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当地九年义务教育状况调查报告

2024-05-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关于当地九年义务教育状况调查报告(共9篇)

关于当地九年义务教育状况调查报告 篇1

自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到目前为止,中国已基本上实现了进入小康社会的目标。与此同时经济发展的不协调因素也在逐渐显现,城乡经济差距越来越大。占中国大部分面积的农村仍然处在贫穷落后之中。农民整体素质偏低、农村专业人才缺乏等因素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如何培养大批能安心在农村工作的专业人才和具有较高素质的农村劳动者、适应农村经济改革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就成为农村改革和发展的主要任务。而其重要内容就是普及农村九年义务教育。

二、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的一些基本状况

三、国家政策及政府对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的影响

四、经济因素对农村义务教育影响

2)其他一些影响孩子辍学的因素学生的辍学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农村教育发展难以解决的顽固性问题。多年来经济因素一直都成为学生辍学的最主要因素,而其阻碍学生求学的主体性地位至今仍未改变,但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国家教育政策的改善,其主体性地位正在显着的发生着变化。在仅随其后的原因中学生的自身因素正在逐渐加强,在农村经济环境不断改变的情况下,很多学生很难在相对枯燥的学习和不断改变的生活条件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使得大多数学生的行为价值取向缓慢的发生着变化,在随后的过程中将使其无法抗拒外界的诱惑而对学习的兴趣日益减弱,最终促使其辍学,而这样的情况在条件越好的地方问题就越突出。而在这一状况的发展过程中,家长所起的作用无疑是特别重要的,如果家长在孩子的着一变化过程中能敏锐的洞察到这一现象或者多跟孩子沟通交流,那么孩子将在很大程度上避免这种结果的发生。还有一个因素就是家长的观念问题,很多家长在读书的认识上存在着很大的缺陷,很多的落后思想占据他们的脑海,使得处于相对被动地位的孩子没办法选择自己读书的机会。

五、关于沟通问题对义务教育的影响

1)关于家长与学校的沟通问题学校与家长是孩子处于受初级教育阶段最为重要的两个客体,他们将对孩子在这个阶段的成长与学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家长与学校之间的沟通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我们在调查访谈中发现,很多家长所做的仅仅是将孩子送到学校读书而已,而对于孩子在学校中的情况则知之甚少。很多家长都认为教育就是学校的事,学校作为教育的载体其作用就是教育孩子,而自己的作用则不大。这就是家长的自身认识不足使得与学校之间的沟通交流出现了障碍,而其进一步的危害就是造成家长对学校的不信任,家长不能有效的了解到孩子在学校中的学习情况,不利与孩子的学习和成长。而在这个问题中,家长的过失显然要大得多,学校只能通过家访和家长会的形式来向家长传达孩子在学校的信息,而其主动权相当一部分都在家长这里。在通过对学校老师和校长的访谈中我们发现,学校每年都会举行家长会,以便家长能了解到孩子在学校中的信息,但是每次家长的出席率都会很低,使其作用大打折扣。因此,家长与学校之间的沟通交流问题在对义务教育中也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2)关于孩子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交流问题在关于和孩子的交流问题中有81.6%的家长表示会和孩子进行沟通;有4.9%的家长表示不会和孩子进行沟通;有8.7%的家长反映到自己对这个情况不了解;还有4.9%的家长表示他们根本没考虑过这个问题。这反映出大多数的家长都会有意愿和孩子进行沟通交流,但在我们的访谈中我们发现很多家长在实际生活中根本很少和孩子进行沟通与交流,即便是交流也是“不平等”的交流。就家长们自己的话说就是“小孩子,懂什么”。其实孩子在受义务教育的阶段成长很快,他们特别需要父母对自己的关爱,而父母也应当及时了解孩子心态的微弱变化,以便对孩子的行为进行正确的引导。

六、调查过程中所发现的其他问题

1)学校基础设施建设问题近几年国家财政对教育的投入越来越大,伴随着大量财政的投入,大部分地区的基础教学设施都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改善。我们开展调查的小学分为两个部分,总共6间教室,条件比较艰苦,有的教室没有门,没有玻璃,更谈不上风扇。这样的教室是冬不避风,夏不防暑,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确实相当辛苦。学生在课余也没有任何娱乐设施,这样的环境对学生的成长相当不利。只希望国家还能继续加大对基础教育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类似于这样的教育设施,为义务教育在硬件上做好保障。

2)关于教师的系列问题当今义务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师资缺乏,而为了满足孩子的上学要求,地方政府只能从当地去挑选一部分相对有知识的人来代理教师的职责,即为乡村代课老师。这些老师平时在家种地干活,到上课时间就去学校给孩子上课。这无疑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首先这些老师素质问题,因为这些老师的专业水平达不到要求,对很多问题都会缺乏准确的判断;其次是这些老师的教学方法问题,因为他们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培训,并不懂得该怎样高效的传达自己的想法,使得孩子可能无法掌握该学习的知识,造成对孩子学习的影响。但是中国的一系列实际情况迫使这些问题很难解决,在国家无法提供足够师资力量的时候,当地政府就应该运用自身所拥有的权力,对代课老师进行一系列的系统培训,通过考核的方式来提高代课老师的整体素质,从而逐渐解决师资的缺乏问题。

以上是我在对我们所发现和看到的问题进行的一系列总结,希望能对义务教育的发展起一定的作用。

关于当地九年义务教育状况调查报告 篇2

一、教师的基本情况

1. 教师的教龄

调查发现, 教龄为0~5年的教师占52.7%, 6~10年教龄的教师占16.4%, 11~20年教龄的教师占10.9%, 20年以上教龄的教师占20%。

2. 教师的学历构成

这所学校教师的学历达标率非常高, 本科和具有学士学位的教师占到92.8%, 大专和大专以下学历的教师仅占7.2%, 这与新教师和年轻教师较多有直接关系。

3. 教师的职称分布

这所学校高级职称的教师占5.6%, 中级职称的教师占27.8%, 初级职称的教师占35.2%, 无职称的教师占31.4%。

二、教师对教育科研的认识

1.21世纪教师最迫切需要提高的业务能力

受调查教师认为21世纪的教师最迫切需要提高的业务能力, 首先是创新能力、心理教育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 占76.4%;其次是组织管理能力, 有69.1%的教师认为此项能力也非常重要;再次是运用教材教法的能力, 占61.8%。

2. 制约教师教育科研发展的主要因素

教师认为制约自己教育科研发展的主要因素, 首先是教学任务重, 压力大, 没有时间, 有81.8%的教师认为这是最主要的因素, 教学已经占去了教师大部分的时间, 想搞科研确实是分身乏术。其次有70.9%的教师认为制约自己教育科研发展的主要因素是缺少教育科研方法。

3. 中小学教师是否具备从事教育科研的条件

关于这个问题, 有63.6%的教师倾向于认为搞教育科研需要专家、一线教师和学校领导三者结合才能实现, 只有29.1%的教师认为一线教师同样具有研究的条件和能力。

4. 教育科研对教学工作的促进作用

关于教育科研对教学工作的促进作用, 70.9%的教师认为教育科研对教学工作有很大帮助, 能引领教学改革。但是也有将近1/3的教师认为教学比科研更重要。

5. 学校开展教育科研的重要意义

关于学校开展教育科研的重要意义, 有87.3%的教师认为教育科研提高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 有74.5%的教师认为教育科研起到了引领教育教学改革的作用, 有47.3%的教师认为通过教育科研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有38.2%的教师认为教育科研可以提高学校的办学声誉。

6. 教师参加教育科研的意义

关于教师参加教育科研的意义, 有90.1%的教师认为参加教育科研有助于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 有81.8%的教师认为参加教育科研有助于解决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困惑, 有50.9%的教师认为参加教育科研能为晋级、职称评聘创造条件。

7. 教师希望通过参加形式多样的科研活动来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

有76.4%的教师希望通过开展教学案例的研讨来提升自己的教育科研能力, 有61.8%的教师希望通过座谈交流的方式来提高自己的教育科研能力, 有56.4%的教师希望通过科研案例研讨的方式提高自己的教育科研能力, 有52.7%的教师希望通过专家讲座的方式提升自己的教育科研能力。

8. 教师对教育科研成果的态度

对于教育科研成果, 有58.2%的教师希望能够将其运用于教学实践, 有47.3%的教师想通过教学实践进一步验证自己的教育科研成果。

9. 适合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方法

中小学教师认为比较适合自己的教育科研方法是经验总结法、行动研究法和调查法, 分别占到78.2%、72.7%和69.1%。此外个案研究法、观察法也是教师比较推崇的研究方法。

1 0. 教师对教育科研过程中使用文献情况的看法

关于在教育科研过程中是否需要查阅文献, 有54.5%的教师认为文献查阅有助于了解前人研究的情况, 有45.5%的教师认为通过文献查阅参照别人的研究成果可以缩短自己的研究时间。

1 1. 教师认为最能有效提高自己教育科研能力的途径

有71.7%的教师认为提高教育科研能力最有效的途径是在实际工作中进行课题研究, 有32.1%的教师认为参加科研专题培训学习能有效地提高自身的教育科研能力, 有28.3%的教师认为学习借鉴他人的先进经验有利于提高自身的教育科研能力, 有24.5%的教师认为与同行研讨有利于提高自身的教育科研能力。

1 2. 教师参加教育科研培训的机会

只有11.3%的教师选择“经常参加教育科研培训”, 有34%的教师选择“有时参加教育科研培训”, 而有41.5%的教师选择“很少参加教育科研培训”, 更有13.2%的教师选择“从未参加过教育科研培训”。后两项加起来, 就有将近55%的教师很少或没有参加过任何教育科研方面的培训, 这对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是非常不利的。

1 3. 教师认为自己可以出成果的教育科研领域

有79.2%的教师认为自己可以在探索课堂教学策略方面出成果, 有56.6%的教师认为自己可以在进行学生个案研究方面出成果, 有34%的教师认为自己可以在撰写研究论文和组织学生活动方面出成果, 有28.3%的教师认为自己可以在指导学生作品方面出成果。

三、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情况

1. 教师近三年撰写教育科研论文的情况

关于近三年来撰写教育科研论文的情况, 有38.2%的教师一篇都没有写, 有54.5%的教师撰写1~3篇, 只有7.3%的教师写了3篇以上。

2. 教师近五年主持或参与过的课题研究

从参与市级及以上课题研究的情况来看, 有80%的教师没有参与过, 只有20%的教师主持或参与过1~2个课题。从主持或参与校级课题研究的情况来看, 有61.8%的教师从未参与过, 有36.4%的教师主持或参与过1~2个课题, 只有1.8%的教师参与过2个以上课题研究。

3. 教师的科研意识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体现

有30.9%的教师认为自己的科研意识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 有38.2%的教师认为自己的科研意识只在具体的教育科研活动中才体现一下, 有16.4%的教师认为自己的科研意识只是偶尔体现一下, 有14.5%的教师认为自己的科研意识从来没有体现过。

四、学校的教育科研管理情况

1. 制约学校教育科研的主要因素

有66%的教师认为制约学校教育科研的主要因素是教育思想和观念, 有43.4%的教师认为是教育经费制约了学校的教育科研, 有41.5%的教师认为是教育评价制约了学校的教育科研, 有39.6%的教师认为是教师自身素质制约了学校的教育科研。

2. 制约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主要因素

有84.9%的教师认为制约自己参与教育科研的主要因素是教学任务重, 压力大, 没有时间;有81.1%的教师认为主要的制约因素是想搞研究但是缺少科研方法和专家的指导;有64.2%的教师认为制约自己教育科研的主要因素是缺少资金、缺少资料, 理论水平不够。

3. 学校进行教育科研的最好形式

有66%的教师认为学校进行教育科研的最好形式是以校为本, 自行开发, 整体规划型研究;有28.3%的教师认为学校进行教育科研的最好形式是高等学校、专家输入型研究。

4. 影响学校教育科研实效性的主要因素

有67.9%的教师认为影响学校教育科研实效性的主要因素是教师的科研素质, 有49.1%的教师认为是时间和经费的问题, 有45.3%的教师认为是考试评价的问题。

五、改善学校教育科研的建议和策略

1. 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潜力较大

这所学校教师年龄结构不够合理, 年轻教师和老教师居多, 年轻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能力和经验不足, 老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积极性不够。但是教师学历层次较高、年轻教师居多是一个优势, 说明从事教育科研的潜力较大。

2. 教师有较强的教育科研意识

教育科研能力已经成为教师最重要的一种业务能力, 教育科研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方面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在教师的心目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学校开展的教育科研工作, 对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引领教育教学改革起到很大的作用;对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和提高学校办学的声誉也有积极的作用。由此可见, 教师对教育科研的重要性是有比较深刻而积极的认识的, 但是从事教育科研的经验和能力明显比较欠缺。同时, 很多教师也认为教学任务重, 压力大, 没有时间进行教育科研, 这确实是一个现实问题。但是缺少资料和科研方面的指导, 不会进行教育科研也是急需解决的问题。不少教师对自己独立从事教育科研缺乏信心, 认为专家、一线教师、学校领导三者结合是最佳的教育科研模式。

3. 教师教育科研水平有待提升

教师希望通过案例研讨、座谈交流、专家讲座、实地考察、调查访问等方式提高自己的教育科研能力和理论水平, 希望将教育科研成果运用于教学实践, 并通过教学实践进一步验证自己的教育科研成果。但是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没有撰写教育科研论文。这说明很多教师在将教育科研实践上升成理论成果的能力方面还很欠缺, 对教学实践的总结和提炼能力尚需提高。教师很少有机会能申请到市级或市级以上的课题, 也很少有机会能够参与到这些课题的研究中。没有课题, 教师进行教育科研就少了一些机会和平台, 教师的教育科研水平也就很难提高, 如何通过教育科研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 对学校来讲, 很多时候难以落到实处。

4. 加大对教师进行教育科研能力的培训力度

对一线教师来说, 教育科研能力是他们的短板, 而这些短板却很少有机会通过参加学习和培训得到有效的提升, 这是需要思考和着手解决的问题。比较适合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方法主要是经验总结法、行动研究法、调查法、个案研究法和观察法, 在实际研究中, 教师不清楚或不够规范地使用这些研究方法, 例如, 在实际的论文和研究报告撰写过程中, 很多教师不善于使用参考文献。因此, 学校可以组织专家对教师进行常用的教育科研方法的培训。教师希望通过参加形式多样的科研活动来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和理论素养, 更希望将教育科研与教学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促进教学实践水平的提高。

5. 引导教师正确选择教育研究领域和方向

从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的领域和方向来看, 教师最容易出成果的教育科研领域是课堂教学和学生个案研究两个方面。这也是中小学一线教师的教育科研选题领域和方向往往集中在课堂教学和学生两个方面的主要原因。选题领域和方向过于集中就容易出现创新不足的问题。因此, 中小学校应结合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 实事求是地确定自己的教育科研领域和方向, 为教师量身定做适合他们的教育科研, 积极组织和指导教师开展教育科学研究, 切实通过教育科研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

6. 切实加强完善对教育科研的管理

从制约学校教育科研的主要因素来看, 既有客观因素, 如教育经费不足、教学任务繁重、参加教育科研培训机会少等, 也有主观因素, 如教育思想和观念、教育评价、教师自身的素质等。因此, 学校在教育科研管理上要以人为本, 首先, 需要领导改变思想和观念, 从思想上重视教师的教育科研, 重视通过教育科研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要经常性地组织教师参加教育科研培训, 不断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其次, 学校还应为教师的教育科研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如比较充足的图书和网络资料、一定的科研经费等。学校要在教育科研方面有一个整体的规划, 确定自行开发研究的方向和领域, 着力于解决学校自身发展存在的问题, 让教师的科研朝着学校发展的方向制定个人的研究目标, 为教师量身定做适合他们的教育科研, 切实通过教育科研提升教师的发展水平。再次, 还要帮助教师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保证教师有比较多的时间投入教育科研, 改变对教师的评价方式, 既重视教学, 重视成绩, 又重视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的提升, 通过科研能力的提升来促进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提升。

教师投身教育科研的时间、教育科研的经费、学校的评价方式等都是需要学校尽力改善和解决的问题。如何处理好教学和科研的关系, 保证教师有比较多的时间投入教育科研;学校的评价方式多元化, 既重视教学, 也重视科研, 是需要学校很好地去思考和规划的问题。

摘要:教育科研与教师专业发展是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关系。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状况如何, 将直接影响其专业发展的水平和发展程度。本研究选取了比较有代表性的一所城乡结合部九年制学校作为个案, 从教师对教育科研的认识、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情况以及学校的教育科研管理等几方面对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 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 从而发现了教师在教育科研方面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和策略。

关于当地九年义务教育状况调查报告 篇3

一、注意数学思想方法的灌输和训练

新教材改变了学习代数从有理数入手的传统做法,第一章就安排了“代数初步知识”。在小学已灌输的“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进一步及早地将“符合表达与变元思想”展现在刚从小学迈进中学的学生面前,使学生一开始涉足中学数学就有新鲜感,就能看到这门学科的大致轮廓,体验小学高年级解题中若隐若现的代数方法代之算术方法的优越性,从而能更好地使教材本身来激发学习代数的浓厚兴趣。

新教材的这一重大改革启示我们:数学教学中,要淡化形式,注重实质。通过教学,把数学的思想方法适时地灌输给学生,并辅以适量的训练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新教材中每章的“小结与复习”中反复使用“分类法”、“图示法”,其目的就在于通过教材灌输数学思想方法。我们使用新教材教学,就要注意用数学思想浇灌学生的心田,让数学思想体现在教学过程的始终。

二、致力于让学生喜欢数学

数学被认为是抽象的学科,容易使部分学生“怕学”、“厌学”。如何在數学教学中使学生喜欢数学,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前提,在这方面新教材为教师提供了方便。新教材增设了“读一读”、“想一想”、“做一做”的内容。还结合教学内容辅以了一些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可读性较强的知识。如“黄金分割”的作图“位似图形”等。有些老师可能会认为,这些内容是教材的附加,和考试关系不大。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把它们“束之高阁”或轻描淡写地布置学生去“读”、“想”、“做”。我在教学实践上体会到,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新教材的这一特色,切实安排时间指导学生去“读”、去“想”、去“做”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积极性,从而真正喜欢数学的有效途径。

三、以课本为本加强基本训练

新教材改变了原教材习题类型单一的缺陷,一方面增加了多样化的题型,使得选择、判断填空、计算、证明等题型经常化地得到训练;另一方面把每个章节后的习题,按难易程度分为A、B两组,照顾了地区间教学水平发展的不平衡和学生之间学习水平的不平衡,使普及和提高相结合;再是新教材在每章节后配备了“自我测验题”,供学生自我检查。以往由于教材题型单一不适应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也与考试题相脱离,这造成了“课本越教越薄,资料越买越厚”的现象,无形中加重了学生的课外学习负担,增加了家长的经济负担。新教材的这一重大改革,为我们教师以课本为本,加强学生的基本技能训练提供了方便,是减轻学生学业负担的有力举措,确是意义深远。

四、加强学生学习数学的指导

课外辅导是教学常规之一,旨在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这虽是指导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面,但加强指导学生学习还不限于在课外,应重点放在课堂教学上及数学学习的各个环节上。我在新教材的教学上注重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对学生学习数学的指导。

(1)结合预习、听课,对学生进行正确使用课本的指导。如对定义、公式、定理作记号,对重要数学概念的内涵、处延作注解。

(2)结合讲解、提问等加强对学生智力因素的开发进行指导。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等等智力因素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日常日复一日的学习活动中得以开发。

(3)加强影响学习数学的非智力因素的指导。如意志、性格、情感等。

(4)加强不同数学知识学习特点、方法的指导,特别是转折点的指导,如数与式、方程与不等式、常量与变量、代数与几何等。

关于当地九年义务教育状况调查报告 篇4

一、全县的基本情况

二、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各项指标的完成情况

按照[1993]13号文件规定的标准,在市委、市政府的指导下,我县狠

抓了“普九”各项指标的落实,取得了突出成效。

1、适龄儿童、少年的入学率已达到省标准。初等教育阶段适龄儿童

入学率达到100%;初级中等教育阶段适龄少年入学率达到98.98%;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87%。

2、在校生巩固率已达到省定标准。小学生1993—1994学巩固率

达到100%初中在校生1993—1994学巩固实达到98、5%。

3、毕业率已达到省规定标准。1993—1994学小学毕业率为100%,初

中毕业率为96%;15周岁人口初等教育完成率99.5%,正常儿童没有文盲;17周岁人口中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为93.5%。

4、小学、初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符合要求。小学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为

98%,初中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为80%。1990年以来,补充的小学教师和1993年以来补充的初中教师基本具备合格学历。

5、全县中小学校长都经过岗位培训,取得了合格证书,实行了持证

上岗。

6、落实了教师各项待遇。多年来没有拖欠教师工资。

7、小学、初中均没有“二部制”。自1986年以来,本着有利于就近

入学又能发挥规模效益的原则,大力度调整了中小学布局,合班并校。取消了小学附设初中班的模式,实现了教学规模适度,布局合理。小学班额一般未超50人,初中班额未超55人。

8、学校生均占地面积小学27.9平方米,初中38.6平方米;生均建

筑面积小学为3.2平方米,初中5.1平方米;全县中小学校舍消灭了危房,并达到了省定必备办学条件的标准。

9、实验室建设有3所初中达到一类标准,仪器按24组配备;其余32所

10、各校都有比较固定的劳技教育基地。每所小学学农基地不少于

1亩,初中不少于2亩,并基本配备了劳技课选学教材所必需的器材。

11、中小学按标准基本配齐音、体、美器材。小学生均图书达到7.5

册,初中生均图书达到12册。

12、初中和国办小学都设有卫生室,并配备了部分卫生器材。

13、做到了财政对教育拨款的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在校生人均教育事业费逐年增长,生均公用经费逐年增长。(见表)

项目

财政经常性收入

对教育的拨款

单位:万元

年增长率:%

单位:万元

年增长率:%

4602

10.5

1617

25.3

1993

4508

28

3062

30.8

项目

生均教育事业费

生均事业费支出的

公用费

生均公用经费

实际支出

小学(元)

初中(元)

小学(元)

初中(元)

小学(元)

初中(元)

147.9

193

17

166.9

305

1993

214

5.6

7.7

189

384

1994

287

348

4.2

6.9

203

416

.74万元,1993年征收515.54万元,1994年征收751.94万元,并实行了乡征县管、专款专用。

15、无挪用和挤占教育经费现象。

16、各类中小学校周围环境安静、无噪音、无污染源;学校门前干净、整齐,无商业摊点、杂物;校园环境达到美化、绿化、净化,路面基本硬化;校园文化内容健康;室内空气清新,厕所清洁卫生。

17、领袖像、名人像、校训、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守则等悬挂、张贴适当,营造了育人的良好氛围。

18、严格执行中小学升降国旗制度。各项规章制度健全,岗位责任制明确,各项工作管理有序。

19、教育行政部门和各个学校都十分重视德育工作,建立了县级德育基地11个。近二年来突出抓了吃苦教育,陶冶了学生的高尚情操。校风正、校纪严,学生遵守行为规范的合格率达99%以上,在校生无犯罪行为。

20、严格执行国家和省制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严格控制学生在校时间,作业量适中。做到了开齐学科、开足课时。小学毕业年级学生全科合格率在90%以上,初中毕业年级学生全科合格率80%以上。

三、扫除青壮年文盲各项标准完成情况

1、1949年10月1日以后出生的,年满15周岁的人口中非文盲率99.86%,全县683个行政村非文盲率均在95%以上,已超过国务院制定的标准;三年来脱盲人员的巩固率达100%。

2、所辖24个乡镇和5个管理区、683个行政村都建立了成人学校的教学点,办学覆盖面达到100%。

3、1984年我县被市政府认定为普及初等义务教育达标县。

四、狠抓“两基”工作的主要措施

为抓好“两基”工作,我们确定了“全面动员、加大投入、巩固优势、强化弱项、坚持标准、全力推进”的工作思路,重点抓了六个方面的工作:

1、全方位总动员,促成全社会关注“两基”工作的大气候

我县的“两基”工作难点是认识,重点是投入。为突破难点,确保重点,我们确定了从更新观念入手的工作方略。一是县委、县政府加大了对乡镇党委、政府的牵引力度,县委书记黎宝琢亲自率领乡镇一把手赴迁安参观考察,开阔眼界。同时,县主要领导利用各种会议,宣传“两基”的意义,明确任务,落实措施。二是县人大、司法局以“普法宣传月”为契机,宣传贯彻《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教育法》,通过集市咨询、电视讲话、张贴标语等形式,广造舆论。第三,县电视台开设“普九”专题栏目,从意义、内容、典型人事进行广泛宣传。第四,县文教局把“两基”标准印成小册子,发至乡、村、户,同时各校也就教育形势的发展和“普九”面临的任务致信学生家长,共发信8万封。通过上上下下的宣传鼓动,“两基”的概念在乐亭妇孺皆知,全县形成了干部讲“两基”、群众论“两基”、人人支持“两基”工作的大气候。

2、发挥激励作用,狠抓政府行为的落实

确保政府行为到位是抓好“两基”工作的关键。为此,县委、县政府既抓牵引,又抓驱动,落实了五项措施:一是开辟八条融资渠道,征收教育基金,92、93、94三年征收271.9万元,全部用于我县“两基”工作的补贴。二是县五套班子主要领导坚持两手抓,即一手抓经济,一手抓“两基”。通过下乡检查、现场办公,力促“两基”进程。三是县委、县政府把“两基” 纳入了小康建设的整体规划之中,主要领导定期听取乡镇一把手“两基”工作汇报,逐项抠、逐校算,找差距、定措施。四是把“两基”列入《乡镇目标责任制》之中,签定了按期达标责任状。五是今年初,在逐校摸底的基础上分解任务。经过分乡算帐,开列了任务清单,做到了责任到人,限期完成。在县委、政府的引导和推动下,调动了抓“两基“工作的积极性,推进步幅越来越大。

3、广辟筹资渠道,大力改善办学条件

4、锤炼合格教师队伍

狠抓教师队伍建设一直是我县教育工作的重点。我们一方面抓好教师待遇的落实,稳定教师队伍;另一方面抓好培训,提高干部、教师队伍的素质。

(1)抓好教师待遇的落实及教师地位的提高。我县是一个农业大县、

工业弱县,县财力比较紧困。但县政府始终把落实教师待遇、保证按时发放教师工资作为大事来抓。由于教育费附加实行乡征县管,民办教师工资不拖不欠。

94年,县政府又出台了提高民办、代课教师工资政策,使民办教师月工资达到270多元,代课教师也提高到200多元。新口、董庄等十几个乡镇为在岗教师浮动一级工资。各乡镇都为教师制定了优惠政策,全县23个乡镇建起了教师家属院,解决了双职工教师住房问题。同时,教师批宅基地优先安排;教师子女就业,县乡企业优先录用。这一系列尊师重教的举措,不仅稳定了教师队伍而且激发了广大教师潜心执教的热情。

(2)抓干部、教师素质的提高。第一,以落实《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5、依法治教,广育德才兼备新人

为提高教育的普及率,我们狠抓了《义务教育法》的宣传落实,利用每年四月普法宣传月,人大、政协、文教、工商、公安、税务联合行动,专项治理,查禁辍学和招用童工的现象。1993年以来,我县又大力度抓了残疾儿童入学率,广泛动员残疾儿童随班就读,1994年在实验小学附设了特教班,残疾儿童教育普及率有了较大提高。

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我们常抓不懈的重点工作。在运作过程中,一是突破德育工作重视说教的陈旧定势,坚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以落实《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重点、以养成教育为目标、以吃苦教育为突破口的总体思路,立足大钊故乡这一区位优势,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开拓了我县德育工作的新局面。这方面的做法在省、市学校政治思想工作会议上进行了介绍。二是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实现了课堂教学与兴趣小组活动有机结合,优势互补。在保证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创建特色学校,培养特长学生,逐步搭起了“一校一特色,县域成规模”的框架。蔡庄初中举重队、王滩镇中“新枝文学社”、新寨镇中军乐团、实验小学小海鸥艺术团已在省、市打出了知名度。同时,三年来共有663名学生在全国、省、市举办的单科竞赛中获奖,获奖档次和人数均居全国各市前列。艺术教育、学校体育工作也有了长足发展,在市文艺汇演、书画比赛、体育竞技中成绩显著。

6、“堵源、扫盲、提高”相结合,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

我县的扫盲工作是从1989年开始起步的。几年来,我们一方面狠抓适龄儿童的入学率,堵塞新盲源;另一方面以“扫盲”为起点,与实用技术的培训、推广结合起来抓。我们落实了五项措施:

一是抓宣传促认识上位。县政府每年召开一次“扫盲”工作会议,公布“扫盲成果表扬先进单位,交流“扫盲”和巩固“脱盲”的经验并对“扫盲”对象造册登记制定限期“脱盲”的计划。

二是层层落实了“双向承包”责任制。县政府与乡镇、乡镇与村签定了“扫盲”责任书;县文教局与乡镇文教组、乡镇文教组与学校签订了“扫盲”承包责任制合同书。形成了“扫盲”工作“层层有人管、层层有人抓”的竞争局面。

三是抓典型促全面提高。根据乡镇的具体情况,我们相继召开了四个现场会:在董庄乡召开了教师辅导学生、学生承包“扫盲”对象现场会;在大相各庄乡推广了教师集中辅导学员与小学生承包相结合的经验;在王滩镇听取了“扫盲”与学雷锋小组活动相结合的经验介绍;在王庄子乡召开了“脱盲”后实用技术教育现场会,都收到了良好效果。

四是把握标准,严格考试。在“扫盲”教育中,县举行了两次抽测性阶段考试以及市两次检查性抽测,共229名学员全部“脱盲”。

五是抓好“脱盲”后继续教育,实施了“613”工程。即以农村经济发展的热点为重点,培训六大技术,科技扶贫一个村,实行三个教育一齐抓,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各乡镇成人学校立足“传授一项新技术、推广一个新品种、致富一方老百姓”,在“两高一优”农业的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被群众赞誉为“农民之家”。这方面的经验多次被《中国教育报》、《河北日报》报道。

存在的问题

1、教学仪器款项虽已筹措到位,并上交到市仪器站但还有部分仪器尚未到

位;电化教学设施按教育发展的形势和教学的需求,仍是我们今后需要着力完善提高的一个重要方面。

2、部分沿海乡镇由于历史的原因居住分散,学校布局不尽合理,在一定程

度上浪费人力、财力,影响着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力争近一两年内,通过做好各方面的工作,实现合班并校,以形成适度规模。

乐亭县人民政府

关于当地环境污染问题的调查报告 篇5

关于当地环境污染问题的调查报告

摘要:

环境污染俨然已成当今社会最为关注的一个话题,人们对大气污染的恐慌,来源于它强大的杀伤力,它不仅仅对人构成了致命的伤害,而且对工农业,气候,大自然环境都构成了巨大的威胁。为了调查当地的环境污染及其保护问题,对于当地水资源,土地资源,大气以及其他方面的污染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个人的建议措施,环境污染问题亟待解决,刻不容缓……

关键词:白色污染, 噪音污染,大气污染,土地污染,水污染。

正文:

一、当地环境污染现状

1、当地水资源环境现状

近年来,当地居民自从2002年开始安装自来水以来,到现在98%以上使用自来水,但自来水源多为当地地下水。2005年以后陆续有,炼铁、煤矿等企业迁入,据了解这些企业多为比较发达地区淘汰企业,由于当地工业基础薄弱,于是盲目引进这些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当地政府只考虑到暂时的税收和经济效益,缺乏生态环境意识,缺乏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尤其炼铁企业对当地地下水水源造成严重污染,然而自来水从底下抽出后大多未经任何处理就被输送到当地居民家中。众所周知被炼铁企业污染的水中可能含有重金属等有害物质,对当地居民健康造成严重威胁,且对当地的养殖业造成一定影响。

此外家庭污水和生活垃圾污染是重要的污染源之一,当地居民污水及生活垃圾由于得不到统一处理,因此当地居民的普遍做法是随意处理。有的会采取下水道排出方式,但下水道的出口普遍是当地的水沟、河流,这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污染,反而加剧了河流污染状况。其次水资源污染还存在生物污染,悬浮物质污染,热污染,放射性污染,化学污染等等多重污染。

2、当地的土地环境状况

近年来当地居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盖房跟风严重,村内住房进行了统一规划,导致原有的多年的树林地被砍伐,而被用来盖房。而短时间内这些树林植被得不到恢复,这就导致了土地沙化与水土流失。每年春秋冬季节扬尘甚至沙尘暴天气时有发生。

再者是土地盐碱化严重,这其中灌溉用水的污染和化肥的盲目使用是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因素。灌溉用水受到企业污水的污染含盐量过大,使土地盐碱化。为了追求高产量“高质量”,村民盲目使用化肥及农药,过量的使用对土地产生了严重影响。

除了以上提到的污染物之外,当地大部分农田种植棉花,在种植棉花时,大量使用地膜,而大部分地膜残留在土壤中,造成地膜污染在加剧。广泛而大量地使用化肥,会使土壤板结,造成土壤肥力下降。

3、大气污染

首先是工厂废气污染日趋严重,氮肥厂和炼钢厂是污染大户,其他还有机动车废气污染等。在调查走访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当地居民对于氮肥厂的排放的废气普遍表达的一个观点是,“近几年来气味越来越难闻了,闻到的是一种恶臭”。很多居民反映,每到刮风季节,由于工厂位置安排不合理,再加上农村居民相对分散,导致刮风季节工厂废气的污染,使空气质量大幅下降。

因此我们对于城市中存在的大气污染物和危害进行分析。1.环境污染物: 可吸入颗粒物,是大气的首要污染物,占了首要污染指数的90%以上。从2001年到2013年间,当地每年灰霾发生的天数都超过了70天。空气污染指数基本都在50以上,超过国际卫生组织0-50的标准,说明了当地的细颗粒物污染程度极其严重。

二氧化硫,空气中的二氧化硫63.2%来源于工业排放。工业中排放的二氧化硫则主要来自含硫燃料的燃烧过程,以及硫化物矿石的焙烧、冶炼过程。煤炭是主要能源,燃煤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硫,火力发电厂、有色金属冶炼厂、硫酸厂、炼油厂和所有烧煤或有的工业锅炉、煤炉等都排放二氧化硫烟气。2.大气污染的影响

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人需要呼吸空气以维持生命。一个成年人每天呼吸大约2万多次,吸入空气达15~20立方米。因此,被污染了的空气对人体健康有直接的影响。大气污染物对人体的危害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是呼吸道疾病与生理机能障碍,以及眼鼻等粘膜组织受到刺激而患病。

对植物的危害:大气污染物,尤其是二氧化硫、氟化物等对植物的危害是十分严重的。当污染物浓度很高时,会对植物产生急性危害,使植物叶表面产生伤斑,或者直接使叶枯萎脱落;当污染物浓度不高时,会对植物产生慢性危害,使植物叶片褪绿,或者表面上看不见什么危害症状,但植物的生理机能已受到了影响,造成植物产量下降,品质变坏。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a.会造成太阳到达地面的辐射量减少。b.减少大气降水量。c.增加大气温度。d.酸雨。e.温室效应①。

4、噪音污染:

其中噪音污染日益加剧。当地交通发展便捷的同时,机动车噪音和附近机场噪音污染随之而来,尤其是居住在飞机场附近的居民来说,噪音污染相当严重。根据科学家证实噪音能够危害人的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但是,最直接危害的还是人的听觉系统,强烈的噪音声波,可直接使鼓膜破裂,出血,中耳听骨破裂,内耳组织出血,发生炸聋性耳聋。长期生活在噪音环境中,会产生噪声性耳聋,听力明显下降。另外,由于盖房热,工地噪音也是主要污染源之一。

5、生活垃圾污染:

提到生活垃圾污染最出名的便是“白色污染②”,由于塑料袋在土地中降解时间长达100年,因此会造成土地污染;塑料袋会随着尘土纸屑到处飞扬,污染空气;塑料底啊会漂浮在水面湖面,会对水源造成污染。

二、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

当地环境保护工作一直是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冷点、弱点、盲点。在国家“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③的策略下,当地居民工作发展相当缓慢。因而,当地居住环境问题还不是大多数人眼中的主要问题。总结以上可以得出,当地环境污染是呈加剧状态的,原因有下:

1.当地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淡薄,不利于环境保护的开展:面对环境污染,当地居民也都要有一定环境保护意识,植树活动普遍展开,部分山地退耕还林,等。但是,我们说这些意识在农民的头脑里没有占优势地位,有些环保活动是逼不得已的行动,有些还是为自身利益。

2.社会对当地环境态度的冷漠:社会各界对当地环境现状认识不足,不了解当地环境问题。社会力量对当地环境保护工作没有给予强有力的关注和支持,也是造成当地环境保护工作的冷淡。3.有关部门丧失职能:现实中当地政府把招商引资当做第一要务,忽视环境保护,从而导致当地环保部门的不作为。不敢作为,一切让位于经济发展。而受到将影响的当地居民也是有怒无处言。

4.当地建设缺乏合理规划:居民区和工业区没有进行合理的地域建设,没有经过统一系统、科学的规划,因此存在规模偏小、布局分散、基础设施薄弱等缺点。其次,在农村中,猪圈、牛棚、沼气池出料口随处可见,造成乱、脏、臭等严重问题。

三、采取的措施

1.要加强国家各项政策在农当地的贯彻落实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要重视环境保护工作,认真、及时地贯彻以下原则:有利于当地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当地的和谐发展;有利于当地环境的治理和保护。

2.从治理已经污染的入手 对于已经造成的环境污染,要及时进行治理。主要在于目前被污染的包括河流、土壤等

3.职能部门要做好表率政府部门、学校单位、干部官员在日常生活中要以身作则,做好带头表率,注意自身言行举止,不能有不利于环境保护的行为。政府部门要切实认真贯彻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真正做到“公正廉明”、“执法为民”;要适量适当组织环境保护工作队深入基层,宣传环境保护常识,了解当地环境问题,科学分析问题,彻底解决问题。

4.提高当地居民对于环境保护的意识,是居民有主动意识保护当地环境,使得当地环境呈可持续发展的状态。

5.经济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力量和保证,没有经济实力的有力支持,任何计划都无法实现,任何口号都没有意义。环境保护的最终目的是使经济保持持续发展,只有环境得到保护,经济发展才能良性循环;只有经济发展,环境保护才有意义。要彻底解决农村环境问题,还得把农村经济搞上去,增加村民的收入,提高他们的经济能力,才能让他们有能力关心环保,参与环境保护工作。

四、总结:

总之,科学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迅猛发展,增强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给人类社会带来空前的繁荣,也为今后的进一步发展准备了必要的物质技术条件。对此,人们产生了盲目乐观情绪,好象自己已经成为大自然的主人,可以长期掠夺并且侵害大自然资源而不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然而,这种掠夺式生产已经造成了生态和生活的破坏,大自然向人类亮起了红灯。我们必须承认面临的严重危机,但是也应相信我们可以通过共同的努力战胜它,寻求新的发展道路。要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一个大的方向就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即保证现在的经济发展,又保证后代享受资源的权利,让我们世代都生活在没有污染的天空下吧。参考文献:

① 又称“花房效应”,是大气保温效应的俗称。由环境污染引起的温室效应是指地球表面变热的现象。

② 白色污染是人们对难降解的塑料垃圾污染环境现象的一种形象称谓。

关于学前教育发展状况的调查报告 篇6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前教育得到越来越大的重视,同时学前教育在儿童发展中的地位显得越来越重要,学前阶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开端,是中小学教育质量的基础与保障。作为学前教育传播的殿堂,幼儿园的兴办呈现出规模化的趋势。近十几年来,我国政府相继制定实施了《幼儿园管理条例》(1989年)、《幼儿园工作规程》(1996年)等法规性文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高。但是,学前教育起步晚,人们对学前教育的了解不全面,现阶段的学前教育还存在诸多的问题。、实践做法:

为了了解学前教育的现状以及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本小组走访了查杭州市下沙江干区的智慧树幼儿园下沙园区,对园内的老师进行了访谈。并且近距离的观察了园内的一些设施状况。鉴于走访单独一家幼儿园不能很好反映研究调查的结果,本小组设置了关于学前教育发展状况的问卷。该问卷在下沙江干区内选择几个具有代表意义的地点如社区,校园,超市等门口进行发放,并挑选人群进行发放,主要挑选年龄在30及以上的人群。共发放11份,回收有效问卷100份。除了实地的考察实践,我们还利用了互联网这一工具,查找江干区学前教育在过去的情况,江干区教育网网站给了我们很大的帮助,从中了解到了政府对江干区学前教育发展的努力及以后发展的方向,特别是在专业教师的培养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

问卷资料的整理

调查人群的年龄普遍在30左右,这是我们小组人为选择的。江干区包含一个大型的高教园区,江干区内的人们素质普遍较高,调查的人权学历60%为大专,大学及以上。高中以下学历的人们对幼儿园及学前教育的要求不如学历为大专以上的人高,大专以上学历的人群认为江干区的学前教育有待改进,高中以下学历的人群认为江干区的学前教育状况还令人满意。从侧面来说,这也反映了素质对学前教育看法的影响。

在对学前教育对儿童的意义一项调查中发现,不管是低学历还是高学历的人都认为学前教育对儿童习惯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在重点调查的学前教育存在的问题方面,个人群对此反应较为激烈。在对幼儿园收费情况的调查中,53%的人群表示偏高,当然本小组忽视了调查人群的经济状况。并且从调查人群口头得知,幼儿园存在各种乱收费的行为。100%的家长都期望把自己的孩子送去师资力量强,收费低,基础设施良好的幼儿园。幼儿园的改进与发展史纵多家长们内心所系。

在提及对于幼儿园现状的改进时,86%的人群表示,幼儿园应该加强师资力量,提高教学质量,改善幼儿园的基础设施,同时降低入园费用,让儿童们的成长有良好的环境。

江干区的学前教育状况问题大于有点,调查人群表示政府应该起到重要作用,尽快改善幼儿园,为祖国的花朵建设一个完美的摇篮。

杭州市江干区学前教育发展现状

据我们实地调查以及网上搜索资料得知,江干区有12所主要大型的公办幼儿园,如钱江缘幼儿园,夏衍友幼儿园,百合花幼儿园,京惠幼儿园,京城幼儿园(资料来源于江干区教育网),这些幼儿园政府教看重,经费支持力度大,常有政府领导来院进行学前教育的考察。但是江干区还存在着许多小型的幼儿园,有些多为外地打工子女开放,相比于那些受关注度较高幼儿园,幼儿园情况不尽人意。

杭州市江干区学前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师资力量薄弱

近年来,学前教育正处在刚刚起步的阶段,虽然很多大学开设了学前教育的专业,但是应对学前教育的人才培养还未到位。现阶段学前教育的教师待遇不高,且多数没经过专业培训,教师的专业素质不高,这对学前教育的深入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二)管理体制不完善,存在乱收费现象

有些幼儿园政府投入的经费较少,又对国家法律的不重视,做出了一些乱收费的行为,如大幅上升进园经费,在教学过程中增收课本费,还提高午餐费的收取。幼儿园还存在着巨大的安全隐患,如意外事故以及食物中毒事故,这是事故在报纸上屡见不鲜。

(三)幼儿课业负担重,学前教育成小学教育

通过对智慧树幼儿园的走访,我们发现,幼儿们学的课程接近小学课程,如提前学小学英语,数学的知识,大多数父母反倒是乐见其成,但是却忽略了幼儿承受的能力。

(四)基础设施差,设备不齐全。

关于当地九年义务教育状况调查报告 篇7

关于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受教育状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受教育状况的调查报告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精神,加强对进城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和管理,县关工委联合县教育、县公安、豫宁街办等有关部门,对进城务工本文来源于那一世范文网.农民子女的教育状况进行了调查。通过问卷、走访、座谈,我们基本掌握了农民工子女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总的来看,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在入学、收费和教育教学等方面基本上不存在不

平等的现象,大多数农民工家庭也越来越关注孩子的健康成长,注重家庭教育。但是,农民工子女的教育也确实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进城农民工为子女择校,造成县城学校生源失衡。目前,城市学校布局较为合理,基本能满足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上学,由于农民工择校的原因,造成学校生源严重失衡。有的学校现有的教学条件就难以满足其要求,像新宁二小、四小这两所小学在校学生2040人,其中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就有906人,占总数的%。学校“人满为患”。据了解,一个50平米左右的教室却要容下70多名学生上课,学生的活动空间过少,教师的教学压力增大,学校的班级管理加难,教育质量受到影响。同时,由于择校造成学生走读困难,家长接送不便虽然学校采用扩大班额的办法,尽最大努力来接纳农民工子女入学,但也难满足农民工的要求。有的学校不

得不采用招考的方式抬高“门槛”,来控制“人满为患”的局面。有的学校虽然敞开招生,但因地偏路远,生源仍然不足,造成教室闲置。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进城务工的农民逐年增多,并呈逐年上升趋势。大量的农民工子女将涌入县城学校就读,由于农民工为子女择校,将进一步影响县城学校生源的失衡。

二、农民工子女一时难以适应城市教育环境,思想表现、行为习惯和学习成绩相对较差。

由于农民工子女原先在农村学校就读,受师资、教学条件、教育环境等因素影响,形成一定的较为落后的教与学的方法,大部分孩子一时难以适应城市较为先进的教育方式,在思想表现、行为习惯,学习成绩等方面与城里的学生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以某校一个年级为例,全年级共有学生160人,其中农民工子女71人,占%;思想、习惯、学习三方面差生21人,其中农民工子女14人,农民工子女和非农民工子女差生分别所

占的比例为%和%。由此可见,农民工子女一时难以适应城市教育,差生相对较多。

三、农民工子女教育凸现歧视、心理等危机。

进城务工农民大多工作不稳定,流动性大,有的临时租房居住,没有固定场所;有的居住地离校较远,孩子上学不方便,导致学校与家长联系不便,加上家庭经济条件较差,孩子有一种漂泊无助的感觉,产生被歧视的心理。“有的教师、同学看不起我们,他们有钱,我没钱。他们是城里人,我们是乡下人。”这是在调查中,我们听到的一个农民工子女那敏感而脆弱的心声。因城乡差别,农民工子女在衣食住行等方面远远不如城里孩子那么优越,感觉低人一等,往往存在很强的自卑心理,性格大多内向,不容易与同学和老师沟通。城市学生也确实存在欺负乡下学生的现象。据调查,有的城里学生明目张胆地要求“乡巴佬”为他服务,甚至要钱。另外,由于农民工

子女介入城市和农村这两个群体这间,他们无法短时间内适应城里生活,也不愿意再回农村;孩子因为父母的流动而频繁转学,使一些农民工子女错过了最佳受教育的时期。所以最后形成的价值观即人格核心,往往会出现一些问题,这些孩子可能会成为社会的特殊群体,应引起社会的关注。

四、学生、家长、教师之间缺乏交流和沟通。

一是家长与孩子之间缺乏交流。父母与孩子心灵的沟通是实施良好家庭教育的基础。但家长的封建等级观念强,平等意识差。他们认为孩子在父母面前只能是服从,根本没有与孩子交流沟通的意愿。有的家长忙于生计,加上自身素质较差,很难与孩子谈心、交流。调查显示:有63%的家长认为老子的话你想听得听,不想听也得听,17%的家长忽视了与孩子交流。只有20%的家长要经常问问孩子学校里的事,平等地与孩子交谈,听听孩子的意见。

二是家长与教师之间缺乏沟通。有相当部分家长不能配合教师对孩子进行教育。许多家长认为,他们的任务就是提供孩子吃穿,学习和教育是学校和老师的事情,缺乏对家庭教育的正确认识。在与家长的接触中,听得最多的是,“我的孩子交给了老师,全靠老师教了。”大部分教师也把学生学习、表现差的原因归咎于家长,总是说某某家长根本不管孩子的教育,不知孩子在家都干了些什么。其实这是教师与家长缺乏联系和沟通造成的结果。据调查,有%的父母是通过家长会了解孩子;有%的父母是通过老师与家长的联系单进行了解;主动与教师联系交流教育问题的仅占%;有%是通过老师家访了解孩子在校情况;家长校访的仅占%,教师家访的也不到20%。家长和教师缺乏交流和沟通,无法协调对子女的教育和管理,形成教育空档,导致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不能和谐发展。

五、家庭教育存在四大误区。

进城务工的农民大多数文化素质不高,他们很少参加学习、接受家教培训,在教育子女的方式方法上,存在四大误区。一是期待型。期待型家长表现为无视孩子的实际能力,对孩子期望过高,认为别人的孩子能成才,我的孩子为只啥不能成才。有的家长是自己有某种理想没有实现,于是就把成功的希望转嫁到孩子身上。但在管教孩子方面显得束手无策。有的家长把教育看成一种“跳农门”的功利行为,从而忽视了教育本身价值取向,缺本文来源于那一世范文网.乏劳动教育和爱农教育,导致学生的理想非常盲目,不切实际。据调查,有%的家长不让孩子干体力活,甚至连家务也不让孩子干。有个家长说:“我的孩子回家一点活也不让他干,就让专心读书,不知怎么回事,他的成绩还是上不去,真气死人。”大部分家长期待着自己的孩子长大后成为大老板、企业家、工程师,甚至当大官。二是溺爱型。溺爱型的家长表现为对孩

子宠爱过多,事事依着孩子,钱物满足孩子,“不能让孩子受半点委屈”。尤其在身体上保护较多,在精神上关爱却不足,很少注意培养孩子的学习、生活、劳动等方面的能力和艰苦奋斗精神。三是放任型。放任型的家长表现为忽视孩子的正当要求,对孩子不够关心、不够胜任,只看到孩子的缺点,不去发现孩子的闪光点,所以对孩子的教育不闻不问,听之任之。认为孩子资质差,读书不会有出息,混个初中毕业,好出去打工。

四是粗暴型。粗暴型的家长表现为对孩子很不满,经常非难、责骂,甚至对孩子进行侮辱、体罚。这类型的家长往往认为自己这样做是严格要求孩子,并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家庭虐待。据调查,有55%的家长都有打骂孩子的情况。90%的家长对孩子说过:“真没出息,这点小事都干不好。”、“大人说话,小孩听话,不准插嘴。”有%的家长认同孩子是我的,打骂由我,娇惯由我,别人管不着。有

16%的家长用不打不成才,棍棒底出好才的教育方法来教育孩子。

六、家庭缺乏良好的教育环境。

从居住条件看,他们60%以上是租房,居住条件较差,80%以上的学生没有自己单独居室和专用书桌,学生在家庭中没有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条件,学习和生活不得不受很多外事干扰,这不利于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和自我教育的开展。从家长个人行为习惯看,具有表率作用仅占12%,大多数家长言谈举止随意性强,粗话、脏话随口而出,行为不端、不检点,很少考虑对孩子的影响。子女多于不知不觉中被感染,效而尤之。比如,有的家长闲时沉湎于麻将、扑克赌钱,有时“三缺一”,硬拉孩子上场作陪。这样的家庭如何教育好孩子。据调查,在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中,没有得到良好家教的占93%,受到父母不良行为影响的占68%。

从家庭文化氛围看,95%以上的家庭没有订购报刊、没有藏书,学生在家庭中

可以利用的学习资源十分匮乏,不利于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习惯。在家庭中除了看电视外,像听音乐、演讲、下棋这类健康有益的家庭文化活动极少,不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情操。家长对家庭文化方面投资很少,他们大多数忙于赚钱养家,很少顾及家庭文化。有的家长说,能供孩子上学就不易,整天忙忙碌碌的,哪还有心思去搞什么家庭文化,再说也没有钱。

三、几点建议

1、构建完善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不断提高家长自身素质,树立以德育人,为国教子的观念。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就教育发展问题强调要建立完善国民终身教育体系。这一论述高瞻远瞩。当前,政府和有关部门应积极采取措施加大对仅有初等教育水平公民的继续教育力度,可以通过办社区文明学校、家长学校等形式,提升这一层次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使之能够在家庭教育中真正成为学生的榜样。建议学

校与街道办和社区居委会通过协议合作等形式承担一定的义务和责任,帮助家长转变家教观、人才观,树立以德育人,为国教子的新观念。

2、加强家校合作,提高家教质量。在调查中有%的家长认为自己对教育孩子不太有把握,希望得到指导与帮助。学校应加强与社区、家庭的合作,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优势,开展多种形式的家长学校工作,如引导家庭教育消费、开展文明家庭评选、创建学习型家庭等。同时,建议家长学校在进行家长培训时,要引导家长转变重智轻德的倾向,克服那种只养不教的不负责任行为,摒弃“专制”作风,树立民主平等的家风,多与孩子进行心与心的沟通。经常与孩子平等地进行交谈,了解孩子的思想和行为动态,尊重孩子的选择,不要打击孩子的自尊心。避免用专横的态度对孩子进行体罚,让孩子在接触社会生活影响中,增强孩子的抵抗力。另一方面,给孩子的自由空间应该是有限的,不能一味地

去溺爱孩子,所谓一切为了孩子,盲目去爱自己的子女,结果是害了自己的子女。

关于农村基础教育状况的社会调查 篇8

摘要: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基础教育是一个民族教育的根基,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了总人口的70%,从某个角度讲,中国农村的基础教育质量在极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整个教育事业的质量。当前,由于农村家长对待教育的传统观念老旧,加之社会对于这一问题的重视程度不够,我国农村基础教育一直没能得到人民及社会的高度关注,学龄孩子失学现象数见不鲜,给我国教育事业的进步增加了许多压力。

关键词:农村基础教育重视程度

一.导言

国家对教育事业的大力支持使得我国整个教育质量大幅飞升,义务教育的普及大大减少了农民负担,农村基础教育同样得到了更多的重视,几年下来,我国学龄孩子失学现象得到了很好的控制,人均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

有数据显示,1990年,我国学龄孩子失学人数为431.5万,尤其以贫困山区为甚。2010年,这个数据分别为125.21万。由此可见,我国教育事业经过20年的发展取得了跨越式的进步。

为准确了解国情,了解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受重视程度,同时为响应学校号召,积极投身社会实践,真正达到知行合一,将自己锻炼成符合社会需要和岗位需要的实干型人才,同时为了树立师范生投身教育行业的理想,2012年暑假,在学校的大力倡导下,我回到家乡,对当地农民群众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走访,通过发放及回收问卷,收集

到了他们对基础教育的相关看法和一系列数据,希望通过这些数据反映出当地农村居民对基础教育的重视程度。

二.正文

数据显示:我所在的村子127家村民中,小学在读的孩子共计74人,全部在不远的乡中学就读。当问到孩子们喜欢读书吗?你觉得读书有用吗?这类反映学生对待教育的重视性的问题时,孩子们的回答大都表现得很不在意。在收集家长的意见时,家长们大多数更是抱着得过且过的看法,觉得只要把孩子送到学校就已经尽了做父母的责任,再说农村大多数父母本身文化水平较低,根本没有能力给孩子进行课业辅导。多种原因导致农村的基础教育无法受到重视,下面我就调查得到的结果作详细分析,并提出我认为可行的改善、解决方案。

经过广泛的查阅资料,结合近几天走访收集的数据,我认为农村学龄孩子失学的原因大致归结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本身存在厌学情绪,学习主动性不高

学生本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学生的学习情况上起着主导作用。学习积极主动的同学往往表现出热爱学习、热爱学校、学习主动、成绩优秀等特点,受到同学的喜爱、老师的重视和家长的赞赏。相对学习主动的同学,学习被动的同学很自然的表现出厌恶课堂、排斥书本、成绩差等特点,在校被同学排斥,被老师批评,回到家还会受到家长的苛责。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很容易产生厌学情绪,也易受到网吧,游戏厅等外界不良因素的诱惑。负面的外界环境加剧了这类学生向背离学校的方向发展,学生很早就告别学校,踏入社会。

(二).农村家长缺乏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正确的教育方法

子女的教育与家长的文化程度、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受时代和环境影响,农村家长文化程度普遍不高,这直接

影响了他们在看待对子女教育这个问题上的理念。总体来说,农村家长在看待这个问题时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和不科学性。现实生活中,很多农村家长在对待孩子教育这个问题时表现得很盲目。在他们眼中,送孩子去学校就是对孩子教育的负责和重视,但是却极少关注孩子的在校情况、心理健康状况和孩子的长远发展。加之农村家长多数为生计远走他乡,子女交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或是让孩子独立生活。在农村,老年人大多没有读过书,且思想老旧、思维局限,对教育孩子这个问题缺乏必要的概念和认识,同时存在很大误区,只知道向孩子提供丰富的物质生活,至于孩子在学校干了些什么,孩子的身心发展等问题,他们极少过问。如果孩子独立生活,在缺乏亲人照看、得不到足够的关心、很多问题得不到正确指引,缺乏必要的人格塑造

和性格塑造情况下,他们很容易变得自我、叛逆、放荡不羁,也很容易学坏。而在外工作的农村父母,与孩子缺乏必要的亲子联系和情感沟通,这极易造成对孩子的教育缺乏。对孩子来说,处在学龄的他们处在情感、性格变化的转折期,在自身学习和生活上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但家庭环境却不能充分给予他们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识上的解答,情感的缺失、教育的缺乏,使这些孩子极易产生厌学情绪,从而脱离学校,走向社会。

(三).政府教育经费投入不够,学校教育教学资源不足

前教育部长周济在接受人民网专访时曾表示,“中国教育在取得历史性进步的同时也伴随着很多困难和问题,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千百万普通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渴求和优质教育资源的严重不足,这构成了现在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矛盾。”时至今日,在我国很多地区的很多中小学中仍存在班级人数严重超额、教育资源不足、教学环境太差等问题。究其主要原因,还是在于政府的教育投入不够,特别是以中小学为主的基础教育表现的更为明显。有资料表明,我国2010年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只占了国家GDP的3.8%,之前,这个比例还更低。

这个数字与美国的4.7%,韩国的6.3%,印度的7.1%,日本的7.4%相比,差距实在太大,而与国际接轨的教育政策性投入约为GDP的4.%。早在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就明确提出:“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在本世纪末达到4%。”18年过去了,“4%”的政策目标仍未实现。正是由于政策性的资金注入不够,我国基础教育问题层出不穷,教学环境得不到有效改善,教育资源得不到有效扩展,师资力量得不到有效提升,部分地区还不能实现基础教育的学费全免,农民肩上的经济负担仍然很重,学生因为经济困难而不得不选择辍学,或者根本上不起学的现象俯拾即是。

(四).社会缺乏足够的重视与关心

对于失学儿童这个特殊群体,我们的社会还没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关心。社会对他们缺乏必要的责任意识和帮助意识,放眼全社会,有多少学龄孩子活跃在工地、车间、黑煤矿,干着又脏又累的体力活,拿着微薄的工资?又有多少贫困山区的学龄孩子上不起学被迫在家放牛、干农活?我们的社会在面对这样的情况时是什么反应呢?工厂老板为谋取暴利招收未成年人当工人,让他们干最累最苦的活,提供最差的生活条件,疯狂压榨他们的劳动成果。面对这种情况,有多少人或组织认为:“这件事我有责任!”?有多少人或组织振臂高呼说:“一定要让他们重返校园!”?事实上,大多数人目睹这种情况时都持冷眼旁观态度,由此可见,我们的社会对待这个群体时缺乏必要的责任意识与帮助意识。

综上所诉,要解决我国农村基础教育中的问题,必须从全局上提升整个国家、社会、学校及家庭对基础教育的重视程度,具体可由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一).政府方面

1.首先,国家必须加大对教育的政策性经济投入,教育经费占GDP百分比须达到或超过规划的4%。从而与国际接轨,从教学环境、教学设施、教学资源、师资力量等方面推进我国教育事业健康、平衡发展。

2.其次,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保证农村孩子可以和城市孩子享受到同等的教育,实现教育公平性。

3.最后,拓宽免费义务教育的实行范围,拓宽减免范围,切实减少农经济负担;加大对农民的帮扶力度,如鼓励农民搞第二经济、推进农用机械的普及,以及科学种植方法的普及等,全方位、多角度为农村基础教育保驾护航,保证农村孩子有地方上学、上得起学。

(二).社会方面

增强全社会对基础教育的重视程度教育不是几个人的事情,而应是整个社会的事情。我们的社会要多多关注失学儿童的社会现状,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援助和人文关怀,全力抢救那些游走在城市边缘的孩子,帮助他们重返校园。

(三).学校方面

1.始终坚持以办学为理念,以教书育人为宗旨,严厉杜绝学校以追求“效益”为目标。办学校,目的是为国家输送人才,要把学校当成公益机构而不是盈利机构来办。

2.注重学生的素质培养,包括培养学生对善与恶、对与错的辨别能力;培养学生自信、乐观的生活学习心态;帮助学生进行基础的人格塑造,帮助学生形成较为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3.加强学校对学生的监督管理,依靠教师的力量,严密关注学生的思想动向,在必要的时候主动为学生提供帮助,积极进行心理疏导,将学生往正确、健康方向引领。

(四).家庭方面

1.农村家长应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修养,更新传统的家庭

教育观,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学会用正确的方法对孩子进行教育。

2.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是不可或缺的,只有在充分了解孩子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学习和成长。

3.家长应该积极与学校方面取得联系,加大与学校的沟通力度,了解孩子学习生活的种种问题,积极引导孩子向健康方向发展。

关于当地九年义务教育状况调查报告 篇9

市关工委市教育局关工委

2006年1月26日

为贯彻中央号文件精神,了解农村家庭教育状况。市关工委家教组会同市教育局关工委于2005年下半年到包河区大圩乡的慈云小学、晓星中心小学开展了调查访问。调查组得到了包河区关工委和大圩乡关工委以及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和配合。这次调查,采取听汇报、发问卷、召开座谈会等形式。调查范围主要在两所小学的三、四、五年级部分学生和家长中进行。共发出调查问卷390份,收回有效卷371份(其中学生问卷195份,家长问卷176份)。学生和家长对问卷内容进行了逐项填写。先后三次召开座谈会,区、乡并工委、乡党委主要领导和分管教育的负责同志、学校领导、班主任和教师代表等40多人参加了座谈。现将有关情况综合如下:

一、家庭基本情况

1、家长的职业:农民占57.5%;干部和工人占38.8%;个体户占3.7%工人中大部分是在社区企业或从事临时建筑工,属农工兼顾,均居住农村。

2、家长文化程度:大专以上占6.3%;中专文化占12.1%;初中占66%;小学文化占15.6%。家长的文化大部分是小学和初中,其中一部分未读初中。

3、家庭经济收入:来自农业和农亲找工收入较低的占83.8%;收入较好的只占2.5%;经济困难的占12.5%;特别困难的占1.2%。

4、家庭组成情况:原婚的占91.2%;再婚的占2.5%;单亲家庭占6.3%。

5、家庭学习环境:参加问卷调查的家长,平进看书看报的占17.5%;畏导孩子学习的约占23.75%。农村家庭没有良好的学习氛围,能给孩子提供单独的学习场所、有桌椅、灯具、必须的学习用品及图书资料,并能在平时购买少量的课外书籍等占25%左右。这些并非全是家庭经济所限,大部分还是家长的认识和观念问题。

二、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座谈会上反映的情况分析,当前农村家庭教育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家庭教育缺失,放任自由发展

农村家长一门心思地扑在生产和创收上,每天起早摸黑,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照顾、教育孩子,更谈不上什么家庭教育。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外出打工人员的增多,出现了许多“空巢家庭”。孩子交给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等亲属看管,多数是“看而不管”、“管而不教”或根本“管不住”,家庭教育几乎成了空白。有的家长认为,自己的责任是送孩子上学,将他扶养成人,至于孩子学得怎样,全靠他自己的努力,听其自然,没有什么明确的要求。有的家长对老师说:“孩子听老师的,全靠您了,我们管不了,您要打要骂都行”。家长缺乏责任心。

2、期望值过高,教育方法简单

许多家长自身素质不高,他们不愿让自己的孩子成为愚昧无知的一代,不想让历史的遗憾在自己的孩子身上重现。家长对孩子的最大希望是读好书、上大学、干大事,有这种想法的家长占61.2%。因此,对孩子要求就是学习成绩好,考出高分,考上好大学,将来从事脑力劳动或较轻的体力劳动,获得较高的经济收入。这些家长的教育方法,大多是简单粗暴,信奉“不打不成才”,孩子一旦有错,父母往往不问青红皂白,责骂、殴打一顿,惩罚完了还说:“管你,是为了你好。”他们全然不顾自己的行为会给孩子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3、重文化知识学习,轻思想品德的培养

在有些家长的观念里,家庭教育的内容就是学习,考出好成绩。“只要孩子的学习好,其他什么都不重要”的思想根深蒂固。有的家长不支持学校组织的社会活动,如开运动会家长不让孩子参加;组织慰问乡敬老院,有的家长也不让孩子去。这种只关注孩子学习的家教方式,给孩子的思想品德、生活自理能力、劳动技能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带来很大影响。

4、新的“读书无用论”,在部分家长中有所抬头

近年来,由于高中、大学的教育费用高,大、中专毕业生分配走向市场,找工作难的现象使部分农村家长产生了新的“读书无用论”的思想。有的说,培养一名大学生,家庭要负担十多万元,农村上不起。毕业出来即使找到了一份工作,仅靠一点工资收入在城市安家落户也困难。所以只讲究“实惠”的家长,对子女的培养热情不高,对孩子的升学持无所谓的态度。有些收入较好的家长说:“我们现在农村不也生活得很好吗!”

5、溺爱娇惯,缺少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

农村学校不少班级里独生子女占一半,一家三代同堂住在一起的多。老师反映,条件好的家庭,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溺爱孙辈,爸爸妈妈放弃管教,形成了孩子任性、懒惰、挑食、自理能力差。有的学生一上学就向家长要钱买零食吃,家长“有求必应”。晓星小学六(2)学生曹某,父亲开私家车,家里经济条件好,孩子要什么给什么,一不满足就不吃饭,甚至跑到楼顶上吓唬人。这个孩子,老师也不能讲,一讲他就到处跑。老师说:“小孩子太惯啦!”家长说“随他,跑不了。”老师也无可奈何。该校二(2)班有个学生,一直是家长喂着吃饭,上二年级了还不会用筷子,用勺子吃还撒一地。上述虽是个别的,但也反映家长不重视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

三、几点意见和建议

针对农村家庭教育的缺失,为优化家庭教育环境,重视和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我们对农村家庭教育提出以下意见和建议。

1、优化家庭教育外部环境

党和政府及有关部门,要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真正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范畴。积极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广泛深入地开展争创“五好家庭”,争做“合格家长”,培养合格人才的活动,评选表彰好家长、好母亲、好媳妇、好孩子,争创文明户,树立新形象。

加强社会教育,以村或乡开设活动场所,添置设备;组织“五老”队伍,发挥“五老”作用,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寓教于乐的思想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构建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的教育网络。

2、积极举办家长学校,构建终身学习教育体系

为不断提高农村学生家长自身素质,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育子女的方法,要努力办好家长学校,在普及中求提高,在巩固中求发展,并将家庭教育纳入九年义务教育,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做到孩子入学,家长入校,伴随孩子升级升学,与孩子同时毕业,经考核发给毕业证书或结业证书。家长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和经费投入要有保障。

3、关注打工族子女的教育问题

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教育以及外出打工人员的“留守孩子”,都是亟待关注的教育对象。地方政府和学校要采取有力措施,如建立“留守孩子”档案,建立关爱帮扶机制,明确监管对象,设置亲情电话,开设心理健康绿色通道,开展人文关爱活动,切实做好教育和管理工作。与此同时,要教育外出打工的家长,外出挣钱不是最终目的,培养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是当务之急,打工别忘了孩子。

4、发挥农村家庭教育的优势

上一篇:数字图书馆宣传推广下一篇:鄱阳湖生态湿地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