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中国乡村行

2024-05-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美丽中国乡村行(精选8篇)

美丽中国乡村行 篇1

《美丽中国乡村行》是央视唯一一档纯粹的乡村旅游节目,她以美丽中国的秀美乡村为着眼点,以“乡村旅游、生态文明”为主题,通过外景主持人和美丽乡村体验员的深度体验,展示生态美景,品味健康美食,体验休闲农业,推介最有特色的乡村旅游资源,提供全面丰富的旅游资讯,全景式描绘中国乡村旅游画卷,让观众足不出户领略中国乡村的自然之美、人文之美,倡导新型生态旅游模式。最近这个栏目一个摄制小组来到修水,为期长达一个星期的拍摄,我非常有幸跟随他们前往本县双井村、东电人家、桃里陈家大屋、三都古樟群、全丰古戏楼等地,将当地的美丽风光和特色文化推介给全国的观众。

在这次跟随拍摄中,我从摄像师“黑哥”、和节目编导宗慧身上学到好多的相关知识。首先就说“黑哥”拍摄,仔细观察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艺术,手法,角度和灯光。

其实在拍摄现场,摄像师就是大半个导演,必须具备有丰富的拍摄知识和技巧。首先,他必须具有高度的艺术感悟力,不同的摄像师虽然想表达的意思都一样,但拍摄的画面艺术和质量肯定不一样,对艺术越敏感,给人表达的镜头就越好;其次,他必须灵活,能够及时领会导演的意图。即使当导演不在场时,也能迅速做出自己的判断和选择相对的拍摄取向和画面。总而言之,一个合格的摄像师必须具有一定的导演意识。在手法方面,由于摄像师是带着Sony肩扛式摄像机,所以就分为固定机位拍摄和肩扛式拍摄。前者是有三脚架作为固定,观察了下,只需注意每次改变机位时,尽量将摄像机从夹子上取下来,以免机器因为重心过高而倾倒,所以我们经常的要为摄像师打下下手;而后者的话,由于用自己的身体作为支点,所以在拍摄时必须双腿要叉开,整个身体的重心要低一些,力求支撑的“底盘”越沉稳越好。

而在角度和灯光方面的话,作为摄像师首先必须将摄像机的白平衡对焦好,然后对不同的景物必须做画幅、光线、景物和距离的变化而变化,并且及时调整光圈、焦点,掌握这变焦距镜头的推、拉,有时还要清除挡在镜头前的障碍物的工作。就算是对一个景物进行不停的拍摄,也要注意由时间的变化带来的灯光的变化,要及时的进行加灯、加亮处理。

而节目编导则是整个摄制小组的灵魂!她在节目采录到播出的整个环节都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这里由于都是前期工作,所以就从宗慧导演的前期表现来讲:

编导必须确定好栏目的主题拍摄,没有主题就会显得无从下手,搞不清楚该拍什么不拍什么。而有了主题,实际上就规定了一个拍摄的方向,从而使得拍摄工作在事件进行的过程中选择得当。然而拍摄进行时也会有突发的事情发生,这时编导要沉着冷静,妥善应对,可以将栏目的拍摄进度和地点重新规划。有时也有一时把握不准主题或面对感兴趣的人或事,就死盯住拍,宁可多拍编辑时用不上的东西,也坚决不让有价值的素材从眼前溜掉,而后悔没有抓拍下来,都是勤能补拙和善于发现、善于抓拍的结果。

美丽中国乡村行 篇2

据记者了解, 永春县美丽乡村标准化, 走出了一条“一二三四五”的样板路。

一是建立一套体系。永春县于2012年率先在福建省探索开展美丽乡村建设, 培育形成了“田园风貌型”、“特色文化型”、“滨溪休闲型”、“生态旅游型”、“造福新村型”、“产业带动型”等美丽乡村, 在福建省率先发布《美丽乡村建设规范》, 取得了显著成效。2014年全省美丽乡村建设暨乡村旅游工作现场会在永春县召开。永春县被确定为全国农村综合改革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化试点县、全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县和全省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县。

二是发挥两个作用。其一, 发挥引领作用。永春县通过举办丽乡村标准化建设培训会、深入建设项目现场指导、分发宣传材料等多种方式, 对美丽乡村标准化试点村所在乡镇、村和标准化建设涉及的主要单位开展专门培训。其二, 发挥提升作用。认真对照美丽乡村建设标准进行对标找差。很多村每年都有新运作、有新提升。大羽村被评为全国美丽宜居村庄、全国新农村建设典型案例、福建最美乡村;茂霞村被列入省级重点文化名村。

三是突出三个特色。一是规划设计突出生态理念, “顺应自然、顺应规律、顺应民意。”二是特色文化突出保护传承, 让人“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三是产业培育突出因势利导。以被列为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为契机, 把产业发展放在美丽乡村建设的首要位置, 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美丽乡村建设最重要的考核指标。如五里街镇大羽村以获得“中国永春拳第一村”荣誉为新起点, 主推“功夫系列”乡村游, 每年接待游客10万多人次。

四是强化四个执行力。首先, 建立县领导挂钩美丽乡村工作机制。其次, 各部门广泛参与。如桃源乡讯社开通“美丽乡村专栏”和微信公众号, 永春广电网开设《走进美丽乡村》专栏等。再次, 各镇村科学定位建设主题, 打造出一批闻名全国的示范村, 大羽村被评为全国新农村建设典型案例、福建最美乡村;北溪村被评为“2013年中国最有魅力休闲乡村”;丰山村被誉为“田园牧歌式”的美丽乡村等。最后, 社会各界主动参与, 形成了“村企联建、侨亲共建、金融帮建、村民参建”的良好氛围。

五是处理好五个关系。其一, 处理好标准化与特色化的关系。将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分为硬性指导和引导性指标两类, 避免同质化和城市化现象。其二, 处理好硬件与软件的关系。其三, 处理好政府主导作用与农民主体作用的关系。其四, 处理好多渠道投入和市场运作的关系。其五, 处理好乡土风情与现代文明的关系。使乡土文明融入现代文明, 提升农民生活的幸福指数。

美丽乡村行,醉美石门坊 篇3

在这个最美丽的时节,齐鲁大地即将迎来乡村旅游的一场盛会——山东省第二届乡村旅游节。

2015年9月29日,由山东省旅游局主办,潍坊市旅游局协办,《旅游世界》杂志社、山东省旅游摄影协会、临朐县城关街道办事处、临朐县旅游局承办的“山东省第二届乡村旅游节”在临朐县石门坊风景区拉开帷幕。

9月16日,山东省第二届乡村旅游节新闻发布会在青岛市府新大厦举行,全国的媒体记者以及来自济南、青岛、烟台、威海、日照、东营、淄博、潍坊等地的部分旅行社代表云集发布会。发布会上宣布了本届旅游节的主题口号、具体活动、举办时间、举办地点等基本信息。

潍坊市旅游局副局长孙建洪现场向海内外游客发出邀请,希望更多的游客在节会期间来到潍坊临朐,体验乡村美景和节会风情。临朐县城关街道办事处主任窦圣健也在发布会上表示,作为活动的承办地,一定不负所托、尽己所能,当好东道主,办好旅游节。本刊社长兼总编辑、山东省旅游摄影协会会长刘建波通过发布会上的媒体和旅行社代表,向广大摄影师、摄影爱好者和游客发出邀请,号召大家一起走进美丽的山东乡村,用镜头记录最美的秋日风情。

发布会结束后,石门坊风景区向在座的媒体和旅行社进行了旅游推介。作为本届乡村旅游节的举办地,石门坊风景区山川秀丽,景色宜人、四季如画。尤其到了秋天,漫山红叶如火似霞,波翻浪涌,间以青松翠柏点缀其间,层林浸染,“石门红叶”与北京香山、南京栖霞山、苏州天平山、四川米亚罗齐名,为国内五大红叶景观之一。

据悉,在9月底至11月中旬山东省第二届乡村旅游节举办期间,除“醉美金秋”山东乡村旅游摄影大赛外,还将举办系列活动,包括山地自行车骑行赛、“醉美石门坊”媒体达人行、潍坊市婚庆司仪大赛、重阳节婚纱摄影大赛、山东乡村旅游图片展等,活动将一直持续到11月中旬,为金秋来山东的游客奉上一道道集旅游、体育、休闲、文艺等内容为一体的旅游盛宴。

中国美丽乡村考核办法 篇4

与验收办法(修订)

根据县委、县政府《关于2010年纵深推进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实施意见》(xxx[2010]2号)文件精神,为加快我县 “中国美丽乡村”建设进程,进一步明确建设内容和建设目标,切实做好建设“中国美丽乡村”的考核和验收工作,特制定本办法。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实施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积极引导建设“环境优美、生活甜美、社会和美”的“xxx模式”的“中国美丽乡村”。坚持科学合理、操作简便、有所创新,设定“中国美丽乡村”的建设内容及考核标准,促进 “中国美丽乡村” 建设快速、健康、协调发展。

二、评定原则

1、坚持围绕“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的基本要求,充分反映我县“中国美丽乡村”建设水平原则;

2、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各方公认的规范操作原则;

3、坚持高标准、高质量,分步实施、有序推进,梯度发展、分级创建原则;

4、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体现特色、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原则。

三、考核指标

“中国美丽乡村”考核指标共分四个方面、三十六项指标,实行百分制考核,详见附件。

四、申报、审核及评选程序

严格申报制度,确保建设的时序和质量。对照创建要求和考核标准,每年2月中旬前后,各乡镇、村及时向县新农村示范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县新农办)进行创建申报,县新农办会同有关部门对提出申报的乡镇、村进行初审,提出指令性创建村、申报创建村和培育提升村初审意见,报县新农村示范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后确定创建提升对象。县确定的指令性创建村、申报创建村、培育提升村,在3月中旬前向县新农办申报的创建工作计划,明确具体的项目支撑、项目筹资渠道、项目设计和项目施工方案。次年1月上旬前由县新农办会同有关部门,对确定的创建提升对象进行考核验收,考核结果报县新农村示范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评选审定,并予授牌表彰。

五、计分办法及奖励

1、计分办法。

总分为单项得分之和,满分为100分(不含附加分)。单项计分办法参照附件直接根据标准打分,或经过计算后确定分数。考核验收要充分体现创建工作的成效,定性考核的原则上同一单项指标考核要分优、良、一般三个等次记分。定量考核的须严格按照完成的工作量考核计分。考核评定总分在90分以上,且“村村优美”考核得分42.5分以上(含42.5分)的为精品村;85分以上至90分,且“村村优美”考核得分41.0分以上(含41.0分)的为重点村;80分以上至85分,且“村村优美”考核得分40.0分以上(含40.0分)的为特色村。乡镇所辖村全部完成“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为中国美丽乡镇。

2、奖励。

对经考核验收达到“中国美丽乡村”建设标准的乡镇、村根据人口规模大小实行以奖代补。以奖代补标准:乡镇人口规模在2万人以下的奖300万元,4万人以上的奖500万元,2万至4万人的按人口数折算奖励。精品村、重点村、特色村按人口规模2000人为标准分别奖200、100、50万元,按人口数折算最高分别奖300、150、75万元,最低分别奖150、75、37.5万元。在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新农村实验示范镇村中已以奖代补的,扣除已补资金的60%后奖励。

六、附则

1、根据《浙江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一票否决权制实施办法(试行)》(省委办[1994]9号)文件精神,发生严重危害国家安全、严重影响社会稳定、重特大刑事犯罪案件、严重影响经济秩序案件、特大安全生产事故、重大公共安全事件的实行一票否决。

2、考核验收中如发现弄虚作假现象,实行一票否决。

3、在所有考核指标中如有二项以上指标不得分或四项以上指标得分在50%以下的,不得参与精品村评选。

中国特色的美丽乡村建设之路 篇5

——聚焦浙江乡村十年蝶变

编者按:作为沿海经济发达省份,浙江站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主动谋划‚美丽乡村‛建设,以‚千村示范万村整治‛为突破口,不断完善、丰富、充实其内涵,沿着‚生态环境建设—绿色浙江建设—生态浙江建设‛这一主线,连续十年常抓不懈。如今,‚美丽乡村‛已经从‚盆景‛变成了‚风景‛,实现了从建设向经营的成功跨越,走出了一条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浙江特点的‚美丽乡村‛建设之路。城乡关系、人与自然关系、传统与现代关系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浙江‚美丽乡村‛建设中所包含的理念、所体现的精神、所呈现的智慧和方法,相信将给各地带来多重启发和借鉴。

农村经济发展了,但是环境恶化了

“千万工程”拉开美丽乡村建设大幕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农民的人均收入一直位居全国前列,在全国率先实现了由温饱向小康的跨越。但一度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之间差距越拉越大,农村规划杂乱无章,生产生活环境恶化,道路交通坑洼泥泞,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无人过问,农民生活‚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经过深入调研,2003年1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全面推进村镇环境整治和生态建设。

当年6月份,浙江召开了‚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现场会。习近平同志亲自布置:花5年时间,从全省4万个村庄中选择1万个左右的行政村进行全面整治,把其中1000个左右的中心村建成全面小康示范村。

波澜壮阔的‚千万工程‛由此拉开序幕。从2003年起,连续十年,浙江每年选择一个典型县市召开现场会,每次现场会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都亲临现场。所布置的工作尽管每年有所侧重,但抓‚千万工程‛的决心不变、名称不变、主题不变,一以贯之,一抓到底。

第一个5年,浙江主要向脏乱差的环境开刀,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建成了1000多个示范村和1万多个整治村。

第二个5年,按照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求,浙江将生活垃圾收集、生活污水治理作为重点,从源头上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在农村环境大为改观的基础上,浙江顺应发展的趋势和要求,进一步作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大部署。要求从居住、环境、经济、文化等四大方面着手,把农村建成‚农民生活的幸福家园,市民向往的休闲乐园‛,既要宜居、宜业,还要宜游。

省委书记夏宝龙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胸有成竹地表示,浙江不和人家比GDP,浙江要和人家比‚美丽乡村‛,比谁的农村更漂亮、更富裕、更文明!从缘起到深化、拓展、提升,十年来,浙江的‚千万工程‛走出了一条从点到面、由浅及深、先局部后整体的整治路子。‚千万工程‛推进到哪里,相关项目就配套到哪里。康庄工程、联网公路、万里清水河道、农民饮用水、绿化示范村、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农村危旧房改造、农村电气化、现代商贸服务示范村、小康体育村等都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声势浩大的村庄整治氛围。各级财政累计投

1入的资金达到435亿元,其中省财政从第一年的4000万元增加到目前的6.1亿元。

截至目前,浙江全省已完成2.6万个农村的环境综合整治,村庄整治率达到89%,93%的行政村实行了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62.5%的行政村实行了生活污水治理,其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基本覆盖到了农村。

谈到十年来浙江农村翻天覆地的变化,省委副秘书长兼农办主任章文彪感慨不已,认为现在的农村甚至比城里还好,不仅山清水秀,而且干净整洁,是个大氧吧。‚上网有宽带,进城有公交,看病有报销,晚上在广场上聊聊天、跳跳舞。你说这日子有没有滋味?‛

既不搞“大拆大建”,也不搞“一刀切”

因地制宜科学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浙江10万多平方公里面积,一共坐落着4万个行政村,平均每村只有二三百户人家,七八百位村民。许多村民早已进城,农房闲置不用,有的甚至倒塌。真正在农村务农的,目前实际上只有600万,这就提出了个问题:浙江农村到底应该怎么改?‛省农办副主任余振波摊开家底。

人居环境的改造,通过涂脂抹粉、穿衣戴帽,做做表面文章,也可以走过场。但真正要做好这篇文章,让农村有一个深刻的变化,就必须动真格,要对农村重新进行规划布局,对农房实施改造。

‚村庄布局如此分散,公共服务怎么进得去;公共服务进不去,农民的生活品质怎么提高?‛

但规划改造又谈何容易?浙江省内各地自然差异很大,有平原,有水乡,有丘陵,有海岛,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加上规划改造量大面广,任务繁重,浙江又是先行先试,没有经验可供参考借鉴,因此,可谓重重困难。

对此,浙江从第一次‚千万工程‛现场会开始,就提出既不搞‚大拆大建‛,也不搞‚一刀切‛,强调规划引领,分类指导;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浙江先把当前农村几种情况进行摸排,然后推出‚缩减自然村、拆除空心村、改造城中村、搬迁高山村、保护文化村、培育中心村‛的思路,对村镇布局进行优化,在全省范围内确定了200个中心镇、4000个中心村、1.6万个保留村和971个历史文化村落,形成了一个比较科学的城乡空间布局规划。

在此基础上,因村制宜,编制建设规划。对于中心村,主要是建设‚五位一体‛的公共服务中心,集聚人口,辐射周边;对于一般村,主要实行环境整治,改善村容村貌;城中村、城郊村则要推进‚三改一拆‛,将其改造成为城市新社区;对于高山偏远村、空心村,主要实行异地搬迁,搬到县城或者中心镇;对于历史文化村落,则实行保护修建,力求将历史古迹和村庄环境融为一体。这种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做法,保证了村庄整治的科学推进。

鄞州地处宁波郊区,是闻名全国的经济发达地区,老百姓经济基础较好,使得旧村改造、新村建设不仅有需要而且有可能。但鄞州并没有操之过急,全面铺开。对农房改造也不作年度考核,只是确定了5年目标。每年年底,各乡镇上报改造计划,由‚新村办‛统一协调。不符合规划的不批,农户只要有一户不签字同意,改造方案就不予通过。

2006年,鄞州出台《旧村改造新村建设暂行办法》,首次就所涉及的内容、目的、实质、主体等作出界定,确立了‚尊重民意、维护民利、依靠民资、强化民管‛的‚四民‛原则。

‚新村办‛主任钱孝平告诉记者,在鄞州,政府和农民之间职责定位十分清

楚。政府管的是规划引领、指导服务和监督管理,要求新村建设中的选址、土地使用、购买对象必须符合有关规定。而具体操作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如改不改、怎么改、选择何种房屋套型、如何确定旧房补偿和新房购置标准,以及选择何种改造模式、请谁规划、让谁施工、由谁质检,统统由村民自己决定。

改造资金的投入上,政府负责水电、道路、电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其他由村集体和村民共同解决。如果改造中有土地指标结余,由政府挂牌出让后,出让金全额返还村里,作为旧村改造资金。

科学的方法和思路,让鄞州的旧村改造、新村建设得以快速推进。十年来,鄞州已有近1/4的农房进行了改造,改造面积达1200多万平方米。这种改造带动了人居环境的全面提升。如今,鄞州已经成了‚美丽镇村、幸福家园‛。鄞州的蜕变,只是浙江农村的缩影。如今,浙江的村庄整治已经由以点为主开始向点线面整体推进转变。串点成线,整乡整镇,乃至整县开展整治成了美丽乡村建设的新亮点,‚盆景‛变成了‚风景‛。据悉,目前浙江开始整镇改造的乡镇已占60%之多。

保护历史文化,建设精神家园

文化底蕴增强美丽乡村建设内涵

浙江的历史文化遗存十分丰富,在正式公布的350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中,浙江就占了30个,居全国首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际级的8项、国家级的189项,数量和排名也居于全国首位。其他省级和市县级的非遗项目更是不计其数。这些历史文化是浙江的灵魂,也是浙江的根本。

浙江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葛慧君说,农村之所以称为农村,不仅因为与城市相比,农村具有独特的居住形态,更在于具有特色鲜明的农村文化。‚美丽乡村‛建设除了环境卫生的整治,更需要增强文化底蕴。

要在整治中有效保护历史文化,首先要摸清家底。通过排查,浙江掌握了全省971个历史文化村落的基本情况。其中古村落690个,自然生态村落136个,民俗风情村落145个。

紧接着,浙江出台了《加强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工作若干意见》,制订了《浙江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条例》。规定列入省际重点的可得到省财政500~700万元补助,同时还有15亩建设用地土地指标,专项用作核心区块的搬迁安置。列入一般村能得到30~50万元补助,市里与省里按照1∶1配套。据了解,2013年,浙江全省用于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的专项资金将达到7.8亿元之多。

政策就是杠杆,浙江一举扭转了历史文化保护的被动局面。原来未加珍视,设置弃如敝履的历史文化,特别是一些古村落、古建筑,一夜之间成了不可多得的宝贝。人们纷纷争着申报项目,保护历史文化。

桐庐地处杭州,境内保存较好、具有一定历史文化价值的民国以前的古建筑达1400栋。2010年开始至今,先后重点维修119栋,一般性维修463栋,每年投入资金1200万元,其中市县财政各半,三年来共计投入了3600万元。2013年,县里计划对58栋历史建筑进行重点维修,预算投入1500万元。

这些原来已经东倒西歪、破旧不堪,长期无人居住的历史建筑,经过整修面貌焕然一新,和‚天下独绝‛的富春山水结合在一起,组合成了‚人文+历史+自然山水‛的乡村游线路,独具特色,与众不同,吸引了众多的游客。

目前,以‚潇洒桐庐、秀美乡村‛为定位的桐庐县,配合土菜节、乡村狂欢节、山花节、户外休闲运动节、亲水避暑节等5大乡村节庆活动,打造出诗画山

水、古风民俗、产业风情、运动休闲、生态养生等5条美丽乡村风情带。

桐庐县委副书记、县长方毅认为,古村落的保护和美丽乡村建设,为桐庐旅游打开了新的大门。乡村旅游今后将成为桐庐旅游的蓝海。

如果说,对古村落保护的意图在于‚留住消逝的历史‛,那么,‚文化礼堂‛的建设,则更多地着眼于建设农民的精神家园。

近年来,浙江从‚送文化‛到‚种文化‛,先后组织实施了一系列工程,收效明显。但设施偏小、活动偏少、水平偏低的状况仍未得到根本改变。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等各部门,在农村文化建设上各有抓手,看上去十分热闹,但实际上资源分散,难以形成合力。

去年开始,浙江动议在全省范围内建设‚文化礼堂‛。省政府还将这一工程列入‚十件实事项目‛之一,进行试点。根据规划,浙江今年要建成1000家具有示范意义的文化礼堂,各县市区原则上要建成12家以上。

‚文化礼堂‛并非另起炉灶,大兴土木,而是以整合资源为主,更多的则是利用旧祠堂、大会堂、闲置校舍等改建的。堂内设置‚学子榜‛、‚寿星榜‛、‚贡献榜‛等,内容既乡土又生动。

在江山市大陈村,记者领略了一把‚文化礼堂‛的魅力。9月7日,一场有声有色的演出在村里的旧祠堂里举行。演员全部都是村民,而且大多是六七十岁的农村妇女。在村党支部书记汪衍君的指挥下,她们又是唱又是跳,气氛十分热烈。特别是自编自导自演的《妈妈的一碗大陈面》,那种质朴、纯真的感情,深深打动着观众。汪衍君说,这种演出隔三差五都在举办。现在大家日子好过了,需要一个展示风采、抒发情感的地方。

‚文化礼堂‛如今已成为浙江农村最热闹的去处,村民们不仅在这里参加学习培训,或者随时来看书、打球,还可以在这里举办婚嫁寿辰。夜晚,灯光将小广场照得恍如白昼,男女老少踏着音乐的节拍翩翩起舞,是最为常见的江南夜景。发展产业致富农民,让输血变成为造血

从乡村建设向经营乡村跨越

搞整治也好,搞建设也好,都要有所投入,但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之后,集体经济基本成了空架子。这就带来严峻的挑战:投入问题由谁来解决?政府投入固然责无旁贷,但如果不能找到农村发展稳定的模式,将资源转化为资本,让农民有利可图,那么,美丽乡村建设很可能无法持久。

安吉是‚美丽乡村‛的发祥地,也是第一个推行‚经营乡村‛的县市。安吉的发展走过三个阶段,一是要金山银山不要绿水青山;二是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三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2008年,安吉扬长避短,正式启动‚中国美丽乡村‛建设,请来浙江大学设计师进行规划。安吉提出要求,将全县187个村作为一个‚大乡村‛进行统一规划:整个安吉就是一个大景区,每个村都是一个景点,每个农户都是一个小品,最后形成‚优雅竹城、风情小镇、美丽乡村‛三级体系。

在高起点规划、大规模建设、规范化管理实现之后,如何将资源变成资本,最终变成金山银山,就成为一道无法忽视,必须解答的难题。说到底,‚美丽乡村‛既要‚中看‛,还必须得‚中用‛。

安吉县长王树认为,这个问题实际上是‚美丽乡村‛可持续发展问题。‚只有通过经营转化资源,通过经营提升资源,才能给‘美丽乡村’建设注入内生动力,永不枯竭。‛

《安吉经营乡村行动计划》由此出台。这个国内独一无二的‚计划‛中,安

吉准备创建成为全国第一个县域4A级景区,产业上创新实现一产‚接二连三‛、‚跨二进三‛发展模式,以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发展为突破口,实现产业联动、城乡互动,最终实现‚园区变景区,产品变礼品,农民变股民‛。

经营布局上,安吉‚一本蓝图管全县‛,将乡村经营最终量化、落实到每一个项目。各个乡镇统一负责所辖区域项目策划、指导,包装和实施,对乡村资源进行公司化运作。

山川乡坐落在安吉境内,是全国第一个环境优美乡镇,境内青山绿水,处处引人入胜,为了实现从建设到经营的跨越,乡党委书记陈方良请来专业规划机构,立足村情进行精心策划,并将各村闲置的资源进行打包招商,吸引了工商资本大量进入。农家乐乡村旅游最终成为山川乡最为亮丽的一张名片。

浙江省农办副主任邵峰说,浙江农村‚天生丽质‛,这种资源优势与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相结合,乡村经营的前景就能得到充分的展现。

‚经营乡村‛并不是打农村土地的主意,而是在村庄整治基础上,盘活农村资源,找到因村制宜的经营道路。大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依托景区发展农家乐,有的依靠产业带动搞农事体验,有的挖掘历史文化推进乡村旅游,有的利用自然生态为消费者提供假日休闲。在亮点纷呈的实践中,各地创造了一系列乡村经营的新模式。

原来传统的种植业或养殖业,只有‚一产‛收入,现在一二三产加速融合发展,农业的附加值得到前所未有的呈现。养老经济、假日经济、文化创意产业、体验农业等原来相距十万八千里的业态,现在陆续在农村生根开花结果。

‚经营乡村‛让农村发展找到了方向,找到了思路,找到了办法。仅农家乐旅游一项,浙江就发展了2800个点,从业人员11万多人,2012年直接经营收入达到88亿多元。

农家乐乡村旅游也成为安吉农民新的‚生财之道‛。2012年,安吉农民人均收入16141元,增长12%,增幅位居全省前列。财政收入也同步增长,6年来的平均增幅达到26%。

‚原来担心投入没有效果,实际上,现在资源已经越来越货币化。‛谈到‚经营乡村‛的出路问题,安吉县长王树充满信心。

找定位找特色,培养核心竞争力

美丽乡村进入品牌建设新阶段

记者日前来到桐庐县环溪村采访,村委会主任周忠莲腰上挂着扩音器,一边走一边介绍说,环溪村住的都是北宋大哲学家周敦颐的14代后裔。

周敦颐的《爱莲说》为大家所熟知,但大出意料的是环溪村以此为基础,所进行的品牌创建。

一进村口,就看到环溪村的标志。从‚周‛字演绎而来,上面两笔出头的,形同荷花,暗示该村的渊源在周敦颐的《爱莲说》。村里建有莲花广场、莲花喷泉、莲花主题公园。村子周边种植了上百亩荷花。原来,环溪村打的就是一个‚莲‛的品牌!

据了解,‚清洁桐庐‛开展三年来,投入到环溪村的整治费用达到2500万元。村里不仅将河道、街面,统统整治了一遍,实现了三线(电线、宽带、数字电视)入地,还建起了9个生活污水处理池,全村600多农户的污水全部纳入了管道。处理池上面种着花,铺着草,要不是有人指点,根本看不出是个污水处理池。千百年来,环溪村的村民习惯于土里刨金。但从环境整治起,一切都开始裂变。他们不再仅仅依靠‚一产‛的收入,而是将‚一产‛作为一种元素,融合在整个旅游中。村里所经营打造的,也不再是某种具体的产品,而是整个村落的品牌。

据有关人士估计,像环溪村这样品牌建设终成正果,对外收取门票进行经营的农村,在浙江应该超过100个。他们有的以蜜橘、草莓、桃李等水果产业为基础,有的以水产养殖等产业为基础,进行品牌定位,特色发展。没有产业基础的,则在自然景观或者历史文化上进行深度挖掘,或借题发挥,或节外生枝,或无中生有,总之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品牌经营是所有经营模式中最具价值的经营方式。目前,浙江各个县市基本都有品牌命名。如阳光温岭、金色平湖、自在舟山、潇洒桐庐、人间仙居、幸福长兴、秀山丽水、田园秀洲等等,不一而足。县以下的乡镇、村也不甘落后,纷纷委托专业机构进行品牌建设。

省农办副主任余振波分析认为,美丽乡村品牌建设犹如写文章。特色是素材,题目是主题。在他看来,名字是一种连续性的暗示,是一个影响命运的气场,因此,品牌命名必须反映出自身特色,让人过目不忘,回味无穷。

例如阳光温岭,指的是新世纪第一缕曙光曾照耀温岭石塘;自在舟山,因普陀寺佛教与世无争的人生态度而命名;潇洒桐庐的由来,则在宋代大文豪范仲淹的《潇洒桐庐郡十绝》……

杭州历来以西湖之美著称于世。2003年以来,与省里配套开展‚百村示范、千村整治‛,特别是经过‚三江两岸‛整治,杭州乡村面貌大为改观,处处是景色,村村是景点,美丽丝毫不亚于城市。

在此基础上,杭州因地制宜,进行美丽乡村品牌创建。根据历史文化或者产业发展特色,各县不拘一格,分别进行品牌定位。如西湖区‚最美西湖、风情乡村‛,萧山区‚文明萧山、幸福家园‛、余杭区‚宜居田园城市、美丽都市乡村‛、桐庐县‚潇洒桐庐、秀美乡村‛、淳安县‚秀水家园、美丽乡村‛、临安市‚绿色家园、富丽山村‛、建德市‚秀美山村、宜居建德‛、富阳市‚富春山居、美丽乡村‛。这些品牌定位之间尽管只相差一两个字,但字字千钧,实际上都非常准确地反映出各自的特色、目标和发展战略。

品牌是定位,品牌是特色,品牌是竞争力。在品牌引领下,各县市结合自身特色资源,进一步对产业发展作出战略选择。如西湖休闲观光、萧山都市休闲、余杭乡村旅游、富阳运动休闲、临安农家避暑、建德养老保健、桐庐古风民俗、淳安运动度假。2012年,杭州各地通过农家乐这一平台接待的游客达2000多万人次,营业总收入20多亿元。

县市有县市的定位,乡镇有乡镇的品牌,一些精品村、特色村和中心村也不甘落后,纷纷进行包装命名。临安市28个精品村各有不同称号,如板桥镇上田村是‚茶香竹海、文武上田‛,天目山镇天目山村是‚大树王国、天目人家‛,让人对其特色一目了然。

美丽乡镇建设中,随着县市、乡镇、村品牌创建的日渐普及,杭州‚品质之城‛这一总品牌也显得日渐丰满。‚城乡之间的融合,包括城乡资源的融合,品牌建设的互动互补也是题中应有之义。‛杭州市政府副秘书长赵国钦说。

美丽中国乡村行 篇6

作为改革开发的前沿阵地,浙江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没有遗忘农村的建设和发展,浙江长期坚持的城乡统筹发展模式,促进了浙江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浙江省中等收入人群不断壮大;而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大大激发了农村老百姓创业热情,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使得浙江成为中国基尼系数最低的地方。2012 年,浙江省城市化率大幅提高6 个百分点,达到63.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 550 元,年均实际增长7.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4 552 元,年均实际增长8.5%;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到2.37∶1;城乡养老、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公共文化和便民服务体系基本实现城乡全覆盖。浙江省建设“美丽乡村”的实践和探索,缩小了城乡差距、加快了农村的发展、促进了农民的增收,形成了浙江省新农村建设的独特品牌。

一、美丽乡村概念的提出

美丽乡村,是对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体内涵的进一步丰富,是浙江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具体实践。

2005 年10 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具体要求。

2007 年10 月,党的十七大顺利召开,会议提出“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008 年,浙江省安吉县正式提出“中国美丽乡村”计划,出台《建设“中国美丽乡村”行动纲要》,提出十年左右时间,把安吉县打造成为中国最美丽乡村。

2010 年,浙江省提出建设“中国美丽乡村”,专门制定《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2011—2015)》,提出到2015年,全省70%左右县(市、区)达到美丽乡村建设工作要求,60%以上的乡镇开展整乡整镇美丽乡村建设。至此,美丽乡村建设正式升格为省级战略,并揭开了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的宏伟篇章。

二、浙江建设“美丽乡村”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基础整治阶段(2003—2007)。早在2003 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时任书记的浙江省委,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紧密结合浙江实际,做出了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重大决策,着力发展浙江生态优势,打造“绿色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计划用五年时间,对1 万个村进行环境整治,以达到“环境整洁、村貌美化、设施配套、布局合理”的目标;其中要把1 000 个左右的村建设成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示范村和农村新社区。“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顺利实施,为美丽乡村建设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第二阶段:全面实施阶段(2008—2011 年前后)从2008年开始,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进入为期五年的全面整治阶段,主要任务是以垃圾收集、污水治理等为重点,从源头上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2010 年9 月,全省美丽乡村建设座谈会在安吉县召开,会议要求科学描绘美好蓝图,精心打造乡村美景,加快改建农村住房,持续促进农民增收,积极培育生态文化,努力将农村建设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美好家园,使美丽乡村成为浙江省新农村建设的品牌。同年12月,浙江省制定了《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2011—2015)》。据此,各县市根据本地规划,综合考虑各地不同的资源秉赋、区位条件、人文积淀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按照“重点培育、全面推进、争创品牌”的要求,全面实施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一批高立意、接地气、振精神的地域性品牌孕育而生,如自在舟山、潇洒桐庐;秀山丽水、田园松阳;金色平湖、阳光温岭;龙游天下、梦留奉化;幸福江山、人间仙居等等。

第三阶段:品牌提升阶段(2011 年前后至今)。2011 年9月,全省建设美丽乡村现场会在桐庐县举行,会议提出要联动推进生态人居、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生态文化建设,努力将浙江农村建设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家园,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水平。2012 年10 月,全省美丽乡村现场会在丽水进行,会议提出要以中心村培育建设和文化村保护利用为重点、农村环境全面提升和农民住房全面改造为基础,形成“村点出彩、沿线美丽、面上洁净”的美丽乡村格局,提升农民生活质量和生态环境质量。2013 年11月,全省建设美丽乡村现场会在温州召开,会议提出要不断拓展村庄环境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的内涵与外延,努力把全省美丽乡村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加快走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新路。各地在具体实践中,以文化村建设、农家乐、特色景点和特色产业等为重点,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乡村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但提升了美丽乡村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也为农民致富和农村发展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

三、浙江省建设“美丽乡村”的经验和特点

一是坚持规划的龙头地位。2010 年,浙江省专门制定《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2011—2015)》,坚持全域规划理念和“人口向县城、中心镇、中心村集聚,产业向工业园区、现代农业园区集中,农村环境整治向美丽乡村目标推进”的总导向,着力建设“四美三宜两园”美丽乡村。截至目前,全省85%的规划保留村、43 个省重点历史文化村落、200 个中心镇、4 000 个中心村完成了规划编制。县(市)层面,不少地方都邀请知名专家和学院名校担纲规划设计任务,以先进的理念指导规划编制,以科学的规划引领建设实践。如德清县拨付专项资金,委托浙江大学以(2009—2018 年)为规划期限,统筹村庄布点、精品线路、中心镇、中心村等区块布局,实现城乡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安吉县则立足于建设“优雅竹城、风情小镇、美丽乡村”,把全县当作一个大景区来规划,高标准编制了《“中国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和各项专项规划。乡镇和村级层面也纷纷编制了乡镇规划和行政村规划,从而形成了山水村、田园村、古村落等各具特色的村庄建设思路与技术编制。

二是注重建设的高标准。浙江省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较高的建设标准,通过统筹推进农村生态人居体系、环境体系、经济体系和文化体系,形成有利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农村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努力建设一批全国一流的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各地在具体实施中,注重建设标准和品位,着力打造“美丽乡村”样板。如德清县制定了《中国和美家园建设考核标准与计分办法》,按照“山水美、农家富、社会和、机制新”的目标要求设定26 项指标,评定总分为100 分,按80%计入最终考核验收得分(另外20 分为建设投入项目和特色工作项目),指标远远高于全国同类标准。桐庐县大力实施“5525”工程,计划用三年时间打造5 条“美丽乡村”风情带,开展5 大乡村风情节、重点培育25 个风情特色村,努力在推进乡村建设中弘扬乡村文化、繁荣农村经济、富裕当地农民。

三是实现投入的多元化。浙江省在建设美丽乡村过程中,积极整合各方资源,有效筹措建设资金,十年来,浙江投入村庄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的资金超过1 200 多亿元,省财政安排的专项资金从2003 年的4 000 万元增加到6.6 亿元。同时,政府大力推进农村金融改革,积极探索推进林权、海域使用权、农房、土地经营权、股份经济合作社股权等抵押贷款,推广建立政府和社会各方入股的新农村建设投融资公司,为农村社区建设提供了重要资金来源。如德清县每年安排“中国和美家园”建设专项资金近亿元,对于成功创建“中国和美家园”精品村的行政村县财政一次性补助资金500 万元,并每年安排一定数额的长效管理资金,同时部门对口资金、上级项目配套资金、社会资金等都成为了德清县建设“中国和美家园”的资金来源,确保了建设任务的顺利推进。

四是突出品牌的特色化。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立足农村经济基础、地形地貌、文化传统等实际,突出建设重点,挖掘文化内涵,展现地方特色。各县市在具体实践中,注重结合本地实际,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打造独具地方特色的美丽乡村品牌。如德清县按照“一镇一品牌、一村一特色、一路一景观”的原则,努力建设山水美、农家富、社会和、机制新的“中国和美家园”;淳安县以千岛湖为核心打造“秀水家园、美丽乡村”;桐庐县深入推进“潇洒桐庐、秀美乡村”建设;遂昌县积极打造“中国最洁净乡村”为特色的“金山林海、仙县遂昌”;仙居县以“人间仙居、美丽乡村”为建设品牌等等。围绕地域品牌,各地还培育了许多各具特色的景观带和精品村,如德清县培育了西部环莫干山异国风情休闲景观带、下渚湖湿地公园景观环线、中东部历史人文景观带等等。

五是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针对省内一些历史文化村落正在遭受破坏、一些优秀传统文化逐渐消亡的紧迫现实,从2012 年开始,浙江省启动了以古建筑村落、自然生态村落、民俗风情村落为主要对象的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工作,共确定了历史遗存十分深厚、村落保护较好的历史文化村落971个,其中省重点村260 个。浙江省委还专门出台《关于加强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的若干意见》,省财政对每个重点村安排500~700 万元的补助,并给予每村15 亩建设用地指标。2013年全省用于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的专项资金达到7.8 亿元。如永嘉县出台《关于加强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的实施意见》和《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实施办法》,县财政预算每年安排不少于2 000 万元资金用于历史文化村落规划编制、修缮维护、环境整治、基础设施改善、文化挖掘和宣传教育。

六是强化服务的便民性。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浙江省深入实施农村联网公路、农民饮水安全、农村电气化等工程,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均等化。在服务平台方面,各县市都制定了农村社区服务设施建设标准,几乎所有“美丽乡村”都建有功能完善、设施齐全的综合服务中心以及党建服务站、文体卫生服务站、计生服务站、图书阅览室等内设站室。在养老服务方面,浙江省通过实施“农村老年福利服务星光”计划,进一步健全农村文化、体育、卫生、培训、托老、通讯等各方面公共服务。在文化设施建设方面,从2013 年开始,浙江省将用五年左右时间,在全省行政村建成一大批集学教型、礼仪型、娱乐型于一体的农村文化礼堂,进一步挖掘和传承农村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推动农村文化建设从设施建设向内容提升。

七是坚持管理的长效化。一是实施动态管理及奖励制度,明确具体实施范围、责任主体和奖励政策,实行县市、乡镇、行政村三级联动机制和月督查、月通报、年终考核制度等。二是实施“清洁家园”网格化管理,责任到镇、到村、到组、到人,确保了农村卫生管理全覆盖。三是加强环境卫生的长效管理,建立镇、村、组保洁队伍,从卫生保洁、园林绿化养护、公共设施管理、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管理等进行全方位长效管理。如德清县专门出台长效管理考核办法,按照组织管理、山水美、农家富、社会和、机制新、社会评价等六方面41个指标进行考核,对于考核一等奖的每年奖励15 万元,二等奖的每年奖励10 万元,三等奖的每年奖励5 万元。一些县市还尝试引进城市物业管理模式,建立“乡镇物业中心”,试行物业管理社会化、公司化运作模式,从而提升农村环境长效管理的水平。

四、结语

如今走进浙江的美丽乡村,环境优美,街道洁净,河流清澈,随处可见定点摆放的垃圾箱和定时收集垃圾的环卫车……村庄面貌已焕然一新。截至2012 年底,浙江全省已经完成了2.6 万个村的环境综合整治,培育美丽乡村创建先进县(市、区)24 个,全省村庄整治率达到89%,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行政村覆盖率达到93%,生活污水治理行政村覆盖率达到62.5%。

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不仅给当地百姓带来了优美的人居环境,更让他们尝到了创业、致富的甜头。如今,农村新型业态不断涌现,如以休闲观光、度假体验等为主的旅游经济,以民宿避暑、养老养心等为主的养生经济,以运动探险、拓展训练等为主的运动经济,以寻根探史、写生创作等为主的文创经济,推进美丽乡村与农民增收互联互动。据统计,2012 年浙江省接待游客首次破亿,达到1.13 亿人次,同比增长20.9%;全省农家乐特色村、特色点数3 012 个(其中村717 个、点2 295个),直接营业收入88.35 亿元,同比增长25.3%。而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度假村、农家乐是在村庄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上发展壮大起来的,古村游、休闲游、乡村游已经成为农家乐发展的新亮点、成为农民增收的新渠道。

建设美丽乡村是学习贯彻中央关于建设美丽中国重大战略决策、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需要,是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真正让老百姓感受实惠的有效途径,是实现中国伟大复兴、圆“中国梦”的必然要求。而浙江,这个古老、秀美、蓬勃发展的省份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探索出来的成功经验,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宝贵财富,值得珍藏、品味、借鉴和推广。

摘要:浙江省早在2003年就启动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十年来持之以恒推进,并顺应百姓期待不断丰富内涵,将新农村建设定位为“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建设——这不仅成为浙江新农村建设的响亮品牌,也成为中国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有益探索。十年间,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坚持全局谋划、整体推进、因地制宜、惠民利民,通过科学规划、高标准建设、多元化投入、特色化品牌设计、文化遗产保护、强化便民服务、坚持长效管理等措施,使得农村居住环境焕然一新,农户生活条件大为改善,农民收入稳步增长,城乡融合步伐进一步加快,成为了全国新农村建设的典范。

中国最美丽的乡村———婺源祥 篇7

婺源县位于今赣东北,古徽州六县之一,徽州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有着1200多年的历史。素有“书乡”、“茶乡”之称的婺源,是全国著名的文化与生态旅游县,被外界誉为“中国最美的乡村”、“一颗镶嵌在皖、浙、赣三省交界处的绿色明珠”。

婺源的文化风俗、房屋建筑、饮食居住和徽州其他各县大体相同,属徽文化的组成部分。以小桥流水人家著称,村落群山环抱,山清水秀,风光旖旎。

村中明清古建遍布,民居宅院沿溪而建,依山而立,粉墙黛瓦,参差错落。比较著名的有理坑的官宅府第、思溪古村、延村以及其它,理坑的“大夫第”和“天官上卿”府都是明朝建筑的精品。村内街巷溪水贯通,青石板道纵横交错,各种溪桥数十座沟通两岸,构筑了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美丽画卷。正所谓“古树高低屋,斜阳远近山,林梢烟似带,村外水如环”。

木板桥是婺源的另一大特色,原汁原味的杉木建造的木板桥宛如金桥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桥下是清纯无比的江水,桥上不时有村姑农夫挑着担子从经过,山光水色与木板桥有机结合为一体,妙不可言。著名的廊桥当数彩虹桥,该桥离清华古镇不远,始建于宋代,桥为全木结构,长达140米,宽为7米,桥上写有“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的对联。

婺源山区的村落大多依山傍水而建,村前多有古渡口。临水而居的村使得渡口几乎与村落的历史相同。古渡口或在翠竹掩映中,或在古树的烘托下,加上石板铺就的码头台阶,远远望去,显然是历经沧桑的模样。

美丽中国乡村行 篇8

——玉华村美丽乡村创建工作总结

今年初,安吉县委、县政府作出建设“中国美丽乡村”的战略决策,这为全县建设生态文明找到了一个最好的结合点,对充分增强我县的生态经济实力、弘扬生态文化的活力、彰显生态环境的魅力,从而推进农村的物质、精神、政治、生态文明的新跨跃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玉华村迎难而上,今年自行申报创建美丽乡村精品村。

玉华村素有“鄣南诗村”的美誉,古代文人墨客描写玉华的诗多达四五十首,玉华不仅环境优美,而且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以驻地玉华山得名,现有农户179户,总人口608人。鄣吴溪穿村而过,各小溪常年水流不断,生物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越。玉华村有着优美的自然景观,并保持着较完整的原生态面貌,静美如画,颇有“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的山村韵味,庙家坞“柳暗花明又一村”世外桃源般的和谐安宁更是休闲养生的理想之所;另外,金銮殿、天官坟以及昌硕大师祖坟遗址均坐落于境内。且农民书画氛围浓厚,建有书画苑一座,有着得天独厚的文化优势,属较为典型的农家休闲旅游之地。

在今年的创建过程中,玉华村紧紧围绕“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的创建目标,以人为本,群策群力,按照“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农民主体、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上下同心,并且找到了一条适合本村实际、具有本村特色的创建之路,那就是:“做大文化创意产业、打造休闲养生基地”,创建工作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现将创建工作的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统一思想,明确目标,加强组织领导,提高创建意识

做任何事情,思想统一是关键。中国美丽乡村创建今年是第一年,也是难得最大的一年,为使全体村民都明白我县提出建设中国美丽乡村的目的与意义,镇党委政府专门成立了中国美丽乡村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并由联系村分管领导亲自抓,制定了创建工作方案以及相关的奖励办法。有了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玉华村先后数次召开了党员、村民小组长、村民代表大会,进行了层层的宣传、发动,得到了全体村民的积极响应。在此基础上,村两委认真分析研究,制定了创建工作的具体实施方案,实行村两委班子人员工作领办制,排出具体的时间表,倒推逼进来抓工作。

二、科学谋划、合理布局,突出优势创建,提高创建效率

中国美丽乡村创建,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仅有满腔热情是远远不够的,而且也有别于以往的村庄环境整治,不是仅仅做好表面文章就行得通的,要立足长远做规划,要真正能体现创建的长效。为此,我村多次召集村民代表、老党员、老干部以及村里的企业主等各方人士商量村庄的发展布局,对村庄规划进行了多次的论证,由安吉县城乡规划设计院完成了《鄣吴镇玉华村村庄建设规划》的编制,今后村庄的建设将严格按照规划来执行。同时,为了在创建过程中充分体现

鄣南诗村的文化内涵,并且保留我们原生态的村庄环境,我们专门聘请了杭州合成创设设计事务所为我们设计村庄的环境规划,深度挖掘昌硕故里的历史文化,设计师在多次的实地踏看,翻阅有关昌硕先生的书籍,并拜访鄣吴的民间艺人、文化名人,听取村里老人的详细讲述后,“玉华十景”应运而生,在整个创建的环境提升过程中,我们都是围绕“荷塘披瀑、玉勺亲月、野渡横舟、结庐隐吏、竹篱步道、蕉荫长潭、峻伯书台、龙庭问茶、昌硕祖墓、凉亭古道”这玉华十景来做足文章,做好文章。既突出了我们的文化特色,又保护了一些原生态的古迹,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创建的工作效率。

三、资源整合,统筹兼顾,加强项目结合,激发创建激情玉华村曾在去年成功创建县级生态村,全村卫生厕所的普及率已达到60%以上,今年又创建了市级生态村,结合农村爱国卫生改水改厕工程,我村出资15万元用于农户建设水冲式卫生厕所、三格式化粪池的无害化厕所及化粪池湿地池联建的补助,无偿拆除村域范围内所有露天粪坑,新建了无害化公厕1座,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了93.30%;根据个别自然村住户分散的特点,采取分散式和集中式湿地处理进行污水处理,目前已建成污水湿地处理池86个,总容积达到198立方米,污水处理受益农户136户,污水处理率为75.98%;“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的无害化垃圾处理模式在我村已经运行了三年多时间,村里长年聘请有固定保洁员,负责垃圾的收集和清运,村民的环境保护意识也逐年增长,乱扔乱丢现象已然杜绝,垃圾入箱

率达100%。

今年鄣吴镇小流域治理工程也是我村创建美丽乡村的一个结合点。玉华十景之一的“玉勺亲月”,其实是一个亲水平台,在小流域治理项目玉华段施工过程中,整个亲水平台的基础部分都与该项目做了充分的对接,既大大节约了资金,也加快了创建的进度。村里在此基础上对中心村入口处进行了荒地治理,以绿化、菜园、荷花瑭、水幕墙、石篱笆等进行点缀,建设了“玉华龙庭”主题公园,使玉华龙庭变得豁然开朗,既大气又不失原生态。

所谓“梧桐树好凤来栖”,玉华在美丽乡村创建过程中做好项目开发文章又是一个非常巧妙的结合点。通过积极争取、洽谈,邀请投资商来玉华实地踏看,上海复筑投资有限公司在安吉投资休闲项目考察中,一眼就相中了玉华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优美的自然风貌,以及这儿淳朴的乡村风情,总投资一个多亿的“龙庭〃心家园”项目顺利落户我村,项目主要是利用玉华龙庭原生态的山村美韵和文化底蕴发展休闲养生及文化创意产业。在此次美丽乡村创建中,上海复筑的设计理念与设计方案也提前加以运用,村口的停车场、玉华山楼的设计即取之他们的设计方案,这样既可防止项目进驻后的重复投资,也能加快项目的落地建设,可谓一举两得。

四、扬长避短,强势推进,以创建为契机,带领群众致富 美丽乡村创建的最终目的,是要带领农民致富。玉华村是个典型的山区行政村,林地资源丰富,共有林地7300亩,人均拥有林地12亩。近几年玉华村通过林道建设、毛竹低产林改造等手段,不仅打造

了2000余亩毛竹高效林示范基地,年人均增收200元,而且今年还被评为省级兴林富民示范村。依托丰富的竹林资源,玉华村开办的4家竹帘厂和1家拉丝厂,安臵劳动力近百人,年人均收入在12000元以上。中药材的种植一直是我们玉华种植业的一大特色亮点,今年在原有元胡、贝亩等品种基础上,又成功引种了20亩杭白菊,每亩净收益2000元左右,我村的中药材种植也达到了近210亩的规模。同时我村的养殖业发展也居全镇之首,年产10万羽竹林放养鸡,深受上海、杭州等地客商的青睐。自开展美丽乡村创建以来,群众自发参与生态农业、休闲产业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为此村里专门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了鼓励村民发展农家乐、兴办家庭工业的奖励制度,对于当年兴办的农家乐业主、家庭工业户主一次性给予5000元的奖励。今年12月初,玉华村第一家农家乐—龙泉山庄开张营业。受昌硕遗风影响,我村爱好书画的人比比皆是,书画夜校也应运而生。今年湖州师范学院艺术学院与我村开展共创美丽乡村结对,利用暑假期间开办了书画培训班,大大提高了学员的整体水平,如今夜校的学员每年为扇子厂画扇面,最多的一年收入可在一万元以上。

通过创建美丽乡村,我们有几点体会:

一是心要齐、劲要足。美丽乡村创建任务重、工作量大,村班子是火车头,要统一全村上下的思想认识,不定时召开会议,讨论创建工作细节,部署下一步工作任务,实行责任分片承包制,将工作与年终考核挂钩,充分调动起每个人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二是要发动群众主体参与。创建单靠我们村班子四个人是不可能完成的,必须调动全村群众的积极性,把心拧在一起,在政策处理、房屋拆除、围墙粉刷等各个阶段,全村百姓都体现了舍小家、顾大家的集体意识,支持村里的创建工作。

三是要做好项目结合。美丽乡村创建过程中,我们经常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这么多的资金投下去,到底能回报我们什么?通过一步步的探索,我们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路子,那就是要做好项目的结合,发展文化创意和休闲产业,把城里人引进来,让村民搬出去,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同时也富裕了村民的腰包。

美丽乡村创建,我们克服了资金压力大,时间紧,任务重的多种困难,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村百姓的大力支持下,圆满完成了所有的创建任务,但离县委县府提出中国美丽乡村的十六字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相信在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能把玉华建设成为名符其实的中国美丽乡村!

玉华村党支部、村委会

上一篇:学习计划表高中学霸下一篇:祝孩子高考成功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