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渗透德育教育

2022-11-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语文教学渗透德育教育

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德育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德育

摘要:新课改下,教育逐步全面化、系统化,改革的教育方式下语文教学要实行德育原则,小学阶段的全面思想教育至关重要,尤其是五年级的小学生,面向初中的过渡时期,更要注重德育,理解德育。德育,是集政治、道德与心理品质于一体的思想教育,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这一思想,是教育改革之下的一项重要议题,小学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有效利用教学资源,以多形式的教学方式渗透德育教育,使小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德育教育;渗透方式

小学阶段学生的品德形成极为重要,阅读在教学中也占有较高的比例,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充分重视此年龄阶段的学生德育教育培养,在传授语文知识的基础上,阅读课文的过程中,用以下形式把德育渗透于教学中,潜移默化,循序渐进,以达到提升学生德育素质的目的。

一、在课本中创设问题,渗透德育教育

新课改下,情境教育模式逐步深入在教学中,而阅读是一项需要动脑的智力活动,如果要使小学生真正去理解课文,就要创设问题情境,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一方面可以激发小学生求知的欲望,另一方面在寻找答案的阅读过程中,实现了渗透德育教育的目的。例如,部编版教材中《清贫》一文讲述的是大官革命者的清贫故事,语文教师可以先问学生:“你们理解的清贫是什么意思?”,“在清贫中我们感受到的是快乐还是痛苦?”接着,让小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体会革命工作者在为国家做贡献时,理想为自己带来的充实感,虽然国民党士兵在地毯式搜查革命工作者的身上,依旧没有搜到他们想象的贵重物品,因为在革命工作者心中,物质的匮乏不是清贫,最贵重的东西是心中的理想,他们虽然“清贫”,但是快乐。通过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可以使学生深度思考,学习革命者的高尚觉悟,心存理想,努力实现理想,通过在创设问题中,渗透德育教育。

二、在朗读过程中,指导渗透德育教育

朗读课文是德育渗透的有效手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可以深刻地体会课文中的情感,从而在思想上得到升华,语文教师应鼓励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熟练朗读之后,再有感情地去朗读,这样,更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课文中的情感表达及思想渗透。例如,语文教师在指导小学生朗读《月是故乡明》时,首先让学生试着去泛读一遍课文,并询问学生范读一遍之后,这篇课文大致讲了什么内容,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纠正错误的理解,并加以指导,经过小学生一次次的朗读,和教师从旁的及时指导,层层深入理解,逐步将德育教育渗入在朗读教学中,让学生领会朗读的意境。在此基础之上,语文教师可借助网络多媒体的便利条件,在小学生已经能够熟读的情况下,配以合适的背景音乐,在音乐声中,将自己融于文字之中,深刻领会作者对故乡的情怀,不论身处何地,都心系故土,培养学生要不忘本、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优秀品质。

三、在欣赏品鉴名句中,渗透德育教育

在部编版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收录了很多的千古名句,这些名句之所以源远流长,其内含的优秀德育思想必然是广为傳颂的,有效阅读并理解这些名句中的思想精髓,一方面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另一方面,也在名句中升华了德育教育。例如,小学部编版课文《将相和》中,蔺相如说的一句经典的话,以秦王不守信用为铺垫,引出要拿15城池换和氏璧,否则人玉俱毁的话语,广为后人称赞。语文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根据历史背景仔细阅读课文,并分角色带入感情深刻体会去欣赏这些名句,诠释人物性格,蔺相如的临危不惧的果敢,才使得赵国没有蒙受损失,传为佳话,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习蔺相如的优秀品质,从名句中体会好的品德,在欣赏名句中渗透优良德育教育。

四、在课本的人物分析中,渗透德育教育

人物的优秀品质影响力不容小觑,小学生模仿能力很强,课文中人物的光辉形象需要小学生去效仿,以分析人物值得学习的地方,运用人物力量,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引导小学生向优秀人物学习,借鉴他们值得学习的地方,在学习部编版五年级语文教材文章《田忌赛马》时,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分角色阅读课文,把握“得意洋洋、轻蔑”等词语语境的阅读,体会课文中表达的思想,分析齐威王、田忌、孙膑的人物特点,学习到人物的优秀品质,比如孙膑的冷静,清晰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细心观察的能力。反之,语文教师应教导学生,遇事不应狂妄自大,沉着冷静才能更好地处理好事情,并让小学生积极发言,讲讲他们心中想效仿的人物,可以是生活中的,也可以是书本里的,这样,可以加大学生课外阅读的书本量,也可以使德育教育通过人物分析渗透在教学中。

五、在课本的故事情节构思中,渗透德育教育

课文中表达的思想,是作者情感的体现走向,而这样的情感走向,是由通过情节来体现表达出来的,因此,语文教师应当引导小学生在阅读中分析故事情节的发生起因、发展方向、故事结局,通过对课文情节的全过程剖析,理清课文文脉的基础之上,把握文章作者要表达的思想主题,代入式以共情方式进入故事构思中,以激起小学生的情感共情,从而达到渗透德育教育的目的。例如:在讲解部编版五年级教材《军神》一文时,语文教师应让小学生泛读课文之后,列出故事的发生(一名病人到了沃克的诊所)、故事的发展(在需要右眼摘除眼球这样的剧痛下,病人要求不打麻药,理由是怕损伤大脑,医生佩服)、故事的结果(从医多年的沃克敬佩的称刘伯承为军神),在这样的故事构思中,小学生可以快速进入故事情节,并将情感代入,真切感受刘伯承因为疼痛抓烂新床单的剧痛,从而理解沃克对刘伯承的肃然起敬,那是一种坚韧和勇敢,语文教师在引导小学生体会情节发展的同时,学习刘伯承的勇敢坚韧的优秀品质,渗透德育教育。

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多形式的语文阅读教学,在阅读体会中渗透德育教育,以分析、思考、总结、深入理解把德育渗透在语文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分步骤、分层次把教材特点分析透彻,用敏锐的观察力、多样的教学手法,帮助小学生通过阅读带入课本的情境中,以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学习、领略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从而塑造健全、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更好地走入社会。

参考文献

[1].赵欣.文以载道立德树人——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教育[J].教师,2014,(3):10.

[2].何红.浅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德育渗透的主要内容[J].基础教育研究,2012,(18).61.

作者:秦小英

第2篇: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的教育和科学的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及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逐渐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就应当充分挖掘教材,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结合实际,学科渗透,巧妙地融爱国主义教育、环保意识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生命意识教育、谦虚上进教育以及责任感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

一、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德育教育的永恒主题,在德育教育中爱国主义教育应摆在优先的战略地位。语文学科蕴涵着生动、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因素,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该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渗透,使爱国主义教育与语文学科教学有机地统一起来。如,在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时,主人公小弗郎士面对国家的沦陷,把自己的满腔爱国热情表现在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学习上,让学生深入了解体会这种感情。还可以针对学生普遍重外文轻国文的现象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给学生以启示,使学生懂得:爱国并非空洞遥远的概念,爱国就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就在人們的身边。

二、在语文教学中渗透集体主义教育

现代青少年大都是独生子女,优越的生活条件和父母的精心照顾、培养教育使他们有聪慧能干的优点,但同时也滋生着个性强、突出自我和骄纵任性等缺点,尤其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毛病特别严重。在教学中,怎样让学生懂得个人服从集体的协作关系而且要有团结合作、互帮互助的集体主义观念呢?如,在学习《斑羚飞渡》这篇文章时,先让他们整体感知内容:一群斑羚被逼上伤心崖,陷入进退维谷的绝境,老斑羚为了赢得种群的生存,心甘情愿地选择死亡,让年轻斑羚获得新生。借此启发学生: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需不需要这种集体主义精神呢?让学生与这种精神相比较,谈认识,从而让学生明白,生活中的的确确少不了这种团队合作、自我牺牲和集体主义精神。

三、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意识教育

古人云,“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育人教育的作用之大由此可见。而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都仅有一次,是来之不易的。如,针对一些学生浪费生命的现象,在教学《热爱生命》一文时,可以教育学生不要因为生之本质在于死就任意把生命浪费掉,而是应该凭借对时间的有效利用,去弥补匆匆流逝的光阴。特别是有些中学生,由于缺乏对生命的认识,不尊重自己的生命,把自己的生命当作儿戏,吸毒、泡网吧、轻生、群殴致伤致死等这些不光彩的事时有发生。针对这些情况,可以结合《敬畏生命》一文的教学,让学生了解到: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经过豪华的、奢侈的投资之后才得到的。因此,每个人都要珍惜、热爱这来之不易的生命。

四、在语文教学中渗透责任意识教育

一个人富有强烈的责任感,是有所作为、事业成功的基本因素之一。如果学生缺乏责任感,就难以担负起时代、国家赋予的重任,而起重要作用的正是学校的教育。但在现实生活中,有的学生出现了话不由衷、不负责任的言行,作为语文教师,应把学生的这种不良行为扼杀在萌芽状态里。如,在学习莫怀戚的《散步》时,先引导学生理解“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一句的深刻含义,那就是体现了作者肩上肩负的承上启下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进而启发学生联系实际,思考:在生活中需不需要这种使命感和责任感?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谈感受,使学生的责任认知与现实状况有机地联系起来,并逐步落实到行动上,培养起学生的责任感,有效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五、在语文教学中渗透谦虚诚信教育

韩愈强调:“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阅读好文章,就是和大师对话,由于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社会阅历有限,不能很好地理解文章的言外之意,这就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蕴涵在文中的深层含义。如,教学《秋水》《两小儿辩日》两篇课文时,教师就可以适时准确地加以引导拓展,让学生明白学无止境、人活到老学到老、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道理,唯有如此,方能不断进步。诚信是做人之本,诚信是立世之基,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诚信越来越值得人们关注。如,在教学《陈太丘与友期》一文时,教师就可以把诚信作为教学的重点来加以引导、点拨,列举生活中诚信与不诚信的事例来教育学生,引导学生从小就做一个诚信的人。

总之,教育贵在以人为本,作为语文教师,应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语文,并在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渗透德育教育。

作者:敦东霞

第3篇: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教育被誉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不只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特别是处于新世纪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更是任重而道远。“学语文,就是学做人”,这是我国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给我们留下的至理名言。《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的教育和科学的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及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逐渐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该如何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呢?我们应当充分挖掘教材,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结合实际、学科渗透,巧妙地融爱国主义教育、环保意识教育、生命意识教育、以及责任感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

一、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德育的永恒主题。德育教育更摆在优先的战略地位。语文学科蕴含着生动、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因素,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渗透,使爱国主义教育与语文学科教学有机地统一起来,如在学习《呐喊自序》时,让学生了解到鲁迅的救国之梦,因为父亲的病世,再加上生活的困苦,鲁迅进学堂读书,后来又到日本学医,准备以医救国,但是,在看到一人被砍头而国人显出麻木的神情时,鲁迅便弃医从文,想用文学来唤醒麻木的国民意识。作为新世纪的青少年,又该如何对待自己祖国的文学呢?给学生以启示,教育学生爱国并非空洞遥远,而就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在我们的身边,这就是爱国的行动。又如在教授《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时,先让学生充分体会志愿军战士那种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在感动氛围的基础上,再启发引导学生:那么在和平年代的今天,我们还需不需要这种精神呢?以及该如何去做才是爱国的?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谈一谈自己的感受,从而培养起学生的爱国意识。

二、语文教学中渗透环保意识教育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环保已经成为与人类休戚相关的热门话题。实践表明,搞好环境保护既要靠管理,靠科学技术,更要靠不断提高全民族的环保意识。而学校教育首当其中要承担起培养下一代人环保意识的任务,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有必要结合教材渗透环保教育。如在学习《花未眠》一文时,首先让学生了解沙漠对人类的危害以及想要战胜沙漠必须付出巨大代价。其次,启发学生,土地沙化的原因是什么呢?原来是我们人类人为造成的,那我们人类就得自食其果。再联系实际,谈谈近两来西北地区发生的“沙尘暴”给人类造成的巨大危害,然后再启发学生为了我们人类以后不再遭受土地沙化之苦,我们该如何做呢?引导学生从我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和带动身边的人。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使之真正成为全社会共识。那么,我们的唯一家园-----地球会变得越来越美好。

三、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意识教育

古人云:“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育人教育的作用之大由此可见。而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都仅有一次,是来之不易的。针对我们的一些学生有浪费生命的现象,在授《宽容》一文时,我教育学生不要因为生之本质在于死就任意把生命浪费掉。而是应该凭时间的有效利用,去弥补匆匆流逝的光阴。针对我们的一些学生认为世上无爱心从而把自己的爱心收藏起来的这种现象。教育学生只有尊重生命,才会爱惜自己,进而爱惜他人。在学习《花未眠》时,让学生了解到作者先是尊重生命,然后才会去爱花,这是发自灵魂的爱。但是我们的一些中学生由于缺乏对生命的认识,不尊重自己的生命,把自己的生命当作儿戏,吸毒、泡网吧、轻生、群殴致伤致死等这些不光彩的事不乏发生。针对这些情况在教学《敬畏生命》一文时,我让学生了解到: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经过豪华的、奢侈的投资之后才得到的。因此我们每个人都要珍惜、热爱我们这来之不易的生命。作为世纪之交的中学生,应该试着去尊重生命,热爱生命,那么就会发现我们的生活处处有爱心。法国著名美学家罗丹说:“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发现”。我要说生活中不是没有爱心,只是我们缺少发现罢了。

四、语文教学中渗透责任感教育

一个人富有强烈的责任感是有所作为,事业成功的基本因素之一。如果学生缺乏责任感,就难以担负起时代、国家赋予的重任,而起重要作用的正是学校的教育。但现实生活中有的学生出现了话不由衷、不负责任的言行,作为语文教师,应把学生的这种不良行为扼杀在萌芽状态里。如在学习莫怀戚的《散步》时,先引导学生理解“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的深刻含义——表现了作者肩上肩负的承上启下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进而启发学生联系生活,我们需不需要这种使命感和责任感呢?要求学生结合自己谈感受,使学生的责任认知与现实状况有机联系起来,并逐步落实到行动上,培养起学生的责任感,能有效地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总之,教育贵在以人为本,语文学科是集知识性、科学性、思想性于一体的综合学科,作为语文教师,应让学生在快乐创造中学习语文,更应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渗透德育教育,愿能在新形势的大语文背景下谱写崭新的一页。

作者:吕丽芬

第4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数学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数学传授的是理性知识,其思想情感是隐藏的。需要我们不断挖掘其丰富的内涵,适时地创造渗透思想教育的环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铸造健全的人格,成长为符合社会需要,时代需要的人。

俗话说,教师不仅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新课程标准也强调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就是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和道德教育。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呢?这是我们应该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首先,要增强教师的德育意识,充分挖掘德育素材,注意德育工作的全面性。

一、数学知识的教学与生活实际的应用相结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的。

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在教学中,通过说明数学在日常生活、生产、科技方面的广泛应用,可以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深入浅出地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让学生把今天的学习同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逐步联系起来。在这方面,我经常让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学了计量单位和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和周长公式后,让学生测量操场的跑道长度、教室的面积等。还学习了解答应用题的方法,让学生运用方法去解答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样,学生将逐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人们生活与国家建设都离不开数学,只有学好数学,将来才能适应社会,更好地为建设祖国服务。从而不断激发学习兴趣,逐渐养成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兴趣。

二、通过数学教学训练,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积极进取的良好品质。

数学是一门系统严谨、论证严格的学科,要求运筹有章、计算有法、应用有方、分析有规,始终要求人们不可违背数学的科学规范。在数学教学中,应着意引导学生分析、推理、概括、判断、遵循一定的逻辑规律,做到步步有据可依、有理可推。通过对数学解题规范性的训练,严格要求书写整洁,认真练习,有错必改,使学生形成严谨认真的作风,明白数学来不得半点虚伪和欺诈,需要的是诚实、正直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在解题教学训练中,教师还可以经常鞭策、鼓励学生,去克服、解决一些困难,或者有意设置一些难点让学生去突破,如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以此来培养学生刻苦钻研、积极探索的精神。还可以用数学家解决数学问题不屈不挠的故事激励学生,用他们自己过去取得的成绩,用已经取得的进展鼓舞学生,设计一些问题在班级中征解,开展竞赛式练习,并及时进行公布表彰。学生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才能领略到数学的真谛,对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高涨的热情,才会主动积极地不断进取,努力去探索数学天地的奥妙。

三、在教学中充分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分数的初步认识》这节课,这一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的非常紧密,因此,我在选择题材时尤为注重其教育性。在上这节课的前两天,正好是中秋佳节。在导入时我创设了这样一种情境,问:同学们前天是什么节日呀!同学们异口同声的说是中秋节。那你们吃月饼了吗?你们在吃月饼时,是不是把最好吃的月饼让给了你们的爸爸妈妈,今天我们这节课就以月饼入手„„我是这样设计,一方面让学生了解我们国家的传统节日是那一天,另一方面就是要向学生渗透“如何做人、孝敬父母”。本节课始终是围绕分月饼,在讲解分数时,强调的是要平均分。我便顺势说:“在我们同学之间或其他的人面前,我们都要公平的对待,要诚实。因为老师和你们的爸爸妈妈最喜欢诚实的好孩子。我相信,只要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对知识的接受能力,点点滴滴,有机渗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就可以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 以上是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几点尝试,数学学科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方面有广阔无限的领域,形式多样,方法多异。我们要主动去琢磨、去思考、去挖掘,把教材、学生和当前的教育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勇于探索实践,寓德育于课堂教学之中,使学生逐渐形成健全、优秀的思想道德素质,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教育,既是教书又是育人,它肩负着国家的兴旺,民族的存亡,因此,教育好每个学生是我们每个教师的义务。作为数学教师,要根据小学数学的特点,把思想教育贯穿于教学之中。

一、在数学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一个人不爱自己的国家,这个人就不会有高尚的情操,不会有为他人服务的思想,那么这个人活在世上,不管他的知识是如何渊博,对社会也没有多大的贡献。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不但学会知识,更要学会做人。在小学数学教材里就有许多爱国主义的教育内容,我们在教学时,就要把它深入地挖掘出来,变为学生可以接受的东西,开拓学生的认识视角,从而提高他们的认识能力,培养爱国情感。如我在教“圆”这一内容时,在进行完知识的学习以后,我紧扣教材,讲述我国数学家对数学的突出贡献:南北朝时数学家祖冲之计算出的圆周率在3.1415926和 3.1415927之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计算精确到六位小数的人,他的计算,比欧洲人把圆周率的计算精确到六位小数,要早1000多年。这样,学生心中就油然产生一种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

二、在数学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节俭思想教育 勤俭,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独生子女的增多,攀比风、奢侈风盛行,这样下去很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会根据所教内容对学生进行节俭思想教育。如我在教学分数应用题时,特意设计了这样一道例题:一个农民每次碾35千克大米,撒在碾米机螺缝里的米有 ,假设这个人700生活了70年,碾米50年,每年碾10次米,这个人一生撒掉了多少千克米?学生先试做,列出算式:35×1/700×10×50=25(千克)。“啊,要浪费这么多米!”学生算出后都惊讶地叫起来。平常看起来的这么一点点,通过累积,就会变成一个很大的数目。这时,我因势利导,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节俭教育:在我们身边,有很多同学一瓶牛奶只吃一半就扔了,馒头只吃一丁点就把它扔进了垃圾箱,虽然我们每天只扔一点点,但时间一长,累积起来就是一个大数目。这样,通过自己计算,再给他们讲积少成多,积水成河的道理,使他们认识到,现在生活虽然比过去好多了,但也要勤俭节约,不能乱浪费。

三、在数学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爱惜时光的教育

俗话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但现在有些孩子,由于家庭环境比较好,学习不认真,上课不听讲或搞小动作,学习是一塌糊涂,白白浪费光阴。于是,我在数学教学中就对学生进行爱惜时间的教育。如我在教学“时、分、秒的认识”这一内容时,首先让学生感受一秒钟有多长,一分钟有多长,一个小时有多长,让学生知道,光阴易逝,时光难追,告诫他们“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教育他们从小就要爱惜时间,努力学习,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有知识,懂科学的人,长大了报效祖国。

四、在数学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社会环境教育

现在的孩子是祖国未来的人才,他们素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中国未来的发展,因此,培养孩子良好的素质,让他们养成好的习惯,是我们做老师的义不容辞的责任。现在有些孩子养成了乱丢乱扔的坏习惯,这样,不但造成了巨大的浪费,也破坏了我们的环境。于是,我在教学“统计”这一内容时,我就让学生统计他们的家里一天要扔多少个塑料袋?一周要扔多少个?一个月要扔多少个?假设以一个家庭每天用5个塑料袋计算,我们全校有2500多名学生,一天要扔多少个?一周要扔多少个?一个月要扔多少个?现在的塑料它是一种不易分解的物质,这样,再过几年,想像一下,我们的地球将会是什么样子?这样,学生通过统计、计算,着实地认识到使用塑料袋对环境的危害,他们就会自觉自愿地站在抵抗使用塑料袋的行列里来,减少白色污染。

总之,教育并不是简单的说理,而是要通过实际的案例,计算,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慢慢变成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一人对社会有用的人,这也是我们做教师的责任。

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小学语文教材中描写革命英雄人物的高尚品质,有的颂扬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的,有的描写祖国秀丽河山的,有的反映祖国发展文化、科技、等等,这些文章都蕴含深刻道理以及丰富的思想感情,语文教学的思想品德教育是凭借语文教材进行的。在教学中,教师要透彻熟悉教材后,引导学生从词、句、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以及主要内容,从而受到深刻的教育,根据小学语文德育的透彻结合我平时教学中,浅谈我以下的几点做法:

一、在“词语”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所谓“词语”能体现文章的“道”,因为词语是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对词语的理解,老师的引导更必须紧抓不放。例如:在《金色的脚印》一课中,“金色”一词本质是什么?小狐狸一家能得到人们的关心而合家团聚,回到树林中,这是美好的临阵脱逃意义的一件事,因而在“金色”来赞美这件事,小狐狸虽说动物,但是它也像人一样,生命同样珍贵,“金色”也包含着人们其他生命的珍重与爱护,体现着人类美好的思想感情,又如在《为中和华之掘起而读书》,一文中的“中华不振”这个词语的含义,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课文中的情景,如那位妇女是怎样哭诉的?那个中国巡警又是怎样训斥的?站在一旁的洋人会说些什么?在让学生谈谈作为中国人看到自己的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欺凌是一种怎样的感受。想想当时的画面,使学生从中体会到当时我国贫穷落后,遭受帝国主义侵略的社会现实,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鼓励学生认真学习,激发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热爱。

二、在“句子”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从文章的重点句子可以体现文章的思想内容,在教学时,必须深入引导,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从而受到教育。例如:《只有一个地球》一课中,文中引用的宇航员的感叹“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是学生理解的一个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这一点,首先,让学生找出句子读一读,说一说是在什么情况下讲的?然后抓住这个句子的重点词语“可爱”、“破碎”,同时联系全文,说说“可爱”、“破碎”各表现在哪里?为什么要强调“同时”体会地球的“可爱”可从遥望地球所见到的景色和自然资源去考虑,理解地球的容易“破碎”可以“不加节制”,“随意破坏”去思考,“同时”就是强调地球的重要性,既有可爱的一面又有破碎的一面。又如在《桃花心木》一课中,“不只是树,人也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一棵独立自主的心”这句含义深刻的话,可采用边阅读边思考,使学生逐步从事情蕴含道理,比如,“不确定”,“树木的“不确定”是指什么?人的“不确定”又是指什么?从而激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从中受到了人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克服依赖性,去接受考验和磨练。

三、在“段”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文章的重点段是体现作者的写作目的,教学时必须引导学生细读口味,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例如在《白杨》一文中,先让学生默读“爸爸一手搂一个孩子„„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可以从两方面引导学生加以理解。一是提问;二是联系上下文。爸爸在介绍白杨树后为什么“一手搂着一个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深思”?他沉思什么?为什么“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启发学生思考树和人的关系,使学生从中体会到在爸爸的教育关爱下,会像小树一样,将来成为建设边疆的栋梁之材。

四、在“朗读”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这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明白所揭示的道理,感受写作特点的重要手段。如:《在去年的树》一课中,树说的话饱含着请求,请求;鸟的回答语气坚决,比较肯定,后面的三次对话,鸟都在寻找树,要用询问的语气来读,读时要突出一次比一次伤心,三个角色的语气其身份不一样,朗读也应有所区别,读树根的话要读出同情,伤感,因为树根也是树的一部分;读门先生的话,声音要平淡;小姑娘的回答,声音要嫩稚些。又例如:《丰碑》一文中,“一个冻僵的老战士,倚靠光秃秃的树干坐着„„衣服紧紧贴在他的身上”,要怀着对冻死的老战士的崇敬,要读出一种庄严、悲痛的情调,语速较慢,句调平直,学生们通过阅读,从中受到了珍惜今天的生活是来之不易的。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参透德育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没有一种万能固定不变的方法,但应注意把思想教育与语言文字训练结合在一起,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新时期德育的特点,对德育的方法不断创新、总结、发展。

第5篇:小学语文教学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内容摘要:语文是生命之声,是文化之根,是人的精神家园,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因此语文学科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正如教书育人一样,是一个统一的过程,两者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本文通过抓住课前三分钟演讲、创造学生情感投入的时机、精心设计教学,渗透德育教育以及充分利用各类语文活动这四方面来叙述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关键词:语文教学 德育 演讲 时机 设计 活动

语文学科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正如教书育人一样,是一个统一的过程,两者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语文课程在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语文是生命之声,是文化之根,是人的精神家园,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那么,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呢?我现将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几点感受、做法总结如下:

一、抓住课前三分钟演讲

我在每节语文课上正课之前,都会让学生进行三分钟演讲的说话训练。有时让学生讲述成语故事。成语是民族文化的结晶,蕴涵了丰富的哲理,是进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教育的极佳的教材。学生讲完故事后,我并没有简单的一带而过,走过场了事,而是让其他学生评论该成语讲述的道理或对自己的启发。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思想品德的熏陶。如“孟母三迁”、“水滴石穿”、“自食其言”等成语教会了学生不要受外界不良环境的影响、做事要持之以恒、做人要重诚信等做人的道理。有时让学生评述社会生活中的事件。我抓住这个时机,启发引导学生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来看待这个世界。

二、研究教材,创造学生情感投入的时机

小学语文的教材中,有不少进行德育教育的、形象生动的图画和有说服力的教学材料。因此我们将小学语文教材,作为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思想品德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载体,深入挖掘其中的思想品质教育的因素,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教师在教学中要深入钻研教材,明确教育目的,抓住结合点,通过融合、渗透的方法,有目的、有计划、自觉地寓德育于语文课堂教学之中。

1、结合教材内容,陶冶爱国情操

江泽民在200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重要讲话指出:“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凡是有利于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有助于学生学习怎样做人的,且教学内容本身具有思想教育因素,都是语文学科思想教育的内容,加强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已迫在眉睫。现行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丰富,图文并茂,每篇课文都体现了文以载道,道以文盖的原则。小学语文课的课文所涉及的德育渗透内容,方方面面无所不有,包括思想政治、道德品质、科学思想、审美情操„„,但每篇都有其侧重点。教师只要通过字、词、句辐射,深究课文的内在思想性,使学生由技能的学习提高,直至思想的升华。如教学《颐和园》一课时,上课伊始,通过颐和园的全景图投影,配以录音机播放的柔和优美的曲子,学生们的情感被牵动了,随即揭示课题。指导学生边听朗读,同时重点思考作者从几方面观察颐和园美丽景色,要求学生从文章中找出有关词句。课文的朗读在音乐的伴奏中进行,学生们的情感已完全融合在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之中。当学生们对“美丽”有了身临其境的认识后,我又进一步问学生:“你喜欢颐和园吗?为什么?”并结合彩图组织学生讨论。学生们此刻已经产生对颐和园景致的向往和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性才能的热爱。我借此时机,介绍了颐和园遭八国联军破坏的历史。简单介绍了北京还有一座比颐和园规模更大,景色更加瑰丽的圆明园,遭到八国联军的毁灭性破坏,这既激起学生强烈的爱国意识,又使他们沉浸在“我们的祖国多么壮丽”的遐想之中。

2、体会故事之美,激发英雄主义 古人云:“文章不是无情物”、“凡为文以意为主”。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是渗透在语言文字教学过程中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忧国爱民的英雄人物形象、许多革命先烈、革命领袖人物前赴后继、视死如归的动人故事,他们用鲜血和生命谱写的一曲曲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主义诗篇,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们。如《狼牙山五壮士》、《我的战友邱少云》、《丰碑》、《再见了,亲人》等。学习这些课文时,可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描写等语句,让学生细心品词赏句,用心灵感悟英雄人物的爱国激情和高尚的爱国情操,在故事情节中升华他们的英雄主义。学习此类课文时,教师通过查阅资料,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让学生自主讨论、交流,加上点拨,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领悟人物高尚情操,从中汲取力量,受到感染。

三、精心设计教学,渗透德育教育

1、创设教学情境,渗透德育教育

情境教学是教师围绕课堂教学目标而创设的能帮助学生学习的一种常见的教学形式。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有时候作者在文中所要表达的情感,学生由于入不了“境”所以不容易理解和接受。这时候就需要教师用各种方法创设一种符合课文内容的情境,使学生似亲眼所见,亲身经历,好似言出己口,情出己心一样。让学生与作者能够产生在情感上的“亲”,从而引起学生的共鸣,做到入境悟情。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有活动展现情境,有音乐渲染情境,有画面再现情境,有感人故事唤起情境„„但我们必须注意到要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认识水平去考虑创设情境,以取得良好的德育效果。如在上《小珊迪》这节课时,教师先播放一首符合课文情调的歌曲,在课堂上制造出一种“十分悲惨”的气氛。然后教师再用语言导入正课。这样就很容易唤起了学生对同龄人——小珊迪的美好情感,引起他们深入学习课文的兴趣。在讲课文时,教师可以作两个“情境”设计:用语言配合课文插图描绘出在小利比的话中,小珊迪被马车撞伤,车夫扬长而去的惊心动魄场面和小珊迪临死前的悲惨情景。向学生再现这些感人的场面后,让他们自己深刻地感受到主人公美好的品质和资本主义社会的人情冷暖,并认清资本主义社会吃人的、黑暗的本质,从而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2、巧妙设计问题,渗透德育教育

课堂提问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教学中,教师的问题设计得好,有启发性就能引起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激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深化学生的认识。亚里斯多德曾有句著名的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 所以教师在讲授课文的同时,巧妙地设计问题抓住课文中一些富有启发性的因素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提问就可以起到深化学生对课文认识的作用。如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时,当学生学到邱少云被熊熊烈火包围这一段时,思绪就会如海水一样翻滚的。这时候教师就要抓紧时机,巧妙地设计问题:“邱少云为什么一动也不动?”,“他怎么能做到一动也不动的?”,“假如他动了后果会怎么样?”等等。面对这一个个问题,学生就对问题的答案产生兴趣,这样就要积极地开动脑筋。从而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到邱少云是为了朝鲜人民的解放,为了战友的生命安全,为了战斗的胜利才会自觉严格遵守纪律并英勇献身的。由此可见,巧妙地设计问题就能揭示蕴含在课文深层次德育因素的内涵。

四、充分利用各类语文活动

语文课外活动是对学生产生道德影响的途径之一,也是养成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途径之一。行为习惯需要在实践活动中不断训练。比如我在上阅读课时,以“我最喜欢看的一本书”为主题,要求学生进行分组交流,然后全班举行读书报告会,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比。这既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又让学生受到了课外书中正面人物思想言行的影响与熏陶。

总之,语文教师只有善于捕捉和创造各种时机,将德育从课前到课内再到课外,渗透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才不会使德育成为空泛的口头说教,从而很好地促进语文知识的学习,使语文学科教学和思想品德教育真正的水乳交融,齐头并进。

第6篇:小学语文教学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广西梧州市下廓小学

侯锦玲

内容摘要:

语文教学中如何合理有效地进行德育渗透问题进行较为全面深入的探讨正素质教育,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重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理论提出:要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德育排在首位,一个人的品德如何在人的一生中是至关重要的。

关键词: 学生培养

渗透德育

素质教育理论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劳的和谐发展。”因此,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知识传授的同时要重视德育的渗透。小学语文教材是一套思想性很强的教材,其中含有非常丰富的做人道理,还有美丽多姿的山川景物,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绝好材料。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利用教学之便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渗透就占有绝对的优势。这同时也就对我们语文教师提出了新的任务,要让我们语文教师去研究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内容中的特征。根据小学语文学科的特点,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手段来实施德育,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现结合自己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体会,谈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一、在教学作者背景中渗透德育教育

每篇文章的时代、作者背景都是不同的,让学生课前预习寻找关于这篇

1

文章的时代背景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因为这不仅能帮助学生加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还能让学生从中深切感受到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认识作者的高尚品格,从而情不自禁的受到感染,有助于进行道德教育。

1.利用小学语文课文中的插图及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语文教材思想内容丰富,插图及电教配套设施直观新颖,符合儿童观察特点,对儿童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插图及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直观感受,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达到陶冶学生情操的作用。如:在人教版第三册语文教材中《识字学词学句

(一)》第一课,书中有八幅关于祖国首都——北京建筑物的插图,教学时可先让学生观察插图,认识这些建筑物,然后利用多媒体播放有关天安门、故宫、天坛、颐和园等建筑物的资料,并进行讲解,引起学生对首都北京的向往,激发学生热爱首都的思想感情。小学阶段的语文教材中,许多语文都涉及到爱国题材的内容,如《我爱祖国》、《美丽的小兴安岭》、《看雪》、《北京亮起来》等,这些篇章都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素材。因此,在讲这些课文时,除了让学生掌握本课的基础知识外,还适时对学生进行爱国思想教育。我在教学《北京亮起来了》一文时,结合文章内容,播放介绍北京夜景的资料,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北京的亮丽、辉煌,课后许多学生产生向往北京、热爱祖国的理念。在语文教学中,不能光讲授语文知识,也不能一味强调思想教育。要寓教于情,寓教于理,做到有的放矢。如在教学《画杨桃》时,结合一个学生将杨桃画成五角星惹来同学们的哄笑,最后在老师的指导下,这些学生终于知道了坐在不同的位置观察杨桃,其形状是不相同的这一深刻的道理,让学生明白在做事做人中要实事求是,不能想当然。从中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

2.将课文中关键性词句的理解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2

语文教材中,揭示课文思想内容的关键性词语、句子或段落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最佳“悟点”,要找准“悟点”,重要的是把握教材的个性,不仅在深入挖掘每篇课文内在的思想教育因素的基础上,把握课文的总体,而且把握课文的局部,即对每个关键性的词语、句子、段落的个性均有所领悟。如:在教学《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中“山坡上出现了裸露的土地”这一句时,我先让学生看图片,理解“裸露”的含义,再进一步提问:“如果时光能倒流,在悲剧没发生之前你想对村子里的人说些什么”?通过启发,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然后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带着学生到校门口、街道等学校周边捡垃圾,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强环保意识。再如:在教学人教版第五册第30课《一次成功的实验》,理解实验成功的关键原因——小女孩不假思索地说:“有了危险,应该让别人先出去。”这句话时,我让学生先联系课文,想一想,“先”的意思,接着问:“从„先‟字,你体会出什么?”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后回答:“从先字,我体会到小女孩在危险时刻,先想到别人,后想到自己。”我再问:“那么,你从中受到什么教育?”学生思考片刻,有位学生说:“我想到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要总是以自我为中心,要心里多想到别人。”然后,我又联系实际让学生谈谈自己是否“心里想着别人”,学生先小组讨论,再举手发言。有的学生对自己在平常生活中总以自己为中心,自私自利,从来不为他人着想而感到惭愧,并表示今后要向小女孩学习,做到“心中有他人。”最后,我给学生布置小练笔,以“心中有他人”为内容,写一篇作文。有个学生以《你快乐我才快乐》为题,写了自己为一个父母残疾的同学,把自己平时积攒起来的零花钱捐献给她一事。文章最后写到:“虽然这点钱微不足道。但是,能帮上一点忙,你快乐了,自己也会感到快乐的。”由此可见,她已经把“心中有他人”这一良好的思想落实到行动中去了。教学中,把学生的学习实践有机地结合,既培养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又使学生受到了正确的思想教育。正确的做法是:我在教学中,善于抓住关键词,引导学生分析文章最能感动自己、震撼自己的语言文字,从中加深体会,产生共鸣,在潜移默化中教育学生、影响学生、塑造学生。通过突出文章中的闪光点,使学生发现其光辉,且深切地感悟到其道理的正确或精神的可贵,让他们把

3

这些精神的种子撒播到自己的心田。如在教学《再见了,亲人》这一课时,教师除了要教学作者是如何选择材料来体现、突出中朝两国人民比山高、比海深的国际主义情谊,还要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知识的同时受到“他们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情感教育。

3、在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中进行渗透。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都文质兼美,有明确的主题思想,都是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精品。但小学语文教材的德育意图却深深地潜藏在每篇文章的字里行间,都不采取直接表达方式。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找准语言文字的训练点,借助扎实有效的语文实践,在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中进行德育渗透,从而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下面以《钓鱼的启示》一课为例:在本课的第二课时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在“我”得意钓到了一条大鲈鱼时,父亲有什么样的表现?父亲为什么看时间?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他会想些什么?我巧妙地引导学生“浮想联翩”,随着学生的想象之门的开启,一句句情感变化的话语,从学生们的小嘴中流露出,此时的学生仿佛当年沮丧的孩子,伴随着这种情感体验和形象的思维、想象活动,学生的思维得到了训练,同时也让学生明白: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从而也让学生提高抵御“鱼”诱惑的能力。作者“我”受益匪浅,当年沮丧的孩子,已是一位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了。最后让学生交流“假如你以后也遇到类似的情况,你打算怎么办?”让学生体会到要真的理解并能自觉做到很难,有时需要放弃个人利益人生价值观教育。

4、在习作教学中触发学生的情感火花。

作文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创造性劳动,是学生接触生活、体验生活,创造性地提炼生活,美化生活,融自己的情感于一体的自主创造的思维过程,是学生自我个性和内在感受的真实再现。因而在习作

教学中,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氛围,让学生在有限的空间里,观察、交流,放飞自己的思维,激发情感的火花,使其将自己的所思、所想,所观、所悟,结合自己的感受自由表达,并在表达中受到情感洗礼,从而达到育人目的。我上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习作-----《关爱》时,是这样引导的:关爱是一轮暖阳,温暖着你那颗潮湿的心;关爱是一股清泉,洗去你心头的不悦;关爱是黑暗中的一把火,照亮你人生的道路。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写一写有关关爱的习作。可以写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或自己的所见所闻,同学们畅所欲言。有的同学以《掌声》为题,写自己为了参加演讲比赛,放学后偷偷跑到树林里练习,就在自己失去信心时,是一个陌生的奶奶给了“我”鼓励,掌声响起时,“我”无限感激。有的同学以“5.12”汶川大地震,全国各地涌现出令人感动的人和事作为写作素材,流露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5、利用故事启迪学生的高尚美德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生动有趣且内容丰富的故事,如《三个儿子》、《幸福是什么》、《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詹天佑》、《中华少年》、《金色的鱼钩》等。利用这些故事的意义可以使学生受到熏陶,从而启发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培养高尚的情操。孝敬父母是我国的传统美德,如今有许多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地位优越,深得父辈的宠爱,缺乏对他人的关爱、给予与奉献的精神、意志薄弱,承受不起挫折等;要么知识面广、生活经验丰富、叛逆心强、容易与家长、老师唱反调。作为老师,我们可以利用课文的题材,对学生进行教育。人教版第九册二十八课《毛主席在花山》一文中,通过写毛主席在花山做的三件事,体会到毛主席关心、热爱人民群众的高尚品质,启发学生对革命前辈的敬仰之情。在学了《落花生》一文后,我让学生做一个农民种花生、收花生以及花生生长过程中除草、打药的调查报告,简单的一个作业,由学生向家长咨询,然后自己做这个调查报告,让学生了解种花生的整个过程,从而了解到父母的辛苦,达到了一个很好的德育教育效果。

5

另外,加强课外阅读,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诵读比赛,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意志性格特征,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思想实际,向学生推荐有关读物,列出书目,引导学生去读。要加强阅读指导,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教给他们读书方法,特别是评价与欣赏的方法,使学生从阅读中有所收获,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我通过让学生学习实践《弟子规》等国学经典,并利用经典对他们进行教育,效果出乎意料的好。以前打扫卫生时,班干总喜欢对同学指手画脚,自己却不干,后来学了“正人先正己”的格言后,班干们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凡事带头抢着干。并主动协助老师搞好班级的工作,做老师的小助手。不少家长也欣喜地说,下班回到家,孩子能为父母端上一杯茶,道一声“您辛苦了”, “家务让我来干吧”……虽然这些都是小事,但让人看到学生在不断成长。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要求教师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充分挖掘语文学科中的德育素材,灵活运用,把学生自然地引入到和谐自然的情感氛围中,让他们自己去体会人性的光辉。还有,在小学教育中应该重视德育,这样培养出的学生在社会上才更加有竞争力,更能适应社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小学语文的德育渗透2010(1) 2.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2010(4) 3.春风化雨润童心——浅谈小学语文德育渗透的点滴体会2010(21) 4.语文教学中德育生活化教育浅谈2011, 25(4)

6

第7篇:德育渗透语文教学设计

最 后 一 课-----初中语文学科渗透德育的教案

最 后 一 课 -----初中语文学科渗透德育的教案 [教学目的] 1.教育学生反对侵略,热爱祖国,热爱并努力掌握好自已祖国的语言,教育学生奋发向上。

2.了解作者怎样通过平凡的材料,表现重大的社会问题,理解本文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教学设想] 1. 在教师指导下,引导学生掌握人物肖像、神态、语言、动作等描写的作用,通过韩麦尔先生语言、动作、神情以及小弗郎士的后悔、悲愤的心情,深刻体会他们的爱国精神。

2. 组织学生讨论小弗郎士心理变化的过程,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珍惜年华,勤奋学习的教育。 3.分析一些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和某些学生不易理解的环节,渗透德育教育。

[教学过程]

1、 巧妙设计导语,

2、 用深情的语言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挂出一幅旁有日本的中国地图)

同学们,这是一幅中国地图,画着我们美丽祖国的容貌。旁边的这一片海岛是日本。大家看到这幅图联想到了什么事?

(让学生起来讲述自己的感想)是的,我们现在明亮的教室里,窗外是蔚蓝的天空、灿烂的阳光、绿树、鲜花……平日不觉得什么,但当我们想到,(以下语调转低转慢)几十年前,日寇的铁蹄践踏我们祖国,遍地战火、遍野鲜血的时候,我们就会感觉到自己真正是生活在幸福之中。东北沦陷以后,北京的大学生就提出:偌大的华北,摆不下我们的一张课桌…… 法国少年小弗郎士也尝到了侵略的痛苦。正当他无忧无虑地生活,还没有感到学习祖国语言的重要性的时候,他们的国土被德国人占领了。德国人还剥夺了他们学习自己祖国语言的权利。他再也没有机会学习自己祖国的语言了。(停顿片刻,语调再转低转慢)假如,你就是小弗郎士,你设身处地想一想,在这残酷的现实面前,你该怎么办?小弗郎士和他的老师又该怎么办呢?(再停顿片刻)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法国小说家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让我们看看小弗郎士和他的老师在国土沦亡之时,是怎么来上这最后一课的。(板书课题)

二、激励学生学习分析关键词句,引导领会内涵,是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途径。

让学生边看书边听录音,把学生带入课文人物所表现出来的不愿作亡国奴,对侵略者的仇恨和对自己祖国无比热爱的气氛中,再联系到我国人民遭受侵略,任人宰割的历史,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马上被调动起来,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咬文嚼字,画龙点睛地揭示其中的德育内涵,深刻领会课文的思想底蕴,从而更加坚定了不忘过去,珍惜今天,为明天而努力学习的决心。

1、作者为何以"最后一课"为题? --这是亡了国的阿尔萨斯人最后的一堂法语课。

2、究竟发生了什么事?(用书上的话回答)--"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学校只许教德语了"。

3、听到这消息,小弗郎士思想上有了哪些变化? 我在课堂上作了有感情朗读:"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难道这样就算了吗?我从前没好好学习,旷了课去找鸟窝到萨尔河上去溜冰……想起这些,我多么懊悔!"念到这儿,课堂上一片寂静。我抓住这段心理描写体现小弗朗士"懊悔"的心理特点,语重心长地说:"小弗朗士是多么令人同情!当他听到要永远失去学习祖国语言的权利时,他感到了亡国的痛苦,对祖国语言的眷恋--"我再也不能学法语了”, 小弗郎士的爱国心在他思想上强烈地表现出来。可是,他没能好好珍惜自己的学习时间,以致于后悔都来不及了,我们应该珍惜每一堂课。

4、 "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先生为什么把语言比作"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表现先生怎样的思想感情? 1. 结合课文内容,直接进行渗透。

-一个民族的语言是这个民族的象征,代表着民族的尊严,是联系本民族人民思想感情的纽带。牢记住祖国的语言就不会忘记自己的祖国,就会激发爱国热情,团结起来,为收复国土争取自由解放而斗争。所以作者把语言比作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是先生强烈爱国心的表现。我借机启发学生:汉语是我们的母语,我们应该怎么珍惜呢?

5、今天听讲小弗郎士的感受如何?为什么?我又重点朗读并讲析了第二处心理描写:"真奇怪,今天听讲我全都懂。他讲的似乎挺容易、挺容易……",我问:"为什么呢?是不是老师今天讲的是最简单的部分呢?"全班异口同声地回答:"是小弗朗士认真听课的原因!"

这时,我及时地融合德育工作,点出了课堂的重要性。我说:"同学们千万不要忽视上课四十五分钟,这四十五分钟的时间只要能够集中精力认真听讲,就能够吸收老师所要教给我们的知识要点,并且很轻松地把它掌握下来。这是一个非常简单却又十分重要的道理。它关系到我们是否能掌握好科学文化知识,长大后成为一个对我们的祖国有用的人才。如果是一个有志气的孩子,在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后就应该及时改正过来。"五十多双眼睛闪闪发光地看着我,从孩子们的眼神中我读出了他们的感触和领悟。

6、钟声和号声说明放学时间到了,它无情地宣告了最后一课的结束。

听到钟声、号声,为什么韩麦尔先生脸色惨白? --阿尔萨斯人民从此将和自己祖国的语言告别了。先生内心极度痛苦。通过描写人物的动作,表现韩麦尔先生对祖国深挚的爱,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境界。

7、书写"法兰西万岁"这两个大字。含义是什么? --表示韩麦尔先生坚信法兰西必胜,它也激励人们要永远不忘记祖国法兰西,这里韩麦尔先生爱国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

在学习这一课时适逢雅典奥运会。我国体育健儿的优异成绩极大地调动了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我问学生:"当你看到我们的五星红旗在奥运会上升起的时候,你最想说的是什么?"学生异口同声答到"中国万岁!"学生的爱国热情着实让在场的每一个人感动不已。

三、通过讨论主题,完成德育的内化与升华

通过最后一课的生动描述,反映了以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为代表的法国人民在遭到普鲁士侵略以后所表现的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和对侵略者的仇恨。

这篇小说告诉我们:热爱祖国就应该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认真学好祖国语言正是热爱祖国的一种具体表现。不要把热爱祖国只停留在口头上,应脚踏实地积极主动地学好祖国的语言文字。同时也要分秒必争地认真学好一切科学知识。

限时作业:学生自主完成

第8篇:语文教学与德育渗透

钱国梅 汉语言文学 2011级

摘要:教育被誉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不只是仅仅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特别是处于新世纪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更是任重而道远。“学语文,就是学做人”,这是我国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给我们留下的至理名言。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应该不失良机地,从多方面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进而实现随文潜入心,润童细无痕。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德育渗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赫尔巴特说:“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所以在重视素质教育的今天,教材、教法固然需要下功夫去钻研,同时,德育教育也应该被放置于一个凸显的地位。陶行知把教育学理论归结为一句话:“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教育”的中心就是道德教育,这“做人”的基本含义就是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做真人”,做一个真正的,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益与于社会,有益于人民的人,这是德育的要求。德育是语文教学的灵魂。失掉了灵魂,那语文教学还有什么意义呢?在语文学科中注重德育渗透,提高学生的德行水平,是语文教学责无旁贷的任务。21世纪迅猛发展的全球化进程必然带来思想道德领域的深刻变化。这既为德育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也向德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总之,关注德育时代的发展趋势不论是东方国家,还是西方国家都将德育列为教育的重中之重。

事实上,许多老师在教学中只重知识传授,而忽略了德育的渗透,使许多宝贵的德育资源白白浪费了。这是语文教学中长期以来不被重视的一个问题,过重的政治色彩和复杂的知识体系使得语文教学索然无味;如果能将语言能力的培养溶入到一种积极上进的思想道德情感氛围中,语文教学就不失为一块培育品学兼优人才的沃土。如何将语文教育的养料内化为学生的人格是每一位语文教师神圣的使命。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呢?语文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这就要语文教师把德育渗透到教学中去,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实现。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职责不仅要教书,而且要育人。语文这一学科无疑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它既具有思想性、趣味性,又富有形象性,此外语文课也含有极其丰富的德育因素。《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它阐明了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的任务和要求。如何在语文学科中加强与渗透思想道德教育,坚持“文”与“道”的统一,坚持语文保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值得我们去认真探索的。

小学语文担负着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任务,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日常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探究德育思想渗透的方式方法。

一、在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方法

1、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小学语文教材编选的都是十分具有教育意义的作品,通常将德育渗透意图潜藏在每篇文章的字里行间。与品德教材相比,品德教材的德育渗透意图几乎是直述给学生的,单从课文标题上看,就十分明显。比如《做人要正直》、《热爱祖国》等等。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在利用教材进行渗透时,既要深刻挖掘教材的德育内容,又要设计好巧妙的渗透方法,使学生在接受课文知识的同时,自觉地接受品德教育。这就要求教师对课文非常地熟悉,并且能根据课文中所渗透出来的德育内容,巧妙合理地设计教学环节。

2、作业训练中的德育渗透

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仅靠课堂上的40分钟是不够的。在语文学习中,同学们必定要接触一些作业、练习,其实这是向学生渗透德育的重要渠道。因此在选择课后作业、阅读材料时,要注意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选取有教育意义的材料,这样才能使学生练有所用。

3、教学日常性活动中的德育渗透

“教师即课程”。这不仅包含了教师对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重要性,更包含了教师对学生身心健康品德的形成和良好思想的塑造的重要影响。将教师的健康人格作为学科德育渗透的重要资源,可以说教师的一言一行是最直接的课程资源。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可见,教师在生活中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教师在课堂管理和与学生的日常接触中,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随机教育,以自己的仪表态度、言谈举止和处事待人,发挥表率作用,要求学生遵守日常行为规范,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良好的学风,意志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要有博大的胸怀,高尚的情操,以自己至诚至真至爱的人格力量去影响我们祖国的未来,带领他们走向道德光辉的顶点。

二、认真梳理教材,挖掘德育因素

小语课文中的思想教育内容并不都是很明显的,教师备课时必须充分注意到它的潜藏性,在梳理教材内容,文化知识的同时,应细心阅读,精心思考,从而挖掘出蕴藏在课文中德育因素。语文教材不仅对学生的知识传授,能力训练有其系统性,德育因素的安排也是有一定的系统性和针对性的。有些教材的思想内容表现得很明显,教师在教学时只注意到表面层次的内容是不够的,要想使思想教育“到位”必须去挖掘深层次的东西,才能使教育达到理想的效果,如《开国大典》一课,新课前可先让学生收集有关资料,并请同学介绍自己所收集的卡片,然后请学生找出自己认为哪些地方最美。在指导读全文时,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来读,读出新中国成立时北京城之美,读出中国人的自豪感,还应引导学生知道,短短的几十年祖国的面貌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我们的祖国真伟大,激发他们从现在起努力学习,将来为祖国的富强献出自己的力量的热情。通过步步引导,学生可以从中受到强烈的爱国教育。

三、积极挖掘教材中的德育渗透点

可以说小学语文教学不仅成为学生德育渗透的主要领域,同时也是学生个性构建的有效途径。被选入语文教材的文章都是一些文质兼美的作品,有的描写自然风物,祖国的大好河山,例如《美丽的小兴安岭》、《枫叶如丹》、《三峡之秋》等,启迪着学生对祖国美丽山河的向往与赞美。有的塑造品德高尚、刚正不阿的主人公形象,例如《晏子使楚》、《詹天佑》、《南沙卫士》、《苏武牧羊》等,纯洁着学生的精神世界。有的熔铸音乐美、建筑美以及绘画美,这主要体现在古代诗歌作品中,例如王维的《鸟鸣涧》、李商隐的《夜雨寄北》、王安石的《登飞来峰》等,它们寄寓着诗人的喜怒哀乐、彰显了诗人的执着追求,或者明理,或者警世。鉴于此,教师需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德育渗透点,这里以《詹天佑》为例,笔者认为可以在课文的背景介绍中渗透德育:清代末年,政府昏庸腐败不堪,西方列强又不断欺侮、倾轧中国,对我国的内政大加干涉。在科学技术严重落后的情况下,修建一条由北京至张家口的铁路干线也是困难重重的。而詹天佑临危受命,主动接受了修建京张铁路的重任。在此过程中,詹天佑没有在意西方列强的阻挠与嘲笑,将种种恶劣气候、险峻地势战胜,提前两年时间竣工了属于中国自主建造完成的铁路工程,进而彰显了民族的气节与荣耀感。当学生对作品的时代背景充分了解之后,就会对詹天佑更加地景仰与爱戴。詹天佑的这种为民族争光的精神品质必然会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的。这种形象化、具体化的德育渗透方式,必然是优于枯燥的说教的,詹天佑的形象会始终留存于学生的记忆之中,潜移默化地成为他们爱国教育的楷模。由此观之,教师必须积极挖掘教材中的德育渗透点,强化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培养。

四、在学生字、词中渗透德育

汉字教学完全可以成为学生感受祖先智慧而深深挚爱祖国民族文化的过程。《解开汉字之谜》的作者安子介先生认为:“汉字是一个阿丽斯仙境似的领域,每一段的转弯抹角,就有一段故事。”试想,如果在识字教育中能带领学生走入那“仙境”解读那“故事”,我们的学生就能感受到祖先造字的聪明和智慧,能体会祖国文字的神奇和有趣,我们的学生就会乐学汉字,主动探索汉字的奥秘。他们不但学出扎实的文字基本功,而且在“耳濡目染”祖先的造字方法过程中,学出了创造思维能力,学出了对祖先的敬佩对汉字文化的民族自豪感。

在小学阶段,学生要认识2500个左右的常用汉字,教师在识字、写字教学中可以根据汉字的结构渗透德育,可以通过学生的观察,具体分析字形同做人处事之间的关系,将识字、写字教学同育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趣味盎然的字形分析中掌握字的结构,明白做人的道理,受到团结友爱、谦让互助、集体主义等方面教育。

比如:在学习“乳”字时,为同学们讲解它的来历,在甲骨文中是手抱婴儿哺育的形象,再延伸到各位妈妈哺育小朋友的辛劳,这样的教学不只使其记住了“乳”字的写法、意义,还加强了同学们对母爱的认识,教育他们心知感恩孝敬父母。此外,因为乌鸦喜欢腐蚀和啄食农村垃圾能消除动物尸体等对环境的污染,起净化环境的作用。所以一些地区对“乌鸦”代表着灾难和吉祥的看法是不正确的,学生们从中不只懂得了该词组的使用和意思,还培养了纠正错误看法,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们爱护鸟类、爱护小动物的情操。

五、在阅读文章中渗透德育

小学语文教材选编的都是文质兼美、脍炙人口具有教育意义的好作品,体现了文以载道、道以文益的原则。但小学语文教材的德育意图却深深地潜藏在每篇文章的字里行间,都不采取直接表达方式。因此,在进行德育方面时,要结合传授语文知识和培养能力来加以渗透。教学课文应以和课文相适应的情感介绍资料制造氛围,使学生似身临其境,在创设的情境中,在强烈的氛围中投入学习,从而使学生获得更真实、更深刻的体会。罗丹说:“在我们周围,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朗诵优美的作品,是可以发现美的,也是学生间接获取生活美的有效途径,现实生活中的一粒粒“珍珠”都将在阅读中被发现,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三峡之秋》描写的是祖国秀丽壮美的河山,令人感受到雄奇旖旎的自然美;《百合花》歌颂了新媳妇可贵的品质,令人感受到阴柔美;《荷塘月色》的素淡朦胧给人一种婉约清丽美。如此等等,学生都能在朗诵中发现,在朗诵中感染,陶醉。 又如:在教学《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时,课文通过拟人对话读的形式,把“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你在哪里?”那种迫切想找出“雷锋”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通过再造想象的心理活动过程,抽象文字符号,描述的事物还原,形成相应的新形象,可以增强学生置身其中的感觉,激发他们潜在的情感。

六、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作文就是用语言文字表达他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感受,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因此,教学生作文和教学生做人是一致的。“夫文以行立,行以文传。”德行是文章的基石,是创作的基础和根本。在写作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呢?

1、正确引导

生活是学生作文的源泉,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必须引导他们多接触日益发展的社会。为了是学生能够如实反映社会实践,敢于敞开思想,敢于说真话,说实话,写出有独立见解的文章,教师首先指导他们用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去分析事物,并在这过程中,陶冶他们的情操,引导他们热爱生活,做到先学做人后写文章。

2、深化思想

人们经常议论,大凡好文章,都不仅能以理服人而且能以情感人,这样强调的是“理”,是把“理”放在“情”之前的,刘勰指出:“理定而后词畅。”因此,写作指导时,要特别注意将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对事物所见所闻引起的所思所感,再进一步凝聚深化,形成一种思想,一个中心,使其产生强烈的表达欲望,这是生活实践向认识发展的深化,是练人育人的好机会。

3、及时教育

另外,在作文批改中,对学生在文章中流露出的错误观点和不健康感情,或文章中对某些问题的不正确看法以及用词不当等,都应及时指出、及时教育,对其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还应联系阅读教学进行评讲等。

所谓“文如其人”“文品即人品”,任何一种文学形式的作品,无一例外是作者的人生体验,情趣、胸襟、道德情操乃至人生理想的反映。“做人”与“做文”应有机结合,做到“以作文促做人,以做人促作文”。针对学生的情况,设计好作文和练笔的内容,发现所写的内容健康,反映个人追求和对社会人生思考的好文章及时推荐朗读,同时抓住练笔中,消极的思想,没有明确生活目标的,应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做好疏导工作。例如开学初我班第一篇练笔是《我的自画像》,在同学们交上来的作文中,有的找不到自己的优点,有的找不出自己的不足,有的甚至拿自己的缺点当夸耀的资本。比如,有一位同学说自己天生好动,活泼可爱,今天抓弄同学,明天气气父母,字里行间毫无愧色,甚至沾沾自喜。还有一位同学写自己很会给同学起花名,花好听又贴切,还自认为是幽默的人。我及时进行德育渗透做好疏导,促使他们正确地认识自我,既不要低估自己,又不要妄自菲薄。同学之间要团结友爱,互相尊重。

今天的青少年生活在和平年代,远离了战争的硝烟,也没有遭遇过动荡的时局和过多的生活坎坷,他们是温室中长大的一代。十几年来教育工作的失误和个别舆论的错误引导使他们缺失了许多精神食粮,诸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艰苦奋斗的精神,立志成材,树立远大的理想对于他们来说印象都很淡漠,他们或缺乏责任感,或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些都是教师进行德育渗透的立足点。与此同时,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要有时代感,要贴近学生实际,反映国内国际的新形势,新信息,尤其要反映学生关心的身边的新情况,新问题。

教师要善于在教学中挖掘德育因素,要善于将德育渗透于知识的载体中去。只“挖”不善于“溶”,不能叫成功的“悟”,而只知“溶”,不善于“挖”也不能叫自觉、准确的“悟”。我们要挖得准确,溶得不露痕迹,像“着物物不知”的春风,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渗透宜细水长流。让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的时代活水流入语文教学中,使语文教学德育渗透之花常开常新!

总之,语文教学中应兼顾德育教育,必须坚持“文道统一”的原则。只有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认真研究教材编排体系,深挖文章中的思想教育点让学生感知课文内的具体情节,才能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才能使学生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中,逐渐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的熏陶。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目前还是一个有争议的命题,我们之所以把它详加论述,并不是要削弱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更不是把它与德育教育对立起来,而完全是为了更合理、更准确地处理和把握好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的关系,更好地进行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作为语文教师,应让学生在快乐创造中学习语文,更应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渗透德育教育,愿我能在新形势的大语文背景下谱写崭新的一页。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717. [2]徐家良主编.《小学语文教育学》[M].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11 月第 1 版. [3]张海霞.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读写算2011(11). [4]《语文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9篇:语文德育渗透总结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

语文德育渗透教学工作总结

五(6)、(9)

江爱华

本学期,我教授两个班的语文,在德育渗透教学当中收获不少。班上的学生已经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大部分爱读书,勤奋学习,有上进心,自觉性非常好。但也有少部分学生基础较差,作业拖拉,行为习惯欠佳,不爱看书,还需老师深入了解学生,严格要求,达到学习与品德全面发展的目标。就此,我把本学期的德育渗透教学工作做一个总结:

一、在语文教学中,坚持文道结合的原则,让学生获得思想品德教育。

能更具体、形象各个学科的知识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的思想观点,思想形成了学科知识的内在属性,它们互相融合,互相渗透,因此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为了更好地实施教学,落实教学目标,德育结合,文道结合是要的,对于具有丰富而生动德育教材的语文学科而言,这一点更是关键,语文教师可以通过介绍写作背景,指导朗读,引导学生欣赏,归纳总结等方式,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更具体形象地获得思想教育教学效果。如《窃读记》渗透了多读书对我们精神的成长很重要,《钓鱼的启示》告诉我们生活中有很多做人的道路,需要我们去领会。《狼牙山五壮士》渗透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等等。

二、在语文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真挚情感,确保教学中德育渗透取得更大效果。

在德育过程中,动之以情,既是小之理的继续,更是持之以恒导之以行的基础,因而使受教者获得真挚情感,仍是教育成功的关键,是提高德育渗透效果的保证。对于优美的文学作品,即是一块块的情感天地,教师可以通过富有情感的教学,巧妙的教学手段,激发培养学生真挚情感,使学生能更深刻地感受文章蕴含的真、善、美,从而充分利用教材的情感因素,积极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激发培养学生爱祖国、爱自然、爱生活的真挚情感,例如在学《最后一分钟》这篇

课文时,在学生感受侵略者占领香港的民族耻辱的同时,我们会顺势教育他们要树立爱国主义思想,努力学习,为国家建设出力。又如:在学习《学会看吧》的时候,我们除了教育学生要理解母亲这种特殊的爱的表达方式,更要学习小作者的那种独立锻炼自理能力,并理解母爱。

三、深挖教材中德德育因素,加强对学生品德熏陶。

我们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不能仅停留在那些表面的内容上,而应当是深入挖掘教材内在的德育因素,语文学科的德育,材料虽然丰富,同样需要我们多方面深入挖掘,以提高德育渗透的成效,在第五单元综合性学习中,有关于汉字的只是,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欣赏文中字、词、句;理解句中句式的作用及其变换、文中修辞、字体的变化,使学生能意识到祖国语言无可比拟的表现力,体会到祖国语言质美意深,简练如金的妙处,能感受到祖国语言的丰富多姿,包罗万象。

四、把德育渗透到各种形式的语文活动。

在教务处或德育处举行的各种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教育,同时在班上也偶尔进行一些小的语文活动,如古典诗歌朗诵、讲成语故事等,既能激发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也能让学生能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精炼形象,祖国灿烂文化的源远流长,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

五、利用课外辅导进行德育渗透。

课外辅导如开展培优扶差,批改作业,指导练笔等,这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深化、巩固,当然也是语文教学进行德育渗透的另一途径。

总而言之,德育渗透的形式、途径多种多样,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当挖掘语文教材的德育因素,在教学中认真、积极地进行德育渗透,使之成为青少年学生学习、涉过的动力,将更多的学生培养成品学兼优的,具有健康人格的社会小公民。

2013-12-10

上一篇:通信职业技能鉴定下一篇:童年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