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十大关系读书心得(精选10篇)
近日,通过上毛泽东概论课的王纯老师的作业要求,我有幸拜读了毛泽东同志的《论十大关系》。
1956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和国务院的一些领导同志,在听取了中央农业、工业、运输业、商业、财政等34个部门的工作汇报,在此基础上,经中共中央政治局几次讨论之后,由毛泽东在4月25日举行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讲话。
众所周知,建国初期,因为国内国外、主观客观等一系列因素,我们学习和模仿苏联的经济模式来搞我国建设。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种学习与模仿带有一定的必然性,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唯一的选择。但是毛泽东从来就不是个教条主义者,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他始终认为苏联的建设是先例可循,但不能照搬苏联经验,应该从中国实际出发。证实毛泽东这种态度的最好实例,就是中国走了条和平的而有别于苏联的镇压和剥夺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突破苏联经济模式的思想就愈来愈明显。《论十大关系》就是这一思考的重要成果。毛泽东曾说过:“建国后,前8年照抄外国经验,从1956年提出十大关系起,开始找到自己的一条适应中国的路线,开始反映中国客观经济规律”。他还说“十大关系的基本观点就是同苏联作比较。除了苏联办法以外,是否可以找到别的办法比苏联、东欧各国搞得更快更好”。1956年苏共二十大召开,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总结批判充分暴露了苏联模式的弊端。毛泽东“以苏为鉴”的思想更加明确了,如何避免苏联走过打的弯路和如何突破苏联模式的问题便提上了议程。在《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指出:“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
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们还想走?”提醒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中要引以为戒。
在《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从中国实际出发,深入调查研究,提出了有别于苏联的具有自己特点的中国经济模式。论十大关系的中心就是论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必须正确处理的各种矛盾的关系,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阐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和政策;提出了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主要有:
1、在工业化道路上,不是以重工业挤轻工业和农业,而是农、轻、重协调发展。苏联工业化道路是以重压轻,以重挤轻,用剥夺农民的办法,通过工业品和农副产品的剪刀差实现高积累来发展农业,结果造成重工业的片面发展和农业、轻工业的落后。中国“一五”计划直接受苏联影响,对农业和轻工业重视不足。毛泽东对这种情况深为忧虑,及时纠正了这种错误认识,指出必须用多发展些农业、轻工业的办法来促进重工业的发展。他从中国是个农业大国的国情出发,强调“发展工业必须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并把这提高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高度来认识。毛泽东指出:“工业化道路的问题,主要是指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我国的经济建设是以重工业为中心,这一点必须肯定。但是同时必须充分发展农业和轻工业。”毛泽东提出的这种与苏联不同的实现工业化的道路的具体途径,使50年代中期我国在农轻重比例关系上处理得比较好。
2、在分配上,提出必须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在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一条中,毛泽东指出:“国家和工厂,国家和工人,工人和工厂,国家和合作社,国家和农民,合作社和农民,都必须兼顾,不能只顾一头。”在国家和职工的关系上,他指出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既要不断地保证增加国家的积累,满足扩大再生产的需要,又要使劳动者的收入每年有所提高。
一、理论价值与历史贡献
1. 倡导借鉴苏联, 寻找自己的发展道路
贯穿通篇的指导思想就是“以苏为鉴, 走自己的路, 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激发毛泽东探索自己发展道路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主观上觉得照抄苏联模式做法不妥, 试图做出改变。他曾说过, “解放后, 三年恢复时期, 对搞建设, 我们是懵懵懂懂的。接着搞第一个五年计划, 对建设还是懵懵懂懂的, 只能基本照抄苏联的办法, 但总觉得不满意, 心情不舒畅”。二是客观上苏联模式的种种弊端在中国已频频显露, 苏共二十大的“秘密报告”又为我们敲响警钟。主客观原因促使毛泽东下决心突破苏联模式, 另辟蹊径。走自己的路, 有两层内涵:一是决不能教条地迷信书本, 一切都要从中国实际出发。毛泽东强调, “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 我们要学的是属于普遍真理的东西, 并且学习一定要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三是不照搬外国模式。在当时就是要打破对苏联道路的全盘照搬。
这是《论十大关系》最突出的理论贡献。它既开启了思想认知的大门, 旗帜鲜明地提出要破除对苏联模式的迷信, 这在当时需要极大的理论勇气, 在此基础上又积极寻找与探索有中国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2. 提出了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思想
鉴于苏联的教训,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了要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的思想, 其核心思路就是, 以农业为基础, 以工业为主导, 在正确处理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关系的基础上实现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过渡。
其一, 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要把发展农业放在基础地位, 教条地照搬外国经验不可取, 毛泽东提出了“发展工业必须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的思想。其二, 要正确处理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毛泽东强调:“要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下, 适当调整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投资比例, 更多地发展农业、轻工业。1957年2月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中, 毛泽东把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关系提升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髙度加以论述, 把它概括成“中国工业化道路”。
3. 尝试对经济体制进行改革
我国原有的经济管理体制, 基本上是以苏联模式为蓝本的。中央权力过于集中, 企业和地方几乎没有自主权。针对这些情况,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了扩大企业和地方自主权, 更好调动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 促进生产的发展。
针对企业没有自主权问题, 提出要正确处理好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利益关系, 主张用统筹兼顾的方法来解决三者之间的矛盾, 强调“必须兼顾, 不能只顾一头, 无论只顾哪一头, 都是不利于社会主义, 不利于无产阶级专政的”。他认为, “把什么东西统统都集中在中央或省市, 不给工厂一点权力, 一点机动的余地, 一点利益, 恐怕不妥。中央、省市和工厂的权益究竟应当各有多大才适当, 我们经验不多, 还要研究”。
针对地方没有自主权问题, 提出中央和地方分权的思想1, 强调不能把所有权力和利益都集中在中央或省市, 指出“应当在巩固中央统一领导的前提下, 扩大一点地方的权力, 给地方更多的独立性, 让地方办更多的事情”。因为, 他认为“我们的国家这样大, 人口这样多, 情况这样复杂, 有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比只有一个积极性好得多。我们不能像苏联那样, 把什么都集中到中央, 把地方卡得死死的, 一点机动权也没有”。随后八届三中全会上通过一项改革议案, 其核心就是加强地方政府的权力, 在经济规划、资源分配、财政和税收政策及人事管理等方面给予地方政府更多的自主权。
在当时的那种思想氛围下, 这些举措都是开创性的, 这种思想认识的前瞻性和实践中的政治勇气都值得我们敬佩, 也为后来的改革开放打下了基础。
4. 构建了新型的政党制度
在“党与非党的关系”这一部分毛泽东指出:“我们和苏联不同。我们有意识地留下民主党派, 让他们有发表意见的机会, 对他们采取又团结又斗争的方针”, 并提出“究竟是一个党好, 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 恐怕是几个党好。不但过去如此, 而且将来也可以如此, 就是长期共存, 互相监督”。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八字方针的内涵, 主要包括三点:一是民主党派要长期存在。应加强同民主党派的团结友好关系。二是实行长期合作、协商办事。在国家大政方针问题上, 党应与民主党派共同协商后作出决定, 要接受各民主党派的监督。三是党的领导是根本, 这是不可动摇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党中央将“长期共存, 互相监督”发展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十六字方针。党在后来的政治实践中, 逐步形成一整套更加健全完善的政党制度, 建立起“一党领导、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事实证明, 这是适合中国国情的民主政治制度。
二、历史局限与不足
我们必须搞清楚《论十大关系》的历史局限和不足, 对其做出科学的评价, 才能更好地理解我国在建设过程中的波折与教训, 且对今天的全面深化改革也大有益处。
1. 对主要矛盾的认识模糊不定
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我国国内的社会矛盾和阶级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 阶级斗争已不是社会主要矛盾了, 人民内部矛盾逐渐成为政治生活中的主要矛盾。因此, 发展生产力,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则上升为当时的主要任务。
《论十大关系》却没有明确指出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究竟是什么, 也没有明确说明工作重心应向经济建设转移。理论上缺少这样的明确性, 源于思想认识上的不到位。八大提出, 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2. 在突破苏联模式方面存在认知上的偏差
《论十大关系》主旨是“以苏为鉴”, 但是在突破苏联模式、探索新的发展模式时, 毛泽东认为, 中国在经济发展上, 应该比苏联有更快的速度。
目前流行的这一文本, 是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时, 委托胡乔木整理的, 要求加快速度的思想倾向已不太明显。但最初的文本则明显表露这一思想的初衷和写作动机, 原文写到:“提出这十个问题, 都是为着一个目的, 为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动员一切可用的力量, 来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三、现实思考与实践启示
1. 坚持和践行实事求是的理念
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毛泽东用中国化的语言方式进行准确阐释和概括, 就是“实事求是”。具体来说就是要从中国实际和具体国情出发, 理论联系实际, 创造性地运用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 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
坚持实事求是, 第一必须以调查研究为基础。在这篇著作写作过程中, 毛泽东为得到确实可靠的第一手材料, 亲自调查以及广泛听取中央34个部委及部分地方的工作汇报, 通过多种渠道得到准确数据和了解实际情况, 并认真进行总结和归纳。这些通过调查研究总结出的结论, 切实地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所面临的各种现实问题。
坚持实事求是, 第二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论十大关系》通篇体现出的重要指导思想就是“以苏为鉴, 走自己的路”, 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国情相结合, 走自己的道路, 避免教条式地照抄照搬苏联模式。
我国现在正处在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同时也是“矛盾凸显期”, 社会利益关系复杂多变。坚持和践行实事求是, 要求我们必须立足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 如实、客观地分析社会发展中错综复杂的关系与矛盾, 深入调查研究, 倾听民意, 掌握全面情况, 制定大政方针和各项政策及法规时一定要立足国情。
2. 坚持和践行发展的理念
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在其著作《旧制度与大革命》中提到这样一个观点:“一个国家最可能发生动荡的时刻, 不是经济长期停滞时期, 而是发生在经济持续增长过程中开始出现下滑的那个拐点。”经过多年的发展, 我国取得了很大成就, 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同时也暴露出很多问题, 如发展过程存在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有风险等问题。这些问题若长期得不到解决, 那么必然会引起人民不满, 威胁到社会的稳定。如何使这些利益关系协调有序地发展, 正考验着党的执政能力与执政水平。
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只能通过进一步发展来解决, 因此, 必须坚持和践行发展的理念, 全面深化改革, 提升经济质量。第一, 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简政放权, 尊重市场规律, 减少政府对微观主体的干预, 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 打造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和氛围, 以内部改革促发展。第二, 以一带一路为契机, 更加积极主动地对外开放, 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和质量, 以外部开放促发展, 把对外开放和深化经济改革结合起来, 促进国家的大发展。第三, 着力进行民生建设。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 提出一个基本方针即“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 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这一思想的深层次含义, 就是“以人为本”, 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要想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就必须让人民能共享发展的成果, 因此必须大力推进民生工程建设。
3. 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
矛盾和冲突无处不在, 只有运用法治的力量, 才能化解矛盾、解决冲突。坚持依法治国, 使国家权力的行使和社会成员的活动都能在法律的约束下有序进行, 社会才能稳定和谐。2014年2月2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上提出, “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在整个改革过程中, 都要高度重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 加强对相关立法工作的协调”。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 在全社会中逐渐树立起民主法治观念, 进而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心月.毛泽东与《论十大关系》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 2007.
[2]李海鹏.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理论贡献与时代价值[D].保定:河北大学, 2012.
众所周知,建国初期,因为国内国外、主观客观等一系列因素,我们学习和模仿苏联的经济模式来搞我国建设。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种学习与模仿带有一定的必然性,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唯一的选择。苏联社会主义经济模式是二、三十年代苏联实行“一五”“二五”计划中逐步形成的,是在国际形势日益恶化,新的世界大战日益逼近,严重威胁社会主义苏联的生存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是斯大林在十月革命后有限的实践经验和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主要来自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有关设想的基础上形成的。
它的主要特点是:
1、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实行了以社会主义制度的生存为前提,以重工业包括国防工业优先发展为核心的高速赶超型经济发展战略;
2、在经济制度上,消灭了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并实行与之相适应的单一的按劳分配制度;
3、在经济管理体制上,实行由国家行政手段调节的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并在运行机制上排斥商品生产和市场机制。这一模式在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和二战中曾显示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在1940年初步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用10年左右时间,跑完了欧美先进工业国家100年的工业化路程,并在50年代初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工业强国。这更增强了对我国的吸引力。因而我国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一化三改”过程中引进了苏联的经济模式。1956年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我国的经济体制也基本形成了,它明显带有苏联经济模式的影响。社会主义改造实现的目标与苏联相同即建立高度集中统一的以行政调节为主的计划经济体制。主要体现在:国民经济只剩下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分为全民和集体所有制两个层次;取消市场,实行粮棉等重要农产品的统购统销政策,以行政手段干预经济生活;分配领域中实行低消费,高积累并趋于平均主义。
但是mzd从来就不是个教条主义者,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他始终认为苏联的建设是先例可循,但不能照搬苏联经验,应该从中国实际出发。证实mzd这种态度的最好实例,就是中国走了条和平的而有别于苏联的镇压和剥夺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突破苏联经济模式的思想就愈来愈明显。《论十大关系》就是这一思考的重要成果。mzd曾说过:“建国后,前8年照抄外国经验,从1956年提出十大关系起,开始找到自己的一条适应中国的路线,开始反映中国客观经济规律”。他还说“十大关系的基本观点就是同苏联作比较。
除了苏联办法以外,是否可以找到别的办法比苏联、东欧各国搞得更快更好”。1956年苏共二十大召开,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总结批判充分暴露了苏联模式的弊端。mzd“以苏为鉴”的思想更加明确了,如何避免苏联走过的弯路和如何突破苏联模式的问题便提上了议程。在《论十大关系》中mzd指出:“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们还想走?”提醒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中要引以为戒。
促使我国必须突破苏联模式更强烈的动因,则是仿效苏联给自己带来的诸多问题。我国采用苏联经济模式在“一五”计划期间对有效地集中财力、物力和人力进行重点项目建设,对发展国民经济实行计划管理,保证国民经济按比例发展,保证市场稳定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曾起到积极的作用。但是“一五”后期,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和经济建设规模的迅速扩大,这种模式的弊端就越来越多地暴露出来。体现在:
1、所有制结构过于单一,难以适应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多层次状况,在一定程度上拖了生产力发展的后腿;
2、在经济管理工作中,中央集中过多,国家统的过死,压抑和限制了地方企业的积极性和机动性;
3、在经济运行中忽视商品生产和市场的调节作用,既影响了流通又影响了生产;
4、在分配上存在着重积累轻消费的现象,影响了劳动者的积极性。这些都影响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说明苏联模式已不能适应包括苏联自身在内的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于是在《论十大关系》中,mzd从中国实际出发,深入调查研究,提出了有别于苏联的具有自己特点的中国经济模式。主要有:
1、在工业化道路上,不是以重工业挤轻工业和农业,而是农、轻、重协调发展。苏联工业化道路是以重压轻,以重挤轻,用剥夺农民的办法,通过工业品和农副产品的剪刀差实现高积累来发展农业,结果造成重工业的片面发展和农业、轻工业的落后。中国“一五”计划直接受苏联影响,对农业和轻工业重视不足。mzd对这种情况深为忧虑,及时纠正了这种错误认识,指出必须用多发展些农业、轻工业的办法来促进重工业的发展。他从中国是个农业大国的国情出发,强调“发展工业必须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并把这提高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高度来认识。mzd指出:“工业化道路的问题,主要是指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我国的经济建设是以重工业为中心,这一点必须肯定。但是同时必须充分发展农业和轻工业。”mzd提出的这种与苏联不同的实现工业化的道路的具体途径,使50年代中期我国在农轻重比例关系上处理得比较好。
2、在分配上,提出必须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在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一条中,mzd指出:“国家和工厂,国家和工人,工人和工厂,国家和合作社,国家和农民,合作社和农民,都必须兼顾,不能只顾一头。”在国家和职工的关系上,他指出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既要不断地保证增加国家的积累,满足扩大再生产的需要,又要使劳动者的收入每年有所提高。在国家和农民的关系上,他鉴于苏联推行义务交售制把农民挖得很苦,严重挫伤农民积
极性的做法,主张要“兼顾国家和农民的利益”,在工农业产品交换中,要“采取缩小剪刀差,等价交换或近乎等价交换的政策”,“在合作社的收入中,国家拿多少,合作社拿多少,农民拿多少以及怎样拿法,都要规定适当。”这对于纠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重积累轻消费的倾向,改善人民生活特别是农民生活具有重大意义。
3、在经济管理体制上,反对中央集权过多,主张给地方和企业以适当的权力。苏联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把什么都集中到中央,把地方卡得死死的,一点机动权也没有”。mzd对此是不赞成的,他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上,指出“应当在巩固中央统一领导的前提下,扩大一点地方的权力,给地方更多的独立性,让地方办更多的事。这对我们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比较有利。我们的国家这样大,人口这样多,情况这样复杂,有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比只有一个积极性好得多。”但mzd认为既要反对片面强调高度集中统一的倾向,又要反对那种不服从统一指挥而搞绝对独立的无政府主义倾向。值得一提的是,mzd还认识到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管理方面的有益经验可供借鉴,“处理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有些资本主义国家也是很注意的。它们的制度和我们的制度根本不同,但是它们发展的经验,还是值得我们研究。”这里还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注意解决中央和地方关系的过程中,mzd已敏锐地察觉到不应该把企业看作国家机关的附属物,应适当扩大企业的权力。掌握一定的自主性。在《论十大关系》讲话后不久,他就提出允许企业成为“公开合法的半独立王国”。这里mzd实际上已经提出了经营权和所有权相分离的重要思想,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此外,在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在中央和地方的关系的论述中,还朦胧地认识到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过于单一,计划经济的统购包销政策的一些负面效应,影响了生产力的充分发挥,而且给人民生活带来许多不便,开始对我国的所有制结构与经济运行机制有了一些反思。不久,mzd就明确提出在社会主义经济占优势的情况下,从当时我国生产力水平低,经济比较落后这个客观事实出发,利用个体经济和某些资本主义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的补充,搞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以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必要性,并称之为“新经济政策”。这是他企图突破苏联单一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固定模式的一次可贵尝试。在同年召开的党的八大会议上,cy等同志还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即国有经营为主体,个体经营为补充;计划生产为主体,个体生产为补充;国家市场为主体,自由市场为补充。对市场的作用有进一步认识。在《论十大关系》中,mzd还指出要鼓励沿海工业的发展以促进内地工业的发展,加速经济建设以支持国防建设。以上这些思想尽管总体上还未摆脱苏联模式的影响,认识上也有局限性,但它们实际上已经明确或模糊地提出了中国自己的经济模式,在某种程度上已开始突破苏联经济模式,显露了有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一束可贵的思想火花。令人遗憾的是,mzd在实践中没有把这些有益的探索和突破贯彻下去和进一步深入,在“大跃进”及“文化大革命”运动中重新陷入过去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模式,并且日益僵化。
其实在我高中第一次听到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时,我就想读一读它了,因为这个书名就很是吸引人。论十大关系,到底是哪十大关系呢?这是第一点吸引人的地方;他们之间又有些什么关系呢?这是第二点吸引人的地方;这些关系又与我们有什么联系呢?这是第三点吸引人的地方……还有诸如此类很多的疑问,带着这些疑问,我在最近一周终于抽空去领略了一下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思想结晶。
首先,我终于搞明白了到底什么是十大关系。十大关系即:(1)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2)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3)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4)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5)中央和地方的关系;(6)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7)党和非党的关系;(8)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9)是非关系;(10)中国和外国的关系。如何处理这十大关系即十大矛盾,是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而提出这十大问题,都是围绕着一个基本方针,就是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至于什么是积极因素?毛主席说道:“在国内,工人、农民阶级是基本力量,中坚势力是可以争取的力量。反动力量是消极的因素,但我们仍需要做好工作,尽量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在国际上,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都要团结,不中立的可以争取中立,反动的可以分化和利用。总之,我们要调动一切直接的和间接的力量,为把我们的国家建设成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
在十大关系中,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是重点,需要加重对轻工业和农业的投资,使其能更好的为重工业的发展提供保障。不能目光短浅,认为要重工业就要加重对它的投资,这是假要,从长远来看是对重工业的发展不利的。在对沿海工业的建设上,毛主席全面透彻的分析了当时的国际局势,认为侵华战争和新的世界大战在短时间内是不太可能发生的。所以有必要在沿海大力建设一些工业基地,充分利用好沿海的地理优势,为内地的工业建设做基础。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没有国防的保障是不行的。但是国防开支占国家财政预算的百分之三十只能妨碍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不起来,就没有经费去搞科研,就造不出原子弹,反过来,国防势必就会发展不起来。所以,只有精简军队,节省部队开销,投资到经济建设上,才能更好的为提高国防实力做贡献。
另外,处理好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汉族和少数名族的关系,也都是为了能更好更快的发展社会主义社会而提出的,只有处理好这些关系才能给经济建设提供一个安全、稳定、团结、高效的环境氛围,促进经济发展的速度,提高发展的质量。
至于处理好党和非党、革命和反革命、是和非、中国和外国的关系,一方面能够为改进党在一些问题上的不足提供建议,指出缺点。使得党能够更健康的成长,在为人名服务上更有效更实在。另一方面,又能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调动积极性,取长补短,改进方法加快效率。
要想了解毛泽东思想就不得不提《论十大关系》,这篇文章涉及我国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多个方面,里面的论述对党和国家的发展 有很大的指导作用,有些理念,在之后其他领导人的政策方针和理论中都能找到踪影,可谓是影响深远。当我读完这篇文章时,第一感觉是写得很好可是,在实际操作中却是不尽人意,这是令人遗憾的。
《论十大关系》是在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的情况下,毛泽东以苏联为鉴,总结我国经验,听取中央三十四个部门的工作汇报后提出来的适合我国情况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的基本思想。
十大关系就是十个问题:(1)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2)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3)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4)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5)中央和地方的关系;(6)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7)党与非党的关系;(8)革命与反革命的关系;(9)是非关系;(10)中国与外国的关系。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农业国,重工业发展尤其落后,发展重工业十分重要,只有拥有独立的工业体系和高科技体系,才能不受制于人,而毛泽东选择用第二种方法多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来发展重工业,从长远来使重工业发展的多些快些稳固些。平衡工业发展布局,大力发展内地工业,不仅是利于备战,有战争的战略缓冲地带,更是有利于发展内地经济,缩小区域贫富差距,当然,现在这个问题还在努力解决中。精简国家机构,减少军政费用并不意味着不重视国防,相反,保证国家财政用于经济建设,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国防,制造出先进武器。前三点都体现出毛泽东关于经济建设的远瞻性、大局性的经济建设的观念。原来毛泽东不光在政治上行,在经济上也是挺懂的,只是在操作中出现了问题。
在国家,工厂,工人,合作社和农民之间的利益上,都必须兼顾,不能只顾一头。在中央与地方关系上,要放权,不能把什么都集中到中央,提倡同地方商量办事的作风。在少数民族与汉族的问题上,着重反对大汉族主义,也要反对地方主义,诚心诚意地积极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和文化建设,搞好汉族和少数民族关系,巩固民族团结。这三点对团结民心,维护国内稳定起重要作用。
在党与非党问题上,共产党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在革命与反革命上,要转变反革命,毛泽东还强调“今后,除社会上的反革命还要继续镇压以外,必须把混在机关、学校、部队中的一切反革命分子继续清查出来”,这某一程度上是需要的,但后来在这问题上过度了,导致文革发生。是非关系上,党内党外要分清是非,对犯错的同志,采取“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帮助他们改正错误,允许他们继续革命。
最后,毛泽东特地提出与外国关系上,向外国学习,有批评地学,不可盲目地学,将中华民族谦虚谨慎,好学的精神发挥到淋漓尽致。
关键词:论十大关系,国防经济思想,协调发展
《论十大关系》中, 毛泽东把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作为与工业和农业, 沿海和内地, 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同等重要的主要问题来论述。他指出要正确处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 提出了要推动国防事业的发展, 必须推动经济建设, 国防建设要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国防经济思想。
一、毛泽东国防经济思想的基本内涵
马克思、恩格斯强调, 军队是无产阶级专政的首要条件。在新中国诞生前夕, 毛泽东指出:“我们的国防将获得巩固, 不允许任何帝国主义者再来侵略我们的国土。”建国初期, 毛泽东审时度势, 提出了一手抓经济, 一手抓国防的方针, 毛泽东把国防建设看作是国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经济建设相提并论, 足见他对国防建设的高度重视。《论十大关系》中, 毛泽东对国防经济建设的重要性作了集中的论述, 他指出:“国防不可不有。如今, 我们有了一定的国防力量。经过抗美援朝和几年的整训, 我们的军队加强了, 比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苏联红军要更强些, 装备也有所改进。我们的国防工业正在建立。”他把建设巩固的国防看成是保卫国家主权独立、领土完整和经济建设顺利进行的主要保障, 这为保证中国和平建设的顺利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 实际上是更深层次的产业结构问题。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既有矛盾的一面, 也有一致的一面。这是因为, 在一定时期, 国家的物力、财力是一个确定的量, 经济建设创造物质财富, 国防建设消耗物质财富。用于国防建设的部分增多, 用于经济建设的部分相对就会减少。经济建设是国防建设的物质基础, 离开了经济建设, 国防建设就成了无源之水。毛泽东认为, 要推动国防事业的发展, 必须推动经济建设, 国防建设要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论十大关系》中, 毛泽东更加明确指出:“可靠的办法就是把军政费用降到一个适当的比例, 增加经济建设费用。只有经济建设发展得更快了, 国防建设才能够有更大的进步。”毛泽东不仅把降低军政费用看成是通过加强经济建设来加强国防建设的可靠办法, 而且把是否降低军政费用, 多搞经济建设, 提高到战略方针的高度来认识。这为中国国防事业和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毛泽东国防经济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60年代以后, 由于指导思想出现了“左”的错误, 中央对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关系的指导思想进行了大的调整。加大国防建设资金投入, 调整工业布局, 进行大规模“三线”建设, 并提出了“山、散、洞”的布局原则。随着国防投入的大幅度增长, 加之这一时期我国先后研制出了“两弹一星”, 国防实力显著提升, 形成了遏制战争的战略态势。但是, 国防建设的投资其实是过大甚至浪费的, 是以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受损为代价的, 加之受到之后的“文化大革命”的严重破坏, 到了70年代中期, 国民经济已经大幅下降。经济建设的滞后, 最终制约了国防建设的持续发展, 导致了我军的装备水平和作战能力的下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在以邓小平为首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带领下, 党和国家改变了长期以来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状况, 转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阐明全党全国的中心任务是现代化建设的同时, 提出了国防建设要服从经济建设大局、经济建设为国防建设提供基础和保障的思想。在“富国”的基础上, 我们才有实力可以“强军”。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 继承和发扬了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关系的思想。2002年, 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 要“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 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这是在党的代表大会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把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 确定为党领导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基本方针。
新时期新阶段, 2004年7月, 胡锦涛主持了以“坚持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为主题的中央政治局第十五次集体学习, 他指出:“经济建设是国防建设的基本依托, 经济建设搞不上去, 国防建设就无从谈起;国防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防建设搞不上去, 经济建设的安全环境就难以保障。”胡锦涛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必须坚持以国家核心安全需求为导向, 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 加紧完成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双重历史任务。
党的十八大以后, 以习近平为首的党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国防和军队建设, 面对当前国际形势的变化, 继承了建国以来的各届领导人的国防经济思想, 审时度势, 提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强军梦。2013年3月习近平在出席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时强调:要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 努力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厉行勤俭节约, 反对铺张浪费, 把军费管好用好, 使国防投入发挥最大效益。
总之, 强大的国防既是维系国家安全的保证, 也是国家发展经济、进行对外贸易和开展外交的重要支撑。没有强大的国防, 强国富民的目标就难以实现, 即使目标实现了也难以长久维持。因此, 我们在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 必须切实加强国防建设, 是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 形成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只有不断增强包括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在内的综合国力, 才能实现中国梦, 中华民族才能真正走向富强。
参考文献
[1]列宁全集 (第34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
[2]毛泽东选集 (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
[3]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
——结合“我国民族实情”谈起
1956年初,在我国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不断取得胜利的形势下,中国共产党人开始了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方面问题的新工作。1956年4月25日,伟大领袖毛主席就当时国内形势发表了著名的《论十大关系》的讲话。《论十大关系》全面地阐述了他的建设思想。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思想。他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提出这十个问题,都是围绕着一个基本方针,就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二、适当地安排国民经济,提出按“农、轻、重”的顺序发展国民经济的思想。提出我国要“适当地调整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投资比例,更多地发展农业、轻工业”。文章讨论了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提出要好好地利用和发展沿海工业,不能离开经济建设来片面地强凋国防建设。在讲话中,他根据“一五计划”的实践经验和苏联发展社会主义的经验教训,总结我国自己的经验,探索出了一条适合中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论述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十大关系,提出了要调动国内外一切直接和间接的力量建设社会主义。《论十大关系》涉及到我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各个方面。《论十大关系》的意义深远,下面就结合我国民族实情谈谈我对《论十大关系》中汉族与少数民族关系的感想。
《论十大关系》是毛泽东在听取中央工业、农业、运输业、商业、财政等34个部门的工作汇报,作了大量的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于1956年四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的讲话。这篇讲话论述了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带全局性的十个问题,即十大关系。它们是: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党和非党的关系,革命和的关系,是非关系,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如何解决这些关系,不光是建国初期面临的问题,也是现在将来都存在的问题,而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已给我们指明了基本方向。它不但适用于过去,也适用于现在和未来。在国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建设中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和意义。
毛泽东提出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十大关系,都是围绕着一个基本点,就是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论十大关系》的提出,正好顺应了当时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为以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功做了铺垫。50年的实践表明,毛泽东当年提出的基本思想和主张,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是富有生命力的。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是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发展的指导方针。这个战略思想既包含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又反映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鲜经验。
《论十大关系》中,我体会最深的是处理矛盾,辩证的看待问题,处理问题,我想,无论何时,我们都需要这种精神。首先就我们大学生,抑或说成青少年而言,学习和实践就是一对不可分割、辩证统一的两个方面。很多时候,我们往往自我的把学习和实践分割开来,有很多像我们一样的青少年,总是秉持一个想法,我们是大学生,学习是我们的天职,于是乎,每天图书馆,教室,宿舍,三点一线,埋头啃书,矢志不渝,或许取得专业硕士、博士。
当然,这也许有些夸张,但也的确反映了一些现实状况,部分大学生只注重狭隘的理论学习,忽略了实践的重要性,造成毕业也同时意味着失业,即使持有专业本科、硕士、博士学位,深谙学科高深理论,但在实际工作中却往往力不从心,甚至手足无措。
作为大学生,这与我们息息相关,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和思考。或许现在我们依然坚信“知识改变命运”,但请牢记,知识与实践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要注意调整学习和实践的关系,就我个人而言,很多从书本中学到的理论知识,都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实验来验证,这让我非常开心,我喜欢从书本上,和老师的讲解中吸取知识,但也很重视自己动手实验的乐趣。其实,这只是最简单的一点,不论学习的是什么学科,从事的是哪一方面的研究,理论学习和实践都是同等重要的,当然社会实践也不仅限于自己的单一学科。
上课时间是我们每一位学生应该珍惜的黄金时段,假期则是我们可以好好利用的参加社会实践的好时机,我相信,只要我们学习好专业知识,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积累经验,用知识武装自己,用经验充实自己,未来,我们一定是社会有用人才! 毛泽东的高瞻远瞩更在于这篇著作中还提出了体制改革的问题,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明确地提出了“社会主义整个体制问题”。
尽管毛泽东提出的体制改革的思想还是初步的,但它在实际上确实已经涉及如何改革过于集中的经济体制的弊端问题了。实际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一直不曾停下脚步。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也再次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在今年会议闭幕后的记者新闻发布会上,新任总理谈到机构改革时强调,这次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核心是转变政府职能。必须从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入手来转变政府职能,以切实厘清和理顺政府与市场、社会之间的关系,要“把错装在政府身上的手换成市场的手”。这表明了中央对政治体制改革的态度和决心,也体现了中国体制改革的重要性。
我想今年的会议,与我们每个人都有着关系的体制改革莫过于铁道部的改革了吧。众所周知,铁道部最大的弊端就是政企不分,改革之后,铁道部并入交通部,实行政企分开,这与在社会主义初期,在《论十大关系》中就已经提出的政治体制改革方针是一致的,我们在发展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不能忽视这样具有历史建树的理论基础。铁道部的改革,正如铁道部部长盛光祖在列席当日下午举行的全国人大全体会前回答记者关于大部制改革的提问时说的,“大部制改革很好,我很赞同。大部制改革实行政企分开,有利于铁路事业更好的发展,政府与企业各司其职。”这是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改革进程。虽然铁道部的改革一路坎坷,不过,不可否认,不断地改革,也正体现了我们在不断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这也与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的初衷是一致的。
于此,我不得不再次强调毛泽东的高瞻远瞩和这部补休著作的贯彻整个社会主义的历史意义。 《论十大关系》是我们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起点,也是党的科学发展思想形成的逻辑起点。它所蕴含着的宝贵的科学发展思想,特别是关于科学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于今天以至将来仍有着重要而长久的指导意义。
身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当代青年读过几本马克思的原着?重燃恰同学少年般五四的激情。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就绕不开毛泽东,自己也开始自觉的读些毛泽东的着作,了解毛泽东对中国革命,中国建设的探索,更好的了解我国的社会主义进程和当代的国情。前两天,刚拜读了《论十大关系》。
《论十大关系》一文,是毛泽东花一个半月,听取中央政府34部门的工作回报后,在1956年5月2号的最高国务会议上做的报告。从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国家,生产单位,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党和非党的关系;中国和外国的关系等十个方面论述当时中国在经济,政治,外交等方面在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中主要的问题。本文应该属于以毛泽东为首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中国社会主义的积极探索。
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毛泽东深刻的认识到重工业对一个后发展中国家的重要,只有拥有独立的工业体系,才能不受制于人。不管是美国还是苏联?50年代末中俄关系的恶化,就体现要想不受制于人,必须有自己的高科技体系和工业体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沿海的地区要利用好原有的工业基础,让其发挥更大的作用。处于战争布局的考虑,要平衡工业分布,新建的工厂要大部分放在内地。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毛泽东重视经济建设,降低军费,裁军。保证国家的财政更多的用于经济的建设。经济建设是国防建设重要基础,国防建设是经济建设需要的良好的国际环境的保证。同时毛泽东尤其重视核技术的发展,重视高精尖国防工业的发展。军工技术的进步,同样促进民用技术的发展。特别就是民用大客机运10,取得重大技术突破,并试航成功。
十大关系中,从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国家,生产单位,个人的关系都是关于经济的,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中国和外国的关系,中间都透漏着经济的因素。
十大关系,亦可谓十大矛盾。如何解决这些关系,不光是建国初期面临的问题,也是现在将来都存在的问题,而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已给我们指明了基本方向。它不但适用于过去,也适用于现在和未来。在国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建设中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和意义。历史是辩证的,人生也是辩证的。作为大学生,我们也需要处理身边的种种关系。学习、工作与休闲娱乐关系,必须适当分配时间和精力。学习工作两不误,两者互相促进,适当的休闲娱乐能够促进学习和工作的效率。
【关键词】 浅论 实施 十大工程 地方经济关系
2008年,市政府第二十二次常务会议讨论审定了张掖实施十大工程工作大纲(规划),十大工程也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十大工程是以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抢机遇抓投资、快增长促发展、重民生保和谐为主线,以拓宽“三条路子”、实施“十大工程”为重点,强力抓项目投资力促经济增长,突出抓特色产业推动结构调整,统筹抓城乡发展改善民生保障,深入抓改革开放增添发展活力,着力抓效能建设提高服务水平,全力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要大力实施“十大工程”,全力保持地方经济快速增长彼此存在着有机的联系,本人就二者的关系论述如下:
一、十大工程的内容简述
十大工程是指:
1.中国黑河流域湿地保护工程;
2.中国钨钼产业基地;
3.河西风电走廊500万千瓦发电工程;
4.中国金张掖玉米制种基地;
5.中国西部马铃薯加工及种薯繁育基地;
6.现代农业示范工程;
7.河西百万头肉牛基地;
8.黑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
9.30万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工程;
10.城乡就业、医疗、社会保障一体化工程;
要在“十一五”期间,完成上述目标,一是要结合国际国内经济发展形势和我市实际,要牢固树立强烈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坚定不移地贯彻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始终把加快发展作为政府工作的首要任务,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速度、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综合经济实力。二要准确把握国家投资重点,努力寻找我市经济社会建设与国家政策支持的结合点,最大限度地用足用活国家政策,千方百计争取项目资金,力争有一批关系张掖长远发展、关系经济结构调整、关系群众生产生活的大项目、好项目纳入国家和省上计划之内,切实把中央、省上的政策措施真正变成促进张掖发展的现实生产力。三要把拓宽“三条路子”、实施“十大工程”作为对接国家扩大内需政策最直接、最有效的载体,坚持政府推动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协调,以项目建设为支撑,以制度措施为保障,确保“十大工程”各项建设任务落到实处。四要抓住核心,着力解决民生问题。把为民办实事作为政府的重要职责和使命来对待,围绕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目标,重点解决群众就学、就业、就医、住房、社会保障等方面的突出问题,不断夯实社会和谐的基础,以促进地方经济繁荣。
二、实施“十大工程”,是保持地方经济快速增长的有力支撑和有效途径
1、在黑河流域湿地保护工程和黑河流域综合治理方面
就十大工程而言,中国黑河流域湿地保护工程和黑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重复又矛盾,完全可以并入第一项工程统筹考虑。这个是硬任务,不仅关乎张掖,更重要的是关系到内蒙西部和整个河西走廊的生态环境,影响面很大,几乎关系到国家的民生,所以排在“十大工程”的第一位。
黑河流域的综合治理,影响张掖经济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梯级水电的建设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强大推动力,在增加能源供应,改善能源结构,保护环境上发挥着巨大作用。与此同时,也就带动了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增加了地方财力和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
二是黑河流域(张掖)湿地保护工程的建设,张掖将建成城市湿地公园、张掖国家湿地公园、张掖黑河流域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国黑河流域(张掖)湿地保护工程由张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张掖国家湿地公园、张掖黑河流域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恢复及保护工程和张掖市北部生态新区(包括滨河新区和湿地周边“金边带”)。充分利用湿地资源,将构筑金张掖地标性建筑群和景观带,会不断提升城市形象,建成生态新区、人文新区、和谐新区,诠释张掖“戈壁水乡”、“湿地之城”的自然神韵和生态魅力,打造甘肃最精、河西最优的人居环境。这一切,必将影响张掖的旅游业的长足发展,带动张掖地方经济步入快车道。
2、在中国钨钼产业基地方面
就张掖而言,工业发展滞后,没有支柱产业,在张掖建成钨钼产业基地,是抢抓历史机遇,推动产业升级、增强发展后劲的关键。钨钼产业基地的建设,不仅是张掖的重大项目,也是全省乃至全国的重大项目。钨钼项目开发,意义重大,它必将有力地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2008年11月24日 国土资源网报道:甘肃有色金属部门在地处河西走廊的张掖市肃南县境内发现了重要的战略稀有金属——钨钼矿,矿区包括小柳沟钨、贵山钨钼、祁宝铜钨、世纪铜钨四个矿床,储量居亚洲第三,目前正在做这些矿藏的探矿工作,张掖市现已将这个矿产的的开发列入“中国钨钼产业基地建设工程”。按照规划,到2012年,张掖市的钨钼冶金产业增加值将达到31亿元,继而打造中国最大的钨钼产业基地。钨钼矿的开发,目前已经形成了年采选60万吨、生产3500吨钨精粉的能力。基地建设正积极寻求勘探实力强、技术水平高、经济实力雄厚的合作开发商,500万吨钼采选建设项目规划现已形成。届时,中国最大钨钼基地将在河西走廊张掖崛起。
本人认为,钨钼矿产是我市最具开发潜力的优势资源。发展特色产业,钨钼当属首位。要把钨钼资源开发作为最重要的经济增长极来培育,着力引进一批国内知名大企业和战略投资者。钨钼产业基地建设问题在于由谁来开发,如何开发,“推动精细加工、形成产业链条”落到实处是关键,别只是卖矿产资源。张掖的矿,就是要在张掖提选和加工,还要在张掖制半成品和成品,否则,中国最大钨钼基地将在河西走廊张掖崛起必将大打折扣。
3、在河西风电走廊500万千瓦发电工程方面
风电是清洁能源,是投资少,见效块的一项阳光产业。我市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资源十分丰富。省委、省政府大力推进“建设河西风电走廊、打造西部陆上三峡”战略,为我们发展基础能源产业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此工程关键问题是张掖在500万千瓦时的风电工程里只有50万千瓦时,仅仅是总工程量的十分之一。另外,电力行业是垂直管理,对地方经济的贡献只有数字上意义。要把我市建成“河西风电走廊”的重要支点、全省重要的电力生产大市,这方面远远不够,要以电能开发的契机,全面带动花草滩、长山子、三岔、平山湖煤田开发,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能源支撑,增强地方经济的实力。要坚持水电、风电、火电建设并举,在现有水电装机54万千瓦的基础上,加快大孤山、宝瓶河等电站建设,力争“十一五”末全市水电装机达到150万千瓦以上;火电二期工程建设应尽快开工建设,早日实现水、火、风电总装机500万千瓦发电量的目标,让我市真正成为全省重要的电力生产大市。
4、在中国金张掖玉米制种基地和中国西部马铃薯加工及种薯繁育基地方面
建立中国金张掖玉米制种基地和中国西部马铃薯加工及种薯繁育基地两项工程是稳步发展张掖经济的重中之重。我市具有发展玉米制种和马铃薯生产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产业优势。发展集群农业的优势明显,自然条件方面包括土地肥沃、光照充足,水源保障,农村劳动力足够,科研技术支持方面也不逊色等条件。要建成集约化产能,除了要合理确定制种面积和区域布局,大力推广先进种植技术,建立标准化、规范化的种子生产、质量检测体系,提高种子质量和单位面积产量;实行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支持企业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打造全国知名的玉米良种品牌和马铃薯产业品牌;制定合理规范企业准入标准和
行业规范,对现有制种企业进行以属地化管理、原产地纳税为主的清理整治,鼓励公平竞争,优化制种和产能环境,建立企业、农民、政府“三赢”的种业发展长效机制外,问题在于深加工产业的培育和形成,制种深加工程度一般,主要是品牌推广,别的诸如马铃薯加工产业和后面第六大工程里提到的蔬菜产业,类似蔬菜深加工这种项目潜力巨大,蔬菜瓜果光种出来是不够的,得卖掉,不能简单地给人拉走卖掉,得提高其价值,有两个方法,一是提高科技含量比如“三品”,二是深加工比如马铃薯就要种、收、洗 切、炸、包、销这种龙,从种到做成薯片食品各个环节都要在张掖形成产业链条,这样才能真正为地方经济拉动增长点。多年来,张掖都是直接卖农产品,这样吃亏就吃大了,要发展张掖的经济,发展一个现代化的,规模化的农产业是第一选择。
就马铃薯集约化生产而言,随着爱味客、德农等一批国际国内知名企业在张掖的落地,必将有力地带动了马铃薯加工和种薯繁育的兴起,也就具备了做大做强马铃薯产业的基础条件。未来几年,要充分发挥现有龙头企业特别是爱味客、德农等企业的生产加工能力和技术、管理、品牌优势,做大基地、做强龙头、做优产品、做响品牌,推动种植标准化、品种专用化、生产集约化和加工精深化,形成3000万粒微型薯、6万亩良种繁育基地、60万亩标准化种植基地和100万吨加工能力,基本构建起良种扩繁、精深加工、鲜薯贮藏、市场营销“四位一体”的产业发展格局,把张掖建成全省最大的种薯繁育供应基地和全国一流的马铃薯精深加工基地,使马铃薯产业成为推动沿山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支柱产业。
5、在现代农业示范工程方面
本人认为,所谓的农业示范工程,即“平面向立体、分散向集中、粗放向集约、传统向现代”的提法,应理解为农业生产规模化的现代农业。这很是必要,没有规模不成气侯,坚持用工业化的思维谋划农业发展,充分利用我市优越的水土光热资源条件,按照“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的原则,科学规划布局,规范标准生产,推广配套技术,主攻单棚效益,带动规模扩展,加速“三品”(无公害、绿色、有机)开发,培育名优品牌,大力发展日光温室和钢架大棚等设施农业,示范带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使之朝着“平面向立体、分散向集中、粗放向集约、传统向现代”的方向发展,增创农业新优势,全面提升农业竞争力。以甘、临、高三县区为主,发展连片日光温室、钢架大棚和高原夏菜,建设优质蔬菜生产基地;以山丹、民乐和川区沿山乡镇为主,发展连片设施葡萄产业,拉长鲜果上市期,形成设施葡萄产业优势带。
除高新现代化农业基地建设外,我们还应该注重传统农业基地的建设,龙头项目建设 一是食品油基地建设,山丹、民乐、沿山地区和壮族军区联勤部马场管理局发展100万亩“双低”油菜,油料年产量达到2亿公斤。重点改扩建山丹县油脂厂年产5万吨高级烹调油生产线,新上民乐县5万吨高级烹调油生 产线,新上民乐县5万吨高级烹调油生产线项目,抓好目丹、民乐两县的油料批发市场建设。二是啤酒原料原料基地,山丹、民乐发展啤酒大麦10万亩,总产达到4000万公斤;张掖、临、高台发展啤酒花10万亩,啤酒干花总产值达到1650万公斤。在扩大中美合资斯丹纳啤酒花颗粒生产厂,张掖农场麦芽厂等啤酒大麦加工企业生产规模的基础上,新上山丹县1万吨啤酒麦芽生产加工厂和高台县5000吨啤酒花烘干生产线。三是酿酒葡萄基地建设,张掖、临泽、高台、肃南发展10万亩,年产量达到1亿公斤。继续扩大葡萄加工企业规模,新建张掖市果酒、高台县葡萄榨汁生产线。四是中药材基地建设,张掖、民东、高台、肃南建立以杜仲、枸杞、甘草、板兰根、黄参、锁阳等为主的中药材基地20万亩,以河西制药厂、张掖市中药提炼厂、地区农校螺旋藻生产厂等为龙头,开发系列保群健食品、药品,带动中药材生产的发展。
“公司+基地+农户”的种子生产模式是现代农业经营的有效模式,把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有效组织起来,切实解决了农户与市场相对接的问题。大力发展农工商联合公司、专业运销协会和合作社等中介购销组织,扩大产品销售,真正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企业、基地、市场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格局,促进农业全面发展和进步,促进地方经济稳健发展。
6、在河西百万头肉牛基地建设方面
我市有丰富的饲草资源,这位打造河西百万头肉牛基地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以资源优势为依托,以基地建设为重点,以加工龙头企业组建为突破口,广泛引资,加大投入,依靠科技,优化结构,放活政策,搞活流通,强化基础,扩大规模,以推动草畜产业由传统型各集约型、资源型向科技型、数量型向质量型、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使我市步入种养加相结合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的轨,促进草畜经济快速增长。严格地说,养殖业,无论是制奶制皮毛还是制肉,都是现代农业附属产业,只有把农产业规划好,才有足够的饲草资源。本人认为,百万头肉牛基地有着加大产能,以张掖现在或今后几年的发展水平而言,就地深加工并不是明智之举,因为外在的品牌已经占领了市场,打造张掖品牌,从拥挤的市场份额中获取利益可谓难之又难。我们因该换一种思路,比如建成蒙牛(张掖)有限公司或双汇(张掖)有限公司等等,依托知名的大公司来张掖建厂,推进畜牧科技与优势资源的有效整合,发展肉、奶及副产品加工,推动牛产业逐步向规模化、标准化、公司化发展。要从“品种改良、规模养殖、集中育肥、龙头带动、打造品牌、服务保障”等方面入手,着力打造河西肉牛品牌。按照集中建设、分户经营的模式,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加快养殖小区建设步伐,使之成为我市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农牧民增收的新亮点。
7、在30万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工程方面
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是一项解放农村生产力,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发展壮大劳务经济,推动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战略性措施。就张掖现状而言,还属于以农业经济为主的欠发达地区。在一定的时期内,农村劳动力过剩必然存在,组织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一来可以增加农村家庭经济收入,二来也是向发达地区学习生产技术和现代化管理的有效途径,也是保证社会稳定的需要。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的前提是农村有现代农产业,所以外出务工总归要回来的,这部人群不但长了见识,学习了技术,同时也带回来了经验。外出之前,进行有效的技能培训,能让这部分人权更好地在外地就业很有必要。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不单单是组织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更主要的是要培训出适应张掖现代农业发展的技术人才。技术培训关键在于创业技能的培养,创业是环境、冲动、资金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环境还是最重要的因素。在这方面,打破行业部门界限,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完善机制,扩大规模,提升层次,使农村新增劳动力、在岗人员掌握就业、创业技能,使农、林、畜新技术、新机具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为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向城镇转移创造条件,为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奠定基础。
8、在城乡就业、医疗、社会保障一体化工程方面
要把城市和农村的就业、医疗、社会保障作为整体,统一规划,通盘考虑,统筹解决,使城乡人民就业充分、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失有所助、伤有所偿,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施城乡就业、医疗、社会保障一体化工程,就是扩大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医疗和失业、工伤、生育保险覆盖面,开展失地农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强化社会保险费征缴和城乡低保管理,实现应保尽保。突出抓好城镇新增劳动力、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城乡一体化是新农村建设的难点问题,前提是需要政府有统筹能力,有权力有能力将农村人口纳入二次分配体系,并能够真正为这一二次分配过程的的不正义承担责任。突破点在农地生产关系创制。这里涉及的两上问题一是现有的财政收入状况是否可以在不增加农民负担的情况下改善农民的教育,住房,医疗等福利待遇,能否真正给农民以市民待遇。二是家庭联产承包所有制的农地生产关系在提出的时候就是作为权宜之计来考虑的,只是农村一切问题解决的根本就在于要创造一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农村土地生产关系,现在张掖就面临这样一个难题。新农村新在“哪”,村容整洁,村务公开,新式农民吗?农村土地的产权问题,才是核心问题,我们发展规模农业的瓶颈是地放不开,农地没
有所有者,不能成为市场要素来流通,所以农业产业化走不出小作坊模式,而且在土地开发征用上给腐败留下了足够的空间。现在很多传统农业城市都在着力突破这个农业生产力发展的真正阻碍,这方面的研究要多下功夫才是。积极推动全民创业促就业工作,整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逐步推行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一体化,不断提高基金统筹能力和群众受益水平。加强住房公积金监管,确保资金安全运行。完善城乡救助体系,建立临时救助制度,保障因病因灾返贫、低保边缘人群基本生活。这是社会稳定的大局,也是地方经济发展的保障。
【论十大关系读书心得】推荐阅读:
论十大关系的心得体会10-12
毛概《论十大关系》论文06-14
读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有感10-09
2024年十大职场必读书09-22
论构建和谐的人居关系05-26
论财务和营销的关系06-21
论数学与诗歌的关系10-14
论和谐劳动关系的构筑06-07
论人才流失与企业之间的关系05-24
论知识管理与企业文化的关系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