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民办学校教育成本核算的思考

2024-09-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对民办学校教育成本核算的思考(精选9篇)

对民办学校教育成本核算的思考 篇1

一、民办学校教育成本核算的理论基础

1.从国内看,财政部于2002年9月24日发布的《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第二条第九款指出:“非营利组织在进行会计核算时,收入与其成本、费用应当相互配比,同一会计期间内的各项收入和与其相关的成本、费用,应当在该会计期间内确认。”从第六十三条到第六十九条,用七条的篇幅对“成本和费用”作了讲解。第六十三条明确指出:“费用,是指非营利组织为开展业务活动所发生的经济利益的流出;成本,是指非营利组织为提供劳务和产品而发生的各种耗费。”第六十九条规定:“非营利组织必须分清本期成本、费用和下期成本、费用的界限,不得任意预提和摊销费用。”显然,我国政府对民办学校教育成本核算提出了明确要求。从国外看,①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的概念公告第4号《非营利组织进行财务报告的目的》在其概述部分中说:“根据本委员会自己的研究,本委员会相信,由政府主办的各会计主体(例如医院、大学或公用事业),其对外通用财务报告的目的应当跟企业或其他从事类似活动的非营利组织相似。”非营利组织进行财务报告的目的主要是为资财提供者提供该组织在一段时间内的经济资财、义务、净资产以及业绩有关的信息。②美国政府会计准则委员会(GASB)认为,在经管责任性目标上,政府财务报告(这里的“政府”包括学校等非盈利组织)比企业财务报告更重要,因而它是政府财务报告的首要目标。财务报告应提供有助于使用者评价服务业绩、成本和效果的信息。由此可见,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对非盈利组织提供成本信息提出了明确要求。

二、民办学校教育成本核算的必要性

1.教育成本核算是加强民办学校内部管理,提高办学效益的根本途径

在我国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教育事业一直被视为由政府支出的公益性福利事业,政府办学依靠国家机制配置资源,学校的办学经费由国家财政拨款,作为出资人的国家没有计算利润的要求,学校也只是按预算的项目、内容和有关财务管理制度的规定审核报销。另一方面,由于学校不需要通过自己的收入而是从政府获得资金来补偿其消耗,管理者有成本最大化的倾向,核算和控制成本对其利益反而不利,所以学校没有进行成本核算的内在动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带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产生了多元化的经济所有制,而多元化的经济所有制又产生了多元化的办学形式,民办学校就是其中之一。20世纪90年代崛起了各种各样的民办学校,政府对其很少投入或基本上没有投入,完全靠其自筹。这一特定背景条件,就决定了其产生、发展是必须伴随教育经营活动的发生、发展的。在缺少了财政拨款,事业费和日常经费完全或大部分自筹,在学费收入一定的情况下,为了生存,更为了自身的持续发展,民办学校就会在强调投入的同时更强调效率,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不断加强财务管理,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努力降低教育成本,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能力。

2.教育成本核算是民办教育产业化的前提

2003年发布的《民办教育促进法》第一章第三条规定:“民办教育事业属公益性事业,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1997年发布的《社会力量办学条例》第六条规定:“社会力量举办教育机构,不得以盈利为目的。”民办学校作为公益性事业,当然不能以盈利为目的,然而由于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产物,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对教育新的需求的产物。尽管我们反对以盈利为目的的民办学校,但民办学校必须有盈余,当然这种盈余是在坚持不以盈利为目的前提下的盈余,是在合理收取学费基础上的盈余,是在开源节流、苦心经营、收回成本后的盈余,也是学校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盈余。由于教育的“产成品”是经过教育培养掌握了现代科技知识、提高了劳动能力的“人”,教育产业是其他产业部门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载体。因此,民办教育是完全产业性的,不计成本地为办教育而办教育,是与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的基本要求相悖的。所以,一定要把民办教育当作产业发展,要有教育经营意识、效率意识和市场竞争意识,要考虑民办教育的投入和产出,而这一切的前提是进行教育成本核算。

3.教育成本核算是教育投资的要求

①社会资金投入民办学校,本身就是一项长期投资,而且是一项投入大、风险高、投资回收期长的长期投资。任何投资行为都以得到合理回报为目的,而投资的两面性(有收益就有风险)决定了投入者必须利用教育成本信息对投资前景进行投资预测,从而作出科学的判断和决策,避免盲目性。

②随着经济快速的发展,居民收入也有较大的提高,而且家长也形成了一种观点:教育子女是投资行为。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一项研究表明,受过一定教育程度的人同文盲相比,对提高劳动生产率所起的作用有很大差别,其中受过小学教育的人比文盲高43%,受过中学教育的人比文盲高108%。甚至有人说,在知识经济时代,教育投资的回报率是最高的。目前,教育已成为仅次于购房的家庭投资热点。国家统计局经济景气监测中心的专项调查表明,有42.7%的家庭教育消费已成为家庭支出的重要一项。许多家长乐意掏钱“购买”好的教育,让子女在较好的学习环境中成长,使其所得到的知识、技术和能力将来能给个人和家庭带来财富。因此,这种投资不同于其他物质生产活动的投资,是一种“特殊”的投资活动,是开发人力资源的投资,是生产性投资,是比物质生产投资更具效益的投资。但是两种投资的最终目的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即获取投资回报,因此,作为投资就需要进行教育成本核算。

4.教育成本是收费标准的依据。

①政府、教育行政部门需要各种教育成本信息,从而在学费政策和教育规划等方面作出决策。目前,各类民办学校收费标准的确定程序是:先由学校根据审定成本项目,将教育经费支出数据转换成教育成本数据,再上报给当地物价部门,由物价部门核定其教育成本,最后确立由家长负担的学费标准。这样的操作程序不但加重了会计人员的工作量,提高了会计成本,而且在数据转换的过程中往往会因个人的喜好和职业判断能力不同而影响教育成本的准确性,导致缺乏可比性。因此,笔者认为从学校收支账目测算教育成本的做法,缺乏科学性也违背经济运作原则。

②民办学校的学费问题是当前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学生家长在高投入的同时就更关心教育服务成本,并把它作为计算学费负担程度的依据。他们需要的是准确的教育成本数据,而非测算数。因此,最根本的解决办法就是进行教育成本核算。

三、民办学校教育成本核算的原则

为了核算教育成本,民办学校必须遵循以下会计原则:

1.权责发生制原则

权责发生制是指会计主体收入和费用成本的确认,均以权利已经形成和义务已经发生为标准。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在当期收付,也不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目前,民办学校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代替成本核算,对收入和费用的确认,均以现金是否收到或支出为标准。显然,收付实现制不能正确地反映当期的实际收入和费用、成本。因此,为核算教育成本,必须采用权责发生制而舍弃收付实现制。

2.配比原则

配比原则又称为收益成本配合原则,要求成本费用与其相关的收益相配合,即将某一会计期间的费用成本或归集于某些对象上的费用成本与有关的收入或产出相配合、相比较。配比原则既强调一个会计期间的费用成本与该期间的收入或产出配合比较,又强调一个项目的费用成本与该项目的收入或产出配合比较,前者确定一个时期的后果,后者确定一项产出的成本。教育成本核算必须运用配比原则,才能准确地计算出一个时期的教育成本和一项教育产品的成本。

3.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的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会计核算应当合理区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收益性支出通常是用于人工、材料等经常性项目的支出;资本性支出通常是为取得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长期性资产而发生的支出。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重要意义在于正确确定哪些支出应计入当期费用,哪些支出不能计入当期费用。民办学校的支出中,也存在着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要准确地核算教育成本,就必须遵循区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的原则。

权责发生制原则、配比原则、区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是密切相关的,它们从不同方面规范会计主体核算收入和成本,是核算教育成本必须遵循的三项基本原则。我们可喜地看到,《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第七条已经涵盖了这三项原则。

四、民办学校教育成本核算的期间和对象

《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第四条规定:民间非营利组织的会计期间分为年度、季度和月度。年度、季度和月度均按公历起讫日期确定。笔者认为这对民办学校不适合。①民办学校的业务活动与其他行业不同,其教学活动是按学年组织的,学费是按学年收取的,学年内学生人数相对稳定,按学年核算成本能够准确反映学校教育活动所耗费资源程度。②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不同,由于其脱离了政府财政的拨款,即使学校的学年与公历年度存在差异,也不会影响财政的宏观调控。因此,以自然业务周期即学年(当年的9月至次年的8月底开学前为止)进行教育成本核算较合理。

成本对象是归集和分配资源的载体或目的物。学校耗费教育资源是为了生产教育产品,而对教育成本对象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观点认为,以学生接受一学年的教育服务作为教育产品的计量单位,并作为教育成本的核算对象较为合适;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以学分作为教育成本的核算对象较合理。由于民办学校不仅包括高校,也包括中小学,因此,笔者倾向于第一种观点。

五、固定资产折旧计入教育成本问题

目前,各民办学校固定资产核算按历史成本原则反映其购置时的价值,不计提折旧,“固定基金”科目在反映固定资产变化的同时,相应反映固定基金的增减变化,并保持两者的一致。学校在购置固定资产时直接列入事业支出。具体会计处理如下:①借:事业支出,贷:银行存款;②借:固定资产,贷:固定基金。这种处理方法不适用于教育成本核算。理由如下:

1.固定资产从购置到报废需要经过很长时间,购置时直接列入支出不符合确认和计量的一般原则———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原则。

2.固定资产与固定基金以原值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中,体现不出其现有的生产能力,虚增了资产和净资产的总量,造成会计信息失真,不符合衡量会计信息质量的一般原则———客观性原则。

3.固定资产损耗不能在成本核算中得到体现,导致人为地降低取得相应收入的成本,虚增了盈余,不符合会计确认和计量的一般原则———配比原则。

为了正确核算教育成本,民办学校必须按使用年限将固定资产折旧摊销计入教育成本。仿效企业的做法,可作如下会计处理:①增加固定资产时,借:固定资产,贷:银行存款等科目;②每月计提折旧费时,借:间接教育费用或管理费用———折旧费,贷:累计折旧。对于民办学校固定资产折旧问题的有关会计准则,笔者认为可以参照FASB发布的第93号准则(非营利组织折旧的确认)。

六、民办学校教育成本核算的内容

成本和费用核算是整个民办学校会计核算工作的核心。成本和费用核算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民办学校的发展。《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规定:非营利组织发生的应由当期承担的费用包括基本业务支出、其他业务支出、其他支出和管理费用。基本业务支出是指非营利组织开展主要业务活动发生的可直接归属于基本业务的有关支出;其他业务支出是指非营利组织开展其他业务活动发生的可直接归属于其他业务的有关支出;其他支出是指非营利组织因处置财产物资发生的净损失和银行借款发生的利息支出;管理费用是指非营利组织管理部门发生的各项费用,包括:人员支出、日常公用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固定资产折旧和大修理费支出等。但是对如何计算应由当期承担的成本并没有作出规定。根据笔者的理解,认为民办学校教育成本核算的内容应包括基本业务支出和管理费用。

七、民办学校教育成本的项目

从《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可以看出,民间非营利组织与企业不仅在核算和报告原则上有一致的理论指导,而且在确认、计量方法上也有一致性的原则,如其对信息质量要求、报表要素确认和计量原则与企业会计制度基本一致,报表构成也基本相同。因此,民办学校教育成本项目的构成可借鉴企业会计制度,设置如下:

1.直接人工费用:归集、核算教学人员的基本工资、各种津贴、奖金、社会保障费以及按工资的一定比例提取的职工福利费、职工教育经费、职工工会经费、医疗费、住房公积金及住房补贴等。

2.直接材料费用:归集、核算直接用于教学的教学材料、用具、教师教材等。

3.直接学生费用:归集、核算学生奖学金、学费减免、生活费等各种直接费用。

4.间接教育费用:归集、核算为辅助教学而发生的不能直接归集到学生头上的各种间接耗费。包括:①间接人工费用,即教学辅助部门(包括教务处、团委、图书馆、电教馆等)人员的基本工资、各种津贴、奖金、社会保障费、以及按工资的一定比例提取的职工福利费、职工教育经费、职工工会经费、医疗费、住房公积金及住房补贴等。②间接日常公用费,即教学辅助部门耗用的办公用品、专用材料和劳务费等。③固定资产折旧和大修理费,即教学设备和教学辅助部门固定资产的折旧费和大修理费。④图书购置费⑤间接学生费用⑥其他间接费用。

5.管理费用:归集、核算行政管理部门发生的各项费用。包括:①人工费用,即行政管理部门人员的基本工资、各种津贴、奖金、社会保障费以及按工资的一定比例提取的职工福利费、职工教育经费、职工工会经费、医疗费、住房公积金及住房补贴等。②日常公用费,即行政管理部门耗用的办公用品、专用材料和劳务费等。③固定资产折旧和大修理费,即教学设备和教学辅助部门固定资产的折旧费和大修理费。④其他管理费用。

八、民办学校教育成本的科目设置

民办学校教育成本应设置“教育成本”、“间接教育费用”、“管理费用”、“其他业务支出”和“其他支出”五个一级科目。“教育成本”科目按年级、专业设置二级科目。在二级科目下设置“直接人工费用”、“直接材料费用”、“直接学生费用”、“间接教育费用”、“管理费用”五个成本项目。“间接教育费用”、“管理费用”按其费用项目设置二级科目,每学年末按学生人数分配计入“教育成本”科目相应的成本项目中,从而计算出教育总成本和生均教育成本。

对民办学校教育成本核算的思考 篇2

一、中职学校内部成本核算存在突出问题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中职学校出现前所未有的发展潜力和活力。为此,许多中职学校纷纷抢抓机遇,扩大招生规模,然而由于学校内部管理没有与时俱进,日益暴露出许多新问题、新情况,阻碍了学校的发展脚步。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收费信息数据管理滞后、收缴方式落后

多数中职学校的校园网络系统已初具规模,但并不完善,与财政收费系统的数据衔接不好,还存在较多弊端。学校收费系统比较落后,还不具备先进的、完整的收费统计、查询功能,统计信息数据不能明细的反映每位学生交的学费、住宿费、教材费等情况,在查询、统计、跨年缴费等问题上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改进,导致收费数据、及欠费数据不够明细化,无法完整的反映学生欠、交费情况。

近几年来,由于中职学校依旧维持原有传统排队开票交费模式,因入学报到人数和交费时间不够集中,长时间的集中收费管理模式,分散了财务人员的精力,影响了其他财务工作的正常进行,也影响了收费统计信息不能及时汇总。每年招生中贫困生占比较大,学生拖欠学费现象十分严重,欠费率高达65%,致使学校办学经费明显短缺。收费工作得不到学校领导和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欠费清理工作不及时、不彻底,这种现象已成为当前困扰学校进一步发展的“瓶颈”问题。

(二)在费用、成本核算上,会计核算方式比较单一、落后

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后,中职学校办学模式多元化,经费拨付渠道、会计核算方式、资金支付方式发生重大改变。目前,职业学校的会计科目仍按照政府收支分类设置,支出分为工资福利支出、商品与服务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基本建设支出、其他资本性支出等五类,没有设置成本类核算科目。随着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在目前中职学校的会计核算体系下,学校经费来源多元化,“收付实现制”的成本核算方式已完全不能适应当前职业教育财务管理工作的实际需求。为了能正确核算各会计期间负担的教育成本,必然要求按“权责发生制”来进行核算,而现有的“收付实现制”却无法达到这一目的。所以说,无论是公办学校还是教育企业,均应实行“权责发生制”核算方式,这是进行教育成本核算的的内在要求。

(三)科研经费管理不规范,结题不结账

按照专项资金管理有关规定,学校从上级有关部门申请科研项目专项资金,应当单独设账核算,资金实行专款专用,定期报送资金使用情况,待项目完结后,应及时报送资金结算和使用情况的书面报告,并接受有关部门的专项检查验收。

二、化解中职学校当前问题的对策

中职学校的办学方针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办学目标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技能型人才,提高就业率。中职学校本身要加强学生素质教育,实现“一技之长”的突破性改革。这需要建立一支高水平、适合市场发展需要的教师队伍,学校就要培养出一批具备专业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团队,这样才能培养出动手能力强、人数更多的优秀学生。这就要建立相应管理机制,才能为社会培养出越来越多的、合格、优质的“产品”。 职业学校要想生存和发展下去,除了国家和当地教育部门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有力的支持外,还必须加强自身管理,提高办学水平,提升综合竞争力。

(一)加快收费系统管理的信息化改革步伐

建议中职学校尽快推行校园办公管理软件的应用与管理,部门分工明确,责任到人。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自发研制或购置一套全功能的收费管理系统,该收费管理系统集核算和管理为一体,不仅能解决学生收费问题,而且能为日后准确反映每个班级缴费后的查询、统计、考核及催交学费款等问题提供全面的解决方案,以满足学校内部各方面管理需要的财务信息数据。

(二)加强学费收缴管理方式改进和欠费清理工作

1、建议财务部门尽可能地推广银行卡收费方式,提高工作效率,确保了收费资金安全与完整

学生交费方式继续改进,建议使用银行卡缴费,实行一生一卡制,每学期开学前,学生或学生家长将应交学费款额及时存入学校配发的学生银行卡内,由银行分期或一次性划款存入学校指定银行账户。这样不但可以防止学生拖欠缴费,也提高收费工作效率,降低收费成本,方便于收费情况统计、查询与对账工作。

2、清理拖欠学费工作实行任务分解,责任具体落实到每一位班主任,清欠率直接与班主任绩效工作挂钩,定期考核兑现

中职学校生源中贫困生占大多数,收费工作十分繁重和艰难。重点把好“三关”。三关是新生入学关、报到关、毕业离校关。抓好三个部门的沟通协作,要建立财务部门、学生部门、教务部门三位一体的收费管理体系。

(三)充分发挥财务部门的会计核算、会计控制职能。

内部会计控制是内部控制的核心和重要内容。财务部门要制定符合《会计法》和学校自身特点的会计核算制度体系,充分发挥会计人员的核算、监督职能,树立成本效益观念,明确划分各部门、各专业的内部成本核算范围,做好各类经费明细核算工作,做好成本测算和分析工作,为学校内部成本核算的考核工作提供真实、可靠的财务数据。

(四)加强科研项目专项资金的管理

科研项目实施,是促进学校学科建设、科研梯队的健康发展,提高学校自主创新能力,增强科研核心竞争力,实现学校科研水平稳步提升的总体目标。

1、项目管理

应遵循“自主、公正、透明、效益”的管理原则,实施项目管理制。学校各业务部门依照规定对经费项目进行过程管理和项目跟踪管理(包括中期检查和结题验收);财务部门依照规定对经费预算进行管理与监督;内部审计、监察等部门依照规定对经费的使用与管理进行全过程监督。

2、科研经费管理

科研业务费实行严格的预算管理和项目负责人制。项目负责人应根据国家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编制年度经费预算,学校负责对预算进行审定批复。项目负责人按照项目任务书和批复的年度预算确定开支范围和标准合理分配使用项目经费,按照要求准时准确上报各项数据、报表及相关进展报告;并接受相关责任部门、财务、监察等部门的监督管理。

(五)着力于基础资料收集,做好教育成本的测算工作

学校成本控制要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科学控制,也就是说各项活动都要讲成本效益,并且学校各部门,上至领导,下至职工,都要提高成本观念,进行成本控制,实现成本控制目标化、系统化。

根据职业教育发展的客观实际情况,中职学校应在遵循《事业单位财务制度》的同时,应建立成本核算机制,及时收集每年级学生人数、收费情况和教育费用的归集情况,合理计算年生均教育服务成本。以“权责发生制”结合现行的“收付实现制”的会计核算原则,考虑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划清费用的受益期限和受益对象,切实做好成本核算,正确、合理地核算教育成本和办学经济效益。实现年教育服务成本最小化和在校生生均教育成本最小化及培养合格学生生均教育成本最小化。

核算教育服务成本,加强内部管理,控制不合理支出,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充分利用教育资源,提高办学经济效益是保证中职学校在竞争中取胜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结束语

以前中职学校都是以财政拨款经费和学生学费收入为主,现在为适应教育机制改革和市场需求而进行跳跃性改革,这需要学校各个部门环环相扣、共同运作、协调合作,更加需要校领导的支持和肯定,才能使财务内成本核算实施下去。我们坚信,中等职业技术教育需解放思想,大胆改革,打破传统的办学理念,经过调整优化组合,加强内部成本核算体系建设,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提高教学质量,并进一步发挥它的作用,促进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邬兰:《高等学校财务内部控制规范化操作与规章制度实务手册》2004年10月

[2]《高等学校财务会计规范操作与管理模式创新实务全书》中国教育会计学会编写,2006.11 ISBN 7-5017-6938-8

对项目成本核算的思考 篇3

关键词:项目;成本;核算

一、加强成本核算的意义

对于成本,不同学术机构给出了不同的概念。我国的企业财务通则第二十六条规定:“企业为生产经营商品和提供劳务等发生的各项直接支出,包括直接工资、直接材料、商品进价以及其他直接支出,直接计入生产经营成本。企业为生产经营商品和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项间接费用,分配计入生产经营成本。”美国会计学会(AAA)认为:“成本是指为达到特定目的而发生的或应发生的价值牺牲,它可以用货币单位加以衡量。”这两个成本概念并没有本质区别,只是我国的成本概念较为具体,而美国会计学会的成本概念更具有普遍性。

建筑工程成本,是成本的一种具体形式,是建筑企业在生产经营中为获取和完成工程所支付的一切代价,即广义的建筑成本。在项目管理中,我们更多接触的是狭义建筑成本的概念,即在项目施工现场所耗费的人工费、材料费、施工机械使用费、现场其他直接费及项目经理为组织工程施工所发生的管理费用之和。狭义的建筑成本,将成本的发生范围局限在某一项目范围内,不包括建筑企业期间经营费用、利润和税金,是项目经理进行成本核算和控制的主要内容。

在我国,通常把施工项目成本管理划分为相互联系的六个环节,即成本预测、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分析和成本考核。在欧美等国,施工项目成本管理的基本步骤有:成本估算、成本预算、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数据分析及归类。可以看出,无论我国还是欧美国家都强调了成本预测与计划的重要性,即通过科学的预测(估算)来制定项目成本计划,确定成本管理目标。但是,我国项目成本管理的实践效果却并不十分理想。有些项目缺乏必要的成本管理环节,不进行成本预测和计划,管理存在随意性;有些项目成本计划和实施“两张皮”,没有依据成本计划进行成本控制或由于成本计划编制质量不高,无法依据成本计划进行成本控制,使成本管理走向形式化。究其原因,主要的问题出在成本核算环节。由于我国大多数建筑企业没有建立完善的项目成本核算体系,成本核算目的性不强,系统性不强,使项目成本预测与计划失去了数据基础。而成本预测与计划不准确,又使施工项目成本控制失去目标。因此,加强项目成本核算,正是从施工项目成本管理的症结入手,也是建筑企业发展的客观需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加强项目成本核算是建筑企业外部经营环境的要求

建筑企业的外部经营环境,包括政策法规环境、技术环境和市场环境。近二十年,我国建筑业先后实施了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和建设监理制。项目法人责任制明确了项目法人在工程建设中的责任,提高了建筑企业的“寻租成本”;招标投标制有效建立了工程建设的竞争机制,规范了建筑企业工程承接行为;建设监理制促使业主的技术力量与建筑企业平衡,减少了其在施工中以损害业主利益的行为来降低成本的可能性。建筑技术环境的最大进步是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在施工管理中的应用。计算机提高了工程管理效率,为成本核算提供了技术基础;网络技术的产生,尤其是大量建筑材料网站的出现,使项目施工成本日益透明化。建筑市场环境出现了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特点。由于我国经济发展趋缓和大中城市商品房空置率高居不下,同时建筑市场又存在许多经营规模、经营方式和管理水平相近的施工单位,大量生产力闲置,激烈的竞争是不可避免的。

(二)加强项目成本核算是建筑企业战略发展的需要

在我国,许多建筑企业成本核算工作没有系统开展,主要是由于企业短期行为造成的。通过成本核算,取得的是进行项目管理需要的信息。信息作为一种生产资源,同劳动力、材料、施工机械一样,其获得是需要成本的。信息经济学理论认为,对信息的需求是因为预期信息所带来的收益要大于获取信息支付的成本。在经济发展的初期,有大量的工程等待建设,建筑企业为了快速扩张,普遍采用了粗放型经营战略。这时,企业预期成本核算工作的费用支出要大于预期收益,不愿意分配管理资源于成本核算工作,也就不足为怪了。

但是,现在行业发展到了成熟期,建筑企业发展的战略重点转向内部管理,向管理要企业竞争力。许多学者提出了成本战略管理的概念。当今美国会计界两位著名的教授库珀和斯拉莫特认为:“战略成本管理是企业运用一系列成本管理方法来同时达到降低成本和加强战略位置的目的。”而成本核算就是战略成本管理的重要一环。当某一项目信息成本大于信息收益,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加强成本核算是不经济的。但是,从企业成本战略的角度来看,从一段较长的时期来看,企业拥有完整的信息体系产生的收益将远大于暂时支出的信息核算成本。此时,建筑企业不重视信息价值,忽视成本核算工作,将会在长期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企业只有推行成本

战略,逐步建立信息资源优势,才能适应战略发展的需要。

二、施工项目成本核算的内容

在现代成本管理中,成本的概念有两大分支。一个是以国家规定的财务会计准则和企业制定的财务制度为基础进行核算的成本,称为企业财务成本;另一个是根据施工项目管理和决策需要进行核算的成本,称为项目管理成本。项目管理成本与企业财务成本是不同的,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区别。

(一)核算的主体不同

企业财务成本的核算主体是企业。通常由建筑企业法人作为企业财务负责人,组织财会人员核算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内发生的全部合理支出,作为企业财务成本。项目管理成本的核算主体是项目,是由项目经理组织项目管理人员按照项目管理需要和上级企业的要求,对项目发生的实际成本进行核算。

(二)核算的范围和内容不同

企业财务成本核算的范围是整个建筑企业,核算内容包括企业在建项目成本及为组织企业经营活动发生的期间费用。项目管理成本核算的范围是具体工程项目,核算的内容包括在项目施工过程中发生的人工成本、材料成本、施工机械成本及为组织项目施工而发生的管理成本和相关费用。

(三)核算的目的不同

企业财务核算的主要目的是正确计算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内进行建筑生产活动所发生的实际成本和应摊销的费用,从而按照国家的规定编制对外财务报表,正确核算企业的利润和应缴税金。项目管理成本核算的目的是为成本控制提供数据和依据,为成本预测和计划提供信息。

(四)核算的方法不同

企业财务成本核算是按照国家统一制定的财务通则和会计准则进行的,有一套完整且相对固定的核算方法。而项目管理成本核算方法没有统一的规定,因时因地因项目而异,在核算中,除了会计方法外,还常采用统计学、技术经济、运筹学和其他管理科学的一般性方法,核算方法具有灵活多样的特点。

(五)核算信息的处理程序不同

一般企业财务成本核算有严格的处理程序。由具有相应资质的成本核算人员按照凭证、账簿、报表等会计程序进行,要求账证、账账、账表和账实相符,数据计算精确有据。而项目管理成本核算通常没有一定的处理程序,处理的信息繁杂多样,包括会计不要求十分精确,只要符合重要性的要求,满足管理的需要即可。

可见,在施工项目成本管理中,项目经理组织管理人员核算的是管理成本,而不是财务成本。如果在实践中将财务成本和管理成本混为一谈,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了成本核算周期长、手续繁琐、数据繁杂、核算结果对项目管理没有指导意义等现象。将成本核算对象定义为管理成本,一切从管理的角度出发,简化核算过程和结果,改变过去项目成本管理中应用会计方法和会计报表的核算模式,将解决上述的两个矛盾,使成本核算更具有可操作性。

三、施工项目成本核算的方法

加强施工项目成本核算工作,可以按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一)根据成本计划确立成本核算指标

项目经理组织成本核算工作的第一步是确立成本核算指标。为了便于进行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指标的设置应尽可能与成本计划相对应。将核算结果与成本计划对照比较,使其及时反映成本计划的执行情况。例如:以核算的某类机械实际台班费用支出与该分部工程计划机械费支出的比值,作为该类施工机械使用费核算指标,可以综合反映施工机械的利用率、完好率和实际使用状况。利用成本核算指标反映项目成本实施情况,可以避免以往成本核算中过多的核算报表,简化核算过程,提高核算的可操作性。

(二)成本核算主要因素分析

对于任何一个工程项目,都存在众多的成本核算科目,无法也没有必要对每一科目进行核算,否则会造成信息成本较高,得不偿失。在涉及成本的因素中,包括该项目实际作业中资源消耗数量、价格及资源价格变动的概率。例如:进行钢筋加工作业,工人工作效率、钢材加工损耗及钢材价格的市场变动情况都可能成为成本核算因素。项目成本核算的对象应该是可控成本。若钢材由企业统一采购,钢材市场价格此项是不可控成本,不作为成本核算的因素。否则,应根据钢材成本占整个工程成本的比重及钢材市场价格发生变动的概率进行分析,决定是否将钢材价格列为成本核算的因素。对于主要因素的分析方法,可以采用排列图法、ABC分析法、因果分析图法等。

(三)成本核算指标的敏感性分析

对主要成本核算因素进行敏感性分析,是设置成本控制界限的方法之一。通过敏感性分析,用以判断对某项成本因素应予以核算和控制的强度。例如:某项目计划成本为1000万元,目标成本降低额为50万元。钢材成本为该项目主要的成本控制因素,其成本占总成本的30%,计划钢材加工损耗率为1.5%。下面以钢材加工损耗率为成本控制因素进行敏感性分析。

在表1中:损耗控制指标对目标成本降低额的影响=(实际钢材加工损耗额-计划钢材加工损耗额)/目标成本降低额

可见,钢材加工损耗率对完成项目目标成本降低额的影响并不很大。为此,项目经理可以将实际钢材加工损耗率控制在1.0%到2.0%之间。对钢材损耗的成本核算工作进行一般性管理即可。

(四)成本核算成果

建立信息化成本核算体系,将项目成本核算成果系统储存,是成本核算工作得以高效实施的保障,也是企业成本战略实施的关键环节。在施工项目管理机构中,应要求每位项目管理人员都具备一专多能的素质,既是工程质量检查、进度监督人员,又是成本控制和核算人员。管理人员每天结束工作前应保证1个小时的内部作业时间,其中成本核算工作就是重要的内容之一。通过项目管理软件的开发和项目局域网络的建立,每位管理人员的核算结果将按既定核算体系由计算机汇总后,将加工信息提交项目经理,作为其制定成本控制措施的依据。项目经理及管理人员在进行成本核算、数据汇总、整理、加工过程中,也将使自己的管理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

当前,施工项目成本管理工作没有得到很好地开展,其症结在于对成本核算工作的模糊认识和缺乏重视。而加强项目成本核算,将是建筑企业进入成本竞争时代的竞争利器,也是企业推进成本发展战略的基础。在我国加入WT0,建筑业面临国际竞争的背景下,加强建筑企业成本核算更显其重要。为此,展开项目成本核算的实用性研究工作,将为建筑企业近十年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帮助。

成本核算对成本控制的作用 篇4

(杨令梅)

成本核算是企业成本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本核算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企业成本的计划、考核、预测、分析等诸多控制工作,那么成本核算到底对成本控制有哪些作用呢,小编为你整理了以下七个方面:

(一)成本核算属于成本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1.成本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分析和成本考核等。

2.成本核算属于成本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把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之中发生的各种的耗费都按照一定对象做出分配与归集,并计算总成本以及单位成本。3.成本管理作为企业管理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要求全面系统,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成本管理对促进企业增产节支、强化经济核算的力度,改进企业的管理,增强企业整体的管理水平等方面都有十分重大意义。

(二)成本核算对于企业成本计划落实、控制成本水平以及实现目标成本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成本核算的过程,能够如实反应企业生产和经营的过程之中各项耗费,也是一个成本管理运行使成本信息可以更清晰反馈的过程,因此,成本核算对企业成本计划的实施、成本水平的控制和目标成本的实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能否正确的进行成本核算,直接关系到企业成本的计划、考核、预测、分析及改进等诸多控制工作

例如:某企业定的A产品计划成本是100元每件,准确计算出来的成本应该是100.3元,跟计划成本接近。由于会计人员工作的疏忽,将其中一种材料的单价用错,使得A产品的成本高估了10元,总经理在预测市场需求时,考虑到成本偏高,将没那么大的市场需求量。同时在做考核时,由于实际成本高出计划成本的10%,当期生产车间的有关人员的绩效也被考核了。所以说,财务人员能否正确的进行成本核算,关系到企业成本计划、考核、预测、分析及改进等诸多控制工作。

(四)便于有关部门制定产品价格和企业编制财务成本报表的依据。

例如:某企业定的A产品计划成本是100元每件,准确计算出来的成本应该是100.3元,跟计划成本接近。由于会计人员工作的疏忽,将其中一种材料的单价用错,使得A产品的成本偏低的10元,这样导致总经理在定价时,降低了10元的报价,这个订单有1万件,这样无形中就损失10万元。所以通过成本核算,可以计算出产品实际成本,可以作为生产耗费的补偿尺度,可以确定企业盈利的依据,便于有关部门制定产品价格和企业编制财务成本报表的依据。

(五)可以控制生产过程中人力、物力和财力的耗费,从而做到增产节约、增收节支。例如:我们公司定的A产品的计划成本是100元,其中材料成本是70元,人工成本是20元,机器、电费耗费是10元。而我们实际计算出来的成本确实120元,其中材料成本70元,人工成本确占了30元,机器、电费耗费是20元,这样通过对比,我们发现是人工成本和机器、电费耗费增加了,这样就要去车间查找原因。车间找到的原因是这个月由于人员流动性较大,新招了好几名工人,新工人技术不娴熟,返工率高,造成人工成本偏高。由于这个月都是白天工人上班,用电正好都是高峰期,(大家知道的白天用电高峰期是晚上低峰期的3倍)这样也加重了机器、电费耗费成本。通过成本核算,与计划成本一对比,这样就可以发现问题,下个月就知道要在人工和电耗方面降低成本。

(六)通过在产品成本的核算,还可以反映和监督在产品占用资金的增减变动和结存情况,为加强在产品资金的管理、提高资金周转速度和节约有效地使用资金提供资料。例如:通过在产品成本的核算,发现企业的在产品数量超过我们正常的水平,这样我们就要思考这些在产品所占用资金的增减变动和结存情况,我们企业管理当局就要制度一些提高资金周转和节约有效使用资金的措施。

(七)通过产品成本的核算计算出的产品实际成本资料,可与产品的计划成本、定额成本或标准成本等指标进行对比,除可对产品成本升降的原因进行分析外,还可据此对产品的计划成本、定额成本或标准成本进行适当的修改,使其更加接近实际。例如:A企业原来某产品的标准成本是80元每件,通过成本计算,该产品成本变成了90元每件,通过查找原因,是因为改产品的主要原料涨价了,而且价格一直往上走的趋势,通过各部门讨论,决定对改产品的标准成本进行调价,调整为90元每件。

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研究 篇5

文章从高校教育成本的概念入手,从建立健全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制度,确定教育成本核算主体、教育成本核算周期、教育成本核算原则、教育成本项目以及教育成本的计算方法等方面对高校教育成本核算进行了探讨.

作 者:乌海馨 WU Hai-xin 作者单位: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财务处,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50 刊 名: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英文刊名:INNER MONGOLIA SCIENCE TECHNOLOGY AND ECONOMY 年,卷(期):20xx “”(24) 分类号:F221 关键词:高校教育成本 成本核算 高校管理

对民办学校教育成本核算的思考 篇6

中寨乡中心学校——潘顺荣

我们正处在一个极具变化的时代,世界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我们的地球已经全然不是从前的旧家园了,是我们的教育承担起道德教育的责任,如何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辨别是非善恶,比学习专门知识显得更为重要——一个“德盲”远比一个文盲对社会更具负面效应。我们教育工作者应积极鼓励学生进行道德思考,学校的道德教育可以通过学校生活,教材,教学方法来进行。

一、通过学校生活进行道德教育

以学生为中心,学校生活是进行道德教育的必要条件,同时联系与学校有关的更大的范围的社会活动来解释学校活动,要让儿童在实际环境中学习价值,并在审慎考虑结果后作出选择,还要注意在道德教育中认真考虑儿童的年龄和理智能力,在与别人的合作中学习价值的观点。这样儿童可以逐步培养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形成道德观念。

学校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国旗下讲话,根据不同的节日,不同的日期发生的不同的史事,使学生了解不同节日的来历,了解祖国的沧桑,世界的动荡,适时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讲雷锋故事比赛,弘扬雷锋精神;书法,给画比赛,传承中华几千年的文化瑰宝;参观历史遗址,缅怀革命先烈;到十几千米外的郊区去郊游,磨砺他们的意志;广泛开展“读百卷书,激爱国情”活动,丰富了学生生活,并使他们受到了深刻的教育。正如学生在日记中所写的:“读书活动不仅使我增长了知识,而且让我从中深切领悟到‘落后了就要挨打’的道理。为了祖国的富强,我们从小就要发奋学习。” „„我校还举办了“每周一歌”活动,每天下午第一节课前10分钟为全校学生学唱“每周一歌”时间。我们搜集了各个时期的革命历史歌曲、少儿歌曲的录音,在学校广播中播出。铃声一响,全校学生便在音乐的伴奏下放声高歌。如今,“每周一歌”已成为学校的传统教育活动,学生们学会了《共产主义儿童团歌》、《歌唱二小放牛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让我们荡起双桨》、《劳动最光荣》、《学习雷锋好榜样》等几十首歌曲。在广泛学唱“每周一歌”的基础上,学校每年十月都组织“歌唱祖国”歌咏比赛,师生同场表演,气氛欢快而热烈。歌声净化了心灵,陶冶了情操。在歌声中孩子们受到了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

二,通过各科教材进行道德教育

知识的题材和道德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和有机的联系,各种教材是培养儿童道德品质的主要手段,道德的目的是各科教学的共同的和首要的目的。

例如:低年级课本中有一篇李绅《悯农》的古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首诗语言浅显而内涵深邃。我们学校的寄宿生刚开始乱倒饭菜的现象严重,稍旧的衣服就随手往外扔,我借此诗针对学生不爱惜粮食,搞浪费这一不良习性进行教育,使他们知道每一粒粮食都是这样辛苦得来,使他们知道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使学生学会节俭。

我们还要深挖教材蕴藏的思想内容,如:在讲解甲午战争时,我不仅讲清其历史背景,要求掌握相关的发生时间,地点,经过,结果等内容,还给学生以思考:纵观近几百年,每一个百年里都和日本有一次战争,你认为在这个百年里和日本会有战争吗?你认为会在哪个时间?会是怎样的一场战争?这样使学生加

1深了对甲午战争的认识,对日本帝国的认识,对旧中国遭受帝国主义凌辱的旧历史的认识,唤醒学生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增强爱国热情。

我校是国家《电影教育课题研究》单位,学校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充分利用电影这一生动的教材,按影片反映史实的前后顺序,组织学生观看,在学生观看每部影片前,先把影片的历史背景、主要人物、故事情节等向学生作简要介绍,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剧情;学生观看影片后,学校组织他们开展座谈、写影评或观后感等活动,并通过“红领巾广播”进行交流,同时各班结合观看的影片适时召开主题班队会。我校组织学生观看了《红孩子》《小兵张嘎》、《渡江侦察记》《上甘岭》、《雷锋》、《周恩来》等几十部不同历史时期的影片,不仅对历史有了更深的认识,也更受到了爱国主义的教育。

三,通过教学方法进行道德教育

教学方法与道德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和有机的联系,也是培养儿童道德品质的主要手段。纵观历史,遍察诸国,教育的大目标不外有两个;一是启智,二是劝善。“善”可以定义为道德标准,它有其客观的量值——肯定人的尊严,弘扬个体与社会之责任教育,是指培养学生善的价值标准。责任心是道德积极的一面,它包括关心自己和他人、履行我们的责任、奉献社会、减轻苦难、营造一个更加完美的世界。具体讲,开展责任教育既是培养儿童和青少年对身心、学习、工作和理想具有高度负责精神的人,也是培养对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能够尽职尽责的人。因此对学生进行具有初步责任感、责任心和责任意识,并形成相应的优良品质和高尚的人格教育,只有从小打好这种个体内在品质的坚实基础,才能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责任教育的过程是创新教育和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我设计了低年级“对自己负责,自主自立做好孩子”,中年级“对他人负责,奉献爱心做好学生”,高年级“对社会负责,放飞理想做合格公民”的具体培养目标。对自己负责就是对自己的健康负责,对自己的生活负责,对自己的意志品格负责。低年级通过开展“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给别人添麻烦”、“我做家庭小主人”等主题班队系列活动,使一大部分独生子女由“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学会了自己穿衣服、洗脸、刷牙、洗袜子、做值日生等。开展了以“强化安全意识”为主题的生命教育活动。让孩子从小珍爱生命,尊重生命。让学生认识到安全、健康的生活,负责任的生活,是生命中永恒的主题;对他人负责,包括对同学负责,对老师负责,对家长负责,对孤、老、病、残、不幸的人负责。在这一责任目标里我们开展了“手拉手,献爱心,不让一个伙伴掉队”的活动。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增强了孩子们对他人负责的责任感,学会了关心:关心同学,关心长者,关心一切需要关心的人,体验了“你得到帮助,我得到快乐”。对学校、对社会、对祖国、对人类负责,做合格公民; 在高年级责任目标实践活动中,开展了“动动手,弯弯腰,我是学校小主人”活动,成立了“校园环保小卫生队”、“护花小队”,同学们主动参与绿化、美化、净化校园活动。护花小队的同学们从春到秋,收集花种、播种、除草、施肥、使校园成为花园。通过自办“手抄报”,设计了“节约用水”,“保护动物”“登入太空”等专题,为人类环境负责。

浅议高等学校教育成本核算的特点 篇7

一、高等学校教育成本的特点

高等学校教育成本的特殊性从根本上说是因为高等教育活动本身的特殊性决定的。与传统的物质生产过程相比, 高等学校教育成本与物质生产过程中的产品成本相比有以下几个特点:

1.高等学校教育成本的对象是高等教育服务

物质生产部门生产出来的是产品, 其成本的载体和对象是物质产品。在高校这个教育领域里, 教育活动生产和提供的产品是教育服务, 其成本载体或对象就是教育生产的产品, 即高等教育服务。从学校的宗旨和功能看, 它是一个服务组织, 是一个向学生传授知识, 灌输社会主流价值, 开发学生智力, 提高学生技能的服务组织。高等学校所能提供的只有服务, 它的产品就是高等教育服务。

2.高等学校教育成本只能得到学生学费的部分补偿

在物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 生产耗费的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物化劳动和工人的活劳动的价值全部转移到产品的价值中去, 通过产品销售收入得到全额补偿, 剩余部分为利润用于扩大再生产。高等学校培养一个大学生每年约需1万~2万元经费投入, 虽然高校每年向学生收取一定数额的学费, 但这笔费用仅占成本的一小部分, 并且学费收入的一部分也以助学金、奖学金、困难补助等方式返还学生。如果以向学生收取的学费作为“销售收入”, 以高等学校狭义教育成本作为“销售成本”, 显然这个收入不足以补偿成本。当然学校是非营利机构, 与企业只讲经济效益不同的是, 学校还要讲社会效益。高等教育的受益者不仅是被教育者, 还有社会, 可以把国家拨款、社会捐资等看作是对社会效益的补偿。

3.人员成本是高等学校教育成本的主要组成部分

根据教育规律, 现代化的高科技手段并不能取代教师的劳动。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进步, 人们越来越尊重知识, 知识分子得到的报酬也越来越高。教职工工资、福利支出是高等学校教育成本的主要组成部分, 这反映了教育行业与现代经济行业不同的劳动密集型特点。

4.高等学校教育成本中间接成本多, 直接成本少

产品成本中, 直接材料、直接人工为直接成本, 制造费用为间接成本, 在总成本中直接成本占绝大部分比例, 间接成本较少, 而且材料比重较大。教育活动是一种协作性很强的活动, “社会化”程度很高, 需前后方紧密配合, 各专业密切协作。单个人采取“封闭式”的独立活动, 无法完成提供教育服务的任务。这样就决定了教育成本的直接成本少而间接费用多, 大多数成本需要通过分配才能计入成本核算对象。

5.高等学校教育成本呈递增性

高等学校教育成本的不断递增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第一, 随着科技的进步, 技术和信息的更新越来越快, 学校对图书资料、网络资源、尖端设备的需要量也不断增加, 不可避免地导致学校各类固定资产的增加;第二, 随着社会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 教职工薪金标准也在提高, 这导致了人员费用的不断增长;第三, 教育是劳动密集型的价值创造过程, 它不能通过技术改造来降低成本;第四, 物价的上涨在客观上增加了办学的成本。

6.高等学校教育成本具有经济效益和社会溢出效益

物质生产部门主要追求生产成本的经济效益, 即在一定技术水平条件下, 如何以最小成本获得预期的产出。而高校不仅追求教育成本的经济效益, 更重要的是社会溢出效益。接受教育的社会成员获得了提高收入和生活质量的能力, 与未接受教育的社会成员比较, 无疑有助于个人的收益, 同时受教育者素质的提高, 又有助于提高社会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 这是一种全体社会成员共享的社会收益, 在经济学中称之为社会溢出效益。

7.高等学校教育成本在某些方面具有不确定性

一是高等学校教育成本构成项目或内容的不确定性, 即哪些费用支出应作为成本项目计入教育成本核算, 学术界意见不一, 目前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定。二是费用支出计入教育成本时数额的不确定性。高等学校教育成本所含项目, 大部分都能界定出准确的数额, 而有部分费用支出要准确界定出计入成本的数额却存在相当大的困难, 如科研支出等。高校的科研具有双重功能, 其一是为提供教育服务而进行的必要的研究, 没有高水平的科研, 就没有高质量的教学和师资队伍;其二是为社会解决应用性问题所进行的科研, 其成本支出, 较少与教育服务有关。此外, 研究型大学与一般性普通院校相比, 学校目标定位和提供教育服务的目的和层次的差异, 在科研支出计入教育成本的数额的确定上存在很大区别, 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二、高等学校教育成本核算的特点

高等学校是非物质生产部门, 教育成本的核算与企业产品成本核算有着不同的特点, 这些特点正是高等学校教育成本核算应注意的问题。概括起来, 高等学校教育成本核算有以下几个特点:

1.高等学校教育成本核算目的的非营利性

高等学校教育成本核算不以营利为目的, 也不能生搬硬套物质生产部门核算成本的方法, 必须建立起一套科学的成本核算制度, 通过成本核算, 达到优化资源配置, 严格内部管理, 提高办学效益的目的。

2.高等学校教育成本核算对象多元化

高等教育具有层次多、专业多的特点, 培养的学生不同学制、不同类型, 因而不同学校和不同专业所需教育经费和无形资产价值都各不相同。为准确核算各不同类型的教育成本, 就应以不同学校和同一学校, 如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和专科生分别核算, 与此同时, 还要进一步核算同一层次不同专业的教育成本, 特别是文理科之间有着明显的差别, 如占用的固定资产、实验费等一般理工科较多, 一些特殊专业如艺术专业, 其开支也较多。这就决定了教育成本核算对象多元化, 这里还舍弃了高校学生本身存在的素质差异, 即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育费用消耗的因素。

3.高等学校教育成本核算中, 公用费用摊销复杂

在产品成本核算中, 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等绝大多数费用可以明确确定由某一种产品来负担, 尤其是在单一产品生产的车间, 基本上所有的费用均可作为直接费用计入到相应的产品成本中去。而高等学校教育成本则不同, 教育活动需要学校各部门、各单位的密切配合, 具有很强的协调性。高等学校教育成本的构成中公用费用多, 直接费用少, 要准确地计算教育成本, 必须按照一定的标准, 将公用费用分配到各成本计算对象, 计入有关成本项目中。由于公用费用多, 且性质不同, 不能采用同一种标准分配, 使公用费用摊销更加复杂。因此, 在分配公用费用时, 要有科学的分配标准, 使高等学校教育成本核算合理、准确。

4.成本核算周期与人才培养周期不同步

众所周知, 高校人才培养周期较长, 专科少则2年, 本科生多至5年, 如果到毕业时再核算其成本, 则时效性太差, 不能在施教过程中及时控制各项耗费。为了充分发挥高等学校教育成本核算的作用, 结合教育成本运行规律, 成本核算期应以一学年为宜。这样可以准确地计算不同专业、年级学生的学年教育成本, 通过逐年结转, 即可计算出每届毕业生的教育成本。

5.高等学校教育成本核算实行完全成本法

高等学校教育成本的核算可参考企业产品成本的核算, 但两者是有区别的。高等学校教育成本的核算有别于一般产品成本的核算, 一般不采用制造成本法, 而基本采用完全成本法。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实行制造成本法, 产品成本中只包括与制造活动有关的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 企业管理费用、财务费用、销售费用等与生产无直接关系的期间费用通过利润进行补偿, 不计入产品的成本。教育成本在核算时首先剔除与教育活动无关的支出项目, 如离退休人员的支出以及与提供教育服务无关的后勤产业部门发生的支出等。然后将教育部门的支出计入教育直接成本, 如各个学院的支出。而另一些与提供教育服务密不可分的部门发生的支出, 如公共基础部、校机关、图书馆等, 其支出应先计入间接成本, 再按照一定标准分配计入教育成本。因此, 高等学校教育成本反映的是高校提供高等教育服务的总支出, 这个成本显然是完全成本而不是制造成本。

参考文献

[1]陈希源.实行高等学校人才成本核算需要解决的问题[J].教育与经济, 2003 (1) .

[2]代蕊华.学校教育成本的特殊性[J].教育评论, 2000 (1) .

[3]梅强, 吴倩, 陆玉梅.关于高校成本核算的会计学思考[J].教育与经济, 2005 (2) .

[4]王耕.高等全日制学校教育成本计算问题的探讨[J].会计研究, 1988 (6) .

对民办学校教育成本核算的思考 篇8

关键词:会计集中核算 财务管理 学校

随着国家对教育投入力度的加大,学校的教育经费不断增长,如何规范、合理、有效的使用教育经费,保障经费的安全显得尤为重要。但是,现有学校各自为政的财务管理体制,表现为会计核算方式较为粗旷,缺乏专业的财会人员,资金使用的绩效意识薄弱等,难于适应不断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给教育经费的使用带来风险。为了加强对教育经费的管理和监督,进一步规范学校的财务管理和会计行为,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益,建立公开、高效、廉洁、务实的经费管理运行机制,全面开展学校会计集中核算工作已势在必行。

学校教育经费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坚持“三不变”原则,即:预算执行主体地位不变、资金使用权限不变、财务管理权限不变。是以统一核算为手段、集中资金为基础、加强教育经费收支管理为目标的一种新型的学校财务管理模式,是学校财务管理方式的重大改革。

一、实施会计集中核算后学校财务管理上的认识偏差

1. 学校认识不够。

实施会计集中核算后,把以前由“学校批学校报”的模式改变为“学校批中心报”的模式。改革前,学校支出只要校长“一支笔”就可报销,改革后,校长签了字还须经过核算中心会计审核符合要求后才能报销。有些学校对此认识不够,不予配合。有的甚至产生了抵触情绪,把经费审核、管理的职能都推到会计核算中心,对经费的使用放任自流,把关不严,对财务支出疏于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财务管理的主动性、积极性,偏离财务改革“三不变”原则。

2.学校报账员地位弱化。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撤销了原有的会计岗位,只设立1名报账员。岗位、职能、人员需要重新调整,在调整过程中往往对报账员的地位认识不够。首先,学校认为报账员只是为学校向会计核算中心传递票据的,有无专业知识、资格证和财务工作能力关系不大。其次,对报账员的业务培养重视不够,由于原有精通业务的会计人员被抽调到会计核算中心工作,学校在重新调整中往往安排年龄较大的教师担任,导致报账员专业素质参差不齐,不能及时有效地为校长提供财务信息支持,降低了学校经费筹集与使用的效率。

3.会计核算中心与学校的职能不清。

由于会计集中核算是学校财务管理改革的新模式,会计核算中心与学校的财务管理职能的界定还在探索之中,目前尚未有明确的规定。教育行政部门虽然明确了“三不变”原则,财务管理的主体仍在学校,会计核算工作在“中心”。但有的学校仍然消极地将所有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的责任推向会计核算中心。我国《会计法》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实施会计集中核算后,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学校的核算权和会计监督权,也相应地改变了会计责任主体资格。一旦出现财务问题,如会计财务处理出现差错,学校会计信息失真或泄密,学校虚开票据冒领教育经费等,责任难以确定。

二、实施会计集中核算后学校财务管理应采取的对策

1.转变校长财务管理观念。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针对会计核算中心和学校在经费支付中产生的隔阂、抵触情绪。首先,教育行政部门、会计核算中心与学校要及时加强横向交流联系,建立互补、互促、互動的联动机制,切实解决学校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中心信息交流脱节的问题。其次,教育行政部门要多举办校长财务管理知识培训班, 在思想上正确认识财务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增强其法制意识,明确自己应承担的法律责任,避免滥用权力。明了会计核算中心有义务、有权力协助学校规范财务管理,完善经费报销手续,用新《会计法》、党纪政纪来武装自己。

2.提高财会队伍的素质。

由于基层中小学校会计人员,特别是报账员普遍不是专业会计人员,大多数是由教师兼职,平时课务繁重,培训机会几乎没有,缺乏系统的财务专业知识,法律意识淡薄,导致会计监督职能弱化、会计信息公信力下降。首先,教育行政部门要结合《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暂行条例》的有关要求,所有会计人员,包括报账员都必须持证上岗。其次,应切实抓紧财会人员,特别是报账员的业务知识培训和教育,开展时间短、收效高、针对性强的岗位培训和业务学习,提高专业水平,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提高财会队伍的整体素质。使财会人员恪守职业道德,做到爱岗敬业、掌握财务知识,熟悉财务法规,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客观公正、坚持准则,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财务保障。

3.完善内部监控制度。

校长是学校的法人代表,对学校的财务管理工作负总责。根据《会计法》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规定,校长要结合学校财务核算方法的改革,加强内部管理制度的建设,严格执行国家的财经法规。首先,学校要建立健全财务审批制度,明确财务收支审批人员和审批权限,制定审批流程,包括经办人、审核人、批准人等应当履行的手续及承担的责任等。其次,学校要认真执行“四重一大”制度,即:“凡属重大决策、重要人事任免、重大项目安排、重大突发事件的处置和大额度资金运作事项必须由领导班子集体作出决定的要求”,完善责任追究制度。第三,要加强对学校固定资产的管理,健全固定资产保管制度,做到入账时有验收,领用时有登记,保管账与实物一致,账实相符。学校领导应加强对自身职责的认识,不断完善学校的财产管理制度,强化内部监控力度, 做到层层控制,互相监督,责任到人,才能保证学校财产安全,保证学校会计信息真实、完整。

高校研究生教育成本核算指标论文 篇9

一、广西区高校研究生教育成本核算指标构成

目前,广西区高校研究生在校期间的教育耗费是与在校本科生、专业生一起按照事业支出项目列示的,主要包括人员工资、学生事务支出、教学业务费、科研费、行政事业费、业务辅助支出、后勤支出、离退休人员保障支出等。研究生教育成本的信息是教育经费支出项目归集出的数据在不同学历教育间分配得到的,具体核算指标的构成如下:

(一)人员支出

包括在职教职员工的基本工资、岗位工资、课酬、各类津贴、奖金、职工福利费、社会保险费等。也包括对在职教职员工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如困难补助、住房补贴、探亲路费等。不包括科研劳务补贴支出、离退休员工的各项支出和后勤临时工的各项支出。

(二)学生事务支出

包括学生奖学金、勤工助学金、困难学生生活补助、学生生活物价补贴、医疗费用、学生活动经费等。

(三)教学支出

是指进行教学活动发生的各种日常消耗性支出,包括教学材料购置费、教学器材购置费、实验器材购置费、实习费、学术会议费、培训费、印刷费、学术资料费、专家讲学费等。

(四)科研支出

是指高校为完成所承担的科研任务,以及所属科研机构发生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的支出。主要包括劳务费、补贴、课题研究费、会务费、图书资料费、设备购置费及成果鉴定费等。

(五)行政管理支出

是指为维持教学活动正常运转而发生的日常消耗性公用支出,包括行政办公费、招生费、学生管理费、通讯费、水电费、差旅费、交通费、邮电费、租赁费、会议费、劳务费、招待费等。

(六)业务辅助费支出

指高校教育服务中的辅助活动所耗用的业务费用,包括图书馆发生的图书购置费、电子资源购置费、版权费等,电教中心发生的计算机、投影机、音响设备的购置费及其维护费等。

(七)后勤支出

指后勤部门为完成高校后勤保障任务所发生的支出,包括学生住宿、用餐、安全、卫生所发生的管理费、办公费、临时工工资及福利费、保险费、基础设施的维护费等。

(八)离退休员工支出

指离退休员工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方面的各种费用支出,包括离退休员工的离休费、退休费、抚恤金、福利费、医疗费、困难补助等。

二、广西区高校研究生教育成本核算指标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核算指标设置没有体现会计的成本计算原则

成本计算应以成本标的为对象进行成本的归集和计算,对于高校来讲,应该以学生为成本归集对象。而目前广西区高校研究生教育成本的信息是教育经费支出项目归集出的数据,不是以研究生为成本对象归集的,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研究生教育成本,因为两者的内涵和口径不同。教育经费支出的统计是笼统的、综合的,不可避免地会将一些非教育成本支出计算在内,不能体现各学科、各专业教育成本的本质。

(二)研究生与本专科生的教育成本一起核算不尽合理

研究生的教学方式、授课人数等与本专科有较大的区别,在耗用资源方面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如本专科生所接受的教育基本上都来自于课堂上,所以在计算教育成本时按照课时分配耗费比较合适;但是研究生所接受的教育不仅来自于课堂上,也来自于导师的课外辅导和研究生日常所做的自学研究,因此,以课时为耗费分配的唯一标准不尽合理。既然分配标准不同,耗费就不应该归集在一起,否则无法进行准确分配。

(三)将在职员工的基本工资和离退休员工的离休费、退休费计入成本不合理

研究生教育成本的核算必须明确会计主体,狭义的研究生教育成本是指高校培养研究生所发生的各项支出,高校进行研究生成本核算应该进行狭义研究生成本的核算,也就是说研究生教

育成本核算的会计主体是高校,如果会计主体是高校,那么只有高校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所发生的各项支出才构成研究生的教育成本。在我国,高校属于事业单位,高校正式员工在财政都有一份财政工资,也就是上述的在职员工的基本工资和离退休员工的离休费、退休费,这笔支出不是会计主体的支出,这笔支出对会计主体的各要素也不会发生任何影响,因此,按照会计理论来讲,在职员工的基本工资和离退休员工的离休费、退休费就不应该计入研究生的教育成本。

(四)固定资产成本的分摊方法不合理

高校固定资产是指高校的房屋、建筑物、机器、设备、车辆等,大部分都是国家专款专用无偿投入的,但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国家已经基本不对高校进行资本投入,大部分高校只能从政府获得很少一点的财政经费,对于高校教育事业来讲是杯水车薪。高校的设备购置、基本建设支出基本都由高校自己解决,将这些费用和支出一次性计入高校的教育成本,显然会造成短期教育成本过高,教育成本分布不均匀的问题。

(五)科研支出全部计入研究生教育成本不合理

高校具有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三大功能。科研在高校当中是与教学活动相对独立的一项活动,一部分科研与研究生的培养没有直接关系,特别是设有独立研究机构的高校,因此,科研支出不应全部计入研究生教育成本。但科研对于一所高等院校来说是衡量其办学质量的重要方面,很多科研还可以使高校的教育教学活动直接受益,并且高校科学研究用的`固定资产以及科研人员支出、科研费用,大多为教学与科研共用,所以研究生的教育成本需要承担一定科研支出。

三、广西区高校研究生教育成本核算指标改进建议

(一)建立以研究生为成本计算对象的教育成本核算指标体系

设置教育成本核算指标,专门用于核算学生在高校接受教育过程中发生的教育成本,并在教育成本核算指标下分设本专科学生和研究生两个二级核算指标,这样就可以以研究生为成本计算对象归集并计算其所发生的教育成本。教育成本和产品成本一样,分为直接教育成本和间接教育成本。直接教育成本,如教师上课课酬、导师指导费、学生奖学金和助学金,实习实验费、资料讲义费、教学器材费、试卷印刷费等,在发生的时候可以直接计入教育成本核算指标。间接教育成本可参照目前核算指标的设置进行核算,期末,按照一定的分配标准将间接教育成本再分配计入教育成本核算指标内,这样就可以得到科学、合理的研究生教育成本。

(二)适当进行研究生教育成本与本专科生教育成本的分开核算

研究生教育成本核算指标的确定应该考虑到其分配标准的问题,适合与本专科生采用同一个分配标准进行分配的耗费,可以在同一指标中一起进行归集并分配,标准不统一的耗费应该分开单独归集,具体操作上可在同一指标下分设研究生和本专科生两个二级指标分开归集耗费,期末各自用各自的标准进行分配。

(三)在研究生成本核算指标中剔除在职员工的基本工资和离退休员工的离休费、退休费

既然按照会计理论对高校研究生的教育成本进行核算,就应该严格遵守会计假设,在研究生成本核算指标中剔除财政工资,即在职员工的基本工资和离退休员工的离休费、退休费,使研究生的教育成本真正体现为高校发生的研究生教育成本。在职员工的基本工资和离退休员工的离休费、退休费可在人员支出和离退休员工支出核算指标下开设二级核算指标单独核算,期末不必分配计入教育成本。

(四)增加固定资产折旧核算指标

合理计算研究生教育成本,必须改变固定资产支出计入成本的方法。固定资产的支出属于资本性支出,按照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原则,固定资产的支出应该形成单位的长期资产,在其使用年限内以合理的方法分摊其支出成本,这个过程在会计上叫做计提折旧。由于高校本身非盈利的特点,其固定资产的折旧可以选择平均年限法计提,使固定资产的支出在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内平均分摊计入教育成本,以均衡各年教育成本。高校固定资产在进行折旧计算时,应区分自筹资金建造或购买的固定资产和财政专款、项目专款建造或购买的固定资产,只有自筹资金建造或购买的固定资产才需要计提折旧,将固定资产支出分摊到各年教育成本中;财政专款、项目专款建造或购买的固定资产非高校支出,其成本不应计入研究生教育成本,因此,也就不需要计提折旧。在研究生教育成本核算指标设置的时候增设固定资产折旧指标,对自筹资金建造或购买的固定资产折旧进行核算。

(五)科研支出按比例分摊计入研究生教育成本

科研支出可以使高校的研究生教育教学活动受益,因此科研支出的一部分应计入教育成本。科研活动的支出应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科研经费的支出,科研活动大多都有经费支持,如国家、自治区、各部厅的科研项目,高校为企业解决问题的横向课题等,支持经费基本上都能满足研究需要,甚至还为高校购建了很多科研用的固定资产;另一部分是高校科研支出,有些研究是没有经费支持的,比如高校鼓励师生进行科学研究的科研项目,这些科研活动的支出就要由高校自己解决,高校科研支出的主要负担来自于专职科研人员的支出和部分科研用固定资产的支出。按照会计主体假设,由高校支出的科研相关费用才是科研支出核算指标真正核算的内容,这一部分支出有两个成本承担对象,一个是学生,另一个是科研收入。高校的某些科研活动会带来收入,收入可以补偿成本,其他科研支出就要由学生承担,研究生按照本身教育的特点,可以比本专科生承担更高比例的科研支出成本。

【参考文献】

[1] 武荆会. 刍议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体系的构建. 财会通讯,,(11).

[2] 邓彦,魏良华等. 高等院校教育成本核算难点及对策分析. 会计之友,2007,(3).

[3] 罗建文,周红康. 高校研究生教育成本结构及差异分析. 财会通讯,2007,(9).

[4] 周华云. 浅析高校教育成本核算. 会计之友,2007,(6).

上一篇:邮政分销业务下一篇:工装使用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