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

2023-02-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

加快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步伐

编者按: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吉林省时提出:“从全国看,吉林省处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第一方队,要走出一条集约、高效、安全、持续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争当农业现代化的排头兵。”一年来,吉林省的“三农”工作以“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目标为统领,在现代农业三大体系建设、农业供给侧改革等方面,可谓亮点纷呈。

为了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一年来,全省各级农业部门以总体规划为基本遵循,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狠抓标志性、引领性、示范性任务落实,集中力量,全力攻坚,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

推动土地确权和规模经营

稳步推进土地整省确权登记推进试点。开展了清查实测2900多个村,完成测量地块357.9万块。14个率先示范县(市)入户调查、外业实测、内业处理和确认公示等任务年底前完成。积极探索推广形式多样的规模经营模式。

各地各部门对推进规模经营都进行了有益探索:

——省供销社土地流转和托管服务达到41.6万亩。其中,全托管17.7万亩,半托管20.1万亩。

——公主岭市设立了现代农业引导基金,对规范流转土地、实行连片经营旱田3000亩以上、水田2000亩以上、全程机械化作业的给予重点扶持。探索推广土地银行模式,经营土地2.4万亩。引入恒昌集团、中化、大北农等公司流转土地18万亩。

——永吉县积极探索实践了高级会员“私人定制”模式、职业经理人“反租倒包”模式、空心村农民“带地养老”模式、村党支部+工商资本的“村企合一”模式等多种农业发展共赢经营模式。

14个县初步统计,土地托管经营7103个,经营40万亩;企业+合作社+农户经营6165个,经营48万亩;土地入股经营11164个,经营2.84万亩;家庭农场经营7804个,经营95.14万亩;龙头企业经营55个,经营10.76万亩;合作社经营15755个,经营191.56万亩;种粮大户经营39922个,经营248.27万亩;统种分管经营466个,经营8.95万亩。

全力推进农业机械化

启动实施“全国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整体推进示范省”建设行动。继续实施“普惠敞开”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争取国家农机补贴资金16.78亿元,比2015年增加1.68亿元,补贴资金首次超过黑龙江。上半年支持购置各类农机具1.4万台。

启动全程机械化农机合作社装备建设行动,优先在率先示范县等17县,扶持建设全程机械化经营主体230个,累计扶持276个。

集成推广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化技术,在32个县落实保护性耕作300万亩,深松作业1400万亩。

推进水利现代化建设

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加快推进。2016年上半年,启动22项重大水利工程,落实资金93.43亿元,开工14项,完成投资40.87亿元;松花江流域综合治理工程落实资金75.04亿元,开工17项,完成投资34.37亿元;重点水利工程开工3项,落实投资42.52亿元,完成投资19.15亿元。

防汛抗旱扎实开展。累计投入抗旱资金4615万元,维修抗旱井4.72万眼,新打旱水源井1847眼。提前10天进入防汛工作状态,到2016年6月30日全部完成213处江河堤防险工险段的整改加固。抓好34个县山洪灾害防治项目建设,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40万亩。支持旱改水70万亩。

渔业发展势头良好。开展水产养殖面积470万亩,完成水产品产量5.1万吨。开展8个示范区、18万亩稻田综合种养示范,开展渔业增殖放流,放流鱼苗100万尾、移植受精卵3.3亿粒。

建设现代畜牧业

无疫区评估认证工作稳步推进。严格按照属地管理、由县到省、自下而上的工作程序逐级开展自我评估。组成9个无疫区自我评估专家组,进行现场督导检查,共整改软硬件建设问题372个。

大项目建设亮点纷呈。在建畜牧业大项目24个,总投资87.5亿元。开复工的16个,实际完成投资8.68亿元。其中,洮南雏鹰公司现已具备80万头生猪生产能力,存栏生猪9万头;榆树正榆项目出栏肉鸡800多万只;正邦完成投资6.5亿元,建设猪舍47栋。

标准化养殖基地(小区)建设稳步推进。落实政策资金2835万元,扶持建设养殖基地8个,扶持建设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204个。

疫病防控和质量安全形势稳定。全面落实各项综合防控措施,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等五种重大动物疫病做到应免尽免,无重大动物疫情发生。持续加大对养殖环节违法使用“瘦肉精”专项治理。

加快推进园艺特产业

棚膜经济质量提升。新建和改造棚室3万亩,2016年年底可完成5万亩任务。重点推广冬春季不加温正常生产的日光温室,新建新技术日光温室265栋。大力推广芦笋、大樱桃、黄桃等高端果菜。在城市郊区积极发展各种类型采摘园,错季生产适于采摘的草莓、油桃、番茄等品種。吉林市昌邑区、磐石市、长春市双阳区、莲花山区、四平市伊通县等一些园区还与温泉、垂钓、餐饮、旅游等结合,为都市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融合发展提供了有益尝试。

食用菌产业逐步规范。重点扶持珲春神怡菌业等4户企业开展菌棒工厂化生产,主推“黑三、瀚元、玉木耳”等高产优质品种。扶持敦化秋梨沟黑木耳等14个标准化园区建设,在汪清县开展了长白山黑木耳生态循环示范区建设试点。积极推进食用菌品牌建设,完成了食用菌系列地理证明商标申请、区域划定、申报材料等相关准备工作。

“特产之乡”建设扎实推进。评定了黄松甸黑木耳、黑水西瓜、清河山葡萄等17个“特产之乡”。2016年重点扶持了榆树泗河圆葱、洮南黑水西瓜5个“特产之乡”建设。“特产之乡”特色主导产业突出、市场知名度高、经济效益好,已经成为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样板。下一步,将与国家提出的特色小镇建设结合起来,打造成区域特色鲜明、生态环境优良、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特色产业小镇。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意见,研究制定全省贯彻落实意见,提出了20条的政策意见。

启动吉林省乡村旅游示范单位评价、乡村旅馆(农家乐)旅游服务质量等级评定地方标准,创建乡村旅游示范县(市、区)3个、示范点10个,培育最美休闲乡村20个。重点打造吉林市万科松花湖度假区周边孟家村、安图县红旗朝鲜族民俗村和靖宇县花园口镇仁义村为全省乡村旅游示范村。

争取中央补助资金4500万元,在17个县(市、区)实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设施建设项目。启动了龙头企业固定资产投资补助政策,撬动金融机构固定资产贷款资金近40亿元。新建、续建、扩建投资3000万元以上产业化项目145个,预计投资127亿元。

推进科技创新与进步

围绕结构调整、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等重点工作,开展米豆轮作、高产栽培技术、赤眼蜂防治水稻二化螟技术等重大技术、关键技术集成攻关。

发布推介了2016年农业主导品种61个,主推技术22项。遴选农业科技示范户33505戶,建立县级试验示范基地133个,乡级示范基地234个。创建了5个国家级、7个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安排科研经费7600万元支持现代农业项目88个。

进一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建立资源交换与共享机制。深化品种审定制度改革,重新组建了审定专家库,修订了审定标准,调整了实验点布局,完善品种审定绿色通道。起草了《吉林省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建设意见》。争取洮南国家级种子生产基地、品种区域试验站等国家支持项目;争取国家现代种业基金投入3000万元入股吉东种业。种业“事企脱钩”改革已按时限完成。

加快培育职业农民,创新地开展了国外培训和省外培训。目前,赴日本学习的第一个班次共16名新型经营主体(青年农场主)培训考察已完成,收到良好效果。从2016年6月中旬开始,组成10个班次,每班20人,培训时间5天,分别赴陕西、山东、北京、辽宁、江苏等10个农业部认定的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参加培训。对于省内培训,重新遴选建立师资库,开发了教育服务平台和“吉林省农业科技服务”微信服务平台,调整了课程设置,制定了新的培训大纲,切实提高了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培育发展农产品品牌

“吉林大米”已成吉林省农产品的白金名片。明确吉林大米高端品牌定位,主推东部火山岩、中部黑土有机、西部弱碱大米三大系列,梅河小町、舒兰稻花香、万昌长粒香、查干湖圆粒香四类品种。

探索吉林大米产业联盟发展模式。通过组织省际产销对接、加大商超直营店建设、与大型企业合作、完善电商系统等措施,构建线上线下互动、省内省外互联、直营分销互补的吉林大米销售网络。云南省为吉林大米进滇每吨补贴60元,成功入驻北京易初莲花等4个商超系统200家超市、上海吉买盛和农工商等连锁商超779家、杭州物美商超42家超市,累计开设直营店1265家,上半年新增167家。开设网店161个,淘宝中国——吉林大米馆销售大米26.2万件。先后组织70多户企业在北京、上海、成都、杭州、福州、宁波等20多个重点城市举办62场推介会。

“长白山人参”。最具吉林特色的代表品牌。支持“长白山人参”品牌特许运营商,经营店面和产品包装进行了统一设计,建立了品牌产品专卖和连锁营销模式。

培育龙头企业。已经评定了29户企业的95种产品为“长白山人参”品牌产品。益盛汉参化妆品有限公司开发的奢莲系列化妆产品,2015年上市以来备受欢迎,到目前为止实现销售额1.9亿元。

加强基础服务。建立了6个长白山人参良种繁育基地,28个长白山人参品牌产品原料生产示范基地,10个非林地种参示范基地;建立国家级人参标准1个,地方标准42个;在15个省级人参良种繁育基地和长白山人参品牌产品原料基地开展了物联网建设;建立了以抚松参王植保公司为核心的长白山人参种植联盟,以联盟成员为对象,由专家提供全套的生产技术和投入品报务,通过联盟与广东参茸协会、上海神象、深圳布吉农产品销售中心负责人签订了产销合作协议,推动产销对接,引导优质优价。

突出宣传推介。在央视1套、13套、4套、首都机场T2候机楼显要位置、值机大厅LED电子屏、龙嘉机场跨街桥等开展“长白山人参”品牌公益宣传。与凤凰吉林、《中国人参》杂志社联合主办“2016大学生情系‘长白山人参’传媒作品大赛”;在集安市成功举办了第二届“长白山人参”美食大赛。全国109家电视、网络等宣传媒体对活动进行了全程宣传报导。深度谋划“长白山人参”品牌推广策略,与浙江大学CARD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合作,谋划品牌推广方案。

杂粮杂豆成为吉林省农产品打出的最新的一张牌。通过构建品牌发展体系,以“吉林杂粮杂豆”为背书,以白城绿豆、松原小米、扶余四粒红花生等区域品牌为统一品名,以“北显”、“洮河绿野”等为主力产品品牌,打造吉林省杂粮杂豆品牌。

建立吉林省杂粮杂豆品牌目录制度,梳理全省杂粮杂豆品牌资源,通过建目录,确立品牌建设梯队,圈定可予以重点扶持的品牌。持续深入开展“引导农民闯市场、帮助企业创品牌”宣传培训活动,培养一批现代农业品牌建设队伍。

创新品牌宣传推广,打造“吉林省杂粮杂豆”整体品牌形象,构筑互联网传播矩阵,建立网络自媒体(微信、微博等),实现全网、全屏传播。

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

抓智慧农业。加快推进物联网建设,2016年新增应用示范点51个。已经初步具备为省农委各个业务处室、直属单位提供玉米、水稻、设施蔬菜等作物长势情况视频监控、温湿度等13项数据信息。采集点信息定期提供给“12316”专家热线,为指导农民生产提供依据。

抓平台建设。整合12316“三农”服务热线语音平台、短信平台、媒体平台和远程视频平台,实现运营商全方位接入。建成智慧农业综合服务平台,实现与水利、气象等系统共享。

抓电子商务。吉林省作为全国信息进村入户试点省,试点县达7个。与省委组织部、省商务厅开展深度合作,目前已经新建开犁电商网店1300家,到年底已完成3000家,覆盖面达60%,力争2017年实现全覆盖。与阿里巴巴等知名电商合作,建设大米、人参、杂粮杂豆等电子商务平台。2016年上半年,开犁电商平台销售化肥1.5万吨;销售农产品23944单,成交额303万元;淘宝京东吉林馆农产品销售额达1.94亿元。

抓农业大数据。建设农业云数据中心和资源数据库,搭建包括长势监控、灾害預警、产量预估、土地确权等十项业务应用系统在内的农业卫星数据云平台。协调林业、水利、国土、气象等涉农部门提出吉林一号卫星应用需求,并于2016年5月27日由省农委主任李国强代表农业农村领域各部门与长光卫星公司签署了合作协议。

推进气象现代化

综合观测体系建设。完成了43个水汽垂直监测系统、4套微波辐射计、20个梯度测风塔、6部天气雷达、53个称重式雨量计、20个激光雨滴谱仪、16部闪电定位仪建设。建设了1425个多要素自动气象站,实现了乡镇全覆盖;建设了12个酸雨观测站、22个农气基本观测站(含3个农业气象试验站、15个站有物侯观测)、28个农气一般观测站、28个农田实景观测站、53套农田小气候仪、107个自动土壤水分站、34个地下水位观测站、53个冻土观测站、55个积雪观测站、45个桃花水观测站、18个林下可燃物观测站、5套森林火险自动化观测系统。

预报预警综合平台建设。组织编制了“省市县三级监测预报业务平台”建设方案,完成方案专家论证,等待招标后进行开发建设。依托项目支持开展了新一代数值预报业务系统建设,开展了流域气象预报服务综合业务平台建设,建立了流域信息共享业务流程和规范,实现了流域气象信息共享。

为农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按照“六有”标准,在各乡镇推进气象服务站建设,目前全省已建成气象工作站747个,在公主岭、榆树、蛟河建成了气象为农服务标准化示范县。进一步完善了玉米、水稻、大豆等主要农作物病虫害发生发展气象等级预报系统。

精细化农业与生态气象预报预测及预警体系建设。建立了包含短临、短期、中期、延伸期、月季年气候预测的无缝隙的预报预测业务体系,提供间隔3小时的格点预报指导产品。

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建设。新建和改建300个人工影响天气地面标准化作业站,其中,中西部粮食主区作业站在乡镇的覆盖率已达50%。智能化人工影响天气地面作业装备已达50%。新型智能化火箭221套于2016年4月底已全部到位。无线通信指挥传输系统已完成50个站的建设。长春区域飞机作业保障基地工程正在进行内部整修和其他辅助设施建设。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2016年,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在全省农村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奋斗下,吉林省在“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路上,留下了坚实的脚印。随着新一年的到来,我们将迈出新步伐,取得更大的胜利。

第2篇: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初探

【摘要】农业现代化是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过程和手段。在这个过程中,将农业用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经济管理方法武装起来,使农业由落后生产力的传统农业转化为当代世界先进水平的农业。本文分析了农业现代化的本质,提出了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的举措,为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农业;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那么,什么是现代农业?如何建设现代农业?

1 农业现代化的内涵

农业现代化是指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过程和手段。在这个过程中,农业日益用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经济管理方法武装起来,使农业生产力的由落后的传统农业日益转化为当代世界先进水平的农业。实现了这个转化过程的农业就叫做农业现代化的农业。农业现代化是一种过程,同时也是一种手段。

2 提升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的举措

2.1 要树立现代农业的新观念

现代农业相对于传统农业的变革,既包括农业的增长方式,又包括农业的经营方式;既涉及农村一、二、三产业的布局与发展,又涉及农村社会的方方面面。因此要取得新阶段农业发展的主动权,就必须革除传统农业的旧观念,树立现代农业的新观念。

实现农业现代化意味着要实现“六个转变”:一是促进农业增长由主要依靠土地、劳动力投入向依靠科技、投资、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管理创新转变;二是农业生产由主要依赖自然条件生产向依靠设施、发展可控、提高物质技术装备水平转变;三是农业经营由分散的家庭经营向专业的适度规模经营转变;四是农产品生产由主要追求数量扩张向注重质量安全、结构优化、品质效益转变;五是农业发展由注重农业的一产向促进农业的一、二、三产协调发展转变;六是农业功能由以农产品生产为主向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并重转变。“六个转变”不仅是农业政策方面的转变,同时也是我们思想上的重大转变。

2.2 以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为依托,建设新型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水平比发达国家约落后约15到20年。从国外农业发展过程来看,基因工程、种子工程,节水灌溉等新的农业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所发挥的作用正变得日益突出。在现代化早期,农业的发展主要是靠农机、化肥等工业产品的大量投入来推动的。而随着生命科学本身的发展,人们对动植物生长发育规律的认识的不断提高,从而导致了大量优质品种的选育和栽培、饲养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根据国际农业科学技术的特点及其规律性,我们应该从总体上把农业科技当作“稳住的大头”,实行对农业科技扶持和保护政策。要选择关键的,对农业发展有重大影响力的新技术,采取相应的政策。要建立一批高效运作的农业科研组织与管理机构。要在农业科研的运行机制与模式方面进行新的探索。还应建立一个相对独立的农业科研体系,允许和支持企业参与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步伐,要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加快先进实用技术的扩散与传播。建设新型的国家农业创新体系,是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整合全国农业科技创新资源、最大程度地发挥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作用的基础和关键。

2.3 加大农业投资的力度,建立农业投资的硬性约束机制

当前,我国逐步建立起以国家投入为导向,集体和农民投入为主体,信贷投入为驱动,外资投入为补充的农业投入体制,逐步完善了农业投资机制,提高了基本建设投资效益,确立了投资主体的职能,制定了资金使用管理制度。国家对农业的资金投入,应优先解决农业基本建设投入和资源开发投入的严重不足。如增加水利建设、林业建设等资金,农业现代化建设试点县专项资金等。同时,为了保证资金的按时到位和合理使用,国家还应该加快农业投资立法进程,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克服政府投资的随意性。通过法规约束,来保证国家对农业投资的稳定增长及对资金使用的有效监控。

2.4 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力度,为农业现代化建设创造有利的环境

农业的现代化一方面为农业、农村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基本保证,另一方面农业的现代化又造成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制约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农业现代化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

根据我国的国情,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道路不能沿袭西方发达国家曾经走过的“高投入”、“高产出”的“石油农业”道路,否则将面临着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恶果。同时,我国农业也不能走 “生态农业”、“绿色农业”的模式。因為这种农业模式虽然关注资源和环境与生态平衡问题,但由于其产出水平较低,无法满足我国这样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的人民生活及经济建设的需要。因此,中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应该是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持续农业发展之路。

有中国特色的持续农业应该是能持久地养活世界上最多人口并提供健康的环境与坚实的资源基础的现代农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大大加快了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但由于市场本身具有不完备性、缺陷性,面对着生产周期长、风险大的农业,市场调节往往会产生一些负效应,这必须要依靠政府宏观调控来解决。

在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政府的宏观调控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要把农业放在整个国民经济全局的高度来认识。要积极引导工商企业对农业的投资,保持工农及城乡的协调发展;并据此调整产业及投资政策。二是为了加速传统农业的技术改造,国家应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基本建设的投入,特别是面积广阔的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投入。

农业现代化经济收入中等地区是半平原、半山区的村庄,仍要巩固和维护“五通”设施,大力提倡发展各种专业性合作社,因地制宜地发展林、茶、果、药、以及生态园林及养殖业、加工业等。农业现代化需要国家从各项资金中加大投入,解决好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调整好产业结构,增强新的品种和名、优、特的产品,增加群众收入,从更高层次的起点上创新,改变发展模式,以提升农业现代化步伐。

参考文献

[1]吴荣,陈怡松.对农业现代化不同道路的思考[J].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03)

[2]韩长赋.加快发展现代农业[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1(02)

作者:葛小平

第3篇:应用精准农业技术 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

精准农业核心技术的提出、体系的形成和推广已经5年了。5年来,在兵团党委和兵团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广大干部职工和科技人员的共同努力,精准农业技术体系已走过了从核心技术的提出到试验、示范、单项技术推广、体系的形成、整个技术体系在棉花生产大面积推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广大干部职工和科技人员付出了辛勤的劳动,结出了丰硕的果实:不仅棉花获得了大面积丰收,给新疆及兵团带来了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而且精准农业技术体系本身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发展。为了加深大家对精准农业技术体系的了解,并以精准农业技术体系为动力,推动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本文对什么是精准农业技术体系,精准农业技术体系的三大来源,精准农业技术体系在兵团棉花生产的推广情况及获得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精准农业技术体系的发展方向及发展前景等问题作些介绍。

一、什么是精准农业技术体系?

兵团精准农业技术体系是由农业适用科学技术、农业工程技术、农业生物工程技术、农业信息技术等先进科学技术组合而成,以精准灌溉技术、精准施肥技术、精准播种技术、精准收获技术、田间作物生产及环境动态监测等6项技术为核心的精准农业技术体系。从1999年4月提出精准农业6项核心技术开始,经过3年的发展,到2003年,把精准农业6项核心技术在实践中运用的经验加以总结,形成具有精准农业核心技术体系、精准农业技术指标体系、精准农业技术规程(规范)体系和精准农业技术装备体系4个子系统构筑的比较完善的精准农业技术体系。

精准农业技术体系中6项核心技术内容丰富。

——精准灌溉技术。兵团棉花生产上应用的精准灌溉技术主要包括膜下滴灌技术、自压微水头软管灌技术、地下滴灌技术和滴灌自动控制灌溉技术。要实施这四项技术,一是要对棉花膜下滴灌、膜下微水头软管灌、地下滴灌、滴灌自动控制灌需水规律进行研究,并根据需水规律制定灌溉制度;二是要有能达到精准灌溉要求的、低成本的、质量上乘的节水设备及器材;三是要合理地进行田间管线设计和合理安装;四是要有灌溉运行中的正确管理;五是要在灌溉期结束后将管线回收并妥善保管。

——精准施肥技术。实施精准施肥技术包括五个环节:第一,对作物需肥规律的研究;第二,测土,搞清土壤中所含肥料成分及有机质含量;第三,用微机决策获得施肥的方案;第四,施专用肥、复合肥、滴灌肥;第五,施肥的方式,采用全层施肥、根外追肥和滴灌肥、自压微水头软管、地下滴灌施肥。

——精准种子工程。实施精准种子工程技术有四个环节:第一,引进或自己培育优良品种;第二,对引进或培育的优良品种进行扩繁;第三,对扩繁的种子进行加工(棉种的加工包括脱绒、清选、包衣等),加工后的种子要达到精准播种的要求;第四,对合格的种子进行销售。

——精准播种技术。实施精准播种技术有两个环节第一,要有符合精准播种要求的种子;第二,要生产出在膜上实施穴播,每穴播一粒棉种,且整形、铺膜、点种、铺毛管、膜上打孔、膜边覆土、膜孔覆土并镇压八道工序一次完成的播种机。

——精准收获。棉花实施精准收获技术包括六个环节:第一,选择适合机采棉又能丰产、提高质量的品种;第二,制定既能适用机采棉,又能丰产、提高质量的棉花株行距配置方案;第三,制定科学的脱叶剂配方,并选择最佳的喷药方式、喷药时间和适宜的气候条件进行棉花脱叶;第四,使用好采棉机,使所采籽棉达到规定的质量要求和达到一定工效;第五,机采籽棉的田间打垛及拉运;第六,机采籽棉的加工清理。

——田间作物的生产及环境动态的检测技术。实施这项技术包括两个环节:第一,制定棉花田间生长及环境动态监测的要求;第二,设计出能准确而及时反映棉花生长及环境动态的视频系统,把中子测水仪、田间智能化病虫测报、遥控自动化滴灌系统一并纳入其中。田间的棉花生长如何、缺不缺水、缺不缺肥、有无病虫危害都可以从监测系统终端的屏幕中看到。

精准农业6项技术每项技术的关键技术环节:精准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和增产效果显著、成本低、安装简便、易于管理的节水灌溉系统是关键;精准施肥技术搞清棉花需肥规律,建立微机决策施肥系统是关键;精准种子工程技术引进或选育丰产、早熟、优质、抗病优良品种,进行科学加工,使种子的发芽率、纯度、净度达到精量播种要求是关键;精准播种技术研制气吸式精量排种、穴播精量点播机是关键;棉花精准收获技术合理的株行配置、脱叶、机采和籽棉加工是关键;田间作物生产及环境监测技术研制清晰度高、造价低、经久耐用的视频系统是关键。

兵团精准农业技术体系来源于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继承和发展兵团已经实施的农业科学技术;第二个方面是引进、吸收、消化国内外的农业先进科学技术和装备;第三个方面是兵团科技人员和干部职工自己创新的科学技术和装备。这三个方面的关系是,没有继承就没有产生精准农业技术体系的基础;而引进、吸收、消化国内外的农业先进科学技术和装备,不仅奉富了兵团精准农业技术体系的内容,提高了兵团精准农业技术体系的档次,而且加快了兵团精准农业技术体系产生的步伐,降低了兵团精准农业技术体系产生的成本;但是如果没有发展和创新,兵团精准农业技术体系就不可能成为新的先进的农业科技体系。

二、精准农业技术体系发展和创新了哪些农业科学技术?

(一)发展和创新的具体农业科学技术。

1、精准灌溉技术。第一,吸收国内外技术,结合新疆和兵团的实际创造了膜下滴灌技术和自压微水头软管灌技术;第二,对滴灌系统首部设备进行了7次改进,实现了自动反冲洗;第三,对滴灌系统的设计、管道和连接都进行了改进,在保证滴灌质量的前提下,大大降低了滴灌成本;第四,在一三○团、一二七团、九○团、一四五团、一三六团建成了一批滴灌自动化、半自动化示范工程;第五,把滴灌肥运用于滴灌中,形成了完美配套的水肥耦合应用技术。

2、精准施肥技术。自主研制了多个棉花微机决策平衡施肥专家系统,建立了以土壤数据和作物营养实时数据的采集、棉田地理信息系统、施肥模型、决策分析系统、综合评价、滴灌肥为主要环节的精准施肥技术体系。

3、精准收获技术。第一,创造了适合采棉机作业,而又能提高棉花质量、增加棉花单产的66+10CM带状高密度播种和栽培技术;第二,通过多次反复试验和大面积生产,创造了在新疆不同棉区、不同气候条件下、不同棉花品种的脱叶技术。

4、田间作物生长及环境动态监测技术。第一,在46平方公里的面积上,实现了利用遥感和视频技术应用于田间作物生长及环境动态监测;第二,自主开发了自动化滴灌系统。

(二)产品创新。

1、在消化国外气吸式播种机的基础上,创造性地研制出将膜床整形、铺设滴灌带、铺地膜、地膜上打孔、精

准投种、地膜边覆土、膜孔覆土并镇压等8道工序合为一体的气吸式铺膜精量穴播棉花播种机。

2、在引进、消化、吸收国内外技术的基础上,大胆进行自主创新,实现了滴灌节水设备全部国产化。开发生产出大流量压力补偿式滴灌带、内镶式滴灌带、单翼迷宫式滴灌带;开发生产出全自动反冲砂石过滤器。

3、开发生产出自压微水头软管灌溉系统的干管、支管、毛管、施肥罐及配套系列管件产品,其中常压节水灌溉系统、步进式双边错位打孔机、软管带、步进式冲孔机和流量调节管路连接件等新产品获国家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

4、开发生产出适用大田作物随水施肥的全营养速溶高效滴灌固态复合肥和棉花滴灌酸性液体肥料,基本实现了“试与测、测与配;配与供”的一条龙肥料供应和配方生产线。

5、5年来培育成20多个丰产、优质、抗病的棉花品种。

(三)精准农业技术规程、规范创新。

在精准农业技术体系的应用中,为了保证各项精准农业技术能达到精准指标,创造性地制定了精准农业技术规程和规范。1、棉种精加工技术操作规程(过量稀硫酸脱溶工艺);2、棉花高密度栽培亩产150公斤皮棉膜下滴灌技术规程;3、棉花自压软管灌亩产150公斤皮棉技术规程;4、自压微水头软管灌溉技术应用的若干意见(试行);5、机采棉农艺栽培技术规程;6、采棉机作业技术规程;7、机采籽棉的验收与贮运规程(试行);8、兵团棉田害虫预测预报调查技术规程。

(四)技术体系创新。

建立了密切结合国情和兵团农业发展实际,具有中国特色,包含精准农业核心技术体系、精准农业技术指标体系、精准农业技术规程体系和精准农业技术装备体系4个子系统构筑的兵团精准农业技术体系。

三、精准农业技术体系在兵团棉花大面积应用情况及所获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一)精准农业技术体系推广的方法。

1、不采取命令式或分配指标硬压式方法,而采取试验——示范——引导——服务——推广应用的方法;

2、在节水技术推广初期采取了费用补助方法;

3、组织专家进行技术服务和技术承包;

4、广泛开展职工全员培训,提高职工科技素质;

5、加大行政指导的力度。

(二)精准农业技术体系在棉花种植上的应用情况。

精准农业技术体系在棉花上的应用,总的情况是:从试验到示范,从小面积示范到大面积推广;补助费用示范到职工自己出钱应用推广;由只制定出示范办法到制定技术规程、规范;由技术到位率低到技术到位率高;由个别单位、单项技术应用到13个师110多个团、6项技术一起应用。

1、各项精准农业技术大面积应用获得好的效果。到2003年,推广测土施肥面积558.58万亩,其中测土微机决策平衡施肥189.23万亩,施用专用肥、复合肥269.89万亩;优良种子推广面积达棉花种植面积的90%,种子包衣面积594.99万亩;膜上精量半精量播种面积658.54万亩,其中精量播种7.88万亩;节水灌溉面积438.66万亩,其中膜下滴灌面积247.72万亩,软管灌面积182.92万亩,深埋滴灌8.02万亩;机采棉种植面积98.12万亩,机收面积25.26万亩;自动测水面积1.02万亩,视频技术面积0.5万亩。

2、2004年各项精准农业技术应用获得新突破。

测土微机决策平衡施肥面积达到281.5万亩;棉种包衣推广651.43万亩,引进美国和丹麦的种子精选设备的四十五团、红星二场等单位的种子加工达到精量播种的要求;精量半精量播种面积达到664.39万亩,其中精量播种面积达到18,5万亩,由新疆农垦科学院、一二五团等单位生产的棉花膜上精量点播机空穴率在3%以下,实际出苗率达到82%至92%,从而实现了棉花膜上精量点播的大突破;棉花节水灌溉面积推广到607万亩,其中膜下滴灌面积391.4万亩,软管灌面积177.21万亩,节水技术不断进步,由“一管四行”改为“一管两行”,为了防风,部分单位实施膜下滴灌毛管浅埋5em至8cm;深埋式滴灌面积增加到9.48万亩,首部装备自动反冲洗成功,北疆大部分棉田实施滴水出苗,一二三团实现滴灌毛管回收第二年使用;按机采棉配置种植棉花179.06万亩,计划机采面积40万亩;国产机采籽棉加工设备投入生产,加工质量达到要求,机采棉加湿试验取得阶段性成果;田间作物自动测水、滴灌系统自动化控制、棉铃虫自动化监测系统、GI$、GPS技术已开始示范、“视频农业技术”推广到7万亩。

(三)精准农业技术体系在棉花生产大面积应用获得的经济、社会及生态效益。

1、经济效益。精准农业技术体系的建立及在棉花生产的大面积应用,使兵团棉花生产水平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同时获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第一,提高了棉花的单产,增加了棉花的总产。据农业局统计,精准农业技术体系推广应用的5年间,累计推广面积937.34万亩,棉花平均单产122公斤,增产17%;新增棉花总产 16590.92万公斤,新增产值171881.91万元。

第二、降低棉花生产成本。一是减少每亩播种量。实施半精量播种的棉田,播种量由原来的6公斤降为4公斤,实施精量播种的棉田又降为2公斤。二是提高了化肥的利用率。实施滴灌施肥的棉田,氮肥的利用率可以提高7至8个百分点,磷肥的利用率可以提高3至5个百分点。三是节约用水。实施滴灌的棉田每亩用水降至240至260立方米,比沟灌可节水140至160立方米。四是可降低每一亩的活劳动成本。实施精准农业技术体系前,一个职工只能管理20至25亩棉花,若该职工年收人7000元,则每亩棉花活劳动成本为240至350元。实施精准农业技术体系后,一个职工能管理100亩棉花,若该职工年收入10000元,则每亩棉花活劳动成本只有100元,比原来每亩降低活劳动成本140至250元。

第三,可以提高职工的劳动生产率。棉花生产实施膜上精量点播、膜下滴灌、机采棉等精准农业技术后,一个职工管理棉花的面积可以达到100至150亩,即便是棉花产量相同,其劳动生产率也是原来的5至7倍。

第四,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实施精准滴灌技术后,无需筑埂子、毛渠,可提高土地利用率5%左右。

2、社会效益。第一,实施精准农业技术体系可以把职工从定苗、灌水、拾花等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改善职工的生产条件,实现社会进步。第二,可以使农业干部职工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化,由小农经济思想观念转变为大生产的观念。第三,由于职均的管理面积大大增加,可以促进大田劳动力向畜牧业、果蔬园艺业和二、三产业转移,加快畜牧业、果蔬园艺业和二、三产业的发展,使兵团一、二、三产业的结构更趋合理。第四,由于职均承包规模的不断扩

大,必将带来合并连队,减少管理机构层次和管理人员数量,转变团场管理职能等变化。第五,实施精准农业技术体系,增强了团场经济实力、增加了职工的收入、改善了职工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必然稳定和发展职工队伍,有利于兵团更好地执行屯垦戍边的使命,有利于稳定边疆,巩固边防。

3、生态效益。第一,实施精准农业技术体系降低了对土地的农药、化肥等化学产品投入,减少了化学制品对土地的污染。第二,实施精准灌溉技术每亩可节水140至160立方米,节省的水可以用来种树种草,为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作出贡献。第三,实施精准农业技术体系,由于节约种子、水,提高肥料和土地利用率,可以使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第四,对地下水位较高的地区,实施精准灌溉技术,可以大大减少地下水的补给,降低地下水位,抑制土地次生盐渍化。

四、精准农业技术体系与以往的各项农业技术有什么不同?

(一)精准农业技术体系的实施,使农业生产实现了三方面的精准:一是定位的精准,精准地确定播种、灌溉、施肥的部位;二是定量的精准,精准地确定种子、水、肥、药的施用量;三是定时的精准,精准地确定实施作业的时间。由于三方面的精准,达到了增产、增效、节本,资源合理利用,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二)精准农业技术体系是由精准农业6项核心技术集成在一起的农业技术体系。精准农业强调综合集成的思想,多学科综合运用。精准农业6项技术以相互关联的互补性、系统性和完整性作用于棉花生产的全过程,使棉花生产达到增产、增效、节本、资源合理利用,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五、精准农业技术体系的发展方向和应用前景。

(一)精准农业技术体系的发展方向。

精准农业技术体系是一个开放的、不断发展的农业技术体系,随着兵团农业的发展和国内外科技的进步,兵团精准农业技术体系也会不断发展,总的发展趋势是向智能化、自动化、信息化方向发展。

(二)精准农业技术体系的应用前景。

1、进一步提高精准农业技术体系在棉花生产上的到位率,使兵团棉花平均单产在近几年内达到150公斤皮棉的目标,到2010年棉花平均单产达到200公斤皮棉的目标。

2、将精准农业技术体系的应用从棉花扩展到酱用西红柿、甜菜、玉米、油料作物、蓖麻等作物,迅速提高各种作物的单产、总产和产品质量,降低成本,从而做大做强兵团整个种植业。

3、将精准农业技术体系的应用从棉花扩展到果蔬园艺业,迅速提高果树和蔬菜的单产、总产和产品质量,降低成本,从而做大做强兵团果蔬园艺业。

4、精准农业技术可在与新疆生态条件和生产条件相似的地区推广应用,部分可在全国范围内应用。

作者:胡兆璋

第4篇:推进都市农业示范区建设加快榆次农业现代化步伐

区科技局局长张瑞江

推进都市农业示范区建设是我区“五区”建设的关键所在,也是加快榆次农业现代化步伐的迫切要求。如何建设功能定位多元化、城乡发展生态化、产业规模集约化、服务体系社会化的都市农业示范区,创建“全省一流、国内领先”的现代都市农业品牌,需要在“五抓”、“五提升”上下功夫,求突破。

一、抓好规划设计,提升示范水平

都市农业是一种现代农业形态,也是一种高新技术农业,是指把城区与郊区,农业和旅游,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结合在一起的新型交叉产业,它主要是利用农业资源、农业景观吸引游客前来观光、品尝、体验、娱乐、购物等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方式,体现了“城郊合一”、“农游合一”、“人文合一”的基本特点和发展方向,都市农业不仅是经济功能的开发,重要的是追求生态、社会、服务、文化功能的协调。为此,一方面,要切实加强区政府对发展都市农业的重视和领导,统一认识,树立全新的农业观;将都市农业的发展纳入到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之中,规划好都市农业与城市经济之间的互动,提高资源共享程度,构建都市农业的信息服务体系和市场体系,做到有机构、有目标、有措施、有创新、有氛围;同时,建立市、区政府联手,专家参与,部门负责,社会评估的动态管理体制。另一方面,立足榆次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对全区都市农业的发展要进行长远的科学设计,重点发展设施农业、庄园农业,精心打造市民农

业、观光农业和科技农业示范区,鼓励探索花卉农业、生态农业和创汇农业。

二、抓好生态庄园,提升多元发展

开发多功能、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庄园,大力发展庄园经济,既是区委、区政府“十二五”时期的一个重要任务,也是促进都市农业示范区建设,提升城镇化水平的一个主抓手。当前,我区生态庄园建设如火如荼,势头强劲,但是,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针对目前我区生态庄园开发的实际,结合外地一些做法,建议打好“五张牌”。

一是加强生态庄园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打好通道环境牌。环境是一种无形资产,也是生态庄园的一张亮丽名片。但是,由于我区生态庄园大多离城区较远,或者处于城郊结合部,路况差,路难行,已经成为推进生态庄园发展速度的一大瓶颈,尤其在通往一些山庄或庄园的路途中,煤尘相伴,黄土扑面,垃圾挡道,令游客望园兴叹,不同程度影响了游客的心情。针对制约生态庄园发展这一突出问题,政府要引起高度重视,抓在手上,做好重点生态庄园的“园园通”规划和实施方案,构建城区与生态庄园纵横交错、通畅快捷的交通网络,切实提高交通基础设施硬件建设,不断改善生态庄园外部环境。

二是要扬长避短,突出自己的特色,打好比较优势牌。做到一园一景,一园一品,一园一业。既要合理开发,又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达到传承、保护、发扬三者兼容的效果。

三是打造让游客养眼、养胃、养心和养性的特色“农家乐”,打好休闲度假牌。为市民和外地游客提供一个品尝绿色食品,观赏田园

风光,体验民俗文化,陶冶思想情操的绿色家园。如:沈阳沈北新区为了打造农家乐旅游品牌,制定了《星级农家乐评定标准》和《星级农家乐评定实施方案》,最终有23家被授予“三星级农家乐”称号,在23家农家乐中有一个远近闻名的最高雅的农家院,走进小院不仅有优雅的环境和东北特色的菜品,还有钢琴、小提琴、手风琴等乐器供游客自娱自乐,老板还根据游客的不同需求,为游客即兴表演和伴奏,营造出让人流连忘返,其乐融融的氛围。

四是要充分体现科普教育和科技示范功能,彰显生态庄园的科技魅力,打好科技示范牌。借助建设全省唯一的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的机遇,提高生态庄园的科技含量和发展质量,实现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与我区生态庄园建设,良性互动,相得益彰。让生态庄园成为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的璀璨明珠,成为农业技术创新的载体,成为现代科技成果展示的平台,成为青少年接受科普教育的基地。

五是要创新旅游观光生态庄园的主题,挖掘当地特有的历史和人文资源,打好文化历史牌。如:榆次盛世金地生态庄园股份有限公司在建设航天蔬菜种植试验基地的基础上,利用北山煤矿废弃的坑口旧址,打造“煤博文化馆”,为游客提供一幅浓缩的煤炭产业发展历史的画卷,从而带动旅游经济发展,进一步拓展了都市农业的功能。

三、抓好龙头企业,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建设现代农业的关键是以产业化为龙头,而兴办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又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的启动点。换句话讲,没有龙头加工企业的壮大,就难以实现农业产业化。从我区加工企业的现状

看,还存在发展慢、规模小、技术含量低、带动性不强等问题,为此我们要在打造大型龙头企业品牌上做文章,在扶持中小型加工企业规模扩张上下功夫,在加快农副产品转化增值,带动农民进入市场,促进农民增收上求突破。

四、抓好品牌战略,提升对外形象

品牌是资源,品牌也是形象。品牌化和标准化是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主要标志。我区要把具有代表性和地方特色的知名品牌、原产地品牌和有机认证品牌抓在手上,倍加爱护,倾力帮扶打造区域特色品牌,保护知识产权。与此同时,逐步建立和完善产品技术标准,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对农产品生产实行全程质量监控,打好保证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这一硬仗。

五、抓好队伍建设,提升发展后劲

在都市农业示范区建设中,人才资源永远是第一资源。立足我区实际,重点抓好涉农技术管理人才、生态庄园开发人才、潜在的后续人才三支队伍建设。一是用足用活部门人才,选准选聘专家人才,培训培养基层人才,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二是创优环境,跟踪服务,建立有效的导向机制和激励机制,为生态庄园提供政策、信息、资金和资料等服务,编印《开发生态庄园优惠政策指南》和《生态庄园手册》等宣传资料,让开发商吃上定心丸,确保开发商投资一个庄园,盘活一片土地,带动一项产业,致富一方百姓。三是对科技示范户和产业带头人要抓好培训,让他们在观念上要有突破,技术上要有

创新,产业上要有扩张,培养他们立足小舞台,着眼大市场,以滚雪球的方式,实现技术和资本的快速积累,早日成为庄园经济发展和都市农业建设的储备人才和后续力量。

总之,我区的都市农业示范区建设,迎风扬帆,正当其时。我们相信,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十二五”开局之年,这一助推农业现代化健康发展的生态高效与惠民利民工程,一定能够在魏榆大地上结出丰硕的成果。

第5篇: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

●蔡学瑾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现这个目标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和农民,我们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更多地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必须进一步分析研究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和加入世贸组织后面临的新形势与挑战,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坚定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决心和信心,努力开创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新局面。当前,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新的形势、新的任务和新的要求,农业发展正处于一个新的阶段。一是农业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农产品供求关系发生了重要变化;二是农业发展面对入世的挑战;三是农业发展受到资源和市场的双重影响;四是农业面临建立市场经济新体制,全面向市场经济迈进的新要求;五是农业发展向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目标迈进的新要求。

按照党的十六大精神和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新时期我市农业发展的思路是: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以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为目标,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根本出发点,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全面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为保障,以做强做大“一特两化”、推进农产品质量升级、强化农业产品市场开拓、健全农业服务体系为突破口,加快农业经济信息体系建设,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今后一段时期我市农业发展要力争实现“七个形成”。即:形成具有区域特色和竞争强势的优势主导产业;形成无公害绿色食品的产业优势;形成“龙型”农业产业化经营格局;形成农业标准化生产体系;形成完善配套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农业新体制框架;形成城乡经济互动协调发展新局面。

今后农业发展的着力点应放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育具有区域优势特色的主导产业,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新阶段的农业结构调整,不是简单的种多种少,种什么不种什么,而是要全面提高农产品品质,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农业区域布局,推进农业产业化,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农村经济和城市经济的协调发展。新阶段农业结构调整的内涵就是要跳出传统农业的模式,突出发展市场农业、外向型农业、效益农业和生态农业,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市场占有率、国际竞争力和农业比较效益;跳出“农”字抓农业,跳出农业抓农村,突出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通过大力发展农村的

二、三产业,优化农村经济结构;跳出传统的依靠增加农产品数量、提高价格和外延扩张来增加农民收入的思路,通过农业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农村富裕劳动力向

二、三产业的转移来增加农民收入。全市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和主攻方向是突出发展节水型特色农业,打特色农业的牌子,走特色之路,集中抓特色产业、主导品种、优势区域、重点项目和关键环节,形成各具区域特色的有竞争力的优势主导产业,形成无公害、绿色食品的产业优势,实现品种调新,品质调优,规模调大,农民调富的工作目标。坚持围绕龙头建基地、突出特色建基地、依托市场建基地、连片开发建基地的发展思路,培育和发展养殖、牧草、蔬菜、啤酒原料、林果“五大特色”产业,加快高标准农产品基地建设,选用名特优新良种和先进技术,努力提高产量和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在坚持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前提下,通过资金、土地承包权、劳力、技术等要素的优化组合,实行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开发,鼓励工商企业、龙头企业投资基地建设,建立具有生机和活力的内在机制,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打好基础。

二、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推进农业标准化

质量是生命、是效益,也是进入市场的通行证。不解决质量问题,农产品不仅进入不了市场,而且已有的市场也可能丧失。加强农业标准化建设,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既是当务之急,又是一项基础性工作。一是健全质量标准体系。制定和完善当前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急需的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形成主要农作物和“菜篮子”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使生产经营者全面了解和掌握产品质量标准,自觉按标准组织生产,力争用3—5年的时间,全市主要农产品质量达到或基本达到国际标准。继续做好绿色食品的认证工作,打造绿色品牌。二是加强产地环境监测管理,启动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与评价工程,在3年内基本完成全市农产品产地环境的检测和评价。同时加强农业投入品的质量监管,农药的使用严格执行已公布的停产、禁用、限用品种目录和范围的规定。三是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在完善市级质检中心的基础上,在主要无公害食品生产基地启动县级农业质量检测站建设,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建立快速检测点,配置农药检测速测仪。四是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制度。根据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法》,组织实施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工作,实行标识统一归口管理,加快推进市场准入制度,保护生产者、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和食品安全,进一步改变农产品无标生产、无标上市、无标流通的状况。五是搞好农业标准化典型示范。农民是实施标准化的主体,要抓好培训,强化意识,全面普及标准化知识,增强农民实施农业标准化的自觉性,把种养大户培养成为实施农业标准化的带头人。在“五大特色”产业和产、加、销各环节培养农业标准化典型,形成各具特色的典型群体,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

三、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推进科教兴农

充分依托院地、校地合作和科研部门,重点搞好五项农业科技创新工作的实施:一是科技引进工程。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开发,加强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力争在优质专用品种培育、农业标准化生产、日光温室监控、节水农业技术、肉羊生产最佳杂交模式、农产品精兴加工、新型农业机具开发等方面取得新突破。重点引进啤酒大麦、优质肉羊、优质牧草、优质水果、无公害蔬菜、专业化制种等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二是农业科技体系创新工程。以改革为动力,充分考虑农业科技自身的特点和我市农村的实际,加强政策引导,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加速建立高水平的农业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体系、专业队伍与农民科技组织相结合的推广服务体系、精干高效的农业科技管理体系和强有力的农业科技保障体系。大力调动农民、企业及社会力量参与农业科技推广工作,逐步形成国家扶持与市场引导相结合、有偿服务与无偿服务相结合,切实解决部分推广人员素质不高和农业生产一线科技力量薄弱的问题,实现推广队伍多元化、推广行为社会化、推广形式多样化。二是科技攻关工程。加强种子、种苗、种球、种薯等育种技术研究,积极开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储藏、保鲜技术和农作物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的攻关,立足科技创新,抢占科技前沿;三是科技推广工程。重点推广规范化栽培、无公害仪器安全控害、平衡施肥、生物有机肥等农业先进适用技术;要加大对农村能源生态技术的推广力度,重点推广“四位一体”、秸秆气化、太阳能热水器等新技术;四是科技示范工程。发挥示范、引导和带动作用,推动农业新技术、新成果、新品种在农业领域的广泛应用、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建立市级科技示范园区,农村能源生态家园示范工程,秸秆气化集中供气示范工程,生态示范村等,不断为农业发展提供新技术,开拓新市场,储备新产业。五是科技培训工程。大力开展农业实用技术的培训,启动实施一户一个明白人培训计划,开展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绿色证书培训和农村妇女培训,培训一批科技骨干和农民科技带头人。

四、加强网络技术应用,推进农业信息化进程

农业信息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先导,用先进的现代科学技术和管理手段,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和重要标志,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前提,在农业工作中加强现代信息技术的研究和关键技术开发,对传统农业实施技术改造,以信息化带动现代化。一是广泛宣传网络知识。各级政府和新闻媒体要大力开展对网络知识的宣传,总结推广利用网络等信息技术,搞活农产品流通并获得较好效益的典型,要以“绿色证书”培训、“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工程”为龙头,结合送科技下乡活动,依托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和农业科技项目,增加网络课程,在广大农村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二是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当前我市农业信息主要是发展农村网络,扩大信息到户和网络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要加快网络硬件基础建设,改变目前农产品批发市场无网络、主产区无网络的状况,发展和普及网络业务,并不断推动网络延伸,接通乡村到农户的“最后一公里”,解决终端入户难的问题,发展互联网,实现资源共享,打破农产品流通信息来源有限、存储不够,信息流通不畅的局面。三是推进信息主体上网工程。要将有关农产品信息最大限度地向社会公开,积极推进农产品经纪人,信息中介组织和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等信息主体上网工程。不断扩大农产品网上销售,积极推动种养大户和专业合作组织充分利用现代营销手段,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四是加强人才的培养与管理。制定优惠政策和建立良好的用人机制,同时积极引进信息技术人才,促进知识及其结构更新,适应新技术的应用和发展。

五、开拓农产品国内外市场,推进农业国际化进程

(一)拓宽思路,搞活机制,积极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农业龙头企业具有开拓市场、引导生产、加工转化、销售服务的综合功能,担负着帮助农民增收、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任,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火车头”。按照“农业增效、财政增收、富民强市”的发展目标,依据国家产业政策和我市产业优势,围绕“五大特色产业”,突出扶持壮大以面粉、啤酒原料、食品、饲草加工业为主的特色主导加工业,把面粉加工业建设成为省内外闻名的优势龙头加工企业;把啤酒原料加工业建成河西乃至甘肃最大的啤酒原料生产加工基地;把食品加工业发展成以畜产品、洋芋淀粉和精炼食用油加工为主的重点行业,建成全国最大的优质肉羊冻精改良中心和全省一流的肉羊加工基地;把饲草加工业提升改造成具有全省一流草加工技术水平的重要基地。并抓好农产品储运保鲜和流通服务业,真正把我市建成全省的绿色工业城。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通过签订产销合同、建立风险基金、实行保护价收购、按农户出售产品数量返还利润,包括以产权为纽带,吸收农民入股等方式,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沾的经济利益共同体。特别是要鼓励和支持中央、省驻金企业围绕农业办企业,发挥其资金、技术优势,以品牌企业和名牌产品占领市场,带动农民,服务农民,共同发展,最终实现“工业强市”、“农民得实惠”。

(二)积极培育和完善市场体系,进一步搞活农产品流通。完善的市场体系是发展现代化商品农业的前提条件。要大力培育农产品市场,在大宗重要农产品的产地或集散地,建设一批大中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逐步形成初级市场为基础,共域性批发市场为骨干,大型全国性批发市场为龙头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引导农民按市场需求组织生产。要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组织进入农产品流通领域,特别是要帮助广大农民实行多层次、多形式的联合,参与大宗农产品的购销、贮藏、运输,大力发展农民协会和中介组织,培育壮大农民专业运销队伍,规范购销合同管理,努力解决好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有关部门要在注册登记、提供集贸场地和税收等方面实行优惠政策。

(三)巩固和开辟对外交流渠道。重点加强同国外和沿海发达地区的交往和交流,邀请国内外客商来金昌进行有针对性的实地考察和洽谈。同时要开展赴发达省市和境外技术及市场考察、经贸洽谈和人员培训工作。积极组织和参与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展销和经贸洽谈活动以及全国农业博览会、全省优质农产品展销会等。

(作者系市农牧局局长)

第6篇:关于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的建议

案由:关于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的建议 提案者:赵文筠 提案内容:

在政协临泽县第九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县委书记张学勇讲话和政协主席李多瑛、张晓兰对政协第八届工作情况报告,报告中所指:“活力临泽、富裕临泽、秀美临泽、宜业临泽、幸福临泽的决策部署,经济社会转型发展行动计划等重大问题,开展协商建议,为实施“十三五”规划添力、增推力、聚合力”体现客观发展规律,也符合时代特征,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这几年临泽县农业得到很好发展,但农业基础仍然薄弱,生产方式落后,生产组织化程度低等问题仍然突出,总体而言农业生产还处于小生产的耕作方式,对照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要求仍然有很大差距。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将严重制约农业水平整体提升,以至影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大土地整改:联产承包责任制分户种植模式已经明显成了发展现代农业的障碍。土地分户承包种植,除了土地边界,农田道路与沟渠造成土地浪费之外,最大的障碍是无法使用现代化农业机械化、自动化装备进行大面积耕作,无法实现农业生产的高效化和标准化。

二|、鼓励土地流转或托管:土地要走规模化之路,而现行土地制度是一家一户的土地承包制,在农民自愿的前提下,以农业合作组织为纽带,使土地连片规模化生产或流转方式是解决规模化生产的重要方式之一。

三|、积极培育农业合作组织:农业合作组织的培育、发展、支持应与农村两委班子建设很好地结合起来,选用政治坚定,有本领的致富带头人和合作组织领导人。

四、要切实加大农业投入及农业保险:农业保险是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农业本身积累很低的一个产业,靠农业自身积累很难实现农业现代化。各级财政要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切实改变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状况,大力发展设施农业。

五、鼓励和积极引导农业企业走进农村,建立基地,做长产业链,走农业产业化的道路。农业企业基地的建立,从源头上控制了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实现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从而为整个产业链打下坚实的品牌基础。

六、对职业农民培训:要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组织化水平,随着农村生产方式的转变,生产力水平提高,生产组织形式也要与之相适应。

七、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在全县各乡镇设立市场信息公开大屏幕随时更新,放便农民对市场多了解,不被市场人为或其他不明因素盲目种植、二道贩子压榨、利益层层缩水造成农民信心打击,产业失调现象。

八、市场规范整顿:对于无风险抵抗力、黑心商贩、投机、扰乱市场的企业和个人望有关部门监督、监管。

九、交通安全:原小屯乡街道现有企业5家其中:临泽县金穗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小屯粮站、甜菜收购点、番茄酱厂、康宇种子公司是目前种子和农产品交售的集散地。农民在交售种子时要路过X218线十字路口,因十字路口东西方向比X218线低4-6米属于上下坡路,在进出时无法看清路过的车辆,时有大型车祸发生,为了考虑农户安全,我建议设红绿灯并架设监控,在1公里之内多设减速带和警示标志。

第7篇:突出特色发展现代农业 加快推进畜牧强县步伐

——富平县奶山羊产业发展调查报告

杨毛 鲁小平 王会宁

富平县总面积1424平方公里,共有人口7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7.8万人,占到总人口的87%以上,是陕西省的农业大县,农业占据着县域经济的半壁江山,而奶山羊在农业发展中的地位更是举足轻重,是全国著名的“奶山羊之乡”、秸杆养羊示范县。2010年,全县奶山羊存栏达31.8万只,是全国最大的奶山羊基地县。

细算一笔账:一个产业活跃一方经济

良好的经济效益是产业发展的决定因素。奶山羊作为富平的一项传统产业,广大群众都有养殖奶山羊的习惯。如何让群众真正认识到养殖奶山羊的经济效益,从传统的养殖习惯转向发展一项富民产业,是历届县委、县政府始终思考的问题。为此,他们组织人员进村入户,在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掌握一手资料的基础上,逐步摸清了奶山羊养殖的基本情况,就养殖效益列举了一本经济账,并经常性地向群众算这笔账:

一只奶山羊1年产奶500公斤左右,按照平均价1公斤1.8 元计算,能赚900元;再下个羊羔子,收入1000元不成问题;每户养10只奶山羊,年收入最少在9000元左右,养30只羊,年收入最少在27000元左右。如果全县5万养羊户,发展适度规模养殖,每户10只,全县就是50万只,年收入就是4.5亿元;每户30只,全县就是150万只,年创收入就是13.5亿元。

小小一只羊,经过他们这么一算,算成了一项富民的大产业,真成了群众发家致富的一条门路。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支持下,群众发展奶山羊的热情得到了空前高涨。目前,全县奶山羊养殖户已达到8万户,奶山羊存栏已达到31.8万只,羊奶总产6.8万吨,人均占有羊奶87.2公斤;奶山羊产业总产值达到1.84亿元,占全县畜牧业总产值的40%;养羊户人均收入达到4000元,每年人均增收330元,奶山羊养殖真正成了一项富民产业,带动、活跃了整个县域经济。

两条腿走路:构筑产业发展强势

规模产生效益,质量决定生命。在推进奶山羊发展进程中,富平县各级清晰地认识到,单个农户养一两只羊,不仅在效益上得不到体现,而且由于管理粗放,奶、肉等的品质难以得到有效控制和保证,要做大做强奶山羊品牌,必须同时走规模化和标准化之路,这才是奶山羊这一富民产业发展的必经之路。共识达成之后,立即付诸实施,这是畜牧局一班人最大的特点,也正是如此,让富平奶山羊在短短的两年时间,就迅速发展壮大,成为富平农业发展中亮丽的奇葩。产业的发展,不仅带动了农民持续增收,更解决了当地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压力,仅奶山羊养殖这一项,就吸纳当地剩余劳动力15万人,带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规模化发展促使产业迅速裂变。针对零散养殖投资成本高、收益小、环境污染大的特点,该县畜牧部门积极组织技术人员深入养殖户家中,调查奶山羊养殖情况。结合奶山羊养殖实际,在上级部门的指导下,他们把推进奶山羊适度规模养殖作为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通过广泛宣传产业发展的前景、政策等内容,积极引导群众由分散型家庭养殖向专业村、专业户转变,成功得出了“户户养、专业村、适度规模、大群体”的发展模式。目前,该县已建成10只以上奶山羊养殖户2450户,其中30只以上养殖户446户,建成刘集、王寮2个5万只奶山羊大镇,建成杜村、华朱、留古、流典、淡村等9个万只以上养羊大乡。

标准化推进促使产业不断升级。在扩张产业群体的同时,该县把推进标准化作为产业发展的又一利剑,对产业实行精细化管理,提升了产业发展质量。大力推进养殖小区建设,在养殖小区内,对养殖人员进行统一的技术培训,并采取全封闭式的模式,每天专人清理畜粪,集中配备和供应饲草,统一标准、统一管理,完善了防疫等各项工作制度,基本实现了“四定”,即定时、定量、定人,定标准,实现了规范化管理。目前,全县已建成养殖小区45个,设计规模160户,改造、建成房前屋后型圈舍161户,在改善养殖条件的基础上,同时改善了农村环境。大力推广机械化挤奶技术,在全县共建设机械化挤奶站78个,固定专人进行管理,并与县内红星、金牛等乳品加工企业建立了长期的供销合同,由各乳品企业直接从挤奶站取奶,确保了奶源质量,并保证了羊奶价格的稳定,在全县初步形成了“公司+小区+奶站+农户”发展体系,成为各乳品企业的优质奶源基地。在今年的“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当中,当地乳品龙头企业红星乳业的产品不但没有受到影响,还远销内蒙、欧洲等地区和国家,企业负责人指出,这主要得益于产业链的规范化运作。

三措并举:打造特色经济板块

产业要发展,技术必须跟得上。在推进产业发展上,富平县畜牧局一班人着眼特色这个关键,努力打造富平奶山羊品牌优势,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特色经济板块。积极实施三大工程:

一是实施科技强畜工程。加强品种改良,针对奶山羊品种单

一、老化问题,组织人员深入西安、杨凌、宝鸡、千阳、新疆等地区,通过考察,严格筛选,引进了一批适应性、抗病性强、耐粗饲、产奶量高、品种优良的莎能奶山羊,并及时对当地繁育的良种奶山羊导入外血,优化提升了奶山羊品种质量。充分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加快建设电子农务网,支持奶山羊产业发展。目前,该县已建成富平农业信息网、联通富平电子农务网、移动富平农信通和电信信息田园网,建立县级信息服务中心站1个,农业信息超市5个,乡镇信息服务站56个,村级信息服务站58个,村级信息服务发布平台463个,及时通报相关疫情、原料奶收购、加工、市场供求等信息,解决了奶山羊养殖过程中群众信息闭塞的问题。

二是实施技能培训工程。为提高群众的养殖技术和水平,该县同陕西农林科技大学建立了长期的交流和合作机制,定期邀请有关专家、教授,加强对广大养殖人员饲养管理、疫病防治、秸秆青贮、奶畜高产等技术方面的知识培训,使90%以上的养羊户对都能够熟练掌握。积极推进技术下乡,借助文化下乡、设立咨询台等不同形式,组织畜牧系统广大干部,向群众发放奶山羊养殖的相关书籍、宣传资料等。利用各职业学校,加强群众养殖实用技术培训,不断提高群众的养殖知识和技能。先后邀请全国著名奶山羊专家教授来富讲课6次,组织县畜牧专家、业务骨干举办培训班50场次,受训群众超过5000人次。

三是实施优质服务工程。推进畜牧体制改革,健全了县乡畜牧兽医服务体系,进一步加强了对农技人员的管理,建立了一支覆盖全县各乡镇、各村组的奶山羊养殖技术队伍。加强奶山羊服务站建设,在全县各镇建成了24个奶山羊服务站,针对不同时期奶山羊养殖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全程跟踪服务。建立了关中奶山羊原种场和配种站,及时清理了所使用的劣质种羊,并对优秀种羊进行鉴定、公示,实行持证挂牌经营,确保了奶山羊优良品种的繁育。为方便服务群众,组建了14名农业信息专家服务团,开通了服务热线,对群众提出的问题及时进行回复。着眼产业循环发展,指导群众积极推进“羊—沼—草”等循环模式,技术人员上门进行安装调试。根据季节情况,每年组织所有畜牧干部,分赴各乡镇、村组,逐村逐户进行疫病防控,确保了防疫密度和质量,促进了产业健康发展。

四轮驱动:增强产业发展活力

一是政府推动。政府的支持是产业得以快速发展的决定因素。县委、县政府在认识到这一产业发展的巨大潜力的同时,就决心把这一产业做大做强。在产业发展规划中,该县就把奶山羊作为全县重点扶持发展的八大产业之一,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奶山羊产业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畜牧业发展的决定》、《关于大力发展草产业做大做强畜牧业的决定》等一系列文件,有效推进了奶山羊产业发展。对于奶山羊饲养小区建设用地,要求国土部门在手续齐全的情况下,必须于两个工作日内完成所有审批手续。实施领导干部包联乡镇和重点村制度,及时掌握各乡镇、村组的养殖情况,反馈相关问题,并形成详细的资料,为产业发展做好服务。2007年,陕西省在全省实施“一村一品”千村示范万村推进工程,决定把奶山羊作为继苹果之后的又一特色优势产业来扶持,并把富平作为全省实施“一村一品”的重点,更是为奶山羊产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群众的养殖热情得到空前高涨。

二是政策促动。为了激发群众奶山羊养殖的积极性,富平县通过多种形式,不断提高奶山羊养殖的政策保证。针对奶山羊养殖过程中资金短缺问题,县上与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信用联社等多家金融机构达成合作意向,通过政府担保等形式,对广大养羊户发放无息贷款,并启动了奶山羊世行贷款项目。对因养殖奶山羊而种植的牧草,给予牧草种子补贴。兑现各种养殖补贴,对发展10只以上养羊户给予不同程度的现金补助;对养殖大户建设沼气池的农户,给予一定的沼气池建设补贴;向各养殖示范村发放补贴青贮机械;对鲜奶的运输实行“绿色通道”,保证鲜奶在2小时内必须运送到各企业。积极争取国家级“关中奶山羊基地县建设”、“陕西省关中奶山羊原种场”等大型项目资金,每年发放小额支农贷款,扶持建设奶山羊养殖小区,进一步激发了群众发展奶山羊产业的积极性。

三是宣传发动。 在推进产业发展进程中,十分注重产业宣传,通过多角度、全方位的宣传造势,营造了奶山羊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同时也提升了富平奶山羊的知名度和品牌效应。2007年,该县专门召开了奶山羊产业发展动员大会,各部门、乡镇、村组的领导和群众1000余人参加了会议,在全县吹响了奶山羊产业发展的响亮号角。利用集会、科技之春宣传月等时机,采取发放宣传单、刷写标语、辅导讲座等形式,广泛宣传羊奶的营养成分和羊奶产品发展的市场需求,提升了广大群众对奶山羊产业的认同度;发挥电视专栏、网页、各类推介会等的宣传优势,加强奶山羊产业系列项目宣传推介,奶山羊逐步成了富平一张鲜活的名片,在渭南,只要提起奶山羊,群众自然就想到了富平,提起富平,第一印象就是奶山羊很有特色。

四是示范带动。加大典型示范力度,带动产业发展,是富平抓奶山羊发展的又一举措。他们以发展“一村一品”为重点,大力发展奶山羊“一村一品”示范村,并实行县级领导、相关部门、单位包联扶持制度,在全县建成了以王寮双杨、刘集曹管等为主的20个奶山羊省级示范村,已形成全国最大的奶山羊良种繁育基地和奶山羊集散地。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组织,各乡镇借助产业发展优势,先后建立了5个奶山羊专业合作社,实行繁育、饲料、技术、产销等奶山羊养殖一体化、全方位组织服务,方便了群众发展产业,壮大了产业规模。扶持以红星乳业为代表的乳品企业发展壮大,鼓大企业大力研发以羊乳加工为主的系列羊乳制品,目前,该公司年加工奶粉能力 1.2万吨,有力的带动了当地奶山羊产业的发展。

五大设想:绘就未来美好蓝图

为进一步做大做强奶山羊产业,站在十七届三中全会的新起点上,富平县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牢固树立发展奶山羊就是发展县域经济、就是富裕老百姓的工作理念,本着“高点定位、高标准建设、高效率推进”的“三高”思路,大手笔谋划出了产业发展的美好蓝图。概括起来就是“构筑五大体系,实现五个突破”:

一是构筑奶山羊产业发展的集群体系,实现规模上的突破。大力推进奶山羊适度规模养殖,加强项目包装策划,进一步争取上级的资金扶持和政策扶持,鼓励群众积极发展奶山羊,力争用3—5年时间,使全县奶山羊发展到100万只,把富平建成陕西省的奶山羊发展核心区。二是构筑奶山羊产业发展的标准体系,实现质量上的突破。加大饲养小区、专业养殖场、机械挤奶站等建设步伐,实行统一规划建设、统一供给饲料、统一疫病防治、统一挤奶销售,用3—5年内,建成奶山羊饲养小区50个,养殖场150个,机械化挤奶站100个,切实提升产业发展质量。三是构筑奶山羊产业发展的循环体系,实现产业链的突破。大力实施循环农业,积极推广“草—羊—沼”、“羊—果(园)”等循环养殖发展模式,形成闭合的产业链条,实现绿色、无污染养殖。四是构筑奶山羊产业发展的服务体系,实现运作上的突破。进一步健全完善畜牧兽医体制,建立以畜牧兽医站和农技推广站为中心的产业发展服务体系,对奶山羊养殖技术、疫病防治、饲料配制、秸秆青贮、沼气池建设、问题咨询等提供全方位、上门式服务。五是构筑奶山羊产业发展的加工体系,实现增值上的突破。抓好县域内乳品企业的技术改造和产品结构的调整,整合现有乳品企业,组建富平奶业集团,建立“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协会+农户”等多种经营模式,增强产业、产品市场竞争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逐步把富平建成以奶、肉、毛等加工为主的“羊”字牌系列产品基地和全国奶山羊系列产品加工中心。

(作者单位:中共富平县委办公室)

第8篇:贯彻实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 加快现代农业的建设步伐

青岛市农业机械管理局局长 黄聿颂

我国第1部农机法--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于11月1日正式开始实施了。《农业机械化促进法》从法律的高度解决了三大问题:确立了农机化在整个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了各级政府扶持农机化发展的政策措施;确立了农机主管部门在促进农机化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尤其对农民群众关心的购机补贴、农机社会化服务等进行了详细规定,是一部兴农护农的法律,它既反映了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也为保持党的农村政策稳定,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农业机械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农业综合生产力水平的体现,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标志。各级农机管理部门要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根据中央、省、市委关于解决“三农”问题的总体部署,贯彻实施好这部法律,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

一、依法建立和完善农业机械化发展政策扶持体系。据统计,目前我国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的综合机械化水平为30%左右,仅相当于法国上个世纪50年代的水平,仍处于农业机械化的初级阶段(∠40%为初级阶段;≥40%∠70%为中级阶段;≥70%为高级阶段),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势在必行。农业机械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标志。加快农业和农业机械化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光靠市场调节不行,国家必须加强扶持和保护,这也是世界各国普遍的做法。《农业机械化促进法》规定了促进原则和扶持措施,这是建立农业机械化政策扶持体系的依据。今年以来,国家加大了对农业和农业机械化投入,我市用于直接补贴农机购置的资金也达到348万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购置和使用农机具的积极性。但青岛市要在2005年率先进入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高级阶段,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70%以上 ;2010年率先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80%以上,差距还是很大。我们要按照《农业机械化促进法》有关要求,结合农机化发展“十一五”计划的制定,积极配合有关部门研究制定推进我市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的长远规划和工作计划,以及相应的推动措施,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农业机械化发展政策扶持体系。特别是要抓好现有的各项支持政策、项目的实施工作,加快完善配套法规和政策措施,注重研究长效机制,采取财政支持、税收优惠和金融扶持等措施,不断加大农机化投入,逐步提高农机装备水平。

二、依法建立和完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从世界上有关农业机械化法律的渊源和发展形态看,国外的农机法律不涉及农机作业服务的内容,而这部法律专门设有一章农机社会化服务,这是特色,是由我国国情所决定的,也是多年来农机跨区作业服务实践经验的总结。提高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必须走农机共同利用的路子,大力发展农机服务产业化。因此,在贯彻实施过程中,要注重建立和完善农机社会化服务支持体系:一是要鼓励和扶持发展多种经营形式的农业机械服务组织,特别是注重培育、发展农机大户和农机经营服务中介组织,充分发挥其在开展农机社会化服务的积极作用。二是要加强基层农业机械技术推广机构建设,发挥10个农机化创新示范基地和3个国外农机化试验示范基地作用,搞好先进适用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工作。三是要加强农业机械化公共服务工作。建立和完善信息搜集、整理和发布制度,为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提供及时、全面、准确的信息服务。搞好对农机社会化服务主体力量的培训工作 ,努力提高他们的基本素质和经营服务的能力。加强农机社会化服务市场的监督管理,维护好作业秩序,搞好农机安全生产,努力为市场主体做好服务,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三、依法建立和完善农业机械化管理制度。一是要建立和完善农机质量保障制度。要进一步制定和完善农业机械维修质量和作业质量等地方标准,保护农民合法利益。要加强农机产品质量调查工作,这是法律赋予农机管理部门在质量监督方面的职责任务。要上下联动,相互配合,形成合力,树立起农机管理部门在农机产品质量监督工作中的新形象。二是要完善农机安全监督管理制度。要深入开展创建青岛“平安农机”活动,积极搞好农机安全“十百千”示范活动、星级农机文明市场创建活动、农机保险等工作,大力推进农机监理规范化建设,开展农机专项整治,保护农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三是要加强地方农机立法建设步伐。建立和完善与《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相配套的地方配套规章,推动农机化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

四、提高依法行政水平,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进程。《农业机械化促进法》中“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主管农业机械化工作的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密切配合,共同做好本行政区域的农业机械化促进工作”的规定,明确了农机部门在促进农机化发展中的主体地位,标志着农业机械化走上了依法促进、依法管理的新阶段,对农机行政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要按照法律要求,强化管理,依法行政,创新机制,切实履行好法律赋予农机部门的职责,不断地提高行政管理水平和效能,促进农机化发展。一是要全面打响青岛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第二战役,力争到2007年,基本实现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二是要继续开展创建“兴机富民”服务品牌和建设青岛“平安农机”活动,全面提升农机服务质量和农机安全生产水平。三是要大力推行农机“一条龙”作业服务,实施小麦和玉米秸秆综合利用工程,组织“三夏”、“三秋”和冬季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三大农机跨区作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四是强化农机管理队伍建设、农机经营人才队伍建设和农机规范化建设,全面提升农机系统干部职工的整体素质和依法行政能力,努力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使青岛在全省乃至全国率先实现农业机械化,为我市率先解决“三农”问题做出新贡献。(信息来源:青岛市农业机械管理局)

第9篇: 关于推进农业十化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的意见

中共XX县委 XX县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农业“十化”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的意见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及中央、省、市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加快XX现代农业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按照中央对农业农村工作的科学判断和坚持“六用三提高”的要求,根据县委三届四次全会及县人大二届五次会议提出的推进农业“十化”建设目标,结合XX实际,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推进农业“十化”对发展XX现代农业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的重大意义

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县委三届四次全会以及县人大二届五次会议提出推进农业“十化”建设,是XX发展现代农业的有效载体,是提高XX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实现农民增收的迫切需要,是加快XX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工程,是解决 当前“三农”问题的有力抓手。近几年来,XX县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农村工作全局,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为目标,着力实施“万元增收计划”全面推进“三村四化”新农村建设。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积极优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努力实施种植业“六十万”工程和畜牧业“121”工程,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生物资源开发创新力度,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促进了全县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呈现发展速度加快、发展质量提高的良好态势,为推进农业“十化”进程,积极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加快“三村四化”新农村建设步伐奠定了良好基础。

但也要看到,XX仍是一个欠发达的农业县,农村发展仍存在许多突出矛盾和问题:一是资金投入严重短缺,农村基础设施依然薄弱,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低,农业综合实力不强,发展XX现代农业,推进“三村四化”新农村建设的后劲不足;二是农业科技应用程度不高、创新能力不强、农业推广体系不健全、农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农业增效难;三是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偏低,组织化程度不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输出困难,农民稳定增收困难;四是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依然滞后,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缩小城乡差距仍需付出艰苦努力。为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增强危机感,突出农民增收这个核心,做到坚持将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 全县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不动摇,坚持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任务不放松,坚持落实支农惠农的政策力度不减弱,坚持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不松懈,全面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及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不断深化改革,加大农业投入,狠抓农业设施化、产业特色化、生产标准化、产品商品化、能源沼气化、环境生态化、农村协会化、农民知识化、管理民主化、服务社会化建设,筑牢现代农业发展基础,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三村四化”新农村建设步伐。

二、总体思路和目标任务

全县推进农业“十化”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的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坚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切实加大农业投入,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拓展农业发展领域和途径,不断建立健全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支撑体系,狠抓农业“十化”建设,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农村更加和谐。

“十一·五”末,全县推进农业“十化”的主要目标任 务是:

── 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60万亩以上,粮食总产量保持在1.8亿公斤以上。农业生产总产值达21.5亿元以上,农业增加值达13亿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8%以上;

── 全面实施“六十万”工程和畜牧业“121”工程,建成云南省重要的烤烟生产基地、万寿菊种植加工基地、蚕桑养殖加工基地、中药材种植加工基地、啤酒大麦生产加工基地、无公害商品蔬菜生产加工基地,发展现代畜牧业产业,力争畜牧业产值达10亿元。建立农业标准体系框架,实现农业特色优势主导产业占农业产业的70%以上。农业产业化经营进一步提高,创建1个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新增1个省级重点龙头企业、4个市级重点龙头企业;培育销售收入上亿元的龙头企业3个、5000万元以上的3个、500万元以上的10个。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10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3亿元以上;

── 全县80%的农业生产实现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建立农业标准化信息平台,主要农产品逐步实现标准化生产。农村新建沼气池2.7万口,改灶2万户;发展农产品专业经济协会或农村经济合作组织100个;

── 全县实现“村户九个一”,全县50%的村委会基本达到“三村四化”新农村目标;

── 全县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不断增强,到XX年,基本完成农业“十化”建设,到2020年,实现XX农业现代化。

三、扎实推进农业“十化”进程,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在统筹和谐发展、兼顾现实长远的基础上,XX县将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三增”目标,抓实抓好农业“十化”,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全力推进现代农业进程。

推进农业设施化,增强农业农村发展后劲。一是结合“三村四化”建设,继续抓好以农田水利、乡村道路、生态环境、社会事业等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着重解决农业设施化过程中的突出问题,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向立体化开发发展,走科学、生态、环保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二是加大现有农业设施的维修管护、改造提升力度,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大力提升全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三是加大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为农业设施化建设提供有力的经济支撑。四是积极推进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实施,通过对山、水、路、田、村进行综合整治,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力度,以达到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争取国家、省级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建设落户XX,加大县级土地开发项目建设投入,确保 城市建设及重点项目建设用地占补平衡。

在XX年总耕地面积36.74万亩,完成农田基本建设19.51万亩,有各类水利设施29557件,总蓄水量1.78亿立方米,全县水利化程度61%;建有通车公路2654公里,国道、省道190公里,农村公路2438公里的基础上,到XX年开发新增耕地1.19万亩,整理面积4.6万亩,完成32.9万亩基本烟田建设,力争实现人均1亩高稳农田;完成12件病险小型水库、30件病险小型水库、50件病险小坝塘除险加固工程,每年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面积不少于100平方公里,解决农村2.44万人畜饮水安全,农村水利化程度提高到65%以上;新增四级油路368.4公里,四级混凝土路面158.2公里,乡村、村村公路1006.8公里,100%的乡通二级油路,100%的村委会通油路,50户以上的自然村100%的通公路,农村公路交通、卫生、教育、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有线电视县、乡、村三级光纤网络整体服务功能不断提升,广播电视覆盖率达99%以上。

推进产业特色化,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一是围绕种植业“六十万”工程和畜牧业“121”工程,大力发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一村一企”,实现乡有支柱产业,村有特色产品,户有致富门路。二是按照“区域调专、产业调特、产品调优、规模调大”的思路,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加快农业产业结构战略调整,努力扩大特色农产品生产规模,做到 突出优势抓特色、依托龙头兴产业、壮大产业促增收,有效推动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向纵深发展,调优调强农业结构,在巩固提升粮食、烤烟、畜牧、蚕桑、蔬菜、啤酒大麦等传统支柱产业的同时,重点发展10万亩万寿菊、10万亩中药材优势特色产业,建成万寿菊、中药材2个区域性特色产业基地。三是建立集种植和深加工为一体的现代生态农业产业体系,推进产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实现产业优势向效益优势转变,农产品向绿色、生态和名特优产品转变,把生物资源开发及绿色农产品加工业培育成XX的优势产业。四是以科技为支撑,不断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提升产业、产品市场竞争力。五是加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扶持力度,发展壮大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推进全县产业化进程。在现有17个农业龙头企业的基础上,到XX年力争创建1个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新增1个省级重点龙头企业、4个市级重点龙头企业;培育销售收入上亿元的龙头企业3个、5000万元以上的3个、500万元以上的10个。

推进生产标准化,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一是抓好现代农业试点和推广工作,坚持用现代科学技术、经营理念改造农业,积极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建设,建立农产品检测机构,切实加强农产品质量全程监控,培育一批农产品品牌。二是按照对农产品实行“从农田到餐桌”全程控制的原则,组织启动实施“七项工程”,即“农业标准体系创 建”工程、“农业标准示范”工程、“农业质量监测体系建设”工程、农产品“优质安全认证”工程、“放心农产品标准化批发市场建设”工程、“农业标准推广服务”工程、“农业行政监管体系建设”工程,全面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三是坚持以产业化促进标准化,标准化推进产业化,把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专业大户培育成为实施农业标准化的主体,积极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建设,加强对农业生产者的标准化生产技术指导,建立健全农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四是以发展无公害、绿色环保产业、产品为重点,开展名牌、品牌农产品的申报、认定和源产地认证及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争创省级、国家级名牌、品牌。

在蔬菜、水稻、马铃薯、蚕桑、中药材、水产等产业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已获得无公害基地认定1万亩、绿色基地认定5000亩,有4个无公害农产品和3个绿色食品通过认证,有农业标准化技术人员50人,农药残留检测设备一套的基础上,到XX年建设32万亩县级农业标准化生产综合示范区,辐射带动120万亩大面积生产;组织制定60个无公害生产、加工规程和产品质量标准;建设县级综合性质量监测中心1个;县级专业性监测中心4个;建设区域性监测站32个。全县80%的农业生产达到标准化要求,30万亩通过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10个单位、20个产品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4个单位、10个产品通过绿色食品认证;力 争1个单位、2个产品通过有机食品认证;培养一支100人以上的农业标准化推广队伍;建立农业标准化信息平台。

推进产品商品化,不断提高农产品商品率。一是通过市场引导、政策扶持和项目带动,逐步实现由数量增长向质量效益提高转变,由初级加工为主向精深加工延伸,由单一生产组织模式向多元化生产加工销售协作组织转变,提升农产品加工水平,推进农产品商品化进程。二是构建市场网络体系,促进农产品流通,依托农业特色产业基地,规范XX粮食批发交易市场,着力建好播乐中药材批发交易市场,西平优质商品蔬菜批发交易市场,炎方马铃薯批发交易市场,西平、XX和炎方畜禽批发交易市场、德泽冬早优质蔬菜批发交易市场等具有区域优势的农产品产地批发交易市场。三是加快农产品信息网络化建设,积极发展“网络农业”和订单农业。四是发展壮大农业加工龙头企业,不断提升产品开发档次和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延伸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构建企业、基地、农户之间的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形成龙头企业带动、区域化布局、基地化种养、规模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五是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积极开展源产地保护、农产品地理证明商标和商品商标注册及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申请认证工作,加快实施品牌兴农战略,努力打造XX优质天然色素、优质中药材和优质蚕茧等农产品省级、国家级品牌,通过品牌带动和促进全县农产品商品率的不断 提高。

在XX年的基础上实现农产品商品率年均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到XX年建成1个县级信息网络平台,1个农产品加工研发中心,1个县级综合性农产品检测中心,2个区域性农产品检测中心,10个乡镇农产品检测站点;建成一批高标准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培育2个国家级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和国际竞争力强的出口企业,农产品加工水平有较大提高,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超过1.5:1,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50~60%,精深加工比重明显增加;培育一批优质、高效、安全、生态名牌产品,省内驰名商标超过10个以上。

推进能源沼气化,有效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一是积极争取国家、省、市各类项目对全县农村能源建设的支持,发挥项目资金的引导作用,整合国债、各级财政补助资金、温饱示范村建设、小流域治理等各类项目资金,提高农村沼气建设投资规模。二是围绕“户均有一口沼气池”的目标,在“三村四化”市、县重点建设村和适宜地区推广沼气、太阳能等绿色清洁能源,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三是加强技术培训,强化服务管理,重点抓好“建设、管理、服务、利用”四个关键环节,确保建设质量和农民长期受益。四是采取“政府补一点、农户出一点、社会捐一点”的方法,加大投入,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步伐,推进能源沼气化进程。在 XX年底户用沼气池2.05万口、节能改灶3万多户的基础上,新建沼气池2.7万口、改灶2万户,力争到XX年全县户用沼气池达4.75万口,实现年节约薪材15万吨。

推进环境生态化,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一是紧紧围绕建设珠江源山水园林城市的目标,按照和谐村、生态村、文明村的建设要求,不断健全完善新农村建设村庄规划,因地制宜规划好村内绿化和休闲活动场所,积极推广生态农业模式,大力发展休闲、旅游、观光农业,形成相对集中的“农家乐”旅游经济带。二是强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行农作物病虫无害化治理,加大生态农业模式技术、秸秆综合利用生态模式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旱作节水农业、保护性耕作技术等推广力度。三是加强环境整治工作,加大农村脏、乱、差整治力度,按照“村七有、户六有”标准,实施农村“清洁工程”,不断改善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实现农村景观生态化。四是以“三高”为重点,加大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旅游建设力度,实现山川林区景观多样化、景区景观特色化,不断提高全县森林覆盖率和农村村庄绿化率。五是加大生态乡镇建设力度,在巩固大坡生态乡的基础上,力争每年创建一个省级生态乡镇。六是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农业,努力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美化家园,使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水,呼吸上清洁空气,吃上绿色无公害放心食品。

“十一·五”期间,按照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理念,遵循外树形像、内求和谐的要求,以环境质量良好、资源合理利用、生态良性循环、城乡共同发展、基础设施健全、生活舒适便捷为核心,在XX年森林覆盖率45.5%,林地面积239万亩,水土流失治理176.36平方公里,自然保护区2个的基础上,农村“三高”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力争XX年森林覆盖率达51%以上,努力实现环境生态化、人与自然和谐化。

推进农村协会化,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一是按照市场运作的方式,依托县域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支持鼓励创办各种类型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多形式、多层次、多领域兴办农产品专业经济协会或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不断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二是引导协会等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企业化经营,采取多种市场运作模式,建立健全协会运行机制,支持各类协会不断拓宽为农民服务的领域和层次,坚持把农产品专业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办成股份制或公司制的经济实体和市场主体,适应市场要求。三是加大培训力度,支持和帮助协会为其成员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优质服务;引导农民开展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提高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自我发展、自我服务能力。 四是强化政策措施,加大扶持力度,支持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规范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组织和行为,保护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及其成员的合法权益;积极抓好试验示范和典型引路,选择推行协会经营示范工程,增强协会的带动辐射力,引导协会健康发展,促进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到XX年,农产品专业协会或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在XX年27个的基础上发展到100个,其中经营实体型协会60个;实施20个不同行业的协会示范工程;重点扶持10个协会,建立和完善协会内部管理运行体制,促进协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力争全县农业主导产业都成立农产品专业经济协会,辐射带动60%以上的农户,使全县优势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明显提高,利益联结机制和经营体制更趋完善,抗御市场风险能力进一步增强。

推进农民知识化,培养现代新型农民。一是加快农村教育事业发展步伐,依托“两校进村”等载体,逐步建立完善县、乡、村三级农村教育培训网络。二是充分利用各种培训资源,实施“七个一工程”,增强广大农民学科技、奔市场、求创业、讲文明的意识,帮助农民掌握农业新技术、新知识,让农村青壮农民掌握一门农业实用技术,掌握一项外出务工技能。三是加大资金投入,抓好农村职业教育,分层次、系 统地开展农民素质教育,千方百计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四是依托文明公民学校,开展好以政策法规、“八荣八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等为主的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五是组织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绿色农业培训工程”、“新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阳光工程”、“劳务扶贫培训工程”、“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和农村经纪人培训,充分利用农业函授学校、农民夜校教育、农村妇女学校,开展农业生产技能培训和科技培训,普及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帮助农民尤其是青年农民掌握最新农业科技知识和实用技术,努力把广大农户培养成有较强市场意识、有较高生产技能、有一定管理能力的现代农业经营者。“十一·五”期间,力争每年培训农村劳力3万人次,达到户均一个科技明白人,户均拥有一名职业技术资格证书获得者,努力造就“讲道德、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守法纪”的新型农民。

推进管理民主化,完善村民自治。一是巩固农村先进性教育成果,建立保持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实施“强基计划”,深化和拓展“云岭先锋”工程。二是选好配强村“两委”班子,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和基层组织阵地建设,切实发挥好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三是完善“一事一议”制度,不断探索新形势下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健全“两会一组”村民自治组织,完善村级民主选举、民 主决策、民主监督、民主管理等各项管理制度,建立符合国家法律、法规规定范围内的文明村规民约。四是积极推行“阳光村务”,村级事务实行契约化管理,按照“五规范、一满意”的要求进行村务公开,加快农村管理民主化和村民自治化进程。力争到XX年全县基本实现农村管理民主化、村民自治化,努力实现农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推进服务社会化,提升服务水平。一是创新发展思路,加快推进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实行城乡统筹,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城乡一体化,形成以政府职能部门为主导,农业龙头企业为骨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主体,乡、村集体合作组织为补充的社会化服务格局。二是强化和落实社会服务政策,逐步构建多元化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三是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采取“机关挂村、厂矿联村、协会抓村”和“领导帮村、干部驻村、党员联户”等方式,充分调动社会各界支持、参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积极性,使其走上规范化、民主化和有序化的轨道。四是建立健全农技推广组织体系,加快农技推广队伍的改革步伐,使农技服务融入农村、融入产业、融入农民。五是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行事前管理、动态管理,采取事中、事后监督等手段,规范行政许可行为,清理行政审批事项,努力构建“三级便民服务网络”体系,提高行政效能,降低行政成本,提升服务水平。六是加大农 村“一会两站”建设,搭建为民服务平台。同时,根据广大农民群众的需求,不断延伸服务领域,提升服务档次,做大服务规模,引导各社会化服务组织转变观念,找准位子,放下架子,挑起担子,不断完善服务项目,实现由单一产中服务向农业全程服务扩展。

到XX年,全县实现农作物优质良种覆盖率达100%,农业重点科技推广应用率达85%以上,建立农业科技“110”指导服务中心。农机总动力达到23万千瓦,百亩耕地拥有农机总动力40千瓦;机耕面积21万亩以上,机耙面积20万亩,耕耙机械化程度达80%以上,争创“全国农机示范县”。畜禽产地检疫面达100%,定点屠宰检疫率达到100%,推进“放心肉工程”。深入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立农资配送中心、日用工业品配送中心;发展农村便民超市,推进连锁经营,力争全县每个村有一个农产品专业合作社或专业经济协会、有一个综合服务社或农资农家店,使之成为农村现代物流网络的终端和为农服务的前沿阵地。农村社会保障水平极大提高,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8%以上,失地农民土地补偿覆盖率达到100%,农村五保老人供养率达100%,重度残疾人员和其他无收入来源家庭救助覆盖率达到100%;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长足发展,基本实现服务社会化。

四、强化措施,全面推进农业“十化”进程

全县各级、各部门要始终高度重视“三农”工作,不断适应农村经济社会深刻变化的新形势,调整工作思路,转变工作作风,改进工作方法,把推进农业“十化”作为建设现代农业的系统工程抓实抓好,确保各项目标圆满完成。

强化领导,加速推进农业“十化”建设。推进农业“十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具体内容,是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要增强危机感,始终坚持“四个丝毫不能”,切实加强对推进农业“十化”建设的领导,每“化”确立一名县级领导负总责,明确一个牵头单位和相应的责任单位,负责统筹协调,组织实施,确保农业“十化”顺利推进。

强化结构调整,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结合XX自然资源条件和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处理好建设与发展的关系,确保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结构调整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节约资源为前提,以科技为动力,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重点,以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农民收入为核心,进一步增加农业投入,改善生产条件,优化各种生产力要素组合,调整产业、产品和品种结构,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发展生态畜牧业和特色农业,实现种植业由“二元结构”向“三元结构”的转变,逐步使我县农业向精细化、集约化、产业化的方向发展。

强化扶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快农业“十化”建设,发展现代农业,推进“三村四化”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全县各级各部门的支持配合和努力,其关键就是正确的引导和有效的投入。要按照中央提出的“三个继续高于”的要求,深入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贯彻落实“十项扶持政策、六项奖励激励措施、六项服务承诺”,为农业农村发展创造宽松环境。要增加农业产业发展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大财政扶持力度,统筹安排教育、农业、林业、水利、畜牧、扶贫、交通、基本烟田建设、城建、沼气等项目和资金,实现项目资金整合、现有资金和资源整合,形成配套扶持合力,使有限的资金和项目发挥最大效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强化引导,扎实搞好农业“十化”发展规划。要因地制宜,借鉴外地好的做法和经验,应用各种现代科技和手段,勇于创新、大胆实践,搞好政策、技术、市场引导,推动全县农业“十化”顺利开展。各乡和有关部门要积极做好农业“十化”总体规划、区域规划、产业规划、项目规划,并抓好典型示范,做到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农业“十化”建设。

强化统筹发展,拓宽农业发展外延和农民增收渠道。一是加快小集镇建设步伐,积极培育和拓展城镇集聚人口、产 业、资金、技术、信息等功能优势,引导和牵动农村产业结构向第

二、三产业转移。二是大力发展农村非公有制经济,鼓励农民发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与联合,根据集镇建设的功能定位,发展与之相匹配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延伸产业链,增加农民的非农收入,拓宽现代农业发展外延。

强化考核,确保农业“十化”建设目标任务的落实。要研究制定推进农业“十化”发展现代农业的综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把推进农业“十化”发展现代农业列入各级各部门责任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结合实际制定本乡、本系统、本部门的发展扶持政策和具体实施方案,进一步分解细化目标任务,明确责任,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中共XX县委

XX县人民政府

XX年4月 日

主题词:农村工作 现代农业 “十化”△ 意见

──────────────────────────────────

发:各乡党委,县委各部委和县级国家机关各办局,

各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

──────────────────────────────────

中共XX县委办公室 XX年4月 日印发

──────────────────────────────────

上一篇:快乐课堂快乐语文下一篇:黑龙江省考公务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