、圆、等腰三角形等都是对称的。长方形对称、稳重;正方形刚健、宏伟;等腰三角形安祥、庄重;圆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它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柔和、旋转、圆满,有人说“最美的就是圆形”。对这些几何图形的深入观察、认真分析、仔细研究、正确解答,学生在增长知识的同时,又获得美的感受。

3. 独特美。

数学中精准的结论,巧妙的解题方法都表现出一种神奇的独特美。常见的一图多变、一题多解的练习,体现了异曲同工之妙。一些难以解答的问题,可以运用“假设”、“转化”等思维和方法,就可以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体现出数学思想与方法的奇特与灵巧。

4. 整体美。

所谓整体美,就是从支离破碎中去发现事物之间的整体性。在数学发展的漫漫征途中,人们始终在探索、追求着数学的整合,并想找出整合的办法。这在小学数学中存在,阿拉伯数字就是人们除去了形状、颜色、大小等而抽象出来的结果;加和减、乘和除的相互转化也使得这两对矛盾达到了完美的统一;截然不同的三角形和梯形也可以整合到平行四边形中。

5. 永恒美。

万事万物都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变化中又往往展现出一种永恒,在数学中,就有这样的很多例子。比如在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比的基本性质”来进行数学运算,虽然算式改变了,但是分数的值与比值都没有变;在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时,我们尝试先把平行四边形沿高剪开,分成一个直角三角形和一个直角梯形,或者两个直角梯形,再通过平移拼成了一个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形状改变了,但是面积却没有改变;比例中,两种相互关联着的量虽然一直在发生变化,而这两种量里相互对应着的两个的比值(或积)却始终没有变,这是一个常量。这些,都足以说明在数学里存在着一种不变的永恒美。

二、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与美育

数学家关于数学美的论述很多。他们对于在数学里存在的一些问题有着不同的认识,但他们对于数学所蕴含着的美都给予一致肯定。老师必须树立起数学教育同样要实施美育的观念,明确数学教学中渗透美育的重要性,将自己纳入美育的施教者行列。

1. 注意心灵沟通,增强审美情感,建立师生感情。

在和谐的氛围里学习,心情就会愉悦,就能乐于学习知识,感受数学里的美。小孩子从学前班进入一年级,面对陌生的环境、不认识的老师,感到既紧张又害怕。教学主题图《开学了》时,带领学生参观美丽的校园,感受学校生活,在引导孩子从不同角度观察“上学了”主题图。孩子们在看一看、数一数、说一说的活动中,自然而然忘记了一开始的胆怯,不知不觉中喜欢上了校园,喜欢上老师和同学,从而喜欢上数学。

2. 创设教学情境,诱发审美注意,激发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要运用美的诱发力来引起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把学生学习的情境进行有效的融合,可以诱发出学生的注意。例如,在教学《相交与平行》时,先用多媒体把呈现学校运动场的情景图放大,情景图没有文字,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色彩鲜艳的画面,然后提出:“画面上有些什么物体,这些物体反映出一些什么现象”让学生思考,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情境所调动,思维也一下子活跃起来,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在小组内展开了联想和讨论,全面感知图中的垂直现象和平行现象,学生在观察中自主发现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了生活中的垂直、平行现象。

3. 启迪学生思维,深化审美体验,培养创造能力。

创造美是审美教育的最终目的。美的事物能唤起儿童的愉悦,反过来,又能激发儿童去创造。由此可见,审美体验与创造性思维有着密切的联系。应用题的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的练习,更是培养创造美感,发展学生能力的好形式。比如二年级的租船问题,教师首先要创设情境,让学生充分理解题意。然后引导学生说出租船的方案:只租大船、只租小船、大小船都租。对于大小船都租的情况,让学生用画一画图或用算式写一写等方式尝试可以怎样租。

4. 营造审美氛围,鼓励积极感受,体验审美快乐。

审美快乐是在活动里产生出来的。营造轻松的审美氛围,引导学生积极观察、探索、思考,从而感受审美快乐。在学完了《图形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之后开展了一次“花边设计比赛”的综合实践活动。先引导学生说出在手抄报、黑板报、服装、窗帘等设计中需要用到花边。再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常见图案,如黑板报花边、京剧脸谱、方巾上的图案等让学生欣赏,同时指出这些花边哪些地方用到了平移、旋转和对称的知识。

总之,美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善于观察。在小学数学中进行美育,就成为每一个数学教师的神圣使命。

参考文献

[1]周绍伟.浅谈小学数学中的美育渗透[J].教育科学,2010,(1).

挖掘小学数学之美促进美育教学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美育教学;审美信息

新课标指出:“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小学数学课渗透美育有利于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美育的内容

小学数学中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因素,既有阿拉伯数字和无限多的数及用加、减、乘、除来描述基本数量关系的简洁与灵巧之美,又有在简单的几何图形中给人以匀称、协调、平衡的对称与和谐之美;更有以内容高度抽象性、逻辑的严密性和应用的广泛性三大特征所构成的深刻丰富的内在美;小学数学是研究小学数学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有些小学数学现象可以直接给人以美感;图形美、对称美:在小学教学平面几何的知识学习过程中,通过观察、测量、绘图等,让学生感受直线美、曲线美和对称美;简洁美:数学的简洁性既是数学结构美的重要标志,又是数学形态美的重要内容,这种简洁性并不是指数学内容本身的简单,而是强调数学理论以及知识体系、结构以及表达形式的简约、简洁;表现美、创造美: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有情趣的数学故事,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建设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使教学过程生动有趣,将富有魅力的数学知识轻松地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感受美、体验美。

二、挖掘小学数学美育教学的重要作用

1.培养审美观点

小学数学教材中丰富多彩的情境图、几何形体、图像图表、各种实验、各种教具、挂图、模型等,均储存了多种审美信息,这些信息为学生感官所接受,就会激发学生的美感,陶冶他们的心灵,培养他们的情操,使他们形成正确的审美观。

2.促进智力发展

美育过程,实际上就是发展和提高各种认知能力,形成完整的智力结构的过程。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公式、概念及数学定律等,均为冷冰冰的客观真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若将这些塑造成美的形象,并渗透教师的真情实感,会使整个教学过程显得情景交融,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使学生从内心产生热爱、产生追求,会主动为达到学习目的的最佳境界而努力。

3.陶冶道德情操

美育对于培养人的道德情操有着重要作用。小学数学教师应当运用美学观点将小学数学教材中的美育内容加工和整理,以形成易于被学生接受的审美信息。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的引导、启发,潜移默化地进行审美教育,能激起学生热爱小学数学科学、热爱自然界、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树立探究宇宙奥秘、献身科学的崇高理想。通过小学数学实验教学和实践活动教学中的美育,能培养学生的毅力、创造力,培养学生勤劳、诚实、爱护公物等良好品德。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美育的实施策略

1.注重审美化的情境创设

小学数学教师可采取实验导入、提问导入、悬念导入等方式引入新课,将课堂引进热烈而有序的气氛中,为教学创设审美化的情境。如,教学正、负数时,出示珠穆朗玛峰和吐鲁番盆地的海拔高度图片,教学“公顷”和“平方千米”的认识时,出示徐州云龙湖、鸟巢的占地面积的图片等,教学“圆的认识”时出示一幅幅由圆组成的图案,这样一幅幅美丽的图景再经过教师的语言加工后,学生一定印象深刻。课堂教学中简洁、工整而富于逻辑性的板书,也会给学生以美感,留下美好的印象和记忆。

2.通过动手体会数学美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方式是演示实验,在进行演示实验的设计和选材时,要用审美观点来净化它的明显性、趣味性、启发性,使演示出的小学数学现象既具有鲜明的特征与变化规律,又使学生感到赏心悦目。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的认识”一课后,我布置了这样一道课外作业:请学生用一张长方形纸,设计一幅美丽的轴对称图形图案。学生积极性很高,设计了自己满意的作品并进行评比。这样既达到了对轴对称图形的巩固认识,又通过设计、评比、展览使学生提高审美素质,更满足了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欲望。

在巩固知识和运用阶段,教师要设计思考性强的练习题,使学生产生一种通过努力而获得知识的愉快感。例如,在低年级应用题教学中,我们经常训练学生给应用题补充条件和问题,对于一道缺少条件或问题的应用题,有时学生会想出各式各样的填法,并且是那样的贴切、适当,这正说明学生是在对美的追求中,发展了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至于高年级应用题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的练习,更是培养创造美感,发展学生能力的好形式。长此以往,学生在美的熏陶下会不断追求解法的优化,结论的美化,从而发展自己的创造能力。

小学生虽然可能会认识到什么是美的,但尚还不知道如何去表现美、创造美,并使之与自己的语言美、行为美、心灵美联系起来。作为教师让他们自己去获得美的东西,这就需要平时持之以恒的培养、陶冶、实践。

参考文献:

浅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美育 篇4

―――成都市人民北路小学.曾利

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各学科教学对学生进行审美、素质的培养,是学校实施美育的基本途径。小学数学是义务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担负着美育任务,在教学中渗透美育,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知理解和欣赏数学美,既能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又能得到情感和美的培养。

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善于用心挖掘小学数学中美育的因素,还要善于探寻美育的途径。下面就粗浅地谈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渗透美的教育。

一、利用教材中彩色插图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激发学习兴趣。现行小学数学教材,特别是低年级教材,插图版面,数量较多,且彩版印刷的图画清晰,色彩鲜艳,画面形象可爱,这些插图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而且还能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受到美联社的教育。特别是刚入学校时,打开数学课本,一幅色泽鲜艳,形象生动的新年入学图跃入眼帘,小学生们顿时感到“好美啊!”这首先就让他们感到兴奋和激动,直接感受到图画中呈现的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的周围事物的美,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对学习生活的兴趣。其它如认识10以内各数的主题图、例题、应用

题背影插图的设计都很美,教师利用这些插图进行辅助教学,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数学产生热爱,并转化为学习数学的动力。

二、挖掘教材中的美育因素,从而在教学中渗透美育。

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其美育因素不象艺术那样外显和鲜明,因此,教师认真钻研教材,挖掘小学数学中的美育因素,是数学教学中渗透美育原前提和关键。例如可让学生在对图形的认识中,感受到不同图形的形式的美,在几何图形中,长方形具有对称、稳重之美,正方形具有刚劲、宏伟之美,圆具有柔和、流畅之美,等腰三角形具有平衡、庄重之美,而所有的对称图形则具有匀称、平衡、稳重之美。学生在对这些知识的学习中,不仅了解到这些图形的特征,还产生了欣赏美的一种愉悦的感受。又如,数学的数字和符号,它们既是科学的,又是艺术的。十个记数符号0、1、2、3、4、5、6、7、8、9,它们在不同数位上就代表不同的数值,用这十个数字与位置结合,就能写出一切自然数,而“+”、“-”、“×”、“÷”、“=”、“<”、“>”这些数学符号更是形式简单、内涵丰富,能清楚精确地表示计算方法和数量间的关系。通过对这些数学和符号的认识,可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简洁与精致的美。

三、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在教学中渗透美育,陶冶美的情操。

教学中,教师善用教材内容中的美的因素,对教学环节进行精心的设计,不仅能使学生更好、更牢地掌握数学知识,还能使

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例如,在教学“对称图形”时,就可在课前设计观察引趣和课后设计运用提高两个小环节。课前教师出示美丽的蝴蝶标本、红艳艳的枫叶,问学生:这些昆虫、树叶好看吗?它们的形状有什么特征?学生被这鲜艳的色彩,美丽的图案吸引住了,都说:很美,它们的形状都是对称的。接着出示“天平”、“剪纸图案”,问:这些图形有什么特征?美吗?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这类对称图形,研究它的特征和运用,学会画美丽的对称图案,并进行评选,学生积极性很高,发挥了各自的创造性,在运用中继续巩固了所学知识,进一步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陶冶了美的情操。

浅谈小学古诗教学中的美育 篇5

什么是美育?“所谓美育就是审美教育,又称为美感教育。它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对于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感受、理解和评价的能力,培养他们健康的审美趣味,并按照美的规律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1]学校中的美育是形成年轻一代正确的审美观,培养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活动。

我国是一个诗词的国度,上下五千年,祖先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璀璨的诗词杰作。诗灌溉了伟大的民族,抒写了辉煌的历史。热爱诗词,阅读诗词,使千百代炎黄子孙一直沐浴在中华文明的温馨里。在我们的小学语文课本中就收录了近30首古诗,这些古诗都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和强大的艺术魅力,小学生爱读爱背。优美的诗词、流传的佳句、精湛的语言,是我们实施美育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应当充分发掘它们内在蕴藏的美,打开学生的心扉,激发心灵的共鸣,使学生理解古诗优美的意境,品味精练形象的语言,陶冶自身的道德情操,提高审美水平和写作能力。这是语文教学中美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古诗教育中进行美育的理论前提

美育的内容,不同于政治的演绎、归纳,也不同于逻辑的推理、判断,它总是通过美的事物的具体的、鲜明的形象来感染人,引起人的美感,因此具有形象性、可感知性的美的特点。古诗是文学作品中色彩鲜艳,香气浓郁的花朵,是诗人用涌泉一般的激情浇灌而成的,那些脍灸人口的佳句名诗意境深远,无不寓含着诗人心灵深处的情感。

㈠绘画美。绘画美是古诗中所描绘生活画面与诗人思想感情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的美。我国宋代文学家张舜民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诗人往往选取最富有特征的具体事物,或最具有意义的场景,或最典型的感受来言志抒情,结果往往是诗中有画。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紫烟”、“瀑布”、“银河”,具有色彩美,“挂前川”、“飞流”、“直下”、“落九天”具有线条美,两者构成了一幅雄伟壮美的庐山风景画。

再如韩愈的《早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一句。“早春二月,雨脚儿轻轻地走过大地,留下了春的印迹,那就是最初的春草芽儿冒出来了,远远望去,朦朦胧胧,仿佛有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这是早春的草色。看着它,人们心里顿时充满欣欣然的生意。可是当你走近去想看个仔细,地上是稀稀朗朗的极为纤细的芽,却反而看不清什么颜色了。这设色的背景,是那落在天街上的纤细小雨。透过雨丝遥望草色,更给早春草色增添了一层朦胧美。”[2]诗人如丹青妙手,抓住春雨如酥、草芽初露的特征,运用国画的渲染技法,挥洒着他饱蘸水分的妙笔,隐隐泛出了那一抹青青之痕,绘就了一幅色彩朦胧的“早春烟雨”图,真可谓兼摄远近,空处传神。这些古诗都能使学生通过画面形象去获得美的享受。

㈡意境美。古诗除了栩栩如生的形象,还创造出情景交融的意境美。什么是“意境”?境,就是诗中所描述的具体情景,生活画面;意,就是诗人通过这个生活画面所体现的思想感情等。诗中浓郁的感情中往往有理想信仰、人世经验、生活智慧在闪光,这就使诗歌中有隽永的意味。所以,在教古诗时要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把跳跃的感情连缀起来,把省略的语气补充起来,这样才能领会诗人的情感,进入诗的意境。为什么“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名句能在学生的心中扎下根?那是因为作者所勾画的登高极目所见的壮阔景象,使人产生了胸臆顿开的意境,使他们明白要想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以最大的努力,去攀登更高的境界这一道理,其意远在诗外。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诗人对挚友离分时的描述,是为抒发人与人之间本该存在的那些无限深厚的情谊,其意含蓄,耐人寻味。

㈢语言美。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古诗则是用最精粹的语言写成的。因此,在古诗教学中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美,对于理解古诗的思想内容和写作艺术,以及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古诗的语言凝炼、生动形象,常常运用夸张、比喻、象征等手法再现大自然的美、社会的美和艺术的美。如《夜宿山寺》:“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诗人极尽夸张之能,以“高百尺”、近可手“摘星辰”来形容楼之高。又以“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写出了楼高、夜静、萧杀的星夜。而“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则赞美了柔弱的小草却具有非凡的旺盛的生命力。这些诗句读来令人感到美不胜受。

㈣音乐美。诗原用于吟唱,它合乎乐曲的韵律、节奏,讲究韵脚的合辙、平仄的搭配,以及字数、句数的整齐、均衡。因此,凡称诗,即便不唱,诵读起来也琅琅上口,铿锵有声,让人感受到悦耳顺畅的音韵美,均匀和谐的节奏美,使诗歌流溢着音乐的旋律。许多诗只要读一读,就美得使人流连忘返,神情激荡。很典型的例子是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落木本无所谓音律,但“无边”与“萧萧”组合在一起飒飒有声,如泣如诉,加上奔腾澎湃的江水咆哮不停,背景音乐与主旋律交织在一起,把自然的不可违逆表现得淋漓尽致。

孟浩然的《春晓》。诗中一、二、四句的“晓”、“鸟”、“少”押韵,一句内平仄交错,句间平仄相对,充分显示出语言的音韵美。又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古诗的语言就显示出一种疏密相间、缓急交替、整齐匀称的节奏美。

㈤形象美。美育是用具体鲜明的形象来感染人、教育人的。它具有形象性、可感知性,这是由美本身的特点决定的。古诗写的事物、景物或人物,就是形象美。如贺知章的《咏柳》,诗中那千丝万缕、参差披拂、随风拂荡的柳枝形象,那给柳树裁剪绿色春装的春之天使--春风的形象,显得柔美至极。诗人似乎懂得形象美的重要,把那看不见、摸不着的春风,通过“似剪刀”的比喻使之形象化了。如果离开了具体的形象,就失去了美的基础,就没有美的存在。又如杜甫的《绝句》,整首诗对仗工整,动静结合,全诗一句一景,合起来则宛如一幅浑然一体的画卷。其中对景物色彩的描绘有鹂之“黄”,柳之“翠”,鹭之“白”,天之“青”,雪之“白”,还有暗含诗中的江之蓝、船之褐等,这些色彩绚丽的景物远近高低相映成趣,真是一派春和景明、令人赏心悦目的景象,显示了形象美。

所有这些,都是古诗所具备的进行美育的极好内容和形式,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二、古诗教育中进行美育的根本目的

美育是贯彻党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美育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呢?蔡元培先生曾说过:“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3]同时,“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4]当你沉浸于自然美的氛围或艺术美的意境时,就会消解占有的冲动,而增进“创造的冲动”。不仅体会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而且在科学研究中增添生动活泼的精神,激发创造的活力,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美育的主要内容是情感教育,它通过美的形象去调动学生的童心、童真、童趣及个性、爱好等心理动能,做到以美感人、以情动人。古诗中的美育,就是要把学生带到诗的优美的意境中去,认识美、感受美、爱好美,激发他们的情感。诗词往往以情取胜,以情夺人。欣赏诗词,品味古人优美的感情,旷达的人生,百折不挠的意志,能调节学生心态,保持良好的状态,旺盛的斗志,去善待自我,直面人生,迎接挑战。因此古诗教学中实施美育也是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需要。

新修订的《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培养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由此可见,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古诗教学中贯穿美育是培育新时代人才的需要。美育可以激发和强化人的创造冲动,培养和发展人的审美直觉和想象力。爱因斯坦等许多大科学家都谈到,科学研究中的许多新发现不是靠逻辑推论,而是靠一种直觉和想象力。这种直觉和想象力的培养,不能靠智育,而要靠美育。因为美育培养想象力和直观洞察力(和大脑右半球的功能相联系)。

一个人要成就一番大事业、大学问,除了要有创造性之外,还要有一个宽阔、平和的胸襟,这也有赖于美育。唐代大思想家柳宗元和清代大思想家王夫之都说过,一个人如果心烦气乱,心胸偏狭,眼光短浅,那么他必定不能在事业上有所成就。而美育可以使人获得宽松、悦适的心胸和广阔的眼界,从而成为一个充满勃勃生机、明事理、有作为的人。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写出了登高望远的意境。古人喜欢登高望远是有原因的,因为时间无穷无尽,空间无边无际,也就充满了时间与空间、有限与无限的辨证关系。从有限的时空推及无限的时空,可以获得人生的感悟。读到这里,学生的内心自然就会与诗人产生共鸣,并随着诗人登楼的步伐上升,再上升,望远,再望远,在那更广阔的天地里,视野更开阔了,心胸更开朗了,精神境界不断地得到升华、净化,从而达到美育的根本目的。

一首首流传千古的优秀诗篇,传递着人类社会的各种信息和美,是民族的根系,凝聚了民族的全部智慧和精神财富。引导学生去感受、领悟、体验教材中本有的美感、诗意、情趣和思想,能使学生了解人类文化历史,认识美的起源、美的本质、美的规律以及价值,可以为提高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和审美意识打下基础。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在潜移默化中,打开学生的心灵大门,在沁人肺腑的美的熏陶中,陶情淑性,使之心理功能上得到和谐,感情上产生共鸣,道德情操上得到陶冶,思想境界上得到净化,从而使学生进入美的境界,形成美的思想。由此可见,在古诗中进行美育的根本目的,就是造就具有完美个性、健康人格的人。一句话,美育是为了人的完善。

三、小学古诗教学中进行美育的实践

㈠入情入境,探索诗的意境美

意境美,是诗歌追求的最高境界。王国维有言:“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如何引导学生领悟古诗的意境美呢?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首先应该动之以情,使学生情感的琴弦得以奏响,一同进入或欢欣或伤感的情态。其次,教师应根据每首诗的不同特点,从具体的语言文字出发,启发学生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感情。既要从一首诗的整体上去把握诗的感情,又要体会诗中某些词句的感情色彩。最后是悟境,即领悟意境之美。

例如杜甫的《绝句》是诗人在安史之乱平定后,回到成都草堂怀着喜悦的心情写就的。全诗四句四景,各臻其妙。教学时可提出如下问题:每句诗展现出怎样一幅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让学生披文入境,凭借有关词语领会诗中的思想感情。讲读第一句诗,要注意一个“鸣”字,写出了欢欣雀跃之态,呈现了一片生机,这是诗人在那战乱频仍的年代难得见到的和平景象,于是欣喜之情溢于言表。讲读第二句诗,要注意一个“上”字,表现白鹭自由欢畅的姿态和扶摇直上的勇敢精神,再次流露出诗人内心喜悦的感情。讲读第三句诗,要着重抓一个“含”字,表现诗人在观赏到“千秋雪”的美景时,油然而生舒畅的心境。讲读第四句诗,要抓住一个“泊”字,诗人想到从此可以飞舟东下,“青春作伴好还乡”了,中兴国家的壮志豪情又有了新的希望,怎不喜上心头呢!这样,就使学生领会了四句诗构成了一个优美开阔的意境,步步形象地袒露了诗人无比欢畅的情怀。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叶圣陶语)教师要让学生懂得:只有把自己当作“意中人”,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情境之中,和作者情脉相通,才能做到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才能深切地体会到诗人在各种境界中所抒发的真情实感,并与之产生共鸣,进而得到美的享受。

㈡展开想象,引导学生欣赏美

想象在孩子们美的创造过程中如同一只鸟的翅膀,有了它方能翱翔在辽阔的天空,展示它特有的身姿和美丽。诗重感情,诗重想象,没有感情就没有艺术,没有想象就没有审美。想象与联想,使欣赏的过程成为艺术形象再现与再创造的过程,这正是古诗词欣赏审美设计中最重要的。教学时只有唤起学生情感体验,产生移情和共鸣,让学生驱遣想象,引起联想,由此及彼,调动自己的生活底蕴,来再现、丰富作品中的形象,才能欣赏到绝胜的佳景、动人的情思、美妙的旨趣。

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所描摹的一个美妙奇幻的境界:一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峰,在红日的映照下,蒸腾缭绕着紫红色的烟霞,飘忽于青山、蓝天之间。一个“生”字,便生动传神地状写出了烟雾升腾的动态,给人以神奇缥缈之感。接着展现了香炉峰前瀑布的雄姿:远远望去,一道瀑布从高山峭壁上奔泻而下,银光闪烁,飞珠泼玉,犹如一条巨大的白练,高挂于山川之间。“挂”字用得极为工妙奇绝,引人遐想,化动为静,惟妙惟肖地绘出了瀑布高悬的壮美形象,也蕴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神奇伟力的想象与赞颂。引导学生深入一步想象,诗人挥起巨笔,极力勾勒瀑布的动态美:遥望瀑布如从云端飞泻直下。诗人极尽夸张、悬想之能事,“飞”“落”“直”“疑”“三千尺”“银河”“九天”,突出了流速之急,水势之猛,源流之高,气魄之大,撼人心魄,令人神往!最后的比喻新奇而又真切,夸张而又自然,使得瀑布整个形象更为丰富多彩,意境更为雄奇瑰丽,充分抒发了诗人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所有的联想与想象都不能离开古诗词文字本身;所有的想象与联想又不能拘泥于文字。我们的审美设计应该让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经验感受,创造出自己心中的形象,并为之心动、心醉。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展开联想,进入意境,联系生活经验和各种阅历去分析、理解、判断、推理,深入领悟诗的情境美、形象美、内蕴美,从而获得美的享受与愉悦。

㈢指导诵读,引导学生感受美

新大纲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通过声情并茂的反复吟诵,能传达作品和谐婉转的韵律,再现作品的意境美和形式美,从而进入作品中的意境,体会古诗的情感,引起心理上的快感和审美联想,并在反复吟诵中达到“目视其文、口发其音、心同其情、耳醉其音”的艺术效果。感受美必须要有情感体验,只有真正体会了诗篇的情感,才能获得最真切的感受,与作者的心灵情感相沟通。

如教学白居易的《暮江吟》,在理解诗意后,就要强化朗读,不断地读,不断地品味,不断地感受。读前两句,主要领会当时江天夕照的奇丽景色:黄昏时分,夕阳的余辉“铺”展在江面上,江水一半火红,一半碧绿。这里为什么不说“照”却说“铺”呢?因为这时红日西沉,“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射过来,确像“铺”在江上。这样不仅化虚为实,生动形象,富有动态之美,而且“铺”字显得平缓、舒展,摹出了秋天夕阳的柔丽,给人以恬静、安闲、怡然自乐的感觉。江水半红半碧、半动半静,亦明亦暗,光彩瞬息变化,于是就构成一幅瑰丽的图画。诵读后两句,就要让学生体悟到当时幽静柔媚的夜色:九月初三的夜晚,凉风习习,晴朗的夜空挂着一弯新月,夜露降落,晶莹的露珠儿像珍珠一样圆润而闪烁。这是一幅多么宁静、清新、柔丽、和谐的情景啊!

又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教学时应着重讨论:“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为什么用“绿”字?用“绿”字有什么好处?通过对照比较,让学生懂得:诗人经过反复推敲,精心筛选,觉得都不理想,只有“绿”字最为恰当,极富于表现力。通过咬文嚼字,反复吟咏,反复品味,学生不仅深悟了全诗浓浓的乡情,而且欣赏了诗人锤炼语言的非凡功力和高超的艺术技巧,获得美的熏陶,受到美的感染。

同时,指导学生诵读时要注意诗的节奏、韵脚及合适的音调,恰当地表示诗中的思想感情。有的音调要缓慢,低沉,象陆游的《示儿》,朗读时要把诗人那种至死不忘收复失地、光复中原的爱国主义精神表达出来;有的则要用热烈诚恳的音调来朗读,如《赠汪伦》中表达的诗人李白与汪伦的深厚情谊;而《望庐山瀑布》这首诗则要用热情奔放的音调来指导朗读,才能把诗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澎湃激情表现出来。

㈣指导绘画,引导学生体会美

文字是抽象的,图画是形象的文字,它可使人们从它的形象和色调上感受到美。而儿童长于形象思维,如何才能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去开拓意境呢?可采用“吟诗作画,以画讲诗”的方法去打开学生的心扉,化抽象的文字为具体可感的图画,使学生有了一个理解和获得知识的桥梁,减缓学生学习的坡度,并且能让学生在脑海中留下七彩缤纷的世界,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这是因为古代诗歌中很多都具有绘画美的特点,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情并茂的。因此教师可让学生根据诗中所写的景物,一边读古诗,一边把文字描绘的内容变成形象的图画,把隐形的思维活动用图画的形式外观表现出来。从它所体现的意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上加强对生活的认识,激发对生活的热爱,从而达到美育的目的。

例如教《山行》时,可先指导学生吟诵“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然后让学生去描绘秋天的高山,弯曲的石阶小路,白色的浮云,山顶的竹篱茅舍的形象。接着再指导朗读“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让学生再在画上画出一片红色的枫林,指导学生去创设诗的情景,描绘出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构成的生机勃勃的,色彩鲜明、层次井然的山林秋景图。学生仿佛插上了想象的翅膀,深深地体味诗中流露出来的意境。之后,在学生吟诗作画的基础上,再启发学生以画讲诗:秋天是萧杀的季节,面对叶枯花谢的残景,历代诗人多是吟诵着悲凉的诗句,但杜牧描绘的秋山霜林和“停车”观赏的情景无不充满着一股蓬勃向上的气息,诗歌写得既清新又富有生气。通过以画讲诗,让学生透过诗中展现的图景,去捉摸诗人的感情脉搏,体会诗人的感情波涛。学生既动脑,又动手,经过吟诗作画,以画讲诗层层深入的过程中,就领会了这首诗的深远意境。

如《宿新市徐公店》,诗中色彩艳丽、景物迷人。学生理解了描写春末夏初客店周围环境的两句诗句,教师进一步引导:诗中描绘的画面是怎样的?谁能根据诗句的意思画出诗句所描绘的景物。最后将画得好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在稀疏的篱笆边,一条小路伸向村外,看不到头。小路两边树木的绿叶并不那么浓密,光线穿过稀疏的树叶在地面上照出大大小小的圆圈。学生看到这幅图,不禁吟出“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这样,学生读读古诗,画画图画,评评图画,说说诗意,体会感情,沉浸在浓浓的诗情画意之中,培养了他们感受艺术美、鉴赏美的能力。

㈤指导改写,引导学生创造美

语文审美教育不限于鉴赏,还必须创造。古诗多用五字或七字的对偶句,虽然它为我们展现了极美的田园风光、古朴而又淳美的民风,但小学生很难品味出其中的意蕴。因此,在审美设计中我常设计将古诗进行改写,改写的过程即是形象思维的过程,既能部分再现古诗词中的田园美、人情美,又能锻炼文字,不失为美育中的一种有效的手段。改写不是简单地把诗句解释一下再连成短文,而是通过文体的转换,在准确表达出诗句意思的同时,还可将自己学习完古诗之后,把对有关内容的体会加以想象、联想,用自己的语言传达出来,奏出情感与诗文的共鸣。改写使美成为一种情感体验,化为具体的形象,更重要的是经过这种创造性的阅读,主体与客体有机统一,达到最高境界。改写使主体对客体有创造性的补充与发挥,使文字的美转变为有别于原文的更为广阔的意想群,艺术形象得到了再造与扩展。

如在教《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看到学生能真切体会到诗人的情感之后,趁势打铁,让学生根据诗句意思结合生活体验,把古诗改写成书信的格式,以第一人称“我”的语气来抒发诗人特定情况下真情的流露,以此直接唤起学生心理上喜、怒、哀、乐的情绪反映,培养学生对事物的各种情绪体验,陶冶性情,达到美育的目的。

谈中小学体育运动的美育教学 篇6

谈中小学体育运动的美育教学

内容简介:

谈中小学体育运动的美育教学

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对体育本质美的特征及表现形式,已有了很多的探索研究,这对进一步研究体育运动的美,对于推动现代体育发展,提高体育运动的审美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体育运动与美育联系紧密

论文格式论文范文毕业论文

谈中小学体育运动的美育教学

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对体育本质美的特征及表现形式,已有了很多的探索研究,这对进一步研究体育运动的美,对于推动现代体育发展,提高体育运动的审美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体育运动与美育联系紧密 体育运动美是借于人的自然实体来表现的。马克思曾指出 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法国著名艺术大师罗丹说:

自然界中没有任何东西比人体更美,苏联的马雅可夫斯也说: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件衣衫比健康的皮肤和发达的肌肉更美。这些观点精辟地指出人体与健康美的关系。体育运动是以人体美的运动形式来表现和创造美的。如健美运动,当运动员在比赛时,根据音乐节奏把自己那强健肌肉进行充分展现。他们那隆起的肌肉群,雕塑般的身躯,匀称的线条,优美的造型无不不是体育美的展现,不能不使人陶醉在美的享受之中。几乎任何一项体育项目都能展现人体的力量、速度、灵巧、耐力和青春活力,展现人类的形态美与心灵美。因此说体育运动与美是水乳交融。

二、体育运动与体育审美 体育运动是人们有计划地向着一定的目标前进的创造过程。一方面,体育运动的目的是为了增进人的健康,发展人的个性;另一方面,体育运动可作观赏,丰富人们的业余生活。观赏体育比赛,本质上是一种审美活动。从认识观看,它是一种感性和理性直接统一的直观认识,它不借助抽象概念,而是在活动的直观形式中演化到理性从论理实践看,它本质上具有一定的理性目的的社会功利价值。中国女排和田径 马家军 取得的巨大成功,对促进我国社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体育审美和艺术审美不同,体育运动美感建立在一种双重的基础上。首先是以运动者运动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关,其次则产生于经历情感体验与竞赛过程中非常实际的感受。这是体育审美与艺术审美的显著区别之处。体育观众是直接参与体育创造和传播的。观赏者既是感受的主体,又是参与的客体。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观众都能获得体育运动的美感。首先,观赏者必须具备体育审美的意识和能力,即主体的意识能够通过感知和客体发生交流,以引起心理的振奋和激励;其次,观赏者必备一定的运动能力,即对观赏的运动项目的特点、结构、力量和幅度都有一定的体验,才能对审美客体作出一种稳定不变的情感反应。

三、体育美和艺术美 总的来说,体育美和艺术美没有本质的差异,但是它们在美的创造方法和表现形式上,以及人在审美关系中所处的地位是有很大差异的。艺术美是生活美的集中体现,它充分、强烈、典型地反映出生活的美丑。艺术美的创造不仅是在生活美的基础上概据,加工、取舍提炼而成,而且溶进作者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评价,塑造一些非现实性的艺术形象。而体育美却不同。体育美的创造虽然也要遵循美的规律,其中也包含了教师对自己的行为客体的一种审美态度,它和艺术创作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并不全是现实形象反映,它的主要本质在于解决美的有机构成。也就是说它必须直接接受竞技性的要求,并且现实性地尊重人体科学规律,在于研究如何花费最少的体力,使人的天赋体力,技能和运动速度发展到最高境界。体育美不仅有抽象概括,重要的是要有具体的可感形式。任何虚伪和过分夸张都构不成体育美。

四、体育美的欣赏 体育运动给人展现的是一个绚丽多姿美的艺术世界,它能使人们得到精神上的愉悦及美的享受。运动员在体育比赛中表现出的高超艺术,是体育运动中美的体现,它象

一幅幅流动的画面,给人予美的享受。当人们在观看艺术体操比赛时,运动员做波浪动作时所表现出的柔动连绵特色;做转体时表现出来的身体轻盈高飘;做平衡动作时表现出的稳健,优美给人予强烈美的感染。在观看竞技体操比赛中,运动员那稳健、准确、高难、优美的动作更给人以精彩、动人、魅力无穷的回味,使人进入梦幻般的境地。在观看球类比赛时,球场上那快速多变的战术,紧张激烈地争夺,熟练默契的配合,更是高潮迭起,精彩纷呈,把人带 人精湛神话般的世界。更有跳高运动员的腾空飞越横杆;帆船运动员博击惊涛骇浪;击剑运动员敏捷灵活的雄姿;花样滑冰运动员在冰上的千姿百态的舞姿;棋类运动员统帅的千军万马的气概等。这些诗情画意无不使人陶醉于体育美的享受之中,去激励人们对体育美更高、更深的追求。

五、真善是体育美的重要特征 体育美中的真,体现为现代体育的科学化,无论是竞技体育还是大众体育。现代体育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类攻克体育高峰,打破 禁区,冲击人体极限成为可能。体育观众渴望看到的是高水平的比赛和新纪录的诞生。每逢此时,他们会欢呼雀跃,精神振奋,民族自豪感会油然而生,对人的精神产生极大的作用。任何弄虚作假,违背人体发展规律的作法都不会带给人们审美的愉快感。在24界奥运会比赛中,加拿大著名短跑选手约翰逊取得百米金牌令世人为之倾倒,但一旦兴奋剂一事公布于众,即成为众矢之的为人唾弃。因此,只有外形美和心灵美俱佳的人,只有建立在公正无私和现代体育科学基础上的体育竞赛,才能给体育和参加者带来心理的快感。否则,只能给观众留下丑陋、卑鄙的感觉。体育运动中的善,体现为运动中应遵守一定的伦理观。在体育运动中除了遵守人体生物的、心理的变化规律外,还要遵守一定的伦理规则。和平、友谊、进步是奥运会追求的目标,是当代人社会理想的高度概括。人们的行为符合这一理想,就是美的。国家体委对体育道德规范规定几个 公正竞争,团结拼搏,是我国体育运动的行为准则。体育竞赛,需要有一种拼搏精神,有一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勇气。在这种拼搏过程中,观众看到的是一种追求自由的美,一种显示人类伟大力量的美,这种美给予欣赏者的是雄壮、勇猛、强健、活泼、紧张等情绪激动,给人强烈美的享受。

内容简介:

音乐欣赏,实施美育

音乐教育是一门以审美为核心,实施美育的学科。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它对于愉悦身心、陶冶情操,促进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而音乐欣赏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目的是:

通过

论文格式论文范文毕业论文

音乐欣赏,实施美育

音乐教育是一门以审美为核心,实施美育的学科。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它对于愉悦身心、陶冶情操,促进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而音乐欣赏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目的是:

通过各种生动的音乐表现、实践、创造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学生的音乐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审美能力和情感。在长期的教学中我有以下一些做法:

一、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 以往音乐教育采用的是灌输式的教育方法,学生只能在教师的指挥下千篇一律地唱、舞,限制了学生对音乐的表现出力和感受力潜能的发挥。我们应彻底地摒弃这一阻碍学生发展的教法。在音乐教育中,不拘任何形式,只要能引起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就是最佳的教育方法。正如美国康涅狄克州哈特福德大学音乐系主任约翰博士指出的那样:

最自然和方法就是最科学的方法,音乐学习的全过程应该是全体参加者进行艺术活动的过程,成人应该通过充满情绪感染力的唱歌或形体表现等形式引导和激励儿童主动加放音乐活动。为加深学生对歌曲的理解,采用讲故事的方法,激发学习兴趣。如:

课堂上使用打击乐器,做到人手一件,让学生亲自奏一奏,既活跃课堂气氛,又增强了情绪的共鸣。更重要的是随着音乐的伴奏,培养了学生感知感觉理解节奏的能力,增强了感受的能力。加强课堂环境的渲染也是提高感受能力的一个重要条件。音乐教室的布置会给学生产生感知的第一印象,看到墙壁上的音乐家的肖像,会使学生产生崇敬之感,音符时值的比例图片,会使学生感知到音有长短之分,看到钢琴、电子琴,会使学生犹如听到优美悦耳的琴声。意识到音乐在人的生活中所产生的魅力。

二、开展活动教学,提高艺术修养,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力 对学生音乐鉴赏力的培养,主要是通过音乐欣赏和唱歌教学等活动进行的。在教学《跳圆舞曲的小猫》这一听赏课,我创设了一个情景,在一座美丽的动物城堡里有一群会跳舞的小动物,因为要去参加一个生日化妆舞会,于是小动手们都在家里积极地准备着,大家想不想去认识一下会跳舞的小动物呢? 这个环节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迫不及待地想去看看,这样学生们在接下来的听赏中就自觉的想象音乐中都有哪些小动物?教师再随着音乐边跳边提问:

小动物们跳的是一支三拍子圆舞曲。同学们想不想随着音乐跳起来呢? 欣赏完这首音乐,学完了舞蹈,再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有的学生说:

这首乐曲很好听。有的说:

这个舞蹈很美。有的说:

我感到很快乐。通过这节听赏课使学生们在音乐鉴赏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审美观点、情感和能力,促进美育的发展。

三、参与音乐实践、掌握表演技巧,最大限度挖掘学生的表现力 音乐表现力越强,所要表达的音乐内容越深刻,也就越能感染欣赏者。那么在音乐教学中我们如何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呢? 1.引导学生参与音乐实践活动。表现音乐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活动。因此,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就必须引导学生参与音乐实践活动。离开了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就是一句空话。

把表现音乐情感和刻画音乐形象放在重要位置上来加以处理。在音乐表演活动中,老师要把表现音乐情感和刻画音乐形象放在重要位置上来加以处理。也就是说,老师要在处理歌曲、乐曲的力度、速度、音色、和声、织体、情绪上下功夫;在刻画歌曲、乐曲的音乐形象上下功夫。

四、声像结合,突破难点,培养学生美的想象力 在引导学生欣赏乐曲时要求学生注意力要集中,要尽快地熟悉音乐的旋律,体会音乐的情绪,根据不同的情绪,想象出不同的画面。可选择一些不同情绪的音乐让学生听。如:

雄壮有力地 歌剧《卡门》中的 斗牛士之歌 ; 悲哀地 交响曲《英雄》第三乐章的第一主题; 欢快、活泼地 《加伏特舞曲》中的第一部分。让学生听了这些音乐后,请他们根据不同的情绪体验,想象出不同的画面。他们会选择《卡门》中雄壮、有力的音乐,想象出 一个壮观的斗牛场面,仿佛看到了英武的斗牛士,听到了群众的喝彩声 ;选择《英雄》中悲哀的音乐,想象出 天是灰蒙蒙的,人们抬着英

雄的遗体,在行进中为他们举行葬礼 ;选择《加伏特舞曲》中欢快、活泼的音乐,想象出 在一个宫廷舞会上,男士穿着燕尾服,女士穿鱼骨长裙的那种曲雅、活泼、热闹的舞会场面。因此,学生从听觉的思维到画面的想象,很快就能理解整首乐曲所表达的意境。

五、积极参与音乐体验,培养学生音乐创造能力。学生的音乐创造并不神秘。教师要教会学生创造的基本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打破创造的神秘感,培养自主创造意识。这种简单方法包括:

加加、减减、变变、改改、搬搬、移移举一反三。例如:

我在教《我的家在日喀则》的歌曲中,就运用了这种方法。教师先用语言引导学生:

今天,我们学习了这首藏族童谣,下面老师先来用这首歌创造一个西藏舞。紧接着教师将自己编的西藏舞的动作,载歌载舞地表演给学生看。我接着说:

其实老师的创造本领也是学来的,老师有一种特别的办法,那就是数学的加减法。学生听了老师说到加减法都感到十分的惊讶,说:

这是音乐课,又不是数学课。于是,教师慢慢道出音乐创造办法:

在学过的知识基础上,加上自己的想象后举一反

三,加加、减减、变变、改改、搬搬、代代这就是不断的求异、求新、求变的基创造方法。然后,我根据自己的这一方法将刚才的西藏舞进行了改编,加上了一个凳子,围着它跳起了同样的动作。并告诉学生这就是创造。在音乐欣赏教学中,通过我们的努力,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可以提高学生自信的演唱、演奏及综合性艺术表现能力,可以让学生的表演潜能及创造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可以使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得到较大的开拓,学生能用音乐来表达个人的情感,并与他人沟通,以至融洽,还可以让学生享受美的愉悦,受到情感的陶冶。

内容简介:

浅谈校园文化中的美育

一、班刊中显美育 每个教室都有班刊,我们都非常熟悉班刊。班刊需要师生共同配合完成,需要师生书写优美的文字、绘画精美的图画、设计合理的布局、展示贴切的美术字、简笔画、粗细线条经常运用与班刊之中,它 论文格式论文范文毕业论文

浅谈校园文化中的美育

一、班刊中显美育 每个教室都有班刊,我们都非常熟悉班刊。班刊需要师生共同配合完成,需要师生书写优美的文字、绘画精美的图画、设计合理的布局、展示贴切的美术字、简笔画、粗细线条经常运用与班刊之中,它们成为班中一道绚丽的风景,让人心情舒畅。老师在班刊中书写优美的文字,学生看着心里舒服,就能激发学习模仿的欲望和热情,学生也会跟着老师的字体模仿着书写字,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主动地学习规范字,努力追求自己把字写得整洁、美观,这是我们深切期待的良好效果,教师应该做好示范,发挥才学,赢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学生在班刊中绘画漂亮的简笔画,老师看着心里舒畅,就回倍感欣慰,老师看着自己的学生画出优美的简笔画,看到他们成长的足迹、成才的表现,这是最大的幸福和快乐,会把这种幸福和快乐珍藏于心,温暖着心窝!

二、校刊中颂美育 校刊经常设置在教室外的走廊上或者教室外的墙上,常常由经验丰富的指导老师来设计布局、书写字体、绘画图案、展示成果。校刊中要求老师的语言优美,字迹美观,让人一看就一目了然,品位无穷,充满乐趣,欣赏后还时常流连忘返,沉醉其中,其乐融融。校刊中要求学生的行为端庄,为人正直。校刊中的内容可以精心设计做人和学习的态度方面的具体内容,例如:

要求学生做人要诚实守信、勤俭节约、团结进取、默默无闻、无私奉献、充满爱心;学习要一丝不苟、勤勤恳恳、严肃纠错、戒骄戒躁、冷静思考、沉着答题,画过这些规范性的要求让学生明辨是非,正确对待学习,正直善良做人,努力争取做一个有才华的好学生。校刊中还要求学生的心灵纯洁、善良正直,例如:

当同学遇到困难时,你就主动伸出援助之手,竭尽全力地帮助同学一起共渡难关,体现出患难中见真情的感人友谊;当同学学习气馁时,你鼓励他树立学习信心,帮他分析原因,汲取教训,想方设法借鉴成功经验,落实相关学习任务,提高学习兴趣,每天都乐学不疲、学而不倦、学有所获;当同学学习进步就自吹自擂时,你悄悄走近他,告诉他做人、学习要谦虚大方,不要自满得意,否则会骄兵必败,毫无所获;当同学遭人欺凌时,你发现后就毫不犹豫地自觉站出来,与他共同应付困境,帮助共渡危险,让彼此的友谊更牢固可信、发光发热

三、班级布置展览中美育 班级需要美化,美化班级需要师生共同配合完成任务。我们知道,班级布置栏中,经常有作文栏、英语栏、榜样栏、值周栏、卫生栏,这些栏目需要师生精心思考设计,努力搭配参与实践活动,能做好的尽量做优,不能做好的就尽量在旁帮忙,大家齐心协力,努力营造积极进取共同追美的良好氛围,争创一流班级。班级布置的好与坏,直接影响着师生的审美情趣,班级布置的优美师生会沉醉与其中,美妙地享受,尽情地分享、愉悦地交流,激动地体验其中的乐趣,师生兴趣盎然,学习氛围浓厚,效果就明显优秀,反之,班级随心所欲地布置,没有什么新鲜内容,平淡无味,师生看起来也就无趣无味,上课上起来老师单调枯燥,学生听起来被动消极,效果自然不理想。因此,班级布置要尽

量地匠心独运,不拘一格,不断创新,采纳有的建议,努力争取让班级布置更具合理性、美观性、创新性,尽量让班级变得整洁、美观,让人赏心悦目、恋恋不舍,这岂不是美事。

四、书画特色展示中扬美育 练习书法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动手操作能力,丰富学生的逻辑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的合理构道字体的想象能力。练习书法需要用脑冷静思考调控,需要用手熟练书法掌握,需要用心记住笔画字型,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需慢慢地用心体验,只有这样才能稳步进步。练习绘画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培养实践操作能力,训练学生的正确判断能力,提升学生的绘画素养。练习绘画需要学生用心地学习绘画技巧,掌握知识要领,用手熟练地绘画表达效果,用心铭记绘画的方法,体会绘画的乐趣,只有如此方能提升绘画水平。既懂得书法常识又了解绘画技巧是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既熟练地练习书法又熟练地练习绘画是对学生的必要要求,练习书法中融合些绘画技巧,练习绘画中融合些书法技巧,学生的作品往往会产生锦上添花的神效,让人心旷神怡!校园文化中的美育工作非常重要。一名从事美育工作的教师,只要用心坚持在班刊中显示美育,在校刊中歌颂美育,在班级布置展览中美美育,在书画特色展示中扬美育,学生就一定会收获美的硕果!

福建省选派民办中小学党组织负责人的实践与思考

福建省选派民办中小学党组织负责人的实践与思考 张志刚

民办中小学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党建工作是党的建设的新领域。如何加强学校特别是民办学校党的建设,是一项重要课题。总结福建

关键词:

德育,中小学,问题

关键词:

体育运动,科学

学校体育运动风险管理研究述评

学校体育运动风险管理研究述评 运动风险概念界定 目前,众多学者为了研究的需要,对运动风险的概念进行了描述与界定,这些概念的界定主要从运动风险事件析因及后果影响两方面进行剖析,在运动风险事件析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美育 篇7

在对S校六年级314名学生的统计中, 其中男生占55%, 女生占45%。统计结果表明:54%的学生对数学很感兴趣;62%的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的重要原因是数学有趣味;因老师教得好而产生兴趣的人数占18%。这足以说明:对学科本身产生兴趣才是兴趣的根本。为了升学而对数学有兴趣的同学占10%, 仅有10%的学生因为数学很美妙而对该学科产生兴趣, 说明很多学生在审美感知力方面的欠缺, 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 深入发掘美育因素,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数学审美感知力, 充分运用数学美的诱发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求知欲。

二、S校六年级学生对数学美的认识程度

关于数学美的问题, 80%的学生认为数学有的时候很美, 只有12%的学生肯定数学是美的, 同时也有极少数学生认为数学不美, 或是对数学是否美持模棱两可的态度。这些数据表明, 目前所使用的苏教版教材在编排和内容上富有童趣, 得到了学生的喜爱, 但是学生对于数学美的认识似乎仍停留在肤浅的表面层次, 教师如何帮助学生进一步感悟数学美, 是非常值得研究的。

三、S校数学教师对审美化教学的认识水平和执行能力

在学生对自己的作业进行评价时, 32%的学生认为自己的作业很美, 40%的学生认为一般, 这说明有些孩子还不能够从美观的角度去处理自己的作业。其原因至少有两个方面:一是平时没有养成认真书写的习惯;二是教师在指导和评价学生作业时过多地注重答题的正确性, 没有对书写的工整、美观等方面进行较高的要求, 导致学生在作业时对字迹、格式的重视程度不够。

四、S校教师的访谈及分析

1. 教师的访谈摘要

为了解当前一线教师真实的数学教育观, 以及对小学数学中渗透审美教育的认识情况, 笔者与该校课题组成员就小学数学审美教育的话题进行了一次相关访谈。现摘录主要谈话内容如下:

教师甲:我在上数学课时未必明确提到数学很美之类的话语, 但是我回想起来, 数学美的思想其实经常在渗透。比如, 简单就是美。举个例子, 在教学圆柱、圆锥知识的时候, 将生活中的实物通过简单的示意图转化为圆柱、圆锥进行研究, 我觉得这也是数学美的一种体现。

教师乙:说到板书, 我觉得板书是很重要的, 因为它突出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学生在总结整节课的内容时可以一目了然。比如, 《转化的策略》这节课我在黑板上的板书只有两句话:化繁为简, 化已知为未知。学生可以从中知道, 小学阶段的数学转化思想无不围绕这两句话进行。我认为, 这种言简意赅的思想体现在数学学习中, 也是一种美育教育。

2. 教师访谈后的分析

从S校数学课题组成员的一次沙龙式访谈中可以看出, 很多教学一线的教师对于小学数学审美教育的认识还存在理解上的偏颇与误区。对于数学审美教育中不可回避的数学文化, 有时候抱有一种神秘的、“心向往之, 却又不知如何把握”的尴尬心态;有时候, 觉得只有数学史才算是数学文化, 却又觉得既然数学就是一种文化, 那么一切与数学有关的内容、过程、方法都是数学文化, 都是数学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些理解上的误区导致了实践层面的模糊。

五、S校数学审美教育中的问题分析及建议

1. 缺乏对数学美的审美意识

S校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缺乏对数学美的审美意识, 其实这种现象也广泛存在于其他兄弟学校。由于“小升初”的竞争愈演愈烈, 从社会到家庭到学校, 对于分数的追求似乎压倒了一切。教师的工作仅仅停留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层面, 忽略了美育的渗透, 这直接导致很多学生将数学视为一门枯燥乏味的学科, 尤其是高年级学生每天像解题机器一般疲于奔命。如果一个学生认为数学就是在学校考试做题, 那么他在生活中自觉使用数学的意识应该是淡薄的, 他的数学素养也将是肤浅的。

2. 缺乏对数学美的深层感悟

从学生问卷调查以及教师访谈记录中不难感觉, S校数学教师对数学美的深层感悟缺乏理性思考。部分一线教师对数学审美教育在教学实践的渗透仍停留在肤浅的表面感知阶段, 有的教师认为在一些图形课 (比如轴对称图形) 上才能进行审美教育的渗透, 有的教师认为数学审美教育是在上公开课时的锦上添花, 是“作秀”, 还有的教师认为进行数学审美教育看上去热闹, 结果也许会导致学生对数学知识学得不扎实而使成绩下降。

3. 缺乏对数学美的再发现和再创造

S校数学教师缺乏引导学生进行数学美的再发现和再创造的能力。思维是数学的核心所在, 数学的精神是学习数学、发展数学和应用数学的根源所在, 而数学美的创造过程离不开该精神的培养。数学美作为一种文化融入课堂中, 首先是以知识为载体, 但更应在探究中, 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引向开阔。探究式数学活动的缺乏, 也使师生对于数学美的感知浮光掠影, 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不能得以优化, 使“以美启智”成为一句空话。

根据数学审美教育的特点, 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1) 教师应从对称美、和谐美、简洁美等方面充分地挖掘、展示这些美的因素, 引导学生感知, 引导学生去发现、鉴赏, 进而进行美的创造。

(2) 数学美还表现为符号、图形、公式、方法及数学上的思辩过程。教师可通过指导学生写数学随笔, 利用相关课件引导学生学习等方法, 揭示数学美, 让学生去体悟, 使学生在获得审美享受的同时, 发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美育 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教学法;美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5-217-01

数学与美学,一个属自然科学,一个属社会科学研究的范畴,一个冷峻,一个炽热;一个严密,一个洒脱。二者似无多大联系。小学数学看似枯燥无味,学生的学习更是少了许多趣味,其实不然,数学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的美:从研究对象来看,有数的美、式的美、形的美;从美的表现形式来看,有比例的美,对称的美,和谐的美;数学本身还有题目的美,解法的美,结论的美。而引导学生从数学学习中发现数学的美,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教师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

一、观察中发现数学之美

观察是认识事物的基础,是发现创造的重要条件之一。教师要根据数学内容和特点,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或思路进行观察,并作好观察记录,发现事物的联系。中高年级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数学专题实践活动,如调查年龄、统计人数、称体重、量身高、买东西、做衣服、旅游路线设计、经费预算等,以主题报告或数学手抄报的形式收集整理记录生活中的数学信息,这些活动都可以使学生更广泛地有意识地接触现实生活,更细致地观察、了解现实生活,增强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亲自经历,学生用心灵感悟的“数学之美”是具有长效性的,对“数学之美”的理解也会有更好地诠释。

二、操作中感知数学之美

让学生在探索数学知识的时候亲自动手操作是体验数学之美、鉴赏数学之美的有效方法。现代教育派提出的“做中学”“以活动为中心”的观点已被不少教育者认可,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让学生进行操作实验,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的形成过程,建立牢固的数学审美印象。在教学“圆的面积公式”时,鼓励学生把圆转化成以前学过的图形,学生动手把圆剪成16等份后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再引导学生找出长方形的长和宽同圆的半径之间的关系,让学生自己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各年级还可以根据学习的几何图形知识,让学生自制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等几何形体,学生在操作中,手使脑变得更机智,脑又使手变成创造的工具。同时,学生实现了自我创新,体验到“数学之美”带来的不一般的学习乐趣和学习感受。

三、合作中体验数学之美

在新课程理念下,合作学习已是教师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方法。合作学习是把学生的发展放在第一位,给学生留下充分的参与学习、展示自我、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同时也是为学生在宽松的氛围和思维的碰撞中增添一份“数学之美”提供了平台。如课堂上设计这样一道题让学生合作交流:小强的爸爸准备在自己家的后院砌一个周长是60米的小花园。怎样砌,砌出的花园的面积最大?请你帮助设计一下。在分组交流中,有的学生说要围成三角形,有的学生要围成四边形。围成三角形的又可以分为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或者等边三角形;围成四边形的又分为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菱形;有的还考虑到了花园的一边靠墙或不靠墙两种情况,创新的方法比比皆是。通过讨论、争辩、计算、对比、猜想,得到了这样的规律:利用墙,围成四边形,正方形面积最大;围成三角形,等边三角形面积最大。这里由于学生知识有限,不可能有一个精确的结论,但学生解决问题的创新意识是难能可贵的,体会到了数学的内在规律之美。这也是合作学习的积极结果。

四、实践中创造数学之美

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收集、整理、加工生活中数学问题,获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活动经验和方法,感受到生活与数学知识的联系。例如,在动手操作体会三角形的稳定性后,让学生讨论怎样让三角形的稳定性为我们的生活服务呢?在讨论中,学生不仅举出许多相关的例子,还可以鼓励学生找来木条和工具,用所学的知识修理班上那些会摇动的桌椅。只要教师重视在教学的全过程中,有意识地、系统地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学生就会在获得数学知识技能的同时激活各类具有数学学科特点的美,如判断推理中的严谨美、分析问题中的变通美、实践活动中的动态美,等。

另外,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合理处理教材,适度引入一些适合实践的开放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在活学的基础上活用,在活用的基础上创造出“数学之美”,使数学知识真正用于生活实践。还可以鼓励学生把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的数学内容、提出的数学问题、应用数学知识的情况等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使学生更广泛地接触实际生活,更细致地观察生活,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充分开展数学实践活动,沿着发现并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去实践美、创造美,实现审美能力与数学学习能力的双向沟通,共同发展。

总之,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揭示、展现数学美,并引导学生亲自去感知美、鉴赏美、体验美和创造美,这样就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这种求真和审美的结合,一定会有力地提升整体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林 婧.浅议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让学生感受数学美[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5-04.

[2] 郭健玲. 数学美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J]. 教师,2013-02.

上一篇:央企改革的重点下一篇:失败鼓励人心的励志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