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研究总结

2024-05-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研究总结(共11篇)

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研究总结 篇1

第一阶段性总结

高桥小学数学课题组

2012年9月,我校数学教师参加了《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研究》,现将这一阶段所做工作做如下汇报:

一、努力加强课题组的理论学习。

组织大家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数学课程标准,经过学习研究、展开讨论,结合课题组实验教师的理论层次、综合素质等情况确定着眼于研究两个方面:

1、改变教师陈旧的课堂教学方法以,教师能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富有情趣的和意义的活动,形成“创设情境,活化教材,探索解决方法,运用新知,培养能力”的课堂教学模式。

2、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学生能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确定了方向,就有了努力的目标,我们从学习理论入手,教师对新课改理念有了一定认识,但还存在有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课题组成员应通过学习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对新教材、新理念的认识。我们组织教师理论学习,提高课题实验研究的能力;主动学习教育教学理论著作、教育教学研究期刊、新课程标准、教科书等;积极参与数学教研的培训;在学习中做到有重点、有反思。我们学习了《人民教育》卞小娟《解读学生生活经验 建构4Q数学课堂》一文,还学习了《人民教育》“数学教师的素养”对话录,还上网学习了一些有关文章,如:“小学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经验的有效整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教学模式 ”“ 问题情境生活化 思维方式数学化”等,并有针对性地进行讨论、交流。这学期正在学习《黄爱华老师智慧课堂教学》。我们时时以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和经验来指导我们的课题研究实践。课题组成员另外还自主学习,认真钻研与课题研究有关的文章,开展了“智慧旅行”活动,读有关细节的书,写读后感,使每一位成员都能用理论去指导自己的课堂。本课题组成员每次都积极外出学习,去年我省“小学数学优质课”比赛所有课题组成员都去学习,回来和自己的课堂进行对照,找出差距,进行改进。还派了侯东风和成艳丽两位老师去郑州参加了“河南省教育科研研讨会”,今年成艳丽老师去郑州参加“ 全国名师作课观摩研讨全 ”,回来后把自己的收获向老师们汇报,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做好记录,为我们的课题研究指明了方向。

二、扎实开展研究活动

教育教学的主战场在课堂,课题研究重点在课堂教学上,实验教师以课堂教学为切入点,把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怎样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作为实验研究的起点,教师对传统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与新课标所倡导的教师教学行为进行对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来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生动活泼、主动探究、富有个性地学习。

我们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观看了一些名师课堂,学习吴正宪老师、黄爱华老师等名师的教学风格,领会他们的课堂中蕴含的教学理念。

让每位课题组教师围绕课题参与集体备课、上课、评课活动,以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由于学校老师少,我们虽然不能上同一节课,但我们互相听议课,对照我们的课题研究理念进行研讨。卢敏老师执教的《位置与方向》一课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向校园,走向村庄,使学生深切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任高峰老师执教的《正比例的认识》从学生喜爱吃的方便面入手,一包五角钱,两包多少钱,三包多少钱„„从学生身边的数学入手,使学生感到数学时刻就在我们身边。成艳丽老师执教的《卸货》一课,让学生在有序思考的基础上先想出了六种方案,然后让学生分组扮成三艘船,一艘艘地卸货,使学生理解在第一只船卸货的时候,其它两艘船需要等候。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用自己做的小船演示六种情况,最后在比较的基础上得出“先让卸货时间短的船先卸”,从而理解优化思想,学生们深深地喜欢上了数学。

三、课题成果的形成

1、接课题中期评估,做好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

2、课题组成员积极撰写课题研究课案、例案、论文、教学反思、经验总结。文章形成初稿后,在本组讨论、交流,形成课题研究成果。成艳丽老师执教的《圆的认识》一课获得了市科研课题二等奖。老教师刘爱枝虽然老,但也勇于尝试,所上的课获得中心校和兄弟学校老师的好评,活动取得了圆满的成功。为了使平时上课的点滴能够记录下来,我们要求每位教师每两周写一篇高质量的教学反思,其中成艳丽老师撰写的《精彩在这里生成》、《玉米粒丰富了我的一节课》在研修茶座上获得了精华日志。撰写的《活用行知理念

让数学走进生活》、《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获得“学陶论文”一等奖,《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提升数学认识》受到了多位网友老师的好评。

2、数学价值观的转变是这次课题研究的亮点。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学生活动多了,课堂气氛活了,在情境导入或学习新知或新知运用中学生体验到了数学的价值和魅力。不过也存在一些问题:有些数学活动时间长了,不能达到教学目标;对有些问题不一定让学生去体验、去探究,是否传统的方法更有效等等问题。课题组的每一位教师都在积极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行为方式,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技能,形成新课标所倡导的课堂教学模式。

3、课题实验组开展了“数学伴我快乐成长 ”数学日记实验,刚开始学生写不好,教师找来例子读一读,又结合自己的教学内容,指导学生写数学日记,学生能把语文和数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思维过程和数学的运用,学生也增强了学好数学的自信心,能够不回避所遇到的困难、问题。在市教研室举办的“实践与综合运用” 优秀学习成果活动展评中五年级学生周成琳写的《身份证中的学问》、四年级学生郑宇佳写的《一杯水的学问》分别获得一等奖、三年级学生李梦瑶写的《我发现了老师的秘密》获得了二等奖。

四、研究展望

在研究中我们发现这个课题的名称有些不太好,数学课除了与生活紧密联系,还有注重课的“数学味”,用知识去带动学生的情感,我们认为课题更换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经验的有效整合”比较恰当。

另外,我们还指导学生做了数学手抄报,学生能收集一些与数学有关的日记或文章,让他们写出自己的感想,但由于学生年龄小,语言表达能力有限,写得不太好,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学生自己写的数学日记也需要老师在上完课后,根据教材的内容和活动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指导。这些都需要我们不断去探索、研究。

在课题研究中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这还仅仅是个开始,我们将通过研讨课、讨论座谈、质量分析等多种形式继续开展课题的研究,及时发现研究中的问题,调整和改进研究的策略。

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研究总结 篇2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习方法,思维习惯,探究式,教学

一、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概述

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单靠模仿和记忆, 需要融入实践的因素, 自主探索和交流是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要方式, 所以探究式学习已经成为小学课改所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

随着小学课改的不断深入, 许多教育工作者逐渐发现小学生被动学习的弊端, 但是从目前的状况来说, 很难找到相关的突破口, 为教育工作带来实质性的突破. 原因在于通常教育工作者都只注重教学内容, 而忽略对教学模式的改革.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的开发, 提升学习效率, 我们不能忽视这种根本性的教学模式的改革.

二、如何加强小学数学的探究式教学

1. 教师转变观念

小学生对数学课程的理解上, 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差异.为了缩小个体差异、提升教学认识, 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 同时也要加强与其他教师的沟通, 对相关数学知识进行交流与讨论. 在交流的过程中, 要充分认识到, 目前小学的数学教学不是由特定的知识载体构成的, 而是师生一起沟通探索, 不断求知的过程. 教师在课堂上, 要摆脱传统的严师的形象, 避免以一个领导者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 在内心深处, 教师要把学生看成独立自主的主体, 在展开教学之余, 教师还要对自己的教学过程、学习状态进行自我观察, 自我总结, 自我检讨. 进一步加强对学生自我意识、自我监控能力的培养, 让每一名学生都学习一定的数学思维方法, 都要促使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从而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

2. 设置情景教学

数学教学不仅要尊重不同学生的差异性, 同时还要注重对学生兴趣的培养. 对此可以选择情景教学的方式, 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数学课堂问答中.例如, 在进行“三角形面积”教学时,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天性, 引导学生实地参考校园中的花坛形状, 对花坛的尺寸进行测量, 算出花坛的面积, 从而让学生有了探究的欲望, 为下一步的自主解决问题创造了条件. 同时也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懂得彼此尊重、彼此交流, 营造共同进步的和谐氛围.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积极地了解学生在学习中的难处, 加强对学生数学实践能力与分析能力的培养, 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 增强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并鼓励他们提出问题, 回答问题. 如果在教学中, 教师善于去发问, 课堂气氛就十分活跃.要恰当、巧妙地对问题进行设计, 产生积极的作用, 才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欲望. 老师也可以根据这种方式, 去展开一个个知识点的灌输.

3. 建立多种形式的探究活动

探究式课堂的目的就是提升学生领悟的效率和质量.将课堂交给学生,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是非常必要的.所以探究式课堂贵在建立以学生为中心, 让所有的教学活动和方法都以学生为主.在课堂上, 教师要体现出放手, 让学生去根据已知问题去发现问题.数学课堂要多有活动教学, 让学生参与课堂实践.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探究活动, 让整个探究活动中, 学生能积极融入、参与, 并且认真实践、积极去思考.探究活动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 不仅是对相关问题进行实践操作, 还可以通过观察来提出问题, 通过阅读材料, 对各种信息手段加以搜集.认真分析、总结数据之后, 得出相关的答案.提出相关猜想, 与周围的人沟通、交流, 既可以有独立探索的成分, 也可以有很多的交流与合作.

4. 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

对学生的发展状况建立评价体系, 是一种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方法. 探究式学习旨在提升学生的综合水平, 不能把探究结果看作唯一评价的指标. 所以, 评价结果需要综合考量多方面的因素, 不能单单由结果来掌控, 采用多样性、多元化的标准, 对小学生独特的视角、感受加以研究, 并对他们多一些体验和理解成分在里面. 关注小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方法, 对事物本质把握的程度, 同时也要关注小学生在探究过程的情感、价值观以及态度, 综合这方面的内容, 对小学生建立科学、正确、合理的评价机制, 确保探究学习在一个友好又促人向上的环境中展开.

结语

数学课堂是一个启发思维的课堂, 教师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必须加强数学课堂质量的塑造,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加强学生对生活的体验. 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人物, 需要不断地对学生进行引导, 同时也要更加具备倾听意识, 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提高和发展, 为学生建立起良好的思维模式.

参考文献

[1]张佰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J].科教导刊 (下旬) , 2015, 11:116-117.

[2]李建国.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J].学周刊, 2016, 03:180.

小学数学合作探究式教学研究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合作探究式;教学

合作探究式教学是一种灵活的教与学的方式,主要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主体的姿态,带着科学研究的精神自主地参与学习过程,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学科研究的情境或途径,引导学生通过个体探索、小组合作相结合的方式,收集、分析、处理信息、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进而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那么,在实施小学数学新课程中如何进行合作探究式教学呢?

一、发挥教师在合作探究中的作用

在探究合作过程中,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探究并不矛盾,适度的引导能让探究更深入,更有内涵,更有意义。

1.教师要促进探究、合作等活动的开展

引导与探索并不矛盾,探索前的适度引导会让探索走得更远。合作探究是以问题的设置和提问为前提,教师在探究前需要引导问题,并对合作的方式进行引导。

2.教师要促进合作探究过程中师生、生生之间的积极互动

合作探究教学中师生互动式常态,从引导发现问题,到寻找材料解决问题,再到拓展延伸强化运用,都离不开师生的互动。教学中教师让学生间合作,使学生互相取长补短,提高了学习的效率,提升了学习的兴趣。教师的引导体现在,教师并非一味地让学生合作,而是让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尽量自己解决,自己解决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才让同桌或者小组合作探索、交流,这样充分提高了小组合作的有效性。

3.教师应为学生合作探究提供必备的资源和环境条件

为学生合作探究提供必需的资源,创设必要的、有趣的合作探究环境是教师必须要做的事。如,开展长方形、正方形等教学,必须给学生准备这些素材,让学生“有米可炊”,同时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应尊重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和谐的环境下探究、学习。

二、开展合作探究式教学的过程

合作探究式教学采取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巩固练习、拓展延伸的过程开展教学,在教学中强调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自主自发地学习知识,在合作交流中学习知识,增强学生学习能力和整体能力。下面以“因数和倍数”相关内容为例,分析合作探究式教学的过程。

1.创设情境,引导问题

为了顺利开展教学,要事先准备好12个边长都是1厘米的正方形纸片,目的是让学生通过12个正方形拼出不同的长方形。教师首先让学生用自己手中的12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并询问学生有几种拼法。学生可以先在脑海里想象有哪些拼法,实在不行可以实践操作,并在完成后同桌相互交流,并帮助没有拼出的同学多拼几种。出示操作要求:(1)用12块完全一样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看看有几种拼法。学生动手操作,与同桌交流摆法,并可以在全班说出自己的想法。(2)你能用算式来表达你的摆法吗?让学生在“个人—小组—全班”的模式中,多思考,多交流,各抒己见,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问题,再让学生用算式来表示自己的想法,又可促使学生以数形结合来思考和解决问题。

2.引导探索,发现规律

在创设的情境中,让学生将有趣的游戏与现实的问题相联系,从游戏中得出12个正方形拼出长方形可以表示为:1×12=12,2×6=12,3×4=12。教师导入因数与倍数。学生先自学教材,然后仔细观察3×4=12,想一想:你能从数学的角度说说它们之间的关系吗?请你试着填一填:3×4=12,12是4的(),12也是3的(),4是12的(),3也是12的()。接下来,让学生用因数和倍数说说算式l×12=12,2×6=12中数字间的关系。同桌互相说一说、听一听。因数和倍数也一样,我们不能单说哪个数是倍数,哪个数是因数,要说清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它们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间的合作,使学生明白因数和倍数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形象生动又容易理解。

3.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数学内容是较为抽象的,有时由于学生个人认识的局限性,单靠某一个或几个学生探究问题,很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时我们就可以考虑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合作探究。只有争论越激烈,学生的思维才会越来越活;只有让学生表达出自己的设想,才能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只有这样他们才会体会到数学的魅力所在。如:寻找一个数的因数。教师: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写出15和16的所有因数吗?试一试。学生:分别列出15和16的因数有……(学生采取合作的形式探究问题)教师:你们的看法一样吗?为什么你们的答案会有不同?你同意谁的观点?请你把15和16的因数补充完整。(激发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在全班讨论)教师:这就说明一个数的因数不止一个,找一个、两个不难,难就难在把一个数所有的因数全部找出来。学生实践:想办法找出36的所有因数。教师巡视,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探索,相互之间补充遗漏的因数,并讨论自己寻找因数的方法。最后师生共同总结答案。

4.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在学生探究完知识后,一定要及时地巩固新知,让学生尽快地掌握所学,不要出现探究过程也有了,合作也开展了,热闹过后学生又忘记了这样的情况。当然,练习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游戏,可以是同学间口头互动,也可以是师生间的互动。出示例题:(1)5的因数有:(2)3.6÷4=0.9,所以3.6是4的因数。()(3)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21,这个数的因数有1,5,25。及时的检测练习可以巩固内化所学知识。针对学生的易错点、易混点进行练习、讨论、反馈,就会化解难点,使问题凸显并得以解决。巩固练习后的小组交流,更凸显出了学生学习中的共性、重难点问题,及时地交流,教师适时地点拨,使问题得以解决,这样很好地提升了学生对知识的把握度,解决了共性问题,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

实施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 篇4

1.

教师要在课堂教学时善于创设问题情境问题情境的创设有利于学生独立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在教学“正方形面积计算”导入新课时,可以联系学生熟悉的例子,创设一个能激起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情境。

2.

数学模型构建要有利于探究式教学发展由于数学学科比较抽象,且教材中的定义和公式较多,大多数情况下学生会对这些枯燥的定义和公式产生抵触情绪。

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教师可以通过构建数学模型的方式,更形象地为学生讲解知识点。

例如,在学习“长方形面积计算”时,鼓励学生动手构建长方形。

教师还可以拓展问题,让学生将自己亲手做的模型用剪刀剪一下变成两个学过的图形,并进行面积的.计算。

3.

鼓励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数学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

在具体的运用中,学生不仅巩固了基础知识,还提高了自己的探究能力,一举两得。

二、实施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的策略

1.

营造良好的探究教学课堂氛围,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良好的教学氛围有利于保障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学习。

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并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允许学生犯非原则性的错误,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

2.

组织形式多样化的探究活动,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实践和思考,引导学生亲身经历整个过程教师应该是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促使学生亲身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既能够感受到探索的艰辛,又能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还能逐渐养成自发探索的习惯,提高探究知识的能力。

总之,在新课程体系下探究式教学模式能够真正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为学生打开独立思考的天空,保证完成教学任务。

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研究总结 篇5

一、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产生背景

课改以来,我们的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总体看来整个课改并没有取得很大的突破。原因在哪里呢?我认为主要问题在于,课改虽然注重了内容、手段和方法的改革,但广大教师具体的教学实施还很不到位,特别是很多教师的教学观念还没有彻底的改变。表现如下:1.我们的课堂依然是“教”的课堂而非“学”的课堂。教师的权威意识、主讲意识强,学生的主体意识、自学意识弱。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态度上不放心,行动上不放手,学生没有成为学习的主人,探究的主体,在教与学这对矛盾中,教师始终处于强势地位,学生始终处于弱势地位,这就严重制约了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学习信心的培养,学习方法的训练,学习能力的增强,学习效果的提高。2.我们的课堂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还有失科学。课改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是努力实现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的转变,但多年来转变不明显,取得的成就不突出,教师讲得多学生学得少,学生的知识绝大多数还是教师传授的,不是主动学得的,这种状况亟待改进,我们要致力于变精细的讲授为科学的引导,变被动的传授为主动的探究,引导与探究应成为教与学的着眼点。3.我们的课堂依然注重于“学会”而非“会学”。“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道理我们都懂,但实际教学中我们重视的却是学生会没会,教的任务完成与否,至于学生会不会学,用多少时间学,用什么方式方法学都很难有科学合理的统筹安排,我们的课堂要变教是核心为学是核心,这仍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4.减负增效问题依然是课改的关键问题。

时下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再次受到省市县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那种靠时间揉、死记硬背、机械重复的教与学的老做法一定要摒弃,代之以科学的导,有效地学才是教学的根本出路。现代教育越来越重视每个人一生的发展,越来越关注每个学生潜能的开发和个性的发展。课堂教学模式必须对学生的学习方式产生有益的影响,才能成为成功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此外,课堂教学要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使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从而培养其终生学习的能力为主要目标,才能成为真正成功而高效的课堂教学。

因此,我们初步构建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线的基于新课程理念下的绥中县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

(一)创设情境,明确目标,生成问题。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建立模型。

(三)巩固深化,解释应用,内化提高。

(四)总结回顾,整理评价,反思提升。

自主探究学习模式体现的是教师的教是一种引领、指导,学会学不会,学好学不好,关键要看学生有没有学会学习,有没有自己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决定了学生的继续学习能力与学习水平。每一个教师都必须明白,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是教师无法替代的。学习这件事,主要是看学生理解了多少,掌握了多少,而不是看老师讲得多么精彩。我们希望老师讲的精彩,但更要看重学生学的是否得法、高效。善学者,师逸而功倍,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教学是门艺术,它体现的是教师“教”的智慧;学习也是一门艺术,体现的是学生“学”的技巧。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学习的自由与权利、时间与空间还给学生。在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中,学生始终是主体,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教学艺术必须服务于学生,老师只有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运用智慧,才能让学生走得更远。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出发点和关键点就是先学后教,多学少教。学生能够自己学会的,老师绝不要替代。

二、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任何教学模式都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和理论指导下提出来的,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建构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素质教育理论、再创造教学理论和问题解决理论。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既不是客观的东西,也不是主观的东西,而是个体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建构的结果。”按照建构主义的观点,数学学习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以学生原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由于数学的高度抽象性,为了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和理解,更要求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对实际数学活动经验的操作、交流、反省等一系列的探究过程来主动建构数学知识。只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体验才能建立起对数学的真正理解力,才能学好数学和提高数学能力。自主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集中体现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思想。

2.素质教育理论

素质教育就是以“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思想为指导的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为根本宗旨的教育,是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教育观。素质教育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提出的,重视学生的“全体发展、全面发展、个性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再创造教学理论

再创造教学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数学知识的学习需要学习者基于个人的“数学现实”,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观察、概括、归纳、类比“数学化”的过程,进行数学的“再发现”、“再创造”的活动。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学习者按自己的经验和理解把前人已经创造的数学知识进行重新创造。当学生处于一个积极创造的状态时,他就能通过探究获得数学知识,提高数学创造能力。依据该理论建立的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模式,它把数学教学作为一种探索数学的活动,使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状态,去发现和“再创造”知识。

4.问题解决理论

我们之所以要重视数学问题解决的教学,一方面是因为数学问题的解决其实就是一个数学发现、探索和创新的过程。这一过程包括:观察分析数学事实,提出有价值有意义的数学问题;通过猜想、探求适当的结论或规律并给出解释或证明。另一方面是通过数学问题解决的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依据这一理论,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构建要特别重视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三、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操作过程

(一)创设情境,明确目标,生成问题。本环节主要是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明确学习目标,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1.创设情境,激发自主探究的欲望教学情境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简明易懂,背景丰富,这样才能引发学生的思考,找出有价值的数学信息、提出有效的数学问题。创设情境要从以下六个方面入手:(1)创设问题情境,引发悬念;(2)创设操作情境,激发兴趣;(3)创设生活情境,产生联想;(4)创设故事情境,进入角色;(5)创设竞争情境,活跃思维;(6)创设“障碍”情境,激化认知冲突;2.引导发现数学问题,明确自主探究方向美国学者布鲁巴克斯说:“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提出问题。”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才能够在此基础上思考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教师要针对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认知基础及心理特点,将教材中抽象单一的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身边熟知有趣的情境,并提出数学问题(探究的问题)。借此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引发学生学习动机和欲望。新课伊始,教师可用简洁的语言或投影显示,准确地揭示学习目标(注意不是教学目标)。然后提出明确的导学问题,即学习什么内容,注意什么问题,并要求学生积极迅速提出问题。对于问题情境中所隐含的“问题”,教师不要简单地直接给出,应该让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自己去发现、去提出。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更贴近其思维实际,更能引发其探究。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建立模型。

1.自主探究

所谓自主探究,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围绕上一阶段提出的问题,借助一定的学习材料,让学生进行个体探究(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可以是观察、操作、猜想、验证、收集材料,获得体验,并经过类比、分析、归纳等,得出初步结论。

整个过程中,学生是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理解,由此建构起新知。因

此,独立 探究的目的,不仅在于获得数学知识,更在于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在具体探究的实施中,教师应注意:提供探究材料 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是“感知——表象——抽象”,学生在探究之前,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或学生自己准备充分的感知材料(实物、学具、图片、统计数据、表格等)。充分利用教具、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从学生已知的基础和经验出发,把学生在生活中积累的常识性知识或经验,转化为一种可操作、讨论、思考的学习材料。为学生创造思维的外部条件。体现探究过程积极有效的探究过程有赖于合适的、现实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教学中教师依据知识自身的特点和学生的已有经验提出导学问题或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要给学生自由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敢于质疑问难,发表不同意见;--要给学生以思考性的指导,特别是当学生的见解出现错误或偏颇时,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我矫正,将机会留给学生,不要代替学生自己的思考。--要安排适量的、具有一定探索意义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比较充分的思考空间,培养学生乐于钻研、善于思考、勤于动手的习惯,让学生有机会在不断探索与创造的氛围中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的价值。总之,凡是学生能发现的知识,教师决不代替;凡是学生能独立解决的问题,教师决不给予暗示。

2.合作交流

所谓合作交流是指在学生个体独立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内或班级集体范围内,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相互讨论分析,揭示知识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在合作交流中学会相互帮助,实现学习互补,增强合作意识,提高交往能力。为了提高合作交流的有效性,教师要重视合作技能的培养:----听的技能:要培养学生专心倾听别人发言的习惯,要能听出别人发言的重点,对别人的发言作出判断,有自己的见解。----说的技能:要培养学生敢说的勇气,说话时要声音响亮、条理清楚、语句完整,语言简练且能突出重点。----交往的技能:尊重别人,不随意打断别人的发言,善于采纳别人的意见,给别人有插话的机会,修改、补充自己原先的想法,体会他人的情感,控制自己的情绪。----策略的技能:学会根据任务性质来决定应该采用的策略,促使合作更加有效。(例如:先明确分工再合作,使每个成员都可以发挥自己的所长,既快又好地完成任务;或先独立思考再合作讨论,达到开阔每个人思路的目的等等。)同时,教师要注意合作内容的选择,(如:辨析概念性问题的合作;发现知识性规律的合作;优化解决问题策略的合作。)

3.师生互动

经过充分的自学和讨论,学生对本节内容、重难点及解决重难点的方法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并具备了一定的应用本节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对本节知识点的内涵、外延、本节知识与前后知识的联系及本节知识的进一步应用还不能达到本节的学习目标。这就需要教师对本节的重难点、本节知识点的内涵、外延、本节知识与前后知识的联系及本节知识的进一步应用用准确而精炼的语言进行进一步的阐述和强调,使学生对本节知识形成清晰的网络,能熟练的应用本节知识解决相关问题。但是讲解不可过多,仅仅针对学生提出的普遍性的、教师认为比较重要的、应用比较广泛的问题进行讲析和强调,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和指导。对于重点,难点知识以及易错易混点要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数学课堂上一定要有讨论、有议论和必要的争论。还要有质疑,我们应该加强学生质疑问难习惯的培养。一节课先学后讲或多学少讲可能要引起很多老师的担忧:时间这么少,如何完成教学任务?学生能否真正理解?能否会应用?如果你不能够真正掌握学生的情况,不能够真正掌握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把握不住导学应注意的问题,你的担忧肯定要变成现实!师生互动这一环节是本教学模式的画龙点睛之举,是课堂教学内容进一步深化、知识点进一步纵横联系、知识深度应用的关键环节。我们必须在学生自学过程中迅速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显示出来的知识水平,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和课程安排。

4、建立模型

建立模型是自主探究的核心环节,同时也是学习者学习过程的最高目标。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基础上,通过教师合理启发、精当点拨,学生积极思维,多向交流,促进学生学习过程的进一步深化,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概念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建构起解决问题的数学模型。那么,在当前小学数学课堂合作学习中还存在以下问题:(1)小学生年龄一般在8岁至15岁之间。这个阶段的学生的思路很容易被人影响。在教学中直接使用小组合作讨论方式,就很有可能会把一些可贵的、有创造性的观点抛弃,久而久之会给学生造成误导,认为掌握在多数人手中的就是真理,人云亦云,抹杀了创造性。

自主探究是合作学习的基础,合作学习是自主探究的发展。没有自主学习和探究过程对所学内容的初步感知,合作学习将无从谈起,(2)如果一味的采取合作讨论的方法,也会让许多学生失去独立思考的机会。因为面对一个难题,必须凝神静思,甚至是冥思苦想,直至思考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地,这样才会有最深刻的印象,才能培养探索精神。而小组合作使得组内成员有可能失去这种探索的机会。学生的层次不同,那些反应快的学生总是先把看法说出来,使得稍稍迟钝的同学只有“恍然大悟”的份了。这就等于剥夺了一些学生思考和发现的机会。

(3)小组合作有时为许多懒惰的学生提供了避难所。他不用冥思苦想,因为同组人早就为他准备好了答案。长此以往,不免会让这部分学生养成投机取巧,坐享其成的不良习惯,学习积极性一落千丈。根据以上阐述可以看出,合作学习不要过多,提倡在独学基础上的对学与群学,要在学生自主学习有困难,问题自己不能解决的时候再采取合作学习,不要遇到问题就让学生合作学习。

(三)巩固深化,解释应用,内化提高。

本环节主要是针对学生对本节知识内容的掌握程度进行检测反馈。所以,教师提供的检测题应由浅入深、难易适当、逐步提高、突出重点与关键、注意题型的搭配。这样学生不仅在积极地掌握数学知识,而且能获得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①立足课本,注意基础性②抓住重点,注意针对性③联系生活,注意应用性④动手操作,注意实践性⑤新颖有趣,注意趣味性⑥循序渐进,注意层次性⑦训练思维,注意开放性做好巩固练习这一环节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信息反馈应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而不仅仅是在做巩固练习题时。应主要看学生学习情况,而不能满足于教师自我感觉讲得清楚、透彻。(2)反馈的信息除认知领域的内容外,也包括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的内容。(3)采取的方式可以是观察学生的面部表情、课堂学习气氛,也可以是通过回答、交谈、板演、实验等,更重要的是通过做达标检测题来获取大量的信息。教师绞尽脑汁备课,倾尽心智上课,如果不做检测题很难完全知道教学效果如何的。(4)应用提问的方法获取信息时,要防止两个“误区”:①避免用简单的是非题等来问学生。表面上看,这种提问有问有答,师生呼应及时,有一定学习气氛。但这种问法缺少深度和广度,难以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兴趣,忽视了班级中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响亮的“是”、“对”应答声掩盖了那些没有弄懂的学生,教学反馈的可信度极差。因此,老师要多问一个“为什么”,反馈得到的信息就真实、全面多了。②不能只提问好的或举手要求回答的学生。这样收到的信息不全面,并且一部分学生被搁在一边,没受到触动,久而久之,这部分学生对学习就会失去兴趣。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探究论文 篇6

摘要:在简单分析教学中忽略了学生的课堂主体位置,教学中忽略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教学中忽略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等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通过借助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习惯;组织数学游戏活动,打造属于学生的课堂;创建合适的生活情景,使学生有亲切感等方式开展,改善传统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忽视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忽视学生数学兴趣的培养以及忽视课堂教学的有效互动等方面问题,在充分调动小学生数学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使小学生能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促进小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

关键词:信息技术;游戏;生活情景

传统小学数学教学中,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考试,老师为了考试而教学,学生为了考试而学习。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只是单一地关注学生对于这一知识点是否理解、掌握、应用,而不去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变化,盲目地追求成绩,而丢失了教书育人的真正内涵。这样的教学模式只会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逐渐下降,学生的学习习惯没有得到好的培养,老师的数学教学质量大打折扣,小学生一旦对数学的学习失去了兴趣,甚至排斥学习数学,那老师的教学任务将会进行得非常困难。因此,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势在必行。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素质教育对于小学生的教学来讲具有重要的影响,它不仅仅要求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也要求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综合素质的提高。要想从“应试教育”转变成“素质教育”,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将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渗透其中,这就对老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一、目前小学数学教学中所反映的问题

在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只有清晰地明白教学中存在着哪些问题,才能够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做出改正,以便“对症下药”。教学中忽略了学生的课堂主体位置;教学中忽略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教学中忽略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普遍的教学模式是老师在讲台上授课,讲解知识点,分析例题,学生在讲台下听课,做笔记,这样“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将学生置之事外。老师控制着课堂的进度,凭自己的感觉去调节课堂教学速度、难度、容量。可是,这样只会让学生越来越远离课堂,人在心却不在。小学生本就自控能力弱,而且,数学本身的逻辑性强,学生如果有几分钟开小差,再转过神来会感觉到听不懂,这样,学生的听课效率就大大降低。

二、新形势下制订合适有效的教学策略和运用方法

随着新的信息技术的渗入和科技的发展,教育领域应该引进这一优势,信息技术的进入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开展和组织相关的活动,为学生学习提供更加高效和快捷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应用更加先进的学习理念,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虚拟联系实际社会生活,达到让学生开阔视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

1.借助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习惯。有人说,一个好的导入是课堂成功的一半,确实,好的导入能让更多的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课堂中,还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课堂的导入要以实际具体情况为前提,就是在结合了课堂的具体内容后,采取不同的方法来导入。课堂开始的导入在教学上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思维,在情感上也让老师和学生有了沟通。一般的语言说教想要形象地表现学习内容是不容易的,而恰恰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可以以很多种的形式来展现教学内容,它能以动画、声音、图片等形式规避常规教学的枯燥乏味,而且,丰富的`网络资源也能够弥补传统教学的陈旧,缺乏新鲜感,信息量不足的情况,它还能够以多方位的角度将内容展示给学生,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它在顺应教学趋势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为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课堂知识打下了基础。

2.组织数学游戏活动,创造属于学生的课堂。每一个儿童都有爱玩的天性,所以,如果将这种爱玩的天性与数学教学结合起来,就会引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学习中享受玩的乐趣,在玩的同时学到数学知识。所以。老师应该注重运用技巧,将游戏贯穿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将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按照新课标的要求,老师在课堂上要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参与进来,老师在课堂中起引导学习、帮助学生解决难题的作用,真正要学到知识,就需要学生自己通过探索发现总结来掌握,这样,学生不仅仅能学到东西,而且会对数学越来越感兴趣。充满游戏乐趣的课堂环境,老师要有创造力和想象力,将单一的语言讲课方式变得多元化,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运用与之相匹配的方式,那就是将“玩”的元素掺杂在数学教学中,例如,老师可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将与学习内容有关的小故事在上课前分享给学生,起到引人入胜的效果,学生在听过小故事之后就会有了继续学习的欲望。老师也可以为班级组织经常性的活动,并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让他们充当一个角色,体验乐趣。这样一个充满愉快轻松的课堂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学生会主动参与进来,提高学习效率。

3.创设合适的生活情境,使学生有亲切感。老师可以为学生设定一个环境,也就是一个提问的环节,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调动自己已经学到的知识,来回答解决问题。比如,老师可以设计一个小问题,而且不能是硬生生的直接发问,要注重运用艺术,可以采取小学生感兴趣的动画片中的问题,或者某个小动物来提问,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不仅缓解枯燥的课堂氛围,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学生也参与其中,动用了自己的脑子,让课堂变得丰富多彩,更重要的是开发了小学生的智力以及健康发展,而且,有可能对于他们将来的数学学习产生影响,让他们喜欢数学学科。

参考文献:

[1]唐远群.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途径探究[J].读与写(上,下旬),(7).

[2]王伟.生活情景教学法用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实践探究[J].时代教育,2017(4).

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的实践研究 篇7

一、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作为一线小学老师,我平时在课堂上就非常注重学生的自己创新能力,引导学生利用曾经学习的知识,来探索新的问题,引导出新的知识点。因为只有通过自己的思考来发现并学会的知识才是印象最深刻的,也是最容易被学生掌握并运用于实践的。

例如:在学习比的基本性质的时候,首先,首先根据以前的知识:商的性质不变;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发现问题。让学生回忆性回答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把1÷3=2÷6写成1/3=2/6,然后,我们再根据射呢吗叫两个数字的比,来引导学生根据商的性质不变,分数的基本性质该换成比的基本性质,然后还可以让学生来思考为什么要把0除外,经过学生的集体讨论,就会发现,除数不能是0,所以分母也不能是0,所以比的后面也不能是0,这样逐层推进,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也体会到了发现的乐趣,还有发现问题的成就感,当然这种学习的效果肯定比老师直接在讲台上机械的灌输要效果好的多。

二、学生自己认真读题与研究方法

我国古代的教师一直在提倡:凡事都要自己去体会,亲自去体察,亲自去感悟。书自己读,道理自己探索,师傅只是个引导的人。同样,这些理念在现代来说,还是非常适用。老师在课上领导学生认真读题领会题目意思,就好比领路,但真正能走路还是要靠自己。学生在揣摩问题的时候,提倡相互交流,提出疑问,以便更好的领悟。

三、学生作为主体,学生讲老师听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这样学生往往是被动的,掌握不了主动权,也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我提倡学生作为主体,学生讲,老师听并指导,对于一些知识点,先让学生分析研究道理,然后再各自讲对这道题的理解。比如在“有余数的除法”时,首先带领学生了解,在有余数的除法里,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然后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这样的话,有的学生会举例说明,有的学生还会反驳,这样就会激起学生学习探索知识的欲望,课堂上学生们还喜欢动脑思考。

如讲“有余数的除法”时,我先告诉学生,在有余数的除法里,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接着让学生讲出理由,有的学生举例子说明,有的学生竟还反驳起来,这样激起了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整堂课中同学们都很动脑,深刻的理解了余数除法的意义。

四、学生自己摸索探求解题的内在规律

学生在日常的一系列的习题练习中,以及课后自己完成作业的思索中,通过观察、思考、实践,总结中规律性的解题方法,这个过程也需要老师通过一系列的教学设计来逐步引导,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但绝不是老师代替学生思考。

比如在学习“乘法和除法的关系”的时候,我们可以列举一系列的一乘二除的算式:由2×4=8还可以写成8÷4=2,又可以转换成8÷4=2,通过一系列的举例分析,然后可以出示数字较大的算式:324×126=40824,然后让学生刚刚学到的知识,通过总结分析,写出其他的两个除法算式,学生往往会很容易写出来,相反,如果老师只是通过课堂上生硬的讲,那学生恐怕不会学的那么透彻,明白。

五、实践让学生体验

在现阶段的小学教学中,老师要明白一个清晰的定位,在课堂上,教师只是作为导演的角色存在,真正的演员是我们的学生,我们要逐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动手画画、剪剪、拼拼、比比,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来获得只是,这也是获得教学成功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学习“圆的面积”时,首先让学生做两个相等的圆,然后把其中的一个剪成若干个近似等腰三角形的图片,然后用这些近似的等腰三角形拼图,学生会很有兴趣的拼成近似的平行四边形,最后老师引导:如果圆分的分数越多,拼成的图形会是什么?学生会很快想到,越来越接近长方形。然后老师会问:用圆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宽与圆的周长半径有什么什么关系?这时候很多学生就会发现,长方形的长差不多就圆周长的一半,长方形的宽近似长度与圆的半径一致。这样我们就顺利成章的启发学生如果圆的半径为r表示,你能推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吗?通过亲身体验、实践,快乐的得出知识点结论。

六、学生自己动脑总结

总结是每节课结束后必不可少的部分,让学生自己总结,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当然在总结的过程中,老师要不失时机的给予补充。

总之,数学是一门博大精深,又十分有趣的学科,以上方法是笔者多年教学经验的总结,可实现数学教学的科学化,它是让学生自己去读书、去发现、去讲解、去体验、去摸索、去总结,使学生在自己的学习过程中开启心窍,悟出道理,自己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洁浩.引导学生自主参与课堂教学[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2009(02).

[2]范文贵,姚艳伟.数学探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改进策略研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8(04).

[3]王树成.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方式初探[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9(10).

[4]谢爱秀.小学数学课堂实施有效探究活动策略[J].新课程(小学版),2009(08).

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的实践研究 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问题;解决措施

一、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的定义

小学数学的探究式教学一般来说就是指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课堂上,教师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一方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另一方面能够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去。让学生在教学中得到知识的积累,通过对实践研究操作所得到的具体内容,分析总结出学习的经验,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能够融会贯通。

二、进行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的意义

(1)进行小学数学探究式的教学研究在根本上是我国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最新的小学素质教育要求中,把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自主实践能力放在了首位。在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的实践中,对于全体的学生能够有效的引發出他们对学习能力的渴望,在本质上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的素质。

(2)在实际的数学教学中,我们进行的探究式的研究方法适应了小学数学教学的新时代的标准。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我们最重视的就是学生与教师的互动,即是学生参与到数学教学中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情感。当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积极的参与教学内容时,就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出了学习的兴趣,也就对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情感有了较为正全面的理解。当然,学生在数学教学中经验的积累也能够让他们自身的信心得到增强,让他们以后能够无畏的面对人生的挫折。除了以上的两点,最重要的是学生能够将在数学探究式教学中所学到知识贯通于实际生活中,能够在现实生活中感受到社会发展的影响,在拥有严谨科学的学习态度的同时让自己独立思考,快速发展。

(3)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的实践研究相对于传统的数学教育方式有着明显的进步。众所周知,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与弊端,它过于强调对数学中知识点的记忆,通过死记硬背、重复训练等生硬的方法来学习数学。这种学习效率低下的教学方法知识只是重视数学教学中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而忽略了学生自身的知识掌握能力和兴趣的培养。而区别于传统的学术教育方法,数学探究式的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它强调要让学生对数学学习中的经验、感受的总结,提出有意义的话题和想法,在自己解决问题的同时对整个解决过程进行反思和交流。总而言之,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是重视学生自身学习的高度体现,能够有效的引导学生自主、独立的学习,促进学生在数学教学中的全面发展,弥补传统数学教育的弊端。

三、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的具体方法与针对措施

(1)教师自身要明确小学数学探究式的教学方法,重视这种新型的探究式教学。在过去的小学数学的教学活动中,很多数学教师往往并不重视对数学探究式教学的开展,他们简单的认为这种教学方法就是学生和老师一问一答的过程。我们要让广大的数学教师走出这个误区,重新正确的认识到小学数学探究式教育的重要性。我们要改变以前课堂上学生的被动地位,就必须先改正教师对小学数学探究式教育的认知性错误。教师应该主动的吸取其他科目探究式教育中的成功因素,运用到小学数学的探究式教学中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要不断的吸取教学的经验丰富自己。

(2)良好的教学环境对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的影响也是尤为重要的。小学数学教育中,小学生是一种和特殊的学习群体,要想让他们积极地参与到数学教学中来,营造一个有吸引力的教学气氛是很有必要的。教师可以在教学中,经常性的提出一些能够让学生构建思维情境的问题,让学生的思维跟随着课程的教学节奏,让学生联系自身建立学习情境,从而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教学中的乐趣。

(3)在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中药注意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在数学教学中如果被动的接受数学知识,虽然也可以学到一些,但对学生自主创新意识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有一些弊端的。所以教师在小学数学探究式教育中要有意识的去和学生进行互动,在学习过程中协助学生自主的解决问题,让学生深入的了解所学内容后提高自身学习能力。

总结: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的实践研究已经成为了社会上比较热议的话题,我们要深入其中,找到正确、有效的探究式教学方法,更要联系自身的实际情况,最大限度的提升学生的学习和思考能力。本文中所提到的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的实际意义以及改进的措施希望对读者有一定的启发。

参考文献:

[1]单春艳.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的实践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

[2]孙艳明.小学数学探究式课堂教学案例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作者简介:

《小学数学阅读教学的探究》论文 篇9

内容摘要:“阅读”,乍一看好像是语文课和外语课中的专用名词,但实际上,数学课中也离不开阅读能力培养这一环节。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一种学习过程。它不仅仅是读的过程,而且是动手动脑有机结合、统一协调的过程。《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指出:在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要能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数学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只有当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分析、理解能力时,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因此,加强数学阅读教学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阅读 探究

我就根据自己教学数学阅读的一些经验,谈以下几点:

一、读中思、思中读;

孔子云:“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有位学者把它改为 “读而不思也则惘,思而不读也则殆。”我认为他说得也非常有道理。由于数学语言的符号化、逻辑化及严谨性、抽象性等特点,数学阅读又有不同于一般阅读。在数学阅读的过程中,思考是非常重要的,学生要学会在阅读中思考问题、发现问题。数学课本上的定义、定律等虽然言简意赅,但不像文学语言那样生动、形象、幽默。因此,教师在指导阅读时,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鼓励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养成凡事多问个为什么的良好习惯。例如在教学圆柱后,有些学生阅读书本后发现,书上是写圆柱,而不是写圆柱体。他们就问:圆柱和圆柱体有什么不一样?经过一场唇枪舌战,在教师的引导下,终于弄清:圆柱体是长方形围绕着它的一条边旋转一周,形成的几何形体叫直圆柱。因此,对于一个具体的物体来说,与圆柱体的概念完全相符的情况是极为少见的。尽管硬币与圆柱体十分相似,却不能说它是圆柱体,一般说成圆柱形。又比如有这么一条信息:商店出售毛巾,每条5元,10条起打九折。如果你买15条应付多少元?很多学生这样理解9×5+6×5×0.9,他们认为9条不打折,6条打九折。可见学生的阅读是有一定偏差的,让学生自己思考,同桌交流,反复思考,然后理解只要15×5×0.9就可以了。数学中还经常会碰到“缩小几倍和减少几倍”等语言,引导学生反复认真阅读,不断思考,就能理清脉络,总结方法。

二、阅读中激趣、生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感兴趣才是课堂教学的魅力所在。如果丢失了学习的兴趣,获得的知识就会显得苍白无力,最终会被遗忘,学生会在可持续发展上大打折扣。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向学生提供感兴趣的材料,让学生进行阅读。通过阅读激发兴趣,在阅读中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生成问题,激发求知欲。例如:

学习《比的认识》时,课的开始教师出示:

你知道我们人体上有许多有趣的比吗?将拳头滚一周,它的长度与脚底长度的比大约是1:1,身高与双臂平伸的比大约是1:1,成年人身高与头长的比大约是7:1,腿长与头长的比大约是4∶1。教师让学生读一读。同座位互相比划信息中的数据。你是怎样理解信息中的1:1和7:1的呢?关于“比”你有什么疑问?你还想了解比的哪些知识?通过阅读了解学生的知识起点,同时关注学生的差异,让学生提出自己的困惑之处和想要了解的数学知识,以问题引路,唤醒学生学习的需要。

三、阅读中动手,读写结合;

数学阅读要读写结合,手脑并用。学生在阅读数学课本时,适当动笔圈化既可以帮助理解和记忆,又能使学生逐步养成读练结合的良好习惯。数学作为一门科学,对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有重要作用。因此,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边读边做、边读边画、边读边写、边读边算。如: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一边阅读题目,一边画图分析。针对不同的年级,要画不同的图形来进行分析,边画图边找出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问题的关键是什么。经过仔细分析,学生就会顺利地解出题目来。再如:在教学“垂线画法”时。先让学生阅读书上的画法步骤,使学生对垂线的定义和形状整体感知,再照着书上的步骤画,分析一下自己所画的垂线与书上的垂线有什么不同,多画几次,教师结合全体学生的情况进行讲解,画龙点睛,使学生真正学会了阅读。

四、阅读中探究,解决问题

通过阅读可以发现问题,通过探究可以解决问题。在数学课教学过程中,学生阅读教学内容,把在阅读中发现存在的问题拟为探究、讨论的对象,分小组进行交流合作,各抒己见。指导学生阅读探究,对知识的内容、形式和形成的过程可以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去交流探讨,可以内化知识、细化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在教学“加法交换律”时,先出示“13+5=?5+13=?11+7=?7+11=?”这几道算式,让学生通过计算,总结得出规律:再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本内容,分小组讨论交流,对加法交换律的知识整体感悟。有学生问:“所有的两个数相加,交换它们的位置,都适合加法交换律吗?”我就抓住这个关键问题借以发挥。组织学生再阅读、再演算、再讨论,得出结论:所有的加法算式都适合加法交换律。还有学生问:“减法有交换律吗?”我把这个问题留给学生下去探究,再去阅读课本,在F次课上验证。又如 “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教学时学生通过操作、研究初步得出规律后,再让学生仔细看看书,交流一下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和看法。有的学生提出:“乘法分配律”一定要是“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吗?抓住这个思维灵感的闪现,我马上组织学生

进行讨论研究,结果大家发现:不仅三个、四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能适合“乘法分配律”,而且几个数的差同一个数相乘也适合。后来还有学生提出:是不是也可以发明一个“除法分配律”。

五、阅读中实践,让知识在实践中加深

阅读学会知识,实践运用知识,学贵在用。反复阅读,掌握了知识的联系、异同。再阅读的时候,把知识进行疏导、整理,弄清概念之间、计算方法之间的相互联系,使学生掌握知识的重难点,把握知识结构,这样就能联系实际生活、动手实践、举一反三。例如:在教学“直角的认识”时,让学生阅读课本,观察直角形状,然后再抓住重点详细讲解。再让学生找出教室内带直角的东西,进一步深化对直角的认识。当学生对直角知识完全掌握后,安排学生回去收集与直角有关的资料信息,在班上交流。这样,学生就会对直角的知识学得更加牢、更加深。

六、阅读中丰富、拓展;

数学阅读可以丰富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加深数学学习的体验,达到深入理解知识的目的。通过拓展性阅读可以拓宽视野,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需求,充分挖掘潜能,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例如:在研究《百分数的认识》教师向学生发布课前收集的百分数的信息:①亚健康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中介状态”。据调查,全世界处于亚健康的人占人口总数的60%以上。②一次性筷子是日本人发明的,日本森林覆盖率高达65%,但他们不砍伐自己的国土树木做筷子,全靠进口,我国森林覆盖不足14%,却是出口一次性筷子的大国。③麦当劳,肯德基,比萨饼等洋快餐正在席卷中国,南京去年快餐营业额中洋快餐是中式快餐的220%。让学生说一说这些信息中百分数的意义以及读了这些信息有何感想。通过阅读,丰富学生对百分数意义的认识,帮助学生逐步抽象认识百分数的意义。

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研究总结 篇10

【摘 要】自主探究式学习模式是当今新课程理念所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它要求学生要做课堂的主人,要在老师的引导下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自己的各种感觉器官,通过动手、动眼、动嘴、动脑,主动的去获取知识。本文主要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自主探究式学习进行实践探索,希望能够为相关工作者提供借鉴。

【关键词】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式学习模式;措施

随着课程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涌现出许多新的、有效的教学方法。现阶段,自主探究式学习方法应用较为广泛,通过自主探究式学习方法的实施,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所以还应加强自主探究式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发现能力、创造能力,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自主探究式学习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实施,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教学需求,难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所以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还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主要起到辅导的作用,科学、合理的实施自主探究式学习,加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并通过问题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得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的数学知识,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自主探究式学习实践运用的有效措施

(一)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还应围绕课堂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可以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例如在学习《圆》时,教师创设教学情境:“在生活中有哪些物品是圆,你能说出什么时圆?”,这样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加强对“圆”的认识。

(二)选择合理的探究内容,制定科学的探究计划

在自主探究式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围绕教学任务以及学生的知识经验,合理的选择探究内容,对于探究内容,难度不能过大,否则就会降低学生探究积极性,同时探究内容应具备一定的探究价值,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使得学生对探究充满热情。在确定好探究内容,还应制定科学的探究计划,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按照探究计划,引导学生有序的完成自主探究。例如在学习《角的度量》这一课时,教师根据本课的教学任务,确定将“角的产生”作为学生的自主探究的内容,然后制定科学的探究计划,首先教师为学生出示两个角,学生用三角尺上的角来测量和比较这两个角,其次教师让学生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用选定三角尺的一个角进行测量和比较,进而明确这两个角的大小。通过这种探究方式,学生知道了如何使用三角尺量角,但是不知道这两个角度,然后,教师再引导学学生进一步探讨如何运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

(三)开展自主探究活动,加强学生沟通与交流

在开展自主探究过程中,可以采用小组合作方式,这种方式可以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学生可以自由的表达想法,而且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参与,使得学生的讨论更加有效,自主探究活动能够有秩序的进行,充分发挥自主探究活动的实施效果。例如在学习《因数和倍数》时,教师采用的是自主探究活动,首先教师创设教学情境,学生提出问题“3×8=24,你们知道这个式子中各个数字之间的关系吗?”,并出示课件,让学生根据课件进行自主探究学习,认识因数和倍数。在学生交流与讨论过程中,教师可以参与学生交流与讨论中,为学生解答疑惑,保证学生的自主探究更加有效。

(四)积极的总结与评价,提升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在完成自主探究活动后,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对探究过程进行总结与评价,在交流与评价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小组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评价,小组学生也可以互相进行评价,然后每个小组在安排一名学生上台进行发言,总结整个小组在探究过程中的整体表现,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通过交流与评价,能够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教师应督促学生及时改正,使得学生能够不断的完善自我。另外通过交流与评价,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鼓励学生大胆表达意见,作课堂教学真正的主人。

三、总结

总之,自主探究性学习方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自主探究式学习方法的合理实施,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以及实践性,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目前自主探究式学习方法应用的较为广泛,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自主探究式学习方法的实施还不够到位,所以还应加强自主探究式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不断完善自主探究式学习方式,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发现能力、创造能力。这对小学生以后的学习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农村小学数学的探究式教学研究 篇11

关键词:农村小学;小学数学;数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6-282-01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启发学生。教学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将已有的知识简单的传输给学生,而是要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学生能够独立的思考,具有创新精神,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农村小学的学生由于好玩爱动,思维的活跃性高,但是农村的小学生很少思考学习中的内容,因此在农村小学进行研究式教学意义重大。

一、探究式教学的意义

1、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

在数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注重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详细的观察和分析,提出自身感兴趣的问题,学生在针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实验、分析、归纳、类比最后得出结论,这样通过学生自己思考得到的结论将会在学生的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弥补了传统数学教学学生对知识记忆不深的缺点。

2、提高了农村小学生的实践能力

探究式教学可以是学生的个性得到展示,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能够使小学生的动手能力、思考能力、团结合作能力得到全面发展,为农村小学生的学习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学期兴趣。

3、有助于农村教师的发展

探究式教学的开展,对农村小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不仅需要随时面对学生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而且需要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形成困惑时做出相应的反应,这就需要教师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育事业中,这对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巨大帮助。

4、提高了教学质量

探究式教学在农村小学中的应用就是讲学生从教科书中带入到生活之中,例如在加减法的教学中,如果单纯的以数字为例,那么学生势必会觉得枯燥乏味。如果以生活中的例子作为教学的例子势必会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减法运算中以菜农卖菜为例,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自然会激起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式教学的研究策略

农村小学数学教学探究式教学的实现,需要教师采取合理的措施。对数学的探究源于提出的数学问题,而数学问题的提出则需要在一定的数学情境之下完成,由于农村学生看到的事物有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勾画教学情景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所见过的情境,以及学生的想象能力。

1、创造的情境要来源于生活

小学数学知识同生活有着一定的关联。在课改后数学教学更加注重对将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实例要源于生活。例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圆的认识”,在课前上应当先让学生对生活中的圆状物体进行观察,如、车轮子、碗、碟子、纽扣、太阳等等,学生通过对这些圆状物体的观察将会对圆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一些聪明的学生可能会发现圆的一些共同特点,引导学生提出与圆相关的问题,这样在课堂上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逐步的思考,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4]。

2、以趣味故事创设情境

在农村小学数学的教学中,由于没有多媒体的引进和数学本身特点的原因,小学数学成为了一门十分枯燥的学科,如何将枯燥的学习变得生动化,这是对农村小学教师的一个考验,也是对教师教学艺术性的验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营造故事情境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认识分数”的教学中,作为教师可以利用故事将分数的概念介绍给学生,教师可以巧妙的“猴子分香蕉”的故事引入到教学中,将一箩筐香蕉平均分给5只猴子应当怎么分。学生在听故事的时候,觉得故事有意思将会纷纷举手进行分配,在分到最后时候学生将会发现剩下三只香蕉,这时候教师就可以将分数的概念顺利的引出,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使学生对分数的概念有了深刻的理解。

3、以学生的尝试创设情境

探究式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在发现解决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让学生清楚,既然是探究就可能会出现失败,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尝试着让学生去解一些困难的问题。例如在除法运算中,学生已经学过了“四舍五入”的求商方法,可以出一道287÷17的计算题,让学生进行计算。让学生自己发现计算中出现的问题,然后通过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4、从动手操作中创设情境

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可以对一些抽象的事物进行具体表达,让学生动手来实现对知识的深度理解。例如在“可能性”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对概念进行“尝试”,让学生拿起一枚硬币,多次抛起,让学生对硬币出现的正面和方面的次数进行记录,这样通过统计结果学生将会对“可能性”概念有一个深刻的理解。同时这种动手操作的做法对学生能力的提高,激发学生的思维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虽然现阶段我国的部分农村小学在数学教学对经探究式教学应用取得了不错的成就,但是其仍然需要进一步完善。相信随着农村小学数学教师的不断努力,探究式教学在不久的将来将会为教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邹征宇.初中数学课堂探究式教学的引导策略[D].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10(12):13-14.

[2] 贾太星.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的研究与实践[D].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12(21):21-22.

[3] 殷聪聪.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学生探究学习兴趣!习惯的培养的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10(21):15-16.

上一篇:中心校教学计划下一篇:学校餐厅东承包协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