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论答案

2024-06-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教学论答案(共10篇)

小学数学教学论答案 篇1

本课程作业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客观题部分”,由15个选择题组成,每题1分,共15分。第二部分为“主观题部分”,由简答题和论述题组成,共15分。作业总分30分,将作为平时成绩记入课程总成绩。

客观题部分: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15题)

1、一般来讲数学课程目标的制定要考虑三方面的因素(A)A.社会发展的需要、儿童发展的需要、数学科学发展的需要 B.社会发展的需要、心理发展的需要、儿童发展的需要

C.儿童发展的需要、心理发展的需要、数学科学发展的需要 D.儿童发展的需要、社会发展的需要、心理发展的需要

2、小学数学学习过程可以从总体上划分为三个阶段(B)A.准备阶段、习得阶段、提取阶段 B.习得阶段、保持阶段、提取阶段 C.准备阶段、保持阶段、提取阶段 D.习得阶段、巩固阶段、运用阶段

3、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逐步掌握概念的基本特征或规律的实际含义,达到理性认识的这一个小学数学学习的重要阶段是(C)A.感知

B.综合

C.理解

D.掌握

4、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动力是(A)

A.学生现有的数学知识、技能和发展水平与数学教学的进程对他们提出的任务要求之间的矛盾

B.学生的学习目标与学习现状之间的差距 C.学生的学习现状与教学期望之间的差距 D.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教学期望之间的差距

5、学生的主体地位总结起来主要体现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参与的(A)A.深度与广度

B.程度与水平C.积极性 D.兴趣

6、发现法是小学数学的一种常见方法,倡导发现法的是(B)A.布卢姆

B.加涅

C.布鲁纳

D.奥苏博尔

7、常识教学法是小学数学教学方法中一种影响比较大的教学方法。最早提出此种方法的是(D)A.布卢姆

B.邱学华

C.加涅

D.陈景润

8、对数学教学方法的“最优化”理论和实践影响最大的教育家是(D)A.布卢姆 B.巴班斯基 C.加涅 D.奥苏博尔

9、对计算机辅助教学这一概念的合理解释是(C)A.利用计算机所进行的教学 B.在计算机的辅助下完成的教学活动

C.在计算机硬件以及软件的辅助下,教师的教学活动以及学生的学习活动

D.利用计算机的各种功能和特性,通过教师、学生与计算机的交互活动来实现更有效的教学

10、小学数学的备课基本要求是(A)A.备教材内容、备学生、备教学条件、备教学方法 B.备教材内容、备学生、备教学资源、备教学活动 C.备教材内容、备学生、备教学资源、备教学方法 D.备教材内容、备学生、备教学活动、备教学条件

11、数学课中最为常见也最为重要的一种课型是(A)A.新授课 B.练习课 C.复习课 D.讲评课

12、对于小学数学学习考评的内容,以下概括较为合理和面的是(C)A.数学知识与情感态度

B.数学知识、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学习数学的能力 C.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D.数学知识与技能、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与态度

13、方程及方程的解在小学数学概念分类中属于(C)A.数的概念

B.代数初步知识方面的概念

C.数的关系方面的概念 D.运算方面的概念

14、关于概念教学的一般过程描述准确的是(D)A.概念的引入-概念的形成-概念的巩固-概念的系统化 B.概念的引入-概念的获得-概念的应用-概念的巩固 C.概念的引入-概念的获得-概念的形成-概念的应用 D.概念的引入-概念的形成-概念的应用-概念的系统化

15、当主体需要了解某种数学关系或空间形式,而其中一些要素是未知的时候,就产生了(B)A.数学障碍

B.数学联想

C.数学问题

D.数学学习

主观题部分:

一、简答题(每题2.5分,共2题)

1、学习和研究小学数学教学论的意义有哪些? ① 理解和掌握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②提出和思考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改革问题 ③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和研究能力

2、数学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数学的特征:抽象性、严谨性、广泛的应用性

二、论述题(每题5分,共2题)

1、如何认识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矛盾?

(1)教学过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人类已有知识经验的认识活动,是学生改造主观世界、建构自己的理解,形成和谐、健康和全面发展的实践活动。包括认识和实践两个方面的活动过程,是认识与实践统一的过程。

(2)教学过程认识和实践的特殊性各表现在:

认识活动的特殊性:a、学生的认识对象具有特殊性;b、学生的认识条件经验特殊性;c、学生的认识任务具有特殊性。

实践活动的特殊性:a、实践目的具有特殊性;b、实践环境具有特殊性;c、实践的方式、方法具有特殊性。

(3)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主要矛盾: 基本要素:小学生、教师、以教学内容为主体地教学中介。主要矛盾:a、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矛盾;

b、儿童的认知特点与数学学科知识之间的矛盾;

c、儿童的认知结构发展水平与教师传授的数学知识之间的矛盾。

2、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合理选择教学方法?

小学数学教学方法:为了达到小学数学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遵循教学规律、运用教学手段而制定的师生相互作用的一整套活动方式和手段。

小学数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解法、练习法、演示法和启发式谈话法、探究-研讨法、自学辅导法、发现法、尝试教学法

选择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1)根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2)根据学生的特征选择教学方法;(3)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4)依据教师的特点选择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方法的优化,必须做到几点:

(1)要熟悉各种常用的教学方法,能有效地运用其中每种教学方法,掌握每种教学方法的优缺点与适用范围。

小学数学教学论答案 篇2

一、利用小学生的年龄特点, 联系生活

小学生比较好奇, 喜欢求知, 更是希望关注, 这些都促其形成一种努力去探究的心理, 这种探究心理的形成, 对具有好奇心, 求知欲重的学生来讲, 本身就是一种满足, 一种乐趣。其过程可以简单地概括为:探究—满足—乐趣—内发性动机产生, 这就保证学生在接触新课时带着热烈的情绪主动地投入教学活动中去。

二、开发小学生的悟性

一个人有多大的成绩, 首先看他有多大的悟性, 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反复强调, 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 也就是有学生本人把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发现与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以往的我在“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中先让学生把一个苹果或蛋糕平均分成2份, 引导出“1份可以怎样表示”。在学生无法用整数表示分得的结果时再引出分数。显然这种教学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 主动建构完整, 牢固的数学知识, 不利于学生面对问题、主动搜索、沟通联系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多抓口算, 培养敏捷

口算对思维敏捷起着非常大的作用, 准确迅速的解题是思维灵活的表现。抓口算基本训练, 能提高学生应用法则的能力。口算时应注意两点。

其一, 不动笔, 动笔计算不利于提高口算能力, 亦不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其二, 计算时要有速度的要求, 使学生有一种紧迫感, 也非常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四、锤炼心理

对学生的培养, 很大一部分是对心理的培养, 比如对学习的兴趣, 主动的学习情感与探究精神, 锻炼学生坚强的学习意志、学习毅力;树立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 养成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 掌握学习方法。结合数学教学培养学生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 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判断、推理, 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

五、加强反思

反思是前进的力量, 没有反思, 教学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每上一节课, 都要进行深入的反思, 进行总结, 找出规律, 在不断“反思”中学习。

论小学数学概念数学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概念数学;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8-387-01

对小学生来说,由于年龄小,知识不多,生活经验不足,抽象思维能力差,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师在有关概念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从小学生年龄实际出发,这样才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一、教学中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

1、直观形象地引入概念

数学概念比较抽象,因此,教师在数学概念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到细心、耐心,尽量从学生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事物开始引入。这样,学生学起来就有兴趣,思考的积极性就会高。如在教平均数应用题时,我利用铅笔做教具,重温“平均分”的概念。我用9个同样大的小木块摆出三堆,第一堆1块,第二堆2块,第三堆6块,问:“每堆一样多吗?哪堆多?哪堆少?”学生都能正确回答。这时,我又把这三堆木块混到一起,重新平均分三份,每份都是3块,告诉学生“3”这个新得到的数,是这三堆木块的“平均数”。我再演示一遍,要求学生仔细看,用心想:“平均数”是怎样得到的。学生看我把原来的三堆合并起来,变成一堆,再把这堆木块分做3份,每堆正好3块。这个演示过程,既揭示了“平均数”的概念,又有意识地渗透“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的计算方法。然后,又把木块按原来的样子1块,2块、6块地摆好,让学生观察,平均数“3”与原来的数比较大小。学生说,平均数3比原来大的数小,比原来小的数大,这样,学生就形象地理解了“求平均数”这一概念的本质特征。

2、运用旧知识引出新概念

数学中的有些概念,往往难以直观表述。如比例尺、循环小数等,但它们与旧知识都有内在联系。我就充分运用旧知识来引出新概念。在备课时要分析这个新概念有哪些旧知识与它有内在的联系。利用学生已掌握的旧知识讲授新概念,学生是容易接受的。例如从求出几个数各自的“倍数”从而引出“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等概念。总之,把已有的知识作为学习新知识的基础,以旧带新,再化新为旧,如此循环往复,既促使学生明确了概念,又掌握了新旧概念间的联系。

3、通过实践认识事物本质、形成概念

常言说,实践出真知,手是脑的老师。学生通过演示学具,可以理解一些难以讲解的概念。如一年级小学生初学数的大小比较。是用小鸡小鸭学具,一一对比。如一只小鸡对一只小鸭,第二只小鸡对第二只小鸭,……直到第六只小鸡没有小鸭对比了,就叫小鸡比小鸭多1只。又如二年级小学生学习“同样多”这个概念也是用学具红花和黄花,学生先摆7朵红花、再摆和红花一样多的7朵黄花,这样就把“同样多”这个数学概念,通过演示(手),思维(脑),形成概念,符合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规律。这比老师演示、学生看,老师讲解、学生听效果好,印象深、记忆牢。

4、从具体到抽象,揭示概念的本质

在教学中既要注意适应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也要注意培养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在概念教学中,要善于为学生创造条件,引导他们通过观察、思考、探求概念的含义,沿着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过程去掌握概念。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5、用“变式”引导学生理解概念的本质

在学生初步掌握了概念之后,我经常变换概念的叙述方法,让学生从各个侧面来理解概念。概念的表述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质数,可以说是“一个自然数除了1和它本身,不再有别的因数,这个数叫做质数。”有时也说成“仅仅是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的倍数的数”。学生对各种不同的叙述都能理解,就说明他们对概念的理解是透彻的,是灵活的,不是死背硬记的。有时可以变概念的非本质特征,让学生来辨析,加深他们对本质特征的理解。

二、有效巩固概念

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理解概念,而且还要使学生熟记并灵活地运用概念。我认为概念的记忆与应用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在教学中,加强练习,及时复习并做归纳整理,对巩固概念具有特殊意义。

1、学过的概念要归纳整理才能系统巩固

学习一个阶段以后,引导学生把学过的概念进行归类整理,明确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从而使学生掌握完整的概念体系。

2、通过实际应用,巩固概念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而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势必加深对基本概念的理解

要想提高教学质量,教师用心讲好概念是非常重要的,既是落实双基的前提,又是使学生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关键。只有学生会运用所掌握的概念,才能更深刻地理解概念,从而更好地掌握新的数学知识。只有这样,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才会有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胥宝凤.基于新课改的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浅论[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1(06):21-22.

[2] 熊玲.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体会[J].新课程(中).2011(07):23-24.

小学数学教学论答案 篇4

一、单选题(共 40 道试题,共 80 分。)

1.目前,在我国学科课程的组织中依然占主流的课程组织形式是____B______。A.圆周式课程 B.螺旋式课程 C..逐步深入课程 D.直线式课程

满分:2 分

2.杜威实现课程与教学一体化的具体途径是_____C______。A.从做中学 B.反省思维 C.主动作业 D.问题教学

满分:2 分 3.以“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失控所招致的生态系统的破坏和人类生存环境的急剧恶化”作为直接社会背景而产生的课程形态是___B_______。A.轮形课程 B.环境教育课程 C.国际理解教育课程 D.STS课程

满分:2 分

4.在某些活动之前进行的,为了了解和掌握评价对象的基础和情况,而进行的评价是_B________。

A.形成性评价 B.诊断性评价 C.阶段性评价 D.终结性评价

满分:2 分

5.在“学科结构运动”中诞生的一种新的课程形态是_____A_____。A.学术中心课程 B.社会问题中心课程 C.儿童活动中心课程 D.人格中心课程

满分:2 分

6._____C___是具体体现在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中的教育价值。A.教育目的 B.教育目标

C.课程与教学目标 D.课时目标

满分:2 分

7.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根本动力是:B A.教育思想 B.专业精神 C.教育智慧 D.专业人格

满分:2 分

8.“隐性课程”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杰克逊的一本著作中,这本著作是______C____。

A.《老师,再见!》 B.《爱的教育》 C.《班级生活》 D.《隐性课程论》

满分:2 分

9.把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个阶段的教育家是______D______。A.杜威 B.洛克 C.凯洛夫 D.赫尔巴特

满分:2 分 10.通过对知识和教育活动的内在价值的确认,鼓励学生探索具有教育价值的知识领域,进行自主自由的活动。这种课程开发的模式为_____B_____。A.目标模式 B.过程模式 C.情境模式 D.批判模式

满分:2 分

11.课程内容选择的依据不包括____D________。A.课程目标 B.学生需要 C.社会需要 D.教师计划

满分:2 分

12.“非指导性教学”的教育目的是使学生___B_______。A.一般发展 B.自我实现 C.全面发展 D.情感发展

满分:2 分

13.在教师的直接领导下整个班级的学生一起进行的学习,称为___D_____。A.合作学习 B.分组学习 C.个别学习 D.同步学习

满分:2 分 14.“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是对教师劳动的____A_____的描述。A.长期性 B.连续性 C.广泛性 D.间接性

满分:2 分

15.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假设的是__C_______。A.赞科夫 B.巴班斯基 C.维果茨基 D.列昂节夫

满分:2 分

16.生成性目标取向追求的是____C______。A.普遍主义 B.唯科学主义 C.实践理性 D.解放理性

满分:2 分 17.在教与学的关系上,传统教学过分强调教,以教为中心,以教为基础,冷落、淡化、忽视学,学的自主性丧失了,萎缩了,学生越学越不爱学,越学越不会学。基于此,新课程提倡和强调:D A.合作学习 B.探究学习 C.竞争学习 D.自主学习

满分:2 分

18.“有意义学习”概念的提出者是______D____。A.布卢姆 B.麦克尼尔 C.马斯洛 D.奥苏伯尔

满分:2 分

19.下述表述中不是对我国影响较大的课程目标价值取向是_____D_____。A.知识本位的价值取向 B.学生本位的价值取向 C.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D.教师本位的价值取向

满分:2 分

20.______C____是指向于特定课程与教学目标、受特定课程内容所制约、为师生所共同遵循的教与学的操作规范和步骤。A.教学过程 B.教学原则 C.教学方法 D.教学设计

满分:2 分

21.主动适应论的基本观点认为学校课程____C____。A.是使学习者适应当代社会生活的工具 B.不断改造着社会生活

C.不断建构出新的社会生活经验

D.是使学习者脱离当代社会生活的工具 满分:2 分 22.“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这一命题中对师生关系的理解是_____D____。

A.教师主体学生客体的关系 B.学生主体教师客体的关系 C.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关系 D.教师与学生是交互主体的关系

满分:2 分

23.为了明确而清晰地陈述目标,泰勒建议使用“二维图表”形式。构成此“二维图表”的分别是______D___。A.教师和学生 B.社会和生活 C.目标和过程 D.行为和目标

满分:2 分

24.在泰勒的设计模式中,课程目标的来源有学习者、学科内容和____B____三个方面。

A.生活经验

B.学校以外的现代生活 C.指导者 D.学习环境

满分:2 分

25.“是教育情境的产物和问题解决的结果,是学生和教师关于经验和价值观生长的‘方向感’”,这指的是___A_____。A.体验性目标 B.行为目标 C.生成性目标 D.表现性目标

满分:2 分

26.教学目标的功能是____B_____。A.支配、调解、评价 B.支配、调解、控制 C.调解、控制、评价 D.支配、评价、控制

满分:2 分

27.以人的自由与解放作为评价的根本目的,这是评价的____C_____。A.目标取向 B.过程取向 C.主体取向 D.客体取向

满分:2 分

28.把课程分为理想的、正式的、理解的、运作的、经验的五个不同层次的是______A___。

A.古德莱德 B.查特斯 C.斯金纳 D.杜威

满分:2 分

29.“学校课程不断建构出新的社会生活经验”,这是___D______的观点。A.被动适应论 B.主动适应论 C.滞后论 D.超越论

满分:2 分

30.在泰勒看来,评价在本质上是确定课程与教学计划___A_____。A.实现教育目标的程度问题 B.结构的完整性问题 C.结构的合理性问题 D.内容的可行性问题

满分:2 分

31.课程实施有三种基本取向,其中之一是______C___。A.哲学取向 B.心理学取向 C.忠实取向 D.背离取向

满分:2 分

32.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根本方向是:A A.教育思想 B.专业精神 C.教育智慧 D.专业人格

满分:2 分

33.施瓦布主张,课程开发的基本方法应是______B_____。A.工作分析 B.课程审议 C.活动分析 D.职业分析

满分:2 分

34.美国教育家克伯屈提出的概念是___B______。A.附带学习 B.附学习 C.机械学习 D.有意义学习

满分:2 分

35.发展性评价的主要功能是_____B____。A.与课程功能的转变相适应

B.有助于了解课程实施和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与细节问题

C.考察课程教材对教师实现和教学目标的适应性、可行性和有效性 D.有助于在课堂上进行调查和收集数据信息

满分:2 分

36.“副学习”概念的提出者是__A_________。A.克伯屈 B.杰克逊 C.巴罗 D.杜威

满分:2 分

37.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特点是____C____。A.计划性、自愿性、实践性 B.B. 组织性、灵活性、自愿性 C.C. 自愿性、灵活性、实践性 D.D. 目的性、灵活性、实践性

满分:2 分

38.20 世纪50 年代末至60 年代末,西方世界发生了一场指向于教育内容现代化的“学科结构运动”,在这场运动中诞生了一种新的课程形态,即____A______。A.进步主义课程 B.学术中心课程 C.永恒主义课程 D.要素主义课程

满分:2 分 39.布卢姆认为,“教育目标分类学”应包括认知领域、动作技能领域和_____A____。

A.情感领域 B.思维领域 C.意志领域 D.思想领域

满分:2 分

40.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之父”的课程论专家是____A_____。A.泰勒 B.博比特 C.查特斯 D.坦纳

满分:2 分

二、多选题(共 10 道试题,共 20 分。)1.教师引导的特点:ABCD A.含而不露 B.开而不达 C.指而不明 D.引而不发

满分:2 分

2.新课程内容的重建包括哪些内容?ABC A.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书本世界)的融合。B.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大整合。

C.基础知识(技能)与前沿性知识、拓展性知识的结合。D.强调学科本位,注重书本知识。满分:2 分

3.“以校为本”的三大内涵是:ABC A.为了学校 B.在学校中 C.基于学校 D.学校实验

满分:2 分 4.关于师生关系理论,“儿童中心论”的代表人物是_____AD_____。A.杜威 B.洛克 C.布鲁姆 D.卢梭

满分:2 分

5.构建发展性评价体系包括:CD A.强化评价的甄别功能 B.强化评价的选拔功能

C.体现过程性:过程——结论 D.关注差异(性):多元智慧 同学科的学习差异——基本共同要求

满分:2 分

6.我们必须基于对传统考评制度的深刻反思,重建一种能够真正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考评制度,我们要:BCD A.以指导为主,以检查为主

B.考评的组织实施上,要杜绝一切形式主义

C.在考评内容和标准的制定上,要体现新课程的精神 D.考评结果的使用上,要防止片面化和绝对化

满分:2 分

7.合作学习的要素有:ABCD A.积极互赖 B.个体责任

C.面对面的积极互动 D.社交技能

满分:2 分

8.新教学观应注意的问题_____AB_______。A.个性教育与个体的社会化 B.儿童行为障碍及其矫正 C.关照生命的整体性

D.提倡合作、自主、探究学习

满分:2 分

9.写好案例的关键是:BCD A.具有优秀的文笔 B.选择复杂的情境 C.揭示人物的心理 D.具有独到的思考

满分:2 分

10.转变课程的功能表现在:ABD A.从知识传授到情感、态度、价值观(新课程)B.从知识与技能到重过程与方法

C.每门课程都要以发展为本位,发展的内涵和侧重点也相同 D.从知识性功能到发展性功能

小学数学教学论答案 篇5

小学语文教学论16秋在线作业2

1:百家姓以“赵钱孙李”开始的,后人推断是()代人的作品。A:唐 B:宋 C:秦 D:明

正确答案:B 2:()是指在语文教学中,有讲有读,且讲读结合的一种语文教学方法。A:谈话法 B:讲读法 C:文献法 D:练习法 正确答案:B

3:五四之后,小学语文课程由“国文”改为(),实现“言文一致”,这是划时代的变化。A:国语 B:语文 C:中文 D:汉语言 正确答案:A

4:应认真细读,仔细揣摩探究,有时甚至需要咬文嚼字,结合联想和想象,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进而形成自己对文本的判断和评价。A:默读 B:朗读 C:精读 D:略读 正确答案:C

5:新中国成立之后,“国语”改成(),从命名上克服了重文轻语的片面性,使课程名称更加科学、规范。它体现的听说读写并重的思想引导小学语文教学走上综合训练的道路。A:国文 B:语言 C:语文 D:中文 正确答案:C

6:狭义层面上的语文,其根本的特性就是 A:整体性 B:应用性 C:个体性 D:工具性 正确答案:D

7:狭义的语文,其根本的特性就是 A:整体性 B:应用性 C:个体性 D:工具性 正确答案:D

8:下面几个选项中,()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A:工具性

B: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C:实践性 D:人文性 正确答案:B 9:()应集中注意力,并整体把握阅读材料,善于捕捉关键信息。A:精读 B:略读 C:朗读 D:默读 正确答案:B 10:()是指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在自然条件下,对小学语文教学进行系统地、连续地现场观察,并做出准确、具体的记录,以便全面而正确地掌握所要研究的情况,作为研究和改进语文教学的依据。A:调查法 B:实地观察法 C:质化研究 D:量化研究 正确答案:B

11:阅读教学的主要作用()A:有助于小学生的文化建构 B:有助于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 C:有助于培养学生个性与创造性 D:有助于语文知识的巩固 正确答案:ABCD

12:小学语文课程进行目标设计的“三个维度”为 A:知识与技能 B:过程与方法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D:听说读写 正确答案:ABC

13:小学口语交际能力的结构主要包括()A:辨别分析过程 B:听话能力结构 C:说话能力结构 D:组织表达结构 正确答案:BC

14:课改后,语文课程的特点有()A:内容的时代性与知识的综合性 B:要求的实践性与选材的规范性 C: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 D:学科的模糊性性 正确答案:ABCD

15:小学语文教学论属于学科教学论,是从()等发展而来的。A:语文教授法 B:识字教学 C:语文教学法 D:语文教材教法 正确答案:ACD

16:小学语文课程目标设计的“三个维度”指 A:知识与技能 B:过程与方法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D:听说读写 正确答案:ABC

17:下列属于提高识字能力的有效教学手段的是()A:音义联系法 B:形义联想法 C:查字典法 D:联系语境法 正确答案:ABCD

18:语言都由()三部分构成的符号系统。A:语音(及文字)B:词汇 C:语法 D:语句

正确答案:ABC

19:在阶段目标中,体现了综合性学习不同层次的要求,但有以下几方面的要求是共同的()

A:有探究兴趣和问题意识,能提出学习的专题

B:自主实践,亲身体验,有所感受,有所发现,尝试解决问题

C:与人合作,共同探究,使研究的问题或拓宽或深入,最终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用适当的方式展示学习成果

D:学习利用各种资源、进行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包括融入其他学科的学习实践),来实现综合性学习的目标 正确答案:ABCD

2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的目标进行了规定,其中对小学教育阶段(1~6年级)语文教学中的识字与写字的总目标的规定是()A:学会汉语拼音 B:能说普通话

C: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

D: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正确答案:ABCD

21:教导达标型教师设计教学目标,教导学生达标,共同实施目标教学。目标教学是以单元达标与课时达标相结合为基本教学单位,以系列的教学目标为核心,以目标教学的基本模式与多种教学方法的最佳组合相统一为桥梁,以发挥教与学的整体效应为根本指针,以科学的教学评价为手段,以及时的反馈矫正为保证,以全体学生当堂达标,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开发智力为目的的一种教学机制。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B

22:讲读法是教师依据教学目的要求,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技能等,通过自己的感官活动和实际操作,巩固知识、技能和形成习惯的方法。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A

23:教学活动是教师传授给学生知识与技能的过程。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A

24:1960年为了规范普通话的语音,国务院颁布了《汉语拼音方案》。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A

25: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口语属于外部言语,它是用于交际的言语,一般包括对话言语和独白言语。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B

26:1963年教学大纲将侧重点放在培养读写能力上,强调多读多写,对听说训练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在大纲中没有提出听说训练的要求,不能不说是一个失误。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B

27:规程模式就是把规定的语文学习程序、方法、要求等传授或印发给学生,要求学生按照既定的学习规程进行训练和实践。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B 28:20世纪初语文单独设科以后采用分散识字教学法,基本方法是随课文识字。rn答:(√)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B

29:按活动形式,语文综合性学习可分为国际理解、环境教育、信息教育、福利教育等。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A

30:朗读和诵读都能促进学生对语言的吸收、积累和发展,促进学生良好语感的形成;但不有利于写作能力的提高、智力的发展、情操的陶冶。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A

31:汉语拼音方案主要由字母表、声母表、韵母表、声调符号、隔音符号及拼音规则组成。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B

32:口语交际的“高”要求集中的体现在敏锐、迅速、严密、灵活等上面。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B

33:数量比指同一个认识者在同一时间单位内识字总数量的比率。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A

34:作文教学仅是书面表达的培养。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A

35: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小学语文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B

36:使用历史比较研究法不需要做出结论。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A

37:坚持交流性原则是语文学习方法指导的原则之一。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A

38:口语交际是一种双向互动式的动态语言实践,而过去的“听话、说话”,往往是单向的,人为地把听、说分解,或单纯地“听”、或单纯地“说”,既缺少交际对象和交际目的,又构不成一定的交际环境,所以只能是一种单向的、自我式的静态语言实践,这就是“口语交际”与“听话、说话”的本质区别。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B

39:交流模式即是指在教师组织下,学生之间就语文学习的方法、经验等进行介绍、交流和讨论。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B

课程与教学论-答案 篇6

一、简答题:(答案要点)

1、①教学价值取向多元化;(1分)②力图超越传统,教学内容科学化、现代化,教学手段现代化,教学方法多样化,教学组织形式个别化;(3分)③注重教学研究为教学实践服务;(1分)④教学理论观点及实施策略大都带有明显的探索性;(1分)⑤各种教学理论相互渗透和影响;(1分)⑥小学教学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正在迅速发展和成熟。(1分)

2、①定标导向;(1分)②诊断定基;(1分)③指导转化;(2分)④反馈矫正;(2分)⑤达标整合;(1分)⑥总结评价。(1分)

3、①独立理解与处理教材的能力;(1分)②设计教学与管理教学的能力;(2分)③语言表达能力;(1分)④运用现代媒体进行教学的能力;(1分)⑤评价教学与研究教学的能力;(2分)⑥教学机智。(1分)

4、①对所教学生的移情体验;(2分)②对所教学科的移情体验;(2分)

③对所从事的教学活动的移情体验;(2分)④对教师职业和教育事业的移情体验。(2分)

5、①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2分)②学习兴趣的培养与激发;(1分)③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及其它良好的情绪和情感;(2分)④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与锻炼;(2分)⑤良好性格特征的培养。(1分)

6、①教师乐教,学生乐学;(2分)②教师爱生,学生尊师;(2分)

③教学相长,合作默契;(2分)④气氛融洽,思维活跃。(2分)

7、(1)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4分)(认识对象的特殊性、认识条件的特殊性、认识任务的特殊性)

(2)教学过程也是一种特殊的实践过程;(4分)

8、①作业要有针对性、发展性;(2分)②作业量要适当;(2分)③作业的要求要具体明确;(2分)④及时批改予以反馈。(2分)

三、论述题:(答案要点)

1、①确定现代教育的理念;(4分)

②选择正确的交往方式;(4分)

③充分发挥评价的功能。(4分)

2、①教师和教的活动起主导作用;(6分)

②教师的教以学生的积极主动学习为前提和基础。(6分)

3、①从教学物理环境的设计来看,教师既要注意课堂座位编排设计,又要注意教室环境的美化、优化设计;(6分)

论小学数学的课堂组织教学 篇7

一、适应信息社会的需要, 改革教学手段

在数学教学中多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并使用多媒体教室, 同时, 还要采用大屏幕的投影仪器进行直观教学, 使小学数学课程知识得以形象化。“多媒体”本身就是利用PPT等教学软件来使得文本、图像、声音、视频、动画、图形得以集成, 被处理成多种形式。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多媒体的这种集成化特点很容易形成感官刺激, 不仅扩展了人类利用计算机的交互形式, 而且改变了传统小学数学的单一呈现形式。过去, 数学教师只是一味采用文字语言符号来进行授课, 使小学生得到知识, 传统的“文字+口授”的特征决定了它在教育中难以呈现出具体、形象和直观的教学效果。如果有了PPT等多媒体软件的帮忙, 学生就容易获得认知和理解, 这样, 当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视听、感受、体验的综合, 学习兴趣被充分激发, 记忆力就会大大提高了。同时, 如果教室内的电脑可以上网, 数学教师还可以和小学生们一起, 在上课时获取来自世界各地的重要信息。当学生放学后, 教师也可以在网上选择合适的时间、地点与他们进行网上交流, 从而突破传统数学课只是在课堂上进行有限交流的限制, 这样, 学校和家中的距离就被消除了, 教师自己也可以通过互联网掌握新知识和新科技, 把这些非常重要的知识和新思维及时带进课堂, 以改善组织教学的环境。

二、目标激励的并用

心理学认为, 在对人的心理结构进行把握的时候, 要认识主体的需要及其现实的形式 (如兴趣、理想、动机、价值观) , 确认人的意识尤其是自我意识在主体心理激励结构中所处的中心地位。激励是人的生命存在和生命活力的一种外在体现, 诸如理想、兴趣、价值观等理想是现实化、社会化需要的人类本身能力力量的本源。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激励时, 要激发小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据调查, 在激励小学生学习的时候, 他们内在的需要和愿望、对数学学习产生的自我意识是其自身通过意识被数学教师的激励手段所作用, 才得以逐步提高的。但是, 值得注意的是, 教师在进行激励的时候, 不能乱用目标, 如果脱离了小学生的实际而提出过高的学习目标, 或者提供的学习材料脱离了他们的兴趣爱好, 那么, 就很难起到应有的激励效果。如果教师不进行适宜的激励, 就难以挖掘小学生身上的潜力, 也就不能使之产生学习的积极性。由此可见, 小学生数学学习的成功和数学教师本身的适当激励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三、要采用生动有趣的课堂语言, 并尊重学生

人本主义心理学派是二战后在美国兴起的一个心理学派, 其主要代表人是马斯洛。在马斯洛看来, 人的需要和动机是一种层次结构, 人本主义应该注重关心和重视人的价值和尊严, 应用到小学数学教育中来, 也就是要尊重小学生的自我价值和尊严, 要尊重小学生, 重视对小学生的研究, 对小学生的价值的研究, 对正常小学生健康生活的研究。同时, 还要观察小学生潜在的思想、情感和行动, 观察小学生的成长、演变, 要尊重小学生的人格, 以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乐观、开朗、兴奋、思维敏捷、记忆力增强、充满信心。实践证明, 如果数学教师偶尔没有尊重小学生, 他们就会出现害羞、窘迫、尴尬等, 内心极担心别人发现了他的不自然和笨拙, 因而难以进行自如地言谈和做事情。如果数学教师长期不尊重小学生, 则会使之变得沉闷、悲观、忧郁, 甚至出现思维抑制、记忆困难、悲观失望, 情绪波动偏大、反复无常, 待人接物和学习的时候变得冷漠、无动于衷、焦虑忧郁、情感不协调等。此外, 还有少部分小学生在没有得到尊重后会走向另一个极端, 变得武断独行、我行我素、固执己见, 与教师顶嘴, 甚至发生冲突等, 致使正常的数学教学过程难以进行。而一旦小学生受到了尊重, 他们就会养成高尚的人格, 并培育起美好的心灵, 与数学教师融洽相处, 以充满积极的情感去应对生活, 从而有利于组织教学的优化, 也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教师要多采用启发式教育, 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时候, 应该适当采用启发式教学。学习本身就是一种带有创造性的复杂脑力活动, 小学生在对自己所学的东西进行消化吸收的时候, 要进行感知、理解和应用, 只有经过了自己的认真思考, 分析研究, 达到融会贯通的程度, 才能真正内化所学知识。小学数学教师是小学生掌握知识的领路人, 因此, 必须采用各种方法去启发、调动小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去引导小学生有目的、有意识地主动投入学习, 从而拥有自主学习的动力。在进行启发式教育的时候, 不能使用老套的填鸭式教学方法, 把小学生的大脑当作简单的容器, 塞入全部的知识。教师能否牢牢掌握启发教育的原则, 是能不能完成正常教学的关键所在。

在对小学生进行启发的时候, 特别要使他们明确学习目的和学习态度, 以使其努力地主动学习, 从而跟上教学的进度, 发展自身的能力。因此, 数学教师在对小学生进行启发的时候, 要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 以提高小学生学习的责任感, 使之充分认识到小学数学知识在发展生产、推动人类社会进步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认识到要建设祖国, 就离不开掌握数学知识, 因此, 必须顽强、努力、刻苦地学习, 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此外, 数学教师在进行启发的时候, 要使学生养成善于提问、多思深思的习惯, 这对于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比如, 在讲授三角形的时候, 就可以启发学生:我们为什么要学习三角形的有关原理呢, 其根据是什么?只有这样, 小学生的思维才能活跃起来, 才能对知识的理解达到更深的层次。

数学教师要善于联系教材与小学生的实际, 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 激发小学生思考, 开阔其思路。为了培养小学生刻苦钻研的习惯, 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 在布置作业的时候, 要注意掌控作业的难易度, 以使他们真正深入思考, 并通过努力得出答案。如果条件允许, 还可以成立一些数学兴趣小组, 进行课外的应用性学习。实践证明, 小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 并克服困难而实现目的, 才会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从而提高自身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进行启发式教学的时候, 数学教师也不能忘记及时地组织学生进行复习和练习。系统地复习和练习, 有利于学生巩固知识和技能, 从而强化记忆, 把已经学过的东西牢牢记住, 最终达到温故而知新, 有效联系新旧知识的目的。为此, 数学教师在学期开始的时候, 为了进一步学习新的知识, 可以复习和练习一下以前所教过的东西;在讲完某一单元的时候, 可以作一次系统的复习练习;在学期末或学年终的时候, 可以再作一次总的复习和练习, 以巩固知识和技能。

摘要:组织教学是教师为了确保本身教学的成功, 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从而对整体教学过程所进行的一系列策划、控制、调整、检查、评价、反馈。要组织好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工作, 教师就要适应信息社会的需要, 改革教学手段;注重目标激励;尊重学生;并多采用启发式教育, 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论小学数学教学探索 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经验词论文网

一、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数学教学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要求创设生活情境,使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以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积淀,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情境的创设,使数学问题生活化,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这样可使学生在数学活动的情境中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去感受、去经历,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

二、巧设问题,激发学生的學习兴趣

强烈的好奇心是引发兴趣的重要来源,它将紧紧抓住人的注意力,使其在迫不及待的情绪中去积极探索事情的前因后果及其内涵。因此,在数学教学之中,教师应巧设问题。一个恰当而耐人寻味的问题可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而导入时设置带有悬念的问题,为上好整堂数学课打下了基础。如在教“圆的认识”时,可提出如下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自行车的车轮是什么样的?”(学生回答:“是圆形的。”)“如果是长方形或三角形的行不行?”(学生笑着连连摇头)“如果车轮是椭圆形的呢?”(随手在黑板上画出椭圆形)。学生急着回答:“不行,没法骑。”教师紧接着追问:“为什么圆的就行呢?”学生马上活跃起来,纷纷议论。这一系列的提问不仅使学生对所要解决的问题产生好奇,而且为以后的教学提供了必要的心理准备。学生“找结论”的思维之弦绷得很紧,这样找到的结论,他们理解、记忆得也很牢固。

三、注意加强练习,巩固所学成果

1、练习设计应与教材习题紧密结合。我个人认为,练习课的练习设计要做到“课本习题为主,课外习题为辅”。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实际,可将教材习题进行适当的组合和练习形式的改编。在综合性练习当中,可以适当提高教材习题的难度,进行综合训练。当教材习题太少,或者已经处理完了,但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与教学实际需要加大练习量,这时可适当补充习题。

2、练习设计要与学生的反馈相结合。教学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任何有目的的行为都必须实行控制,以免行为偏离目标。为此,我在练习设计上,注意了针对新课后学生出现的主要问题,组织反馈练习,同时加强课堂巡视,搜集信息,及时“调节”。

3、练习设计要注意形式新颖,循序渐进,从实际出发,讲求实效。在以往练习课的教学中,我体会到,形式多样、灵活新颖的习题设计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旺盛的学习精力,有利于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由易到难,层层深入的练习设计,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有利于学生技能的形成、能力的培养。因此,在练习设计中要特别注意从班级学生实际出发,设计不同层次、不同要求的习题,以中等学生为着眼点,面向全体学生,配备好“必做”题和自选练习题,力求使好、中、差学生都有所获。

四、充分暴露,引导思辨

“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我们教师努力追求的方向。但在实际中,教师往往抱着对学生的担心进入课堂,尤其是一些公开课教学,教师的这种现象尤为明显,怕学生提出一些不着边际的问题,说出一些不该说的话,让自己的教学处于被动。其实,这些所谓的“担心”,正是学生认知的盲点,是教学中宝贵的教学资源。如在教学“垂直与平行”时,在学生自学之后,我直接出示了有代表性的六组图形(两组平行,两组垂直,两组相交但不成直角),让学生根据自学的成果“选一选”,分别选出相交的和不相交的,互相垂直的和互相的平行的。学生如预料的那样出错了,我以此契机让学生“议一议”,使他们在辩论中思考问题的症结,在辩论中理解知识的内涵。正是这种大胆的尝试,正是这种直视问题的勇气,真正地让学生经历了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从模糊到清晰的全过程,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本身,更多的是自我发现、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收获成功的快乐。

五、更新教学观念,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是所有能力中最重要的一种能力。对于小学生来讲,最重要的是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发现、学会创造,掌握一套适应自己的学习方法,做到在任何时候学习任何一种知识时都能“处处无师胜有师”。为此,教师有必要更新观念,研究数学的智慧,分析数学的方法,努力使学生像数学家那样去学习、思考、发现、应用、创造数学知识。比如,教师可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让学生把自己不懂的地方记录下来,上课时带着这些问题听讲,而对于在预习中已弄懂的内容可通过听讲来比较一下自己的理解与教师讲解之间的差距;课后复习——学生可先合上书本,用自己的思路把课堂内容在脑子里“过”一遍,然后自己归纳出几个“条条”来。同时,教师还应加强对书本例题的剖析和推敲。因为课堂内教师讲的例题尽管数量不多,但都有一定的代表性。教师要研究每个例题所反映出的原理,分析解剖每个例题的关键所在,思考这类例题还可以从什么角度来提问,把已知条件和求解目标稍作变化又有什么结果,解题中每一步运算的依据又是什么,用到了哪些已有的知识,这类题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求解,等等。

总之,上好数学课有多种方法,这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不断去摸索、去总结。很多小学数学教师总是抱怨学生的数学成绩老是提不高,这可能是教学不得法的缘故。我想,如果我们教师善于总结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相应的反思的话,上好数学课应该是很容易的一件事。

地理教学论相关习题答案 篇9

2、初中地理教学理念:A、课程的内容理念: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B、课程的学习理念:转变地理学习方式 C、课程的建设理念: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 D、课程的技术理念: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 E、课程的评价理念: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

3、高中地理教学理念:A、课程的内容理念: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 B、课程的学习理念: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 C、课程的建设理念:满足不同学生的地理学习需要 D、课程的技术理念: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 E、课程的评价理念:重视反映学生发展情况的过程性评价,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段多元化,强调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反思性评价与鼓励性评价相结合。

4、地理说课:地理教师以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在精心备课的基础上,面对同行、领导或教学研究人员,主要用口头语言和有关辅助手段阐述某一地理课程的教学设计,并与听者一起就地理课程目标的达成、教学流程的安排、重点难点的把握及教学效果与质量的评价等方面进行预测或反思,共同研讨进一步改进和优化教学设计的地理教学研究过程。

5、显性地理课程:是为实现地理教学目标而正式列入学校课程计划并按照学科实施的地理课程。隐性地理课程:是学校通过教育环境,有意或无意传递给学生地理学习信息的教育活动和学生自发的地理学习活动。

6、地理教学设计:运用现代教学设计理论和方法,系统规划地理教学活动的过程。它是以地理新课程理念为内核,以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为目的,以解决地理教学问题为宗旨,针对不同教学环境进行分析,选择不同教学策略和媒体的过程。

自考课程与教学论试题及答案 篇10

一、填空

1、课程设计的基本要素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习活动、评价和其他要素。

2、教学模式的结构应该包括理论基础、功能目标、实现条件、活动程序和评价。

3、档案袋的开发一般包括三个步骤,即明确课程目标与评价目的、收集和选择作品和反省与评价。

4、目前,新的高中课程结构由学习领域,科目和模块三级构成。

5、根据教学语言表达方式,把教学语言划分为 叙述性语言、论证性语言、说明性语言和描述性语言。

6、多媒体计算机系统在教学中主要有两种应用模式:课堂教学模式和个别化教学模式。

7、辛德等在 1992年归纳了三种课程实施取向,它们是忠实观、互动调适观和生成观。

8、所谓教学手段,是指师生为实现预期的教学目的,开展教学活动、相互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或设备。

9、导课的针对性指教师在教学中既要考虑教学内容的需要,又要顾及学生的特点。

10、课程设计,指按照一定的教育观念和价值取向,对学校课程的整体结构以及一门课程的各构成要素进行的规划与安排。

11、自学一指导教学模式是指教学活动以学生的自学为主,教师的指导贯穿于学生自学始终的教学模式。

12、典型的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方法包括调查研究法、观察研究法、实验研究法、人种学研究法。

13、课程资源是教学内容的直接来源,它包括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

14、课程与教学目标即是我们对课程与教学预期的结果。

15、一般情况下,课堂气氛可以分为积极的、消极的和对抗三种类型。

16、一个完整的教学模式应包含理论基础、功能目标、实现条件、活动程序和评价等五个要素。

17、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非言语表达艺术是非常丰富的,它一般要通过副语言、手势、面部表情、眼神和体态等来表达。

18、教学过程的基本构成要素是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

19、为了使课程与教学评价工作更为有效,根据对象发展的进程,根据不同时期有不同进度、目的和重点的实际情况,评价可以分成三类: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20、按照古德来德的观点,课程可分为:理想课程、文件课程、理解课程、实施课程和经验课程五个不同层面。

21、综合课程分为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和广域课程。

22、泰勒提出课程目标有三个来源:对学习者本身的研究、对校外当代生活的研究和学科专家的建议。

23、人种学研究又叫实地研究或者定性研究,其基本过程有:确定被研究的现象和研究对象、收集资料、分析、得出结论。

24、课程设计“过程模式”的代表人物是英国课程学者斯坦豪斯。

25、课程结构是指课程各部分的组织和配合,即课程组成部分如何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问题。

26、布卢姆把教学目标分为三个层面,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技能领域。

二、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

1、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对象主要是对教师的评价。(错)

2、学术理性主义取向课程注重教学的内容,强调传统文化的传递与继承,通常以逻辑组织严密的分科课程的面貌出现。(对)

3、加强课程的综合化,是我国上世纪80年代以前课程设计上的特点。(错)

4、文纳特卡制是在改造班级授课制阶段出现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对)

5、“蛋糕模式”是一种地方分权型的课程管理模式。(错)

6、“互动理论”认为,学校或课堂是一个由表达一定的社会意义的各种符号所组成的社会环境。(对)

7、教学过程就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错)

8、生成性目标在英国著名课程论专家泰勒的理论中得到了发展和传播。(错)

9、除研究法外,讨论法也是一种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对)

10、口语化是教学语言艺术的特点之一。(对)

11、生成性目标在英国著名课程论专家泰勒的理论中得到了发展和传播。(错)

12、杜威是最早为分科课程提供心理学理论基础的人。(错)

13、比较典型的实行中央集权型课程管理模式的国家为法国。(对)

14、教学过程就是一个认识的过程。(错)

15、教学评价不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责。(错)

16、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考虑内容本身的性质。(对)

17、板书的艺术特点之一是要具有示范性。(对)

18、重视并直接从事教学手段研究的要首推夸美纽斯。(对)

19、语词式板书是课堂教学中最基本、最为简便的板书样式。(错)20、形成性评价往往具有对后续阶段课程的诊断性评价作用。(错)

21、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双边活动的过程。(错)

22、综合实践活动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学习方式。(对)

23、实用主义强调儿童在工作中学习、掌握知识。(错)

24、当代教学模式将更加强调学生知识的发展,把学习能力放在重要位置。(错)

25、课堂是学校进行教学工作的最基本的组织单位。(错)

26、比较典型的实行 中央集权型课程管理模式的国家为法国。(对)

27、教学评价就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责。(错)

三、简答题

1、什么是校本课程? 答:校本课程:学校根据本校的教育哲学,通过与外部力量的合作:采用洗择、改编、新编教学材料或设计学习活动的方式,并在校内实施及建立内部评价机制的各种专业活动。

2、简述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

答: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整合性;实践性;自主性;开放行;合作性。

3、简述行为取向课程的目标表述要素。

答:行为取向课程的目标表述,关键一点是要具体,明确;目标陈述应包括以下几个要素:

一、谁来完成这个行为,即要明确教学对象是谁;

二、用来达成目标的实际行为;

三、行为的结果,如一篇论文;

四、完成行为的适当情境或条件;

五、用来评价作品获成绩的标准。

4、简述课堂教学评价的含义。

答:课堂教学评价:是以课堂教学作为评价对象,依据一定方法和标准对课堂教学的过程及其效果作出客观的衡量和价值判断的过程。

5、什么是教学? 答:从广义上讲,教学是指教者指导学习者进行的一切有目的的学习活动。从狭义上讲,教学是指在学校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的学习活动。

6、什么是螺旋式课程组织? 答:螺旋式课程组织:是指根据某一学科知识结构的“概念结构”,配合学生的“认知结构”,以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发展为目的的一种课程发展与设计。

7、简述课程设计的目标模式。

答:课程设计的目标模式:美国著名课程学者泰勒在其著作《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提出,在规划课程时,必须回答如下四个问题:学校应该追求那些教育目标?我们要提供那些教育经验才能达到这些目标?这些教育经验如何才能有效地加以组织?我们如何确定这些目标已经实现?在泰勒的设计模式中,课程目标的来源有三个方面,即学习者、学校以外的现代生活和学科内容。

8、简述教学过程的原则。答:教学过程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的原则;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原则;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统一的原则;系统性与循序渐进相统一的原则;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统一的原则。

9、什么是隐性课程? 答:隐性课程也叫隐蔽课程、无形课程等,是指学生在学习环境(包括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体系)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或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是计划表上看不到的课程。

10、综合实践活动的含义与内容是什么? 答:综合实践活动:主要指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与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内容,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的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为主要目的的一类新型课程。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

11、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答:心理准备阶段;感知知识阶段;理解知识阶段;巩固知识阶段;运用知识阶段;检查与评价学习效果阶段。

12、简述教学艺术的特征。答:(1)教学艺术的创造性。(2)教学艺术的形象性。(3)教学艺术的情感性。(4)教学艺术的审美性。

13、简述情境一陶冶教学模式的内涵。答:情 境 一陶冶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创设一种情感和认知相结合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中获得知识,同时得到情感陶冶的一种教学模式。

14、什么是班级授课制? 答: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照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上课的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是我国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15、简述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

(一)需要评估;(二)确定目标;(三)组织与实施;(四)评价。

16、如何评价课程设计中泰勒的目标模式? 评价泰 勒的目标模式:第一,目标模式是合逻辑的。第二,目标模式是合科学的。第三,目标模式合乎民主的需要。第四,目标模式合乎教育的要求。第五,目标模式具有组织和连贯的力量。但目标模式自身的一些缺陷,也招致了众多的批评。如目标模式在本质上含有管理控制的意图,这种模式多指向可预期的目标等等。

17、简述教学艺术的特征。

答:①教学艺术的创造性。②教学艺术的形象性。③教学艺术的情感性。④教学艺术的审美性特征。

18、简述现代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作用。

答:现代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作用:第一、学生接受的教学信息更加一致;第二、教学活动更加有趣;第三、提供感性材料,加深感知度;第四、提供有效的交互;第五、提高教学效率和学习质量;第六、有利于个别化教学;第七、可以促进学习者的发现和探询活动;第八、促进教师作用发生变化;第九、促进特殊教育的发展;第十、扩大教育规模。

19、什么是课程管理? 答:课程管理:是指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对课程设计、实施、评价等工作的组织与控制。

四、论述题

1、试述课程与教学内容选择的依据。

答:(一)课程目标。课程目标作为课程编制过程中最首要的组成部分,对课程和教学内容的选择起着指导作用。(二)学生的需要、兴趣与身心发展水平。课程的一个基本职能就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的需要是课程与教学内容选择是应该考虑的一个因素。(三)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生的发展总是与社会的发展交织在一起的。(四)课程与教学内容本身的性质。课程与教学内容的选择要考虑内容本身的性质,包括内容的重要性、实用性与正确性等。

2、列举课堂教学实例,分析其中所运用的教学原则并说明遵循教学原则的重要意义。评分提示:列举课堂教学的实例,可以是自己的亲身实践体会,也可以是阅读过的别人的经验,需要作出适当的描述,如什么教学内容,怎样的教学过程,教师的教学处理有何特别之处,收到什么效果等。在此基础上,引述学习过的有关教学原则的内容,对照加以分析,说明自己的看法,得出遵循教学原则重要意义的认识。涉及的教学原则包括: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原则;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结合的原则;系统性与循序渐进相统一的原则;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统一的原则。分析时应结合所举实例,侧重一、二个原则来充分论述。

3、试比较中央集权型与地方分权型课程管理模式的优点与弊端。答:(一)中央集权的课程管理模式的优点与弊端分析。

(1)优点。第一,中央集权的课程管理模式实行统一的教育标准,保证基础教育质量。第二,中央集权的课程管理模式能够实现一种相对的教育平等。第三,中央集权的课程管理模式有益于保证文化的统一,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第四,中央集权的课程管理模式,便于国家对各地区的教育进行管理控制。(2)弊端。第一,中央集权的课程管理模式不能适应地区之间经济、文化上的悬殊差异。第二,过分集中不利于调动地方和学校的积极性。第三,高度集中的课程管理不利于教育民主化、科学化的进程。第四,高度集中的课程管理模式要求过度统一性,削弱了教育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功能。

(二)地方分权型课程管理模式的优点与弊端分析。

(1)优点。第一,地方分权型课程管理模式充分考虑了地区、经济、文化差异,有力实现了教育的服务功能。第二,地方分权型课程管理模式,有利于调动地方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有利于发挥地方与学校的创造性。第三,地方分权型课程管理模式有利于达到局部最优化。第四,地方分权型课程管理模式体现了教育民主化、科学化。第五,地方分权型课程管理模式能够保证教育实际上的平等。

(2)弊端。第一,由于它采用分权管理,全国没有统一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固而在全国范围内一的最基本的教育质量难以保证。第二,由于是分权管理,管理主体多元化,不利于国家对教育的宏观上的统一管理和控制。第三,由于中央很少控制,大多是地方和学校自由自主进行课程实践,容易形成无政府状态,进而造成教育上的混乱,不利于教育的长期稳定发展。

4、结合实践分析当前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重点。答:当前,在国内外的课程与教学的改革中,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突出以下几个重点:(1)缩小班级规模。心理学研究证明,过大的班级规模,限制了师生交往和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阻碍了课堂教学的个别化,有可能导致较多的纪律问题,从而间接地影响学习成绩。小班可以为提高教学质量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和学习气氛。(2)综 合 运用多种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与个别教学、分组教学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传统的传习形式与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已经成为目前发达国家教学组织形式的新特点。(3)座位排列多样化,加强课堂教学的交往互动。座位编排方式和学生座位位置的不同制约着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交往范围和人际互动,直接影响着教学信息交流的方式和交流的范围。(4)探索现代化个别化教学。

5、试举例分析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

答:影响课程 实施的因素来自多个方面,随着人们对课程的深人研究,这个问题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因此深入研究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十分重要,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认识这个问题。

(1)改革本身的因素。包括 :① 地方、学校和教师对改革的需要。地方、学校和教师对改革的需要,会影响人们实施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②实施者对改

革的清晰程度。③改革本身的复杂性。改革的内容越复杂,实施起来会越困难。④改革方案的质量和实用性。

(2)学校内部的因素。同一个改革方案可能在一个地区、一所学校成功,而在另一个地区或另一所学校不成功,这与学校内部诸多因素有密切的联系。①校长。校长在改革中无疑起着至关重要的原因。②教师。教师个人的特征和教师集体的因素对实施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自身的素质、教师观念的改变、教学方式的改革等,都会直接影响到课程实施的进程。(3)学校外部的因素。学校教育活动不只是学校内部的问题,政府等权力机构对课程改革的理解与支持,对课程实施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①社区与家长的影响。②政府部门的影响。③社会团体的影响。

以上这些因素在不同水平上不同程度地影响课程的实施。因而,对课程实施的考察,一方面要了解课程改革提出的理念与措施的实施程度以及课程方案中所规定的各项内容的实施情况;另一方面要了解课程实施的因素,以及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课程实施的。

6、试述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答:校本课程开发作为一种新的课程开发策略,一种新的课程变革模式,一种新的课程管理模式,作为对国家课程的补充,作为学校特色的体现,具有重要意义与作用。(1)完善课程体系;(2)促进学生个性的形成;(3)促进教师专业成长;(4)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5)充分利用地方和学校的课程资源。

7、结合自己的教学工作,举例说明如何应用导课艺术。答:导课艺术是教学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一堂课得以成功的重要条件。导课艺术的特点包括针对性、启 发性、新颖性和简洁性等。其功能为:有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助于启迪学生的思维;有助于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等。教师常用的导课的方法有:直接导课;故事导课:创设情境导课;悬念导课:新旧知识联系导课;解释题目导课;演练导课;设疑导课等。

8、结合自己的教学工作,举例说明如何应用结课艺术。答:结课是指教师完成一个教学内容或活动时,通过重复强调、归纳总结等方式,回顾与概括所讲授的主要内容,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形成系统的行为方式。结课的形式与方法主要有:自然式;归纳式;悬念式;回味式;比较式;练习式;拓展延伸式;激励式等。应用结课艺术要做到:(一)体现教学目的。结课要紧密围绕教学内容的重点、目的和知识

上一篇:【必备】黄河作文600字下一篇:励志人生信名言名句励志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