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信息化推进农业现代化

2024-05-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用信息化推进农业现代化(共8篇)

用信息化推进农业现代化 篇1

用信息化推进农业现代化

郭作玉

北京大学法学学士,中共中央党校经济管理研究生毕业,现任农业部信息中心主任、研究员。先后在中共中央书记处农村政策研究室(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综合组、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等单位工作。2005年出版个人专著《中国农村市场信息服务概论》一书,2009年再版,于2011年入选“中国信息化十大专著”。担任《增加农民收入——实例与分析》、《百宝箱——中国信息化与现代农业案例及分析》等书主编。

主持人:本报记者袁赛

男嘉宾:农业部信息中心主任、研究员郭作玉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积极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的融合,用信息化推进农业现代化,是贯彻落实上述重要精神的有力举措。

为了充分认识信息化在改造传统农业、推进农业现代化方面的重要作用,做好相关工作,本期对话,我们特别邀请农业部信息中心主任郭作玉,就如何用信息化推进农业现代化、现代信息技术怎样融入农业发展各个环节、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的重点任务等问题进行探讨。信息化推进农产品生产的现代化

主持人:党的十八大报告把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发展变成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凸显了信息化的突出地位。今年中央1号文件指出,加快用信息化手段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以上论断和要求,来源于实践,高于实践,富有理论性、战略性和指导性,全国特别是农业战线正在深入学习领会并认真贯彻落实,请您给我们介绍下,目前信息化推进农业现代化方面的突出表现和今后工作的着力点好吗?嘉宾:当今时代,数字技术、3S技术、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智慧地球等现代信息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佼佼者,已经服务于人类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并已开始渗透到各领域的各个环节。农业领域毫无二致,各环节都涉及到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

信息化融入农业现代化,已经表现在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消费各个环节,以及政府部门的相关管理和服务中。

如在种植业生产过程中,测土配方施肥已经比较普遍,采用地理信息技术、决策系统技术和网络技术等,结合地形地貌、土壤类型、化肥农药使用以及产量等数据绘制电子地图,取相关信息提供给施肥、灌溉等专家支持系统,可实现田间施肥、灌溉、喷药的自动化、智能化。可通过远程视频监控、先进感知与遥感、信息采集与传输、计算机智能处理决策技术的集成应用,对大田作物全生育期动态进行监测预警和生产调度。如安徽省计划于今年启动小麦苗情、墒情、病虫情、灾情“四情”监测调度系统二期项目建设,完成36个监测点建设,实现对56个小麦主产县小麦“四情”监测全覆盖。

在养殖业生产过程中,可应用集传感器、智能监测与控制、移动通信等于一体的设施化养殖系统,实现畜禽育种及养殖、肉蛋奶生产、饲料生产、养殖场管理、畜禽舍环境控制、疫情监测及防治等方面或环节的自动化、智能化。利用水环境参数监测传感器、智能化的渔业生产专家系统,可实现水产养殖环境理化参数监控、自动投饵、饲料配制等一体化的健康养殖模式。

在农产品收获过程中,利用装有卫星定位系统(GPS)的联合收割机可以实现自动测产,可提前预置加油站及维修网点分布情况,使农机手能轻松查找所需信息。自动采棉系统通过计算机自动控制,能准确掌握每台采棉机的运行路径、精准计算油耗。机器人能代替人从事一些繁重的农事操作,如苹果收获、黄瓜采摘、挤奶等。农机跨区作业服务直通车系统,可

为农机跨区作业提供供需信息交流和配对平台。

在农产品加工过程中,自动化、智能化技术大量应用,生产效率迅速提升;目前已形成了多层次农产品加工信息网络,建立了农产品加工国际标准跟踪平台,全国农产品加工技术推广对接平台,以及农产品加工市场信息预警服务体系。

信息化推进农产品消费的现代化

主持人:近年来,为了破解农产品“卖难买贵”的困境,中央1号文件多次强调要将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作为重要工作来抓,信息化在促进农产品流通现代化方面怎样发挥作用,以及在确保农产品质量与提高消费满意度上怎样发挥作用?

嘉宾:信息化推进农产品流通现代化,突出体现在农产品价格发布和供求对接上。通过建立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采集系统、电子化交易平台、智能化产品质量监控系统等,实现电脑、手机等终端设备进行价格信息的发布、汇集、展示、查询。利用互联网、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开展线上线下结合的鲜活农产品网上批发和网上零售,以及农业合作社与城市超市对接、农业合作社与城市消费合作社对接和订单农业,多渠道多形式促进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融合,降低农产品交易成本。

确保农产品质量与提高消费满意度,通过建立从产地到市场的全程质量控制系统和追溯制度,以产品条码为信息传递工具,对农产品产地环境、生产过程、产品检测、包装盒标识等关键环节进行电子监管和可追溯,实现对农产品从原料供应、加工、包装、销售等整个流通过程的全程追溯管理。如上海爱森猪肉安全全程追溯系统,将射频芯片(RFID)应用于生猪的全程饲养管理中,为以后流通中安全追溯提供支持,对生猪养殖、检疫、市境道口检查、屠宰、批发、零售等环节的有关质量信息加以记录,并进行全程监控,保障了猪肉产品的质量安全。

物联网的有些功用,可让人们直接观察到一些农产品的生产环境及生产过程,可以帮助提高消费兴趣与信心。今后,宣传、推介、销售农产品以及满足个性化农产品的消费需求,信息化都将大有用武之地。

休闲农业是我国休闲消费新业态,目前这方面已经有不少信息服务平台,比较突出的是由农业部乡镇企业局支持和指导的“魅力城乡”休闲农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它能提供多种搜索、电子地图服务、观看全景漫游、利用客户端软件享受贴心服务、提供电子商务服务等。信息化推进农业服务的现代化

主持人:去年,我国农业实现了粮食生产“九连增”、农民收入“九连快”,应该说,政府部门的信息化管理与服务发挥了不少作用。请您跟我们介绍下这方面发挥作用的具体情况?嘉宾:近年来,我国农业管理信息化建设快速发展。在农业电子政务上,农业部已上线运行农业信息采集、农产品监测预警、农产品和生产资料市场监管等30多个业务系统,相继开发与应用草原监理、渔政指挥、动物疫病防控、病虫害监测及植物检验检疫、农机购置补贴、财务监管、视频会议、应急处理等管理信息系统;北京、浙江等省(区、市)已建了农业地理信息系统,加载了农业及其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等不少基本信息;农业部和一些省(区、市)农业部门正在建立农民承包地确权、登记、发证情况的数据库,建设“三资”管理信息平台和土地流转信息服务平台,这将大大有利于决策与管理、服务。部分省(区、市)把电子政务延伸到了农村基层,推进了政务公开、管理透明、政策落实和群众监督。在农业生产安全管理上,已建了农机安全管理信息化平台,可及时采集农机购买、使用、出租、转让、维护、年检、报废等信息,实现农业机械安全检验、登记、驾驶操作人员考试、发牌发证、安全检查、事故处理等监督管理信息化。渔业方面,已在捕捞船上配备信息接收终端、卫星船位监测终端和AIS避碰设备,初步建成了卫星船位监测系统、渔业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提升了捕捞船信息化装备和安全生产监管水平。

在农业服务方面,大家比较熟悉的气象信息服务,国家气象局已经具体提供全国“三夏”

期间天气形势预测预报、全国小麦收获期间天气形势预测预报、全国早稻(或晚稻)收获期间天气形势预测预报等,其中有旬报、月报、季度报、年报等。伴随着越来越多的气象规律被揭示,防灾减灾和利用自然力的能力越来越强,今后应更好地利用气象信息服务,变靠天吃饭为顺天或用天吃饭。在农业社会化服务方面,出现了农业综合服务信息平台。如福建“世纪之村”、湖北渔洋溪村等农村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浙江“农民信箱”、农业部“12316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等,它们可以把农业机械和为农企业服务等各种农业社会化服务力量整合其中,把农业社会化服务求、供关系整合起来,通过短信、彩信、语音、视频等多种方式,对求、供行为实行及时、准确、低交易成本对接,从而满足农民(农场等)生产、生活需求,帮助各种服务商发现用户与拓展市场。

今后,如大家所说,我国农业、农村、农民将经历深刻的社会变迁,即发展呈现农业集约化规模化、农村城镇化、农民职业化的趋势,农业综合服务信息平台将会大显身手。用信息化手段指导农业农村工作

主持人:当前,农业信息化发展面临难得的机遇,同时也任务艰巨。您能跟我们讲一讲,今后推进农业信息化的重点工作都有哪些吗?

嘉宾: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首先应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今年3月28日,刚履新职的汪洋副总理来农业部视察指导工作时指出,信息化水平是一个部门的核心竞争力,也是领导力。作为指导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主管部门,要用信息化手段指导农业农村工作,这是今后工作的一个制高点,要从上到下齐心协力抓好。他关于农业信息化讲话的重要精神,我们一定要认真领会和贯彻落实。农业部发布的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和最近发布的《农业部关于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的意见》,对推进农业信息化有很好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个人认为,实践中在机制培育、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一批示范性项目、完善政策等方面应花大力气。

第一,重视培育良好的农业信息化发展机制。需要不断地摸准需求,努力解决好发展的内生性动力问题和可持续发展问题。今后,一是需要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充分发挥各部门职责,强化协同,形成发展合力。二是需要强化农业信息化工作体系的力量,包括社会组织的力量;三是注重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包括学习国外先进经验,举办信息化与现代农业博览会等),开展项目示范,支持先进适用信息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四是需要进一步强化政府与市场力量的有机结合。政府公益性信息化服务,其具体建设、技术开发、运行管理可以进行财政购买,以定向委托、招标采购等方式外包给社会中介机构或企业去做;政府的平台要为专业协会、涉农企业、基层合作社提供方便性服务,以降低社会中介组织和小微企业进入农业信息化的门槛及成本。五是需要大力支持企业等市场化力量的服务及经营行为,为他们解决好经营及发展的社会环境,同时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如减免其税负、加大贷款支持、降低贷款利率等。六是把开展农业信息化情况列入地方政府部门工作业绩考核内容,开展农业信息化成果评选。

第二,不断加强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只有基础打牢了,农业信息化才能顺利推进。一是要针对偏远地区加强相应设施建设,确保通讯畅通。对于游牧民、沿海渔民等活动范围较广的农业生产者,利用我国自主研发的卫星通讯设备为其建设小型卫星电话通讯系统,实现对我国农业生产者的全覆盖。二是进一步推进“宽带下乡”。利用光纤通讯、3G无线宽带网络等信息技术,提高农村宽带接入能力。支持电信运营商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支持通讯设备制造商开发适用于农村的一体机、基于3G网络的无线接入设备,加快宽带网络在农村的推广使用。三是积极推进农村地区的“三网融合”。研究制定农村“三网融合”发展规划和相关政策。在条件比较成熟的地区,开展农村“三网融合”示范工程。四是加强关键技术装备研发推广。鼓励各研究机构、信息化装备生产企业,开发符合农业需要的各类传感器、计算机硬件模块、相关监控软件等;建立农业生产过程中对光、水、温、肥等条件的需求数

据模型,为计算机智能控制提供数据支持,用现代信息技术产品装备各类农业生产者。第三,组织实施一批农业信息化示范项目。需要组织实施以下三类可操作性强、效益明显、具有较强示范效应的项目。第一类:基础支撑类信息化项目。建设好国家级农业资源数据库,主要农产品生产信息收集和发布平台,农业综合服务信息平台,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平台,国家级农业云计算服务中心等基础支撑性项目。第二类:生产应用类信息化项目。如精准农业、设施园艺、养殖业智能化管理等项目。第三类:经营性服务类信息化项目。加强农业龙头企业信息化、批发市场信息化、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农业电子商务平台等项目建设。第四,制定并实施农业信息化补贴政策。当前,宜制定并实施的农业信息化补贴政策有两大类:一是对农户上网及购买信息服务实行补贴,包括对互联网接入、农户购买电脑智能手机等信息化终端设备、农民信息技术培训、所付信息服务费等,建议给予50%左右的费用补贴。二是对应用信息化技术产品实行补贴。例如,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自主选择政府推荐名单内的产品,一旦使用就给予一定的补贴,降低先使用者购买成本。

用信息化推进农业现代化 篇2

1 北安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现状

(1) 龙头企业壮。为培育壮大龙头企业, 构筑农业产业化核心, 北安市按照“工业人手抓农业”的思路, 大力抓好龙头企业规模扩张。培育了北方果菜出口交易中心、宜品乳业、森源米业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 使该市农业产业化集群不断壮大, 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

(2) 产业化基地强。为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调控农业产业化发展方向, 北安市加大产业基地建设力度, 按照“围绕龙头、突出特色、连片发展”的原则, 以二井、赵光、石泉、通北、海星等5点和202国道、绥北路两侧为中心区, 制定了北安市现代农业五大产业带、五大基地建设规划。目前整体工作已完成五年计划的50%。

(3) 产业化合作组织多。为提高生产的组织化程度, 夯实农业产业化基础, 加强农户与龙头企业的联系, 北安市积极倡导发展和扶持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和经纪人队伍发展, 努力构建“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生产经营模式。龙头企业森源米业成立了大豆协会, 将农民的大豆代储保值, 根据农民意愿按市场价格随时收购、随时售出, 当时兑付现金, 降低了农民因大豆市场行情波动带来的风险。北安市目前已建立各级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89个, 拥有会员2 295户, 占全市农户总数的4.7%, 带动农户6 800户, 占农户总数的13.9%。

(4) 产业化品牌建设快。为增加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 北安市坚持打绿色牌、走特色路, 大力培育农产品绿色品牌。向上争取和认证了“森海”牌大米产品绿色食品标识, 续报了“玉铃”牌速冻马铃薯块A级绿标。集中培育了“玉铃”牌速冻马铃薯、“清水源”牌大豆、“森源”牌大豆、“森海”牌大米四大绿色标识产品, 靠品牌占领市场、拉动生产, 带动产业化经营。绿色大豆面积达到8.33万公顷, 绿色水稻面积达到6 400hm2, 绿色蔬菜面积达到3 000hm2。同时北安市还在黑河市率先争取到国家无公害农产品整体推进县市和2万公顷绿色食品基地项目, 2008年已按标准实施。

2 发展对策

(1) 明确3个方向。一是树立以工业带动农业的意识。农业所处的阶段迫切需要建立与农业相配套的加工业, 依靠工业发展为农业提供现代化的物资装备, 改善生产条件, 吸纳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 优化配置农村资源, 使农业获取更高效益。二是像抓招商引资一样抓农业项目建设。通过项目带动, 吸引各类资本和市场主体投资农业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业, 提升农村工业化水平。三是大力推进农业生产标准化。像生产工业产品那样, 按标准组织生产, 培育农产品市场品牌, 壮大产业产品规模, 抢占市场份额。

(2) 把握4项原则。把握非均衡发展的原则, 突出壮大龙头企业群, 避免建设上的平面推进;把握主导产业优先的原则, 围绕区域特色, 优先扶持对区域经济起支撑作用的产业发展及与之相联的龙头企业建设, 尽快形成特色鲜明的加工企业群和主导产品群;把握互惠互利的原则, 大力推动产业化组织与农户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体, 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 让农民不仅享受到出售农产品的直接利润, 而且逐步分享到加工流通环节的间接利润;把握尊重农民意愿的原则, 通过宣传引导、示范带动和政策激励, 调动农民参加产业化经营的积极性, 不搞命令式, 也不搞一刀切。

(3) 树立5种观念。产业化经营向纵深推进, 对传统生产观念提出了挑战, 必须与时俱进, 更新观念。一是树立市场第一的观念。以需求为导向, 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产品, 并按照市场经济规则建立新机制。二是树立比较优势的观念。在确定抓好特色产业的基础上, 进一步突出特色、规模和效益, 选择优势产品率先突破, 促进资源优势向市场优势和经济优势的迅速转变。三是树立适当超前的观念。针对北安市的实际, 在严格保护基本农田、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 高举调整的旗帜, 积极引导农民追踪市场, 超前调整, 大力推广种草养牛、特色渔业养殖、粮经套种、种养加一体化等新型高效模式, 使农民收获可观的调整效益。四是树立整体联动的观念。做到经济与社会、农业与其他产业、农村与城镇协调发展, 整体联动, 确保农业结构调整在社会循环中获得可靠依托和支持。五是树立以改革促调整的观念。通过改革农村经济体制、生产组织形式和利益分配方式, 促进农业结构有序调整, 探索构建新的经营管理机制。

(4) 突破六大难点。当前农业产业化经营实质上存在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 既是工作推动的难点, 也是实施突破的重点。这些难点概括起来就是培植主导产业难、建设标准基地难、发展龙头企业难、拉长产业链难、扩大经营规模难、拓宽销售渠道难, 要在具体工作中认真研究, 做到一难一策、一难多策, 用市场经济的办法破解难题。

摘要:介绍了北安市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取得的成效, 并提出该市在现阶段发展现代农业的对策, 以期指导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扎实推进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融合 篇3

会议指出,近年来,农业信息化成效明显。基础设施不断夯实,信息资源日渐丰富,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信息技术在农业产业发展中的应用日渐深入。实践证明,农业信息化是破解“三农”工作难题的有效途径,是缩小城乡差距的现实选择。在“四化同步”发展的大背景下,农业信息化发展环境更加优化,需求更加迫切,农业信息化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重点抓好以下五方面工作:一是强化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领域的集成应用,以信息化促进农业产业升级,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二是加快信息技术在政务管理领域的应用,推动“三农”管理方式创新,切实提高农业行政管理水平。三是推动信息技术在农业经营领域的创新,提高经营主体自身信息化水平,着力提升农业经营网络化水平。四是完善农业综合信息服务体系,拓宽信息服务领域,为农民提供灵活便捷的信息服务。五是加强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基础设施、装备与信息技术的全面融合。

加快推进农业基本现代化建设意见 篇4

各区管委会,各镇人民政府,县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

为加快推进农业基本现代化建设进程,力争在全省率先实现农业基本现代化,现就2014年农业基本现代化发展提出以下政策意见:

一、鼓励向雅周农业园集聚发展

(一)上级支农项目优先支持雅

周农业园。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农田水利、土地复垦整治、财政“一事一议”奖补、高效农业、农业产业化等项目资金申报时,优先雅周农业园项目申报。

(二)支持雅周农业园融资。江苏丰海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所融资金不少于70%用于雅周农业园基础设施和项目建设。

(三)雅周农业园资金重点用于项目建设、基础设施配套、农业高校及科研院所产学研合作基地建设。

二、鼓励台资项目向苏台园集中

落户苏台农业合作园并符合园区产业规划的台资项目,按同类项目补助标准上浮20%。

三、夯实粮食生产基础

鼓励各区(镇)创建省级以上稻麦万亩高产示范片。对参加省部级高产创建获得A级示范片的奖励2万元。

四、做大做强三大支柱产业

(一)扶持蚕桑产业发展

1.扶持小蚕共育。按标准全面使用小蚕饲育自动加温补湿器,春蚕、中秋蚕各共育60张以上的,每个共育主体补助2000元。

2.培育养蚕大户。年养蚕规模100张以上的蚕桑经营大户,每户补助10万元。

(二)转型升级现代畜牧业

1.种羊场建设。对新建存栏经产种母羊500头以上养殖场,符合县农委认定的品种特征,且有效开展选种、选育工作。并鼓励养殖场不断做大,通过2—3年努力,达到常年存栏经产能繁种羊800—1000只的规模,年向社会提供苗羊2500只以上,当年补助50万元。

2.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新建设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设施,对县农委指定范围内所有的病死畜禽进行无害化处理,处理后达到安全、无害、无污染、并能有效利用的项目,在争取到省级补助项目的基础上,一次性补助40万元。

(三)加快发展现代渔业

1.新建3000平方米以上,投资在600万以上,发展集约化、循环水、高密度设施渔业养殖,奖励20万元。

2.新(改、扩)建连片标准化鱼池300亩以上,且四周用水泥护坡,补助20万元。

3.在苏台农业园新建连片200亩以上的土池温室钢架大棚养殖南美白对虾,每亩补助2500元。

支持安全信息系统终端运营费用、实施渔业互助保险、鼓励进行渔船更新改造,进一步加强渔业安全生产基础建设的政策县财政另行安排。

五、支持设施农业发展

(一)鼓励在“三区六景”发展连片设施大棚

1.新建连片100-200亩、200亩以上标准钢架大棚,每亩分别补助1500元、2500元。

2.新建连片50亩以上省标钢架连栋大棚,每亩补助1.2万元。

(二)鼓励在南莫镇农业园发展食用菌

新建工厂化生产食用菌2000平方米以上,标准厂房每平方米奖励200元、一般房屋每平方米奖励100元。

(三)鼓励在里下河区域发展优质稻米基地

鼓励品牌大米企业在里下河区域流转连片农田,严格按照国家有机生产技术标准,运用稻鸭共作、频振式杀虫灯诱杀、生物农药防治等技术种植优质稻米,视规模档次给予奖励。

以上奖补资金按5:3:2的比例分三年兑付到位,如三年期间发生迁建或拆除的,取消拆除后当年及以后奖补资金。

六、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一)奖励农业龙头企业

1.对首获国家、省级、市级农业龙头企业称号的,分别奖励5万元、3万元、1万元。

2.鼓励企业提升产能和销售规模。按照企业年开票销售能力,首次突破1亿元、5亿元、10亿元、20亿元以上的,且增幅在20%以上,一次性分别奖励5万元、10万元、20万元、30万元。

3.鼓励企业创建产业基地。农业龙头企业(含农产品专业市场)在各区(镇)规划的现代农业产业园新建高效设施农业(渔业)基地,除享受已有奖励政策外,面积达200亩奖励10万元。

4.鼓励企业提升综合竞争能力。对全县所有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按照固定资产规模、开票销售、合作带动水平和能力、品牌建设、参与企业动态监测报表数据质量和时效等进行综合考评打分,依排名高低,对获得综合竞争能力“前十强”的企业,1-2名分别奖励5万元,3-5名分别奖励3万元,6-10名分别奖励1万元。

(二)奖励“一村一品”特色村(镇)。获得全国示范村镇称号的,每村奖励10万元;获得省级示范村镇称号的,每村奖励5万元。奖励资金用于扩大特色村专业特色经营的生产规模,提升专业村建设档次,不得列入镇、村财政开支。

用信息化推进农业现代化 篇5

(“十二五”规划《建议》解读)2010.11.7.教学目的

通过本讲的学习,使大学生了解“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有关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思路;进一步掌握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具体政策;更加明确解决“三农”问题在全党工作中的战略地位和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意义。

教学重点: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思路和具体政策。教学难点:如何推进农业现代化。

教学内容:

一、“十二五”规划《建议》新农村建设的总体思路;

二、“十二五”规划《建议》新农村建设的具体政策。

一、“十二五”规划《建议》新农村建设的总体思路

(一)重大任务

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

(二)三农地位

必须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什么是“三农”问题?

即农民问题、农村问题和农业问题,也就是农民收入水平低、增长困难;农业产业结构落后、效率低下、发展缓慢;农村组织机构臃肿、税费负担沉重、市场体系滞后、人口大量过剩。其中,农民问题是核心;农村问题是保障;农业问题是基础; “三农”问题的核心:农民问题是核心;农民的收入又是农民问题的核心。

当前农业存在的突出问题

日益增多的我国人口与日益减少的可耕地的矛盾;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分散经营与规模化的大生产的矛盾; 农业人才的流失与集体致富带头人的培养的矛盾; 粗放的生产方式与农业现代化生产的矛盾;

传统的的农产品生产与绿色农产品的生产及深加工的矛盾; 农业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落后与农业快速发展的矛盾; 农业人才的流失与集体致富带头人的培养的矛盾; 农民文化水平低与农业高科技推广的矛盾; 农产品市场体系水平低与加快商品流通的矛盾等。

“三农”问题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地位

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没有农村繁荣稳定就没有全国繁荣稳定,没有农民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全面小康。

(三)指导方针

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胡锦涛“两个趋向”的讲话:

“综观一些工业化国家发展的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胡锦涛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的讲话)

(四)重点工作

加大强农惠农力度,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1.国家大幅度增加对农业农村投入; 2.完善农业补贴制度;3.继续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4.适时采取玉米、大豆、油菜籽等临时收储政策;5.改善农村金融服务;6.完善农业保险补贴政策;7.加大家电下乡实施力度;8.支持农民建房;9.增加产粮大县奖励;10.建设高标准农田;11.扶持菜篮子产品标准化生产;12.完善动物防疫补贴政策;13.完善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政策;14.支持优势农产品生产和特色农业发展;15.支持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业和休闲农业发展;16.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17.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18.开展农民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19.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20.加快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21.强化耕地保护和质量建设;22.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23.农村土地承包法律政策;24.土地流转政策;25.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26.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27.放宽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落户条件;28.完善党领导的村民自治;29.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

(五)实现目标

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二、“十二五”规划《建议》新农村建设的具体政策

(一)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

(三)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四)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

(一)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1.确立粮食的战略地位

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目标。

民谚有云:家里有粮,心中不慌。古往今来,作为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许多时候还是重要的战争手段),粮食,一直被置于重之又重的位置上。

“用不足世界10%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这是中国对世界的一个重大贡献,也体现了中国的负责任”。“中国粮食将近40%的库存消费比,远远高于国际公认的17%至18%的警戒线。”粮食问题专家、南方粮食交易市场副总裁熊学华说,这是今年中国粮食市场稳定的“定海神针”。

国务院于2008年8月发布了《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明确了中长期保障粮食安全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

目前,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已将《粮食法》列为五年立法规划一类项目,国家发改委和粮食局目前正在积极开展相关工作。长期研究粮食安全问题的中国社科院专家李国祥认为,《粮食法》的出台,意味着中国对粮食的管理将从国务院的行政法规上升到全国人大法律的高度,中国粮食安全将更有保障。

粮食战争:市场、权力和世界食物体系的隐形战争(一场中国和中国的老百姓输不起的战争)现在的粮食危机,更是一场富国通过不合理的“国际规则”,向穷国转嫁经济危机的财富掠夺。它不是流血的战争,但结果可能比流血更残酷。

新华社农产品价格行情系统监测显示,9月2日,我国零售市场籼米、粳米、特一粉、标一粉每斤价格分别为2.05元、2.39元、2.00元、1.71元,与8月2日相比,每斤分别上涨0.03元、0.04元、0.02元、0.02元。

而此前,由于俄罗斯8月5日宣布停止小麦出口,芝加哥期货交易所9月交割的软红冬小麦期货涨停,上涨8.3%,触及23个月以来最高位,比6月份低点上涨近80%。次日,欧洲小麦价格也上涨12%。受此拉动,国际玉米、大米等粮食品种价格随后均迎来了一轮明显上涨行情。

2.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农业增长要由主要依靠土地和劳动力投入向依靠科技和资本投入转变; 农业生产由主要依赖自然生产向发展可控的设施生产转变;

农业经营由分散的家庭经营向专业的适度规模经营转变;

农业发展由注重农业的一产向促进农业的一产、二产、三产协调发展转变。; 农业功能由以农产品生产为主向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并重转变。

3.严格保护耕地 加快农村土地整理复垦,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

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高度重视耕地保护工作,早在1997年,就提出要实行全世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2003年10月14日,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此后不到半年的时间里,中央和国务院连续多次召开会议,三令五申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中国耕地面积,1996年统计为19.51亿亩。2008年12月31日统计为为18.2574亿亩。

我国耕地面积在世界上排第四,仅次于美国、俄罗斯和印度,但人均只有1.4亩,还不到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一半儿。人均耕地,加拿大是我们的18倍,印度是20倍。

我国人均土地面积世界排110位以后,人均耕地面积排在126位以后,人均草地面积排在76位以后,人均森林面积排在107位以后。

4.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主要就是用于农业生产方面的科学技术以及专门针对农村生活方面和一些简单的农产品加工技术。包括种植,养殖,化肥农药的用法,各种生产资料的鉴别,高效农业生产模式等几方面。

未来农业科技发展的主要任务是:为农产品增产特别是粮食安全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为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业整体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全面的技术服务;为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提供坚实的技术基础。

5.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集食物保障、原料供给、资源开发、生态保护、经济发展、文化传承、市场服务等产业于一体的综合系统,是多层次、复合型的产业体系。

一是农产品产业体系。包括粮食、棉花、油料、畜牧、水产、蔬菜、水果等各个产业,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

二是多功能产业体系。包括生态保护、休闲观光、文化传承、生物能源等密切相关的循环农业、特色产业、生物能源产业、乡村旅游业和农村二、三产业等,以充分发挥农业多种功能,增进经济社会效益。

三是现代农业支撑产业体系。包括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农产品加工、市场流通、信息咨询等为农服务的相关产业,以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

6.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

当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期。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是顺应农业发展趋势,创新工作思路,强化工作指导,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农民持续增收的重大举措,对规范农业示范区发展,示范和引领现代农业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1)为推进区域现代农业发展,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树立新样板。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立足区域资源优势和产业特色,高起点、高标准地建设一批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和产业化程度较高的新型现代农业样板区,通过典型引路、以点带面,形成引领区域现代农业发展的强大力量,为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提高优势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发挥重要作用。

(2)为示范推广现代农业技术,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开辟新途径。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实行产学研结合,提升和强化农业示范区引进、集成、运用、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和新装备的功能,建设一批先进适用农业科技成果的密集应用区和辐射源,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推动农业技术进步、产业结构优化和组织管理创新,大幅度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提升农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3)为培养新型农民,提高农民增收致富能力打造新基地。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发挥其设施装备先进,人才资源丰富,组织管理高效的优势,构建起农业专家、农技人员和农民有机联系、沟通直接的新型信息传播网络,为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打造一批实训基地。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提高周边农民文化素质、科技水平和市场开拓能力,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为提升区域农业整体素质和发展后劲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4)为探索建立新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促进农户与市场的有效对接搭建新平台。创建国家现代农 业示范区,在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动摇的前提下,正确引导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科研推广机构等各类生产经营单位的联合与合作,探索适合不同条件的农业生产投入、经营管理和利益分配的新型体制机制,解决我国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低的问题,形成农户与市场更加有效的对接机制,推动建立符合区域实际和产业特点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形式。

(5)为拓展农业功能,促进农业增效开辟新渠道。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在发挥农业食物保障、原料供给、解决就业等传统功能基础上,拓展生态保护、休闲农业、文化传承等新型功能,培育农业的新兴产业,为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开辟新渠道。同时,也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科普教育基地和农业文明传承载体,在全社会形成热爱农业、关心农业、重视农业的良好氛围。

7.治理农业面源污染。

农业面源污染(ANPSP)是指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农田中的泥沙、营养盐、农药及其它污染物,在降水或灌溉过程中,通过农田地表径流、壤中流、农田排水和地下渗漏,进入水体而形成的面源污染。这些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农田施肥、农药、畜禽及水产养殖和农村居民。

引起水体污染的排放源,分布在广大的面积上,与点源污染相比,它具有很大的随机性、不稳定性和复杂性,受外界气候、水文条件的影响很大。

在发展农业的过程中,化肥、农药、地膜的使用,对粮食的增产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部分地区,由于不合理使用,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农业面源污染。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在为人民群众提供大量畜禽和水产品的同时,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面源污染。

农业面源污染的问题,下一步主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大力推进畜禽粪便的资源化利用,防治养殖污染。第二,转变生产生活方式,控制农村废弃物的污染。第三,提高化肥农药的利用率,防治流失污染。

(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 1.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以水利为重点。

全面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继续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公路、沼气建设,继续改造农村危房,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2.不断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在成都温江区万春镇春江路社区,绿地环绕的小区中间居然有一块种满了茄子、玉米、莴笋等蔬菜的实体化社区农场,非常抢人眼球。在小区进门处,一座两层的社区文化健身娱乐中心也非常招人注意。走进去可以看到该中心有练操房、儿童游乐室、可看电影的多功能厅、还有图书阅览室、网吧,但凡人们能想到的公众娱乐方式,在这里都能找到相应的落脚点。

(三)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1.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和创收能力

针对农民工就业难的实际情况,今后要把提高就业竞争力和增强就业稳定性放在突出位置,采取多渠道措施,促进农民工转移就业。

一是大力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根据企业用工需求和农村劳动力培训意愿,大力开展多种门类、多种形式的培训,增强农民工外出适应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2009年,中央财政安排资金11亿元,全年培训农村劳动力300万人。

二是完善农民工就业信息服务。加强输出地与输入地劳务对接,健全城乡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多渠道为农民工提供就业信息。输出地要为准备外出就业的农民免费提供政策咨询和准确、及时的务工信息;输入地要完善用工信息发布机制,所有职业介绍机构向农民工免费开放。

三是引导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积极发展小城镇、县域经济,大力发展农村“水电路气房”;大规模开展农田水利和标准农田建设,增加农民的就业机会;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农产品加工业、第三产业,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为农民工就业提供更多就业岗位。

四是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农民工返乡创业,不仅解决自己的问题,还增加新的就业机会,是今后农 村新的增长点。要在财政、税收、信贷、土地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积极引导返乡农民工参与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发展规模种养业,创办工商企业,以创业带动就业。

2.鼓励农民优化种养结构

种植业,在中国通常指粮、棉、油、糖、麻、丝、烟、茶、果、药、杂等作物的生产。

养殖业主要包括牛、马、驴、骡、骆驼、猪、羊、鸡、鸭、鹅、兔、蜂等家畜家禽饲养业和鹿、貂、水獭、麝等野生经济动物驯养业

2010年,内蒙古太旗按照“增粮、稳菜、扩薯、优畜”的思路优化种养结构。

山西省灵丘县赵北乡寺沟生态园的1.5万亩山场里,栽种有油松、侧柏、刺槐、仁用杏、马铃薯、莜麦、胡麻、中药材等。

陕西渭滨创造出了“寨子岭无核葡萄”、“八鱼大个樱桃”、“燃灯寺无公害蔬菜”、“赵家庄红富仙桃”、“大散关休闲农家乐”、“晁峪秦西花椒”等六大地域品牌产品

3.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和价格形成机制

(1)建设农产品批发交易有形市场。

(2)建设农产品信息交流无形市场。

(3)培育各类农产品市场主体。

(4)举办农产品营销推介活动。

(5)加快农产品营销创新。积极探索“超市+专业合作社+基地”、“批发市场+专业合作社+基地”、“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等营销方式,优化流通环节,扩大“订单农业”规模。

(6)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力度。认真贯彻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落实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严格把好质量安全关口。

4.健全农业补贴等支持保护制度

(1)增加农民种粮补贴。

(2)大幅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

(3)大幅增加农业机械购置补贴。

(4)对水稻、小麦、玉米、棉花、油菜继续实行保险补贴。

(5)对能繁母猪和奶牛实际保险补贴。

(6)增加农民户用沼气补贴。

(7)对退耕还林工程补助。

(8)对长防林、兴林灭螺林工程补助。

5.发展农村非农产业

农村要发展,农民要致富,就一定要走非农产业发展的道路。从较大范围、长期并一般意义上看,农村只有第二产业的比重大于第一产业的比重,第三产业的比重大于第二产业的比重,即实现农村产业结构的“三、二、一”目标模式,农村才算进入了一个新的、更高层次的发展阶段。

6.促进农民转移就业

根据企业用工需求和农村劳动力培训意愿,大力开展多种门类、多种形式的培训,增强农民工外出适应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农产品加工业、第三产业,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为农民工就业提供更多就业岗位。

(四)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1.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毫不动摇地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2.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

按照产权明晰、用途管制、节约集约、严格管理的原则,完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

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3.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中,邓小平在1990年3月谈到农业问题时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从长远的观点看,要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这是一个很大的前进,要长期坚持不变。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这又是一个很大的前进,当然这是很长的过程。”

4.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2006 年 10 月 31 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 通过),本法自2007年7月1日起施行。

按照服务农民、进退自由、权利平等、管理民主的要求,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

5.加快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为农业生产提供社会化服务的成套的组织机构和方法制度的总称。它是运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使经营规模相对较小的农业生产单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克服自身规模较小的弊端,获得大规模生产效益的一种社会化的农业经济组织形式。

6.完善城乡平等的要素交换关系

我们不得不承认,长期以来,农村的人才、资源、土地等持续向城市流入,要素交换是不平等的。只有平等交换,才有农村的持续发展。

完善城乡平等是人、收入、地位、生活条件、公共基础设施、生活资源等的平等。

7.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

由中国人民银行总行举办的“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工作座谈会”于2010年5月10日在大连国际金融会议中心举行。

伊川农村商业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康凤立对深化农信社改革提出了如下建议:建立存款保险机制,建立贷款保障机制,建议有关部门全面撤销歧视性政策,为农村信用社、农合行、农商行营造公平、宽松的经营环境,建议通过财税扶持政策等引导和激励农村金融机构加强“三农”服务,建议央行货币政策对农村商业银行与农信社同样标准倾斜。

8.推进集体林权和国有林区林权制度改革

目前,全国已完成确权到户的集体林地面积19.5亿亩。占全国集体林地总面积(27.7亿亩)的66.8%。要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如期实现中央提出的到 2011年年底基本完成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的任务。

根据一沟一系一坡的自然界限并结合森林经营区划,按每户5—10公顷的规模,由林业职工家庭承包经营,将林地经营权、林木所有权和处置权全部交给职工,50年不变,可以继承和转让。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体改司司长孔泾源近日表示,林权制度改革是解决国有林区主要矛盾和问题的突破口。

孔泾源认为,国有林区的资源性矛盾,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由于林业企业和职工缺乏内在激励机制和有效约束机制,从而造成森林资源培育效率的低下。

9.完善草原承包经营制度

全国23.3%的草原实施了禁牧休牧和划区轮牧,全年落实草原承包面积1000万亩,累计落实承包草原面积占可利用草原面积的74.3%。随着草原家庭承包经营制的落实和完善,农牧民主人翁意识明显增强,保护建设草原、发展生态畜牧业的积极性明显高涨。

调查摸底的重点是牧民的承包草场、承包面积、承包合同和承包经营权证的“四到户”情况。各旗市区农牧业及相关经营管理部门要按照《内蒙古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办法》的规定,加强对草原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管理。(呼伦贝尔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进一步稳定牧区基本经营制度 规范草原承包经营权流转的通知》 呼政办发[2010]58号)

思考题

1.“三农”问题指的是什么?

2.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方针是什么? 3.“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是什么?

用信息化推进农业现代化 篇6

——在2011年全县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农村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总结2010年和“十一五”时期“三农”工作,分析当前形势,谋划我县“十二五”农业农村发展,全面部署2011年农业农村工作。刚才,我们一起观看了“三农”专题片,令人倍感振奋;谷香同志认真总结了我县2010年和“十一五”农业农村工作,全面部署了“十二五”和今年“三农”工作,我完全赞同,大家要认真贯彻,抓好落实;铁场镇、县农业局、县水利局、穗丰公司分别作了一个很好的发言;会议还对去年被国家、省、市、县认定的农业龙头进行了表彰,在此我们表示热烈的祝贺!下面,我讲五点意见。

一、肯定成绩,增强“三农”工作信心

2010年,面对各种自然灾害、农产品价格异常波动的影响和农业生产成本不断攀升的挑战,全县各级各部门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三农”工作,全面落实国家、省、市各项惠农强农政策,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推进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和产业体系不断完善,综合生产能力和效益稳步提升,农民收入大幅增加,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农村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各项目标任务,为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我们完全可以说,“十一五”时期的五年,是我县农业形势发展最好的五年,是农村面貌发生变化最大的五年,也是农民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据统计,“十一五”期间,全县农业总产值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分别为

7.1%、7.6%,有3.6万人实现稳定脱贫。

“三农”工作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县各级各部门密切配合、广大干部群众苦干实干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县委、县政府,向全县“三农”战线干部职工和科技人员,向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向所有关心和支持“三农”工作的各界人士,致以亲切的慰问,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二、把握形势,强化“三农”工作责任

2011年是“十二五”时期开局之年,做好农业农村工作意义重大。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大兴水利强基础、狠抓生产保供给、力促增收惠民生、着眼统筹添活力”的要求,突出稳粮、增收、强基础、惠民生,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为首要任务,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核心,以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农业农村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要准确把握形势要求,增强做好“三农”工作责任感。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是党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十二五”时期“三农”工作的重大任务,为我们进一步做好“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我们年初召开的县委十一届十一次全会提出“四化并举”的发展战略就涵盖了“三化同步”的理念,这再次说明县委提出的发展思路是正确的,是符合龙川实际的,是科学发展观在龙川的具体实践,我们必须矢志不移的推进落实。今年2月底召开的全省农村工作会议,要求围绕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核心,突出建设现代农业强省、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四个重点,着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着力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着力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不断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3月中旬召开的全市农村工作会议,要求围绕建设现代农业强市、不断增进百姓福祉这个主题,大力提升科技装备水平、培育完善产业链条、实施名牌带动战略、积

极拓展农业功能,四个重点工作,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着力完善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着力健全农民增收机制,不断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着力推进社会事业发展,不断构建统筹城乡发展格局,着力加强农村管理,不断推进和谐农村建设。省、市这些要求和举措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针对性。全县各级各部门要准确把握中央和省、市关于农业农村工作的新要求,特别是要吃透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和省、市有关文件精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切实增强做好“三农”工作的责任感,按照这次会议工作部署,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二)要牢牢把握发展机遇,增强做好“三农”工作信心。一是国家政策好。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指导“三农”工作的新理念、新举措,连续8年下发1号文件指导农业农村发展,今年的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继续保持了政策、项目、资金的递进式扩增,为我们向上争取政策、项目、资金和项目,加快农业农村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二是发展机遇好。省委、省政府加快推进全省区域协调、“双转移”和“双到”扶贫开发等发展战略,以及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强省等利好政策的全面实施,为我县“三农”工作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从我们自身来看,我县经济社会已经步入科学发展的快车道,已进入“四化并举”的新阶段,一批农业主导产业的培育、农业专业基地的建设、“三农”重大项目的推进,农业发展基础不断夯实。三是自身基础好。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每年投入大量资金扶持农业发展,全县农业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强,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随着“全国油茶示范县”和“全国特色农业加工基地”的加快建设,全县农业发展的基础不断优化。社会各界支持和参与“三农”工作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全县上下形成了谋大发展、干大事业的浓厚氛围。特别是“中央苏区县”的成功申报,将为我们下一步的大发展提供更优惠的政策扶持、更多的财政支持。

(三)要正确把握新挑战,增强做好“三农”工作危机感。从外部宏观环境来看,一是世界经济复苏进程仍然艰难曲折,我国宏观经济运行面临复杂形势,影响“三农”工作的不稳定因素不断增多。二是极端天气事件频繁,自然灾害多发,农业生产面临严重的自然风险。三是农产品价格短期下行压力和长期上行推力并存,生产成本上升,比较效益下滑,农业生产面临较大的市场风险。从我县内部环境来看,一是农业内部结构、产业区域布局、产品结构不尽合理,土地集约化经营的规模偏小,体制机制还不健全,存在主导产业不强、特色产业不优等问题。二是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是我县经济发展的一块短板。主要农产品在深加工、储藏、包装、品牌建设以及市场营销等方面相对滞后,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加工层次低,产业链条短,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市场竞争力较弱,农村专业合作社组织带动性较弱,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差。三是农业基础还比较薄弱,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水利化程度较低,靠天吃饭的格局还未得到根本改变。四是城乡发展不够协调,农村教育、文化、科技及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水平有待提高,与农民群众的需要还有很大差距。对这些困难和问题,如果没有明确的导向、过硬的措施,农业农村发展的好形势就可能出现滑坡,农民持续增收的局面就可能出现逆转,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就可能陷入被动。

总的来看,“十二五”是我县“三农”工作大有可为、大有作为的时期。我们一定要把握发展大势,顺应发展要求,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危机感,坚定发展信心,坚持加强“三农”的决心不动摇、扶持“三农”的力度不减弱、强化“三农”的工作不松懈,切实做好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准备,不断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良好的发展势头。

三、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农业产业化

我县推进“四化并举”、“三化同步”的重点、难点都在农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加快农业产业化这块短板。

(一)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推进农业产业化。一要加快构建现代水利体系。抓住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颁布实施的有利时机,抓紧谋划,上报和储备一批重大水利基础设施项目,积极争取上级更大支持,加快推进我县城乡水利防灾减灾、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中小河流综合治

理和灌区改造配套工程建设,继续组织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加快解决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二要加快全国特色农业加工基地建设。创新建设模式,引导企业和社会资金参与基地建设,推动项目加快开工建设,着力提升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三要加快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和装备体系建设。全面实施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三新”工程,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能力建设,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落实农民购机补贴政策,大力推广使用农业机械,提升农业机械装备水平。四要加快推进农村实现通路、通水、通电、通电话、通有线电视和实施农房改造、农田水利设施改造等“五通两改”工程,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五要加强农村防汛、防风、防旱等气象服务体系和地质灾害、森林防火、农机安全、农村消防、动植物防疫等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防震减灾能力。六要着力抓好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使信息网络覆盖整个农村,成为农民获得农业信息和服务的重要途径。

(二)以完善产业链条为导向加快农业产业化。以加快建设“全国特色农业加工基地”为动力,大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和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组织,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按照“市场引导、产业支撑、能人带动”的指导思想,着力抓好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组建等工作,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实施名牌产品带动战略,以龙头企业为依托,运用市场化手段,积极推动同类品牌整合,增强优势农产品的品牌竞争能力,逐步形成一批规模大、市场占有率高、在省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品牌。加强农业对外合作,积极引导各类资金投资农业发展项目。加大农产品推介销售力度,提高农副产品包装水平,积极参与或举办各种类型的农业博览会、展销会,积极开拓、培育我县优势农产品面向珠三角的市场。依托良好生态和悠久历史文化,积极挖掘农业文化内涵,加快发展都市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生态旅游农业,充分发挥农业生产、生活、生态功能,拓展农业发展空间。

(三)以促进农民增收为主线推动农业产业化。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农业生产补贴惠农政策,支持和保护粮食生产,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增加农民种粮收入和维护粮食安全。大力实施“双转移”战略,加快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旅游产业化,增强工业、旅游业、小城镇等吸纳和承载农民从事二、三产业能力,保证农民充分就业,增加劳动性收入。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林权抵押等市场,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四、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建设幸福农村

建设“富裕、人文、和谐、秀美”龙川,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最需要关注的群体是农民。要坚持“四化并举”发展思路和“三化同步”原则,大力发展农村社会各项事业,创新农村社会管理,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实现农业产业化,建设富裕、和谐农村,不断增进农民福祉,让群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一)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全力推进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推进年”主题活动,结合实施“十项惠民工程”、办好“十件实事”,大力提高政府为农民提供公共服务的水平,深入推动新农村建设健康持续快速发展,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一要加大扶贫开发“双到”工作力度。今年是扶贫开发“双到”的决胜之年,要将扶贫开发“双到”工作与村庄整治、农田水利、饮水安全、危房改造、通自然村道路改造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全力以赴打赢扶贫开发“双到”工作攻坚战。二要扎实推进宜居乡村建设。省政府从今年起,连续5年每年安排

1.5亿元用于打造特色名镇名村。我们要抓住机遇,加强与省直有关部门的沟通,争取更多的资金支持,建设名镇名村。深入推进宜居村镇“六个一”、生态文明村等创建活动,扎实开展农村垃圾、生活污水、禽畜污染、河沟池塘、农村住房等“五整治”,建设一批具有客家风情和地方特色的宜居镇村示范点。三要加快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加快推进“文化龙川”建设。深入实施行政村文化室、电影进村、农家书屋等惠民文化工程建设,完善农村文化、体育、娱乐等设施。加快创建“教育强县”,建立完善农村教育、医疗、文化和社会保障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规范化建设,推动城乡义务教育均等化发展。四要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力度,扩大农村社会保障范围,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五要健全农村医疗卫生体系。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巩固和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加快农村医疗机构标准化改造,重点扶持中心镇卫生院建设发展。推进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大幅度降低农民看病就医费用。巩固人口与计生工作主体年活动成果,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

(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构建和谐农村。加强以社会维稳为重点的农村社会管理,各镇、村党政“一把手”要切实履行维稳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强化基层信访维稳工作责任,落实领导包案责任,确保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要进一步发挥“公仆信箱”、手机短信信访系统、微博等网络信访平台和县、镇、村(社区)三级综治信访维稳平台的作用,将“大接访”活动延伸到社区、村组和农家,及时化解矛盾纠纷。要推进普法教育向农村延伸、向农民覆盖,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基层平安创建活动,确保农村社会安定和谐。

(三)扎实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完善农村科学发展机制体制。加快农村综合改革,既抓住了“三农”工作的关键,又顺应了广大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热切期盼,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建设幸福农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必须围绕建设“富裕、人文、和谐、秀美”龙川这个战略目标,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按照《关于推进山区县农村综合改革的指导意见》(粤府【2011】20号)要求,扎实推进全县农村综合改革,完善农村科学发展机制体制,推动我县农村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1、划分主体功能区定位,明确各镇发展职能定位。要以农村群众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第一,根据各镇资源禀赋、综合承载力、经济发展水平、现有开发强度和发展潜力,在我县原有“三大经济板块”的基础上,对全县24个镇进行统筹划分为优化开发镇、重点开发镇和生态发展镇三类具有明确主体功能的镇,以主体功能区规划划分引领全县协调可持续发展。第二,明晰镇一级政府职能和村级组织职责,着重推进基层政权建设。根据主体功能区定位,进一步明晰各镇政府职能定位,着力增强镇级政府“提供公共服务、促进农民增收、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加强基层建设等基本职能作用,并形成与主体功能区定位相适应的经济社会发展差异性目标。第三,建立科学的政绩考核评价机制,引导各镇政府分类调整工作重心,按照功能区定位和发展目标,进行分类考核。

2、转变政府职能。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和发展目标要求,着力从三个方面转变镇级政府职能。第一,为农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创造有利的发展环境,包括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益,组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第二,为农民提供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加快发展农村社会各项事业。第三,为农村构建和谐社会创造条件,加强社会管理的薄弱环节,化解农村社会矛盾,保持农村社会稳定。

(四)加强农村基层党建,强化组织保障。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不断提升基层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要扩大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覆盖面,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进一步推行城乡党组织的结对帮扶,把党的工作覆盖到农村各个领域。健全农村基层党务公开、村务公开、财务公开和民主议事等制度,提高坚持科学发展、民主管理和为民办实事的水平。要进一步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以加强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为重点,探索农村有效预防腐败的治本措施,确保党的农村政策落到实处、损害农民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五、加强组织领导,奋力开创“三农” 工作新局面

“十二五”时期全县统筹城乡发展、推进“三农”工作的任务十分繁重。我们必须结合新的发展形势和发展任务,切实加强对“三农”工作领导,为农村综合改革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一要把“三农”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各镇、各部门要始终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坚持巩固和加强“三农”工作一刻不放松,不仅分管领导要直接抓,党政一把手还要亲自抓,在工作部署上

给予重点支持,在政策制定和资金投入上给予重点倾斜,在干部力量配备上给予重点加强,确保各项强农惠农政策落实到位。县委农村工作综合部门要加强对“三农”工作重点难点问题的研究,围绕农民持续增收、农业产业化、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等重大任务,积极探索有效途径和办法。各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相互支持,进一步形成“三农”工作的强大合力。二要进一步落实工作责任。建立健全抓好“三农”工作的目标责任制度和激励约束制度,紧紧围绕农业农村各项重点工作,逐个量化分解,明确责任单位和责任人,不折不扣地推动落实。要把粮食生产、农民增收、耕地保护、新农村建设、缩小城乡差距、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等任务目标作为考核党政主要领导的重要内容,细化考核指标,完善考评体系,严格考核,兑现奖惩,加大激励约束力度,调动各方面做好“三农”工作的积极性。

三要着力改进工作作风。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眼睛向下看,身子向下沉,拿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到基层去、到一线去搞调查研究,向农民群众问政、问需、问计,在联系群众、服务群众中培养和增进爱民、亲民、为民的感情,提高工作本领。要坚决反对形式主义,特别要扭转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的漂浮风气,扎扎实实地把每一项工作抓实抓好。要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敢于较真碰硬,敢于触及矛盾,敢于承担责任,创造性地开展好“三农”工作。

四要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要认真做好村(社区)换届后的组织建设,做好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和选聘优秀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工作,落实好激励村干部发挥作用的各项政策。要紧密结合农村实际和农民需要,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加强对农村基层干部的教育,提高基层干部的素质,增强基层组织领导发展、管理社会、化解矛盾和维护稳定的能力。要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认真落实“一岗双责”,着力扩大基层民主,广泛开展勤廉双述、村民质询和民主评议活动,着力解决好发生在农民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以反腐倡廉的坚强决心和实际行动取信于民。要加强农村社会管理,健全矛盾纠纷预防排查调处机制,切实保持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用信息化推进农业现代化 篇7

1 加快推进民族地区农业现代化建设面临的机遇

近年来, 民族地区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为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带来良好机遇。

1.1民族地区经济实力日益增强, 城镇化与产业化同步推进, 为加快推进民族地区农业现代化建设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2014 年, 柳州市国民经济平稳增长, 全年地区生产总值2208.51 亿元, 比上年增长8.5%, 财政收入316.55亿元, 比上年增长11.05%[3]。柳州已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 2008~2013年的6年间, 柳州市农业产业稳步发展, 第1 产业产值由85.52 亿元增至159.29 亿元, 年均增加11.49%。工业化进程不断推进, 第2 产业产值由543.66亿元增至1274.93 亿元, 年均增加16.11%, 第3 产业快速发展, 第3 产业产值由276.08 亿元增至575.84 亿元, 年均增加13.75%[4]。民族地区经济快速发展, 物质基础不断增强, 产业体系日益完善, 吸纳劳动力能力更加强劲, 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强大的内在动力和推力。

民族地区区位优势为加快推进民族地区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历史性机遇。国家实施“一路一带”、《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战略, 广西成为我国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广西及柳州可以抓住广西新一轮大发展的历史性机遇, 充分发挥国家“一路一带”战略、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作用, 凭借良好的区位优势, 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通过的《柳州、来宾、河池区域发展一体化规划》。明确提出加快发展桂中城镇群, 强调以柳州市作为核心城市, 推进“柳来河”地区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公共事业等一体化发展, 构建综合实力居西南都市圈前列、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城市群。桂中城镇群将成为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桥梁和纽带, 从而加速资源和人口的聚集, 推进柳州市、来宾市、河池市等民族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

1.2城乡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为推进民族地区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了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条件

近年来, 党中央和民族地区政府出台一系列惠民政策, 加大对城乡水、电、路、气、住宅、通信、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城乡基础设施逐步得到完善。柳州开通至南宁、桂林等铁路客运专线, 铁路交通已进入高铁时代。三江至柳州、柳州至梧州等一批高速公路全面开工, 城市交通干线互联、互通和交通节点疏解工程逐步推进, 以及柳州白莲机场改扩建进展顺利。柳州已经基本形成内外快速畅通的城市立体交通网络, 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了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条件。

2 加快推进民族地区农业现代化建设面临的挑战

当前, 民族地区农业现代化建设虽然取得重要进展。但是, 民族地区农业基础仍非常薄弱, 农业现代化建设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面临严峻挑战。

2.1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仍然落后

农业和工业增加值总量差距悬殊。2014 年, 柳州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仅为274.17 亿元, 而工业总产值达4419.86 亿元, 工农经济总量差距悬殊, 反映了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仍然落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较低。2014 年, 柳州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606 元,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26693 元, 2 者相差18087 元。较低的农村民收入减弱了农业现代化的动力[5];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滞后。2014 年, 柳州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810.94 亿元, 比上年增长15.6%。其中, 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717.63 亿元, 比上年增长16.7%;农村固定资产投资仅93.31 亿元, 比上年是下降1.1%。其中, 在分行业固定资产投资中, 农、林、牧、渔业投资47.06 亿元, 比上年下降4.7%。从城乡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例来看, 城乡之间固定资产投资差距巨大, 表明农业基础设施仍然比较薄弱。

2.2农业发展方式仍然粗放

近些年来, 民族地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取得重要进展, 但是, 农业发展方式仍然以传统的粗放式为主, 导致农业效率与效益低下。2014 年, 柳州市地区生产总值2208.51 亿元。其中, 第1 产业增加值157.12 亿元;第2产业增加值1312.54 亿元。第1 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11%, 第2 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9.43%。第2 产业增加值是第1 产业增加值的8.35 倍[6]。粗放式为主的传统农业发展方式, 造成农业生产率与工业生产率悬殊差距, 严重障碍了民族地区农业现代化建设。

2.3县域经济发展仍然不均衡

近年来, 柳州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对加快民族地区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发挥了重要作用。受区位、经济基础、产业特色等差异影响, 柳州各县间在发展阶段上存在较大差距。2014 年, 柳江县GDP总量是188 亿元, 而同年三江县的GDP总量是36 亿元。柳江县GDP总量是当年三江县GDP总量的5.2 倍 (见下表) 。县域经济发展仍然不均衡, 严重制约民族地区农业现代化均衡发展。

3 加快推进民族地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总体思路

加快推进民族地区农业现代化建设, 要以深化农村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 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 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为抓手, 以健全农业现代化建设机制为保障, 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全面推进民族地区农业现代化建设。

3.1深化农村体制机制改革

成立农村互助合作组织, 把农民相对分割分块土地连片集中起来, 扩大土地经营规模, 适应现代农业生产规模经营需要;构建多种现代农业经营方式。大力扶持和培育种养大户、家庭农场、龙头企业, 提高农业生产规模和效益。大力发展各式农民生产合作社, 提高农业生产组织程度和竞争能力;完善现代农村金融体制。当前金融体制大多存在“重城市轻乡村”的弊端, 要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 改善现代农村金融环境, 加大金融支持现代农业发展力度。

3.2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因地制宜, 实事求是, 加快发展民族地区特色产业, 特色产品, 大力推进民族地区农业特色化;设置现代农业产业园区, 选择部分有地方特色、有市场前景的农产品, 引进到农业产业园区进行生产, 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化生产;研制和生产适合民族地区使用的农业机械, 并提供优质服务和推广, 提高民族地区农业机械化水平;鼓励和引导学校、科研院所 “科技下乡”, 加强农业生产“产学研”结合, 深入推广农业科学技术, 大力推进民族地区农业科技化;在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同时, 高度重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注意农村生态环境保护, 做到生产发展和生态保护同步推进。

3.3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县域经济是发展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基础。加快发展现代民族特色农业生产, 建立现代民族特色农业生产基地、现代民族特色农业产品示范基地、建立现代民族特色农业生产园区。加快县城、中心镇建设, 提升城镇化水平和质量, 带动农村农业经济发展。加快提升传统工业生产水平, 发展现代民族特色工业, 培育民族特色名牌产品, 增强市场竞争力, 提高县域工业效益。加快县域信息化发展, 建设经济信息平台, 逐步实现县域经济发展信息化。加强农民科技知识普及教育, 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 逐步实现农民知识化。深化改革城乡公共服务, 推动公共服务均衡发展。深入推进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 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真正实现城乡共同发展。

3.4健全农业现代化建设保障机制

建立农业现代化投入稳定增长机制, 坚持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的原则, 不断增加农业现代化投入。组织、引导、鼓励各种社会力量投资农业现代化建设, 加快形成多元化农业现代化建设投入机制。加快农村金融、保险组织服务创新, 推动农村金融组织、保险组织全方位为农业现代化建设服务。完善农业保护政策, 根据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 不断创新农业保护政策, 保障农业现代化持续发展。加强组织领导, 保证民族地区农业现代化建设有序推进。

摘要: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的重要历史任务。近年来, 民族地区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为民族地区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带来良好机遇。但是, 民族地区农业基础仍然薄弱, 农村发展仍然滞后, 农业现代化建设仍然面临严峻挑战。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深化农村体制机制改革,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全面推进民族地区农业现代化建设。

关键词:民族地区,农业现代化,思路,柳州市

参考文献

[1]柳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2014年统计公报[EB/OL].柳州市人民政府网, 2015-8-1.

用信息化推进农业现代化 篇8

一、推进农业现代化是解决我国农业问题的必由之路

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这不仅是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战略部署,更是当前农业农村发展的客观要求。近年来,我国农业农村保持了平稳发展的良好势头,2014年,粮食产量达到12142亿斤,实现“十一连增”;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892元,比上年增加996元,实现“五连快”,城乡居民收入之比降到3:1以下;农业科技和机械化水平持续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稳步提高;农村改革步伐加快,民生改善取得重大进展。与此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经济环境、市场环境、生产环境、生态环境都在发生着深刻变化,“三农”工作也面临着新的形势和困境。具体表现在:粮食产量虽实现“十一连增”,但粮食供求仍处于紧平衡状态;化肥农药过量使用、农膜残留、秸秆、畜禽粪便污染带来的农业面源污染日益加重;农业所面临的经济发展新常态约束、农产品价格约束、成本约束、环境约束交织叠加,使得传统农业发展已经难以为继,必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从主要追求产量增长和拼资源、拼消耗的粗放经营,尽快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注重提高竞争力、注重农业技术创新、注重可持续的集约发展上来,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

另一方面从财政支农政策看,长期以来,财政支持农业政策重点一直着眼于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对我国粮食持续增收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支农政策的两个核心,一是提高价格,二是增加补贴,目前都遇到了问题。现在大宗农产品价格难以再提高,马上要到“天花板”,国内外价格倒挂已经呈现“封顶效应”;同时,农业生产补贴和价格补贴已接近约束黄线,对玉米、小麦、水稻等的生产补贴和价格支持已经接近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承诺的“黄箱”补贴上限;此外,农业生产成本的“地板”刚性抬升,农业劳动力价格、土地流转费、农机作业费等全面持续快速上升,加上新常态下财政投入难以持续大幅增加、补贴政策边际效应递减等因素影响,再靠价格和补贴来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空间已经非常狭小。因此,在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新形势下,财政支农工作也必须紧紧围绕农业农村发展的深刻变化,服从和服务于农业现代化建设大局,立足农业现代化建设基本规律和重点任务,调整扶持方式,突出支持重点,进一步提升财政支农的针对性、精准性和实效性,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步伐。

二、农业综合开发在推进农业现代化中大有可为

农业综合开发自1988年实施以来,紧紧围绕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三农”工作的战略部署,始终秉承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根本宗旨,充分发挥财政支农惠农的重要渠道作用,大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显著带动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十二五”以来,农业综合开发累计投入财政资金2070.86亿元,年均增长11.99%,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1.08亿亩,新增粮食生产能力亩均100公斤以上,每年新建项目直接带动受益农民约5500万人。汪洋副总理在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联席会议时指出“农业综合开发持续推进,为提高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动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作出了重要贡献,为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

(一)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农业综合开发初步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现代农业开发之路。农业综合开发始终紧贴国家“三农”大局,充分发挥独特优势,主动适应新的形势要求,基本建立起指向明确、运行高效、管理规范、充满活力的农业综合开发机制,初步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综合开发之路。农业综合开发实施至今,大体走过了五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1988年—1993年),重点通过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进行大面积的中低产田改造,确保主要农产品产量稳定增长。第二阶段(1994年—1998年),在坚持以改造中低产田、适量开垦宜农荒地的同时,加大对优质高效经济作物的扶持力度,把农业增产与农民增收有机地结合起来。第三阶段(1999年—2004年),坚持“两个着力、两个提高”,即着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农业特别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着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第四阶段(2005年—2013年),坚持“集中资金办大事,突出重点抓关键”,在加强基础设施、推进产业化经营、支持生态建设统筹兼顾的基础上,资金安排向高标准农田建设聚焦,项目布局向粮食主产区聚焦。第五阶段(2014年以来),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为主线,以农业现代化为目标,谋划和推进农业综合开发。随着农业农村发展形势变化演进,农业综合开发与时俱进地调整开发思路和扶持重点,与农业农村发展需求合拍共振,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二)立足职能,发挥优势,农业综合开发在推进农业现代化中具有独特作用。一是农业综合开发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节水高效的高标准农田,加快中型灌区配套改造,大力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生力军。二是农业综合开发实行规模连片开发,在有效解决一家一户想干又干不了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通过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推动农业产业结构和生产关系调整,是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重要力量。三是农业综合开发支持现代农业发展,属于世贸组织所认可的“绿箱”政策,不受“黄箱”政策约束所限,在农业发展日益国际化和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实施农业综合开发支持保护农业,有着广阔的作为空间和政策优势。四是农业综合开发通过打基础、扶产业、推科技、强服务等综合举措,能够发挥“先锋队”的优势,充分发挥引领带动作用,集中打造农业现代化的先行区、示范区,为全面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多样化的借鉴。

上一篇:转正员工自我评价下一篇:企业安全档案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