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的主动性学习论文

2024-06-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的主动性学习论文

小学数学的主动性学习论文 篇1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了达到既定的目的,常常根据教学内容,出示幻灯、课件、教学挂件、实物等,让学生直观感知,激发学习兴趣,以此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性。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做些什么,调动学生数学学习的主动性呢?

一、加强感知性操作,训练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抽象概括是数学产生的基本前提。训练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任务。然而,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的抽象概括水平极低,他们所能概括的事物的特征和属性,常常是直观的、形象的、外部的特征或属性,更多注意的是事物外观的实际意义。从这一规律出发,充分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试一试,对实际事物进行感知性操作,正式建立数学概念,是逐步发展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基本途径。如教学“厘米、米的认识”时,教师可以从比高矮等实际事例入手,使学生明白长度单位对于精确测量的意义,再让学生通过测量工具认识这些长度单位,然后动手测量书本的长宽、黑板的长度、教室的长度等。通过实际操作感知厘米、米的概念及其实际应用。

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合理设计教学过程,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情绪以及思维的活跃程度,利用学生身边的实例导入新课,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的内驱力,而且可以使所要学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如在教学“加减混合计算”时,可通过“公交车上下客人”现象来导入。由于从生活实际出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理解和接受,形成抽象清晰的概念,让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对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是极有益处的。

二、注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发现数学问题的能力

为了让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初步接触和逐渐掌握数学思想,增强数学意识,就必须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观察材料,观察材料要准确、鲜明,要能引起学生的观察兴趣。如在教学“观察物体”时,让学生带来自己喜欢的玩具,并从不同的侧面来观察玩具,向大家介绍不同侧面的形状,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观察、比较、提出质疑,作出正确的判断。又如在教学“利息与利率”一节时,可以利用活动课时间带学生到银行去参观,并以自己的压岁钱为例,让学生模拟储蓄、取钱,特别要记录银行的利率,学生记的时候就产生疑问:“利率是什么?”“为什么定期的年利率会不同?”然后让他们带着问题去预习。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有意识地运用数学观点去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并自觉地把知识与现实中的事物联系起来。

三、加强应用性的操作,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为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为学生实践活动提供机会,使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数学知识。如学习面积单位后,让学生测算书本、课桌、黑板的面积,加深面积单位知识的掌握和应用,也为下一步长方形面积计算奠定基础;在“分类统计”教学中,可让学生统计一周所要学习的功课;再如在活动课上“小小设计家”教学中,为学生提供粗铁丝、泡沫板等,让学生设计简易实用的帐篷模型。其次是组织数学兴趣活动,这是培养学生数学实践能力的重要渠道。如在教学“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时,可以组织一次缝纽扣比赛活动,让学生互相协作展开活动,锻炼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再次是改革家庭作业形式,突出学生应用性的操作。如学习常见的乘法数量关系以后,可以布置学生利用双休日随父母去菜市场或超市购物,按单价独立计算价钱,重视数学学习的应用性操作。

四、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

学生只有掌握了学习方法,才能由“学会”变成“会学”,进而变成“乐学”“善学”,自然就产生内在的学习主观性。所以,教给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很重要。如教计算时引导学生掌握“四步法”:一看,看清楚运算符号和数的特点;二想,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三算,按想好的方法、思路进行计算;四查,进行检查和验算。掌握了“四步法”后,逐步做到了准确、迅速和灵活,计算能力有所提高。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主观性,要突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教师对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效的帮助和引导,并通过交流、讨论、合作加以解决,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小学数学的主动性学习论文 篇2

1、交替使用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 使学生持久参与。

小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往往是以无意注意开始的, 然后逐步过渡到有意注意。在一堂课中, 上课刚开始的阶段, 学生的注意往往还停留在前一节课或课间活动有趣的对象上。所以要通过组织教学把学生引向有意注意, 让学生对新的内容产生兴趣。但在持续的有意注意的情况下, 小学生往往难以始终如一地保持集中精力的状态。因此, 需要在课中间经常创设一些无意注意的情境, 来保持注意力的持久性和参与的持久性, 使学生的学习既轻松又有实效。

2、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研究表明:凡是富有成效的学习, 往往始于对所要学习的内容具有浓厚的认识兴趣。因为认识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存有探究意向的积极倾向, 即求知欲。它能推动人去自觉学习、探求新知、发展创新能力。而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是:一方面他们对任何事物都表现为强烈的好奇心;另一方面, 由于好动使他们又不能长时间集中思想。因此, 要使他们关注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 就要尽可能创造或利用适合于小学生特点的学习环境以及数学内容的生动性和数学方法的直观性, 使学生面临具体的学习任务, 不断激发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浓厚的学习兴趣, 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 进而及时运用评价等手段, 引导并激励他们的求知欲望, 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情境可以促发学生的知识结构使其处于思维激活状态, 为新旧知识提供接触点。例如:教学“二十以内进位加法”时, 可以设立一个情景:一个动物王国, 小动物们正在做题比赛, 谁做对了, 就可以得到一把开启知识宝库的金钥匙, “小朋友想不想也和小动物一样得到一把金钥匙呢?”。学生的兴趣盎然, 进入了情景, 教师出示十以内加法复习题, 让学生快速解答, 然后教师宣布“答得又对又快的小朋友已拿到了金钥匙”, 现在要开启第一道知识大门了。面临新的任务挑战, 学生们充满好奇和期待, 这时出示新授内容:一只盒子里放了9只球, 盒子外放了8只, 猴子在思考:一共有多少只球?小朋友你们能帮帮小猴子吗?怎样列出算式?怎么可以很快得出答案?这时, 让学生们拿出学具自已探索, 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交流, 自己找到了“凑十法”这把“钥匙”, 产生了一种成就感。接着, 打开第二道门, 第三道门……。

3、提供机会, 激发学生主动探索。

心理学认为: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 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学生从学习中品尝成功的乐趣, 获得成就感, 这种激励是强有力、最有效、最持久的, 也是将激励转化为学习动力的最佳途径。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课堂上的闪光点, 多给学生肯定。例如:教学“比长短”时, 可以事先准备好长短不一的绳子, 请小朋友两人一组拿了各自的绳子试试, 哪根长, 哪根短, 分别请几组小朋友演示, 其他小朋友评议演示的方法、语言的表述是否合理、正确。如果有不同方法的请上台向大家演示并讲述理由。这时, 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新的问题:“一组绳子中的一根短绳子, 比另一组绳子中的一根长绳子长。”请学生由原来两人一组去找到符合问题情景的另一组, 并用刚才学过的方法比长短, 讲出比较结果。同样的学具, 同样的比长短, 由于情景设置的变化, 丰富了“比较”的内涵, 提高了思维的要求, 在新的问题中, 小学生们通过主动的学习活动, 对“比较”长短获得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在具体形象的亲自操作, 思考中, 初步发展了辩证的相对思想。

4、精心设计练习、促使学生主动运用知识。

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知识形成技能的一种基本的活动方式, 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一种重要的手段。在教学中要对课堂练习进行精心设计, 做到目的性强, 层次分明, 突出重点, 形式新颖, 有利于学生在练习中轻轻松松地学习, 使学生养成主动运用知识的习惯。在练习中, 教师除了创设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外, 还可设计一题多解的练习, 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 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指导对策而这些具体形象的教学方法设计, 又必须立足于更好地引发学生积极探索的主动性。

5、建立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 快乐、兴奋的情绪与温和、宽松的学习环境, 对认识创新思维活动具有扩散、强化的功能。民主和谐的课堂, 平等宽松的学习环境, 有利于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敢想、敢问、敢做, 敢于展现自我, 保证学习活动顺利进行。教师要努力做到从高高的讲台上走下来, 到学生中去, 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心态和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位学生, 让学生感到教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 乐于和教师交往, 主动参与学习。教师课外也应该舍得感情投资, 多和学生接触, 主动和学生交朋友、谈心, 询问学生学习、生活情况, 拉进师生间的距离。同时还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的个性、学生的选择, 关心、爱护、帮助每一位学生。在学生有错时, 不能蛮横责骂, 只可做些不过分的批评教育, 让学生有改过的时间和机会, 使学生感到教师的殷殷期待之情, 以此打动学生, 从而使学生自觉地投入到积极的学习活动之中。

6、注重评价, 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一个重要环节, 开放式的教学允许学生保留自已的不同观点, 对同一个问题, 学生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每一个学生的观点都是受尊重的。教师要鼓励学生自我反馈和评价, 开展同学间的互相评价。小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是:求知欲望、不刻苦、好动、没有耐性等等, 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组织上, 教师要善于用生动的语言、恰当的比喻、直观的演示、形象的画图、启发性的提问、变化多样的教学方法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积极性、独立性和创造性能否发挥, 关键在指导学生主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三点:一是对学生要予以成功的期待, 因为期待对学生具有感召力和推动力, 能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学习的主动性;二是要精心创设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机会;三是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 布置分层作业;再次要展示成功, 营造享受成功快乐的氛围。

7、适当开展竞赛活动, 正确评价学习成果。

浅谈小学数学学习主动性的培养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主动性;兴趣;创设情境

现今的教育教学中,学生在教育教学中起着主人公的作用。在日常教育教学中,不断提高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还有对于知识的求知欲望,能够独立思考,善于发现解决问题,进而带动整体教学的良好氛围。对于在课堂上怎样才能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同时结合在教育教学中的一些经验,浅谈小学数学学习主动性是如何培养的,分为以下几点:

一、角色的转换,促进学生主动性提高

当前的教育教学中,小学生处于思维比较活跃的时期,不愿意认真地听课,却又具有极强的表达想法。在此时,作为教学者,应该提供一些机会让学生表达自身的想法和观点。我们要适当转换自身角色,让学生来做学习的主人,我们在旁边进行引导。让学生能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到知识,让学生和老师来做朋友。例如,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探究,用一部分的时间来让学生进行讨论。这时学生有可能因为某道题而发生强烈的争执。这时候,作为老师不要尽快地去阻止,而是鼓励学生同这个问题进行探究,最终看是谁对、谁错。或许有些老师会认为这样的教学方法会降低老师对学生的威信,但是并不是这样的,你同学生一起探讨、做朋友,这样会增大学生对老师的认可程度,觉得老师并不是那么可怕,而是平易近人的。还有在探讨时,假如最终学生错了,这时候学生会认为老师是有真才实学的,更进一步对老师认可。在教育教学中适当地转换一下角色,不仅能够得到学生对老师的尊重和了解,更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在这种和谐的学习环境下,作为学生都愿意去学习,主动地探究问题,大胆主动地发表自己的观点,从不同的角度去解决这些问题,进而能够更好地配合老师的教学工作。

二、提高学生主动性,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就是力求认识对某些事物的活动的心理现象。一般来说,如果学生对于学习的知识产生了兴趣,这样学生会更加深入地去探索寻求此类相关知识。所以说,想要让学生具有主动的学习方式,就得不断促进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当前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成为一项必备的学习任务。数学是广泛地运用在现实生活中的,所以,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点,将比较抽象难懂的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从而可以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主动性。

比如,在进行数学计算面积这一课中,就可以利用这样的方法去做。可以先讲一段故事,最好配有动画或者音乐,在一个动物王国里,有很多小动物都围着小羊和小猫,他俩在讨论什么,仔细一听,原来他们在比谁的菜地大,再看一看两个人都占有一块长方形的菜地,于是为这件事情进行了争论,在这个时候老师就问:“大家知道,有什么方法可以知道谁的菜地大呢?”有的学生会说:“可以把它们放在一起看看。”但是没办法放在一起,老师就说:“或许我们可以找几个同样大小的方块来放在上面看看,看谁的多。”于是大家主动发言回答,说出自己的想法。不难看出这种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和对于知识的求知欲。

三、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主动性

(一)创设问题情境

在学习数学的求平均数的时候,可以创建问题情境。假设有一个水塘,想要知道它有多深,这时候经过探测队进行探测,选取了几个不同的地方,在这几个地方分别的探测结果为6.5m、8.5m、10.8m、11.3m、9.6m,根据给出的探测结果能回答出水塘有多深?此时,学生都在猜测,有说11.3m的、有说8.5m的,说什么的都有,但是有说不上来的时候,老师可以提出问题,假如是8.5m,是深还是浅呢?还有怎样才能更客观地知道水塘的深浅呢?这时有的学生就说,可以把它们加起来求平均数。此时很多学生都同意这样的想法,通过了创设问题情境,可以让学生更深一步了解求平均数的现实含义。

(二)创设生活情境

在学习分数的时候,可以创建一个贴合生活的情境。如,在分生日蛋糕的时候,把蛋糕分成8块,如果亮亮吃了2块,那么蛋糕被吃了几分之几?或者把余下的分给小红和小明吃,那他们俩分别吃了几分之几,或者说谁吃得多?你觉得这样分合理吗?通过这些场景的建立,更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

总而言之,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培养学生的主动性是当前教育的首要任务,同时也是对于教学者的一次新的考验,不断开展新颖的教学理念,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自身的主动性,更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水平。

参考文献:

[1]刘美华.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J].云南教育,2002(13).

[2]杨小红.探析小学数学学习的特点及其对教学的影响[J].新课程:小学,2015(9).

从课堂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主动性 篇4

摘要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越来越认识到,教师只有时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才能让学生乐学,会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运用我们的智慧,有效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从而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变被动为主动。关键词

主动学习

主动学习就是自己意识到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能积极地采取措施获得更多知识或技能。也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大胆主动地去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在学习过程中,老师可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实际,灵活运用教学方法,适时给学生点拨,给学生点拨,启发引导,充分引导,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构建新知,提高能力和形成良好的学习品德。那我们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呢?下面从以下几方面来谈。

一、《课标》指出,数学知识的呈现形式为“问题情境----建立数学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

“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与应用的过程。”

什么是才能主动学习法

古人说,“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让孩子在成长的关键时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习惯,提高学习效率,树立学习自信,将成为孩子一生受用的宝贵财富。才能主动学习法的最大优势就在于它能够:

让孩子进行最适合自己的学习

每个孩子都有着不同于他人的特点和能力,理想的教育应能引导这种特点和能力向积极的方向发展。才能主动学习法打破了年级、年龄的限制,充分考虑孩子的个性及能力的差异,通过客观、科学、精确的学力测评系统,准确地为每个孩子量身定做最适合的学习程序,使孩子从一个完全与其能力相符合的起点开始,进行有计划、循序渐进的学习,真正能够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让孩子主动自觉地学习

才能主动学习法注重原理和概念的理解,从幼儿到初中的各个等级的教材形成完整的体系,小步渐进、小幅度提高难度的科学编排以及周到、细致的内容说明保证了孩子每阶段都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轻松完成学习内容,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掌握知识更加牢固。进行才能主动学习法学习会收到以下效果:

小学数学的主动性学习论文 篇5

(1)要把课本,笔记,区单元测验试卷,校周末测验试卷,都从头到尾阅读一遍。要一边读,一边做标记,标明哪些是过一会儿要摘录的。要养成一个习惯,在读材料时随时做标记,告诉自己下次再读这份材料时的阅读重点。长期保持这个习惯,学生就能由博反约,把厚书读成薄书。积累起自己的独特的,也就是最适合自己进行复习的材料。这样积累起来的资料才有活力,才能用的上。

(2)把本章节的内容一分为二,一部分是基础知识,一部分是典型问题。要把对技能的要求(对“锯,斧,凿子…”的使用总结),列进这两部分中的一部分,不要遗漏。

(3)在基础知识的疏理中,要罗列出所学的所有定义,定理,法则,公式。要做到三会两用。即:会代字表述,会图象符号表述,会推导证明。同时能从正反两方面对其进行应用。

(4)把重要的,典型的各种问题进行编队。(怎样做“板凳,椅子,书架…”)要尽量地把他们分类,找出它们之间的位置关系,总结出问题间的来龙去脉。就象我们欣赏一场团体操表演,我们不能只盯住一个人看,看他从哪跑到哪,都做了些什么动作。我们一定要居高临下地看,看全场的结构和变化。不然的话,陷入题海,徒劳无益。这一点,是提高高中数学水平的关键所在。

(5)总结那些尚未归类的问题,作为备注进行补充说明。

小学数学的主动性学习论文 篇6

东昌府区大张中心幼儿园

冯丽君

【摘要】数学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对幼儿进行体、智、德、美全面发展教育的有效手段。为了更好地贯彻《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所提出的“注重活动过程,促进每个幼儿在不同水平上的发展”精神,提高数学教育的实效性,必须把幼儿园的数学教育活动从单向传授、灌输知识转为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变幼儿被动地接受为主动积极地操作、思考、学习,从而使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体,帮助幼儿建构数、形方面的初步概念,促进幼儿逻辑思维能力的初步发展。

【关键词】 数学教育

主动活动 创造环境

提供材料

引导评价

【正文】 数学是一门具有高度抽象性和逻辑性的学科。根据幼儿思维的特点,在数学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不能把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简单地“复制”到幼儿的头脑中,很多数学知识,单靠教师的讲解、演示,幼儿难以内化为自己的经验。因此,要让幼儿通过自己的具体操作、主动探索,建构数学概念,获得数学经验,从而真正地理解有关的数学知识。在幼儿园数学教育上,就是要让幼儿学会数学的思维,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帮助幼儿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具体问题。那么如何发挥幼儿学习的主体性,让幼儿主动学习呢?

一、在生活中进行数学教育,让幼儿体验数学的重要和乐趣 幼儿的数学知识和他们的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现实生活是幼儿数学概念的源泉。幼儿每天接触的各种事物都会和数、量、形有关,幼儿的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资源,从幼儿的兴趣出发,引导幼儿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懂得数学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

1、创设情境,在现实生活的过程中体会数学

传统的幼儿数学教学,以集体教学为主,重视的是如何教知识,幼儿被动的接受教师的灌输,他们会感觉枯燥无味,学习兴趣不易调动起来。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幼儿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幼儿自觉接纳的程度就越高。因此,在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中,要努力把枯燥无味变为生动有趣,挖掘孩子身边的、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素材,创设生活情景,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促使幼儿快乐学习、投入学习的关键。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幼儿独特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从兴趣开始的。幼儿一旦兴趣盎然,则学习时必然心情愉快,积极主动。那么怎样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呢?笔者认为,寓教于生活,寓学于生活,让幼儿从兴趣出发,使其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与满足,从而激发幼儿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把学习数学转化为幼儿的内在需要,全神贯注地投入每一次数学活动。例如在组织小班活动《有趣的图形》时,我们以“郊游”为活动情节,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利用户外环境,复习幼儿对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的认识,利用吃饼干,通过互相讲,个别讲,巩固幼儿对几何图形的认识,使幼儿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把现实生活作为学习数学的起点。

2、巧借游戏,在生活化的数学材料中学习数学

罗杰斯认为:“只有当儿童觉察到学习内容与他自己有关时,才会全身心投入,意义学习才会发生,这时,儿童不仅学习的速度大大加快,而且会产生自觉主动的学习行为。”因此在数学活动时,尽量采用游戏的活动形式,让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有趣,让简单重复的练习变得生动。如在复习按颜色分类时,我创设了“小兔采蘑菇”的游戏情景,以“采蘑菇-放蘑菇-请客”等故事情节贯穿整个活动,让幼儿以角色的身份,轻松、自然的完成各种操作任务,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生活化,让幼儿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使数学学习变得更轻松、更愉快。

3、联系实际,在现实化的生活中使用数学

在日常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很多具体的问题都是数学问题的具体表现,都可以归化为一个数学问题。例如,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常见的平分问题——分加餐;分类问题——男孩儿、女孩儿轮流如厕;排序问题——男、女交替排队等,也许有人认为这些只是一些小事,即使它们是数学问题但对幼儿来说也没有什么特别。然而正是这些日常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为幼儿提供了学习数学的素材,反过来数学帮助他们更好的认识了世界。

二、在操作中进行数学教育,让幼儿提高对数学的兴趣

幼儿的思维具体形象,他们获得数学知识的途径,更多的是通过他们自己的动手操作去发现和掌握。皮亚杰指出:“数学首先,也是最主要的,是作用于事物的动作”。“数学知识不是从客体本身获得,而是从改变客体的行动中获得,这种获得来自于儿童的动作及这些动作之间的协调,而且需要不断反复才能达到动作的内化。”操作是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一种学习方法,它强调教给幼儿的数学知识应尽可能让幼儿在可直接操作的活动中去掌握。事实表明,幼儿在操作活动中获得数学知识,不仅会感到轻松、快乐,而且会记忆深刻,不易遗忘,能够大大提高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在组织小班数学活动《我和鞋宝宝做游戏》时,我选择了幼儿最为熟悉的鞋子,作为本次活动的操作材料。由于孩子们与鞋子每天都在打交道,不存在距离感,幼儿能够很快进入到操作层面,在和鞋子做游戏,不断操作的过程中,对给鞋子配对这个游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随着动作的逐渐熟练,他们在头脑中内化了配对的要求,知道了什么样的鞋子应该放在一起,从而不仅会给自己的鞋子配对,而且还会给不同的鞋子配对。因此,幼儿通过把直接形象的操作活动转化为抽象的数学知识,在游戏中自然就学到了新知识,从而增强了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在教育中引导探究式学习,让幼儿发展学习数学的能力

探究式学习是指为了发展幼儿学习数学的能力,注重在“参与”、“实践”和“操作”,让幼儿在认识的基础上,体验和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养成科学探究的精神。在数学活动中,让幼儿在对结构性材料操作的同时有所发现,然后在幼儿努力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研讨,表达他们自己的思维,互相启发与补充,逐渐从具体的材料中抽象出概念来,加深对概念本质的认识,从而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例如在《我和鞋宝宝做游戏》活动中,我以幼儿最喜欢的形式——游戏,来引起幼儿的注意,将探索贯穿于数学学习的始终。

首先,我引导幼儿共同参与收集活动材料——带鞋子,在收集的过程中他们对材料进行了初步的感受,了解了大致的学习范围;

其次,引导幼儿初次进行自由地探索、操作,在操作过程中,注意观察幼儿的学习状况与学习能力,对于幼儿的操作错误,不需要急于纠正,而是给予充分的探究时间,让他们自我纠错;同时,顺势设置问题引导幼儿深入,及时对自己的探究结果进行自我总结和评价,引导他们自己发现问题,并寻找出现问题的原因,从而再次激发了孩子探究的愿望,及时调整幼儿原有的认识,重组幼儿的数学经验。在整个活动中,一直注意让幼儿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主动感知、主动思索,在互动过程中自然掌握数学的对应关系。当幼儿主动参与探究活动,真正感受到了探究的快乐与成功感时,幼儿就愿意积极主动的探究,一一对应的概念在幼儿的自主探究中就得到了解决。正如心理学家布鲁姆曾经说的,“只要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每个幼儿都能达到高水平的学习”。教师足够的耐心和仔细的观察与倾听,充分的操作活动,很快就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的欲望。

四、创造良好的数学教育环境,保持对数学活动的长久兴趣。

幼儿与环境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丰富的环境刺激对幼儿的感知认识起着重要的作用,创设与数学活动相适应的教育环境是幼儿主动参与活动的基础。因此,在平时的数学活动中,笔者很注重创设一些与数学学习内容相适应的环境。如教大班幼儿学习8的组成时我在“娃娃家”里放了7顶小草帽和1顶大草帽;绘画角添上鸡爸爸、鸡妈妈和6只小鸡;体育角上又出现了5个大皮球和3个小皮球;手工角了粘上了4朵红花和4朵黄花等等。幼儿会说:“鸡爸爸、鸡妈妈两只大鸡和6只小鸡合起来是8只鸡。” “5个大皮球和3个小皮球合起来是8个球” “4朵红花和4朵黄花合起来是8朵花”……老师在环境中设置的小秘密被他们找到了,他们开心地笑了。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幼儿学习、掌握了8的几种组成方式,同时,激发幼儿以更积极的热情去寻找周围环境中的其他“数”的秘密。为了幼儿寻找“数”秘密的情趣得到进一步升华,我在活动室里为幼儿设立了“数学活动角”,首先放置了各种数学材料,如冰棒棍、彩笔、纽扣、核桃、各种果实、1~10的数学卡片、各种运算符号、图形标记、分类盒以及大小、颜色不同的几何图形,让幼儿可以三三两两地、自发随意地操作。还让幼儿经常从家里带一些形体、颜色不同样的废旧物品充实数学角,让幼儿通过摆弄这些废旧物品探索、掌握初步的数、形知识,保持幼儿对数学活动的长久兴趣。幼儿在这些主动实践活动中逐步体会、理解了数、形之间的概念和相互关系。

五、提供丰富的操作材料,充分调动幼儿的感官。

“规程”中指出“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应是有目的、有计划引导幼儿主动活动”,“为幼儿提供充分活动的机会。”因此,在组织数学活动时,应根据活动的内容、本班幼儿的实际水平和兴趣爱好,提供丰富的操作材料,让幼儿在实际操作中掌握知识。如:大班在学习数的组成时,根据幼儿从直观—形象—逻辑思维的发展特点,为幼儿提供了三种不同层次的操作材料:第一层次是用实物或实物图片操作一个数的分解与组合,体验一个数的可分性;第二层次是用电子图或格子图操作分解与组合;第三层次是用数字和符号表示一个数的分解与组合。幼儿在活动过程中可选择适合自己能力的操作材料,同时又为幼儿创造了提高的机会,使每个幼儿在不同水平上都得到发展。

六、教师的及时引导和恰当评价,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在数学活动过程中,提倡幼儿主动活动,并非教师只要为幼儿提供充分的操作材料,就可以放任自流,相反要使幼儿真正掌握知识,还需要教师的及时引导和恰当评价。如大班幼儿在学习容量守恒时,有这样的操作活动:幼儿先把一杯水分成两杯等量的水,再将其中的一杯倒入另一个细长的杯子。有的幼儿因为年龄小,在操作过程中动作不协调,不能把杯子里的水顺利地倒入细长的杯子中,试了几次都没能成功,似乎有放弃实验的打算。我发现后及时地对他们有针对性地示范、引导,告诉他们两个杯子的口要靠近一些,并鼓励他们再去试一试。当他们取得成功时,显得非常高兴。教师的及时引导与鼓励,使幼儿在主动活动中体验了成功的快乐,并理解了容量守恒的概念。

教幼儿学习等分时,我为幼儿提供了各种几何图形的纸,让他们将其二等分、四等分。但在幼儿操作的过程中,我发现许多幼儿只用了一种形状的纸进行了一种分法。为了激发幼儿主动探索的精神,引导他们将等分的操作活动向高一层次推进,我及时表扬有独特想法并进行几种分法的幼儿。我对大家说:“老师发现有的小朋友很会动脑筋,分好了一张又准备分第二张了,还想跟第一次分得不一样呢。”一听这话,小朋友们又全动了起来,这时,我则在一旁加以提示和启发,同时请一些幼儿将其独特的分法介绍给大家。例如有的幼儿在二等分时,把一个正方形分成了两把小手枪;有的幼儿在四等分时,把一个正方形不仅分成了四个等腰三角形,还能分成了四个直角三角形等等。这样,幼儿通过自己的主动探索和教师的正确引导,知道了不同的几何图形有不同的分法;同一种几何图形有多种分法,使幼儿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

小学数学的主动性学习论文 篇7

1. 弗赖登塔尔的再创造教学理论

弗赖登塔尔是世界著名的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他认为数学学习主要是“数学化”。按照他的观点, 这个“化”的过程必须是由学习者自己主动去完成, 而不是任何外界所强加的。“主体参与”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本, 让所有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 给所有学生以充分表现智慧与才能的机会, 从而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

2. 现代教学价值体系论

现代教学价值体系论认为, 使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形成良好品格和掌握科学合理的方法是现代教学的基本价值。即教学具有知识价值、能力价值、品格价值和方法价值。这些基本价值的实现应是学生主体的需要。而教师则要在教学活动中满足学生的主体需要。

3.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学习观

人对世界充满好奇心。在合适的条件下, 每个人所具有的学习、发现、丰富知识与经验的潜能和愿望是能够释放出来的。“主体参与”型小学数学教材教法课堂教学模式就是建立在学生求知欲的天性上, 给学生提供一种愉快的环境气氛, 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充分理解和尊重学生, 使学生的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有效地统一起来, 使他们的兴趣、爱好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4.“给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学观

教师不仅要使学生“学会”知识, 更重要的是教学生“会学”知识。“主体参与”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多种器官协同活动的机会和条件, 创设了一种促进学习的氛围, 使学生知道如何学习, 并对教学过程适当调控。

二、基本内容

“主体参与”型小学数学课教学模式是运用课堂教学结构理论, 构造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学科教学特点与规律, 以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前提, 以创造性思维训练激活思维、发展元认知能力为重点, 以坚持双主体二元互补为原则, 实现以学生爱学、会学、善学, 发挥学生主体潜能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模式。

“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模式的核心是以教师的主体引导、促进学生的主体参与, 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 使学生的参与水平达到最佳状态。其中“主体引导”的核心思想是以教师为主导, 利用各种手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而不是被动接受。让学生在参与中得到发展, 在发展中积极参与。只有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主动去追求, 主动去获得, 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才能进入最优化的境界, 并得到最充分的发展和提高。

“主体参与”是一种观念, 又是一种操作行为。落实在教学上就是一种学生活动的实现过程。“参与意识”是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并参与教学活动的自觉意识。这里包括学生主动参与教师安排的一些显性活动, 如研究性学习、讨论问题等。但是更大程度上是指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隐性思维活动。“参与水平”是指学生的思维层次和思维水平。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敏捷性表现了学生的参与水平。

三、具体操作

1. 阅读教材, 这一环节利用学生的课外时间完成。

旨在调动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为使阅读成为一种有兴趣的活动, 在阅读前教师要编拟一组思考题, 问题的设计要切中知识的重点、学生认识的盲点、理解的难点, 既不令人费解又不要过于浅显。

2. 相互交流, 主动参与。

这一环节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相互交流。在每节课的开始, 教师根据自学提纲提出问题, 让学生到讲台上以教师的角色谈自己的见解和疑点, 并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相互解答, 相互评价。

3. 精讲要点, 掌握知识。

这一环节是教师针对学生在交流过程中暴露出来的、在认识上带有普遍性的偏差、误区的问题进行讲评。强调重点, 揭示知识结构网络, 总结学生的学习方法。提出指导性建议, 调控学习。并介绍与之相关的一些新观念、新理论、新方法和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让学生去进行探索和研究, 实现知识的迁移和扩展, 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4. 做好小结, 学以致用。

这一环节处理得好能起到梳理概括、强化记忆、培养能力、训练思维、提炼升华的作用。为此教师要精心组织以完成学生“画成整圆”的心愿, 使所学的知识纳入学生的认知结构, 并能运用它解决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相关问题。这一环节要注意学生的自主参与, 让学生自己去总结, 去讲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和自己的收获。然后教师提出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具体问题, 让学生去解决。

四、应注意的问题

1. 教师要努力做到, 凡学生看得懂的让学生去看、让学生去讲, 凡是学生想得出来的, 让学生去想, 教师不启发。

2. 要注意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

教师示范可分为教学技能示范和教学方法示范。教师要通过身教来影响学生, 只有教师言传的明确信息和身教的隐含信息和谐统一, 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鼓励学生不唯书、不唯师, 求新求异。当学生提出不同见解时, 教师要给以客观的评价, 充分肯定学生的求新求异的思维品质。

参考文献

[1]张天宝.主体性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9

[2]皮连生.教学设计——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谈小学数学课堂的主动学习 篇8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是为了用不着教。"因此,教学活动应当赋予学生以最多的思考,动手和交流的机会,落实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大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下面以"有趣的图形"一课为例,探讨如何在新课改背景下注重优化数学课堂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一、创设生活情境,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这一要求指出了小学数学教学要能使学生学会用生活的眼光看数学,用数学的思想思考生活,从而在丰富的数学学习活动中感受到数学的有趣和有用。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面向生活的问题情境,为他们搭设一个生活的平台,为学生提供操作实践的机会。

数的计算、统计活动的学习素材,可以选取玩具、文具、食品或动物的图片等;与此同时,天真爱幻想也是学生的天性,美丽的童话故事、有趣的小游戏、小谜语也是他们乐于接受与愿意思考的内容! 通过选取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生动有趣的素材,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愿望,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为学生搭建了自主学习的平台,拓宽了学生研究的视野,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过去有趣的图形的教学时,告诉学生什么是长方形,什么是正方形等等,怎么去分辨它们也就够了,而现在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共同经历"做数学"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与学生平等的交流,关注学生得到了什么信息,又能提出什么问题,并让学生自己解决提出的问题,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鼓励交流合作,促进自主学习的发展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数学课堂教学,应该还充裕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把课堂变成学生自主地、多角度地、全方位地交流与合作的群言堂,使每一位学生在顺境学习中体验欢乐,在逆境探索中体验成功,拥有主动参与的丰富情感经历。

课堂上学生唱"主角",老师只是一个"配角",把时间和空间都留给学生进行思考,探究,交流,关注学生在学习的过程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思维等方面,也许有的同学一时想不出,但毕竟他在参与。教师要更多地鼓励学生表达,并且在加深理解的基础上,对不同的答案开展讨论,提示那些出现在学生中,新鲜的,有意义的交流实例。要善于抓住学生的想法,启发学生关注问题重要方面,引导学生分享彼此的思想和结果,重新审视自己的想法。

在这节课中,我力求创造出开放型的师生关系,轻松、民主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畅所欲言,使学生的生命力得到真实的体现。比如在教学过程中,有学生提出"如果把圆形的纸四角剪成弧形可能变成一个正方形"。随即又有学生说"在一个长方形里还能剪出一个圆呢,在三角形里也能"。学生的思维方式是不同的,教学中我们要承认和尊重学生的差异,让学生暴露出不同的思维,才能确保学生的学习富有个性。

这实际上体现了师生间的互相尊重。比如课堂上到精彩处时学生自发地、真诚地为同学鼓掌。教师的身教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谁来帮帮他?""你的想法真棒!"这些话都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鼓励、赞扬都是发自内心的,体现了亲情,人文的关怀。在学生精彩的回答之后,教师进一步启发,激励学生,一石击起千层浪,应抓住机会,创设情境并再一次让学生合作探究。

三、尊重个性差异,拓展自主学习的空间

充分尊重学生,让学生选择,没有教师的强加和指令,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通过主体的自主参与,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有自主的情感投入,自主的内在动力,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成功的愉悦,从而自主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

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中,每个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的探究过程,使学生在疑惑中去探索,在探索中去思考,在思考中去发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生成性的教学能开发学生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潜能,能切实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过程的发展有多种可能性存在的,教学过程的推进就是在多种可能性中做出选择,使新的状态不断生成,并影响下一步发展的过程。因此,要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学生得到了什么信息,又能提出什么问题,并让学生自己解决提出的问题。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是引发学生积极探索,使学生有主动参与的热情。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通常以教师的讲解为主,学生的学习常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从而导致学生不能主动获取知识,能力得不到较快的发展。为了改变学生的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教师应该想方设法创设"融洽"的问题情境,激起矛盾,促使学生在寻求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获得发展的动力源。

小学数学的主动性学习论文 篇9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快乐学习》

第三阶段总结

本学期我们课题组进入课题研究的第三阶段,即实践提高阶段。本阶段我们的计划是课题组织每人上两节研究课,并在平时快乐学习中全面实施运用信息技术的教学。在课件制作上提高个档次等,我们课题组成员在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取得了一定成绩,收集了一些经验,与大家分享如下:

一、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及强烈的求知欲。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表现手段多样化的特点,充分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个兴趣维持在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我们设计的CAI课件,总是力图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效果逼真的声响,给学生多种的感官刺激,激起学生对所学语文的“兴奋是”,达到“课伊始;趣亦生;深进行;趣渐浓;课结束;趣犹存”的境界。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突破教学重难点。

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障碍主要是由于缺乏必要情境创设或形象思维的帮助造成的,而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可变抽象的,学生不常见的直观生动的具体形象,加上教师恰到好处的点拨讲解,使学生易于理解 1

和把握,从而突破学习的重难点。

三、注重反思,总结经验。

在这学期对于每节课,研究员都作好细致分析,并听教师评论做好反思,拿实验班与其它班进行对比,总结做好记录。

四、带动全校,实行现代多媒体教育。

全校开展轰烈的“才艺展示课”让广大教师参与进来,能更好的将理论应用于实践。

如何培养孩子学习的主动性 篇10

学习是一种独特的大脑活动,需要适宜的气氛。这种良好气氛是保证孩子形成主动学习状态的重要条件。对此,家长要注意以下几点。

1.切忌说教气氛,注重一点一滴养成。

有家长认为,要求孩子好好学习必须经常说很多道理,其实不是这样,家庭教育要注意养成。注意潜移默化,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依靠一次次地重复以成自然。浓厚的学习兴趣依靠一点一滴培养起来,令人乏味的说教会破坏适宜学习的气氛,所以家长要学会说短话,保持正常的家庭气氛,让孩子感到平和、宁静、有安全感。

2.切忌“轰轰烈烈”,注重循序渐进。

由于对孩子寄予很大希望,家长容易制定许多教育计划,抓紧一切机会和空闲让孩予学这学那,把家庭教育弄得轰轰烈烈,气势很火。这是没有必要的,孩子的学习长达九年、十几年的时间,轰轰烈烈的气氛会破坏正常学习进程,就如我们食用的米、面,饮用水,味都是淡淡的,因为淡,才能长期食用,所以适宜于孩子学习的气氛不应该是轰轰烈烈的。以轰轰烈烈烈开始的家庭教育,必定以有始无终而结束。

3.切忌严厉气氛,注重营造宽松。

严厉的气氛并不适宜大脑思考,学习是大脑的活动,大脑如果处于恐惧和惊惶之中,是不可能出现积极状态的,用脑需要宽松的环境。有的家长在孩子做作业时,守在一旁,孩子稍稍做错一点,就训斥和指责。这种紧张气氛使孩子恐惧,大脑的思考被严重抑制、扰乱,严重妨碍孩子的学习。

4.切忌支配气氛,注意让孩子主动。

小学数学的主动性学习论文 篇11

关键词:小学数学;主动性;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9-005-01

小学数学课由于抽象思维活动比较多,所以在有些学生的眼中通常是枯燥乏味的,导致一些学生逐渐对数学学习失去了信心和兴趣,那么怎样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呢?我认为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就是要使学生在参与数学认识活动的过程当中,其学习行为能够自觉的、积极的去进行,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一、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参与有被动参与和主动参与之分,主动参与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重要标志之一。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就是教师要有目的地为学生提供各种参与学习的条件,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巧妙地诱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使学生把学习行为变成自身的需要,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学生的语言是思维的外在表现,呈现了探究学习的过程,将学习的感性、观察、发现和自己的情感体验等表达出来,因此,教师要教会学生善于运用恰当的语言建立自己的逻辑思路。数学语言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对学生探究理解能力提出了高的要求。只有探究深入,理解深刻,才能表达准确无误。因此,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有计划地训练学生表达能力,让学生多发言。但是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讲得多,学生说得少,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教学活动成了教师在唱独角戏,学生的积极性缺乏,更提不上探究思考了。

二、发挥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教学中,教师要提供学生主动参与的机会,凡是学生能探索得出的,教师绝不代替;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教师绝不暗示,给学生多一点主动参与的机会。为了保证学生能真正主动参与学习,教师要把学习过程创设成让学生眼、耳、口、手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学习的过程,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会听:为了训练学生听的能力,课堂上,既训练学生的注意力,又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会看:凡是学生通过自己看,自己想就能掌握的知识,教师尽量少讲,甚至不讲,让学生自己观察、比较,做出判断结果。会想:教师要巧设疑问,激励、促进学生善于想,勤于思,更要留给学生较多的思考时间和空间,促进学生主动去动脑想问题,并且引导他们通过探索交流,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

会说:在课堂上鼓励学生说,尽量让学生多说,哪怕学生说的是错误的,让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特别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更要给他们说的机会,说的自由。说思维过程,说自己的想法。

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有效的把耳、目、脑、口等多种感官充分的利用起来,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真正发挥其主体作用。会看了会想了会说了,学生学习的能力就自然提高了。

三、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小学生的畏难情绪是普遍存在的,因此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就要注意培养学生克服学习困难的心理素质。经常用一些题型新颖的数学习题,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避免学生看到新题型后由于紧张而产生的畏难情绪。在数学课堂的新课教学中,教师要抓住典型例题的示范引导,通过对例题作深入细致的剖析和讲解,使学生对数学解题思路有明确的认识和理解,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关键字眼,培养学生养成认真分析的良好习惯,促进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在数学教学中,解决隐含条件的问题占有相当的比重,有些数学题的部分条件隐含在题目之中,数学教师在引导学生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就是要把隐含条件挖掘出来,帮助学生顺利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之后进行总结时,要提醒学生:当以后遇到根据现有的已知条件难以解决问题的时候,就要首先想到本题是否有隐含条件,促进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

四、动手操作,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学生的学习只有建立在充分的感性基础之上,教学才能扎实有效。动手操作是一种主动学习的活动。因为小学生思维简单,形象直观,掌握知识比较慢。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实际和学生年龄特征,有意识设置问题情境,拓宽学生思路,变抽象的教学内容为能动的具体形象化的学习材料,把教学过程演变为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动手操作获取知识的过程。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探索、合作交流,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使静态数学知识动态化。因为逻辑思维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启发创造性思维。否则,这种所谓的逻辑思维,实际上只是纯粹的机械思维,没有活力,呆板固执。所以,我们要谈如何培养逻辑思维,就必须考虑如何启发创造性思维。创造,需要以逻辑为基础。有逻辑的创造,才是真正的创造。启发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实际上也是逻辑思维不断地发展的过程。所以,要启发学生思维中的创造性,就必须让他们尝试多角度考虑问题,尽可能地增加思维的广度和复杂度。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逻辑思维,就必须先让学生理解逻辑思维的含义,然后再逐步引导启发。其中,最重要的是当思维初成时,要对其进行巩固。到一定阶段后,要尝试在此基础上启发创造性思维,使教学成果更进一步。启发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的规律和学生的发展特点与需要,适时而巧妙地给学生以启迪、开导、点拨,帮助他们独立思考。

综上所述,教师只有融会贯通,认真钻研,灵活运用各种方式,才能把学生带入到思潮如海的新境界,才能使学生积极探讨知识的源泉,让学生饶有兴趣地把注意力集中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化。

参考文献:

[1] 郭 楠.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组织好合作学习[J]. 学周刊,2013,04:44.

[2] 黄剑云.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挥学生积极性的探析[J]. 教育教学论坛,2013,21:92-93.

[3] 李艳华.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快乐学习[J]. 学周刊,2013,19:91.

小学数学的主动性学习论文 篇12

新课标强调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据此,我就结合小学数学第八册《列方程解应用题》一课的教学,谈谈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一、巧创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告诉我们, 他们的注意力虽然不容易长时间集中,但是很容易被吸引。所以,我们要根据他们的生活实际创设他们感兴趣的教学情境,吸引他们的注意。“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学生对要学习的内容感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在教授《列方程解应用题》一课时,我在开始新的学习任务之前,先是给学生抛出一个问题:“同学们,老师今天有件事情想请大家帮帮忙:我今天上班前买早餐花了18元钱,现在包里还有69元钱,可是我忘了今天早上出门前一共带了多少钱,你们能帮我算算吗? ”学生一听老师遇到困难了,小眼睛都瞪圆了,跃跃欲试地想帮老师解决难题。于是,很快就有了答案。在此基础上, 我又让学生说出了算数和方程两种解法。在这时,既复习了旧知识,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因为我看到算对了的学生很得意地坐在座位上。

二、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我们的教学只有遵循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 把学科特点和年龄、心理特征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愿意学、主动学。所以,如果我们还是沿用“老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传统思路进行教学,想必就难以调动起学生的主动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一定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追求新颖多样的教学形式,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在设计教学环节之前,一定先要充分了解自己的学生。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由已知到未知,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认识的循序渐进的认知过程。我们只有了解自己学生的整体特点、个体特点、知识水平等诸多因素之后,才能设计出更高效的课堂教学。

在设计教学环节的时候,我们一定要精心安排课堂提问。因为课堂提问是课堂上师生交往, 联系各个教学环节的一种主要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开发不同层次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吸引着学生不断深入学习,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

我们在设计问题的时候应注意:设计的课堂问题要巧妙,要贴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要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设计问题时要按照学生知识水平的实际设计有层次、有梯度的问题,那些处在学生思维发展水平的“最近发展区”的问题,对于学生来说恰巧可望又可即,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与此同时,在设计的问题还要具有启发性,要能够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 要能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以此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在教学《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在导入新课以后,我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新授内容“列方程来解答步数较多的应用题”的学习。我是这样设计问题,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渐渐深入的:“同学们,老师今天早上让女儿买早餐花了18元,其中有9元的油条,还买了3份豆浆。可是女儿忘了问老板豆浆多少钱一份,你们能帮助她算一算吗? ”学生开始思考,解题。有学生列出方程:“解:设每份豆浆x元钱。列方程得3x+9=18,解得x=3。”学生为自己能解答出问题感到开心。我说 :“孩子们 ,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要学会从多个角度去思考。很多问题都能用不同的方法去解答,我们要善于开动脑筋,这样才能变得越来越聪明。就比如这道题还有不同的解法,我们有没有信心把它找出来? ”学生又在老师的引导下进一步思考,不久就有了答案:“解:设每份豆浆x元钱。列方程得18-3x=9,解得x=3。”学生很兴奋。心理学告诉我们: 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能力得到了培养,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更高了。所以说,恰当的问题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愉悦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

三、为学生搭建交流的平台,促进学生主动发挥

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会用生活的眼光看数学,同时用数学的思想思考和生活,这样才能使学生在丰富的数学学习活动中感受到数学的有趣和有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为学生搭建生活的平台,为他们提供操作和实践的机会。

在《列方程解应用题》这节课上,在指导学生掌握了“列方程来解答步数较多的应用题”的一般思路以后,我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性活动:应用本节课学习的知识,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小组自编应用题,然后小组之间互相交换解答。解答完成再交换小组来检查结果。之后再在班上总结、展示小组学习的成果。这样,学生经历了出题、解题、批改的学习的全过程,体验到的不仅是对知识的感知和更新、更深刻的认识,更多的是在同学之间情感的交流、思维火花的碰撞中体验了创造的快乐和成功的自豪。

小学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 篇13

孔子曰:“少年若天性,习惯成自然。” 佚名说:“ 良好的习惯能改变我们的人生,一旦养成,便可终身受益。”如果孩子能够在少年时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么他便会将追求知识、努力学习当成生活中重要的一件事情来对待。习惯的力量是惊人的,它通过每天的点滴积累影响着孩子一生的发展。课标指出:“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可见培养习惯的重要性。就小学数学教学而言,要重点培养以下习惯:

一、预习的习惯

预习是课堂的“前奏曲”,它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质量,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是非常必要的,培养学生良好预习习惯是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也是教育改革的呼唤和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郭沫若先生说过:“教育的目的是养成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来看,用自己的手来做的这种精神。”数学课前预习要做到看一看、想一想、练一练。课前看一看。要看学习内容,包括本课主要讲什么,重点和难点是什么;要看这部分知识与原有知识有什么联系,哪些是你可以独立解决的;要看自己还有什么知识是不能自己解决的,勾画下来,以便上课时寻求答案。课前想一想。以教师课前设计的问题,动脑思考。

课前练一练。预习例题以后,学生可以把例题后面的练习先尝试性地练一练,通过练习,检查一下自己看懂了多少知识,不会做的或看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上课时注意听或提出来。

二、倾听的习惯

有一位哲人说:“上帝给我们两个耳朵,却只给我们一个嘴巴,意思是要我们多听少说。” “倾听就像海绵一样,汲取别人的经验与教训,使你在人生道路上少走曲折的弯路,经过你有目标的艰苦奋斗,使你能顺利地到达理想目的地。”著名的社会学家兰金曾做过这方面的研究并得出这样的结论:在人们日常的语言交往活动(听、说、读、写)中,听的时间占45%,说的时间占30%,读的时间占16%,写的时间占9%。这说明,听在人们交往中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善于倾听在人际交往中是非常重要的。倾听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礼仪,必须做好三到位,即:身体到位、眼神到位、情绪到位。“学会倾听”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倾听习惯有助于学生获取知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认真倾听教师的讲解,获取所需知识;通过认真倾听他人发言,来修正自己认识中的错误,弥补自己思维中的不足,使自己的思想更趋完善、知识更加完整。让学生会听、善听,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因此我们教师要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学生倾听的习惯的训练1.培养学生专心去倾听。大多数学生往往只注意听老师讲,同学发言时却漫不经心。因此,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无论是听老师讲课还是听同学发言,都应做到“专心、细心、虚心”。要给孩子一个具体的、可操作的、细化了的倾听要求,首先要提出听的要求如:“在别人发言时请你看着他”、“想发言有补充需等别人说完后再说”、“别人讲解题时,你应做到眼睛看着题,耳朵听着题,脑子想着题”、“如果同学的回答让你满意,请你用眼睛看着他,对他笑一笑以示赞同”……有了这样细化的要求,学生的倾听习惯就可以逐步养成。其次,引导学生注意说话人的语气,思考这种语气要表现什么,培养孩子对语言的感觉。2.带着问题去倾听。在把别人的发言听清楚、听懂的前提下,还要让学生学会有选择的接受别人发言,并且能把大家的发言进行归纳,想想他们说得有没有道理,和自己的答案有没有联系,或者将他不完整的答案加以完善,你又有了什么更好的发现,使自己的答案更完美。学生掌握了倾听的方法,明白了该怎样去听、听什么,倾听的意识就会越来越强,倾听的习惯便会逐步形成。

三、交流的习惯

课标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交流是学生必须养成的习惯。在一节课中,只有学生不断地提问、发表自己的观点,才说明学生在思考,在学习,为此我们要注意培养学生积极主动说的习惯。首先,我们在课堂中,要用激励性的语言,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积极引导,不要轻易打断学生的话语。数学具有严密性和逻辑性,为此我们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说完整的话,说准确的话,从而正确掌握学习内容。

四、读题、审题的习惯

读题是审题的前提,审题是正确解题的关键。学生在解题中出现的许多错误,往往并非是缺少必要的知识,而是缺乏必要的读题、审题习惯和审题技能。要提高作业正确率,必须下功夫培养学生认真读题、审题,看清题目要求再解题的习惯。每教一新课例题,教师都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坚持不懈地引导学生练审题,在学新课的同时学会审题方法,养成审题习惯

五良好的计算习惯

在计算过程中,理解算理和算法是计算的关键。学生计算错误的原因有的是算理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理解到位。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会花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说算理,反复说、说反复,个别说、集体说,一边做题一边说等等。让学生从实际经验中对知识进行提升,形成正确的计算理论,为学生的计算学习寻得依据,提高学习效果。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错误有的并不是他们不会做,而往往是因为粗心大意、马虎等不良习惯造成的。因此,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重要保障。在教学中,我的具体做法是:口算题每节课必抓。任何一道四则混合运算题都是由若干道口算题综合而成的,口算的正确、迅速与否直接关系到计算能力的提高,经常进行口算练习,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口算能力的培养,重在平时,贵在坚持。无论是小数目还是具有某些特征的数组成的算式,凡能用口算或部分能用口算的尽量用口算解决,这样有利于提高判断能力、训练反应速度,同时可以熟练和巩固口算方法,并进一步转化为技能。检查验算,确保计算正确。检查验算的过程既是一种培养学生负责态度的途径,又是学生对自己思维活动的再认识过程。我们可以教会学生适当的检查方法:一查抄题,二查竖式,三查计算,四查得数。列出这样的方法,检查时就不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就有了方法可循,从而使得算后的检查工作能够落到实处。不要一味要求学生算得快,而是首先要算得对,然后在正确的基础上再提出相应的速度要求,这样也能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

有人说,少年的心田是一块神奇的土地,播种了一种思想,便会有行为的收获,播种了行为,便会有习惯的收获,播种了习惯便会有品德的收获,播种了品德,便会有命运的收获。也有人说,行为养成习惯,习惯造就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总之,学生只要养成了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就会学好数学

小论文: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篇14

在差异化教学方法中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传统的初中政治课程教学中,教师衡量学生优秀与否的标志是学生对政治知识的识记程度,也正是教师这种过于对政治课程知识性的定位,使得学生对政治课程的学习陷入了单一的状态中,也就出现了传统意义下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的方式。然而,我们必须意识到,此类教学方法的运用,不但忽视了对学生思维以及探索能力方面的培养,而且影响到了政治课堂结构的改革,成为课堂教学内容、方法及组织形式改革和优化的制约瓶颈。

差异化教学方法的实质是以新课改提出的因材施教作为基础理论,突破性的把学生进行“分类”,“分类”的真正目的在于对学生进行分层次的开展教学。也就是说,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和,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对政治知识了解的基础之上获得新的提高,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提高区”体验自己的成长,从而提高每个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比如,在讲“公民的义务和权利”一课时,教师首先要明确课堂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学生对公民义务和权利一致性的学习,让学生养成自觉履行义务的能力,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归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目标明确后,教师根据学生不同理解能力和理解方式,制定出不同的学习方法。教师可以采用故事的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应用哲理的形式感染学生、应用感性与理性的结合深化学生对该课堂知识认识的深度等。不管采用哪种方式,最终的教学目标只有一个,改变的只是学生对知识的获得的方式。

政治课程差异化的教学方式的基础得益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学习体现的是学生学习的“主角”位置,以及教师从“保姆型”到“自由型”角色的转变。自主学习倡导的是把更多的学习时间留个学生,把更多的发挥空间还给学生的教学的理念。比如,我们提到的“公民的义务和权利”一课,在讲这一课前,学生肯定先要知道,公民的含义,权利和义务的含义,如果单纯的靠教师用抽象的文字去论述两者的定义,那么学生对两者的定义的`理解变在无形中增加了约束成分。但是,最为政治教师要意识到,政治知识只是学生学习的基础素材,高效的学习方法才是学生受益终生的关键所在。因此,教师不妨,把学习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来掌握,让每个学生的不同的理解能力和不同的思维模式都能得到开发。最后,让学生自己去“说”对政治知识和观点的认识。这样一来,不但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而且还展示了学生对知识的驽驾能力。

培养初中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篇15

一、为学生预留探索与质疑的时间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基本前提

我国古代思想家陆九渊说:“为学思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作为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预留学习时间,让学生在教师帮助下,针对重点、难点展开讨论、质疑、各抒己见,在练中、议中增智。

数学的学习不只是概念、法则、公式的掌握和熟练过程,更应该成为探索和质疑的过程。要鼓励学生经历数学的学习过程,从具体的实例中体会数学,在具体的情境中提出自己的想法。对同一问题的解答可以有不同的方法,让学生有机会用自己的方法去探索问题和思考问题,给学生留下用武之地。

二、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关键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转变角色,充分尊重学生这一学习主体,彻底摒弃扼杀学生主动性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发挥主导和引领的作用,培养学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主动获得知识,体验成功的快感。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学会放手是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能力的关键。

(一)转变观念,学会在思想上放手。

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新的课程标准对数学课程的这一定位,对教师的数学教学观念提出了新的要求,数学教育工作者应当努力促进自身数学教学观念的转变:

1.树立起“学生主体观”:数学教学过程是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数学活动的过程。数学活动不是教师外部灌输数学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必须深刻地认识到是学生在学数学,学生应当成为主动探索知识的“建构者”,绝不只是模仿者和接受者。

2.树立“师生互动观”: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过程。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与学生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是人格平等的主体,教学过程是师生间进行平等对话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认识到在数学课堂中,师生双方要“捕捉”、理解对方的想法,双方要产生积极的互动才能达到教学目的。

3.树立“共同发展观”:数学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新课程标准中,数学教学过程的基本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是为了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数学教学应该以发展为核心,学生要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不仅学会知识还学会做人。

(二)注重实践,学会在方法上放手。

对中学生来说,教师怎么讲,就怎么学;教师怎么做,就怎么仿;教师不讲,就不学。所以,教学伊始,就要从他们的自身实际出发,从“扶”到“放”两个方面入手,进行数学主动性学习能力的方法训练与培养。

“扶”是为了帮助学生摆脱长期以来对老师的依赖心理,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针对教材中的基础知识、重点、难点和关键内容,给学生布置一些具备操作性的预习提纲,让学生按着提纲去阅读教材,去思考问题。在自学中激发兴趣,增强信心。

放:在教师的引领和指导下,进行主动性学习。

第一步要搞好课前预习:课前预习是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先决条件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有效的预习,可以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改变学习的被动局面。首先要创造预习时间场所,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对于每一个章节的课前预习,可以把预习主要放在晚自习进行,或是根据预习的内容时间上可以调整在课堂上看书自学等,以教室作为预习的主战场。其次是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为学生自主学习扫平道路。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那么用什么方法进行预习呢?一般地说,预习的步骤可分为:1.感知教材,预习数学时,主要是由“粗”到“细”,先将内容粗看一遍,对这节课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然后细看文中的概念、法则、公式、定理等,细看这些内容时,就要理解数学关键词语的意义和作用;2.温习旧知,新旧知识间有必然的联系,学习新知必须以旧知为基础,预习时应有针对性地复习巩固和补习有关的旧知识,并自觉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系统掌握,提高预习的质量;3.挖掘疑点,预习的目的之一是带着问题上课,提高听课的针对性、积极性。因此,预习时要善于找出自己的疑难问题,进而初步把握重点。如“已知实数a与b是相反数,c与d是倒数,求2(a+b)-2/3cd的值”,这就包括了相反数与倒数的概念及性质等知识内容,如果一看就无法解答便不假思索放手,而留待教师去解答 (这一点在不少初一学生身上都存在),这样的“疑点”并没有去挖掘,只是找出而已,而应根据已有的知识先去分析,经过思索一番之后的仍然无结果便留下来……最后,尝试练习,预习了新知后,应主动选择一些习题练一练,进行自我检查。

第二步教师要做好课堂点拨工作:老师先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再根据情况或是学生需要讲重点、难点部分。然后先针对性练一练,看看有什么地方不准确并进一步规范书写格式或解题步骤,再要求学生把错了的划下来,着重记忆,从字母、符号、项数等方面去理清公式的特点;指导学生用对照、类比的方法弄懂定理的实际背景、来龙去脉、意义作用,使知识系统化,彻底掌握、理解且会应用。

课堂上尽量少讲精讲,可采用小组交流、讨论或部分学生板演等方式完成。

第三步要强化课后巩固训练:对中学生来说,学习过的数学知识,如不及时复习,加以巩固,会容易遗忘,所以,经过学生课前预习,教师在课堂上精讲点拨后,实战训练非常重要,这一环节一定要抓实,因为它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唯一方法。其次,通过训练,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不深或模糊的地方,也能通过复习,加深记忆。

三、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重点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从中去发现问题的规律,在探究——发现的过程教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例如:讲解“三角形的内角与外角的性质”时,在学生看书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把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下,拼在一起,会有什么结论(由学生自己归纳),进而探求从一个顶点出发的一个内角与外角之间的关系,最后要求学生说明三角形三个外角和等于多少度。让学生通过观察几何图形,结合已知条件进行实验操作,然后进行联想、推理,达到对结论的发现。这样做,既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思维的浪花又始终把学生引到了主动学习的境地,使每个学生都进入学习的最佳时期。

上一篇:大学学生登记表个人简历下一篇:上网电价承诺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