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子女受教育问题调查报告(推荐14篇)
一直以来,孩子的教育情况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前有农民户口的的子免收书籍费,现有九年义务教育,后有十五年义务教育,可以说,孩子们的教育方案提上日程,但这过程中人有不少阻力。
一、调查对象:XX农村村民。
二、调查方法:采访村民和上网查资料。
三、资料来源:XX村近年来的生活状况。
四、调查目的:了解XX农村子女受教育问题。
五、内容和分析:
经调查,发现如今在农村中仍有很多问题:
农村的家长对“孩子应该上学读书”有一定的认识,也非常支持其子女读书,但是因农务繁忙和对子女上学的重视程度不够,都认为教学是学校的责任,而与家庭教育无关,家长往往关心的是其子女的成绩单上成绩分数多少,而不重视其子女上学的过程,致使其子女上学压力大,学习成绩差,初中毕业后,均未能继续求学深造。其次,在农村,现在处于外出打工的热潮中,农村子女初中毕业后,都想能够快点挣钱,减轻家庭的负担,走上打工之路,因而结束学业。
农村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思想还处于几千年的封建社会,至今仍然极其落后。自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生活大幅度提高,“吃上餐不得下餐”的情况不再出现,农民满足于目前自给自足的生活状态,不思上进,过一天算一天的思想普遍存在。
但是至今,农村农民生活基本得以保障,农民工生活均达温饱状态。自国家颁布“五补”、“一免”、“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等制度以来,农民工生活又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其子女均能成功入学读书,这是国家良好政策取得的良好效果。但是,在农村依旧存在种种问题,集中表现为农村科技落后,易受自然灾害及市场因素的影响,而导致农村劳动力向外流出,掀起外出打工的热潮,致使农民工子女过早向往外出打工挣钱,读书无明确目标,学习成绩差,学习压力大,再加上家长无空闲管教孩子,有的家长甚至就不管,导致农民工子女文化程度低,农村依旧文盲遍地,家庭生活依旧艰苦。
我深深地感到:农村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比起城市有过之而无不及,甚至越是贫穷地区的人们对教育的渴望越强烈,家庭的压力迫使他们思想比城市的孩子更早的成熟。教育滞后的根源不在于观念的落后而在于经济的落后。
当我问及孩子们的学习情况时,他们总说:“我的孩子能像你们一样就好了.其实我们这么辛苦,啥也不图,就希望他们多学点东西,找一条好的出路”。还记得有个老大爷对我们说:“俺孩子能上到哪,我供到哪,就算砸锅卖铁也得上”。由此,我们转过头来想一想,一个地区是否重视教育能单凭入学率或人口文化水平来衡量吗?答案是否定的。对于农村来说,判断人们重视教育程度的标准应是他们用于教育的开支所占家庭收入的比重。虽然农村地区经济落后,但也正因为落后,他们比城里人更渴望受到教育、更渴望个个都能考上大学!当你看到周家村的乡亲省吃俭用供孩子们上学的时候;当你听到老汉说砸锅卖铁也得上的时候,你还会说他们不重视教育、还在扳着指头数有几个失学儿童吗?那么,盲目地给老少边穷地区扣上不重视教育、教育意识薄之类的帽子是不是过于武断、是否含有某些歧视成份呢?不是因为我是一个农村的学生我才说这样的话,而这是我们调查的真实情况,而且在这一方面我以过亲身的体验。从开始调查到调查结束,我的心情经历过一次次的万千感慨、一遍遍的心潮澎湃。在与乡亲们从接触到磨合再到打成一片,乡亲们对我们关怀备至,待我们如亲生儿女,我们体会到乡亲们淳朴的情怀,也感受到了农村对知识的渴求,对富裕的渴望。面对这份深重的情谊,我们都想尽自己的最大努力为该村的父老乡亲们做出贡献。但是对于有一些想法我只是想得到却无能为力帮助他们,然而现今我们只能在宣传该村成功的经验的同时,提一些不够成熟的建议。以前的农村是连乡村公路都没有建好,目前,村民们的收入主要是靠养猪和种土豆以及夏天摘种枸杞来获得收入,公路已经到了生产队,这样就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赚钱机会,比如,他们可以种很多的土豆,还可以养猪,养羊销售出去。当然,这取得的一切成绩离不开村领导付出的巨大努力和广大村民的辛勤劳动。
通过几天的实践,我们发现该地农民的经商意识非常薄弱,或许是受传统观念影响太深,也或许是没有经验。其实,逐步使他们转变观念对经济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在我们调查完了以上的项目后我还又参加了该村的旱灾调查。自2011年1月中旬以来,持续肆虐的强降雪使该村遭受了史无前例的旱灾影响,旱灾对越冬作物的影响,该村小麦已陆续停止生长,进入越冬期。到目前为止,主要危害首先是大旱天气持续时间长,二,由于气温较低,树木上的冰挂易造成其枝条压裂、压断和压倒。在个别的社家禽大棚也有倒塌现象。
对养殖业的影响:寒冷天气使牲畜大量失热,增重速度下降,幼畜、病弱畜、家禽往往经不起寒流降温而造成死亡。羊场场房、圈舍倒塌。我和该村的几个领导及去参观养殖户的受灾情况,村民说他们家的母猪生下了十四只小猪由于天气的寒冷被冻死了十二只,只活了两只,按今年的物价他们家就损失了7000元左右。还有的是刚生下的小羊羔以被冻死,这些损失都很大。通过村委会调查后村委员会发动所有的农民及时清除各类林木,特别是常绿树木、经济果木林、苗木枝梢的积雪、冰挂,防止压折造成损失。及时处理断裂枝干,对完全折断的枝干应及早锯断削平伤口,涂以保护剂,以防腐烂;对已撕裂未断的枝干,不宜轻易锯掉,宜先用绳索吊起或支撑起,恢复原状,受伤处涂以保护剂并绑牢,促其愈合恢复生长。同时要及时施肥、恢复树势;树体伤口多易引起病虫害,应加强病虫害的防治。林地、果园地的田间积水也要尽快排除,防止涝渍和冻害。在这一次受灾拯救过程中村委会的书记他是我们全村的榜样,他和村民们吃住在一起,奋战在一起。在抗灾一线,他废寝忘食,身先士卒,带头苦干;在办公室,他通宵达旦,运筹帷幄,不知疲倦,在他的身上体现了一名领导干部敢于战天斗地的勇气与魄力,他忘我工作的精神深深感染和鼓舞了农民的斗志,在他的带领和指挥下,参与抗灾的广大农民群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取得了胜利。我们通过中学学习后,要想尽快的成为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人才,适应社会的需要,就要在学习期间,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认识社会,认识自己的社会位置,明确自己的历史使命,激发自己的学习热情,调整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战胜各种困难和挫折,锻炼意志和毅力。
据调查资料分析,针对以上问题,我们认为应该:
①加强农业基础,繁荣农村经济,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农村特色农业,关注农民工生活。
②加大基础教育硬件设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师资队伍素质。③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增开《心理学》课程,从而促进教师、家长与学生之间的互相了解,重视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④国家加大投资,改善农村通信落后问题,进而改变农民工思想,使得其子女有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五、总结:
我们通过中学学习后,要想尽快的成为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人才,适应社会的需要,就要在学习期间,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认识社会,认识自己的社会位置,明确自己的历史使命,激发自己的学习热情,调整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战胜各种困难和挫折,锻炼意志和毅力,为适应以后的工作做一定准备。这是我参加这次社会实践的目的之一。
社会上的很多东西是课堂上难以得到的。因此我们必须走向社会,深入农村,农民的现状,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才能真正在实践中增长我们的才干。还有淳厚民情和朴素民风中的情感滋养,难以尽得于书本;贫困母亲脸上的愁容和失学儿童眼中的渴望所激发的力量,难以取之于校园。走出象牙之塔,融入坚实的土地,贴近农民的心,才会真切感受到耕耘的艰辛,收获的喜悦,才会真正把成长的根深深植入祖国的沃土。
1 农村弱势群体产生的原因
弱势群体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 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所形成的社会结构中参与社会生产和分配的能力较弱、经济收入较少的社会阶层。弱势群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农村弱势群体是指农村中人均收入很低、靠自身力量难以解决温饱问题、需要社会关爱和救助的特困户, 包括鳏寡孤独、家庭主要成员死亡或残废致贫、家庭中有人生大病致贫、因自然灾害致贫以及其它因素致贫的农村特困户。农村弱势群体产生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1 农村弱势群体自身的原因
大部分农村弱势群体由于文化水平较低, 思想观念陈旧, 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落后, 导致其不愿意或者难以接受新生事物, 缺乏自我发展的能力和动力。
1.2 社会经济方面的原因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由于农村弱势群体自力更生, 自我发展的能力薄弱, 难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 外出务工难, 家庭经营开展难, 只能从事效益低下的种植业和零星养殖业, 使其弱势程度不断加深;同时, 由于资金和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原因, 弱势群体家庭子女受教育的机会大大降低, 形成贫困-辍学-再贫困的恶性循环。
1.3 偶然因素造成的原因
偶然因素成为农村弱势群体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因为家庭主要劳动力死亡、重病和自然灾害等偶然因素致贫。
2 弱势群体子女的教育现状
由于教育收费越来越高, 越是经济困难的人家, 越难以支持子女教育程度的提高, 从长远看, 这势必造成一种恶果, 这部分子女因文化程度低, 依然难以就业, 成为弱势群体新的组成部分。因此, 我认为关心弱势群体要从关爱其子女教育入手。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 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少年强则国强, 少年兴则民族兴。高度重视弱势群体的子女教育, 是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的重要保证, 它关系到国家的安定团结和长治久安的大事。我们必须站在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 事关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 充分认识弱势群体的子女教育的重大战略意义和深远现实意义。
2.1 这是事关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长远
大计。弱势群体的子女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在他们身上, 寄托着国家和民族的希望。
2.2 这是事关国家的安定团结和长治久安。
改革中的弱势群体主要指下岗职工、失业人员、低素质人员, 非公有制企业中部分妇女、中老年人, 城市待业青年、打工者和农村贫困农民等。他们的“弱势”一般表现在:其一, 现实生活处于一种很不利的状况中, 从更现实意义上说, 即是物质经济生活的贫困状况。其二, 社会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其三, 在社会和政治层面表达和追求自身利益的能力方面处于弱势地位。
3 弱势群体子女教育问题解决的策略
教育既是促进社会进步的强力工具, 又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前提。教育权利和教育机会的竞争实质上就是生存权和发展权的竞争。对教育机会的合理分配与调节, 实现教育公平公正成为我国城乡广大人民群众日益迫切和强烈的呼声。面临社会转型, 必须采取一系列对策从各种途径来有效地解决弱势群体子女的教育公平问题。这对于实现社会公平的目标和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1 在指导原则上, 要体现整体公平、差别对待和切合原则, 有效利用资源, 高度重视弱势群体子女的教育。
弱势群体子女的教育公平在起点、过程、结果上存在实然的不均衡。从现实层面上讲, 我国的教育资源甚至义务教育资源远未极大丰富, 不能满足社会大众的需求。倘若将教育资源均等的分给每位受教育者, 只不过杯水车薪, 仍然达不到机会的均等, 立足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教育现状, 我们要在整体平等的基本前提下, 相对集中有效地使用有限资源, 全面考虑弱势群体子女的教育问题, 真正的体现差别对待和切合的原则, 这不仅是经济学上效益的客观要求, 也是实现教育公平乃至社会公平的必然价值追求。
3.2 在政策制定上, 政府要适当调整宏观政
策, 缩小地区间经济差距, 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并配以相应的政策法规, 保证弱势群体子女最低限度的义务教育。政府要适当调整宏观政策, 大力扶持农村与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只有经济发展, 地区间的差距缩小了, 教育资源才会极大地丰富, 弱势群体才能相应减少, 最终根本解决教育的公平问题。在现阶段, 特别是1994年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以后, 中央和省级政府更集中形成了各级政府教育的举办责任和财力分配的不对称现状。因此, 建立相应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明确政府义务教育的投资主体地位, 可以有效地减缓地方财政的压力, 从而相应提取部分资源优先照顾弱势群体子女的教育公平问题。
3.3 在具体措施上, 要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
的有益实践经验, 立足国情, 针对各地区弱势群体的实际构成, 采取合理的措施, 充分利用社会各方面资源, 有效解决弱势群体子女的教育公平问题。
在农村贫困地区, 通过周密计划与科学论证, 建立“教育优先发展区”, 通过专项资金的形式优先投资教育, 发展教育。在明确政府投资主体的前提下, 可以广泛吸纳社会各种资源, 扩大教育机会, 确保义务教育。国家多年来一直实施的“义务教育工程”、“对口扶贫支教工程”、“希望工程”、“春蕾计划”、“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已经使贫困地区农民的子女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应该坚持推进。
政府要在确保下岗失业者子女教育机会的前提下, 减免部分甚至全部学费。取消农民工子女借读费用, 按居住地就近入学, 使其享受与本地学生同等的教育机会。对残疾儿童实行免杂费、课本费、住宿费和补助生活费的“三免一补”政策, 使他们能够进入特教学校完成学校教育, 学会一技之长, 具备基本的生存生活能力。在非义务教育阶段, 建立“绿色通道”, 完善各级各类学校的贷、奖、助学金等制度, 确保受教育者从形式公平向实质公平迈进。
各学校要根据学校、学生的实际, 关注弱势群体子女教育问题, 通过开展各项扶助活动, 温暖了颗颗少年心。一是抓品德扶助。青少年时期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 可塑性强, 引导得当, 则成人成才;引导不当, 则耽误一生。学校应以“高尚之思想、自立之志气、文明之公理”的理念, 对学生进行品德扶助。让他们从小就树立爱祖国、爱人民的思想, 积极向上、团结友爱、文明礼貌。二是抓文化扶助。对于弱势群体子女, 学校应统一掌握, 学校领导老师与他们结对子。在班级里, 老师要时时照顾, 给他们“吃小灶”。三是经济扶助。学校应在校内开展“献爱心, 送温暖”帮扶活动, 师生捐款捐物帮助经济困难的学生。同时还把经济扶助工作延伸到校外, 请单位帮困助学, 使一些濒临辍学的孩子被拉回校园。
参考文献
[1]胡一帆.农村义务教育难解之结[EB/OL].中国农村研究网.
[2]朱永新.我的教育理想[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3]王磊.我国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存在的主要问题[J].教育与经济, 2002, 1.
关键词:随迁子女;受教育;平等权;法治思维
一、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的政策法规
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其中“两为主”政策是目前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城市义务教育的主要政策和法律依据。2001年5月,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首次提出“要重视解决流动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问题”,“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采取多种形式保障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两为主”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享受义务教育奠定了基础,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难”的问题逐渐得到缓解。同年8月,北京市人民政府在《贯彻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决定的意见》中提出: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以流入地管理为主,通过安排在公办中小学借读,利用富余校舍及师资条件开办专门学校等多种方式,保证在京合法居住的流动人口的子女接受九年义务教育。
此后,国务院、教育部等相关部门不仅在多个文件中提到“两为主”政策,而且对“两为主”政策一再细化,在此过程中一再强调政府的责任,以求政策效果的实现,“两为主”政策明确指出政府在实施义务教育中的主体地位,这为保证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受教育权提供了重要的保障,凸显了政府的教育责任。
二、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平等权保障的现实困境
1.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机会平等权保障缺失
(1)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读公办学校的门槛较高。《纲要》明确要求各地政府全面取消借读费,消除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辍学现象。《纲要》发布以后,各地的一些公办学校彻底取消了借读费、赞助费。但是多地却制定了严格的借读条件,借读费、赞助费的取消降低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的经济成本,却未能有效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入学机会平等权——多地实际上提高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读公办学校的非经济门槛。
(2)民营民工子弟学校是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的重要方式。近年来,为了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入学机会平等权,多地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读公办学校的比率不断上升。但是,当前日益增长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数量与流入地公办学校的有限容纳量之间的矛盾在很多地方并未得到根本解决,一些地方政府不愿投入教育资源以构建与当地城市农民工需求量相适应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的公办学校保障体系,一些公办学校以各种理由拒绝接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教育水平总体偏低的民营民工子弟学校在很多地方仍是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的重要方式。
2.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条件平等权保障缺失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学校的教育教学设施设备相对落后:作为接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重要平台的民营民工子弟学校,由于缺少当地政府的相关扶持,与城市一般公办学校相较而言,其教育教学设施设备相对落后;即使是接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的公办学校,一般也不是拥有较好教育教学设施设备的优质教育资源,而大多是接近农民工居住地的城郊结合部薄弱学校或乡镇薄弱学校,这些学校的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大多比较落后。这些学校一般面积比较小,教室比较少,操场和活动中心很小甚至没有,体育设施设备和图书资料设施设备等也很缺乏。
三、构建完善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平等权保障机制
1.立法保障是前提
教育法律是配置教育资源的直接依据,教育立法的目的就是将应然性的公民各项教育权利和义务,以实然性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并在法的实现和运行过程中转变为人们具体的、可操作的教育权利和义务,我国现阶段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平等权保障出现的各种问题,与教育立法缺乏可操作性、教育主体法律责任不明、缺乏专门性教育立法等有重大关联。应当制定实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法》,对其教育权利进行特殊保护,以实现其教育平等权方面的实质正义。
2.行政保障是关键
政府是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平等权的基本责任主体,行政手段在实施积极的教育财政政策、建立健全教育体制、为受教育者建设适当的教育场所、提供教育必备设施设备和教师资源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实效性。现行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制约及其将适龄儿童入学制度与户籍制度挂钩,是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平等权保障缺失的根本原因,应积极推进以户籍制度改革为重要内容的城乡一体化进程;推进教育供给制度的改革,有助于流入地政府更有积极性和经费能力以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教育平等权。
3.司法保障是保证
“没有救济就没有权利”,法律救济是实现公民权利的重要保证。受教育权的救济是指当受教育权利受到学校、社会或他人不法侵犯时,受教育者有权要求侵权者停止侵权行为,并有获得补偿与救济的权利。公民教育平等权本质上是社会权,通过司法保障解决公民教育平等权实现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是实现作为积极受益权的公民教育平等权的最有效方式。当前,根据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平等权的侵权主体之不同,其司法救济途径主要包括行政诉讼和民事诉讼。
四、结语
当下,简易民办学校及其中的随迁子女实际上处在正规城市教育结构之外,并没有真正参与作为国家公共福利供给的义务教育机会的分配,而人读公办学校的随迁子女也没有获得真正的成员资格,城市教育机会并没有真正平等地向这一人群开放,作为不利人群的利益亦没有得到真实的回应。“社会公平、正义应该真正落实到关心每个人在社会中应该如何被我们以认为是好的方式来对待。”也正因此,即使有越来越多的随迁子女进人了公办学校,迈向随迁子女真正的教育公平仍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方益权、沙非.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平等权问题研究[N].浙江社会科学,2015-5.
[2]周永坤.教育平等权问题及解决之道.华东政法大学学报[N],2006-2.
教育情况的报告
对我校留守儿童情况,在我校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下,经过仔细的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校现有留守儿童192名,占学生总比例69.8%,其中父母一方外出的学生有41名,父母双方外出的又151名,随迁学生2名。留守学生入学率98.2%,辍学率1.9%。(其中:五年级留守学生43名占75.4%;六年级留守学生39名,占63.9%;七年级留守学生56名,占68.3%;八年级留守学生54名,占72.0%)
二、留守学生在校的学习习惯较差,个性怪异,心理上较封闭,不大愿意与他人交流思想,自理能力差,这与家庭关爱缺失是分不开的。
三、在各级政府的帮组下,中心学校的指导下,社会各界人士的关心下,这部分学生目前能正确认识面临的困难。其中学习困难的学生就有51名,有66名学生被结对帮扶,93名学生享受国家贫困生资助,对留守学生我们都建立了专门的档案进行跟踪调研。
四、留守儿童是国家目前面临的较大的困难,尤其是农村中小学具有的普遍现象。关心他们的生活仅仅只是很小的一方面,还应该对他们的精神状态,心理健康等多方面关心,靠隔代抚养或寄托他人都不能解决,长期以往,将会对国家将来的精神建设构成危害。
杨桥中学
一、农民工的子女受教育程度偏低,其大多数为小学文化程度和初中文化程度。
农民工对“孩子应该上学读书”有一定的认识,也非常支持其子女读书,但是因农务繁忙和对子女上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均认为教学是学校的责任,而与家庭教育无关,家长往往关心的是其子女的成绩单上成绩分数多少,而不重视其子女上学的过程,致使其子女上学压力大,学习成绩差,初中毕业后,均未能继续求学深造。其次,在农村,现在处于外出打工的热潮中,农村子女初中毕业后,不听往来人的劝告,走上打工之路,因而结束学业,待知道理,却无安份学习的心理。
二、农民上进不强,满足于自给自足的生活状态。
三、农民工对国家政策及国情关心不够,对国家政策及国情了解甚少。
据调查资料分析,针对以上问题,我们认为应该:
1、加强农业基础,繁荣农村经济,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农村特色农业,关注农民工生活。
2、加大基础教育硬件设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师资队伍素质。
3、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增开《心理学》课程,从而促进教师、家长与学生之间的互相了解,重视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一)家庭情况及打工情况
1您现在的居住地:_2家庭人数:人3孩子数:人 4您的学历:A本科及以上 B专科 C高中 D初中 E小学及以下
5您现在从事:A建筑行业 B家政行业 C服务业 D运输业 E娱乐场所保安 F学校保安 6您现在的职位是:A零工B工人C钟点工D工厂临时工E经理等管理人员F其他 7您个人的月收入大约有:A1000以下B1000—2000C2000—3000D3000以上
8您家的月收入大约有:A2000以下B2000—3000C3000—4000D4000以上
9您已经打工年,分别在______ ______ ______(地方)打工
10您现在的住房是_A租住房B单位宿舍C自购商品房D其他
(二)孩子受教育情况
1孩子现在在在_A老家 B和您在一起 C在另外一座城市 上学。
2如没在西安上学,原因是什么:
A认为农村教育环境好;B认为城市教育环境好,但经济条件不允许;C城市入学手续太复杂;D打工地点常变,怕影响孩子上学; E其它。
3如在城市(西安)上学,a.入学手续:A简单;B一般;C复杂;D艰难。
b.每学期费用大约多少钱:元
c.费用您能否支撑?A能B不能
d.学校的教学设施及师资您是否满意?A是B否
e.转学次数:次是什么原因?
4您希望让您的孩子上到:A小学 B初中 C高中 D中专 E大学F研究生
5您觉得您的孩子能上到:A小学 B初中 C高中 D中专 E大学F研究生
(三)自己教育子女情况
1子女已经受教育年数:A3年B6年 C9年 D12年E其他
2孩子在______(地方)时间最长,A老家B和您在一起 C在另外一座城市
3孩子在______(地方)时间最短,A老家 B和您在一起 C在另外一座城市
4平时您看A报刊B杂志C书是: A小说B娱乐C技术书籍D其他
一般为A每天B有空就看C很少看D看
5您给孩子书A买过B没买过 是A教科书B小说C科普类读物D杂志
一般_A一个周B一个月C半年D很少E从不买一次。
6您一般和孩子通过什么方式和孩子沟通A很少沟通B管教式C谈心式D其它
7您经常辅导孩子吗?A从不B很少C只要有空D经常E每天
如很少或重不,原因是?A太忙B知识不够
8如果您的孩子说他受到城里人的歧视,您怎么教育他?
A骂他们出气B对着孩子自责C教他不要在乎D教他在学习上努力,自己多争气
9您认为孩子的将来取决于: A命中注定B教育C生活环境D父母影响E自身奋斗
10您有主动和学校老师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吗?A经常B偶尔C从不D被老师叫时
11你认识孩子的任课老师吗A全认识B多数认识C个别认识D不认识
12学校要求开家长会时A经常参加B偶尔参加C从不参加
13您对孩子的最大期望是什么?A孩子的学习成绩好B思想品德好C有一技之长
14如果您目前有一大笔钱,将如何使用?A在城市里买房B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C
回家乡去盖新房子D自己继续上学E出去旅游F还债G其他
15孩子学习成绩不理想,你通常怎么做?A帮助孩子找原因B无所谓C口头批评D打骂
16您对现在的学校怎么看:17您对现在孩子教育最担心的问题是:
18您希望您的孩子长大后在哪里生活 ?你希望孩子有怎样的将来?您希望现在的教育环境
总的说来, 农民外出务工经商造成了事实上的“单亲”家庭与“隔代教育”现象。有些地方父母一方留在家里, 另一位常年在外。笔者在对芦浦的调查发现, 留守父亲或母亲的农活相对于两人都在家里时更多更忙, 他们根本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而父母同时在外打工者的子女绝大部分是由祖父母照顾, 祖孙辈的年龄相差在43岁到71岁之间;再加上这部分农村老年人大部分是文盲, 往往只能照顾孙子们的生活起居, 学习上的事情太多是心有余而力不足。部分监护人连孩子在校读几年级几班, 班主任甚名谁都不知道。
在笔者执教的芦浦石路小学, 学生100余名, 有60多名学生的父母在外打工。他 (她) 当中有50%的学习成绩较差, 41%的学习成绩中等偏下, 仅有9%的学习成绩较好。
学习成绩还仅仅是农村“留守”子女的教育问题的一个方面。在素质、品质教育和个性培养方面, “留守”子女也存在许多令人担忧的问题。我的两位在外打工的亲戚今年春节从广东回老家过年。他们在外奋斗两年, 钱是挣了些, 但却落下一块心病:他们归来发现读小学五年级的儿子在这两年里全变了。学习成绩一落千丈, 性格变得孤僻、胆小。
实际上, 由于父母双方长期外出打工, 家庭没有称职的监护人, 有些孩子因此变得任性、自私或性格孤僻;由于老人对孙子辈的过分溺爱、娇惯, 部分小孩变得难以管教, 轻者经常逃学, 甚至小偷小摸, 给社会秩序造成不良影响。
随着国家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农村“留守”子女的教育必将纳入各级教育部门的视线, 成为农村教育一项重要内容。笔者在农村任教多年, 对这类学生的教育在工作中也积累了不少经验, 我认为主要要从以下二个方面努力:
一 、重视个别差异, 培养学习兴趣
“留守”学生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 如, 被人欺侮、自惭形秽, 不合理的限制和谴责, 挫折与失败等, 都可能造成情绪纷扰, 影响其学习兴趣。如不及时教育和辅导, 可能养成某种低级的情趣, 使学习成绩一落千丈。因此, 根据学生个别差异, 有针对性地调适情绪纷扰, 纠正不良情趣, 是培养“留守”学生学习兴趣不可缺少的工作。
学习目的性教育, 是学校一项经常性的工作。只有当兴趣与其奋斗目标及人生理想结合起来的时候, 他的兴趣才会由有趣、乐趣发展到志趣;而这样的志趣才具有更大的自觉性和方向性, 有更大的推动力量。为此, 应注意做到以下三点:
进行理想教育。研究和实践经验证明, 采取生动而适合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教育方式, 可以成功地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 通过以“知识在祖国建设中的作用”、“知识就是力量”等为主题的班会, 多向学生介绍一些古往今来杰出人物为实现崇高理想勤奋学习、立志成才的故事, 使他们认识到学好知识的目的和重要性, 从而树立远大志向, 并脚踏实地地学好知识。
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教师不仅要强调学习的社会意义, 而且强调学习对个体本身的价值, 使之体会到学习是一种追求精神生活上的富有, 学习是愉快的享受。青少年容易接受新事物, 一旦认识到学好某门功课的重要性, 就会下决心非学好不可。如有位学生说:“我从小就对写作感兴趣。在我看来, 当作家能写一手漂亮的文章, 在报上发表, 很了不起, 更是一种快乐。”这位学生的语文成绩很好。明确每节课的具体目的和知识的实际意义。教师还应在每章、每节课的开头, 生动具体地阐明这部分内容的目的和要求,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在石路小学任课时, 教每个单元、每上新课时总要精心地设计导言。导言形式多样, 有时是一个小故事, 有时是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 有时甚至是一个谜语。
要有明确而强烈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对学习兴趣的形成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根据有关调查表明, 如果学生对某门课程具有浓厚兴趣, 一般都能明确说出自己学习的目的, 甚至自己的需要, 说明为什么喜欢这门课程, 以及这门课程有什么意义等。因此, 教师应在教学中使学生了解所学知识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的作用及其社会意义。即使对于抽象的理论课题, 也应该间接地与实际需要联系起来。因为只有当他知道了学习的具体意义时, 才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学习愿望, 增强学习兴趣。
二、矫治不良性格, 培养高尚情操
现实生活中, 属于性格障碍的学生是极少数, 而有不同程度的性格缺陷的“留守”学生却相当普遍。据我对石路小学60多名“留守”子女的抽样调查, 发现大部分学生具有抑郁、自卑、怯懦、孤僻、对立、破坏等性格缺陷。因此, 矫治学生的不良性格, 培养高尚情操, 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而上述性格缺陷的学生中, 自卑和孤僻两种最多。
造成自卑性格的原因比较复杂, 既有个人生理、心理方面的原因, 也有家庭、学校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例如, 家长动辄就训斥子女“蠢驴”、“笨猪”、“朽木不可雕也”, 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 导致自卑;教师把注意力专注于学习成绩好的学生, 无意中会造成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的自卑心理;同学间对个别差异的评头评足, 说长道短, 也会增加一些学生的心理压力, 诱发自卑心理。
为了矫正自卑性格, 教师应要求学生做到:正确评价自己。人贵有自知之明。所谓自知之明, 即不仅能如实地看到自己的短处, 也能恰如其分地看到自己的长处, 切不可因自己的某些不如人之处而看不到自己的如人之处和过人之处。正确地表现自己。有自卑性格的学生, 不妨多做一些力所能及、把握较大的事情。正确地补偿自己。为了能克服自卑, 可以采取以下两种积极的心理补偿:一是“勤能补拙”;二是扬长补短。教师完全可以利用上述规律, 帮助学生扬长避短, 以逐步增强自信, 克服自卑。
性格孤僻学生的主要表现是不愿与他人接触, 对周围的人常有厌烦、鄙视的心理。这种学生还常常表现出神经质的特点, 孤僻性格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则可能与幼年创伤经验有关, 如在不健全的家庭中长大;或家庭管教过于严厉。二则可能时常受到不公正的待遇, 甚至遭人嘲笑、欺侮。三则可能是由于人际交往中遭到挫折, 因而感到心灰意冷, 等等。
为了矫治这类学生的性格缺陷, 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做到:主动与人交往。与同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关键在于你自己。为此, 可以从最简单的主动与同学打招呼做起, 每天都能主动地与同学愉快地聊天。多多参加活动。多多参加各种文娱、体育、社交活动, 不要老是把自己关在屋子里, 或束缚在单独活动的小圈子里。深交几个同学。要选择几个同学深交下去, 并珍重同学间的友谊。主动关心别人。善于在别人需要帮助时主动给予帮助, 对于同学、朋友要经常给予注意和关心。
社
会
实
践
报
告
姓名:
班级:
院系:
关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一、实践目的。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围绕解决“三农”问题和增加农民收入,全国各地大力发展劳务产业,广大农民纷纷进城务工就业。随之而来的人口迁移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尤其是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日趋突出。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流动人口超过1.2亿,随父母进城的农民工子女则有近2000万。他们当中,失学率高达9.3%,近100万名适龄儿童不能及时入学。有学者认为,这100万游荡在城市街头的失学农民工子女,他们耽误的不仅是自己的前途,还会成为未来社会的“定时炸弹”。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亟待引起各方重视和尽快解决。
二、实践调查内容。
1、农民工子女教育的现状。
进城的农民工子女一般指6至14周岁,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有学习能力的流动人口。他们就读的主要途径有四种。
一是借读公立学校。这是城市农民工最愿意接受的形式,但其家庭得交纳一定的借读费、赞助费,目前进人此类学校的人数不是很多。
二是进人正规民办学校或私立学校学习。这类学校符合国家的办学标准,得到政府教育部门的批准,办学条件较好,教育质量也高,但进入这类学校需要较高的收人支撑,一般农民工子女只能望而却步。
三是进人专门为农民工子女开办的学校,这类学校由政府批准建立,教学设施和教育质量往往高于农民工子女流出地的公立学校。由于交纳费用比较低,打
工子弟学校成为很多流动人口密集的大城市解决流动少年就学问题的一种主要形式。但是教育质量令人担忧
第四类也是重要的一类就是非正规农民工子弟学校,这类学校往往被视为“非法”,它们尽量避开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的视线而成为“地下学校”。它们的办学条件比较简陋,部分教师素质较低,教学质量良莠不齐,可是费用较低,就读于这类学校的农民工子女的绝对数量是巨大的。
综合以上所述,以上四类学校是农民工子女就读的主要途径,都存在各自的问题。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现状真的很让人担忧。很多农民工子女仍然得不到正规、合理的基础教育,使得他们和城市孩子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2、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成因。
近年来,农民工子女教育难的问题,虽然逐步引起了各级党委、政府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关注,教育部门及有关部门也做了大量工作,但还是收效甚微。那么,原因何在呢?一是长期形成和执行的“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义务教育体制,致使地方政府职责不明确,管理不到位,办学经费不落实。二是现行户籍制度与人口流动需求不相适应、不够协调,导致了农民工子女就地接受教育需要支付高昂的借读费和赞助费,“流动儿童少年就学以流入地管理为主”的政策较难操作。三是教育公平发生偏差,部分学校和教师歧视农民工子女学生,非法无情地剥夺了农民工子女学生与城市学生同等的一些受教育权利。四是农民工子女学校办学条件差、师资弱、流动性大,办学合法化问题很难解决。五是农民工收入较低,大部分还生活在城市贫困线以下,面对城市学校尤其是公办学校昂贵的求学成本,他们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把“望子成龙”的迫切心情无奈地藏于心间。
3、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建议。
首先改革户籍制度。户籍制度本身要改革创新,取消不合理的户籍制度,取消对进城农民工子女的限制,加快我国现行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实现城乡公平,地区公平的国民义务教育制度。
第二,建立和健全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工作制度机制。其中一些发达国家的做法也许能给我们某种启示。例如,在法国16岁以下的适龄儿童,无论国籍是否为法国,都能够享受跟当地孩子同样的教育机会和权利,没有任何差别,不管这些儿童有没有合法的身份。法国人的观念是,对社会来讲,这些外来人口既然来了以后更有可能在这里,教育是最好的融入渠道,同时现在让他们受教育也避免了未来可能产生的失业,犯罪问题。这就对移民子女给予了一视同仁的教育机会,坚持了公平性原则,同时也避免了未来可能产生的一系列社会问题。
第三,解决法规与政策实施之间存在的矛盾。农民工流入地政府有能力也有义务为农民工子女提供义务教育机会。农民工流入地政府有能力也有义务为农民工子女提供义务教育机会。流入地政府要制订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收费标准,减免有关费用,做到收费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通过减免费用,免费提供教科书等方式,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工子女就学。
最后,加大公办学校投资力度,适当放宽条件,保证农民工子女入学的广度,农民工子女上学以流入地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加快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建设。
三、实践体会。
这次通过抽样调查的方法,调查了农民工家庭的状况,取得了很大的成果,获得了丰富的资料,培养自己的组织能力。但效率比较低,时间花费较久,有待改进。
1、您的性别______
A.男B.女
2、您的年龄______
3、您的文化程度是______
A.本科及以上B.大专C.中专E.初中D.高中F.小学及以下
4、在您上学期间,平均每年教育花费占您家庭收入的______
A.10% 及以下B.10%~20%C.20%~30%D.30%~40%E.40%~50%F.50%及以上
5、您觉得您的家人对您读书考学重视程度______
A.十分重视,只要我努力,尽全力供我读书考学
B.比较重视,会花钱供我读书
C.比较不重视,读不读书都行,不想出很多钱供我读书
D.一点都不重视,不鼓励读书
E.其他
6、您对读书考学的态度如何? ______
A. 很重视,一定要尽全力把书读好
B. 比较重视,学习差不多就行了
D. 不重视,我就不想读书
7、您认为农村人受教育的机会大吗?______
A.大,因为他们特别勤奋,只要成绩好,会有好心人帮助的B.不大,因为生活费和学费昂贵,农村人支付不起
C.很小,因为他们的起步就比别人慢,学校教学条件落后
8、您觉得减掉农业税和免除农民子女受义务关系______
A.很大,减少了很多支出
西墙
C.很小,一点点,解决补了什么问题
D.其他B.没用,因为现在贫富差距一样在增大,物价又普遍上涨,只是在拆东墙补C. 比较不重视,家人让我读书我就读些吧,我自己无所谓
9、您认为大部分农村学生辍学打工的原因是______
A.厌学情绪严重,读个初中毕业,能够打工就满足了
B.家里贫困,没有能力支付其念高中、专科等高等教育
D.读书没有用,不如打工实际,还有现钱赚
C.他们基础比较差,读书不突出,所以就去打工了
10、您对农村学生不上学而去打工的现象怎么看______
A.不应该,读书是他们的出路
B.应该,应为家里穷,要早日当家
C.很难讲,对他们先发展与先生存之间难以取舍
窗体顶端
11、您认为农村学校(幼儿园、小学、中学)______
A.很好B.比较好C.比较差D.很差
12、您认为农村学校的教师的综合素质______
A.很好B.比较好C.比较差D.很差
13、您认为影响您受教育水平进一步提高的原因_____
A.家庭经济上的原因导致我无法进一步读书
B.观念上的原因,我自己认为读书不是那么有用,不想继续读书。
C.其他人的阻碍,比如家人等认为读书没用,不让我继续读书,非本人意愿
D.其他 [详细]
14、您对您现在的受教育程度感到是否满意?______
在农民工融入城市的问题上,或许户籍制度改革的推进给了农民工扎根城市的一片天空,城市里的就业机会使得农民工大量进入城市,但这并不等于农民工就能长久地、安心地融入城市。农民工子女能够获得平等的教育机会是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共同心愿,子女教育的无忧是农民工持续融入城市的不竭动力,子女的健康成长则是巩固城乡统筹发展成果的根本保障。相信只有子女的成长、教育等问题得到妥善的解决,才能给农民工一颗真正融入城市的种子,一种真正融入城市的动力,一份真正融入城市的信念。
2 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意义
2.1 为下一代成长创造条件是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共同心愿
人口的正常流动,特别是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所取得的重要成就之一。农民工的大量进城,伴随着农民工子女的大量进城,他们不仅数量庞大而且增长很快。目前,中国进城就业的农民工数量从改革开放初期的几百万人增长到了2亿人,他们的子女有7 000多万人,其中1 400多万人是随迁子女,5 800多万人是留守儿童,约1/5的孩子是在城市里成长。4 000多万名农民工子女的年龄在14周岁以下,每8个城镇儿童中就有1个是流动儿童[1]。
无论是老一辈农民工还是新生代农民工,选择留在城市就业或是创业,除了增加收入,增长见识,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外,更重要的一个奋斗目标就是为自己的下一代创造更加良好的成长空间,尤其是物质条件。与第一代农民工多数将子女留在农村接受教育的情况不同,新生代的农民工更期望能够扎根城市,多数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留在城市里接受教育。农民工进城后普遍关注子女的成长问题,即子女的教育问题,他们都希望自己能为子女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同时也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在城里接受与城里人一样的教育。
2.2 子女教育无忧是农民工持续融入城市的不竭动力
尽管目前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对农民工子女教育有明确的要求,但是很多地方至今还没有将进城农民工子女纳入当地义务教育体系。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难,成了阻滞农民工融入城市的障碍,也成了当前中国义务教育新的难点和薄弱环节。导致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3个。
(1)深层次上是社会二元结构在义务教育上的反映。
国家的教育经费更多地偏向于城市的义务教育,在师资的力量方面及学校的设施方面,城乡之间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2)政策层面上是教育政策公平性的问题。
教育政策的公平性要求公共教育资源应该向处境更为不利的儿童群体倾斜,确保各个阶层受教育的群体和个体的受教育权利能够相对平等。但在政策实施的过程中这种公平性并没能完全得以体现。
(3)直接的原因是义务教育阶段实行的分级办学、分级管理。
由于义务教育阶段的经费由地方政府负担,而流动儿童在没有当地户口的情况下,就无法享受到由当地政府所负担的教育经费。加之各个省市在义务教育的学生经费划拨、师资的配置、学校的设置布点等总体规划上,仍然是以户籍人口为基础,所以流动儿童也就被排斥在了总体的规划之外。
农民工的子女能否得到良好的教育关系到农民工是否能够在城里长期的生存,并持续的融入城市。子女是父母的未来,也是父母的希望。农民工在用自己的双手为城市创造财富的同时,也希望城市能够为他们提供相应的回报,这种回报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能够较好地安排子女的教育。子女教育无忧不仅能够坚定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决心,也能够为城市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
2.3 子女健康成长是巩固城乡统筹发展成果的根本保障
农民工架起了城市与农村直接沟通的桥梁,他们既是现代城市的建设者,同时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生力量。而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不仅是城乡统筹矛盾的一种集中反映,而且是“三农”问题能否持续解决的核心问题。
社会二元结构造成了农民工的子女有的留在了农村,有的留在了城市,绝大多数的孩子都不得不面对国家制度安排带来的问题:没有跟随父母来城市的农村留守儿童无法正常的享受家庭温情,要面对亲情的缺失;跟随父母进城的子女无法平等地享受教育资源,要面对制度的缺失。由于长期的城乡隔阂,使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的孩子在生活方式、心理感知、话语体系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异,同在一所学校,农民工子女极易受到城市孩子的排斥,甚至是冷嘲热讽,造成自闭、强迫症、心理不平衡、不适应、人际关系紧张等心理问题,甚至产生对社会的对立感、仇恨感,这些心理问题极易诱发心理危机,若不及时调控就会出现反社会行为,破坏社会的稳定。由于农民工的工作流动性较大,导致其子女也不得不跟着流动,无法避免的会因为缺课、对新环境的不适应等造成成绩不理想,产生自卑、自我评价低、缺乏归属感等心理问题。由于不能受到应有的教育、无法跟上正常的教学节奏甚至无法完成学业,一些农民工的子女若没能够获得谋生的基本技能,在走上社会时就很难有效地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甚至会反其道而行之,误入歧途,以致破坏社会和谐。
3 结语
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所呈现出的不单单是教育领域内的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处理和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是一个关乎青少年能否健康发展、农民工家庭的教育水平和文化素质能否提高的问题;其次是一个关乎教育公平、社会公平与法治原则能否体现的问题;是一个关乎我国劳动力资源的整体发展后劲以及和谐社会建设水准的问题;也是一个关系到“三农”问题的最终解决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如果问题能有效解决,不仅有利于农民工子女健康的成长,也能为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培养出高素质的接班人,能够坚定农民工融入城市的信心,以致巩固城乡统筹发展的成果,为城乡一体化建设源源不断地注入新鲜血液;反之,则会带来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诸多心理问题,最终导致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从而阻碍城乡的统筹发展。
摘要:分析了农民工子女在城市中的教育现状,阐述了农民工子女获得平等受教育的意义,探讨了农民工子女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因素,指出了改善农民工子女教育现状是城乡统筹建设发展的根本保障。
关键词:子女教育,农民工,融入,城市
参考文献
调研报告
第五组谭红娟近年来留守儿童的教育一直是个棘手的问题。农村留守儿童群体是我国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过程中所带来的附属产物。由于现阶段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社会保障不健全等客观因素的存在,加上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及有效的教育、引导和管理。留守儿童往往在心理上产生一种不适应感,严重的则会导致心理畸形发展并在行为上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越轨现象。农村小学中,总有一些特殊学生——他们的父母是外出务工人员或离异家庭。他们思想偏激,学习上困难较多,人际关系紧张。要么内向、孤僻、不善与人交流;要么脾气暴躁、冲动易怒;或者过分淘气,故意做出一些特别的举动引起老师的注意,一遇到挫折就垂头丧气而一蹶不振等等。
一、总体现状
绝大多数留守儿童是单亲监护或是隔代监护。从总体情况看,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多数是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近亲属。大部分的留守儿童随祖父母、外祖父母一起生活。一部分是单亲家庭,一部分甚至是由其他人担当监护人。隔代抚养情况较为普遍。
二、面临的问题 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学习介入过少。一方面,打工父母总体期待过低,部分家长潜意识里认为,农村孩子学业有成的机率不高,对孩子的学习总体期望值较低,缺乏硬性约束。将孩子的学业定位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上,将孩子的前途定位在外出打工上。另一方面,多数留守儿童和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等祖辈生活在一起,只有少数委托其他亲戚或熟人监护或自己监护。作为一个特殊的监护群体,这些老人普遍年龄大身体差,特别是文盲比例较高,同时,他们还要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根本没有时间、精力和能力,也不会刻意的去关注孩子的学习。并且由于年龄一般相隔近50岁,与留守儿童思想观念差异极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教育管理上弊端较多。同时,隔代监护中溺爱现象也比较严重,祖辈对孩子的要求几乎百依百顺,致使孩子养成了许多不良的行为习惯。另一部分,许多亲戚熟人对照管的留守儿童则关心不够,或者只关心物资生活方面,在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精神上的关心给予的不多,使留守儿童很容易放松自己,对学习不放在心上。因此,造成了留守儿童大多在学习上缺乏自觉性、主动性和刻苦钻研精神,学习成绩呈现波动大或严重滑坡现象。这就是造成了留守儿童在学业上的失衡。另一方面,由于年龄小,自律
能力不强,容易受外界和其他人的不良影响。在加上亲情缺失、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管理不到位,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采取迁就、认可的态度,造成行为偏差。父母由于常年在外,长期和孩子分离,很多孩子缺少关爱,缺乏交流沟通。导致亲情缺失,监护不力。致使一些留守儿童软弱无助,自卑封闭,逆反心理严重。有的学生在学校不能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迟到、旷课、打架等行为;由于缺乏正确的人际交往观,与社会上的“小混混”混在一起染上不良习惯。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了诸多不良的影响。
三、解决之道首先,家长努力承担起教子之责,加强沟通和交流,树立正确道德观。营造良好的家庭教养环境。良好的亲子关系是一种无法代替的教育资源,也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关键。出门在外的父母可以通过电话、探亲等方式经常与子女进行感情交流,倾听子女的心声,询问他们的学习情况和心理变化,积极鼓励他们的点滴进步,对于他们的成长给予赞扬,及时对他们的错误进行批评教育,真正的从各方面去关心子女的成长,使他们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同时,全力支持子女的教育,保证其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将子女的身心健康发展放在首位。其次,完善学校教育,构建学校监督网络。
对于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体,学校除了知识的传授和学业的管理外,要给他们更多心灵关怀。以多种方式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的消极影响。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大力开展关爱留守儿童行动宣传教育,不断优化留守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的社会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宣传实践活动,加强对外出务工父母和留守儿童监护人的教育引导。再次,政府也要多关注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而温暖的氛围。让他们感受到一个大家庭般的温馨。
四、总结
教育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有着不可动摇的重要地位,我们党和政府也十分重视,而小学阶段是培养良好的习惯和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黄金时期,因此打好小学教育的基础,对今后中学、大学的学习将起到极大的作用。而从近几年的情况看,政府对义务教育较为重视,投入也是越来越多,农村小学的整体面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进一步了解农村小学教育发展情况,我深入部分乡镇进行了调查,从调查情况看,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学校规模小,硬件设施落后
尽管目前农村小学在校舍及硬件设施配备上虽然已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与城市小学相比差距仍然很大。由于农村教育经费有限,很多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大部分农村小学微机室、多媒体教室缺乏或不完备,图书馆的书籍数量少且陈旧,体育器材也很贫乏,很多设备仅仅是摆设,坏了也因经常缺乏资金无法买新的。
二、教师的业务水平不高,工作负担重
1、教师负担重。在我们农村小学中,年纪偏大的教师较多,这些教师教学经验丰富,但教育方式落后,教学质量存在很大问题。由于农村信息相对闭塞,与外界的交往不多,造成小学教师的教育观念滞后,教育教学能力不强。多数教师依然是用“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书”的传统方法来完成教学,而学生的“学法”仍是“听、写、读、背、考”的五阶段式。这种原始落后的教学方式,不但不能适应当代教学的需要,而且加重了师生负担,消耗了他们大量时间和精力,取得的却是事倍功半的教学效果。同时,农村家长为生活所迫纷纷外出打工,使农村家庭教育的缺位现象严重。把本应由家庭、家长承担的教育责任全推给教师和学校,要求教师在学习上、生活上给予这些学生更多关心和照顾,这无疑加重了教师的负担。
2、教师思想观念落后。部分老教师受固有传统教学思想影响严重,习惯于运用传统教学模式,存在思想守旧、观念落后、改革创新意识不强、有畏难情绪的现象,缺乏实课程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中很自然地还走传统教学的老路,影响着教育质量的提高。
3、教师问题
调查发现,相当数量的教师对生活表示不满意(51.8%)和比较不满意(7.8%),感到压力很大。我总结了一下,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一)不合理的农村教育编制导致农村教师的工作量很大。
(二)尽管近些年来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积极推进实施着新课程改革,但谁都清楚高考制度不改革,老百姓认可的还是能真正改变孩子命运的考试分数,升学率
也就关乎学校生存。面对动辄“下岗”“走人”的内部管理体制,老师们为了保住“饭碗”,感觉压力很大。
(三)教师培训落后。做好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素质势在必行。教师观念的更新,教材和课程标准的把握,更多要依赖于教师培训工作。可是,目前农村学校普遍存在选送培训和校本培训不到位的现象。很多学校的教师外出就会影响校内教学。其次在于学校办学经费紧张,缺少培训经费。校本培训不到位,主要原因在于学校学科教师数量不足,缺少校本培训的师资和条件,开展专业培训和教学研究很难形成氛围并保证质量。
(四)最近几年教育部门出于维护学生权益考虑,对老师限制很多,然而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学生个性越来越强,纪律越来越差,暴力倾向突出,打架斗殴时有发生,谈恋爱的越来越多,教师对学生的组织与管理难度也越来越大。同时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学校和社会越来越关注学生在诸如被敲诈、勒索、恐吓等人身、精神方面被伤害的问题,这使得老师们经常“提心吊胆”“如履薄冰”。
4、教师自学自研落后。新课程强调学科教学内容要具有开放性、交叉性、整合性、综合性,教师传统的专业知识储备已经不能满足实施新课程教学的需要,教师必须加强自学自研,不断“充电”,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把加强自学自研作为职业发展的需要来对待。可是,农村学校由于受地域、经济、硬件等条件限制,可供教师获取知识
和信息的资源极为有限。许多学校没有网络,缺少图书。有限的图书得不到及时更新,多数已经过时。教师自学苦于没有资料可学,自研苦于没有资料可查,搜集资料,完善知识结构,改进教学策略受到影响,解决教学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缺少辅助资料。另外,由于学校学习资源的限制,教师外出培训成果在校内得不到巩固练习和及时消化理解,不能内化和深化,久而久之,出现培训成果的流失。教师自学自研的落后严重影响了教师专业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
三、学生问题
学生自主学习的现状与思考,在调查学生的学习态度或学习主动性方面,大部分学生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但学生的学习目标大部分是家长、老师压出来的,成绩认可高,重视分数的达80%。在所学课程中,选择英语最薄弱的学生比例最高,占了47.67%。然而对于“你想如何提高”这一问,我原先设计了“自己复习巩固”,“请家教”,“参加培训班”和“其他”四个选项,结果有56.3%的同学选了其他,询问后发现学生们想到的更多方式包括家长指导,向同学、老师请教等等。调查表明,46.1%的农村学生在平时能努力学习,并持之以恒,但也有34.5%的农村学生平时学习没有规律,主要靠在考前加班学习来应付考试。
通过和学生们接触,结合自己的经历,我觉得制约农村学生学习进步的主要因素是农村小学生学习易受外界因素 的影响,需要不断督促才能认真学习。学生们将学习效果不理想主要原因归于学习方法有待改进,但由于59.3%的农村学生一般都要承担部分家务劳动,难以保证他们拥有充足的学习时间。此外,农村基础教育条件较差、学习资源匮乏、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落后等问题也严重制约着农村学生的学习。
四、家长问题
在回答“你觉得所在地区教育状况如何”的问题时,75%的家长选择“一般”,25%的家长认为“较差”。可以看出,很多家长对当地教育状况并不满意,不满足于当地教育,就将孩子送往城里上学。
当问及“您对孩子在校表现情况了解程度”时,只有17.5%的家长表示很了解,而选择“基本不知道”的占20%。然而在回答“对孩子学习上关心程度”时,却有58.75%的家长表示很关心。这其中似乎存在着矛盾,即对孩子在校表现基本不知道又何以说对孩子学习很关心呢?对此我询问了部分家长,原来很多家长认为对孩子学习成绩的关心即是对孩子学习关心的全部表现。
对家长问题的一些思考:
(1)家长没有家教意识。绝大多数家长认为教育就是在学校读书,学生有问题就是学校教育的问题,把自身臵之于外。
(2)家长没有教育能力。绝大部分家长最多只是初中水平,而且又不是从事教育职业,就是他们重视家庭教育,其能力也是相当有限的。
(3)家庭影响大于学校。家长们希望孩子们能考出去“将来出息会大一点”,“将来不再去忙土地”。但也许是条件、思想上的多种因素,调查却发现没有一个家长有超前教育的想法。
五、素质教育难以实行,课程改革举步维艰
农村教育,一直笼罩在应试教育的阴影里。受大的环境制约和影响,教师们都把学生考高分作为自己的一个重要目标,学校也用学生的成绩作为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唯一依据。音乐体育美术英语等课程虽然开设,但实则难以得到保证,学生的身心难以得到全面的发展,知识面狭窄,观念滞后。
新课程专业引领落后。特别是新课改后,农村教师由于习惯于运用传统教学模式,对新课程的组织实施感到困惑,有畏难情绪,所以,必须加强对教师的专业引领,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动作用和辐射作用。农村学校普遍感到新课程实施的“明白人”太少,力量不足。虽然部分教师参加了一定级别的培训,但是由于受自身素质和群体环境的影响,新课程的转化率不高,不能较好地将培训所得转化为教学实践,很难成为学校实施新课程的骨干和带头人。另外,由于
地域特点,学校课改工作缺乏上级业务部门经常、有效的指导。对课改实施引领的力度不大,制约了农村学校新课改工作的顺利进行。
六、村级小学减少造成学生上学不便
我所调查的一些村级小学,但由于教学条件差,教学设备落后等因素,以及越来越多的家长外出打工,随之把孩子也送到教学质量较好的城镇学校就读,加之计划生育工作到位,因此生源逐年减少,许多学校合并成一所,合村并校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集中教育资源,节省教育开支,实际上并校也并非一件容易的事,它涉及到学生上学路途遥远,伤害部分村民感情等问题,当时并校也是遇到了很多困难,后来由政府出钱给上学超过5公里以上的学生每年每生150元的交通补贴,并校才得以顺利成功。但目前农村小学不提供住宿,这就造成了部分家比较远的学生上学的不便,小学生年龄小,每天来回跑不仅浪费时间,而且学生的人身安全也难以得到保障。可是要住校,学校又无宿舍。
七、城乡差距越来越大
在教学水平上农村小学是无法与城镇小学相提并论的,而且差距越来越大,归结原因大致有5点:
1、硬件方面,即教学设备简陋,无法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
2、软件方面即师资力量薄弱,农村各方面条件都差,年轻的毕业生大都不愿到农村任教,教师平均年龄较大,知识结构相对陈旧,工作也缺乏年轻人的激情与活力。
3、家长素质较低,督促孩子读书的意识淡薄,有的甚至是抱着让小孩呆在学校省得他在身边闹或四外乱跑的想法把孩子送进学校的。
4、孩子天性爱玩,在缺乏适当的外部压力的情况下,不会自发地产生学习的兴趣。
5、现在社会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大专院校的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现象很普遍,而这时许多同龄的打工者已能基本维持自己的生活了,许多农民就会认为“读书无用”、“多培养一个大学生,就多出一个贫困户”,这种认识和环境的存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会慢慢减弱。
综上所述,当前农村由于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农村教育的发展举步维艰,令人难以乐观。农村小学教育占了义务教育的半壁河山,必须高度重视它所存在的弊端。基础教育不扎实,教育的发展也就只能成为一句空洞的口号。其问题的解决也是实现教育公平、均衡的必经途径。否则,就相当于丢掉了小学阶段的大多数,丢掉了整个基础教育的基础,也就谈不上什么全民素质教育了。因此,农村教育必须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更不应该成为被社会遗忘的角落。“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真正要做到何其难也!只有采取措施彻底改变农村孩子接受条件最差的学校教育 的现状,加强和牢固基础教育链条上的薄弱环节,才能促使农村小学教育走出困境,才能为农村基础教育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推动农村教育的发展。
一、调查范围:四川省仁寿县于承乡于承初级中学的部分中小学生和教师
二、调查方式:走访调查,抽样调查
三、调查时间:2014年1月—2月
四、调查目的:深入了解农村教育现状,分析问题的根源所在,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为以后的就业择业打下基础。
五、调查的主要内容:
一、农村教育现状
通过对于承初级中学的部分中小学生和教师的调查,我发现了一些问题。例如农村义务教育的情况,教育质量及教育设备的情况,师资力量的情况,还有教育观念和学生接受教育的态度情况等等,这些问题都是影响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农村教育虽然迅速发展,但农村教育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的矛盾日益凸显。我认为主要是经济的不发达导致教育的滞后性。
二、农村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1、陈旧的教育观念根深蒂固,管理观念落后。
(1)学校教育目标不明确,大多数学校只是注重知识的传授,过于注重应试教育。不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将培养出一批没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大学生。
(2)通过同学的反映,我发现诸多问题,比如学校管理理念落后,管理方法和手段过于老套,不能适应教育发展的要求。
2、由于我们镇经济落后,导致教育经费短缺,办学条件差。(1)由于教育经费短缺,导致一些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差。
由于农村教育经费短缺,教师待遇低,而且又没有保障,致使教师队伍不稳定,严重影响了农村地区的教育水平和教学质量。
(3)学校的教学设备落后,老师通过传统的黑板授课。据调查的同学反映,黑板式教学效率较低,同学不能完全吸收课堂上的知识。
3、农村教育发展不均衡 农村、城镇教育发展不平衡。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相对于城镇来说比较落后,农民收入少,地方财政困难,国家经费投入不足导致了我国教育在城乡之间发展的不平衡。主要表现在教育经费、教育设施设备以及教师队伍的数量与素质等几个方面。
三、对农村教育的改革措施
首先,国家要加大对农村教育资金的投入,政府不能只空喊口号而不付出实际行动。然后,要缩小农村与城镇教育发展的差距,建立农村教育经费的保障机制。农村教育比城镇教育发展滞后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农村教育经费不足所致。因此,怎样建立一套完善的农村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是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保证教育的公平性,实现其协调发展的关键。其次,提高农村师资质量,国家采取必要措施,鼓励高等师范院校毕业生到农村学校任教,同时解决农村教师向城市单向流动的问题。加强农村在职教师的再培训,注重提高教师的教育素养和教学水平,全面提高农村教育教学质量。再次,国家投入一定资金,建立较为完善的农村中小学校舍及教学设施设备维护、改造和建设保障机制。比如,按规定给学校划拨扩建、新建校舍所必须的土地,将专款专用的资金及时足额地发放下去,以保证农村学校硬件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
六、调查总结
通过将近一个月的走访调查,我对农村教育现状有了一定的了解。对于农村教育我们不能只看表面现象,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虽然 中国基本普及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大多数农村孩子背上了书包,农村教育问题得到一定的解决。但是透过表面的“达标”我们不难发现,农村的教育状况并没有登上一个“新的台阶”。由于贫富差距,地区差距,一些上学难的问题并没有彻底地根除,旧问题的残留遇上教育的改革,一些问题似乎更突出的表现出来了,只是形式不同于以往。
一项可能影响上亿人“安家落户”的政策今天出台。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提出,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取消农业和非农业户口区分性质;建制镇和小城市的落户限制将全面放开,中等城市的落户限制也将有序放开。这标志着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开始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意见》明确,改革的目标是,“到,努力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意见》同时提出,结合随迁子女在当地连续就学年限等情况,逐步推行随迁子女在当地参加中考和高考(微博)。此次户籍制度改革,对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有何意义?对毕业生就业、随迁子女入学等有何影响?在今天举行的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上,公安部、教育部(微博)等八部门相关负责人,就这些社会关切的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打破“农业”和“非农业”二元户籍模式―
居住证持有人享有同等的基本公共教育权利
《意见》提出,“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取消农业和非农业户口区分性质”。这意味着我国实行了半个多世纪的“农业”和“非农业”二元户籍管理模式将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不再以“农业”和“非农业”区分户口性质后,如何逐步剥离与户籍相挂钩的包括教育、就业在内的社会福利,是此次改革的焦点和难点所在。
对此,《意见》进行了解释:“进一步调整户口迁移政策,统一城乡户口登记制度,全面实施居住证制度,加快建设和共享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稳步推进义务教育、就业服务、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全部常住人口。”
根据《意见》,我国将建立居住证制度。公民离开常住户口所在地到其他设区的市级以上城市居住半年以上的,在居住地申领居住证。“居住证持有人享有与当地户籍人口同等的劳动就业、基本公共教育、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计划生育服务、公共文化服务、证照办理服务等权利;以连续居住年限和参加社会保险年限等为条件,逐步享有与当地户籍人口同等的中等职业教育资助、就业扶持、住房保障、养老服务、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等权利,同时结合随迁子女在当地连续就学年限等情况,逐步享有随迁子女在当地参加中考和高考的资格。”
【关于农村子女受教育问题调查报告】推荐阅读:
关于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调查问卷09-19
关于农村教育问题问卷06-13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问卷07-15
关于农村义务教育情况调查12-02
关于农村基础教育现状调查报告11-21
关于解决农村教师住房问题的建议10-08
关于解决农村代课教师,民办教师遗留问题06-08
关于新农村建设环境问题的对策性思考06-15
关于王益区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的探讨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