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生态湿地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4-05-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鄱阳湖生态湿地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精选10篇)

鄱阳湖生态湿地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1

摘要:鄱阳湖生态湿地是中国第一大淡水湖生态湿地,也是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的`世界六大湿地之一,对调蓄长江洪水、保障长江中下游水生态安全、保护候鸟和湿地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湿地保护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凸显.本文就鄱阳湖生态湿地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进一步保护鄱阳湖生态湿地的对策.作 者:胡遥云 欧阳青 作者单位:胡遥云(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98)

欧阳青(中共九江市委党校,江西,九江,33)

鄱阳湖生态湿地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2

关键词:湿地生态系统,特征,存在问题,对策

21世纪是注重生态文明的新世纪, 未来人类生存的竞争不仅是经济竞争, 也是生态和环境的竞争。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 而城市湿地则是城市的守护神。湿地生态系统 (wetland ecosystem) 成为城市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湿地生物群与其相互作用的地理环境所构成的自然系统, 是介于水、陆生态系统之间的一类生态单元[1,2]。其生物群落由水生和陆生种类组成, 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物种迁移与演变活跃, 具有较高的生态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物生产力。湿地生态系统是一种通过湿地植物对水体进行净化的生态系统。人工湿地系统则是人类为了处理人为的水污染问题, 通过人工构建而成的仿湿地生态系统。根据《湿地公约》的湿地分类方法和湿地的定义, 将湿地分为3类42种, 其中天然湿地32种, 人工湿地10种。按照湿地植被状况和利用现状, 被划分为人工湿地、近裸露湿地、在建或拟建公园的湿地和近自然湿地4个类型。研究表明, 湿地系统储存着陆地上35%的碳, 是固碳能手, 是全球最大的碳库。因此, 保护湿地是维持现有碳储存库, 防止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排放最可行的办法。全面认识和了解我国湿地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 寻求行之有效的对策, 成为湿地保护的迫切问题。

1 湿地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

1.1 生物资源丰富多样

湿地是处于陆地与水体的过渡地带, 兼具丰富的陆生和水生动植物资源, 形成了其他任何单一生态系统都无法比拟的天然基因库和独特的生境, 特殊的水文、土壤和气候提供了复杂且完备的动植物群落, 独特的生物多样性对于保护物种和维持生物种群具有重大的生态价值。

1.2 生态系统脆弱易变

湿地水文、土壤、气候相互作用, 形成了湿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环境因素。每个因素的改变, 都或多或少地导致生态系统的变化, 特别是水文变化。当水文生态系统受到自然或人为活动干扰时, 生态系统稳定性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或改变, 进而影响生物群落结构, 改变了湿地系统的原生态特性。易变性是湿地生态系统脆弱性表现的特殊形态之一, 当水量减少以至干涸时, 湿地生态系统演替为陆地生态系统[3];反之, 该系统又演化为湿地生态系统。因此, 水文条件决定了“湿地生态系统—陆地生态系统”的互变状态, 但这种状态在一定程度上不存在可逆性。掌握生态系统的这一特性, 对保护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1.3 具备多种综合效益

湿地既具有调蓄水源、调节气候、净化水质、保存物种、提供野生动物栖息地等基本生态效益, 也具有为工业、农业、基因工程、能源、医疗业等提供大量生产原料的经济效益, 同时还能为物种研究、科普教育、生态旅游等带来社会效益。此外, 同其他任何生态系统相比, 湿地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力较高。研究显示, 湿地生态系统平均每年生产蛋白质9 g/m2, 是陆地生态系统生产功能的3.5倍。

2 我国湿地生态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城市建设, 蚕食湿地空间

在城市建设中, 对湿地的征建成本相对较低。通过开垦、围垦等形式随意侵占湿地, 特别是近几年, 一些地方出现了把湿地转为建设用地的错误倾向, 蚕食湿地开发房地产或者用作商业用途的现象时有发生。有人错误地认为, 湿地容易滋生细菌和各种病害, 于是将许多湿地填平, 然后以改善和整治湿地的名义通过种植或建设改变了湿地生态系统的独特功能。目前, 在经历了喷泉热、广场热、草坪热等之后, 湿地热正逐渐在一些城市兴起, 大有愈演愈烈之势。人类不应盲目地建设湿地公园或者去改造湿地, 而应投入更多精力去合理保护正在受到威胁和破坏的湿地。

2.2 发展经济改变了湿地用途

随着养殖业、水产业、畜牧业、旅游业的发展, 一些地区的湿地被开发用于发展新兴的经济项目。有些地方未能处理好湿地保护与开发利用、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 不惜以破坏湿地资源、牺牲湿地生态功能为代价换取短期经济利益。

2.3 环境污染使湿地质量下降

近几年, 农业生产大量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 给江河湖水以及湿地水体带来严重污染。在一些工业或矿产业较发达的地区, 由于空气污染、污水排放、粉尘污染等对湿地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使湿地生态功能明显下降, 生物多样性降低, 出现生态环境恶化现象, 如重金属污染加重、土壤局部沙化、盐渍化、水土流失、旱灾次数增多等。

有学者指出, 与国际对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措施相比, 中国在湿地保护上还存在三方面不足:一是湿地保护领域的立法基本处于空白;二是政府的投入还十分有限且经常不到位;三是针对湿地的基础性研究、科学管理还比较薄弱。为打破技术壁垒, 湿地保护尚需建立有效的体制机制。

3 保护湿地系统的基本对策

3.1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坚决执行国家湿地保护政策

2004年, 国务院办公厅下发文件《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管理的通知》, 通知明确要求各级政府通过切实行动做好湿地保护工作。笔者认为, 地方政府至少要做到如下几点:一要统一思想, 加强对湿地保护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二要采取措施, 坚决制止各种随意侵占和破坏湿地的行为[4];三要进一步加大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力度, 促进湿地保护管理工作的健康发展;四要加强领导, 建立湿地保护长效管理机制。基于特殊的国情, 有些地方政府为了出政绩, 出现了“上有政策, 下有对策”的现象, 使湿地保护出现“说起来重视, 干起来忽视, 出了事漠视”的尴尬局面。从实事求是的角度看, 评价一个地方政府领导的政绩, 要看其为地方或城市给予的建设和保护双重方面的内容。

3.2 加大湿地保护的财政投入

我国湿地的保护目前所投入的资金与实际需要差距很大, 湿地保护管理专项经费严重不足, 导致保护区示范工程数量和规模压缩或减少。多数省级自然保护区没有纳入中央或地方财政预算, 事业经费也没有保障。

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加大对湿地保护资金的投入, 所需基建费和事业费应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和财政预算。要依据湿地保护规划, 建立完善的湿地保护项目库, 积极争取国家对湿地保护和湿地保护区建设的投资, 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 争取较多的国际贷款或捐赠。同时, 按照国家对资源利用中“谁利用、谁补偿”的原则, 由省林业厅、环保厅、财政厅等有关部门, 尽快制定湿地资源开发利用的生态补偿办法。

此外, 可借鉴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做法, 如在政府预算中专列自然生态保护项目, 一方面直接用于建立和维护自然生态保护区的设施;另一方面用于对在校学生及社区民众进行自然生态保护教育, 提升全民保护湿地的思想认识水平。

3.3 构建人工湿地系统, 扩大湿地面积

在一些公园和大型楼盘的建造中, 人工湿地系统的建造成为一种新的发展趋势。笔者认为, 量力而行地构建人工湿地系统, 扩大城市湿地面积是利国利民的民心工程。

如在建造公园时, 构建人工湿地系统可以实现公园内水文系统的自净功能。这就意味着湿地水体由此将“死”而“复活”, 而湿地内所有的植物也均成为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目前, 国内已出现将人工湿地系统这一先进的生态修复原理运用于城市公园建设的案例。在公园内构建人工生态湿地, 由湿地及相关植物、地貌构成的生态系统的营建, 从传统“绿化园林水池”升级为“生态湿地湖”, 实现了湿地景观的自然化。

目前, 国内已经有专业公司推广运用生物技术来解决湿地系统生态循环问题。人工湿地系统及水处理系统是一种生态工程运行方式, 其基本原理是模拟自然界中的湿地生态系统, 以洼地中的微生物、水生植物构成一个独特的动植物生态系统, 分解或吸收水流中的污染物质和营养物质, 使水质得到净化[5]。人工湿地的填料采用珊瑚石和火山岩以及一些特殊材料, 上部种植芦苇、菖蒲等水生植物, 由此形成湿地水处理系统。在此基础上还增加了水力环流处藻装置和光触媒杀菌灭藻装置以确保水质。其具体的工作流程是:湿地中的水从湖底的回水口抽至人工湿地, 经过光触媒杀菌灭藻装置的灭藻处理后送至湿地底部, 均匀分布后再流经填料层和上部种植层, 水中的污染物质和营养物质被湿地中的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吞噬、吸收和分解, 处理后的水再从湿地上部溢流回湖中, 由此形成湿地的生态循环及水净化处理, 保障了湿地生态的可持续性利用[6]。

参考文献

[1]鞠美庭, 王艳霞, 孟伟庆, 等.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与评估[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9.

[2]崔保山, 杨志峰.湿地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3]彭少麟, 任海, 张倩婿.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一些理论问题[J].应用生态学报, 2003, 14 (11) :2026-2030.

[4]李秀芹, 徐庆, 张国斌.湿地系统服务功能及其恢复与保护对策[J].中国林副特产, 2008 (5) :82-85.

[5]崔保山, 刘兴土.湿地生态系统设计的一些基本问题探讨[J].应用生态学报, 2001, 12 (1) :145-150.

鄱阳湖生态湿地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3

摘 要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农业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基于此,将绿色科技与鄱阳湖生态农业的发展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提出了如何利用绿色科技推动鄱阳湖生态农业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 鄱阳湖;生态农业;绿色科技;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4)10--3

生态农业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自20个世纪80年代以来,江西省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尤其是生态农业建设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尽管如此,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农业的发展仍然存在不少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关键是要加大绿色科技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农业发展的支撑作用。

1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发展的现状

2009年12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标志着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这对实现江西跨越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江西省重要的农业产区,农业发展历史悠久,农村地域比较广阔,农村人口众多,经过多年的发展,全区已经初步形成具有一定区域特色、有较大发展潜力的农业产业板块 ,其为促进区域农业增收、新农村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1]。近年来,在中央和江西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高度重视下,在一系列惠农强农政策的指引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农业的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主要表现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的生产条件得到了改善;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农业的产出效率不断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农民的收入有了较快增长;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势态良好。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

1.1 农业发展的科技含量比较低

尽管目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有一些龙头企业对生态农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示范带动作用,但是从总体上来看,这种农业龙头企业数量还是偏少的。尤其是加工型的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产业化程度低,竞争力不强,因此其辐射带动能力也比较弱,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滞后;产品科技含量低、资源综合利用率不高,影响了农产品的加工和转化;大宗农产品多以粗加工为主,精深加工比重低[2]。

1.2 生态农业内部结构调整滞后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传统的种植业仍占据比较大的比重。农业结构还没有跳出传统的“粮猪型”模式。特色农业、效益农业所占的比重仍然很低。鄱阳湖区域广阔的水域没有得到充分地利用,水产养殖没有做大做强,知名品牌尚未形成[3]。农村公司化经营、专业化生产等产业链不健全,农产品流通业、加工业等发展比较滞后,严重影响了农业生态经济综合效益的提高。

1.3 高新科技对生态农业发展的支撑不够

从目前来看,虽然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该区域还没有建立较为完善的科技服务体系。目前,不少地方还没能向农民提供高新的科技指导及有效的信息服务,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农民发展生态农业的积极性。农民仍以传统的方式进行生产,产业结构单一,生产技术较低,畜牧业环境污染大,资源得不到有效的保护。

1.4 生态农业发展的投入不足

作为江西重要的农产品产业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其对农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投入,从总体上看是很不足的。首先,资金的缺乏造成了农业基础设施比较陈旧、老化,以至于农业的抗灾能力比较薄弱,难以确保农作物生产的高效稳产;其次,各级地方政府也因为受财力的制约,因此对农业的补贴无论是在程度还是范围上,都很难满足生态农业发展的要求,这将导致许多建设项目因投入的严重不足而难以全面开展[4];最后,资金的缺乏也将抑制生态农业发展所需要的高新科技的引进和应用。

1.5 生态环保意识薄弱,环保形势严峻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人民的生态环保意识比较薄弱,对本地的生态环境没有进行有效的保护,往往为了眼前的利益而破坏了整个生态环境[5]。有些地方农民大量地围湖造田,导致了湖面缩小,湿地减少,鱼类资源也逐渐地衰退,生物的种类减少、存活率下降。城郊区工程的无序开发建设,破坏了城区绿地,造成了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在一些山区丘陵地带,农民滥砍滥伐现象比较严重,结果导致了水土的严重流失,植被大面积被破坏,森林覆盖率明显下降。

1.6 缺乏先进发展理念的引导

首先,由于受所处地理位置的影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农业生产者,很难有机会直接面对激烈的国内外竞争,加上长期在稳步发展的思想指引下,已经形成了思想保守、缺乏竞争意识等不良局势[6];其次,由于鄱阳湖区农民的经营理念比较陈旧,耕作方式比较落后,这些都很难与鄱阳湖区生态农业的发展要求相适应。

由此可见,鄱阳湖生态农业的发展仍然存在不少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关键是要加大绿色科技对鄱阳湖生态农业发展的支撑作用。绿色科技实质是一种保持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科技体系,是对科技为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服务的方向性引导和生态化规范。绿色科技是指能够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并能改善环境状况或至少是无害于生态环境,从而促进经济发展的工程手段。加强绿色科技的应用,是鄱阳湖生态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和必然选择。

2 推动鄱阳湖生态农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2.1 政府要加大对绿色科技的投入和利用

首先,政府可以通过立法手段促进绿色科技在鄱阳湖区生态农业发展中的作用。要加快与绿色科技相关的科技立法的步伐,构建有利于推动绿色科技发展和应用的相关法律体系[7]。目前,首要是抓紧制定节水、节能、资源的综合利用以及农业废品的再回收利用等相关法律、法规。增强依法监督的力度,建立严格的环保责任追究制度,规范农业市场行为。对那些环保不达标的项目要严厉制止,对与造成重特大环境事故的,一律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从源头上切实杜绝环境污染现象的发生[8]。对农业生产的环保设施要进行定期检查,以保证其充分地投入使用。endprint

其次,政府要逐步加大对鄱阳湖区绿色科技和绿色农业产业的投入,积极引导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发展与相关的科技研究院所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提高绿色科技成果的转化率,缩短绿色科技成果的转化时间。对于那些能够促进绿色科技发展的重大项目,要给予资金和政策的支持,为绿色科技在鄱阳湖区的发展和应用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9]。政府还要不失时机地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农业的发展培养和创造创新型人才,特别是科技领军人才,促进高科技创新团队的形成与发展。同时,也要为这些科技人才营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及良好的学术氛围。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生态农业的需求为导向,依托高新科技创新队伍和科技成果,有针对性地开展科技服务工作。

2.2 增强农民的绿色科技意识和理念

首先,要重视绿色科技在农业发展中的应用,增强环保意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农民要充分地认识到:良好的生态环境也是农业发展的重要条件,因此在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注重农业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要自觉地开发和利用绿色科技[10]。

其次,要积极地搜集绿色信息,进行国内外绿色市场调查。这样才能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绿色生产,开发绿色产品,开拓和占领相应的绿色市场[11]。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要大力推广绿色植保、绿色大米的生产和有机蔬菜的生产,大力推广无公害生态养殖等绿色技术。在生产模式上要更加注重“生态”,重点推广循环农业、有机农业、精准农业、休闲农业等生态高效的生产模式。

2.3 营造良好的绿色科技氛围

2.3.1 树立面向21世纪的绿色科技观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要发展生态农业,就必须树立正确的科技观[12],要充分地认识到绿色科技的意义。绿色科技体现的是一种新的科学的发展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人类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在生产观上,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人民要坚持从源头抓起,积极倡导一种全新的生产模式—绿色生产,进一步降低污染和消耗,提高能效,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要兼顾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以谋求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可持续发展。在消费观上,要积极倡导绿色消费,建立科学合理的消费结构。提倡适度消费,尽可能地节约资源,提倡资源的循环利用和重复使用[13]。

2.3.2 提高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民的绿色科技文化素养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民的科技文化素养是绿色科技应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对绿色科技成果的传播和推广具有决定性意义。因此,要建立公共绿色教育宣传网络,普及绿色科技知识,开展形式多样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宣传活动,提高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全区人民对发展绿色科技重要性的认识,把发展生态农业变成大家自主自觉的行为。

2.4 完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绿色科技公共服务体系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要建立相关的绿色科技信息系统和科技咨询服务体系,及时向该区人民发布有关绿色科技的知识和政策等方面的信息,提供信息咨询和技术推广,并将有关绿色科技的最新成果及时宣传到位,对相关人员定期进行科技培训等。以绿色科技理念为先导,建设绿色乡村和生态城镇;以改善民生为重点,逐步实施生态文明的社会建设工程,包括生态景观工程、生态创建工程、新农村建设示范工程、农民知识化工程等[14]。

3 结论

鄱阳湖生态农业的发展必须依靠绿色科技的支撑,因此,政府要加大对绿色科技的投入和利用,营造良好的绿色科技氛围,完善绿色科技公共服务体系,增强农民的绿色科技意识和理念,推动鄱阳湖生态农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坤民.可持续发展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

[2]陈昌曙.哲学视野中的可持续发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3]鲍健强.21世纪的主题:绿色科技,科学之理[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

[4]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5] 陶火生. 缪开金.绿色科技的善性品质及其实践生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

[6]刘建堂.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发展现状分析与政策建议[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

[7]鲍健强.绿色科技的发展特点和理性思考[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6).

[8]李鸣.绿色科技:生态文明建设的技术支撑[J].前沿,2010(4).

[9]刘帅.生态文明建设的绿色科技支撑体系研究[D].南昌:江西农业大学,2011.

[10]包庆德.生态哲学视域:绿色科技的时代规范与研究进度[J].社会科学辑刊,2008(2).

[11]晏磊.鄱阳湖区域生态经济发展探析[J].求是,2009(2).

[12]刘艳芳.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发展构想[J].东方企业文化:公司与产业,2010(12).

[13]胡仲明,温闽赘.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农业发展思考[J].江西农业学报,2011(23).

[14]何家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绿色科技支撑体系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07(12).

[15]危朝安.共同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农业发展[N].江西日报,2011-03-04(5).

鄱阳湖生态湿地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4

钟山县境域,汉朝地属南海郡,隋、唐隶桂州临贺郡、岭南道桂州,宋、元属广南路、广南西路贺州、昭州地,明、清属贺州、平乐府。民国时期,设钟山县,隶广西省桂林道。建国后仍称钟山县,属广西省平乐专区。1953年4月,经政务院批准,撤销富川、钟山2个县,合并置富钟县,属平乐专区。1958年7月,改属梧州专区。1961年7月,富川与钟山分治。1962年3月,国务院决定,恢复设置钟山县,属梧州地区行政公署。1997年3月,属贺州地区行政公署。钟山位于广西东北部,处于湘、粤、桂三省(区)的结合部,地理环境优越,交通条件方便,是大西南东进粤港澳最便捷的出海通道。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可以说,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出现最晚的文明,是人类解决基本温饱之后才加以重视和追求的一种文明。在我国,自从把防治污染、治理环境提上议事日程那一天起,也就等于是在实际上开始了重视生态文明的历程。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一、钟山县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现状

钟山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9.6℃,年降雨量1550毫米。光热丰富,雨量充沛,温凉合度,寒暑适宜。桂江一级支流思勤江、珊瑚河和西江一级支流富江贯穿境内。钟山县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农业大县和林业大县,是广西商品粮基地、春烤烟基地、锡钨主产地和最大的大理石生产基地,同时也是全国秸秆氨化养牛基地,名优特产种类繁多。农产品主要有大米、春烤烟、大肉梅、沙田柚、红瓜子、香米、黄牛等;全县森林覆盖率52.4%,水能蕴藏量5.6万千瓦,水电装机容量2.1万千瓦;县内矿产已探明有大理石、花岗岩、锡、钨、煤等20多种,尤其是钟山锡锭和“钟山白”(广西白)大理石,更是以易于开采,质量上乘而斐声海内外。

二、钟山县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县生态环境建设虽然取得一定成效,生态环境逐渐得到恢复,这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和改善了人们的居住环境,但是我县的环保事业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问题。

1.生态环境意识淡薄,思想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仍有少数领导干部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还存在误区,认为我县生态环境优良,无需再重视、再加强,顺其自然发展就可以了。部分工业企业和矿山的废渣﹑废水﹑废气未得到有效处理,企业对开采矿山后的植被恢复依然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少数企业环保法制观念不强,重发展、轻环保,致使建设项目违法建设还有发生,特别是思勤江两岸的石材加工企业不经过选址,“先上车,后补票”尤为突出。农村干部群众对环境保护意识普遍比较淡薄,对环境污染的危害性缺乏足够认识。

2.城市建设步伐加快,污染治理未能跟上建设脚步。随着县城A类工业园区项目新增,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增多,污染减排工作形势严竣;现有主要污染源治理技术相对落后,主要污染物COD、SO2及重金属超标排放仍时有发生,造成环境污染事故隐患。

部分生活污水没有得到集中处理而直接外排,致使河流水质恶化;部分生活垃圾未得到有效的无害化处理,易产生大量有害气体和垃圾渗滤液,造成环境二次污染,对周边地表水﹑地下水﹑耕地以及大气环境带来不利的影响。县城汽车尾气﹑交通粉尘﹑环境噪声和第三产业污染扰民等问题较为突出,环境质量还有待改善;县城环境基础建设设施相对落后,如生活垃圾集中收集装置不完善、排洪沟导洪不利及城区绿化带较少等。

3.农村污染问题突出,环境改善有待进一步重视。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试点普及率低;随着农业的发展,农药、化肥对农产品的污染及农膜产生的“白色污染”大量增多,村镇居民产生大量的生活污水和垃圾未能得到有效处置,随意丢弃的现象比较严重。

4.资金投入不足,环保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近年来,我县生态文明建设投入力度不断加大,生态环境得到不断改善和提高,有力地促进了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但从总体来看,生态环境建设特别是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尤其是乡镇之间资金投入不平衡,生态环境建设效果上也存在很大差异。城市硬件设施建设相对落后;缺乏载体支撑,促使生态文化形象化、具体化的平台和宣传手段比较薄弱。

5.环保机制不完善,政府职能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环境监察涉及面广,人员配置严重不足;环境监测能力和监测手段严重滞后,现有人员数量和素质、监测手段和执法条件等都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环保工作的需要。

如何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十八大报告中作出详细论述,已经给出答案,就是要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就是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三、钟山县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对策

1.深入开展环保宣传,提高居民环保意识。利用电视、电台、网络等大力宣传保护环境的意义,不断提高乡镇领导和广大居民的环境意识,使人人自觉遵守环保法律、法规,关心环境,为保护和改善自己生活、居住的环境成为每一个人的自觉行动。使居民认识到搞好环境保护,是建设美好的家园,为子孙后代造福,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好事。我们要大力开展环境保护的宣传,不断强化全民生态文明观念,对于建成生态文明城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加大资金扶持力度,确保生态文明建设的力度。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的公益事业,需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仅靠政府的投入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积极争取国家、省上和市上项目投资,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和物质支撑。

3.发展循环经济,走可持续生态环保之路。我县应围绕优势资源,积极开发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生态畜牧业、生态旅游业,大力发展生态型循环经济。应把建设生态环境与落实产业富民、工业强县战略结合起来,依托十里画廊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突出开发生态旅游产业。以打造“红色钟山,山水画廊”为目标,通过充分挖掘整合红色旅游资源,重点推介英家古镇红色之旅、荷塘十里画廊山水之旅、两安瑶族风情之旅、董家垌民俗之旅、名胜古迹寻根之旅、名优特产美食之旅等独具魅力的红色旅游业,形成集红色文化、历史文化、民族文化、民俗文化和美食文化于一身的“五位一体”红色旅游新格局。

鄱阳湖生态湿地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5

鄱阳湖自然保护区湿地蜘蛛资源的初步研究

鄱阳湖自然保护区位于江西省北部,湖区湿地面积大,自然资源丰富,其湿地蜘蛛资源的`调查有利于该地区自然和人工资源的保护和开发;通过调查共获得蜘蛛标本4 890个,经鉴定计15科56属141种,其中江西新记录种47种,未确定种9种.

作 者:陈连水 袁凤辉 饶军 李江 金卫根 作者单位:东华理工学院生物系,江西抚州,344000刊 名:安徽农业科学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AL SCIENCES年,卷(期):200634(13)分类号:Q968关键词:鄱阳湖自然保护区 湿地 蜘蛛 新记录种

鄱阳湖生态湿地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6

在一定区域范围内采取法律、经济、行政以及其他技术手段,并且按照土地的用途和规划目标的不同,对土地利用状况进行调整、改造,以实现土地利用率的提升、改善生态环境的这一过程被称作土地整理。土地整理的内涵在于利用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实现原有土地格局和利用方式的改善,提高土地的产出率和利用率,实现土地生态系统功能的完善,最终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1.土地整理过程中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鉴于我国土地整体仍旧处于初级阶段的情况,我们仍以提高土地产出率为主要目的,虽然大多数的整理项目是为了增加耕地而积,维持耕地总量的平衡,但是已经开始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予以了一定程度的关注,已经开始大面积背造防护林,这对于生态环境的恶化起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作用。

1.1 单一作物破坏了生态平衡

大规模进行土地平整,虽然大幅度增加了耕地面积,并且实现了垦殖率的提升,但是这一过程也导致了原生、次生自然植被大规模减少和退化。农作物过于单一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在这种情况下一旦发生大规模病虫害,很容易导致受灾区域的急剧扩大,此外单一作物还会减少野生动植物资源的生存空间。

1.2 对水资源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由于大量耕地的开垦,需要新建农田水利工程,虽然会增加粮食产出,但是水资源的需求量也大幅度攀升,这就会改变地表水系的网络结构,会对水环境产生不利的影响。此外,由于需要大量修建道路和水渠,虽然减少了除草和维护渠道等工作内容,但是却会影响涵养水源,易造成洪水寅宣泄。部分地区由于梯田建设不当,导致土壤过分侵蚀,很容易阻碍流域水源的补给过程。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水资源总量原本就不充足,特别是随着耕地面积的急剧增长,对水资源的需求急剧攀升,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这样的`开垦工作不仅会延缓农业经济的发展,主要会造成水土流失问题的加剧,破坏原本已经非常脆弱的生态环境,带来生态环境恶化后果,例如沙尘频繁发生。

1.3 分析评价论证不足

在进行土地整理项目规划和专项规划设计时要对土地整理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全方位的研究和论证,并且由于我国现缺少一套完整可行的生态绩效评价体系,因此说土地生态环境评估工作很难落到实处。特e是部分工作人员为了保证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过分追求土地整理数量,却对土地整理的质量以及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缺乏足够的关注。

1.4 生态系统结构趋于简化

在进行农田灌溉及排水渠道的修筑时,为了减少项目投资,并且为了提高设施的耐用度,经常将沟渠建成直线形状。特别是在部分经济发达地区为了追求土地整理的品味与结构,大量铺设混凝土沟渠和路面。这样不仅无法涵养水源,还加速了地表水土流失,并且还无法寄养水中生物,无法发挥水生物的自净能力。此外,由于非灌溉期间水渠内不存水,更是恶化了沟渠附近的水环境。

2.土地整理过程中的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2.1 建立、确定评价指标

在进行土地整理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进行科学的生态环境管理,建立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评价体系。建立评价体系的核心就是明确评价指标,这样不仅可以对生态环境监控指标进行量化,将土地整理对环境的影响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此外还要通过恰当的经济、行政和法律措施来提高土地整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作用。

2.2 处理好“质”与“量”的关系

为了实现土地利用率的充分提高以及土地结构的优化,我们应采取多项有效措施,来协调、缓解人与地的矛盾。这样才能够在提高土地利用率的同时,充分发挥土地的生产能力,并且实现了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作为自然地产物,土地质量的提高必须遵循规律,充分考虑到各生态因素的平衡、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土地生态系统与其他环境系统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进采取适宜的生物和工程技术。

我们以新疆地区为例,作为典型的干旱气候,有充足的水资源才能够保证农业的发展,因此我们不能言目的进行开荒造田,应对水资源进行全面布局,以水为龙头,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进行农业土地整理工作,这样才能够在提高土地利用程度的同时,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2.3 保护生物多样性

通过大量的研究,已经发现能保持农业生态系统的非目标生物多样性,能够在促进养分循环、防止土壤流失、提{土地产出量、保护土壤有益生物、减少环境污染等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鉴于人们在农业区域进行生产,因此就无法像建立自然保护区那样来保护生物多样性,因此说在少影响或者不影响农业生产力的前提下,我们必须加大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利用。

2.4 实施景观生态规划

地球表面土壤、气候、生物以及地貌构成了地表景观。因此在土地整理的过程中,我们不能仅将目光放在土地调整、改造方面,还要对土地按照景观生态学的相关理论进行综合规划。例如:将田间两边的灌木林和防护林为单独的林块提供通道,在小溪和池塘边种植树木降低水温等。

3.结语

鄱阳湖生态湿地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7

1 水库管理与生态环保存在的问题

1.1 污染物处理不科学

在水库管理过程中, 水库污染物对水库水质影响极大, 是其治理的重中之重, 在日常运作中, 必须对水库地区污染物进行合理化处理, 如若不然将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 如库区水质恶化、水域系统失衡, 除此之外, 还将导致水库水资源中有机物质过剩, 且营养盐类急剧增多, 进而导致水体营养化, 更为严重的将会造成水生动物的接连死亡[1], 从而危害到人类的身体健康。对于大部分的水库而言, 其建设的目的不仅在于防洪抗灾, 在水量富余的前提之下, 还用于城市饮水水源, 因此对于水库管理而言, 水体质量尤为关键。总的来说, 库区污染物必须得到科学有效的处理, 否则将会影响库区周围的生态环境, 最终对人类健康造成极大的威胁, 因此亟需改善。

1.2 治理重点把握较差

水库的日常运作过程中, 相关人员需对进行监督与管理, 尤其是针对部分重点环节, 亟需加强。就目前而言, 水库管理工作还有待完善, 工作人员并没有意识到库区管理的重点所在, 管理思路有待明确, 管理模式过于单一, 在进行水库管理过程中, 并没有将其与生态环境联系在一起, 忽视生态环境管理的重要性, 或是生态环境治理过程中, 治理的重点把握不明确, 这也使得库区生态环境存在极大的问题, 治理与保护工作效果甚微, 难以做到事半功倍。

1.3 库区缺乏科学管理

近些年来, 我国经济发展速度较快, 人类生产方式也随之不断更新, 这对于水库管理而言也是极大的挑战, 人类建设方式的转变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库区环境, 并且影响的方式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除此之外, 影响的途径也在逐渐增多。因而相关人员在对库区进行管理时, 要做到与时俱进, 根据社会发展状况, 人类活动的改变, 适时调整管理对策, 从而提高库区管理效率, 改善周边生态环境。

2 完善水库管理与生态环保相应对策

2.1 强化污染物处理

针对库区周围污染物不断增多的现状, 相关工作人员应该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完善管理工作。严格监管库区, 在其周边区域禁止以下行为的出现:如投放饲料、排放工业和生活污水等;在库区周边地区, 不允许毒鱼、炸鱼及电鱼等, 或是其它形式对库区渔业资源进行破坏;在水库中, 禁止经营水上餐厅、游乐场所, 或是放养畜禽;在库区周边, 不允许堆积生活垃圾, 或是工业废渣;针对水库集雨区, 不允许从事规模养殖;水库周边不允许存在污染较为严重的企业、家庭作坊, 必须坚决杜绝[2,3]。除了上述管理措施, 库区管理还需完善相关制度, 强化库区污染监控。

2.2 明确治理重点

1) 水质监测工作。在水库管理过程中, 水质监测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 针对库区水质监测工作而言, 它主要涵盖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是生物监测, 其二是理化监测。就生物监测来说, 生物监测方法最为关键, 主要针对浮游生物及植物, 进行仔细的观察与分析, 确保其不会危害到库区水质。除此之外, 相关部门还应采取相应措施保护水库水质。

2) 增加水源涵养林, 保护库区水质[4]。水资源是水库得以发挥效应的主体, 因此强化其水质管理则成为了非常关键的问题, 保护库区水质需要与之相关的建设项目, 如水源涵养林, 该项目建设是库区水质管理的重要内容, 其自身具有诸多良好效益, 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分别是经济、生态及社会, 实现上述三大效应, 由此可以看出, 水源涵养林对水库水质改善作用极大。它的功能性主要体现在合理调节水资源, 强化水循环功效, 在对其进行建设过程中, 还需进行多方考虑, 避免适得其反。

3) 维持生态平衡。在水库周边地区, 进行植树造林, 退耕还林, 种花种草, 营造绿色生态圈;加强湿地监管, 保护野生动植物, 使水库呈现自然特色, 不仅清、静、绿。在对水库进行管理过程中, 实施形式不同的节水措施, 以此强化水库供水能力, 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 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技术用于水库管理之中, 促使水库用水效率提升。针对渔业发展而言, 转变以往的养鱼理念, 激活资源优势, 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强化库区水质管理以及周围生态环境建设, 并以此作为发展目标, 提高库区经济效益值, 并使其周边生态环境得以有效改善, 促进水库管理与生态环境保护共同发展, 推动水利经济建设, 调整产业结构, 最终推动水库与生态环境建设的一体化。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 水库管理与生态环境保护息息相关, 完善水库管理对其周边生态环境的改善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因此相关工作人员必须强化对水库的管理工作, 从根本上提高水库的经济效益以及生态效益。

参考文献

[1]吴问琦.水库型水源地保护与综合利用的生态模式初探[J].工程与建设, 2011, (5) :591-593+598.

[2]王青.水库管理与生态保护之间协调发展探讨[J].科技资讯, 2011, (34) :125.

[3]吴继峰, 王丹.水库管理与生态保护之间协调发展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2, (10) :278.

鄱阳湖生态湿地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8

关键词:生态补偿机制;和谐;环境资源价值

生态补偿机制是一种比较成功的生态保护的模式,在国外实施已久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在中国生态补偿机制的构建也处在一个初级探索阶段,为了进一步在我国推广生态补偿机制国家环境部《关于开展生态补偿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一些地方政府开始在小流域水源保护上应用这一模式,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对于提高我国小流域水源保护区的水源保护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小流域水源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存在的问题

虽在我国一些地区在小流域水源保护生态补偿机制构建上面,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但在实践中仍然存在不少的问题,如,资金补贴制度不能完全体现生态补偿的要求、水资源环境的价值在现有的生态补偿政策中没有体现出来等等。

(一)资金补贴制度还不能完全体现生态补偿的要求

目前一些地方政府在实施的与小流域水源保护区生态补偿相关的政策、制度多数为“补贴”政策,与生态补偿机制相差甚远。且存在补偿额度偏低,补偿对象宽泛(或有限)等不足,不能完全体现生态补偿的要求,导致水源地环境保护工作运转缺乏有效的资金支持。主要表现在:一是资金补贴政策往往具有一定的时效性,不符合小流域水源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的全面、系统、长期的要求;二是现在资金补贴政策和制度的补偿标准偏低,而且经常出现资金不到位的现象,导致水源地保护工作难以长期开展。如,公益林建设作为政府项目,按政策应纳入镇保范围,以解决因公益林建设而失地农民的保障问题;三是资金补贴政策和制度的资金的主要来源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一般按经济发展程度来确定,主要针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扶持,根本体现出不小流域水源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的专项要求。

(二)资源环境的价值在小流域水源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中没有体现出来

资源环境领域的价值规律是在小流域水源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基础,资源有偿使用观念很没有深入人心,在小流域水源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构建上的也没有相应的成本控制策略。在价格形成过程中,资源产品价格还没有充分反映自然资源本身价值,以至于一些资源产品价格低下,与使用价值相差甚远。主要表现在:生态公益林经费补助少、水资源价格偏低、城镇污水处理费征收标准低这三个方面上。资源环境的价值无法在生态补偿机制政策中体现出来,导致小流域水源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资金不能流畅运行,资金缺乏、资金不到位使小流域水源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很难持续进行下去。

(三)损害赔偿、受益付费的原则没有竖立起来

自然资源具有公共产品的特性,跨区域的环境保护所产生的成本和效益应该由受益的地区来共同承担和享受。但是在目个地区实行的小流域水源保护区生态保护和补偿工作中,这一基本原则未能得到充分体现。如果因为对小流域水源保护区破坏者而造成的经济损失完全由当地来承担,而不是由资源消耗者或损害环境者来承担,则这不仅与生态补偿机制的核心原则损害赔偿、受益的原则相悖,且还可能导致一些生态破坏受害者的利益难以保证,加剧小流域内发展的不平衡和生态破坏者和受益者之间的利益冲突。

二、小流域水源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强化资金补贴制度在生态补偿机制中的作用

强化资金补贴制度政府应该发挥其主导作用,只有政府出台强有力的政策和保障措施才能保证自己补偿制度能够持续执行下去。同时要积极引社会力量参与到资金补贴制度发展中,通过拓宽资金来源渠道,探索市场化补偿的道路。具体应该做到:首先,立法构建资金补偿的长效机制;其次,提高补贴标准保证资金能够及时到位;最后,强化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建立专项资金加大对小流域内农民、低收入群体的补贴力度。

(二)强化资源环境的价值在小流域水源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中的作用

在小流域水源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中应该以环境资源价值为基础,通过政策引导、措施促进等方式改变人们的环境资源价值观念,让人们环境资源价值的所在。提高水资源等环境产品市场化水平。首先,提高公益林经费补助额,增强社会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其次,适当提高水资源的价格,构建水资源分配的市场化机制;最后,提高城镇污水处理费征收标准,加大企业排污费用征收力度。

(三)树立生态补偿机制,损害赔偿、受益付费的原则

要树立损害赔偿、受益付费的原则,就必须有一个统一的生态补偿标准作为基础。首先,将损害赔偿、受益付费的原则写入水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当中,以立法的形式确立起来;其次,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谁污染、谁付费”、“责、权、利相统一”、“共建共享,双赢发展”、“政府引导与市场调控相结合”、“因地制宜,积极创新”的原则和要求完善小流域水源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

总之,小流域水源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是一项长期工作,必须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才能实现。

参考资料:

鄱阳湖生态湿地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9

一、清城区环境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1

(一)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不明晰........................................1

(二)环境保护执法力度不足,执法不到位........................2

(三)环境保护设施不足,技术落后....................................3

(四)公众环境保护意识薄弱................................................4

二、清城区环境保护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5

(一)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不健全............................................5

(二)执法过程中相关部门不重视、不作为,执法队伍薄弱.............................................................................................................6

(三)环境保护资金投入不足................................................7

(四)环境保护宣传工作不到位............................................8

三、提高清城区环境保护工作水平的对策....................................8

(一)完善立法,健全法律法规体系....................................8

(二)加强环保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力度....................9

(三)加大环境保护资金投入和利用..................................10

(四)加大环境保护宣传力度,提高全民环保意识..........11

四、结束语.......................................................................................12 参考文献...........................................................................................1

4浅谈清城区环境保护工作存在的

问题及对策

【内容摘要】环境保护是我国现今必须解决的一项任务,为了使我国可以全面可持续发展下去,必须保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保证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确保环境的保护。本文主要针对清城区的概况,以及出现的一些环境问题进行了分析,并相对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以期望清城区的环境问题可以得到完美的解决。

【关键词】环境保护;法律体系;执法力度;资金投入;环保意识

一、清城区环境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

清城区隶属于广东省清远市,地处广东省中部,北江中下游。年平均气温22℃,年降雨量2215毫米,气候宜人。对于每一个地区来说,环境保护工作都是重中之重,其中在党的第十八届三种全会上发表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议中有一个章节就是阐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而生态文明的建设的前提就是环境保护问题。西方世界在历经工业革命后先污染后治理的错误道路后步入了发达阶段,而我国正处于发展中阶段,不能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子,但是当前在都很多的地、市、区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清远区也不例外,因此对清远区环保工作进行分析,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具有非常实际的意义。

(一)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不明晰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之一,近几十年来,国家出台了较多的关于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并逐步的对社会主义环保法律法规进行了完善,但是除了这些取得的成就外,依然可以看到社会主义对环境保护各项的法律法规仍然不是很清晰。颁布的环保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较为广泛,对于很多具体项目针对性不强,很多法律法规较为笼统,针对具体情况缺乏有效的措施。而且环保法律法规一般要求比较苛刻,操作起来很难,很多地方对于环保主管部门并没有开放授权,例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可吊销企业营业执照,关停企业,技术监督部门可查封、扣压其生产设备及产品,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却只有罚款权,无停业、关闭权,这就造成许多执法力度不够强硬,执法行为无法落实。除此之外指定的环境对于资源行业针对性较强,对于重污染企业的管理较为严格,但是对于一些其他污染和环境问题说明的篇幅较少,同时各类法律法规之间也存在各种规范交叉、重叠,部分款项之间相互还存在矛盾,在冲突、环境污染的诉讼制度方面存在着各种缺陷等等。纵观所有,针对环境问题可以看出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仍然需要进一步的完善,也就是清城区所依据的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不够完善,这就导致环保行为不能有力的落实。

(二)环境保护执法力度不足,执法不到位

除了上文所述的环保法律法规不够健全之外,执法力度不够也是各类环保问题产生的原因之一,如有些环境案件提交到法院强制执行了多年,到头来却不了了之。按法律规定应当受到强制执行的,却无法落实到位。当前在清城区,执法力度不够主要涉及的方面有三大类:

其一是管理体制不顺,各类环保部门官僚作风严重,各种管理体制复杂进而导致环保部门无法正常发挥监管作用,同时环保工作是一个综合性的工作,涉及的部门和人员较多,因此在一些环保问题上环保部门之间不能很好的协调管理,甚至更严重的还会相互之间争取“五权”,导致部门之间竞争激烈,环保问题不能系统的得到处理,环境保护部门成了一个配角,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被打击,环境保护整体性也被分块划分。其二是清城区的执法机构执行力不高,在工作上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工作态度懈怠,对出现的问题不闻不问、漠不关心,有些同志依然认为只要城市GDP上去了环境问题根本无关紧要,身为一个环保人员这样的想法是非常危险的,这会使得环保工作从起步就很难,有时甚至都不能被提到工作行程上,这对于环境保护工作起到相反的作用,会使得环保举步维艰。其三,环保工作完全脱离了人民群众,在环保问题上人民是最直接的作用人和受益者,对于环保人民群众的感受最为真实,相应的对于环保出现的问题也最具有发言权,但很多环保工作者不能正确地对待人民群众,对于上访的问题草草了事、虚以逶迤,对于上级领导的巡视也是应付任务了事。这些都使得环保工作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妨碍了环保工作的正常运行和实施。

(三)环境保护设施不足,技术落后

对于清城区而言,部分生产加工企业的环保设施并不完善,各种环保设备达不到国家的标准。特别是清远市源潭工业园中以陶瓷厂为

首的制造业污染较为严重,陶瓷原料堆放场、破碎场和加工场等“三场”管理不严密,同时陶瓷的生产加工中运用的设备并不能达到国家环保部门的要求,进而导致源潭镇中心区域及陶瓷城的环境严重恶化,空气粉尘污染、水源水质污染和噪声污染等问题严重。同时虽然市区街道两旁多处设立分类垃圾桶,但仍出现垃圾乱扔的现象,而且分类垃圾桶毫不起作用,可循环与不可循环垃圾并没有分开。小巷内卫生被忽略,缺少清洁工清洁。固体废物长期露天堆放,其渗出液和滤沥所含的有害物质会改变土壤性质和土壤结构,影响土壤中微生物的活动,有碍植物根系生长,或在植物体内继续,通过食物链影响到人体健康。废物堆,经雨水浸淋,渗出液和滤沥亦会污染河流、湖泊和地下水。还有,垃圾中的细粒、粉末随风扬散,污染大气,危害人们身体健康。上述问题都是因为环保设备的不齐全使得许多环保问题不能得到妥善的处理,从而导致许多清城区的环保措施不能被及时地落实。

(四)公众环境保护意识薄弱

公众环境保护意识较为薄弱也是一个重要的环境问题之一,例如在清城区接到都会布置有特定的垃圾分类收集的垃圾箱,但是可以看到群众对这些垃圾箱的存在置若罔闻,垃圾分类回收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同样对于制造业来说,对于环保问题投入也并不是很大,水污染、光污染各种污染十分严重。为了节约成本,不少酒店,茶楼和大排档仍在使用一次性筷子,一次性饭盒。而且,自“禁塑”之后,仍有商店超市为吸引顾客购买,还在使用塑料袋。白色污染会影响农

作物吸收养分和水分,导致农作物减产;增塑剂和添加剂的渗出会导致地下水污染;混入城市垃圾一同焚烧会产生有害气体,污染空气,损害人体健康;填埋处理将会长期占用土地,由于其很难降解,造成长期的、深层次的生态环境问题。白色垃圾几乎都是可燃物,在天然堆放过程中会产生甲烷等可燃气,遇明火或自燃易引起的火灾事故不断发生,容易造成重大损失。这些都是人民群众不能将环保问题与自身的利益联系起来,缺少环保意识进而在生活中对环保问题非常懈怠,不能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清城区大部分人都认为环境保护与自己无关,环境保护论都是在危言耸听,这就使得环保问题在实施起来有很大的障碍,因为环境的改善主要还是要依靠人民的力量,因此提高人民的环保意识刻不容缓。

二、清城区环境保护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不健全

在保护生态环境相关方面国家一直在不断地强调和督促,并且相应地颁布了许多的法律法规,同时还在不断地补充和完善我国的环境保护法,但由于我国的环境保护法的笼统性,使得这些法律法规不具有针对性,缺乏行之有效的具体措施。我国一直强调依法治国,而对于环境保护工作也是一样,依法治‘境’也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保障,只有让所有出现的环境问题都有法可依、有理可依,才能保障环境保护的成功实施,在我国许多的环境诉讼最终都得不到妥善的处理,就是因为我国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不够清楚完整,才让这些案件处理

起来非常的复杂难断,这也就导致清城区环境保护工作受到了重重的阻碍,而一些企业利用法律的这些漏洞钻法律的空子,忽视其本身对环境造成的伤害,一味的追求企业的利益最大化,例如在清城区就存在有些企业违法排污的现象,由于违法排污的成本比搭建净化系统来的优惠,而在这方面国家除了罚款再没有其他的惩戒条例和法规,所以企业就利用这一点进行非法排污,因为他们只需要接受比建立污水处理便宜很多的罚款就可以逃过环境法的制裁,自然就不愿加大投资对排出物进行处理后再排放。由此可以看出环境保护法的不完善就是清城区环境保护工作出现问题的根本原因。

(二)执法过程中相关部门不重视、不作为,执法队伍薄弱

除了环境保护法的不完善这一根本原因之外,引起清城区环境保护出现问题的另一原因是执法过程中相关部门不重视、不作为和执法队伍的薄弱。清城区的各级环境保护部门,普遍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问题,由于我国是发展中的国家,更是由于我国的财税体制是分早吃饭,所以各地区为了本地区的经济发展,为了地方的财政收入,片面的追求GDP的增长速度,忽视了环境保护,甚至有的地方政府对环境保护睁一眼闭一眼,所以造成了清城区今天的触目惊心的环境破坏现状。部分执法部门在实际工作中对群众反映的环境问题或敷衍了事或视若无睹、不管不问,严重脱离群众,致使群众越级上访事件只增不减,执法部门工作被动,环境保护措施不能落实到实处。有效的环境保护措施的落实是需要成本的,一些企业不能从人们的根本利益

上考虑,觉悟不高,实施力度不大,单一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致使环境保护成为空口号,成了人们良好生存环境、身体健康的空头支票。除此之外,执法人员是直接监测环境保护效果的重要部分,但清城区在执法人员上非常的贫乏,执法人员不能及时地收集整理出清城区出现的一些环境问题,并及时地赶往各个地区对这些问题进行处理,这就使得环境保护在执法力度上不强,执行起来非常的困难致使清城区的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

(三)环境保护资金投入不足

部分人对生态环境保护存在质疑,多年来我国一直没有停止环保和治理污染的脚步,但为什么成效不大反而少数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日益下降,专家称还是投入不足,不仅是投入的机制不健全,更重要的是资金投入不足。目前我国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基层政府投入不足,缺乏相应的资金保障,在研究相应的科学技术时缺乏经费,监察生态环境保护的人员力量薄弱,最终导致工作能力差,质量低,严重阻碍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而在清城区这样的情况更为严重,由于清城区不是广东省的省会城市,因此在环境保护方面资金缺乏得不到及时的处理,也就使得该地区环境保护措施不能很好的落实,对环境保护的宣传也不能做到及时和普遍,环境保护得不到推广、环境技术得不到更新、环境保护人员得不到补充,这就使得清城区的环境保护变得停滞不前。除此之外资金的不足直接就导致了清城区环境保护设施得不到很好的发展,这也就不可避免的给环境保护造成了很

大的阻碍。从以上可以看出,在环保问题上资金不足也是导致清城区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

(四)环境保护宣传工作不到位

清城区环境保护存在问题的原因还有环境保护宣传工作的不到位。通过调查发现,清城区超过一半的人认为偶尔有次环保宣传或是活动,就算有有关环保的宣传仍有一半的人不清楚它是由哪些部门组织的,四分之一的人对清城区未来的环境改善持消极态度,据此可知清城区政府环保部门在环保宣传方面做得不够好,而清城区环境保护宣传工作的缺乏直接导致居民没有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居民环保意识差、环保行为不积极,这就使得环境保护的措施不能切实的落到实处,没有了民众的参与和配合环境保护就像是纸上谈兵,所有的决策就只是一纸空文,只有把环境保护宣传工作做到位,让民众切身的了解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明确保护环境的具体方式方法,才能真正地解决清城区的环境问题。

三、提高清城区环境保护工作水平的对策

(一)完善立法,健全法律法规体系

首先在法律的源头,需要建立起一批新的法律法规,针对当前一些特殊的环境问题进行改善。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的内容,填补部分环保领域法律的空白,严格审查各种环保条例,减少原则性条款,增加可操作性规定,对环境法律、法规中处罚条款、处罚额度均要予以细

化,保证环保局以及环保执行人员在处理一些环保问题时能够有法可依。同时在环保法立项中应当明确各级人民政府和企业在环境保护中的职责,对有着环境监管职能的相关部门(如农林、水利、国土资源、公安等)进一步以法律的形式确定,落实其环境监管责任,建立健全各部门分工合作、协调配合,共同打击环境违法行为的长效机制,建立并完善环境监管行政责任追究制,避免在环保问题产生纠纷时企业和政府之间互相推诿。其次需要加大人民群众上访相关的法律法规的指定,使人民群众上访之路变得较为简单,使人民群众上访变得有动力,从而依靠公众的力量来监督各类环保问题。

(二)加强环保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力度

加强环保执法队伍建设,只有确保清城区有一支执法意识强烈、执法力度强硬的队伍,才能及时的发现清城区出现的各种环境问题,并以强硬的手段切实的执行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保证清城区环境问题得到及时地正确地处理,执法队伍就像是作战时的武器,只有武器足够锋利和坚硬,才能在作战时无后顾之忧。因此加强环保队伍的建设是非常重要的。

提高环保部门的执法能力。环保法律的实现虽然不是必然地需要国家强制,是如果没有强制作为后盾,很难付诸实施。因此,国应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大环保部门的强制执法力度。以大气污染防治为例分析,对严峻的空气质量形势,气污染防治再出严厉措施,重点污染区域、拆迁建设工地、重点污染企业将实行24小时工作制。

对排污量较大的企业,行环境监察人员驻场监督,4小时监控,一旦出现超标,即查处,律按日计罚。同时要联合电力、公安、司法、金融、工商、水利、铁路等部门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拒不执行环保处罚的企业要限水、限电、限贷、限运,成一股强大的执法力量,底改变环保部门势单力薄、权力有限的现象,正做到执法必严。

对环保部门统一监管职能规定具体监督措施,赋于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强制执行权限,如查封、扣压、没收,落实对违法排污企业“停产整顿”和出现严重违法行为的地方政府“停批停建项目”权等。对相关部门“不作为”,环保部门也有权向同级政府或法院提请责任追究或责令改正。

(三)加大环境保护资金投入和利用

加大经费投入,切实加强地方环境保护机构的软硬件建设。对重点污染源安装在线监控设备,实现远程监控。并确保环保治理设施正常使用,企业长期稳定达标排放。对环境执法人员加强环保法律和业务培训。提高基层环境保护工作人员素质,努力打造一支公正廉洁、业务精通、敢于执法、严于执法的环境保护工作队伍。

在资金的利用方面,由之前的分析可以知道,环保资金的使用和筹集方面都存在的各方面的问题,而这些问题都导致了各种各样的环保问题。为保护环境和治理污染,国务院和有关部门制定了《污染源治理专项基金有偿使用暂行办法》、《关于工矿企业治理“三废”污染开展综合利用产品利润捉留办法的逼知》、《关于环境保护资金渠道的规定的通知》等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保证了环境保护与治理经费有一个重要来源。这些法律法规只是在源头上对环保与治理的资金进行了保障,对于环保资金的层层下拨过程中存在的克扣等问题并没有解决,因此对于环保和治理额专项资金不仅仅需要从源头上进行保证,同样还需要经理专项资金专项调拨的机构和人员加强对专项资金使用的分配和核查。同样环保和治理专项资金中也可以拿出一部分的专项资金作为奖励,对于节能减排、对于环保问题检举揭发、在治污工作中有着突出表现的工作人员进行鼓励。从而达到提升人民群众和工作人员积极性的目的。

(四)加大环境保护宣传力度,提高全民环保意识

生态环境保护是全民事业,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因此各地必须加大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宣传,普及相应的法律知识和环保知识,特别是乡镇政府要根据农村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制定相应的宣传措施,派干部和相关技术人员下基层,通过多种方式对环境保护进行宣传,使得环境保护的观念深入人心,让参与环境保护成为社会公众的重要责任和义务,并将当前的环境问题和影响切实传达给民众,指导其如何科学的进行农业和工业生产,立专门的环保宣传和咨询小组,定期对民众进行一系列的环保教育,并对民众提出的相关的环保问题进行解答,最后记录此段时间清城区环境问题都有什么改善和不足,回来后对所有问题进行总结归纳,并提出相应地对环保决策进行及时的调整,做出最合理的方案。而这所有改善最终都是为了

实现民众环保意识的增强,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清城区的环境问题。而从社会公众的角度来说,应当对非政府环保组织的活动给予关心、支持和鼓励,做非政府环保组织的坚实后盾和有力支撑。此外国家还应推行科学、合理的政策规定,促进人们将环保落实到日常行动中,为生态环境保护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结束语

本文主要有四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清城区环境保护所存在的一些问题,第二部分主要讲引起这些问题的原因,第三部分主要讲针对这些问题所提出的一些解决方案,第四部分是对整篇文章的总结。

环境保护的工作是一项复杂而又艰巨的任务,清城区在保护环境方面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例如:法律体系的不完整,执法力度的不强硬,资金的不足,宣传力度不大等问题,本文不但提出了问题,还分析了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针对法律体系要完善,环保执法队伍要提高执法力度,环境保护资金要加大投入和利用,环境保护宣传力度也要不断加大。清城区在环保上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地改善当地的环境。

在本文中针对清城区提到的一些问题和解决方案还有许多遗漏的地方,并不是面面俱到的,在未来还需要更多的人去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也希望清城区的执法部门能及时的发现或听取各方的上访意见,并及时的做出相应的决策,以雷霆之势扭转清城区现今恶劣的环境形势。除了本文中提到的这些问题之外,清城区还应注重在环境保

护方面技术的创新等问题,也希望清城区在环保上可以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鄱阳湖生态湿地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题目:浅析生态文明建设中农村环境

保护问题及对策

学院:信息管理与科学学院

专业:管理科学与工程

姓名:

学号:

浅析生态文明建设中农村环境保护问题及对策

摘要:我国村环境污染逐步加剧,生态破坏日益严重,农业环境受到严重冲击,农民利益受到极大伤害。因此,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

国的必然要求。本文通过介绍我国农村当前所面临的六大环境问题,分析出其产

生的主要根源在于村传统的生活生产方式和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城市污染的转

移等因素。并对此,提出晚上政策法律体系,发展生态农业,保障农民公平环境

权益,提高农民环保意识等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农村环境保护,面源污染,生态农业,城乡公平,生态文明建设

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强调: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但是我国农村经济建设在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的同时,农村环境污染却逐步加剧,生态破坏日益严重,农业环境受到严重冲击,农民利益受到极大伤害。因此,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要求。

一、我国农村环境现状及问题

2011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对2011年农村环境状况作了如下描述:“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业产业化、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和农业污染物排放量大,农村环境形势严峻。突出表现为部分地区农村生活污染加剧,畜禽养殖污染严重,工业和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

近年来我国农村环境总体状况不容乐观,且有持续恶化的趋势。具体而言,农村环境问题有如下几种[1]:

(一)农村饮用水仍存在安全隐患。全国仍有3亿多农村人口饮水达不到安全标准,其中因污染造成饮用水不安全人口达9000多万人。有相当比例的农村饮用水源地没有得

到有效保护,污染治理不力。监测监管能力薄弱

(二)农村生活污染加剧。据测算,全国农村每年产生生活垃圾约2.8亿吨,生活污水约90多亿吨。生活污水和垃圾随意倾倒、随地丢放、随意排放。

(三)面源污染日益突出。我国是世界上化肥、农药使用量最大的国家。据统计。我国化肥和农药年施用量分别达4700万吨和130多万吨,而利用率仅为30%左右,流失的化肥和农药造成了地表水富营养化和地下水污染。

(四)畜禽养殖污染日益加重。畜禽粪便年产生量达27亿吨,80%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没有污染治理设施。

(五)农村工矿污染突出。乡镇企业布局分散,工艺落后,绝大部分没有污染治理设施。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城市工业污染“上山下乡”现象加剧。全国因城市和工业固体废弃物堆存而被占用和毁损的农田面积已超过200万亩。

(六)农村生态破坏严重。目前我国农村还存在大量掠夺式的采石开矿、挖河取沙、毁田取士、陡坡垦殖、围湖造田、毁林开荒等行为,很多生态系统功能遭到严重损害。

总之,当前我国农村环境面临着点污染与面污染、生活污染与工业污染、新污染与旧污染并存的困境。严峻的环境污染不断考验着农村环境的承受能力,同时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要求。

二、我国的农村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首先,落后的农村生产生活方式是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的普遍原因。

从农村目前的污染状况来看,生态环境恶化的普遍性原因是目前农村生产生活方式落后。我国农业生产大部分依靠化肥、农药、地膜,采用传统的耕作方式,而化肥农药的流失量惊人。一些地方氮肥的利用率在20%-50%,磷肥的利用率在10%-30%,氮、磷的利用率太低,化肥流失加剧了湖泊和海洋等水体的富营养化,造成了地下水和蔬菜中硝态氮含量超标,影响了土壤自净能力农药利用率平均只有施用量的,比发达国家要低,农药大部分进入了水体和土壤中,使自然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破坏了生态平衡,威胁着生物多样性。据浙江省环保局的调查,浙江省被调查区地膜平均残留量为3.78吨/平方千米,造成减产损失高达产值的1/5左右。农药、化肥和地膜中的相当一部分流失在环境中成为污染物,造成严重的面源污染,农药甚至残留在农产品中,直接危害着人民的身体健康,因农药残留引起的急性食物中毒时有发生,而慢性中毒可触发多种慢性疾病,包括癌症、生殖和神经疾病、以及干扰内分泌系统等。然而,有关环境和生态保护方面的理念未能很好地融入土地整治中,主要表现在:(1)对生态自然环境方面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考虑较少,有关环境、生态保护的资金投入不足。(2)现有规划中,对环境保护的理解局限于减少水土流失、防风固沙等自然环境因子方面,忽略了对自然景观、人文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

[2]

其次,城市污染的转移仍是造成农村环境恶化的罪魁祸首之一。

国家环境保护部副部长潘岳曾撰文指出:中国农民为经济现代化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他们却愈来愈被排挤在现代化的成果之外。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20世纪80年代1.8:1,扩大到90年代的2.5:1,2003年更达到3.2:1。拿环境来说,中国污染防治投资几乎全部投到工业和城市,农村环保设施几乎为零。城市环境的改善以牺牲农村环境为代价,通过截污,城区水质改善了,农村水质却恶化了;通过转二产促三产,城区空气质量改善了,近郊污染却加重了通过简单填埋生活垃圾,城区面貌改善了,城乡结合部的垃圾二次污染却加重了。农村在为城市装满“米袋子”、“菜篮子”的同时,出现了地力衰竭、生态退化和农业面源污染。[3]

农村污染问题涉及家家户户,且主要为面源污染,量大面广,同时,负责管理的责任主体不明确,在治理方法和运作模式上也较之城区和工业污染难度更大,投入资金治理效果较城市和工业污染治理效果相比很不明显,投资回报率很低,所以农村的面源环境污染问题被“边缘化”。与弱势产业的农业和弱势群体的农民一样,农村环境问题也处于某种弱势。同时,工业污染与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造成了局部农村环境日趋恶化。随着全民环境意识的提高,外地较大城市以及本地市区内的污染企业越来越难以生存。一方面是政府部门的管制越来越严格,另一方面又要面对周围市民的不断投诉抗议,再加上市区内企业所占有土地的超高价格,企业向农村搬迁成为理所当然的选择。而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居民所产生的人均超过农村数倍的废物最终的流向也是农村,造成了从城市边缘向农村纵深发展的污染带。

三、关于我国农村环境保护的对策与建议

农村环境保护是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寻找农村环境污染的解决对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农村环境的保护和建设,不仅关系到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实现,而且也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繁荣与稳定。因此,实现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必须做到农村经济建设、生态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发展,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为达到这一目的,应采取必要的措施保护农村生态环境。

(一)完善我国农村环境保护的相关政策和法律体系。

当下我国农村环境治理的这种主要依靠政策推动、相关法律呈“粗放状态”的治理模式是不足以应对不断恶化的农村环境的,同时也不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对此,一方面,应该对现有农村环境保护相关政策进行梳理,提升相关政策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现有农村环境保护相关政策数量众多,且不断有新的相关政策出台,这就迫切要求相关部门对这些政策进行梳理,对交叉内容进行协调,对于不符合农村环境现状的旧政策及时进行清理。另一方面,要完善农村环境保护相关法律的体系建设。就整体而言,我国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很不完善,当前不少学者提出我国应出台一部专门性的《农村环境保护法》,并以此为基点,根据农村环境的自身特点,制定配套的法规。这对于农村环境保护法律体系的构建是大有裨益的,也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环境保护相关法律依附于城市环境保护相关法律的弱势地位。此外,相关法律的制定应该建立在对农村环境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如此才能提高法律的针对性与实际操作性。[4]

(二)发展生态农业,推进农业集约化经营。[5]

推广现代生态农业可以促进农业持续发展,保证食品安全,增加农民收入。生态农业一生态学原理为基础,以农业可持续发展为核心,促进生态与经济的平衡与发展,将农业安全与人类健康列为首位,是现代农业技术集成的产业化经营体系,是多资源利用的生产体系。生态农业的特点决定了它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中发挥重要作用。

农业集约化经营,就是在一定的土地面积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技术措施和老房东李,精耕细作,努力从单位土地面积上产出较多的农产品,进而达到不断提高土地生产率和 劳动生产率的目的。实行农业集约化经营,可以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三)充分尊重并保障农民的环境权益,使城乡公平协调发展。

地方政府应当充分重视农村居民的环境权益,重视农村的环境问题,在对政府城市环境质量考核时,也要考核辖区内的农村环境质量,把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成为政府的重要工作目标之一。政府应当调整资源配置,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从环境保护基础设施以及生态农业建设方面加大农村的环境保护投入。让农村居民要认识到自己拥有公平的环境权益,认识到目前农村环境问题的严重性;让城市居民认识到保护农村环境是与城市利益息息相关的。

四、结论

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制约着我国农业的持续发展,极大地伤害了亿万农民的利益。农村环境日益恶化的主要根源在于:农村传统的生活生产方式和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城市污染的转移等因素。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

点,必须完善我国农村环境保护的相关政策和法律体系;同时发展生态农业,推进农业集约化经营;充分尊重并保障农民的环境权益,使城乡公平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侠,顾聪明,宋友坤等.浅谈我国农村环保法制建设[J].江苏环境科技,2007,20(z1):120-122.DOI:10.3969/j.issn.1674-4829.2007.z1.045.[2] 刘展鹏,郭海军,王青梅等.环境保护在土地整理中的哲学思考[J].水利科技与经济,2006,12(1

2):849-851.DOI:10.3969/j.issn.1006-7175.2006.12.025.[3]潘岳:环境保护与社会公平.人民网首页>环保>环境观察,2004-10-28.[4] 林云飞.论生态文明建设中农村环境保护的问题与对策——基于政策与法律对比分析的视角

【鄱阳湖生态湿地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推荐阅读:

望海潮,望海潮鄱阳护戎,望海潮的意思,望海潮赏析07-14

上一篇:关于当地九年义务教育状况调查报告下一篇:新年元旦祝福语语句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