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论文

2024-06-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论文(精选13篇)

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论文 篇1

1、数学趣味小故事:

高斯念小学的时候,有一次在老师教完加法后,因为老师想要休息,所以便出了一道题目要同学们算算看,题目是:

1+2+3+.....+97+98+99+100 = ?

老师心里正想,这下子小朋友一定要算到下课了吧!正要借口出去时,却被 高斯叫住了!原来呀,高斯已经算出来了,小朋友你可知道他是如何算的吗?

高斯告诉大家他是如何算出的:把 1加 至 100 与 100 加至 1 排成两排相加,也就是说:

1+2+3+4+.....+96+97+98+99+100 100+99+98+97+96+.....+4+3+2+1 =101+101+101+.....+101+101+101+101

共有一百个101相加,但算式重复了两次,所以把10100 除以 2便得到答案等于 <5050>

从此以后高斯小学的学习过程早已经超越了其它的同学,也因此奠定了他以后的数学基础,更让他成为——数学天才!

2、华罗庚

华罗庚,中国现代数学家。1910年11月12日生于江苏省金坛县。1985年6 月12日在日本东京逝世。华罗庚1924年初中毕业之后,在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习不到一年,因家贫辍学,他刻苦自修数学,1930年在《科学》上发表了关于代数方程式解法的文章,受到专家重视,被邀到清华大学工作,开始了数论的研究,1934年成为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研究员。1936年作为访问学者去英国剑桥大学工作。1938年回国,受聘为西南联合大学教授。1946年应苏联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邀请任研究员,并在普林斯顿大学执教。1948年始,他为伊利诺伊大学教授。

1950年回国,先后任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技大学数学系主任、副校长,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应用数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等。华罗庚还是第一、二、三、四、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和政协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华罗庚是国际上享有盛誉的数学家,他在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多复变函数论、偏微分方程等广泛数学领域中都做出卓越贡献,由于他的贡献,有许多定理、引理、不等式与方法都用他的名字命名。为了推广优选法,华罗庚亲自带领小分队去二十七个省普及应用数学方法达二十余年之久,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我国经济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3、祖冲之

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论文 篇2

下面就如何优化教学内容作简单的探索。

一、把握学生认知特点

要研究学生学习中每一项知识的认知特点和规律, 把知识的发生过程和儿童的认知结构紧密结合起来。例如在掌握了两位数的乘法计算法则之后, 学生在计算多次进位和含有7、8、9乘法口诀时, 错误率较高。如67×8= () , 想7乘8得56.写6进5, 6乘8得48, 48再加上5得53, 学生难在48加5这一步。究其原因:由于乘法中的加法计算含有一种内隐的思维过程, 它属于较高层次的思维过程。在这种思维过程中又存在着一个短时记忆的过程, 因而学生容易受到干扰。教学时就要把握学生的认知特点, 学生怎么想, 怎么学, 难在哪里, 设身处地有针对性地组织好教学内容。

二、抓住教材内容实质

一堂课取得够好的效果, 教师必须抓住教材中本质的东西, 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本质的知识上去。例如计算法则, 教师通过教材中的一组例题不仅要把握计算方法的各种情况, 如加法中的不进位与进位, 一次进位与多次进位, 整数与小数, 同分母与异分母等, 更要抓住法则的本质, 让学生理解加减法计算必须相同单位的数, 才能相加减。抓住了最本质最主要的知识, 整数、小数、分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在学生的认识中就容易构成知识网络, 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加强知识内在联系

优化教学内容要借助学生旧的知识, 组织学生探索新知识, 在新旧知识的生长点上, 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认识结构。

1. 判断推理。

着重把思维集中到新旧知识的生长点上, 通过判断推理来获取新知识。例如, 推导圆面积公式时, 先指导学生把圆分成若干份, 拼接成近似的长方形;在比较这个长方形与圆的联系;长方形的长等于圆周长的一半, 即C=2πr×1/2=πr, 宽是圆的半径r, 长方形的面积等于圆的面积, 然后指导学生推导出圆面积公式:圆的面积=πr×r=π

2. 搭桥铺路。

着重在新旧知识生长上通过搭桥铺路进行知识过度, 抓住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来获取新知识。例如教两步计算应用题时, 首先从应用题结构入手, 把一步应用题改变其中一个条件, 变成两步应用题, 揭示两步应用题与一步应用题之间的内在本质联系;然后遵循着一步应用题的思路进一步分析数量关系, 总结出两步应用题的解答思路与解题方法。

3. 沟通联系。

着重寻找新旧知识的生长点, 通过沟通它们之间的联系, 弄清它们的区别来获取知识。例如, 把整数的运算定律运用到小数、分数的运算之中, 把分数应用题的解法运用到百分数应用题中, 等等。

四、精心设计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是形成理性认识基础的第二次实践活动, 能帮助学生消化、巩固教学内容, 加深理解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例如讲完倍数应用题后, 教师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 对教学内容重新进行精心组织安排, 设计出图示简明、系统性强、逻辑层次清晰、难度适宜的练习题, 达到补充、完善、拓展学生原有认识结构的作用, 提高其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发展其思维。如:

1. 先出示右图的线段图, 启发学生提出各种数学问题。

2. 再改变一下线段图要求学生提出新的数学问题, 并列式。

红花

黄花

共有60朵

黄花是红花的3倍

(1) 红花有多少朵?60÷ (3+1) =15朵

(2) 黄花有多少朵?60÷ (3+1) ×3=45朵

(3) 黄花比红花多多少朵?45-15=30朵

(4) 黄花是红花的几倍?45÷15=3

3. 又改变线段图, 要求学生编出数学问题, 并列算式。

课堂练习的设计不仅要在形式上注意围绕教学内容关键处之重点难点, 强化练习, 易混处对比联系;更要在层次上注意从基本练习入手, 过渡到变式练习, 发展到综合练习, 引申到思考练习。

五、结合思想品德教育

小学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 在教学中结合思想品德教育成为优化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方面。例如“吨的认识”的新课导入, 教师做到适时、适量、适度地渗透了“思想品德教育”:

1. 先让学生算一算:

(1) 如果每人每天节约一粒米, 全国12亿人一天可以节约几亿粒米? (12亿) ;

(2) 12亿粒米重量约是3240000克, 约合几千克? (3240千克) ;

(3) 全国一个月按30天计算可以节约几千克? (97200千克) ;

(4) 一年12个月可以节约几千克?

2. 再告诉学生这些大米大约可供310人吃上一年。“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以此教育学生要节约每一粒粮食, 养成节约的良好习惯, 达到了优化教学内容的作用。

综上所述, 课堂教学内容的优化一定要在深入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的基础之上, 把握学生认知特点, 抓住教育内容实质, 加强知识内在联系, 精心设计课堂练习, 注意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 在有限的一课时之内, 达到“高效、省时”的课堂教学新局面, 使学生的素质教育落到课堂教学之中。

参考文献

[1]罗洁, 邓玉敏.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探索.

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论文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数学内容

G623.5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必要性

第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需要通过与团队成员之间的交流与讨论后才能够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案,当学生在与其他学生进行讨论与交流的时候,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使学生学会与他人相处,养成与他人分享的好习惯。此外,在合作学习的这一过程中,学生还会逐渐的学会思考、与其他同学之间合作并分享自己的观点等,这样一来,不仅能够使学生获得新的知识,还能够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第二,有利于转变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可以使其在与其他学生的交流与讨论的过程中,弥补彼此在某一知识点上的不足,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缺点与不足,并及时的进行改正。此外,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还能够使学生通过与其他同学之间发生思想的碰撞,并相互补充彼此对问题认识上的局限性,转变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开展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时应注意的问题

1.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小学生的自控能力较差,同时又缺乏一定的耐心,而教师要想提高教学效率,最重要的就是要克服学生的这一缺点。所以在开展小组合作教学的时候,教師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学生的学习特点,创新教学模式,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民主的学习氛围,充分的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这样一来,就能够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此外,教师还应该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以及知识,为学生创设贴近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如,在“加法交换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讲“朝三暮四”这个故事来丰富教学内容,充分的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对这一故事进行讨论,并说一说故事中到底谁占了便宜。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会发现,无论是“3+4”还是“4+3”结果都是7,真正占便宜的人是猴子的主人,在学生的交流中,教师则可以引出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加法交换律”。

这样的教学设计,主要通过为学生创设优质的教学氛围,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与交流,并在交流与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够让学生对数学学习充满兴趣,并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提高学习效率。

2.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想使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出其积极作用,还应该科学划分小组成员,是每一位学员都能够在小组中发挥出自己的优势。首先,针对小学生年纪较小,缺乏合作精神这一点来说,教师在分组的时候,应该尽可能的将小组人数控制在5——8人之间,每一小组人员的平均能力也应该部分上下。其次,教师在进行分组的时候,还应该根据不同学生的特长来给学生进行分工。如对于学习能力差但是书写工整的学生来说,教师则可以安排其当记录员,记录小组成员的观点和意见;而对于那些语言能力表达比较强的学生,教师则可以选其为小组发言代表,让其来阐述小组的观点;而对于自律能力较好的学生,教师则可以选其为小组组长,来管理小组成员。这样一来,每一位学生的特长都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在增强学生参与度的同时,提高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效率。

三、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数学内容

1.数学空间图形的教学内容

在小学数学学习由其是高年级的数学学习中,学生会接触到越来越多的数学空间图形,而小学阶段对这些图形的学习则是为以后几何图形的学习打基础的,对学生以后数学的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小学阶段中,学习数学图形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使学生通过讨论以及动手实践操作,来认识和理解图形与图形之间的位置关系,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空间图形的教学内容是很适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

如,在“对称轴”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间的讨论,并鼓励学生通过自己制作图案以及动手操作来对对称轴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当学生初步了解对称轴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小组间讨论,并要求学生将小组成员的想法进行归纳总结后,选择代表进行发言。教师则应该对每一小组的发言进行分析和点评。最后,教师还应该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与交流,找出生活中常见的对称图形,并让学生试着画出图形的对称轴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认识。

在数学图形的学习中,学生通过小组间的讨论,能够找出本节内容的重点,并通过教师的点评来认识自己思维上存在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和研究新知识的积极性。此外,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和发现,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2.统计与概率的教学内容

除了数学图形以外,统计与概率也是小学数学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知识,而要想学好统计与概率,就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数学思维能力。此外,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没有接触过统计与概率,所以在刚开始学的时候会比较吃力,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除了给学生讲解相关的理论知识以外,还应该结合生活实际来对知识点进行剖析,并在班级内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确定讨论内容,让学生进行讨论。

如,在概率的教学中,教师先从最简单的开始,让学生统计班内男女生的人数,并随机抽取学生的学号,让合作小组记下抽十次后男女生的人数;抽二十次后男女生的人数……并做好记录。当学生抽完后,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来总结概率的概念,让学生结合之前的统计来理解概率的含义。当学生理解概率的含义后,教师还应该趁热打铁,让学生自己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来列举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概率事件,并对事件进行分析,这样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够提高学习效率,使学生对概率这一知识点有一个深刻的认识。

在概率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能够减少学生的学习时间,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还能够使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学会举一反三,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点。

四、结束语

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对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效率。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论文 篇4

小学音乐的教学目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对祖国音乐艺术的感情和学习音乐的良好态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

2、通过音乐实践活动,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审美意识,促进和谐发展。使学生具有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和欣赏音乐的能力;

3、学习我国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了解外国优秀音乐作品,扩大文化视野。掌握音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4、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渗透到音乐教育之中。启迪智慧,培养共处意识和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小学音乐教学内容总体包括唱歌、欣赏、器乐、识谱等。首先从唱歌方面来说:

1、学习中外优秀歌曲。养成良好的歌唱习惯,能够独立地、有感情地歌唱,并积累和背唱一定数量的歌曲;

2、学习轮唱和二声部合唱。提高与他人共同歌唱的能力,做到声音和谐、均衡,能够理解指挥的意图;

3、在小学基础上,进行唱歌基本技能练习,提高歌唱表现力。了解保护嗓音的常识,防止喊叫和用嗓过度。其次从欣赏方面来说:

1、欣赏中外优秀音乐作品,重视学习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

2、进一步了解人声分类和演唱形式、常见乐器和演奏形式,听辨常见乐器的音色,了解音乐的基本表现手段和常见的音乐体裁。再次从器乐方面来说:

1、根据不同条件,可选学简易的乐器。所选乐器,应注意音准和音色。鼓励师生自制简易乐器;

2、在小学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所选乐器的演奏方法;

3、提高演奏表现力,能演奏并积累一定数量的简单乐曲。最后我们从识谱技能的掌握来说:

1、在小学基础上,继续学习简谱或五线谱知识。五线谱教学用首调唱名法;

2、通过音乐实践活动,进一步培养听辨节奏、旋律和视唱乐谱的能力。

二、我们在音乐课堂实践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

然而今天我们反思课改以来的音乐教学,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发生了很多变化。但是,我们也应该清楚地看到我们在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这样才能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改进我们的教学,提高教学的实效性。通过实习的几个月实习时间,发现主要有如下几个问题应引起我们的反思:

1、音乐课的内容设计虽形式多样,但缺乏目的性。教师们应该想一想,每一个教学环节你想达到什么目的?教师应该做到心中有数,不能在各个环节上图有虚名,摆花架子,不管教学每一个环节的目标达成的怎样,最后草草收场。如:音乐欣赏课,在引导学生学习与聆听的环节上学生还没有静下来,没有更多关注学生的感受,教师就急于让学生用各种形式去表现,结果影响了学生养成良好的听赏习惯,适得其反。

2、歌曲的学唱,教师应该清楚学生完的怎样,或怎样来完成。教师要关注和引导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过程,挖掘歌曲歌词与旋律所包含的美的情感表达,挖掘与音乐作品相关的文化背景,使得音乐课更加生动、吸引学生,做到以情激情,以情动情,这样才能有效地完成好音乐教学任务。

3、课改后使用新教材情况。小学应掌握的简谱、线谱知识程度是否达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设计有没有过于简单,或者有没有过于难唱,超出标准的要求?

4、让学生创编舞蹈动作。教师的任务是:组织创编一一提炼一一再表演,给学生以美的感受,给学生一个美的启发。舞蹈语汇的积累很重要,教师的提炼与评价也同样重要。将学生们好的舞蹈创意或简单的舞蹈语汇汇编成一个新的、完整的小舞蹈,再还给学生。让学生从中体验到成功,分享美的快乐。

三、根据当今音乐教学中的现状,结合音乐新课改的基本要求,对其加以完善与补充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我们应该考虑的是:孩子们喜欢什么样的音乐课?新世纪的音乐课,应该教给孩子们什么?音乐教师应该向什么样的趋势发展呢?通过这几年对音乐的学习和在实习期间课堂上的的实践与分析,我以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合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辅助教学。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学媒体种类不断丰富。要想使先进的教学手段更好地运用并服务于教学,我们不仅要努力学习掌握操作相关技能与使用方法,还应该掌握或初步掌握一些音乐软件的使用和音乐课件制作的常识。教师在选择使用录音带、光盘、电脑软件时,应该精心挑选,细心操作,将最优质的声音效果与完美的画面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在美妙、愉悦的气氛中学习。

2、音乐要与其他学科相结合。音乐是人类创造的文化现象之一,是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和载体。因此把枯燥的音乐知识趣味化、生活化、形象化,和学生已有的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用每个学科之间横向联系,相互配合,让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全面发展。

a.音乐与美术课相结合,可以增加了音乐课的活力。如:我在教初二年级上册的《青藏高原》一课时,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描绘出歌词中所表现的场面和意境。同学们兴趣很高,有的学生画出自己站在青藏高原上;有的画青藏高原周围的风景等等。同时我又及时调及一些青藏高原的风景图片供学生们观赏,再进一步调动学生绘画积极性,促使学生开动脑筋,认真学习歌曲,不但加强了各科之间的联系和相互渗透,而且也达到了教歌育人的目的。

b.音乐与语文课相结合。今年我在盐城某个中学担任临时老师时涉及到初一《渴望春天》一课时,我就结合季节顺其自然激发学生对春天事物、人物的变化进行观察、歌颂,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热爱生活的教育。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了音乐的美,也感受到了语言的美。

3、爱护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统一。我认为,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在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前提下,首先,音乐课要变得充满了生机,丰富多彩的音乐实践活动激活了音乐课堂,音乐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变得更有趣味、才能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

其次,在课堂上学生改掉往日的沉闷与被动,取而代之的是学生活泼与开朗,他们积极参与各种音乐实践活动,查找与音乐相关的背景资料,动手制作小头饰、小道具,制作打击乐器,编写小音乐剧本,扮演不同的角色,认识了五线谱,学会了简谱。学生愿意上音乐课,喜欢音乐课。给学生创设一个愉悦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真正地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使趣味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就是音乐教学的最佳手段。目前,新课改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让我们乘风破浪,在实践中探索,在实践中深化改革,为新课改的顺利进行奉献出自己的力量。

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论文 篇5

班级:09小教数学 姓名:任凤美 学号:0935010112(40)

数学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思考、描述、刻画、解释、理解和应用,其目的是发现现实世界中所蕴藏的一些数与形的规律,为社会的进步与人类的发展服务。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另一方面,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练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

数学出现比英语早,历史比英语长,但现在它们是同样的重要。特别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和经济的全球化,使英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英语越来越重视,英语教育规模不断地扩大,教育教学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英语和数学在各方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英语教学与数学教学在教学内容和形式上就有很大的不同。

按照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分级总体目标的要求,英语课程标准对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五个方面分别提出了相应的具体内容标准。主要是训练听、说、读、写这种口头表达能力。英语课堂教学以教学内容为依托,教学内容是生活之本,如果教师从生活中选取学习内容,就能使学生感到自然、熟悉、亲切,能使学生适应生活、获得经验、得到发展,学生容易接受。就比如,英语要教“cat”这个单词就必须通过各种图片以及生动、活泼的形式反复地练习,可以让学生模仿猫的动作或声音,在这种轻松地学习氛围中习得这个单词。英语教学应该是一种师生双方互动的过程,应该是学生积极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过程,必须通过主体的积极体验、参与、实践以及主动尝试和创造,获得认知能力和语言能力的发展和提高。英语教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应努力创设生动和真实的语言环境,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中逐渐形成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在动态真实环境中使用英语进行活动的积极性,让生活真正走进英语课堂。英语课一般都非常的活跃,老师与学生的互动贯穿整节课。

而数学课程的总体内容分为数与代数、图形和几何、统计和概率、综合与实践这四个方面。数学课上不是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是要教给他们思维的方法,开发他们脑中未被开发的脑细胞。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老师并不是一味的教授学生各种数学知识,在课堂上,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如何去发现信息,找到解题的思路。数学的题目是永远做不完的,只有学到解题的思路和方法才能将数学学好,学到数学的精华。同样,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学应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和理解数学,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和现实生活是密切联系的。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是《数学课程标准》给我们广大数学教师提出的教学建议。的确,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知识,体验和理解数学,感受数学的魅力,从中能有所感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小学二年级数学手抄内容 篇6

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

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

三只青蛙三张嘴,六只眼睛十二条腿,

四只青蛙四张嘴,扑嗵扑嗵跳下水。

2、整数加减法儿歌

整数加法法则

整数加法有规律,相同数位要对齐。

和不满十落原位,满十上位要进一。

凑十余数落下来,加到哪位落哪位。

进位加数加一起,结果不差半分厘。

整数减法法则

整数减法有规律,相同数位要对齐。

大减小时落下差,小减大时去借位。

借一来十减后加,加减结果落原位,

连续借位要细心,借走剩几要牢记。

3、运算顺序歌诀

打竹板,连天,各位同学听我言,

今天不把别的表,四则运算聊一聊,

混合试题要计算,明确顺序是关键,

同级运算办,从左到右依次算,

两级运算都出现,先算乘除后加减,

遇到括号怎么办?小括号里算在先,

中括号里后边算,次序千万不能乱,

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论文 篇7

简易方程是小学生学习代数初步知识的开始, 也是小学生学习代数知识的重要内容.在未引入方程前, 学生解决问题多采用“算术”法, 即由两三个已知数值直接推导出未知的结果, 而引入方程后, 解题就根据给出的已知量和未知的量, 按照数学逻辑建立数量关系, 然后列出方程, 通过解方程从而解决实际问题.算术方法解决问题注重从已知开始, 对推理的结果指向不明, 特别是到初中, 需要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复杂, 数量关系纵横交错, 利用算术法解决问题难度很大, 而方程法成了解决问题的最基本的方法.

根据我们对本校五年级284名学生在期末的初步调查, 如下表, 选择用方程解应用题的学生不多, 并且解法正确率也不高, 大部分学生都是选择用算术法解决问题.

事实上, 在教学一线中, 初中老师常常抱怨学生不喜欢且不用方程解决问题, 小学高段老师更是注意到学生偏爱用算术法解决数学问题, 不喜欢用方程解决问题.

二、小学生利用方程解应用题障碍分析

1. 学生内在的原因

(1) 学生从事新的学习时产生困难的一个很大原因, 往往是学生头脑中尚未构建起与新的学习内容相匹配的认知图式或认知观念.“方程”是新世纪小学数学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内容, 学生从一年级开始, 一直学习的是用算术法解决问题, 算术法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已经形成定式, 所以根本不会选用方程法解答.

(2) 嫌其繁琐, 列方程解应用题在格式要求上比算术法麻烦, 在解答问题前要将未知数假设成已知数, 在解答方程式过程中, 书写也比较烦琐, 而算术法用算式来表示学生的思维过程, 相对简捷, 这样学生就会认为方程复杂, 算术法简单, 因而排斥方程法解决问题.其根本原因还是学生的书写能力不强, 速度不快, 作业量太多.

2. 学习材料的原因

方程法解决问题的优越性得不到体现.在学习方程之前, 新知识的学习往往是因旧的知识不足以解决新的问题而引入的, 这样学习的动机水平高, 兴趣也要大些, 但方程学习中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 教材编排也遵循由易到难, 一开始的应用题都是简单的, 学生用算术法很容易得到答案, 体会不到方程解决问题的好处.

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学生不容易解答的方程, 特别是选择练习中经常出现未知数在减数和除数位置时的情况, 这一类方程学生还不会解答, 从而让学生认为方程法解决问题不管用, 最后弃用.

3. 师源性障碍原因

教学当中教师扼杀了学生的方程思维的萌芽, 刻意抑制学生用方程法解决问题, 从而让学生从低年级开始就认为方程法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 只有算术法解决问题最好

学生的符号感尚未建立.符号感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 应该贯穿于数学学习的全过程, 无论在哪个学段, 教师特别要鼓励学生用具体独特的方式表示具体的情境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 而教师在引入方程以前这方面不加以重视, 到引入后就想达到很好的效果显然是不可能的.

三、提高“方程内容”教学效率的策略

1. 构建方程初始课的经典课堂模式.

在初始课的教学中, 学生的方程价值认识至关重要, 老师教学行为必须符合学生心理规律, 开发学生学习方程的内驱力, 学习要遵循学生的认知心理, 学生多年形成的思维定式不是片刻就可以克服的, 在一定阶段应该包容算术法解决问题的存在, 教育在这时着重体现创新的价值的引导, 让孩子体验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成就感.学生的书写能力需要逐步提高, 在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后老师要重视作业总量的控制, 加强方程解题方法的具体训练等.

2. 重组适当的方程教学素材.

适当调整学习材料, 增加一些相对逆向叙述的题目, 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方程解决问题的优越性.“教”要适应“学”, 教材编写和教师教学必须遵循学生数学学习的认知规律.因此, 我们无论在教材编写还是实际教学时, 除了要重视对客观形态的数学认知结构进行钻研外, 还必须强调对学生主观形态的数学认知结构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 从学生角度设想其从事新学习时可能发生的心理过程, 把握其规律.只有这样, 我们的数学教学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3. 建立方程教学预警体系.

纠正低段教学中的不当教学, 教学研究者通过对教师的培训, 引导低段数学教师在一年级教学中对逆向思维问题解决时方程的萌芽进行保护引导, 在第一学段注重用生活语言描述事件的训练, 逐步加强用语言描述等式的训练, 将现实世界中的等量关系不断数学化、符号化, 长期坚持符号感的训练.将问题解决范畴的内容课型逐渐模式化, 反对统一机械的形式训练.

总之, 教师对方程体系要有更深入的认识, 对教材教法有扬弃, 注重对学生“用方程法解应用题障碍”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 引导学生逐渐体会到方程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模型, 这样才能突破用方程法解应用题的障碍, 学生才会用方程法, 而且乐于用方程法解应用题.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蒋裕建.学生为什么不喜欢用方程法解决问题.载中小学数学, 2008 (6) .

小学数学合作学习内容的有效设置 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 合作学习 数学内容

随着新数学课程的推进,合作学习作为教学的一种重要的组织形式被广大教师普遍运用,这不仅使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和个性社会化发展得到了张扬,而且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对学习的自我控制能力,也促进了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但要提高合作学习的教学效率,有效设置学习内容是关键。

一、合作学习内容设置原则

1、趣味性: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强,十分抽象的学科,而小学生正处在由形象思维为主向逻辑思维过渡的认知阶段,他们渴望学习知识,但感觉与知觉的无意性和情绪性很明显,常常凭借兴趣认识事物,极易被感兴趣的、新颖的内容所吸引,因此合作学习内容的选取与呈现应当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和趣味性,使他们感觉到学习数学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从而愿意接近数学。

2、挑战性:一个数学问题,如果它本身就很简单,每个学生都能很快地得到结果,那就没必要进行合作学习。而当问题对个人而言有一定的挑战性,独立解决起来比较困难时学生才会有强烈的合作欲望,在这种状态下教师若能及时地组织学生合作学习,学生之间的讨论将是积极的,尤其对那些正陷入困顿的学生,可能会从组员的发言中得到启发,再加上教师参与过程中的适当点拨,使问题相对个人解决要容易许多。

3、开放性:开放性问题解法多样,结果不唯一,这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当学生面对这类问题时,往往思考不全面,即便提出一个解决策略,也可能因为思路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结论,进而形成争议。这时候,他们迫切需要交流,合作学习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让别人理解自己的平台,在不断的合作交流和彼此观点的碰撞下,有争议的问题将会越辩越明,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刻。如在教学 “轴对称图形” 一节时,如果教师给学生设计一道具有开放性的题目:以小组为单位,让每个学生发挥想象,剪出一些轴对称图形,并利用所剪的轴对称图形拼成一幅美丽的画。合作过程中,组长可以分配任务,学生互帮互学,汇报时说出自己是怎样剪的,组成图画的创意,并让学生展示一下自己的作品。这样小组合作学习过程就有了深层的交流和碰撞,其学习效果也真正代表了本小组的水平,这比只让学生剪出一些轴对称图形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二、合作学习内容的选择

1、合作学习内容的广度和深度要适宜:众所周知,数学教学是环环相扣的,知识之间的联系非常密切。我们在设计数学课堂教学时,首先应想一想,学生的相关知识已经掌握到什么程度,再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设计合理的合作学习问题,这样有了已有的知识经验作铺垫,再加上教师适时煽情的激励语言,学生的合作欲望得到了有效地激发,很快便能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反之,题目设计得太难,学生将无从下手,即使通过合作也无法解决,久而久之,他们的合作欲望就会在无声无息中被扼杀。如在《年、月、日》这节课上,教学平年、闰年时,如果一开始就出示一些年份,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议一议哪些是平年,哪些是闰年?就会一下子把学生难住,因为平年、闰年的计算方法,他们从没接触过。如果教师先讲解一般年份是如何计算平年、闰年的,然后再出示合作题目:整百年的怎么办?让学生通过合作发现问题,这样就能很好地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

2、合作学习内容要注重实质:有些老师提出了一个主题,立即宣布小组合作;有些老师提出一个问题,看到举手的学生寥寥无几,于是就组织小组合作;还有些教师将合作研究的任务布置下去,就站在一旁看表,等到他預定的时间到了,也不管学生的合作有没有成功,就叫停。这样的合作学习只注重了过程,忽视了合作学习产生的结果和教学效率,仅仅是让学生动了起来,远不能达到合作学习的真正目的。合作学习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方法,更重要的是与班级授课制、个别化教学相结合,通过一些问题的设计,由易到难,让学生互相帮助,形成一个良好的合作氛围,帮助学生形成一个新的表象,所以要研究到底合作什么,哪些内容值得去合作、研究。如在《认识图形》的教学时,不是先告诉学生什么叫长方体、正方体、圆柱,而是先给每组分发一些实物,如魔方、牙膏盒等,让他们从不同侧面提出自己的看法,之后再在小组内讨论交流,提炼概括,从而使学生形成一个真正理解了的、属于自己的数学概念。这种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得到的概念要比教师“告诉式”下单纯记忆概念更能引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同时学生有一种这个概念就是自己“发现”的成就感,抽象概括这一重要数学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三、注重与其它学科知识的结合

随着“合作学习”的全面铺开,引导学生要注重与学科知识结合的相关度,培养学生把学过的知识点“举一反三”,并拓宽深化地去联系、研究。如在统计知识的社会调查中,让学生把收集的数据经过合理筛选,有效选择,从而获取城镇居民家庭收入情况。在这种活动中,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并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通过团结协作,齐心协力完成学习任务,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小学数学教师岗前培训内容 篇9

一、活动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新教师是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群体,他们充满朝气和活力,但是,他们缺乏教学经验,缺乏对学生的了解,特别是缺少对课标、教材、教法的把握能力,对课堂教学的把持能力等。因此,对新教师进行岗前培训显得尤为重要。

二、本次培训活动设计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3个层次)

1、前期调研

因为新教师来自于不同地区,对他们根本不了解,所以我首先通过师训部了解这些新教师的基本情况(性别、毕业学校、所学专业以及是否有过教学工作经历等)然后然后确定培训主题。

2、制定研训活动计划

①活动目的(4条)

A、通过培训使新教师对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B、初步了解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

C、初步了解“三段一思”教学模式在数学课上的应用

D、知道如何备课和上课等。

②活动安排

时间:201x年8月25日

地点:清河区教师进修学校录播教室

参加人:201x年上岗小学数学新教师

③活动流程

学习新课标――了解小学数学教材――了解“三段一思”教学模式的基本框架结构和意义――指导备课和上课。

④活动要求

要求所有参加培训的新教师准时参加,带好笔记认真记录,有条件的教师可以借一本《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辅助学习,并且希望课上能与授课教师互动、积极参与,质疑提问交流。

3、下发通知

活动准备好后以微信或电子邮件方式向各位新教师发出通知,要求每一位参加培训的教师回复。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重点部分)

1、学课标

因为新教师可能都没有教学实践经验,所以在从事教学工作之前必须要了解课程标准。我首先介绍课标中的总体目标: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然后介绍学段目标,再介绍课标对四个学习领域的不同学段的目标要求。即: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

2、初步了解小学数学教材

(1)新教材的编排结构

数: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

形:立体――平面――立体

统计与概率:贯穿小学数学教材的始终

数学广角:二年――六年(奥数知识)

(2)新教材的特点

A、新教材没有例题,但每一个问题都有情景图或主题图,能直观的表达信息,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B、新教材的内容非常贴近生活,充分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特点。

C、教材中新课后设置两部分的练习,一部分是“做一做”,这类题是仿型练习,也叫基础练习,学生在新课学习后都能独立完成。另一部分叫“练习”,这类题目具有综合性,题型多样,很灵活,从不同角度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可采用先独立再小组交流的方式完成。

3、初步了解“三段一思”教学模式

“我要学――三段一思”教学模式是我校提出的高效课堂模式,已经在全区中小学各学科全面实施六年多了,取得了非常可观的效果。具体理解为:一段学什么(确定学习目标)二段我来学(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合作交流)三段我来用(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一思即反思学习成果和收获等。

4、备课指导(重点)

备课就是上课前的一切准备活动。

(一) 备课前要三看:1看教学内容,2看课标对此内容的要求,3看学情,就是看学生对之前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二) 确定学习目标:学习目标一般包括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习过程与方法目标。低年级学习目标要精炼,让学生一看就懂,一读就能记住,便于学生带着目标去学习。中高年级的学习目标最多也不能超过三条。其中结果性目标常用词语有:认识,理解,掌握,运用等行为动词,过程性目标常用:经历、体验、探索等行为动词表述。

(三) 确定重点、难点、教具、教法、学法等。

(四) 教学流程(备课的重点)

一段学什么

一般通过情境引出课题,出示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教师出示也可学生提出,时间3分钟左右。

二段我来学

低年级可以在教师引导下先独立试学再老师点拨指导,最后达成共识。

中高年级可以教师设计学习提纲,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同桌对学,小组内交流,最后以小组形式与全班同学分享学习成果。其他小组同学可以提问、质疑,争取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并有收获。这一环节在20分钟左右。

三段我来用

包括基础性练习和综合性拓展性练习,目的就是巩固完善所学知识,一般也采用先独立后交流的方式进行。15分钟左右。

一思即反思

一般为2-3分钟的时间,学生反思本节课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和学习收获,反思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及与同伴合作的效果等,老师在反思中对学生进行评价并提出更高的要求。

(五)教师课后反思

每节课后都要进行反思,主要写教学后的感受,问题在哪里,改进或补救的措施等。

5、上课指导

备课是预设,上课时会有生成的问题,需要教师的机智和灵动。首先要创设宽松温暖的学习氛围,用声音和肢体语言与学生沟通交流,让学生用眼睛听课,用嘴回答,无论是学生独立学习时还是小组交流时,教师都要以学生的身份参与其中,起到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的作用。及时的评价和表扬,不挫伤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即使是回答错误也要从其他方面给以鼓励,因为出错是创新的开始,没有思考就没有错误和创新。

第三阶段:延伸阶段

本次培训只是从最基本的几个方面进行了指导,上岗后还会有问题出现,我将下课堂跟踪指导,还要从组织教学、“先学后教”理念,打造高效课堂等方面进行深层次的指导,使他们更快成为合格的教师。

第四阶段:总结与反思

本次研训活动设计的内容具有现实性和针对性,内容具体详实,非常适合新教师,我觉得如果他们用心倾听并进行实践和体验,一定会对他们的教学工作有帮助的。

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论文 篇10

一、内容构建原则

1、如何选取小学体育课的教学内容?

根据《课程标准》、学生年龄,季节,学校现有条件,学生兴趣爱好,学校传统项目等特点,由学校、老师选取小学体育课的教学内容。

2、小学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依据与原则有哪些?

根据《课程标准》管理模式、气候特点、学生水平的能力、场地器材资源、学校传统项目、地域特色。

3、哪些教材内容适合在小学阶段开展?

小学阶段适合教材内容有跑步:30米璋碍跑、50加速跑、快速跑,400米耐久跑;投掷:掷实心球、掷垒球;技巧:肩肘倒立、滚翻;基本体操:攀与爬;球类:乒乓球,篮球,排球,足球:游戏等等。

4、小学单元教学内容如何去构建、

(1)、小学底中年级,教材按基础运动、游戏和表现运动分类,运动项目不独立而隐含其中。曲宗湖、顾渊彦.《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如,我们学校一、二年级学生,依据生理、心里特点,就制定了走路,短距离跑,跳绳、滚翻、爬等教学内容,来发展基本活动能力,还通过情景游戏营造快乐、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产生情感,培养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爱好,丰富体育学习情感,达到陶冶情操,增强学生体质,构建以“身、心、社”整体健康为目标的课程体系的重要基础。我们还利用每年学校田径运动会开展一、二年级短距离跑、滚翻、爬等游戏活动项目,来发展一、二年级学生基本能力。

(2)、发展底中年级体育活动兴趣。小学高年级至初中年级,教材以运动项目为基础进行分类,有重点地学习各类运动项目一至两套。曲宗湖、顾渊彦.《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我们学校教学内容:有跑步:30米璋碍跑米、50加速跑、快速跑,400米耐久跑;投掷:掷实心球、掷垒球;技巧:肩肘倒立、滚翻:基本体操:攀与爬等。如,依据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有了一定的运动基础,我们学校教师根据学生年龄,季节,学校现有条件,学生兴趣爱好,学校传统项目等特点,有重点地让学生学习掌握球类运动项目一至两个体育项目,

如1、我校是黄石市乒乓球传统项目学校,课余时间学生打乒乓球,成了很多男女学生爱好;

如,2、由于媒体的宣传,和篮球运动的魅力,学校拥有三个塑胶篮球场地,篮球比赛曾经获得黄石市小学生篮球比赛第一名,而且也是篮球我们学校大部分男生喜爱的运动项目之一;

如,3、排球是我们学校老师喜爱的体育项目之一,教师排球技术拥有一定的基础,上学期,我们和其他几个老师合作,对女生进行排球训练,获得了黄石市第八届第三名的好成绩,现在很多女生在这些队员的带领下学会了打排球。

如4、我们学校每两年一次体育节,这段时间学校就举行:田径、六年级篮球、一、二年级短距离跑、滚翻、爬等游戏活动项目等比赛。今年还增加了三、四、五、六年级的活力板比赛,大大丰富了体育节活动内容。

如,5、根据我国土地幅员辽阔,经济发展不平衡,56个民族分布各地,民族传统体育各有特色。我们依据现有学校条件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内容,如,竹竿舞是我们国家少数民族体育活动项目,我们学校有个竹林,竹子较多,我们就利用这个资源优势,开展竹竿舞教学,

如,6、我们学校利用本地区季节冬季较冷的.特点,每年开展冬季运动会,即:跳长绳跳短绳、踢毽子的比赛。

5、如何选取小学体育课的教学内容?

根据《课程标准》、学生年龄,季节,学校现有条件,学生兴趣爱好,学校传统项目等特点,由学校、老师选取小学体育课的教学内容。

6、小学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依据与原则有哪些?

根据课程标准管理模式、气候特点、学生水平的能力、场地器材资源、学校传统项目、地域特色。

二、体育课程内容的多元化结构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顾渊彦在《基础教育体育改革体育课程改革》一书指出:有必要构建体育课程内容的多元化结构,它包含三个基本内容:

第一,改变各学校基本雷同的状况,使之适应学生的年龄特征。例如,小学底中年级,教材按基础运动、游戏和表现运动分类,运动项目不独立而隐含其中,教学单元以复合单元为主,以打好基础;小学高年级至初中年级,教材以运动项目为基础进行分类,有重点地学习各类运动项目一至两套;使之以运动项目为载体的基础上,打好体能和技能的基础。

第二,改变各地区雷同的状况,使各校办出特色。根据我国土地幅员辽阔,经济发展不平衡,56个民族分布各地,民族传统体育各有特色。因此,各学校的体育也应各有特色。保持和发展这种特色不仅是对客观环境的适应,更是为了使每一所学校办出特色,以促进体育课程的多元化发展趋势。

第三,改变一刀切的状况,使之适应学生的个性特征。如对同年龄的学生,提出完全相同的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教师无法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也不能对教学内容选择,使学生的个性和能力难以得到发展。新课程标准的最显著的是允许教师自主构建体育课程的内容体系。从某种意义来说,体育课的教材V是可以选择的,小学和初中可以从各类教材中选择具体的教材,这种选择性为适应学生个性和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可能。以上只是课程标准提出的理念相贯通,是实现课程理念的操作思路。

1、基础运动:它包括了走路、跑步、跳、投与接、滚翻、攀与爬、平衡以及基本体操,。

2、表现:模仿练习、舞蹈和武术初级

3、游戏:游戏是儿童体育课的又一种重要内容。

★ 高校体育课程构建思路论文

★ 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模式与构建思路论文

★ 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论文

★ 浅谈整合课程教学内容提高专业基础能力论文

★ 小学三年级体育课程教案

★ 小学体育教学中情感教育论文

★ 《应用地球物理》矿业类高校课程教学内容探析论文

★ 如何构建劳动关系课程实践教学体系论文

★ 构建适合普通学生的研究型课程论文

小学散文类文本教学内容的确定 篇11

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曾荣获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江苏省优秀小学语文青年教师等荣誉称号。80多篇教育教学论文在省级核心期刊上发表,多篇文章被人大资料复印中心《小学语文教与学》全文转载。

著名语文教学专家王荣生先生曾指出:“在目前的情况下,对语文教学来说,我以为教学内容更为重要,更为关键。一堂语文课,如果教学内容有问题,那么教师的教学再精致,再精彩,课堂的气氛再热烈,再活跃,价值都极为有限。”在当前小学语文各种版本的教材中,散文类文本大约占40%,因此科学合理地确定散文的教学内容,对提高语文课堂效果有着重要作用。

散文有独特的文体特点和审美意蕴,如何科学、合理地确定散文类文本教学内容,笔者认为,至少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有利于发挥“这一篇”的核心价值,从“这一篇”有什么,学生已经知道什么,还能教什么的交集中确定教学内容;二是从学生学习“这一篇”要达成的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和学段课程目标确定教学内容;三是根据学情,以学生学习的内在需求和学习散文文本的“最近发展区”,适度取舍确定教学内容并有效拓展。

一、识文眼,理线索

“文眼”是我国传统的有关写作的术语,一般指文中揭示中心、升华意境、起点睛作用的关键性词句。凡构思精巧、意境深远或写得含蓄的散文,往往都有“文眼”。因此在阅读散文类课文时,让学生找出揭示全篇中心和有画龙点睛作用的“文眼”,就能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主旨。“文眼”的设置因文而异,可以是一个字、一个词、一个细节、一缕情丝,乃至一景一物。如:《黄山奇松》这篇课文的文眼是“奇”,《三亚落日》中“在三亚看落日真有诗意。夕阳滑落的景象美妙绝伦,一点儿也不比日出逊色”这句话是文眼。在通读文本的基础上,抓住这“点睛”之笔,就能透视文章的“心灵”。

结构是文章的骨架,线索则是文章的脉络,二者是紧密联系的。抓住散文中的线索,便可对作品的思路了然于胸,有助于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也能对作者谋篇布局有所了解,从而透过散文的“形散”抓住其“神”。散文的线索通常有以下几种:一是以某种事物为线索。如《姥姥的剪纸》一文,剪纸是作者情感的载体,也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二是以感情的发展为线索,如课文《雪儿》,作者从怜悯——盼望——渴望——惜别,感情变化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而层层递进;三是以时间顺序为线索,如《烟台的海》一文,作者是按时间顺序,从冬天写到春天、夏天、秋天,写出了烟台的海独特的景观;四是以空间顺序或游览顺序为线索。如叶圣陶的《记金华的双龙洞》,作者采用游览顺序,按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的顺序,突出写了双龙洞的美丽景色。抓住了散文的线索,就可理清作品的思路,有利于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

二、品语言,学表达

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他们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这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也是叶圣陶先生所指的语文教学的“独担之任”。散文类教学也是如此,应让学生“言意兼得”。“意”即要让学生明白文章写了什么,“言”则是要明白文章是怎么用语言来表情达意的,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等。

散文的特色之一是语言凝练优美、新颖隽永,又自由灵活,有的还富于哲理,充满诗情画意。要让学生“言意兼得”,首先要引导他们驻足字里行间,去品味文中凝练而优美的语言,感悟人、事、景的特点和渗透于其中的意蕴,做到“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如《爱如茉莉》一文中:“初升的阳光从窗外悄悄地探了进来……”教学这一段时可引导学生抓住“探”字揣摩,阳光应该用“照”或者“射”,为什么用“探”?学生通过“探、照、射”的比较,感受作者运用拟人修辞手法的独具匠心,而且咀嚼出“探”字蕴含的感情魅力和丰富的意蕴。

其次要学习散文的表现手法。散文在写作上的表现手法很多,一般有对比、衬托、象征、过渡、照应、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等。如《夹竹桃》一文的结尾:“这样的韧性,又能这样引起我许多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作者将夹竹桃的韧性写得如此形象、鲜明,是作者希望自己和夹竹桃一样也有这样的韧性,这就是散文的一种表现手法——托物言志。又如《安塞腰鼓》一文结尾写道“一声渺远的鸡啼”,则采用了象征的手法,它象征美好的明天,象征黄士高原、中华民族光明的未来。再如《青海高原一株柳》一文,作者赞美高原柳不抱怨、不畏怯、坚持抗争、顽强生存下来的精神,而为什么又要写家乡的灞河柳呢?在这里作者运用了反衬和对比的表现手法。这些表现手法应当让学生学会运用。另外,教材中散文家的语言又是各具风格的,如冰心委婉、清新、明丽,老舍自然流畅,叶圣陶简洁平实……引导学生品味这些散文大家的语言风格,可以不断丰富他们的语言积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从中学习选材立意、谋篇布局和遣词造句的技巧。

三、悟情感,赏意境

“一切景语即情语也。”一般散文都采用借景抒情、寄情于物、托物言志或象征手法来含蓄、形象地表情达意。散文的特点之一是它的抒情性。它或直抒胸臆,或触景生情,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的感情,洋溢着浓郁的诗情。如果我们读散文时把握住作者的情感,抓住文章的思想感情,就等于抓住了散文的灵魂和核心。如《月光启蒙》这篇文章,语言淳朴优美,感情真挚感人,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感激之情,也表达出作者对母亲的怀念。再如《青海高原一株柳》一文,作者陈忠实通过介绍青海高原上一株神奇的柳树,赞美了这株柳树不抱怨、不畏怯,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聚合全部身心之力生存下来的顽强生命力,抒发了作者对这株柳树的赞美、敬仰之情。在阅读时一定要引导学生进入文本的情境中去,与文中的人物、与作者对话,并将自己的情感与文章中的情感产生共鸣、碰撞,这样就更容易感受和把握课文的情感。

散文既有诗一般的语言,又有诗一般的意境。意境即作者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写,使读者如临其境,产生与作者相同的感受,引起心灵的共鸣。散文中的“意”是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这种感情必须有所寄托,或借景以抒情,或托物以言志,或因事以明理,这可寄托的景、物、事就是“境”。可见,单纯的景物描写谈不上意境,意境应该是外在的境界、景物与作者心中的境界和喜怒哀乐的高度统一,是外物与内情的自然融合,是饱含作者感情的艺术画面。还以《夹竹桃》这篇散文为例,作者写月光下的夹竹桃,将夹竹桃想象成地图、荇藻和墨竹,月光下的夹竹桃叶影参差,花影迷离。文中的画面、意境仿佛就浮现在我们眼前,我们的想象与作者的想象融合在一起,心中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油然而生。

四、入心境,明主旨

散文被誉为“美文”,还美在它的情思。散文的特点是“贵在有我”。王荣生认为:“散文是真实人与事的抒写,不联系到被写的人与事,谈不上对散文的理解;散文是作者真情实感的流露,离开了写作的人,也谈不上对散文的理解。”如果能从作者的经历或相关的作品来体会作者的个人性情、微妙情绪和独特发现,融入作者的心境中去,就有助于学生感受文章的情思美。如教学《番茄太阳》一文时,笔者这样引导学生:“一个个红红的‘番茄太阳’挂在了作者的心里,照亮着她灰暗的心情。许多年过去了,卫宣利阿姨的情况又怎样了呢?”我出示卫宣利的相关资料,引导学生了解卫宣利的生活经历和她在文学上取得的成就,阅读她写的《流泪的月饼》等文章的简介,让学生了解文本中的“我”和文本外的“真我”,深刻体会作者对明明的怀念以及“番茄太阳”给予她的人生启迪。

谈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选择方式 篇12

案例一:二年级语文课“红艳艳的苹果”, 我们教什么?

“红艳艳的苹果”, 是北京版小语教材第3册识字单元《水果丰收》里的内容。执教此课时, 一位教师花了不少时间, 出示水果图片并提问:这是什么颜色?那是什么颜色? 并不断重复:同学们想想, “红艳艳”有多红啊!“红”这个颜色, 我们还可以怎么说?孩子们七嘴八舌:特别特别红, 粉红、大红……听了这些答案, 教师不禁皱起了眉头, 接着“启发”:比如“白”, 还可以怎么说?有一位男生大声回答:亮白。老师没有理会, 接着重复问话:再想想, “白”还可以怎么说?此时, 教师面露倦容, 孩子们一脸茫然。不少孩子开始坐立不安, 个别孩子干脆趴在了桌子上, 课堂陷入“涣散”状态。没办法, 老师只好自己说:白花花, 可以吗?

从这位教师的教学来看, 她关注了课文“讲了什么”, 但忽略了课文“是怎么讲的”, 即怎样用不同的词语描述那些水果各自的特点。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 如果仅仅停留并纠缠于“什么水果是什么颜色的”, 孩子们的兴致实在不高, 因为学龄前的孩子就已经习得了这些知识。何况, 这是语文课而不是自然课。王荣生教授曾经从教学内容角度开发了一堂语文课的9级累进标准, 其中最低标准中就提到:教师对所教内容要有自觉的意识, 教的内容是“语文”。但遗憾的是, 这一最低标准, 在语文课堂上不一定能得到有效的贯彻和执行。

我们不禁要反思:教师在教学中, 是否思考过教学内容的问题, 还是随意而为?教师不了解学情, 是真的不知道, 还是压根儿没有考虑过?这大概又要回归到教师的PCK (学科教学知识) 问题上了, 即学科中的特定内容及内容之间的联系, 学生的学习经验和学习困难, 还有帮助学生学习的特定教学策略等。

案例二:“喜羊羊”与“喜洋洋”——一次词语教学的启示。

这是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的《语文园地八》, 正上到“我的发现”这一个环节。学生们似乎对ABB形式的词语早已胸有成竹, 个个都踊跃举手发言。

“绿油油、红彤彤、乐呵呵、笑眯眯、喜滋滋……”说着说着, 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有的学生没举手就说了起来。

其中有个学生一下子说了好几个:“喜羊羊、懒羊羊、美羊羊、沸羊羊……”这个学生说完很得意。

我把他说的几个词写在黑板上, 而其他学生听了有的笑着, 有的小声起哄:“这是《喜羊羊和灰太狼》里面的……”还有的则在观察我的反应。

此时, 一个大胆的男生站起来喊:“老师, 他说得不对。”我心里暗自高兴, 赶紧引导他说:“每个词都符合ABB的形式, 第一个字为‘A’, 后两个字重叠都是‘B’。”他又说:“‘喜洋洋’和‘懒洋洋’的‘洋’应该是带三点水的。”有些学生不服气:“那么‘美羊羊’‘沸羊羊’为什么不行?”那个男生又答道:“因为‘喜羊羊、懒羊羊、美羊羊、沸羊羊’都是动画片中 (角色) 的名字, 不能算ABB词。《语文园地八》里举例的‘绿油油、乐呵呵……’是表示样子的, ‘喜洋洋’是喜气洋洋的样子, ‘懒洋洋’是看上去很懒的样子。”

看来这个学生已经明白ABB形式的叠词是用来状物的, 我听完后心里激动不已, 其他学生听了也略有所思。

正当我想做个总结时, 学习委员又把手高高地举了起来:“老师, 如果照刚才所说的, 那么ABB形式的词语不光在音节上要符合ABB的这种规律, 还要能用来表示事物的颜色、样子或某一种状态。我这样说, 对吗?”

这下子, 根本就不用我总结了。我对这位学生的回答大大肯定了一番后, 又请学生对表示颜色、样子或某种状态的ABB词分别作了举例, 这个环节的教学就算是很完整了。

从老师的记述中, 我们不仅看到了孩子们思维的碰撞, 也看到了热热闹闹的背后教师或隐或显的引导。

当教师把孩子说的“喜羊羊、懒羊羊”写在黑板上的时候, 其实就是在不动声色中引起孩子的注意, 也是下一步辨析的开始。当教师在总结和强调ABB式词语规律的时候, 其实是在“搅浑水”中激发孩子的思辨, 潜台词是:每个词都符合ABB的形式, 第一个字为“A”, 后两个字重叠都是“B”, “喜羊羊、懒羊羊”为什么就不对呢?当教师让孩子把与之对应的“喜洋洋、懒洋洋”也写在黑板上的时候, 思维的碰撞与交锋就真的开始了。

我们常说, 语言的内核是思维。就ABB式词语的学习而言, 随着年级的递增, 其关乎的就不仅仅是词语的积累、语文知识的习得, 还有孩子语文能力的提升及思维能力的培养。当孩子在列举ABB式词语出现问题的时候, 案例二中的教师并不急于给出答案、灌输知识, 而是让学生在质疑中思考、在解疑中答辩, 经历探究式学习的过程。面对三年级的孩子, 教师基于教材和学情, 对ABB式形容词的教学内容有相应的考量。

小学语文怎样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篇13

一、根据语文根本任务选择教学内容

一篇课文的教学价值在什么地方呢?它是教和学的内容载体,它肩负的责任不仅是让学生获取信息,更主要的是让学生学习如何运用语言传递信息。叶圣陶先生说:“国文科的目的,说起来很多,可是最重要的只有两个,就是阅读的学习和写作的学习。这两种学习,彼此的关系很密切,都非从形式的探究着手不可。”可见,对我们语文学科而言,学习一篇课文是如何表达的,而不是它表达了什么,学习言语形式比了解课文内容更为本质,更为关键,更为主要。

对小学生来说,学语文首先是学语言――学习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理解,主要是对课文如何运用语言文字的理解,即理解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运用语言文字而不是那样运用语言文字,学习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而不是那样写,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而不是那样说。我们说,语文教学最核心的内容是学习语言表达,训练语言表达。那么,学哪些言语形式呢?言语形式,具体包括词语和句子的形式、段落的结构、文章的布局谋篇。

言语形式的学习内容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二是学习掌握一些基本的语言形式的知识;三是体会语言形式对内容表达所起的作用。语文课程标准就各学段语言形式的教学分别提出了要求:第一学段:“阅读中积累词语”“感受语言的优美”“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第二学段:“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

“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第三学段:“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

需要主意的是,“哪些优美的语言形式”“哪些基本的表达方法”“哪些基本的说明方法”“关键词句、标点、节奏、声调在表情达意中的哪些具体作用”等等,课程标准并没有具体提出,这就需要我们针对具体课文提出语言形式方面的具体要求。如《猴王出世》是一篇略读课文,选自我国古典小说《西游记》第一回。课文主要写了花果山上一块仙石孕育了一只石猴,这石猴与群猴玩耍时,因敢于第一个跳进水帘洞,被群猴拜为猴王,表现了石猴活泼可爱,敢作敢为的特点。

二、依照学生学情选择教学内容

叶圣陶先生说过一段经典的话,道出了语文教学应该“教什么”的真谛:“知识不能凭空得到,习惯不能凭空养成,必须有所凭借。那凭借就是国文教本。国文教本中排列着一篇篇的文章,使学生试着去理解,理解不了的由教师给予帮助,从这里,学生得到了阅读的知识。更使学生试着去揣摩它们,意念要怎样地结构和表达,才正确而精密,揣摩不出的,由教师帮助,从这里,学生得到了写作的知识。”也就是说,语文教学的内容是语文教师在备课中应该关注地地方,就是学生在预习时“理解不了的”“揣摩不出的”。

三、依照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是师生通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或标准,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以后将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的、具体的表述。主要描述学习者通过学习后预期产生的行为变化。教学内容服务于教学目标,旨在达成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紧扣教学目标,而不是教师想教什么就教什么、教师能教什么就教什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我们还得注意几点:

(1)教学内容相对集中。教学内容少而精,是课堂教学的基本准则。《红楼梦》第九十一回贾宝玉说“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他说的是爱情要专一,而我们把它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准则。如果上课东抓一下西摸一把,看起来什么都有了,结果却是什么也没有学会。小学的一节课只有40分钟,一个班的学生大多有四五十人,要让学生学得比较透彻,有两三个“点”就足够了。

(2)“整合”是上佳的选择。如果每篇课文都从上述四个方面去选择教学内容,各自为政,互不相干,那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必定多而凌乱。好在许多优秀的作品,既是语言学习的范本,也是人文熏陶的上品,而且两者不能分割。不少课文,语言习得和人文熏陶的结合处是教学的重点,也可以成为课堂教学的亮点。我们要尽可能选择这样的内容,通过研读赏析,实现语言习得、形象再现、情感熏陶、表达方法学习等的一举多得。(3)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互动。在课程标准规定的年段目标范围内,一篇具体的课文,教学内容选择和教学目标确定应当是一个反复互动的过程:根据目标选择教学内容;选定教学内容后修改教学目标,不断考虑教学目标的合理性和内容选择的适切性,才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2谈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选择

一、要体现语文本位

李海林教授曾在《言语教学论》一书中指出:“语文教学就是言语智慧教学。”的确,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中心任务。因此,我们在选择教学内容时,既要着眼于文本的“原生价值”,即文本作为社会阅读客体而存在的“信息价值”;又要根据课程目标、单元学习提示语、课后习题等挖掘“选文”在教材体系中所蕴含的“教学价值”,倾力于语言文字的积累、理解、品味、运用,让学生掌握“如何传播信息”的智慧,扎实地形成语文素养。

比如,有位老师在执教《最大的“书”》时,不仅引导学生感悟文本“写什么”,理解“为什么说岩石像一本书”,体会川川对大自然的好奇与热爱;还积极引导学生聚焦于“言语形式”,在阅读中学词语、学句子、学标点。尤其是教学问句时,在内容上层层推进,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先是紧扣“刨根问底”一词,找出川川说的话;再是听读问句,听出问的味道,明确读好问句的方法;接着是练习读出问的味道;最后教师就岩石的知识让学生“刨根问底”了一番,并感悟吸收课文的表达方式,尝试写问句。这位老师在教学内容选择上立足于语文的根,充分挖掘了内隐在教材深处的“教学价值”,教法上一改从“内容――意义”的固定套路,从容地引领着学生穿行在串串闪光的语言珍珠里,享受着学习文本语言表达的美妙与快乐。

二、要关注学生本体

在教学过程中,常常会出现教师“教了什么”与学生实际“学了什么”之间存在着较大差距的现象,这里固然有教学方法的问题,但更为重要的原因是教师选择的教学内容没有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只是老师自身的“一厢情愿”。因此,我们选择教学内容时,也要从儿童视角出发,遴选出最契合学生发展需要的教学内容。比如《小桥流水人家》一文,作者谢冰莹在篇首就花了好些笔墨描绘家乡的垂柳。柳树自古以来就是别离诗词渲染离情别绪的主要意象,显然此文中的柳也蕴蓄着作者深深的离思。但是假若我们在教学中呈现介绍柳树意象知识的内容,小学生会觉得艰涩、乏味,毕竟这与他们的认识水平相差甚远。我们该如何安排此处的教学内容呢,且看有位老师的教学片段:

师: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垂柳已变成一位――

生(脱口而出):姑娘。

师:能描述这位美丽的姑娘吗?

生:她仿佛正在舞蹈,那舞姿婀娜,柔美。

生:风儿吹散了她的长发,她正以清清的小溪为镜子,轻柔地梳理着。

师:读着读着,垂柳又变成什么?

生:她仿佛成了一位顽童,与流水尽情嬉戏。

生:她仿佛就是一位小画家,画笔一挥,粼粼波纹跃然纸上。

这样的教学内容源于文本,又立足于儿童的视角,激起了学生们表达的欲望,他们放飞着想象的翅膀,诉说着心中的感触,与文本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当学生们充分地感悟了家乡“景美”、“事趣”、“人和”之后,教师考虑到学生对作者谢冰莹并不熟知,而作者“有家难回”的坎坷经历对深入理解文本的意蕴却有着重要的价值,于是就安排了认识作者的教学内容。浪迹天涯的断肠人――谢冰莹心系故园的言行叩击着每一个学生的心灵,诗情画意的《小桥流水人家》也自然地显现了所蕴含着的深深的离绪与愁思。

三、要追求简约丰满

王荣生教授曾说:“教学内容相对集中,因而使学生学得相对透彻,也是语文课‘好课’的底线之一。”的确,若是教学内容繁琐、零碎,学生便会疲于奔命地跟着教师的提问跑,语文教学便会陷入“高耗低效”的怪圈。因此,我们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应潜心解读文本,读出文本的内在逻辑结构,设计出能辐射全文的教学主线,使教学内容呈块状结构,从根本上摆脱冗余的情节分析和繁琐的提问应答,让学生充实地、自主地、舒展地生活在课堂上。

比如有位教师在执教《夸父追日》时,以“巨人”一词作为辐射全文的切入口,将文本进行适度整合,凸显出文本的主干,并转化为课堂教学的结构:先是寻找课文中散落的语言,组合成“形体的巨人”;再走进夸父的内心世界,感受“思想的巨人”的风采;最后通过研读夸父英勇顽强地追日之旅,领略“行动的巨人”的魅力。这样的教学内容“少”而“精”,且层次清晰,使课堂变得疏密有致。

精选教学内容时,落点除了可以放在对文本的理解与感受外,还可以放在“阅读方法”层面上,把对作品的理解与感受看作是方法运用的自然结果。比如,阅读写景的古诗词时,我们就可以安排这三个板块的教学内容:一是读通“诗语”,二是读懂“景语”,三是读透“情语”。我们若是潜心去解读文本,读透教材编排体系,一定能选择出凝练集中、内蕴丰富的教学内容,为实现一种充满活力和灵性的语文课堂教学提供坚实的基础。

3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选择策略

一、以语文教材为根据

语文教材的呈现方式是教材编撰策略的具体体现。而教材编撰策略目标即为实现语文课程目标的真正落地。因此,语文教师确定适宜的教学内容必须以语文教材为根据,与教材编撰策略有较高的切合度。

1.1注重教材的言语形式

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源于教材中的言语形式。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就得做自己的“本职”工作,而附加在文本上的品德教育价值、科普教育价值,政治教育价值等要相应弱化。如小学四年级的《生命 生命》一文,通过阅读课文,学生对顽强生命力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在教学中,教师当然要让学生体悟这种生命哲学,但是如果语文课只是停留于此,就变成了品德教育课。教师应该进一步挖掘文本,作者为什么会从“种子”、“飞蛾”等小事物联想到生命的伟大;文本背后的作者在写作时是一种怎样的情绪状态;文章段落的组织对习作有什么指导作用等。语文教学内容,就是透过文质兼美,意蕴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学作品让学生学习言语形式的,从而培养学生阅读方法、习作技巧,获得审美体验等。因此,言语形式是文本真正核心价值所在。

1.2依据教材的学段要求

以小学语文教材编写为例,我们会发现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文审美三部分要求呈螺旋形分布在每个学段。低年级位于螺旋底端,它的教学内容是整个语文教学的起点,语文知识在教学内容中占的比例稍大,随着学生个体成长,教学内容的重心会逐步偏向语文能力和审美的培养。教材的难度要求,也会随着学段的升高,呈现梯度变化。

如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对精读课的要求是:

“(1)继续加强词、句训练。、(2)要重视朗读的指导和训练。(3)逐步培养学生默读的能力。4)精读课文的教学,应该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己阅读、感悟的过程。(5)给每个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思考、质疑问难。(6)开展合作学习。(7)组织好全班交流。”]

到四年级下册时精读课的要求就变成:

“(1)指导朗读、默读。……(2)精读词句,积累语言。着重体会句子含着的意思,结合联想和想象,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同时积累词句,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3)精读内容,体会思想感情。……要根据课文的内容及文体特点,利用课后习题、文中泡泡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和感情……”

对比两个阶段的精读课要求,我们会发现它们之间不仅有关联性,而且由易到难,上下承接。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它的涵盖量非常大,相同的文学体裁在各个年级段重复出现,一堂课的承载量不可能面面俱到,教师在确定教学内容时就要根据教材的学段要求进行取舍,围绕具体的学习目标,逐一渗透到课堂之中。

1.3 依据教材选文的特色

目前,语文教材的编写形式是“文选型”的[5]。编入教材的选文特色不一,在语文教材中的地位、作用也不尽相同。教师在处理教材选文时,一定要抓住选文特色,集中教学内容,从一个切入点展开教学。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什么都“想要”的结果就是什么都“要不了”。有些选文属于优秀文学名篇,

二、以学生学情为基点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他们亲历语文教学内容的生成过程,并获得最终的生成结果[5]。语文课堂的教学内容,不仅来源于教材本身,还来源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对教材内容的改造和加工。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必须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情况,使预设的教学内容在课堂上最大程度地实现学生的主观转化。

2.1 教学内容适应学生的知识能力

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不仅要考虑整个班级学生的整体语文水平,还要注意到班级内部学生的能力差异。有些教学内容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就是“炒冷饭”,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却还有难度。选择怎样的教学内容作为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起点,需要教师做细致的分析。对于学生都懂的内容不要重复讲解,对于学生不懂的内容,需要考虑是否属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最近发展区”,通过教师的辅助引导,学生能否可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另外,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难度预设上,需要有梯度的呈现,以满足不同能力基础的学生,使他们都能学有所得。

布置预习任务是很多语文老师都会运用的教学手段。有经验的教师能够很好地运用这一方式分析学生课前的学习状态和知识能力储备,为选择教学内容提供切实的依据。

2.2 教学内容动态调整

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他们的行为、心理变化具有不可预设性。课堂教学活动受学生影响,存在诸多不可预料的情况。因此,语文教学内容是在课堂中动态生成的。语文教师在备课阶段预设的教学内容是基于对学生情况的静态分析,而课堂的即时调整则是对课堂的动态把握。只有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不断的修正、调整和补充,才能使其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满足学生的需求认知。本人在教学《井底之蛙》一课时,意图引导学生讨论青蛙与小鸟三次对话的讨论。

但是,一位学生却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青蛙为什么天天待在井里不出来。”这个问题是我在教学设计时没有预设到的问题,却很有意义。顺着学生的思路,我马上抛出下面的问题:“是呀,青蛙为什么从来不跳出井呢?”同学们从这个切入点引发了激烈的讨论,有些说“小青蛙从小就在井里长大,他从来不知道有外面的世界。”有些说“小青蛙担心去外面有危险。”

有些说“小青蛙喜欢井里面的环境,有食物也有水,还冬暖夏凉。”学生们的想象丰富有趣,我又接着问:“如果青蛙跳出去后发现外面的世界这么精彩美丽,他会怎么说,怎么做?”学生们又展开很多联想,如“小青蛙会和小鸟成为好朋友,一起去探险”、“小青蛙会说外面的空气真清新,花朵真漂亮”等等。学生们的想象锻炼了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也让他们自然而然地找到了这个寓言故事的小道理——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不要自大。在课堂中,像这样的思想小火花时常出现。教师应该要抓住好的契机进行引导,而不能拽着教学设计按部就班。

需要强调的是,动态调整需要把握一个适当的原则,而不能被学生的随意牵引,将课堂陷入无意义的争论之中。如一个教师在教小学三年级上册《奇怪的大石头》一课时,同学们从“化石”中引发讨论,讨论目前化石的种类,年代等等。这位教师没有把讨论及时制止,于是这语文课就变成了科学课。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不等同于课堂无作为。语文课的重心需要时刻围绕文本的核心价值。动态的调整需要适度,也需要正确的引导。

4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选择技巧

一、小学语文教学内容选择存在的问题

1、教师对教学内容缺乏深入研究理解

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部分教师在教学方式上发生了显著变化,多媒体电教设备的运用让原本“沉闷”的语文课堂变得生动活泼起来。值得注意的是,多媒体电教设备是一把“双刃剑”,在带来教学方式方法改革、促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现代化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问题。部分语文教师过分依赖多媒体课件等电教设备,甚至直接用多媒体电教代替传统教学,PPT课件代替教师黑板板书和口头讲解,殊不知丰富多彩的教学课件容易形式大于实质,分散教与学注意力,教学重点模糊,进而导致小学语文教师对教学内容缺乏深入研究理解。

2、对小学生这一特殊年龄段群体缺乏认识

小学语文就其本质来讲,其实就是儿童语文。小学生尚处于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养成的起步时期,缺乏系统的学习方法和理解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素材选择与把握时,除了注重考虑内容内涵的简单化通俗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内容选择还应尽量贴近现代儿童心理特征。与成人文学不同,受小学生知识基础薄弱、学习理解力差的影响,小学语文教学对作品美学、文学价值探讨不深,因此教师应更多选取贴近现实生活、画面感丰富的素材作为教学内容,便于学生发挥想象力理解文本,在理解故事情节的基础上熟读背诵,加深印象。

二、内容选择把握策略

1、紧跟大纲要求

小学语文教师在对教学内容素材进行甄选时,首先应该参照语文教学课程大纲,根据大纲对教学目标的要求来对本学期教学内容进行规划和设计。只有紧跟大纲要求,才能保证教学内容方向的正确性和规范性。新课程标准实验教学不是粗放式教学,它依然是有计划地有目标地展开教学,任何脱离大纲和违背大纲的做法都是不正确的。

如人教版大纲对小学第二学段(3―4年级)阅读教学目标作出如下阐述:“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从这条要求不难看出,大纲对小学第二学段学生语文学习要求重点关注文本中的关键字词,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内容把握时,就应把生字词作为教学重点。

大纲作为引导教学内容的风向标,为教师教学内容选择把握打开了新思路。以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19课《乌鸦喝水》教学设计为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紧紧抓住关键生字词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关注课本中的“喝水”、“口渴”“瓶子”、“石头”、“到处”等词。

对学生提出问题:①这五个词分别是什么结构,他们的偏旁部首分别是什么?②以“到处”为例,你想到了什么?你能用这个词造句吗?③这几个词在文中分别是什么意思?你能找到同义词代替它们吗?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高度集中注意力,展开想象,认真体会,在新旧知识交互联系的过程中对生字词印象深刻,教学效果显著。

2、深入解读文本

文本,其本意指的就是语文之本。具体来讲,就是教材、课文。文本是教师教学内容的主要来源,也是教师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托。教师要准确选择把握教学内容,对文本的深入解读是关键。很难想象一位对教材文本不熟悉的教师能够准确把握教学内容,任何脱离了文本的教学都是盲目的、不成系统的。经多年调查研究发现,教师对文本的解读越深入,课堂教学品质就越高,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的知识也越丰富。

还是以人教版《乌鸦喝水》课堂教学为例,如果在备课时教师未能对文本内容深入解读,只停留于文字表面,就很容易肤浅地将这篇课文教学的主题定位为“智慧的力量”,事实上,这篇寓言故事之所以被安排在小学一年级的教材中,其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鼓励学生遇到困难不退缩,独立思考想办法坚持下去,困难就能够迎刃而解。

基于小学生学习理解能力有限,如果教师不能够对文本深入解读,整个教学就是肤浅的,不成功的。

3、价值导向是原则

小学语文教师作为小学生的启蒙导师,对学生日后阅读情趣、人文素养的形成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小学语文教学承担着引导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初步形成的历史任务。因此,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对文本所隐含的价值导向是否符合时代背景,是否符合道德要求做出准确判断。尽可能选择健康的、积极的、有思想的文本作为教学内容,摒弃消极的、阴暗的、假大空的文本。

4、正确认识小学生

上一篇:建华实验学校数学下一篇:新形势下煤矿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发展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