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感想(通用7篇)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乡村振兴,浙江怎么干?“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政府工作报告的这些让人眼睛一亮的论述,让此次参会的代表委员们心情激荡、期待满怀,他们在讨论、沟通、交流中,纷纷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言献策。
感悟:浙江有条件、也有责任做得更好
回头看,浙江乡村发展的成就令人瞩目。
反复翻阅政府工作报告,省政协委员、致公党丽水总支主委金爱武看到其中的几个数据,仍难掩激动与自豪:,消除5053个集体经济年收入低于10万元的薄弱村,2236个村庄完成景区化改造,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从2.14∶1缩小至2.05∶1……
“从千万工程,到美丽乡村建设,再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的发展早已不单单停留在经济范畴,而是包括生态、文化、社会治理等全方位变革。”在金爱武委员看来,在应对农村衰弱这一全球性问题上,浙江正在书写新时代答卷。
但对照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农村仍是短板,对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乡村仍有差距。
在脚踏实地调研、专心致志思索、反复琢磨撰写完成的两份提案中,金爱武委员犀利地指出:乡村空心化的问题在丽水、衢州的山区县市尤为明显,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留守人口老龄化,有村无人、有人无业、有业无利的问题都要解决。浙江有条件、也有责任做得更好。
不约而同,在政协另一个界别的讨论会场,浙江省政协委员、省农业厅副厅长陈利江,这位在“三农”领域深耕了近的“老农人”,也将目光聚焦到了农业。
“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就抓住新世纪初农业市场化国际化进程加快的机遇,审时度势地作出了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重大决策。这些年来,以高效生态农业为目标模式,坚定不移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们实现了从资源小省向农业强省的跃升。”陈利江委员说,当前农业生产面广量大,农户经营分散,从业人员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等问题不容忽视,“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争创乡村振兴示范区,意味着要将这些问题一一解决。”
实践:补足短板,挖掘“三农”发展潜力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的对立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乡村振兴道路上,短板就是潜力,差距也是机遇,补短板、减差距的过程,也是挖掘“三农”潜力和后劲的过程。
在浙江省人大代表、磐安县维新乡丁埠头村村委会主任潘志高向记者展示的照片里,他们的村庄,水泥路干净整洁,新楼房宽敞明亮,廊桥古色古香。一场雪后,银装素裹。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越往后看,这片山水显示出的价值和意义越大。”潘志高代表说,20,丁埠头村的农房外立面改造和美丽庭院建设中,始终都以“干净”为本色,通过垃圾分类、全村护水,让绿色生活方式成为内心自觉,这个并没有很大特色的村庄,也迎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先前引进的灵江源漂流项目,带动了就业和农家乐发展,去年村民人均收入增长到了1万余元。”
如果说,丁埠头村的发展突出的是乡村振兴战略中的“生态宜居”要求,长兴泗安镇围绕的便是“产业兴旺”要求。
“泗安全镇31个村、8万多人口,几乎80%都从事苗木行业,近年来受到市场冲击、盲目发展影响,亩产效益一路下滑。”浙江省人大代表、长兴县泗安绿萌苗木专业合作社党支部书记吴加平坚信,破而后立,必须通过转型升级,推动农业转向高质量发展,“这两年,我们设立了标准化培育流程,发展家庭园艺造型苗木,引进鲜切花基地,建立了电商平台,苗木行业逐步走向精品化,亩产重回1万元以上,还有不断增长的趋势,证明这条路走对了!”
跳出一个个具体的村庄范畴,观察其中共通之处,绿色发展之路、质量兴农之路、城乡融合发展之路等正在构建气象万千的乡村新画卷。而补短板、减差距的实践正在引发更多对乡村蓝图的期待。
期盼:未来的乡村让人住得下、留得住、过得好
为什么全球化、城市化发展到今天,乡村越发让人向往?有专家分析,这是因为乡村与城市同等重要且表现出独特的价值。
“看到‘乡村’两字,我的脑海中就会回忆起农忙时节,到田间捉蛐蛐、挖泥鳅的时光。今天,放眼浙江大地,春天田间盛开油菜花,夏天山里清凉可避暑,秋天可赏银杏红枫,冬天有雪景雾凇。”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水乡乌镇,浙江省政协委员、浙江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珂对此深有感触。
过去与现在交织,面向未来,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行动计划,又能给浙江乡村铺开怎样的蓝图?
王珂委员说:“因地制宜不是一句空话,乡村大发展需要规划来引领,乡村的竞争力和吸引力在哪里,定位就应该在哪里。未来的乡村,一定是能带给人幸福感的乡村。”
陈利江委员表示:“政府工作报告对农业‘两区’建设、农业科技创新、特色农业、品牌农业等的关注,进一步提振了我们的信心。下一步,浙江将继续秉持绿色生态导向,引导和推动更多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保持农村经济发展的旺盛活力。”
金爱武委员建议:“无论是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统筹推进农村文化建设和乡村治理’,还是‘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都离不开人的能动性。我们一方面通过积极培育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合作社等新型主体,让新型职业农民成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中坚力量,另一方面各地可结合实际,探索成立‘返乡就业创业中心’,提供信息、技术、培训等服务,让更多人找到合适的发展空间。”
“实现乡村振兴,我非常有信心!我们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坚强领导、科学决策,有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优势,有亿万农民的创造精神,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支撑,有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还有旺盛的市场需求。”潘志高代表相信,扎扎实实把乡村振兴战略向前推进,不久后,乡村必定会让人们住得下、留得住、过得好。
一、美国送教下乡运动的成功经验
“送教下乡”( Agricultural Extension) ,是对19世纪末20 世纪初盛行于美国的,将源自城镇的现代农业科技知识与农务技法普及广大乡村的各类活动的统称。送教下乡的两大主要形式是农民讲习会( Farmers’Institute) 与农业科技示范田( Demonstration Farm) ,其成功经验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 以农民为本的持续创新“孕育”出现代农民教育与培训体系
送教下乡运动发端于1863 年马萨诸塞州农务委员会在冬季农闲时节举办的农民讲习会。在当时的美国,城市政治、教育等各界机构与乡村农民之间虽有所交流,但并无系统沟通渠道。深入乡村开展集会讲座的农民讲习会活动堪称创新之举。此后数十年间,在各州农务委员会和农学院校的大力推动下,农民讲习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全美各地。农民讲习会的最大优长在于以农民为本,形式上适应农民生活习惯,内容上贴合农民务农需求。然而,用是否以农民为本作为核心标准加以衡量,这一送教下乡模式仍存在一些缺陷,比如,培训时间较短( 一般两到三天) ,效果不够显著; 施讲内容较为抽象,农民不易将所学充分应用于实践等等。有鉴于此,有美国送教下乡之父之称的希曼·纳普提出“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亲手实践方为最佳”的农业科技示范田思路,即租种普通农户农田,帮助农民用先进的理念与技法进行耕种和管理,吸引当地农民参观学习,使之亲身感受现代农业之成果,并以此为基地传播农业科技知识、培训农务技能。自1902 年起,希曼·纳普受联邦农业部委任在南部诸州专事示范田推广。从1906 年开始,这一新兴送教下乡形式又在全美范围推广。在上述两种送教下乡主要模式的推进过程中,以农民为本的创新实践接连不断: 学历教育与农务技能培养相结合的农学中学; 农学院校教学、科研、送教三位一体办学模式以及人才培养的应用主义转型、面向广大乡村少年儿童的农技俱乐部( 如养猪俱乐部、西红柿俱乐部等) ; 传授农家妇女烹饪、裁织、园艺、理财技能的家政讲习会与示范课。凡此种种,不胜枚举。正是在以农民为本的送教下乡运动持续创新过程中,美国的现代农民教育与培训体系才得以“脱胎而出”。
2. 社会各界的积极投入与联群通力是送教下乡运动得以兴起的有力保障
《美国农业教育发展史1785 - 1925》一书提出,送教下乡活动之所以能渐成运动之势,社会各界的积极投入与联群通力至关重要。在当时的美国,送教下乡的主干力量有联邦农业部、主管各州农业事务的农务委员会( 或称农务部) 、农学院校及农科实验站系统、农民组织等四大部分。以此为轴心,加之其他各界力量的全力支持,送教下乡运动才得以蓬勃兴起。在农民讲习会方面,从19世纪70 年代起,通过集会讲座,向在乡农民传播农业科技知识与农务技能的农民讲习会获得各界认可,各州政府均划拨专款加以资助。在农务委员会与农学院校及农科实验站系统的通力协作下,到1910 年,全美各州均建立了农民讲习会机制( 仅在1880 - 1890 十年间就有26 个州相继建立相关机制) ,并组建由农学院校教师、农科实验站工作人员、政府官员等多元主体组成的讲习师团队。在农业科技示范田方面,19 世纪后期,希曼·纳普的示范田模式就获得农业部的关注和认可。19 世纪末20 世纪初,美国南方遭遇象鼻虫之灾。农业部把握时机,任命希曼·纳普为农业科技推广专员,利用治灾款助其在南方各州进行示范田推广。待示范田模式在南方发展成熟后,农业部又与洛克菲勒基金会旗下的大众教育委员会联手将其在全国范围推广。在农业部,示范田推广活动的官方称谓是“协作型农民示范田工程”,这是因为希曼·纳普在南方的示范田建设得到各州各地上至州政府及农务委员会、中至农学院校和农科实验站以及工商、金融各界机构、下至村镇农民社团的鼎力支持,就连很多报业公司也全力以赴,为其印制数以万计的培训资料。正是在此基础上,希曼·纳普才在南方建立起送教下乡运动中最具创新精神的送教下乡办事员( 受雇于联邦农业部,负责特定区域的农民培训事务) 机制,并在全美推广。
3. 送教下乡活动的持久、深入、全面开展成为美国农民向新职业群体转型的“首堂启蒙课”
社会各界的联群通力以及相关机制的成功构建使得送教下乡活动在各州各地得以持久开展。很多农学院校的农民讲习会由最初一年两场发展到数十场。仅在1914 年,全美共举办讲习会8861场,参与农民300 万人。让尽可能多的农民受益一直是送教下乡工作者们的共同追求。为此,一些州的农民讲习会组织者一方面发动参会农民广泛宣传,另一方面将优秀务农农民( 农场主) 引入讲习师队伍; 为深入乡村开展工作,搭载送教下乡工作者和培训资料的讲习会马车、送教下乡专列( 在19 世纪兴起的铁路运输系统也积极投入送教下乡) 成为当时美国乡村的一大景观。农民讲习会与示范田的讲授内容十分全面,涵盖了农业科技知识、农业生产过程、农产品营销、农庄经营等诸多方面。除此之外,围绕乡村生活质量之改善,家政、公共卫生等相关领域内容也融入其中。与此同时,诸如谷物俱乐部、西红柿俱乐部、养猪俱乐部等一系列儿童农艺俱乐部活动也成为送教下乡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送教下乡运动堪称美国农民向新时代迈进的“首堂启蒙课”,广大农民对现代农业科技和农务技能的“向学之心”终得改观。送教下乡运动之前,“纸上务农( Book Farming) ”是广大乡村地区对现代农业科技知识鄙薄排斥的代名词。而经过各地送教下乡工作者的不懈努力,美国农民阶层的“向学之心”终得确立( 送教下乡工作的持久开展同时也使农学院校以及中学农学课程的学习者数量大幅增加) ; 通过送教下乡运动,农科知识、务农技法、农耕机械、农产品销售等一系列现代农业生产与经营的体系要素得以切实融入美国乡村农民的务农生涯之中; 全美各州蓬勃兴起的乡村儿童农技俱乐部唤起广大农家子弟的务农热情; 家政、公共卫生等领域的一系列送教举措则使乡村生活质量得到改善。
二、美国送教下乡运动成功经验的启示
1. 以“深入乡村、重塑农民”工程为农业现代化进程奠基
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事关农业现代化的成败。美国送教下乡运动带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是: 农民群体“转型升级”绝非一蹴而就,而是在持久、深入、全面的社会运动中实现的。在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养需从四个方面着眼: 推进在乡农民的群体进步; 培育农学院校学生成为新生代农民; 以农学教育激发农村青少年务农意愿; 提升农村生活质量。而这四大目标的实现都需要以脚踏实地、服务三农之精神在广大农村开展一场“深入乡村、重塑农民”社会工程。具体说,此工程之兴需从四方面推进: 其一,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组织开展未来农民培育主题大讨论,激发社会各界对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工作的参与热情,使“深入乡村、重塑农民”成为“新四化”建设的时代主题与社会共识。其二,教育部与农业部通力协作,一方面对全国范围内由农广校系统、农技推广系统、涉农职业院校等主体实施的各类“送教下乡”活动深入调研; 另一方面组织政府部门、教育及科研机构、涉农企业等多元主体共同探索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路径,为“深入乡村、重塑农民”工程构建大战略,绘制路线图。其三,教育部与农业联手促兴“深入乡村、重塑农民”工程,将正在进行的“送教下乡”活动做大做强,将典型模式加以推广; 推出一系列以“深入乡村、重塑农民”为主题的大型创新项目,如动员高等农业院校学生下乡实践,探索职业农民培养创新模式。其四,相关政府部门应以此为契机切实增强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工作中“送教下乡”的广度与力度。而所有项目主体也应积极探索建立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常态化、长效化机制。
2. 以不拘一格、全面创新为要旨开展“深入乡村、重塑农民”工程
以农民为本的持续创新是美国送教下乡运动的最主要成功经验。我国“重塑农民”工程的多样性与复杂性远超于此,因此,更需解放思想,打破常规,以紧密贴合农民现实需求、充分考虑未来农业产业技能诉求为宗旨,全面创新。具体说来,围绕培育新型农民,各领域所需创新举措有很多。在制定和实行在乡农民涉农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财政资助政策方面,国家财政对学生的资助一直局限于无固定收入人员。农民“学生”虽然有一定生产收入,但总体仍属社会弱势群体,所接受的中等职业教育应定位为补偿性的高中阶段教育,有关行政部门应依此推行农民“学生”的国家专项财政资助政策; 在农业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将农业高校毕业生培养成为新型职业农民需要办学及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系列创新,例如,建构以未来农业产业应用型综合技能为核心的新型课程体系,实行深入乡村、寓学于农的学徒制人才培养路径,在学业考核评价体系中融入农务实践元素等等;在农业产业高技能人才培养、评价、激励机制方面,我国制造业等行业领域的高技能人才培养、评价、激励机制已渐趋成熟。技能大师工作室、受邀与国家领导人同赴北戴河疗养等是国家层面给予高技能人才的极高礼遇。相关机制可在农业产业高技能人才培养领域“复制”。总而言之,以农民为本的持续创新堪称“深入乡村、重塑农民”工程有效推进的原动力所在。
3.“深入乡村、重塑农民”工程的最重要“成果”当属现代农民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
在美国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中,送教下乡运动的最重要贡献当属“孕育”现代农民培育体系。我国“深入乡村、重塑农民”工程的最重要成果也应是与未来农业现代化进程和农业产业发展需求相匹配的现代农民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21 世纪以来,我国农民职业教育与培训领域的创新举措可谓层出不穷: 在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倡导下,发展成熟的浙江省农业科技特派员制度把学校办到农户门口,把课堂设在田间地头的河北省“送教下乡”农村中职教育办学模式改革; 凡此种种,不胜枚举。“深入乡村、重塑农民”工程之兴就是要以农民为本,做到“实际、实用、实效”为唯一衡量标准,将那些能够切实提升务农农民、农学院校学生应用型综合技能的创新举措做大做强,并将其成功经验加以推广,在全国范围内促兴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创先争优”风潮。在此过程中,包括教育、农业等相关行政部门、涉农职业院校、农业科技推广系统、职业教育研究机构在内的多元主体应通力协作,在“重塑农民”工程成功经验和既有成果基础上着手建构新型现代农民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与此同时,全国人大与国务院应正式启动酝酿已久的《农民职业教育法》立法程序,争取早日出台,为现代农民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奠定制度之基。
摘要: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是伴随我国农业现代化全过程的长期而艰巨的战略任务。历时数十年的送教下乡运动堪称美国农民向新型职业群体转型升级、农业现代化进程顺利前行的成功基石,其发展进程中的诸多成功经验颇有启示意义。我国应以此为鉴,全力振兴“深入乡村、重塑农民”工程,为农业现代化全面迈进夯实根基。
2、寻梦田园风光,情醉油菜花海。
3、生态发展虾稻共育亩亩万丈情,公益服务志愿同行人人一枝花。
4、登录万丈湖,下载田园美
5、黄湖畔油菜展风采,万丈情虾稻添助力。
6、乐业安居何处?笑看万丈人家。
7、浓情万丈湖,乡邀天下客。
8、和谐和美万丈湖,宜居宜业新家园。
9、兴生态农业,舞万丈春风。
10、创宜居宜业新农村,建生态文明万丈湖。
★ 美丽乡村标语
★ 美丽乡村文化宣传标语
★ 乡村振兴 脱贫攻坚标语
★ 建设美丽乡村的宣传标语条幅
★ 乡村一角-
★ 喜欢乡村
★ 乡村工作汇报
★ 标语大全
★ 标语
10月27日上午,GC党XX市XX区第十次代表大会隆重开幕。大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团结带领全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引领主城繁荣、示范乡村振兴,为建设更高质量的现代新车城接续奋斗。作为全区最大的农村乡镇,XX镇区位优势、交通优势、生态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奠定了我镇在全区乡村振兴战略中大有作为,也必然大有可为,必将在全区示范乡村振兴中勇于潮头、率先发力。
一、抓好“一线两点”,强化方向引领
紧扣主线,在规划布局和发展理念上发力,让思路清起来。在统筹全镇区位优势、交通优势、生态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的基础上,合理布局XX个村(社区)的产业分布,形成各有特色,又功能互补的产业集群。要以更加开放的理念、更超前的思路、更有魄力的勇气编制我镇乡村振兴规划,既要找准实际,更要敢于超前,一以贯之、持之以恒按规划走,不折不扣抓落实,坚决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强化规划的约束力,蓝图绘就,就要浓墨重彩,就要思路清晰;要始终把牢方向,决不能半途而废,坚决把乡村振兴战略落实到群众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
二、实施“三乡工程”,筑牢发展底盘
紧扣“三乡”工程,做足引育留用文章,让人气旺起来。乡村振兴最缺的是资本,最渴望的是人才。没有市场资本投入的工程,是没有根基的空中楼阁,是造血功能薄弱的贫血症,资本投入是乡村振兴战略成效好坏的关键。要把招商引资工作和乡村振兴衔接起来,让更多的资本汇聚乡村振兴这个主战场,以资本撬动建设,让乡村振兴建设动力不竭。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一切事业的发展归根到底都要靠人,一切宏伟目标的实现归根到底要有人执行。要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基层干部队伍,让更多的人才融入乡村振兴这个大熔炉,凝聚起更多高学历、高水平、接地气的基层执政者,以实绩论英雄,以实绩造英雄为,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活力、动力。要鼓励更多的有志青年、创业者回乡发展,充分发挥头雁效应,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同时要为创业者提供更优的条件、更好的服务,营造一心一意谋发展的优质环境,确保能人返的了乡、留得住家。
三、推进“三业融合”,夯实产业基础
紧扣文、旅、农三业融合发展,统筹文化、旅游与农业协同发展,让经济火起来。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振兴要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牧业产业化、品牌化,并同发展文化旅游、乡村旅游结合起来,增加农牧民收入。单一的刀耕火种已经不能撑起乡村振兴这盘大旗,XX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要在挖掘古镇文化、码头文化、会馆文化做足文章,擦亮发展底色。同时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利用XX秀美的山水和良好的旅游产业基础,再加干劲,再出新招,形成大而优的文旅产业集群,带动农业向市场化、精细化、品牌化发展,最终实现人在画中游、低头看得见乡愁、抬头记得起家乡的诗意农村。
四、坚持“铺天盖地”,深化设施建设
费县果业管理局关于乡村振兴工作的调研报告根据县农工办“关于开展乡村振兴调研的通知”要求,县果业局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村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战略部署,立足全县果业工作实际,扎实开展了基层果业调研工作,对全县果业生产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汇总,进一步明确了8 2018 年及未来三年全县果业工作目标和主攻方向,现将具体情况报告如下。一、果业工作成效截至目前,全县果茶总面积达 5 75 万亩、果品年产量达 1 3.61 亿公斤、年产值达 11.5亿元。其中核桃 5 25 万亩、板栗 0 20 万亩,山楂、桃、梨、苹果 果等水果 0 30 万亩。全县形成了“三大果树优势产业带、十大优质果茶基地”生产格局,即以北部砂石山区为主的板栗产业带、南部青石山区为主的核桃产业带、中部山楂、桃、梨等为主的水果产业带,以核桃、板栗、梨、桃、山楂、葡萄、樱桃、苹果、大枣等为主的优质果品基地,逐步加大桃、葡萄等保护地栽培面积,提升果品产业在精准扶贫中的贡献率。全县成立 0 290 余家果业合作组织,注册了 0 40 多个果品商标,其中,“费县山楂”、“蒙山板栗”、“费县 脆枣”为地理标志商标,“芍药山核桃”获农业部农产品地理登记保护。核桃、大枣、茶叶取得有机认证;苹果、大樱桃、山楂、葡
萄、大枣、草莓获绿色果品认证。费县山楂、马庄镇核桃先后被农业部命名为“全国名特新优”农产品称号。费县先后被命名为
“中国板栗之乡”、“中国绿色生态山楂之乡”、“中国核桃之乡”、“全国核桃产业十强县”、“中国优质梨基地县”、“国家梨产业技术体系示范县”等荣誉称号。二、存在问题规模化发展程度不高。在果品基地建设方面,由于土地流转困难,农户土地分散,绝大部分还是零星栽植,造成种植难连片,到处都是“ 插花园”,形不成规模效益。基地基础设施建设不配套。我县还有部分乡镇尽管果园面积很大,但是由于果园基地水、电、路、渠基础设施不配套,抗拒自然灾害能力低,发挥不了示范推广、宣传带动作用,造成发展后劲不足。品牌创建意识淡薄、品牌效益不明显。一些企业和部门,对品牌建设的重大意义认识不足,投入不够,还未形成抓品牌建设的强烈愿望和紧迫意识。知名品牌少,产品规模小、市场分散,难以形成培育品牌的合力。另外,由于果业生产标准化程度不高,造成产品质量不高,且果品基地“三品”认证面积较小,商标注册、管理、品牌使用方,面还不太规范,品牌效益不明显。合作组织发挥作用不明显。目前,全县共有各类果品专业合作组织 0 290 余家,但是真正发挥作用的不多,部分合作组织制度不健全,管理不规范,服务功能不强,社员与合作社之间缺乏凝聚力,管理跟不上,产品规模小、市场分散,难以发挥合作社的作用。产业化发
展后劲不足。全县果品销售信息渠道不够畅通,缺乏大型果品交易市场;果品加工企业不多,且规模小、实力弱,难以为果品基地品牌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产品贮藏加工能力差,效益不尽理想,总体上处于“卖原料”阶段。三、工作建议支持和引导土地流转工作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土地“三权分置 ”和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要改变传统的小农生产意识,采取转包、转让、租赁、互换、或以土地经营权入股、合作经营、集体转包经营等形式依法合理流转土地。推动果品生产向“北部蒙山前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南部田园综合体示范园区”内的大户、企业、专业合作组织转移,加快果品生产种植规模化、品种区域化、经营产业化步伐。强力推进“北部蒙山前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南部田园综合体示范园区”建设 1 1、加强两大示范园区内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水、电、路综合配套,改善道路交通状况和水利设施建设,确保农用物资、果品进得来、出的去,确保果 园旱能灌、涝能排,增强基地发展后劲。2 2、加大新品种引进、新技术推广力度。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因地制宜引进适合本地发展的新优品种,建设一批良种试验示范基地,优化种植结构;推广壁蜂授粉、桃树主干形修剪、秸秆生物腐熟、肥水一体化管理等新技术。3 3、加强果茶增量、提质增效工作。结合费县现代农业三年攻坚行动部署要求,因地制宜扩大“南部田园综合体示范园区”朱田镇、梁邱镇茶叶种植面积;通过实
施嫁接改良、树形改造、密植园间伐、肥水一体化管理、生物综合防治等综合配套措施,对“北部蒙山前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内南张庄乡、薛庄镇、胡阳镇 的山楂、梨、桃等老劣园区实施降本提质增效工程。4 4、推进两大示范园区果业与乡村旅游业深度融合。深度挖掘北部大田庄乡、南张庄乡、薛庄镇、南部朱田镇、梁邱镇、新庄镇、马庄镇生态果业资源,拓展果业多种功能,构建集经济、生态、景观和旅游功能于一体休闲观光果业。形成“一村一品、一户一园、一园一景”的特色;精心组织果品主题节庆文化活动,拓展生态观光果业发展渠道。((三))加强品牌创建工作按照“品牌高端化”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产业的开放程度,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目标,打造一批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知名品牌;加强对现有知名品牌维护 和宣传工作。强力抓好果品质量安全工作组织开展果品安全生产技术培训。指导果农在生产中大力推广应用太阳能灭虫灯、粘虫板等病虫害生物防治措施,果园推广生草覆草、增施有机肥等培肥地力措施,最大限度减少农药和化肥使用量。积极培育多元化产业融合主体积极引导组建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果品专业合作组织,及时跟进技术培训和指导,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坚持集约发展,通过机制创新,实现果业种植从小规模分散经营向新型经营主体适度规模经营的动能转换创新服务推广模式,培育果业发展新业态县果业局积极打造“互联网+ + 果业”服务三农新
模式,建成“费县 智慧果业云平台”,建立 3 13 个果业微信群,果农参与总人数达 0 800 余人。上传工作动态、农事提醒等信息 息 0 560 条、专家讲座 0 60 期,为涉农企业、新型经营主体提息 供包括政策、技术、人才、市场等信息 0 1000 余次。开通费县果业局微信公众号,发布信息 0 400 余条。下一步重点做好丰富栏目种类、提高上传信息文稿数量和质量,增强技术栏目的新颖性、实用性、可操作性,进一步彰显互联网在果业服务方面的巨大作用。四、0 2020 年全县果业工作思路、任务目标及工作重点 工作思路 1 1、坚持科学定位。因地制宜制定发展规划,优化业产业结构,巩固提升现有产业,辐射带动适宜区域,打造一批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产业基地和优势产区。2 2、坚持市场导向。尊重市场规律,培育合格市场主体,完善产前、产中、产后链条;实施品牌战略,培育知名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3 3、坚持科技兴果。推广应用新技术,引进培育新品种,创新发展模式,提升管理水平,实现产业提质增效。4 4、坚持龙头带动。扶植发展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和骨干龙头企业,培育产业链核心环节,加快产业化进程。5 5、坚持生态高效。用好生态补偿政策,推 行绿色生产,推动生态林果产业持续良性发展。任务目标围绕全县现代农业三年攻坚行动部署要求,结合“北部蒙山前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南部田园综合体示范园区”两大示范园区建设规划,到 0 2020 年,全县新发展果茶面积 1.5
万亩,引进新优品种 5 15 个、建设观光采摘园 0 40 个、标准示范园 5 15 个、实施低产园改造 0 3000 亩、完成果品“三品认证”认证 6 6 个、注册商标 8 18 个、举办各类现场果树技术培训班不少 0 120 期、网络视频授课指导不少于 0 180 期。重点工作 1 1、果园新发展工作。帮助相关乡镇制定果园发展规划,发挥业务优势,开展服务指导工作。到 0 2020 年发展桃、山楂、梨、茶 苹果、茶叶等果茶 5 1.5 万亩。2 2、果树新品种引进和新技术种 推广工作。引进果树新优品种 5 15 个;推广果园生草覆草、化学疏花蔬果、主干型修剪、壁蜂授粉、生物综合防治等 10项新技术,累计推广应用面积不少于 0 30 万亩。3 3、观光果业县 采摘园及标准示范园建设工作。立足区域优势,在全县 13个乡镇建设大樱桃、山楂、葡萄、桃、火龙果等果品观光采摘园 0 40 个;规范提升标准示范园 5 15 个;参与组织节会 12次。4 4、低产园改造工作。完成水果低产园改造 0 3000 亩;同时,加强改良后管理工作,确保完成改造任务。5 5、“三品一标 ”认证注册工作。积极引导合作社、果品企业等新型果业经营主体完成果品“三品认证”认证 6 6 个、注册商标 8 18 个。6 6、果业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工作。积极引导广大果农及果品龙头企业建设合作组织和家庭农场,同时,通过开展技术培训指导,进一步提升新旧合作组织服务功能,切实发挥应有作用。到 0 2020 年底,建设提升果品专业合作社 0 80 个、家庭农场 0 20 个。全县果品专业合作社达到 0 300 个、家庭农场达
到 到 0 360 家。7 7、新型农民技术培训工作。计划通过聘请省内外权威专家授课、会同县农广校、妇联等部门联合组织培训、局专家组会同乡镇站开展培训、网络视 频培训等多种形式开展果树技术培训工作。三年举办各类现场技术培训班 120 期,网络视频培训 0 180 期,培训果农不少于 5 1.5、万人次。五、2018年果业工作目标及重点项目((一))工作目标 8 2018 年,全县计划新发展果茶面积 0 4500 亩;打造提升果品观光采摘园 15 个、完成标准示范园建设 5 5 个;组织举办各类果品节会 4 4 期;实施水果低产园改造 0 1000 亩;引进新品种 5 5 个、推广新技术 6 6项;实现绿色果品认证 2 2 个、注册商标 7 7 个;规范提升果品专业合作社 0 20 个、家庭农场 0 10 个;完成现场技术培训 50训 期、视频网络培训 0 40 期;完成县政府安排的其他工作。重点项目 1 1、国家梨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一是组织举办技术培训班不少于 6 6 次,培训人数不少于 0 300 人次。二是按时完成泰安试验站布置得各项调研工作;加强示范园区标准化建设、新建示范园不少于 0 400 亩。三是提供生产信息及防灾减灾等方面措施。四是开展园区数据调查等工作。2 2、国家葡萄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一是组织举办技术培训班不少于 于 4 4 次,培训人数不少于 0 200 人次。二是按时完成葡萄体系工作站布置得各项调研工作;加强示范园区标准化建设、新建示范园不少于 0 300 亩。三是提供生产信息及防灾减灾等方面措施。四是开展园区数据调查等工 作。3 3、生态茶园建--防
--控关键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项目。一是探讨茶、林、果、草间作种植模式,研究畜、沼、茶等生态模式对茶树生长及茶叶品质的影响,筛选出适合的模式、间作树种、草种及关键配套技术,茶叶鲜叶氨基酸含量提升 10% 以上,制定我市生态茶园技术操作规程。二是研究主要病虫害及其天敌发生规律,明确主要天敌控制害虫潜能,研究主要害虫适用农药及其生物防治技术,筛选出对主要害虫高效、对主要天敌类群相对安全的低毒、低残留的农药;研究茶园诱虫灯“诱杀”、色板害虫“诱集”、性信息素
“诱扰”技术,制定我县生态茶园茶树害虫诱 控技术规程,茶园用药减少 80% 以上。
三是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配套技术研究,通过茶树肥料利用规律的研究,开展作物秸秆、有机肥一次施用、肥水一体化等技术的研究与示范,集成有机肥减量施用技术标准,促进茶树健壮,化肥减量 60% 以上。4 4、费县茶标准示范园建设项目。在项目区建立标准化生产基地 200 亩,推广肥水一体化技术、病虫害绿色综合防治技术、推广茶园生草覆草技术。项目实施 施 3 3 年后,标准化基地基本建成,茶园鲜茶叶亩产量达到 100斤以上,亩创造经济效益
0 1500 元以上,总体经济效益达 30万元,带动周边面积 0 500 亩--0 1000 亩,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5 5、费县智慧果业云平台建设项目。一是建设提升费县智慧农业云平台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费县专家果农信息资源库、费县果业信息发布平台、果业科技推广直播交
一、美丽乡村建设取得成效
近年来,镇根据山东省生态文明乡村(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在基础设施建设、村容环境整治、产业发展、农村公共服务等方面展开了一系列的建设活动,部分村庄已达到基础设施配套齐全,村容环境整洁有序,产业发展带动良好,农村公共服务完善等标准。目前,全镇共创建示范村个,达标村个
(一)基础设施建设。村庄道路布局科学合理,道路质量符合相关标准,主干道硬化率达100%,次干道及宅间道采用多种形式硬化,村内主干道道路标识清晰,有必要的排水沟,道路设施齐全;建设三个自来水厂,全镇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每个村庄建有符合要求的排水设施并正常运行,村庄无污水乱排现象;所有村庄主干道和公共场所路灯安装率达100 %,次干道和宅间道按照需要设置路灯,满足照明要求。
(二)村容环境。村庄房屋建设具有整体特色风格,房屋布局科学合理,外墙整洁美观,热水器、空调等设施安装规范,无危房和影响景观的棚舍、残破或倒塌的墙体,无乱搭乱建现象;所有村庄内干净整洁,宣传栏、广告牌等整洁有序,无乱贴乱画现象,生产生活用品集中有序存放,无安全隐患。无露天焚烧垃圾和秸秆现象。村民家庭卫生整洁,村民卫生习惯良好,自觉维护村庄环境,无乱倒填埋生活垃圾现象;所有村庄按标准配备垃圾箱、运输车辆和保洁队伍,村庄干净卫生、无垃圾死角,垃圾分类收集与存放。所有村庄建立了村庄环境卫生长效机制。村庄无土堆、粪堆、柴草堆等情况。划定畜禽养殖区域,人畜分离,无畜禽乱跑现象。有污水处理设施,并运行正常;林草覆盖率达到30 %,村庄街道、河道两侧及农宅之间适宜绿化的已全部绿化,村庄建有一定面积的公共绿地,村庄内庭院合理绿化美化;户用卫生厕所覆盖率达100 %,实行粪便无害化处理,符合GB 7959国家标准要求,并建立长效机制。
(三)产业发展。部分村庄有主导产业,特色突出,并形成一定规模,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有稳定的收入来源,能够满足开展村务活动和保障公共服务的需要;大部分村庄有种养大户或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且运行良好;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提高产品附加值。引导企业进入工业园区,防止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企业向农村转移;依托乡村资源,加快发展各类服务业。
(四)农村公共服务。农村卫生室建筑面积不小于80 m2,设有诊断室、治疗室、公共卫生室、观察室、值班室和药房;设备符合山东省村卫生室基本设备配置标准要求;从事预防、保健和医疗服务的村卫生室人员取得相应执业资格,并遵守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医疗机构从业人员行为规范;遵守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制定的村卫生室有关规章制度;村民普遍享受公共卫生服务;村庄设有综合性文体服务中心,面积不低于200 m2,基本功能空间包括图书报刊阅览室(农家书屋)、公共电子阅览室、文体活动室、综合展览室;文体公共活动广场,面积不低于500 m2,并有灯光、有源音箱、球类设施、健身器材等配套设施设备;建有公共阅报栏、村级广播系统等;建有便民服务机构;代办农业服务、社会事业服务、劳动保障、救助服务、法律援助、资源交易等服务。村庄有客运站点。建有完善的商业服务网点,设有服务设施,能提供多项或综合服务。
(五)乡风文明。有村规民约;每年开展政策宣讲活动;建有规范的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禁毒禁赌会等群众组织,村内无封建迷信、婚丧大操大办的现象;有公共墓地或灵堂,无乱埋乱葬等现象;定期开展爱国主义、集体观念、道德、法治、诚信等教育活动。每年开展读书学习活动、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评选表彰活动。每年定期宣传和普及农村绿色环保意识、质量安全意识,无铺张浪费现象;定期有计划地组织开展科普知识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卫生健康知识、计划生育和防灾减灾、避险自救技能宣传活动;开展文明信用户、星级文明户等创建活动;利用重要纪念活动和传统节日开展特色健康民俗活动。部分村庄建有相对固定的文体队伍,定期开展文体活动。定期开展党员远程教育活动。通过宣传栏、阅报栏、公开栏、文化墙、文化大院、乡村大舞台、农家书屋、乡情村史陈列室等形式,丰富精神文明建设内容。
二、美丽乡村建设面临的困难与问题
铺集镇美丽乡村建设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农村生态、生产、生活环境等有了显著的改善,但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还面临着不少困难与差距。
(一)资金整合不到位。美丽乡村建设资金不能单靠政府的投入,而应多方筹措统筹投入,但在实际操作中社会融资困难。由于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的制约,很多美丽乡村还处在边远地区,无法通过“公司+农户”的方式引进社会资金 的注入、企业投资都要考虑成本和效益回报,帮扶、捐赠、捐建以及其他社会投入资金量非常有限。
(二)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推进机制尚待加强。在美丽乡村建设重点村,有一部分村民对美丽乡村建设的政策知之较少;一些村民理事会流于形式,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一些村庄建设规划设计图纸不完善,致使美丽乡村建设在实际工作中利用率不高。
(三)美丽乡村建设宣传不到位。目前,美丽乡村村庄无相关知识宣传、没有村庄建设规划展示图、没有村庄整治和建设项目安排表等,村民缺乏参与和监督美丽乡村建设的平台,周边村民等难以从示范村建设中进行学习和借鉴,示范作用难以真正地体现。
三、美丽乡村建设的意见与建议
为进一步又好又快地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我们必须坚定信心不动摇,加大力度不松劲,找准短板补不足,强化保障不弱化,确保2020年,个村全部达标。
(一)进一步加大推进力度,全面完成美丽乡村建设工作。2018年确定建设12个达标村、1个美丽乡村的目标任务,这是一个量化的刚性任务,必须不折不扣地完成。为推进美丽乡村的建设,将加强监督和指导。镇工作组要定期前往重点村建设现场,狠抓村庄建设规划的编制、村庄环境整治和项目建设进度,帮助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确保本区域的美丽乡村建设不拖后腿。要实行重点村建设责任到人,抓好工作的落实。
(二)深入发动群众,激发广大农民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活力。一是要加大政策宣传力度。要成立工作组,深入到美丽乡村建设村庄,宣传党和政府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政策,了解村民对于村庄整治的所思所想,重点是取得广大村民的支持和参与。二是要以民为主推进村庄整治和建设。村庄整治和建设的方案、规划、项目及资金安排要与村民协商并上墙公布,整治和建设效果要第一时间接受群众评议。三是要注重工作方式方法。要建立农民按规划建房、改造房屋的激励机制,鼓励村民自发开展村庄整治特别是住房及房前屋后的整治,对按规划建房或改造房屋的进行上门验收,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
陕西省委书记 胡和平
原标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加快追赶超越步伐
党的十九大作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部署,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作出的战略性抉择,为我们推动新时代农业农村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总书记对陕西提出的“扎实推进特色现代农业建设”重要指示,提高政治站位,深化思想认识,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下气力推动“三农”工作取得新成效,为新时代陕西追赶超越奠定坚实基础。
深刻认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逻辑必然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们党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总结“三农”工作规律,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局出发确定的重大历史任务。我们要深刻认识、充分理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深邃的理论逻辑。马克思指出,超过劳动者个人需要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是一切社会的基础,消灭城乡差别和工农差别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就“三农”工作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特别是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确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调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与我们党长期以来对“三农”工作的认识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集中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新的历史时期城乡关系变迁一般规律的深刻把握,表明了我们党对农业农村发展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境界。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深厚的历史逻辑。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农民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推动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追根溯源可以看出,乡村振兴战略既汲取了中华民族数千年农耕文明的丰厚养分,又总结了我国百年来乡村建设的不懈探索,更立足于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农业农村工作的伟大实践,对我们实现强农兴农梦想、实现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坚实的实践逻辑。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决定着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质量。尽管这些年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有了长足进步,但基础差、底子薄、发展滞后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党中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根植于我国大地,直指农业农村发展中的不足和问题,必将加快补齐“三农”短板、夯实“三农”基础,为确保“三农”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征程中不掉队提供坚实支撑。
统筹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产业兴旺是重点,生态宜居是关键,乡风文明是保障,治理有效是基础,生活富裕是根本,五者统一于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我们要统筹谋划、科学推进,持之以恒做好各项工作,努力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围绕产业兴旺,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就意味着农业发展从过去单纯追求产量向追求质量、从粗放型经营向精细型经营、从不可持续发展向可持续发展、从低端供给向高端供给的重大转变。要坚持质量兴农,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好特色牌、走好融合路、下好先手棋。打好特色牌,就是大力发展现代特色农业,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实施农产品品牌塑造行动,特别在果业、畜牧业、设施蔬菜上做好文章;走好融合路,就是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壮大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集群,特别要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建设,做强乡村旅游品牌,努力实现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下好先手棋,用好高校、科研院所技术优势,加强重点品种良种培育等科技攻关和农技推广,让科技成为提高农业发展质量的主引擎。
聚焦生态宜居,搞好农村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在生产方面,坚持绿色发展,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技术应用试点,推进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在生活方面,深入开展美丽宜居示范村创建,严格村庄规划建设许可管理,推广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机制,推进“厕所革命”。同时,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加快“四好农村路”“气化农村”建设,发展集中供水,推进电网改造升级,加快实现所有行政村光纤全覆盖。在生态方面,鼓励农民在房前屋后种树植绿,加强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形成自我循环的乡村自然生态系统。
紧扣乡风文明,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梁家河等红色文化教育基地作用,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深入挖掘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育挖掘乡土文化人才,更好地发挥乡土文化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的作用。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以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为抓手,充分发挥乡村舞台、文化广场、农家书屋等作用,广泛开展充满浓郁乡村特色、农民乐于参与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充分发挥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等作用,坚决遏制大操大办、天价彩礼、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引导农民大力弘扬时代新风,自觉抵制封建迷信等腐朽落后文化侵蚀。
着眼治理有效,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深化“评星晋级、追赶超越”等活动,壮大基层干部、基层党务工作者队伍,选强配优村“两委”班子,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更好地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等方面的战斗堡垒作用。推进村务公开,坚持“村里的事村民商量着办”,创新村民自治的有效实现形式,完善村民代表会议制度,规范村级组织议事决策程序,健全村务监督委员会,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基层协商格局。完善便民服务体系,加快县乡村三级便民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服务方式,大力推行代办协办帮办制度,解决好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
推进乡村法治建设,加强农村法治宣传教育和法律服务,推广“群众说事、法官说法”经验,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引导农民依法表达诉求、解决纠纷、维护权益,营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
突出生活富裕,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紧紧抓住增收这个重点,进一步提升农村公共服务保障水平,努力让农民群众日子越过越好、越过越红火。以鼓励创业促增收,认真落实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培训五年行动计划,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促进家庭工场、手工作坊、乡村车间发展,充分放大创业促增收的倍增效应。以支持就业促增收,完善农民就业服务体系,提高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切实保障农民工务工权益,从严查处克扣、拖欠农民工工资行为,让农民依靠劳动获得更多收入。以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促增收,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经营管理方式,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鼓励产业链各环节通过股份合作进行利益联结、农工商进行多向多元合作,完善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民持续增收、走向富裕。
整合各方力量实施乡村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事关陕西追赶超越大局,事关广大农民福祉。要强化组织领导,充分整合各方力量,加大投入力度,坚决打好乡村振兴这场攻坚战持久战。
切实加强党的领导。这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完善领导体制,充分发挥各级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作用,健全党委全面统一领导、政府负责、党委农村工作部门统筹协调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切实把党的领导体现到农业农村工作各方面。健全责任体系,完善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建立市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绩考核制度,形成层层负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强化投入机制,建立财政资金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和省级层面统筹整合长效机制,推进行业内资金整合与行业间资金统筹相互衔接配合,健全适合农业农村特点的农村金融体系,确保农业农村投入适度增加。加强人才建设,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着力打造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让留在乡村的人留得安心、让回报农村的人更有信心。
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这是乡村振兴的底线任务。着重做好三方面工作:着力加强深度贫困攻坚,既紧盯“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全面贯彻“六个精准”要求、扎实落实“五个一批”举措,又突出深度贫困地区,拿出超常举措,坚决攻克坚中之坚、贫中之贫。着力激发内生动力,既加大资源整合和政策倾斜力度,落实好各项帮扶措施,又高度重视扶志、扶智,特别是强化产业和就业扶贫,培养贫困群众发展生产和务工经商的基本技能,切实提高脱贫质量、确保稳定脱贫。着力形成大扶贫的格局,既认真落实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强化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责任制,又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的积极性,纵深推进苏陕扶贫协作,巩固和发展大扶贫格局。
全面深化农村综合改革。这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法宝。重点在三个维度上下功夫:扩面,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扩大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供销社综合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国有林场林区改革等覆盖面,为乡村振兴提供全方位制度性供给。提速,加快推进已经部署的改革,鼓励各地立足自身实际积极实践,探索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加快推广西安市高陵区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等试点经验和榆林市榆阳区赵家峁村、西安市蓝田县董岭村等“三变”改革做法,释放更多改革红利。集成各项改革措施,打出“组合拳”,形成整体“打法套路”,同时注意总结先进典型,发挥其对推动乡村振兴的示范作用。
大力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这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一方面,坚持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引导城市的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管理等资源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推动道路、供水、供电、供气、互联网、污水垃圾处理等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互联互通,提升农村发展质量和公共服务水平。另一方面,加快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扎实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强化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保障,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实现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使乡村振兴与新型工业化、城镇化有机结合,形成融合发展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