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有效的德育教育(精选12篇)
摘 要:在当下的环境下,我们需要做的是尽可能最大量地发挥出语文教育的德育影响力,尽量平抑社会和电视对学生不良道德观的影响。
关键词:朗读;主旨;口语;习作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3-114-01
受网络和当下拜金主义的影响,以及社会大环境的冲击,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当前也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即教师讲得天花乱坠,以比不上电视和社会冲击的一分钟。在当下的环境下,我们需要做的是尽可能最大量地发挥出语文教育的德育影响力,尽量平抑社会和电视对学生不良道德观的影响。这就是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德育教学的问题。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看似简单,要达到“有效”,颇值得我们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去研讨和探究。
一、教师要牢牢把握每篇课文的德育主旨对学生进行教育
小学语文教材,编者在选编时都很注重文章的德育性。以人教版第十册为例:《草原》的德育要求是要学生体会到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白杨》向学生展示了老一辈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崇高精神境界,潜移默化地要求学生学好知识,为祖国的建设贡献力量;《冬阳 童年 骆驼队》,作者回忆了童年的美好生活,冬阳下缓慢行走的骆驼就给了读者一种美的享受;《金色的鱼钩》,通过一个老班长在长征途中为了把三个小战士带出草地而牺牲的事,让学生受到传统的红色教育,学习老班长舍己为人,忠诚于革命的伟大精神。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沉入到课文教学中,与故事中的人物同喜悲,用“心”去感受文章所传达出的精神,如此,讲解起来,就不会感到是空洞的说教。
二、利用朗读机会“感情”渗透德育教育
朗读是一个情感抒发的过程,与作者情感紧贴的朗读听起来,就是一场美的听觉盛宴,让人如痴如醉。如讲授人教版第十一册第21课《凡卡》时,反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对比朗读信的内容和写信时想的事的两部分:“……我没爹没娘,只有您一个亲人了?”“……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读着读着,学生便不由自主地对凡卡产生了深深的同情,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凡卡的悲惨命运是无法摆脱的,激发起学生痛恨旧社会,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情感。再如朗读人教版第十册《再见了,亲人》,这是一篇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抒情散文:“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为了帮我们洗补衣服,您已经几夜没合眼了。您这么大年纪,能支持得住吗?”;“小金花,不要哭了,擦干眼泪,再给我们唱个《捣米谣》吧!怎么?心里难过,唱不出来?你一向是个坚强的孩子啊!”;“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列车呀,请慢一点儿开,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学生一声声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朗读中,“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结成的伟大友谊”这个主题在他们心中得到了升华。在语文教学中,对于每一篇文质兼美且能让学生产生强烈情感共鸣的文章,教师都应有意识地依据教材,抓住重点有感情地让学生朗读,让学生深刻地去感受文章的思想感情,受到美的熏陶。
三、在口语交际课中宣讲德育教育
小学语文教材每单元的口语交际,也蕴含了德育教育。仍以人教版第十册为例:第一单元“手拉手”活动,要求学生给需要帮助的同学写信,有些同学就把信写给了汶川大地震中的小朋友,这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爱心;第二单元的“劝说”活动,学生们的劝说内容丰富多彩,有劝爸爸不要吸烟的,有劝妈妈不要赌博的,有劝同桌好好学习的,有劝不要乱扔垃圾的,这些“劝”,都提高了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积淀了美的意识;第三单元“发言稿”活动,提高学生的自我认识,养成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口语交际,学生在纵横捭阖中提高了自己的口语水平,同时,也在活动中改变了自己的一些认识,更加崇尚美,创造美。
四、利用作文机会书写德育教育
文章是传情表意的,歌颂正义,赞扬善良美好,是文学作品的主题。小学作文练习,也要围绕此进行训练。但在我们的作文练习中,常常走入一个误区:将培养学生用词造句、谋篇布局的能力夸大为作文教学的终极性目标,教师在小学生作文教学过程中经常忽视了学生德性养成的基本规律。这样做的恶果,使作文教学失去了其应有的美学意义。在作文教学中,譬如写环境类的作文,可以渗透进保护环境,爱护地球的德育;写我的爸爸或者妈妈,可以让学生学会感恩,从小树立尊老爱老的美德;写一件有意义的事,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感美德;写人生的一次失败,可以让学生自我反思,从而在人生道路上更加坚韧和顽强;写我心目中尊敬的人或者英雄人物,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更加热爱祖国,热爱和平;写祖国的一处风景或者家乡,可以增加学生的自豪感。“文以载道,道在其中。”我们语文老师应该巧妙地运用作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道德情操,有意识地引导启发学生主动积极地接受人生观、道德观、理想前途观、生死观、荣辱观等多方面的思想教育,让他们逐渐完善,成熟,深沉起来。
一、在实践探索活动中进行学习
布鲁纳说:“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 没有探索就没有数学的发展。 ”知识的获得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探究,真正投入到学习状态中, 对于这样获得的知识学生理解更深刻,更容易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以便于在今后的学习中更灵活应用。 因此,在计算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让学生在自主研究探索中获得新知。
二、在现实生活中进行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 》提出 :计算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数感 ,增进对运算意义的理解。 当运算意义以生活场景为背景时,可以化“抽象”为“直观”,大大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感到自然、亲切、易懂,有利于学生主动地理解和建构知识。 现实生活既是计算教学的源头,更是计算教学的归宿。 算理、算法的掌握不是只有背记、模仿才能实现,大量、有效的实践活动不仅能达到巩固算理、算法的目的,而且能不断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让他们通过问题的解决获得更丰富的体验。
如在“九加几”的教学中,怎样才能让学生对“凑整”产生需求? 我就试着让整节课置身于一次次的实践活动中,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课前我利用两个分别能容纳10个物体的盒子设置观察活动:让学生快速说出两盒中共有几个物体? 说说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谁能上来摆一摆让我们一眼就能看出一共有多少个?这样的活动放在例题之前能让学生对“凑整”产生需求。 在例题教学中将以教师为主的简单说教活动改为学生独立尝试、摆学具验证、与同桌说说自己的方法等活动。
三、在富有情趣的游戏活动中进行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低年级学生由于生活经验少,因此可以安排一些饶有趣味的动手、动口的游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教学苏教版一年级二十以内的口算时,我经常会使用小组计算接龙的游戏。课前我会设计一些计算题,如:8+9=□-5=□+3=□-6=□-2=□+7=□-6=□,每小组一份 ,先讲解游戏方法,由第一个学生开始,按顺序,每个学生做一题,再由最后一个学生将答案写在黑板上,全对的小组获得一颗星。 这样开展游戏活动,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又对学生的计算起到了很好的训练作用,最后的评判很方便,教师便于操作。
我们身边的一些看似无用的东西也许就是很好的计算素材。 如,每个学生在班里都有学号,让学生随意说出自己的学号,要求另一个学生想出一个算式,结果就是那个学号。 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又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学生进行活动的过程其实就是进行加减乘除运算练习的过程。 这种参与性很强的学习方式,学生很有兴趣,并且积极性很高。 在看似游戏的过程中,学生进行了计算复习,提高了计算能力,而且每个学生都有平等参与的机会,增强了信心,找到了自己的价值,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此外,多渠道地开展一些数学活动,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才干,使枯燥的计算教学变得兴趣盎然,其乐无穷。 (1)开火车。 低年级练习口算的时候,大多会采取开火车的形式。 “开火车”练习面广量多,且富有童趣,小朋友们都非常感兴趣,参与积极性很高。 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做到了玩中学、学中乐,大大提高了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使他们更喜爱数学。 (2)开展各种比赛。 小学生好胜心强,不论做什么,都想争第一名。 于是笔者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个性,开展了能激发学生激情和活力的数学活动。
四、加强科学训练,提高多层次的迁移练习,举一反三,巩固新知
计算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巩固练习。 这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是形成技能、技巧,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重要一环。 能使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提高练习兴趣,并且及时发现错误、纠正错误,强化练习效果。
1.留 有充分的练习时间 :学生的练习是别人无法代替的 ,课堂教学如果不能实现“当堂训练”,就会成为“夹生饭”。
2.提高练习质量 :课堂练习 ,并不是越多越好 。 而是要在保证一定数量的前提下,从提高质量上下工夫。 (1)一题多练的练习。 教师在练习的设计上要做到:给学生一道题,把几道题目都融于其中,实行一题多练习的方法,这样学生练习的兴趣就会大不相同,可以说既减轻学生的负担又提高学习效率。(2)一题多变练习 。 所有事和物都是在不断地 “变 ”中得到永恒发展的,而我们的数学教学也应该做到以“万变”胜“不变”。 练习的设计要以一题多变的方法,也就是举一反三的方法,让学生在变中思考,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既巩固了知识,又拓宽了解题思路。 练习设计要遵循“以课本习题为主,课外习题为辅”的原则,但选择了书本的题目,也并不是让学生打开书本就练,题目要以学生能力的需要而作出一定的变化,以上两种题目均属于变式题,都是在原题的基础上改变了已知条件,从而导致了计算方法的不同。
3.提高练习设计的针对性 : 练习设计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分类指导,教师在课堂练习上要考虑到学生的基础、能力的差异,为学生提供多层次、多种类的练习选择,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发展的需要。
4.计算练习后的反思 :加强练习之后的反思 ,能提高学生的分析和判断能力,有利于总结经验,提高练习效率。
总之,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让学生在计算练习中发散思维、培养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中自觉探索,不断总结、不断创造,学生的计算能力就会得到提高。 在计算教学中,我们应从教材的特点出发,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从儿童的心理特点出发,联系现实生活,开展游戏活动,设计多样化的练习,为学生创造充满童趣、富有活力,让学生乐学、爱学的学习环境,使枯燥的计算教学焕发新的生命力, 让计算课堂变得让学生有所期待。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引入为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提供了前提,通过直观的感受让小学生的数学思维得以更快形成和发展。在教学中如何使信息技术和小学数学教学完美结合,本文从教学情境和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一、改变教学方法,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的培养离不开有效的载体,而课堂教学中创新思维的训练无疑是一很好的途径。在强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今天,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看法不同见解显得非常重要。当然,创新过程离不开对普遍共同规律的探索。在教学中教师也应该注意对学生求同思维的培养,使学生在纷繁的现象和诸多事物中通过比较、分析、综合等一系列科学的研究方法归纳出一般规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帮助学生打破思维定势,冲破旧思维模式束缚,学会从多方面,多角度考虑思考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自由发挥,打破传统方法及传统观念的束缚,尽可能多地想象解决问题的方案,追求数量而暂时忽略其有效性;同时,教师对于学生提出的方案不应急于评价。这样,旨在使学生的思维持续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进而产生出更多的发散思维,并且要对多种想法和见解进行比较,从而产出最优的想法和做法。因此在教学中,应将发散和集中相结合,提倡举一反三,也提倡举三反一。
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我们应改变教学方式,对学生多进行启发式教育,将演绎与归纳法结合起来,强调师生间双向交流,推行讨论式教学,鼓励学生说出自己与众不同的新观点、新思想。教师还应用高超的语言艺术,恰当地评价每个学生的观点。在激励学生大胆思考的同时,将它们的思路巧妙地引入到最接近教学目的的方法上来。在这种学习的过程中形成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思维互动,让学生既学会知识,又学会探索。
二、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和谐、热烈、充满活力的课堂氛围,是现代课堂教学的重要特征。在现阶段,由于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缺少双向信息交流,更缺少充分的情感交流,紧张而少和谐,严肃有余而活泼不足。
宽松和谐、自由的学习环境是创新的土壤。在教学中要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充分发挥教师的组织引导作用,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生动活泼的局面。树立创新教育观往往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开始,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也是一个重要的前提。长期以来在绝大多数教师心灵深处积淀起来的“权威主义” 思想观念及其在教学过程中的表现,极大地压抑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堵塞了其回旋喷涌的思辨力。比如,课堂上常见的填鸭式教学法,对学生课堂发言的贬斥性评价等,都会成为师生关系僵化,学生创新思维禁锢的沉重锁链。因此教师应当艺术地营造公平民主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的思考,还要允许学生犯错误,鼓励学生提出虽不完善但闪烁着思维火花的见解,形成师生相互交流其乐融融的新型课堂气氛。最终使学生摆脱被动教学在其身上形成的精神枷锁,在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中品尝主动学习的快乐,获得创新意识培养发展的良好机会。
三、用质疑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总是习惯于将所有的课堂时间占满,这样做实际上忽视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因为学生经常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限制了主动性的发挥。因此,提倡留下空白的“不完全”教学法,给学生以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这样的目的是提高教学过程的创造性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
首先,要向学生提供必要的线索和信息,以使学生拥有合适的基础知识以填补内容的不完全之处;其次,要把握好空白内容在知识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通常重点和难点不宜作为空白处理;第三,学生填补空白地带时,教师要善于引导他们去进行合理推断,预测和联想并即时地帮助做出合理选择,使学生填补空白过程中,少走弯路;最后,应将独立思考与集体讨论相结合,即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联系起来,使学生能够从他人地填补活动中发现别人的优点,修正自己的不足。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问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触角,也是创新意识的体现。即使是一年级的课堂教学,也应多以启发引导,让学生质疑。学生在兴趣的促动下,自觉的读书、学生字、看课件,主动向老师质疑,自学能力、思维能力都得到一定的提高,特别是学生的思维展开了丰富的想象,都在设想美梦的内容,学生们自由讨论、自由讲述,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创新能力也在逐渐增强。
四、改进师生关系,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在长期以来形成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观念中,学生充当的是被动参与的角色。这种教学观念更多的强调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无论课上课下,都会对教师产生一种敬而远之的心理,阻碍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创新意识的培养更加无从谈起,因此应大力倡导构建新型师生关系。首先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主动走近了解学生的心理和需求,消除学生对教师心灵上的畏惧感,并为学生创造生动活泼、益于创新意识发展的新环境;其次教师应与学生平等地研讨各种问题,使学生形成探索创新的心理趋向和性格特征,这样的师生关系最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还应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教学过程紧紧围绕学生的探索与创新展开,呈现出“快乐、实用、活泼、新颖”的教学情境,展示出“探索——转化——创造”的课堂新局面。
陈希超(重庆市渝北区梅溪完全小学校)
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了健康的新定义:“一个人只有在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四个方面都健全,才是完全健康人。”新型的健康观念,已不仅仅是躯体上的没有疾病,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心理健康。在某种程度上,心理健康比生理健康显得更为重要。各种调查资料表明,我国小学生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不少学生出现忧郁症、学校恐惧症、人格障碍等心理疾病。没有健康的心理就不会有健康的道德和健全的人格。香港教育家汪广仁说:“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事业成功的基础。”可见,心理健康是一个人健康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和道德健康、智育发展同等重要。二十一世纪的竞争不是金钱和权力的竞争,而是心理素质的竞争。我们现在所倡导的素质教育,要求的是适应二十一世纪的社会发展的、健康的高素质的人才,而人才素质,一个相当重要的内容就是健康的心理。
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要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一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如何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已成为学校所面临的紧迫而又重要的任务。心理健康教育早就是一个应该引起重视的问题。
那么,如何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呢?现代心理学认为:受教育者的心理是在教育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又在活动过程中得到发展。因此,教师应该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作为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来看待,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心理素质教育和指导,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使之形成健全的人格。
一、以创设情境、激发动机为着力点使学生学会求知。
目前在校小学生,不少是独生子女。由于受家庭中父母的不良教育方式影响,有相当一部分感到有较大的压力。对他们来说,缺乏角色意识,学习很少出自自己的认识兴趣,而是迫于所在压力,因而产生厌学、恐惧、焦虑、考试过度紧张等不健康的心理,对他们人格发展有不利的影响。因此,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结合教学内容,对小学生进行知识价值观念和学习目的性教育,激发小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意志。教师要通过挖掘教材内容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创设问题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要给每个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使之尝到成功的喜悦,让他们体验到学习的乐趣。热情肯定学生表现出来的上进意识,让学生在民主、轻松愉悦的氛围里学习,从而产生一种自觉、积极、进取的健康心理,逐渐学会求知。
例如教学《圆的周长》时,可结合课本内容向学生介绍,祖冲之是1500年前我国古代伟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计算精确到六位数的人,他的这项伟大成就比国外数学家得出这样精确的数值的时间至少早一千年,所以,圆周率又称“祖率”。介绍祖冲之对圆周率所做的贡献,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学习动机。又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时,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实物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建立几何形体的表象,激发学生主动求知的意识。
二、以课堂交往方式为重要突破口发展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小学生的成长是由自然人变为社会人的过程。随着小学生年龄的增大,与外界的接触将越来越多。小学生要在群体中生存,就要学会人际沟通和交往,并在与朋友的交往中学到许多东西,获得快乐。这也正是他们健康成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课堂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学习场所,而且也是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彼此沟通,培养社会合作、交往能力的场所。为了矫治一些学生不合群、自私、孤僻等不良性格,学会共处,课堂教学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和特点,优化设计多样的、行之有效教学模式,改变课堂交往的主要是师生交往的单一形式,让学生进行群体交往,强化“生生”、“组组”以及班级的整体交往,让学生在多样的交往中发展交往能力及健康的人格,丰富情感,提高智力和创造力。
例如,在教学《土地面积单位》后,要求学生每两人一组,分别量出教室、操场的长和宽,并计算出面积,看看那组准确。如教学《简单的数据整理和求平均数》,可设计这样的作业,每组同学称出你组男同学的体重,然后求出他们的平均体重是多少千克;量出你组女同学的身高,求出他们的平均身高是多少厘米。
三、以丰富的情感、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教学生学会生活。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少父母只要求对孩子文化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孩子全面素质的均衡发展。例如,忽视了对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家长把孩子的衣食住行大包大揽,上学时书包由家长备好;回家来,让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由此,造成孩子生活中过分的依赖心理。这些孩子还存在不可忽略的人格缺陷,如在克服一定困难以取得某项成功方面动手较弱、随意花钱、勤俭节约表现较差等。溺爱、放任、过分保护的教育方式不利于孩子的社会道德养成,也是致使孩子缺乏独立自主能力、勤俭节约精神较差的原因。学校教育要根据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有针对性的实施心理教育。
一教育杂志曾刊载《日本对小学生进行“挫折教育”》的文章:在日本,学校有意识的对年幼的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刻意教导学生做一些家务劳动。在日本东京的一所小学,就有专门为三年级设置的新课,让他们用洗衣板洗衣服、用扁担挑水、用煤炉生火、用石磨磨豆浆,并告诉他们长辈们就是这样生活的。经过有意识的训练,提高孩子们的劳动意识和技能,克服了“输不起”的心理障碍,在学校、家庭都能谦让、能合作、能吃苦,提高了孩子的承受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我们应该从日本对小学生进行的“挫折教育”中得到启示。
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能力、勤俭节约品德和艰苦奋斗精神,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教学中要设计富有情趣、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教学生学会生活,培养他们社会生活的能力。一位老师在教《混合运算和应用题》时,设计了这样一道作业让学生完成:“爸爸给小明一张100元的人民币,到商店买5斤食盐、三包250克重的梅花牌味精。请你算算买起这些物品要付多少钱?”一些学生问:“盐和味精的单价是多少?”老师鼓励说:“你们肯定能想办法知道的。”同学们叽叽喳喳的说开了。第二天,同学们都交来了做完的作业。老师发现有三位同学的盐和味精的单价和要找回的钱与其他同学的不同,原来他们是跑了零售和批发店询问价格后,按单价低的批发价計算的,当然付出的钱少,找回的钱就多。这时,老师教育同学们,要像这三位同学那样,用钱精打细算,注意节约。这种富有情趣的教学活动,既使学生训练了运用知识的能力,又使学生了解消费常识,学习合理消费,节约费用和管理钱财的初步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面向全体学生,有针对性的实施,而且要根据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形式,进行行之有效的辅导。同时,要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在学科教学、各项教育中,都应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交往、学会生活。这样,学生心理素质才能得到提高。
发布者:应仰望 发布时间: 2011-10-2 23:57:37
如何在音乐课堂中进行有效的合唱教学
——有感于《和谐艺术——中小学音乐课合唱教学研究》
合唱教学由于具有一定的教学难度,在初中,特别是农村学校的音乐课堂中,进行合唱教学,一直以来都是个弱项。学习了《和谐艺术——中小学音乐课合唱教学研究》这门课程后,觉得合唱在课堂中的教学是势在必行的,而且要不断地去丰富和提高。那么,在有限的音乐课堂中,如何进行有效的合唱教学呢?这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也是一项需要进行积极实践的教学工作。就本人在课堂合唱教学的实践过程和观摩活动的经历,来谈谈自己的一二点体会和心得。
一、有序的音准训练是有效教学的“核心”
合唱中声部音准的训练是合唱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无论是高,低声部的旋律的音高,都要求准确,才能达到和谐,音准训练时,可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先让学生集体听辩单音,再到旋律音程,待学生基本上达到要求(如:注意力集中能轻声演唱,能及时、准确地唱准音高等)后,就将学生划分为两大组,进行二声部的和声音程训练,再由单音渐进过渡到旋律片断练习,当然这些训练工作都要有针对性,选择的音都是“采摘”于这首歌的。我们也可采用辅助教学手段,曾观摩过一位瓯海某中学老师,用柯达伊手势教学法,让学生直观地“看”到高音,然后让学生根据各个手势唱出各个音高,学生较快地掌握了音高与音准。
二、创造性的使用合唱作品是有效教学的“法宝”
对于教材中出现的一些具有一定难度的、学生较难胜任的合唱作品,适当地简化或创编适合学生水平的低声部旋律,不失为合唱教学中的另一条“蹊径”,这样可以避免我们采用统一演唱高声部的无奈举措。比如《雪绒花》的第二声部旋律中出现了小二度音程(3-3|4--|3-3|4--|)准较难掌握,在一次公开观摩课上,我见一位执教老师改变成以下:
第二声部变成了一种“回声”式的旋律,好记又好唱,这也不失为一种好办法。或者对歌曲的难点进行适当删减。例如:歌曲《踏雪寻梅》的最后一句合唱的教学十分的有难度,针对学生的演唱水平,我将此句化为齐唱,降低了整首歌曲的难度,让学生在体会了前几句合唱的效果后,整齐的唱出歌曲的结束句,让学生快乐的、轻松的学习。
金龙镇初级中学 张丽
摘要:学问、学问,无论是教还是学,关键就在这个“问”上。因为“问”是一个法宝,它是深入的阶梯、是长进的桥梁、是触发的引信、是觉悟的契机,与提问相系的,追问在教学中亦很重要,这是在提问的基础上进行的,需要教师根据答、问、讨论等学习活动的情况,对学生思维行为作即时的疏导点拨。
关键词:教学、教学、提问
课堂教学提问不应是随意的,要紧紧围绕课堂教学中心来进行,教师在授课前要精心设计提问内容形式,所提内容应具有典型性,形式要多种多样,否则就会偏离课堂教学中心,达不到提问应有的效果。提问前,教师既要熟悉教材,又要熟悉学生。要掌握准提问的难易程度,既不能让学生答不出,也不能简单地答“对”与“不对”,要使学生“跳一跳,才摸得着”。难度过大的问题要注意设计铺垫性提问。
课堂提问时要注意内容的新颖别致,使学生听后产生浓厚的兴趣,继而积极思考。一些学生熟知的内容,要注意变换角度,使学生听后有新鲜感,而启发性是课堂提问的灵魂,缺少启发性的提问,是蹩脚的提问,为此要避免那种不分巨细,处处皆问的做法,要尽量避免单纯的判断性提问(如“对不对”、“是不是”等),多用疑问性提问,还要注意运用民散性提问、开拓性提问,使学生在提问中受到启迪。
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学生答问中也可能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如答非所问,或干脆答不出等。因而教师在提问时要注意运用教育机智,根据变化了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发问。不能不顾课堂情况的变化生硬地照搬照用课前设计好的问题,也不能在学生答不出时一个劲地追问学生,要多运用疏导性提问、铺垫性提问,以适应变化了的情况。
教师提问应面向全体学生,然后根据教学目的,要求与问题的难易程度,有目的地选择提问对象,这样可以吸引所有的学生都积极参加思维活动,促使每一个学生用心回答问题。现在有不少教师往往爱提问少数“尖子”学生,而对那些学 1
习较差的学生,总是怕他们答不出、答不准确而避开他们,这就使大部分学生在教师提问时不是积极参与,而是消极等待,甚至把自己当作局外人,最终导致他们思维能力越来越差,学习成绩每况愈下。因此,教师在提问时一定要采取“八面骚扰法”,注意到提问的面,即使在提问个别同学时,也应该注意让其他学生认真听,如有经验的教师常这样说:“现在请XXX同学来回答,其他同学注意听他们回答得对不对,然后说说自己的看法。”这就照顾到了大多数学生,使回答的、旁听的都能积极动脑。学生答完问题,教师要给予充分肯定,在充分肯定的同时,要指出不足,提出期望。切不可对答错的同学白眼相待、讽刺挖苦,也不能无原则地赞美,教师应给每个学生以成功的体验,又指明努力的方向。
课堂提问时要考虑提问内容的难易,事先要根据提问对象的年龄、性格、知识基础与能力水平来设计提问。不同的年级要采取不同的提问形式,即使是同一年级的学生,鉴于彼此间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有差异,所提问的内容和方式也应有所区别。提问难度过大,学生思维基础跟不上,认为反正动脑不动脑都答不出,就不愿动脑;反之,学生不加思考就能回答出来,也不能起到调动学生积极思维的作用。课堂教学时,教师虽然无法为每一个学生设计一套提问,但注意提问层次和梯度,并根据提问的难易提问不同程度的学生,还是能够办到的。
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一道非常简单的练习题,通过老师的追问,学生可以运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充分实现同伴互学互助,交流中共同提高。例如:比较0.72与0.53的大小,学生答出0.72>0.53后老师追问:你为什么会这么说呢?学生思考片刻,纷纷举手发言。
学生1:我在这两个数的后面各加一个„元‟字:0.72元是7角2分,0.53元是5角3分,7角2分>5角3分,所以0.72>0.53。
学生2:72>53,所以0.72>0.53。
学生3:0.72表示有72个1/100,0.53表示有53个1/100,72>53,所以0.72>0.53。
学生4:先比较整数部分,整数部分相等,再比较十分位上的数,7>5,所以0.72>0.53。
更有意思的是一个学生说,我感觉小数的大小比较,就像将军带兵打仗,前边的将军比赛败了,后面再强壮的士兵也认输了。
大文豪托尔斯泰在谈到《复活》创作时说:“我的小说的每一个情节,不是独出心裁,就没有存在的价值。”课堂上教师有效地克服随意性提问的弊端,日本教育界在80年代初曾用两年时间专门开展“什么是好的提问”的讨论,讨论的结果认为,好的提问应该具备以下特点:表现教师对教材的深入研究,与学生的智力和知识发展水平相适应才能激发学习的欲望,能有助于实现教学过程中的各项具体目标;富有启发性,并能使学生自省,这可供我们设计教学提问时参考。
周恩来同志指出:“任何艺术不掌握规律,不进行基本训练,不掌握技术,是不行的。”课堂教学提问要注意“怎么问”的问题,就是要讲求提问的方法和技术,而教会学生自己质疑提问,这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赞科夫指出:“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最有价值的本钱。”美国的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任何时候都应鼓励学生提问,遗憾的是,提问课中常常是按照教师问学生答的反应模式进行。在课堂上拿出10至20分钟作为“提出意见的时间”,由教师提出一个实际问题,让学生讨论。讨论过程中,教师可以发现具有某种天赋的孩子,然后可以为这此孩子安排一些单独的活动来促进他的学习能力。教师通过提问教学,将问号装进学生的脑子里,可使学生终生受益。优秀教师们总是鼓励并教会学生自己质疑提问。我们不能因为学生问得离奇而随便搪塞,还不能因为自己工作忙而责怪学生多嘴,要鼓励学生探索好学的精神。当然,有进直面学生对自己提出的挑战性的质疑提问,确实需要教师具备博大的胸怀和诲人不倦的师道精神。
一、有效的数学练习设计, 应“源于现实生活, 高于现实生活”
数学是现实的, 它是生活中数学现象的提炼. 所以, 我们的练习设计应努力贴近学生所熟知的生活, 应努力沟通生活中的数学知识与教科书之间的联系, 促使它们相互融合. 这样的练习, 才能促使学生理解数学、热爱数学, 让数学成为他们的喜爱, 成为他们发展的动力源. 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设计数学练习, 能充分展示数学学习的价值所在, 还能使学生感知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科书中的数学知识就在我们的“身旁”, 让他们从自己的现实中看到数学问题, 并利用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 体验到数学学习是有用的, 增长他们的数学学习兴趣. 如在学习了“百分数的实际应用”后, 我让学生练习:五一节期间, 我们班级36 名同学去大丰麋鹿保护区游玩, 门票30 元/ 人, 团购 (不少于40 人) 可以享受八折优惠, 两种购票方案, 你认为怎么购买最划算? 因为学生之间的学习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就此出现了以下的方案:大多数学生都认为, 整个班上只有36 人, 达不到优惠的标准, 所以只能用36 × 30 = 1080 元. 少数学生认为: 虽然我们班只有36 名同学, 但我们可以购买40 张票, 只需要30 × 40 × 80% = 960元, 这样就比第一种方案至少少用120 元;如果我们能想办法再“伙同”4 个其他的游客, 这样又会少花96 元. 所以还是选择第二种方案. 这道题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很多学生都会在节假日和家人出去游玩, 使学生充分感知了必须学好数学, 才会“精打细算”. 事实上也证明:通过这样的练习, 不但让学生掌握了商品经济时代“打折”等数学知识的意义, 而且能有效的培养学生数学思考的全面性, 激励他们的利用数学智慧进行现实生活, 同时培养了他们广泛的应用数学的意识以及其创新能力、实践能力.
二、积极实施开放式教学, 实施练习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新完善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中, 教与学都必须是开放.”数学练习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重要举措, 设计中我们应努力减少“指令性”的充分, 适度增加开放性练习, 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让他们的思维有广阔的时空.就此, 我们的练习设计应注重其开放性, 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答案、解题方式方法, 但一定让学生自己去通过假设、猜想 (实验) 、验证, 通过他们的联想去创新, 去灵活利用已有的知识.这样的练习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能使学生好奇心和好胜心得到满足, 能使我们的数学课堂变得充满灵动, 更加生动活泼.设计开放性练习, 我们应注意:第一要适合本班学生数学思维的特点;第二要具有一定的层次性, 适合班级中不同层面的学生, 让他们都有展现自己数学思维的机会, 获得成功的机遇.第三要注意能让学生从模仿逐步走向创新.这样, 才能使数学练习实现学生间各自展示、相互促进、相互学习的目的.
三、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要讲求练习的“民主性、自主化”
小学生是发展的主体, 是求知的主角.数学练习则是他们身心发展、追求知识的客观需要.实践表明:在数学教学活动中, 只有激发起学生的主体意识, 充分激活他们自主的力量, 才能使他们真正的进行自主学习, 做好自己的练习.据此, 我们在设计练习时, 应结合不同层面学生的练习需求, 设计出坡度不同、功能不同的练习, 让学生自主选择习题来练习, 训练他们的思维, 促进他们对知识的掌握, 形成一定的技能技巧;让每名学生都能通过自己的数学思考获得应有的发展.如教学“9的乘法口诀”时, 我设计了:1.基本的口算;2.在括号填写合适的数, 如 () ×9=18, 9× () =36, …;3.根据题意, 列式计算 (略) ;4.根据9×5=45, 编写一道生活习题.就这些练习而言, 学生的数学思维是自由的, 他们的数学活动是自主的.特别是第4题虽然部分学生不能完整的表述, 但他们还是经过自己努力思考的, 还是在脑海中搜索生活中的“形象”的, 他们努力了.
四、开发数学课外资源, 设计实践性练习
最新完善的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应严格遵循学生的数学学习心理, 实事求是的从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促使他们亲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 同时进行问题的解决. 事实上, 如果我们的数学课堂离开了学生的生活, 那必定是无意义的数学学习, 因此, 我们的练习设计一定要认真开发课外的资源, 设计一些实践性的练习, 让学生在生活体验中习得知识, 在生活实践中学会运用知识解决现实的问题;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再学习、再探索、再提高比如探索几何图形的周长、面积公式, 探索立体图形的表面积、体积等, 可以先让学生自己回家进行探究、操作, 然后总结归纳, 等等.
【摘 要】现代教育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现代生活要求有良好的情感,尤其是青少年情感的荒漠化都呼唤情感教育,而语文教学无论从学科性质还是学科教材上,都有着进行情感教育的得天独厚的条件。本文对如何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进行了探讨。【关键词】小学语文 情感教育 情境一、优化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情感创设情境,是指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营造融洽的有利于教学的心理氛围。用富于形象、生动、优美的激情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或以具体形象的画面、实物、电脑图象等教学媒体,将学生引入到所要学习的情境之中,以激起学生的情思。当然,创设情境的途径有很多,比如,实物演示、角色扮演或课本剧表演、现场参与、小品表演、语言描述等均不失为营造体验情境的良好方式。教师在教学时,如果能绘声绘色地描摹出作品的境界,引导学生身临其境,让学生陶醉其间,使之通过亲身的情感体验,必然能产生“豁人耳目”的美感,从而自然受到情感的熏染。例如在讲授《卖火柴的小女孩》时,语文教师在朗读时首先要酝酿好思想感情,不要泛泛的读,要尽量用低沉缓慢的基调范读,读到小女孩见到种种幻想充满希望,表现喜悦、惊奇,語调稍快,进入童话角色,然后让学生自由读,个别读,齐读,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激起学生对小女孩悲惨命运的同情,对贫富悬殊的旧社会的强烈不满。再例如教师在讲授《长征》一课时,首先要一一介绍这首诗的有关知识、作者和写作背景,然后运用《长征》的歌曲为背景音乐,以营造与诗词相同的磅礴壮美的气氛。再例如我由此在讲解三国演义的片段时,首先用多媒体播放了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歌,随着刘欢那豪放、浑厚、悠远而略带苍凉的歌声,很快唤起学生对电视剧《三国演义》有关情节、场面的回忆,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奠定了鉴赏的基调。学习李白的《静夜思》时,我采用“月夜思故乡”的多媒体镜头并配以节奏舒缓、音调低沉的乐曲来诱发学生对思乡情的体验。二、教师要具备情感素质和教学艺术罗曼•罗兰说:“要撒播阳光在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热爱自己学科的教师,他的学生也充满热爱知识、科学、书籍的感情情感教育对教师提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它要求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更要有一颗博爱、宽厚、敏锐的心。教师应做到爱自己的职业,爱自己所教的学科,爱自己的学生。只有热爱教学工作,心中才会有发自内心的欢欣;只有真正爱学生,对学生才会有说不清的亲切和甜蜜的感受:只有热爱所教学科,在讲授过程中才会充满愉悦。要有效地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感,教师只有通过自己内在的精神力量去感染学生,在对学生传播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将自己对本学科执著追求的精神、热忱和感受带给他们,以激起学生情感上的涟漪和共鸣。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工作责任感和敬业精神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因此,教师要不断地加强自身的情感修养,把握住自己的情感,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去感染学生。教师的情感越浓烈,其感人的力量就愈深。以教师自己的快乐情绪来影响和引发学生的快乐情绪,无疑是一种不可忽视的教学辅助手段。当教师面带微笑,怀着喜悦的心情,精神十足地走进教室,学生会倍感亲切,温暖、快乐之情油然而生。反之,当教师绷着脸,或表情冷漠、或忧心忡忡、或怒气冲冲、或神色恍惚、或烦燥不定地走进教室时,学生会感到情绪压抑,气氛紧张。前者会敞开心扉,更好地接受新信息,而后者,学生则心理闭锁,阻碍新信息的输入。这种情绪状态的差异,不仅会影响学习效果,而且也会影响学生对教师和他所教课程的态度。很难想象一个情感冷漠的教师能带出情感热烈的学生。因而教师自身具备的情感素养是开展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条件。三、让学生在诵读中增强情感体验朗读是小学阅读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的教学手段,也是语文教师常用的一种教学方式。品词品句读是语文课激情明理进行情感教育的特有手段和途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既依仗于朗朗诵读,又少不了析词解句,两者缺一不可。文章是语言的书面化。语言的美源于言辞的准确、明晰与和谐。作品运用语言或描绘人物性格、思想,或展现大自然中各种奇异现象,或描述山川的壮美……因此,教师要首先指导学生在体会作者情感的基础上进行诵读,其关键在于体味文中的情感。在此基础上的朗诵又是一种有声的语言艺术,它能产生美感,读时或慷慨激昂,或深沉委婉,或兴奋愉悦,或悲壮豪迈。诵读必先处于口,再入于耳,然后了然于心,读者无不从中受到感染。例如老师在讲授《草地夜行》时,鉴于现在的小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在家里娇生惯养,他们对长征时的艰苦生活缺乏了解,在他们的眼里草地不是荒芜人烟,而是一碧千里,他们对红军的极度饥饿没有体验。因此教师可以先介绍课文背景,用描述的口气简要地介绍草地沼泽多、没人烟的特点,以及红军当时干粮已经吃光,只得吃树皮草根的艰苦情况,为学生进入情境渲染一定的气氛。然后让学生自己有感情的诵读全文,让他们边读课文边想象当时“茫茫的草海”、“空着肚子”、“拖着僵硬的腿”、“一步一挨”等词汇描绘的情景,孩子们的想象展开了,小红军可爱的形象浮现在孩子们眼前,他们的情感也被激发起来了。这样从感受形象出发,从中受到感染,使学生的智力活动形成情绪记忆。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的那样,这种情绪记忆“不仅有思想,而且有感情和内心感受”,学生便会在思想感情上受到潜移默化的硬性。这不仅使学生加深理解了教材内容和词句,并产生爱和憎的,或喜和恶的,或敬和鄙的情感,从而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总之,语文是一门极具思想和情感内涵的工具,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是由语文课的本质决定的。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能够充分发挥情感教学风格,以使学生的心灵受到感动、净化,从而达到提高文学素养。参考文献:1、王雪梅,浅谈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职业技术教育研究,2007.2、茅海燕,教师言语表达学,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7
课堂提问是教师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提倡有效教学,对贯彻新课程理念,克服课堂教学“程式化”,更有重要的意义。课堂提问是有效教学的一种重要教学手段,是联系教师和学生思维活动的纽带.课堂上教师精心设计的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启迪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参与学习,帮助学生理解、应用、巩固知识。它还能使教师对课堂情况及时得到反馈,以便调整自己。如何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效提问,是每个高中英语教师应该掌握的教学策略。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课堂有效提问的设计原则、有效提问策略、问题处理策略。
一、课堂有效提问的设计原则
1、设问要精当。课堂提问应把趣味性, 目的性, 科学性, 启发性, 针对性和顺序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也就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服从教学目标, 按教材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 由浅入深, 由易到难, 由近及远, 由简到繁地设计问题, 激发学生的学习英语的兴趣,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把学生从某种抑制状态中激奋起来, 并使学生通过分析, 对比, 归纳, 综合, 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2、发问要巧妙。教师在表述问题时态度要自然, 不能有考问或严肃的表情, 要用简明易懂的语言, 发问后要适当停顿给学生考虑的时间。教师提问要明确对象, 要求每个学生都动脑筋。一般情况下, 先叫中等生答个八九不离十, 再请好的学生补充。上等水平的学生留待 “卡壳” 时 “解除” 危机再用。偶尔, 也可叫 “差生” 来试试。
3、启发诱导学生。当教师表达问题后, 学生会出现几种情况: 或是疑惑不解, 厌倦困顿;或是各抒己见, 莫衷一是;或是受旧知识的影响无法顺利实现知识的迁移。这时, 作为表达主体的教师应抓住时机进行启发诱导,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增强其回答问题的信心, 提高其参与意识。
4、归纳总结学生的回答。学生回答问题时, 教师应对其发言予以分析评价, 使问题有明确的结论, 强化他们的学习。必要的归纳和总结, 对知识的系统与组合, 认识的明晰与深化, 问题的解决以及学生良好思维品质与表达习惯的形成起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有效提问的实施
(一)因人而异设计问题
1、对学有困难的同学的课堂提问
这种问题一般内容明确, 条件充分, 只需要用唯一答案明了准确地回答, 其目的是让学生把已学的知识进行强化记忆, 并为高层次逻辑思维奠定基础。如连续提问:
(1)Who’s on duty today? Who was on duty yesterday?(2)What day is it today? What day was it yesterday?
(3)Is everyone here today? Who was not at school yesterday?
(4)How often is he ill? How long was he not at school last term?
以上均属于低层次的课堂提问, 因这些问题相对较浅, 适宜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容易使他们获得参与感和成就感。
2、对学有余力的同学的课堂提问
发散性的问题, 答案是开放的, 它并不追求唯一的答案, 但它要求学生整理和整合大量已经学得的知识, 并想象和创新。教师在学生对文章表层理解的基础上, 可深入提问。如:
(1)How do you like the Swedish Rock Band ?
(2)Why did Max jump up and down in the middle of the concert? How did he feel?(3)Can you describe Max after he left the concert?
这些富有挑战性的高层次的课堂提问, 因为发散性和概括性较强, 更适合中优生, 能给予他们冲刺的机会, 教师除了在问题难度上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外, 在内容和形式上也应顾及学生的特长发展。在鼓舞他们的士气,达到扬长避短的效果.
(二)因材而异设计问题
1、按顺序进行课堂提问
对于时间顺序明显的课文,如人物传记,历史事件等按时间顺序进行提问,对于逻辑性强或说明性的课文可用逻辑顺序法,层层递进,让学生逐步思考。
2、直观形象的课堂提问
运用简笔画,幻灯片,实物等进行课堂提问,可使形声结合,增加刺激强度,增强接受效果.
3、比较,联想进行课堂提问
为了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感知, 对课文中同时出现或先后出现的两种性质不同或相似的对象, 情节用比较法进行课堂提问更合适。还可以根据题材相近的课文中的人或物的异同进行设计。
(三)因时而异设计问题
1、开场预测设疑
俗话说, “ Well begun is half done。” 一场引人入胜的开场白, 总能让学生有所期待, 因此, 为了高效的进行课堂教学, 教师可设置一些导向性的提问。
2、课后开放性的提问
学生在理解消化课文内容后, 便进入运用语言知识的阶段, 这样, 可设计一些富有创意的模拟活动性的问题或角色扮演性的问题。开放性问题的提出督促学生积极思考, 集思广益, 互相讨论, 自由提问, 自主学习, 更使学生的合作融洽。
三、问题处理策略。
(一)允许说完, 适当点拨
在高中英语教学阶段, 学生用英语思维的能力和习惯尚未形成,在回答参阅型和评估型的课文理解问题以及实现情景问题时, 因思维与语言表达不同步而可能会出现语言或逻辑错误(或失误), 因此, 英语教师除了在提出问题后给学生充分时间进行独立思考,组织语言外, 还要有足够的耐心, 允许学生答完。听答时, 教师最好不要打断学生的连贯表达, 除非回答太罗嗦或离题太远。另外, 由于语言本身存在一种功能由多种结构表达的现象, 教师要容许学生说出教师预想以外的答案, 尊重学生的思维成果, 保护学生的创新思维。
不打断学生的连贯表达, 并不排斥教师对学生表述观点遇到困难时提供必要的帮助。适当点拨不但是可以的, 有时是十分必要的。如学生对问题本身理解不透彻, 教师可以适当重复问题, 换个角度提出问题或解释不懂的地方, 学生在答问时遇到的语言困难, 教师可以提示关键词语, 学生的思路中断时教师旁敲侧击以保证学生的思路畅通。
(二)适时纠错, 适当宽容
语言错误在英语学习中是不可避免的, 正确对待和适时纠错就显得十分重要。纠错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 纠错因方式, 时间不同而效果各异。因此, 何时纠错是英语教师必须掌握的教学艺术。
不同的教学阶段, 英语教师的纠错策略应有所不同。在培养语言习惯的初级阶段, 英语课堂提问多为课堂程序性的提问, 学生的应答主要是模仿, 操练和简单的替换练习, 这一阶段的教学主要是保证语言信息的正确输入, 提问的目的主要是给学生更多的语言实践机会并纠正错误, 适时纠错能保证学生学得标准的语音, 语调和掌握正确的基础知识和语法规则, 为进一步的语言交际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 并不是所有的课堂程序型的提问都要立即纠错, 从尊重学生的思维连贯性和保证学生语言表达畅通性的角度出发, 对待学生在语篇朗读, 连贯复述, 角色扮演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或失误, 对待学生在回答参阅型, 评估型或现实情景型的提问时出现的错误, 失误或者观点错误, 教师就不应该见错就纠, 要采取宽容的态度。
教师的宽容学生的错误, 并不是放任学生的错误。即使是学生的连贯表达和创造性思维, 教师也应采取宽容失误, 纠正错误的态度。纠正错误要保证学生的自尊心不受到伤害, 尽量采取答完纠错的方式。答完明示纠错既尊重学生的思维成果, 又能使包括答问者在内的全体学生及时知道错在哪里, 如何改正;答完暗示纠错能使学生通过纠错得到老师的指点, 又不使答问者在同学面前丢面子。此外, 教师在纠错时, 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纠错或同伴纠错。
(三)适当评价, 鼓励为主
为了使提问真正地发挥应有的作用, 学生答问后, 教师一定要及时恰当地对其答案有所反馈, 切忌对学生的答案不置可否。学生需要了解自己的答问究竟是值得称赞还是有待改进, 甚至适当纠正, 因此, 教师的评价用语不能一般化,公式化, 要把学生活动的真实感受传达给学生, 使评价用语形成一个等级系列, 教师要根据学生回答问题时的不同表现, 选用不同等级的真实的评价用语, 使教师的评价成为课堂教学真实交际的一部分。如 3
Really excellent!Excellent!Perfect!Wonderful!Very good!Good!Well done!Adequate!Need improvement!Not too bad!And so on。
教师要十分关注学生回答问题时的成就感, 即使是很小的进步也要给予肯定和鼓励。回答过程中要多表扬, 多鼓励, 少指责, 少批评, 甚至不批评, 要努力使学生获得成就感, 获得学习英语的成功体验。例如: 学生回答问题时, 教师不时地说 Good。Yes。Right。OK。即使是答错了, 也可以说Good, but„或用升降调说No, think it over。或给学生适当的启发或暗示。随着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 教师应该丰富评价用语的词汇和语汇, 如使用 It’s really a hard question, but your answer is quite right。You are great。/ You are successful。/Most of you did a very good job。I appreciate what you did in my class。Thank you。/I’m very glad that you make progress every day。Congratulations。等等。教师的评价用语要随着学生的英语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提高, 并能使学生在持之以恒的课堂评价用语的习得过程中收获成功的喜悦。
2011年秋季学期
赵艳
教育就是为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准备人才的,人才首先必须是人格健全的人,是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是十几、二十几年后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因此,中小学的教育仅仅包括科学文化知识,已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少年儿童的理想、道德及法律教育迫在眉睫,此为少年儿童教育重中之重。而中小学法制教育与各学科的整合,正是立足于时代的高度,针对未来人才培养的需求和目前中小学教育中的空白点而提出的一项行动策略。中小学法制教育与各学科教学相结合,它的教育优势是法制教育其它途经无可比拟的。第一,具有地位优势。在目前的中小学教育体系中,学科课程是居于中心地位的,学校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形式和主要途径就是学科课程及其课堂教学。因此,法制教育不可能逾越学科课程及其课堂教学,所以说法制教育与各学科相渗透是进行法制教育的一条主要途经。第二,具有数量优势。学科课程的中心地位,决定了它在学校教育中的课程数量占据绝对优势。数量上的优势表明教育的广泛和深入,抓住了学科课程就是抓住了法制渗透的主线。由上所述,法制教育与学科整合不仅在教育方向上是符合社会发展趋势和需要,而且在行动策略上也是非常可行的。法制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内容之一是大家都认同的,但传统的学校法制教育大多是利用主题班会、听专题报告以及板报、宣传栏等形式来进行的,与学校的学科教学是不相联的,与数学教学更是风马牛不相及。其实,随着社会法制建设越来越完善,我们的衣、食、住、行处处涉及到相关的法律法规。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所以在数学学科知识中蕴含着丰富的法制资源。关键是如何在数学课堂中有机地渗透法制教育,开发和利用这些法制教育资源,使数学课堂亮起知法、懂法、用法的亮色。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该如何把握数学教学的特征,在实际数学课堂教学中对小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呢?下面,我就结合自身实践,谈谈在数学课堂中如何穿插法制教育。
一、充分利用数据说明问题,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
数字是表达数学最基本的方式。老师要善于把抽象的数字和生活中的一些实事相结合,小到我们身边,大到整个国家,乃至世界。例如,在学习100以内数的认识时,让学生猜猜家中70 岁的老人可能是的那位长辈?应该怎样称呼?借机可以对学生渗透尊老爱幼的思想教学。在学习万以内的加减法时,单元主题图就是关于野生动物统计表,统计项目有“已知种数”、“濒危和受威胁种数”,此教学内容能很好的渗透《野生动物保护法》,教育学生保护野生动物,捕猎野生动物是违法行为。在学习分数时有这样一道题: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占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2/5,讲这道题时就可以渗透《土地管理法》和《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使学生意识到,我国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突出,所以应控制人口增长并要保护好耕地。
二、借助情境教学,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同时,应注意创设法制教育的教学环境,引领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不知不觉走入法制教育的氛围中,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中增加对法律知识的了解。例如,在刚上课时,教室乱哄哄的无法讲课,利用这一时机让学生知道课堂纪律就好比国家法律,当大家不遵守时,国家就不能安定,使学生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公民。在学习位置的时候,教科书上一个女孩行走时不知靠哪边走,这时可以渗入交通常识,让学生们遵守交通规则。在讲二年级练习册时,有一题让学生查资料把乱扔塑料袋对环境的危害写下来,这是讲《环境保护法》最好的一个机会,学生既掌握了有关的数学知识,又受到了一次良好的环保教育,同时结合如果从楼上往下乱扔垃圾或者随地乱扔垃圾影响到他人,还有可能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的事例,从中受到一次法制观念的教育,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利用数学实践活动,提升法制教育理念教师要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抵制心灵污染,往往需要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来实现,使学生深有体会,增强意识,提升法制教育理念。例如,在学过简单的运算之后,星期天,我带着我们班级的学生到市儿童公园游玩,并出了一道运算题给学生:我们班共有30个同学,现共有5辆车,每辆车上可以坐几个同学?同时在上车之前,我首先对学生进行了交通安全和交通法规的教育。在路上又对学生进行了交通事件的反面教育,让学生明白在公路上如果不遵守交通法规,将会出现哪些后果。让学生明白遵守交通规则是对家人、对自己负责的表现,并充分认识到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
四、巧设数学游戏,进行法制教育
在低年级的教学过程中,我常常借助游戏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如教学1-10的数字后,我就教给学生儿歌:“你拍一,我拍一,八荣八耻要牢记;你拍二,我拍二,为了祖国要出力;你拍三,我拍三,铺张浪费要揭穿;你拍四,我拍四,做人不能自顾自;你拍五,我拍五,好逸恶劳是耻辱;你拍六,我拍六,我们尊老也爱幼;你拍七,我拍七,崇尚科学属第一;你拍八,我拍八,诚实守信人人夸;你拍九,我拍九,法律法规要遵守;你拍十,我拍十,争做文明小卫士!”通过拍手游戏的形式,不仅让学生牢记了八荣八耻,也加深了学生对基本数字的掌握。
五、提高自我的法律素养学校没有专门的法律教师,身为班主任的我也很少接触法律,自身法律意识与教学方法都存在着一定的欠缺,所以更不可能灵活的传授给学生,只会照本宣科,导致学生对于法律也没有积极性。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小学教师,不仅要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努力学习新的教育理念,深入理解新的教育思想,切实提高教学水平,更应该把《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列为必学内容,学生与老师接触的时间最长,可塑性也非常强(特别是小学生),受老师的影响也最大,只有老师具有良好的法律素养,才能培养出具有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的合格人才。不懂法律,不依法执教就不是合格的老师。
关键词:遵循德育纲要;渗透德育;实践第一;示范引领;培养爱心
G623.5
小学数学是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数学教师的主要任务除了传授数学知识,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以外,同时也要结合數学教学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如何在小学数学学科中进行德育教学呢?下面谈谈我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针对教学大纲,结合教学内容,渗透德育教育。
在教育教学中交叉渗透德育教育,充分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针对教学大纲,遵循德育纲要,深入钻研本科教材,就能行之有效地促进德育的渗透。
1.教学时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联系生活实际,阐明所学知识的用处,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自然地渗透德育教育。如:一年级教学“元、角、分的认识”,可以向学生介绍人民币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和生产建设中的作用,使学生把所学新知识同现实生活、今后的学习和国家的建设逐步联系起来,明确所学知识的重要性,从而渗透德育教育。
2.中、高年级教学“应用题”时,可以根据应用题中所反映的日常生活、工业、农业、卫生、交通、教育、科技等方面有说服力的数据,经过比较、分析、进行爱家乡、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高年级教学“百分数”时,可以介绍中国人民用占世界耕地面积5%的土地,养育了世界上20%的人口,而且国家安定,人民生活幸福,从而进行国情教育。再利用我国不断沙漠化的面积比例和每年沙尘暴的次数逐渐攀升的数值,向学生进行保护环境的教育。
3.还可以结合教学内容介绍一些我国的发明创造,如“九九口诀”和“七巧板”的发明,在教学圆周率时,向学生介绍我国南北朝科学家祖冲之的伟大成就,是他第一个将圆周率的精确数值推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我国也是世界上确定圆周率为七位数的国家。要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数学领域的辉煌成就,学习祖冲之的伟大科学精神,从而增加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将德育教育渗透于无形之中。
二、在注重课堂教育的同时,还要抓好课外活动。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离开了生活,数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通过数学知识的产生,揭示数学知识与现实生产、生活的关系,源于实践,服务于实践,渗透一些“实践第一”的观点。
1.有的学生发现,如果人人都节约粮食,每人每天节约50克,许昌市80万人口,每天就会节约4万千克,一年就会节约1460万千克粮食,通过学生自己来计算,就会发现浪费粮食太可怕了,而且还号召同学们都来节约。
2.有的同学发现如果每人每天节约1分钱,全国13亿人口,每天就会节约1300万元,可以让很多失学儿童上学。通过计算,使不少学生下定决心要改掉乱花零钱的坏毛病,知道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3.教学《时、分、秒》这单元结束后,我让学生回家统计并记录下自己在家的各项时间,制成一个作息时间表。课上我让同学们之间互相进行交流,互相了解一下其他同学是怎样进行安排自己生活的。提出思考问题:哪些地方比自己安排的更合理?有没有白白浪费时间的地方?交流后举出好的例子,例如:有的同学除了把起床、睡觉、学习等日常生活列出来以外,还把课后的体育锻炼时间做出了合理的计划。有的同学完成家庭作业用的时间很少,而有的同学要花很长的时间,原因是什么,是不是花较短时间做作业的同学的作业质量也是最好的呢?请做作业做得又快又好的同学介绍自己的经验。通过同学之间的交流和借鉴之后,让每个同学再进一步修正自己的作息时间表使之变的更加合理,督促自己在今后的生活中更加合理、安排和利用有效的时间,养成合理利用时间,按计划做事的好习惯。
三、示范引领,渗透良好学习习惯的教育.
数学课上,教师的示范作用以及教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主要方法。教师的示范作用体现在,教师要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来感染学生。以自己严谨的教学风格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来影响学生。
上课时,教师着装要朴素大方,讲普通话,语言要清楚、明白,有逻辑性。板书要整齐,书写要规范,辅导“后进生”要耐心、细致,使学生在教师的表率作用下,潜移默化地受到有益的熏陶和教育。教学时,教师要针对所教班级学生的特点,提出不同程度的要求。例如:1.要求低年级学生在听课、写字时要有正确的姿势,回答问题时要说完整话,写作业时字、运算符号要工整,计算要正确等。2.中年级要求学生听课要专心,分析题意时重点字、词要用笔画出来,作业要干净、正确,要求演算的要列式演算等。3.高年级不仅要求学生听课专心,而且要手脑并用做好笔记,解应用题时要借助线段图分析题意,理解数量关系,计算时选择简便方法,要自觉检验等。
总之,不论是示范还是要求,教师都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认真、严格、刻苦的学习态度;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计算仔细、书写工整以及自觉检验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培养学生爱心,促进学生身心发展。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一个教师,学识再渊博,讲课水平再高,如果你不管学生,他根本就不学,也听不进你的课,又怎能学习好呢?一个品行不端,没有爱心的学生,不可能会取得学业上的进步。因此,在任何时候,教师都要耐心诚恳地帮助学生,使他们在浓郁、诚挚的感情气氛中,明是非,辨善恶,促使他们思想不断地得到转化。当学生有病时,一声关心的问候,一包治病的药,都会使其感到温暖,体会到老师的爱心;当学生学习上遇到困难或一次考试失败情绪低落时,教师要及时地帮助、开导,鼓励学生,给他们信心和勇气;当学生生活上遇到困难时,教师要向他们伸出援助之手,帮助其度过难关……虽然这些都是生活小事,但细微之处见真情,天长日久,日积月累,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不知不觉地受到了爱心教育。
情感教育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有利用学生学习的和谐融洽的教学环境,妥善处理好教学过程中情感与认知的关系,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通过情感交流增强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和发展学生丰富的情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促使他们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和人格特征的教学方法。小学生由于生活经验不足,阅历不够丰富,感情稳定性不够稳定,正处于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过度的阶段,因此理性思维不够成熟。情感教育能够对小学生的情感进行指导,帮助小学生在情感上有更多的体验,加速小学生情感的成熟,发展学生的个性,完善小学生的人格;在小学生情感教育的过程中能够激发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挖掘小学生的想象力;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师生的交流,提高教学质量。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虽然有着诸多的好处,但是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情感教育落后于认知教育,这是由于教师虽然知道情感教育的诸多好处,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却难以真正的落实。有些是因为教师自身的原因,有些是由于学生以及学校各方面制度的原因。正是由于种种问题造成了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难以落实,下面我们就来讨论如何能够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
二、关于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的策略研究
(一)教师转变自身观念,加强情感教育相关理论的学习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观念守旧,并没有真正将情感教育和语文教学有机结合,口头上喊着口号,实际上却没有任何的行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就必须真正形成对于情感教育的正确认识,从心里认可情感教育的重要性,改变自己的想法,去学习更多情感教育理论,以便在课上教学能够灵活运用,达到与学生进行交流,培养学生情操的目的。教师可以说即是专业性很强的职业,同时也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职业,时代在变化,对于教师的要求就发生了改变,以前的教师要求是传道授业解惑,而现在对于教师有了更高的要求,这就使得教师不得不紧跟步伐,时刻学习新的观念和理论,以备更好地适应现代教学,培养出更多的优秀学生。
(二)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国优秀的特级小学教师李吉林提出了情境教学,他认为情境教学“形真”“情深’“意远”“理念寓于其中”。从心理学角度讲情境教学是让学生先感受、理解,后表达运用,或边体验感受边让内部语言积极活动。情境教学的提出极大冲击了传统的教学。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小学生尤其是中高年级的小学生思想处于不成熟向成熟过渡的阶段,设置良好的情境,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语文课程,在课程进行的过程中有着积极愉快的体验,由于中高年级的小学生即将步入青春期,有的会有逆反心理,有的会比较敏感,这时在语文教学中设置良好的情境对于培养小学生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让学生学会知识、学会学习从而达到乐学。
(三)根据教学目标,丰富教学手段和形式
过去的教学都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对于学生的疑问教师有时会不理睬。如果教师本着在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的理念就不会有这样的做法,因为教师会去尊重学生,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和学生一起探讨解决问题。教师想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就必须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比如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分组讨论的方式,尊重学生的想法,积极与学生一起完成各种各样任务,从而达到在课上与学生进行充分的沟通,成为课上的引导者、组织者,而不是填鸭式的教学。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情感教学。
(四)教师应注重课上积累与课外延伸
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应多主语对生活中实例的总结,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去,并且注重学生课堂知识与课外生活的结合,鼓励学生多思考、多见识,以辅助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培养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五)教师应运用多元的评价方式
过去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得教师更倾向于给出固定的答案。现在教师如果要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就需要采取多元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情感与认知的统一,而不是单纯的知识的正确与否。教师在评价时多以鼓励为主,以此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
(六)开展学情调研
学情调研是非常有必要,是教师对于自己的教学另一种审视,能够帮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教学反思,有助于教师进行教学改进,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基于学生可能会碍于教师面子问题,不表达真实的想法,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展学情调研时态度端正,语气诚恳。
三、结语
小学语文教学与情感教育的结合能够很好突出新课改理念,也能辅助教师更好进行教育教学,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在积极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学习。教师应该努力加强自身,努力钻研教材,钻研教学理论,在教学中真正应用情感教学去培养学生,使每一位学生自身都得到发展。让学生在课堂上形成自己的想法和体验,真正达到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王礼华.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优化情感[N].抚州日报,2010.
[2]孙贺.努力实现多媒体网络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2.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有效的德育教育】推荐阅读: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国学教育10-06
浅谈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反思中的收益心得07-01
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激励教育的策略探讨10-10
如何进行小学数学有效备课10-14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整合07-06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做到有效提问11-19
试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创设问题情境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