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特色农业发展

2023-01-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乡村特色农业发展

东北特色乡村旅游发展探究

摘要:东北特色乡村旅游是一个相对新兴的产业,目前还没有一套完整的理论研究框架和理论依据,也没有现成的参照方法。因此,本论文致力于研究发展东北乡村现阶段发展现状,打造特色乡村旅游发展,以此带动乡村旅游的经济发展建设。

关键词:东北乡村旅游;发展策略;理论研究

引言

由于地理位置和历史的影响,东北乡村旅游业没有形成良好的规模体系,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人们普遍对乡村旅游的基本概念认识不够清晰、深入。东北的乡村旅游业普及程度不够深入,对乡村旅游概念的提法和了解也显得支离破碎,对于乡村经济振兴发展和东北文化交流传承起着薄弱的推动作用。因此有必要剖析乡村旅游这一综合性概念,全面、深入地理解乡村旅游及其反战策略研究。

我国东北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东北乡村发展是在地域特色、民族特点基础之上形成自己特有的发展理念,主打“民俗文化景观”、“聚落景观”和“农业景观”。东北乡村旅游产业目前正依托着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如朝鲜族、满族、回族地域特色;同时,也依托着独有的地域文化特点,如长白山旅游、本溪水洞等。东北的乡村旅游更多的是农家乐发展模式,并没有通过其他的销售渠道形成自己产业链,普及宣传能力远远不够。同时,旅游形式没有得到创新,没有依托媒体终端运营自己的特色旅游,仍局限于传统的发展模式。葛雪峰等认为,中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应坚持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以科学健康发展观指导乡村旅游的发展,二是为乡村旅游创造优质产品,三是要进一步提高乡村旅游服务质量和水平。[1]

以长春市为例分析乡村旅游发展策略

(一)长春市乡村旅游现阶段发展状况

长春市乡村旅游虽然起步相对较晚,但是发展速度较快,各种农业观光采摘园、农家乐、休闲山庄等乡村旅游形式在长春市郊大量涌现。从总体上来看,长春市乡村旅游在空间布局上主要分布于长春市郊区,属于城郊型乡村旅游,满足了都市人回归自然,体验“田园牧歌式”的传统生活方式的心理需求。

长春市的乡村旅游多是由当地农民自发组织的,起于“农家乐”旅游点。随后经过细致的规划,科学的管理,加上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和财政鼓励,规模不断扩大,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旅游体系。

(二)长春市乡村旅游的开发重点

长春市乡村旅游的开发主题为休闲农业休闲农业是长春市乡村旅游重要的组成要素,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已经成为了农民参与乡村旅游活动的主要途径。长春市乡村旅游品牌化开发良好的品牌可以促进乡村旅游企业的发展,而且会大量吸引旅游者,是旅游企业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手段,长春市为了更好的发展乡村旅游,应该大力开发旅游品牌的塑造。

(三)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首先,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欠缺,景区设施不够完善,并不能满足游客的需要,有些地区的交通问题也是制约乡村旅游的重要因素。部分乡村旅游景点缺少正规的管理和规划,从业服务人员缺少岗前培训,服务态度不够端正,尚未掌握基本的服务知识。缺少乡村旅游自身的内涵和特色,很多景区出现景观雷同,旅游产品粗制滥造等现象,旅游产品没有对资源进行充分的综合利用。旅游人数的增加将会带来更多的废弃物,会对乡村的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损害,同样,交通工具的频繁使用也会损坏道路,汽车尾气还会对空气造成污染。

其次,应满足市场发展需求,贴近群众消费心理,和旅游的人们形成良好的互动,增强他们的参与度。乡村旅游发展重点是利用农村特有活动,如采摘、种植、二人转、地方民族美食制作、划船等相关活动作为辅助推动地域文化特色发展。应该形成农业观光、农业生产、生活体验、农家乐等“一条龙”产业发展模式。

第三,要提升乡村旅游特色发展。观光者来到乡村旅游发展,无疑是更多地想了解当地乡村的发展建设,我们要将“乡村特色”作为主打力量传递给大家。我们可以利用当地美食、旅游文化景点作为发展噱头,将二者相结合,让人们拥有舒适的旅行体验。

最后,要树立品牌意识,利用网络发展提高乡村发展知名度。在现有的东北乡村旅游产业中,我们更多地接待的仍是东北人民,对于外省游客的吸引力还很薄弱,没有很好的凭借网络宣传和推广乡村特色。我们可以加强对于网络宣传的力度,利用媒体平台构建商业链,让东三省意外的人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实行预定和评价等服务,打造一流的产业链。

结语

乡村旅游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一种新的休闲产品,而且对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促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以及加速城市化进程具有积极意义。因此,对乡村旅游发展策略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和现实意义。[2]总结国内外乡村旅游发展策略的研究现状、水平和趋势,使我国乡村旅游研究具有借鉴价值,对东北乡村旅游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通过对吉林省长春市的案例研究,为东北地区乃至我国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和把东北地区建设成我国农业旅游示范区提供决策依据。

参考文献:

[1]葛雪峰,武春友.乡村旅游偏好差异测量研究:基于离散选择模型[J].旅游学刊,2016

[2]邹统钎.《乡村旅游》[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3]胡孝权.产业生态与产业集群生态化发展策略研究[J].《天津商业大学学报》.2011

基金项目:本文是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大学生创新项目《东北特色乡村旅游發展策略研究》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郑缘旭(2000--),女,辽宁沈阳人,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17级本科生;

通讯作者:王丹(1979--),女,吉林长春人,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文学院讲师,语言学硕士,汉语言文字学博士;

包俊齐(1999--),女,黑龙江哈尔滨人,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17级本科生;

傅子康(1999--),男,辽宁大连人,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17级本科生;

王辉(1998--),男,吉林四平人,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17级本科生;

赵佳琪(1999--),女,黑龙江哈尔滨人,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17级本科生。

作者:郑缘旭 王丹 包俊齐 傅子康 王辉 赵佳琪

第2篇:基于特色农业的乡村旅游发展研究

摘要 秦皇岛现代乡村旅游地理、区位、资源、政策等优势明显,但激烈的市场竞争带来的挑战不容忽视。以秦皇岛特色农业为载体的乡村旅游发展为视角,在对地区乡村旅游发展优势及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特色农业经济下发展秦皇岛乡村旅游的对策。

关键词 特色农业;乡村旅游;对策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1.23.043

Research on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Based on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e—A Case Study of Qinhuangdao City

WANG Jin-na

(Qinhuangdao Open University,Qinhuangdao,Hebei 066000)

Key words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e;Rural tourism;Countermeasures

基金項目 2021年秦皇岛市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2021LX250)。

作者简介 王金娜(1981—),女,河北秦皇岛人,副教授,硕士,从事旅游规划与旅游人才培养研究。

收稿日期 2020-11-23;修回日期 2021-08-04

特色农业乡村旅游是以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为旅游吸引物,利用农业景观和农村空间,将现代乡村区域的优美自然环境、特色民居建筑和意韵深远的乡村文化等资源,以现在农村休闲游和农业体验游的基础上,拓展开发休闲娱乐、会务度假等项目的旅游方式[1]。城市生活的快节奏和高强度,使得特色农业乡村游获得广阔的市场前景,也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近几年,秦皇岛市在乡村振兴战略和“旅游立市”背景下,发展现代农业乡村旅游如火如荼,打造了诸多美丽乡村,创设了众多乡村旅游品牌,一批度假型、休闲型、体验型等多种形式、多样类别的乡村旅游景点百花齐放,为秦皇岛市全域全季旅游奠定了良好基础。

1 特色农业背景下秦皇岛乡村旅游发展的优势分析

秦皇岛地处渤海之滨,平原、丘陵、山地地貌形态交错并存,多形态地貌特征及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在这里留下丰富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人文景观,以种植业、养殖业为突出代表的特色农业资源尤为丰富。同时,秦皇岛作为最早入批的国家级沿海开放城市,其独特的自然区位优势和经济社会发展条件为当地特色农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

1.1 特色农业资源丰富,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载体

秦皇岛市地处暖温带半湿润区,因受海洋影响较大,气候温和,光照充足,为特色农业资源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客观的物质条件。秦皇岛市现有耕地面积19.067万hm2,涉农从业人口155万,全市初步形成了以蔬菜种植、粮油加工、畜牧豢养、休闲农业等为特色的产业集群,在农业绿色发展、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京津农业项目对接等工作中处于河北省前列。卢龙、昌黎被列为全省粮食生产核心区,作物播种面积13.147万hm2,拥有鹏泰面粉、骊骅淀粉、金海粮油等大型粮油加工企业34家,年加工能力在500万t以上,原有甜玉米加工企业33家,年产玉米罐头15万t,占据全国市场份额50%以上[3];畜牧业养殖中全市初步形成了青龙肉鸡、卢龙羊肉、抚宁生猪、昌黎毛皮动物等4个产业集群;蔬菜产业持续增力,全市蔬菜年量约350万t,甘蓝、生姜、 黄瓜、食用菌等蔬菜70%供应京津及东北市场;区域内中药材产业新兴发展,青龙满药本草、同盛医药等龙头企业带动了中药材合作社种植,包括黄芩、北苍术、黄芪等中药材的种植面积达0.933万hm2;以昌黎葡萄酒、卢龙粉丝、京东板栗、石门核桃为代表的国家地理标识认证产品,也积极带动了秦皇岛品牌农业的蓬勃发展。特色农业产品的多元化发展,大大激发地区旅游流的形成,为区域乡村旅游发展注入活力[4]。

1.2 特色农业面临诸多机遇,带动乡村旅游进一步发展

一是政策扶持农业特色产业格局初见雏形。近几年来,秦皇岛市委、市政府加大农村农业现代化投入力度,依托国家新农村建设背景,深入推进农村供给侧结构改革加快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在规模化、品牌化、集约化方面给予政策支撑,青龙中药材、山海关大樱桃、卢龙鲜食甘薯、昌黎马铃薯、沿海区域水稻等特色产业发展核心区已经形成。秦皇岛市积极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打造绿色产业链条,实现农业和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全市建设农药减量绿色示范区25个,抚宁区成为国家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示范县。二是京津冀一体化战略,促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施行从国家战略层面给秦皇岛农业发展带来了一个新的机遇。秦皇岛市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积极开发京津农业产业渠道,加快发展功能农业,提高特色农业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在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形成功能农业特色产品供销一体化格局。尤其在畜牧业发展中,秦皇岛市在重点抓好4个区域特色产业基础上,积极推进绒山羊和高端肉牛产业发展,利用现有资源与地缘优势,拓展京津冀其他市场,为本地特色农业进一步发展和产业融合提供助力[5]。此外,京津冀协同发展促进了秦皇岛现代农业与休闲农业的有效结合,青龙板栗、肉鸡农业园,昌黎果品、蔬菜农业园等现代农业园区的创建,使农产品转换成旅游产品,农业融进旅游业,加快了特色农业产品产值增值。

2 影响秦皇岛市特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因素

2.1 缺乏区域特色农业统筹开发,产业集群效应弱

特色农业基础上的乡村旅游需在同一规划下实行区域性经营。当前秦皇岛市特色农业基础上的乡村旅游发展迅猛,也诞生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休闲农业旅游示范点、乡村特色产品采摘园和休闲渔业示范点等。但是,一些乡村旅游景点发展中的同质化开发、形式单一等问题时有发生,不少乡村旅游管理中只强调对资源本身的开发利用,缺乏与当地文化的融合,造成乡村旅游产品“千篇一律”,欠缺地域特色和文化本源,致使游客“一次游”现象明显,降低了农村旅游的特色和市场吸引力。此外,在一些特色农业资源丰富的地区,还存在 “走一走,看一看,农家乐里吃个饭”就是乡村旅游全部的偏移式概念[6]。农户自主经营,缺乏完整的产业链条及资源合力,不能给予集群式特色农业乡村旅游产品体系,龙头企业和旅游品牌的影响力和带动力不足,产业支撑乏力,进而导致乡村旅游发展受自然、季节、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较大。秦皇岛市抚宁区利用果树花期赏花和果实成熟期采摘吸引游客,如大新寨镇汉王沟村的桃花节等。发展特色农业式乡村旅游要致力于完善产业链条,最大程度实现“农产品—体验品—商品—礼品”模式的转换增值。

2.2 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提高,扶持力度不够

特色农业与乡村旅游要有明确的内涵和外延要求,地方政府及旅游管理部门要从特色农业产品质量、环保要求、供销渠道、营销模式等多方面参与乡村旅游管理,从政策支撑、制度建设、行业要求等方面保障特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有机结合,最大限度发挥两者的契合效应。当前特色农业与乡村旅游分属不同部门,极易造成多头管理,形成政策冲突或管理缺位的极端化发展,管理中的协作共建是解决当前单一业务部门无法横向牵头组织项目实施的有力途径。一些县域扶持资金短缺,也是造成当前特色农业与乡村旅游问题的壁垒。此外,政府在资金、政策、鼓励措施等方面扶持力度不够。没有专项扶持资金,投资者由于种种原因无力兴建道路、住宿等基础设施,政府仅仅通过产业补助资金等形式补贴有达不到特色农业乡村旅游发展要求,导致相关区域配套设施条件较差,有些地方停车、就餐等都需要异地解决。鼓励性的政策扶持也要从农业与旅游业、从供求双渠道进行实施,激励力度不够,农民对特色产品的供给、旅游者对特色农产品的需求很难出现积极响应,政府的引导作用难以实现。

2.3 缺乏乡村旅游专业人才,旅游服务不到位

近些年,秦皇岛乡村旅游业发展蓬勃,2013年时即带动5万人就业[7]。但在乡村旅游业发展不断扩张的同时,旅游人才匮乏问题也日趋明显,大多数乡村旅游区的管理和服务工作是由当地村干部或村民承担的,缺少景区管理工作和服务意识的专业性。高素质旅游服务人才培养的滞后,专业人员数量不足,景区管理、经营与服务无法有效满足游客需求,严重制约特色农业资源丰富地区的乡村旅游业发展,也将成为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瓶颈[8]。

2.4 资源利用中的破坏和污染,挑战乡村旅游持续性

特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带来农村就业率的提升和农民经济收入的增加,但一些地区农业资源的破坏性开发依然存在,同时大量游客的涌入,使过去的世外桃源变得人头涌动,缺乏规划的餐馆和娱乐场所的设立、大量交通工具尾气的排放、游客游览后大量垃圾的遗留和丢弃,造成乡村旅游地整体环境质量急剧降低,不仅影响当地人的生活和健康安全,对未来特色农业下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带来挑战。除此之外,旅游业本身的脆弱性也影响着地区旅游发展,当今国内外经济形势、安全因素、自然不可抗力因素等都会对区域乡村旅游发展造成影响。

3 特色农业经济下发展秦皇岛乡村旅游的对策

3.1 科学规划,统筹利用特色农业资源

秦皇岛农业资源丰富,拥有优质自然和人文涉农旅游资源,为发展乡村旅游奠定了良好基础,但因经济基础、地缘因素等影响,在特色农业资源运用中,与江苏、浙江等发达地区差距依然很大。一是要合理确定自身职能,明确政府定位。市场是资源配置的基础,政府可以引导自我调节和发展较好的区域农业旅游,对需要政府推进的项目,给予人、财、物等资源的扶持,以期达到资源与市场的有效融合[9]。二是要平衡政府、市场、社会、资源关系,建议各级政府以市场及拟潜在市场需求为导向,鼓励各类资产平等参与特色农业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在各项因素的最佳配置下,推进其快速、健康、有序发展 。

3.2 合理施策,有效整合特色农业与乡村旅游资源

旅游开发应积极整合地区资源,最大限度发挥旅游资源价值,避免规模过小、同质化严重、景点质量低下等情况。对于秦皇岛市特色农业基础上的乡村旅游开发,建议政府主管部门联合农业、林业、自然资源、旅游等政府职能机构协同旅游行业协会,对秦皇岛辖区农业资源特色、区域内环境、拟潜在客源市场等情况进行客观、详实的调查,分析现有条件下的资源开发模式,从市域整体出发编制发展规划,打破县区各自发展壁垒,融合特色农业与乡村旅游协同发展理念,做大做强区域旅游经济[10]。例如,昌黎葡萄沟采摘、朗格斯酒庄在农业旅游中的融合发展,从特色农业区域化种植到产品再加工形成新的附加值,打造联合“集锦式”乡村旅游项目。此外,还有青龙板栗种植、采摘、再加工;卢龙甘薯种植再加工等产品附加值式旅游项目培植。

3.3 示范引领,打造特色农业旅游品牌

深入挖掘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文化、趣聞传说、农耕方式等,开发与之对应的旅游产品,打造特色农业旅游品牌是增强乡村旅游吸引力的有效途径[11]。秦皇岛地缘范围拥有浓厚的文化底蕴,从“饮食”到“婚嫁”,从“节庆”到“日常”,民俗特色之处众多,还有秦皇岛“非物质文化遗产”类民俗抚宁吹歌、昌黎地秧歌、青龙猴打棒等,都可与特色农业联合开发,提高本地乡村旅游的文化价值,创建秦皇岛特色农业资源下的旅游品牌,通过品牌创建,进一步带动旅游人才加盟,产生规模效应的目标。除此之外,通过特色品牌和龙头企业的优势示范,推进乡村旅游一体化经营,以承包、租赁或股份制等形式,带动农村合作式与农户参与模式的乡村旅游建设,实现农业产业发展与乡村旅游集群,形成秦皇岛市特色农业经济与乡村旅游的良性互动式发展。

3.4 培育人才,实现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

伴随着知识经济和网络化时代的到来,大旅游发展更需要人才的跟进。乡村旅游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形态,其自身特点更凸显对人才的需求。大多数乡村旅游资源所处地区偏远,经济、教育、交通等相对落后,人才紧缺的短板已经成为制约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12]。尽管秦皇岛经过多年努力,在多层次、多渠道组织乡村旅游人员培训的同时,采取集中授课、送课下乡等方式,培养了一批农家乐接待服务员、乡村旅游讲解员,在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经营理念和职业技能等方面有了一定提升,但相较于创建特色农业基础上的乡村旅游品牌还差距甚远。秦皇岛旅游管理部门应以人才至上为理念,借助“旅游兴市”战略背景,通过吸引和培育两种方式进一步解决本地乡村旅游人员技能不高及数量短缺问题,聘请相关行业专家,有针对性、实用性地开展特色农业资源、本土文化解读、旅游经营方式等课程培训,也可到特色农业乡村旅游发展较好的地区进行实地参观。

4 结语

当前,秦皇岛特色农业基础上的乡村旅游还处于开拓期,优势与劣势同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秦皇岛地区旅游要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除了资源特色开发与人才培养外,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还要从制度上明确权责,在乡村旅游规划、审批、宣传、经营等多方面入手,有效规避旅游活动对地区发展带来的诸如物价上涨、道德弱化、文化冲击、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统筹安排特色农业基础上的乡村旅游发展,确保乡村旅游供给和需求的平衡,最大程度实现农村经济、环境、文化三方面共赢的良好局面。

参考文献

[1]徐友苗.正确处理乡村旅游中的五个关系[J].学习月刊,2016(9):45-46.

[2] 黄景设.广西特色农业经济下的乡村旅游发展战略思考[J].桂海論丛,2013,29(4):124-129.

[3] 李凡,张富强,王湘玉.秦皇岛市生物质能产业发展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8(5):10-11.

[4] [秦皇岛]特色现代农业产业[EB/OL].(2019-10-23)[2020-09-15].http://zhuanti.hebnews.cn/2019-10/23/content_7502418.htm.

[5] 焦慧元.秦皇岛市乡村旅游社区参与策略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20):24-25.

[6] 孙巍巍.秦皇岛市农业生态旅游经济发展现状探析[J].热带农业科学,2012,32(3):98-100.

[7] 孙忠良.秦皇岛市乡村旅游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D].秦皇岛: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15.

[8] 李慧.乡村振兴背景下苏州乡村旅游提升策略研究:以苏州旺山村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20,48(3):126-127,138.

[9] 杨柳.现代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瓶颈与启示[J].劳动保障世界,2017(36):64.

[10] 陈亮.清徐县乡村旅游问题研究[D].晋中:山西农业大学,2017.

[11] 杨柳.靖西市旧州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南方农业,2020,14(2):133-134.

[12] 胡建华.扶贫攻坚视域下发展广西乡村旅游的新思考[J].桂海论丛,2016,32(4):64-70.

作者:王金娜

第3篇:培育和发展乡村特色文化品牌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依托区域内特色文化资源,挖掘保护乡土文化,为其注入现代文明和新时代特色文化,培育和发展乡村特色文化品牌,精心打造和充分发挥乡村“软实力”,能够持续推动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提供动力源泉。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当前,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挖特色,升品质,强品牌,形态各异、风情万千的乡村特色文化品牌已成为当地一张张亮丽的名片。如何更好地依托区域内特色文化资源,挖掘保护乡土文化,为其注入现代文明和新时代特色文化,培育和发展乡村特色文化品牌,精心打造乡村“软实力”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作用,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培育和发展乡村特色文化品牌的重要意义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是决胜全面小康、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历史任务。因此,乡村振兴既要外在塑形,也要内在铸魂。塑形是指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铸魂就是要立足乡情,培育和发展乡村特色文化品牌,这不仅能够丰富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还能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起到拉动作用。

培育和发展乡村特色文化品牌是重建乡村文化自信的最佳方式。一个地方人群的构成、历史的演变、文化的发展过程不同,文化底蕴不同,其传统习俗、人文风格和地方特色也是各不相同的,这是一个地方文化的个性化体现。每个地方的文化特色都体现了它的外在形象与精神内质、历史与现代文化、民俗与主流文化的有机统一。作为一种母体文化,乡土文化包含的风俗与礼仪、饮食与服饰等,构成当地独具魅力的人文景观,具有很强的亲和力、凝聚力和生命力。它是现代精神文明的源泉,是凝聚团结广大人民群众的重要纽带,也是长久存在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在培育和发展乡村特色文化品牌的过程中,通过对乡村优秀文化的挖掘和展示,充分发挥文化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做“活”农村文化,育“实”乡风文明,提高农民群众综合素质,提升农民的生活品质,以文化自觉成就文化自信。

培育和发展乡村特色文化品牌是提升乡村综合实力的有效途径。农村地区是我国社会最基础的单元,乡村兴则国家兴,夯实乡村基础、挖掘乡村潜力、培育和发展乡村特色文化品牌,不仅可以完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护传承和发展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营造浓厚的乡村文化气息,提升农民文化素养,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为乡村振兴战略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持续增强乡村发展后劲。在硬件建设方面,结合当地历史文化资源,通过改变居住环境,统一规划,推动村容村貌的整体改善;在软实力方面,通过培育和发展乡村特色文化品牌,充分完整地展现乡村生态休闲、乡村民俗文化、革命传统文化体验、旅游观光、文化教育等无形价值,实现乡村综合能力的提升,进一步扩大乡村影响力。

培育和發展乡村特色文化品牌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动力源泉。依托乡村丰富多彩的历史底蕴,培育和发展乡村特色文化品牌,可以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独具特色的乡村文化,增强农民群众集体荣誉感,重塑乡村活力。对外可以展示乡村独特精神风貌,为招商引资营造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对内,以“特色文化品牌+”建设为突破口,借助特色文化资源内涵挖掘区域特色,通过打造一批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主题村镇,凸显特色乡村文化品牌,推动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资源向文化产品转化,从而使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和乡村特色文化旅游相结合,借乡村特色文化资源的综合性开发与利用来带动产业振兴。因此,培育和发展乡村特色文化品牌,既是持续推动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繁荣的必由之路,也是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当前培育和发展乡村特色文化品牌存在的问题

由于对培育和发展乡村特色文化品牌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保护与传承意识不强,统筹协调推进不够,发展规划不到位,目标、措施、方法不明确,存在就文化抓文化和文化形式化、品牌同质化、内容简单化等现象。特色文化品牌缺乏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乡村特色文化品牌的培育和发展。

一是形式单一,缺乏特性。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各地相继建设乡村特色文化品牌,但由于对乡村特色文化资源挖掘不够、认识不清、底子不明,导致乡村特色文化建设流于形式、盲目跟风。比如,因工作任务需要,在政府大包大揽的情况下,特色文化活动成为重大节庆活动中的一台文艺节目、一场体育比赛,只是单一产品内容展示的代名词。文化载体单一、文化活动乏味,真正受群众喜爱、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历史文化底蕴,且有一定影响力的特色文化品牌没有形成。

二是内容简单,缺乏创新。目前在乡村特色文化品牌培育和发展中,存在“重形式,轻内容”流于表面形式的问题,对乡村自身的特点没有充分挖掘,在内容上没有形成深度思考,内容与乡村的历史文化、人文环境契合度很低,偏离乡村本土化特点,缺乏能够凝聚乡愁、乡音、乡情的乡土文化元素,没有创造性和地域性,就没有吸引力和影响力。

三是格局不大,品牌不精。在培育和发展乡村特色文化品牌中,缺乏文化发展布局的合理安排和文化元素的合理分配,区域主题不明、区域特色不显、文化品牌不精。比如,忽视传统文化的合理开发利用,或者文化元素挖掘不深缺乏文化涵养,或者文旅融合不够,有文的少景、有景的少文,缺乏文化吸引力。另外,由于对乡村特色文化品牌的整体规划和系统开发的培育力度不够,有许多乡村大张旗鼓地建设陈列馆、图书馆、体育馆等,表面上看文化氛围浓厚,硬件设施都很齐全,但实际并未建立真正符合农民自身发展需求的文化场地,没有体现出真正的社会价值。

四是融合不力,动力不足。当前,乡村特色文化品牌与乡村振兴战略其他领域和行业的融合形式单一、模式简单、层次较低。许多融合都集中体现在旅游行业,有些是与传统农业的简单融合,在融合中缺乏创意,对广大消费者不具有吸引力,且经济效益不明显、发展前景堪忧。还有一部分乡村特色文化建设层次较低,比如,跳跳广场舞、放放电影、演演戏,尚未把乡村特色文化当成新型产业进行挖掘和开发,从而导致培育和发展乡村特色文化品牌动力不足。

培育和发展乡村特色文化品牌的思路

以历史遗存为依托,建设特色文化乡镇。乡村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发源地,丰富的乡村历史文化遗存是乡村振兴的宝贵资源和财富。当前,休闲、度假、体验等旅游模式深受大众青睐。究其原因,是因为这些风景名胜背后经久不息、历久弥新的历史文化能让人有所得、有所悟,并使人流连忘返。深厚的历史文化,既是小镇建设的灵魂,也是其魅力所在。在特色文化小镇建设中,深入挖掘乡村的文化价值和特色,把历史文化作为小镇建设的内生动力,坚持文化是魂、小镇是体,走与地方历史民俗、文化风貌、生态文化融合发展的道路,既可利用小镇来展示文化魅力,又借助文化提升小镇品位。以民俗民风为依托,打造乡村民俗文化特色品牌。

民俗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地区民众所创造的、共享的、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是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文化现象。民俗文化往往显示了一个区域深厚博大的文化底蕴,对于提升区域文化实力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在打造乡镇民俗文化特色品牌时,要深入剖析当地民俗文化的发展现状和现实问题,针对不同民俗的特点,找准开发丰富民俗文化资源的切入点,利用搭建民俗文化载体,让当地民俗旅游插上特色文化的翅膀,打造民俗文化品牌,积极探索民俗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新途径,实现民俗文化发展与旅游发展的良性互动。

加强红色资源保护利用,打造红色文化品牌。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留下了许多珍贵的遗址遗迹,这些红色资源既是爱国主义教育和党性教育无法替代的生动教材,也为红色旅游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资源条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因此,要进一步深入发掘当地红色文化资源,加大红色文化基础设施投入,重点要打造一批有当地代表性的特色红色文化展示区,通过文化载体的创新,生动而形象地展示革命战斗历程,以此来提升展馆的品味。还可以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红色文化艺术节,把爱国主义教育与户外活动结合起来,寓教于乐、寓教于游,增加红色文化品牌的体验性、参与性与互动性。重点突出打造精品,不断提升红色文化形象,让更多人感受红色文化品牌的魅力。

以广泛的群众文化活动为纽带,建设民间特色文化艺术乡村。由于民间艺术的创作者和欣赏者是广大人民群众,艺术形式和思想内容符合群众的要求,因而容易流行传播。就目前而言,民间艺术在乡镇具有较强的生存环境,大部分乡镇都拥有一批以当地群众为主体、艺术特色强的民间艺术团队,他们活动经常化,并具有一定规模。表演展示的也都是广泛流传于当地的民歌小调,深受群众喜爱,不论是岁时节庆还是婚丧嫁娶,都有反映当地社会生活和人民群众精神风貌的民歌小调,它承载着当地多元文化的历史信息,反映了当地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精神风貌,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影响力,是构建特色民间艺术乡镇最好的题材。

以节庆文化为依托,创建乡村特色旅游文化品牌。节庆庆典是我国优秀民族文化传承的有效载体,饱含着丰富的精神文化价值。近年来,很多省市非常重视节庆文化,许多优秀的传统节日,不仅在旅游经济中大放光彩,而且还极大的彰显了地域文化魅力和民族风情特色,比如,贵州的火把节、云南的泼水节、农民丰收节等。还有些地区以利用我国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为契机,做足文化这篇大文章,举办既具有当地文化内涵,又具有娱乐性和参與性的节庆文化活动,通过直观感性的形式,让游客身临其境地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在轻松快乐的交流互动中感知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以此来提高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

培育和发展乡村特色文化品牌,既有利于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瑰宝得以传承和保护,又有利于乡村振兴提质增速。为此,要立足乡村的具体实际,挖掘和传承区域特色文化的优良传统,吸纳现代文明的优秀成果,大力推进传统文化创新,深入持久地把培育和发展乡村特色文化品牌乡镇活动开展起来,在培育特色、提高内质、合理利用和创新发展等方面加大力度,提升其感召力、凝聚力和生命力,使乡村特色文化品牌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与时俱进、绽放异彩。

(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文化馆)

作者:金炜

第4篇:发展特色乡村旅游 促进新农村建设

摘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许多地区在建设新农村过程中都根据自身的条件和优势走上了发展乡村旅游的道路。石榴红村通过自身的努力探索出了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但是,由于受自身资源等条件的限制,该村目前的发展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他地区可以借鉴石榴红村的一些成功经验,如政府引导、建设资金筹集的“四结合”模式等,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应当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

关键词:新农村;乡村旅游;“品牌”效应;可持续发展

本着依靠农民自身力量建设自己家园的原则,武汉市从2005年5月20日起正式启动了“家园建设行动计划”,该计划紧紧围绕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的生活改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村新社区,计划从全市2087个村中挑选110个作为试点。该计划把试点村从建设类型上分为三种:一是拆村新建型;二是整治提高型;三是旧湾改造型。石榴红村在该计划中被列为整治提高型,即对原有的房屋、道路、绿化等进行改造整治,使其达到社会主义农村新社区的要求。

一、现状、措施与效果及成功经验 1.现状

石榴红村位于武汉慈惠街道办事处最西部,南临汉江,北连107国道和汉渝铁路,西与新沟农场接壤;该村占地面积200亩,民房73栋,公房1栋,建筑面积10540平方米;居民总户数73户,共210人,是一个以培育和种植绿色蔬菜为主的农业自然村。从黄鹤楼出发到该村只有约20公里的路程,离武汉市区距离适中,发展乡村旅游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 2.措施与效果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该村积极发展特色乡村旅游,并成为“新农村建设湖北省示范村”。石榴红村已经整体改造成徽派建筑,并按照星级宾馆的要求将村民原来的住房统一改造成了旅馆,同时,请高校一些相关专家对村民进行了关于乡村旅游经营管理方面知识的宣传教育,还通过建立“厨嫂协会”提高了农民的厨艺水平。经过近几年的发展,石榴红村各个方面已经有了巨大的变化。 (1)村容村貌。石榴红村住房原为普通农村房屋,已经破旧不堪,政府按照徽派建筑的模式及“先中间后两边”的原则,先对该村中间20户左右的旧房进行改造,再对两边50余户旧房进行改造。目前,该村已基本全部改造成粉墙黛瓦的徽派建筑,特色鲜明,古朴和谐。

(3)村民收入。石榴红村从2005年“十一”旅游黄金周开始接待游客,7天接待游客人数达3500多人次,旅游收入达4万元,户均创纯收入1200多元,其中,纯收入最高的一家达3000元;2006年全年接待游客超过16万人次。该村的年人均收入已达7000元以上。 (4)医疗保障和社会保障。在统一改造的过程中,村内增添了医务室,并配备了专业的医务人员,每户都享受了合作医疗,低收入者和五保户人员也全部享受了社会保障。 3.成功经验

石榴红村的成功不仅在于抓住了“家园建设行动计划”和新农村建设这两大历史机遇,还在于实事求是地利用、分析和发挥了自身的优势和条件。总结起来,石榴红村成功的经验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政府积极引导。为了石榴红村乡村旅游的发展,政府结合成都红砂村、上海前卫村等乡村旅游发展较为成功的村的发展情况以及石榴红村自身的条件积极地向村民宣传乡村旅游方面的知识及现实和长远的利益。

(2)建设资金筹集模式。石榴红村在建设资金上按照街队出大头、农户出小头、市区投一点、社会帮一点的“四结合”模式进行筹集。目前,整个石榴红村建设投入资金已达600多万元,其中,街、队、农户出资298万元,引进外来资金320万元。 (3)结合自身优势,突出特色。石榴红村是一个以培育和种植绿色蔬菜为主的农业自然村,本身无先天的可供旅游开发的旅游资源,同时,该村人均地较少(不足1亩)且建设资金缺乏,受这些条件的限制该村发展一直比较落后。但是,该村又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及绿色蔬菜的优势,而且该村村民居住集中,政府利用这些条件进行了适当的政策支持和适中的资金投入,使石榴红村得到了较好较快的发展。 (4)村委会始终坚持。在石榴红村改造之初,大多数村民是反对的,村委会在这时候一家一户地进行了耐心的疏导,通过让村里老党员先起模范带头作用的方式引导村民,其他农户在看到开展“农家乐”的农户从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之后,纷纷加入到改造的行列。

二、目前发展过程中仍存在的问题

我们对全村一半以上的农户进行了走访,发现该村的农户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种,即单纯开展“农家乐”的农户、既开展“农家乐”又从事蔬菜种植的农户和单纯以种植蔬菜为主的农户,其中,开展“农家乐”的农户收入水平明显高于单纯以种植蔬菜为主的农户,这充分证明了该村发展乡村旅游的道路是正确的。但是,目前石榴红村乡村旅游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问题主要有: 1.根本性问题:旅游资源和旅游服务项目的开发问题

“旅游资源是指客观地存在于一定地域空间,具有审美、愉悦价值和旅游功能,能够吸引人们产生旅游动机,并可能被利用来开展旅游活动的所有自然要素(自然存在)和人文要素(历史文化遗产或社会现象)。”石榴红村由于受自然条件的限制缺乏可供旅游的自然资源,目前,只有统一改造后的徽派建筑,景点少而单一,而石榴红村一大优势和特色——绿色蔬菜也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

旅游服务项目是指与旅游相关的餐饮、住宿及休闲娱乐等,这也是吸引游客的重要方面。这方面,石榴红村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休闲娱乐项目不足和场所的闲置浪费,例如发展之初投资兴建的休闲娱乐场所“亲江乐园”就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 2.关键性问题

(1)缺少“品牌”效益。石榴红村目前最大的特色是统一的徽派建筑,没有发挥该村绿色蔬菜的优势、没有突出“农”字,缺乏自己的“品牌”。据调查,很多游客反映该村许多“农家菜”没有“农家味”。

(2)对政府和旅游时间的依赖性过大。政府在政策和资金方面的大力支持是石榴红村发展的保证,但是,长期下去将不利于可持续发展。来石榴红村的游客主要集中在“五一”和“十一”长假期间,平时游客较少。 3.次要性问题

(1)交通问题。目前,石榴红村有一趟公交车与外界联系,单线一天4趟,没有到达武汉中心市区,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在旅游资源和服务项目开发完善之后将逐渐凸显出来。

(1)农民利益的协调问题。在发展初期,为了实现公平,村委会存在对开展“农家乐”的农户平均分配客源的问题,重视了公平却忽视了效率。但是,随着农民市场意识的提高,效率问题将逐渐凸显出来。

三、相关对策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各地区都根据自身的不同情况选择了不同的发展模式。乡村旅游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Z].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Z].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陆益龙,王成龙.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模式比较——凤阳县小岗村和赵庄的经验[J].江淮论坛,2007,(4). [4]张俊卫,党淑英.浅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问题[J].小城镇建设,2007,(9). [5]陈福义,范保宁.中国旅游资源学[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 [6]佟玉权.品牌化营销——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的新走势[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7,(1).

第5篇:天津市大港特色乡村旅游发展规划

规划背景

一、乡村旅游发展背景

中国乡村地区的建设与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时期

进入新世纪,“三农”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重中之重的问题之一,党中央领导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构建和谐新乡村的战略,为乡村地区多种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 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呼唤乡村地区的开发和保护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工业化、现代化、高科技的冲击,城市里的人们对物质化生活的激情逐渐消退,开始厌倦城市的浮躁纷乱,渴望寻找回已经丢失了的那些人性中最本质、最纯粹的东西-平和的心态、和睦的人际关系、“悠然见南山”的生活方式,乡村的农事劳动、和谐氛围、质朴乡情都重新进入人们的视线,催生了城市居民对乡村地区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向往和追求。

二、规划总体思路

变原始的农家乐为多元休闲产业共同发展的休闲乡村

变季节性的旅游观光为凸显四季风情的魅力乡村

变单一的农业旅游为乡土文化与田园景观结合的品质乡村

三、规划核心

梳理资源条件,确立各村旅游发展主题

实施景观改造,提升乡村整体风格品位

构建产品网络,加强乡村服务设施整合

注重生态文化,构建可持续性和谐发展

特色乡村特色游

沙井子

1、资源现状分析

资源组合度和集聚度较好

核心资源不突出

乡野田园区与村落居住区相距较远,近期不易形成有效互动

2、特色提炼

规划区以“丰富”取胜,因“多样”见长,易于形成多层次、多类型的游憩机会谱系,满足不同人群、不同季节的休闲游憩需求;

视线开阔的大尺度田野空间,本身就具有舒畅身心、舒缓压力的功能。

可通过游线和项目的设计,强化区域的整体性和立体感,营造一个可以让游客畅游其中、纵情放歌、尽情体验四季田园景观的内容丰富、种类齐全的游憩空间。

3、总体定位与发展策略

总体定位

四季田园——四季果蔬采摘、四季休闲游赏、四季田园风景

其核心理念就是秉承淡旺季均衡的原则,突出乡村旅游的无季节性,打造“四季皆有果可摘、四季皆有景可赏、四季皆有快乐可享”的生态田园空间。

四季果蔬采摘

四季休闲游赏

四季田园风景

功能定位

以四季采摘、休闲垂钓为主,辅之以田野畅游、滨水观光、农事体验等功能。

形象定位

畅心五彩乡野•放歌四季田园

4、空间结构布局

四区•两环•两轴线

四季蔬果采摘区

乡村垂钓休闲区

现代农业体验区

滨河生态景观区

1、两环:建设两条游览环线

内环线

围绕垂钓园为中心,串联起周边的休闲游乐设施、葡萄长廊、蔬果采摘区,形成本区的核心游线。 外环线

连接区域外围道路和青静黄河沿岸游路,形成区域外围的游览环线,同时承担着外界与游览区之间交通连通功能。

2、两轴线:形成两条互动发展轴

村落-垂钓园互动发展轴

垂钓园-果园-农田-河岸纵深互动发展轴

3、产品策划

总体围绕“四季田园”品牌,重点构建两大旅游产品体系、两大景观游赏体系和三大旅游节庆活动,即: 两大旅游产品体系:四季田园休闲体验产品、乡村垂钓休闲产品;实现动静结合、功能互补特色。 两大景观游赏体系:田野景观游赏体系、滨河生态景观休闲体系;实现四季景观分明特色。

三大旅游节庆:快乐冬钓节、四季采摘节、青少年学农节。实现四季参与体验特色。

突出“动静结合、亮点鲜明”的特色。

崔庄子

1、资源现状分析

枣历史文化特色突出,但倚重枣文化易造成文化单调和四季非均衡

传统乡村景观和现代人文风情高度集聚、和谐相融,使崔庄在游览空间和体验内涵上都具有丰富的外延。 冬枣品牌已经有了一定的知名度

2、特色提炼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崔庄村最大的特色在于曾为进贡珍品的古冬枣,由此而衍生出来的“御枣”概念将可以成为崔庄旅游形象的主元素,形成独特的旅游品牌。悠久的冬枣栽培历史和大面积原始冬枣林以及由此构成的古朴、雅致的乡土景色,冬枣所承载的地方文脉与历史文化,均可以构成“御枣”特色的有效资源支撑。

3、总体定位与发展策略

总体定位

御枣庄园——尊贵之枣•富华之枣•灵寿之枣

功能定位

重点发展御枣文化休闲体验功能,并辅之以科普教育、乡野休闲游乐、工业新村参观等功能。

形象定位

三千米乡村画卷•六百年御枣飘香

4、空间结构布局

六园•两轴

1、六园:六个主题园

(1)御枣园

(2)福寿园

(3)吉祥园

(4)科普园

(5)新枣游园

(6)新村游园

2、两轴

(1)崔庄-郭庄互动发展轴

(2)港中路外部旅游连通轴

5、产品策划

一硬一软相互促进:以软促硬,利于以小投入带动大市场,并迅速占据市场;以硬促软,利于不断形成鲜明的市场卖点,推动崔庄特色旅游村的持续开发建设。

硬产品建设:六个主题园+娘娘河景观带+崔庄—郭庄旅游互动发展轴

软产品建设:四季节庆游赏活动+御枣特色旅游商品

北抛庄

1、资源现状分析

河塘绕村,湿地景观遍布,湿地+家园的气质出众

乡村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完美融合,具备打造和谐生态乡村典范的潜质

2、特色提炼

北抛的特色在于由“水”而生的优美的湿地景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乡村生活画面,北抛的美不仅是一种表面的景色,更是一种融合了生态和谐哲理的乡村人的生活理念,其“阡陌新青杨柳风,潺潺细水绕葱茏”的北方水乡韵味的凸显与强化也应是未来旅游业开发的重点。

3、总体定位与发展策略

总体定位

湿地家园•乡村嘉年华

湿地家园——水之灵动、乡之和谐、家之亲情

凸显北抛村“湿地家园”的总体环境景观打造意向,展现水绕村落的灵动之美,人与自然和谐共居的乡村生活理念以及融合了乡情、亲情的家园归属感。

乡村嘉年华——美丽乡村、快乐乡村、气质乡村

凸显北抛村“乡村嘉年华”的总体功能定位,通过策划丰富多样的传统乡村活动项目,展现乡土生活生产方式、诠释乡村生活理念。

功能定位

重点构建以乡村生活体验为主,湿地观光休闲、果园采摘、生态环境教育、革命历史教育为辅的乡村旅游功能体系。

形象定位

碧野仙踪地•生态绿水洲

4、空间布局

三区•一带•两轴

三区:三个旅游功能区

生态新村生活展示区

果园湿地生态休闲区

快乐乡村嘉年华区

一带:唐河乡村水岸景观带

两轴

内部旅游发展轴

外部交通联络轴

第6篇:恩施特色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发展之思考

(讲稿提纲)

杨跃红

休闲农业是以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重要目标,横跨农村

一、

二、三产业,融合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紧密连结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服务业的新型农业产业形态。乡村旅游是以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风貌以及人文遗迹、民俗风情为旅游吸引物,以城市居民为主要客源市场,以满足旅游者乡村观光、度假、休闲等需求的旅游产业形态。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是我国经济社会现实发展的客观需要,对推进我国农业转变发展方式、优化调整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扩大内需、统筹城乡发展以及拓展旅游业发展空间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推进产业化、城镇化双能驱动的有效载体。

一、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业态特征

(一)相关概念

1、生态旅游:“生态旅游”这一术语,最早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于1983年首先提出,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把其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的内涵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

2、观光农业:是一种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的新型生态旅游业。伴随全球农业的产业化发展,人们发现,现代农业不仅具有生产性功能,还具有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人们提供观光、休闲、度假的生活性功能。

3、休闲旅游,是指以旅游资源为依托,以休闲为主要目的,以旅游设施为条件,以特定的文化景观和服务项目为内容,为离开定居住地而到异地逗留一定时期的游览、娱乐、观光和休息。

(二)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的特征

1、以乡村旅游资源和土地资源为基础。旅游必须以旅游资源和土地资源为基础,乡村旅游也如此。旅游资源主要有地理景观类(综合自然旅游地、沉积与构造、地质地貌过程形迹、岛礁)、水域风光类(河段、天然湖泊与池沼、瀑布、泉、河口与海面、冰雪地)、生物景观类(树木、草原与草地、花卉地、野生动物栖息地)、气候与天象景观类(光现象、天气与气候现象)、遗址遗迹类(史前人类活动场所、社会经济文化活动遗址遗迹)、建筑与设施类(综合人文旅游地、单体活动场馆、景观建筑与附属型建筑、居住地与社区、归葬地、交通建筑、水工建筑)、旅游商品类(地方旅游商品)、人文活动类(从事记录、艺术、民间习俗、现代节庆)等等,乡村旅游和观光农业是利用村寨遗迹和民族风俗、农业产业,进行旅游化打造,同时还必须有土地资源可利用建设配套设施。

2、以乡村休闲度假功能为主导。乡村休闲度假比城市和专业的度假区有特殊体验和优势,当前有广阔的市场需求。在观光上可能难与景区媲美,但利用气候和地方特色文化、以及参与性、自助性的资源,又有超越景区的独特优势。利用乡村的空气优良、环境宁静、民风淳朴、活动安全、食材优质、参与性强等,建设乡村休闲度假区,成为观光农业的主导。恩施州应重点打造高山消夏度假区、漂流度假区、吸氧洗肺度假区、硒谷疗养区、土家美食体验区、土司文化体验区、地道药材康疗区、山地运动区、影视剧拍摄区、文化创作区等等。

3、以农业产业链打造为核心。要围绕农业观光基地建设、加工体验、产品销售,以及住宿、品赏等,延伸产业链条,把田园、山村、农家、加工场铺,按照旅游景区的标准,建设农业产业链旅游区。恩施州重点要围绕特色农业产业建设,走特产开发之路。如打造茶叶、水果、药材、花卉、山药、莼菜等产业旅游区等。

4、以乡村娱乐休闲业态为特色。娱乐休闲业包括健康美容、健身娱乐、文化创作、文化展示、文化表演、大众娱乐等。恩施州的乡村娱乐休闲应重点打造民俗礼仪、民歌民舞、农耕体验、农事活动、民族传统体育、山地运动等,充分利用山水、植被、古村寨、歌舞、美食资源。如农民生产、生活、婚俗礼仪体验等等。

5、以乡村商业休闲地产为支撑。乡村观光农业因其区位和旅游服务之需,必须建立相配套的餐饮、住宿、购物、娱乐旅游地产等,并最大限度的利用农户房地产,以地产保障和提升农业、农民的经济收益和经营效益。

6、以一定的配套设施为保证。建立旅游度假区,必须具备相应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解决好用水、供电、交通、医疗基础设施,以及停车、如厕、环保、标识系统、食宿等服务设施。

(三)主要类型

1、景区或者城郊依托型。就是在景区附近或者城市郊区,建立起服务景区或者城市市民的出游服务的功能区,成为重要的旅游服务区或者旅游功能完善区。

2、生态农业产业型。这里的“生态”,不仅仅是植被的意思,而是指与种养业相匹配的和谐的美丽的产业形态。即建立农业产业链形态的旅游区。

3、乡村休闲农业型。即以乡村农业为依托,综合利用乡村旅游资源,建立起的休闲功能为主的旅游区。

4、家庭休闲农场型。即农场型农业,配臵休闲旅游功能的旅游区。如家庭休闲林场、家庭休闲牧场、家庭渔场、家庭茶园、家庭创意粮田和果园等等。

5、古村寨和民族风情型。就是以观赏古村寨和体验民俗为重点的旅游区。

6、特殊环景资源体验型。以特有资源为依托,建立旅游区。利用地域性气候和资源(高山气候、水资源、植被资源、矿场资源等等),建立特殊的旅游区。

7、现代都市型生态科技农业示范园型。运用科技手段和特殊设施,建立现代具的有景观性、科技性、高效性的产业园,引领有机农业、高效农业、观光农业发展的示范园。

二、恩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的资源分析

(一)资源丰富。从我州旅游资源总的来看,可以用四句话来概括,即,大美江山、植被丰茂、文化厚重、气候优良。其亮点可以用十句话来概括:“四江三山”构成大气地貌山川;诸多地质之最的大器景观;区域小气候的大爽气候环境;珍奇丰茂的大观物种生态;养生康体的大补风味美食;绚丽多彩的大雅历史文化;乐观豁然的大礼风俗文化;独特的大统历史治权制度;惊艳世界的大美歌舞文化;独具匠心的大工遗址文化。

(二)环境独特。中国地理标志区,恩施是中国地势

二、三级阶梯过渡带,长江三峡以西的喀斯特地貌带;恩施地处北纬30度的纬线上,中国优良的植被区,长江中上游林业生态工程区,国家限制开发功能区;国家武陵山扶贫开发区,中部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区,土家族集中居住区。有“华中植物园”、“鄂西林海”、“烟草王国”、“世界硒都”、“祖国的三大后花园之一”的之称。从农业角度看,特色农业优势明显,乡村景观和文化丰富。

(三)前景美好。恩施州旅游资源好、环境好,交通便利,市场预期好,发展乡村休闲观光农业极具美好前景。

三、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发展路径探索

(一)案例分析

1、咸丰县麻柳溪旅游区:麻柳溪村位于咸丰县黄金洞乡,正努力打造宜居名村、旅游名村、产业名村、生态名村、和谐名村和文化名村,距黄金洞集镇4公里,距咸丰,利川,恩施城区各50公里左右。这里风光秀丽,气候宜人,民居依山而建,错落有致。该景区旅游茶叶产业和羌族村寨,旅游开发获得了成功,但目前服务功能和景区的承载能力还比较弱。

2、恩施市枫香破旅游区:枫香坡生态旅游区位于恩施市芭蕉乡。以其特有的侗族文化、茶叶文化、良好的生态环境及地理优势,积极打造乡村休闲旅游示范区,集山水旅游、田园观光、文化娱乐、农事体验、侗家餐饮于一体,让人耳目一新。但交通等基础设施差,度假功能和承载能力弱,仅仅发挥了农家乐的功能。

3、利川苏马荡旅游区:位于利川市谋道镇旁,距利川市48公里。苏马荡地处长江南岸,海拔1500米,山川秀美、景色宜人、森林密布、风情独特。该景区充分利用夏季凉爽的气候和优美的自然环境,建设旅游度假,大力开发旅游地产。但规划滞后,没有按旅游度假区的标准来建设,基础设施不匹配和度假功能弱,基本是以房地产开发为主,存在的问题较多,经营风险大,未来品质提升难。

4、建始县小西湖旅游度假区:小西湖位于建始县花坪乡,充分利用高山气候,依托黄鹤桥景区和清江旅游景区,以及区域产业,建设旅游度假区,建有旅游接待宾馆、别墅群、大型演艺广场、娱乐设施及体育设施等,小西湖度假村地势高低悬殊,山地多层性突出,海拔1400米,夏无酷暑,是消夏避暑的理想选择。但与产业结合不够紧密,区域承载能力较弱。

5、宣恩县千户土家旅游区:位于宣恩县椒园镇水田坝村,依托椒园镇水田坝片区特色民居和庆阳古街土家特色建筑,全力打造的以民俗风情体验、乡村休闲度假、农家特色餐饮为主的乡村休闲旅游开发区。目前旅游承载能力较弱、基础设施较差,市场开拓不够。

6、宣恩伍家台旅游区:宣恩县伍家台村是一个以茶叶种植为主要经济来源,有着1900多村民的小山村。伍家台村盛产茶叶,曾获清乾隆皇帝赐匾“皇恩宠锡”,使伍家台贡茶声名远播。独特的手工制茶技艺代代相传,生产的茶叶更是畅销海内外。在宣恩昌臣茶叶公司的规划和推动下,将茶园变成了公园和旅游景区,在茶区建起了游步道及配套的茶楼、茶叶博物馆,建设起点高、观赏旅游性强,茶文化浓郁,但旅游茶品不丰富、配套设施建设滞后,旅游市场和旅游创建不够。至今还不是A级景区。

(二)开发思路

乡村和观光农业旅游的开发必须坚持“区域统筹规划、突出地域特色、综合立体开发、强化要素功能”的开发之路。这里以四川省成都的“五朵金花“景区为例,来分析乡村旅游的开发。在成都的三圣乡有五个小村庄,他们把景观建设与旅游要素建设、农业产业与旅游景区建设、旅游产品建设与文化品牌建设结合起来,在高起点统一规划下,实行连片开发,注重文化品牌的提升,走以旅促农,农旅互补之路,利用农业产业建设成”五朵金花”国家4A级景区。红砂村建设“花香农居”,幸福村推出“幸福梅林”,驸马村推出“东篱菊园”,万福村推出“荷塘月色”,江家堰村推出“江家菜地”。形成五大产品,共同构成观光休闲农业和乡村休闲旅游区。从这个实例可以看出,就是要把乡村和休闲农业变成农业大观园、生态会客厅、聚会大本营、美食嘉年华、特色购物村、艺术新载体、科普大课堂。促进城乡融合和农业与旅游、文化等多产业融合。

(三)产品类型(1)

1、自然景观类。就是依托“山、水、林、田、路”资源,打造旅游产品。如“山水村寨”、“水上人家”、“山巅土家”、“洞穴部落”、“林海栖息”、“天然氧吧”、“梯田漫步”、“世间天路”、“鸟语花香”、“林荫恋歌”、“鸟巢人家”、“悬崖氏族”、“五彩花间”、“梧桐栖息”、“鸳鸯戏水”、“水上画舫”、“渔家灯火”、“藤蔓倒影”、“溪流吟唱”、“阳光沙滩”、“穿越瀑布”、“百鸟园”、“蝴蝶谷”、“洞穴大鲵”等等。

2、人文景观类。就是利用歌舞、诗歌、楹联、风俗、礼仪、传统工艺等,打造旅游产品。如“龙船调故里”、“龙船竟渡”、“黄四姐探源”、“叭一口”、“土家竹枝词”、“土家诗林”、“天天女儿会”、“土家打喜场”、“出嫁感恩曲”、“山歌好比清江水”、“摆手源”、“土家情歌会”、“豁达毕兹卡”、“歌舞人生”、“巴蔓子”、“土司印象”、“土司家宴”、“土家故事会”、“西兰卡普”、“如花西兰”、“哪门搞起”、“登山背篓”、“清江放排”、“千古纤夫”、“震撼号子”、“欢乐山谷”、“巴东竹枝词公园”、“巴东三峡诗词古街”等等。

3、遗迹景观类。就是依托和解读古村寨、历史遗迹等资源,打造旅游产品。如“万户土家”、“千户侗寨”、“苗家古寨”、“土家大院”、“唐崖土司”、“容美土司”、“南佛第一窟”、“荆南雄镇”、“丛林土家”、“女儿寨”、‘“女儿村”、“女儿城”、“女儿庄”、“四姐大院”、“诗画土家”、“风雨桥歌”、“毕兹卡语言村”、“覃氏家园”、“日白村寨”等等。

4、气候利用类。就是利用气候环境,打造休闲度假产品,卖山水、买气候、买空气。如“天然氧吧”、“负氧离子工场”、“恩施候鸟客寨”、“四季村寨”、“鸟巢人家”、“悬崖村寨”、“森林部落”、“养生大都会”、“世外桃园”、“人间银河”、“土家月宫”、“数星寨”等等。

5、特殊资源类。利用特有生物资源、矿产等有资源,打造旅游产品。如“世界硒都”、“品硒世界”、“茶海土家”、“牡丹花苑”、“百里樱花”、“桃李漫天”、“杜鹃万倾”、“葡萄乡村”、“正月看灯”、“二月问柳”、“三月观雪”、“四月满山红”、“五月龙舟”、“六月荷塘”、“七月水仙”、“八月桂香”、“东篱菊隐”、“十月稻香”、“冬月狩猎”、“腊月泡汤”、“水车世界”、“一步一景”、“十里浪花”、“百步穿杨”、“千里冰霜”、“万里雪飘”、“暗香盈柚”、“人参鸡汤”、“黄连浴池”、“湿地摆渡”、“温泉泡吧”、 “利川大草原”、“咸丰花海”、“利川水杉公园”、“建始葡萄酒庄园”、“来凤杨梅恋歌”、“宣恩白柚欢乐园”、“恩施城郊山地运动公园”等等。

6、农事资源类。根据农事劳作和农耕器具,打造旅游产品,形成体验运动和活动,如“榨油作坊”、“泥彩世界”、“欢乐水车”、“葡萄果酒坊”、“千针万线”、“糍粑大赛”、“夯土磊坝”、“抬工号子”、“秋千倘佯”、“天梯攀月”、“农事技能大赛”、“纤夫溪”、“背篓登山队”、“远去的马帮”、“打杵豪情”等等。

7、农业资源类。就是把农业产业基地当成景区来建设,形成观赏性强的风光农业。农业资源类的开发可思考“四尖引领(舌尖农业、指尖农业、鼻尖农业、脚尖农业)、三色优先(黑色农业、紫色农业、彩色农业)、五农整合(休闲农业、有机农业、生物农业、创意农业、品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的高效农业。如,“十里茶海”、“十里藤桥”、“老家竹园”、“菊花山庄”、“百里梨园”、“葡萄村庄”、“山花烂漫”、“药香千里”、“药用植物园”、“有机植物园”、“生物灭虫园”、“地道植物园”、“养生植物”、“食药五性五味园”、“本草纲目园”、“土家滋补园”、“苗家药园”、“老种子园”等等。

(四)产品类型(2) 在恩施州度假的十八方式:

1、吸氧洗肺--森林度假。

2、加油人生--硒疗度假

3、馋嘴咀嚼--美食度假

4、游泳戏水--漂流度假

5、追月叙旧—怡情度假

6、沐浴风情—民俗度假

7、采茶拾菌--农家度假

8、融入自然—运动度假、

10、野趣横生--露营度假

11、天地相融—仁者度假

12、水天一色--智者度假

13、武陵明珠--医疗度假

15、净心问道—祈祷度假

16、追问天地—科考度假

17、清江壮歌--红色度假

18、走进土家--节庆度假

(五)开发方向

1、找依托:依托大景区,形成资源和产品的互补;依托城区和集镇,互补要素功能,提升人气;依托度假,充分利用气候和环境,建立旅游度假区;依托景观农业,把农业观赏性体验性产品发展旅游业;依托文化遗迹等旅游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业。

2、重农味:把农业和乡村业态转化旅游业态,这种旅游业态的根本属性还是农业和农村,其开发和建设要注重“农味”,形成吃—传统地道恩施土菜;住—古朴而又现代的乡村野奢乡居;行—绿色生态乡径;游—美丽自然和乡愁之景;购—有机恩施特色产品;娱—农趣活动、农耕文化、民俗活动、传统民族体育等体验性娱乐活动的农味十足要素系列产品。

3、求配套:建立起“吃、住、行、游、购、娱”相配套的设施,达到有游览产品,能住一定规模的游客,有较大规模的特色餐饮小区,具备一定规模和旅游大巴通行和泊车的条件,有特色鲜明的娱乐活动和购物设施及产品。

4、讲标准:坚持景区和星级宾馆、农家乐、旅游度假区等标准,比如旅游度假区的标准,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区域面积8平方公里以上,省级5平方公里以上;过夜游客的人天数不低于2.5天,省级不低于2天;国家级住宿接待能力床位数不少于2000张,省级不少于1000张,度假区出售的房地产项目总面积与旅游接待设施建筑总面积的比例不大于1:2;过夜客的人天数与年旅客总人数比例不低于50%;省外游客不低于50%;省级不低于40%,总游客量国家级50万人次,省级25万人次。住宿设施中三星级(含三星)以上宾馆占总接待能力的50%以上。

5、有规模:就是要达到接待能力强,游览和体验有丰富产品,能接待大型团队、有过夜和度假的环境及吸引力,解决好住宿、就餐、停车、如厕、通信、就医等问题,特别是要有一定规模游览和娱乐等体验型基础设施和设备。

6、会促销:确定好产品主题,强化宣传,提高知名度,建立好产品销售政策和机制,吸引销售商的积极性。

7、建机制:观光农业和休闲旅游,其产品是利用资源和转化产品,往往市场主体多,投资主体多,农户自建设施和自由资源利用,以及政府建基础设施和投资商开发建设等多元投资,怎样进行产品建设,经营管理?建立投资共同、管理共同体、经营共同体、回报共同体、风险共同体的机制是此类业态建设与经营必然机制。

(六)相关问题

1、统一规划。乡村旅游和观光旅游,资源多,但往往等级低,分布分散,必须进行区域开发,特别是产品和线路的打造,必须寻求差异化和互补性,因此规划尤其重要。

2、政府作为。政府必须起到统筹发展、推动发展的作用,解决好区域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引入市场主体、产品建设协调、建立管理机制等任务。

3、企业做主。旅游业的发展必须坚持市场主体责任,以企业投入为主。

4、农户参与。乡村旅游中,农民往往都是资源持有者,也是要素补充者和投资者,因此必须最大限度吸纳农民参与。

5、客源合作。乡村旅游最大的困难就是市场在哪里?寻找市场、寻求客源的途径在于强化与客源销售商的合作,形成经营和利益共同体。

6、政策和项目支持。发展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渠道,国家在产业上有一定的政策和项目支持。比如农业部门、发改部门、劳动就业部门、旅游部门有一定的项目和政策支持,但往往是奖励性和弥补性的政策,主要投入渠道还是靠市场主体和利益获取者。发展乡村和观光农业的最大困难在高质量的产品打造难和建设资金难。这里就破解建设资金难谈点我的看法。办法一,资产轻化:轻资产开发(联合开发与消费投资),轻化资产消费(产权式托管与非产权式租赁),轻资产运营(非核心业务外包与众筹),轻资产扩张(如股权收购、分时度假、候鸟养老)等灵活的经营机制。方法二,取整合政策支持:基本支持政策,包括土地政策、金融支持政策、税费优惠政策、水电优惠政策等。公共政策支持,包括农村畅通工程、土地整理工程、小型水利工程、扶贫开发、民族宗教、农村环境整治、新农村建设、农村书屋、农村信息化、旅游标准化等。产业政策支持,包括农机补贴、良种补贴、设施农业、林下经济、菜篮子工程、农产品储运等。特色政策支持,包括农业产业化企业、农民合作社示范社、星级农家乐以奖代补、新农村示范点以奖代补、景区以奖代补、巾帼示范基地、分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方法三,引商引资引智引能人。

7、保护环境,建设洁净村庄(家园)。全国各地成功的典型、失败的教训,告诉我们这是能否持续发展、保持市场旺市的关键,也是恩施乡村旅游的优势和隐忧,恩施生态和环境十分脆弱,环境的承载能力十分有限,加之部分区域农民的卫生要求低、生活习惯差。因此建设生态健康乡村旅游、生态健康观光农业,是产业发展和景区建设的重要目标。

8、融合载体,共同推进。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的发展要结合旅游名镇、旅游名村、旅游名街、星级农家乐建设共同推进。达到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目地。使旅游名镇、旅游名村、旅游名街真正“游”起来,使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有新载体。

附:有关政策支持文件目录

1、2012年2月28日,农业部、国家旅游局发布《关于继续开展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和示范点创建工作的通知》,持续发挥示范创建的带动作用。

2、自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发布了11个以"三农"为主题的"一号文件。

2004年《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

2005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

2006年《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2007年《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2008年《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

2009年《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

2010年《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

2011年《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 2012年《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

2013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

2014年《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

第7篇:青岛乡村旅游将实现“一村一品”乡村特色

北京勇先创景规划设计院

乡村旅游规划乡村特色

实现“一村一品”

今年,青岛市旅游局将大力开发渔家风情、山林山岳、滨河生态、温泉养生、田园农耕、民俗节庆等乡村旅游产品,着力打造形式多样、产品多元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

随着城市化进程逐步推进,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乡土性逐渐缺失,是一些地区普遍存在的问题。山东省有些地方的乡村旅游,在谋划发展时不是立足于乡土特色,而偏于“城市化”,从房屋建设装修到菜品设计都追求城里酒店的豪华和气派;同时,乡村游基本停留于观赏和吃农家饭、住农家屋,休闲娱乐要素不足,基本处于有农家而无“农家游乐”状态。

从山东省乡村旅游座谈会上获悉,今年,山东省将对各地乡村旅游的发展问题进行再研究,提出以富民、农村城镇化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统筹乡村旅游规划的跨越式发展。针对近年来乡村旅游发展中暴露的两方面的问题,不少地方已经开始意识到,并依托各地特色做了不少有价值的尝试和改进。

据悉,今年,青岛市旅游局将通过培养树立发展乡村旅游的模范村、示范户,引导乡村旅游走挖掘资源内涵、突出产品特色的发展之路,大力开发渔家风情、山林山岳、滨河生态、温泉养生、田园农耕、民俗节庆等乡村旅游产品,着力打造形式多样、产品多元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

北京勇先创景规划设计院乡村旅游规划中心视点:打造乡村旅游“一村一品”,要认真调查当地实际情况,突出自然特色;要重视引进乡村旅游规划专业人员,进行乡村旅游整体的开发、研究等,立足资源优势,搞好规划布局;要调动多方力量,培育农民,发展组织,促进乡村旅游有机体的形成,建立一村一品发展生产经营体系;要进行典型示范,宣传发动,建立一村一品发展舆论引导体系等。

第8篇:苏州特色田园乡村建设

苏州市特色田园乡村建设 设计师驻村服务制度

为深入贯彻落实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开展引导和支持设计下乡工作的通知》(建村〔2018〕88号)和苏州市委、市政府《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意见》(苏委发〔2018〕1号)等文件精神,严格执行《苏州市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实施方案》(苏委办发〔2017〕98号)相关工作要求,高标准推进我市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试点工作,现针对当前建设中存在的基层建设专业人才短缺、技术力量薄弱、管理制度不健全、村庄及建筑风貌不协调等问题,在全市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试点村庄(以下简称试点村庄)中推行设计师驻村服务制度。

一、总体要求

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论述,充分认识设计下乡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和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等方面的重要意义,以落实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各项任务为重点,发挥试点村庄“改革创新的试验田、政策集成的小特区、干事创业的大舞台”的试点作用,细化落实“设计师负责制”的试点要求,坚持“定人定村、深入基层、广泛参与、长久服务”的原则,在全市试点村庄推进执行设计师驻村服务制度。引导和支持规划、建筑、景观、市政、艺术设计、文化策划等领域设计人员下乡服务,在试点村庄驻场指导,陪伴式、全过程地参与村庄建设,严格贯彻既定村庄规划,准确把控村庄建设方向,努力补齐专

1

业技术短板,大幅提升乡村规划建设水平,着力打造体现江南风貌和苏州水平的特色田园乡村。

二、主要内容

设计师驻村服务是由指各地为提高试点村庄的建设水平和管理水平,按照一定标准,通过购买专业服务、引进志愿服务等多种形式聘请规划、设计专业技术人员,提供对试点村庄的驻场指导和跟踪服务。

(一)驻村设计师的权责

驻村设计师负责村庄规划建设的全过程技术指导和服务,需对各项设计和建设行为把关并出具署名意见(该意见将作为市田园办验收考核的重要依据),其具体权责是:

1.按照国家、省、市相关法律法规及工作要求开展服务工作,了解熟悉所在镇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上位规划,驻村体验本地生活,充分了解村庄村民需求,参与村庄规划编制和村庄设计工作,并对方案的科学性、合理性和规划可行性负责。

2.协助开展项目选址和项目建设,提供现场踏勘、深化设计、图纸审查、建设施工、竣工验收等全过程跟踪服务,对建设项目的符合性和程序性提出专业意见建议,对报批文件进行初审把关,对违反相关规划、设计要求的行为提出整改意见或建议,确保项目建设科学、合理、高效、有序。

3.列席村委会涉及规划建设事务的会议并参与研究决策,对村庄发展定位、规划布局、细部设计、建设实施等提出意见建议,保障规划方案和发展理念得到有效落实。

2

4.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和技术指导,培养镇、村规划设计人材,有效提升工作人员建设理念和水平。

5.对不听劝阻、实施违反相关规划和建设要求的行为及时向主管部门反映。

6.约定的其他事项。

(二)驻村设计师的资格

驻村设计师应了解苏州实际、擅长乡村设计、具有成功经验,并有投身乡村建设的务实精神和情怀。具体要求为:

1.具有城乡规划、建筑设计、风景园林等有关专业专科及以上学历,有相关执业资格证书或者副高以上职称,有一定的实践基础与工作经历,有较好的专业水平。

2.对国家、省、市相关政策较为熟悉,能够准确解读相关工作要求。

3.能够保证每月累计不少于35小时的驻村服务工作时间(需做好台账记录)。

(三)驻村设计师的选聘

1.驻村设计师原则由试点村庄规划设计方案的设计团队主设计师担任,各地应把驻村服务制度作为必要条款写入规划编制合同,如已签约但并未写明该条款的,可通过补充约定进行明确,如确认合同不包含驻村服务,需对合同金额进行再次核准。

2.如需另外选择驻村设计师队伍,可从参与试点村庄建设的相关设计单位和省、市两级设计师名录中选聘,或经市田园办同意后,面向社会企业和大专院校等选聘,聘请期限原则上

3

不少于2年。

3.选聘情况及设计师信息应及时逐级报备至市田园办。

(四)驻村设计师的管理

1.各地应与设计师签订正式合同,并对履职条款进行细化明确。

2.对在服务期内表现优秀的驻村设计师,各市(区)田园办可以给予一定的表彰,有突出表现的应及时报送市田园办。对在服务期内表现不佳,或实际操作水平不高的驻村设计师,应及时酌情处理,并将相关情况报备至市田园办。

3.市田园办将不定期对各地驻村服务情况进行掌握,择期总结推广各地成功经验和做法,会同行业主管部门对尽职尽责、成绩突出的设计师进行通报和表彰。

三、工作要求

(一)提高思想认识。要充分认识设计师驻村制度对补充镇村建设专业短板、提升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水平的重要意义。各地、各部门和试点村庄要高度重视设计师驻村服务制度的落实,尊重合同协议的履行,尊重驻村设计师提出的意见建议,大力支持驻村设计师的工作。

(二)加强组织领导。市田园办对全市驻村设计师进行统一备案管理;各市(区)田园办负责驻村设计师的业务管理,指导监督设计师驻村服务制度的实施;各镇(街道)负责制度的具体落实和动态管理;试点村庄应将驻村设计师的责、权和履职细则明确列入村委会工作章程中严格执行。

(三)完善队伍建设。各有关镇(街道)、村要借此契机,

4

培养建立专业人才队伍,安排有一定工作基础、具备较强协调和学习能力的工作人员(优先选择规划设计相关专业人员),协助驻村规划师开展联系、协调、管理等工作,并从中学习规划设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结合业务培训等,努力提高自身工作队伍的专业水平。

(四)健全工作机制。建立各级督查和抽查制度,将设计师驻村服务制度的执行作为考核验收的重要内容。建立和完善与之相匹配的项目建设管理制度,实现两项制度相互依存、相互推进。建立工作通报制度,结合简报信息报送等,定期上报驻村设计师工作情况,不定期开展交流学习,互学互比,推广成功经验。鼓励建立创新机制,如扩大设计师驻村服务范围、遴选发展驻镇设计师、引进设计公司入驻、将表现突出的人员吸纳到基层管理队伍之中等。

(五)落实保障措施。加强各类保障,提供相应的资金、制度、技术和资源支持。特别是在资金保障上,试点所在镇(街道)应将设计师驻场服务作为规划设计工作的一部分,统筹纳入规划编制和建设预算,落实经费并做好采购安排,不得因此增加村级组织的经济负担。

5

第9篇:美丽乡村特色工作总结

明确责任,发挥村三委班子的主导作用。村三委班子思想高度统一,将“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创新创业承诺的重要内容,全体村干部都担起了创建工作的压力,全身心地投入到创建工作中去。以下内容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美丽乡村特色工作总结,欢迎参考!

美丽乡村特色工作总结

为扎实推进“美丽乡村”精品村建设,升光村结合市、区、镇关于美丽乡村创建的总体部署,立足实际情况,发挥自身优势,以创建美丽乡村精品村为目标,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各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按照“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的建设要求,科学规划,广泛动员,创新破难,全面提升环境、产业、服务和素质“四大工程”,进一步提升了全村的新农村建设水平。现将有关创建工作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升光村位于义桥镇西南面,为半山区,村区域面积达4.84平方公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环境优美。经2005年村规模调整后,由簉岭、何家桥、郭村、塘坞四个自然村合并而成,现有16个村民小组,全村农户717户,人口2490人,党员128人,有耕地面积2080.76亩,山林面积2747亩,年人均收入1.2万元。

我村经过三年的整治村与生态村建设,尤其是加大新农村的建设力度后,村内基础设施齐全,全村道路硬化面积达40000m2,道路绿化面积10000m2。村内文体基础设施齐全,建有标准篮球场二个,室外健身场七个,室内健身室一个,公园一个,标准老年活动中心一个,内设办事服务中心、警务室、棋牌室、电视播放室、图书室等场馆。全村自来水入户率100%,广播、有线电视、通讯设施等网络设施完备。

至今获得了市级农业信息化示范村、平安农机示范村,区级整治村、生态村、文明村、文化村、综治示范村、先进集体、先进党组织、财务规范化管理先进单位、村级和谐班子等各项荣誉称号。 我村近几年的发展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2010年之前还是区级贫困村,但是经过努力,村集体经济收入达71万元,村级收入主要来源于上级补助及土地出租等,今后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来源主要还是依靠上级补助及地方特色项目开发,另外还将抓住华东地区电网落户我村这一机遇,积极开发各个项目,从而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去年我村成功创建了区级生态村、新农村特色村,其中在生态村建设过程当中,主要完成了新农村的污水管网建设,这将大大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新农村特色村的成功创建将我村今后的开发定位于生态旅游型新农村,其中主要包括东福源旅游公司的开发项目、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万头羊”开发建设基地,李氏祖传骨伤科等。特色旅游景点东福源禅寺是我村乡村建设与旅游开发的一个重要环节,已有多年历史,集餐馆、住宿于一体的东福源山庄已初步完成建设,今后将成为美丽乡村的又一大亮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当地早期地下革命组织的根据地,现已成为“红色升光”的一个代名词,经过去年的修缮,已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今后我村仍将加大保护力度,力争将抗日战争遗址及沈佩兰墓更好的保护起来,使红色教育基地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心。历史悠久的何家桥李氏骨伤科是萧山骨伤科的一个标竿,被誉为萧山“十大名医”之一的李汝安更是戴村骨伤科医院的创始人,因此许多患者都是慕名而来,这些精湛的技艺将为我村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后勤保障。另外位于我村的义桥镇羊业基地得到了很好的开发,今后将围绕“万头羊”开发项目,力争使该农业企业解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从而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今后两到三年内将更加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升光一日游”,未来十年力争将我村打造成为“宜居、宜文、宜游”的新农村特色村。

二、主要做法及取得的成效

(一)制定创建方案,加强组织领导。为确保美丽乡村建设顺利推进,2011年村三委班子召开的第一个会议就是以创建“美丽乡村”精品村为全年工作重点,将创建工作提到日常议程,使三委班子成员对创建工作高度认识,进一步明确将口号变成实际行动。村三委班子统一意见后,成立了以村党委书记为组长、村委会主任为副组长、其他班子成员为组员的创建领导小组,具体负责美丽乡村的建设工程的组织、协调,三委班子成员按各自分工,分别负责7大项目的落实工作,为顺利开展美丽乡村的创建工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在3月初及时召开创建动员大会,迅速传达会议精神,部署相关创建工作,签订创建承诺书,明确工作目标,落实工作责任,研究制定《义桥镇升光村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和工作计划,在村三委班子内部排定重要建设项目,做好经费预算书,并将各项工作任务实行分解,建立项目负责制,纳入到村干部的考核体系中;召开党员、村民代表、村民组长、妇女代表、老干部等各层面专题会议10余次,统一思想认识;我村实行重点突破、全民宣讲的动员方式,通过召开党员骨干等参加的动员大会,以点带面,在全村广泛开展宣传发动工作,形成“人人知创建,人人助创建”的良好氛围。在做好村内部工作的同时,我们还积极寻求外援的帮助,积极主动和结对的区镇两级农办进行项目对接,邀请环境设计院进行规划修编,从而使得我村的创建工作更加扎实、有序且富有成效。

(二)明确责任,发挥村三委班子的主导作用。村三委班子思想高度统一,将“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创新创业承诺的重要内容,全体村干部都担起了创建工作的压力,全身心地投入到创建工作中去,根据责任分工,我们狠抓工作落实,实行了进度周报制和无休日制,不分白天昼夜,不分天晴天雨,按照工程建设要求,抓质量、抢进度、重落实,快马加鞭,全力以赴,确保所有项目如期竣工实施,为最大限度调动班子成员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我们对村干部实行了基础工作倒扣分制,将工作成效与工作待遇直接挂钩,以全面完成工作任务为基础,对未能全面完成的,酌情扣除相应待遇。通过狠抓班子的工作效率,工作的推动力度得到了有效的强化。

(三)营造氛围,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建设“美丽乡村”农民群众是主体,全民参与是关键。为充分调动全村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村三委分别利用宣传栏、党员学习会等形式,对创建美丽乡村进行了广泛宣传、深入动员、全面部署,还多次组织党员、村民组长到创建成功的一些兄弟村参观学习,激发了广大党员群众支持和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热情,突出广大群众参与“美丽乡村”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群众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村形成上下联动、齐心协力、人人参与创建的良好氛围。在创建过程中,召开各个层面座谈会10多次,发放倡议书1000余份。在村庄环境建设中,充分发挥党员骨干带头示范作用,营造出了全民关注、全民参与、献计献策的良好氛围。积极号召并带动各自然村的农户出工出力,主动参与到美化环境的各项工作中来。

(四)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整治村庄环境。两年来,我村紧紧围绕“八化”要求,通过村庄整治、新农村建设,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但对照“美丽乡村”建设要求还有距离,今年来我们重点在村庄整治上狠下了功夫。

1、建设标准化村庄道路。我们根据村庄规划,做到合理布局,主次分明。目前全村道路硬化面积达40000m2,道路绿化面积10000m2。

2、治理村庄内外环境。加大河道整治力度,水资源得到保护。重点是对南河、村内河道进行治理,截至今日,已砌筑河岸3200余米,并对河岸进行了绿化。完善垃圾收集网络系统,垃圾中转

站运转规范,主要道路沿线和各自然村内设垃圾房,每10至15户设一个垃圾箱,企业、商店门前实行卫生三包,垃圾实行分类袋装,形成全村垃圾“由户到箱、由箱入房、由房转站”的收集系统。同时,以村民公约的形式确立垃圾收集长效管理办法,每个自然村配备保洁人员、清运工具,定期打扫,及时清运,确保垃圾收集网络系统运行正常,无害化处理率达100%。

3、美化村庄环境。我村以绿色为主色调,对沿线村庄范围内的外墙进行粉饰,对住宅建筑进行墙面改造;村庄周围及内部绿化进行了修复增补,提升绿化品味。加大庭院绿化,使居民生活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加大生态公益林保护和经济林生态修复工作力度,在生态公益林主要路口设置明显标志牌。

(五)建设廉政文化,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我们紧紧围绕基层党组织“五个好”和“先锋工程”的要求,紧密联系实际,认真开展廉政文化建设工作,争创美丽乡村精品村。

1、通过邀请专家、外出参观、学习典型、观看电教片等形式,在农业技术、环境保护、法制观念、社会公德等方面,认真组织群众参加教育培训,不断提高群众综合素质。一年来,共开展各类培训20余次,累计培训人数超2000人次,培训率达到87%以上。

2、致力于村务公开,不断提升民主管理水平。村内涉及财务收支、规划编制、农民建房、工程招标等重大事项,均以村务公开形式告知全村群众。

3、着眼于村规民约制定,不断提升乡风文明水平,根据当地的村风民俗,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状况,逐步收集的警策、教育作用的俗语订成村规民约;服务中心组织体系,为民办事全程代理制规定;制定宣传服务手册,按户发放。随着廉政文化建设工作的不断推进,我村的乡风文明水平有了明显提高,群众的精神面貌明显改善,村三委干部作风明显转变,以创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示范村为主题的廉政文化建设活动正在升光村深入开展。

(六)提升村民素质,促进和谐稳定。以评选“美丽家庭”等为契机,开展各类培训及活动,提高村民文明程度和素质。在区、镇妇联的协调配合支持下,在全体村民中间轰轰烈烈地开展评选“文明家庭”、“美丽家庭”评选活动。成立了由村三委干部、村民代表参加的考评小组,制定了严格的考评标准,召开动员大会,动员全体村民

积极参与,踊跃申请。同时,对村民进行经常性的“破除封建迷信和陈规陋习”教育,大力整治村风民风,村庄的精神文明建设大大加强,群众的文明程度大大提高。几年来,全村义务教育入学率100%,适龄幼儿入园率100%,高中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00%。

(七)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构建和谐农村新农村。

1、建立和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农村社区综合服务站、便民服务大厅、村务公开栏、社会事业服务站、综合治理服务站、保障救助服务站(避灾中心)和多功能教育室、村民(老年)活动室、图书室、民事调解室一应俱全,做到规范运作,便民服务。建设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实施“农民健康工程”,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覆盖率98.2%,有效解决农民看病难问题,关心残疾人生产、生活。推进职工基本社会保险全覆盖,使失地农民享受基本生活保障,企业务工农村居民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发展农村体育设施和文化事业,近两年新建一座篮球场和增设十套体育健身器材,组织排舞队参加了义桥镇文化宣传节排舞比赛并获得二等奖,2010年更是在义桥镇全民运动会上获得了总成绩第一名的好成绩,这些活动的举行满足了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2、大力开展文明新风建设。在建设美丽乡村的过程中,正确引导党员群众增长知识,更新观念,加快农村建设文明建设步伐。引导农民认识到在美丽乡村建设当中的主体地位,树立“村兴我荣、村衰我耻”的荣誉观,从而以极大的热情投身到美丽乡村建设当中来。发挥妇代会作用,开展婚前新风进万家活动,倡导优生优育新观念,建设婚育新风宣传教育一条街。

三、今后努力的方向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我们将继续努力、因地制宜,进一步深化美丽乡村建设成果。一是做好村庄环境建设的后续工作,进一步维护好优美的人居环境。严格落实卫生保洁、绿化美化、环境保护和村容环境的长效管理制度。积极发动群众参与义务护绿保洁活动,积极提倡清洁能源的利用和推广。二是继续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开展有益的精神文化活动,继续在本村开展“绿色家庭”、“文明家庭”、“美丽家庭”等创评活动。通过各种载体活动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促进社会风气的改善;通过舆论引导、树立典型示范等多种形式,进一步强化对群众生态理论教育及自觉维护优美生态人居环境的宣传,进一步增强群众的环保意识,把生态环保理念转化为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升光村外围资源丰富,环境优美,在美丽乡村创建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巩固和深化创建成果,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把升光村建设成为全市美丽乡村中的精品村。

美丽乡村特色工作总结

一、 基本状况 方村,原名江村,有史七百余载。地处歙县南乡大洲源双溪河下游,坐落于皖浙交界白际山余脉丛山之中,东邻洽河、南依虎坝,西接武阳村,北连新近发现的有皖南土楼群之称的阳产自然村。境内峰峦叠翠,水清见底,龙岩尖凌空于村之东北方,虎坝山耸立于村前,村后背依雄劲的后山尖。俯瞰方村,犹如三星鼎峙,气象宏伟。村庄环绕双溪河三面,其河波光潋滟,澄净如练。方村乃“人行明镜里,鸟度屏风中”之画里村落,自然风光,美不胜收。 方村自然条件优越,气候宜人,四季分明。全村由村、方岭下、车川、山旗寨、铁坞太、虾形等自然村落组成,2008年3月村级区域规模调整后,耕地面积2000多亩,园301亩,山林3638亩,人口1600余人,丰富的林、茶、桑、果、菊花等农林产品资源,有着巨大的经济发展潜力。

近年来,村两委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依靠党的富民政策,紧密团结全村干部群众,积极把握发展机遇,发挥当地产业优势,做亮中心村,做优环境,因村制宜搞创建,根据条件搞整治,创新破难,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使村级经济得到一定的发展,村容村貌得到很大的改变。。2013年村集体收入达5万元,人均纯收入10800元,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二、建设成果

在县、乡政府的正确指导,村两委的全力部署,全村村民的大力支持下,方村美好乡村建设开展的如火如荼,进程非常顺利。

(一)加强宣传发动,争取美好乡村建设工作的主动

美好乡村建设工作是一项艰苦的工作,但能够为老百姓带来实惠,推动农村社会改革,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生活方式转变、环境提升、文化娱乐繁荣、民主法制普及,因此我乡以全力实施美好乡村建设为重点,做好发动和宣传工作,使广大村民家喻户晓,积极参与。同时调动村里党员、组长、村民代表的积极性,积极投入方村美好乡村建设。在建设过程中,广泛采纳党员、组长、代表们的意见,共同谋划建设项目。通过宣传发动,使美好乡村建设工作得到了全体村民积极响应和大力支持。

(二)制定建设规划,提高美好乡村建设的效率

为做美、做绿、做靓中心村,我乡去年委托浙江华宇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对方村进行规划设计。以建设布局合理、经济适用、环境优美、交通便捷、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的居住区为目标,对健身广场、休闲广场、停车场、道路交通和绿化、给水排水、污水处理、电力电讯、部分居住房等进行设计规划,为方村以后的美好乡村建设打下基础。

(三)美好乡村建设项目进展情况

武阳乡以美好乡村建设为平台,推动方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集中力量办群众个人办不了且群众需要办的大事、实事;以“抓项目、增后劲、促发展”为抓手,抢抓机遇、抢抓时间,自加压力,使美好乡村的项目建设如火如荼的进行。根据方村的实际,方村美好乡村建设情况进展情况如下:

1、水口项目:已完成招标,项目投资35万元,目前正在准备征地事宜,预计本月开工。

2、停车场、护岸项目:停车场投资30万元,护岸项目投资50万元,

均准备近几周招标。

3、安全饮水:自来水改造项目正在施工进行中。

4、污水处理项目:待招标。

5、村庄环境整治:总投资20万元,摸排需要整治的脏、乱、差点39处,目前完成25处整治。

6、道路硬化:结合村庄整治,硬化村庄道路500米。

7、为民服务工作站:今年6月份改造完成,目前正在投入使用中,每天有村两委干部坐班值守,为群众排忧解难。

8、其他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建设情况:路灯51处,预备再建20处,改厕完成50户,改徽今年完成30户,还有10户正在进行谋划改造中。

9、产业发展、村集体经济情况:正在谋划发展优良茶园200亩、绿梅200亩;201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

三、未来展望

在县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在广大群众的大力支持下,方村的美好乡村建设进展顺利,工程项目完成情况较好。但是由于资金有限、时间仓促,建设中肯定存在一些问题。村两委将尽快调整工作重点,将工程遗留问题全部解决完毕,而对于方村来说,建设美好乡村的重要性不仅仅是使村庄环境得到改善,而是要借此机会,在今后的几年里,进一步促进方村的经济、环境、卫生、文化等方面全面发展,迈进中国和谐美丽乡村的行列,使村庄发展的更快、村民生活的更好、村庄整体实力更强。

[美丽乡村特色工作总结]

上一篇:安监安全隐患检查重点下一篇:化学类专业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