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美丽乡村规划

2024-05-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天津美丽乡村规划(精选8篇)

天津美丽乡村规划 篇1

一、乡村旅游发展背景

中国乡村地区的建设与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时期

进入新世纪,“三农”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重中之重的问题之一,党中央领导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构建和谐新乡村的战略,为乡村地区多种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呼唤乡村地区的开发和保护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工业化、现代化、高科技的冲击,城市里的人们对物质化生活的激情逐渐消退,开始厌倦城市的浮躁纷乱,渴望寻找回已经丢失了的那些人性中最本质、最纯粹的东西-平和的心态、和睦的人际关系、“悠然见南山”的生活方式,乡村的农事劳动、和谐氛围、质朴乡情都重新进入人们的视线,催生了城市居民对乡村地区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向往和追求。

二、规划总体思路

变原始的农家乐为多元休闲产业共同发展的休闲乡村

变季节性的旅游观光为凸显四季风情的魅力乡村

变单一的农业旅游为乡土文化与田园景观结合的品质乡村

三、规划核心

梳理资源条件,确立各村旅游发展主题

实施景观改造,提升乡村整体风格品位

构建产品网络,加强乡村服务设施整合注重生态文化,构建可持续性和谐发展

特色乡村特色游

沙井子

1、资源现状分析

资源组合度和集聚度较好

核心资源不突出

乡野田园区与村落居住区相距较远,近期不易形成有效互动

2、特色提炼

规划区以“丰富”取胜,因“多样”见长,易于形成多层次、多类型的游憩机会谱系,满足不同人群、不同季节的休闲游憩需求;

视线开阔的大尺度田野空间,本身就具有舒畅身心、舒缓压力的功能。

可通过游线和项目的设计,强化区域的整体性和立体感,营造一个可以让游客畅游其中、纵情放歌、尽情体验四季田园景观的内容丰富、种类齐全的游憩空间。

3、总体定位与发展策略

总体定位

四季田园——四季果蔬采摘、四季休闲游赏、四季田园风景

其核心理念就是秉承淡旺季均衡的原则,突出乡村旅游的无季节性,打造“四季皆有果可摘、四季皆有景可赏、四季皆有快乐可享”的生态田园空间。

四季果蔬采摘

四季休闲游赏

四季田园风景

功能定位

以四季采摘、休闲垂钓为主,辅之以田野畅游、滨水观光、农事体验等功能。

形象定位

畅心五彩乡野•放歌四季田园

4、空间结构布局

四区•两环•两轴线

四季蔬果采摘区

乡村垂钓休闲区

现代农业体验区

滨河生态景观区

1、两环:建设两条游览环线

内环线

围绕垂钓园为中心,串联起周边的休闲游乐设施、葡萄长廊、蔬果采摘区,形成本区的核心游线。外环线

连接区域外围道路和青静黄河沿岸游路,形成区域外围的游览环线,同时承担着外界与游览区之间交通连通功能。

2、两轴线:形成两条互动发展轴

村落-垂钓园互动发展轴

垂钓园-果园-农田-河岸纵深互动发展轴

3、产品策划

总体围绕“四季田园”品牌,重点构建两大旅游产品体系、两大景观游赏体系和三大旅游节庆活动,即: 两大旅游产品体系:四季田园休闲体验产品、乡村垂钓休闲产品;实现动静结合、功能互补特色。两大景观游赏体系:田野景观游赏体系、滨河生态景观休闲体系;实现四季景观分明特色。

三大旅游节庆:快乐冬钓节、四季采摘节、青少年学农节。实现四季参与体验特色。

突出“动静结合、亮点鲜明”的特色。

崔庄子

1、资源现状分析

枣历史文化特色突出,但倚重枣文化易造成文化单调和四季非均衡

传统乡村景观和现代人文风情高度集聚、和谐相融,使崔庄在游览空间和体验内涵上都具有丰富的外延。冬枣品牌已经有了一定的知名度

2、特色提炼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崔庄村最大的特色在于曾为进贡珍品的古冬枣,由此而衍生出来的“御枣”概念将可以成为崔庄旅游形象的主元素,形成独特的旅游品牌。悠久的冬枣栽培历史和大面积原始冬枣林以及由此构成的古朴、雅致的乡土景色,冬枣所承载的地方文脉与历史文化,均可以构成“御枣”特色的有效资源支撑。

3、总体定位与发展策略

总体定位

御枣庄园——尊贵之枣•富华之枣•灵寿之枣

功能定位

重点发展御枣文化休闲体验功能,并辅之以科普教育、乡野休闲游乐、工业新村参观等功能。

形象定位

三千米乡村画卷•六百年御枣飘香

4、空间结构布局

六园•两轴

1、六园:六个主题园

(1)御枣园

(2)福寿园

(3)吉祥园

(4)科普园

(5)新枣游园

(6)新村游园

2、两轴

(1)崔庄-郭庄互动发展轴

(2)港中路外部旅游连通轴

5、产品策划

一硬一软相互促进:以软促硬,利于以小投入带动大市场,并迅速占据市场;以硬促软,利于不断形成鲜明的市场卖点,推动崔庄特色旅游村的持续开发建设。

硬产品建设:六个主题园+娘娘河景观带+崔庄—郭庄旅游互动发展轴

软产品建设:四季节庆游赏活动+御枣特色旅游商品

北抛庄

1、资源现状分析

河塘绕村,湿地景观遍布,湿地+家园的气质出众

乡村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完美融合,具备打造和谐生态乡村典范的潜质

2、特色提炼

北抛的特色在于由“水”而生的优美的湿地景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乡村生活画面,北抛的美不仅是一种表面的景色,更是一种融合了生态和谐哲理的乡村人的生活理念,其“阡陌新青杨柳风,潺潺细水绕葱茏”的北方水乡韵味的凸显与强化也应是未来旅游业开发的重点。

3、总体定位与发展策略

总体定位

湿地家园•乡村嘉年华

湿地家园——水之灵动、乡之和谐、家之亲情

凸显北抛村“湿地家园”的总体环境景观打造意向,展现水绕村落的灵动之美,人与自然和谐共居的乡村生活理念以及融合了乡情、亲情的家园归属感。

乡村嘉年华——美丽乡村、快乐乡村、气质乡村

凸显北抛村“乡村嘉年华”的总体功能定位,通过策划丰富多样的传统乡村活动项目,展现乡土生活生产方式、诠释乡村生活理念。

功能定位

重点构建以乡村生活体验为主,湿地观光休闲、果园采摘、生态环境教育、革命历史教育为辅的乡村旅游功能体系。

形象定位

碧野仙踪地•生态绿水洲

4、空间布局

三区•一带•两轴

三区:三个旅游功能区

生态新村生活展示区

果园湿地生态休闲区

快乐乡村嘉年华区

一带:唐河乡村水岸景观带

两轴

内部旅游发展轴

天津美丽乡村规划 篇2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美丽乡村,风貌

1 美丽乡村建设

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总体精神以及“新型城镇化规划”的发布, 是指引乡村地区规划建设的总纲。中共中央在2004年至2015年连续十年发布以“三农” (农业、农村、农民) 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 强调了“三农”问题在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重中之重”的地位。国家农业部于2013年启动了“美丽乡村”创建活动, 正式对外发布美丽乡村建设十大模式, 为全国的美丽乡村建设提供范本和借鉴。美丽乡村落实在空间规划建设领域, 其核心就是建设美丽的乡村风貌。

2 乡村地区风貌规划建设实施要点及案例

乡村风貌规划及建设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 既涉及到宏观层面的乡村规划, 中观、微观的空间规划设计, 也涉及到乡村地区传统文化的普查、挖掘、再现与活化, 还涉及到与实施息息相关的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制度设计。

2.1 树立规划的全局统筹观念

市域、县域层面对美丽乡村建设全局统筹、整体规划, 制定相关技术导则及建设指引, 引导各乡镇美丽乡村建设。例如中国美丽乡村浙江安吉:安吉是联合国人居奖唯一获得县, 是中国首个生态县, 全国首批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地区。2008年, 浙江省安吉县正式提出“中国美丽乡村”计划, 出台《建设“中国美丽乡村”行动纲要》。坚持不规划、不设计, 不设计、不施工理念, “中国美丽乡村”的建设内容及考核标准, 设立三十六项指标。

2.2 做好传统村落保护与活化

首先尽快梳理国家级、省级、市级各级传统村落, 并按照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要求制定保护规划。其次保护的同时研究如何活化发展。过去一直把古村落保护与活化对立起来, 随着社会的进步, 当互联网+赋予现代性、后现代性新的内涵时, 古村落保护与活化的矛盾拥有了越来越多的解决方案, 古村落保护与活化的融合趋势也越来越明显。

2.3 体现乡村空间精神的空间规划

(1) 有别于城市的乡村规划设计手法:在传承和复兴乡村的过程中, 应该抓住符合乡村的空间肌理和空间场景, 全面认识乡村空间构成及其审美价值; (2) 充分发现并保留乡村的生产空间、生活空间、交流空间、道德空间、商业空间等类型, 并落实到空间规划当中; (3) 寻求乡村空间的多元化利用;抓住乡村中最具特色的点。

2.4 注重乡村建筑的适应性设计

(1) 乡村建筑要体现乡土性, 挖掘、传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建筑的建设方式、建筑材料和建造技术; (2) 乡村建筑在满足农民生产生活要求基础上, 必须体现现代性; (3) 乡村建筑实施建设时宜发挥政府的引导+工匠的现场指导+农民的积极参与。

2.5 正确选择产业促发展

形成良好的乡村风貌, 既需要保护, 也需要维系。应对广大乡村地区空心化现象, 必须以产业的发展带动农村经济的腾飞, 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经济发展问题, 因而为乡村风貌规划建设提供引擎和经济保障。 (1) 产业发展强调因地制宜、实事求是, 正确看待一、二、三产发展的关系, 抓住最适宜的产业类型, 不贪大求洋, 不亦步亦趋; (2) 美丽乡村建设中, 文化的挖掘是核心, 结合文创产业去发展村落, 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村落的历史传承作用。

2.6 提升规划的社会参与度

动员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美丽乡村建设, 积极采纳当地村民和文化学者的意见和建议, 以提高村民的切身利益为出发点, 将他们作为美丽乡村风貌的建设者。

模式一:村民自主型—河南郝堂村。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摒弃”大拆大建“, 遏制村民”被上楼“、”被新村“, 充分尊重群众意愿, 依靠群众智慧, 重塑村落文明。模式二:投资导向—浙江莫干山乡村旅游开发。近年来, 环莫干山区域依托自然、人文、交通等优势, 借助莫干山的品牌影响力, 多方引进企业、个人投资, 逐步形成了环莫干山乡村聚集区和精品民宿。模式三:学者参与主持型—王澍主持的杭州美丽宜居村庄试点。通过试点, 带动整个乡村风貌的改变, 有生态的环境, 有传统的历史, 有现代化的生活, 借此恢复户与户守望相助、前呼后应的邻里环境。

3 结束语

“望得见山, 看得见水, 记得住乡愁”, 可以作为美丽乡村风貌规划建设的终极愿景。乡愁, 可理解为精神层面, 属于风貌中“风”的范畴;山水, 则可理解为物质层面, 属于风貌中“貌”的领域。全社会都要认识到规划建设美丽乡村及美丽风貌的重要性, 认识到广大乡村永续发展的战略意义;认识到保护传统乡村物质和非物质文化的严峻性和紧迫性, 不得不保;认识到开展乡村规划建设工作的特殊性, 必须强调实践;认识到广大乡村地区距离美丽乡村、幸福乡村的巨大差距。对于乡村居民, 必须认识到自己是美丽乡村风貌建设的主角, 实现美丽乡村是实现美丽中国的关键所在, 要做美丽村民。

参考文献

[1]吴伟.城市风貌规划:城市色彩专项规划[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9.

[2]仇保兴.生态文明时代乡村建设的基本对策[J].城市规划, 2008, (4) .

[3]夏益俊.城镇化进程中美丽乡村建设研究[J].决策咨询, 2014, (4) .

天津美丽乡村规划 篇3

【关键词】美丽乡村;古村落;石佛寺;锡伯族;保护规划

古村落作为基本的聚居场所,是人类长期以来为了生存与生产发展而不断适应与改造自然环境的实践积累和智慧的结晶,是特定地域中人地关系、社群关系的空间反映,是传统文化、民俗风情、建筑艺术的真实写照,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一、古村落认知与保护现状

所谓“古村落”,是基于经历了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同时又具备丰富的历史文化要素和有历史代表性的空间建筑形态。在西方国家,他们的保护方法已经逐渐演变成一种“继承-保护-发展”的模式,注重古村落作为一种文化载体的延续与生长,为古村落找到一条继续生存和发展的道路。我国古村落保护起步比较晚,对作为历史文化载体的古民居、历史遗迹、古树名木进行静态保护,往往忽视了生产生活方式与文化传统的延续。

二、古村落保护规划和美丽乡村规划建设的关系

目前,我国正在进行新一轮的美丽乡村规划建设,也是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可以看出,村落不仅要在空间环境上提升,更重要的是人们生活品质的提升,尤其是在古村落的规划建设上,更要注重内涵的挖掘和内在动力的研究。在现阶段主要存在以下两种情况,即:有“型”无“味”的急于求成向有“质”有“魂”的保护利用方面的转变。1.有“型”无“味”的急于求成。现阶段美丽乡村建设大多趋向于急于求成,无论从地区发展还是规划类型这些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却在美丽乡村的建设过程中出现了一刀切的方式。不尊重古村落的发展规律,强制地进行拆除或是破坏,最终只能是两头落空,失去古建筑的同时,也失去了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意义。2.有“质”有“魂”的保护利用。如今的古村落,能保留下來比较完整的资源已经少之又少。为了能够更好地保护古村落,提高美丽乡村建设的文化品质,无论旅游资源价值大小,也必须认真经营,避免破坏其艺术和文化价值。古村落是美丽乡村一种独特的发展类型,不仅可以带动美丽乡村经济发展,更是是乡村建设的重要资源,在珍惜保护的同时,也要合理利用。

三、保护规划策略研究

针对古村落特点,重点关注村落整体格局、形态及特色的活动空间,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保护体系,实现功能、产业、空间三个方面有机融合的规划策略。

1、内外相融的功能构成。沈北新区旅游功能区整体呈现一环两带七组团的发展格局。石佛寺村作为辽河国家湿地旅游带的西侧起点,特别是其“山水一体”的空间格局奠定了其核心地位。因此,需站在更大的空间中审视石佛寺的空间格局,并在规划中加以应用。依托辽河湿地公园沿线村庄,构建完善的现代服务业网络,重点打造民俗及生态旅游服务,同时引导农业二产化、农业三产化。

2、传承发展脉络的村落格局。石佛寺村的保护与利用一方面要保护和修缮文物建筑、古村景观,明确保护与控制范围,保存完整的古村风貌。另一方面要构建传统风貌,在主要村落空间中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风貌区。

3、文化旅游经济下的产业体系。石佛寺村的保护和利用,一方面要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加强对村落历史文化的挖掘与传承,保存民族记忆。另一方面要提升文化遗产的综合价值,整合提升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植入与村落环境相融的文化体验经济,兼顾文化遗产保护与社区经济发展的双需求,使古村成为鲜活、生动的文化之村。

四、以历史文化资源为导向的规划方法

我国东北地区古村落数量较少,尚未形成针对自身特点的保护体系,远不如安徽的西递和宏村、陕西的党家村以及山西的乔家王家大院等。因此,规划和保护时应针对村落自身特点,将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要素予以融合,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强化。

1、控制山、水、村的整体空间格局,保护完整的传统风貌。七星山、辽河、锡伯古村,构筑了一幅完美的传统生态文化村落。规划应对村落山水格局进行整体保护,保证锡伯古村落所依托的外部山水环境与村落空间形态相协调。同时在村落自身整体形态的控制下,避免破坏生态环境和整体风貌。利用改善内外交通环境来优化村落空间环境,使山、水、村的空间格局完美融合,体现“天人合一”的传统理念。

2、挖掘入口空间,打通景观通廊,使村落景观隔空呼应。锡伯古村落有较多景观节点,但在整体上缺少有机的呼应和联系。在入口处打造民族风貌展示的重要节点,形成体现地域特征的村落入口空间。村落西部的七星山制高点为辽代舍利塔,村落东侧为辽代双州城,东西向紧靠些许小径保持联系。因此,规划打通七星山和双州城的景观通廊,让两座辽代的重要遗迹隔空呼应,充分展示辽代城市和塔的关系,组织好村落的景观秩序。

3、重塑村落公共活动空间,提升内在动力和外在活力。以重要公共活动空间为依托,置换周边建筑功能,设置特色餐饮、乡村旅馆等功能,并结合现状采用不同方式对建筑立面、道路、围墙、广场、雕塑、树木等元素进行改善提升,对空间环境进行整理,形成具有村落特色的公共活动空间,使村落具有内生动力和外在活力。

4、建设纪念性遗址展示空间,充分传承古村落文化传统。古村落内部环境中,以双州城最具典型。利用现存遗迹建设城垣遗址景观带、瓮城景观区、街坊展示区等。同时对村落北部十方寺堡、西部辽塔等重要遗址空间进行环境整理。从消极的任其“自生自灭”转变为积极地开发保护,进一步由保护创造效益。

五、结语

石佛寺独特的山水格局和文化底蕴,奠定了其作为沈阳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核心地位。面对古村落发展缓慢和日益衰败的现状,我们有足够的理由去积极地保护和开发它,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展现出一片“碧水映青山、四方绕古村”的繁荣景象,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美丽村落。

参考文献

[1]刘沛林.古村落:和谐的人聚空间[M].江苏: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

大高庄美丽乡村建设规划 篇4

建设规划

一、现状分析

地理方位:大高庄位于郯城街道北10公里,205国道东2公里,胶新铁路西侧,新老白马河中间。四方毗邻:村西、村北相邻庙山镇,村东靠宋屯村,村南紧邻西赵村。大高庄村相传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年建村,以姓氏得名高家庄。清康熙年间662-1722年赵、宫二姓迁来居住。因村西有小高庄,习称高庄,故改称大高庄。郯城街道成立22个社区村民委员会,该村属于郯城街道高赵社区村民委员会管辖。民族及姓氏构成:汉族为主,以公姓居多。

村地势东平坦,属温带季风性气候,一年四季分明,全年最高温度39.3℃,最低气温-13℃,常年平均降水量750mm,最大冻土深度21cm,日照时数为300天左右,日照率25%。

全村总户数345户,总人口1193人。该村道路路面基本形成,主干道不明显,道路路面质量不高,均为泥土路面,道路绿化工作有待加强。村中虽有一定的给水设施,但设施不完善,村中现有排水沟,但不完整统一,给居民生活造成一定污染。

村主要以农业为主,以农业为主,主要生产小麦、玉米、土质属黑土,耕地面积约2083亩,经济收入为种植业,其次是运输业。

二、定位与规模

村庄发展方向主要考虑土地利用价值,交通便利程度,与建成区的联系与方便度,与周围村庄的关系及地理情况等。综合各方面因素,村发展方向为:近期主要向北发展,远期主要向北、向南发展。

根据村地理位置,产业结构特点及经济发展分析,本村确定以农业发展为基础,以加工养殖业为辅助产业的新型村庄。

村庄人口规模:现状1193人,规划期末人口数量为1534人。

三、村庄建设

1、用地与布局

根据村庄现状建成区及用地发展方向分析,总体规划布局主要沿南北中心路展开总体布局,形成“一轴两区”的村庄用地布局结构,使片区集中建设,规模建设。

一轴:以宽为7米的南北中心路为轴线的交通景观轴。两区:主要分为村民住宅区和农业种植区。

2、农户住房建设

村庄土地浪费比较严重,每户建筑面积小,占地面积大,旧房闲置,市政设施不配套,造成现状人均居住面积过大。坚持“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农户自建、政府适当补助”的原则,规划新建居民住宅以两层为主,形成布局完整、环境优美、设施配套的小康村。居住用地集中布置成2个居住区,以村中绿化带划分为南北两个居住区,通过改造做到“全村房屋外观统一、大方、美观,院内卫生整洁”,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

3、基础设施建设

积极推广新型能源开发利用,推广使用太阳能电池板、太阳能热水器,配备太阳灶、节柴灶。

公路建设主要以通村主干道(乡际路)的改造和村级小巷道硬化为重点,做到“客车到村口,货车通田头”,使广大农民彻底告别“雨天两腿泥、晴天满身土”的现状,实现“安全经济、人便于行、货畅其流”的农村交通新环境。为形成经济合理、高效、便捷的道路系统,规划结合现状路网特点,按主路400米规划布置形成“方格网”形路网骨架。道路按三级布置,一级路道路红线宽度8-12米,二级路道路红线宽度为6-8米,三级路为3-5米巷道。

在巩固农村饮水解困成果基础上,加大农村自来水管网工程建设和推广力度,解决好水污染、无供水设施、用水极不方便、季节性缺水严重等群众饮水安全问题。加强符合卫生及用水量要求的水源建设,加快农村自来水设施建设,解决农村人畜饮水安全问题,使全村通水农户安全饮用水农户达到100%。优化配置当前水源,加强水源保护,满足农村用水需求。由于现状水源地水质条件良好,故位于村东的水厂位置不再变动。管网干管的布置采用近远期结合,近期建立起完善的枝状管网提高供水普及率,远期逐步闭合枝状管网,采用枝状加环状管网,保证供水安全性。

村庄的排水规划采用雨污合流制,依据地形就近排入水体的原则,具体布置雨污水管道。同时为了确保汛期内广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有效保护耕地,防止水土流失,除公路排水渠外,需在相应位置修建排水渠。

根据村现有的经济状况和用电现状,对来自乡变电所的20KV高压线路对村内各类负荷供电,做到生活用电与工业用电分工明确,互不干扰。在高压线路经过地区应留出高压走廊进行防护,对于规划区内1000KV高压线路应留出40米的高压线走廊进行防护。结合归义供电现状及该村用电情况,远期建设5台变压器,全为居民生活用电,分片供电线相互联网,互相调节,建议供电线采用管道或直理式电缆,少量采用杆架式。

随着村经济的发展,对通讯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电讯线路全部架空电缆,规划电讯线路与供电线路异侧布置,主要沿生活干道、次干道布置,这样线路便捷通畅,便于架设,主要采用光缆通话,微机控制。

四、村容环境

全面开展以整治“脏、乱、差”为主要内容的村庄环境综合整治活动,重点实施“三清”:即清垃圾、清污水、清乱建。促进入畜粪便的高效利用和生活垃圾、污水的有效整治。推广使用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建设清洁、方便、实用的农村新型厨房,推动生活清洁化。改善人居环境。达到既绿化美化村庄的目的,又创造了“村在绿中、房在林中、人在景中”的绿色生态新农村景观,又增加了农民收入,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丰收。

切实改善村容村貌,提升村庄整体形象水平,维修粉刷村内农户院墙,并进行美化,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墙。

村绿地景观概括为“一带一园”即村中绿化带,村南小游园。绿地整体布局中采用点线面相结合的原则,一条水体绿化带,利用村中现有池塘小河等水体形成的滨水景观带;各组团均设小型公共绿地,工业用地与其他功能用地间设绿化隔离带。

以自然环境治理为载体,大力推进生态建设,努力营造最佳人居环境,深入开展“政策进农家,科技进农家,法治进农家,科技进农家,健康进农家,美德进农户”活动。实现经济社会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

五、产业发展

坚持“一三产联动,特色化经营”的战略,利用良好的平原地势,打造生态农业与花卉种植业,推动乡村农业及乡村生态旅游业联动发展。

按照发展“生产、生活、生态”的“三生”农业构想,重视土地的集约开发,发展现代农业。加大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力度,充分利用当地区位优势,依托大棚花卉,引进新型农产品,实现适宜地块全覆盖,实现花卉产业园区规划。同时根据地形、地貌和自然资源,更进一步引进发展高效、生态、循环、优美的种植业和养殖业,以及具有高附加值和广阔辐射能力的农畜产品加工项目,形成生产资料供应、农产品生产加工、物流和营销一体化的紧密型产业链,提高现代农业的附加值。同时,通过发展养殖业项目形成的自然景观,为发展观光旅游创造良好条件,一产促三产。

六、公共服务

1、按照“加强党的建设、完善议事规则、维护群众权益、倡导文明新风、规范事务管理”的新农村制度建设基本要求,切实规范农村基层组织活动场所,实现村级办公日常化和规范化。

新修村组织活动室130平方米,配备村活动室、卫生室、文化室、维稳信访室办公设备;维修大门、围墙,硬化院落180平方米。

2、按照“主题鲜明突出、布局小巧精致、功能设施完善、文化色彩深厚”的要求,新建集集会、休闲、宣传、娱乐为一体的多功能村文化广场一处,满足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需要。在公路沿线涉及村社的地方和公共场所安装路灯80盏。

3、切实加强农民教育,促进乡风文明,实现经济发展,以“建设新农村,培育新农民”为主题,广泛开展各类创建活动,以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目标。

4、建立健全农村环境保洁长效机制,在村内主干道设置小型垃圾桶40个,并能过公益性岗位或低保人员,定期对村内公共场地进行打扫,努力使村内环境卫生做到制度化、经常化和清洁化。

七、乡风文明

倡树文明新风。坚持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思想教育,提高农民思想道德和家庭美德。一是广泛开展“生态文明村”、“文明公路线”、“文明单位(站所)”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二是深入开展文明长廊示范段创建活动,三是规范户外标牌,科学管理和设置户外标牌;四是利用法律大宣讲活动加强群众法制宣传教育,完善村规民约,引导农民破除陋习,消除赌博、盗窃等各种不正之风。五是村级民兵、妇女、共青团、调解、治保、计生协会等群众团体组织机构健全,职能得到有效发挥。六是全面落实村务公开,积极开展好党员教育培训、文体活动经常化,村民的科技意识、民主意识、诚信意识及参政议政意识明显增加,农村社会稳定。

八、村务管理与长效管理

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加强基层民主和基层组织建设,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是新农村建设的有力保障。深入推行村务大事村民公决、村级财务全程公开、村干部集体办公、为民服务全程代理等社区工作制度,大力推进社区工作规范化建设,实行村民提高、群众评事、集体定事、干部干事的民主管理机制。一是把社区建设与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结合起来。坚持以“村民”为主体、“自治”为核心的群众自办自治性质,让居民自觉自愿地参与社区活动,使广大群众在社区层面上有效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二是优化社区党组织设置。统一依法撤销被合并村党组织,以新建社区为单位建立社区党总支或党支部。三是选优配强社区“两委”班子。打破地域、身份和职业界限,采取“两推一选”、“公推直选”等方式,坚持选配党性强、作风正、思想政策水平高、组织领导能力强的党员干部。突出把企业经营管理人员、退伍军人、致富能手、外出务工返乡党员、机关事业单位提前离岗干部职工、大中专毕业生“六类能人”,选进社区班子。四是完善运行机制。以强化社区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为中心,明确社区“两委”班子议事规划和决策程序,完善班子成员目标责任、分工负责、集中办公等日常管理制度,健全组织生活、村务党务财政公开、党员教育管理、定期民主评议等党建工作制度。把强化政治导向作

为农村社区党组织的核心任务,推进依法管理、民主管理,增强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促进了社会稳定。

九、保障机制

1、加强组织领导,建立指挥体系

组织召开了动员大会,研究制定了实施意见,从有关部门抽调精干力量,组建了独立办公、实体运作的组织指挥机构和工程项目建设指导协调体系,分别建立了相应的领导和办事机构。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靠上抓,制定了详细的实施方案,编制了总体规划和计划。全县上下形成了决策、执行、督导、考核相互衔接配套,上下贯通、左右相连、运转高效、推进有力的组织指挥体系,协调、组织村庄规划的落实,积极筹措落实配套资金并确保到位,为各项工程项目建设顺利推进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2、强化推进措施,构建长效机制

一是抓督导,建立周督查、旬调度、月通报制度。采取定期全面检查和不定期随机暗访相结合,每次检查、暗访情况排出名次,并在媒体公开曝光通报;对工作不力、进展不快、成效不大的,通过定期交流、单独约谈等形式进行督促。二是抓监督,采取专项视察监督与评议相结合,视察评议结果进行记分排名并公开。三是抓调研,探索工程建设推进新思路、新举措。组织专门调研组,分别到先进地区考察学习,对照先进地区找差距,研究提出系统科学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决策建议。四是抓考核,建立绩效、奖惩、责任追究制度。将美丽乡村建设的任务目标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综合考核体系并加大权重。同

时,研究制定了专项考核的指标体系和奖惩标准。实行日常督导、定期现场观摩、年终考核、群众满意度评测“四位一体”的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奖惩的重要依据,并与政治、经济等待遇相挂钩,努力形成“硬约束、严考核、重奖惩”激励机制。

3、强化政策扶持,构建支撑体系

按照“大投入、大力度、大建设、大提升”的要求,一是努力增加财政投入。采取“项目配套、先干后补、以奖代补”等形式,对美丽乡村建设进行支持和奖补。二是强化公共资源整合投入。将涉及农村路、水、电和治安、社保、医疗、科教、文体等方面的项目资金有机整合,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集中投入、捆绑使用、各记其功”原则,集中用于美丽乡村建设。三是广泛吸引金融信贷投入。通过积极培育发展镇村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资金互助合作社等各类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健全农村信贷担保抵押融资机制,引导各级各类金融机构重点支持美丽乡村建设。四是广泛吸引社会投入。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和乘数效应,拉动吸纳社会资金投入美丽乡村建设,鼓励引导社会团体和工商资本发展现代农业、参与新农村建设。

4、着眼富民惠民,突出建设重点

严格遵循村庄规划要求,按先主后次、先重后轻、先易后难的原则,由政府组织监督实施。围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重点在抓好常规农业和结构调整的基础上,突出抓好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和以秸秆养畜、养菌、沼气建设等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为重点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在农村基础设施提升上,重点抓好河、湖、库、塘等引水工程的渠系配套建设,突出解决农田水

利最后一公里“卡脖子”问题;同时,将农村公路“村村通”提升为“村内通”、“网络化”,将村村通、自来水、通有线电视等深化为“户户通”。在农村精神文明创建上,集中开展以整治和改变农村“十大不文明现象”为重点的宣传教育活动,努力提升农村文明水平。在绿化美化方面,深入推进绿化示范镇村创建活动,量化标准,提高档次,着力提升农村生态建设水平。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上,突出城中城郊村、镇中镇边村、园(区)中村和经济强村等五个重点,配套建设涵盖农民生产生活全过程的规范化、标准化综合服务中心。

5、深入宣传发动,营造社会氛围。

美丽乡村在规划建设中的体现 篇5

生态宜居村庄美

生态美:健康的,美的,和谐的事物

宏观:人居环境的营造微观:村环境的建设

宜居;即具有良好的居住和空间环境 人文社会环境 生态与自然环境 和清洁高效的生产环境的居住地

合理的规划空间布局

合理的建筑设计

服务设施完善:农民住房实用美观,中心村道路 电力 供排水 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垃圾污水得到有效处理

公共服务设施

基础设施

兴业富民生活美:产业:为未来产业发展提供一种可能

文明和谐乡风美:载体:为未来村民和谐发展提供一个载体

空间的载体 场所的载体 形式的载体

美丽乡村的总体目标

生态宜居村庄美

村庄规划合理,农民住房实用美观,中心村道路,电力,供排水,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垃圾污水得到有效处理,村容村貌整洁有序,自然生态保护良好,人居环境明显优化。

兴业富民生活美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农业产业水平大幅提升,农民就业创业空间不断拓展,收入水平大幅提高,农村公共事业加速发展,初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文明和谐乡风美

天津美丽乡村规划 篇6

(2016年—2020年)

建设美丽乡村,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提升农民生活品质、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建设幸福美好新焦村的重大举措,是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四个全面”精神的重要抓手。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行动计划,加快推进美丽示范村建设,根据甘办发„2013‟106号、甘发„2013‟20号、庆农工发电„2014‟3号文件要求及《宁县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意见》精神,结合焦村镇实际情况,特制定如下规划方案。

一、基本情况

焦村镇地处宁县以西15公里处,东接新宁镇,南靠和盛镇,西、北与西峰区接壤,吴凤、铜眉公路穿境而过,交通便捷,区位优势明显。全镇共辖30个行政村,213个村民小组,4.8万口人,现有耕地9.2万亩,人均1.9亩,201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475元。

二、指导思想

坚持以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绿色、和谐、发展”为宗旨,通过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引领撬动作用,大力推进村庄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努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切实提高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扎实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全方位探索建设幸福美好新焦村镇的发展思路。全面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提高居民生活品质,促进生态文明和提升群众幸福感,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三、基本原则

1、坚持因地制宜。建设“美丽乡村”,要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基础,顺应发展变化趋势,要突显生态文明,保护生态环境,注意挖掘文化内涵,展现乡村特色。

2、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农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广泛发动群众参与,整合社会力量,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要着力解决“三农”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大胆突破村庄规划建设、农村土地使用制度、发展现代农业等遇到的体制、机制障碍,建立农民与土地的新型关系。

3、坚持量力而行。立足农村经济基础、资源秉赋、区位优势、人文积淀等条件,实行梯次培育,突出建设重点,分类制定创建项目,避免无序冒进,确保取得实效。

4、坚持生态优先。遵循自然发展规律,切实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展示农村农业生态特色,围绕农村生态经济、生态人居、生态环境和生态文化,发展生态农业。

5、坚持长效推进。建设“美丽乡村”,要整合所有行政资源、集中全社会力量,建立可持续的长效推进工作机制,促进形成齐抓共管、整体推进、协同协作的良好局面。

6、坚持整体推进。认真分析,结合各村的特点,逐年抓好示范点建设,合理确定各村建设目标,分步实施,以点带面,提升景观。

四、目标任务

以实现“五化”(生活城市化、环境田园化、农业现代化、农民市民化、服务便民化)为根本目标,以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强化规划龙头作用,大力开展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全面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努力把焦村镇建设成为“布局优美、环境秀美、生活富美、服务完美、社会和美”的宜居、宜业、宜人“美丽乡村示范村”。其中:

2016年:街上村建成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西李村、张斜村、高尉村、玉村建成县级美丽乡村示范村。

2017年:玉村建成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洪洞张村、半个城村、森王村建成县级美丽乡村示范村。

2018年:张斜村建成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朱寨、长官村建成县级美丽乡村示范村。

2019年:高尉村建成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樊浩村、宫刘村、桌子头村建成县级美丽乡村示范村。

2020年:西李村建成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坳马村、王咀村建成县级美丽乡村示范村。

全镇力争到2020年,全镇50%以上的村民组创建成为符合美丽乡村要求的村庄。总体实现以下目标:

1、经济加快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显著发展,形成一批特色农业示范村。农村二、三产业加快发展,农民实现充分就业、村域经济日益发达。“十三五”期间,力争实现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以上。

2、环境不断改善。村庄建设水平全面提升。至2020年,力争创建省级“美丽乡村”5个,县级美丽乡村14个,不断改善村容村貌,美化亮化环境。

3、服务更加均等。建成覆盖全村、功能完善、分布合理、管理有效、水平适度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至2020年,每个村都建成村级服务中心。

4、设施更加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全面改善,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基本解决,自来水管网覆盖全村,接水率达到100%,全面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电力、通讯、广播电视、宽带网络实现全覆盖。

5、社会更加和谐。农民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进一步提升,民主法制、生态文明意识深入人心,生活方式更加健康、科学、文明。村民自治不断深化,村级组织建设不断加强,农村社会更加和谐。

五、建设内容

要因地制宜,按照各村基础条件和群众经济基础合理确定建设标准和层次,以充分满足群众生产生活需求为依据,在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突出建设特色,降低建设成本,不贪大求洋,大拆大建,随意提高创建标准,增加建设成本,加重群众经济负担,浪费国家投资。

(一)突出规划引领,打造布局优美村庄

结合村庄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突出科学性、前瞻性,坚持科学定位、彰显特色的原则,以城市化的理念谋划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建设,以田园化的理念谋划环境建设和产业布局,以人文化的理念谋划公共服务和民主管理,既要着力提升全镇公共服务水平,提高村民生活质量,又要彰显农村鲜明特点,保持村庄田园风貌,传承乡村优秀文化,高标准编制《焦村镇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总体规划(2016—2020)》,做到与村庄布局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和环境综合整治规划的有效衔接。

(二)突出村庄环境整治,打造环境秀美村庄

坚持建设与完善并重,整治与管理并重的原则,高起点、高标准开展环境综合建设。

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益设施,不断提高硬件环境建设水平。在道路建设上:结合交通扶贫攻坚行动、农村综合改革试点,争取一事一议项目。“十三五”期间完成省级和市级示范村新农村区间道路10公里,农户活动场所6230平方米的硬化;16公里村庄主干道柏油罩面;新修村庄水泥路20公里;完成260户危旧房改造工程;完成五个住宅小区的排污排洪设施建设。二是提升人居环境质量。按照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六个好”(建筑风貌好、环境卫生好、配套设施好、绿化美化好、自然生态好、管理机制好)目标,扎实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彻底清除公路两边的废旧危房、露天粪坑、简易禽畜圈舍,对没必要拆除但影响整体环境形象的,进行统一改造;对村庄主干道沿线墙面进行涂白美化。发动群众,集中整治农村死畜禽乱丢现象,及时拆除污染猪舍、牛栏等,严格实行村庄内畜禽养殖区与人居区分开、生产区与生活区分离的既定政策,积极推行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使禽畜污染防治成果得到全面巩固。深入开展家园清洁行动,以“一清一保一机制”,即村庄环境卫生清洁、公共场所专人保洁,卫生长效保洁机制基本建立为主要目标,实行农户生活垃圾收集分类,村集体组织专人定时定点清运,实现“户分类、组保洁、村收集”。落实农户门前“三包”,配足垃圾箱、清运车等环卫基础设施,实行家禽家畜圈养,人畜分离。探索建立以村集体和群众为主、政府补助为辅的筹资机制,建立农村卫生长效管护制度。

三是推进村庄美化绿化。开展绿色村庄创建活动,加强“四旁四地”(村旁、宅旁、田旁、路旁,宜林荒山荒地、低质低效林地、坡耕地、撂荒地)的造林绿化工作,建设村庄公共绿地。在路旁两侧、宅旁宜林地段栽植油松、云杉等树木,使美丽乡村示范村绿化率达80%以上。同时,加快推进庭院美化绿化,鼓励引导农户在房前屋后栽种花卉、苗木,扎实清理乱堆乱放、乱贴乱画,清理农户门前“三堆”(柴堆、粪堆、土堆),拆除乱搭乱建,大幅提高村容村貌的整洁度和美观度。

(三)突出增产增收,打造生活富美村庄

一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按照安全、高产、优质、高效、生态的要求,注重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生产生态协调的原则,深入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着力壮大苹果、养殖等传统产业,积极培育苗林等特色产业,推广生态高效循环农业。在苹果产业上,加快示范基地建设步伐,扩大海升现代矮密苹果集成技术示范园规模,同时推广果沼畜循环利用,聘请市县专业果树技术人员,定期开展技能培训、技术指导。在苗林产业上,充分发挥任村民生农民专业合作社、西李绿盛苗木专业合作社、镇土地流转服务中心等平台优势,以土地流转为切入点,鼓励兴办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扩大苗木基地建设,使全镇苗木繁育基地面积超过2700亩,中药材种植面积超过2000亩。在科技培训上,依托恒瑞康药业有限公司、宁州肉羊种羊场,引导农户熟练掌握中药材种植技术、中药材饮片加工技术,苗木嫁接技术,肉羊养殖技术,使美丽乡村示范村有强大的产业支撑。

二是扎实推动土地流转工作。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发展现代农业迫切呼唤土地规模经营。焦村镇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阶段,加速推动土地流转工作,鼓励农村土 地适度规模经营,是焦村镇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焦村镇要把土地流转当作一张名片、一块金字招牌,力争到2020年率先实现“三个50%”(即50%的耕地集中经营、50%的人口集中居住、50%的农民变成产业工人),推动焦村镇土地流转工作迈上新台阶,打开新局面。

三是全面推动农村合作经济发展。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是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依照加入自愿、退出自由、民主管理、盈余分红的原则,按照章程成立和登记注册,进行共同生产和经营活动的经济组织,是真正意义上“民办、民管、民受益”的经济组织,是适应农村改革和发展的一项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未来五年,焦村镇要以任村民生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依托,大力支持家庭农场及其他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带动广大农民积极参加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全面激发广大农民尤其是农村能人、专业大户创办和参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积极性,推动焦村镇合作经济不断壮大,为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做出了积极贡献。

四是积极创办龙头企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建办康盛工贸有限公司和恒瑞康医药有限公司2户龙头企业,按照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运转模式,引导群众种植中药材,实现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继续扩大海升现代苹果矮密集成技术示范园规模,带动全镇苹果产业走规模、高效的现代化发展道路。

五是加强废物回收利用。依托康盛工贸有限公司,积极 推行规模化畜禽养殖排泄物综合利用和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及废旧农膜回收再利用,提高田园废物综合利用效益,促进农业清洁化生产。

六是提升农民综合素质。以“扩大就业、引导创业、促进增收”为主题,开展农民转移就业技能、农业实用技能和农民创业技能培训,每年组织各类主题培训10期以上,不断提高农民劳动力素质。在注重传授文化知识和实用技能的同时,加强对农民的职业道德、法律法规、安全生产、食品安全、娱乐保健等教育和引导。以提高农民群众生态文明素养、形成农村生态文明新风尚为目标,加强生态文明知识普及教育,积极引导村民追求科学、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

(四)突出公共服务,打造服务完美村庄

统筹推进校舍建设、公共卫生所建设、幸福互助院建设、村文化室建设(农家书屋),配备各类文化健身器材,提升村庄通讯、电视、宽带网络配臵水平,实现通讯、广播电视、宽带网络全覆盖,促进村级社会事业均衡化发展。推进社会保障和救助广覆盖,积极落实好新农村合作医疗、养老保险等政策,在全镇探索推行居家养老服务和农村社区综合服务模式,加速构建公共服务体系。充分利用学校、广场等阵地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组建村级秧歌队,每年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4场次,营造浓厚的文化活动氛围。深入推进平安村庄建设,全面推广“十户”联防、联管、联调、联创模式,积极开展文明村、民主法制示范村创建,切实加强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有序引导农民合理诉求。

(五)突出民主管理,打造社会和美村庄

一是注重农民主体教育。引导村民逐步从“政府引导”向“农民自主管理”转变,并鼓励农民积极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及村规民约制定。

二是健全民主管理机制。积极推行“两议一监督”议事规则,健全党务村务公开、村民代表会议、重大事项票决等制度。

三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选优配强村级班子,增强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加强村干部培训,提高履职能力和水平。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增强法制观念,提高依法办事能力。

四是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全面深入开展“好媳妇”、“好婆婆”“道德标兵”、“十星级文明户”评选表彰活动,积极引导群众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取向,形成社会主义文明新风尚。

六、组织领导

焦村镇美丽乡村建设坚持“党委决策、政府引导、奖补激励、领导包抓、部门落实、群众主体”的工作思路,采取乡村联动、村社结合和“带两头抓重点”的工作方法,加强协调沟通,根据不同时期的工作任务,灵活机动地调整部署 领导、技术、项目、资金力量,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建设项目资金主要以整合农村各类项目建设资金、部门帮扶、群众筹资投劳三个主要渠道来筹措。

1、组长职责

对全村美丽乡村建设方针政策、工作思路、建设计划等重大事项作出决定,通盘决策全村美丽乡村建设工作;调配整合全村人力、物力、财力用于美丽乡村建设;每月召开一次领导小组会议,分析总结美丽乡村阶段创建工作,专题研究解决建设中项目整合、力量调配等影响建设进展的重大问题,安排部署全村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经常深入项目建设一线检查指导,促进建设进度和质量,确保建设任务的完成。

2、副组长职责

负责全村美丽乡村建设的组织协调及督查落实工作,落实领导小组会议做出的各项决定,及时研究解决美丽乡村建设中的项目资金短缺、项目整合等影响建设工作进展的具体问题,衔接相关部门按建设进度拨付资金,并经常深入项目建设一线检查指导,促进建设进度和质量,确保建设任务的完成。

3、组员职责

发挥各自优势,落实各类建设项目资金,负责实施各自负责的美丽乡村项目建设工作。凡是用于农村建设的各类项目资金原则上全部整合到重点村建设中来,按照“集中管理、分类申报、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记其功”的原则,优化项目资金配臵,确保新农村建设的项目资金投入,具体职责如下:

发改局 负责美丽乡村建设重点村各类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计划的上报、项目评审、审批和验收等管理工作;积极向省市争取以工代赈及其它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并负责项目的实施。

财政局 向省市积极争取“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资金,解决组道路的拓宽、硬化其它公益设施项目的建设资金。按补助标准解决建设补助资金,按建设进度及时拨付奖补资金,加强资金管理,及时完善各种报账手续,确保建设资金使用效果的最大化。

住建局 负责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的编制、评审,向省市积极争取危房改造项目,解决村内农户危旧房屋亮化改造建设资金,并负责农村危房改造项目的实施管理、验收,确保项目资金规范使用。

交通局 积极向省市争取农村道路建设项目,解决村庄道路建设资金,并负责项目的实施。

国土局 负责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土地的审批,并积极向省市争取土地复垦建设项目,并负责项目的实施。

环保局 争取乡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解决村内垃圾房、垃圾池、垃圾箱、垃圾车、环保公厕、污水处理等项目的建 设资金,并负责项目的实施。

农牧局 积极向省市争取农村清洁能源建设和圈舍改造项目,解决美丽乡村沼气池、太阳能等清洁能源项目建设资金,并和乡村共同负责项目的实施。

林业局 积极向省市争取绿化及其它建设项目,解决荒山造林和绿化树栽植项目建设资金;按绿化项目建设计划,统一集中采购落实树苗,指导乡村具体抓好项目的实施。

电力局 积极争取农村电网改造项目,实施输电线路改造项目。

教育局 负责向省市积极争取农村教育发展建设项目,解决村小学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资金,并负责项目的实施;根据村庄文化墙建设需求,安排绘画专业技术水平较高的教师义务绘制各重点村文化墙建设所需的图案。

科技局 积极争取科技培训资金,跟踪指导乡村做好实施农民科技培训工作,提高群众科技素养,致富能力。

七、项目报批

各示范村对房屋亮化、庭院改造、入户道路硬化等农户补助项目和村内主干道路硬化、活动广场、村庄绿化等村内公共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数量认真登记造册,结束后上报镇政府审核,镇政府对村上造册上报的项目数量及规模组织专人在10个工作日内进行深入核查初审,审核无误后上报县委县政府审批,对未经镇政府审批私自开工建设的村,镇政府一 律不予验收,由所在村自行解决建设资金。

八、建设项目资金使用及管理

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专项资金和“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资金实行县级报帐制,按建设进度进行预借,分季度及时拨付,在资金预拨时由领导小组办公室按建设进度提出资金预拨方案,报领导小组组长、副组长审定签字后进行拨付,待项目验收后,按照县财政部门报帐要求,持县美丽乡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核批准的项目规划、规划方案、项目预算、验收清单、工程发票、投资投劳花名册等相关资料到县财政局报帐,核销后资金由财政局直接支付到项目村或施工方帐户。个人捐助和部门帮建资金由镇政府出具资金收入收据,资金和实物(折价)应存在镇财政所开设的村级经费专户中,由镇美丽乡村建设领导小组安排使用,资金报帐由镇长签字审批。

九、建设要求

村上在项目建设实施工程中,要控制建设规模,严格按照审批的项目数和工程量及建设标准进行建设,不得随意扩大或减少工程量,随意提高或降低建设标准,保质保量完成建设任务。要本着突出特色,降低成本的原则严禁使用大理石等高档材料。庭院改造、房屋风貌改造要充分运用危旧房屋拆除的废旧木料;文化墙建设要从严控制,原则上以治脏、治乱,绿化、美化为主,遮挡性质的文化墙要采取栽植高杆 绿化树的办法来代替;在村庄绿化建设上,要就近利用村庄现有苗木,减少不必要采购成本。

十、验收考核

1、验收。创建任务完成后,由村上提出申请,乡镇先期组织验收,乡镇验收采取召开验收工作会议、听取汇报、逐户核查、实地丈量等方式逐项进行进行验收,验收过程中由农户和乡、村负责人逐户逐项签字确认,无自查自验相关材料及验收申请报告的原则上不予验收。验收中如发现项目建设存在一定的问题,村委会要按照验收会议的要求和意见进行整改,整改完成后再次申请进行验收。乡镇验收结束后,报请县美丽乡村建设领导小组验收。

2、考核。美丽乡村建设实行单独考核、单独奖励,总分计入村上经济工作综合考核总分值。考核采取专项检查、半年评比和年度任务年终考核相结合的办法进行,综合评定得分。考核内容主要为基础性工作(包括组织机构、规划设计、建设方案制定、宣传工作、档案资料建设)、示范村建设任务完成情况、公路沿线村庄环境卫生整治、长效管理机制的建立和管理制度落实情况;对帮建工作的考核主要考核帮建部门帮扶方案制定、示范户帮建任务落实情况、帮建建设项目资金落实情况。

十一、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镇政府成立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 工作领导小组,加强统筹协调,督促检查,各相关村要紧密结合自身实际,制订具体的规划方案和计划,健全相应的工作机构和力量,落实责任,加快推进。

(二)加强宣传引导。加大舆论宣传力度,积极倡导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激发农民群众参与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的积极性,鼓励和引导农民群众自助自愿投工投劳投资,建设美丽家园。各村结合自身实际,研究制定村民投工投劳补助机制,切实发挥好农民的主体作用。通过规划公示、项目共建等活动,引导工商企业、民营企业家、爱心人士等参与支持美丽乡村建设。

天津美丽乡村规划 篇7

1美丽乡村规划发展的背景

伴随着城乡理念的快速发展,城乡经济也进入了新常态,我国城镇化进程的速度也逐渐放缓,工作重心也从注重发展速度转移到注重品质上来。为了遵循国家“可持续发展”理念,改变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状态,这就需要政府对城乡发展做到统筹兼顾,科学合理地分配城乡资源,最大程度为城乡发展创造有利条件[2]。目前我国的村庄数量远远高于城市数量,农村建设在我国的社会发展中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做好乡村规划建设是实现城乡快速发展的重要前提。由于人才的缺乏,现阶段城乡缺乏科学合理的乡村、村镇规划作为参考,客观上导致村民浪费土地、乱建设、发展无序、环境卫生条件差。为了提高城乡规划的可实施性与实用性,规划管理部门要起到带头引领作用,改善广大农村村民的生产生活环境,提高村镇规划的覆盖率,为建设美丽乡村做出贡献。

2城乡统筹下的美丽乡村规划宗旨

(1)为了实现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建设美丽乡村一方面要统筹城乡的环境保护,另一方面也要统筹城乡的生态资源发展。在新时代的环境保护体系下,城乡规划人员要变被动为主动,从传统对自然环境的被动治理,转变为创新型发展方式,发展可再生能源。通过使用可再生能源,为乡村生态资源的保护打下牢固基础。同时,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改变乡村抗震、抗洪能力弱的现状[3];(2)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加快,乡村产业内部结构也在不断地进行自我调整和变化,研究人员对乡村规划建设的研究也逐渐深入,过去针对乡村发展问题,研究人员的工作重点通常只放在农业产量这单一方面。现如今研究人员更多从多元化角度来思考乡村经济的发展前景。例如乡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乡村农业发展的产业结构升级、农村土地责任制度改革等。乡村建设的总体目标也有了创新,实现民主管理、保护乡村环境。促进生产发展、提倡共同富裕成为了乡村发展的主题。

3城乡统筹下的美丽乡村规划设计方法

3.1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增加活动场所

加强美丽乡村建设,首先要建立完善的农村社区体系,为村民创建符合乡村规划的活动场所。目前我国农村仍然缺乏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村民的生活娱乐问题严重制约了乡镇的发展。在这种背景下,各村镇要建立村委会开会、办公的场所,大力宣传党和国家的“三农”政策,还可以为村民规划设计林间小公园或小广场、人们娱乐休闲的健身场,通过布置一些体育健身设施、搭建小舞台,让儿童玩耍打闹,老人打牌、下棋、唱戏[4]。另一方面,几个村庄之间可以通过协商,共同创办幼儿园、小学等教育设施,为村民提供便利。为了提高农村村民的生活质量,向城市生活靠拢,还应该完善环卫、网络、通信、天然气、排水、供水等基础设施。

3.2发展村镇产业,增加村民收入

根据农村经济的基本情况,各地可以自主种植特色农产品,由于大多数村镇还保有小农经济的习惯,可以发展我国传统的手工业,促进村镇产业布局更加合理化。具有旅游资源的村镇,可以将旅游业与农业相结合,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切实提高村民收入。要想加快乡村产业的发展进程,各乡村需要挖掘内部优势和潜力,发展小型兼并企业及大中型规模的联合企业,增强乡村农业的创造能力和生产能力,增加就业岗位、创造就业机会推动农村多层次就业率的提高。还可以用节约的原则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上,以解决土地的使用问题以及规划问题,为乡村的未来发展提供一定空间。

3.3农村风貌的与现代化的设计理念相结合

农村的田园自然风光是大自然给予村镇发展的最宝贵的财富,在美丽乡村的建设中,要充分发挥当地地形地貌的独特优势,因地制宜开班地方产业,在建筑风格与习俗方面要以当地的地方特色为主,将乡村美的主题发展到极致[5]。在生产与管理、乡村景观、交通组织、村落设计、民居的建筑布局、建筑材料等方面,要遵循现代化的乡村规划设计理念,一方面不能破坏乡村传统风貌,另一方面又要展现当地生活特色,并运用现代化理念加以改进创新,从而增强农村生活的生产效率,使农村生活变得舒适便利。

3.4优化农村生态环境,注重环境保护

优化生态环境是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保证,这就客观上要求对垃圾收集站、中转站,加强排放废水污水、公厕、居民区、乡村道路、田间等的进行合理设置、综合治理,最大程度上实现居民环境的改善。发展景观农业,打造河流沿线、公路沿线以及村庄主入口的绿色景观,从而提高居民区的绿化率,并将淳朴自然乡村特色展现的淋漓尽致,使村民的生活模式得到优化更新,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让村民生活在健康、环保的生态环境中。

3.5尊重村民的主体地位

在美丽乡村的规划设计中,一些人往往会忽视村民的真正需求和想法,认为乡村规划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工作,这就导致很多规划设计理念无法实现。在国外的乡村规划中,农民在村镇建设中占据主导地位,这对乡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例如韩国政府提倡的新村运动,通过确立村民在发展中的主体地位,有村民自行来开展新村运动,极大提高了建设的有效性。相比于国外,我国还是采用依靠外界力量来对现有的乡村规划进行研究,由于研究人员缺乏对乡村内部的认识和理解,导致乡村的发展规律被破坏。其结果是会出现生产环节无法实现、乡村规划建设的房屋买不起等现实问题,引发民怨沸腾。所以美丽乡村规划设计应该以农民的实际需求为前提,坚持从实际出发,将城乡统筹发展作为规划设计的发展目标。

3.6优先保护生态功能区

假如将村镇比作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态系统,田野、农作物、家畜、村民、水资源等共同构成一个彼此联系又不可分割的整体。其中能量与物质的传递是维持整个生态系统正常运转的必要条件。乡村中,水资源和土地是最基础的生态因子,是植被生长必不可少的养分,植物只有通过土壤和水的双重作用,才能获取太阳能,并通过食物链使得能量得以传递。所以,每个村庄中都有一些基于土地和水源的重要生态功能区,优先保护这些生态功能区,才能使美丽乡村规划设计得以实现。

4结语

统筹城乡发展背景下的美丽乡村规划设计,首先要对新农村的实际情况有一个清楚地认识,创新规划设计理念与方法,树立乡村建设决策先行的乡村规划。参与建设的各部门要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编制可操作性强、符合实际的美丽乡村规划,优化生态空间,实现生产空间可持续化,为合理高效的乡村发展建设格局打下基础,合理科学地推进美丽新农村建设。

摘要:随着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人们对生活质量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统筹城乡一体化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其旨在缩小城乡差距,提高乡村生活质量。建设美丽乡村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推动城乡发展,对乡村建设意义重大重大。本文主要从美丽乡村规划的背景出发,从生态环境、基础设施、村镇产业、农村风貌四方面来阐述美丽乡村规划设计的策略。

关键词:美丽乡村,统筹规划,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张孝德.中国乡村文明研究报告一一生态文明时代中国乡村文明的复兴与使命[J].经济研究参考,2013(22):3-25.

[2]陈秋红,于法稳.美丽乡村建设研究与实践进展综述[J].学习与实践,2014,6∶14.

[3]黄杉,武前波,潘聪林.国外乡村发展经验与浙江省[J].华中建筑2013,31(5):144-149.

[4]和沁.西部地区美丽乡村建设的实践模式与创新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3(9):187-190.

推动“率先发展” 建设美丽天津 篇8

建设坚强智能电网,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推进供电更安全。国网天津电力把确保不发生大面积停电事故作为首要任务,加强设备运行管理,保障了电网安全运行,截至目前,天津电网连续安全运行近6 000多天,经受了1 115.6万千瓦最高负荷的考验。在天津市最大电力负荷年均增长10.6%的情况下,天津电网未拉路限电。大力实施老旧城区低压设备改造,解决了困扰多年的“卡脖子”问题,让老百姓用上了舒心电、放心电。扎实做好电力迎峰度夏、度冬各项工作,落实各项电力平衡措施,确保天津市电力安全有序供应,近三年来,完成夏季达沃斯论坛等重大保电任务240余次。积极推动《天津市电力设施保护条例》立法,为天津市电网建设和安全运行创造良好条件。

推进环境更和谐。与天津大发展相适应,天津电网规模实现翻番,负荷水平和供电能力上了一个新台阶。预计“十二五”期间,天津市用电负荷和全社会用电量将实现年均8%的增长,电力缺口约450万千瓦(占整体30%);同时受一次能源短缺、煤炭消耗比例高(占能源消耗总量70%)影响,能源与环境矛盾突出。针对天津市能源输入型城市特点,加快“外电入津”进程,推动特高压工程尽早开工建设,从根本上保障天津市电力能源安全,服务我市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积极接纳太阳能、风能等分布式电源并网,促进我市新能源产业发展。推动天津地区分布式光伏发电并网项目,预计该项目年发电量将达到200万度、减少消耗标准煤700多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2 000吨左右。

推进电网更智能。建成世界上覆盖面积最大、功能最齐全的生态城智能电网综合示范工程,经一年多的成功运行,综合示范工程各项指标国际领先。结合智能电网发展趋势,深化生态城智能电网成果应用,做好新一代智能站规划建设,引领全国智能电网发展。在和平、河西22平方公里的核心区域建成配电网示范工程,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扩大配电网示范工程建设范围,实现三年规划97平方公里目标并逐步覆盖全市,推动天津配电网整体水平步入国际一流行列。建成充换电站7座、充电桩407个,其中海泰站是目前国内技术最先进、功能最齐全的充换电站,加快覆盖全市的电动汽车充换电服务网络建设,为我市电动汽车产业发展奠定基础。

全面深化优质服务,提高服务保障民生水平

优化服务模式。国网天津电力坚持服务大项目建设就是服务市委市政府工作大局的理念,不断创新服务方式,先后完成京沪高铁、地铁2、3号线等重点工程电力配套建设,保障了全市1 000多个大项目建设的电力需求。针对滨海新区大项目聚集、超常规发展的特点,推行领导领衔服务制,开辟项目建设“绿色通道”,深化“一口对外”“内转外不转”的新型营销服务模式,为新区营造了良好的投资发展环境。通过优化调整业务流程和权限设置,实现了用电业务全市异地受理。积极开展“人民群众用电满意工程”,通过开展“双走访”、建设“三个经理”、实施优质服务“六进”等活动,零距离服务客户个性化、差异化需求,严格兑现对社会、客户服务承诺的要求,全面构建快速协同服务响应机制,实现故障抢修“一张工单、一支队伍、现场问题一次解决”。

打造服务品牌。立足于服务保障和改善民生,连续8年实施“天津电力心连心工程”,累计推出涉及居民购电、社区服务、市容环境建设等94项举措,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天津电力服务品牌。进一步丰富服务的内容和形式,积极关注并快速响应客户用电需求,建立主动走访政府、大客户的常态服务机制。大力支持津秦铁路、富士康等重大项目建设,保证我市大项目建设快用电、用好电。扎实做好“20项民心工程”电力配套建设,积极服务保障性住房入住和老旧楼区改造。稳步实施居民阶梯电价,加快智能电表换装,确保“十二五”末全市所有居民用上智能表,满足居民节电需求。建成18个24小时售电营业厅和1 348个售电网点,蓟县等四个区县实现用电交费“村村设点”,基本满足了群众购电需求。累计投入4.59亿元实施转供电改造,解决了5.59万户居民用电难题。建成84个电气化镇、1 881个电气化村,在全国率先实现县县电气化目标。

履行社会责任。推进“同在一方热土,共建美好家园”活动,实施人性化服务,以有序、规范的工作环境、服务环境展示良好形象。积极开展“路灯光明行”活动,全市节能型光源使用率达99%以上,道路照明覆盖率达100%,提升了城市品位。建成天津电力科技博物馆,面向社会免费开放,建成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天津市科普教育基地和青少年校外活动基地。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进社区、进乡村、进企业、进校园,倡导公益环保,承担社会责任,展示员工良好形象。走进天津市儿童福利院,向孤残儿童献爱心;与贫困学生结成了一助一帮扶对子,解决当地部分农村孩子上不起学的问题。为电力客户和百姓提供“七心”优质服务,建设和谐用电社区,树立电力企业和社区合作共建的典范。

建设坚强高效党组织,提升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大力建设四好领导班子。以“政治素质好、经营业绩好、团结协作好、作风形象好”为基本内容,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提高各级领导班子的整体素质和领导能力。持续推进党员干部思想作风建设,把党的十八大精神作为党员干部学习教育的重点内容,组织全体领导干部进行轮训,推动党的十八大精神学习贯彻工作不断深入。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委理论中心组学习,深化中心组学习管理,深入学习天津市委、国家电网公司党组决策部署,组织“中国梦·国网情”等专题讨论,加强公司发展战略问题思考。丰富党员干部教育管理,建立党员干部常态教育机制,不断提升党员干部政治素养。建立健全领导干部联系点制度,搭建党员干部与员工交流反馈平台,促进各级领导干部准确掌握基层动态,问需于员工、问计于员工,广泛倾听员工意见,把解决员工困难、保障员工利益的事情做深、做细,将一线智慧转化为发展思路。通过加强四好领导班子建设,促进各级领导班子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和正确业绩观,抢抓天津大发展的历史机遇,加快推进电网发展方式转变和公司发展方式转变,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在事关公司发展和电网建设的关键环节取得重大突破,创造良好经营业绩。

持续推进党建工作创新。以学习型、创新型和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为内容,实施党员之家提升工程,发挥党员之家在党员教育、典型推动和形象展示中的作用;实施党支部素质提升工程,开展党支部书记轮训,组织党支部书记讲党课、党支部书记读党史活动,提升党支部上传下达水平和执行决策、调动党员、发动群众能力;实施“双培养”深化提升工程,培育党建创新典型,建设党员教育信息平台,加强国家电网天津电力心连心共产党员服务队和共产党员突击队建设,深化创先争优活动。创新党员教育管理方式方法,提高党员发展质量。实施党委工作机制提升工程,推进党委工作全面增强。健全并落实党组织和党员承诺践诺等长效机制,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健全完善党建工作考核评价、调查研究、责任追究等制度,有效落实公司党委各项决策部署。优化党内民主,完善党务公开,制订基层党组织标准作业指导书,推进政工管理系统深化应用。

努力建设和谐企业。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全面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形成30项具体落实措施,大力倡导勤俭节约办企业,减轻基层负担,减少活动开支,精减评比项目。严格清理规范各类庆典活动,加强会议计划申报管控,简化会议场景布置,严控并减少文件简报数量,优化工作流程,简化办事程序。把调查研究作为转变工作作风的切入点,实施班子成员“包题制”、专业部门“责任制”和基层单位“配合制”,开展“深潜”调研、“飞行”调研和“跟班式”驻点调研,保持调研工作的连续性,切实把情况摸清、把问题弄透、把原因找准,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基层和职工提出的意见建议,急事急办、特事特办,提出解决思路和办法。深化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完善“双路径、三保障”民主管理体系。把公司各项经营发展指标转化为各层面共同执行的刚性计划。加强职工文化活动阵地建设,建设“职工书屋”,打造文化精品,深化健康人生工程,深化“送温暖”活动,保障员工职业安全和身心健康。

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将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津考察重要讲话为契机,保持奋发有为的工作状态,全面提升服务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与水平,为我市早日建成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上一篇:署假作文下一篇:浅谈课堂教学改革中课堂教学评价的策略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