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育的调查报告

2022-11-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报告是日常生活与学习的常见记录方式,报告有着明确的格式。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怎么样正确编写报告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关于教育的调查报告》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第1篇:关于教育的调查报告

关于陕西社区教育发展模式的调查报告

摘 要:我国已开展社区教育近30年,陕西省起步较晚,仅有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仍处在起步探索阶段。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陕西省,寻找一条适合省情的社区教育发展模式,是决定我省今后社区教育发展成败的关键点。通过对陕西社区教育需求的调研入手,深入剖析我省社区教育发展的不足之处,比较不同发展模式的优缺,提出只有依托电大系统,才是多快好省的发展陕西社区教育的最佳模式。

关键词:社区教育;发展模式;电大系统;陕西

作者简介:王明霞(1977-),女,陕西广播电视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会计学、教育管理。

课题项目:本文系陕西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一般课题“陕西社区教育发展模式的实证研究”(编号:SGH0902303)的研究成果。

一、陕西社区教育发展现状

(一)陕西社区教育需求分析

通过分层抽样调查,本研究组选取了西安市碑林区、新城区、宝鸡市金台区、延安市宝塔区、安康市汉濱区进行调查,采用社区、街道实地抽样和网上问卷的形式,共回收有效821份。对社区教育的学习动机、投入成本,以及教育的内容与形式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了解到被调查者对社区教育的需求主要是为了增长知识技能,提高就业竞争力,次要的目的是“学习第二专长”、“结交新朋友”;其目的主要是丰富生活、提高生活情趣,而不在于获得学历文凭。

被调查者每周愿意花在学习上的时间大都在8小时及以下,并且不希望投入成本过高。被调查者对社区教育固定投资的需求最强烈。大多数被访者还是愿意接受传统的面授教育,但也有过半数的人选择“网上学习”方式。从不同年龄层的身体条件分析,越年轻学习接受能力越强,可供选择的培训方式越多,尤其是网络培训方式在青少年群体中最受青睐。

从上述调查结果来看,社区教育要想有大的发展,需要政府加大社区教育硬件和软件设施的建设,需要办学主体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加强宣传力度,吸引各层次的人群参与其中。

调查发现,城乡居民对社区教育的需求差别较大。西安、宝鸡、咸阳等中心城市经济实力较雄厚、教育资源相对丰富,社区教育较易展开。与此同时却面临着大批农民工的涌入,这批新城市市民的再教育和培训问题就显得极为重要。而在经济相对落后、教育资源匮乏的镇乡村,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则是现阶段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它对社区教育的要求与中心城市比较有着显著的差别。这就要在开展社区教育时,并能一刀切,要正视差别,区别对待。

(二)陕西社区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参与者认识不足。目前,陕西省社区教育发展较好的大多数都在经济发达地区,而且仅以社区教育试验区和示范区的形式出现,覆盖面有限。而在广大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宣传不够,社区居民对社区教育仍然还很陌生。很多社区内的企业、单位、个人对社区教育的参与积极性不高,社区成员对社区教育参与不多。

从问卷调查结果中也可以看得,我省居民对社区教育认识仍较模糊。有相当一部分社区居民不清楚什么是社区教育;对这一事物有所理解的居民,认为社区教育就是开展一些文体娱乐活动,很少有人想要通过这种方式获得学历教育文凭。可见,社区居民的社区意识、社区归属感、社区文化、社区人的精神还未形成。

2.管理体制不顺畅。陕西社区教育管理体制存在着条块分割、责权利不配套,缺乏统一的规划、标准和统筹协调等方面的问题。目前,陕西省社区教育有民政部门和教育部门两个上级主管。建设主要是由陕西各级民政部门负责,教育管理由各级教育部门负责。在执行过程中,两个部门往往是各行其政,缺乏有效沟通与协调,缺少总体规划。目前我省社区学院在数量、层次、布局结构等方面都缺乏规划、比较紊乱。在社区建设和管理中仍然有“权随责走、费随事转、难以落实”等问题。另外,社区教育缺少有力的政策支持。虽然教育部出台了《关于推进社区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04]16号),陕西省政府下发了《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意见》,省教育厅、省文明办、省民政厅、省文化厅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社区教育工作的意见》,并制定了相应的评估指标体系,但是都是以工作意见的形式下发的,必要的保障体制仍未建立。

3.资金投入不足。地方财政投入是我省社区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由于陕西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各级财政投入社区教育的专项经费有限。在经济较好的市县,尤其是国家级和省级社区教育示范区和实验区,社区学院(学校)经费和场地均有一定的保证。例如宝鸡金台区按常住人口每年人均不低于2元标准设立社区教育专项培训经费,投入近2000多万元加强社区硬件建设。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基础教育经费都难以保障,社区教育经费就更谈不上了。

4.服务不到位。陕西社区教育只是在一些发达的城市和地区开展了数量有限的活动,而市县级城市、县乡镇村开展活动的寥寥无几。从覆盖面上来说,社区教育涉及面不广,企业下岗职工、离退休职工、农民工没有能真正参与其中。从服务内容上讲,社区教育工作的行政性事务较多,服务项目单一,难以满足社区居民对教育、体育、文化、卫生等方面的多样化需求,从而影响了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服务过程中,也存在着重利轻责的现象,尤其对于免费或没有收益的项目大打折扣。

5.教育资源整合较难。社区教育资源包括社区内各种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学校和其他教育文化资源,如职工学校、老人大学、图书馆、博物馆等。李光先在《广东电大系统开展社区教育的困难及对策》中指出,社区教育要顺利开展并具可持续性,整合利用社区内所有教育资源就尤其重要。由于受到管理体制的影响,教育资源分散在不同部门,整合起来困难重重。

二、陕西发展社区教育的模式分析

目前,我国社区教育发展模式主要是按照参与主体来进行区分的,有政府统筹型、学校辐射型、资源自助型三种。

(一)政府统筹型

政府统筹型是指由社区或行政区政府牵头,利用所辖区域内各教育资源和公共设施的“松散型”运作模式。碑林区社区教育就属于这种发展模式。作为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区上成立了社区教育领导机构,制定社区教育实施方案,确定“点上试验,面上推广”的工作思路,要求区内所有公办学校有计划地向社区居民开放,区内所有的民办培训机构面向社区,不定期地开展适应居民需求的免费培训。成立了碑林区社区教育总校,依托现有教育资源,设立了社区教育学校、分校,初步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社区教育网络。该模式具有权威性高、统筹性强、覆盖面广三大优势;但是,由于是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也容易流于形式。

(二)学校辐射型

学校辐射型是教育系统内部发展起来的,由普通高校、职业技术学院,或成人学校承办的社区教育机构,进行文化性、职业性、专业性社区教育。如西安阎良区职教中心社区教育学校就是以阎良职教中心牵头建立的。另外,电大系统的各级办学单位也积极参与其驻区的社区教育活动,为陕西社区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尤其依托西安广播电视大学的办学体系设立的西安社区大学,将西安市各层级的社区教育组织和机构形成了一张完整的网络体系,标志着西安社区教育网络的初步形成,也是我省社区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此模式挖掘出了教育系统内部的潜力,融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职业资格证书教育与休闲文化教育,各界委托项目教育与居民自治教育于一体,集区域性、多层次、开放式、综合性、大众化为一体的大教育模式。其弊端在于資源整合能力有限,与现有教育管理机制存在差异,社会认可度不高。

(三)资源自助型

资源自助型,是由驻区各行各业较有影响并且热心社区教育的单位,或由某一功能齐全单位牵头组成社区教育协调委员会,利用各成员单位在各自行业的影响和资源开展社区教育活动。此模式要求驻区各界要有较强的居民自治意识。但是由于组织松散,难以形成持久而有效的核心和合力。

上述三种发展模式各有利弊。但是从陕西具体的省情出发,还应做以下分析:

首先,第三种“资源自助型”发展模式要求驻区教育资源丰富,经济实力雄厚,对于经济欠发达的陕西,教育资源有限且发展不均衡,难以在省内广泛推广。其次,我省的另一大特点是城乡差别较大,而社区教育的地域差异也很明显,如果采用第一种政府统筹型模式,要想迅速深入地推广社区教育,势必要求各级政府加大对社区教育的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投入。对于我省的大多数地区基础教育投入都难以保障,对社区教育的投入就更谈不上了。第二种学校辐射型发展模式,能够最大限度的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减少政府的投入;而且由于是自下而上的行为,能够较大程度地调动主办机构的积极性。对于该种发展模式存在的资源整合能力弱的弊端,可以依托电大系统的网络办学优势得以弥补。所以,依托电大系统发展社区教育将成为多快好省发展陕西社区教育的最佳模式。

三、构建以电大系统为中心的辐射型社区教育发展模式

(一)电大系统发展社区教育的优势

社区教育发展的最终目标,是能够构建一张遍布城乡各个角落的社区教育网络体系。与其他办学主体相比,电大教育的系统性、开放性、现代化等优势,势必成为陕西社区教育发展的中坚力量。

1. 社区教育网络体系可以迅速形成。以陕西广播电视大学为例,现设有5个直属学院和10个市级电大分校,在省级厅局、主要行业系统及各县(市)建立了110多个电大工作站和直属教学点,教学班(点)遍布全省各地。对于经济欠发达,且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的陕西来说,在广播电视大学的基础上开办社区学院,可以在不增加或少量增加投入的情况下,承担起社区学院的功能。西安社区大学就是利用了西安广播电视大学原有的办学体系,在全市范围内设立了社区学院、社区学校和社区学习中心,织起了一张完整的教育网络。从全省发展社区教育的角度来讲,依托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利用其在全省范围的系统办学优势,更能够适应我省发展社区教育的需求。

2.开放性办学模式可以满足各层级社区居民的教育需要。开放性是电大教育的本质特征,它包括教育对象的开放、教育资源的开放、教学方式的开放,以及教学理念的开放,可以为社区成员创造更多的接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另外,现代教育技术的采用极大地拓宽了教育的空间,也为实现社区教育“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提供了可能。西安社区大学的主要办学形式就是依托西安社区教育大学网站,开展各具特色的教学活动的。

3.现代化网络教育平台可以适应社区居民终身学习的需求。广播电视大学在现代信息技术方面有着绝对的优势。即使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市、县级电大,也配备有比较完备的多媒体教学设施和基层网络教学平台。利用电大网络系统建设社区网络教学平台,不仅有省级及其下属办学单位的积极参与,还有中央电大和其他各省市级电大的支持,能够达到最大限度的资源共享。电大系统利用国家开放大学的系统平台构建并运营社区教育平台,可谓是适合陕西省情、投资小见效快的最佳运作模式,有利于将社区教育延伸到城乡的每个角落。

(二)依托电大系统发展社区教育的构建思路

1.寻求政策上的最大支持。通过建立课题组,进行专题调查与研究,对我省社区教育的现状与未来做分析与论证,用数据说话,用事实说话,引起政府对依托电大系统办社区教育的关注。利用电大在教育系统的影响力,以及校领导的个人魅力、学术声誉、人脉关系等优势积极争取省政府和教育厅等相关部门的认可。利用兄弟电大办社区教育的成功案例以及中央电大未来的政策导向为例证,争取各级领导对电动工作的支持。

2.设立专门的管理和研究机构。设立专门的社区教育管理和研究机构,配备专职的工作人员,对全省的社区教育管理和研究工作进行协调与管理,对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深入地研究和积极地处理。与教育部设在中央电大的社区教育研究中心进行联系与合作,及时了解我国乃至世界范围社区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也可以将我省社区教育工作中遇到的难题与全国的专家进行探讨,寻求最佳的解决方案。构建适合陕西省情的社区教育网络,边实践,边探索,边吸收借鉴。充分利用电大系统,以及陕西其他各类教育机构现有的平台资源,精心打造社区教育平台。

3.建立和完善社区教育资源网络。这里所说的社区教育资源网络包括社区教育的人才资源网、资金与物质资源网、课程资源网。人才资源网包括管理队伍和师资队伍两个方面,这是开展社区教育工作的人才保证。对于管理队伍,各区(市)县、各街道和乡镇不仅有专门负责社区教育的组织,而且都配有专职理人员,聘用素质高的人员,专兼职人员相匹配。对于师资队伍,主要采取专职、兼职和志愿者队伍相结合的方式组建。建立动态的社区教育人力资源库,以保证社区教育的持续发展。

资金与物质资源网的建设也应从两方面考虑。一方面是资金来源,可以采取“政府拨一点,社会筹一点,单位出一点,个人拿一点”的方式解决资金投人问题。另一方面是物质资源的投入,可以先摸清全省现有教育资源状况,协调各方关系,建立社区教育物质资源库,通过深入的论证分析,找出急需投入的方向,将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

课程资源网建设应以社区教育对象的需求为导向设置相应课程,或对已有课程资源进行优化组合;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以及电大的系统资源建设优势,积极开发社区教育的新课程、新课件,并将各社区的课程资源网络化,以此构建动态的以教育需求为导向的社区教育课程体系。

另外,加大社区教育的宣传力度,建立长效的鼓励与监督机制也是非常必要的。总之,社区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与支持,其建立与完善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探究。

参考文献:

[1]历以贤.终身学习视野中的社区教育[J].中国远程教育,2007(05).

[2]陈乃林.现代社区教育理论与实验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3]罗龙发.中国教育对社区学院的呼唤[J].当代教育论坛,2005(12).

责任编辑 何颖萍

作者:王明霞

第2篇:关于职业教育对接劳动力市场需求的调查报告

摘 要:在我国教育实践中,职业教育没能很好地与劳动力市场对接,致使出现了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难和企业用人难和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进行职业教育对接劳动力市场的机制、模式创新。从宏观角度说,要大力发展中小企业、民营企业,这是扩大就业的根本途径;从微观角度讲,要建立日常性的企业劳动力需求调查机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按企业劳动力需求培养人才。

关键词:职业教育;劳动力市场;对接研究

作者简介:李淑云(1955-),女,河北阜平人,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信息技术与传播系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

课题项目: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课题《职业教育对接劳动力市场需求的机制、模式创新研究》(编号:08030091)成果之一,课题负责人:李淑云。

职业教育的发展历史告诉我们: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是面向企业,面向人人,为劳动力市场培养人才的教育,因此,职业教育一定要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相对接,才能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但在我国教育实践中,职业教育却没能很好地与劳动力市场对接,致使出现了许多问题,如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难和企业用人难的问题,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问题等,从而对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造成一定影响。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选择了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课题“职业教育对接劳动力市场的机制、模式创新研究”进行研究。我们精心设计了“职业院校学生就业调查问卷”,和“企业劳动力需求调查问卷”,于2009年2月,课题组全体成员参加了河北省人才交流大会,对职业院校的学生和企业进行一次较大规模的调查,此次河北省人才交流大会与会人员达到10万。

一、“职业院校学生就业调查问卷”统计分析

本次调查涉及69所职业院校,发放问卷350份,回收320份,有效问卷307份。调查结果如下:

(一)职业院校在课程设置上存在不合理现象,多数毕业生对就业前景感到茫然

在所学专业的课程设置是否合理问题上,认为合理的55人,占17.92%;较合理的163人,占53.09%;不合理的63人,占20.52%。这组数据说明,职业院校在课程设置上存在不合理现象。

关于就业前景,认为专业就业前景乐观的80人,占26.06%;一般的167人,占54.40%;不乐观的57人,占18.57%。数据说明一半以上职业院校毕业生对就业前景感到茫然。

(二)88.93%的学生认为在校期间所学专业知识不够用

在所学专业知识是否够用,如果不够用是否自学问题上,答够用者30人,只占9.77%;答不够用者273人,占到88.93%;答不够用中自学过很多的25人,占9.16%;答不够用中自学过一些的146人,占53.18%;答不够用中没有自学过的97人,占到了35.53%。这说明有三分之一多的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较差,从而掌握的专业知识有限。这是其就业难原因之一。

(三)院校培养目标不明确,学生在校期间学到的岗位职业技能不够用

关于在学校学到的岗位职业技能,认为学到很多的36人,仅占11.73%;认为学到一些的165人,占53.75%;认为学得很少的88人,占28.66%;认为没学到的11人,占3.58%;认为不清楚的4人,占1.30%。这些数据说明,职业院校在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方面还需更加努力,因为职业院校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培养学生的岗位职业技能。数据显示占53.75%的人认为只学到一些;而学得很少的竟占到28.66%;而且还有3.58%的人认为一点没学到。这显示了职业院校培养目标不明确的问题。

(四)院校重点培养的学生能力恰恰忽视了与企业劳动力需求对接

我们将学校重点培养的能力分为6个方面,回答良好的专业技能224人,占72.96%;回答企业的从业经验98人,占25.41%;回答人际关系沟通能力216人,占70.36%;回答良好的企业适应能力43人,占14.01%;回答良好的心理素质151人,占49.19%;回答团队合作技巧114人,占37.13%。

当问到用人单位最看重哪些因素时,回答是:学习成绩50人,占16.29%;学校、老师的推荐45人,占14.66%;所学专业是否对口120人,占39.09%;学历层次149人,占48.53%;是否当地生源28人,占7.49%;是否担任过学生干部52人,占16.94%;有无相关工作实践经历267人,占86.97%;性别38人,占12.38%;相貌与身高46人,占14.98%;政治条件27人,占8.79%。

数据显示,学校重点培养的能力中,企业的从业经验和良好的企业适应能力占的比例最少,分别是25.41%和14.01%,而用人单位最看重的因素,却正是毕业生有无相关工作实践经历,比例最高,达到86.97%。这是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主要原因。正是因为职业院校重点培养的学生忽视了企业的从业经验和良好的企业适应能力,才导致毕业生缺乏相关实践经历,从而导致就业难。这说明了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没有与企业很好对接。

其次,占比例较高的是学历层次和所学专业是否对口,也分别占到了48.53%和39.09%,这说明有些企业还是看重学历层次和专业对口。这就要求职业院校一定要适应企业需求来设置专业,而职业院校毕业生也要根据自己的学历层次寻找职业,不要好高骛远。

(五)职业院校毕业生对薪酬的要求高于企业所给,两者也不对接

我们也调查了职业院校毕业生对薪酬的要求,他们对薪酬的考虑如下:1.800元/月以下(1),占0.33%;2.800-1000元/月(40),占13.03%;3.1001-1500元/月(82),占26.71%;4.1501-2000元/月(94),占30.62%;5.2001-2500元/月(48),占15.64%;6.2501-3000元/月(21),占6.84%;7.3001-4000元/月(12),占3.91%;8.4000以上元/月(7),占2.28%。其中,1501-2000元/月94人,占30.62%,比例最大。而在我们对企业同样问题的调查中显示,比例最大的是800-1000元/月122家,占44.36%。这说明,在薪酬问题上,企业愿意付出的薪酬和毕业生的要求相差较远,这也是就业难的原因之一。

(六)毕业生最想进入的单位是国营企业

我们也了解了毕业生最想进入的单位:1.国营企业(112),占36.48%;2.集体企业(28),占9.12%;3.民营企业(45),占14.66%;4.合资、合作(62),占20.20%;5.事业单位(52),占16.94%;6.自主创业(45),占14.66%;7.其他(9),占2.93%。数据显示,职业院校毕业生最想进入的单位是国营企业,其次是合资、合作企业,第三是事业单位,而民营企业和自主创业持平。这说明,职业院校毕业生也和其他大学毕业生一样,最想找一个铁饭碗,而对合资、合作企业也比较看好,但对民营企业不看好,不过,部分学生有了一定的自主创业意识。

(七)乐于接受或实在没有其他机会时可以接受去小城镇或乡镇就业

在问及能否接受去小城镇或乡镇就业时,乐于接受者117人,占38.11%;实在没有其他机会时可以接受的157人,占51.14%;坚决不接受者28人,占9.12%。此数据说明,职业院校毕业生一半以上能够审时度势,可以接受去小城镇或乡镇就业,这对于其就业和小城镇或乡镇就业的发展,是一个利好的信息。

(八)择业时考虑较多的是个人发展机会

当问及择业时考虑较多的是什么时,1.经济收入(115),占37.46%;2.个人发展机会(212),占69.06%;3.获取知识或信息(78),占22.28%;4.生活环境(44),占14.33%;5.其他(4),占1.30%。数据显示,职业院校毕业生择业时考虑最多的是个人发展机会,占到69.06%,其次才是经济收入。这说明我们培养的职业院校毕业生是有理想、有抱负的,只要就业单位能够为他们提供一定的发展空间,他们是能够干出一番事业来的。

(九)就业指导机构对就业指导的效果一般

现在各职业院校都成立了就业指导机构,效果如何呢?当问及你对学校就业指导的看法时,1.非常实用(65),占21.17%;2.一般(153),占49.84%;3.没有太大作用(64),占20.85%;4.说不清楚(31),占10.10%。这些数据说明就业指导机构对就业指导的效果一般。

(十)就业难的最主要原因是缺乏实际技能与经验和就业人数过多

我们与学生直接探讨了就业难的最主要原因,他们认为:1.缺乏实际技能与经验(172),占56.03%;2.就业人数过多(158),占51.47%;3.金融危机的影响(85),占27.69%;4.就业期望过高(76),占24.76%;5.其他(5),占1.63%。数据显示,学生认为就业难的最主要原因是缺乏实际技能与经验和就业人数过多,其次还有金融危机的影响和就业期望过高的因素,这和社会上的认识一致。关于“就业人数过多”的说法,社会上也有,但我们认为,从大学毕业生与社会总需求的供求关系上看,并非就业人数过多,因为事实上有许多企业都招不到所需要的人才。问题在于处于技能培养层次的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不具备企业所需要的技能,因此形成学生就业难和企业用人难的局面。这与职业院校培养人才的机制和模式有直接关系。

(十一)找不到专业对口单位时先找份工作待机向专业方面发展

关于择业时如何看待专业对口问题,回答是:专业不对口则不考虑(30),占9.77%;先找份工作待机向专业方面发展(223),占72.64%;现学专业非己所爱,寻求新的专业(35),占11.40%;其他(18),占5.86%。由于院校设置专业时没有从企业需要出发,或对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趋势看得不远,致使毕业生就业时,有许多找不到专业对口单位。而与此同时,企业却找不到专业对口的毕业生。对此,毕业生也没办法,只能先找份工作待机向专业方面发展。这是人才的极大浪费。

二、“企业劳动力需求调查问卷”统计分析

本次调查涉及约267个企业,发放问卷310份,回收289份,有效问卷275份。

(一)民营企业是劳动力需求的主角

企业性质:1.国营企业43,占15.64%;2.集体企业11,占4.00%;3.民营企业165,占60.00%;4.合资合作企业23,占8.36%;5.其他20,占7.27%。本次调查的企业是2009年春季河北省人才交流大会参会企业,从该组数据看出,人才交流大会的积极参与者以民营企业为最多,占60.00%。这说明,民营企业是劳动力需求的主角。

(二)中、小型企业对劳动力需求的强度更高

企业规模:1.大型企业72,占26.18%;2.中型企业82,占29.82%;3.小型企业113,占41.09%。数据表明,劳动力需求强度以小型企业、中型企业、大型企业为序排列。即企业规模越大,需求强度越小;企业规模越小,需求强度越大。这说明根据劳动力的需求状况,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大多应该是中小型企业,而这,恰恰与毕业生最想进入国营企业的愿望相悖。

(三)有70.91%的企业需要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有80%的企业计划招聘技术人才

当问及企业是否需要职业院校培养人才时:1.需要195,占70.91%;2.不需要60,占21.82%。这说明大多数企业需要职业院校培养人才。

当问及企业计划招聘什么人才时:1.技术人才220,占80%;2.管理人才72,占26.18%;3.其他27,占9.82%。数据表明,企业的技术人才缺口最大。

(四)有54.18%的企业在招聘中遇到多种困难

当问及企业招聘中是否遇到困难:1.遇到过149,占54.18%;2.没遇到过109,占39.64%。在许多毕业生找不到就业单位的情况下,竟有54.18%的企业在招聘中遇到困难。这说明,一些人看到许多毕业生找不到就业单位,于是,就认为这几年出现“人才过剩”的看法是错误的。我们的数据显示,所谓“人才过剩”,只不过是表面现象,实则是因为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不能和劳动力市场有效对接造成的假象。

问及企业在招聘中遇到了什么困难,依次为:1没经验29,占19.46%;2.能力差24,占16.11%;3.不能胜任,没有合适的人选16,占10.74%;4.专业不对口15,占10.07%;5.留不住员工,好高骛远12,占8.05%;6.要求待遇高12,占8.05%;7.其他10,占6.71%。数据表明,毕业生没有工作经验,能力又较差,不能胜任工作需要,有的专业不对口,还有的好高骛远,且要求待遇高,这确实给企业的用人带来许多困难。

(五)企业在招聘中最注重毕业生有无相关工作实践经历

当问及企业招聘中更看中毕业生哪些因素时:1.学习成绩40,占14.55%;2.专业是否对口139,占50.55%;3.学历层次97,占35.27%;4.是否担任过学生干部47,占17.09%;5.有无相关工作实践经历224,占81.45%;6.性别20,7.27%;7.相貌与身高42,占15.27%;8.政治条件12,占4.36%。数据显示,企业在招聘中最注重毕业生有无相关工作实践经历,其比例高达81.45%。其次是专业是否对口,也占到50.55%;学历层次占35.27%。这与对学生的调查数据相吻合。从上述两组数据看出,毕业生的实际状况和企业对就业员工的实际需求形成了尖锐的矛盾:毕业生最不具备的经验恰恰是企业最注重的,大学生左右不了的专业也是企业很看重的。这些问题怎么解决呢?我们仍求教于企业。

(六)企业要求职业院校培养人才要注重实践能力、专业技能职业素养和实用

我们求教于企业对职业院校培养人才的要求(答得不全181个):1.实践能力培养51,占28.18%;2.专业技能职业素养58,占32.04%;3.实用型30,占16.57%;4.有上进心,有责任心,学习能力强,沟通能力强30,占16.57%;5.其他12,占6.63%。针对毕业生的实际状况和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形成的尖锐矛盾,企业提出了他们的要求:要求职业院校培养人才要注重实践能力、专业技能职业素养和实用等。即职业院校只有按企业人才需求的这些要求培养学生,才能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也才能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而要做到这些,必须进行职业教育对接劳动力市场的机制和模式的创新。

(七)企业付给毕业生的薪酬远低于毕业生的要求

我们询问企业愿意付给毕业生的薪酬:1.800元/月以下13,占4.73%;2.800-1000元/月122,占44.36%;3.1001-1500元/月90,占32.73%;4.1501-2000元/月24,占8.73%;5.2001-2500元/月6.占2.18%;7.3001-4000元/月1,占0.36%;8.4001元/月以上1,占0.36%。

数据显示,44.36%的企业愿意付给800-1000元的工资,占的比例最大;而同样问题毕业生的要求是1501-2000元占的比例最大,30.62%。这个矛盾,需要劳动力供需双方逐步协调,也有赖于整个经济形势的好转。

(八)现行职业教育机制的最大的缺陷是实践少且没有针对性,与企业不接轨

我们请教企业现行职业教育机制的缺陷及改进(答得不全144人),回答是:1.实践少(90人),占62.50%;2.应试教育(7),占4.86%;3.应注重综合素质培养(16),占11.11%;4.没有针对性与企业不接轨(10),占6.94%;5.专业知识不够、学历低(3),占2.08%;6.其他(18),占12.50%。数据显示,现行职业教育机制的最大的缺陷是实践少以及没有针对性,与企业不接轨,也有应试教育的问题。改进措施:应注重综合素质培养。

(九)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首要的是理论联系实践,与企业挂钩,校企合作

关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如何创新(答得不全116人):1.理论联系实践(54人),占46.55%;2.与企业挂钩,校企合作(37),占31.90%;3.培养多面手,综合性人才(5),占4.31%;4.其它(20人),占17.24%。企业关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如何创新的回答是:理论联系实践、与企业挂钩,校企合作等。这些看起来大家似乎都知道,但企业要求的是不但知道而且做到,而要真正做到,就不是那么容易了。

(十)企业为职业教育对接劳动力市场提出了措施

职业教育如何对接劳动力市场(答得不全总137):1.了解适应市场需求63,占45.99%;2.定单培养16,占11.68%;3.注重实践能力37,占27.01%;4.加强素质教育及适应能力9,占6.57%;5.其他12,占8.76%。

当我们直接询问企业:职业教育如何对接劳动力市场时,企业的回答依次是:要了解适应市场需求,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定单培养等。这是企业对职业教育提出的明确要求,也是职业教育对接劳动力市场的机制和模式创新的依据。

(十一)企业指出了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

职业教育如何发展(答得不全126人):1.多一些社会实习实践增强实践能力29,占23.02%;2.面向企业需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48,占38.10%;3.从企业机关单位聘请专业人士作为老师1,占0.79%;4.培养技术型实用型人才12,占9.52%;5.定向培养校企合作4,占3.17%;6.其他32,占25.40%。数据显示,企业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指出了方向:首先要面向企业需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还要多一些社会实习实践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技术型实用型人才;定向培养校企合作;也可以从企业机关单位聘请专业人士作为老师等。

三、讨论与建议

根据上述调查所反映的现实问题,我们认为,要解决毕业生就业难和企业用人难的问题,一要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这是扩大就业的根本途径;二要使职业教育对接劳动力市场。

(一)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这是扩大就业的根本途径

我国的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被舆论认为是安置就业的主渠道。我们的上述调查数据也充分说明,从企业的性质看,民营企业是劳动力需求的主角;从企业的规模看,中、小型企业对劳动力需求度更高,呈现出企业规模越大,劳动力需求度越小,企业规模越小,劳动力需求度越大的趋势。根据劳动力需求的这种状况和趋势,毕业生尤其是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大多应该是中小型企业、民营企业。

上述调查数据显示,毕业生也并非一定要去大型国有企业不可,他们认识到就业形势的严峻,愿意去中小企业就业。“近日,(河北)省中小企业局、省人才市场及本报日前联合推出的一项调查显示,近七成毕业生求职并不排斥中小企业,甚至会主动选择到中小企业就业。然而,社保体系不完善,缺乏保障也是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其主要原因是我省中小企业普遍起点低、规模小、实力弱。当就业的理想遭遇冰冷的现实,其最终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1]”

招聘会现场提供最多的岗位就是市场营销,但待遇却令大学生非常失望,“零底薪,保险、档案等都不管,奖金按业务提成,以后也是这种情况。”一些招聘营销人员的企业对应聘者说。“什么都不管,干多少活拿多少钱,那我们和企业什么关系?这也太没有安全感了。”一位大学生坦言[1]。

以上情况说明,这些中小企业的发展空间小,既不能为毕业生提供较充分的个人发展机会,待遇也非常低,连起码的安全感都没有,因此与毕业生的就业愿望相悖。某文章引用了石家庄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资源市场处刘处长的话说:“中小企业既是城市的生命线,也是就业者的重要选择。只有城市的‘小经济’活起来,城市各方面才能有大发展,城市人才才可能人尽其用。”目前石家庄的就业难题一方面确实体现在省会经济总量小,就业空间小,另一方面则表现在高校与企业的对接不完善[2]。

因此,要解决毕业生就业难和企业用人难的问题,一要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这是扩大就业的根本途径;二要使职业教育对接劳动力市场。

然而,要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使之为毕业生提供较大的发展空间,也并非易事。

一篇《被消失的中产》的文章指出,“中产阶层数量正在减少”,而这个看似与大学生就业无关的问题却是“大学生的就业难与中产阶层的壮大遭遇瓶颈是一个问题的两种表现。”文中说:“虽然经过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往的‘金字塔型’不复存在,但目前还只是一只中间略大、底部更大的洋葱头……也正因为这样的产业结构根本不需要那么多大学生,近几年才会遇到如此严重的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大学生的就业难与中产阶层的壮大遭遇瓶颈是一个问题的两种表现。[3]”

该文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分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更深层次的原因。这可以说是大学生就业难的宏观背景,与这个问题的久治不愈有根本的关系。其实,经过这些年的研究,现在大家也都知道职业院校培养人才中实践的重要性,但加强实践要靠企业的配合。而现实中的国有企业、大企业由于其明显的优势,使各种人才趋之若鹜,因此他们不愿意也没必要提供实践条件;而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在“国进民退”和民营企业矮化和中产阶层的壮大遭遇瓶颈的大环境下,首先要生存,虽然急需职业技术人才,但要提供实践条件显得力不从心。这在我们的调查中看得很清楚,“我们是小本生意,成本上当然要斤斤计较,一个闲人都不能养,所以要招来了就上手干活的成手”,一家企业的负责人对记者说,中小企业不仅不具备培养人才的条件,在时间上都耗不起,就算辛辛苦苦培养出个把出色的人才,往往也会因为平台太小而留不住人,“最后这人不是高飞就是单干,反正企业是竹篮打水一场空。[1]”

因此,我们认为,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是扩大就业的根本途径,也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和企业用人难问题的重要举措,但有待于相关宏观制度方面的突破和建设。

(二)职业教育要明确培养目标:面向中小、民营企业的劳动力需求

既然中小、民营企业是劳动力需求的主体,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就应该明确为面向中小、民营企业,根据他们的需求培养人才。他们要求多增加社会实习实践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技术型实用型人才,定向培养,校企合作,从企业机关单位聘请专业人士作为老师;他们要求职业院校培养人才要注重实践能力、专业技能职业素养和实用等。职业院校只有按企业人才需求的这些要求培养学生,才能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也才理论联系实践、与企业挂钩,校企合作等。这些看起来大家似乎都知道,但企业要求的是不但知道而且做到,而要真正做到,才能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

(三)院校要把市场调研作为常规工作,以使其专业设置瞄准市场需求

我们的两种调查都显示了职业院校专业设置的重要性。由于专业设置不合理,没有从企业需求出发,致使某些落后专业的毕业生找不到对口单位,而企业急需的新型专业找不到合适的人才。如:“我们这次准备招动画教师和咨询师,但符合专业要求的学生几乎没有,更不用提从业经验了”,招聘会现场,清美动漫影视培训基地的工作人员一脸的无奈;“我们这次是想招一个做销售流程的管理人员,之前已在网上招过好几轮了,结果不是人家嫌我们公司小看不上,就是人来了,连基本的化工知识和销售经验都不具备,流程设置更无从谈起”,这位负责人说,目前公司也就五六名员工的规模,在化工领域也积累了许多资源和经验,但要想做大规模,流程和业务架构都需要人来实施,“为找到合适的人,每年光给各种招聘网站交的钱也有两三千元了,人走马灯似的换,基本找不到可靠可用之人。”业内人士介绍,人才匮乏已成为困扰中小企业发展的一大难题[1]。

因此,院校的专业设置应当瞄准市场需求。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这是职业院校设置专业时必须考虑的一个关键问题。这里涵盖两个方面:一是当前市场缺什么样的人才,是现实需要问题;二是未来几年内,市场将需要哪些类型的人才,这是需求趋势问题。这两个方面,都具有很强的市场特征,是动态的、不断变化的过程,把握起来,难度较大。但也正因为如此,职业院校在规划设置专业时,对自身所处的经济社会发展大环境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和认识。具体讲,从宏观层面上:需要对世界经济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从中观层面上看需要对国家特别是学校所在地区的产业规划和布局进行深入研究;从微观层面上看,需要深入企业了解企业发展现状、发展方向和用人趋向。只有准确把握了这三个层面,才能做到审视现实、前沿研究、全面规划,实现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的对接与互动[4]。

(四)职业教育要具有明确的针对性:与企业接轨,加强实践

企业认为,现行职业教育机制的最大的缺陷是实践少、没有针对性、与企业不接轨。而企业在招聘中最注重毕业生有无相关工作实践经历,其比例高达81.45%。这就使得毕业生的实际状况与企业对就业员工的实际需求形成了尖锐的矛盾:毕业生最不具备的实践经验恰恰是企业最注重的。这也是毕业生就业难的直接原因。对此,职业教育就要做到:了解市场需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定单培养,加强学生的实践经验,理论联系实践、与企业挂钩。这是企业对职业教育提出的明确要求,也是职业教育对接劳动力市场的机制和模式创新的依据。

(五)为毕业生创造个人发展的良好空间

在“能否接受去小城镇或乡镇就业”和“择业时考虑较多的是什么”两个问题的答案中,我们发现,职业院校毕业生有一半以上能够审时度势,可以接受去小城镇或乡镇就业,这对于其就业和小城镇或乡镇就业的发展,是一个利好的信息。而他们择业时考虑最多的是个人发展机会,占到69.06%,其次才是经济收入。这说明我们培养的职业院校毕业生是有理想、有抱负的,只要就业单位能够为他们提供一定的发展空间,他们是能够干出一番事业来的。但上面说到,他们的就业去向是中小、民营企业,而这些企业的发展空间有限。如何为这些毕业生创造良好的个人发展机会,是整个社会的责任。

(六)协调毕业生与企业的薪酬矛盾

根据调查数据,企业付给毕业生的薪酬远低于毕业生的要求,这也是造成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对此,作为职业教育一方,要教育学生立足于现实,在自己既没有工作经验,技术又不熟练的情况下,要求较高薪酬是不现实的。要先提高自己,加强自身能力,工作干好了,薪酬自然会提高。而作为企业一方,也可以听从专家建议,中小企业也可以通过建立亲情服务机制,建立有自身特色的灵活的福利体系,切实解决员工在生活待遇中遇到的问题,而不要停留在传统的发放工资、管理员工档案等层面,这样才能招上人、留住人[1]。

(七)注意提高毕业生的“挫商”教育

当代大学生大都是一些“小皇帝”和“小公主”,基本没有经受过什么挫折。“挫商”是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提出的新要求。所谓“挫商”是指人经受挫折的能力。当代大学生由于出生在改革开放后的市场经济时代,无论是生活上还是学习上,大都没有经历过什么挫折。“当代大学生的挫折经历大多是从找工做开始的。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毕业生的就业形势由‘皇帝的女儿不愁嫁’渐渐转变为‘一岗难求’,就业去向由机关、大型企业、知名企业逐步变为农村、社区、中小企业等基层岗位,与大学生入学时的期望值存在不小差距。[5]”这种期望值与现实的差距也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这从我们的调查中也看得很清楚。因此,对于眼下忙于为毕业生开展各种职业教育的高校来说,引入‘挫商’教育势在必行。这是社会赋予职业教育的重任,我们必须完成。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职业教育对接劳动力市场需求的机制和模式创新不仅仅是职业院校的问题,“中小企业和大学生之间要做到良好的对接,还需要政府、企业和大学生的多方努力。[1]”。而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较好地解决大学生就业难和企业用人难问题,扩大就业,更有待于全社会的努力。

参考文献:

[1]任国省.中小企业离就业主渠道有多远?[N].燕赵都市报,2009-11-26:16.

[2]杨佳微.城市容纳人才的“舞台”怎样才能更大[N].燕赵都市报,2010-1-13:26、27.

[3]李铁.被消失的中产[N].燕赵都市报,2010-1-17:16转引自《时代周报》.

[4]戴振瑞.以就业为导向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EB/OL].中国论文下载中心,09-04-02.

[5]大学生就业应提高“挫商”教育[N].燕赵都市报,2010-2-8:25转引自《北京参考报》.

责任编辑 葛力力

作者:李淑云

第3篇:关于粤西中小学生音乐素质教育成效的调查报告

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完善,中小学音乐教育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中小学生的音乐素质究竟是什么样子,很少看到有这方面的调查报告,所以很难对音乐教育所取得的成绩以及存在的问题做一个真实客观全面的结论。在多所学校的帮助下,我在雷州半岛地区范围内进行了一次中小学生音乐教育问卷调查。这次调查学校包括市级城市学校6所,县级以下乡镇、农村学校8所。调查学生总数为600人,其中,小学低年级学生300人,中学生300人。内容如下:

一、歌曲演唱能力方面

对于中小学生的歌唱能力,如果没有调查是很难对此贸然推测和给予准确回答。而这几个看似简单的问题也正是很容易被人忽视的问题。我的调查便是从这几个问题开始的。

1.你能背唱几首歌曲?(表一)

选项对象 1—3首 3—5首 5—8首 8首以上

中小学生 40% 32% 18% 10%

统计结果中,在所有调查对象中,中小学音乐课本中的歌曲数目以及通过手机、音乐播放器的歌曲数目,这一结果显然并不令人满意。

对不同学校、不同年级年级进行调查,发现高年级的学生唱歌的数量高于低年级的学生。城市的唱歌数量高于乡镇的学生,从一定程度上讲,这一调查结果反映出音乐教育的城乡差距,同时也反映出学生年龄的大小和唱歌能力之间的关系。

那么,学生能演唱的这些歌曲有通过什么形式学会的呢?是学校音乐课还是其他形式。为此,我做了如下的调查:

2.你所能唱的歌曲中,主要来自哪里?(表二)

选项对象 学校音乐课堂 媒体 看谱自学 同学交流

中小学生 29% 68% 1% 2%

调查显示,音乐课上学会的只占29%, 68%的学生是从电视、MP3、CD、手机等媒体学会的,另有1%的学生承认是自己看乐谱自学,2%的学生认为是同学之间交流的结果。

既然学生掌握的歌曲大部分不是来自课本,那么这些歌曲主要是什么种类?为此我又做了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3.你多数会唱的是通俗歌曲、青少年歌曲、还是民歌和外国歌曲?(表三)

选项对象 通俗歌曲 青少年歌曲 民歌和外国歌曲

中小学生 60% 32% 8%

综观上面的调查统计结果,中小学生歌曲演唱的整体水平一般,除此之外还可发现:大众传播媒体对学校音乐教育的促进作用是很很大的,甚至超过了学校教育,所以中小学生音乐素质的提高学校音乐教育只是其中原因之一。但是社会音乐环境存在着一定的弊端,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同时相关部门要加大对社会音乐的管理。

二、音乐鉴赏能力方面

对于一般的学生他的音乐欣赏的习惯怎样?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以下的数据:略。

三、音乐知识技能方面

音乐知识技能方面,也进行了详尽的调查。主要是进行一些简单的提问,具体统计结果如下:

1.能记得几个音乐家的名字?

能记住多少音乐家的名字本身并不代表什么,也并不能说明什么实质性的问题,但如果一个音乐家的名字也记不住,这就有点说不过去 。

2.能识简谱吗?

市级以上学校:能识简谱16%; 不能识简谱84%

县级以下学校:能识简谱9%;不能识简谱91%

3.能识五线谱吗?

市级以上学校:能识五线谱30%;不能识五线谱70%

县级以下学校:能识五线谱18%;不能识五线谱82%

小学:能识五线谱20%;不能识五线谱70%

中学:能识五线谱29%;不能识五线谱71%

上面的调查结果体现出一个严重的问题,学生的识谱能力非常差,无论城乡间还是高低年级都存在着相同的问题,这一比例与广东省其他地区也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凸显出粤西地区的音乐教育的落后,同时也是加强音乐教育的有力证据,希望能引起有关部门的注意和重视

4.会简单作曲吗?

音乐创作教学是中小学音乐教学中最难的部分,许多音乐教师甚至都还没有进行尝试过,所以这个问题的调查结果可想而知的。

音乐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与创新精神,美国著名教育家霍夫十分推崇音乐创造,他认为中小学音乐教育的一个孩子全面发展的的重要指标,而且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方面有其他科目所不具备的优势,但是从调查结果来看,显然我们这方面的认识十分欠缺。

5.能演奏乐器吗?

近年来,一些市里的学校为了应付教育部门的检查和体现学校对音乐教育的重视,部分学校加大了对这一方面的投入,购入一批乐器,组建音乐教室,聘请音乐教师。但是这不意味着学生的演奏乐器的能力加强了。这些乐器往往被束之高阁,可远观不可亵玩焉。同时许多农村学校连厕所都修不起更谈不上购买乐器和建立音乐教室了。

从上述调查的内容来看无论是教育部门的教育理念,学校的硬件设施。都严重的制约着学生的音乐水平,在应试教育一统天下的乌云下,很洒下一丝阳光留给音乐教育这棵幼苗。这是国家教育体制的悲哀,也是孩子们的不幸。

四、音乐兴趣爱好方面

在音乐教育兴趣方面,调查的结果显示:在所有被调查对象中,有据大多数的学生是明确表示喜欢音乐的,只有极少学生表示自己不喜欢音乐,但不讨厌。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所调查的三个地区不同的学校、不同年级的学生之间表现出了一定的差距,这说明两个问题,一个是城市学校的学生受社会音乐环境特别是音乐专业领域的影响相对要大一些,再一个是学生年龄越大,其择业取向也越趋于冷静务实而非感情用事。

下面是对半岛地区中小学生关于雷剧的调查,情况更为严峻。

雷州是雷剧的故乡。雷剧植根于雷州半岛,土生土长,由于它语言通俗易懂,并能很好地反映现实生活,备受雷州人民所喜爱。那么雷剧在中小学生的眼中又有何等地位呢?

大多数学生表示偶尔听过一些雷剧,但是具体了解不是很清楚。甚至很少有中小学生能听一场完整的雷剧。说明他们对雷剧的兴趣有限,侧面也反映出雷剧的发展过程中受到了现代文化的冲击。相对于电视、电影、手机等传媒工具,雷剧的影响显得那么无可奈何和苍白无力。

由此可见,学校音乐教育中基本没有雷剧的一点因素,学校老师不教或者不会教。

本地教育和文化部门也不重视。是这种优秀的民俗文化很难走进校园,让学生们接受和喜爱。

此项调查表明,雷剧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断层的危机。可能会随着时间流逝而消失。因此希望政府等有关部门采取必要的措施,保护雷剧的发展。加大对本地区中小学教育中对雷剧的教育和宣传,提高中小学生对雷剧的兴趣,培养一批有志于此的人才。在部分学校开设雷剧课程,岌岌可危的民主文化。

作者:陈丹

第4篇:关于教育的调查报告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5班

徐仲浩

6009201159

关于教育的社会调查报告

一、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知识的需要越来越迫切,知识的用途越来越广泛,知识的价值也越来越明显。“三担牛粪六笨箕”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人们迎来了一个需要知识、重视人才的崭新时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地推出新的改革政策,在党的领导下,我们现在已经跨入了一个竞争激烈的知识经济时代,而知识的获得、人才的培养都离不开教育,教育是名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发展教育业是把我国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在发展了这么多年的教育改革后,我们来看看,它是否已经完善,在哪些方面还存在不足。对此,我利用了课余时间上网搜查一些有关资料,专门进行了调查。

二、调查目的

1.了解当今农村教育所存在的问题。 2.了解当前高考制度是否具有公平性。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1)发展农村教育,是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促使农民增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工程。为加快农村教育发展,进一步改善农村教育环境,经过调查总结出当前农村教育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1、教育发展与教育投入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虽然乡镇教育经费的投入每年都有增加,占到各自财政收入的 50%左右,但受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越来越高、办学标准和办学条件不断提高、工资增长较快以及初中在校生增加等因素制约,教育发展与教育投入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

2、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由于城乡教师工资存在差距,部分优秀教师辞职到发达地区或进入城区任教,再加上乡镇由于编制和财政负担等原因,近几年没有充实新的师资,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下降的趋势。

3、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急需改善: 由于乡镇教育投入主要用于发放教师工资、维持学校基本运转,用于教育事业发展投入偏低,造成农村办学条件与城区学校差距逐渐拉大。同时,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和薄弱学校改造、危房改造等任务依然十分艰巨,给学校安全工作带来了很大压力。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5班

徐仲浩

6009201159

4、留守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严重: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广大的农村家庭“留守学生”问题已成为当前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一个独特而重要问题。由于“留守”在家的孩子缺少父母的爱,在对他们的管教上就很容易出现问题。比如,隔代监护容易产生溺爱、寄养监护会出现偏爱、无人监护就会失爱,而这些孩子又缺少自律意识,部分孩子的学习成绩比较差,人格形成出现了缺馅,心理问题复杂。“留守学生”在心理上的问题比较明显。更多的“留守学生”暴露出性格上的缺陷:如自制力差、自我中心、金钱主义、自私、自卑、孤僻、任性、暴躁、逆反等。有心理问题的“留守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就会表现出以下一些症状:更容易违纪,成为教育的难管对象,更为严重者还会走向犯罪道路。普遍有厌学倾向,学习成绩差。缺乏沟通,人际关系和青春期问题突现。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一是家庭教育的缺失,家庭成员之间亲情的缺乏,导致孩子产生心理问题。二是学校教师的急功近利、重视知识传授,放松学生品德及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认识误区,以及对“留守学生”教育问题的忽视。三是社会教育的监管力度不够,社会环境中不良风气对于“留守学生”的影响,也会导致他们产生心理问题

(2)在保持高考制度本身的公平性原则的前提下,对各区域的分数线进行政策性的积极调整,以实现整体的合理公平性,针对地区间分数的差异,并综合考虑如政治偏向、经济局限、人口、就业以及高等教育布局等其他一些特定因素的制约,我国的高考制度实行了分省统一录取制度,同时制定了一些特殊的招生政策,针对考试的不公平差异表象,通过合理、合法的途径即有效的政策手段来控制和缩小省市间分数线的倾斜态势,从而获得整体性的公平,满足多数人的公平要求,也形成了一个人为调节的有序的高考体制。

然而也才存在消极的不正当手段。近年来,“高考移民”现象日渐泛滥,2005年陕西省铜川市报名参加高考的7798名考生中竟有近1/10为“移民”考生。这是一起多部门、多单位、多人员参与的严重违法违纪违规事件。同年海南省引进了2万多个“移民”考生,占全省考生的46%,海南省理科状元李洋事件,更是让“高考移民”问题达到了白热化阶段。

除此2010年7月15日,《中国青年报》曝光了浙江高考“三模三电”舞弊事件,考生只要缴纳培训费和交际公关费,就可获得国家二级运动员证书,连足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5班

徐仲浩

6009201159

球队候补队员高考都加20分。2010年7月27日,《中国青年报》题为《高考加分驱动机器人比赛功利化》的报道披露,有些省的参赛选手,获得青少年机器人比赛二等奖是为了高考中获得10分加分,获得一等奖可直接保送上大学。等等还有很多类似这样的事件都表明了高考加分在许多地方也成为社会管理的手段之一,高考加分泛滥,在重庆等地方,每5个考生中几乎就有一个加分的;高考加分呈现“三集中”特征,即向区域内的相对发达地区或中心城市,以及少数中学和个别项目集中;黑龙江、湖北等一些地方公示的加分考生信息比较完整,而山东、宁夏等一些地方在关键信息上“遮遮掩掩”,云南等一些地方则根本没有按规定时间公示。

四、结语

经过这次调查,我深知了农村教育存在的缺陷和高考制度的弊端,为了让我国的教育事业能更好的发展,必须得解决以上这两方面的问题,以及各方面的众多问题,那样我国才能在这竞争激烈的知识经济时代凸显自我,洋溢人才强国本色。

第5篇:关于教育的社会调查报告

一、引言

改革开放十几年来,我国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教育也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巨大成绩,但同时也应当清醒地看到,在农村和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农村教育还存在着许多不适应的地方,面临着许多问题和困难,农村教育仍是我国教育中最薄弱的一个环节。在此,本文拟就我市××镇农村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其出路进行了调查。

二、调查对象及调查方法

在××市××*区选取了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地方,走访了××镇的八个村和多所学校查阅了大量资料和进行了大量的问卷调查。还跟25个老师、区教育局领导和分管文教的镇领导进行了个别访谈。我通过同农民、教师、村镇干部、教育局有关人员等阶层交流,初步了解了目前南康教育现状和各方面所存在的问题。我试图通过了解、分析这些信息来寻找一条符合农村尤其是北海南康镇发展现状的教育之路。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众所周知,中国的社会发展还处在向工业化过渡的阶段,有的地区甚至还是以原始的手工农业生产为主,农民占人口的绝大多数,农村问题关系到中国的基本国情,而且大多数农村人口继续快速的增长,经济又非常落后,贫穷和由此产生不平等越来越严重,城市和农村的差距愈来愈大。总之,人口压力大,文盲率高,卫生条件差,交通等基本设施缺乏,是我国大部分农村的普遍情形。

农村教育尤其面临严峻的困境,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村教育面临的问题

一、关于教学硬件:

由于经济状况、地理位置、民众意识观念等多方面的综合因素制约,南康教育基本硬件设施仍处在相对落后的阶段。其落后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学校房屋陈旧。因为南康镇方位偏僻,面积大,而人口分布不均匀。小学一般是村属小学,规模小,在校学生数量大都不超过300人,少的甚至就一二十人。因而村里很难投入大量资金到这些学校来建造校舍。长时间以来,大部分学校房屋得不到修整翻新,才出现了我们走访时的破败景象。

第二,学校体育、娱乐设施简陋。一般中小学的体育设施仅限于一个劣质篮球场(有的中小学篮球场地是裸露的土地)及一些歪倒不堪的双杠,水泥乒乓球台而已,至于娱乐设施则更谈不上。

第三,教学设施欠缺。据走访观察,除个别学校外,南康大部分学校基本教学设施缺乏,而幻影灯,电脑等教学设施更是严重不足。

二、关于教育收费:

收费直接关系农民切身利益,是当前关注的焦点。农民对教育收费问题反映强烈且众说纷纭,使教育收费变得错综复杂。

本次调查问卷统计分析数据显示:25的民众表示教育负担沉重,需要借款供小孩上学,50的民众表示家庭能够负担得起,但占家庭开支的比例较大,仅有25的民众表示家庭能够负担得起,且占家庭收入比例少。我个人认为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南康镇人民收入状况是产生这种结果的决定性因素。其二,教育费用的确有过高嫌疑。据黄鹂窝村一村民反映,其孩子五年一期的学费竟高达500多元。当然由于去年税费改革,政府免除了教育附加费,使得学费相对以前有大幅度的下降。如黄洞乡元冲村一村民家有两个小孩,一个上小学三年级,一个上小学二年级。前年两小孩的学费总共为670多元。而去年两人学费仅为360元。但仍有一些群众反映,尽管中小学学费有所下降,但对于贫困村(如黄鹂窝村、火甲村、雷田村等)而言,支付起来仍感吃力。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发展南康经济和提高农民收入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而收费问题之所以错综复杂,是因为民众对现行教育收费制度持怀疑态度,认为有乱收费现象存在。统计结果显示:大约37.5的民众认为现在学校乱收费现象十分严重,46.4的民众认为乱收费现象存在,但不多。仅17.9的民众认为乱收费的现象极少。从这些统计数据我们不难看出,民众对教育收费的不信任和不理解。一是民众对教育费用的名目及相关数目的不了解导致农民怀疑教育费用的合理性,甚至以偏概全,只要学校收费就认定为乱收费。一是部分学校的确有乱收费的现象存在。从学校收取学杂费来看。××小学五年级期末考试费21.4元,××中心初中二年级期末考试费用为32元。而在走访的众多村中,仅有大塘村村民反映乱收学杂费现象有所收敛,平时很少收费,期末考试费用为几元钱。正是因为考试费用高,一些学生因此而不参加学校考试。范文搜版权所有

学杂费的收取无序及相关部门对费用缺乏统一管理或管理力度不够再加上部分学校对规定落实不到位是造成乱收费现象的主要因素。

三、师资现状分析:

据调查,目前南康师资现状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其一,在××镇的偏远地区,如里三塘村、里头塘村、龙门村等,教师资源缺乏严重。从一教师处得知,三塘中学师资缺乏,学生总数600多人,而教职工总数仅为29人,由此而出现一些小学教师任职中学的现象。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一般中小学教师被要求同时从事多门课程的教学。如里头塘村某老师要教语文、数学、音乐、体育等多门课程,几乎每天要上6节课。然而一个人精力有限,一个教师从事如此多门课程,工作时间过长,难免会出现缺乏耐心,责任心大打折扣的情况,这样必然会影响教学质量。

其二,教师流失严重。造成教师流失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第一,教师工资问题。在××镇即使从事小学教学工作达二三十年的老教师,工资也只有500-600元,并且12个月的工资还要被扣掉一个月。工资水平极低,尢其与市区的教师比工资相差太大。据调查,三塘中学教师工资加奖金总共约八九百元。而市区中学教师工资达一千五百元左右。因而许多乡下优秀教师流向工资更高的学校,这些教师的流走造成的目前镇中小学师资力量下降,总体教学质量更呈逐年下降趋势。

再由此,在教师间就形成一种观点,到乡下中学就教只是一个“镀金期”,很多教师只是将其看成一种往上爬的阶梯,因而出现“身在曹营心在汉”的现象,教师不是全心搞好教学,而是满门心思寻求调迁机会。教师如此,又怎能提高教学质量呢?

第二,乡镇中小学教师男女比例严重失调。黄洞乡中学男教师27人,女教师仅2人(且是近两年才分下来的),这也成为乡镇学校留不住青年教师的原因之一(错,女的多)。

·社会调查报告格式 ·社会调查报告怎么写 ·中学生社会调查报告 ·大学生社会调查报告

其三,教师素质存在一些问题。据一些教师及村民反映。现在初中教师的学历一般是大学专科或师专函授。但也有些特殊情况,如有一人小学毕业后就接父亲的班来教小学。

当然,学历不是本质因素,但教师素质却能反映一个学校,一个地区的教学水平。由于本地教师培养不足,大部分教师来自较远地方,居无定所,责任心不强。有部分教师更是聚赌成风,既影响社会风气,又影响学生成长,给教育体系带来了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四、关于学生流失现象:

目前南康镇学生流失现象严重,调查结果显示,南康镇中某班初一入学时62人,进入初三时只有29人;三塘中学初一100多人,初三时只剩下30人,失学率高达50-60(除去中途转学学生)。农村学生流失现象是多重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方面,在当前市场经济大潮的影响下,大量家长外出打工,小孩得不到很好的家庭教育,更有些家长目光短浅或局限于经济原因,即使其孩子未完成九年基本义务教育,仍强迫其孩子外出打工,剥夺了孩子受基本教育的权力。另一方面,学生本身学习意识缺乏,尤其是一些学习成绩不太好的学生。我个人认为这些学生中途辍学是因为面临来自家庭,老师和同学三方面的压力,丧失了学习的兴趣或机会。

与此同时,大量优秀小学毕业生被招到

一、二中附属中学,致使南康中学生源质量下降再加上中途转学的中学生数量逐年增多,因而出现了南康中学高中上线率逐年下滑的现象,这一结果又影响了教师教学热情,形成恶性循环。

五、关于教育管理体制:

现行教师应聘制从大局上看的确有利于教育业的不断进步。但面对南康经济现状,面对学校对教师的吸引力欠缺的局面,南康教育能否在应聘大潮中站住脚实在令人担忧。据调查,南康镇中小学校长任期一般不超过三年,在校长任职期间,改革措施得不到彻底贯彻,从而大大影响学校建设。要改变这一现状,镇中一教师明确表示应该实行校长任期制。的确,实行校长任期制即将校长任期定为4-5年,是避免校长经常性流动给学校带来影响的较好方案。任期制给了校长足够多的时间来进行教学改革,从制度上保证了其改革措施的连续性。然而要突破教师流失这一瓶颈问题,在政府加大对教育投入的同时,学校还应建立教师奖惩体制,成立教师评定委员会,综合教师一年来工作情况,通过严格的审核,由监督体系对教师作出综合评定,并由此决定教师奖罚金数目。这样可调动教师积极性,使其更专心投入教学,提高教学水平。

从总体来看,要发展教育事业,必须坚持和完善“四制改革”。“四制改革”是指“教师聘任制”,“校长负责制”,“岗位责任制”,“考师制”。四制改革有利于优化学校管理,提高教师素质,改进教学质量,它从教师责任环节来抓好教育改革,表明了改革的方向,只有坚持和完善“四制改革”,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教育工作的有力实施和教学水平的稳步提高。范文搜版权所有

六、教学内容现状分析:

据一些教师反映,素质教育喊了十几年了,但目前仍是一句空话,而教育本身已误入歧途,功利性的教学模式将学生带到只有通往大学的独木桥上,葬送一大批本来在其它方面可以大有作为的人才。

在教学内容上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思想道德教育没引起足够重视,以致当地一中学竟被当地民众称为“培养流氓的学校”。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较低,一些学生毕业后成为影响社会安定的不稳定因素。

二是吃苦耐劳的教育应成为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吃苦耐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农村人走向社会极其重要的非智力财富。但调查显示,现时期青年身上明显表现出了吃苦耐劳精神的严重缺失。多重社会因素酿成了许多青年过强的依赖心和惰性。对于自身教育已极大落后于城市的农村,再失去吃苦耐劳这一宝贵的精神资源,若干年后,农村又将走向何方呢?因此,吃苦耐劳教育势在必行,全面提倡吃苦耐劳精神,以期达到这一传统美德的生生不息。

三是心理教育施行的刻不容缓。就现状来看,南康中小学在学生心理教育的环

节上极其薄弱,根本没有形成心理教育体系,而一般学生没有什么心理承受能力。事例是令人心寒的:社内村一女孩仅因家长骂了几句便服毒自尽了。这的确需要我们深刻反省一下我们的“教学成果”。当前很多青少年把生命当儿戏,根本没有体验到生命的美丽和短暂,要么庸庸碌碌虚度一生,要么走入极端。而一旦在生活中遇到挫折,便只看到生活的阴暗面,而非乐观积极地追求生活。于是很多青年甘愿自我沉沦。在家庭教育不合理这一大前提下,学校教育更应承担起它的使命,通过心理方面的良好教育来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尤其在农村,心理教育更是任重而道远。

七、关于社会教育的思考:

在与××镇党委书记的访谈中,*书记明确指出民众素质已成为制约南康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农民思想观念落后阻碍了许多乡镇企业的发展。而要改变农民思想观念实在需要社会化教育的实行,我认为每个村实在有必要建立一个图书站,给农民提供相关农业技术、家庭教育、时势政策、法律等方面书籍。建立图书站旨在通过书籍传播相关信息和观念来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在潜移默化中改变农民陈旧观念,避免农民思想成为农村发展的最大障碍。

第6篇:关于教育的社会调查报告

关于补浪河乡教育的社会调查报告

一、引言

改革开放十几年来,我国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教育也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巨大成绩,但同时也应当清醒地看到,面临着许多问题和困难,农村教育仍是我国教育中最薄弱的一个环节。在此,我对农村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其出路进行了调查。

二、调查对象及调查方法

在榆林市榆阳区补浪河乡选取了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地方,走访了补浪河乡的八个村和多所学校查阅了大量资料和进行了大量的问卷调查。还跟25个老师和335位学生交谈。我通过同农民、教师、村干部、校领导有关人员等阶层交流,初步了解了目前补浪河乡教育现状和各方面所存在的问题。我试图通过了解、分析这些信息来寻找一条符合农村尤其是补浪河乡发展现状的教育之路。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众所周知,农村与城乡经济收入的差距很大。因为农村的生产力很落后,农民只靠种地来维持家庭,没有经济来源,大多数农民没有文化,不懂的用生产技术赚钱,人口又多,使得农村贫穷落后,现在还住的是很旧的瓦房,总之,人口压力大,卫生条件差,交通不便利等基本设施缺乏,是补浪河乡农村的基本情形。补浪河乡农村教育尤其面临严峻的困境,具体表现在以下几

个方面。

关于教学硬件:

由于经济状况、地理位置、民众意识观念等多方面的综合因素制约,补浪河乡教育基本硬件设施仍处在相对落后的阶段。其落后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学校房屋陈旧。因为补浪河乡位处榆阳区最边远的地方,面积大,而人口分布不均匀。小学仅有3所。因而村里很难投入大量资金到这些学校来建造校舍。长时间以来,大部分学校房屋得不到修整翻新,才出现了我走访时的破败景象。

第二,学校体育、娱乐设施简陋。一般中小学的体育设施仅限于一个劣质篮球场(有的中小学篮球场地是裸露的土地)及一些歪倒不堪的双杠,水泥乒乓球台而已,至于娱乐设施则更谈不上。

第三,教学设施欠缺。据走访观察,除个别学校外,补浪河乡大部分学校基本教学设施缺乏,而幻影灯,电脑等教学设施更是严重不足。不过唯一的一座中学教学设施还比较齐全。关于教育收费:

收费直接关系农民切身利益,是当前关注的焦点。农民对教育收费问题反映强烈且众说纷纭,使教育收费变得错综复杂。本次调查问卷统计分析数据显示:25位民众表示教育负担沉重,不过农村实行两免一补的政策后,大多数家庭勉强可维持供孩子到初中毕业。造成这种原因是因为:其一,补浪河乡人民

收入状况是产生这种结果的决定性因素。其二,孩子多。其三,收费较高。点石一村民反映,其孩子有四个,每学期交学费就得一千多。当然由于这几年税费改革,政府免除了教育附加费,实施了两免一补的政策,使得学费相对以前有大幅度的下降。如点连素村一村民家有两个小孩,一个上小学三年级,一个上小学二年级。前年两小孩的学费总共为500多元。而去年两人学费仅为280元。但仍有一些群众反映,尽管中小学学费有所下降,但对于贫困村而言,支付起来仍感吃力。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发展农村经济和提高农民收入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而收费问题之所以错综复杂,是因为民众对现行教育收费制度持怀疑态度,认为有乱收费现象存在。统计结果显示:大约百分之三十的民众认为现在学校乱收费现象十分严重,百分之五十的的民众认为乱收费现象存在,但不多。仅百分之二十的民众认为乱收费的现象极少。从这些统计数据我们不难看出,民众对教育收费的不信任和不理解。一是民众对教育费用的名目及相关数目的不了解导致农民怀疑教育费用的不合理,甚至以偏概全,只要学校收费就认定为乱收费。学杂费的收取无序及相关部门对费用缺乏统一管理或管理力度不够,再加上部分学校对规定落实不到位是造成乱收费现象的主要因素。

四、师资现状分析:

据调查,目前补浪河乡师资现状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其一,补浪河乡的地处偏远,因此出现一些小学教师任职中

学的现象。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一般中小学教师被要求同时从事多门课程的教学。例如:康老师要教语文、政治、音乐、体育等多门课程,几乎每天要上6节课。然而一个人精力有限,一个教师从事如此多的课程,工作时间过长,难免会出现缺乏耐心,责任心大打折扣的情况,这样必然会影响教学质量。

其二,教师流失严重。造成教师流失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教师工资问题。补浪河乡即使从事小学教学工作达二三十年的老教师,工资也只有800-900元,并且12个月的工资还要被扣掉一个月。工资水平极低。补浪河中学教师奖金一学年总共约八九百元。因而许多乡下优秀教师流向工资更高的学校,这些教师的流走造成的目前补浪河乡中小学师资力量下降,总体教学质量更呈逐年下降趋势。

第二,在教师间就形成一种观点,到乡下中学任教只是一个“镀金期”,很多教师只是将其看成一种往上爬的阶梯,因而出现“身在曹营心在汉”的现象,教师不是全心搞好教学,而是满门心思寻求调迁机会。教师如此,又怎能提高教学质量呢?

五、关于学生流失现象:

目前补浪河乡各所学校学生流失现象严重,调查结果显示,补浪河中学中某班初一入学时67人,进入初三时只有40人;农村学生流失现象是多重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方面,在当前市场经济大潮的影响下,大量家长外出打工,小孩得不到很好的家庭教育,更有些家长目光短浅或局限于经济原因,即使其孩

子未完成九年基本义务教育,仍强迫其孩子外出打工,剥夺了孩子受基本教育的权力。另一方面,学生本身学习意识缺乏,尤其是一些学习成绩不太好的学生。我个人认为这些学生中途辍学是因为面临来自家庭,老师和同学三方面的压力,丧失了学习的兴趣或机会。

与此同时,大量优秀小学毕业生被转学到城里中学,致使补浪河中学教学质量下降。因而出现了补浪河中学中考上线率逐年下滑的现象,这一结果又影响了教师教学热情,形成恶性循环。

六、关于社会教育的思考:

在与党委书记陈书记的访谈中,书记明确指出民众素质已成为制约补浪河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于是就多搞一些送教下乡的活动。农民思想观念落后阻碍了许多乡镇企业的发展。而要改变农民思想观念实在需要社会化教育的实行,我认为每个村实在有必要建立一个文化站,给农民提供相关农业技术、家庭教育、时势政策、法律等方面书籍。建立文化站旨在通过书籍传播相关信息和观念来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在潜移默化中改变农民陈旧观念,避免农民思想成为农村发展的最大障碍。

调查的主要内容:

调查时间:2008年11月5日

调查地点:补浪河乡

调查对象:补浪河村民及现在从事教育的教师

调查方法:采访、谈话

第7篇:《关于中学英语教育的调查报告》

1 前言

组成教学系统的基本要素是学生、教师与课程、客观世界,如何把三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收到最佳效果,是我实习期间一直思考的问题。通过校外实地教学,我意识到,能否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所以,实习期间我就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这一问题展开了调查。

中学教育中,尤其是英语教育,应如何根据其自身特点有效地组织教学,一直是英语教育研究的重点。组成教育系统的基本要素是学生、教师与课程、客观世界。如何把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收到最佳效果,是我实习期间一直思考的问题。通过校外实地教学,我意识到,能否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所以,实习期间我就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这一问题展开了调查。,调查对象是我任课的太伏中学初一(1)----(5)班的学生,调查一问卷形式进行,共收回有效答卷250份。调查的题目共六个(1)对英语课的兴趣;(2)英语课上的主动性积极性的重要性;(3)在课堂教学中师生角色与作用;(4)师生关系对英语教学的影响(5)英语教学的交际特点(6)你心目中的英语教师,通过这六个问题,来调查和了解学生对英语的积极性以及学生积极性对学生学习英语的影响。 2 现状

2.1学习兴趣对发挥主动性、积极性的影响情况,选项有喜欢、一般和不喜欢,问卷统计百分比为41.2、18.

4、40.4,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喜欢英语课的同学和不喜欢英语课的同学的比例基本持平,中间部分比例很小,呈两极分化态势。说明学生对待英语课的原因主要有:认为英语课很重要,是新世纪的需要;当前就业的通行证;喜欢接触新事物。不喜欢英语课的原因;按教师和学生自身因素从两方面分析:(1)老师因素:现今教学传授知识的手段是“灌”。并没有带动学生去感受英语,教会其学习方法。教学步骤公式化,课堂上讲得多,让学生参与的少,致使学生被动接受,思维不活跃。(2)学生自身因素:本身英语基础不好,学习越多,越听不懂、记不住,丧失信心,从而对老师及其所教内容产生恐惧厌烦心理。由此可见,兴趣是学习一切知识的初始原动力。在兴趣带动下,可以有克服一切困难的勇气;如果丧失了兴趣,不仅会成为学习的阻力,还会造成心理压力,影响今后发展。所以,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是搞好课堂教学的关键和调动学生主动性的基本条件。

2.2学生对课堂上老师调动其主动性、积极性重要性的认识。从调查结果显示,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学生能够认识到课堂上主动性积极性的调动与发挥是极其重要的。因为学习是自己的事,无论教师讲得多么好,不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是无论如何也学习不好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学生才会乐意攻读,积极思考,主动进取。有位学生说得好:“好学之,不如乐学之。”正是如此,课堂气氛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热情与学生学习的兴趣。调查中,学生提出了许多有益实际操作的意见。整理如下:老师应以教材为中心,适当穿插课外知识和口语练习,例如介绍外国风情知识、典故。这适应了中学生好奇求新的心理。在训练口语和听力时,可以用简单单词串联起来讲一些小故事、小幽默,组织学生自己用英语表演小品、小话剧,为学生培养发散思维能力提供机会。在趣味和娱乐中学习,才能使学生尽快接受所学知识,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另外,正对程度较差和心理上胆怯、内向、怕羞的学生,应说服学生克服胆怯心理,找回自信。多辅导帮助、委婉纠正其错误,先鼓励回答较简单的问题,建立起自信心,再逐渐提高问题难度,从而敢于主动发言,参与活动,还有,教师课堂用语应简短,指示明确,语言风趣,表情生动,这样可以减轻学生心理压力,以免造成紧张气氛。还要注意发掘表现积极、外向的学生,使其有发挥机会,从而带动全班同学,形成主动积极的气氛。由此可见,学生和教师同样热心于课堂教学的改革。

2.3 学生如何看待交际能力这一英语教学主要用途。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表明,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学生认为培养英语交际能力是学习英语的主要目的。因为语言是交际的工具,学习语言是为了互相沟通、了解,就是为了交际。争对这一点,学生们希望老师在授课时多讲些实用的东西,包括见面、生活、家庭、师生间的日常用语,多搞些这方面的仿真联系,即拓宽了学生知识面,又提高了参与意识,按需供应,也是教师课堂教学应致力的方向。这样才能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主动性,达到嘴角教学效果。

2.4学生对师生关系影响教学的意见。这一调查是出乎意料又是合乎情理的。几乎百分之百的学生看重师生关系,认为它的好坏对教学效果有直接影响。这以结果与平时看似冷淡的师生共处场面截然相反。由此可见教与学并不只是在课堂短短的四十分钟和不大的教室内发挥作用,它远远超出了这一范围,涉及课下的方方面面诸多因素,教师的人格魅力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问卷显示,不少同学认为“喜欢”老师就会喜欢他的课。“教”者为师,“学”者为生,在教学中必然形成师生关系,师生关系好了,距离拉近了,学生上课自然会尊重老师的言行,就会为课堂学习提供一个快乐的积极主动的氛围。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师生双方都能以最佳的精神状态投入教与学的进程中。学生们为搞好师生关系提了不少建议。摘录如下:以诚相待,对学生象朋友,不摆架子,有时开开玩笑,给学生们亲切感;利用课间,与学生多交流、多沟通,主动接触,增进了解,听取教学意见、建议,及时改进教学方法;清楚每位同学的学习进度、层次,因材施教。而且不仅要在学习方面,还要在生活、处事诸多方面给以指导、帮助,即记熟每个学生的姓名,提问时面带微笑,设身处地理解体验学生学习英语的喜、怒、哀、乐,找回做学生时的感觉。在现实生活中,师生之间似乎除了教学外,交流机会很少,大多数班级并未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但其实双方都渴望得到对方的理解与支持,只有沟通才能交流,然后才能相互配合,上好每一堂课。

2.5教学中,老师与学生的角色所起的作用。现在虽然提倡实施素质教育,要以学生为教学的中心,因为是老师在“教”,学生应跟着老师走,而意识不到教的目的是为了“学”,而“学”是学生在学,这说明教育体制中这一改革还未收到预期效果。但是也应看到,到多数学生知道学习是自己的事,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即英语课堂的英语活动应以学生为中心,老师为主导,是助手或导演,助手要以主人的要求制定计划,安排活动。否则即使老师表现得再精彩学生也会听的乏味。老师应起好引导作用,调动“演员”的积极性,发挥出自身潜能,老师应在课堂上转变学生的观点,使他们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主动参与学习,而不是被动的受教,这样才能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2.6老师心目中的老师形象。最后我调查了在学生眼中,一个好老师应该是什么样的。学生们思路很活跃,提的意见很中肯,道出了他们喜欢好英语老师的心声。其中,占第一位的是老师的教学水平,讲课内容要准确,有条理,生动有趣,通俗易懂。老师应有渊博的知识,有好的口才,语言幽默风趣,发音有没动听,吐字清晰,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其次,在人格上,要尊重学生,时时把学生放在心上,亲切和蔼,和学生打成一片,关系融洽,绝不能讽刺挖苦学生,心中不能有好、坏生差别,不歧视学习成绩差,反应慢的学生,二十更多地耐心帮助、关怀他们。再就是,仪表方面,要形象好,有气质,为人师表,其他,不拖堂,不占自习时间,作业不要太多,多和同学谈心,聚会等也提了出来。本次调查可以看出,学生吧能否上好每一堂课排在了第一位。它强烈反映了教学目标和学生的需求。所以,提高自身素质必须是每一位教师奋斗不止的目标。教师的人格魅力也被放在了关键的位置。这就说明,在抓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一定要加强自身修养,保持良好的心态。这样才能树立威信,从而带动教学。

3 问题

从调查问卷中可以看出,由于学生自身意识以及老师的教学方法和老师自身素质的原因,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够。

4 结论

从这次调查中,我更加深入了解了先阶段我们的中学教育现状和学生的需求、老师的艰辛。每上好一堂课需要多方努力。在英语教学中重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上好课的关键,教育改革迫在眉睫。其他更深入的问题有带进一步研讨

第8篇:关于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调查报告

前言

“留守儿童”问题是改革开放后,农民不再困守在土地上,离土离乡走天下所形成的遗留问题。这些未成年群体,是弱势群体,是某种意义上的“孤儿”。关注“留守儿童”的生存和受教育状况,呵护他们健康成长,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具体做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是关系着一代人的整体心里素质和文化素质的重大问题。

一、留守儿童情况统计及现状

(一)留守儿童情况统计

上学期池溪小学共有学生1049人,其中双亲外出务工的留守学生达479人,占学生总数的45.7%,加上父亲或母亲外出务工的学生273人,共占学生总数的71.7%。其中与其爷爷奶奶一起住的占86.2%,与其外公外婆一起居住的占7.3%,其他人代管的占6.55。

(二)、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现状

(1)学习较差,一方面,打工父母对子女总体期待不高,调查中发现,部分农民工潜意识里认为,农村孩子学业有成的不多,将子女的学业定位在完成人年义务教育上,将孩子的定位在外出打工上。另一方面,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过问甚少,与留守儿童思想观念差异较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教育上弊端也较多。加之他们还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和学习。

(2)性格缺陷。由于外出务工的父母常年在外奔波,回家次数较少,与留守子女联系少,对于孩子的成长缺乏足够的关注和指导,而青少年处于情感、性格变化的转折时期,长期与父母分离。极易使他们的性格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僻,另外,在留守儿童中,放纵溺爱型家长比例较高,究其原因,主要是在家的监护人管不了,不敢管,不会管。

(3)缺乏亲情。父母在外打工对留守儿童造成亲情欠缺,是最严重也是最现实的问题,

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往往焦点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同时,根据调查和座谈情况看,大多数留守儿童表现出对家庭经济、父母健康和安全的忧虑。不希望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且年龄越大,越表现出对家庭和父母关怀的强烈要求,对生活的满意度,逐步降低,留守子女在人际文化、性格、生活感受、人生理想,协作求助,学习成绩等方面发生障碍的比例呈明显上升趋势。

(4)心理障碍。数据显示留守儿童监护人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关注不够。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对自身变化、学业压力、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独特的理解与认识,也发生了许多烦恼与冲突,这时,他们需要亲近畅通倾诉,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这种情况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引发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封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等心理问题。

(5)行为偏差,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少年,行为发生在文化程度上还处于他律阶段,自律能力很差。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儿童和监护人之间关系特殊,只要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都采取认可态度。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存在行为偏差。调查中发现许多留守孩子在家里不听祖辈教导,在学校道德品质较差,不遵守规章制度,经常迟到、早退、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等行为,有的迷恋桌球室,网吧和游戏厅,甚至与社会上一些不三不四的成人混在一起,对留守孩子的种种行为问题,监护人、家长、学校等方面都感到难以控制。

二、解决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一)以政府为主导,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一是把留守儿童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的目标管理中,把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纳入议事日程,从宏观政策方面推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二是加大农村中小学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落实好农村贫困生“两免一补”政策。同时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寄宿条件,为留守儿童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让学校成为留守儿童的第二个“家”。三是要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引导并加快当地经济的发展,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增加农民在本地就业创业的机会,为孩子的成长创造健康的家庭环境。

(二)以学校教育为中心,构建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管理体系

第一,学校要加强管理,完善制度。针对留守儿童不断增多的情况,学校应制定相应的措施,定期对学生进行访谈,加大对留守学生的心理教育,加强学校与留守儿童监护人的联系,使学校及监护人都能及时掌握留守儿童的学习和思想动态。第二,留守儿童家长要尽量为孩子提供健康成长的环境。有条件的家长可将孩子接到工作的地方就近上学,若要分开应尽可能保持与孩子的联系和沟通,确定合适的监护人。第三,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大力宣传,多方协作,共同构建社会监护体系,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第四,学校对留守儿童应进行多元化教育,学校应该增添一些课程内容和生活能力训练内容,提高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

(三)以群团组织为载体,形成关心留守儿童的社会网络

要充分发挥共青团、妇联等社会团体的组织优势,广泛开展“手拉手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小队”等关爱服务活动,让更多有社会爱心的人士积极投入到“阳光驿站”、“爱心之家”的建设服务中来,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引导农村留守儿童自理自护、自立自强,真正为农村留守儿童创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四)以明确责任为基础,建立关爱留守儿童的长效机制

相关部门应明确责任,共同担负起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重任。教育部门要将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工作作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一件大事,认真做好留守儿童的入校入园入托工作;组织部门要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工作优势,把农村村部、党员活动室、远教站点等建成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阳光驿站”;民政部门要认真做好困难留守儿童的社会救助工作,及时将符合条件的纳入低保范围;财政部门要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阳光驿站”和寄宿学校建设的资金投入;卫生部门要做好农村留守儿童的保健工作,确保他们的基本医疗服务。二要建立党员干部联系留守儿童的制度。以村级组织为阵地,建立县联系乡、乡联系村、村联系户的三级联动关爱留守儿童机制,重点扶持留守儿童较多的村,通过与留守儿童结对子等形式,解决留守儿童的实际困难。三要强化对留守儿童工作情况的督查,建立奖惩机制。

三、关于留守儿童成长的思考与建议

(1)亲情缺失的弥补。加强父母与孩子的沟通,尽可能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不仅满足孩子应有的物质要求,更重要的是着重培养孩子科学的生活习惯、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单亲监护和隔代监护情况严重的问题,向家长宣传正确的教育观

念,学校要适应形势的发展,开办临时监护人或代理家长培训班来加强家庭教育指导。让亲情不再缺失。

(2)教育监护。建立健全的留守儿童档案,与留守儿童、家长多沟通,实行学校、家庭共同教育。教师应多与留守儿童交流谈心,给予正面引导和关爱。使家庭起到教育监护的主要作用,家长积极配合学校使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3)生活抚育。开展对农村留守儿童的资助和留守家庭的扶持。对因经济贫困上学有困难的留守儿童,要通过多种形式给予资助,确保他们有上学的机会。政府应该把留守儿童问题放在重要的地位,加大财政支出,在每个村镇建立志愿者或社会工作服务站,便于对留守儿童进行长期的心理辅导,以引导其心理健康成长。

第9篇:关于单亲家庭子女的教育调查报告

随着现在社会闪婚一族的出现,加上人们对婚姻的认识的改变,离婚已数见不鲜,导致单亲家庭的出现也直线上升,单亲家庭子女的教育不得不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单亲家庭的孩子往往因缺少父爱或母爱而导致心理失衡。他们常常感到孤独、忧虑、失望,往往情绪低落,性情浮躁,性格孤僻。这种心态如不及时纠正,久而久之,就会使孩子性格扭曲,心理变态,严重影响其情感、意志和品德的发展,一位心理学家曾说:“父母离婚会造成孩子人格扭曲。”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父母的离异导致有的孩子谁也不相信了,甚至也不自信了;有的孩子远离人群,成为一只孤雁,;有的孩子得不到应有的归宿,逐步走上犯罪的道路。据有关专家统计,父母离异的家庭中青少年犯罪率在40%以上。一些专家指出:“单亲家庭教育是失衡的教育。”对此,我们对我校单亲家庭的孩子做了详细调查,发现这些孩子存在的问题,并对之进行了教育规划如下:

一、单亲孩子存在的问题:

情感认知方面:

单亲家庭子女由于在家庭里得不到父母离异之前的那种完整、温馨的亲情,社会的传统偏见和舆论往往使得他们抬不起头。他们认为父母离异是他们极大的耻辱。有些父母离婚后,各自重新成了家,此时的孩子正如歌里唱的“爸爸一个家,妈妈一个家,剩下我自己,好像是多余的。”这种“多余人”的角色和被抛弃的感觉,对孩子心灵的摧残是严重的,因此造成了他们自卑,性格孤僻,不愿意和别人交往,胆小怕事,多以自我为中心,做事不考虑他人的感受。把自己同外界事物隔离起来,自我保护意识较强。为数不少的单亲家庭学生性格多疑、内向,逆反心理严重。他们往往情绪不稳定,喜怒无常。还有的过早踏入早恋的的行列。

人际交往方面:

有相当多的人认为离婚是不光彩的事,社会舆论对单亲孩子的态度两极分化,或歧视、或过度关怀,这两种态度极易使他们产生自暴自弃自大自负情绪,表现为喜欢独来独往,不善于交流,他们做事一意孤行,看待事物观点偏激、冷漠、敏感、集体生活能力差。所以,与同学关系不融洽,更有一些单亲孩子被托养在祖辈家庭,祖辈们的溺爱,使他们骄横跋扈,目中无人,刁钻任性,自私自利。这些孩子更是与集体生活格格不入,人际交往能力极差。

学习能力方面:

他们对学习是为了完成任务,当然也有的是为了替父或母出气,他们对于学习只凭一时的兴趣,且属于被动学习,成绩不稳定。他们没有远大的理想,缺乏上进心,在学习上容易有畏难情绪,这样就时常处于一种恶性循环的状态,成绩下降→失去信心→成绩再下降……,最终导致厌学心理。

二、教育策略:

1、 建立单亲家庭学生档案。

每学期开学初,针对学生情况,由招生老师提供信息及时建立单亲家庭学生档案,以便于对他们进行有效教育。因为这对这些孩子而言是个人隐私,我们根据他们的信息与学生交流,取得他们的同意,并进一步了解他们的家庭环境和他们的个人爱好,并做好记录。

2、 让单亲家庭的孩子真正融入到集体生活中。

班集体就是一个大家庭,尽可能用丰富多彩的活动或其他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老师要用显微镜发现他们的优点,并及时做充分的肯定,而且不能太过偏待他们,因为通过调查,这些孩子100%不希望得到周围人的特殊对待,我们只能稍有关注而已,当然我们可以在搞活动时多让他们参加,特别是一些需要互助合作的项目,刺激他们的参与意识。

3、用爱架起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老师与家长之间的桥梁。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 任老师。”离异家庭的学生与家长之间都会有一道鸿沟,而且这些学生性格上都较内向,针对这些我们在研究中注重沟通,传达他们双方的爱,让他们都能感受到对对方的在乎,让他们都学会表达爱,让爱改变一切。

4、有效引进名人明星的故事。

这一届学生对明星的崇拜不亚于我们那个时代,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在谈心的过程中了解学生的喜好及其喜欢的明星,之后我们就着手于生活在单亲家庭仍有所建树的明星,如当红明星孙俪、周杰伦、张柏芝、周星弛、刘若英、张靓颖、梁朝伟、陈坤、刘奕非等,用他们如何在单亲家庭成长,如何面对父母离异,如何回报父母、回报社会。用激励的方法引导学生正视父母的离异。

孩子是国家的未来,面对那些已经失去或正在失去完整家庭之爱的无辜的孩子们,老师要做的工作是细碎和烦琐的。虽然,他们只占学生总数的一小部分。但是,具体统计起来是一个绝不能忽视的数字。只要我们投入自己的爱心,真心去帮助他们,关心他们,教育他们,为他们撑一片温馨的天空,这些孩子都会走出心灵的阴影,沐浴在世界上温暖自由的阳光中。教师是学生心中的太阳,爱是帮助彼此的最大力量。不让单亲家庭的子女成为迷失方向的孤雁,这是社会、家庭、学校的责任,更是我们这些直接做学生思想工作的教师的职责。

上一篇:中国工商银行总行招聘下一篇:中国爱情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