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波洛克绘画中的禅意观念

2022-12-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一、波洛克绘画艺术的相关概念

抽象表现主义是指一种结合了抽象形式和表现主义画家情感价值去想的非写实性绘画风格。而行动绘画是抽象表现主义的一个分支。行动绘画是著名评论家罗森伯格在《艺术新闻》杂志上提出的。抽象表现主义发展与20世纪40年代中期的纽约, 蓬勃于20世纪50年代。代表画家有汉斯霍夫曼, 阿什尔戈尔基, 弗朗兹克兰, 马克罗斯科等。杰克逊·波洛克是一位抽象表现主义画家, 也是行动绘画的主要代表人物。对波洛克绘画的艺术理念研究, 有助于了解波洛克乃至行动画派艺术家们的精神活动和内心情感。不止步于“绘画表面”的了解, 更加深了从内心到精神再到艺术表现的全方面认识。

二、波洛克绘画的特点

1. 波洛克绘画作品的行为绘画特征

波洛克的行动绘画是无为, 抽象, 极致, 偶然的。罗森博格评价过“行动绘画是无形式的, 即兴的, 动感的, 有生命力的, 技巧自由的艺术。”波洛克通过线和色彩的偶然性的重叠和渗透来反抗传统绘画。他的画面效果类似中国画的泼墨。他绘画时完全摆脱受制于手腕, 肘和肩的传统模式, 行动即兴, 随意。并且, 波洛克在进行创作时往往不做事先规划。

2. 波洛克行动绘画的内在禅意性

波洛克在创作过程中, 从构思到完成整幅画面, 创作的外在表现与内在思考也是具有差异的。“他创作时行为表现得往往激烈且冲突, 而内在的心理活动往往是不经过很大矛盾的思考, 是单纯简单的。”不事先耗费极大的心力来构思画面, 画面热烈, 各元素撕咬般的效果, 但画画过程是轻松愉悦的。

波洛克行动绘画的无为, 偶然, 与传统绘画观念形成了强烈反差, 它具备着“以无法为有法的特征, 正符合了中国古典哲学“无为而治”的观点, 是一种禅意式的理念表现。行动绘画的内在且画面的产生方式包含了一种禅意的思维在里面;这时无形式的, 即兴的, 就是偏向禅意的。

三、波洛克绘画艺术的禅意性

1. 波洛克绘画作品中表现形式的禅意性

波洛克运用颜料的方式, 是将各种颜色液体化之后装在罐子里, 当选用一种颜色时, 便提着该颜色的罐子在画布上一次性滴洒在不同位置上, 将画布上需要此颜色的多个位置画完后再选用其他颜色, 如此反复。这样的技法使其创作的过程和画面具有有一个重要的特征, 即重复的色彩;同时, 因为技法的随意性与元素的不设定性, 使其画面亦出现重复的形状与元素符号, 这些重复的色彩, 形状, 元素符号参差不弃, 自动形成了画面。与中国当代艺术家宋冬的行为艺术作品《印水》有着本质的相似性。在《印水》这件作品里, 宋冬不断的用带有文字的印扣向水面, 他只是不断反复这一动作, 宋冬的重复动作, 就好比波洛克画面中重复的色彩与元素, 而宋冬整个行为过程, 类比于波洛克的整个画面, 但在《印水》中, 时间不断流逝, 水面却依然如初。在这里, 刻下有“水”字印的行为代表了文化的存在, 也象征着人们渴望不朽的心理, 而印在水上的无痕迹的结果, 却有力的证实了存在的虚无与人类徒劳无益的活动。宋冬通过这件作品展现了中国禅意式的体验。

而相比较于《印水》和波洛克作品两者的艺术形式上, 正是反复的求证与诠释之间体现了艺术作品中蕴含的禅意性。

2. 波洛克绘画作品平面性特征的禅意性

波洛克绘画具有重新审视平面性的特征。古典主义时期, 三维空间存在于平面, 即立体建立在平面化细节效果后的画面之上。印象派时期, 画面中片面化着重色彩, 即三维不再重要, 退居其次, 在此时期, 画面中的平面化是意义上的平面化。而到了后印象主义, 塞尚的画面中, 平面化的效果后又有了三维空间, 与古典主义时期平面化的性质形成了颠倒的对比。进入现代主义艺术, 至上主义进行了理性的平面化的发展。而波洛克的绘画中, 形成了“满幅”绘画, 已无构图, 破除了明暗对比, 实际上不再追求平面化意义, 平面化的追求没有了, 但平面化真正的实现了。艺术史中平面化的发展从出现到较表面的定义, 到选择性的表现再到无, 这个过程在波洛克最终的不刻意追求平面化, 使致平面化的概念真正实现的过程中, 也体现了波洛克绘画又一特征的禅意性。

四、禅意的到达

当我们重新审视艺术史时, 我们不难发现。艺术史中体现的绘画, 正是一代代绘画乃至艺术观念的体现, 推动着艺术史的发展, 而其中, 艺术观念变化的主题, 正是“解放”, 对艺术禁锢的框架的解放, 使得随艺术史的发展, 人类的绘画文明不断地接近艺术的本质。古典主义时期, 除了对题材的限制, 艺术手法以真实地再现为主。直到印象派及后印象派, 解放了真实, 主观地表达光和色, 解放为艺术观念带来了进步, 而步入现代主义时期, 野兽派, 立体派, 抽象派, 真正地解放了真实, 艺术已解放并发展到了一定的高度。在这个高度之下, 艺术更到达了一个瓶颈。在艺术史推进的过程中, 艺术家们也不断地处于反复, 挣扎的状态, 波洛克由早期的写实绘画, 到后来学习并模仿其他大师的抽象风格, 最后在“艺术的绝境”中彻底解放自己, 甚至解放一切手法, 将形象, 技法, 意识统统置于传统的绘画观念背后, 他为古根海姆创作的《壁画》正是他“解放”的转折点。由框架至解放, 回到了原始的, 最初的原点, 它本身存在便具有禅意的意义。更如同整个绘画艺术史的缩影。

摘要:20世纪的抽象表现主义在漫长的艺术史当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深远的意义。而波洛克作为这一艺术的现象的代表人物, 其绘画更如一面鲜明的旗帜, 拥有深刻的可读性与研究价值。虽然波洛克的绘画具有强烈西方艺术的特点, 但人性, 文化的相通, 使波洛克的绘画艺术中也存在着与中国禅意哲学相关的联系。

关键词:波洛克,绘画,禅意观念

参考文献

[1] [美]克莱门特格林伯格《“美国式”绘画》.沈语冰译.载《艺术与文化》[M].广州: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29-31.

[2] 何冬妹.波洛克行动绘画的心理分析[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2004, 27 (1) :52-53.

上一篇:探讨给排水专业施工过程中排水管道施工的质量控制下一篇:智能家具模块化设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