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家庭教育论文提纲

2022-11-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论文题目:我国大学生社会创业动机研究

摘要:社会创业(social entrepreneurship)又称公益创业,是一种以解决社会、环境问题,满足公共需求为首要目标,兼顾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创造的新型创业活动。社会创业这一概念于上世纪90年代左右在美国兴起,随着孟加拉经济学家穆罕穆德·尤努斯创建格莱珉银行(Grammen Bank)向最贫苦的孟加拉人民提供小额贷款帮助其实现个体创业并彻底摆脱贫困的社会创业活动获得2006年诺贝尔和平奖,社会创业开始在全球范围获得广泛关注并迅速发展。在当下中国社会全面推进“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政策影响下,陆续有大学生投身于社会创业活动中。大学生参与社会创业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提高就业率、促进经济发展,更体现在大学生凭借自身的专业知识和创新思想,寻找新方法解决社会、环境问题,创新社会治理模式,扩充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推动社会进步。然而,目前我国大学生的社会创业意识薄弱,社会创业动机不足,社会创业参与率偏低。为促进大学生社会创业行为的发生,提升大学生创业活动的价值,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的青年领袖引领社会发展,本研究以大学生社会动机为研究主题,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7大地区15个省市21所不同层次、类型的高校大学生的调查研究,结合对5位大学生社会创业者的案例研究,分别对大学生社会创业动机结构、现状、影响因素、形成过程进行了探讨,所得结论有:(1)大学生社会创业动机是利他动机与利己动机的混合体,其中利他动机包含四个维度,分别为公共责任、社会发展、社会变革、奉献精神,利己动机包含两个维度,分别为内在报酬、独立自主。(2)高校大学生社会创业动机总体水平较低,且利他动机水平低于利己动机水平。总的来说,目前我国大学生社会创业动机不足,无论是利他动机还是利己动机均有待提升。(3)性别、是否参与过志愿服务、是否加入社会创业社团、家乡所在地、家庭经济水平、学校类型、年级均造成了大学生社会创业动机的显著差异。其中,女生显著高于男生,参与过志愿服务显著高于未参与过志愿服务的大学生,加入社会创业社团的大学生显著高于未加入的大学生,来自农村、县级城市的大学生显著高于来自大中城市的大学生,家庭经济水平很好和很差的大学生显著弱于其他家庭经济水平,部属高校、一般公办本科院校的大学生显著高于省属重点高校、民办高校的大学生,一年级新生显著高于其他年级。(4)创业者人格特质,包括成就需要、风险承担性、自主性和创新性对大学生社会创业总动机、利他动机与利他动机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利他人格特质,包括个人移情能力、社会责任感对大学生社会创业总动机、利他动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背景因素对大学生社会创业动机水平不具有显著的预测力,尤其当逐步考虑创业者人格特质、个人移情能力、社会责任感的影响后,仅有“家乡所在地”、“学校类型”对大学生社会创业总动机产生影响,“家乡所在地”、“学校类型”“志愿服务”对利他动机产生影响,且回归系数较小。(5)5位大学生社会创业者均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了创业者人格特质以及利他人格特质,且对其社会创业动机的形成并产生社会创业行为具有一定的影响,案例研究的结论再次证明了创业者人格特质(包括成就需要、风险承担性、自主性、创新性),及利他人格特质(个人移情能力、社会责任感)是大学生社会创业动机形成的前因,验证了调查研究所得结论的合理性。(6)大学生社会创业动机的形成以个体形成社会创业意愿为内部基础。社会创业意愿的形成意味着个体处于一种“我想社会创业”、“我愿意解决社会问题”内部心理状态。深入了解社会问题和社会需要并找到有效的社会问题解决方法是个体产生社会创业行为的外部条件。在外部条件的作用下,个体明确进行社会创业“该怎么做”的行为方向,社会创业行为也随之发生。(7)影响社会创业动机形成过程的外部因素包括个体是否具有接触、了解和研究社会问题的渠道,以及个体是否受到外界支持。根据实证研究结论,本研究认为激发、培养大学生社会创业动机需要协同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协同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培养青少年的创业人格、利他人格,提升大学生社会创业意愿,助力潜在大学生社会创业者探索社会问题推动项目的形成。此外,高校还需协同政府、社会、基金会、社会创业组织、社区等等形成合力,为开展大学生社会创业动机激发活动提供各方面的支持。

关键词:社会创业;大学生;社会创业动机

学科专业:教育经济与管理

论文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文献综述

1.2.1 有关社会创业概念的研究

1.2.2 有关社会创业者及其特质的研究

1.2.3 有关社会创业动机的研究

1.2.4 有关大学生创业动机的研究

1.2.5 文献评析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1.4.1 研究的重点

1.4.2 研究的难点

1.4.3 研究的创新点

2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解读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社会创业

2.1.2 创业动机

2.1.3 社会创业动机

2.2 理论基础

2.2.1 公共服务动机理论

2.2.2 人格特质理论

2.2.3 亲社会动机理论

2.3 分析框架

2.3.1 社会创业动机理论构念

2.3.2 社会创业动机形成前因

2.3.3 社会创业动机形成机制

3 调查研究设计与问卷信效度分析

3.1 研究问题与研究假设

3.1.1 大学生社会创业动机现状研究问题

3.1.2 大学生社会创业动机影响因素研究假设

3.2 调查问卷设计、编制与数据获取

3.2.1 问卷设计与编制说明

3.2.2 小样本初测

3.2.3 正式问卷变量的测量

3.2.4 正式问卷数据收集与样本描述

3.3 问卷信效度检验

3.3.1 大学生社会创业动机正式问卷信效度检验

3.3.2 创业者人格特质问卷信效度检验

3.3.3 大学生移情问卷信效度检验

3.3.4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问卷信效度检验

4 我国高校大学生社会创业动机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4.1 大学生社会创业动机现状分析

4.1.1 大学生社会创业动机整体水平分析

4.1.2 个人因素背景变量下大学生社会创业动机各维度差异分析

4.1.3 家庭因素背景变量下大学生社会创业动机各维度差异分析

4.1.4 学校因素背景变量下大学生社会创业动机各维度差异分析

4.2 大学生社会创业动机影响因素研究

4.2.1 大学生社会创业动机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4.2.2 大学生社会创业动机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4.3 调查结论与结果讨论

4.3.1 现阶段我国高校大学生社会创业动机水平分析

4.3.2 不同背景变量下大学生社会创业动机的特征总结与讨论

4.3.3 大学生社会创业动机影响因素总结与讨论

5 大学生社会创业行为动机案例研究

5.1 案例研究设计

5.1.1 案例选择

5.1.2 资料收集

5.1.3 资料分析步骤方法

5.2 案例简介

5.2.1 李婧慧与“银巢养老服务中心”

5.2.2 王震宇与“星星和光”

5.2.3 廖熙田与“无线乡村”

5.2.4 曾璐与“城市猫计划”

5.2.5 孙尧与“满天星民族文化传播公益组织”

5.3 案例分析

5.3.1 单案例分析

5.3.2 跨案例分析

5.4 案例研究结论

6 激发与培养大学生社会创业动机的对策与建议

6.1 多方力量塑造青少年的创业人格和利他人格

6.1.1 家庭教育:青少年创业人格和利他人格形成的基础

6.1.2 学校教育:青少年创业人格和利他人格形成的主要阵地

6.2 多种方法提升大学生社会创业意愿

6.2.1 提高社会创业在高校的认识度与认可度

6.2.2 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学习,引导大学生关注社会问题

6.3 多种途径助力大学生探索社会问题,推动项目形成

6.3.1 以课程为依托开展社会创业训练项目

6.3.2 以创业竞赛为依托开展社会创业实践教学

6.3.3 以实习为依托开展社会创业实践活动

6.4 多种渠道为激发大学生社会创业动机提供保障与支持

6.4.1 集合高校与社会力量为活动开展提供师资保障

6.4.2 构建教育共同体为激发社会创业动机提供支持

7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的主要结论

7.2 研究的不足与局限性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上一篇:科技创新大赛获奖论文提纲下一篇:公共产品技术创新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