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共9篇)
同时有意识地创设课堂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其主动发现问题、积极分析问题,最后通过合作,独立解决问题,培养小学生思维拓展与创新的能力,帮助其更加扎实地掌握基础知识,从而促进其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全面发展。
探究式教学具有较强的趣味性,符合小学生的心理与年龄等特点,适应小学生的思维逻辑方式;
其较强的交互性与操作性,能够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优点,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能力,同时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促使学生认识与理解数学规律与性质,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此外,探究式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通过对学生自主探索的引导,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知识与技能,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升综合素质。
二、探究式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教师应不断转变教学思想与方法。
在新课改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更应不断转变教学观念与方法,积极实施探究式教学策略,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热情,转变以往被动的学习模式,构建师生互动、共同学习交流的平台,师生相辅相成、促进学生学习的发展。
例如:在《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教学中,教师就可以改变以往只是对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和推导方法直接讲述的方式,而为学生提供一些关学习材料,如: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硬纸片、直尺、剪刀等,首先引导学生自己对三角形的面积计算进行思考与研究,培养学生自主思考与探究的精神,并激发其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与愉悦感。
这样,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与热情的激发,促使其产生主动参与教师教学过程的欲望,更加自主地参与课堂学习交流与交流。
同时,这样的教学方式也符合当今小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新教育思想的要求,有利于小学数学课堂高效性的实现。
2.有效应用多媒体等教学设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年龄较小,活泼好动,且注意力不易集中。
而数学又是一门逻辑较强的学科,学生不易产生兴趣。
因此,小学数学教学应灵活应用教学方式与手段,致力于小学生学习兴趣与热情的激发,从而促使其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师的教学过程。
例如:多媒体等现代科技设备的应用为学校教育提供了更多的便利。
教师可以在《长方体与立方体》的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投影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利用多媒体课件的三维功能来让学生初步认识、感知立体图形的形成过程,从而从多个角度认识立方体与长方体;
同时,准确传达探究式教学任务,鼓励学生通过实验、猜测、分类等方式积极参与,营造良好的探究气氛,在培养其自主探究意识与能力的基础上,提高其数学意识与能力。
多媒体教学设备,能够将数学知识更加形象、生动、具体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从多种感官上对学生形成刺激,激发其产生学习兴趣与热情,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实现小学数学课堂的高效性。
3.引导学生动手实践操作,自主探究。
小学生活泼好动,所以动手实践操作的方式更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主动参与的兴趣。
实践动手操作的方式也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并在质疑与交流的过程中,更加清晰的理解数学知识,提升数学能力。
例如:《在认识图形》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前准备一个装满各种形状东西的袋子,让学生从袋子里抽取一样,摸一摸,猜一猜,这是什么东西,大概代表了哪种图形与形状。
这样一来,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认知兴趣,同时对比概念,进一步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初步感知图形的基础上,为后续的探究式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这样的探究教学方式,学生会比较感兴趣,并积极参加,动手实践,从而进一步了解并掌握相关的数学知识,提升数学综合能力。
4.数学教学与生活相结合。
正所谓:知识来源于生活,最终也将服务于生活。
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应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拉近数学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距离,从而在兴趣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与探究。
例如: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搬家是屡见不鲜的事,学生有的能亲眼看见,有的也有亲身参加,所以,在《小数乘整数》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小数点搬家”为主题,引导学生想一想小数点如何搬家?为什么搬家以及方向在哪里?这样,学生会比较感兴趣,对新知识也不会感觉陌生,从而在兴趣中进行观察、比较与讨论等探究活动。
三、小结
总而言之,当前素质教育理念日益盛行与新课改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应有效应用探究式教学策略,从而促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进行思考与探究,提高其问题发现、分析与解决的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其创新精神,提升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作者:王宝清 单位:江苏省宝应县泾河镇中心小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习方法,思维习惯,探究式,教学
一、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概述
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单靠模仿和记忆, 需要融入实践的因素, 自主探索和交流是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要方式, 所以探究式学习已经成为小学课改所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
随着小学课改的不断深入, 许多教育工作者逐渐发现小学生被动学习的弊端, 但是从目前的状况来说, 很难找到相关的突破口, 为教育工作带来实质性的突破. 原因在于通常教育工作者都只注重教学内容, 而忽略对教学模式的改革.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的开发, 提升学习效率, 我们不能忽视这种根本性的教学模式的改革.
二、如何加强小学数学的探究式教学
1. 教师转变观念
小学生对数学课程的理解上, 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差异.为了缩小个体差异、提升教学认识, 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 同时也要加强与其他教师的沟通, 对相关数学知识进行交流与讨论. 在交流的过程中, 要充分认识到, 目前小学的数学教学不是由特定的知识载体构成的, 而是师生一起沟通探索, 不断求知的过程. 教师在课堂上, 要摆脱传统的严师的形象, 避免以一个领导者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 在内心深处, 教师要把学生看成独立自主的主体, 在展开教学之余, 教师还要对自己的教学过程、学习状态进行自我观察, 自我总结, 自我检讨. 进一步加强对学生自我意识、自我监控能力的培养, 让每一名学生都学习一定的数学思维方法, 都要促使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从而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
2. 设置情景教学
数学教学不仅要尊重不同学生的差异性, 同时还要注重对学生兴趣的培养. 对此可以选择情景教学的方式, 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数学课堂问答中.例如, 在进行“三角形面积”教学时,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天性, 引导学生实地参考校园中的花坛形状, 对花坛的尺寸进行测量, 算出花坛的面积, 从而让学生有了探究的欲望, 为下一步的自主解决问题创造了条件. 同时也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懂得彼此尊重、彼此交流, 营造共同进步的和谐氛围.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积极地了解学生在学习中的难处, 加强对学生数学实践能力与分析能力的培养, 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 增强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并鼓励他们提出问题, 回答问题. 如果在教学中, 教师善于去发问, 课堂气氛就十分活跃.要恰当、巧妙地对问题进行设计, 产生积极的作用, 才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欲望. 老师也可以根据这种方式, 去展开一个个知识点的灌输.
3. 建立多种形式的探究活动
探究式课堂的目的就是提升学生领悟的效率和质量.将课堂交给学生,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是非常必要的.所以探究式课堂贵在建立以学生为中心, 让所有的教学活动和方法都以学生为主.在课堂上, 教师要体现出放手, 让学生去根据已知问题去发现问题.数学课堂要多有活动教学, 让学生参与课堂实践.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探究活动, 让整个探究活动中, 学生能积极融入、参与, 并且认真实践、积极去思考.探究活动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 不仅是对相关问题进行实践操作, 还可以通过观察来提出问题, 通过阅读材料, 对各种信息手段加以搜集.认真分析、总结数据之后, 得出相关的答案.提出相关猜想, 与周围的人沟通、交流, 既可以有独立探索的成分, 也可以有很多的交流与合作.
4. 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
对学生的发展状况建立评价体系, 是一种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方法. 探究式学习旨在提升学生的综合水平, 不能把探究结果看作唯一评价的指标. 所以, 评价结果需要综合考量多方面的因素, 不能单单由结果来掌控, 采用多样性、多元化的标准, 对小学生独特的视角、感受加以研究, 并对他们多一些体验和理解成分在里面. 关注小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方法, 对事物本质把握的程度, 同时也要关注小学生在探究过程的情感、价值观以及态度, 综合这方面的内容, 对小学生建立科学、正确、合理的评价机制, 确保探究学习在一个友好又促人向上的环境中展开.
结语
数学课堂是一个启发思维的课堂, 教师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必须加强数学课堂质量的塑造,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加强学生对生活的体验. 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人物, 需要不断地对学生进行引导, 同时也要更加具备倾听意识, 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提高和发展, 为学生建立起良好的思维模式.
参考文献
[1]张佰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J].科教导刊 (下旬) , 2015, 11:116-117.
[2]李建国.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J].学周刊, 2016, 03:180.
【关键词】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核心任务之一是学习方式的转变。探究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究,便没有数学的发展。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现代的教学活动中,恰恰要兒童发挥这种勇于探索的精神。“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探究式学习作为学习的一种基本的学习方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被越来越多的教师实践者。
一、创设教学情境,提出数学问题
数学情境的创设就起到激发学生探究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究的作用。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考虑孩子的天性,尽可能富于童趣,生动活泼。在可能性一课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学生从口袋里摸球,每人多摸几次每次摸球后随即把结果记录下来。交流的时候,由于各小组汇报的结果是不一样的,学生就会产生疑问:怎么有的小组摸到的全是红球;有的小组一会儿摸到红球,一会儿摸到黄球;而有的小组一个红球都没有摸到?这里通过创设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去发现问题,提出他们想提的问题,提出他们感兴趣的问题,从而激起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在他们的内心深处有一种强烈的需要,那就是急于想知道自己小组口袋里到底装了哪种颜色的球。正是在这种强烈欲望的驱使下,下面的探究活动才显得更具主动性和思考性。同时儿童好胜心强,对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更乐于尝试、探索。对于数学情境中包含数学问题,教师不是简单地直接给出,而是让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自己去发现、去提出。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更贴近其思维实际,更能引发其探究。发现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教师有意识地刺激了学生的学习需要,学生渴望研究,学习起来自然格外认真、主动。
二、引导学生独立探究
所谓独立探究,就是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的过程。因为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外界的刺激;学生是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理解,由此建构起新知识的意义。教师无法代替学生自己的思考,更代替不了几十个有差异的学生的思维。通过学生动手“做数学”,使他们亲身体验获得知识的快乐。独立探究的目的,不仅在于获得数学知识,更在于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揭示课题后,引导学生独立思考:①你打算怎样测量圆的周长?②你觉得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③你会用什么方法来检验你的猜想?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数学现实,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思考,作出各种猜想,并进行验证。
三、解疑导拨合作探究
学生自学探究是学中有探,探中有学,一般问题均可以在边学边探中自行解决,不理解或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可集中在这一阶段解决,这一步开始付给学生3~5分钟时间,简要表述各自探究中的难点,要求学生不重复、不提与主题无关的问题。面对学生的疑问,教师不必过早解释,只要综合大家的提问,提出一两个重点问题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即可。合作探究的形式有三种,教师可根据需要确定选用哪一种更好。这三种形式:一是生生合作探究。即让同桌学生发挥各自的学探优势,就相关疑难问题,相互启发,相互研讨,然后四人小组再交流一下相互探讨的结果;二是小组合作探究。合作小组可以是四个、六个人。最多不超过百人,合作探究是利用学生集思广益、思维互补、思路开阔、分析透彻、各抒己见的特点,使获得的概念更清楚、结论更准确;三是大班集体探究。即抓住中心议题或关键性问题,让学生各自发表见解,集中解决难点。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与学生面对面,切不可搞成问答或对话形式,要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对话、答辩、争论、教师只需在关键处加以指点或导拨,要避免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合作探究能促进学生思想情感交流,培养团结协作精神,构建民主和谐气氛,养成良好个性品质。例如在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时,可以让每位学生课前准备好24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纸片。上课时要求小组内成员每人用这24张纸片拼成一个长方形(每人拼的都不相同)。拼好后逐一按长、宽、面积等数据填在一张表格上,再研究:①这些图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厘米?②这些图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③每个图形的长、宽和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合作交流,共同发现了每个长方形的面积都等于长和宽的乘积,于是得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的计算公式。
方
案
玉溪市红塔区春和小学课题组
(二00一四年四月二十三日)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当前综合国力的竞争,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人才是核心,三者都是国家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兴,则民族兴,教育强,则国强。所以,终身学习成为当今社会民族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就要求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必须具有较全面的能力来适应终身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这就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从观念到行为将素质教育推进到了一个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教育改革新阶段,必然要寻求一条适合其教学发展的开放之路。小学数学也不例外。
然而,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在对学生数学基础知识的落实和学生基本技能训练方面有一定价值,但这样的数学教学,已难于适应时代的发展和课改的要求,存在的问题表现在: 一是从教师本身看,传统的“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的旧观念至今仍影响着一部分老师,“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还未被广大教师真正内化并变成教学行为。以学生考分高低对教师的工作进行简单评价,也使得部分教师急功近利,追求教学的短期效果。
二是从“教”的过程看,教师始终占据主导地位,缺乏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如满堂灌、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等。学生纯粹是被动接受知识,忽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独立性,不利于对学生创造潜能的激发。缺少对学生学习的情感、态度及个体差异的关注,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应该表现出来的高度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受到压抑。
三是从“学”的过程看,学生的学习方式单一,被动,老师和家长让学生学,学生就学。学生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学生没有产生我想学,我要学的心态,所以从根本上就制约了学生的发展。
显然,这三方面问题的存在,阻碍了小学生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健康发展,改革已刻不荣缓。所以我们课题组提出“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实验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探究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师个人的业务水平。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 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以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所以,作为教师应脱去旧时“教书匠”的外衣,穿上“研究者”的新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带着我想学,我要学的心态去体验、探究学习的快乐。旧的教学观、学生观和思想观逐渐被时代所淘汰,一个不被学生所喜欢的老师,他怎能让学生喜欢数学呢!教师不但要有旧时扎实的基本功,还必须应时代潮流,不断学习各种各样的知识,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课堂上才能做一个常流常新的老师。活到老,学到老,是每一位教师都应为学生做的榜样。
2、探究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大部分学生对于数学学科,有着这样的想法,老师教什么,我就学什么,家长让我学,我就学的心态。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究真理的欲望”。课程功能的转变是新课改的具体目标之一,其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被突出的加以强调,在数学学习活动过程中,应始终关注学生是否有深厚的兴趣,积极良好的体验,主动参与的态度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而探究学习中,学生在老师的调动下,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学习。活动中就会 保持高昂的学习状态。
3、探究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索精神。
传统的数学教学比较重视解答遭受的数学问题,学生按揭解决思路,一步一步解决就可以了。但是学生的思维仅存在于一课一例,并未真正的打开去想为什么?还可以怎样做。著名数学教育家弗登塔尔指出:“学生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再创造’。这种“创造”并非指史无前例的发明创造,而是在老师的引导下,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创造有关数学知识的过程。学生用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法,获得了相对自身而言前所未有的知识技能,获得了自主学习,创新学习的方法,态度与精神,并使自己在终身学习中成为敢质疑、勤思考、善发现的适应新世纪发展需求的创造型人才。
总之,学生的探索意识和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三、课题的假设
本课题拟通过探究式教学,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学生的研究学习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在班级集体教学环境中进行的,即探究性学习,它有别于个人在自学过程中自发的、个体的探究 活动。而老师的主要角色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用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进行观察比较,发现,提出问题,作出解决问题的猜想,尝试解答并进行验证的过程去揭示知识规律,求得问题的解决。其实质是让学生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从而培养学生主动探索、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是探索小学探究数学教与学的方法与规律,积累小学数学探究学习的优秀案例,并推动和发展当前小学数学教育。
四、理论依据
1、邓小平“三个面向”教育理论
邓小平曾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理论,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指出了方向。教育“三个面向”理论说到底是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才就成了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现代化的社会是丰富多彩的世界,社会生产将由标准化、同步化向多样化发展,要求社会成员具有创造性和探究精神,在广博的知识结构中表现出来。这一理论要求我们的教育打好文化基础时,要为学生培养创造性和探究精神做好扎实的基础。
2、泛智教育理论
夸美纽斯认为人渴望获得知识,学生想获得知识的动力 就是兴趣,教师要根据儿童的兴趣进行教学,促进儿童的健康发展,批判强迫性学习。我们有必要寻找一种教育,把人真正当人培养,是以人为主的教育。而这种教育可以贯穿到探究式教学中,以学生为主,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学到知识,也得到实践锻炼。学生学习的知识最终要应用到实践当中,把知识用到需要的地方,注重实践才能提高学生适应生活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达到知情意的结合,尽量让学生尽可能愉快地学习,而不是被迫学习。
3、学习内驱力理论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强烈的学习愿望、掌握知识的愿望,是这一活动的重要动因。”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了,学习探究方法,使数学学习过程成为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要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使学生对学习有个正确的认识,因为这是学生学习内在力量的源泉,一个学生是否想要学习,学习的努力度,积极性,主动性等都与学习动机有关。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及预期目标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为:
1、小学数学探究学习的理论性研究,包括数学探究学习以及儿童数学能力发展的关系能及该教学法中老师的教,学生的学主要原则与一般规律等。
2、构建小学数学探究式课型。
3、小学数学探究教学的个案研究。
目标是通过上述内容的研究与实践,将构建起开展小学数学探究式学习的理论及框架,形成一套适合儿童学习的行之有效地操作模式,从而促进儿童的数学学习能力朝着积极、自由、健康活泼的个性和谐的方向发展,最终使其获取思维为基础的综合能力的提高。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探究式学习,切实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六、课题研究对象
红塔区春和镇龙池、飞井、春和共1000名小学生。
七、研究的主要方法
1、实验法
2、调查法
3、统计法
4、文献法
5、比较法
八、本课题实验的步骤:
研究程序:本课题用3年的时间(2014年9月——2017年8月)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准备培训阶段(2014年9月——2015年1月)第二阶段:实验阶段(2015年3月——2017年1月)第三阶段:总结材料汇编阶段(2017年3月——2017年8月)成果形式:(1)课题结题报告(2)课例集(3)课堂实录
九、课题组织机构 组长: 副组长:周昱秀
组员:李保学
李萍
肖磊
董玲艳
王德学
矣丽萍
李全友
谢芳
十、实验研究的保障措施
1、把科研工作列为学校重点工作内容之一,确保落实。
2、学校定期组织成员学习。
3、学校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对课题研究给予保障。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在国内的发展,其面对的传统式教育的壁垒依然存在,发展的道路依然坎坷,情况不容乐观。如何处理好素质教育和传统式应试教育的关系,也成为推动中国教育发展的关键。而探究式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改善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本文通过简单的分析和陈述探究式教学的概念和特点,总结其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策略,以便推动探究式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推进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的改革。
关键词:小学数学;探究式教育法;教师;学生;应用
传统的教育模式是以教师为主体,对学生的培养采用的是“一刀切”式的教学方法,学生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学内容。这样严重影响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也限制了他们个性特征、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消极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因此,建立新型的教学模式也是新时代下教育发展的需求。所以探究式教学也就应运而生,探究式教学就是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根据教师的正确引导,主动探究和解决问题,形成适合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从而推动自己学习效率、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的提升。
一、探究式教学法的概念
探究式教学法,就是学生在学习概念和原理的时候,教师只是为学生提供一些问题和事例,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观察、实验、思维、小组讨论、听讲等途径来独立探索问题,通过自己的认识,发现和掌握原理、概念、结论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探究式学习法的指导思想就是,在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觉地、自动地、自主地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掌握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探究式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在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找到规律,形成一套适合自己的概念。在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自主能力、创新能力都得到了加强[1]。
二、小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的特点
1.可操作性强。小学数学知识和日常生活的联系息息相关,所以探究式教学可以在小学数学中加以应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去亲身实践、自己动手去操作和解决问题。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动手能力,同时还能够帮助学生更快地掌握和理解数学中的规律以及概念[2]。另外也为小学数学教学开创了新的教学模式和教育理念。2.教学趣味性高。探究性教学不同于传统式的教学模式,它是以问题为中心进行扩展的。同时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时,必须要依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来制订教学计划。由于年龄等因素的影响,小学生在耐力、注意力方面都是比较欠缺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问题的探讨时,需要设计一些趣味性高并且适合小学生思维模式的教学方式,由此来激发小学生的探索兴趣,从而使小学生在快乐的学习氛围中完成教学活动。3.教学过程中协作性高。探究式教学的过程,是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之下,学生通过交流、协作的方法进行的。在探寻过程中,这种方式具有取长补短的优势,能够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优点和能力,使学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不仅增加了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使教师更加清晰地了解到学生的学习情况,还增加了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在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也加强了学生的协作意识和集体凝聚力。4.教学结果的创新性高。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主要是依靠自己的探究,这就要求教师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在面对相同问题的时候,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的能力。同时还要求教师在学生了解和掌握知识后,进一步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方面提出新的问题,进而再解决新的问题,这也是对已掌握问题的拓展、巩固和延伸。
三、小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的应用策略
1.构建良好的教学氛围。良好的课堂氛围是一节课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只有师生之间建立良好、和谐的互动关系,课堂气氛才能够活跃起来[3]。而通过教师声情并茂的讲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够得到提升,也才能使数学知识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和吸收。因此,从教师的角度讲,数学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使自己由传统意义上的传授者转化为引导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在问题中出发,通过行之有效的引导,诱发学生对未知领域的探知欲望,使他们能在学习中找到快乐,而不是厌恶学习、害怕学习。与此同时,在学生犯错误的时候,教师应该对错误加以系统化的辅导和讲解,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做错的根源,这样才能避免同类问题的二次发生。2.注重因材施教的原则。每个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天赋和特长各有不同,每个人对知识的接受能力也不尽相同,这就要求教师在数学课堂之上,在运用探究式教学法的过程中,要注重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原则。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强度以及学生的差异,在探究式教学法的选择上做相应的调整。由于学生在数学学习能力上存在差异,比如某些学生动手能力比较强,某些学生心思比较缜密,某些学生思维比较活跃……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差异,运用相应的方法加以引导,帮助他们完成学习目标。除此之外,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不尽相同,就要求教师选择适合探究性教学的内容进行教学活动。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只有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才能真正实现探究式教学方法的良好运用。3.帮助和引导学生改良学习方法。探究式学习法作为一种以教师为引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育方式,要求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学生通过自行的观察、思考、研究以及探索等过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要帮助学生改变传统模式下的被动式吸收知识的习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帮助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规律。同时,探究式教学法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不能采取传统模式的“一言堂”式的方式来教学,师生之间要形成一种新型的友好互动、共同学习、相互协作的教育局面。教师要改变传统观念中高不可攀的姿态,与学生“打成一片”,以此来推动学生学习方法的改良。4.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探究式教学的目的,就是通过建立新型的教学关系,来提高我国学生所欠缺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4]。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如在数学图形教学中,教师可以在给学生发放正方形、长方形、菱形等纸片后,引导学生通过自主研究的方式,发现和寻找这些图形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同时,也可以通过相关的一些知识竞赛、小组讨论来探讨这些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小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的注意事项
1.切忌放任式的管理办法。在小学数学的教学活动中,探究式教学虽然是要求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但并不意味着要采取放任不管式的课堂管理办法进行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在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充分、精确、熟练地调控和把握教学进程,调节好讨论问题的数量、质量之间的平衡,使课堂教学能够又好又快有序地进行下去。2.强调多元化的教与学原则。探究式学习的目的和要求是着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但是独立思考并不是闭门造车,对其他的人的观点不理不睬。因此,就要求在数学课堂教学时要注意分组讨论和团队协作,发现和强化每个成员的聪明才智、学习潜力和学习动力。同时,要求学生在小组讨论中要学会保留自己的观点和意见,不能人云亦云。当然,学生也要学会虚心听取他人的建议和观点,使自己得到更全面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地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和团队意识,使学生得到更全面的发展[5]。
综上所述,在探究式教学的应用过程中,必须也必然要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同时又要认识到学生也是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应该根据个体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与学生能力相符合的问题令其进行探究,引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理论,并且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学习能力。在帮助学生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徐军.探究式教学模式下小学数学课堂设计及实践研究[D].苏州大学,.
[2]王丽华.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活动的设计与开发[D]..
[3]田海明.儿童自尊的评估及其在探究式科学教育中的应用[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0.
[4]刘佳禾.由基于任务的学习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变革[D].上海师范大学,2010.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应用题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在应用题教学中加强解题策略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已成为小学数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下面就小学数学应用题的解题策略教学的做法和体会谈谈笔者的粗浅看法。
一、将内潜的解题思路暴露出来
思路具有启发智慧的价值,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的所在,小学数学《新大纲》教学目的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可见,教学时要重视解题思路的教学,暴露其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使学生通过教师的思维规迹,体味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从而使外在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内在知识结构,使“静”态的数学知识内化为“动”态的思维活动,而实际教学中往往忽视了这一点,为此在应用题教学中要加强思维的透明度,准确深刻,鲜明生动地再现数学知识的形式过程,充分暴露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1、铺垫思维的暴露,应用题是从实际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任何新知识都是旧知识的发展和深化,应用题教学也同样,在教学新的应用题之前,要激活学生的认知基础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好实现认知结构的同化(或顺应)的铺垫工做,使学生有个由旧知识到新知识的铺垫过渡,实质上就是把搭桥铺路的思维过程暴露出来,使新知识做为旧知识合乎逻辑的发展,从而使学习应用题变得更加有意义。2、过程思维的暴露,应用题教学主要是解题过程的教学,也就是充分暴露学生解题思维的过程,而过程思维的暴露,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参与结论的探索,发现推理的过程,弄清每个结论的来龙去脉和因果关系,使学生领会知识形成发展的全过程,形成正确的心理势态,以探求到正确的解题途径,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双重飞跃。3、反思思维的暴露,小学生由于认识水平、思维能力的局限,解决问题时往往浮于表面,注重于结论的正确与否,而很少关注获取这个结论的思维过程,去从中总结经验,深化认识。所以当教师看到学生的解答时,不要就此满足,而应根据需要和可能去反思思维过程,结论形成的路线,达到暴露思维的目的。4、相关知识思维的暴露。小学生学习知识时分化现象十分突出,原因很多,但主要原因是对教材的每个知识点的内容掌握不牢,看不到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导致无法学好相关内容,这是目前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大“隐患”,教师要想方设法清除潜伏在教学中的这种分化因素,加强训练相关知识的思维过程,强化刺激,消除“隐患”。因此,在教学复合应用题时,要反复暴露学生将间接条件转化为直接条件的思维过程,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也给相关知识点之间搭好了友谊之桥。5、拓展性思维的暴露。教师指导学生解题也好,学生自行尝试解题也好,会常有这种现象,题解完了,但思维过程并没有结束,正向纵、横、深的方面拓展,可谓“言尽意存”、“雁过留声”教师若能抓住这个理想的思维机会,把拓展的思维过程揭示出来,真是锦上添花。如果把前面一步、二步、三步计算的应用题改成分数应用题,改成小数应用题该怎样进行解答呢?
二、加强一般应用题解题策略的教学
一般复合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比较复杂,且千变万化,不可能把所有问题的解题方法都教给学生,应该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和一般策略。使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思维更加到位。(一)归结应用题的一般解题步骤。
1、审题。目的是让学生弄清题意,找出条件和问题,具体做法是:可以口头表达,也可以用简单明了的办法摘录条件和问题。也可以用画线段图的方法表示。一句话通过审题,要加强感知,落实一个“透”字。2、分析数量关系。数量关系是应用题的核心,根据找出的条件和问题分析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后算什么。3、计算。通过上面的分析,引导学生自行完成,并说出这样列式的依据或原因,然后再让几名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同学们,从而使学生养成了动脑、动手、动口的好习惯,也就更加透彻地理解了题中的数量关系,解题的方法,依据。4、验证,验证是解答应用题的重要的一步,通过验证,能够确认自己答案的正确与否,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现在教材对应用题的检验的这一步越来越重视,检验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把得数当作已知数,用倒推计算法看是否符合原来的一个已知条件;也可以将题中任一个条件当作问题,多角度进行验证;也可以按题中的数量关系再算一遍来检验。再探讨并回答上题用哪一种方法验证,先让学生自己验证,然后同位交换意见,再板演学生易接受的检验方法。
(二)教给学生解应用题的思考方法,展示思维过程。教给学生解题的思考方法是解题策略的中心内容,也是教学一般复合应用题的关键所在,因为只有让学生学会分析思考、解应用题时才有路可循,才能比较顺利地探索出解题的途径,学生的思维发展才能终身受益,解题的思维过程才能清晰地展现出来,可见,解答应用题选择合适的思考办法至关重要,教学时,教师经常对学生进行这样的训练,学生就会按照一定的思路展开分析,解题的准确率也就会慢慢提高。
(三)揭示应用题内在联系,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揭示应用题的内在联系,是现行教材的一大特色,现行教材应用题的例题前基本上安排了与之有关的复习题,例题后利用想一想又添臵了变式题,这就要求学生弄清知识间的来龙去脉和相互关系,把握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及解题特点,学会解题的方法和策略。
三、注重应用题解题策略的训练
应用题解题策略是指探求问题的答案时采取的途径和方法,是最高层次的解题方法,具有普遍性,面临一道应用题采用什么样的策略,是学生接触和分析问题之后,首先进行的选择性的思维操作。
1、依靠原有的解题模式,通过对题目的辨认,先识别问题属于哪一类,然后以此为索引,在记忆库中提取相应的方法,如:一位农民养鸡240只,平均5只鸡6天喂饲料4.5千克。照这样计算,这些鸡15天要喂饲料多少千克?写出题中的条件和问题。根据己有的知识经验从前面的对应关系中便很快得出两种解题策略。策略一:用归一法要求出1只鸡一天要喂的饲料,再求240只鸡15天的需的饲料,即4.5÷6÷5×240×15=540(千克)答:240只鸡15天要喂饲料540千克。策略二:每只鸡每天喂的饲料是一定的,根据倍数关系,只要求出240只是5只的几倍和15天是6天的几倍,这个问题就可以解决了。4.5×(240÷5)×(15÷6)=540(千克),答略。
2、以退求进的解题策略。有些应用题学生一时很难找到问题的突破口,这时我们就退到最容易看清楚的地方,认透了,钻深了,再回到原问题上去,如对于标准量不统一的分数应用题,如果我们能从题中找到一个不变量,便能很快找到解题方法,例、一个车间有工人180人,其中女工占3/5,后来又招进一批女工,这时女工人数占全车间总人数的7/8,又招进女工多少人?一时看起来面对此题束手无策,但认真领会题意后,你会发现,女工人数的变化引起全车间总人数的变化,但男工人数始终没有增减,实际就是这道题的突破口。当全车间工人为180人时,女工占3/5,则男工占1-3/5=2/5。从而得出男工人数180×2/5=72(人),对招进一批女工后,女工占车间总人数的7/8,这时男工占1-7/8=1/8,从而得出全车间有工人72÷1/8=576(人)这样问题就很快解决了,又招进女工的人数为576-180=396(人),综合算式为180×(1-3/5)÷(1-7)。
总之,近几年来,特别是在三年级第二学期,本人通过对小学数学应用题的解题策略的探究,发现解题策略的训练,很大程度上可以提高小学生解答复合应用题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思维策略的训练,调动了学生们解答应用题的兴趣,挖掘并推动了学生解题思路的巨大的内部动力,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解题策略和使用解题策略的积极性,学生解答应用题的欲望渐渐上升,优生能够较快地提取相应的策略,减少了盲目尝试的过程,提高了解题的速度和准确率,解题思路活跃,兴趣越来越浓厚,一些对应用题从不感兴趣甚至讨厌的中等生及中下学生也开始有了兴趣,解题方法和技巧越来越靠近优等生,中等生解题能力也有不同程度的增长趋势,相信同学们在实践中不断获得的一些解题策略,将会对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产生更大的推动作用,并且在一定的时间内,一定的范围内将这些解题策略迁移、推广,使教师和学生双方受益,同时也给小学数学应用题解题策略的教学创设一个更加宽松,和谐的氛围。
探究式教学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的应用
苏元俊
一、鼓励学生合作, 共享探究情感体验
探究式教学是一种教学模式, 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方式. 学生的探究能力必须在实践中获取, 学生的综合素养需要在交流中不断丰富, 学生对各种知识和方法的感悟需要在具体体验中生成. 实施探究式教学一定要注重对学生的鼓励和引导, 帮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体验, 不断强化他们的体验, 不断丰富他们的经验, 逐步转化为他们的综合能力. 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 学生需要提出自己的观点, 表达自己的想法, 分析自己的思路, 并有理有据的维护自己的立场;需要倾听、理解或者反驳对方的思路, 在争论和探讨中不断拓展思路, 发散思维. 学生在证明与反驳中强化认识, 加深理解, 锻炼思维, 能够不断强化自信, 学会分享, 学会理解和支持.为此, 教师需要营造和谐、民主、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 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 勇于探究, 获得实实在在的感悟和经验.
二、联系现实问题, 增强解决问题能力
探究式教学的根本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丰富他们的综合素养, 增强他们的应用实践能力. 高中数学实施探究式教学, 需要注重与现实生活生产的密切联系, 让学生能够结合生活生产分析数学现象, 探究数学的应用价值, 找到解决各种问题的办法, 提高他们的应用实践能力. 为此, 教师需要挖掘数学与生产生活以及其他学科间的相互联系, 培养他们的观察、分析、建模等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科学研究务实的治学态度, 树立良好的学科观, 真正贯彻素质教育, 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三、创设问题情境, 培养探究问题能力
问题是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基础, 是教师实施探究式教学的关键,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基础和学习发展目标, 将教学内容转化为一定的问题情境. 以此激活学生的思维, 引导学生根据问题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 围绕问题任务寻找知识间的相互联系, 探究已知条件和未知结果之间的关系, 寻找更多、更好的解决方法, 提高学生分析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教师创设的问题可以基于数学概念和定理的认识理解;可以利用学生已有的认知矛盾引发思维冲突;可以根据教材安排的先定理后应用程序进行转换, 由一些常见的应用现象引出相应的定理依据, 实施 “问题预设 ———建构数学———解决问题———迁移能力”的探究式学习过程. 当然, 对于问题情境的创设方法或者策略有很多, 问题的关键是教师在创设之前要充分地了解学生, 了解自己的教学内容以及自己的驾驭能力. 探究式教学特别强调学生学习氛围的创设, 设计丰富合理的教学场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提高学习活力, 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态势. 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是以教师引导为主线, 以问题为核心, 以团队协作为形式, 以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力为目标, 具备开放式教学环境的教学方式.
如, 一位老师在《10 的加减法》教学内容中以“凑十法”的游戏进行了情景的创设. 师:“你拍1, 我拍9, 我们大家都是好朋友”. 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以手里的木棒为模具往下接, 你拍 () , 我拍 () , 这样将新知识的学习以游戏的方式展开, 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学习10 的加法, 并通过检验其他学生的凑十来进一步认识和巩固.
通过上述案例, 我们看到一方面教师有效地激发了学生解决10 的加法的兴趣, 另一方面更为有效地引导学生利用1-5 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迁移来解决10 的加减法的运算, 熟练掌握了数数和加减的含义. 通过游戏让自己的教学过程得以加速, 提高了教学效率, 同时学生口头计算能力也在游戏中得以提高.
总之, 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成长的关键时期, 一种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对学生以后的成长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在学习过程中应用探究式教学模式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自主探究的能力, 培养良好的学习思维和习惯, 促进其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侯娟.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J].读写算 (教研版) , 2015, (第16期) .
[2]李叶.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引导实践探析[J].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5, (第4期) .
[3]杨亮亮.关于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的研究[J].新一代, 2015, (第4期)
关键词: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意义
一、数学探究式教学定义
数学探究式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正确启发与引导下,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与积极主动性,在实际学习过程中仔细观察,养成与教师或者其他同学讨论的习惯。数学探究式教学注重的是数学数据的分析与归纳,以及在所述过程中提出相应的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与创新实践能力,开拓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思考的敏锐度。
二、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意义
北师大版本小学数学教材的教学内容主要是认识概念与法则。探究式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归纳经验,学会建立抽象模型的方法。例如,“认识角”的教学便要求学生进行多次学习体验,独立构建关于角的认知,可以归纳出角的特点,并能将角的认识与特点熟记于心。教学大纲要求小学生以亲身经历的方式进行进一步学习。这些也为教师设立探究式课堂提供了前提条件。
1.与传统教学相辅相成
传统教学方式以单向教授教学为主,可以准确向学生传递数学书面知识。探究式教学更注重学生的学习成长过程,重视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的感受与体验。充分发挥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2.创造更真实的学习过程
数学内容不仅仅是课本上的定律、法则,更包含数据的产生与思维的发展。探究式教学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真实的学习氛围。它可以引导学生了解数学的产生与发展历程,主动学会归纳思维的方法,学会从数据、现象中发现规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参与到数学教学活动中,让学生与数学学科亲密接触。探究式教学还可以使学生以正确健康心态面对失败或成功,增强学生的探究精神。
有人认为,引导学生探究新知识是一种教学艺术。教学艺术起于教师,止于学生。教学艺术既可以提高教师的授课水平,还利于点燃學生的探究热情,开拓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创造与思考能力。让学生的思维发展更适应当下社会发展趋势与需要。目前,小学数学的探究式教学中,教师虽然有一定的意识进行探究式教学,备相应的探究式教学课,但是还是不能熟练、正确地运用探究式教学,不能取得相应的教学成果。我们要积极学习探究式教学经验,多查阅国内外相关资料,提高自身的探究式教学水平。
(作者单位 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第三小学)
数学教学,就是探讨规律性的问题,大的方面说就是探讨自然界方面的规律性问题,然后将这些知识再加以应用。小的方面讲,就是学习前人研究的成果,我们再学习再研究,把研究的成果运用于生活实践当中,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在课堂上我们就是要学习前人的成果,这些成果是抽象的、概念化的,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如果不采取一定的方式方法,就容易把知识讲解成照本宣科,就是所谓的满堂灌了。在诸多的教学方法中,我认为多媒体是现代教学方法中最好的方法,也是手段。
一、多媒体促使教学观念的转变。
现在我们谈多媒体教育,大家都知道以前是幻灯片为主,到现在的一体机,教学工具是越来越先进了,其实一切问题的中心还是人的问题,我们在这个问题上要明确。现代多媒体教育说长了就是多媒体教学,把以前的知识能形象地展示到学生的面前,让学生理解起来容易懂,容易记住。有些书籍把这方面的知识讲得很深奥,我以为长期战斗在一线的教师都明白,教师的观念要转变,只有转变观念了,才能去研究它,然后才能应用它。
经过多年的反复思考和实践,我认为多媒体教育是对以前的教育教学的延伸,也是一种颠覆。不颠覆就不能很好地接受新的教育思想观念,如果完全颠覆了,就是说把以前好的做法经验抛弃了,新的经验还有待于提高,搞不好就成了邯郸学步了。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挑战。这种挑战不仅是对学校现有的教学模式、教学理念、课程教材、人员素质、学生实力等的挑战,更是一种思想变革的挑战。对于长期以来坚守了多年的已经非常习惯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挑战。然而新的课程体系强调,新教育的理念告诉我们,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才是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是为这个目标而奋斗的方向。学生不仅要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还要为这种需求所具备读、写、算等基本技能,而这些技能的形成,需要学习基础文化科学知识,需要掌握基本的劳动技术、生存的能力。
此外,良好的表达和交流能力也是必须具备的。这些所有的知识和技能,教师要通过一定的渠道传授给学生,这就需要多媒体。
二、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提高课堂效率。
多媒体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青睐。它给数学教学带来了根本性的变革,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上,是无可比拟的。多媒体能为学生提供第一手感性材料,使学生储备丰富的表象。
我在教学的时候发现,有些问题看似非常简单,但学生就是理解不了,有时候教师讲得上气不接下气,学生听得是稀里糊涂。有的教师反复讲,学生越听越糊涂。遇上这种情况,如果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问题就迎刃而解。数学课,除了具备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外,数学作为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观察和实验就是学习数学的基本方法。上课的时候,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把各种类型的数学实验,具体形象地展示出来,让学生清清楚楚地看明白,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知识的来龙去脉弄明白了,理解能力差的学生也能理解个八九不离十。
三、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分为直接学习兴趣与间接学习兴趣。直接的学习兴趣是由学习过程本身直接引起的,学习的材料或者是活动实验等都可以引起。间接的学习兴趣由学习活动的结果引起的。它具有明显的自觉性。我们在教学中明确告诉学生,学习的社会意义就是为人民服务,学习的个人意义就是将来有个好的前程,学生学习兴趣就随之产生了,他们就会为明天的美好生活而奋斗,为明天的理想而努力。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利用多媒体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例如,学生在学习“三角形三边关系”这一节课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问题:三根筷子能组成一个三角形吗?这个问题学生回答肯定能行。我就当堂演示给学生看,紧接着,我拿出几组火柴棍,叫学生分组演示,亲自看看到底能不能组成三角形。有的小组能组成,有的小组就不能组成。最后,我拿出三根小木棒进行演示,学生开始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当学生看到三根木棍居然不能组成三角形时,觉得很是疑惑。因为平时从来没有想过这方面的问题。
我把最长的木棒适当截去一截后,再演示给学生看,这次组成了一个三角形。然后我就问学生,为什么要截去一截呢? 为什么截去一截就能组成三角形。经过学生的热烈讨论,最后学生可以自己找到答案:三角形的任何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任何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有的学生还得出:三角形的三边长固定,那么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就完全确定。那么这个三角形就是稳定的。我当时没有想到学生会这么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于是我就势提出:当三角形有两边相等或者是三条边都相等时,它们又是什么样的三角形呢? 学生马上讨论起来了,很快就得出了结论。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我继续追问:四根小木棒组成四边形呢? 学生马上动手操作起来,很快发现四边形可以任意改变形状,从而得出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课讲到这里,难点突破了,学生对三角形的稳定性已经认识清楚了,如果再讲就是画蛇添足了。最后我让学生自己列举生活中实例。有的学生说: 我们学校教学楼西边的移动塔,由很多三角形组成,所以不管是大风还是地震,都不会倒塌的。我没有想到学生观察生活会如此的细致入微,思考问题会如此的深入浅出。
【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推荐阅读:
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研究总结05-24
探究式教学方式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11-09
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学习课堂观察三追问11-07
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探究10-14
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11-09
高中数学教学论文 浅谈探究式教学的开展10-30
高中数学教学方法探究07-05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数学开放题11-13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