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论文

2024-06-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论文(精选13篇)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论文 篇1

1.新课改文件指出数学作为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和环节,可以帮助人们在生活中进行必需的计算、推理等日常操作,同时数学也可以为其他学科的发展提供赖以发展的思想和方法,是其他技术进步的基础。利用生活中的情况开展小学数学教学,能让小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抽象成数学理论和模型,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由于在生活中对数学知识进行了巩固和深化,容易对所学知识进行升华。

2.利用生活中的小例子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能将生活进行抽象化概括,让小学生从心里喜欢数学、愿意学习数学知识。由于小学生的心理认知能力相对较低,理解力有限,数学作为一门抽象的学科,需要使用一定的教学策略让抽象的数学变得形象起来,这样学生才能有较高的学习热情,学习起来也更加有激情、有活力,效率也更高,效果会更好。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论文 篇2

一、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 引导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

1. 把握教材中与生活紧密结合的教学内容

在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中, 有许多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的数学内容。教师在组织教材的过程中, 要紧密把握学生的生活实际与数学知识的结合点, 巧设数学情境, 引导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如在“平均分”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平均分的生活情境: 八月十五月儿圆, 一家4 口吃月饼, 每人吃得一样多, 应该怎么分? 由此引出平均分的概念。这样的教学方式将学生的生活实际建立在学生已经具备的认知发展水平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获取积极的情感体验, 让学生将数学生活化, 将生活数学化。

2. 创设生活化情境, 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

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努力创设生活化情境, 让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激发求知欲望。教师要选取学生感兴趣的素材,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进行探究。如在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教学中, 这节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是六年级下册教学的难点。教师在教学中只有创设生活化情境, 才能让学生将比例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 才能让学生更好的接受和掌握比例的意义。教师首先可以通过示范图的展示, 引导学生在示范图的层层深入的展示中感知比例的特点以及基本性质, 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究精神以及参与热情。

二、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小学数学, 可以更好地将小学数学生活化

1. 多媒体课件作为学生生活以及数学知识的结合点, 可以更好地将小学数学生活化

小学数学课本中, 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数学教材中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部分, 引导学生和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 进行生活化数学再创造。教师要让学生在思维训练的过程中感受“生活化”, 让学生自然而然接受创新性思维的训练。如在北师大数学“加与减”中“捐书活动”的教学中, 教师首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教学目标, 让学生掌握在本课中需要达成的教学目标。在这个基础上, 教师结合本学校的捐书情况展示多媒体课件, 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学生可能会提“男生和女生一共捐多少本书”“三年级、四年级一共捐多少本书”这样的问题, 学生在这种情境下进行学习, 参与的积极性会更高。

2. 多媒体可以将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更好地展示给学生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每一堂课都有自己的教学重点以及教学难点。在课堂上, 如果单凭教师的口授很难让学生了解到每一堂课的教学重点以及教学难点。教师在教学中, 可以让学生根据多媒体课件的展示逐步把握教学的重点, 突破教学的难点。如在“小数的意义”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首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小数, 还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下生活中的小数, 体会小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接着, 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的直观模型理解十进分数与小数的关系。多媒体课件的展示让学生与数学知识紧密结合起来, 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让学生在思维训练中感受生活化。

三、引导学生将学到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1. 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在数学书中, 很多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当教师将生活中的数学形成数学知识之后, 再引导学生将学到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让数学能够更好地为生活服务。如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知识学完之后,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制作自己喜欢的正方体和长方体。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表面积进行反向思维, 计算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长和宽, 再制作长方形和正方形。学生将学到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当中去, 会强化学习数学的兴趣。

2. 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在生活化数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教师首先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按照同组异质的原则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合作学习小组, 以每组4 至6 人为宜。这样, 学生在生活化数学学习的过程中,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进行讨论交流, 不但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可以引导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更好拓宽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总之,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教师可以创设生活化教学, 将数学教学生活化, 针对学生已经具备的数学能力选择适合学生的数学教学策略。教师要以生为本, 以学定教, 运用多媒体课件等多种教学形式, 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梁杰.有关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的分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4, (03) .

[2]李淑霞.数学生活化教学的策略探究[J].赤子, 2014, (16) .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8-314-01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提出非常经典的三个教育理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这三个理论正是生活化教学非常形象的诠释。在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过程中,我们应从数学教学的需求出发,积极挖掘生活中的数学,创设生活情境,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的乐趣,发现数学知识其实就在生活中,就在身边,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全方位的去提高教学效率。以下是笔者的几点见解:

一、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意义

1、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内涵

所谓的生活化教学,就是指教师通过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知识,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将数学同日常生活紧紧联系到一起,有效的将小学数学知识置于学生的现实生活背景中,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生动化,让学生能有效的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获得有活力的数学知识,使学生解决严谨的数学问题时更加容易的教学。小学数学教学与生活结合,实现生活化,能真正实现学以致用,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不断地对数学进行研究和探索。

2、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性

数学知识既来源于我们的生活实际,也将在我们的生活中得到实际的运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用生活化教学方法,实际上就是体现数学原理与数学问题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明白数学是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生活化教学将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小学生在学习中感悟到数学强大而广泛的应用功能,对学生方方面面的不断提高起着重要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1)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教育心理学上说,小学阶段正是学生兴趣与爱好形成的阶段。数学是一门比较严谨且相对比较枯燥的学科,而小学生正处于活跃的年纪,不能对这样枯燥单一的数学科目产生兴趣,从而大大地影响了学生的数学学习,以致严重地影响了后续学业的发展。而生活化教学策略正好适应了小学生这一阶段的身心特点,将数学从生活中提取出来,再让它回归到生活中去,从而缓和了这一矛盾。将学习与生活联系,一方面实现了书本上知识的具体化与直观化,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另一方面,由于知识源于学生的身边,更利于学生接受和运用,促使学生向更好的方面发展。

(2)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体现素质教育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这要求我们在进行教育教学活动时不仅要尊重数学的自身规律,更要让小学数学教学与生活产生联系。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引下,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能够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既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及探究能力,让学生明白学有所用,又能更好的体现素质教育,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二、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策略

1、挖掘生活中的数学,创设生活情景,引导学生学习

“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上向前的需要而教育。”(陶行知语)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渗透在生活的每个角落。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生活化教学,需要教师将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充分的结合,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创设教学情景,引导学生体会数学,引导学生善于捕捉书本信息,获取、积累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体验,科学、有效地挖掘贴近他们的生活素材,创造生活情景,引导学生学好数学。例如:六年级数学中的“折扣”,饭店,专卖店在节日期间经常推出一些优惠活动,如打八八折或者八折优惠,学生见到过,也会说,但不是很清楚它的实际含义。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创设一些生活情景,让学生亲身体会,阐述其意义。比如一些促销活动,教师可引导学生扮演顾客,教师扮演商家,在课堂上搞促销活动,学生来购买老师的商品,老师打折优惠出售给学生。这样,学生能在买的这个过程中,通过教师的讲述和学生通过商品的原价、打折后的价钱来对比,来渐渐了解其中的含义。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都积极的参与到其中,在让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得到相应的培养,教学效率得到有效的提高。

2、积极开展活动,丰富生活化教学

生活化教学不仅要将“生活”引进教学,同时也要将教学送去“生活”,让学生不但懂得数学源自生活,同时还可以用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为生活服务。在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搞好课堂教学的同时,教师还应积极的组织开展与数学相关的趣味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生活化教学的兴趣,积极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实践、去学习、去探究,在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同时,也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促进生活化教学的有效进行。

在素质教育和新课标的教育大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是提高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小学数学教学实现生活化,更需要广大教师的共同努力,教学中,我们应不断探究、总结、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 戴 阳.试论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J]考试周刊,2012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分析 篇4

【摘要】不断深入发展的教育改革,使得越来越多的小学教育工作者开始对生活化的数学教学形成重视。但是,我国存在着很多因素会对实现生活化的小学数学教学产生阻碍和限制。基于此,本文将主要探讨促使小学数学教学实现生活化的主要策略。

【关键词】教育改革 小学数学教学 生活化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139-02

0引言

不断深化和改革的教育体制促使新课改的理念已经逐渐深入人心,这种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也应该和新课改的发展要求相适应,这样才能够减少传统教学模式下产生的不良影响。小学数学教师只有持续推进生活化的教学,才可以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才能够对学生的思维及创新能力进行培养,才能实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为此,教师一定要积极创新小学数学教学策略,从而促使教学朝生活化趋势发展。以下将主要分析实现生活化小学教学的主要策略。

1.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

兴趣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可以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性思维充分激发出来,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如果可以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导入需要教授的知识内容,并借助丰富的教学形式将其呈现给学生,有利于学生对数学形成一种亲近感,学生也会因此而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最终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好的生活化情境应该具备以下标准:第一,生活化情境一定要将数学知识的本质体现出来;第二,生活化情境应该要具备引发学生数学思维的功能;第三,生活化情境要有明确的数学教学目标指向性,教师在对生活化题材进行选择的时候应该注意生活情境要紧密联系数学知识,同时所创设的生活化情境一定要具备合理性。以《认识三角形》的教学为例,教师先将一把摇晃的椅子呈现在学生面前,这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接着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思考运用什么方法能够修好这把椅子。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对三角形的特征进行探索了。

2.运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

如果要实现生活化的数学教学,那么就需要同时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新课标指出:学生的学习本来就应该是一种主动的、个性化的以及生动活泼的过程。学习数学的方式有很多,如合作交流、自主探究、动手实践以及接受学习等[1],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应该要有充沛的时间和空间去进行实验、观察、计算、猜测、推理以及验证等。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应该鼓励学生主动学习,促使学生在经过体验之后,对知识规律进行探索,最终将数学知识内化[2]。教师应该尽量为学生创造动手操作和观察的机会与空间。以圆锥体积教学为例。首先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自行动手制作圆锥和圆柱容器,并经过反复试验,即将圆锥容器内部的所有沙子全部倒到同底同高的圆柱容器当中,观察现象,最终得出规律。学生通过这种实际操作就能够得出圆锥体体积公式。此外,也可以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行生活化的数学教学。对于小学阶段的教学,教师可以多运用多媒体技术,特别是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利用形象直观的动画或者是图片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使学生对数学知识有效理解,并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知识的学习当中。

3.学校应该加强和家庭及社区之间的合作力度

孩子的成长一般都难以离家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以及学校教育,虽然主阵地是学校教育,但是社会教育以及家庭教育能够补充并且延伸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只有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形成协调一致的关系,才能够促使孩子获得全面、健康的发展[3]。如今,大多数家庭都只有一到两个孩子,孩子的一切都几乎由家长包揽,家长没有给予孩子体验生活和接触社会的机会,这就导致现在的大多数孩子缺乏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教师在进行日常教学的过程需要依靠家访以及开家长会等活动,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做出及时了解。比如,教师可以在开家长会的时候将学校的工作思路及计划、教育管理理念介绍给家长,家长也可以在现场将自己的教育经验分享出来。教师应该鼓励家长给孩子更多自由发展的空间,以便孩子能够慢慢养成独立处理问题的习惯。此外,学校还需要同社区加强联系。一方面,社区应该要为学生展开数学实践活动创造一种稳定、安全的环境。另一方面,学校应该树立大教育观念,将教育资源提供给社区,并且,学校和教师需要对社区资源进行积极开发,在社区中为数学教学寻找生活化素材。

4.结语

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诸多缺陷,利用传统教学模式展开的教学往往都难以取得良好的成效。所以,教师和学校都应该对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的转变形成重视,以促使小学数学教学朝着生活化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林艳.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策略初探[J].小学教学研究.2012(26).[2]王怀喜.关于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J].小学科学.2012(47).[3]张亚娥.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探究[J].数学教育研究.2013(07).作者简介:

构建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课堂 篇5

四川省凉山州美姑县巴普镇富士康民族希望小学 吉则尔西

【摘要】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构建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课堂,是目前数学学习的主流。数学的学习不应该是枯燥乏味的,而应该是充满生活味的、有趣味性的。生活中的数学很多,比如:上街买东西要用到加减乘除,建造房子要画出图纸等等,这些都是要用到数学知识的,所以,小学生不仅要学好课本上的数学知识,更应该学以致用,用数学知识解决我们生活中的问题。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生活化

一、贴近生活实际,创设生活化的数学情境

1.情景导入生活化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例如,日常生活中需要经常用到的圆角分的概念,两、市斤、公斤的概念,以及米、公里的概念等,都是十分必要的。一旦学生具备这些基础性的概念的认知,在生活中就可以进一步丰富和巩固类似的数量单位概念,从而适应实际生活的需要,这也符合素质教育的教育理念。

2.引导学生模拟生活情景

数学问题中很多的概念都相当的抽象,难以理解,这时,我们就可以借助我们的生活情景来帮助理解。我在看了一个课堂实录中是这样的:教师让两个学生站在讲台的.两侧,宣布:“开始”,两个学生同时从两侧出发,相向而行,然后相遇;这是在讲解相遇应用题中的“相对”,“相向”,“相遇”等概念;然后又让两个学生站在一前一后,同时出发,后者追前者,这时追击应用题。对于这种理解相对难度较大的内容,老师通过两个学生的实际行动加以理解,生活化数学的学习。

二、熟悉教材,实现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1.从生活实例中抽象出数学概念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应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资源,从生活实际中抽象出数学资源。如:学习了《循环小数》这一章节的内容时,我们首先讲到了一个“循环现象”,通过一个故事引入: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老和尚和小和尚,老和尚对小和尚说:“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老和尚和小和尚……”学生也会接着往下讲故事了,但是我们重要的是在讲故事中我们发现了什么现象呢?(循环现象)现实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现象呢?学生列举:太阳总是东升西落;春夏秋冬的四季交替等等,这就是数学中的循环现象。我们通过这个循环的现象学习,为下面的循环小数概念的学习做铺垫,学生记住了,理解了,也就完成了这项学习的目标。

2.从生活实例中体味数学思想和方法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要求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技能;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科学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如:数学中的《解决问题》,“妈妈要将2.5千克的香油分装在0.4千克的小瓶子里,需要多少个油瓶?”我们通过计算知道:2.5÷0.4=6.25(个),可是瓶子有半个的吗?没有,那怎么半办呢?6个瓶子只能装2.4千克的香油,要装完只能用7个。(进一法的应用)实际生活中也有这样的情况,你有没有碰到呢?学生想到“坐船问题”,“去旅游时,20人一条船,我们班45人,要几条船才行呢?”同样去尾法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广泛的应用:“老师带100元钱去为学校图书室购词典,每本18.5元,可以买几本?”计算:100÷18.5=5.40540541(本)≈5(本)因为钱只够买回5本,多买了钱就不够。采用“进一法和去尾法”以及“四舍五入法”的学习,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是非常有效的。

空间与图形的学习在我们新课标中的内容主要涉及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其变换,它是人们认识和描述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同时也是培养我们的空间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我们在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利用转化的思想和割补的方法探究学习,接下来的是三角形的面积学习,那我们能不能引导学生也利用这种思想和方法呢?答案是显然的,数学的学习本身不是单纯的模仿,我们可以转化应用,利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来学习我们所不知道的东西,简单轻松,何乐而不为呢?

三、组织学生参加数学实践,在生活中应用数学解决

1.加强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性

小学阶段数学教学不宜采用抽象的陈述,抽象的陈述不利于学生深刻准确地理解所学内容,学习准确也就提不起来。因此,课堂教学应用直观的教学手段,利用实物、线段等进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在教学《周长的测量》时,带领学生参加户外的测量,量一量我们的足球场的周长,量一量我们乒乓球桌的周长等等,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在快乐中学习数学。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教材中《数学广角》一课中的“合理安排时间”,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完全可以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去体验,感受这种数学学习的实际应用价值。

2.通过社会调查,增强小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

《数学新课标》指出:“统计与概率”主要研究现实生活中的数据和客观世界中的随机现象,通过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以及对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刻画,来帮助人们作出合理的推断和预测。在调查班级同学的身高和体重的结果中,我们可以检测出整体的身高高度和体重水平,从而进行合理的检验,我们的健康标准。在对同学们喜欢的气球的颜色调查之后,我们才能更加合理的选择气球来布置我们的教室。在对同学们喜欢的运动项目调查之后,我们才能更好地选择我们都比较喜欢的项目举行集体活动。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篇6

摘要:数学即生活,只有将学生引到生活中去,切实地感受数学的价值,才能使学生真正地理解数学,从而使他们从小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关键词:数学教学 新课标 生活情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开始变得更自由、更灵活,学生也始终在愉快的状态下积极地学习数学,这的确是我们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个可喜变化。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就数学本身来说,是壮丽多彩、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入迷才能叩开思维的大门,智力和能力才能得到发展。《新课标》也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与操作的机会,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挖掘数学知识本身所蕴含的生活性、趣味性,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挖掘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数学语言运用生活化,从生活经验入手,调动课堂气氛。

数学教育家斯拖利亚尔曾说过,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同一堂课,不同的教师教出来的学生,接受程度也不一样,这主要取决于教师的语言水平。尤其是数学课堂教学,要学生接受和理解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没有高素质语言艺术的教师是不能胜任的。鉴于此,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兴趣爱好、心理特征等个性心理倾向,将数学语言生活化是引导学生理解数学、学习数学的重要手段。如在“利息”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说:“我家里有10000元钱暂时不用,可是现金放在家里不安全,请同学们帮老师想个办法,如何更好地处理这些钱?”学生回答的办法很多,这时再趁机引导学生:“选择储蓄比较安全。在储蓄之前,我还想了解一下关于储蓄的知识,哪位同学能够介绍一下吗?”学生们竞相发言。在充分感知了“储蓄”的益处之后,学生们又主动介绍了“储蓄的相关事项”,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体会到了生活与数学休戚相关。

二、创设课堂教学生活化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内容与儿童的生活经验越接近时,学生自觉接受知识的程度也就越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情出发设计数学活动,使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生去发现、探索和应用,学生们就会发现原来熟视无睹的事物竟包含着这么丰富的数学知识。例如老师可以把学生春游中的情境拿到教学中来,“同学们去春游,争着要去划船,公园里有7条小船,每船乘6个人,结果还有18个人在岸上等候。”在课上,让学生根据情境自己编题,自己列式解题。这样,不但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变成了来自生活的、生动的数学问题,还促使学生能够主动投入、积极探究。

三、数学问题生活化,感受数学价值

数学教材呈现给学生的大多是抽象化、理性化、标准化的数学模型,教师如果能将这些抽象的知识和生活情景联系起来,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产生的生活背景,学生就会感到许多数学问题其实就是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这样,不仅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还使他们切实地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原型,让学生真正理解了数学,感受到现实生活是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例如教学《植树问题》一课,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马路边植树、小朋友排队、路灯等一些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体会间隔的含义。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探究欲,而且使他们体会到只要用数学眼光留心观察广阔的生活情境,就能发现在平常事件中蕴含着的数学规律。教学时,让学生为自己的校园设计植树方案,可以进一步帮助学生体会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事情都有与植树问题相同的数量关系,感悟数学建模的重要意义。

四、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知识,基本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教师要教会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使他们能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学过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有关知识后,让学生去计算教室的空间大小、学校喷水池的容积、为家庭的装潢设计一个购物计划;又如学过“人民币”后,可指导学生到超市购物等。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论文 篇7

一、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入小学数学课堂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 许多数学知识就是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的抽象化。如果教师在教授某一知识点的过程中将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进入到小学数学课堂中来, 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无处不在, 消除学生对学习数学的畏难心理。比如在讲授“长方体的表面积”这一知识点时, 可以让学生自己准备一个小纸盒, 在讲述完表面积的定义和计算方法之后让同学们计算自己的小纸盒的表面积, 然后再让同学们回家之后计算一下自己家的冰箱的表面积, 让学生体会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乐趣。还有当教师在向学生讲述什么是“小数”时, 可以将生活中在商场购物的情境引入到生活中, 比如, 练习本定价0.45元, 一本书25.25元等, 让学生们观察小数与之前所学的整数有什么不同, 然后向同学们讲解小数的特征和意义。除此之外, 教师还可以利用商品标价向同学们讲解“元、角、分”的概念, 让同学们理解标价上的小数的实际意义, 比如0.45元实际上就是4角5分, 而0.1元就是1角也就是1/10元等。这样就将实际生活与小学数学课堂完美地结合到了一起, 学生们在生活中就会自觉地关注身边的数学, 逐渐提升自己学习数学的兴趣, 养成用数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 感受到学习数学的成就感。

二、将生活中的经验引入小学数学课堂

很多实际生活中的经验都与数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小学生也或多或少积累了一些生活经验, 如果教师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联系起来, 学生不仅能体会到数学知识的亲切, 而且能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比如, 在讲授“平均分”这个概念时, 可以先从谈话导入:过春节, 小明家里有5口人, 要给大家分糖果, 每个人分的糖果要一样多, 这就叫做平均分。这样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再加上教师的合理引导, 学生就能将生活经验与数学知识紧密地联系起来, 让学生能够更快地理解掌握新的知识点。把复杂的知识点简单化, 更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消化, 无形中让学生对学习数学有了更加浓厚的兴趣。

三、寻找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探索数学规律

数学学科还具有规律性强的特点, 而许多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在小学数学课堂上, 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寻找数学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 探究数学中所蕴涵的规律性。比如, 在讲解“圆”这一知识点时, 可以先问同学们在生活中见到的井盖都是什么形状的, 有没有人见过方形或者其他形状的井盖, 然后让同学们思考为什么井盖都要设计成圆形, 然后可以通过多媒体动画让同学们观看如果井盖不设计成圆形会出现什么问题, 最后引出圆心到圆上任何一点的距离都相等的知识。还可以将生活中银行存款采用复利的方式计算利息引入到课堂中来, 让学生计算100元本金按照3%的年利率存5年和以相同利率连续存5个1年本利和分别是多少, 让同学们体会复利的规律和意义。教师还可以给同学们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组织各种实践活动, 让同学们在总结生活经验的同时理解掌握相关数学知识, 体会数学的规律性。进一步提高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将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能力, 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自我总结数学规律的能力, 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素养, 为学生将来的学习奠定基础。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如果小学数学教师能够利用好生活这一数学宝藏, 就能为学生建立起一座实际生活与数学知识之间的桥梁, 将原本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更加生动并且富有实际意义, 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将生活实际引入到小学数学课堂中, 能够让学生体会到知识来源于生活并运用于生活, 能够真正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 还能培养学生的基本科学素养, 让同学们在快乐中学习, 在快乐中成长。

参考文献

[1]覃芬花.将生活引入数学课堂, 让数学教学焕发活力[J].小学时代 (教师) , 2010 (9) :67-68.

[2]王虎.发现身边的数学——小学数学课堂生活引入教学[J].作文成功之路 (下旬) , 2014 (9) :78-79.

小学数学的生活化教学 篇8

一、充分挖掘生活资源,让学生感受身边的数学

数学从生活中来。教学中,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引导学生,给学生一双“慧眼”,让学生透过数学去读懂生活。

例如:在学习数学方位这一节时,教师可以设置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题目:

超级市场在学校的东面,学校在超级市场的( )面;小明家在小红家的西南面,小红家在小明家的( )面。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常联系生活实际,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资源,学生就会亲近数学,理解数学,进而喜欢上数学。

二、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让数学回归生活

数学就其本身性质而言,是一门逻辑性比较强的学科。许多小学生对于学习数学感到十分吃力,认为数学极其乏味,导致他们一谈数学就逃避。那么,教师应如何打破这种僵局呢?

1.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氛围

单调、传统的课堂教学让数学学习显得酱味十足。那么,突破传统的数学教学就显得很有必要。教师可以从教学的需要出发,制订或设计与教学相适应的场景。

例如:在学习图形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亲自观察卡片、桌子、五星红旗、地图、尺子、文具盒等的形状,也可以结合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一些学生较为熟悉的图形图案,这样不仅使学生加强了对于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对于各种图形也有了大概的直观了解,接着教师再讲解图形的性质并设置相关试题:

请画出下面各图形的高?

2.生活化的试题情境

趣味性较强的试题情境,往往容易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学生身边的、生动有趣的事例,创设一种简单的,既真实又符合实际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加强感知。

例如:一年一季的秋季运动会又开始了,在跳远比赛的决赛中,小华跳出了3.36米,小东比小华多跳0.4米,小强比小东少跳0.3米,那么请问小强、小东、小华哪个能获得冠军呢?

答:小华:3.36(米)

小东:3.36+0.4=3.4(米)

小强:3.4-0.3=3.1(米)

所以,小東是跳远比赛的冠军。

又如:小明看一本200页的科幻书,前4天每天看20页,以后每天看15页,再用几天可以看完?

解:20×4=80(页)

200-80=120(页)

120÷15=8(天)

实践证明,学生对于自己熟悉的事物,更愿意参与到数学学习当中,对于数学学习的效果也会大大提升。

小学数学生活化课堂教学心得 篇9

仁 里

集 镇 实 验 小 学

小学数学生活化课堂教学心得 仁里集镇实验小学

王杰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践、归纳、类比、思考、探索、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观察问题、思考问题,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与愿望,体会数学的作用,从而学会学习,生动活泼地投入数学学习。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在自己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也就是说,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而是在以往的生活、学习和交往活动中,已经逐步形成了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和看法,而且他们具有利用现有知识经验进行推论的智力潜能;相应地,学习不简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生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生活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多年来的数学教学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导致了学生学习内容的书本化、教条化,忽视了学习内容的生活化;导致了教师和学生都过分关注教学过程的实效性,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亲身经历性、过程性和自主性。这样做的效果:使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和理解仅仅停留在教材所呈现的范例上、停留在教师所教的课本知识上,对数学的实际运用仅仅停留在做几道计算题或应用题上,没有把数学知识结合实际应用,没有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作用,忽视了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我在数学生活化课堂教学中有如下心得体会:

一、在学数学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数学具有逻辑的严谨性,在教材中它总是以完善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许多题目都是经过数学处理的,具有科学性、系统性。文字表达严谨、准确、枯燥,但很少创设问题情境,忽略了数学知识从生活生产中被发现的曲折过程,抑制了学生思维的空间。因此,我们要善于处理教材,把学生社会生活中的鲜

活题材引入课堂,创造出校本特色。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有着广泛的应用。但由于教材的滞后性,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在教材中难以及时体现。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该联系生活实际,就地取材,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题材充实到教材中去,让教材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以增进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生活即数学,只要运用的恰到好处,照样也可以让学生去研究一番。记得有一次。我和几位学生在谈论生活中的一些琐事,有一位学生提出来问“老师,你今年有几岁了?”我想了想说“5年前我比我的儿子大25岁,5年后的今天,我的儿子已经6岁了,那么你们算算看,老师今年几岁了?”顿时,学生们都争先恐后地算起来,有的用足了劲在苦思冥想,有的托着腮帮子左右为难。而最后还是没有能难住他们,很快便有了答案。虽说只是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而已,但学生们却都是乐此不疲,算得津津有味,还一个劲地相互出起题目来了。请同学猜猜自己父母的年龄。

数学源于生活,但必境又高于生活。因为很多的数学思想和方法都相对比较抽象。教学中只有充分借助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才能使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真正意义,也才能更加体现数学又服务于生活的应用理念。

2、适当地重组教材,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教师在新知教学前应该明白,唯有让学生感到所学知识是一种实际需要时,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探究知识的过程中来,而用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来吸引学生的参与,不失为一种比较好的办法。例如“通分”一课教学时,对教材作适当的重组,以生活实例引入,相信会有更好的效果。

学校卫生包干区划分,其中五年级分到了总数的六分之一,六年级分到了总数的九分之二,猜猜看哪个年级分到的多一些?

(1)指名口答

(2)你能否通过计算来比较哪个年级分到多一些?你是怎样计算的?(3)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后尝试解答。

这种实际问题的引入,使学生感受到学习通分不仅要会通分,而是要把通分作为一种解决问题的手段来掌握,使学生的头脑中形成较为清晰的数学应用意识。

3、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为了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初步接触和逐渐掌握数学思想,不断增强数学意识,就必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认识现实中的问题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教材中设计的许多案例都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时应尽量根据实际情况,模拟一些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生活环境,设计一些生活场景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在轻松快乐中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

如,教学“圆的认识”时,让学生看一个“动物运动会”的动画,从中让他们体会到乘那种装有圆形轮子的汽车,比那种装有椭圆或正方形轮子的汽车来得安全,也不会颠簸得厉害。同时也感知了“同圆或等圆中,圆的半径相等”的道理。这样引入新知,使学生感到数学有血有肉,生动有趣,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学好数学利于解决我们身边的实际问题。因此,易产生学习数学的动力。在小数的乘法计算中,也可增加电表、水表的读数,并能算出费用,毕竟这些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二、在用数学中,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新课程理念强调知识,技能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贴近学生生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教学即生活”,学生的生活世界成为课程的

内容。数学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现实,帮助学生体验生活并学以致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要让学生亲自去感知,亲历学习的过程,重视学生的体验、经历,强调让学生亲身参与。只有让学生亲身参与,亲身体验了,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收到良好的效果。我们必须明确书本知识和生活知识同等重要,树立数学

教学生活化的观念,关注儿童的生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创设生活化情景活动。

学习是为了应用。可我们的学生缺乏运用数学知识和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和解决日常生活中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我想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理论与实际相脱节,所以我们在学生掌握了某项数学知识后,可以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情境活动,肯定会使学生感受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成功和乐趣。

如在一节数学活动课上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两位小青年来到卖螃蟹的李大爷跟前问:“螃蟹多少钱一斤?”李大爷说:“30元一斤。”甲青年说: “我喜欢吃身子,只有一半应按15元一斤算。”乙青年说:“我喜欢吃爪子,也应按15元一斤算。”于是李大爷就把螃蟹分下来卖给了他们,回家的路上,李大爷仔细一算才发觉上了当,请你们用学过的数学知识来解释一下李大爷为什么上当了?学生被这一情境引发了好奇心,由好奇引发需要,因需要而进行了积极思考,这样学生不但加深了对乘法分配率的理解,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学习数学的真正意义。

2、加强数学生活化实践活动。

数学的知识源于生活。我们把研究的目光注视到学生的生活中去,学生的生活是五彩斑斓的,充分利用起来将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学源泉。让数学课堂成为生活化的课堂,让数学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如:学生在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以后,让学生在自己的照片装饰上精美的边框;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后,让学生回家去帮助父母并计算房间地面面积、计算铺地板(砖)的数量及购买钱数。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预算能力、社会能力,又十分有效地巩固了所学的数学知识。

三、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之一是加强课程与学生生活和现实社会的联系。实现课程生活化、社会化和实用化,但这并不是让课程脱离学术轨道,而是让课程与学生生活和现实社会更有效地融合起来,给已有充分发展的学术课程增添时代的源泉和生活的活力。这就有必要用生活化的教学内容来充实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程更强调通过课程功能的改变、课程结构的重建、课程内容的调整、课程实施的落实,把学生引向在开放情境中的探索,从动手、动口、动脑的活动中掌握知识。

1、从生活中寻找数学的素材,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蕴藏在生活中的每个角落。如何给学生一双“慧眼”去观察、读懂这个世界的数学显得尤为重要。现实生活是学习数学的起点,寻找与学生年龄特征、生活经验相适应的大众化、生活化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活动中、在现实生活中发展数学,掌握数学。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利用课前、课后布置学生去观察体验自己身边的数学。

例如:学了千克、米以后,让学生通过填空,一个鸡蛋大约()克、你的体重大约()千克、学校教学楼大约高()米;学了比例尺以后,可通过数学活动来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如绘制学校的平面图,必须要量出学校的建筑物和操场的实际长和宽,按一定的比例才能画出来,……让学生体会到生活经验积累的重要性,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2、数学问题生活化。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只有生活化的数学问题才能让学生看得见,用得着。让学生切实地体会到:这是我们在生活中将要面临的和需要解决的种种问题,也让学生体会到我有权利选择解决问题的办法,因而迸发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他们才能主动地思考,积极地动手操作,认真地推理、归纳,在紧张热烈的氛围中掌握知识要点。

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知识时,我对学生说:“同学们,老师邀了两个好朋友星期天要到乍浦九龙山去游玩,准备买点饮料带去,(同时出示一些饮料的

价钱)你们能帮老师出主意吗?”听到老师要请学生帮忙,大家都跃跃欲试,有的说,买3瓶矿泉水,花去2×3=6(元);有的说,买6瓶“红牛”,花去5×6=30(元);有的说,矿泉水和“红牛”各买3瓶,花去2×3+5×3=21(元),有学生补充也可以这样算:(2+5)×3=21(元)……还有的说,除了买些饮料吃的也得买点,比如面包之类的,矿泉水、“红牛”和面包各买三份,花去2×3+5×3+1×3=24(元),或(2+5+1)×3=21(元)。看,学生已经在自觉应用乘法分配律的知识来探究生活中的有关现象了。然后我引导学生产生疑问:“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用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的现象,在我们的数学知识中有没有呢?你能举出一个或几个例子来说明吗?”这样利用捕捉到的“生活现象”引入新知,可以消除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真切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也激起了学生积极探索的兴趣。

浅析小学数学教学的生活化 篇10

浅析小学数学教学的生活化

新课改的《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这就要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生活化教学。

一、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现状及其可能性

(一)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现状

在实习中,我发现农村的小学数学教学状况不容乐观,很多做法不符合新课改的理念。由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应试教育的存在,在小学教学中,还是以书本上的知识传授为主,还是让学生在解答数学作业时力求获得标准的唯一的答案。儿童过早的、过度的被老师按在数学的符号堆里,整天做数学题,但不知数学与生活有什么联系。因此,在现实中遇到数学问题时不会解决,只是学了一些死知识,阻碍了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

(二)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可能性

当前小学数学的新教材与以前的教材有着天壤之别,更加注重与生活的联系,与学生的亲身体验相联系。《数学课程标准》也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强调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从他们提供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验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其实数学本来就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1、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是新课改的要求

从古到今,数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密切。我国古代的《九章算术》中就出现了“鸡兔同笼”等实际问题。现在,数学与实际生活联系越来越密切,应用性越来越强。新课标数学实验教材的练习设计也反映这一特点,其中有许多与现实生活及其它学科密切联系的习题,如市场营销、银行贷款、股票行情、出租车费、统筹运输、电脑上网等问题。下述的几个例子就反映数学来源于现实生活,又服务于现实生活的特点,体现数学的应用性。陶行知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数学教学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在是否培养了学生的数学能力,而数学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又表现在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如何使学生“领悟”出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能用数学眼光去观察生活实际,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成为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的问题。

例如,在新课标数学实验教材第七册《教育储蓄》一节,课后设计如下练习:为了使贫困学生能顺利完成大学学业,国家设立了助学金贷款,助学金贷款分0.5-1年期,1、3年期,?3-5年期,?5-8年期四种,贷款的利率分别为5.85%,5.95%,6.03%,6.21%,贷款利息的50%由政府补贴,某大学一位新生准备贷6年期的款,他预计6年后最多能一次性还清0元,他现在至多可贷款多少元?这个例子是现实生活中常见的银行贷款的问题,体现知识与学生生活、社会生产密切联系的特点。教学中选用类似的习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拓展学生的视野,有利于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符合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特点

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一种符号化的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的经验相结合的一种学习过程。儿童头脑中的数学往往就是生活中的再认,概念从生活实际引入,问题从实际得出,最后再回归现实。儿童学习数学是不断地提出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来源于数学知识内部或者来自生活中(数学外部),要创设问题情境,把问题放在最近发展区。儿童的数学学习是一种思维活动。数学学习的本质是孩子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的思维活动。思维能力的发展从动作思维过渡到形象思维,再过渡到抽象思维。形象思维有“透视”作用,和抽象思维互补、共振。因而,要加强数学生活化,才能使学生更好的学数学。

例如,一位教师教学国标本一年级第二册数学“统计”一课,本来“统计”知识对于一年级小学生来讲是很抽象的,但这位教师从小学生生活经验入手,课始首先设计让学生统计各种熟悉的几何图形的个数,要求一个同学拿图片,一个同学作纪录,可以用你喜欢的方法记下各种图形的个数。课中让学生分四组统计文具盒里各种文具的个数,统计收集来的一个月的天气情况,每一项统计活动学生都积极地投入,相互合作,共同完成统计任务。在这些活动中不仅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了培养,而且潜移默化地受到了统计思想的熏陶。经过小组汇报交流,又使得统计中对数据的整理与归类的思想得到进一步强化。整个统计过程学生好像置身于亲切自然的游戏环境中,学得轻松愉快。这样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使学生轻松愉快的学习。

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由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的特点,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要特点,对周围的事物有很大的好奇心,对生活的问题很感兴趣,很想了解生活、熟悉生活。因此,数学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会使学生更喜欢数学,愿意学数学。

二、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意义

学习数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形成合理的逻辑思维能力,利用数学思想数学概念来改造我们的现实生活,因此小学数学生活化是一个必然的趋势。把课堂教学中的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建立起紧密联系,一直是我们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努力方向。《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通过加强过程性、体验性目标,以及对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指导,明确了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从而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并且采用多种评价方式,促进学生的发展等等方面都作了详细地阐述。这些阐述都体现了数学教学要生活化。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就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努力的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真正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无穷趣味,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意义在于找到数学学习的起点,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已有经验的支撑,帮助学生内化所需掌握的知识。 三、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实施

(一)在生活化过程中学习数学知识

建构主义的`认识论从哲学的角度指出:“在现实世界中,可以通过我们的感觉和经验构造我们的学习,也就是人类适应经验的过程,是知识增长的过程。”这就是说,从学生生活出发,从学习习近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事物开始,在具体、形象的感知中,学生才能真正学习数学知识。如在学习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的时候,可以概括成四句话:“多了要减,少了要加,多减了要加,少减了要减。”对于这个算理的概括,看似十分的精练,实则不然。一些学生在运用时常常出错,究其原因,恐怕是规律的产生脱离了学生的经验结构。如果我们换一种方法,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购物引入,比如:小方带了195元钱,买了一个书包用了98元。问:小方该怎样付款?他还剩多少钱?学生有过类似的经验,他们大都会说小方先付100元,营业员找回2元,他还剩(95+2)元,然后再将上述生活问题进行数学化,即195-100+2,于是,对于195-98这类的简便运算,学生就掌握得牢固了。

再如,首次教学5+9*2这类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时,是教师直接把“先做乘法再做加法”运算顺序告诉学生,还是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抽象概括,其效果大不一样。教学这一内容时,可以这样进行:展示生活情境,出示一个标价为5元的钢笔和标价为9元的书,询问总价。然后再加1本书,标价也是9元,问:“现在这些物品多少钱?”学生列式是5+9+9或5+9*2.讨论“5+9*2”怎样算?有的学生说先算加法,有的说先算乘法。当学生的意见趋于统一时(有相当一部分是根据结果推算运算顺序)。教师应立即追问为什么先算9与2的积,请根据具体的事例说明。在具体事例中让学生抽象概括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二)捕捉“生活素材”,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知识是抽象的,数学的学习是枯燥的。特别是学习计算,学生的情绪更低。为此结合教材特点,学生特点,以及学生的生活环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在情境中掌握,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的有效手段和方法。例如,在学习《年月日》一课时,我就谜语引入创设情境,“有两个宝宝真稀奇,身穿三百多件衣,天天都要脱一件,等到年底剩张皮”这是什么呢?学生好奇心被激发了,争先猜出了谜底(年历),这时候,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在旺盛的求知欲的驱使下,兴趣盎然地学习新课程,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又如教学“乘法口算”时,教学前,对校门外的小商家进行调查,并选择合适的数据在教学中使用。上课时,老师问:“你们喜欢吃哪家的早饭?吃什么?”上数学课,讨论早饭的问题,学生兴趣很高,纷纷发言,有的说:“我喜欢吃李家的麻酱烧饼。”老师出示调查数据:“昨天早上,他家卖了54个,4元一个,你能算出他家收入多少钱吗?”学生不但列出算式,计算出得数,还给大家讲出他是怎样算的。就这样,学生在说笑、讨论、争论、商量中,不但学会了乘法口算,还对各家经营进行了评价,并提出有些食品怎样改进会更受欢迎等,最后大家一致认为:在小摊上吃虽然快、省事,但不卫生。有些学生商量说:“如果他们小商家联合盖间大房子,都在大房子里做饭,我们在大房子里吃饭就好了。这是他们今天的想法,也许明天在他们那里会变为现实。

(三)回归”生活天地“,提高数学应用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任何功课的目的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即孩子自己会学,学了会用,会解决实际问题,光纸上谈兵是没有用的。数学教学如能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加以演练,会有利于实实在在地提高学生的能力,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身边,让学生认识生活中充满了数学,生活真有趣,数学真有趣。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常常是整合着各类信息而综合显现的。我们可以将其引入课堂,让学生在接近实际情境的实践活动中去解决数学问题。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可以模拟超市购物这一生活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买卖东西“.通过识别商品,看标价,付钱,找钱等活动,使学生初步学会识别假币,懂得要爱护人民币和节约用钱的道理,从而也掌握了一定的生活技能。又如,在教学”相遇问题“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操场上去模拟同时相向、同时同地反向、相遇、同地同向、追上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对相遇问题中常见的专用术语有了清晰的认识后,理解和掌握算理,解法也就水到渠成了。这种模拟生活的实践活动,使学生感到数学的优越性,体会到数学与社会的关系,懂得了数学的真正价值,提高他们真正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四)设置”生活背景“,培养学生数学意识

当学生掌握了一些数学知识后,可让学生充当某些角色,如营业员,装潢工人,车间工人,调度员等。当他们运用学到的知识去学着安排生活。如学习了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后,让学生当空调零件装配车间主任,合理安排各组人员人数的编排,使生产效率最优化。当学习了组合图形面积计算后,让学生作为土地管理人员去安排各农家宅院的用地面积。在这样一个以参与者身份进行活动的过程中,既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的兴趣,又培养了实际计算、测量能力。在体验活用知识的快乐中,他们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得到了巩固,教师只有把学生真正带到生活中去,将课堂中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美和创造的美。

此外,”让生活中的数学更语言化,数学中的语言更生活化“在21世纪现代数学教学中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也是思维的结果,两者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数学概念本身高度抽象概括,与儿童的认识能力不相符。所以要鼓励学生课堂中多讲、多问,是数学符号具有儿童化的语言功能。如果思维已生活化了,语言仍依据书本上的文字,未免有些教条,不利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生活化的数学语言更贴近儿童生活,毕竟学生才是课堂上的主体。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浅析 篇11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浅析

小学生具有对新鲜事物感兴趣的特点,老师应该抓住这个特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将数学问题生活化,促进学生数学概念的理解。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部门逐渐淘汰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进行创新教学。现在的社会需要能够灵活运用知识的人,能将学识和生活结合的人。我们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将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将生活化教学模式应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上,从而使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爱上数学。

一、传统数学教学模式的弊端

1.数学教学与生活脱节

传统的数学教学是学生在与一堆数学概念和数字打交道,学习方式单调枯燥,没有很好地将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不注意教学的形式,把结果放在首位,使教学的目的偏离了轨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味地注重标准答案而忽略了学习过程中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按照教材讲学,缺少变通,将知识生硬地灌输给学生,不能很好地联系生活。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认真地思考对学生有利的教学模式,没有认真思考生活与教学的关系。

2.数学课堂气氛紧张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老师和学生之间有等级的区分,老师是权利的拥有者,而学生只能听从老师的管理,约束着学生的行为举止,有的老师甚至还限制了学生的课后活动时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压抑,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中去。教学气氛低沉,使学生缺少童年的乐趣,更缺少与生活接触的机会。老师对学生的呵责使师生关系僵硬,学生的头脑被规矩约束着,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这些莫名的规矩使课堂气氛格外紧张,不仅控制了学生的行为举止,更加约束了学生的思想。紧张的课堂氛围使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受到阻碍,严重地影响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3.课后作业繁杂和枯燥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老师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压力,过多地布置课后作业,只能一味地去进行题海战术,忽略了生活中的问题与数学中问题的关系,导致学生不能很好地了解生活,思考生活中的细小问题。

二、生活化教学的优势

1.数学教学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的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教师要学会观察生活,将生活与数学有机地联系起来。例如,在学习三角形时,老师可以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常见的三角形的实例,让学生思考应用三角形的原理,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最后老师在将原理说出,即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比如生活中照相机的支架,从而加深学生的理解。另外,数学问题还可以与生活中的销售问题联系起来,在讲有关利润的问题时,就可以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与商场售货问题联系起来,加深学生对于数学的理解,同时教师还可以在习题和课后作业中渗透生活化教学,让学生看到学习数学的意义,掌握学习的方法。通过这种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2.借用生活中的事物,导入要学习的知识

将生活中的事物应用于数学的教学中,往往会获得出乎意料的结果。例如,在学习长方形这个概念时,老师可以通过初步的讲解和举例,给学生一个大体的概念,然后让学生举例,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观察生活的能力。或者老师可以举例校园中长方形的花坛,引入长方形周长的概念。将学生带领到花坛旁边,组织学生动手实践,讲解周长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要学习的知识。同时,能够更好地理解数学学习的意义。

3.教师通过完善自己,提高教学质量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是教学的必要手段。老师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完善自己,在备课过程中,认真思考教学内容与生活的关系,提升自己的思维方式,加深自己对知识的理解。老师的理解能力提高了,教学水平一定会有很大的提高,老师将自己的思考方式传授给学生,并教会学生思考的过程,这样的过程往往比结果更重要,可以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

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需要不断创新教学模式的过程。小学数学是比较基础的,但又非常抽象的科目。将生活中的实际与数学问题结合起来,有利于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联系生活,也可以培养自己多方面观察生活的思维方式,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李丽华.找寻生活中的数字: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4(28).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浅析 篇12

一、传统数学教学模式的弊端

1.数学教学与生活脱节

传统的数学教学是学生在与一堆数学概念和数字打交道,学习方式单调枯燥,没有很好地将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不注意教学的形式,把结果放在首位,使教学的目的偏离了轨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味地注重标准答案而忽略了学习过程中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按照教材讲学,缺少变通,将知识生硬地灌输给学生,不能很好地联系生活。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认真地思考对学生有利的教学模式,没有认真思考生活与教学的关系。

2.数学课堂气氛紧张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老师和学生之间有等级的区分,老师是权利的拥有者,而学生只能听从老师的管理,约束着学生的行为举止,有的老师甚至还限制了学生的课后活动时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压抑,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中去。教学气氛低沉,使学生缺少童年的乐趣,更缺少与生活接触的机会。老师对学生的呵责使师生关系僵硬,学生的头脑被规矩约束着,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这些莫名的规矩使课堂气氛格外紧张,不仅控制了学生的行为举止,更加约束了学生的思想。紧张的课堂氛围使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受到阻碍,严重地影响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3.课后作业繁杂和枯燥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老师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压力,过多地布置课后作业,只能一味地去进行题海战术,忽略了生活中的问题与数学中问题的关系,导致学生不能很好地了解生活,思考生活中的细小问题。

二、生活化教学的优势

1.数学教学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的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教师要学会观察生活,将生活与数学有机地联系起来。例如,在学习三角形时,老师可以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常见的三角形的实例,让学生思考应用三角形的原理,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最后老师在将原理说出,即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比如生活中照相机的支架,从而加深学生的理解。另外,数学问题还可以与生活中的销售问题联系起来,在讲有关利润的问题时,就可以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与商场售货问题联系起来,加深学生对于数学的理解,同时教师还可以在习题和课后作业中渗透生活化教学,让学生看到学习数学的意义,掌握学习的方法。通过这种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2.借用生活中的事物,导入要学习的知识

将生活中的事物应用于数学的教学中,往往会获得出乎意料的结果。例如,在学习长方形这个概念时,老师可以通过初步的讲解和举例,给学生一个大体的概念,然后让学生举例,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观察生活的能力。或者老师可以举例校园中长方形的花坛,引入长方形周长的概念。将学生带领到花坛旁边,组织学生动手实践,讲解周长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要学习的知识。同时,能够更好地理解数学学习的意义。

3.教师通过完善自己,提高教学质量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是教学的必要手段。老师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完善自己,在备课过程中,认真思考教学内容与生活的关系,提升自己的思维方式,加深自己对知识的理解。老师的理解能力提高了,教学水平一定会有很大的提高,老师将自己的思考方式传授给学生,并教会学生思考的过程,这样的过程往往比结果更重要,可以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

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需要不断创新教学模式的过程。小学数学是比较基础的,但又非常抽象的科目。将生活中的实际与数学问题结合起来,有利于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联系生活,也可以培养自己多方面观察生活的思维方式,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摘要:小学数学生活化就是将数学问题还原为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将生活中的问题转换成数学问题的过程。生活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数学问题,教师可以把数学和生活联系起来,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学会解决生活的问题。小学数学生活化是新课改的核心要求,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应用能力的有效措施。老师要认真理解新课改的要求,并运用到课堂中去,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实施,需要老师的认真贯彻,也需要老师和学生的积极配合。根据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经验,对小学数学生活化的实施提出以下意见和建议。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论文 篇13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数学问题生活化探究人教版新课标

第一学段中,“常见的量”包括:人民币的认识,时间单位,质量单位的学习和运用。这些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给学生“亲身经历学习过程”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空间。下面结合教学实践,就如何使数学问题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简要地谈一谈我的几点做法。

一、提出数学问题,注重情境性

小学数学教学是利用问题的提出、问题的探究、问题的解决的过程来激发学生兴趣,训练学生思维,发展学生能力的综合过程。提出数学问题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进行思维导向激活思维动力的重要手段。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知识背景和认知发展水平,设计好提出数学问题的情景,把数学学习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已有的经验的基础上,引发新的数学问题,对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教学“平年和闰年”时,我这样引入:同学们,你们从出生到现在已经过了几个生日?(一提到过生日,学生都很兴奋。)紧接着我话题一转:可是,小明可没你们这么幸运,他不是每年都有生日过,他今年已经11岁了,才过了2个生日。你们能找到他是几月几日出生的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这一问题引发了学生的思考,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积极性。

二、探究数学问题,注重实践性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学习数学必须“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南宋大诗人陆游曾慨叹:“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心理学研究也指出:“听过的会忘记,看过的会记住,做过的才能学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将相关的数学问题设计成“操作探究、实践感知”的过程,把学生引入到教材内容的问题之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问题的能力,是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围绕教学目标去自觉地进行探究、思考,激发学生的认知内驱力及情感态度的积极投入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

xiaoxue.xuekeedu.com

例如,在教学“克和千克的认识”时,我充分地给学生提供了“做数学”的机会,学生通过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的活动,形成了克和千克的表象认识,然后又充分地去掂量、去感受并列举了生活中许多大约重l克的物品。学生通过大量的操作:称一称2分硬币、数学书、l千克重的食盐、书包等,对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学生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轻”、“1千克有点重”逐步发展到用弹簧称称物品、估测物品、认识物品的质量,这些生活中的数学不是由教师教的,而是孩子们自己体验到的,并形成了一定的技能,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解决数学问题,注重开放性、合理性

应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是数学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解决问题是数学活动的最终目的。

根据学生知识背景和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设计精巧实用的练习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分析、猜测实验、讨论交流、整理归纳的过程中去理解数学问题,应用数学方法去解决数学问题,体会数学价值,不但能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还能使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创造性得到充分的体现。

例如,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的“想想做做”中有这样一题:一盏台灯52元,买这盏台灯可以怎样付钱?学生列举了很多种付钱的方法:①付1张50元和l张2元。②付1张50元和2张1元。③付1张50元和4张5角。④付l张50元和40个5分。⑤付1张50元和100个2分„„很显然,这里的④和⑤不太现实,当学生提出这种方法时,我问大家:“这两位同学的付法正确吗?”(学生通过计算得出,这种付法是正确的)大家对他们的付法有没有意见和看法?这时有学生指出:现在我们都不用分币付钱了,再说就算用分币,也太麻烦了。所以我觉得这两种付法不太好。这位同学观点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同学们深深体会到:在现实生活中付钱时,要根据自己手头人民币的实际情况,选择简便的付钱方法。后来还有学生提出:我付l张50元和1张5元,让营业员找我3元„„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付钱方法,其中孕育着启迪学生创新思想、创新意识的功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思考、寻求解决问题

上一篇:中国人民大学emba学费下一篇:教学经验交流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