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设计优化策略小学数学论文

2024-06-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练习设计优化策略小学数学论文

练习设计优化策略小学数学论文 篇1

一、练习设计优化要遵循差异性原则

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进行练习设计。学生是具有差异性的,教师在练习设计时也要遵循差异性原则。教师要尊重每位学生的个性特点和知识掌握的情况,设计出不同的练习,达到循序渐进的目的,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水平自主选择练习。例如,可以设计这样的练习。

(1)一个圆形花坛的半径是5米,这个花坛占地多少平方米?

(2)一个圆形花坛的周长是13米,这个花坛占地多少平方米?

(3)一个圆形花坛的直径是8米,有一条1米宽的小路围绕在花坛的周围,这条小路占地多少平方米?这样的练习设计从简单到复杂,其中简单的题目主要考察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而复杂的题目,更加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二、控制基础题与提高题的比例

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一般都会经历三个阶段,分别是初步的理解、开始运用、融会贯通。针对不同的阶段需要不同的练习题目与之对应。教师授课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掌握了基础知识之后,培养发散、灵活的思维。练习设计要重在打牢基础知识,再适当提高。因此,教师在练习设计时,要控制基础题与提高题的比例。例如,在学生刚学习完一个知识点时,这时最需要的是加强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教师设计的练习要以基础题为主。当学生已经完全理解掌握一个知识点时,教师设计的练习完全可以增加提高题的比例,通过提高题训练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思维。

三、融趣味性于练习设计之中

教师可以适当的把趣味性融入于学生的练习之中。俗语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练习,在练习的过程中取得好的学习效果,除了练习本身的设计质量要有高水平之外,也一定要在练习之中融入趣味性。因为只有让学生喜欢上做练习,倾情投入于练习之中,这样方能较好的让学生在做练习的过程中学习到更多的知识,获得能力的提高。而让学生对做练习产生兴趣,喜欢上做练习,那么一定要针对学生群体的特点,在练习之中加入学生所喜闻乐见的趣味元素。教师要丰富练习形式的多样性,注意使练习的内容更贴近于生活,使之生活化、趣味化。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实地计算不同作物的单位产量,以及由此可带来的经济收入,从而建议自己的父母应如何作出调整,以实现作物种植的增效增收。

四、练习设计优化要适度

练习设计优化策略小学数学论文 篇2

一、巩固型练习

巩固型练习就是让学生对已经学过的知识加深理解, 并牢固掌握而设计的练习, 这种练习要有明确的目的, 在教学中, 主要是通过学生口答、计算、讨论等多种方式完成。新知学习完成后一般都要进行以巩固和反馈为目的的巩固性练习, 通过计算、判断、基本应用题、简单图形题等的练习, 让学生更牢固地掌握学过的知识。而在复习课中, 教师为了帮助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条理化的整理, 也往往会用归纳知识点、列表总结、对比辨析等方式设计巩固练习, 相对新授课的巩固练习, 复习课知识内容更加系统化, 涉及的知识点也更多。在设计巩固练习时, 教师必须注意紧扣教材内容, 知识点清晰, 形式活泼多样, 杜绝大量重复、机械性的练习。

二、迁移型练习

迁移型练习设计是为使学生从旧知识向新知识过渡而设计的。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是非常密切的, 每一部分都不能独立地存在。教师在教授与旧知识有密切联系的新内容时, 可以设计一些导入性练习或过程性练习, 为学生学习新知识作铺垫。当学生学习新知识遇到困难时, 也可以设计一些迁移型的练习, 让学生从中得到启发, 为学生更好地理解新知识提供帮助。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 学生之前已经学习过除数是整数的计算方法, 因此, 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去发现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的就是迁移方法, 可以提高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三、归纳型练习

归纳型练习就是把相关的不同知识放在一起进行练习, 可以采用归纳要点、填表总结等多种形式。在设计综合练习时, 教师要准确地把握住各部分知识结构中的重点和难点, 练习设计要有一定的拓展性, 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主要有两类, 一类是一些公式、定理的推导和巩固过程中的练习;另一类是在学习完一课、一单元后, 教师通过归纳练习将相关的知识点整理成一个知识系统, 以方便学生理解、记忆。新课改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以学习方式的改变为特征, 要求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共同参与, 变学生的学习过程为体验过程。

四、比较型练习

比较型练习主要是针对学生学习中易出错、易混淆的内容进行设计的练习, 以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区别和理解, 可以是两类知识内容的对比, 也可以是多类知识内容的对比。

在教学“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时,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知道带有小括号和中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题的运算顺序, 并能正确进行运算。为了让学生在学习新知前有一个心理准备, 对四则混合运算的学习活动有一个适应过程, 在课堂导入阶段, 教师可以设计两组紧密联系的对比性练习让学生对比、观察, 在交流中加深理解所学的知识。如果采用直接导入的形式, 那么, 教学就会显得平淡、枯燥。通过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 可以加强学生基础训练, 充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因此通过新授课前的一组对比性练习, 既可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上有一个心理的适应过程, 也可以使学生在练习过程中通过交流这种形式唤醒他们知识的储备。

五、探究型练习

探究型练习就是在练习设计中注重引入激发学生思维的练习, 可以运用在导入或新授知识、巩固新知识等各个环节。在设计探究型练习时, 教师提出的问题要能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充分激活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尝试解决遇到的问题。数学解题不仅仅是得到一个结果, 更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我们经常遇到有些学生由于对基本概念理解不清或错用数学方法等原因, 导致解题过程出现“偏差”, 甚至“失败”。教师如果能围绕问题提供相关信息, 将有助于学生展开探究的过程。如围绕一个知识点进行多种形式的练习, 让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来理解问题, 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

在平时的教学中, 教师在设计练习时要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和学生的心理特点, 充分体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分层施教的原则, 精心设计练习的内容和形式, 把握好练习的度和量,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摘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有效的数学练习不但能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而且还是培养学生能力, 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练习的反馈情况, 及时对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调整。优化课堂练习设计, 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举措。它不仅能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提高学生思维水平。

关键词:练习设计,教学策略,创新知识,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练习设计优化策略小学数学论文 篇3

【关键词】农村;小学数学;练习设计;优化策略

练习是小学数学教师所采用的一项重要的教学手段,通过练习,可以帮助学生检测掌握知识的程度,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技巧,是发展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然而,当前的农村小学数学的练习设计,由于受到多方面的不利影响,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是练习题目的来源过于狭窄,主要的还是来源于教材,其他练习资料较少;其次是练习的形式过于单一,主要都是书面练习,其他形式较少;再次是练习内容过于机械重复;最后是练习常常以作业的形式出现,并且常常题目数量多,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完成。这些问题使得练习的效率不佳,不仅不利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更阻碍了学生素质能力的提高。因此,针对当前农村小学数学练习存在的这些问题,笔者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谈谈小学数学练习的设计优化策略。

一、练习设计优化有规律可循

小学数学练习设计优化的策略非常多,农村教师要根据自身的情况和目的的不同,从筛选优质的练习开始,逐渐到改编题目,最后提升到根据目的自编练习,提高练习设计的水平和有效性。

首先是筛选优质的练习。当前市面上有很多教材配套的辅导练习资料,教师可以筛选一本编写尚可的优质辅导练习资料,辅助练习。对于这本资料上的练习,教师不必全用,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筛选出有价值的、典型的练习,以补充教材上的练习。

然后是改编题目。这要求教师要能够在题目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目的,进行改编。改编题目常常能够打断学生的惯性思维,能够验证学生是否真正掌握知识,还是只是记住了一个题目的解题答案,当题目稍有变化,就不会了。

最后是自编练习。这不仅要考验教师的经验、智慧,更要考验教师的创新思维。农村教师要能够在积累各种优质练习出题思路的基础上,吃透教材,吃透学生,根据考察的各个知识点,编写出科学的、有价值的练习。

二、练习设计优化要遵循差异性原则

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进行练习设计。学生是具有差异性的,教师在练习设计时也要遵循差异性原则。教师要尊重每位学生的个性特点和知识掌握的情况,设计出不同的练习,达到循序渐进的目的,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水平自主选择练习。

例如,可以设计这样的练习。

(1)一个圆形花坛的半径是5米,这个花坛占地多少平方米?

(2)一个圆形花坛的周长是13米,这个花坛占地多少平方米?

(3)一个圆形花坛的直径是8米,有一条1米宽的小路围绕在花坛的周围,这条小路占地多少平方米?

这样的练习设计从简单到复杂,其中简单的题目主要考察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而复杂的题目,更加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三、控制基础题与提高题的比例

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一般都会经历三个阶段,分别是初步的理解、开始运用、融会贯通。针对不同的阶段需要不同的练习题目与之对应。教师授课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掌握了基础知识之后,培养发散、灵活的思维。练习设计要重在打牢基础知识,再适当提高。因此,教师在练习设计时,要控制基础题与提高题的比例。例如,在学生刚学习完一个知识点时,这时最需要的是加强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教师设计的练习要以基础题为主。当学生已经完全理解掌握一个知识点时,教师设计的练习完全可以增加提高题的比例,通过提高题训练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思维。

四、融趣味性于练习设计之中

教师可以适当的把趣味性融入于学生的练习之中。俗语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练习,在练习的过程中取得好的学习效果,除了练习本身的设计质量要有高水平之外,也一定要在练习之中融入趣味性。因为只有让学生喜欢上做练习,倾情投入于练习之中,这样方能较好的让学生在做练习的过程中学习到更多的知识,获得能力的提高。而让学生对做练习产生兴趣,喜欢上做练习,那么一定要针对学生群体的特点,在练习之中加入学生所喜闻乐见的趣味元素。教师要丰富练习形式的多样性,注意使练习的内容更贴近于生活,使之生活化、趣味化。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实地计算不同作物的单位产量,以及由此可带来的经济收入,从而建议自己的父母应如何作出调整,以实现作物种植的增效增收。

五、练习设计优化要适度

所谓的适度,是指教师在设计练习的时候,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所学知识的难易度、易错点等等进行设计,所设计的习题在难易度与数量方面要符合学生现有知识的水平,符合学生现有的能力,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能按质按量的做好练习。因此,这其实也是对教师的练习设计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教师在设计练习的时候,不能没有标准,不能不切实际的制定练习的难度,不可以对习题的数量贪多,不要一味的运用“题海战术”。为了在设计练习的时候更好地控制住这个“度”,教师首先一定要明确好练习的目的,根据教学的要求,有针对性的围绕知识的重难点及学生掌握知识时出现的易错点进行设计。在掌握了主要的原则后,教师再不断的加强练习,一定可以较好地掌握练习设计的“度”的。

【参考文献】

[1]廖创英.新课程背景下提高小学数学练习课有效性的研究[J].教育导刊,2013,07

[2]孙志祥.新课标视角下多媒体辅助小学数学练习设计[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01

[3]罗旭梅.优化练习设计.提高课堂实效——小学低年级数学练习课的优化设计策略[J].才智,2011,35

小学数学练习设计 篇4

在课改新形势下,重新认识练习的功能,使练习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为学生的发展服务,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问题。而在任何一节数学课中,教师都会设计不同的练习出现在不同的地方,什么时候出现更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更能为课堂教学服务?只要把握时机,在课前、课中、课末或课后呈现都可以体现练习的内涵和价值,达到预期的效果。

1.在新授课之前,安排一定的准备练习,不仅了解学生掌握与本节课有关的旧知识的情况,为新授课的调控提供依据;而且有助于减缓教学坡度,突破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如:教学《比例》时,先出示准备练习,求操场上的国旗(长 2.4m,宽1.6 m)和教室里的国旗(长60㎝,宽40㎝)的比值。学生分别求出比值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比值有什么关系?在学生回答出比值相等时,顺势引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2.中、高年级的学生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学生在已有旧知的基础上,通过自学课本互相讨论,初步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后,教师接着出示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引导学生进行尝试练习,一方面是为了了解学生理解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的情况,以便发现问题,及时调控教学;另一方面是更是强化新知。如:在教学《角的度量》时,先让学生结合自己的量角器自学,同桌互相讨论,找出如何量已知角的大小。教师引导学生说出方法后,顺势让学生动手量出课前印发的已知角的大小。通过这一尝试练习,既巩固了量角的方法,又可以从中发现学生在量角的时出现的问题,可谓“一举两得”。

3.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在课末的练习设计上,应该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差异存在,在练习的数量和质量的要求上做一些机动,使练习具有层次性,可以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要。

例如:在教学完《环形面积》时,设计如下练习:

第一层为基本练习,“一个环形铁片,外圆半径8厘米,内圆半径3厘米,环形铁片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第二层为提高性练习,“一个环形铁片,内圆半径5厘米,外圆周长62.8厘米,环形铁片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第三层次为发展性练习,“学校后操场的圆形花坛直径10米,现在准备在好台花坛外面修一条宽2米的人行道,这条人行道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基本练习”是教学目标中明确规定需要掌握的内容,让每一个学困生通过自己的思考,顺利解决问题;“提高练习”略带综合性,全班同学思考后,让中等生进行回答,再让学困生进行模仿,使之同样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发展练习”让优秀生作了解答,中等生复述。这样处理,使不同的学生都得到了不同的发展。4.课后练习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要使课后练习做到适度、高效,让学生既掌握知识,又发展能力就必须精心设计好每堂课后的练习。针对小学数学“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 四个领域的内容,可以给学生布置不同类型的作业,取代千篇一律的书面作业。如:学习“空间与图形”这一领域的知识后,布置一些观察作业,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学习“统计与概率”这一领域的知识后,布置一些调查作业,让所学的知识回到“大课堂”;学习“实践与综合应用”这一领域的知识后,可以布置一些实践作业,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深入理解知识;学习“数与代数”这一领域的知识,布置一些书面作业,提高学生计算能力。

小学数学练习的多样化思考

练习是巩固知识、发展智能、形成技能技巧,培养兴趣、态度、意志的有效途径。新授课、复习课、练习课都离不开一个“练”字,让学生感受到“学有所获,学有所乐”,实现“学在练中,乐在学中”的目标,成为数学课堂走向实效,走向高效的主渠道。

一、注意知识的应用,练习生活化: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小学数学中纵多的概念,计算方法及几何图形都是从现实生活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因此,大部分教材内容吸收了生活事例,为学生建立了“生活——体验——数学”的认知结构。例如:一年级下册52页学习《人民币的认识》后,教材中的做一做,让学生体验贴进生活中购物的方法,在班级开展“小小超市”的活动课,请2名学生当售货员,其它学生当顾客,用真的人民币购买橡皮、铅笔、玩具、圆珠笔、练习本等。不仅掌握简单的人民币加减法的计算,并教育学生爱护人民币,而且让学生从生活中直接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的应用能力也在游戏中升华。

二、淡化知识的枯燥,练习趣味性: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中根据教材特点,通过趣味性练习设置悬念,揭示矛盾,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推动他们去观察、去思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如:二年级下册83页,在学完整百、整千数加减法后,出现这题捉鼠竞赛的富有童趣的趣味练习,对新知进行巩固的同时,又激发学生思考,为什么还剩下一些没有人捉呀?学生感到好奇,这是为什么呢?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使本来枯燥无味的计算教学,焕发出生机与活力。特别对于小学低年段的学生,内容枯燥、形式单调的练习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而富有创意、形式新颖、内容联系实际并有一定趣味的练习,一定会使学生乐此不疲,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从而体验到寻觅真知和增长才干的成功乐趣,真正使学生达到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苦练”为“乐练”的境界。

三、重视知识的运用,练习实践性:

在体验中学习知识,在实践中运用知识、盘活知识,通过实践使之再学习、再探索、再提高,这不失之为一种好的练习方法。如:六年级下册在学完《正数和负数》后教材出现了,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测量身高或体重,以平均身高或体重记为 0米,超过的记为正数,不足的记为负数,然后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对这一单元的知识进行了巩固复习,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并通过实际的测量锻炼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知识,引导学生从小课堂走向大社会,给学生以更广阔的学习数学的空间。

四、注重知识的探究,练习开放性:

布鲁纳说过:“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索,就没有数学的发展。开放题的条件相对结论而言不充分,结论未定或未知,从而包含着多种结果,具有一定的神秘色彩,具有发散性、探究性、发展性和创新性。有利于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激活思路,充分调动起学生内部的智力活动,能从不同方向去寻求最佳解题策略。在数学教学中,只要把封闭式练习加以改良,就会变成更有趣、富有挑战

性的开放式的练习,使学生有机会运用一系列思考策略进行活动,以巩固和实践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发展数学思维能力,使他们由模仿走向创新。

如:有52名学生游玩划船,船的种类有:大船一次可以做10人,每次收费16元;中船一次可以做6人,每次收费10元;小船一次可以做4人,每次收费6元;请问怎样租船最好?解题时,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探索租船的方案:可以从价格上考虑,探索哪种方案最能省钱;也可以从同学的需要考虑,大船比较稳,安全一些,大、中船的面积较大,可多放些行李,小船速度快,够刺激……。总之,真正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探索空间,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通过这些开放性的题目,既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探索知识的空间,又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作业练习,是教学流程中重要的一个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继续,其效度如何,直接关系到数学教学质量的高低.合理的练习是学生学习数学,发展思维的一项经常性的实践活动,也是师生信息交流的一个窗口,作业应是一种生活,是一种活动,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而非单一的、千篇一律的重复。

作为新课标下的数学练习设计,应如何体现它的效度,突出现实性、发展性和活动性?我认为:

一、崇尚自主,凸显练习的“民主自由”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自主练习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学生的自主力量,才能促使全体学生自主学习。

教育的核心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教师作为练习设计的策划者,必须尊重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做练习的主人,做自己的“练习”。实践证明并不是每一个学生对于相同的练习都能承受,因此,练习设计须考虑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需求,尊重差异,尽可能地设计不同层次、不同功能的练习,供学生自主选择训练,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技巧,促进每一位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跳一跳摘到“果子”,得到主动发展。

如在教学“8的乘法口诀时”,我设计了让同桌之间互说一句带“8的乘法算式”的话,学生说:“我家有8张椅子,他家也有8张椅子,一共有16张椅子,算式是8×2=16。”“二(1)班在校广播操比赛中排成5排,每排有8人,一共有8×5=40名学生参加比赛。”……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中搜集了有关感性材料,并经过思维加工,生成了多个解决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

这样的练习,学生的思维是自由的,活动是自主的,虽然有些学生说的尚需斟酌,但他毕竟去思考了,努力了,这就是成功。

二、开放课堂,倡导练习的“百家争鸣”

新课标指出:数学学习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必须是开放而多样的。课堂练习是使学生熟练地掌握知识,培养思维品质的具体措施,练习要刻意减少指令性的成分,增加练习的开放性,以使学生的思路更广阔、更灵活。

所谓开放性的练习其实是相对于条件完备、结论确定的封闭性的问题而言的。其特征是一般没有现成的算法与确定的答案,要求解题者去假设、猜想、验证,并要求解题者善于联想、敢于创新,具有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能使思维辐射到与问题相关的一些知识点上。因其特点,开放性练习情节更富有挑战意味,令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活泼,更能激起儿童潜在的好奇心和好胜心,有鉴于此,它的设计一要适合学生的思维特点,二要能具有让不同水平、不同方法、不同个性的学生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数学思想,获得成功的体验,其根本目的是要为学生的思维发展服务,促进学生从模仿走向创新。

如一年级学习了元、角、分后,某教师设计了这样一次开放性活动练习:向学生展示商店的场景,摆出各种物品供学生购买,假设每生准备5元钱,4个学生为一组,每组要商量如何买才比较合理而又能合心意。这一过程中,一要算好总价,二要注意数量,三要注意品种,对一年级学生而言,应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但由于学生是在具体的情境中(模拟商店),学生心情激动,思维活跃,又有群体合作,创新的火花自然激发,居然每一小组完成的都很出色。

教学实例证明:为学生的思维提供一个更广阔、更开放的练习空间和时间,能使学生在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的同时,不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创造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

三、立体整合,步入练习的“你中有我”

练习设计要顾及整合性,课程标准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强调课程与课程之间的整合同构。数学本身与其它学科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因此,我们的数学练习也应考虑到整合性。如一位教师教学“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一课时,出示这样一首古诗:“春水春池满,春时春草生;春人饮春酒,春鸟弄春色。”

问题:

(1)哪一个字出现得最多?

(2)“春”字共有几个?

(3)“春”字出现的次数占全诗总字数的几分之几?

(4)找一首诗,某一个字出现的次数至少占全诗总字数的1/5。

这似数非数的练习,新颖独特,既让学生品味了中国语言文字的美,又拓宽了学生数学学习的视野,为学生构建了多角度、多方位、立体化的有助于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环境。

数学是整合性的而非分科的;是具体的、原汁原味的而非抽象的分类的;是广域的而非限定的。加强数学练习设计的整合性,不能仅仅拘泥于一种方式,而要从立体的、多维度的角度把握数学内容与内容、各学科之间的关联,注重知识的重组和综合运用,真正使数学练习成为学生益智、长知,陶冶情操的有趣活动。

四、加强实践,跳出练习的“纸上谈兵”

新课标指出:数学课程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在于用数学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数学教学如果脱离实际,那数学学习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更谈不上学生有意义地学习数学和获得有意义的数学知识的目的。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为此,倡导数学练习设计的实践性,在体验中学习知识,在实践中运用知识、盘活知识,通过实践使之再学习、再探索、再提高,这不失之为一种好的练习方法。

如学习《千克和克的认识》后可以布置让学生调查物品的重量:一袋洗衣粉、一个鸡蛋、一袋大米、一台电视机……;学了《数的组成》让学生探究商场里的商品为什么都包装成一包一包、一盒一盒和一箱一箱的原因;学了《认识钟表》后可以让学生在星期日记录整点时的活动;学习《统计》后可以让学生统计城市里主要道路上车辆通行的情况,为交通局制定车辆分流方案提供参考;……这样的练习设计,引导学生从小课堂走向大社会,给学生以更广阔的学习数学的空间,学生学到的将不仅仅是数学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观察、分析、合作、交流、创新、实践等综合素质得到了培养和训练。

练习设计优化策略小学数学论文 篇5

不夯实基础,难建成高楼。

1.口算。

120×3= 170×4=

39+45= 86×10=

560÷70= 48÷16=

3×18= 120÷12=

2.小青买了一本《安徒生童话》,他每天看的页数同样多,4天看了60页。

(1)他一个星期可以看多少页?

(2)这本书共195页,小青需要用多少天看完?

3.北京路小学购买了一些花。如果每间教室放4盆,可以放30间教室。如果每间教室放5盆,可以放多少间教室?

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的有效性研究 篇6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练习是掌握数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练习有无效练习与有效练习之分。练习的有效性是指能使学生快速、深刻地巩固知识,熟练技能,同时还要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本课题中所指的练习包括课堂内的各种练习,如书面练习,口头练习,动手练习等;同时也包括课外的练习。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1、如何充分发挥练习功能,提高练习的效率的研究。

2、探讨不同类型的数学课进行练习选择的策略研究。

3、组建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等课型的练习体题组的研究。

4、如何通过设计练习,开发学生思维的研究。

5、以有效性为原则,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切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多元化的练习题,使数学学习活动成为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过程。

6、实施课堂教学分层评价讲评学生练习活动的有效性研究。

四、研究过程及方法选择

课题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0年9月至2010年11月)

(1)制定课题方案与申报工作。对课题进行论证,进一步修正、补充、完善。

(2)成立课题小组,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和做好成员分工。

(3)建立学习交流信息的制度,组织学习理论,收集有关文献资料。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0年12月至2012年7月)

(1)确定发展目标。培训参与研究的人员,边研究边积累资料,定时交流研讨,做好阶段小结。(2)通过和实验教师的共同研究,撰写实验方案。

(3)前测,调查问卷

(一)。(4)开展评价活动、验证实验方案。

(5)注意资料收集归档。(6)后测,调查问卷

(二)。(7)积累实验案例,分析实验效果。

(8)初步评选优秀案例及论文。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2年9月至2013年2月

(1)按计划完成实验任务。(2)分析研究过程,整理研究资料。

(3)指导参与课题的教师进行实验数据资料整理分析,撰写研究研究报告及相关教学论文,优秀研究案例等,总结研究成果。

课题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采用行动研究和问卷法为主,同时在研究中还辅之以抽样法、观察法、数学法,确保本课题得以高效地实施。

五、课题研究的条件及预期成果

1、论文的撰写。

2、探索并形成我校小学数学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练习题组设计的理念和应用性理论,形成若干设计模式及具体操作方法,切实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练习题组的设计能力、更加有效地发挥数学练习在使学生获得系统数学知识、形成必要技能技巧方面的知识能力。

3、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提高数学教学效益和质量。

练习设计优化策略小学数学论文 篇7

首先是以教学大纲为准则, 深入领会大纲的精神。其次认真钻研教材, 把握教材的知识结构、挖掘教材的智力因素。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我们要求参与课堂练习设计的教师要把握大纲的尺度, 从素质教育的高度来研究、设计练习内容。规定练习设计的内容要紧扣教学要求, 目的明确, 要有针对性。练习的数量适当, 能够适应不同学生的需要。练习的设计要有层次有坡度、难易结合, 要有一定数量的基本练习和稍有变化的练习, 也要有一些综合性和富有思考性的练习题, 但不能过于繁难。尽量设计出符合素质教育、具有实用价值的练习, 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得到发展。

新授课的练习目的在于掌握知识, 我们按学习过程、学习内容及学习的反馈几方面进行了练习设计。

一、按学习过程设计练习

根据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需要有学习新知识前的准备性练习、获取新知识的形成练习和巩固新知识的练习。例如在学习“能被3整除数的特征”时, 为了排除学生根据个位上的特征来判断一个数能不能被2、5整除的干扰, 在学习前设计如下练习。

下列哪些数能被3整除, 哪些数不能被3整除?

13、36、16、93、42、29、24、39

使学生看到, 个位上是3、6、9的数不一定能被3整除, 个位上不是3、6、9的数也不一定不能被3整除, 从而为学生建立新的认知结构做好准备。学习前的良好准备, 把学生引入最佳的认知状态, 再稍加点拨、诱发, 便会水到渠成了。

二、按学习内容设计练习

学习内容的类型不同, 练习设计有其不同的要求。概念学习的练习应着眼于弄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掌握概念的本质属性;法则学习的练习应着眼于理解法则、掌握操作的过程;应用题的练习应着眼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由于篇幅关系, 现在只讲应用题的练习。一方面要有利于学生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 培养学生思维的正确性。

三、按学习的反馈设计练习

新授课要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各种问题, 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进行有效地调控, 以提高学习的效率。

从辨错、改错中, 使学生懂得求平均数问题的关键。以上我们按学习过程、学习内容和学习反馈简述了我们在新授课练习设计的一些做法, 在实际的设中应是整体性的统一研究和考虑, 以求最佳的效果。

练习设计优化策略小学数学论文 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练习;优化设计

保证小学数学课堂的练习活动,是提高数学课堂效率的有效方式之一,不仅能巩固新学到的知识内容,还对旧知识进行复习和巩固,加强新旧知识的结合,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学习质量,锻炼良好的思维方式。数学的课堂练习设计需要有一定的针对性和层次感,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效果,保证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升。

1.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对课堂练习进行分层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必须要体现人性化的特点,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层次进行课堂练习内容的设计,实现小学生数学水平的共同进步。在练习题的设计上,需要有鲜明的层次感,让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其需求的联系题目,实现梯度性练习。除此之外,为了更好的辅助课堂练习的开展,还需要把学习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各个知识点都能结合上来,不仅是基础知识,还有概念性的理解、公式的应用等方面都有所体现,把每一个内容都锻炼到。同时,在做题的数量上也要有一定的把握,题目一定要“精”,用有重点的内容代替题海战术。

例如,在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区别的时候,就可以在练习题上针对不同的学生挑选出不同的练习内容,让他们都能得到锻炼:比较基础类型的题目:一块绿地,长是4M,宽是3M,这块绿地是长方形还是正方形;对于稍微有点提升的问题:一块绿地,长是4M,宽比长要短1M,这个绿地的情况如何;更加有难度的问题:让学生回家自己动手测量一下每个屋子的大小,然后找到家里哪个房间是长方形,哪个是正方形。

2.讲究训练技巧,提升课堂效率

对于课堂的练习来说,必须要根据本节课的学习特点进行设计,达到教学目标,同时还要掌握锻炼技巧等。而对于一些学生们理解起来有困难或者是容易被混淆的知识点,教师就需要加强训练。巧妙的课堂练习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整个数学课堂的学习效率。

(1)对照练习。很多题目可能涉及到的知识点有一定的区别,但是从题目的字面上却看不出有什么差别,这样就需要教师设计对照练习的方法。例如,在学习完《观察物体》这一课程的时候,可以先给学生呈现出一些比较直观的,例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让学生判断是哪个图形,然后再比较相同的图形之间的大小是否相同。这样的话,能够让学生对图形有一定的对比,在以后题目的计算上,就不会有那么大的错误率发生,图形之间的对照联系,效果比单一的教学效果明显。

(2)探索性练习。数学练习要讲究一定的层次性,需要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让学生一点点具备解决数学问题的素质和能力。例如,在学习了两位数、三位数乘法之后,学生在掌握了基础内容的前提下,教师可以提出一些比较有规律的题目让学生进行练习,让其找到其中的规律:10×5=?,20×5=?,30×4=?等等,让学生自己进行计算,然后把算出的结果进行对比,看看每一个题目的后面都是有几个零,看能否找到一定的规律,如果按照这样的规律进行计算,那么能得到什么样的结论呢?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对这一结果进行讨论,看能找到什么样的规律。然后根据学生自己总结出来的规律,再进行类似题目的计算,看是否都能符合,教师在计算之后,对规律进行总结。

(3)多变练习。很多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比较古板,可能一种题目解决之后,换一种说法或者是少了一些条件,学生就会感觉这是一个非常难理解的题目,不知道应该如何解决。因此,教师需要在练习中让学生理解问题的本质内容,学会变通,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例如,在学习三角形之后,根据三角形的不同角来判断三角形的形状,分为了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这三种,让学生理解了三角形的具体情况,然后给学生三角形的边长让他们求一下是什么样的三角形或者是给几个不同角的角度,让学生自己判断哪些角在一块可以组成一个三角形,让学生发挥自己的能动性,通过锻炼找到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也就能在以后的做题联系中,避免进入误区,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3.练习设计符合学生兴趣

数学的课堂练习不是以数量取得优势的,需要有一些新颖的、有趣味性的练习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不断的提升课堂效率。

(1)趣味练习的建立。在小学低年级阶段,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还是比较活泼好动的,所以,遇到比较高强度的练习往往精力会不集中,练习效果欠佳。这个时候,教师可以设计出一些游戏或者是抢答的活动,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小学生刚刚学习规律这一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在学生掌握好基础知识之后,设计一个粘气球的小游戏,让学生把气球按照一定的规律粘到后面的黑板上,然后再说一下自己是按照什么样的规律粘气球的,在这样活跃的氛围中,还能增强学生的参与程度,保证学习效果。

(2)一题多练。题海战术是学生比较厌烦的锻炼模式,不能引起学生关注,相反,还会让学生有反感的情况。所以,教师可以对现在的题目进行转化,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学生的兴趣。例如,在学完20以内的加减法之后,教师就可以利用九宫格的方式,让学生进行填数字的游戏。学生刚刚接触这样的题目会觉得非常的新鲜,然后解题的热情非常高,会运用非常多的精力来寻找正确的答案,这样就把单一的数字加减法练习通过调整变成了一个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的练习,达到一题多练的目的。

总之,精心的对数学课堂进行练习,能够更好的减轻学生的负担情况,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保证学习效率,真正的让学生掌握需要理解的数学知识。

【参考文献】

[1]何敏.浅谈如何让课堂练习在教学中作用最大化[J]. 读书文摘,2016(14)

小学数学优化教学策略初探 篇9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数学教材中的概念、定义,还要让学生具备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他们在学习中摆脱定势思维的影响,从多个角度对问题进行分析,提高数学综合能力。教师要给学生创设一个和谐的学习氛围,对他们进行鼓励和引导,让学生具备积极的探究精神,在自主学习中不断获得进步。

一、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随着新课改的进行,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给学生创设一个和谐的学习氛围,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知识探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新的教学模式中和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积极主动的和他们交流,及时对他们遇到的问题进行指导。在和学生进行积极沟通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充满耐心和爱心,让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爱,对教师产生信任的情感。在积极的教学互动过程中,拉近了师生的距离,构建了良好的师生关系,使课堂教学在和谐、活跃的氛围中进行。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使他们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更多成功的乐趣,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

在教学中,要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教师需要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运用问题来引导学生,使他们积极主动的探究教材中的内容。通过思考和分析,让学生具备了归纳总结的能力,使他们在探究中能够进行自主学习,促进思维的深入发展。例如,在教学“图形的拼组”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用不同形状的三角形拼组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然后教师提出问题:你能用五颜六色的三角形拼出什么美丽的图形。在趣味性的问题指引下,学生开始进行积极的探究。有的学生用剪刀剪出大小不同的三角形,并涂上不同的颜色,进行拼组;有的学生在纸上画出各种各样的三角形进行拼组。在拼组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高效,他们充分发挥了创新思维,拼组除了各种各样美丽的图形。问题情境的创设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使他们进行积极的思考和分析,随着探究的进一步深入,使使他们的思维也获得发展。在提问题时,教师既要考虑问题的有效性,还要考虑问题的趣味性,使问题能够使学生产生探究知识的欲望,在他们的积极参与中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

三、结合多媒体教学,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在直观、生动的学习情境中分析、理解知识,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促进数学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创设多媒体情境时,教师要从学生的数学知识结构出发,选择他们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设计,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促使他们进行积极主动的探究数学知识。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能够让抽象的知识转化成直观、动态的教学课件,使学生在直观的观看过程中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让学生能够高效的理解所学的知识。多媒体对数学教学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但是,在教学中,教师要合理适度的选择运用多媒体。对于一些简单的数学知识,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探究来学习;对于一些抽象、复杂的知识,教师要运用多媒体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教师为了让学生在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之间建立联系,加深他们的学习效果,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来设计教学内容,通过演示用点、线、面来组成长方体,让学生更深刻的认识到立体图形的构成,促进他们抽象思维和立体空间思维的发展。

四、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探索精神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能够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在小组范围内对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进行探究。学生的学习只有通过自身的探索活动才可能是有效的,因此,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要让学生积极的对知识进行探究,以达到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在小组合作探究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因此,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在合作中充分地经历探索事物的数量关系,变化规律的过程。开展小组合作,一方面可以发挥学生“群体”的学习作用,让学生获得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机会与空间,互相启发,从而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敢于质疑问难,敢于大胆求新,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例如,在教学“圆周长”时,为了探究圆周长到底与什么有关,有怎么样的关系,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教学过程:课前,学生准备好直径分别是5 厘米、6 厘米、7 厘米的圆片;课上,小组合作测量边长,分滚动法、绕线法等小组;小组讨论:周长与什么有关,有怎样的关系;总结:周长与直径有怎样的关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互相合作,经过测量、计算、讨论,得出周长与直径的关系,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练习设计优化策略小学数学论文 篇10

李秦芳

练习是小学数学的基础知识,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学生的计算能力强弱,直接关系到他学习数学的兴趣、效果和成绩。小学生在计算过程中经常由于各个方面的原因,往往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很多家长甚至是老师完全归于孩子不认真,粗心大意所造成。其实这只是原因之一。实质很大程度上是孩子有关计算方面综合能力的欠缺。因此,课堂 练习设计提高计算的关键,并形成一定的计算能力及其至关重要。

第一、对计算不重视,抱有侥幸心理。很多学生对题目只求“会“,不实际求“解”,甚至认为计算是浪费时间。考试中题目一看就会,但就是算不出正确答案,存在我一定能算对的侥幸心理。第二、“涵养高”动口不动手。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让学生进行计算训练,有的同学就是眼睛盯住算式,口中念念有词,只动口不动手,这样的计算结果往往不正确。第三、存在惰性。部分同学计算太简单烦琐,不屑一顾,自己未经训练,正确率可想而之。

四、怕麻烦持轻视的态度,在做计算题时,往往有的学生一些计算题并不是不会做,而是总认为自己会算,而掉以轻心,或者由于注意力不够集中、抄错题、运算粗心、不进行验算等不好的习惯造成错误。

下面谈谈个人浅显看法:

一、要端正学习态度,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多练习计算习惯。

考试80%的题目需要我们计算得出正确答案的,所以一个人计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了考试成绩的好坏,而良好的计算习惯,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因此我们在教学中首先要重视计算,要追求计算的准确率。其次要严格要求学生做到认真听课,认真思索,认真独立的完成作业,不轻易问别人或急于求得数。还要养成自觉检查、验算和有错必改的习惯。并加强书写格式的指导,规范的书写格式可以表达学生的运算思路和计算方法、步骤,防止错写漏写数字和运算符号。同时还须要求学生适当地降低“涵养”,多动手,养成演算的好习惯,克服怕麻烦的不好习惯。所以在计算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摒弃原有陋习至关重要。这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前提。

二、要培养学生计算兴趣,这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原动力。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一种无形的动力,没有兴趣不但浪费时间、浪费精力,还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在计算教学中,我们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要让他们爱上计算,乐于去计算,只有这样,我们的计算教学才是成功的。为此,我们在教学中要结合教学的内容,讲究训练形式多样化,寓教于乐,使枯燥的计算教学富有生机。如:借用多媒体、卡片以及其他可以利用的学具、教具等,对学生进行视算、听算、抢算、游戏中计算、计算竞赛、自编计算等方式训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由厌计算转变为爱计算和乐计算,逐渐形成一种持久的计算兴趣。

三、要理解和掌握有关的计算基础知识,这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关键。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白算理,弄懂算法,学会运算法则、运算性质,熟记运算定律、计算公式等基础知识,并学会灵活运用这些知识。孩子在计算中他虽然很细心很认真,但由于所需要的基本知识的欠缺而出现看似很简单的错误,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够急于求成,我们要帮助学生找出原因,查漏补缺,扫清障碍,为进一步学好计算做好基础工作。

四、要加强口算训练,这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必不可少的途径。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指出: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要重视基本的口算训练,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便运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口算能力强,才能加快笔算速度,提高计算的正确率。所以每位同学都要打好口算基础,加强口算训练,提高口算能力。而教师每节数学课,视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选择适当的时间3~5分钟的口算练习,学生每人准备一本口算本,这样长期进行,持之以恒,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我们要鼓励学生把计算知识用到我们的生活中,学有所用,使学生获得愉悦,产生成就感。这样,会促使学生更加重视计算,重视数学,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计算在我们生活中应用最广泛,教师可以取得家长的配合,在带孩子参与购物、坐车、旅游等活动时有意识地计算费用,这样既能提高学生口算应用意识,又能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是一举双得的好事情。

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设计的策略 篇11

【关键词】 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设计;策略

课堂练习不仅能够为课堂教学带来积极的辅助功效,有效的课堂练习还能够极大的巩固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并且锻炼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灵活的设计课堂练习来为知识教学提供辅助,这不仅能够丰富课堂教学的形式,促进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与吸收,练习的完成中也能够让教师很好的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进而更有针对性的展开后续内容的教学。

一、设计作业时尊重学生间的个体差异

在进行课堂练习的设计时,教师首先要考虑到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分层式的练习题往往能够更好的起到锻炼的作用。鉴于学生思维能力、学习能力以及知识掌握程度的不同,并不是一个问题适用于考察所有的学生,这是教学在进行随堂练习时应当有意识地考虑到的问题。教师要尊重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可以通过分层式的作业练习来更全面的训练学生的能力与素养。同时,这样的练习题目也能够适用于更多的学生,可以让学生结合自身的水平进行有针对性的习练。这样的练习设计还有一个好处,可以带给学生一定的激励作用。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知识水平选择自己能够完成的习题,随后,可以让学生尝试一些更难的题目,这不仅是对于自我的一种挑战,也是对于学生数学学习的一种激励,这才是更为合适的课堂训练类型。在《圆锥的体积》这堂课的教学中,在带领学生探索了圆锥的体积后,教师可以出示三组不同深度的题目。学生在选择题目时首先要观察哪一组适合自己,学困生就可以选择较为基础的那一类题目,优等生则会选择有挑战性的题目。以人为本的练习设计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了每一名学生能跳一跳摘到“果子”的能力训练目标。教师在课堂练习设计时首先要遵循的原则便是差异性原则,这样才能够让班上每一个层面的学生的能力都有锻炼的机会,并且促进学生不断挑战自我,提升自己的数学能力与数学素养。

二、设计趣味化的课堂练习类型

在课堂练习的设计时教师同样应当设计一些趣味化的问题,这一点也很重要。不少教师设计的练习题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较为单一,这类题目通常很难吸引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并且无法让学生感觉到数学课程的学习乐趣。教师要尝试进行灵活的教学转变,可以多设计一些新颖有趣的课堂练习来考察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这往往能够发挥更好的教学功效。既可以在题目的形式上有所变化,例如,教师可以创设一些生活化或者趣味化的问题情境来引发学生的思考;也可以在练习的内容上做出调整,教师可以多设计一些新颖多样、让学生觉得眼前一亮的练习类型,这样的问题才能够更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且实现良好的教学效用。如在《循环小数》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课堂练习:1÷7=?,2÷7=?,3÷7-?这三个问题的结果既有趣味又有规律,会很好的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学生就会生疑,产生求知欲。课堂练习设计应新颖有趣,注意趣味性。教师应当从新的练习形式、新的题型,新的要求出发,避免陈旧呆板、单调重复的练习模式,保持练习形式的新颖、生动、有趣,让学生做练习的主人。教师还可以设计改错题让学生当医生,设计判断题让学生当法官,设计操作实验题,调动学生各个感官参与练习。这种趣味化的练习形式才能够更好的为知识教学带来辅助。

三、设计开放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

教师同样可以尝试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这往往能够极大的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对于知识展开更好的应用实践。开放性的问题可以有很多不同形式,教师可以让问题和学生们熟悉的一些生活场景有直接联系,或者设计生活中的一些数学问题来让学生们解决。这都是可以有的练习设计方式。同时,教师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时也要以开放的态度面对学生的学习表现。不能简单的以是否得出最终答案作为唯一的评判标准,教师要看到学生在过程中的思考与表现,尤其是对于那些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与分析问题的方案,即使没有得到最后的答案,这种思维也应当受到积极的肯定。这才是开放性问题在训练时应当收获的目标,引导学生从多角度与多层面来理解与思考问题,这才是数学课程的教学应当实现的功效。

设计开放性的练习,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思考和探索空间,有利于激发学习的创新精神。例如,在教学“点与点之间距离”时教师可以出示问题,小明家离学校350米,小红家离学校550米,小明家与小红家之间有多少米?要求:每名同学独立思考,安静地解决问题。有的学生能够想出一种方案,有些思维比较活跃的学生则想出了多种方案。这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通过这样的练习,为学生学习交流提供了一个平台,给学生创造了一个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能使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这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将会起到很好的锻炼作用。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上,设计课堂练习时教师应当注重一些原则。首先,教师在进行练习设计时要充分尊重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多层面的训练题目才能够让更多学生的能力得到有效锻炼。设计课堂练习时同样应当体现趣味化原则,并且要多设计开放性的问题来锻炼学生的思维。这样才能够巩固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并且引导学生从多角度与多层面来理解与思考问题,这才是数学课程的教学应当实现的功效。

【参考文献】

[1]黄晓梦.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 2014

[2]刘净. 游戏化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D].河北师范大学 2014

[3]姚永妃.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 2014

[4]李秀芬.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智慧生成的案例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13

练习设计优化策略小学数学论文 篇12

一、体现人文性

应试教育下的数学练习严肃有余, 活跃不足, 练习缺乏人文性, 使学生一接触就产生沉重感、紧张感, 这样必然会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 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 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既然数学是一种文化, 在平时的教学和练习设计中就应该体现现代文明。练习中呆板枯燥的题目名称可改为体现人文关怀的导语, 如:选择题可改为“反复比较, 慎重选择”, 应用题可改为“活用知识, 解决问题”等, 增加问题要求表述的亲和力, 能使学生感到轻松有趣, 充满自信。

二、加强生活性

数学源于生活, 又必须回归于生活。学生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大都是以系统化、标准化的纯数学形式出现在学生面前的。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练习设计, 可展现数学的应用价值, 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数学就在自己身旁, 从自己身边的情景中可以看到数学问题, 运用数学可以解决实际问题, 让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有用, 使他们对学习数学更感兴趣。

例如:学分数和百分数应用题时, 可以设计这样一道习题:假如我们班36人去狼山风景区游览, 门票每人15元, 人数满40可以享受八折优惠, 你认为怎样买票花钱最少, 最少是多少钱?

学生由于智力水平、生活经验不同, 所以设计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第一种方案:全班36人, 不够40人, 不能享受八折优惠, 所以买36张共花15×36=540元。第二种方案:因为40张可以享受八折优惠, 所以买40张, 需要花15×40×80%=480元, 比第一种少花60元。第三种方案是买40张花去480元, 然后把剩下的4张卖给其他游客, 可以得到60元, 相当于买36张只花了420元。这一练习综合了“打折”等知识, 具有实际意义。这一练习, 不仅能够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全面性, 而且能够激励学生智力和智慧的发展, 让学生活用数学, 培养应用的意识、创新和实践能力。

三、注重开放性

每个学生由于知识水平不同, 社会经历不同, 对同一问题的理解和把握也各不相同。基于这一认识, 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人人学有用的数学, 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练习时, 从练习内容的选取到练习形式的呈现都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余地。传统的练习设计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条件确定, 答案唯一, 这样的练习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往往造成学生思维的定势, 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显然不利。因此, 我们在教学时, 应设计一些开放性的练习, 给学生提供较为广阔的创造时空, 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

例如:在教学《角的认识》一课时, 可以设计这样一道练习题:用三根小棒, 你能摆出哪些图形, 数一数, 有几个角?

这道题的特点在于: (1) 趣味性。这样的练习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 能够提高学生的兴趣。 (2) 实践性。让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一道实际问题, 能使学生密切数学与生活的关系。 (3) 开放性。本题是一道解题策略开放的练习, 因为摆的方法不同, 摆出角的个数就不同。既可以摆出平面图形, 还可以摆出立体图形。练习这道题, 既能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全面性, 又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而且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提高, 人人都有收获。

四、突出实践性

活泼是儿童的天性。《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中, 应当有意识、有计划地设计一些实践性的教学活动, 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之间的联系, 感受数学的整体性, 不断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 给学生提供实践活动的机会, 使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同时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五、鼓励尝试性

小学生天性好动、好奇, 对什么事都愿意去试一试。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 在“试”字上做文章, 为学生提供尝试的实践机会。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去探索并尝试学习新知识。让学生经历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 在尝试中反思、比较、发现、体验, 不断纠错扶正, 实现对知识的再创造, 体验到创造性思维的愉悦, 从而让学生在尝试、研讨中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多角度参与解题方法的探索、创造, 培养了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例如:在教学进位加法35+7=□这节课时, 通过提出问题、设计方案、实验探索、验证运用四个步骤, 组织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学生凭借从已知到未知的学习体会, 设计出三个层次的研究方案: (1) 用小棒摆一摆, 用数学工具的方法完成计算。 (2) 小组协作讨论, 探索计算的方法。 (1) 35+7=5+7+30=42; (2) 35+7=35+5+2=42; (3) 35+7=35+10-3。

再如:教学“一台磨面机5小时磨小麦250千克。照这样计算, 磨1750千克小麦, 需要几小时?”不少学生列出1750÷ (250÷5) 。交流评议时, 有个学生大胆提出:“为什么要先求每小时磨小麦多少千克?不先求它, 行吗?”我顺势将问题抛给学生:“你们认为呢?”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探索性思维火花竞相绽放。有的提出可以先求1750千克里有几个250千克, 再求需要几小时, 即5× (1750÷250) ;也有的提出可以先求磨每千克小麦需要几小时, 再求磨1750千克需要几小时, 即5÷250×1750。

六、强调综合性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不仅指培养学生对学科内各知识点之间的综合运用能力, 还包括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真正体现数学的价值。综合性是指练习的内容能涉及多门学科, 包含多种知识, 以利于学科之间的整合。

例如:学校举行50米短跑比赛, 小红用了12秒, 小凤用了15秒, 小强用了9秒, 小立用了11秒, 谁跑得快?谁跑得慢?最快的比最慢的快多少秒?

学生解答这道题必须知道跑步时用的时间少, 说明他跑得快, 只有知道了这一点, 才能正确地解答这道题。

再如:学习了“年、月、日”这一知识后, 设计这样一道练习:下面节日同在大月的一组是: (%%%%)

这一题不仅检测了学生对“年、月、日”的知识, 特别是对一年中有哪几个月是大月的了解, 还借助于全年中的一些重大节日这一背景, 介绍了这些重大节日的由来, 检测了学生对社会知识了解的程度。综合性练习通过相关学科的整合, 能促进学生认识的整体性发展, 并形成把握和解决问题的全面的视野与方法, 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优化小学数学教研教学的策略论文 篇13

小学数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其学习效果有着多重影响,不仅对整个小学的学习有重要意义,也是小学生今后一切社会活动的基础。在新课改实施的背景下,虽然它给教育带来了新的生机,但也给教师制造了新的挑战。那么如何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提高其学习热情,毫无疑问就是优化教研教学活动。教研活动必须从学生出发,立足根本,为学生服务,提高学习效率。

一、立足根本,结合实际产生联想

为了更好地辅助学生学习,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教师应采用不同的教学,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教师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围绕学生展开教研活动。教研活动开展的根本便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因此,脱离了课堂的教研活动毫无意义。不但如此,如果教师没有结合实际教学,反而会使得学生陷入迷茫,不利于学生构建数学思维。所以,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勤思考、多动手,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体验数学学习的过程。

根据实践可知,目前,仍有部分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得当,导致了教研活动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教师应当从自身寻找原因,向名师学习,主动找出不足并缩小差距。在学习过程中多结合学生的特性进行有针对的教学。教师不仅要学习名师的方法,更要多交流,多总结。除此之外,年轻的教师应当多看一些骨干教师的课件,学习教学模式,这可有效解决课堂实效不高、学生学习动力差、课堂纪律不好等问题。教研小组内的沟通和交流也显得尤为重要,不能应付了事。教师要有侧重点地进行讨论,形成有效的结果和解决方案,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教研能力。

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一切教学教研活动的主体都是学生,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到教育教研活动当中才能取得显著的成果,不能让教研活动流于形式,也不能将学生排除在外。必须人人都能参与其中,乐在其中。

教研活动可以明确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师要根据问卷、谈话等方式对学生进行了解,安排学生感兴趣的课堂活动,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间接地让学生参加进来。如,关于“找规律”一课的试教,教师创设了庆六一学生布置教室的情境,学生很快找出小旗、花束、同学列队的规律,接下来运用规律、记住规律,并进行了想象创造训练。

不但如此,教师还需要肯定学生的`直觉思维,不能按照常规的教学方式质疑学生的思维,创新地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方式去思考问题,比如,长棍是短棍的2倍,将短棍截取6米,现在长棍是短棍的3倍,求问长短棍各多长?学生思考了一会给出了长棍36米短棍18米的答案,但是当老师问起学生是如何得到答案的时候,学生却讲不出公式。这就是学生的数学思维,教师应当充分地鼓励学生进行数学思维的思考。让课堂教学变得灵活多样。通过学生自己的推理计算得到想要的结果,以此培养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和能力,这样不但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老师的教研能力,也更深层次地加深了教师与学生的沟通。

三、对比教学,不断总结,增强教师素质

学校应当为教师提供一个良好的交流沟通平台,教师要多多沟通和交流。对比式教研活动是更深层地响应课程改革的坚实一步,其有助于加深教师对教研活动的理解和认识,此后,通过大胆的创新和尝试,教师开展了同一课程内容不同教师不同方法的教学对比,实施了同一课程内容同一个教师的两次教学对比,均取得了良好效果。教师们积极参与教研活動,在听了主讲教师的课后进行评议,对教案进行修改,在新课标颁发后,大家一起学习,了解当前数学新的发展理念,学习新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思想。

定期的总结对提升教师自身的素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经验总结,增强了教师的自身素质,同时,进一步关注讲课的方式和方法,不再盲目追求时尚,更加重视教学的幽默性与生动性,在传承老教师的教学模式后进行大胆的创新。在实践中,教师应善于总结和发现,每次公开课结束后,要及时写出心得和感想,鼓励教师多做笔记,逐步完善自我的教学方法和方式,注意平时的积累,以促进自身职业成长,将教研活动步步落实,长期坚持一定会在教研活动上取得好的成果。

小学数学教研活动形式多样化,需要人人都参与课题,实行教学和教研相结合,将数学教学当中发生的实际问题进行总结与分享,升华成有意义的课题。教师要对带有准确方向性的新教改课程与科研课题进行结合,积极地展开研究和探讨。除此之外,相互的学习和总结尤为重要,通过理论、实践、反思、总结来进行教师自我素质的提升,多层次地优化教研活动。

参考文献:

[1]李美玲.基于“生本教育”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的调查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5.

练习设计优化策略小学数学论文 篇14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认识人民币练习课。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各种不同面值的人民币、人民币的单位以及元、角、分之间的进率和人民币的简单计算。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用不同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会合理用钱,进而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以及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受到爱护人民币、勤俭节约等教育。

教学重点:巩固已学过的有关人民币的知识。

教学难点: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正确地进行有关人民币的简单计算。教学过程:

一、唯美情境,自信起航

师:上一节课我们认识了人民币,今天呀我们就来上一节人民币的练习课。板书:人民币的练习

这一节课呀,老师还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位学习的好伙伴,(点课件)看,是谁?欢迎吗?可是呀,明明过生日的时候有这样一个想法(点课件),谁来替明明说一说他的想法?(指名读)他妈妈是怎么说的呢?周老师就来当妈妈吧(读妈妈的话)。

明明呀想邀请同学们与他一起闯关,你们愿意吗?(愿意)下面呀我们就进入第一关。

【设计意图:符合学生年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美妙体验,自信成长(闯关练习)

1、第一关。

师:先来闯第一关。(点课件)

(1)人民币的单位有:()、()、()。(2)最大的单位是(),最小的单位是()。(3)它们的进率是()。

指3名口答,其他同学用手势来判断对错,指第4名同学说一说“你是怎样知道它们的进率是10的?”同时板书:1元=10角 1角=10分。然后让学生齐读一遍。

【设计意图:先回顾人民币的单位以及元、角、分之间的进率这些基本知识,为后面的练习做准备。】

2、第二关

师:第一关顺利通过接着进入第二关。(点课件)1元=()角 1角=()分 5元=()角 60分=()角 80角=()元 5角=()分

7元=()角 90分=()角 让每个小组的4号来回答,每人一道题。

【设计意图:这是让学生对人民币基本知识的应用,进一步练习人

民币单位之间的换算,加强学生对人民币单位的认识。】

3、第三关

师:轻松闯过第二关,相信第三关也难不倒同学们。(点课件)4角6分=()分 24角=()元()角 7元5角=()角 72分=()角()分

让每个小组的2号来回答,每人一道题,第一个同学说答案,第二个同学说是怎样想出来的。

【设计意图:这是让学生对人民币的单位复名数的换算进一步练习,这三关的设计难度逐步加深,层次分明,对本单元的基本知识进行了梳理。】

三、美丽展示,自信分享(算买礼物的钱)

师:在同学们的帮助下明明呀顺利的闯过了三关,他可高兴了,他可以自己去买礼物了。想知道他妈妈一共给他多少钱吗?看,这是妈妈给的钱,究竟有多少呢?(师点课件出示每一部分人民币的图片。)赶快拿出这张练习纸,数一数,填一填。

让学生自己数一数,填一填。然后让每个小组的3号来回答,每人一道题,第一个同学说答案,第二个同学说是怎样数出来的。

师:那这些钱合起来一共有多少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商量商量,看哪个小组最先找到答案。

指名1——2名学生上台讲,重点引导学生说出先把几元的加起来,把几角的加起来,然后合起来,就算出了妈妈一共给了多少钱。配合学生回答板书:79元+1元=80元。

【设计意图:主要是让学生明确有关人民币的加减计算时,要把相同单位的加起来。通过对“算出妈妈一共给了多少钱”的方法的概括,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很好的提升,使学生明白了如何做到有序思考,充分展示了数学课中思维层次的美,在学习过程中渗透了有序思维的学习方法。】

四、最美挑战,自信绽放(买礼物)

师:明明拿着妈妈给的这些钱高高兴兴的来到了哪儿?(蛋糕店)1.买蛋糕

买哪一个好呢?还剩多少钱?

30元

20元 40元

25元 50元 28元

先让学生猜明明买了哪一个蛋糕?再算剩下多少钱? 2.买文具

师:明明拿着剩下的钱来到了哪儿?(文具店)

文具专柜0.50元()5角1.60元()1元()6角0.90元()9角17.00元()元17买上面的4样文具一共要用多少钱?现在剩下多少钱?

先让学生说这4样文具的“标价分别表示的是多少钱呢?”请每个小组的1号来回答。再算出买这4样文具一共要用多少钱,在小组内交流交流。然后让学生上台讲一讲想法。

【设计意图:这是让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买玩具

师:明明最后来到了哪儿?(玩具专柜)

玩具专柜10元1元5角5元19元15元12元买飞机和布娃娃,钱还够吗?剩下的钱怎么办?

说一说明明想买什么玩具呢,钱还够吗?帮明明算一算。剩下的钱

怎么办呢?让学生自由发言,从多个角度说。如“留着给妈妈爸爸买生日礼物”、“还给妈妈好买菜买饭”、“捐给灾区小朋友买学习用品”。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用不同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会合理用钱,进而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以及与他人合作的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孝心、爱心。】

4、评测练习

1、填空

(1)人民币的单位有:()、()、(),最大的是(),最小的是(),它们的进率是()。

(2)1元=()角 1角=()分 5元=()

60分=()角 80角=()元 5角=()分(3)4角6分=()分 24角=()元()角

7元5角=()角 72分=()角()分 2.在()里填上“>”“<”或“=”

10分()1角 54分()54角 1元()9角 3角()31分 70元()70角 6元8角()7元

3、解决问题

(1)爸爸买一把椅子,付了4张10元,又付了1张5元,一共付了多少钱?

(2)一支牙膏2元2角,一把牙刷1元,一把牙刷比一支牙膏便宜多少钱

五、全课总结

上一篇:六年级上册七单元作文:不要打鸟下一篇:心灵能量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