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城市生态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4-10-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开封城市生态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精选9篇)

开封城市生态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1

我国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与城市人口的增多,使得环境污染与破坏问题已成为全球性的问题,生态园林城市(Ecological Garden City)是具有宜人的生态环境和美好的城市景观的一个理想城市建构与发展模式,是利用生态学原理,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进一步完善城市绿地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提高城市的生态功能。本文针对我国的生态园林城市建设领域存在的规划设计问题、生态建设问题、庭院及居住小区绿化滞后问题、后续管理不到位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生态,园林,城市,问题,对策

北京林业大学成人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第II页

目录

1绪论„„„„„„„„„„„„„„„„„„„„„„„„„„„„„„„„„„„„1 2在我国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的必要性„„„„„„„„„„„„„„„„„„„„„„„2 3我国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2 3.1规划设计问题………………………………………………………………………………..2

3.1.1理念落后……………………………………………………………………………..2 3.1.2盲目追求档次………………………………………………………………………….2 3.1.3缺乏特色……………………………………………………………………………….2 3.1.4设计单调……………………………………………………………………………….3 3.1.5重形式而轻内容……………………………………………………………………….3 3.2生态建设问题……………………………………………………………………………….3 3.2.1生态体系不完善,结构不合理……………………………………………………….3 3.2.2注重草坪而轻视乔木种植…………………………………………………………….3 3.2.3园林植物配置不合理,生物多样性缺乏…………………………………………….4 3.2.4园林建设同环境不协调……………………………………………………………….4 3.3庭院、居住小区绿化滞后………………………………………………………………….4 3.4后续管理问题……………………………………………………………………………….4 4针对我国生态园林城市建设中存在问题的相关对策

4.1科学规划、因地制宜、以人为本………………………………………………………….4 4.2解决旧城区与城市中心区中公共绿地少的问题………………………………………….5 4.3遵照生态标准建设城市各类绿地,协调城市建设与园林绿化之间的关系,构筑生态平衡的城市体系………………………………………………………………………………………5

4.3.1遵照生态标准建设城市各类绿地…………………………………………………….5 4.3.2协调城市建设与园林绿化之间的关系„„„„„„„„„„„„„„„„„„5 4.3.3要保持“物种多样性”„„„„„„„„„„„„„„„„„„„„„„„„6 4.3.4要遵从“互惠共生”规律„„„„„„„„„„„„„„„„„„„„„„„6 4.4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6 4.4.1节约土地„„„„„„„„„„„„„„„„„„„„„„„„„„„„„„6 4.4.2节水绿化„„„„„„„„„„„„„„„„„„„„„„„„„„„„„„6 4.5解决居民区绿化问题„„„„„„„„„„„„„„„„„„„„„„„„„„„7 4.6地方文化特色„„„„„„„„„„„„„„„„„„„„„„„„„„„„„„7 4.7构建一体化生态园林管理机制„„„„„„„„„„„„„„„„„„„„„„„7 4.7.1实现管理机构的一体化„„„„„„„„„„„„„„„„„„„„„„„„7 4.7.2规范绿化养护市场„„„„„„„„„„„„„„„„„„„„„„„„„„7 4.7.3实施数字化城市绿地管理„„„„„„„„„„„„„„„„„„„„„„„8 4.7.4建立公众参与机制„„„„„„„„„„„„„„„„„„„„„„„„„„8 4.7.5提高生态园林科技水平................................................................................8 5结语„„„„„„„„„„„„„„„„„„„„„„„„„„„„„„„„„„„„9 参考文献„„„„„„„„„„„„„„„„„„„„„„„„„„„„„„„„„„10

北京林业大学成人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第1页

1绪论

生态园林城市(Ecological Garden City)是具有宜人的生态环境和美好的城市景观的一个理想城市建构与发展模式。具有“生态城市”的科学因素和“园林城市”的美学感受,赋予人们健康的生活环境和审美意境。是城市发展的阶段性目标,是利用生态学原理,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进一步完善城市绿地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提高城市的生态功能,有效防治和减少城市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和各种废弃物,实施清洁生产、绿色交通、绿色施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使环境更加清洁、安全、优美、舒适,并保证居民对本市的生态环境有较高的满意度。

北京林业大学成人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第2页

2在我国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的必要性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与城市人口的增多,使得环境污染与破坏问题已成为全球性的问题,例如:大气臭氧层被破坏、全球气温的变暖、水资源短缺、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物种的绝灭、不可再生资源濒临枯竭以及由此引发的自然灾害与疾病的流行等等,都成为了阻拦城市健康向前发展的一个“重症”难题。而在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同样也面临着以上诸多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的严峻考验。

3我国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生态园林城市建设中大多都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3.1规划设计问题

3.1.1理念落后

任何城市只有良好的城市发展建设的总体规划,之后方可在总体规划内精心设计出园林及其他城市建设工作,但现实中因大多城市属“改造发展型”模式,该种模式严重影响了设计人员的设计理念,也给现代化城市建设带来的很大困难,同时受历史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影响导致园林景观单调、呆板,无观赏价值的结局,尤其是缺乏对传统文化和地方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而导致缺少文化底蕴,最终形成“江南化”、“欧美式”等设计理念流行的结局。3.1.2盲目追求档次

档次本身是设计师追求的设计理念,但现阶段档次往往被理解为宏大的气派或用材方面的豪华讲究,甚至有些园林设计开始时决策者就定了高调,追逐大项目、大气派、大声势、高标准、高速度,但其往往忽视了巨大的财力投入所应能产生的社会效益及园林所在场所是否真正具备档次的环境条件,并忽视了国内当前处于发展中国家阶段,现阶段国情决定了在园林设计中应实现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的原则。3.1.3缺乏特色

城市园林建设中,缺乏文化底蕴和历史内涵,政绩工程、形象工程仍然存在,任意改变、否定历史经验,造成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粗制滥造、人造景观 “泛滥”,不顾实际情况和本地区的自然地理人文历史状况,不考虑自身的社会经济实力和生态环境条件,例如欧美式园林在国内的遍地开花,中国园林原有的风格和个性的丧失,形成园林建设千篇一律、毫无特色的现状。北京林业大学成人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第3页

3.1.4设计单调

当前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在形象总体上,从南到北,照搬模仿,很少有个性鲜明、耐人回味、境界高远、意味深长的作品,而且不少设计往往被僵化地局限于传统园林的模仿照搬。部分园林景观内容匮乏,缺少美感,缺少层次,缺少创意;有的背离市民意愿,有的不符合生态要求。现代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所应强调的不仅仅是被人观赏,更不是为少数人所“鸟瞰”,而是要为大众所“用”,使大众身临其境并活动其中。3.1.5重形式而轻内容

生态园林的建设缺乏对于是否与周围的建筑、环境相协调,是否有整体的设计美感,是否有利于居民生活的便捷的通盘考虑。例如个别园林设计只是为了树形象工程,建一些无益于居民生活及生态环境的,不实用的喷泉雕塑等人工园林小品,这种形式化的生态园林建设,实际上是一种奢侈与浪费,不仅没有美好环境,同时,还给居民增加了不必要的困扰,得不偿失。

3.2生态建设问题

3.2.1生态体系不完善,结构不合理

一些城市生态园林体系建设不够完善,城市绿地存在绿地面积不足、结构分布不合理的问题,在建设中呈点、块状分布,城区缺少大面积核心的森林作为城市的“绿肺”,而绿地之间也缺少足够的廊道连接。城市园林建设中,园林绿化植物很难形成一个稳定的植物群落,园林绿化中过分地强调绿化面积而忽略了植物群落生态的特性,出现“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非生态建设模式。为了获得整齐的人工美,从空间结构上缺乏群落的分层,常常使单纯的草本、灌木或乔木相互孤立的种植,而生态稳定性最强的乔、灌、草结构则少见,也弱化了城市园林绿化的生态效益。3.2.2注重草坪而轻视乔木种植

草坪可以形成宽阔的视野,种植后的护理也比花卉简单,但是消音、滤尘、防风效果很低,遮荫、降温效果也比较差,使得人们在夏季漫步时无处可以纳凉。草坪较多,大树较少,而新植树种又生长缓慢,很难形成景观,造成生态失衡。此外,草坪在种植之后的养护费用要比乔木和灌木高出许多,所以,单一的种植草坪其投入的费用就会很高,对环境的净化作用也远远不如复合式的搭配方式,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北京林业大学成人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第4页

3.2.3园林植物配置不合理,生物多样性缺乏

不顾各地的自然和气候条件,过分地强调奇花异草,盲目引种植物,照搬异地和他国种植模式,乡土适生植物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造成生态和景观功能达不到保证。忽视生物的种间关系,甚至出现将存在竞争的植物种植在一起的现象,最终不仅不利于植株生长也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3.2.4园林建设同环境不协调

园林建设忽视同当地环境间的协调,改造自然环境的现象比比皆是,造成其生态与实用功能低下。例如一些城市不结合自然的地形地貌造园,而是大规模的改造地形,造成与周围环境及生态的不协调。还有在公园、广场、街头绿地过多地运用园林小品来点缀绿地,以毫无生态价值的人工雕塑、建筑取代具有生态价值的自然景观。

3.3庭院、居住小区绿化滞后

3.4后续管理问题

园林绿化是一项公共事业,而投资又具有周期长、无形、潜在等特征,因此许多单位对此项工作重视程度不够,更不愿意多投入,许多城市的市民环保绿化意识淡薄,乱踩乱挖草坪植物,随意攀折花木的现象时有发生。过分追求经济效益,使绿化用地得不到有效保证,现有绿地时常被调整挪作他用。特别是开发建设项目配套绿地,由于开发商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缺乏有效的制约手段,使得大部分项目绿地率不达标现象较为严重。

4针对我国生态园林城市建设中存在问题的相关对策

4.1科学规划、因地制宜、以人为本

在生态园林规划城市建设中,规划编制要有前瞻性、科学性,要站得高,全盘考虑,坚持环境优先、因地制宜的原则,要使城市市区与郊区甚至更大区域形成统一的生态园林城市体系,科学合理安排城市绿地空间,注重不同类型绿地之间的相互联系,形成系统的城市绿地网络。同时充分发挥规划的指挥和引导作用,改变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随意性、政绩工程、长官意志等不良现象。生态园林城市绿地规划设计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追求人类、园林植物及其景观、城市环境三者间的和谐共存。根据城市自身的生态条件特点,因地制宜,创 北京林业大学成人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第5页

造城市自身的特色,选育有本地特色的乡土树种为本城市的生态、环境建设服务。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按照乔木、灌木、草本结合的原则,大面积地推广种植适应本地气候条件的乔 木、灌木、草本多层森林立体绿地,增加空间绿量,降低管理成本。

4.2解决旧城区与城市中心区中公共绿地少的问题

首先要将城市中心绿化用地的潜力大力发掘,将旧城区的绿化量提升上来,并结合中心地区改造与产业结构调整,对绿化用地进行置换,逐步增加园林绿化的面积;经过墙面绿化、道路绿化等方式来提升绿化区域的数量;加强对道路的园林绿化建设,对新建或改扩建道路尽量留有充足的绿化用地,使城市逐渐形成绿荫的长廊;因为一些中心区域土地较为宝贵,所以要在绿化的同时要提升绿化的质量,从最大的限度上发挥出城市绿化的综合效益;修复与保护城市区域内的名胜古迹,再配合绿地的建设,有效彰显本地文化特色,促进旅游行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相结合。

4.3遵照生态标准建设城市各类绿地,协调城市建设与园林绿化之间的关系,构筑生态平衡的城市体系

4.3.1遵照生态标准建设城市各类绿地

要进一步加快园林绿化建设步伐,通过实施规划建绿、整治增绿、见缝插绿等多种途径,加快园林绿化建设步伐,大幅度扩大城市绿地面积,提高园林绿化水平,确保绿化覆盖率、绿地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生态园林城市建设要求。一是要加快城市中心绿地及城区绿化工程建设。

二是要加快城市小游园建设工程建设。三是要加快城市湿地森林公园工程建设。四是要加快防护林工程建设。4.3.2协调城市建设与园林绿化之间的关系

在生态园林城市的建设中,应强调绿地系统的结构和布局形式与自然地貌和河湖水系的协调以及与城市功能分区的关系,着眼于整个城市的生态环境,合理布局,使城市绿地不仅围绕在城市四周,而且把自然引入城市之中,以维护城市的生态平衡。近些年来,我国不少城市开始了城郊结合、森林园林结合、扩大城市绿地面积、走生态大园林道路的探索,如北京、天津等。在保证城市绿化用地的同时,利用多种方式来增添城市的绿化用地。逐渐在城市的国有土地之间建设由政府划拨的公共绿化用地,并对于一些征用农用地进行的绿化建设,要按照法律法规给予农民一定的补偿。为了加快郊区的园林绿化建设

鼓励支持农民将耕地范围进行有效调整,同时也可用政府的补助来建设公园、苗圃等。北京林业大学成人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第6页

依照城市在总体上的规划建设,增设隔离林带。4.3.3要保持“物种多样性”

维系和保护城市物种的多样性是非常重要的,要力保城市的自然植被和古树名木,合理 地完善城市的绿地廊道体系建设,增加城市开敞空间和生境斑块的联结度,给生物提供更多的栖息地和通畅的生境迁移通道。要重视丰富城市绿化的植物品种,构建具有区域特色和城市个性城市绿地景观。要通过合理性、科学性和艺术性的植物配置,增加对绿地适应性的植物种类。按照自然地带性植物群落的结构特点和演替规律,合理建设和改造城市绿地植物群落结构,尤其要重视合理选择耐荫植物,丰富地被植物的多样性。4.3.4要遵从“互惠共生”规律

协调植物之间的关系,尽可能地将一些能对彼此的生长有促进作用的物种配置在一起。物种的互惠共生要求以物种的多样性为基础,构成各种合理的植物群落结构和不同的群落外貌,突出体现生态园林的形态特征。生态园林的时间结构要求各种植物具有特殊的发育节律和时间成层的生物学特性;生态园林的水平结构要求以不同地段内有差异的地形和有机生境相结合,形成“互惠共生”物种群落。

4.4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

建设生态园林城市,必须以保护自然资源、维护自然资源循环过程,作为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前提,即人为的设计应最大限度地适应自然景观,以确保城市景观的完整性。创造优美、舒适、恬静的生态园林的城市景观,给城市以美的享受,不断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4.4.1节约土地

在审批各项园林规划时,要做到实地考察,坚决否定掉浪费土地资源的规划方案,提倡因地制宜的规划方案,例如垂直绿化、立体绿化等优良方案。力求在保持城市水土结构原貌的基础上进行绿化,避免大规模的地形改造,尽量保留城市中的自然山坡林地、河湖水系、湿地等,在节约用地的同时,也维持了生态的平衡。4.4.2节水绿化

在城市绿化工作中,逐步淘汰漫灌等落后的灌溉方式,大力普及滴灌、微喷、渗灌等节水灌溉方式,此外,还应当注重雨水的回收利用,提倡使用再生水灌溉。充分根据气候的变化、土壤的情况和不同植物生长的需要,科学合理地做好灌溉工作,努力实现精准灌溉。在满足植被生长需要的同时,不断降低用水消耗。北京林业大学成人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第7页

4.5解决居民区绿化问题

应根据居民的需要对居民区绿地进行有效规划。不断增加绿地量,同时确保绿色空间开放性,为人们带来休闲、活动、娱乐等生活便利。

4.6地方文化特色

中国古典园林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它崇尚自然,讲究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这与生态园林的发展方向相吻合。现代人对园林的感受已由单纯的欣赏和游憩转为对园林空间物质与精神上的双重需求,因而现代城市园林的景观建设,应当体现的是一种舒展大方的自然气息。不仅要从园林的形式上来审视天人合一的思想,而且要以更理性、更科学客观的观点去审视和理解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城市生态园林建设方面,有必要在保留与继承传统中国园林已有生态理念的基础上,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学习好的东西,兼容并蓄,为中国古典园林赋予新的生命。

由于不同区域的城市有着各自不同的区位环境、植被特色、历史背景和文化意识追求,形成了自然和文化相适应的地方特色,因此在建设生态园林城市中必须突出地方特色和城市风貌。如峰峦叠嶂的山城要因势利导,将园林建设与既有的起伏地形相结合,融自然景观为一体;平原城市生态园林的规划设计可通过台阶式、多层次、多种道路框架结构和水系林带格局,错落布置园林景观,平面、立面有机结合;历史文化名城,应注重保全其历史的地方特色。

4.7构建一体化生态园林管理机制

生态园林城市建设,“三分在建,七分在管”,生态园林绿地的养护管理也十分重要,要改变城市绿地养护管理粗放的旧模式,实现城市绿地养护的精细化,提高城市绿地的养护水平,有效地保护城市生态园林的建设成果。4.7.1实现管理机构的一体化

市、区、街道之间在绿化管理上要形成联动。例如由各区成立园林绿化管理处,隶属于区建设局,各园区、单位、小区、街巷配备1-2名专职的园林绿化人员,形成全市统一的一体化绿化管理工作网络。4.7.2规范绿化养护市场

逐步将市区财政性投入建设的城市绿地推向市场,吸收全国各地有经验、有实力的绿化养护单位来参与市场化养护管理,形成绿化养护市场的有序竞争,提高绿化养护的科技含量,北京林业大学成人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第8页

向科学化、生态化、规范化管理方向发展。4.7.3实施数字化城市绿地管理

数字化城市绿地地理信息系统是以地理信息系统(GIS)、网络通讯定位、计算机应用、多媒体数字处理、数据库、遥感等先进技术,整合城市园林绿地的基础地形数据库,全面应 用于城市绿化规划设计、树木花卉选择、病虫害的防治、树木养护、绿化设施维护、绿化评估和决策分析等方面的智能化综合管理系统。数字化城市绿地管理能实现绿地管理由被动管理型向主动服务型转变,由粗放定性型向集约定量型转变,由单一封闭管理向多元开放互动管理转变,促进城市绿地管理向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方向发展。4.7.4建立公众参与机制

广泛开展爱绿护绿行动,充分调动广大市民群众的爱绿护绿积极性,发展壮大护绿使者队伍,将绿化管理网络的覆盖面扩大到社区,确保全体市民对城区园林绿化养护工作的参与权、知情权和监督权。要通过设立破坏绿化公开举报电话,在绿化网站开设投诉信箱等多种形式,及时了解市民的建议和意见,力争使每一位市民都成为绿化义务巡查员、监督员。4.7.5提高生态园林科技水平

生态园林建设涉及到园艺、林业、建筑、规划以及文化艺术等学科内容,在生态园林建设的过程中,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探索研究,必须重视和依靠科技进步,因此要加强生态园林建设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建立健全园林绿化科研机构,增加研究资金。园林管理部门要与院校、科研机构加强联系和沟通,进行绿地系统生物多样性的研究,特别要加强地方性物种保护与开发的研究,注重植物新品种的开发和利用,开展园林植物育种及新品种引进培育试验等。

北京林业大学成人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第9页 结语

在生态园林城市建设蓬勃发展的今天,仍有很多问题摆在面前,由于当前各门学科的发展和相互渗透,注定生态园林城市建设不能再是一门孤立的学科,因而在设计规划、建设实施中应将各门学科实施有效结合,在充分考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前提条件下,方可建成具有宜人生态环境和美好城市景观的城市。

北京林业大学成人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第10页

参考文献

开封城市生态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2

(一) 环境功能

城市森林是指在城市地域内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为主, 促进人与自然协调, 满足社会发展需求, 由以树木为主体的植被及其所在的环境所构成的森林生态系统;其环境功能主要有:净化空气、调节气温、改善空气湿度、降低城市噪音、吸附粉尘、减缓温室效应、维护物种多样性等, 并起到拦蓄降水、含蓄水源、减少地表水土流失、提高土壤蓄水等作用。

城市森林对空气的净化作用主要表现在: (1) 杀灭空气中的细菌, 吸滞烟尘, 稀释、分解、吸收并固定大气中的有毒有害物质, 并通过光合作用形成有机物质, 化害为利, 据何绿萍测定, 树木可以降尘23%~52%, 夏季成片林地降尘率可达61.1%, 冬季降尘也有20%; (2) 能扩大空气负氧离子量, 据王洪俊测定, 乔、灌、草结合的复层林中空气负离子水平最高, 空气清洁度等级最高, 空气质量最佳; (3) 城市森林在进行光合作用时能吸收CO2释放O2, 这对保持城市CO2-O2平衡起着重要作用, 据陈自新等的研究表明, 1hm2森林每天可吸收CO21000 kg以上, 相当于1000多人的呼出量, 同时生产O2730kg左右, 相当于970多人O2的吸进量。

城市森林对城市的气温、湿度、气流等都有一定的影响, 据陈自新等测定, 夏季乔灌草结构的绿地气温比非绿地低4.8℃, 空气湿度可以增加10%~20%。

城市森林在降低噪音方面作用也非常明显, 据段舜山测定表明, 绿化街道比不绿化的街道降低噪音8~10d B。乔、灌、草结合的多层次的40m宽的绿地, 减低噪音10~15d B。

(二) 服务功能

城市森林的社会服务功能表现在了改善城市景观、提供游憩空间同时以不同层次体现了城市文化的内涵等方面。

(三) 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功能

中国城市和城郊的动、植物物种具有一般城市的共同特点。植物方面:城区野生植物草本种类多于木本种类, 城市野生植物中杂草和伴人植物占较大比重, 野生植物的种类丰富度从城区中心地带向城郊逐渐增多, 抗污染的种类多。动物方面:在人类活动影响下, 城市中野生动物的栖息环境急剧恶化, 能够生存下来的只是一些伴人种和居民区的栖居者, 以及一些城郊农田荒地种类;城市动物的特点是种类少, 但同种的个体数量大, 物种丰富度从市区向郊区逐渐增大;几十年来, 城市绿地增多, 为野生动物提供了栖息环境, 使有些种类有所增加。

城市中的动、植物园不仅是人们参观游览, 更重要的是对濒危物种进行迁地保护的重要基地, 全国许多植物园都成功地引种繁育了相当数量的珍稀濒危植物, 使第一批公布的“全国珍稀濒危植物名录”中绝大部分种类得已迁地保护。

二、呼和浩特市森林资源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 呼和浩特市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建设, 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依据内蒙古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 在今后一个时期呼和浩特市将更加注重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抓好基础设施建设, 打造一个更加宜居、和谐、美丽的城市。

2013年呼和浩特市全面启动了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工作, 有关部门正在积极修订《呼和浩特市城市绿化条例》、《呼和浩特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及《呼和浩特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 力图科学划定城市绿线、蓝线, 指导城市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的合理布局, 确保城市绿地系统总量适宜、分布合理、植物多样、景观优美, 并以此作为呼和浩特市绿化建设的基本依据和蓝图。

目前, 呼和浩特市林业用地面积702697.3hm2, 占土地总面积的40.82%;其中有林地面积为156340.1hm2, 占林业用地面积的22.25%, 以纯林为主占有林地面积的96.56%;疏林地面积为2627.1hm2, 占林业用地面积的37.39%;灌木林地面积为199670.3hm2, 占林业用地面积的28.41%, 全部为国家特别规定的灌木林, 灌木经济林为780.5hm2, 占灌木林面积的0.39%;未成林造林地面积为124678.1hm2, 占林业用地面积的17.74%;苗圃地面积为749.4hm2, 占林业用地面积的0.11%;无立木林地面积为31754.5hm2, 占林业用地面积的4.52%;宜林地面积为156672.6hm2, 占林业用地面积的22.30%;辅助生产林地面积为30205.2hm2, 占林业用地面积的4.30%。全市森林覆盖率为29.89%。人工林栽植乔灌树种有油松、云杉、槐树、杨树、柳树、榆叶梅、连翘、侧柏和丁香, 主要经济林为苹果、梨树、杏树等。

三、呼和浩特森林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一) 城市森林建设规划滞后

城市林业是园林的扩大和传统林业的提升, 需要一个统一、持续的总体规划。近年由于呼和浩特市规划变化快,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 特别是城市道路改造力度加大, 造成先毁树后植树、砍大树种小树现象严重, 而且绿化树种更新频繁, 影响了城市绿化效果, 新的绿化苗木较小, 生态效益不明显, 虽然总的绿地面积在增加, 但生态环境并没有明显改善。

(二) 城市绿化结构非常单调

绿化时选用的树种虽较多, 但绿化结构层次单调, 存在树种单一, 比例搭配不当现象;绿化树木基本都是单种成片, 色彩单一, 没有能正确利用植物多样性的特性, 搭配使用不同种类植物造景, 绿化美化效果较差;树木的引种驯化工作滞后, 而又过于追求行道树的多样性和高档次, 致使越来越多的外来树种在城市绿化中唱起了主角, 乡土树种失去了应有的地位, 造成造林成活率较低。

(三) 城市森林的管理体制不健全

森林的管理体制的不健全主要表现为绿化建设相对市政建设滞后, 机制不灵活;森林绿化前期规划不到位, 栽植的树木没几年就换掉, 造成年年种树, 年年无大树;在实际工作中重建设、轻管理, 在建设施工过程中, 对树木只重浇水, ;而很少施肥、追肥及防治病虫害。

(四) 缺乏统一的城市森林法律约束

城市森林需要林业、城建、园林、水利、交通、环保、农业等各部门和区、街道各级政府的合力建设, 由于行政体制的条块分割, 各部门分别从各自行业出发, 缺乏相互有效的衔接, 所依据的法律规章也不尽相同, 很难做到以统一的理念、标准来建设城市森林。《城市绿化条例》明确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损坏城市树木花草和绿化设施;砍伐城市树木, 必须经城市人民政府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补植树木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城市绿化主管部门更换绿地要砍伐树木, 没有经过公示或论证, 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四、森林资源的建设和保护对策

(一) 科学规划城市绿地

保护好现有林木, 加强呼和浩特市的总体规划, 严格限制城市建设用地, 减少对土地的低效及无效占用, 留足绿化面积;利用城中村改造的机会, 扩大城市中心的绿地面积, 做到开发一方、绿化一方, 建设一条路、绿化一条路;把规划绿地和见缝插绿、找缝插绿结合起来, 使城市森林建设既有地方特色, 又能保证其健康、安全、稳定、持续的发展。

(二) 坚持生态优先, 保证因地制宜

本着“因地制宜, 适地适树适草”的原则, 根据本地区自身特点和所处地区的气候特点, 确定立地类型, 同时结合市区原有的绿化方式, 在充分调查区域乡土树种、草种, 并在分析其生物学、生态学的基础上, 适当引入绿化树种;并结合呼和浩特市地处北方缺水地区的特点来选择绿化树种, 进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

(三) 根据绿化实际情况来配置植物景观

在具体的城市绿化中, 植物可以采用列植、群植、孤植, 或充分考虑空间结构的合理利用来设计, 尽力使乔、灌、花、草搭配错落有致。

(四) 依法治林, 加强城市森林资源管理

要坚持依法治林, 法治为主, 法制、经济、行政手段并用, 建立健全林业公安防火、林政、森检等林业执法和城市森林资源保护管理机构, 对城市森林区的乱砍滥伐、违法占用林地的案件, 必须依法进行查处, 努力清退城区范围内重要自然或人为景区附近违法、违章建筑物, 加强城市森林绿化法制建设, 保护绿化成果。

(五) 加强森林资源的保护及防灾工作

森林资源保护工作以保护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为目的, 全面推进森林资源管护机构建设, 落实森林资源管护措施, 保持严打势头, 提高执法力度, 拓宽执法领域, 强化执法监督, 加强执法宣传;进一步加强森林防火、防灾工作, 积极搞好预防, 抓好宣传, 认真做好森林防火的各项工作;持续加强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与管理工作, 从而开创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工作新局面。

参考文献

[1]支如东, 邹德萍.森林正快步走进城市[J].资源与人居环境, 2008 (15)

[2]贾治邦.城市森林建设的基本经验和今后的努力方向[J].生态文化, 2011 (04)

[3]第六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在杭州举行[J].浙江林业, 2009 (05)

[4]铁铮.中国进入城市森林建设新时代[J].中国林业, 2010 (11)

[5]林福平, 李朝秀.打造杭州模式建设森林城市——“杭州城市森林建设模式”再解读[J].浙江林业, 2008 (07)

开封城市生态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3

关键词:生态城市;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X3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8-0283-01

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得到快速发展,人口飞速增长,城市化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城市数量约是建国初期的5倍。2008年底城市建设用地面积达39140平方公里,是2000年的1.77倍;城市平方公里人口密度2080人,是2000年的4.71倍;城市园林绿化面积174.7万公顷,是2000的2.02倍;人均公园绿地面积9.71平方米,是2000年的2.62倍。虽然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取得了较快发展,但是生态城市建设中仍然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在此,笔者分析了我国生态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建设我国生态城市的对策。

一、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

(1)我国生态城市建设规划不科学。不同城市的生态特征存在着不同的差异,在实际中一些城市没有依据自身生态特征制定科学的建设规划,而是单纯追求实现目标,而违背生态规律的现象时有发生。如城市建设过程中某些单位各自为政,为了满足自身利益,不顾城市生态建设规划。导致在城市自然生态系统形成中占主导地位的树木的种植比重偏低,逐步由大量种植草坪提高绿化率所取代,城市规划理论存在着生态缺失,尤其是严重制约着我国城市综合生态效益。

(2)经济与生态城市建设发展失衡。多年来,我国将经济社会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只注重城市经济的增长,采取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忽略了自然生态的发展,导致以牺牲城市自然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城市经济的一时繁荣。如在城市土地开发和再开发时,为了取得更多的生产、生活用地,不惜牺牲绿化用地,忽略了生态资源培植对于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性,不按规划要求的指标保留和建设绿化用地或拆迁破坏的绿化用地,造成许多城市硬质景观和软质景观面积的比例严重不协调,环境自净能力大为降低,严重制约着生态城市的健康发展。

(3)生态城市建设意识欠缺。生态城市建设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是城市发展的方向。在实际过程中干部群众对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落后。公众仍然在政府组织倡导下参与,制度性建设欠缺,公众主要集中在参与宣传教育,主要侧重于事后的监督,事前的参与不够,流于口头的多,见诸于行动的参与不够。如城市居民生态意识不强;生活垃圾没有分装处理,随意乱扔,特别是电池、塑料制品以及其他化学合成制品等严重污染的生活垃圾。可见,我国在生态城市建设的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促进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对策研究

(1)科学规划生态城市建设。生态城市总体规划应全面地从城市的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各方面进行综合研究。以人为本制定战略性的、能指导和控制生态城市建设与发展的蓝图与计划。生态城市总体规划应把生态建设、生态恢复、生态平衡作为强制性内容。生态城市规划还应重点考虑,确定城市人口承载力,人口承载力不是指城市最大容量,而是指在满足人们健康发育及生态良性循环的前提下人口的最大限量;城市的产业结构决定了城市的职能和性质以及城市的基本活动方向、内容、形式及空间分布;提高资源合理利用效率,加快资源开发及再生利用的研究和推广,在城市区域内建立高效和谐的物流、能源供应网,实现物流的“闭路再循环”,重新确定“废物”的价值。

(2)创新生态城市建设机制。创新城市立体绿化体系景观,通过组建园林开发公司,专门进行园林、旅游、风景区的建设和住宅小区的绿化配套,包括绿化隔离带、街心花园、道路绿化以及工厂绿化等综合开发经营,积极发展主体绿化、屋顶绿化等,全方位提高城市绿化整体水平。创新生态政策制定,政府部门应把生态城市和城市生态经济建设放在首位,加大城市建设的绿色含量,强化城市的生态功能及作用,用科学的发展观统筹城市经济发展。创新投入机制,采取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建设、污染治理力度,从根本上扭转自然生态保护与恢复治理速度落后于生态破坏速度的局面,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创新政绩考核制度,政绩考核包含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社会进步三个方面,科学设置绿色GDP和包括资源、环境等指标,使政绩考核真正成为生态城市建设的助推器。创新环保执法机制,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建立一整套严密、可操作的执法监督机制,通过严格的执法监督保障生态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

(3)发展城市绿色经济和绿色产业。实现市场经济与城市生态经济的协调发展,绿色产业是指包括粮食作物、畜牧、水产、果品、食品深加工、饮料、食品包装、无公害农业生产资料和人类其他生活用品等在内的产业的总称。绿色产业是二十一世纪的主导、支柱产业,属于高科技产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是一项融科研、环保、农业、林业、水利、食品加工和包装以及有关行业为一体的宏大系统工程。在城市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应制定以综合利用绿色产业自然资源、特产资源、环境资源、旅游资源优势为根基,以建设“城市绿色产业示范园区”为重点,以生产绿色产品为目标,从而建设经济、社会、生态三者保持高度和谐的城市。

(4)加强生态城市立法建设。对不利于生态城市建设的法规条款进行修改和补充,并根据生态城市建设项目的实施,配套制定相关鼓励支持政策,建立适应生态城市发展的法规综合体系,实现生态城市发展的法律化、制度化,是保证生态城市发展战略、政策顺利实施的有效途径,从而使生态城市发展得到法律保障,通过严肃查处不符合生态发展的行为,以及严惩生态违法行为,促进我国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开封城市生态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4

当前我国资源及资源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资源与资源保护,是当今世界普遍关注的.焦点之一.为此,必须改变认识,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

作 者:吴利群 作者单位:呼伦贝尔学院,内蒙古,呼伦贝尔,021008刊 名:内蒙古科技与经济英文刊名:INNER MONGOLIA SCIENCE & TECHNOLOGY AND ECONOMY年,卷(期):“”(1)分类号:F205关键词:自然资源 资源保护

开封城市生态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5

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放射科730050

放射检查是一种常规的检查手段,对明确诊断具有重要意义,为避免体表掩饰物对诊断结果准确性的判定,需在检查时取下配饰或脱去衣物,同时对患者身体隐私部位产生不同程度的暴露。因放射检查时隐私部位遮蔽不到位引发诸多纠纷,在各种媒体多有报道[1]。通过对存在问题的分析,探讨其有效对策。

1.存在问题:

1.1隐私保护意识欠缺在医疗行业中患者身体的暴露是常见现象,多年的“以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使得医务人员在工作中只见“病”不见“人”,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全国各地受理的患者隐私权侵权案件约占全部医患纠纷案件的2%,2006年上升到3%[2]。门诊放射检查环境特殊,不同于病房换药室、手术室等,等候检查患者较多、检查时周围人来人往、检查时间短、医务人员工作量大、模式化的工作形式等因素,使得在放射检查中没有必要的遮挡,往往出现这个患者检查完正在穿衣服,下一个患者就已进入检查室开始脱衣服现象。门诊患者因所穿衣物不符合检查需要,被要求“脱衣服”、“不行,还要脱”、“把内衣脱了”等,简单直接的命令使患者在众目睽睽下暴露身体。而工作量大使医务人 1

员缩短了检查前的准备时间,频繁“下一个”的工作方式使这一切看起来像零件装配车间,忽视了“人”的特殊性。

1.2宣教沟通不到位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患者法律观念增强与医护法律意识的停滞不前造成了宣教沟通欠缺。在各医院放射检查室都贴有“放射检查须知”,但其内容中普遍反映专业要求,如预约、检查及呼吸配合等,对所穿衣物给出了原则性要求:“不允许穿厚重衣服、不可佩戴金属质地饰物”,但未重点强调。在检查前无有效沟通、解释,待检查时沟通方式简单、直接,检查后造成患者心理不适及身体隐私侵犯反应强烈。

1.3有限医疗资源制约因医疗资源紧缺,放射检查室无专门的更衣间或更衣区。门诊患者在检查前无法预见性准备合适衣着,检查科室未备有清洁、合格的衣物备换,检查时间短、减少成本消耗等因素,使有准备的衣物减少了使用。

2.对策

2.1提高医务人员的隐私保护意识

2.1.1加强隐私保护意识教育。随着医学模式的转换,作为独立的社会人,在诊疗工作中应享有知情权、选择权,患者到医院就医是基于对医方的特殊信任,不能视作放弃隐私权,保护患者的隐私,对于医务工作者来说,既是职业道德的要求,也是法律的要求和应尽的义务[3]。只有充分了解相关法律法规中对保护患者隐私的相关规定,了解患者的基本权利

和义务,才能在工作中落到实处。

2.1.2对异性的身体检查在隐私无争议的年代,医学职业伦理要求检查时需有一名同事或护士在场[4],门诊放射检查时除此以外,更应注意勿忽视患者身体被暴露给检查之外第三者,如其他检查者、陪员等。

2.2加强宣教沟通

2.2.1医患关系是一种不平衡的人际关系,而此关系中医方居于主导地位,专业性的理论必须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说明,如很多人知道金属物品影响放射检查,但不知衣服上的油漆及油印的图案、字迹和亮片等装饰物也影响放射检查效果。有效宣教使检查前能做到合理的着装准备,会减少因此而造成的身体隐私暴露带来的心理不适及纠纷。

2.2.2 在诊疗中,所有的患者都是有独立人格的社会人,其人格都应受到尊重。在检查中医师并非要求脱去衣物本身,而是希望在检查部位时不至于出现“伪影”而影响准确性。有报道显示,人际沟通欠佳在所有医疗护理缺陷成因的人文因素中排第三[5]。服务言行当中缺乏人文关怀与情感交流,沟通技能欠佳是造成沟通效果不良的主要原因。“以人为本”的医疗服务中针对、有效的沟通尤为重要。解释时间、地点、方式应根据不同性别、年龄、文化层次给予不同倾向说明;提醒、说明、解释应耐心,涉及到身体暴露时专门进行讲解,取得患者理解,征得患者同意尤为重要。

2.3提供有效医疗资源保障

完善门诊放射检查时人性化服务设施,尤其注重隐私保护,提供专门更衣区或更衣室,并有挂帘等方式遮挡;提供可供更换的清洁衣物备换,并及时做好清洗、消毒,避免交叉感染。

3.小结

隐私暴露常常是医疗过程中职业行为上的需要,隐私保护又是患者作为“人”获得人格尊重的需要。随着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法制观念的增强,患者隐私保护成为公众普遍的心理需求,尽管隐私权在法律上缺乏依据,但权利意识的崛起使隐私问题尤为突出,侵害患者隐私权的行为是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重要原因之一。门诊放射检查患者身体隐私的保护,是现在医学模式下涉及具体工作的一个小点,而对于问题的解决需要从医者及管理者意识的转变及实际工作中增强法律意识、服务意识,并有效落实。

参考文献

[1]刘小勤,申吉泓.从患者状告医院侵犯隐私权谈起[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1,789(4):31-33

[2]刘志娟,邓暑芳,李小英,医疗护理缺陷成因的人文因素调查分析[J].护理管理杂志,2010,10(1):32-32

[3] 李文荣,强永乾,张平等,医学影像学检查中的医学伦理问题及应对策略[J].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2,25(5):619-620.[4] 潘传德,卢祖洵.对患者特殊医疗检查知情同意权的伦理思考[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0,23(2):35-36.

开封城市生态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6

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原理授课教师:院(系):年级、班:学号 姓 名:

成绩

浅谈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任重道远。在城市建设中强化生态理念,在城市发展中重塑城市生态文明,是我国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是保持城市长期繁荣发展的基本条件。

关键词:生态文明 城市生态文明 城市农村建设 精神文明 开发保护 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一、生态文明概念

生态文明从广义角度来看,是指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的新型文明形态。它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作为行为准则,建立健康有序的生态机制,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从狭义角度来看,生态文明是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并列的现实文明形式之一,着重强调人类在处理与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

二、城市生态文明

城市生态文明指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将核心是从“人统治自然”过渡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在提高城市化水平的同时,注重人自身的素质提高。不仅要做到自然的和谐与城市的发展,也要做到居民本身的环保意识提高,将城市的发展推进一个全新的历程。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目标是生物资源得到有效保护。自然资源得到合理利用,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科学有序,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达到高度和谐。

三、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问题 1.城市农村建设不协调

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既包括城市规划区的生态环境建设,也包括市域内农村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在现实工作中,人们往往更多注重城市区域,轻视农村区域。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在城市,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城市,社会保障面覆盖城市。而在城市的农村区域,道路基本还没有实现硬化,环卫、垃圾处置、污水处理、消防等设施缺乏,相当一部分农村和农民,长期未享受公共财政的投入,农村社会保障还仅限于试点或起步阶段。2.城市精神文明仍需加强

目前,在我们的城市中还时常听到满口流言和看到乱倒垃圾、乱泼脏水、随地吐痰等行为。在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中,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者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内在关系。因此,要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衔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公德,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的教育,坚决抵制腐朽文化的侵袭。

3.开发要兼顾保护

城市的开发与保护是相互影响的,开发中要注重保护,保护中可适度开发。我国一些城市在城市开发上已经有很深的教训:

(1)房地产开发。许多城市大量拆除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修建大量“现代”建筑,使古老的城市的元素因城市开发顷刻被抹去,除此之外,过度的楼房建造导致出现空房“鬼楼”现象。

(2)风景区开发。大量修建与生态环境极不和谐的建筑,不仅破坏自然生态景观,而且造成视觉污染。

(3)经济开发区开发。由于经济开发区热,占用大量良田好土及森林植被,致使耕地面积和森林植被大幅度减少。

(4)矿产资源开发。由于片面强调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资源过度开发,致使部分自然山体、水体及植被遭到破坏等。

4.重视实质建设

良好的名誉能给城市带来生机和活力,但关键一点还是要给人们带来实惠,是否有利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些城市片面追求名誉,将水源保护区申报升格为省级甚至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性质的变化改变了水的命运,使水源遭到人为污染。有些城市为迎接卫生达标检,只是突击将主要街道打扫干净,但处于城市边地带却一片狼藉。建设生态文明城市不能只是面子工程,要更多注重民生问题和环保问题,实实在在去解决群众最关心的实际问题。

5.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同步发展

现实生活中,一些城市建设中往往过多注重经济发展,轻视社会发展。致使经济发展引发的各种社会矛盾日益突出,如城市拆迁纠纷、土地征拨纠纷等。这就需要我们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兼顾社会的发展,通过经济、法律和行政的各种手段有效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实现经济社会良性互动和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包括经济、社会、环境等各个方面。生产发展的目的是不断满足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提高又能推动经济的发展。只有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再加上良好的生态环境才是理想中的生态城市。

开封城市生态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7

生态园林城市是利用环境生态学原理,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进一步完善城市绿地系统,有效防治和减少城市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和各种废弃物,实施清洁生产、绿色交通、绿色施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使环境更加清洁、安全、优美、舒适。建设生态园林城市,能够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完善城市绿地系统建设,实现经济增长集约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生态园林的内涵和特点

生态园林城市与传统城市相比,不仅具有园林的观赏、 美化环境等特点,还具有诸多的生态学特点,如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公共性与共享性、协调性和变化性、无界性与一体性以及综合性和完备性,将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融合在整个生态系统中。在功能作用上,生态园林城市不仅能调节小气候、维持碳氧平衡、衰减噪声,美化市容,提供游憩的空间; 而且还能增加经济收入和就业机会。生态园林城市是一个生态的城市,体现着生态城市的特点,具备生态城市的功能; 同时,它又是一个人工制造的生态系统,是一个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因此,现代的生态园林城市不仅体现了生态文明和物质文明,也是城市精神文明的体现。

3生态园林在城市建设中的重要性

建设城市生态园林在城市发展中占据很重要的位置,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标志,对城市环境的优化和人们的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及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首先,城市生态园林能够优化环境,改善局部环境的质量。

大家都知道植物能够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而且还有很多树木对粉尘有明显的阻挡和过滤作用,植物的这种特性能够维持自然中的碳氧平衡,所以建设城市生态园林对于环境的优化和局部环境的改善都有很大的作用。

其次,城市生态园林的建设能够调节小范围的气候。绿色植物具有强大的蒸腾作用,不断向空气中输送水蒸气,故可提高空气湿度,园林中植物叶面的蒸腾作用能调节气温、 调节湿度、吸收太阳辐射热,对改善城市小气候具有积极的作用。

除此之外,一个优美的城市生态园林,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全体市民的环境保护意识,提高生态道德水平,进而让生态观念真正地深入人心,让人们认识到城市生态园林建筑的重要意义。

4建设生态园林城市存在的问题

根据国内相关文献报道和笔者对国内一些重要城市的考察,我国的城市在生态园林建设中都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4.1城市绿地面积不足,结构布局不合理

一些地区存在绿地面积不足、结构分布不合理的问题。 城市绿地在建设中呈点、块状分布,城区缺少核心的森林作为城市的 “肺”,而绿地之间也缺少足够的廊道连接。而且在绿地面积中,草坪占的比重较大,大乔木等绿色植物下的硬质铺地的绿化形式不足。

4.2植物种类单调,缺乏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城市园林建设中,为了获得整齐的人工美,从空间结构上缺乏群落的分层,常常使单纯的草本、灌木或乔木相互孤立的种植,而生态稳定性最强的乔、灌、草结构则少见,从而造成了城市绿化千篇一律,缺乏自己独特的植物景观,不仅影响了城市的特点,也弱化了城市园林绿化的生态效益。

4.3其他问题

公共绿地分布不均匀、公共绿地建设滞后; 未能因地制宜植树,如未能按杀菌、吸尘、净化等主要功能植不同的树,不能发挥环境作用; 行道树树种单一,虫害严重,树木不断死亡,治理费用连年增加,而且污染环境,破坏城市生态系统的平衡; 绿地规划中乔灌木比例变小,草坪比例加大,造成生态失调; 区与区之间、道路行道树及绿地之间绿化风格相同; 庭院、居住小区绿化滞后; 城市大环境防护绿地建设施进展成效缓慢; 在旧城区改造规划建设时偏向地产商利益,不顾及庭院绿化,人均绿地不足1m2。

5利用生态理论规划和建设生态园林城市

5.1师法自然与生态化相结合的园林设计思想

师法自然一直是我国园林的造园准则。20世纪70年代以来,生态理论得到进一步发展,传统的开敞空间方法加入生态学理论,给城市规划注入新的血液,开始了城市生态绿化的研究和实践。城市生态绿化是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创造融合自然的生态游憩空间和稳定的绿地基础上,运用生态的原理和技术,借鉴地带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结构特点和演替规律,以植物群落为绿化基本单元,科学而艺术地再现地带性群落特征的城市绿地。它是顺应自然规律,利用修复技术,构建层次多、结构复杂和功能多样的植物群落,提高自我维持、更新和发展能力,增强绿地的稳定性和抗逆性, 实现人工的低度管理和景观的可持续维持和发展。城市空间上是多种生态系统的聚合,由于其建筑往往所占的比例最大,完全不同于自然系统的下垫层性质与人为活动所排放的物质能量改变了城市局部环境,使得城市在生态上成为孤岛,朝着不适于人居的方向发展。所以城市绿地的最主要作用是缓冲孤岛化倾向,尽量使城市的生态环境因子保持接近自然系统的状态。

5.2建设生态园林城市以生物多样性为理论基础

“生物多样性导致稳定性”,这是一个最基本的生态学原理。园林绿化植物配置要科学、合理,注重物种多样性。 园林绿地结构愈复杂,生物种类越多,园林绿地系统就越稳定。植物群落的相对稳定是建立在生物多样性基础上的,生态园林本身就意味着生物多样性。植物是生态园林的主体和基础。单调的植物种类建立起来的园林,当失去人们的维护时,是不稳定的。增加单位面积上的绿量,提高群落的生产力和生态效益,需要搞复层绿化,这一点没有植物的多样性是无法办到的。再优美的植物和景观,一味的复制,也会单调乏味。

5.3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

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宗旨是要改善城市环境,为居民提供舒适健康的生产生活环境。它强调以人为核心的设计理念,创造 “天人合一”与植物融合的人居环境的空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以 “绿色空间”构筑绿色城市的空间网络。建设中要求具有亲和性,富有人情味儿,又有教育性和舒适性,还要求自然性,以自然为宗,依托城市自然地形地貌,结合城市风貌,结构特征和空间属性等进行科学布局和规划,体现自然植被景观和群落结构特征,实现城市生态园林建设中的自我维持,协调发展,并与整个社会的和谐可持续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6结论

综上所述,城市生态园林建设与和谐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和生态系统的工程。而生态园林是保护城市生态平衡的重要环节,是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组织部分,也是一个城市的现代化与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搞好生态园林建设,并大力宣传生态园林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发挥优势,找出差距,以适应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对园林绿化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强烈,要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寻求到更适应人居的环境,以达到促进社会和谐可持续性的发展的目的,使我们的城市环境越来越美好,创造出人类理想的家园。

摘要:生态园林强调发挥生态、社会、美化等综合功能,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满足城市居民多方面的需求为目的,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本文提出国内一些城市生态园林建设中出现的若干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采取措施并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开封城市生态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8

关键词:城市规划管理;问题;解决对策

引 言:城市的有效规划管理是研究城市未来发展、合理布局和综合安排城市各项建设工作的重要举措。要建设好一个城市,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统一适宜的布局管理,尤为重要。

1城市规划管理的涵义

城市规划管理包括很多内容,有城市规划编制管理,城市规划审批管理以及城市规划的实施管理。编制管理是指组织编制城市的规划,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并进行综合协调,对规划的质量进行把关。审批管理是指对城市规划文件制定的审批制度。实施管理是指对一系列管理的检查与监督,如用地规划管理,建设工程规划管理以及规划实施等。

2 城市规划管理的重要性

2.1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基本依据。要把城市建设好、管理好,必须先规划好,以城市规划为依据建设和管理城市。

2.2城市规划是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的重要手段。城市的合理发展,必须通过科学的预测和规划,以确定城市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格局,也只有在科学合理规划的引導和控制下,才能最终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

2.3城市规划经法定程序批准,即具有法律效力,如果没有经过法定程序许可,不可任意更改。因此,它的实施具有强制性和不可变更性。

3 城市规划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缺乏合理的规划管理实施手段

一方面是城市规划没有进行依法审批管理,根据国务院的相关规定,对其进行分区的规划以及详细的规划,应该由政府审批,若不能及时进行审批的话,城市的规划管理的权威性就会受到挑战。也没有充分的规划实施管理依据,易出现决策的失误。因此,有一些房地产企业私自对规划进行改变,发生超建的现象。另一方面就是没有健全的城市规划执法主体管理职能。目前,许多城市的规划执法主体管理职能都被分散,没有形成一体化的规划管理,导致无法落实统一的城市规划。最后,就是城市规划以及管理的经费投入不够,如今,用于城市规划职能所需要的经费,没有纳入财政的预算中,得不到稳定的来源,没有足够的规划费用,无论是规划编制,还是新技术的应用,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城市规划人员的素质也有待提高,很多城市在规划管理的执法力度上不够,处罚的不够重,城市规划的专业人才需要再引进,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

3.2历史街区与文物古迹保护的力度不够

城市往往有许多历史遗留的街区,这些历史街区是一个城市发展的见证,是城市蕴含的文化象征。但令人惋惜的是,许多历史街区已经失去了它原有面貌,有的甚至已经彻底消失。历史街区和文物古迹,对于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体现城市特色、增强城市对人的吸引力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尽管人们对历史街区的价值有一定的认识,可是一旦开发与保护发生矛盾时,有关部门往往更注重眼前利益,在保护历史街区方面没有足够的重视,导致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上不能严格按照规定对历史街区进行重点保护,随意变更规划、破坏城市建设整体性的现象时有发生。

3.3规划管理的公众参与机制匮乏

在我国的很多城市规划决策往往还停留在领导者才是“决策者”,规划决策权集中在领导和少数几个规划专家手上,是少数人的决策。与此同时地方政府和规划管理部门自由裁量权过大,对行政审批缺少约束和监督机制。规划管理的主管部门既是规划管理者又是规划单位的直接上级,这就使得规划管理和实施一直是处于规划管理者单方面的动作之中,这往往会造成决策主体的错位,使得决策缺乏大众监督,容易滋生腐败等问题,从而使城市规划管理背离城市规划目标,同时公共利益会被某些群体利益所替代,造成最终使城市规划管理的方向偏离原有的发展轨道。此外,由于缺乏有效监督,也会造成一些政府官员利用城市规划管理对城市建设进行干预,谋取个人利益,并产生各式各样的寻租行为。

4城市规划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对策研究

4.1 建立集中统一的规划行政管理体制

首先,要使城市规划管理遵循城市发展客观规律,就必须按遵循科学的审批管理程序。也就是必须依照城乡规划法规定的必要的环节来进行。这样就有效地防止审批工作随意性,制止各种滥用职权行为发生;其次,需要注意的是严格的审批程序是城市规划管理水平提升的重要条件,对于城市规划区的土地利用和各项建设活动也要以有关的城市规划管理法规为依据,对违背城市规划管理法规的行为要追究当事人法律责任;最后,要进行管理体制改革,有效发挥城市规划管理的重要作用。要改革规划行政管理体制,就要建立健全城市规划行政许可和审批制度,在城市规划管理工作中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深化城市规划管理制度改革,建立规划委员会制度,健全城市规划管理决策机制,城市规划管理的重点由开发转向保护。

4.2 要坚持对法制的建设,保证规划的进程

如今,我们国家的行政法律化力度在持续加大,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法制化进程也在快速的加强,要建立城市管理的法制体系,为城市的规划管理提供一定的法律依据与法制的保障。这样的法制体系不但便于政府的行政管理,还为生活在城市的每一位公民提供完善的利益保障。尤其对于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在进行城市规范管理的过程中,要特别加强对他们的保护力度。与此同时,把规划管理信息的公开以及公众参与的程序完善起来,使规划更加具有科学性、持续性以及民主性。

4.3保护与传承城市历史文化

应站在继承和发扬自己城市历史文化的高度,充分认识历史街区与文物古迹的历史文化价值,将更多的历史街区与文物古迹的保护、规划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使我市的建设具有自己的特色。要进一步协调处理好历史街区与文物古迹保护与城市化、现代化的关系,使城市现代化与尊重传统文化和谐共存,各得其所,体现文化的延续及现代化对传统的继承和包容。同时,在城市建设中,应依据城市规划建设方案总要求,加强对城市空间布局和建筑物外部色彩的研究,注重高品位的总体建筑形态设计,在保持建筑单体美的基础上,形成区域的总体美与和谐美,形成城市特有的风貌。

4.4加强公众参与,确保规划公开

我们在城市规划管理中要完善有关信息公开制度、群众参与程序,构筑起不同主题都能在城市规划管理中得到顺畅表达的体制机制,提高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在法律上,政府应当设计一些公开城市规划管理的信息的范围、时机、方式等制度,保证政府在从事城市规划管理的行政行为时,能充分听取有关利益主体的呼声。因此,在这种不确定的城市规划管理大环境下,要充分发挥社会公众的聪明才智。而当前,社会公众的参与观念尚未树立,归根结底是我们现行的城市规划管理法制中却缺乏明确的群众参与机制程序,迫切需要健全完善。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城市规划也是一种社会活动,在规划管理的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科学的态度规划城市,以务实的作风建设城市,采用人性化的方法对城市进行管理,并在其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具体实际加以创新,从而建造出和谐美好,适宜人类居住的生态城市。

参考文献

[1] 潘娟.我国城市规划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21).

开封城市生态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9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 添加日期:11年02月12日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第三产业的迅速崛起,城市“脏、乱、差”现象不断出现,具体表现在占道经营、违章建筑、乱堆乱放、乱贴乱画等方面。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法制建设跟不上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城市管理工作难以做到规范、有序、高效的运转。

一、城市行政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法律法规严重滞后。

目前,国家还没有制定出一部专门的城市管理法,现行的法律法规没有明确城市管理的执法主体。法律建设的滞后,使城市管理面临着一系列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诸如执法主体、执法手段、执法范围、机构性质、人员身份、装备服装、安全保护等。由于这些问题没有得到法律的支持和保障,在执法过程中,行使相关的行政处罚权难以得到有效的执行。当执法遇到阻力时,要么管理双方采取极端的方法加以解决,从而引发矛盾冲突。要么执法机关退却,使法律的尊严收到损害,严重影响了政府的形象和执法人员的积极性。

(二)执法人员的自身素质不高,法律对执法人员的保障力度不够。

行政执法工作的开展,贯穿始终的是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满足的是最广大人民利益的根本要求,因此不可避免地会触及到一些团体和个人的切身利益,进而引发矛盾纠纷。一些执法人员的自身素质不高,执法行为不规范,不文明,容易引起群众反感。有的执法人员不注意工作方法,不善于化解矛盾,往往以硬碰硬,导致矛盾激化。目前城管执法人员很多不属于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而是受委托组织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一方面在行使处罚权时,对不法分子起不到震慑作用。另一方面,在执法人员受到侵害时,人身安全得不到有效的法律保障。

(三)一部分管理相对人缺乏公德意识,不配合执法工作。

随着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不可避免地导致职工下岗、提前退休、并轨等,并且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村体制的改革,促使大量的农民进城务工。这些人往往知识技能单一,就业能力差,受思维、知识、技能、资本等局限,大量人员分散在城市街头,形成非法劳务市场或从事占道经营等违章行为。特别是其中一部分人文化程度低,社会公德意识淡薄,对违反城管法规行为的认识仍停留在较低层次,这些人为了维护一已私利,明知自身的行为属于违法违规,却利用不正常手段逃避行政处罚,甚至有个别人为谋求自身的非法利益不被剥夺而采取暴力手段制造事端。广大市民一般对受处罚的违章者抱有同情心里,当执法受到

阻挠时,围观群众在情绪上在都倾向于违章者,从而助长了违章者的抗法气焰,最终酿成暴力抗法事件。

(四)城市管理体制不健全,各部门配合齐抓共管的态势还未形成。

目前,在城市管理领域开展相对集体处罚权工作,理论上讲,可以将审批权、监督权和处罚权划分开来,但在实际中,这些权力的行使往往是纠缠在一起的,很难严格划分清楚。原来审批权和处罚权由一个部门统一行使时,出现管理不到位时可以通过行政处罚权予以纠正,出现执法不到位时可以从管理方面进行监督。然而,审批权与处罚权分离后,主管部门与行政执法部门之间出现了空位,造成了有利的争着管,无利的谁都不管的尴尬局面。

(五)城市规划不完善,城市基础设施相对薄弱。

近几年,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和扩张,必然要促使城市功能迅速调整和环境的日益改善。然而楼房多了,绿地却少了,人多了,厕所却少了,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于城市发展。环境污染、城市噪音、违章建筑不仅影响了市容,也给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六)社会保障制度相对薄弱,增加了行政执法的矛盾纠纷。

目前,尽管社会保障体系正在逐步完善,但由于财力的相对薄弱,还不能完全满足贫困家庭的生活需要。要从根本上解决众多下岗人员的重新就业问题也需要一个过程。这些弱势群体往往只能靠摆摊设点等低水平的就业方式维持生计。对其进行清理整治,无疑等于断了这些人的谋生渠道,必然会加深矛盾冲突。

二、解决矛盾纠纷的建议和对策

城市管理执法工作中的种种矛盾因素,既有行政执法的自身问题,也有整个社会发展与市民承受能力相矛盾的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城市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要摆脱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中的尴尬局面,实施长效管理,必须立足标本兼治的原则,实施发展经济与创新相结合,执法与教育、服务互补的综合治理措施,多管齐下,常抓不懈。

(一)不断完善法律法规,加快立法工作,积极推进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的改革工作。

建议各级人大尽快制定出一部系统性和综合性较强的城市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明确城市管理的职能职责、工作范围、人员编制及违反城市管理的处罚措施等,从立法上确立城管综合行政执法机构的法律地位,为执法工作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将市容环卫、市政公用、城市规划、园林绿化等方面现行的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各专业管理部门行使的执法权,由专业管理部门委托给综合行政执法机构行使,改变“权责”不一的现状,保证综合行政执

法机构的权威性和合法性。积极推动行政执法改革工作,逐步实现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的“八个统一”即:统一机构设置,统一机构名称,统一归口管理,统一行政编制,统一财政经费,统一执法服装,统一执法证件,统一执法文书。进一步提升城管执法队伍的形象,有效地推动城管工作健康发展,开创城管执法工作的新局面。

(二)建立有效的执法保障机制,保障执法人员的人身安全。

鉴于当前城管执法环境复杂,执行任务繁重,暴力抗法问题比较突出的情况,应在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队伍中设立公安派驻机构,并授予独立的办案权,以解决城市管理执法过程中出现的暴力抗法问题。加大对违法违章行为的处理力度,维护城管执法人员的合法权益,为城管执法工作保驾护航。建立暴力抗法的预先控制机制、应急处置机制和事后保障机制。不断增强执法人员的安全意识和防范技能,提高处置工作的合法性和有效性,确保执法人员在受到不法侵害时,能在精神上和物质上有更好的保障。

(三)抓好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队伍的培训工作,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

从执法工作的实践看,当前迫切需要提高执法人员的业务素质。执法人员要熟练掌握相关的法律法规,必须将学习法律法规知识作为一项长效机制,不断提高执法工作水平。要严格按照法定程序、处罚种类和幅度实施处罚,严禁滥用职权、超越职权或违反法定程序办案,坚持依法行政,严格执法。加强执法人员的业务知识和技能培训,对执法人员的业绩实行定期考核,促进执法人员知识、业务结构的更新,增强综合执法能力,以提高解决矛盾纠纷的实际能力。

(四)理顺与相关部门的工作关系。

行政执法作为政府行政的一部分,行使了多个部门的执法权,与相关单位、部门及社会各界加强协调沟通,有助于行政执法中矛盾纠纷的解决。一是建立专业管理部门与城市管理执法部门之间的配合制度,加强横向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公安、交通、工商、城建、卫生、民政等部门建立健全沟通例会、联席会议、执法互动等机制,保证信息畅通和工作的有效配合。二是主动向上级部门汇报工作,争取得到上级领导的指导和支持。三是深入工作实际,加强与街道、社区以及被管理对象的沟通和交流,切实帮助人民群众解决实际问题。

(五)强化执法为民的服务理念,创新城管工作思路。

针对当前下岗职工增多,劳动就业困难,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实际情况,必须创新管理思路和工作方法。既要体现法律法规的严肃性,又要兼顾现阶段部分群众的实际困难,大力倡导柔性执法,实行人性化管理。通过调研,协调相关职能部门对生活特困人员,应给予适当的照顾。在对市容环境和交通影响不大的地方以及人口居住密集的小区内建

立廉价的便民集市,引导他们到集市内进行经营活动,这样既把占道经营造成的负面影响降到最小,又解决了这部分人的生计问题,降低了行政执法成本。

(六)积极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

与工商配合,对主要街道、重点路段实行分区包干,认真督促产权单位搞好管辖区内的绿化、卫生、秩序方面的工作。建议以执法中队为单位与临街经营门店签订“门前三包”责任制,通过加强责任管理,搭建执法人员与经营店主之间的联系平台,增进经营店主在城市管理工作中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管理权。充分发挥广大市民参与城市管理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变“一家管”为“大家管”,从而形成群防群治的局面,达到“双赢”效果。

(七)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上一篇:高二第一学期数学教学计划下一篇:积极分子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