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锦湿地主要生态问题分析及保护对策

2024-09-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盘锦湿地主要生态问题分析及保护对策(精选6篇)

盘锦湿地主要生态问题分析及保护对策 篇1

1.1 湿地的历史渊源

张掖, 这片有着2000多年厚重历史的沃土, 因为祁连山的孕育和黑河水的润泽, 使这片土地拥有独特而美丽的自然资源和人文历史, 并且以其无与伦比的富庶和如诗如画的景色, 被世人冠之以“金张掖”的称号, 而且赢得了“塞上江南”的美誉。“半城芦苇半城塔”、“三面杨柳一面湖”、“甘州不甘水池塘”就是张掖湿地优美自然环境、景色宜人风光的真实写照。

湿地之美, 在于水, 在于因水而尽意生长的一片又一片芦苇湿地, 湿地因水而生, 水靠湿地涵养。充分利用张掖的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 最大限度地将张掖特色中最具代表性的精华以更加突出的形象体现出来, 将深层次的、原生态的“水”文化底蕴提炼出来, 对于优化人居环境, 提升城市品位, 扩充城市承载力, 推进城镇化进程, 再现“塞上江南”风光, 功不可没。可以说, 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当今社会, 是黑河湿地, 为张掖人民奉献了碧水蓝天, 并提供了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生存环境, 对促进张掖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2 城市化对湿地生境的影响

湿地是世界上最具生产力的生态系统之一, 是生物多样性的发源地, 提供了水和基本的生产力, 无数种类的动植物依赖湿地生存。湿地在抵御洪水、调节径流、蓄洪防旱、调节气候、控制土壤侵蚀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张掖市是湿地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之一, 湿地总面积为210420.42hm2, 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5.02%。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的增长, 工农业生产对土地的需求不断增加, 围垦造田、埋泉造地、开沟排阴、占用湿地搞开发等现象屡禁不止, 导致湿地退化、面积大幅萎缩。加上近年来实施的黑河流域省际调水工程, 没有充分考虑中游生态用水, 导致地下水位下降, 大片湿地缺少水源补给, 盐碱化、沙化加剧, 湿地面积锐减。同时, 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 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大量超标排放, 农药、化肥及除草剂使用量越来越大, 造成湿地水质大面积污染, 湿地植物群落结构衰退, 湿地涵养水源、改善生态的功能减弱, 生物多样性丧失。此外, 由于全市湿地总面积大, 分布范围广, 地理环境复杂, 造成湿地管理工作任务重、难度大, 加上财力有限, 湿地保护经费投入不足, 基础研究相对薄弱等问题日益凸显, 造成了生态环境逐渐失衡, 经济与社会发展矛盾不断加剧, 已严重制约了张掖市湿地保护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

2 湿地现状

2.1 湿地资源现状

张掖市位于古丝绸之路甘肃省河西走廊中部, 地理位置为北纬37°28′~39°59′, 东经97°25′~102°13′。甘肃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北纬38°~42°, 东经98°~101°之间, 主要包括甘州区、临泽县、高台县境内分布的湿地。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我国候鸟三大迁徙途径西部路线的中段, 地表水与地下水的反复交替, 形成了境内湖泊、沼泽、滩涂星罗棋布, 生物多样性丰富, 喜湿植物茂盛的内陆干旱区独特的湿地生态系统, 为野生鸟类繁衍生息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是春秋两季大量候鸟停歇嬉戏的天堂。有国家I级保护鸟类黑鹳 (Ciconia nigra) 、玉带海雕 (Haliaeetus leucoryphus) 、白尾海雕 (Haliaeetus albicilla) 等4种, 国家Ⅱ级保护鸟类大天鹅 (Cygnus Cygnus) 、小天鹅 (Cygnus colunbianus) 、鹗 (Pandion haliaetus) 、灰鹤 (Grus grus) 等18种, 国家“三有”鸟类60余种途经这里。

张掖市湿地资源调查统计结果表明, 全市现有湿地2大类4个类型13个类别, 总面积21.04万hm2, 占全市土地面积的5.02%。其中:天然湿地面积19.97万hm2, 占全市湿地面积的94.9%, 包括永久性河流、季节性河流、泛洪平原湿地、永久性淡水湖、季节性淡水湖、草本沼泽、高山湿地、灌丛湿地、内陆盐沼9个类别;人工湿地面积为1.07万hm2, 占全市湿地总面积的5.1%, 包括池塘、灌溉渠系及稻田、蓄水区、盐田4个类别。按行政区域统计, 肃南裕固族自治县、高台县、临泽县、山丹县、民乐县、甘州区湿地面积分别为155100hm2、17450hm2、10822hm2、10257hm2、11653hm2和5139hm2, 分别占全市湿地面积的73.7%、8.3%、5.1%、4.9%、5.5%和2.4%。

黑河流域湿地与森林、草原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生态系统, 在这个生态系统中, 动、植物资源极为丰富。根据《张掖市湿地资源调查报告 (2005) 》和《张掖市北郊湿地资源调查报告 (2008) 》, 张掖湿地内共有高等植物84科399属1044种, 陆生野生动物312种。现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裸果木、星叶草、肉苁蓉等6种,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鹳等16种, 二级保护动物大天鹅、小天鹅等44种。特别是位于黑河中游的甘州、临泽和高台三县区, 位于我国候鸟三大迁徙途径西部路线的中段, 境内湖泊、沼泽、滩涂星罗棋布, 喜湿植物茂盛, 为野生鸟类繁衍生息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每年春秋两季, 吸引了大量候鸟在这里做短暂的停歇, 形成了候鸟嬉戏的天堂。

2.2 湿地资源生态功能定位

湿地有多种功能, 张掖市的湿地主要生态功能定位如下。

(1) 主导功能。首先, 它是黑河流域的滞洪区, 可调蓄洪水, 是张掖市及流域内人民赖以生存和生活的依托。其次, 它是甘肃省的种群源之一。张掖市湿地有鸟类310种, 兽类47种, 爬行类48种, 鱼类122种, 贝类40种, 昆虫类227种, 浮游动物47种, 浮游植物50种, 高等植物476种。有国家I级保护鸟类黑鹳、玉带海雕、白尾海雕等4种, 国家Ⅱ级保护鸟类大天鹅、小天鹅、鹗、灰鹤等18种, 国家“三有”鸟类60余种。再次, 它是西北地区重要的候鸟越冬栖息地。

(2) 辅助功能。据统计, 每年有40余种约20万只鸟类在这里觅食、栖息和繁殖。首先, 张掖市湿地是甘肃省最大的连片芦苇湿地。其次, 张掖市作为甘肃省生态文明旅游城市之一, 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厚的文化积淀和独特的自然景观。所有这些优势条件, 随着张掖市湿地的进一步开发必然使其逐步成为甘肃省的生态旅游基地之一。湿地公园建设的目标定位是, 通过对湿地及周边资源的整合利用打造成为集生态观光、亲水游乐、特殊餐饮、文化体验、休闲康复和会议度假等多功能复合型旅游区, 最终打造成张掖市生态休闲旅游名片, 国家4A级风景区。

3 湿地资源功能区划及保护对策

3.1 湖面水域区

多年来人为和自然因素引起的水土流失, 加剧导致了大量淤泥在湖泊湿地中的淤积, 使湿地面积衰减。天然湿地面积由于过牧、滥牧、开垦等种种原因的影响, 其面积大幅度锐减, 严重威胁了黑河中游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而且这种影响是长远的。例如甘州城郊湿地, 随着人口增加、经济社会发展, 各行各业蚕食湿地, 在特定历史条件下, 乱开滥挖排水沟, 以求获得生产和建筑用地。随着张掖市湿地对外宣传力度的加大和旅游业的不断升温, 开展生态旅游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 要及时清理湖面的垃圾, 清淤固堤, 维持湖面的水量和水域面积, 治理污染源, 保证水质质量, 保护好湿地环境, 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及时进行无害化处理, 保持湖光水色风貌, 合理开发湿地旅游资源, 开展独具特色的生态旅游。

3.2 水草风貌区

张掖市湿地资源丰富, 类型多样, 天然性良好, 生长着大面积的盐生草甸、沼泽草甸、沼泽、荒漠草原等地带性植被, 是西北地区自然形成的多类型、多层次的复合生态系统。

该区湿地自然风貌保存较好, 有丰富的水草资源, 芦苇生长茂盛, 是鸟类的栖息地和越冬候鸟中转栖息的优良场所。芦苇湿地是保护区内最主要的湿地景观类型, 也是湿地系统内最重要的生物资源。不但为许多水生生物的生长发育提供了优良环境, 也是很多水鸟和迁徙鸟类取食、庇护和繁殖的场所。初春、深秋时节, 黄鸭悠然戏水, 大雁放声嘶鸣, 黑鹳翩翩起舞, 呈现出碧波荡漾、鱼跃鸟鸣的和谐美好湿地景观。

黑河湿地周边人口众多, 湿地实验区内有居民14万人, 由于划定了自然保护区不同程度地限制了他们的生产生活, 同时也造成现有边界管理方面的困难, 所以要对自然功能区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 正确理顺与居民的边界关系, 确实能够管得住, 管得好, 规划原则要做到:一是有利于保护黑河湿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和珍稀濒危鸟类, 控制人为活动, 禁止狩猎、捕鱼和围垦, 有计划地收割芦苇, 收割时要留有鸟类赖以隐蔽的场所;二是有利于各项保护管理活动的组织实施, 有利于功能区多功能、多效益的发挥, 由于苇田的灌溉、收割、烧荒等影响了鸟类的栖息与繁殖, 应加强管理, 协调解决鸟类保护与芦苇生产的矛盾, 采取条带状间断式的割芦作业方式, 为鸟类等提供越冬的隐蔽场所;三是根据保护对象的时间、空间分布特点及居民生产生活需要等情况, 做到最大限度地保护黑河湿地生态系统和区内动植物资源, 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3.3 湿地养殖区

黑河湿地水草资源丰富, 水质清澈透明, 浮游生物多, 适合鱼、蟹等水生动植物的生长, 支持鼓励湿地大雁、红鳟鱼等特色养殖, 不断提高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 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建设。此外, 加强水产养殖病害防治体系建设, 强化对主要病害的监测预报和防治技术的研究应用, 以防为主, 严禁使用有残毒的化学农药, 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同时提高渔业产量, 逐步建设成为有机农 (水) 产品基地, 并根据张掖当地的特点, 发展观光农业和旅游农业, 使之成为湿地生态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而实现渔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4 湿地旅游区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保护系统, 被誉为“地球之肾”。健康的湿地生态系统, 既是建设生态文明和维护生态安全的本质要求, 也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该区具有独特的湿地生态系统, 很强的典型性、稀有性、濒危性和代表性, 是集生态保护、科研监测、资源管理、生态旅游、宣传教育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功能于一体的自然生态类。湿地保护区的目的不是单纯为了保护而保护, 保护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对自然资源合理有序地永续利用, 解决保护区经费短缺的难题, 不能仅靠外部投入, 保护区本身也要寻求自养的道路。利用现有的旅游资源, 开展生态旅游是自然保护区实施资源开发、获取经济来源的首选模式。如青海湖、黑龙江扎龙、吉林向海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开展生态旅游, 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生态旅游收入已成为当地经济的主要支柱。但是, 相对于黑河湿地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来说, 目前做的还远远不够。在控制目前情况的前提下, 保护湿地资源, 改变原有的开发策略, 并根据当地的特点, 使湿地旅游区成为张掖生态旅游的核心部分。

因此, 发展湿地生态旅游区, 要在不断加大湿地公园、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建设力度和丰富创新城市湿地博物馆展示内容的基础上, 完善购物、娱乐、餐饮等基础设施和景区服务设施、旅游咨询、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不断提升服务管理水平。通过开展与宜居宜游相配套的湿地养生、黑河漂流、湿地科普、户外健身等活动, 延长黑河湿地旅游产业链条, 与旅游文化深度融合, 着力培育张掖黑河湿地旅游文化品牌, 积极推进“大景区、大博物馆、大运动场”建设。

摘要:张掖市湿地是我国西部地区最典型的内陆河流域湿地, 针对张掖市湿地资源的发展历史和现状, 从历史文化的角度对张掖市湿地的开发利用前景进行了探讨, 针对目前现状对其各个区域的生态功能价值提出了具体开发和治理措施, 在保护好湿地生态功能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地资源开发, 从而达到生态保护与地方经济协调持续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湿地现状,生态功能,开发利用,治理措施

参考文献

[1]张建龙.湿地公约履行指南[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1.

[2]佚名.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2.

[3]佚名.中国自然保护纲要[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8.

当前湿地保护中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篇2

一、以生态效益为根本,充分体现湿地功能的重点责任

湿地是人类最重要的环境资本之一,也是自然界富有生物多样性和较高生产力的生态系统。湿地的功能作用众说纷纭,主要还是体现在生态功能、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三个方面。然而这三种功能并非平衡发展,而是处于彼消此长的动态发展过程之中。现阶段的湿地保护应重点维护其生态功能作用。

湿地问题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湿地问题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工业文明的发展而逐渐形成,并成为危及人类生存的全球性问题。历史上的四大文明古国都发源于大河流域,世界上的城市总体是依水而立、依水而兴。因而,界于水陆交替地域的湿地,被称为生命摇篮和城市摇篮。从湿地来看,自人类社会产生以来,就面临着如何处理人与湿地等自然环境的关系问题。早期阶段,人类为获取必须的物质生活资料,较大程度上受到自身主体性力量的制约,不得不依附自然界。加上活动范围相对狭小,自身能力有限,湿地问题没有超越自然的承受限度,人与湿地基本和谐共处。工业文明产生之后,人与包括湿地在内的自然逐渐从和谐共处走向严重对立,进而产生了现代意义上的生态问题、湿地问题。而一次又一次的“发展热”进一步强化了工业文明所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湿地保护骤然进入人类视野。

湿地功能主要体现在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个方面。首先,湿地具有独特的生态功能作用。它在维持生物多样性中占有重要地位,对物种保存和物种多样性保护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控制洪水,调节水流方面功能显著,是蓄水、调节河川径流、补给地下水和维持区域水平衡的重要载体;在降解污染物中发挥重要作用,对工农业生产和人类其他活动以及径流等自然过程带来的有毒物质进行降解和转化。第二,湿地具有强劲的经济功能作用。它为人类生活提供丰富的动植物产品、重要的水资源、独特的矿物资源和能源、水运等重要资源。第三,湿地具有显著的社会功能作用。它既有自然观光、旅游、娱乐等美学方面的直接功能,还为教育和科学研究提供对象、材料和试验基地。总体来看,湿地是一个密不可分的功能主体,是其三大功能交替作用的自然综合系统。

但是,湿地的三大功能并不是平衡发展的。湿地存在的基本条件,一在“湿”,二在“地”。生态功能是湿地三大功能中的首要功能。“皮之不存,毛将附焉”。在湿地的三大功能中,生态功能具有第一位的重要意义。只有保护好湿地,维护好湿地的生态系统,才能为经济功能、社会功能提供基础条件,才能为人类提供大量物质产品的生产服务、多种生态调节服务以及美学、精神等方面的文化服务。从而对维护生态平衡,改善生态状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发挥重要作用。健康的湿地生态系统是国家生态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二、以今昔比较为视角,高度增强湿地保护的历史责任

事物是因为比较而存在的。近年来,中国湿地保护意识不断增强,保护工作成效明显。但是,面临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湿地面积减少、功能退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遏制。据官方数据,中国现存自然或半自然湿地仅占国土面积的3.77%,远低于世界6%的平均水平。同时,在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出现了一些值得高度关注的新问题。

一是发展过程中的“人地矛盾”加剧湿地面积锐减。中国是世界上湿地资源丰富、面积较大的国家。中国湿地呈现出类型多、分布广、区域差异显著、生物多样性丰富的显著特征。据统计,中国现有湿地面积约6,594万公顷,占世界湿地的10%,位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其中天然湿地约为2,594万公顷,包括沼泽约1,197万公顷,天然湖泊约910万公顷,潮间带滩涂约217万公顷,浅海水域270万公顷;人工湿地约4,000万公顷,其中水库水面约200万公顷,稻田约3,800万公顷。随着中国人口不断增长和经济快速发展,围垦湿地、过度利用自然资源日益严重,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湿地面积锐减50%以上。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最新发布的《中国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初步评估》报告称,30年来,中国(未包括港澳台)湿地自然保护区内湿地面积净减少8,152.47平方公里。在目前城市扩张、工业外迁、高速交通普遍发展的新形势下,人与地、城与地的矛盾在继续加剧,湿地面积面临进一步减少的危机。

二是科学进步的“双刃效应”加快湿地功能下降。科学技术的发展从来就具有“双刃剑”作用。工业污染、过度捕捞、富营养化等,进一步加快湿地质量的下降。例如,前几年的滇池、太湖水质不断恶化,蓝藻事件频发,严重破坏了这些湿地的生态功能。专家分析,从“九五”时期国家就开始投巨资进行滇池“蓝藻”治理,增加人工湿地,但其生态功能显然无法与天然湿地相比。再比如,2011年5月,中国最大的淡水湖、也是中国第二大湖的鄱阳湖在其南矶湿地国家自然保护区中,5,000多亩水面只剩下1,000多亩,整个鄱阳湖湿地的9个子湖中有8个干涸;鄱阳湖中心区成为一片大草原。同样,湖北省最大的淡水湖洪湖也在这一时间干涸见底。专家评估,洪湖生态湿地恢复至少需要10年时间。在科技进步面前,人们不应陶醉于对自然的征服,而应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规律,合理使用科学技术,防止科技对于人类的自我伤害。

三是执法过程中的“条块分割”酿就湿地管理缺失。2007年国家林业局组建湿地保护管理中心,同时成立由国家林业局、外交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等16个部门组成的中国《履行公约》国家委员会。此后,各省、区相继出台地方湿地保护条例。但在管理和法律上仍然存在空白和漏洞。围垦造田、过度捕捞、地产开发、养殖污染等问题层出不穷。如2010年南方某省这样总结:“仅‘十一五’以来的四年,我省就圈围了47万亩……”,围垦造田成为湿地受损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此之前的2005年,东北一个城市的审计局在进行林业专项资金审计时发现非法开垦湿地4,047公顷。统计显示,由于许多湿地功能退化,造成水土流失甚至出现沙化,另外工农业生产排放的废弃物,也使40%的湿地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nlc202309021409

三、以生态文明为取向,大力增强湿地保护的政府责任

党的十八大报告,用单独列为一个部分的架构深刻阐述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湿地保护是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基本战略保障。

中国政府在湿地生态保护方面采取的系列措施有目共睹。一是覆盖大部分重要湿地的保护网络体系初步形成。通过开展宣传教育、编制行动计划、制定法规政策、实施工程规划、开展调查监测、加强科学研究、强化机构建设、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措施,有力地推动了湿地生态保护的快速发展。二是湿地保护与修复工程良性发展。通过在全国实施湿地保护与生态修复工程,一批典型的自然湿地得到有效保护,一批退化湿地逐步得到恢复,湿地可持续利用的示范模式正在形成,湿地科研监测水平得到提高。三是湿地保护管理的基础工作进一步强化,全社会湿地保护的意识得到提高。目前全国共建立各级湿地自然保护区550多处,国家湿地公园试点100处、地方湿地公园120多处;国际重要湿地37处。资料显示,1,795万公顷、约49.6%的自然湿地受到较为有效的保护,全国湿地保护管理工作取得新进展。

以武汉为例,湿地保护坚持保护优先,基础工作得到全面加强。武汉是中国内陆湿地资源最丰富的特大城市之一。武汉地处江汉平原东部,江河沟渠交织、湖泊星罗棋布,湿地分布非常广泛,是全国著名的“江城”,也是“千湖之省”中的“百湖之市”。新世纪以来,武汉的湿地保护工作得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得到全市人民的有力支持,已经取得了一些初步经验。一是集中进行两轮湿地调查,初步摸清湿地家底,为湿地资源的抢救性保护打下良好基础。2009年,以“让湖泊休养生息,全球挑战与中国创新——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为主题,在武汉召开了第十三届世界湖泊大会,发表了《武汉宣言》;二是适应两型社会建设的要求,将湿地保护推进到地方立法保护,在武汉城市圈首个施行湿地保护条例。2010年2月2日,武汉市人大常委会公布全国副省级城市中第一部关于加强湿地自然保护区保护的法规《武汉市湿地自然保护区条例》,于3月1日起施行,依法实施湿地保护。三是以湿地自然保护区为主体,辅以湿地公园的保护形式,基本形成武汉湿地的多样性保护网络体系。目前,全市建有自然保护区(小区)9个,其中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1个,市级湿地自然保护区4个,省级自然保护小区4个;湿地公园5个,其中国家级湿地公园2个、省级3个,湿地保护面积从6,801.47公顷发展到33,630.71公顷,占全市总面积的3.56%,全市湿地自然保护区保护了武汉市21.54%的天然湿地生态系统、85%的野生动物种群和65%的高等植物群落。国家重点保护的38种珍稀濒危野生动物,20多种珍贵树木的主要栖息地、分布地,通过保护区得到了较好保护。同时,建立解放公园、菱角湖、后襄河湖、沙湖等人工湿地生态系统,初步形成由不同利用管制级别、多种管护形式相结合的城市湿地保护网络体系。四是保护湿地资源与加强水生态、水环境工作有机结合,构建“原生态、近自然、亲市民”的湿地生态水网系统。湿地保护从湖泊向江河发展,东西湖府河湿地成为武汉湿地保护的新亮点。

目前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的发展阶段。这就需要我们在自然湿地抢救性保护、可持续利用、法规建设、管理体系、科研监测、宣传教育等各个方面,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推动湿地保护事业健康有序发展。

四、进一步加强湿地保护和修复的力度

“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总布局,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按照“五位一体”的要求,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以湿地保护为重要突破口,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第一,在观念上实现彻底转变,跳出传统农业和传统工业的发展视野。实行湿地保护与恢复,关键是要把认识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八大关于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决策部署上来。生态文明建设是人类对城市化、工业化形成的资源环境巨大损失进行深刻反思作出的必然选择。在向城市化、工业化迈进的过程中,必须超越传统工业文明的发展逻辑,摆脱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走一条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在城市化、工业化的潮流越来越逼近原生态土地的时候,要选择一条与传统农业文明和传统工业文明不同的保护路径,将湿地保护引向自然生态的恢复,特别要防止工业地产、商业地产、旅游地产对湿地的蚕食鲸吞。进一步增强对湿地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加大政府对湿地保护和修复的投入力度,改变湿地资源利用方式不合理状况,健全湿地管理机构,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将湿地保护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第二,在措施上实行大保护,站在大区域的高度规划大湿地保护工作。一是建立健全流域性的大湿地保护网络。建立健全类似长江湿地网络等流域性的大湿地保护网络,提高湿地生态系统的适应能力,以应对和减少湿地环境变化带来的各种影响。长江流域有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泊群,其生态系统的健康与否对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气候变化都会产生影响,保护长江就是保护我们的未来。二是建立健全地区性的城市保护网络。自然生态城市不能被看成一个孤立的生态系统。比如,武汉是长江、汉江流域整体中的一个部分,长江、汉江的支流上下游相通,武汉的湖泊多与相邻城市共有。我们不能按行政区划划分自然生态系统,要以自然自身的规律,把武汉湿地纳入更大的系统进行考察,建立武汉城市圈乃至更大区域的湿地生态自然保护圈,实施有效保护。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实验区建设实施多年,武汉先行先试,在武汉城市圈第一个实施《湿地自然保护区条例》。从生态流域角度,建立协调机制,保护湿地生态,必将促进武汉在湿地保护中的率先作用。

第三,在体制上实行大改革,理顺湿地管理的运行机制。目前国家和各地的湿地管理工作设在林业部门。在实际工作中,与农业、农垦、渔业、海洋、石油、旅游等部门存在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力不同向的问题,降低了管理的有效性。为解决这一矛盾,武汉在蔡甸区探索建立了专门的沉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专司湿地保护的相关职能。实践证明,效果较好。各地亦有类似做法。为此建议,在国家层面建立中国湿地管理局,以建立健全湿地综合管理体制、统筹湿地保护和修复的规划及相关政策体系。

第四,在保护上实行大提升,实现湿地事业由保护到修复的生态环境大升级。湿地保护应由单纯保护转向引导自然生态系统恢复。划定范围,阻止破坏,只是实现湿地价值的第一步。站在历史的新起点上,更为重要的是要恢复生态,发展野生植物,吸引野生动物、恢复生物多样性。鉴于自然恢复周期过长的特点,须将自然恢复与人工修复结合起来。武汉沉湖15,000亩湿地的野生芦苇覆盖率,由原来的10%左右现已提升至40%-50%,不少区域的野莲、野菱、水厥等植物密度达80%,且种群稳定,还新发现了白鹤、蓑羽鹤、斑头雁、白枕鹤、卷羽鹈鹕、黑翅长脚鹬等新的越冬候鸟种类,显现了人工修复的重要成果。应充分借鉴各地自然恢复与人工修复相结合的可贵经验,大力提升湿地生态的自然性水平。

第五,拓宽资金渠道,实行湿地生态修复补偿制度。在湿地生态保护与修复中,需要相应的资金作为支撑。建议各级政府在财政预算中列出专项资金,支持和保证这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湿地保护事关建设美丽中国,事关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作为中国内陆湿地资源丰富的武汉,在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进程中,我们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湿地保护为突破口,积极为生态文明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叶金生 研究员,博士,武汉长江生态文明研究中心主任)

盘锦湿地主要生态问题分析及保护对策 篇3

内蒙古包头市南海湿地自然保护区,始建于10月(县级), 年底经自治区政府批准晋升为自治区级(省级)自然保护区。南海湿地生态系统在本地区乃至我国西部地区具有高度的代表性和典型性,具有较好的生物多样性,是重要的生物资源基因库和保护黄河的自然生态过滤系统,也是包头城区重要的景观区。湿地是自然界中最脆弱、最不稳定的生态系统之一 , 因而保护南海湿地已成为包头市政府关注的焦点和热点问题。

1 南海湿地保护区基本情况

南海湿地自然保护区是以保护珍稀鸟类及其赖以生存的黄河滩涂湿地生态系统为主的综合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为 1664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 781 公顷;缓冲区面积 255 公顷;实验区面积 628 公顷。该湿地为黄河变迁遗留下的故道,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中生长的野生植物有 36 科 93 属 137 种,脊椎动物 101种,分属于 23 目 46 科 76 属;栖息、停歇的鸟类已达 201 种 ,有重点保护鸟类 13 种(国家Ⅰ级保护鸟类 2 种,国家Ⅱ级保护鸟类 11 种),包括珍稀鸟类遗鸥,黑鹳、大天鹅等。

盘锦湿地主要生态问题分析及保护对策 篇4

关键词:湿地生态系统,特征,存在问题,对策

21世纪是注重生态文明的新世纪, 未来人类生存的竞争不仅是经济竞争, 也是生态和环境的竞争。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 而城市湿地则是城市的守护神。湿地生态系统 (wetland ecosystem) 成为城市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湿地生物群与其相互作用的地理环境所构成的自然系统, 是介于水、陆生态系统之间的一类生态单元[1,2]。其生物群落由水生和陆生种类组成, 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物种迁移与演变活跃, 具有较高的生态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物生产力。湿地生态系统是一种通过湿地植物对水体进行净化的生态系统。人工湿地系统则是人类为了处理人为的水污染问题, 通过人工构建而成的仿湿地生态系统。根据《湿地公约》的湿地分类方法和湿地的定义, 将湿地分为3类42种, 其中天然湿地32种, 人工湿地10种。按照湿地植被状况和利用现状, 被划分为人工湿地、近裸露湿地、在建或拟建公园的湿地和近自然湿地4个类型。研究表明, 湿地系统储存着陆地上35%的碳, 是固碳能手, 是全球最大的碳库。因此, 保护湿地是维持现有碳储存库, 防止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排放最可行的办法。全面认识和了解我国湿地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 寻求行之有效的对策, 成为湿地保护的迫切问题。

1 湿地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

1.1 生物资源丰富多样

湿地是处于陆地与水体的过渡地带, 兼具丰富的陆生和水生动植物资源, 形成了其他任何单一生态系统都无法比拟的天然基因库和独特的生境, 特殊的水文、土壤和气候提供了复杂且完备的动植物群落, 独特的生物多样性对于保护物种和维持生物种群具有重大的生态价值。

1.2 生态系统脆弱易变

湿地水文、土壤、气候相互作用, 形成了湿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环境因素。每个因素的改变, 都或多或少地导致生态系统的变化, 特别是水文变化。当水文生态系统受到自然或人为活动干扰时, 生态系统稳定性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或改变, 进而影响生物群落结构, 改变了湿地系统的原生态特性。易变性是湿地生态系统脆弱性表现的特殊形态之一, 当水量减少以至干涸时, 湿地生态系统演替为陆地生态系统[3];反之, 该系统又演化为湿地生态系统。因此, 水文条件决定了“湿地生态系统—陆地生态系统”的互变状态, 但这种状态在一定程度上不存在可逆性。掌握生态系统的这一特性, 对保护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1.3 具备多种综合效益

湿地既具有调蓄水源、调节气候、净化水质、保存物种、提供野生动物栖息地等基本生态效益, 也具有为工业、农业、基因工程、能源、医疗业等提供大量生产原料的经济效益, 同时还能为物种研究、科普教育、生态旅游等带来社会效益。此外, 同其他任何生态系统相比, 湿地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力较高。研究显示, 湿地生态系统平均每年生产蛋白质9 g/m2, 是陆地生态系统生产功能的3.5倍。

2 我国湿地生态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城市建设, 蚕食湿地空间

在城市建设中, 对湿地的征建成本相对较低。通过开垦、围垦等形式随意侵占湿地, 特别是近几年, 一些地方出现了把湿地转为建设用地的错误倾向, 蚕食湿地开发房地产或者用作商业用途的现象时有发生。有人错误地认为, 湿地容易滋生细菌和各种病害, 于是将许多湿地填平, 然后以改善和整治湿地的名义通过种植或建设改变了湿地生态系统的独特功能。目前, 在经历了喷泉热、广场热、草坪热等之后, 湿地热正逐渐在一些城市兴起, 大有愈演愈烈之势。人类不应盲目地建设湿地公园或者去改造湿地, 而应投入更多精力去合理保护正在受到威胁和破坏的湿地。

2.2 发展经济改变了湿地用途

随着养殖业、水产业、畜牧业、旅游业的发展, 一些地区的湿地被开发用于发展新兴的经济项目。有些地方未能处理好湿地保护与开发利用、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 不惜以破坏湿地资源、牺牲湿地生态功能为代价换取短期经济利益。

2.3 环境污染使湿地质量下降

近几年, 农业生产大量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 给江河湖水以及湿地水体带来严重污染。在一些工业或矿产业较发达的地区, 由于空气污染、污水排放、粉尘污染等对湿地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使湿地生态功能明显下降, 生物多样性降低, 出现生态环境恶化现象, 如重金属污染加重、土壤局部沙化、盐渍化、水土流失、旱灾次数增多等。

有学者指出, 与国际对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措施相比, 中国在湿地保护上还存在三方面不足:一是湿地保护领域的立法基本处于空白;二是政府的投入还十分有限且经常不到位;三是针对湿地的基础性研究、科学管理还比较薄弱。为打破技术壁垒, 湿地保护尚需建立有效的体制机制。

3 保护湿地系统的基本对策

3.1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坚决执行国家湿地保护政策

2004年, 国务院办公厅下发文件《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管理的通知》, 通知明确要求各级政府通过切实行动做好湿地保护工作。笔者认为, 地方政府至少要做到如下几点:一要统一思想, 加强对湿地保护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二要采取措施, 坚决制止各种随意侵占和破坏湿地的行为[4];三要进一步加大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力度, 促进湿地保护管理工作的健康发展;四要加强领导, 建立湿地保护长效管理机制。基于特殊的国情, 有些地方政府为了出政绩, 出现了“上有政策, 下有对策”的现象, 使湿地保护出现“说起来重视, 干起来忽视, 出了事漠视”的尴尬局面。从实事求是的角度看, 评价一个地方政府领导的政绩, 要看其为地方或城市给予的建设和保护双重方面的内容。

3.2 加大湿地保护的财政投入

我国湿地的保护目前所投入的资金与实际需要差距很大, 湿地保护管理专项经费严重不足, 导致保护区示范工程数量和规模压缩或减少。多数省级自然保护区没有纳入中央或地方财政预算, 事业经费也没有保障。

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加大对湿地保护资金的投入, 所需基建费和事业费应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和财政预算。要依据湿地保护规划, 建立完善的湿地保护项目库, 积极争取国家对湿地保护和湿地保护区建设的投资, 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 争取较多的国际贷款或捐赠。同时, 按照国家对资源利用中“谁利用、谁补偿”的原则, 由省林业厅、环保厅、财政厅等有关部门, 尽快制定湿地资源开发利用的生态补偿办法。

此外, 可借鉴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做法, 如在政府预算中专列自然生态保护项目, 一方面直接用于建立和维护自然生态保护区的设施;另一方面用于对在校学生及社区民众进行自然生态保护教育, 提升全民保护湿地的思想认识水平。

3.3 构建人工湿地系统, 扩大湿地面积

在一些公园和大型楼盘的建造中, 人工湿地系统的建造成为一种新的发展趋势。笔者认为, 量力而行地构建人工湿地系统, 扩大城市湿地面积是利国利民的民心工程。

如在建造公园时, 构建人工湿地系统可以实现公园内水文系统的自净功能。这就意味着湿地水体由此将“死”而“复活”, 而湿地内所有的植物也均成为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目前, 国内已出现将人工湿地系统这一先进的生态修复原理运用于城市公园建设的案例。在公园内构建人工生态湿地, 由湿地及相关植物、地貌构成的生态系统的营建, 从传统“绿化园林水池”升级为“生态湿地湖”, 实现了湿地景观的自然化。

目前, 国内已经有专业公司推广运用生物技术来解决湿地系统生态循环问题。人工湿地系统及水处理系统是一种生态工程运行方式, 其基本原理是模拟自然界中的湿地生态系统, 以洼地中的微生物、水生植物构成一个独特的动植物生态系统, 分解或吸收水流中的污染物质和营养物质, 使水质得到净化[5]。人工湿地的填料采用珊瑚石和火山岩以及一些特殊材料, 上部种植芦苇、菖蒲等水生植物, 由此形成湿地水处理系统。在此基础上还增加了水力环流处藻装置和光触媒杀菌灭藻装置以确保水质。其具体的工作流程是:湿地中的水从湖底的回水口抽至人工湿地, 经过光触媒杀菌灭藻装置的灭藻处理后送至湿地底部, 均匀分布后再流经填料层和上部种植层, 水中的污染物质和营养物质被湿地中的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吞噬、吸收和分解, 处理后的水再从湿地上部溢流回湖中, 由此形成湿地的生态循环及水净化处理, 保障了湿地生态的可持续性利用[6]。

参考文献

[1]鞠美庭, 王艳霞, 孟伟庆, 等.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与评估[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9.

[2]崔保山, 杨志峰.湿地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3]彭少麟, 任海, 张倩婿.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一些理论问题[J].应用生态学报, 2003, 14 (11) :2026-2030.

[4]李秀芹, 徐庆, 张国斌.湿地系统服务功能及其恢复与保护对策[J].中国林副特产, 2008 (5) :82-85.

[5]崔保山, 刘兴土.湿地生态系统设计的一些基本问题探讨[J].应用生态学报, 2001, 12 (1) :145-150.

浅析大湖湾生态新区湿地保护对策 篇5

“湿地系指海洋和内陆常年有浅层积水或土壤过湿的地段”“湿地是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过渡的土地, 该土地水位经常存在或接近地表, 或者为浅水所覆盖……”。广阔众多的湿地具有多种生态功能, 蕴育着丰富的自然资源, 被人们称为“地球之肾”、物种贮存库和气候调节器, 在保护生态环境、保持生物多样性以及发展经济社会中, 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大湖湾生态新区是指以黑河湿地、大湖湾、西腰墩两座水库为依托, 总面积25平方公里。新区地处高台县农业腹地, 地势低洼, 水量丰富, 土壤肥沃。高台县湿地是我国候鸟三大迁徙路线主要栖息地之一, 是全球候鸟迁徙的重要中转站。湿地内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鹳和二级保护动物天鹅、白鹳、黄鸭等20多种候鸟, 植被覆盖率达95%左右, 成为具有一定规模和质量的湿地资源和环境, 可以开展观光、娱乐、休闲、度假或科学、文化、教育活动的区域。为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和保护湿地资源, 确保培育生态, 优化环境, 保护资源,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 增强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二、大湖湾生态新区湿地存在的问题

大湖湾生态新区中的湿地多为受制于人工控制工程的湿地类型, 如库区湿地、河流湿地等。受工程建设的影响, 湿地具有易变性、脆弱性和易受人为扰动的特征。大湖湾生态新区中的湿地受到的人为扰动因素既有工程的不同运作方式, 还有大湖湾生态新区内的排污行为和游客活动。由于湿地具有易受人为扰动的特征, 在当前大湖湾生态新区湿地环境中出现了以下问题。

㈠湿地水环境遭受污染

在大湖湾生态新区兴建和正常运行后, 生态新区的湿地水环境中出现新的变化, 社会经济和人口的快速发展, 污染物的大量排放, 导致大湖湾生态新区湿地水环境出现污染、水体富营养化等问题。如高台中化番茄制品有限公司, 创建于1996年, 气候条件和光热资源专门致力于生产精品原料番茄酱, 力求满足不同客户的个性化需求, 为全世界奉献来自中国西部的美好滋味。经过14年的发展, 有意大利进口的全自动番茄酱生产线5条, 日处理鲜番茄3710吨, 年产大桶番茄酱2.4万吨, 但是大量工业废水的排放, 通过引水渠道通往黑河, 另外城市部分不达标生活污水也排放到黑河, 致使沿线河区周边水质污染严重, 湿地水环境不断恶化。

㈡湿地生物多样性被破坏

河流岸边的洪泛湿地是水禽生长繁殖的最佳场所。河流的洪水泛滥每年给这里补充一些营养物质, 并不断增加生命力强的湿地植物物种, 使湿地成为众多水禽的安全栖息地和繁殖地, 然而由于各种建筑设施对河流的控制和阻断使得河流连续体遭到破坏。洪泛湿地范围大大缩减, 湿地中的各种生物也因生存环境的改变而减少。另外, 当前大湖湾生态新区的管理力量薄弱, 人们的环境和生态保护意识相对落后, 致使猎杀湿地水禽、破坏湿地植被等现象不时出现, 这也造成了湿地生物多样性的破坏。

㈢湿地景观格局发生变化

在湿地各类工程的作用下, 形成了大量湖库型湿地。原有的河流湿地以及洪泛湿地被广阔的湖区水面、较大的水库消落带和适应长期淹没或漂浮的水生、浮生的湿地水生植物所代替。湿地景观类型发生较大的改变, 而且大湖湾生态新区中已经形成的湿地景观格局也会因工程运行方式的变化而改变, 已经形成的动态稳定受到影响, 已经成型的湿地景观格局将被重新塑造, 湿地生态与环境的服务功能也将受到影响。因此, 对于大湖湾生态新区的工程运行方式的改变, 应在充分研究其各种生态与环境影响的情况下, 提出科学合理的运行方式[1]。

㈣湿地生态与环境功能退化

目前大湖湾生态新区中的湿地受到人们农业活动、旅游设施建设、房地产开发各种运行特征的影响, 湿地水环境遭到污染, 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 湿地的各种生态与环境功能, 如调节区域气候、调节径流和降解污染等功能降低。主要是城市开发建筑用地, 为了发展房地产业, 选取湿地等环境优美地区作为卖房的筹码, 这会产生大量的生产生活垃圾, 而且其本的建设也会对湿地产生影响。乱垦耕地, 破坏植被, 造成土地涵养水源能力的下降, 湿地面积不断缩小, 这造成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简单化, 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降低, 脆弱性增加。

三、大湖湾生态新区湿地的保护对策

㈠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加强大湖湾生态新区湿地资源的管理

在今后的大湖湾生态新区建设中, 应按照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保护湿地自然环境、维持湿地生物多样性和发挥湿地特有的生态与环境功能。虽然我国目前尚没有相应的湿地保护法, 但对于大湖湾生态新区中的湿地资源和环境的管理, 可以参照《水法》《环境保护法》《自然资源保护法》等有关规定, 实现对大湖湾生态新区湿地资源的有效管理。

㈡分清权属关系, 明确责任

重点保护湿地的保护与管理涉及林业、环保、水利、农业、建设和土地等多个部门。湿地管理的多部门特征, 使得湿地保护和管理权限的归属有时会出现混淆不清的局面, 如何保护大湖湾生态新区中的湿地。同样是值得深思和注意的问题。对于已经列入地方湿地生态与环境保护区的大湖湾生态新区湿地, 可以国务院“三定”确定的权限实施管理。大湖湾生态新区管理部门应强化对湿地的管理, 明确职责, 对具有重要生态服务功能的湿地生态系统应进行重点保护, 划定一定范围的缓冲区, 严禁游人进入或者在一定时期内严禁进入, 保护重要湿地水禽的繁衍生息, 维护湿地生物多样性。

㈢提高民众保护意识,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民众对大湖湾生态新区中湿地的保护意识

在强化大湖湾生态新区管理措施的过程中。也应加强湿地保护的宣传, 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 利用展览馆、博物馆进行图片、标本、实物陈列展览, 对公民进行宣传教育, 提高民众的保护意识。

㈣开展相关科研活动, 科学认识大湖湾生态新区的湿地功能

在目前,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已经批准高台县黑河湿地公园为“国家城市湿地公园”, 含大湖湾生态新区。鉴于人们对于由工程建设项目所形成的自然生态系统, 尤其湿地生态系统的关注较少。在今后的大湖湾生态新区建设规划中, 应开展大湖湾生态新区的自然资源的综合考察, 加强新区中湿地功能的科学研究, 包括湿地的结构、功能、生态与环境效应。

㈤坚持保护与利用兼顾、保护为先的原则

当前, 在湿地规划中, 应将重点放在建设和保护上, 坚持湿地经济发展以湿地生态保护为前提, 坚持“以保护求持续发展, 以发展促环境保护”的湿地发展战略。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应以经济转型跨越为契机, 选择好本地区既有经济效益又可确保可持续发展的支柱产业, 是保护湿地和湿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并且要在国家的支持下, 加快湿地生态旅游业、水产养殖业、高效避洪农业、农牧渔副产品保鲜加工业的发展。

摘要:湿地是大湖湾生态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新区转型跨越发展和建设力度的加大, 基础设施日臻完善, 但在大湖湾生态新区开发建设过程中, 也出现了湿地水环境污染、景观格局变化、湿地生态与环境功能弱化等问题。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出发, 提出了加强湿地管理, 分清权属、重点保护, 开展相关科研活动等有关大湖湾生态新区湿地生态与环境保护的对策。

关键词:大湖湾生态新区,湿地,保护对策

参考文献

盘锦湿地主要生态问题分析及保护对策 篇6

1 黄河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保育及恢复的重要性

陕西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位于东经110°10′~110°36′, 北纬34°36′~35°40′, 总面积57 348 hm2, 是中国黄河中游地区面积最大的湿地之一。陕西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是国际保护候鸟在中国中西部的一个重要的栖息地, 也是中国候鸟迁徙的重要中转站, 是陕西省鸟类分布最集中、数量最多的地区。保护区内鸟类数量最多时达40万只以上。有20余种国家一级、二级珍稀水禽在区内越冬栖息, 其中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鹳 (学名:Ciconia nigra) 、东方白鹳 (学名:Ciconia boyciana) 、丹顶鹤 (学名:Grus japonensis) 、大鸨 (学名:Otistarda) 、白肩雕 (学名:Aquilaheliaco) 和金雕 (学名:Aquilachrysaetos) 等6种。陕西省级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建立以来, 由于其重要的地理位置和庞大的湿地水禽种群汇集, 一直受到国内外科学界的广泛关注, 国内许多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在区内进行考察研究。通过对湿地生态环境监测研究、野生动植物资源物种研究、候鸟迁徙规律研究以及基础设施建设和保护措施的实施,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保护区内湿地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 以此为迁徙驿站或在此越冬的候鸟种类及种群数量大幅度增加;陕西黄河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建立, 将会对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珍稀鸟类、保护我国黄河湿地资源、全面构建和谐社会产生重大影响, 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2,3]。

在国际上同类湿地中罕见的多样性水生、湿生、中生、耐盐植物群落, 包括金鱼藻 (Ceratophyllumdemersum L.) 、眼子菜 (Potamogetonaceae) 等水生植被, 芦苇 (Phragmites australis) 、香蒲 (Typha orientalis) 等草本沼泽、盐生灌丛、落叶阔叶林、典型草甸和盐生草甸;有包括野大豆 (Glycine soja) 等珍稀濒危植物在内的植物物种220余种;另外, 动物物种较植物物种多样性更为丰富, 达到了惊人的800余种。这些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及多样的植物群落, 为全球气候变化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研究素材。目前全世界湿地退化面积仍在增加, 大量的污染依然存在, 研究和保护好陕西黄河湿地资源, 有利于解决人类活动造成湿地的功能退化等问题, 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中也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 对解决湿地生态系统保育和恢复的价值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 存在的问题

陕西黄河湿地是黄河流域面积最大的湿地之一, 也是陕西省面积最大的河流湿地。但是人口众多, 资源利用长时间的消耗, 对湿地的开发污染加剧, 目前许多湿地功能剧减少, 湿地的功能和效益承受着严重的威胁[4,5]。具体表现有以下方面。

2.1 对湿地盲目开发和改造

2011年7月渭南市林业局组织湿地管理处专业技术人员对全市湿地资源进行了一次摸底调查。调查结果显示, 近年来由于人为占用湿地资源进行养鱼、造田, 导致原生湿地面积减少1/3以上, 滩涂面积减少2万hm2左右。究其原因, 主要是由于保护区内土地所有部门将大面积土地对外发包和区内农民为了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 大规模发展种养经济产业, 破坏了生态系统。原生湿地被人工湿地所替代, 其生态功能被大大削弱甚至丧失。

2.2 湿地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湿地是工农业和生活的主要水资源, 但因过度地从湿地取水或开采地下水, 使湿地的供水功能受到巨大威胁。保护区多家赢利单位从黄河取水和直接排水, 不但消耗大量湿地水资源, 影响了湿地水源补给, 而且还造成局部严重的水质污染和空气污染, 使黄河水质变差。直接导致多种植物群落遭到破坏和湿地水文变化, 功能下降, 大量植被死亡。

2.3 湿地污染加剧

一是空气污染。区内多家电厂和焦化厂, 排放多种有毒气体, 如SO2、NOX、CO等, 同时造成总悬浮物浓度增加, 对鸟类的栖息环境造成了破坏。二是水质污染。河流上游工矿企业排污、居民生活排污, 以及农民在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农药、化肥, 其随地面径流进入湿地水体, 使黄河、渭河、洛河等河流水质均受到污染。源自各个方面的污染破坏了湿地的生态系统, 使湿地丧失了原有的功能。

2.4 缺乏规划, 多头管理, 责任不实

地方政府对于湿地未制定统一的开发利用和保护规划。由于缺乏统一的开发利用和保护规划, 导致湿地随意开发和盲目开发, 造成湿地系统的破碎化。湿地按照土地权属, 分属于水利、林业、农业、环保、旅游、黄委等多个部门, 各部门从自身利益的角度进行开发利用, 而忽视了湿地的保护。

2.5 人员及工作经费难以落实

陕西黄河湿地总体规划7个湿地保护管理工作站共20人。目前, 各保护站机构已得到批复, 但7个站编制批复仅19人 (大荔规划6人, 批复5人) , 实到位专职人员7人, 其余均属兼职 (其中韩城下峪口站兼职7人, 属自收自支) 。由于人员工资及保护管理经费无法落实, 使工作不能正常开展。

3 湿地保育恢复的对策

3.1 尽快完善机构建设, 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

相关县市政府尽快解决人员编制, 县林业部门抓紧落实人员到位。同时, 各县、市区应当根据各辖区的实际情况, 争取地方政府对保护区建设管理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把保护区发展建设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 将湿地保护管理工作经费列入地方财政预算, 进一步完善保护管理的基础设施设备建设, 以保证湿地保护工作的正常运转。

3.2 建立湿地保护管理协作机制

各政府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是保证湿地保护目标实现的关键因素。建议各级政府部门做好湿地管理和保护的组织协调工作, 使各相关部门各司其职, 发挥各自优势, 共同协作做好湿地保护工作[6]。同时成立湿地保护领导小组, 主要由政府牵头组织协调全市湿地保护与各级部门间在湿地保护与利用共同合作的有效协调机制, 通过部门间的联合行动促使湿地的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的综合效益提高。各部门切实做好各自管辖范围的保护工作, 逐步收回已被垦殖的天然湿地, 采用人工辅助恢复的方式开展原生态恢复工作, 使原生态湿地面积呈逐年递增态势。

3.3 建立湿地有偿使用制度和占用补偿制度

湿地有偿使用制度和占用补偿制度是基于对湿地的价值清楚认识之上的, 目前我国《土地管理法》将土地类型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而沼泽、河滩、滩涂水塘等天然湿地往往被视为没有价值或者价值低廉的荒地荒滩而不加控制的利用, 使天然湿地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各县、市区在制定具体的管理办法中, 明确提出湿地有偿使用和占用补偿制度, 按照“谁受益, 谁补偿”的原则, 对所有在保护区范围内受益于湿地生态效益的单位和个人征收生态补偿费, 以用于湿地保护和管理, 从而提高湿地的利用效率, 达到湿地的持续利用[7]。

3.4 加强湿地生态环境监测

各相关县市要切实加强生态监测体系建设, 建立湿地资源信息数据库。根据湿地保护区的地形地貌、资源分布状况、周边居民点分布及交通、水电、通讯等综合因素, 在保护区人为活动较为频繁的重点区域设立监测点, 并配备监测设施、通讯器械等, 进行正常监测工作。保护区应尽快建立完善资源监测系统和动态监测网络, 为保护区管护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3.5 加强湿地保护与管理

湿地保护和管理并不是孤立的, 不仅仅需要保护区内部进行管理和保护, 同时也需要保护区以外的力量参与, 通过跨区和全世界范围内的合作, 建立健全有关保护措施, 严格执行湿地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 通过内外合作, 齐抓共管, 从整个生态系统和景观范围进行湿地保护和管理, 才会真正产生实效[8]。

3.6 加强湿地生态过程与生物多样性建设

包括养分循环过程对湿地生态系统的扰动变化等的影响, 湿地水体等方面对湿地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以及水资源与生物多样性和环境的协同变化等方面, 加强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过程以及丰富湿地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建设, 进而增加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减少湿地生态系统变化的不确定性。

3.7 加强特殊湿地类型的研究

应该加强对特殊生态系统的研究, 密切关注这些特殊湿地类型枯水区的湿地生态变化、盐碱性等观测数值变化, 利用对特殊湿地类型的研究, 寻找保护湿地系统的办法和举措, 进而促进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系统恢复等方面的研究, 更好地保护和培育生态优良的湿地[9]。

3.8 对陕西黄河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进行保育

可以通过改良土质、增加繁殖体等技术途径, 加强对陕西黄河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工作。通过增加生物多样性、恢复退化的植物种群等方式并利用建立人工群落, 确立关键种群源的临界面积及种群源、廊道的配制方案, 以稳定现有的生态系统。

摘要:针对陕西黄河湿地现状, 论述了开展湿地生态系统保育恢复研究的重要意义, 分析了国外湿地研究动态和我国湿地研究的进展, 指出了在陕西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开展保育与恢复存在的问题和具体对策, 以期为今后陕西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进行湿地生态系统保育及恢复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关键词:陕西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保育恢复,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王华青, 吴振海, 吕江鱼, 等.陕西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与研究[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

[2]王太明, 房用, 蹇兆忠, 等.山东省湿地现状、存在问题及研究趋势[J].山东林业科技, 2001 (6) :14-16.

[3]王仁卿, 刘纯慧, 晁敏.从第五届国际湿地会议看湿地保护与研究趋势[J].生态学杂志, 1997, 16 (5) :72-76.

[4]白军红.黄河三角洲湿地资源及可持续利用对策[J].水土保持通报, 2000, 20 (6) :6-10.

[5]国家林业局科技局.中国湿地保护研讨会文集[C].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8.

[6]李国明, 高志勇, 汪涵, 等.珠穆朗玛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退化湿地分布及影响因素研究[J].湿地科学, 2010 (2) :9-13.

[7]刘力维.江苏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调整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 2013 (10) :99-103.

[8]兰维娟, 王俊, 毛鹏军.洛阳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鸟类多样性调查及保护对策[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4) :67-68.

上一篇:关于体育中考作文初三作文下一篇:体育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