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教学论文

2024-10-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美育教学论文(共9篇)

美育教学论文 篇1

【摘要】长期以来,有不少学生对学习化学缺乏兴趣,有的同学甚至对化学药品有畏惧心理。本文提倡化学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化学之美,从而热爱化学学科,以达到学好化学的目的。

【关键词】化学教学;美育;全面发展

美育即审美教育,是指为了培养人具有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而进行的教育活动,它是德、智、体、美全而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索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化学教育中应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当今教育提倡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而“德育”已渐渐深入各中小学校,以暴制暴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害无益;“智育”从某种形式上可以认为是在知识传授过程中对学生智力的开发,而“体育”已然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一项活动了,离开了体育,身体上的健康就无从谈起,没有强健的体魄,也就失去了实现人生理想的垫脚石;然而,“美育”一词在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似乎已被人们遗忘。教育是什么,教育就是走在社会发展的前面,带领整个社会走向繁荣的先行者,故“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便成了当今教育的重头戏。作为一名化学教师,我想先谈一谈美育教学对于化学教学 的 意义。

一、化学教学中的美育功能

化学中的美是一种科学之美,它具有严谨、和谐的学科逻辑结构,它所研究的对象是相互联系的、多姿多彩的物质世界。自然美是化学美的基础。化学知识来自自然,而自然本身就蕴藏着美,化学自然美在化学教育过程中被广泛地反映出来,大致可分为三种不同类型:第一,跟自然界物质相联系,具有整齐一律,平衡对称等特征的形态美。第二,通过化学物质所特有的运动、变化表现出来的动态美。例如,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反应现象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第三,来自化学工业的人工美,例如,现代化工合成的各种新型材料将人们的生活装扮的缤纷多彩。科学美是化学美的本质内容。化学学科中大量美妙的符号,严谨的概念和规律,结构严密、统一和谐的化学知识体系等无不体现了科学美的丰富内容;表现在元素周期表里,又增添了一层神奇的色彩。化学自然美和科学美,通过教师的教言、教态、情感、板书,加上中外化学家们的理想、毅力和智慧。构成了堪称世界之最的多彩的美。

二、化学教学中美育因素的运用

(一)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塑造美丽心灵

学生在学校所受的熏陶对于学生心灵美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本身在校园文化上要注重美育因素,教师在教学中也要注意挖掘化学教材中的美育因素,激发学生接受美育熏陶的主动性,启迪他们的智慧,培养他们的美丽心灵。在学习“常见的盐”时,可以结合纯碱知识的学习,介绍我国著名的科学家和实业家侯德榜先生在一战期间,为了打破洋人对纯碱的垄断,发展我国民族工业,于1921年毅然放弃了美国优越的生活和科研条件回到了祖国,在爱国实业家范旭东先生资助下,全身心扑在制碱工艺和设备的改进上,终于摸索并改进了索尔维法的各项生产技术,发明了联合制碱法,并将他摸索出来的制碱方法写成专著公之于世,轰动了科学界,被誉为首创的制碱名著,为纯碱和氮肥工业技术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也为祖国争得了荣誉。

(二)挖掘教材的内在美,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综观中学化学教材,一幅幅与教材内容衔接紧密、色彩纷呈的彩图,极具对称美、色彩美和周期美的元素周期表,中间正文里分布着上百幅精美插图,可谓图文并茂。在内容编排上,元素化合物知识与基本概念、化学反应实验、基本理论知识交错出现。教材的这种结构不仅符合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具有科学性,也符合美学原则,具有美观性。学生在阅读教材时,以文释图,以图识文,图文并茂,通俗、形象、直观、易懂,令人赏心悦目。教师在上第一堂化学课时,应向学生介绍教材的这种结构美,使学生形成化学是美的这一初步印象,有利于激发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化学是一门重要的自然学科,在化学中实施美育是用审美的眼光来审视和进行化学教学,从而为通常被视为理性的化学学科插上诗意和灵性的美的翅膀,当作为学习和审美主体的学生以愉悦的心情发现化学是一个充满美的世界时,就获得了不同寻常的感受,并在情感的共鸣中,加深对化学科学价值的理解,得到情感升华,从而自觉地去发现、欣赏和创造化学中的美。本文试图从化学教学中如何实施审美教育作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化学教学中实施美育的基本要求

1、化学教师应该以爱育人。每一个孩子都需要爱,尤其在学校,离开了父母的孩子会感觉没人关心,没人疼爱,这样环境很容易造成孩子冷漠的性格,如果美特别是内在美被轻视,我们怠慢的就不是思维的深度,二十民族的灵魂。

2、化学教师在教学中也应具有一双发现美的慧眼,这样才能诱发学生的美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了消除学生对化学的误解,可以从学生步入化学世界的第一天起,就采用一切可行的手段体现化学美,使学生在化学美陶冶之中,唤起他探究化学美的兴趣、强化好奇心、激发求知欲。

3、化学教师在教学中要以美促思、启迪思维

富有美感的教学内容和外部学习环境,能够吸引学生集中注意力、活跃思维、展开想象,使学生在快乐的情绪下获得知识。

4、化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选择和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科学方法来展示化学美,如多媒体课件、图片、挂图、录像、实习、参观等,强化与美育相关部分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能感受到化学美的存在。

5、化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有计划地实施和开展美育化学中的美育,贯穿于中学化学教育的始终,培养学生化学审美能力和美学修养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要结合具体的化学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统筹安排美育的内容、要求及步骤,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在从九年级到高三结束的化学学习过程中得到全程培养。

三、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美育的因素化学实验美。

化学是以实验基础的科学,因此化学实验美也是化学美育内容的基础,它包括以下几种形式:

(1)实验仪器美

中学化学实验中使用的仪器大部分是一些玻璃器皿,这些仪器往往构造简单、质地清洁,因而易使人产生一种简单、清新和愉悦的美感,具有简洁美的特征,而玻璃仪器在形体上的对称和比例协调,表现仪器的和谐美。

②实验操作美

师生在实验中正确、规范地进行基本操作,灵活、熟练、准确地运用基本操作,合理简捷地安排操作顺序,舒坦大方的演示,这些都表现了化学技能美和表演美。

③实验现象美

千变万化的大千世界、千姿百态的自然奇观、五彩缤纷的节日焰火、扑朔迷离的生命奥秘、悬而未解的自然之谜等,都是化学现象美的体现。

(2)化学理论美

化学理论知识包括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这是对化学物质世界的简要概括、统一的解释和说明,因此具有统一、简洁、和谐的美的特征。

(3)物质结构美

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的结构从微观到宏观都渗透着一种对称的、和谐的美,对这种对称的研究又为人提供了一种认识世界的方法,体现着方法的最优化。

(4)化学用语美

化学用语是表述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变化的符号,它使杂乱无章的物质及其变化变得有序规范、一目了然,它使繁琐生僻的书写变得简洁又清晰,充分体现了简洁和谐美的特征。

(5)化学家的心灵美

化学家不畏艰难、勇于创新、百折不挠、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及团结共事、助人为乐、大公无私、忠心爱国的道德品质。体现了化学家的心灵美。

总之,化学教学中美育的内容非常丰富,化学教师要善于发现、积极引导,帮助学生打开一道通往美丽的化学世界的大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学习热情,从而有效地提高学习成绩。不仅是化学教师,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把美育作为不可或缺的教育目标和手段,对学生进行培养和锻炼,诱发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开阔思路,丰富想象,陶冶审美情操,提高人生志趣,健全人格,培养健康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我相信,只要我们教师能够做到以爱育爱,就定能做到以美育美,真正在教学中实施美育教育,最终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 化学教学中的美育

[2] 改进美育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 中学化学教学中如何实施美育

[4] 通过中学化学教育渗透美育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5] 浅谈化学课堂中的美育教学

美育教学论文 篇2

一、中专语文教学中需要遵循的美育原则

(一) 立足时代变迁原则。

中职语文教材中收录了诸多优秀的文艺作品。学生可以从课文中得到古今中外文学艺术美的熏陶。在不同阶段, 那个时代的作家会因为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自身的知识结构和阶级立场等制约, 影响作家的思想道德、审美的价值和情趣等方面, 导致作家在文学作品中体现出的美的形式、情趣及标准不尽相同。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美育渗透时, 要考虑到上述方面对文艺作品的影响, 客观地、真实地评价作品中蕴含的美的观点和形式, 从中领悟美的真谛。

(二) 重视知识落实原则。

现代心理学家明确指出:“由于外界环境的影响, 绝大多数学生认识世界和生活, 不仅仅是依靠自身的感觉器官, 更重要的是在足够的知识积累基础上进行理性分析。”要想深入学习文学作品, 首先要了解作品创作的背景条件, 具备一些常用的历史知识;其次要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政治观点, 需要有相关的社会学知识辅助;再次要认真研究语言的运用, 需要具备广博的语言学知识;最后要集中解析文学艺术特色, 感受艺术作品的独特魅力, 运用丰富的美学知识等。因为出色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是高度的思想性和精致的艺术美统一。

(三) 突出实践运用原则。

把美育相关的知识转化为学生自觉的行为是美育的 最终目的, 也就是说为了“学以致用”, 将外力内化为自身实践只有学生接受美的熏陶和教育, 才会自觉养成美的行为习惯, 在内心深处自觉埋下美的种子, 不断反省并付诸实践, 久而久之成长为美的捍卫者。在实施美育的过程中, 我们要将突出实践放在首位, 让学生依据美的原则、方法、标准约束自身行为 , 对美的东 西产生渴 望 , 懂得热爱 生活 , 用心体验 生活, 并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美, 循环往复, 积少成多, 创造崭新的生活。

(四) 把握适应发展原则。

大千世界万事万物都有存在的时间和空间, 美的因素会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 美的标准和美的形式不可能总是停留在特定的水平上, 审美教育需要不断更新观念, 创新形式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任何知识的形成都要受到某些特定社会环境和条件的限制, 美育亦不例外。随着社会的发展, 新思想将不断涌现, 这必将作用于美育。语文教师要善于把握时代的脉搏, 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 走在时代的前列。

(五) 拓宽形象思维原则。

只凭借抽象的反复说理和枯燥无味的推理很难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这就好比纸上谈兵, 缺乏实战经验。语文课堂教学可以通过生动活泼的教学手段、活灵活现的场景、尖锐的矛盾冲突等达到美育的目的, 这就是说需要通过渲染感情激起师生共鸣, 通过直观教育形象思维达到美育效果。教师要善于利用课堂“引导学生去探幽寻美, 汲取自然精华的生气, 吸取人类智慧的锐气, 充分释放个性光彩的豪气”。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 启发学生采撷美的花朵。语文美育就是要充分利用一切审美因素, 使语文学习过程成为学习心理最满足、情感体验最愉快、创造性思维最活跃的灵动过程。

二、在作文教学中表现美

社会的发展 需要的是 心理结构 趋向完美 的现代人 , 这是一种相对的完美并非绝对要求, 作文教学作为拓展学生思维的手段自然就成了审美教育的重要教学途径。学生进行构思, 写作的过程就是利用文字语言表达观念和传递情感的过程。在写作过程中形象思维起到了突出作用, 它集中体现了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在作文教学中, 应该在努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的基础上, 让学生发现生活中潜在的美, 挖掘生活美的本质, 用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评判自然和社会中的美丽和丑陋, 不断完善学生的心理结构由此可见写作是阅读的再创造, 是情感表达的继续和深入在作文教学中蕴含诸多美的契机, 在作文指导中同样可以渗透美育。

(一 ) 习 作练 习 , 表 达 美 。

学生需要到现代社会中寻求感知和感受审美, 这样才能写出好文章。社会中存在的美, 不仅仅表现为大自然的朴实美, 更表现为生活的平凡美, 它虽不能用惊心动魄的事件震撼学生的心灵, 但可以真实反映生活的真善美, 具有完善学生心理结构的作用。在作文教学中, 我们要引导学生深入生活, 感受世界, 在司空见惯的生活中深入发现引人入胜的美, 达到心灵的共鸣和灵魂的触动。

法国艺术大师罗丹说:“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学生缺少观察能力, 不少学生在作文课上为写文章而苦恼, 由于思路呆滞闭塞, 形象空泛苍白, 面对纸张而叹息究其原因之一是社会实践太少, 二是缺乏想象能力。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就要丰富学生的生活, 耐心引导学生细致观察和体验生活, 积极投入社会实践, 不断开阔视野, 增加阅历, 这样有了丰富的社会实践作基础, 作文就不再是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自然美是天造地设、令人赏心悦目的奇观壮丽景致, 这些自然景观都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因此, 教师可以在外出活动中组织学生游览山水美景,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观察事物, 细心指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感受山势的险峻、树木的蓊郁、湖水的清澈、花草的芬芳和鸟语的幽鸣等美的事物, 积累丰富的美的表象, 这些表象会成为学生作文表现美的材料。教师应组织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观察和感受人物的行为美语言美、人格美, 也应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丑, 并对其进行揭露、批判, 以此反衬美的事物, 使美能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 ) 习 作 评 改 , 提高 美 。

美的世界无边无际, 除了在教材中引导学生欣赏美, 在生活中感受美之外, 教师更应当通过对学生习作的评改, 进一步调动审美因素, 教会学生对作文中的新颖题材, 优美语句, 精湛的表现形式、手法等认真点评, 激发学生共同分享创作的兴趣, 不断提高审美能力。此外, 学生在感知现代生活的同时, 难免会接触到丑恶的事物。因此, 教师要引导学生正视, 对假恶丑进行揭露, 使学生的思想和行为逐渐趋于真善美, 达到美育的目的。在作文评改中, 要培养学生识别丑恶、批判丑恶的能力, 让学生在反映生活中丑恶一面时, “注入自己的理智和情感, 并在作文中表现出美的力量, 从而使反面素材获得正面批判的美学价值, 使学生能疾恶如仇, 心志中逐渐摒弃消极的因素”。

总之, 进行美的教育, 教师需要在各种教育活动中, 用美的形式和手段播种美的种子, 语文是具有美的魅力的学科,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有很多美的因素可以挖掘运用。中职学生的美感往往十分强烈, 但比较肤浅且不易持久。因此,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 教师既要带领学生深入领会其“共性”美, 又要挖掘审视“个性”美。只有日积月累, 潜移默化, 春风化雨, 点滴入土, 才能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陶冶情操。

摘要:语文教学的美育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感受、领悟、体验、理解、玩味, 得到审美愉悦和提高思想认识等的过程。中专语文教师应自觉遵循美育原则, 将美育意识的培养渗透在教学中。

关键词:美育原则,中职作文教学,习作练习,习作评改

参考文献

[1]时金芳.语文教学设计.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邰启扬, 金盛华.语文教育新思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3]语文教学与研究.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社出版.

浅析英语教学的美育教学 篇3

【关键词】英语教学;美育教学

前言

审美教育是德育工作体系的构成环节,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本文力图通过多年的外语教学实践,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观念,有目的,有意图地探索美育在日常英语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既不忽视外语教学中落实智育的内容,寻找美育的切入点,发挥外语教材中的美育特点又让学生在整体的教育形态中接受综合的教育,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

一、审美教育的途径

在英语教学怎样实施审美教育呢?首先必须遵循英语教学的一般规律和美育的一般规律,为此,要把英语美育的内容和途径形成一个系统。

1、英语美育系统。教师在进行英语教学过程中,采用课内英语教学和课外英语活动的方式对学生有机地进行审美教育,用美学感染学生,师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都充分体现美育的影响力。

2、课内美育系统。教师在课内展示英语美育的同时,也在展示教师的内在美,它包括教师的优秀品质、高尚情操、工作热、健康心、审美观点等;教师的外表的美包括身材相貌、发型服饰、言语情态、姿势动作、风度气质等。教师的教学的美是教学的内容、手段、方法、过程、语言、板书及其组织的最优化和艺术化,其标志是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3、课外美育系统。课外美育即是学生在英语学习社会实践中的美育途径,包括学校美育、家庭美育、社会美育和自我美育。

二、审美教育的方法

1、将美育渗透在英语教学实践之中,即贯穿于听、说、读、写各个环节,寓教于美,以美启真善,以美佐教学。英语美育既不是单纯的英语教学,也不是纯粹的美育,它与艺术学科(如音乐、美术)美育是有区别的,它是英语教学中的美育,达到交际能力与审美能力同步提高的目的。

2、课内外整合,以课内为主,课外为辅。课外美育要采用以学生为主的策略,教师做宏观指导,超前指导和及时指导,采用耐心辅导,课内弥补的方法。

3、课内美育,教师要主导,体现美化自身,树立榜样,以美感人,以情动人。教师是学生的表率,要美化学生的心灵必先美化自身的心灵。因此,教师要努力使自己具有内在的美,诸如品质优秀,情操高尚,事业心和责任心强,热爱英语教育工作,热爱、理解和信任学生,心理素质好,审美心理平衡,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有扎实的美学知识和丰富的审美经验,有较强的理解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同样,教师也应具有外在美的素质:体魄健美,衣着整洁、大方、美观,谈吐高雅,富有节奏、表情和变化,姿态稳重,动作潇洒,风度翩翩,气度不凡等等。

4、美化教学过程,赋教学以美感,让美感助教学。教师要按照最优化原则,适当确定教学的目的和任务,精心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程序,正确选择和运用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灵活组织教学过程,巧妙设计板书,准确使用教学语言,使教学收到最大可能的效果。这种具有科学美、艺术美的魅力的教学,必然会极大地调动学生积极、主动、专心地学习,参与语言交际活动,在美的享受中不知不觉地获得语言知识,形成交际能力。

5、美化教学环境,让学生沉浸在美的氛围之中,耳濡目染,接受美的熏陶,吸取美的营养。英语教师应当与班主任配合,和学生一起创设出美的环境,使教室整洁明亮,桌椅干净,挂图、字画等协调,给人以赏心悦目的感觉。师生情绪饱满,积极踊跃,活而不乱,秩序井然,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关系融洽,互相帮助,配合默契,在这种美的气氛里,教学是容易取得成功的。

6、积极挖掘并充分利用教学中的美育因素。英语美育要重视美感的作用,最主要的是利用好课本。要以教材为依据,课文为中心,文字作品为重点,课外读物为补充,要注意以艺术美和社会美为主,自然美为辅。

7、加强诵读,感受节奏美、认识自然美。英语作为一门国际语言,其自身的美是显而易见的。英语语言清晰,它给予英语以优美的表现形式。通过对英语语法骨架的分析和逻辑推理,培养学生的思辨之美;英语语调的多种变化,丰富了口语的表达内容。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诵读,感受音韵和谐的节奏美。另外,英语流畅、圆润、简捷、快速的书写,堪称绝妙的线条艺术,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8、咀嚼词句,感受意境美、品味语言美。中学英语新教材中,选入了大量的文学作品,且都是名篇佳作,篇章多、题材广,如人物传记、寓言故事、活动记述、社会文化、文史知识、科普小品等。这些文学作品不仅内容丰富、思想性强,而且语言规范简练、鲜活优美、生动形象。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去认识意境之美,从中得到艺术的享受。

9、分析人物,感受心灵美、领悟人格美。人物塑造也是作者在记叙文写作过程中非常重视的一方面。人物塑造往往通过对人物的衣着、语言和行为等方面的描写得以体现。新教材的阅读材料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展示与思考的平台,教师应引导学生树立真、善、美的观念,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

10、启迪心智,辨别真、善、美,动笔创造美。中学英语新教材中选入了各类广告、信函、公告、图表和标志等实用文体,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中学生学语言的目的是运用语言,在英语教学中,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英语活动,如朗诵、表演、听音乐、看录像、开英语晚会、做游戏、郊游、慰问等,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给学生营造出浓厚的英语氛围,教师要让学生在活动和生活中多观察,发现美好的事物,以丰富的想象再现美、创造美的情境,并用准确优美的文字和适当的表现手法,将美好的人和事物再现出来。

三、英语教学提升美育教学的几点建议

1、教师追求的是每堂课都能用最生动的形式,使学生在最愉悦的状态下,获得尽可能多而活的知识,并受到道德和情操的熏陶,要做到外语教学、思想教育和审美情操高度的统一,这就需要教师要有一种无止境的追求。同时它是新形势下的一种探索,它需要教师要有丰富的知识、思想和情操的积累,更需要教师要不断创新和丰富其内涵。

2、审美教育具有一种潜移默化的特点,它主要体现的是一种“渗透”的功能。因此,教师必须充分明确美育的特征,充分利用它的特点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注意落实美育的教育内容,达到教育的最优化,这需要教师要作好充分的备课,主动、自觉地体现美育的教育内容。

3、美育的过程是一个感悟的过程。教师应通过一定场合去讲演、体验它的美的内涵,教师绝不应死板、机械、刻意地去陈式化的讲解或任意扩大,这样反而会适得其反,不能机械操作和模仿,防止走过场,这反而破坏了美育本身的美感。

结论

美育是一项铸造灵魂的宏大工程,是造福学子的千秋功业。作为传授语言知识的英语教师应立足讲台,向学生传播美的语言,灌输美的思想,坚定不移地抓好美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将美育这颗种子植入英语教育的沃土,通过我们的悉心呵护,这片沃土一定能开出美不胜收的花朵。

参考文献:

[1]何可抗.教育技术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蔡玉霞.试论美育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咸宁师专学报,2002,(2)

美育教学心得体会 篇4

音乐美育的基本性质音乐美育,就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音乐艺术内容,按照音乐美的规律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音乐审美教育,以促进人的素质全面、自由、和谐发展。音乐美育坚持德智体美等诸育的统一,坚持理论与实践、情感与认识、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统一,它不是狭义的技艺性教育,不局限于培养训练学生的音乐才能和技巧,而是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完善和和谐个性的人。

智者普罗塔哥拉认为:“音乐教师不只是教会学生识谱、唱歌,重要的是使学生从音乐学习中养成自制以摒弃一切陋习。通过和谐的旋律来陶冶性情。)音乐美育应该在开发学生智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完善其个性,培养健康、高尚的音乐审美情趣,通过对音乐作品的感受、体验、玩味和领悟,树立正确的音乐审美观念、高尚的音乐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音乐美育如何促进人向善呢?我们知道,德育教育主要是通过政治理论、社会舆论和行为规范来约束人的行为,它往往只诉诸于人的理智,总是以说教形式要求人的言行符合社会道德行为和客观社会的价值标准,其教育手段和形式显得呆板、严肃和单调。而要使道德教育真正在每个人的心灵深处扎根,仅仅依靠传统的思想灌输和道德训诫的方法,已很难完全适应新的社会发展需要。要使人们的言行、情感、思想意识等自觉地遵循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要求,音乐审美教育将可以发挥它独特的作用。这是因为音乐审美教育既不带任何强制性,又不带个人功利性,它是在诉诸人的情感和唤起人的情感的过程中,以审美的方式来培养和完善人的道德人格的,因此,它对人的感染力强烈、深刻、持久

中师音乐技能教学与美育 篇5

中师音乐技能教学与美育

在音乐教学中,通过唱歌课、欣赏课中美育的体会和渗透,不仅使学生掌握必备的.技能知识,更能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审美观念,对德育、智育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教师应加强自身学识和气质修养,达到内在美、心灵美、人格美的理想境界.

作 者:曹莉 作者单位:运城学院师范分院,山西运城,044000刊 名:新西部(下半月)英文刊名:NEW WEST年,卷(期):“”(12)分类号:G65关键词:歌唱教学 欣赏教学 技能教学 审美

高中语文诗歌美育教学意义探讨 篇6

摘要:随着新课改内容的不断深化,教育界对语文诗词教学的实效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对高中语文教师也就提出了更高的专业素质要求。高中语文教师需要在不断积累自己的古典文化底蕴同时,还要对诗歌教学课堂的结构进行合理的设计,以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为主,并科学的运用诗歌美育教学,从而使学生的文学素养得到有效的积淀。

关键词:高中语文;诗歌;美育教学;意义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0-0154-02

高中阶段语文诗歌的学习,是促进高中生更好的理解古代历史文化的过程,该项学习内容能够对高中生的诗词歌赋文化审美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进行显著的提高。因此,高中生对于诗歌的学习并不应只局限于应对考试试题,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提升自身的诗词鉴赏能力与阅读品位,并进行文学底蕴的有效培养。

1.高中语文诗歌美育教学价值

诗词的鉴赏可以通过两方面来进行:第一层面可以通过对于诗词的字面意思来解析诗词。通过学生对于诗词大意的理解及诗词中的潜词造句来分析诗词中语言、文章格式上的艺术性。第二层面可以通过在对诗词译文,字句解析的基础上深入分析诗词的深层含义、文章主旨、思想感情以及作者的心理语言。

高中语文诗歌美育教学意义在于使学生充分了解我国古代文化,并感受我国文化底蕴,不断加强学生的文学修养,提高学生的文艺想象力和文学创造力。在语文诗歌的美育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对古诗词的学习理解,使其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与审美能力得到双重的提高,进而加强学生的文学价值观。

2.高中语文诗歌美育教学应用的策略

2.1 重视诗歌景色描写,使学生更好的掌握寄情于景的内涵。在诗歌当中景色的描写,对于整个诗歌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太白通过区区20个字描绘了一幅群鸟高飞,绝尽踪影,诗人独坐山巅,与群山对视的波澜壮阔的景象。在诗歌当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诗中景色描写对当时作者身处的环境进行感官体验,并在脑海中形成一幅有质感的环境画面,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充分的体会到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也明白李白看透了世态炎凉的苦楚。本诗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从景色描述中增添了诗人孤寂之感以及独坐敬亭山的无奈之感。另外,在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该诗通篇都是描写景色,从而更好的为我们呈现了一幅钱塘湖畔草长莺飞,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迷人春色。作者虽然没有直接表达自己的心情,但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文章中美好景色描写,体会到作者对于自然的热爱以及对生活的赞美之情。

2.2 重视诗歌背景介绍,使学生更好的体会诗歌创作的主旨。在对古诗文进行研究时如果不结合作者与时代背景,就很难真正全面理解诗词的真正含义。在语文古诗词的教学中,教师除了要带领学生研究诗词的字面意思,更要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当时的境况对诗词进行研究,这样才能更的理解诗词,对诗词进行深度剖析。例如,毛主席的词《西江月?井冈山》如果只是直接告诉学生诗词表达了作者对于革命坚定的信念等,学生恐怕不会对文章有深刻印象,也起不到教育教学作用。应该结合创作当时时代背景,中国新民主主义工农革命进入艰难时期,敌人向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二次围剿,在这种情况下毛主席创作出了《西江月?井冈山》表达了主席对于革命坚定的信念。教师通过对背景的介绍,使学生就能更全面深入理解作者创作诗词作品的用意,即体会诗歌创造的主旨,从而实现美育教学的根本目的。

2.3 重视诗歌的诵读,使学生更好的感受诗歌的美感。诗词中有些词句、段落需要反复朗读充分理解其中的深层次含义,因此在古诗词教学课程中,教师需要组织学生对诗词进行反复,且带有感情的朗读。在朗读前,教师要对学生应该注意的朗读技巧以及文中重点词句进行主要讲解。在此基础之上,通过对古诗词的朗读,使学生在脑海中形成古诗词的画面美感,使学生更能充分理解诗词所要表达的含义与作者的心内旁白。

2.4 重视诗歌的意境分析,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诗歌的中心思想。文学作者通过古诗词中对事物意向的描写,从而将画面的质感构筑出来。古诗词教学的重点就是引导学生通过对诗词中意象的剖析来参悟诗词的深层次含义。例如苏轼的作品《蝶恋花?春景》“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一文中,作者通过把残花、燕子、河畔人家、纷飞的柳絮等作为意向进行描写。全篇进行景色描写,展现出了一副暮春时分的画面,虽然没有直接抒情,却向人们表达了中伤感的情怀,使学生更深层次的挖掘诗歌所呈现的中心思想。

2.5 重视知识的创新拓展,使学生更好的分析诗歌的新知。课堂教学是古诗词教学重要的一环,但不是唯一一环。学生对于古诗词的认知仅仅局限于课堂是远远不够的。所以,组织学生进行课外训练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通过对课程中所涉及到的古诗词相关知识进行理解整合,从而组织学生进行课外拓展。通过对古诗词知识进行不断的创新与拓展,从而帮助学生提高对诗词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使学生在日后的诗词鉴赏中学会举一反三。这样除了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古诗词知识的理解巩固外,还可以更好的提高学生文学素养。同时,也能够强化同学之间的有效交流,从而实现共同进步的古诗词美育教学目的。

3.总结

综上所述,在高中诗歌美育教育过程中,教师对诗歌字面意思讲授固然重要,但更应该注重对于诗歌所反应的中心思想、情感基调、作者背景的深度教学剖析。这样既能使学生全面深入的掌握诗词内容,完成教学任务,更能显著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艺术欣赏、创造能力,从而实现诗歌美育教育的全过程。

参考文献:

阅读教学中如何实施美育 篇7

一、以美的形象感动学生

美的形象是指教材中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生活意象, 它主要指人物。邹韬奋的《我的母亲》中母亲有活泼的欢悦的柔和的青春的容态, 可爱的性格, 努力的精神, 能干的才情, 她是封建社会中无数平凡母亲的代表形象。邹韬奋表达了对母亲的深切怀念之情, 这时老师应激发学生对自己母亲的热爱、感念和尊重。还有《沁园春·雪》中北国美好的河山, 历史上有为帝王的形象, 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伟大的抱负和无比坚定的信心跃然纸上, 具有英雄美的形象。但是教材中的美感形象大都不能直接诉诸学生的感官, 而是以文字形式间接塑造出来的。为了帮助学生, 教师可为学生提供幻灯、挂图、录象等教具, 以引起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找出美的形象, 也可为学生讲述文章的写作背景, 结合人物的言行, 体会出形象美, 更可启发学生提取自己头脑中积累起来的生活表象, 让表象与课文中的语言文字相互印证, 从而获得美感形象。在教《沁园春·雪》时, 我先把一幅《江山如此多娇》的放大图挂到黑板上, 让同学们体会词人写景千万里, 大气磅礴以及博大的胸襟, 豪迈的气概, 我再让学生联系主席当时的地位, 加之他个人所特有的才华和理想, 还有无比坚定的信心, 顿感英雄形象高大, 学生情绪高涨, 讨论问题热烈, 此时, 水到渠成, 我抛出问题直接点出人物形象, 效果很好。

二、以美的意境陶冶学生

美的意境是指教材中所描绘的生活情景或自然景色与作者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 而形成的一种美的环境。它包含情与景两个要素, 其中情是内容, 景是手段, 情与景的巧妙结合, 就构成了美的意境。中学语文教材中, 不少课文借助语言文字创造了美的意境。如《醉翁亭记》一文, 先描述出滁州山川美景, 描绘了一幅游乐图, “滁人”被置于显著的位置, 不难看出, 人们这样高兴, 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 而生活安定富足又跟太守的励精图治有关, 所以, 课文的描写, 为表达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创造了良好的意境。

在阅读教学中, 为了让学生入境, 受到美的意境陶冶, 教师可以开展生动入情的讲述, 使同学入境, 也可创设一种气氛, 让学生在具体环境中入境。如教《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 我先设置场景, 创设一种气氛:中秋之夜, 远离家乡, 仕途失意, 该是怎样的一种心绪?同学们回答之后, 我再往下引导, 作者此时的愁情已经飞到天宫之上, 这是人间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同学们很自然地想象着月宫的生活景象, 入境学词, 理解颇深。

三、以美的事理启迪学生

美的事理是指教材中描述的各种事件、言语中所包含的道理。如《岳阳楼记》一文, 通过课文的描写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情怀, 教人做人的道理。

由于教材中蕴含的美的事理未必都那么显露于外, 所以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应在引起学生的审美直觉和审美情感的基础上, 作适当的理性分析, 帮助学生认识这种蕴含在教材中的事理美, 让学生得到启迪。如教《记一辆纺车》时, 我分析到, 在艰苦的环境里, 战士们自己动手, 丰衣足食, 以乐观的态度战胜困难, 这是一种思想美。同学们再与自己的生活作比较, 又给自己的生活增添了新的内容。

小议作文教学与美育 篇8

关键词:作文教学;审美情趣;审美观点;加强培养

语文教学教学是对学生美育的一个重要阵地,而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作文教学不仅要重视学生的观察方法、表现技艺的训练,而且要加强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正确审美观点的培养,以发展他们的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如何通过作文教学对学生进行美育呢?

首先,诱导学生感知人物的心灵美。人物美是社会美的核心,人既是社会的产儿,又是大自然的产儿,因此,人的美就包括社会的心灵美(内在美),又包括自然性的形体美(外在美)。但从中学生的作文实际看,他们大都比较注意捕捉人物的外在美,像“长长的辫子”、“水汪汪的眼睛”等字样在作文中常常出现,而对心灵美却表现不够,甚至会歪曲一个美好的人。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一定要使学生明确人的重要本质是内在美,不能把目光停留在外在美上。要用奥斯特洛夫斯基的话教育他们:“人的美,并不在于外貌、衣服、发式,而在与他的本身,在于他的心灵,要是人没有内心的美,我们常常会厌恶他漂亮的外表。”人物美的实质在于理想、情操、道德品质的美。例如,在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愚公的形象一直被称为美的形象。《愚公移山》并未勾画愚公的外在形象,他的美在于“年且九十”,“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毅然决定“毕力平险”。他挖山的目的是为了开辟道路,方便交通,既利于自己行走,也方便了邻人,因而这种理想是崇高的。

教师要提倡学生写内在美和外在美统一的人物。契科夫说:“人应该什么都美,容貌、衣服、心灵思想。”但是,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人有千百,各种各色。的确有一部分人,不仅相貌美丽,内心也善良,是美的统一,美的楷模。但是,也确有一部分人外貌丑陋,但内心善良;还有一部分人相貌漂亮,而灵魂丑恶。所以,教师要提醒学生不要以相貌的美丑来判断人物美丑的标准,而要观察人物的言行来看他是美是丑。因为人物的内在美主要是通过他的行为美、语言美表现出来的。

美的人物不仅仅是指那些英雄人物,在周围普通人的身上也有美的闪光。在生活中,到处可见美的人:忘我劳动的工人、农民,现身教育事业的教师,认真听课的学生,礼貌待客的服务员……教师要指导学生,從普通人的身上发掘出美来。提倡描写心灵美的正面人物的同时,也不排斥写心灵丑的反面人物。因为生活中既有美,也有丑。只是学生不能很好的把握美与丑。教师要正确引导他们认清美与丑,从而歌颂美的,批判丑的。

其次,培养学生领略自然风光的能力。学生一谈起自然风光美。认为杭州的西湖,泰山的极顶是美的,长江的汹涌澎湃是美的,而天天目睹的环境却是一无美处。学生写《初到校园》,因感知不到校园的美,便在施工的现场凭空添上一个枝叶繁茂,花香四溢的花圃。这说明,他们欣赏自然美的能力还很不够,而这种能力需要多次有意识、有目的地反复训练才能形成。自然美具有极大的诱发力。学生走向大自然的怀抱,顿时会产生一种赏心悦目、心旷神怡的感觉,得到美的享受,激起表达美的愿望。教师应和学生一起去观察、交流感受。

观察自然事物的美时,要引导学生发现形式的美。因为美的事物都是内容和形式的同一体,但自然美却更重形式。形状、色彩、音响、气味等都是自然美的形式因素。比如:花有绚丽的色彩美、婀娜的姿态美、诱人的馨香美等。不仅如此,还要引导学生发现自然美的多面性和易变性。既然自然事物本身具有多种形式因素,人们就可以从各个的角度去发现它的美。不同侧面与人的关系不同,给人的感受也不同。比如黄山,八音鸟的歌声与“兰香灯笼”的幽香使人感到优雅,山峰的突起与云海的变幻使人感到雄奇。这就是自然美的多面性。自然美还因自然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所以他的美并不永恒。黄山的“枫松相间,五色纷披”,随秋天的过去而改变;“来去无定”的雾气,翻腾变幻的云海,会霎那间化为乌有;雨后瀑布,因久旱而断流;校园里的扑鼻花香,会因花谢而消失。只有让学生了解了这些,才能准确的表现自然美。

观察的对象、范围应集中些,要从看得见、摸的着的景物入手;要帮助学生编拟观察提纲,理清观察顺序,选好观察角度,然后逐步提高要求。罗丹说:“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发现出美来。”为了培养学生感知自然美的能力,要注意培养学生善于从不显眼的、看来平淡无奇的景色中去发现美。

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做到情景交融。因为观察自然景物,除了它本身美的特征起作用外,还受欣赏者的生活体验或者愿望的影响。对于同一景物,不同心境的人会产生不同的感受;一个人的心境不同,观察同一事物所得的感受也不同。因此,使学生写出不同的感受的作文是很有必要的。

在“用数学”教学中进行美育 篇9

摘要:新课程标准指出: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对学生实施美的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享受美、从而形成美的心灵、美的灵魂。本文就‚用数学‛教学中创设情景等进行美育初步探讨

关键词:‚用数学‛ 美育

一、美育的功能

(一)美育涵义 《美学与美育》对美育的阐述是:‚美育,全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它是运用美学原理,用自然、艺术等审美材料来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和整体素质的教育手段。其目的是要达到培养审美感受、审美创造的能力,更为主要的是培养人身心和谐、全面发展的整体素质。‛ ‚美育的作用:①以美导善,在提高审美能力的同时,培养高尚的品德情操。②以美导真,在美育中提高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去认识、发现社会、自然的规律。

(二)美育的重要性

1、美育是素质教育成败的关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素质教育是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综合人才为目的的教育。美育是以塑造完美人格为最终目的,以艺术和现实美为教育手段的审美教育。其性质是培养人的正确高尚的审美观念,提高人的审美与审美创造能力,进而塑造完美人格。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就是要将道德、知识等教育转化为人的一种精神素质,使之成为真善美相统一的人格。哲人曾经说过:‚知识弥补不了道德的缺陷‛。‛日常生活中常有这样的现象:有些人书读得不少,人品也不错,可就是不会运用,甚至成为书呆子,这和平常缺乏美育教育,形象思维能力低,缺乏想象力有着直接的关系。

2、美育有利于培养合格人才

社会发展到今天,已经进入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我们的教育,应该转向培养有智慧的人才。美国诗人惠特曼说过:智慧是从灵魂中引发出来的。智慧是知识、修养、经验与情感的有机结合,是人的一种素质。在现代社会中,一个人不管干哪一行,如果不懂得美学和审美,就不可能真正做好工作,成为优秀人才。事实也表明,真正有名望的大学者,他们的成功和他们所受到的良好美育是分不开的。1978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格拉索在回答‚如何才能造就好的科学家‛的问题时说过:‚往往许多物理问题的解决并不在物理范围之内,涉及多方面的学问可以提供广阔的思路,如多看看小说,有空去看看动物园也有好处,可以帮助提高想象力......‛。

3、美育是新课标的要求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对学生实施美的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享受美、从而形成美的心灵、美的灵魂。

二、数学的美有哪些方面 罗素说过:‚数学在使人赏心悦目和提供审美价值方面,至少可与其它任何一种文化门类媲美。‛人们认为数学美就在于其简单、和谐、严谨、奇异等形式,它是数学创造的自由形式,它揭示了规律性,是一种科学的真实美。数学的简单美具有形式简洁、秩序、规整和高度统一的特点,还具有数学规律的普遍性和应用的广泛性。反映和研究客观规律的数学科学,集中反映了和谐美的特征。严谨性是数学的独持之美。数学中新颖的结论、出人意料的反例和巧妙的解题方法都表现出了一种独特的令人惊讶的奇异美。

三、在‚用数学‛教学中怎样进行美育

(一)创设情景

1、创设美的情景,以美导善。‚用数学‛体现着数学的所有美。从现代教学论的观点看,‚教学就是环境的创造‛,就是为学生设计一个充满趣味和挑战性的学习的情境,提供学生解决问题全面清晰的信息,引导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中,自已动手动口动脑筋探索知识进行学习,掌握数学知识提高能力。创设美的情境,在情感上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在方法上能促进学生的方法的正迁移,在知识上能促进知识的同化,同时达到提高审美能力的美育目的。

2、创设真的情景,以美导真。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数学课程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让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也就是说,‚用数学‛就是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它体现的就是科学的真实美。在‚用数学‛教学中创设真的情景,可以达到以美导真,提高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去认识、发现社会、自然的规律的目的。

(二)陶冶情操,培养完美人格

1、树立信心

数学来源于生活并运用于生活。学生学知识就是为了用知识。就用数学教学而言,更强调的是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有克服困难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对自己得到的结果正确与否有一定的把握,相信自己在学习中可以取得不断的进步,从而切实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从而更喜欢数学。

2、求实精神 数学语言的严谨性可以培养学生言必有据,一丝不苟,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高尚品德;寻觅数学结论完美和解题方法最优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标新立异、勇于探索、坚韧不拔、顽强拼搏的坚强意志。

3、团队精神

所谓团队精神,简单来说就是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的集中体现。团队精神的基础是尊重个人的兴趣和成就。核心是协同合作,最高境界是全体成员的向心力、凝聚力,反映的是个体利益和整体利益的统一,并进而保证组织的高效率运转。在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团体对数学问题的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尊重与理解他人的见解;能从交流中获益。培养合作精神。

4、创新精神

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在用数学教学中应该致力于使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激励学生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总之,在用数学教学中进行美育,就是通过创设真实而美的情景,通过情感教育,让学生在美的熏陶中开启心灵,以自己的知、意、情去追求客观世界的真、善、美,引起精神上的升华,产生情感共鸣,起到美化心灵,净化感情,陶冶情操形成完美人格的效果

参考文献 陈 浩 美学与美育

上一篇:捐赠仪式村委会发言稿下一篇:【实用】个人工作自我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