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环境关系探析

2024-07-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人与环境关系探析(通用9篇)

人与环境关系探析 篇1

在人类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与环境的关系已是人们必须重视的课题。我们已经一次又一次的感受到环境问题所给我们的警告。人与环境的关来具有辩证性质,但人类对它的反思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才逐渐成熟起来。环境指的是围绕着人和一切生物的一切外在条件,包括环境、城市环境、社会环境、社会生活方式、文化心态以及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山水有灵,天人和一”“人与天地相应”这是传统中的宇宙观,这不仅说明了人和自然界的相互关系;也表达了环境和人类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人与环境的关系问题是一个古老的课题,自从有了人,就有了人与环

境的关

系。

马克思关于人与环境关系的思想 马克思明确指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马克思的真正贡献,不在于指出了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茉系,而在于揭示了消解人与环境之间悖论的契机和基础。在马克思看来,要真正走出人与环境的悖论所造成的怪圈,必须诉诸于人的现实活动,亦即实践。这正是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不同于也优越于旧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

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之间矛盾的最终解决,只能诉诸于人的实践的历史发展。在马克思看来,人与环境之间异化关系的彻底扬弃,只有通过历史的无限发展才能完成。而历史的发展又只能在实践的基础上获得实现。因此,人与环境矛盾的最后克服,只能诉诸于实践及其发展。所谓“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就是说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化、人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人化、人的文化化和文化的人化的彻底完成,亦即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之间的异己化关系被最终超越,从而使人的改变与环境的改变不再表现为两种互为外在的而且相互否定和矛盾的规定,而是完全变成两种互为内在的同一个过程。

当今关于人与环境关系的思考

在人与文化环境的关系问题上,有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的规定。人与环境的关系是相对的,也是相生的,在“相对”的阶段中,人改变环境,让环境来顺应人,或人被环境改造,一旦度过相对的阶段,人与环境便会进入“相生”的阶段,彼此“和平共处”,但这种“相生”是好是坏则因环境、因人而异。每个不同的阶段对人与环境关系的认识也不同。当代视野下的人与环境的关系,应当立足于人的存在及人的自我反思这一参照系来加以审视。

从当代人类所面临的特定历史际遇看,把握人与环境的关系,我们应注意对环境的理性和价值的双重审视。由于社会、文化、技术以及信息交流有了飞速的发展,人类生存和行为在范围上已经大大扩大,上也大大丰富与加深,环境问题已不仅仅是满足人们最基本的生存要求;而是要解决人类生存与行为的全面要求与提高生活的质量;充分地满足人们置身环境中的生理与心理需要。因此,人们对其自身环境生存与行为质量认识程度,以及环境的美化、科学化、合理化和完善化的程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也就要求我们在发展过程中,注意人与环境和价值的和谐关系。

人与环境关系探析 篇2

一、人与环境和教育的关系的提出何以必要

《提纲》第三条主要是针对爱尔维修等人的“环境决定论”、“教育万能论”提出的,他们的观点虽然在当时有一定进步意义,但存在着许多缺陷。

以爱尔维修为代表的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所提出了“环境决定论”、“教育万能论”,他们认为人是环境的产物,人是由环境和教育决定的,不同的环境和教育造就不同的人。如爱尔维修提出:“人受了什么样的教育,就成为什么样的人,教育使人们成为现在这个样子了”。他们的观点向“遗传决定论”提出挑战,提出人受环境、教育决定而非身份、血缘等先赋因素决定,这将当时的人们从愚民政策的教育中解放出来,是对封建思想的否定,具有历史进步意义,同时爱尔维修等人的观点也体现了唯物主义原则,但是,另一方面,“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他们的观点自然地“把社会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受教育者,而另一部分教育者“凌驾于社会之上”,他们认为受教育者只能受环境和教育的影响,是受动、被动的存在物,过分夸大了环境和教育的作用,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没有看到人对环境、教育的反作用,是机械的、片面的。他们认为教育者是少数的“天才”,能够建立良好的法律制度和教育,这显然陷入了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

马克思批判爱尔维修等人的观点,是因为他们不懂得人与环境、教育之间的辩证关系,不懂得“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由此看出马克思提出该问题的必要和缘由。

二、环境和人的一致何以可能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这是马克思关于人与教育和环境关系问题的结论。这句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环境创造人。人与世界的关系有实践关系和认识关系等等。从实践关系来看,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最重要的实践,对人类的产生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都与人类的生产活动息息相关,既为人类提供物质来源和便利,同时也制约着生产力发展水平;从认识关系来看,人们通过实践探寻客观物质世界的规律,从而认识规律、把握规律、利用规律,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实现人类自身的发展。

2、人创造环境。世界因人的活动分为两极,一端是自在世界,是人类活动的潜在客体,另一端是人类世界,包括人类社会和人化自然,客观世界在人出现以后才有了意义。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应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人不是被动地由环境、教育决定,而是可以反作用于环境和教育。人类的活动不断地改造着外部环境,随着人们实践能力的提高,活动内容不断变化,人影响环境的范围将不断扩大。从人的本质看,《提纲》第六条写到:“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在生产物质资料的实践活动中建立了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可以说,人创造了社会。

3、人与环境在实践的基础上相互作用,相互改变。马克思在《提纲》中使用的是“一致”一词,是对人与环境、教育关系的深刻解读。人对环境的作用、环境对人的作用不是相互割裂、彼此孤立的,而是在相互作用中,环境和人都得到改变,环境由于人的实践活动而体现出人的目的和意志,这是环境的改变,人为了获得成功而遵循规律从事实践活动,这是人的活动的改变。所以只有处理好人与环境的关系,才能获得更好地发展。此外,教育可以产生于人的实践活动,而人接受了教育以提高素质,从而可以更好地改造环境。

以此建立这样的逻辑主线:改造环境和改变人是在实践基础上相统一的过程,改变环境的同时也在改变自己。环境和人的一致在此条件下成为可能。

三、关于《提纲》第三条的启示

距《提纲》写成,迄今已将近170年,这份经典之所以源远流长,在于人们依然能从中挖掘出有利于现代社会发展的思想宝石。

1、处理好环境与人的关系

一方面,马克思指出环境制约着人的发展,改变人的活动。所以,宏观上要重视环境建设,使环境朝着有利于人的发展的方向发展;微观上,学校应树立环境优化意识,创建良好的教育环境,构建和谐的校园人文环境。个人应当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并贯彻到实践活动中。另一方面,人对环境有反作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应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面对阻碍,不应消极对待,而应树立信心,以高度的热情和理性的态度寻找原由,制定实施解决办法。

2、教育

首先,教育改变人。教育使受教育者“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发展自己,知识是无形的财富,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有利于实现理想;同时,教育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有一个发展的过程,这样的发展是在实践中实现的,教育方法随着人的发展而发展,教育知识也是不断更新的,所以应不断探索教育的发展点。

其次,处理好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张蔚萍指出:“在教育教学中教育者的言行对受教育者的思想及行为具有导向作用”,即在教育活动中,教育者是主导者,对被教育者和教育事业产生重要影响。所以,教育者首先应接受良好的教育,提高自身素质,进而影响受教育者,教育者应具备的素质包括:一是知识能力。教育者应具备教育知识、专业知识和其他基本知识,因为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复杂性和创造性的职业,要给被教育者一滴水,必须先拥有一碗水。二是思想素质。教育者需甘于奉献,关心爱护学生,平等对待学生,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当然,受教育者除了认真学习教育者教授的知识外,还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学会独立思考,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受教育者也可以对教育者产生影响。

3、重视实践的作用

理论学习固然重要,但是没有实践,理论只是纸上谈兵。我们应在实践中改变环境,改变自身,实现共同进步。特别是即将面对就业问题的大学生,更应当重视实践。在学习专业知识时,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提升专业知识水平,用专业知识指导实践,这既可以增加学习兴趣,又可以为将来的就业做好充足准备。学校应当重视教育与实践的结合,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提供条件和平台,如勤工俭学、就业指导等等。

参考文献

[1]北大哲学系.十八世纪法国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541.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54-56.

[3]李秀林,王于,李淮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浅谈人与办公空间环境的基本关系 篇3

关键词:办公空间环境;人类舒适度

中图分类号:J0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8-134-1

引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我们的生产、生活、工作方式也随着时代的变迁产生质的飞跃和变化。我们在进行商务办公空间设计时要重视个人环境,兼顾集体空间,借以活跃人们的思维,努力提高办公效率。因为企业的创造性大都来源于该场所的个人创造性的发挥,努力改善办公环境,这也就成为提高效益的最好办法。本文论述了如何改善办公空间环境来提高效益,并从规划布局等方面进行了探讨。详细介绍了办公室设计的目标、功能特点、一般办公用房的组成内容和面积分配,阐述了办公空间的应用步骤和特性,以完善商务办公空间的室内设计。

一、人与办公空间环境的基本关系

在世界的任何一个地方,打开任何一座建筑的门,走进去。如果你这样做了,你就会注意到,你无需投入精力,就已经体验了对门后面空间的一种反应。随后,这种第一反应或许会加速或改变。这种反应并非偶然。它们是由一系列感觉(视觉、听觉、嗅觉)传递给大脑的信息经过分析形成作用的结果。这种分析往往是参考个人以往的经历,对均衡和比例的感觉,对光、色彩和声音所形成的心理作用(往往是个性化的)而得来的。

(一)办公空间的由来

我们通常所接触的办公空间,一般都出现在各种商用建筑或公共建筑的内部,真正意义上的办公空间产生于工业革命后期,由于对工业生产的有效管理需求,办公空间还处于相当简单的、直接的功能服务阶段。办公空间的概念还没有从庄园、住宅以及工厂服务设施的概念脱离出来。此时办公空间的空间色彩表达形式也仅仅局限于建筑材料的本身;办公空间的色彩表达形式也随之发生巨变,多种材料交互运用带来了办公环境色彩的多样化。同时其所传达的信息也从“对抗与管理”转变为“合作与发展”。

(二)办公空间依据人类需求可分为的具体类型

办公空间的类型主要包括:开放式办公空间、单元型办公空间、公寓型办公空间、会议空间、经理办公空间和其他办公空间等。

(三)办公环境的改善可大幅度调节人的办公舒适度

优美的办公环境让办公人员心旷神怡,心情舒畅。营造良好的办公环境势在必行。办公环境一般可划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包括办公室所在地、建筑设计、室内空气、光线、颜色、办公设备及办公室的布置等外在客观条件。软件环境包括办公室的工作气氛、工作人员的个人素养、团体凝聚力等社会环境。综上所述,办公室中影响工作人员的心理、态度、行为以及工作效率的各种因素的总和称为办公室环境。都以为坐在办公室里面当白领是一种让人羡慕的职业,其实刚好相反,办公室的舒适度大大影响了白领们的健康。超过八成的上班族认为久坐与久视是引起上述不适症状的主要原因。

二、办公空间的环境对人类工作的影响深远

办公空间的环境对人类工作的影响的意义是深远的,高舒适的工作环境对工作人员的身体有益处的,同时办公设备的变化和布置影响了办公环境和办公效率,影响人们的工作心情及态度,符合人舒适度的办公设计的基本要素,满足人们生活和工作的一般规律。办公室环境物理条件内容比较广泛,主要是指办公室硬环境的建设,包括绿化环境、空气环境、光线环境、颜色环境、声音环境、设备环境、安全环境等七项。除了美观、实用和安全,办公家具还多了一份营造情境与搭配完整环境的规划。在设计上,率先将“人体工学”理念,广泛运用于办公家具上,并协助客户进行办公室规划,充分考量OA设备的整合、环境景观的设计、动线规划及使用效率管理、网路、照明、噪音处理及搭配等细节。主张是“办公室整体规划系统”,希望能结合优质的产品以及经过完整规划的环境,创造一个完美的办公空间,不仅为客户增进工作效率,更提升整体企业形象。

三、结语

办公室的布局、通风、采光、人流线路、色调等等的设计适当与否,对工作人员的精神状态及工作效率影响很大,过去陈旧的办公设备已不再适应新的需求。如何使高科技办公设备更好地发挥作用?就要求有好的空间设计与规划。人性化、开放式的办公室设计已经成为当今设计的主流方向,为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设计基础。

参考文献:

[1]张绮曼,郑曙旸.室内设计资料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6.

[2][西]弗朗西斯科·阿森西奥·切沃.办公空间设计图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10.

作者简介:

人与环境关系探析 篇4

环境伦理并非人与自然间直接的伦理关系

环境伦理并非是人与自然问直接的.伦理关系,而是指以自然环境中介了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环境伦理是对传统伦理的拓展和超越.

作 者:陈俊  作者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陕西,杨凌,712100 刊 名: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英文刊名:ENVIRON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年,卷(期):2008 “”(2) 分类号:X2 B82 关键词:环境伦理   传统伦理   公正  

人与环境关系探析 篇5

人与自然深层关系辨析--从深层生态学出发谈人与自然的本真关系

生态危机的发生使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凸显.人们纷纷著书立说探讨如何建构人与自然的关系,以求摆正人在宇宙中的位置.在这些研究中,深层生态学之人与自然“深层”关系说独具一格,并对整个生态保护运动产生了重要影响.然而深层生态学并未真正达到其所说“深层”程度,它依然存在着将人还原为自然存在物的倾向.自然和自然界是两个不同概念,古希腊人将自然看作是涌现和本性,现代人把自然视为自然界和自然物.这种转变表明人对自然的态度和行为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人之为人只能与自然融为一体而不能与自然界融合统一.人与自然的“深层”关系应该是人与自然的内在一致,是使人能够从中生成为人的关系.

作 者:曹孟勤 CAO Meng-qin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97刊 名: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2)分类号:B0关键词:深层生态学 自然 自然界 人性

人与环境关系探析 篇6

Do We Have Priorities? As we all know, there are many kinds of species living on the earth including human beings.Under the protection of the fantastic planet, we are breathing the clean air, tasting the delicious food and enjoying the numerous natural resource, which the planet providing for us, to improve ourselves physically and intellectually.Although we have got the power to reach the top of the food chain, do we have priorities over animals and other life-forms, or even have the right to sacrifice lives of other species to obtain our own benefits? I think the answer is NO because each life-form occupies a special place equally a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within its ecosystem like human beings.Once human beings break the balance of the food chain, there may be unrecoverable destroy to the nature, which consequently punish ourselves in return.For example, the Sanxia Project does bring a lot of benefits to Chinese such as power generation and flood prevention, meanwhile, it also cause the extinction of many ancient animals and the dramatically change of world climate.People around have already been drought for several years since the Project is built.Human beings are too eager to get short term benefits to ignore what the damage will bring in a long term.It seems that it is paradoxical to meet the needs of both animals and human being at the same time.What we should do is not concerning on ourselves’ endless ambition, then taking a consideration of the nature when there is a conflict.For our own sake, human being had better protect the nature as well as making use of it.In a word, all species are equal to exist on the earth and human beings do not have priorities.

人与环境关系探析 篇7

一、在教学中,教师在进行知识传播时更倾向于与学生共同研究、共同学习。

在传统的“教师中心论”理念影响下,大学课堂教学的现状是教师以传授知识为主流,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建立在不平等的单向交流上,人际关系呈现疏远性的趋势。

与其它环境相比,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更能自主地学习,不仅是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但在传统的“教师中心论”理念影响下,大学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仍是主流,教师更多地倾向于传授知识。其弊端是容易忽视学生的兴趣和身心特点。“在课堂上教师更注重知识的传授,作为理论知识的传声筒,只按自己的思路讲解,很少顾及学生的反映,知识成为连接师生的唯一纽带。这种片面注重教而缺乏与学生沟通交流的教学方式,使课堂教学显得沉闷和程式化。在这种师生关系的框架中,师生关系的丰富内涵就被消解为一种单一的认知关系,教学目标也被消解为单一的认知目标,亦即知识的掌握与认知能力的发展几乎成了教学的全部目的,整个教学过程主要传授充满定论与绝对化的真理。”[2]这种建立在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基础上的师生之间的交往,其信息主要是从教师流向学生,学生的信息不能反馈给教师。

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充分的信息沟通和了解,师生之间就不能形成真诚的信任。教师在完成了课堂教学任务后,师生之间的教育关系也随着课程的结束而终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是传授知识,忽视情感的投入,使课堂仅仅成为传授知识的场所,师生缺乏情感交流。此外,很多课程的教学中仍存在着“教师念教案、学生记笔记、考试划重点、考后都忘记”的现象,学生处于一种被禁锢被压抑的状态。

人本主义教育流派的代表罗杰斯从完善师生关系入手,强调建立以信任、真诚、接受和理解为基本要素的良好师生关系,主张对人的潜能开发。这为认识师生关系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当学生犯了错误时,不要一味地训斥、埋怨、指责,而应讲求“因势利导,顺性而为”。“顺性”意味着对学生信任、理解与接受。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如果教育家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就必须先从一切可能的方面去理解人,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因势利导,顺性而为。”此外,在师生人际关系中,很多教育家主张教师最主要的品质是热爱学生。爱默生认为,“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赞可夫说:“教师必不可少的品质,就是真挚,热爱学生。”在以上理念的主导下,在课堂知识的传授上,“我们师生首先应该围绕它平等地坐在一起,这对学生而言问题不大。关键在于教师能否以和学生平等的姿态参与其中。我这里说的平等是指尊严和权利的平等。尊严是一个人的内心感受,它是要通过权利来体现的。所以尊重一个人就必须给予他一定的权利,如若剥夺了一个人的权利,那也就意味着使他丧失了尊严,使他处于不平等的地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给予学生平等对话和思想的权利,它包括思考的权力、发表自己观点的权力及与其他人包括教师展开对话甚至争论的权利,给予每位学生权利就是尊重他们每个人。教师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以与学生平等的姿态组织课堂教学,这样做不仅不会使教师掉架子,反而会让学生感到更亲切,更欣赏教师,更愿意和老师及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3]

随着校园网站各版块的积极建设及各高校精品课程、网络学堂等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和更新,网络环境改变了以往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的单向性知识传播模式。大学生们除了从教师的课堂讲授或谈话中获取知识,更能自主上网,主动地获取自己所需要的各种知识,而且以信息的发布者、传播者、评价者及反馈者的身份,不受限制地参与到网络的信息交流中去。在网络交流时可以用电子邮件方式、即时聊天方式在在线讨论版中相互留言。任何人都可以通过一定的形式在网络中找寻自己需要和满意的空间。在网络环境下,“教育者不再能控制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源及其传输,其信息的优势地位必然丧失,教育对象也不再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这迫切需要重构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之间的关系,变灌输—接受关系为交流—共享、交流—引导关系”。[4]

二、课堂教学关系中教师角色由灌输式教学的控制者走向协同式学习的指导者。

教师权威来自教育权威,教师依据教育领域里确立的学习目标与规范对学生进行控制与管理,使学生对教师表现出信赖、认同和服从。有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教师权威有滥用的倾向。例如:课堂上当师生关系紧张时,教师会本能地用旧想法来维护自己的尊严,或批评、训斥学生,以高姿态看人,很难以平等、宽容的心态接纳学生。这种教师主体地位的随意扩张,其根本在于忽视了学生。“伴随个体的发育成熟,像身体上的平视一样,学生对教师的目光,不仅有平等的要求,还有了更多的挑剔和审视,如果这时一个教师还只会眼望着天花板或只能‘依葫芦画瓢’,自顾自地念着自己的‘经’,那么可以想见,学生投来不屑甚至鄙视的目光,也实属交往常态。也许更多的学生会选择把交流的目光投向其他知识的渠道,因为信息时代“经师”早已不唯教师”。[5]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强调学习的情境性,强调资源对意义建构的重要性。这与网络环境下大学生自主学习的特点相符合。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的自主学习强调创设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网络学习环境,重视情境创设及资源共享。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获取机会的均等使得教师和学生都可以由网络获得知识,基于此环境的高校教育学基础应采用重视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主张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习者的自主性,知识不是教师直接传授而是学习者通过自身努力获得的。此过程中教师不是传统的单向知识传授者、权威的信息所有者、忠实的大纲和教材执行者、模范的道德监督者,而是学习的引导者、指导者、帮助者和协作者。

三、教育者—受教育者关系趋向平等。

在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之间的交往和交流完全建立在尊重的基础上,大家可以自由访问论坛、建立个人的网站网页、发表自己的观点或作品等。这种网民之间相互平等的精神有了网络提供技术上的保障,它将提升和强化人们承认个体权利、尊重个体尊严的文化意识。因此,面对大学生这个网络群体,高校教师决不能以教育者自居,而应以网民的身份、平等的心态、交互的方式开展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树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处于信息化时代,通过网络,高校可以更快速、更及时地把国内外、上级主管部门发布的有用信息和具体政策措施提供给学生。在开放性的网络环境中,大学生可以从不同视角观察和思考网上所提供的信息,以天下之长,补己方之短。每个人既是信息的受众者,又是信息的传播者。思想政治教育者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者,不再是教育过程的主宰者。教育者相对受教育者,由高高在上转为平等相处,由“主导者”转为“对话者”。教师要对网络这一平等平台给予充分关注。“新一代学生与网络的亲近程度似乎已远胜于现实的交流,时间的投入,心理的投入,让身边的说教者无力相争。网络的吸引力何在?无非它最大限度地扩大了自我展示和探索的平台,可以自由倾诉,尽情发挥与创造,并总能获得或多或少的互动与回应。教育者如能走进这个平台,或在自己育人的舞台上也能搭建这样的平台,那么,‘真人秀’的魅力一定会更值得学生的期待”。[5]

在网络环境下,要按照大学生需要情况进行阵地建设,通过丰富多样的服务类信息内容在满足大学生各种需要的同时实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积极沟通和有效交流。学校“在建设和使用网络上具有主动权,可以把现实中的资源优势、组织优势、文化优势转化为网上的信息优势”,[7]通过提供丰富多样的信息服务来满足学生学习生活、人际交往中的各种需要。

网络对于大学生来说是一个有效的学习资料库和信息源,各高校应积极开发校园网各种信息服务功能以满足大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需求。例如在校园网上开发运行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电子图书馆系统、就业信息化系统、学生工作系统、校园一卡通系统及科研等方面的信息子系统,使大学生可以到自己想去的站点找到各种信息,如学术文章、课程资源、教学课件等,通过学术讨论、学习答疑、学术活动、科技竞赛让学生们到学术思想网站去浏览文章、查找资料、参与交流、展开辩论,进而提高文化素质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此外,在网上开辟专家讨论、师生交流、名人讲座等园地。还可以链接一些优秀的远程教育网,如中国教育网、中国大学生在线、中国高校心理在线等,让更多的网络媒体进入校园网,形成更完善、更系统的立体化的学术思想教育阵营。

校园网络是大学生在网上进行人际交往的重要场所,已成为大学生必不可少的生活条件,教育者要熟悉各网络群体并进入网络中引导网络上人际交往。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学生群体,如班级、学生会及各类学生社团协会组织都在网上建立自己的活动空间,以凭借网络快捷的信息传播和强大的交互特性增强组织内的交流和沟通,加大组织的凝聚力和成员关系的紧密度。各种以兴趣爱好为纽带的学生群体广泛存在,聚集了一大批正在准备出国、考研、找工作的大学生群体,他们在网上建立联系、收集信息、交流讨论,还不定期地组织版聚活动。网络使得大学生可以在聊天室、QQ群、飞信校内网或讨论组内建立广泛的在线关系和网络人际交往,在解决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方面发挥了较大的影响作用,如恋爱中的情感问题、人际冲突造成的思想困扰、学习或者经济压力带来的心理问题等。这种人际关系和传统的以面对面互动为基础的友谊一样,能够提供社会支持、信息和帮助,增加个体的社会认同感和归属感。

参考文献

[1]中国青年报, 2007-11-16.

[2]秦蓓.高校师生关系的现状、问题与建构——后现代对人文素质教育的丰富与充实.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度硕士学位论文, P20.

[3]戴红燕.平等对话, 和谐共享—也谈课堂师生关系[J].中华活页文选 (教师版) , 2010, (02) .

[4]王娟, 涂爱荣.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理念的时代凸显[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8, (2) .

[5][6]胡江霞.在倾听中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教书育人, 2010, (05) .

论人与自然的关系 篇8

党的十八大报告在对“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做出全面部署时明确提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这不仅彰显了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信念,体现了这一科学理念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指导意义,而且指明了生态文明的核心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生态文明建设的本质要求是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这个意义上我们也可以说,十八大报告正是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角度对生态文明理念做出科学概括、对生态文明建设做出重大部署的。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一定要牢牢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条主线。

人们注意到,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已有不少学者对“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的科学涵义及如何树立这一生态文明理念的途径、方法等问题进行认真研究并取得可喜成果,而对于“人类为什么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这一更具本源性和基础性的问题,却少见有学者进行深入的研究。在我看来,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不小的遗憾。

是这个问题不重要吗?显然不是。道理很简单:如果人类对于自己为什么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都弄不明白,又怎么能真正树立起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呢?如果人们连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都树立不起来,又怎么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呢?

是这个问题早已得到解决,无须重复“炒冷饭”吗?更加不是。道理同样很简单:由传统工业文明引发的全球性生态危机,说到底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出了问题,就是人类不懂得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既不懂得“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科学涵义,更不懂得“为什么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科学道理。

那么,人类为什么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只能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去寻找。

那么,人与自然又是什么关系呢?

我认为,人与自然之间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种关系:

首先,从人在自然界的位置看,人与自然是“一体关系”——自然是人类依存的整体,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

众所周知,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人处于生态食物链最顶端的位置,具有心理、社会和文化的因素,与动物有着本质的区别。因此,人们通常认为,在生物进化序列和自然组织系列中,人处于最高位置,即所谓“人为天下贵”。一些缺乏理性的人据此进一步盲目认为,人是自然的主宰,可以对自然为所欲为。但这些人没有看到,“人为天下贵”只是人在自然界的位置的一个方面,即人区别于动物的方面,而人在自然界的位置更为重要、更为基本的方面,则是自然是人类依存的整体,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是自然生命共同体的一员,人与自然是一种“一体关系”。正如美国生态伦理学者罗尔斯顿所言:“地球……是一个有机共同体,是生存的单元。地球不属于我们,相反,我们属于地球。”

恩格斯更是明确指出,“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 随着自然科学的大踏步前进,“我们越来越有可能学会认识并因而控制那些至少是由我们最常见的生产行为所引起的较远的自然后果。但是这种事情发生得越多,人们就越是不仅再次感觉到,而且也认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体性,而那种关于精神和物质、人类和自然、灵魂和肉体之间的对立的、荒谬的、反自然的观点,也就越不可能成立了……”。这就是说,在恩格斯看来,人不是处于自然的外部,而是自然的组成部分。他讲的人类自身与自然的一体性,就是指人本身具有的始终归属于、依存于自然的属性。作为自然之一部分的人必须服从自然规律,而不能脱离开自然界。

第二,从自然进化过程和自然界作为人类活动的对象看,人与自然是“母子关系”——自然是人类的母亲,人类是自然之子。

自然界的生命群体,早在亿万年前就在地球上安家落户了,而人类来到地球上只不过是几百万年的事情,在生物圈中是晚辈中的晚辈。按照法国科学家里夫的说法,如果把地球演化的历史压缩为一天的时间,人类的诞生只是夜里11点58分后的事情。因此,应当老老实实承认,人类是大自然长期孕育的产物,是自然之子。说大自然与人类是母子关系,是再恰当不过了。

还必须指出,自然界作为人类活动的对象,它提供了人类活动和人类生存的全部需要,就像母亲抚养自己的孩子一样,给予了人类衣食住行等全部生活资料和环境。正如美国著名生态学家奥德姆指出的:“人类当然并不是仅靠食物和纤维就可以生活的,他们还需要二氧化碳和氧气保持着平衡比例的大气层、由海洋和广阔植被所提供的气候保护,以及文化与工业需要的清洁用水(那是不能生产的)。很多生命循环的基本资源,除了供娱乐和审美需要的资源之外,基本上都是由缺乏‘生产创造力’的土地提供给人类的。”

应当明确,地球适宜生命生存的条件是由生命创造和维持的,特别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不停地转化和积累太阳能,包括人在内的地球上的全部生命,都依靠植物光合作用而产生的能量生存、繁衍。地球上要是没有人,其他生命照样生存;但是要是没有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就不可能有人类,即使有了人类也会消亡。

第三,从自然界作为人类的知识和力量的源泉看,人与自然是“师生关系”——自然是人类的老师,人类是自然的学生。

培根有句名言:“知识就是力量。”这里说的知识包括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两个方面,其中自然科学知识就是来自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运用,来自人类向自然界的学习。

恩格斯也说过,人所以比其他一切生物强,是因为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我们一天天地学会更正确地理解自然规律,学会认识我们对自然界的习常过程所作的干预所引起的较近或较远的后果。”也就是说,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是人区别于并强于其他生物的最本质的属性,是人类力量的源泉。而这里所说的“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的过程,或者“一天天地学会更正确地理解自然规律”的过程,正是人类向自然界学习的过程。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自然是人类的老师,人类是自然的学生,人类与自然之间是一种“师生关系”。

nlc202309081424

现在,人类活动已经成为行星规模的巨大的地质力量。但是,我们一刻也不要忘记,人的力量不是由人的生物量或体力决定的,而是由人的智慧和意识决定的。而人的智慧和意识之所以成为重要力量,就在于他能够向自然学习,并通过学习掌握和运用自然规律,调动自然界的力量,以发挥这种力量为人的目的服务。事实上,一部自然科学史乃至整个社会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向自然学习的历史。

值得指出的是,大自然作为人类老师的这种指导作用,不仅表现在自然科学领域,还表现在伦理道德方面。正如罗尔斯顿指出的,我们还应当像遵循指导教师那样遵循大自然,因为自然具有某种“引导功能”:他指导我们,使我们知道自己是谁,置身何处,我们的天职是什么;与自然相遇使我们相互团结,使我们避免傲慢,变得有分寸;与大自然的这种接触还能告诉我们应期待什么,应该以什么为满足。所以,我们能够通过反思自然学会如何生存。许多德行、完美的品格都主要(虽然不是全部)来源于对自然的这种适应。

第四,从自然界生存与人类生存的关系看,人与自然是“朋友关系”——自然是人类的朋友,人类也是自然的朋友。

正如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芭芭拉·沃德和著名生物学家勒内·杜博斯在其经典名著《只有一个地球》第一篇的开篇语所言:“人类生活在两个世界里。一个是由土地、空气、水和动植物组成的自然界……另一个是人类为着自己而用双手建立起来的社会结构和物质文明的世界。”这两个世界同样都存在着生存问题,而且它们的生存之间是高度密切相关的。一方面是自然决定人,是人的“自然化”;另一方面是人决定自然,是自然的“人化”。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这种相关性越来越紧密、越来越明显。正是这两者的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互关联决定了它们必须协调发展和共同进化。也就是说,其中一个的发展依赖于另一个的发展,其中一个的进化促进另一个的进化。

这里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人类与自然的相互作用本质上是一种合作伙伴关系,即:人类通过自己的活动,包括以科学技术发展为特征的认识活动和以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为特征的实践活动,促进自然界的进化;自然界作为人类活动的对象,通过为人类的生存和人类的活动提供全部需要,促进人类的进化。用生态学的术语来说,人类与自然的这种合作伙伴关系就是“互利共生”。二是这种合作伙伴关系具有相对性,包括了他们的适应性选择和制约。例如,当今世界由人类活动导致的资源耗竭、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同时威胁着人类社会和自然界这两个世界的生存,就表现出自然界对人类世界的选择压力和制约,也表现出人类社会的适应性选择的错误。这就要求人们遵循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和共同进化的规律,对人类自身的活动进行调节,把人类活动控制在自然生态许可的限度内。这样,才既符合人类生存的需要,也符合自然界生存的需要。

总之,人类与自然相互作用的合作伙伴关系,以及他们的适应性选择和制约,使得两者成为唇齿相依、荣辱与共、不可分割的伙伴与朋友。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人与自然是“朋友关系”——自然是人类的朋友,人类也是自然的朋友。

不难看出,认清上述人与自然的一体关系、母子关系、师生关系和朋友关系,对于人们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一是既然人类与自然是一体关系、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们就应该认识到尊重自然就是尊重人类自己,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决不能将自己置身于自然之外,把自然视为异己,更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把自然当作人类的征服对象;

二是既然人类与自然是母子关系、人类是自然之子,人们就应该像尊敬自己的母亲那样,尊重自然、敬畏自然、孝顺自然、回报自然,对自然体贴入微、关爱有加,决不能忘恩负义、恩将仇报,对自然以主人自居、横加欺凌;

三是既然人类与自然是师生关系、人类是自然的学生,人们就应该自觉尊崇自然、顺应自然,向自然学习,不断增长正确运用自然规律的智慧和创造力,决不能罔顾自然规律而为所欲为;

四是既然人类与自然是朋友关系、人类是自然的朋友,人们就应该和自然相互尊重、相互帮助、平等相待、和谐相处,当自然遭受破坏时还应尽力进行修复,决不能重利轻义、认友为敌,以破坏自然、牺牲自然为代价谋取自身的利益。

总之,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一体关系、母子关系、师生关系和朋友关系,不仅从根本上揭示了“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的科学涵义,还从根本上回答了“人类为什么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这一更具本源性和基础性的问题,使人们在如何对待自然的问题上做到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从而有助于在思想上牢固树立、在行动上认真落实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有助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定位、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有助于全面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任务,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做出贡献。

一句话,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人们“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提供了认识论意义上的前提条件和思想基础。

这也正是我们说“人为什么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答案“只能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去寻找”的科学依据和根本原因之所在。

(注:本文第二部分内容是作者为姜春云主编《拯救地球生物圈——论人类文明转型》一书撰写的相关章节的摘录,本刊发表时由作者依据新的研究成果做了必要删改和补充。)

(责编:刘倩玮)

作者简介:

黎祖交,江西省兴国县人,哲学、逻辑学教授,林业发展、生态文明研究学者。现任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常务理事、绿色中国杂志社名誉社长。曾任浙江省委党校教育长兼理论研究所所长,浙江省台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中国绿色时报社社长、党委书记,林业部宣传办公室主任,中国林业文联副主席,国家林业局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党委书记兼绿色中国杂志社社长、总编辑。

主要著述:《辩证逻辑与形式逻辑比较研究》《政府公共关系》《社会调查研究》《干部通俗哲学》《干部简明逻辑》《党政领导干部生态文明建设读本》,以及《判断分类之我见》《政府形象刍议》《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城市化道路——路桥现象透视》《中国绿色时报发刊词》《对林业认识的一次新的飞跃》《我国林业与木业发展的大趋势》《“生态环境”的提法值得商榷》《论“生态建设”提法的科学性》《绿色财富:时代的呼唤》《关于资源、环境、生态关系的探讨》《对生产力理论的重大发展》《人类文明转型的历史必然性——重新审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伦理道德缺失是大自然的悲哀》等。

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说说 篇9

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会因为相处而产生变化……真正的新鲜感是在两个人交往过程中自然产生出来的,不断发现对方新的一面、这和享受一场喜欢的电玩或一本书的感觉是不一样的!——白石一文《我心中尚未崩坏的部分》。

二、七夕的末尾,我也应个景好了。感情与关系不能一并而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分很多种,爱也并不仅限于一生一次。现在觉得不论人在哪种状态,经营着怎样的关系,过得如何心里是极清楚的。我是那种主张顺应心意去做选择的那种人,肆意妄为地走到现在,至少落了个身心舒畅。每次选择都是令人了解自己所需,懂得如何与他人相处的契机,别把精力浪费在挣扎踌躇上,毕竟这世界有太多事情需要去做。

三、“我们关系这么好,有什么我不能知道的”这句话,简单粗暴的无形绑架了好多在路上的人!曾经的无话不谈,到如今的话不投机半句多!你相信人与人之间真的有“亲密无间”的关系吗?我不太相信。事实上,也不应该有。当然,这并不是否定人与人交往的真诚,而是觉得,太过亲密的关系,对彼此来说,都可能变成一种侵犯。千万不要高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些真的没有亲密到什么都可以分享的地步。分享也是要有所选择,经得住时光考验和耐人寻味的!

四、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当你开始计较得失,开始算计付出和回报,这段关系也就开始走向结束,可能我们还因为惯性保留着那么一点对对方的依赖,这被称为依赖的东西也会在一次次的计算中被慢慢找零抹掉,友情,爱情大概都是这个样子的。

五、“你不主动,我不主动,然后我们的关系就慢慢消失了,人与人之间没有谁离不开谁,只有谁不珍惜谁,一个转身,二个世界。”

六、在此不得不再次感叹缘分的力量,世界虽小,但能把原本毫无交集的人儿聚集到一起便是一种创造,创造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很微妙的。在我看来百分之九十的第一印象都是骗人的,他其实没有你想的那么好。与此同时,很多我以为不会有交集的人,慢慢还说得上两句话,以后可能会更频繁。那些我以为可以延续的关系,却断在了开始。

八、为什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么复杂,为什么人和人的智商差距那么大?

九、待人宽厚、懂得谦让,不仅有利于个人的身心健康,而且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宽松、和谐、融洽、亲密。宽厚谦让能促进人形成胸怀大度的高尚品德。俗语说得好,待人和接物,礼貌又谦让。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如果用宽容之心缓解矛盾、平息事态,这不是懦弱,而是理智的行为,是有涵养的表现。

十、人与人之间在自己不吃亏的情况下,互相配合,有那么难吗??不论你们之间是什么关系,总是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谁理你???别人对你的尊重是建立在你尊重别人的基础上,自以为是真的很不让人待见!!

十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这么奇妙、在一起时可以很好、翻起脸来却像仇人、这很好、可以让我更加坚定的做自己的事情

十二、社会不停发展,在未来的某一天,一定会越来越接近原始社会。特别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性的解放。。。坚持过于超前的思维模式与坚持陈腐老套的思维模式本质上并无区别。

十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真的太脆弱了,当你真心渴望某样东西时,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变化。最让人难过的是,真心待过,毫无保留,然后满盘皆输。

十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于你不懂对方的世界,你看到的只是他生活里的皮毛,有几人能理解他人内心的世界。谁又会把太多的无奈展现出来。给家人,朋友,爱你的人看吗!不会。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谁也代替不了谁。没办法只能用快乐涂满每个角落。包裹起不为人知苦涩。只有自己知道人生的道路有多坎坷。无所谓的样子很酷。其实也很寂寞。只有心知道笑容背后的故事。还有那藏在某个角落里的字迹与心情记录着真实的生活。来波姐笑一个。

十五、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真的很复杂,我把你们当朋友,你们却觉得我们只是同学。或许这么多年我都没明白朋友的意思。很希望有一天能有个人像罗子君对唐晶说的那样:对我来说没有什么比你可以回来更重要和有意义的。就算这么失望,我都没能放弃,这是不是一种对的坚持勒。

十六、喜欢就争取,得到就珍惜,错过就忘记。人生本来不复杂,是我们自己把它搞复杂了。复杂的不光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有理想中的自己和现实中的自己的关系。平淡,平淡是心静如水,是人生的一道风景,是平平静静,是一种境界,一种状态,一种心情。

十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链条真是奇妙,有些用很多东西苦苦支撑依然岌岌可危,有些似乎根本不需要支撑就可维系,时间也是个非常好的东西。凡事不能强求,突然想起一句话忘了原句,大概意思就是,让你努力的东西本就不属于你。我压根儿不同意,可有时却突然觉得很对。

十八、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人与人之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亲密无间。保持适当的距离,能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长久,更稳定,更健康的发展。我们得保持这样清醒的认知,才得以保全自我。

十九、想着也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真的太脆弱了。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变化,不知道会在什么什么时候失去一个人,不知道那些躺在通讯录,微信名单里的名字会在哪一刻失去作用。最让人难过的是,你失去的那些人,正是你曾经真心待过的人。真心待过,毫无保留,然后满盘皆输……

二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往往不是因为某些具体的原因而断绝。不,即使表面上有种原因,其实是因为彼此的心已经不在一起,事后才牵强附会地找这些借口。因为,如果彼此的心没有分开,当发生可能会导致彼此关系断绝的事态时,某一方就会主动修复。之所以没有人主动修复,就是因为彼此的心已经不在一起了。

二十一、婚姻也好,爱情也好,其实人与人之间所有的关系,说到底都是价值观与价值观的碰撞。

二十二、有时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那么轻而易举的就会瓦解然后再也回不去裂痕一旦产生就再也没有完全恢复的可能性。

二十三、在越来越了解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薄弱、游戏规则的冷漠之后,我对许多事渐渐接受得更自然。每个人都是在修行,每一步,所谓的`坏事,都是在积累。只有在未来的某时回首看时,才会觉得这不见得是坏事。只是深陷其中的人,体会不到。回首想过去,都是顺理成章,那时发生的事是把自己推向未来,幸运,或者不幸,都是在此刻的判断,但这都是自己人生的组成部分,它们推动着自己前行。暂且不要下判断,早晚有一天会释然。

二十四、“他说我们不是一路人,面对金钱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能太渺小了。”

二十五、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很微妙,合则好好接触,不合则远离。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去浪费在纠结中

二十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简直太脆弱了,一件事就能让你在对方那建立的一丢丢好感崩塌。再也不敢奢望能在工作中遇到朋友了。吃一堑长一智,同事间的关系还是点到为止的好!

二十七、现在谁还做好人一点信任都没有像你这种朋友愿意做朋友就做不做我不也稀罕qian可以看清关系的人有难就知道求人帮忙了不知道感恩也就算了还不守信用五年的朋友你也是厉害了我没什么朋友失去你一个又如何无所谓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如此脆弱。

二十八、不管是音乐还是电影,相对其本身的内容来说,回忆起当时的感觉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是更重要的啊

二十九、经济型类型职业价值观的人断然认为世界上的各种关系都建立在金钱的基础上,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甚至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爱也带有金钱的烙印。世界上各种职业中都是有这种类型的人,商人为甚。

三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常常从熟悉,到误解,从分离到释怀。释怀似乎才是最终认识自己和理解别人的方式。当时想不明白的原因和愤怒转身而去的情节,都会随着成长而渐渐释怀。释怀不是不再生气,也不是没有感情,而是面对曾经最熟悉的那个人还能问上一句:你还好吗?by你的孤独虽败犹荣

三十一、在所有万物里,最为脆弱的,除了生命,不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们最难处理的是人际,最难揣度的是人心,最难做打点的是人情。

三十二、人与人之间更基本的关系是试探底线。——艾小羊《我不过无比正确的生活》

三十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真的好脆弱,曾经自以为是肝胆相照的友情,相濡以沫的爱情在不知不觉中都渐行渐远了,在这个繁华,浮躁,喧嚣的尘世间,我们真的缺少了一份包容,理解与互谅吧,最后的疏远,逃避,离开都是连相问,解释都觉得是多余的伤吧!愿所有的心都完好如初,愿所有的关系都天荒地老!

三十四、所以有时候吧,你很难解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认识了很久并在你朋友圈里的不一定是朋友,可是你却可以跟在陌生社交软件中从未谋面的人成为朋友。

三十五、人与人之间关系其实还是很单纯的!只要认真的对待别人,至于怎么对待你,那就是别人的事了!

三十六、所谓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本质无谓乎利益输送,人不能孤立的存在,注定要活在自己编制的关系网中。

三十七、这个八月太美好了,与天、地、人都达到了一个和谐的状态,上北京,下江南,真切的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温暖,每一步都收获了开心,收获了惊喜,收获了友谊,一切好像回到了小时候。

上一篇:最新医院工会工作总结下一篇:以相信为话题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