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形象直观教学

2024-06-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形象直观教学(精选12篇)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形象直观教学 篇1

数学的特点之一就是它的抽象性,每一个数学概念和法则都是抽象概括的结果,而低年级学生的抽象概括水平还处在较低阶段,要使学生理解过于抽象的数学概念和规律性知识,就比较困难。因此,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采用直观演示

是非常重要的。直观演示不仅手段简单化,而且也是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

过渡的好方法。

直观教学演示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出示实物、模型或者使用幻灯及

其他教具,使学生通过观察获得鲜明正确的感性知识,对数学概念和数学法则有

所认识和理解的教学方法。

一、直观教学演示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直观演示在教学中主要是作为学生认识概念和理解法则的手段,因此,教学重要着意引导学生思考,要充分发挥儿童特点中对新、奇、具体的事物有很大的兴趣和爱动手、求知欲强等有利因素,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培养能力发展智力。

二、直观教学演示时不能忽视学生动手操作

学生刚才只是通过眼睛去看,对新知有所感知,只是再让学生通过手去操作,加深学生对数学概念和法则的理解,在原有观察和现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引导学

生归纳、总结出明确的结论。

三、直观教学演示要和语言表达相结合,达到逐步抽象化。

低年级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差,因此,在低年级主要训练学生模仿性的表

达和看直观、说道理的表达,要求不宜过高,可指导学生看着教具的演示说出推

理过程等。

四、直观教学演示要结合教学内容,采用合适的教具,使学生易于接受。也

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

教师的任务不仅仅只是“传道、授业、解惑”,可以说教给学生良好的教学

方法是教师的重要任务。学生依靠课堂学习获取的新知识总是有限的,在学校后的学习是重要的,教是为了不教,小学数学的概念部分重在叙述,低年级可以边

读边看,教师讲一部分就指导看一部分。教学生从整体角度看图,有序地看图,认真地理解每一幅图的意义,使学生逐步会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观察、分析图画,从而获得正确、清晰、完整的数学概念。

五、直观教学演示能促进学生的兴趣向有意注意转化

在数学教学中,兴趣是学生获取知识过程中一个积极、活跃的心理因素,低

年级学生,他们的学习兴趣主要倾向于学习活动本身和教学内容中的趣味因素。

数学教学中使用课件、实物和学生操作用具,都能引发儿童的兴趣。

六、直观教学演示能促进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

教具演示与学具操作是直观教学的两个组成部分,二者相互配合使学生多种

感官并用,有助于记忆和思维活动的展开,小学生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回到

具体的思维活动,往往离不开表象的桥梁作用,他们因受思维的具体形象性的制

约,在一定时间内难以实现由具体到抽象的飞跃,就在初步形成量的概念之后,往往也要根据抽象的数学唤起头脑中的表象,外化为计数的具体形象,才能着手

计算。

因此,加强直观教学是培养低年级学生思维能力必不可少的,及时引导学生

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以利于提高思维水平,达到低年级学生从直观到感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形象直观教学 篇2

一、乐理知识讲解时, 以直观形象法激发兴趣

小学生刚刚接触音乐, 对于音乐乐理知识几乎一窍不通。乐理知识的单调性和复杂性, 决定了“照本宣科”讲解方式的低效性, 不仅不利于小学生的理解, 还会感到索然无味。久而久之, 失去学习音乐的兴趣与激情。基于此, 作为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音乐教学工作者, 在利用教具的同时还应具备生动有趣的语言。例如在对渐强和渐弱记号的认识教学时, 提问:“请问同学们, 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声音具有渐强或渐弱的规律呢?”这一问题的提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开动小脑筋寻找答案, 随后笔者利用多媒体播放了一些具备这些规律的最为常见的声音, 将抽象化乐理知识以具体形象的方式展现给学生。例如汽车的鸣笛声、风声、雷声等。从远到近的鸣笛声渐强, 雷声从闪电的开始, 到雷鸣再到下雨的这一时间段内的雷声则是从弱到强, 在从强到弱的过程, 从而引导学生在无形中了解这一乐理知识, 并对音乐知识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音乐作品理解时, 以直观形象法化解困惑

很多音乐作品的创作都具有独特的创作背景与年代。为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音乐作品内涵, 就十分有必要对音乐作品进行讲解。这对于学生在音乐学习过程中帮助是不可或缺的。例如在教学《让我们荡起双桨》时, 虽然这一歌曲唱遍了中华大地, 几十年来深受全国青少年儿童的青睐, 但很多学生都不知道其是电影《祖国的花朵》中的主题曲, 且拍摄于1955年。因而笔者在向学生介绍这些基本资料后, 具体讲解了当时的创作背景。该歌曲是作者对当年少年儿童参与电影《祖国的花朵》拍摄的真实写照, 更是对上世纪50年代中国少儿生活年代的具体描述, 对于处于当今幸福时代的少年具有极大的激励和鞭策的作用, 使学生从小树立为祖国做贡献的思想, 热爱祖国的情怀。这一讲解过程采用了谈话的方法, 帮助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直观而又形象。从而为教唱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埋下了伏笔, 而后学生满怀激情地演唱, 并从活泼而又欢快的的歌声中抒发自己对祖国的热爱。

三、教唱歌曲时, 用形象直观法帮助学生掌握

小学音乐教学中, 理论知识的讲解相对较少, 主要是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大多数的课时都在教学生唱歌。但不同的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方法不同, 其取得的效果也截然不同。因而在教唱歌曲时, 教师如果能利用形象的动作辅助教学, 那么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歌词的理解, 还能引导学生学习音乐的魅力。以《小小雨点》教学为例, 笔者首先引导学生结合歌词创编动作, 有的创编了小雨点落在花园里的动作, 有的创编了小雨点落在鱼池里的动作, 有的创编了鱼儿张嘴巴、摇尾巴等动作, 随后笔者与学生一道学唱:“小小雨点、小小雨点, 落在花园里, 花儿乐得张嘴巴……”与此同时, 将雨点落在花园里花儿张嘴巴、鱼池里鱼儿摇尾巴、田野苗儿向上拔等歌词中张嘴巴、摇尾巴、向上拔的动作直观形象地展现给学生。这样学生在歌曲学习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发挥了学生的表演天赋, 加强了对歌词大意的理解, 从而绘声绘色的将歌曲演唱出来。

四、欣赏教学中, 用形象直观法促进认知

欣赏课是小学音乐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 这欣赏教学中应用形象直观法, 对于学生深刻领悟音乐作品中的音乐魅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小学生往往好动活泼, 如何使其静下心来迈入音乐欣赏之中, 以更好的提高欣赏教学水平呢?并引导学生大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 深刻感受音乐作品欣赏带来的愉悦和快感, 从而对音乐学习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例如在《龟兔赛跑》欣赏教学中, 为了更好的帮助学生欣赏, 笔者分别播放了三种动物单独赛跑时发出的声音乐, 并分别要求学生找出每段声音中是哪种动物在赛跑, 并将认为的根据说出来, 比较一致的说法是:第一段声音沉重, 而大象的腿很粗, 第一段肯定是大象在赛跑, 而第二段的声音很平稳, 所以应该是乌龟在赛跑, 第三段是声音听起来轻快而又活泼, 所以应该是兔子在赛跑。但笔者随后又播放了三段不同的音乐, 这三段是由多种动物组成一起赛跑声音, 学生通过音乐就难以分辨, 因而笔者邀请几位学生上台, 结合自身实践模拟自己所模拟动物在跑步时发出的声音, 虽然表现的声音不够真实, 但是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了不同的节奏、不同的速度、不同的旋律形成的相应的音乐形象, 且笔者最后加上了音色的区分, 这样各种动物的赛跑声音变得更加逼真和形象。

五、综合教学中, 用形象直观法培养学生的能力

小学音乐综合教学主要是将音乐作为教学的主线, 借助音乐材料同相关艺术门类及科学联系起来的新型课型, 可以是音乐与影视、音乐与舞蹈、音乐与美术、音乐与思想品德、音乐与文学等。在小学音乐综合教学中应用形象直观法应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 致力激发学习兴趣, 打造高效综合课堂。以《G大调小步舞曲》综合教学为例, 笔者首先要求学生欣赏了巴赫的《G大调小步舞曲》, 在欣赏同时笔者随着曲子的节拍舞动右手, 引导学生听出所欣赏曲目的名称, 然后对音乐之父巴赫进行了简单的介绍, 并在随后的教学进行中笔者邀请几位学生上台利用钢琴表演了音乐的上下行。随后引入级进与跳进这一新知识点的学习, 再在《G大调小步舞曲》的基础上填出《我们大家跳唱起来》的歌词, 并引导学生随着音乐和笔者的以脚步的移动节奏配合音节的变化, 再挑选8位学生上台, 在笔者的引导下要求学生亲身感受G大调小步舞的跳法, 最后播放《我们大家跳起来》的曲子, 配合G大调小步舞与学生一道跳舞, 再引导学生对整个课堂教学从《G大调小步舞曲》的欣赏、填词、级进与跳进新知识点的学习、G大调小步舞的基本跳法以及三拍子节奏的感受等环节总结学习内容。这样, 整堂课始终在教师或学生的表演下进行的, 对于知识点的构成有着直观形象地了解, 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六、结语

总之, 对教学音乐教学中的形象直观法进行探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作为新课改背景下的音乐教学工作者, 在不断完善自身专业技术素养的同时还应为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不断努力, 应用形象直观法于小学音乐常规教学、欣赏教学、综合教学等方面, 着力打造高效音乐课堂,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艺术素养, 以全面提高小学音乐教学质量, 并为实现新课改教学目标而贡献绵薄之力。

摘要:音乐是一门通过声音来描写自然与社会现象的抽象学科, 小学生在思维特点上处于从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 他们特有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决定了小学音乐教学方法。

关键词:小学音乐,形象直观法,应用

参考文献

[1]胡美菊.浅谈如何让小学生在音乐课上“玩好”[J].现代阅读 (教育版) , 2012, (17) .

[2]李升芝.形象教学之我见[J].中小学音乐教育, 2004, (1) .

直观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篇3

关键词:直观教学;小学数学教学;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3-292-01

小学数学是小学阶段重要的基础和工具学科。小学数学教学的方式方法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生改变。学生要想学好,教师要想教好,就不得不探寻适合学生学习特点的教学措施。直观教学是针对学生学习特点和学科特点而采用的教学措施,对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良好的效果。因此,直观性教学是对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新探索,是新课程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

一、直观性教学概述

所谓直观教学,是指教师运用真实的实物标本、图片、模型等作为教学的载体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然后进行具体的教学活动。在教学中,教室内要有一定的图画,相关的书本要配有插图。直观教具要放在学生适合的合理距离内呈现,学生应该先看到教具的整体,然后再逐个分辨各个部分,呈现过程中要设法引起和保持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直观教学的实质是一种传授观察经验的教学模式,它注重视觉教具和教材的选择应用,但较少注意教具和教材的设计、开发、制作、评价、和管理。直观教学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可以将抽象数字、算理、模型等直观化,便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习。

二、直观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与作用

直观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被广泛应用,它对学生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的培养和良好学习习惯养成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1、在困惑中产生需求,培养学生直观理解与分析问题的意识

学生遇到问题时需要借助某些方法解答,这个时候直观教学就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它可以帮助学生对抽象的数学问题进行直观的理解和分析。例如,乘法口诀教学中,学生对乘法的意义等较为抽象。教师就可以用实物代替数字引导学生学习:每行3苹果,2行一共几个苹果?可以用3+3=6来计算,也可以用3X2=6来计算,从而引导学生明白“二三得六”这一乘法口诀的意义。

2、让学生经历直观呈现的过程,发挥直观数学学习中的价值

直观的教学需要教师将教学的过程完整的给学生呈现出来,教师在讲解各类问题时要让学生弄清楚整个过程,从而让学生发现数学学习中的解题乐趣。如在讲解余数时,教师要将余数是怎样得出来的整个过程给学生列出来,保证学生弄清楚余数是怎样得出来的。

3、通过直观探究数学本质,帮助学生充分理解公式意义

直观教学说到底是为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把握各类事物的特征和关系,它可以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直观形象,学生就能够充分的理解各种概念,把握好数学的本质。例如,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这一内容时,可以让学生分组操作,用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成一个一个平行四边形,先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多少,再求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这样学生就可以很直观地的出:三角形的面积=底X高÷2。

三、直观教学的手段

常用的直观教学手段主要有教学挂图、实物教具、多媒体课件和学生学具等。

1、教学挂图

教学挂图是教师将所有的知识图片呈现给学生,它是教师导入新课的重要工具,同时还吸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堂教学知识的生成提供了有效的铺垫,给学生知识的生成提供了重要的保障。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将不同的几何图像挂图放置黑板上,学生对各种几个图形的比较一目了然,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实物教具

实物教具是指运用具体的实物代替抽象的名词,以方便学生形成事物的具体形象。教师对实物教具的运用使得学生对抽象事物更能够准确的把握,避免了难以理解和把握的抽象事物。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认识时,就可以运用实物教具给学生讲解,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立体图形的一些特征,进而学习解答有关问题。

3、多媒体教学课件

多媒体教学是教师将所讲内容整合成一个多媒体课件,然后向学生呈现各种抽象事物,它使原本枯燥乏味的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有趣,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采用幻灯片的教学形式向学生展示各种数学问题,学生就能够很好的理解和把握。

4、学生学具

学具是学生学习的一种工具,是学生解决各类难题的有利手段。学生通过对学具的操作运用,可以使原本复杂化的数学问题得到很好的解答。小学数学教学中,乘法口诀的教学就可以采用实际的木棒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从而得出乘法口诀的一般性方法。

综上所述,直观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时,应该充分认识直观教学的意义,探索直观教学的有效方法,才能更好发挥直观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的作用,不断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李海英.谈谈直观教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软件:教育现代化.2013:4.

谈小学几何直观教学 篇4

谈小学几何直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4-0059-02

《新课程标准》指出:“几何直观主要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想,预测结果。”几何直观就是在“数学――几何――图形”这样一个关系链中让我们体会到它所带来的最大好处,图形可以帮助我们发现、描述研究的问题;可以帮助我们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记忆得到的结果。因此,在小学阶段,我们要引导学生体会到图形给我们的学习带来便利的同时,帮助学生学会研究图形,提高几何直观能力。

一、感受图形的好处

在研究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几何图形能使问题变得简明,图形能展现对象的全貌和本质,借助几何图形的直观,通过图形之间的关系,会使学生产生对相关数量之间关系的猜想,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因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把研究的“对象”抽象成为“图形”,再把“对象之间的关系”转化为“图形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养成画图的习惯。无论是计算还是证明、逻辑、形式的结论都是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产生的,在教学中应有这样的导向,能画图时尽量画,尽量把问题、计算、证明等数学的过程变得直观,直观了就容易展开形象思维。比如:一年级学习5+5=?可以引导学生画5个圆圈,再画5个圆圈,一共10个圆圈。再比如:解决这样一个问题:在一块正方形地的每条边各栽3棵树,那么最少一共要栽多少棵树?可以引导学生学画出这样的一幅图:

图一画出来,学生便一目了然了。“一块长方形花圃,长8米。在修建校园时,花圃的长增加了3米,这样花圃的面积就增加了18平方米。原来花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这样一道题,从字面上理解有点困难,如果让学生画出图来很快就能算出原来花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了。倍数关系的问题学生理解起来都比较困难,如果借助线段图画出数量关系,解决起来就容易多了。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学会用图形思考问题是学习数学的基本能力,数与形的`结合,能使我们更好地感知数学、领悟数学。

二、研究图形的方法

借助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首先我们要学会研究图形,使学生在头脑中对图形有深刻的印象,比如认识常见的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探索它们的性质,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丰富的图形世界,从而体会图形在数学学习中的广泛应用。

(一)借助实物模型感知

图形的内容具有丰富的实际背景,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最先接触的是各种各样的物体,玩的积木中有许多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比如:他们见到的楼房、纸盒、箱子、书等,给他们以长方体的形象,他们从小玩的皮球给了他们球的形象,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借助实物帮助学生感知图形、研究图形。例如:一年级学习《认识图形》一课,课前,让学生自己准备一些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实物模型,学生在物体上找到图形后,指给小组内的同学看一看,摸一摸,说说自己的感觉。学生可能会说“我在牙膏盒上找到了正方形”,也可能会说:“我在饼干盒上找到了长方形,长方形摸起来很平”。学生通过在实际物体上找平面图形,初步体会了面在体上,通过摸平面图形,对平面有个初步的感知。然后通过描一描、印一印等活动进一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教师巧妙地变图形为看到见摸得着的实物直观模型,使学生在接触实际事物时进行教学,让学生所得到的感性知识与实际事物间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同时,直观几何图形模型给人以真实感、亲切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运用媒体模象理解

课堂中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让图形“动起来”,在“运动或变换”中来研究、揭示、学习图形的性质,这样,一方面加深了对图形性质的本质认识;另一方面,对几何直观能力也是一种提升。比如:教学《认识角》一课,角的大小与边长的关系是本节课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就可以充分运用媒体资源,课件演示红角和黑角比大小,红角的两条边不断延长,延长后再来和黑角比较,发现这两个角的张口是一样大的,得出结论,红角等于黑角。黑角的张口变大,和红角比较,这时的黑角大于红角,从而使学生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两边张口越大,角越大,张口越小,角越小。这样把静态的角变成动态的角,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达到了变抽象为直观,变静为动,化难为易的目的,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难点。

模象直观还能通过人为的手段消除或减弱实物的非本质因素对本质因素的掩蔽作用。如在图片或模型中,用着色、放大、对比等手段改变非本质因素的强度以突出本质因素。它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来扩大感性材料的来源。例如:讲解这样一道题:一张长方形纸,剪去一个角,还剩几个角?就可以运用多媒体演示:一把剪刀沿一个地方剪掉一个角,然后运用着色突出剩下的部分,让学生在演示中体会到:长方形有4个角,剪的方法不同,所剩下的角的个数也就不相同。

研究图形时充分运用多媒体计算机的优势,把图形成由静态变动态,把知识形成的全过程淋漓尽致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学生在学习中处于一种动眼、动耳、动脑、动口、动手尝试、探求、发现的境界之中,保持兴奋、愉悦、渴求上进的心理状态,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能得到充分、有效地发挥,整体教学效果提高,优化教学过程。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形象直观教学 篇5

浅谈形象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作用

作者/方顺林

精心设计的形象化教学过程,能化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化繁为简,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爱学、易学、学得灵活。特别是新课改后出版的教材,更是为教师创设形象化的课堂,进行形象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想象空间。因此,进行形象化教学,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成为小学数学教学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一、创设形象的课堂氛围,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爱学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创造一个光明和欢乐的教学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学习积极能动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激发学习动机,强化注意的重要因素。

低年级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差,好奇心强,无意注意占有重要地位,新鲜事物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为了把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来,教师应该利用投影、图片、多媒体课件等教具引入课堂,创设形象化的课堂氛围,上课一开始就把孩子们带进新奇、美妙的教学情景,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

例如,教学10以内数的组成,可以设计制作投影片、课件,化静为动,在色彩鲜明的变化中,吸引学生观察、思考,使学生兴趣盎然的投入到学习中。

如教学8的组成时,可以在课件上展示8个同样的物体,但分两种颜色,教学时让不同颜色的物体的个数发生变化,但总数都是8,这样就能逐渐的显示出8的组成序列。学生被色彩的变化所吸引,自然学得津津有味。

又如教学10以内的加法和渗透应用题教学,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学习情境,变静为动,变抽象为具体。

1.在森林中的一块空地上绿草如茵,中间夹杂着朵朵盛开的野花,旁边挺立着一棵葱郁的大树,好一派迷人的风光,引起学生的审美感受。草地上6只活泼可爱的小猴正在尽情玩耍,让学生欣赏并数出是6只。接着,让学生看到又从森林里跑来了3只。引导学生说出图意。最后结合图意提问:一共有几只小猴?引导学生得出:把两个数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数用加法计算,6+3=9(只)。

2.在上面图画中显示“9”只,接着又让学生看到其中的3只跑回了森林。提问:原来一共有9只小猴,现在跑了3只,还剩几只?

3.用同样的方法,让其中的6只跑回森林,提问:有9只小猴,其中有3只在草地上,森林中跑去了几只?

这样通过形象化的教学,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饶有兴趣地获得了“6只小猴和3只小猴合起来是9只,9只小猴跑掉3只剩6只,跑掉6只剩3只”的表象,既练习了1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又为以后学习应用题作好了铺垫。

二、展现思维过程,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易学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科学发明的过程相类似。所以教学时,教师应尽可能把知识发生过程的.思路,生动地展现给学生。

例如教学下题:

两列火车同时从AB两站相对开出。客车每小时行60千米,货车每小时行50千米,经过4 小时两车相遇。AB两站相距多少千米?课本介绍了两种解法,第二种解法是先求出两辆车一小时内共行的路程,即“速度和”。4小时相遇就是4个“速度和”,这种解法学生比较难以理解。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我们可以把教材中的一个习题作为准备题:

小明、小华同时从学校出发,小明向西行,每小时行6千米,小华向东,每小时行5千米。3小时后他们相距多少千米?

教学时,用课件显示两人行走时的情景,使学生看到: 经过1小时两人间的距离是1个(6+5)千米,2小时距离2个(6+5)千米……。从而形象地理解“速度和”。

在这个基础上再教学例题,用课件逐步显示两车同时行走1小时、2小时、3小时,到4小时两车相遇的情景(相遇时就是走完两站间的路程)。引导学生观察。学生从演示中看到两车1小时靠近50+60=110(千米),过2小时它们就靠近2个110千米,……因为4小时相遇,所以两站间的路程长就是4个“速度和”,即110×4=440(千米)。

这样图形与算式在头脑中交互作用,新知识的获得,思路清晰,学生自然学得扎实,掌握得牢固,胜过死记结论。

三、充分发挥想象,使学生学得灵活多变想象是在头脑中创造新的形象,或者根据口头语言和文字的描述,从而形成相应事物的形象的认识活动,它是形象思维中比较高级的一种形式。

教师坚持形象化教学,能够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促进学生想象能力的发展,使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更加灵活多变,富有创造性。

如教学乘法初步知识时,让学生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2+2+2”可以改写为“2×3”那么“6+6+6+3”怎么改?学生一般写成“6×3+3”,“6×4-3”。由于形象化教学和熏陶,有的学生有较为丰富的想象力,他们改写成“7×3”,他们把“3”分成3个1,分别移到前面的每个6上,使每个6变成7,巧妙地列出“7×3=21”的最简算式。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积累,到了中高年级形象思维逐步减少,抽象逻辑思维的成分逐步加大,但即使这样,五、六年级的学生仍然不能完全脱离形象化思维 。形象思维所反映的对象是事物的形象,思维形式是意象、直感、想象等形象性的观念,其表达的工具和手段是能为感官所感知的图形、图象、图式和形象性的符号。

从数学学科的特征来看,它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高度的抽象性。这些特征一方面形成了数学知识本身最显著的特点,另一方面也构成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障碍。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对具体的事物兴趣浓厚,对于抽象性的知识,特别是那些枯燥乏味的知识提不起兴趣。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只是照本宣科地进行教学,他们只能被动地被这些枯燥的数字和计算捆住而无法调动积极性,甚至被扼杀了天生所具有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因此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灵活地运用形象化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在具体可感的形象中,完成从生动直观向抽象思维的转变;运用形象化教学,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低年级数学课堂的有效性。

可见,形象化教学之所以能受到学生的欢迎,并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原因是它适合儿童的年龄特点。人的思维的发展总是先有形象思维,然后才有抽象思维。小学生虽然已经产生了抽象思维,但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他们乐于接受、易于接受形象化了的数学知识。再者,教学中数形结合,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得到了培养,学生在学习中,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协同作用,发挥了全脑的功能,学习效果当然会获得提高。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形象直观教学 篇6

关键词:记忆,图表记忆法,形象记忆法

引言

词是语言的基本单位, 是可以单独用来构成句子或话语的最小单位。学习任何语言都必须掌握大量词汇。词汇的记忆对俄语学习者来说无疑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 衡量其俄语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看其词汇量的大小和词汇运用的熟练程度。但是俄语词汇记忆之难使许多学生产生了对俄语学习的畏惧感和厌恶感, 甚至有些学生放弃了俄语学习。因此, 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要重视词汇的学习。对于教师而言, 更要深入探索如何改进词汇记忆方法, 提高学生识记单词的效率。笔者就如何运用直观形象记忆教学法展开论述, 希望能对俄语词汇记忆教学起到一些积极的作用。

一、记忆的一般原理

记忆是人们对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应用过程, 是对信息的选择、编码、储存和提取过程。

记忆的基本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重现。识记并且保持下来是再认和重现的前提;再认和回忆是识记和保持的结果。为提高语言材料的记忆效果, 有必要在这三方面下功夫。

识记是人们在实践活动中, 将某种事物以形象或语词铭刻在脑子里的过程。它是记忆过程的第一阶段, 人的一切记忆都开始于识记。识记按其有无预定目的和是否经过主观努力, 还可以分为有意识记和无意识记。

保持是把通过识记而获得的事物形象或语词保存在头脑中的过程。保持不仅为巩固识记所必须, 而且是实现再认和重现的重要保证。保持实际是一个“反遗忘”的过程, 保持的对立面就是遗忘。识记之后遗忘的越少, 保持的就越多;遗忘的越多, 保持的就越少, 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因此, 要把识记的事物在头脑中牢固地保持下来, 就必须有效地战胜遗忘。所谓遗忘, 就是没有把识记过的事物保留在头脑中, 以至日后回忆不起来或回忆时发生歪曲。影响遗忘进程的几种因素包括时间因素, 材料性质因素, 材料数量因素, 输入方式因素。

再认也称认识, 是指原始刺激再度呈现时仍然认识的心理过程。再认可有不同的速度和不同程度的准确性。这取决于两个条件:1、原始刺激在记忆中保持的牢固程度;2、当前呈现的刺激与记忆痕迹之间的接近程度。再认由于原始刺激的再度呈现而存在着大量线索, 因此一般说来再认是比较容易的。但当再认困难时, 又往往借助重现提供更多线索来再认对像。

重现亦称回忆或再现, 指过去经历过而当时并未呈现的刺激, 在脑中重新呈现出来的记忆过程。重现按是否有预定的目的可划分为有意重现和无意重现。无意重现一般没有预定目的, 自然产生, 多数是由于“触景生情”。这种重现的内容多数是对自己印像最深也最熟悉的。有意重现通常都是自觉地回忆记忆中保持的材料。

二、直观形象记忆法的教学策略

直观形象记忆法指的是用感觉直接接受的、能引起人的思想或感情活动的具体形状或姿态的记忆方法。本文从教学中最易采用的图表记忆法和形象记忆法两方面论述这种教学策略如何运用。

(一) 图表记忆法

图表记忆法是通过图形、表格突出记忆材料的特点, 提高记忆效率的方法。图表可分为图示和表格两种。用图示显示记忆材料具有直观的特点, 可化抽象为形象, 便于记忆, 并且, 如果能把单词所代表的事物用图示直接表示出来, 还有利于培养直接用俄语思维的能力;列表记忆是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的一种方法, 具有简单明了的特点。列出表格, 把相关的记忆材料进行对比或对照, 从而把握材料各自的特点和相互联系, 也很直观。下面以俄语方位词教学为例, 具体阐述在记忆的各个不同阶段图表记忆是如何进行的:

(1) 识记阶段:俄语教师可在讲解每个方位词时分别在图中相应位置用不同颜色标出该词, 顺序可按相对性给出, 如上面 (вниз) ) 和下面 (вверху) , 左面 (налево) 和右面 (направо) , 南面 (юг) 和北面 (север) 。

(2) 保持阶段:让学生结合图进行记忆并做一些初步的练习。

(3) 再认和回忆阶段:教师可以去掉标志出的方位词, 让学生说出或标出相应位置的方位词;也可以让学生就方位词快速地进行俄译汉、汉译俄练习。还可以在图示的相应位置标上一定的实物, 让学生结合方位词描述图示内容。

(二) 形象记忆法

形象记忆法是指通过身体动作、面部表情等肢体语言手段来形象地描述单词所表示的事物, 给学生以鲜明直观的印像, 从而促进学生记忆的方法。学生在听到或看到某种动作命令进而做出相应的身体动作反应, 这比消极地感知所学词汇收效要好得多。下面以单词улыбаться和хохотать为例, 具体阐述在记忆的各个不同阶段形象记忆是如何进行的:

(1) 识记阶段:教师可在讲解这两个单词时分别做出微笑和哈哈大笑的动作, 注意要做得形象生动。

(2) 保持阶段:教师可让学生自己做出动作说出单词, 并让同学监督, 看谁既做的生动又发音准确, 可单独进行, 也可同桌之间或集体进行。

(3) 再认和回忆阶段:教师可以让学生到前面来表演, 做出表情, 让其他同学说出单词、运用该单词说出句子来描述同学的表演, 并鼓励学生尽可能的多说;也可以先说单词, 然后做出动作。如果以前还学过плакать, морщиться等表示面部表情的单词都可以运用 (该做法必须是在学生以基本掌握所学单词后才可以进行, 否则会对学生造成干扰) 。

单词学习完后, 教师还可以教育学生要笑对身边的人, 笑对人生。整个过程下来, 既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掌握了词汇, 又对学生进行了情感、做人方面的教育。

结语

心理学家认为, 用直观形象记忆的方法, 对儿童、小学生增强记忆力的效果特别好。因为儿童、小学生容易接受直观形象所产生的信息;就是初、高中乃至大学生, 对于实验课也是很感兴趣的。从信息论的角度讲, 直观形象所产生的信息几倍于语言文字, 会在脑子里留下较深的痕迹, 并且不易遗忘。在俄语词汇教学中, 教师应积极运用直观形象记忆法, 这不仅有利于记忆词汇, 而且有利于培养直接用俄语思维的好习惯。

参考文献

[1]杨治良.记忆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朱纯.外语教学心理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3]章兼中.外语教育学.浙江教育出版社.

直观教具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篇7

一、教具的使用要促成教学目标的达成

教具应符合教学目的。不管教具多么精美,如果它对课堂教学目标没有太大作用,那它就没有多大意义。有些教师为能在课堂中吸引学生注意,绞尽脑汁找了很多新奇教具,比如精美的多媒体课件,先进的模型、各种各样的图片等。至于教具运用的是否合理,学生能否能够接受,都欠考虑。假如学生在课堂中的注意力和兴趣仅仅停留在各式各样的教具本身,其后果会转移学生的注意力,使课堂教学偏离主题,从而教具在辅助教学方面失去了它真正的功能。

每一堂课都有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教師所运用的教学方法、手段和措施都应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而变化,都应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绝不能为了迎合教学手段现代化而把课上得花里胡俏。教师应根据不同教学阶段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需要,把教具纳入自己的教学过程,使其成为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使用教具的目的性必须明确,不能为了用而用,而要应用得有实在意义。

二、教具的使用找准适当的时机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具的运用要讲究科学,注意做到适量、适时。一方面,教具的使用并非是多多益善,使用不当会过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影响孩子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教具的使用要把握时机和时间。俗话说“好钢用在刀刃上”,过早、过晚或过长时间地展示教具,并不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中,什么时候使用所选择与设计的教具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特别是在小学英语教学活动当中,因为语言学习本身就具有较强的逻辑性,顺序性,教师必须把握好投放教具的时机,才能使教具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作用,使孩子得到发展。同时,一样的教具,运用的方式不同,效果就不同。在教学中,教师应多用心思考,做到即能用得好,又能用得巧。

小学生都有很强的好奇心和积极参与的心理,简单实用的教具加上新奇的教学方法可以让他们加深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印象,但过多过杂的教具展示,会让学生眼花缭乱,只记住了“形”而忽略了“神”的存在。那堂课笔者没有用上复杂先进的教具,只是制作了一副简单的农场图,但效果却是好得出人意料。有的学生甚至没有再经过课下复习就达到了熟练掌握,能说会写的效果。

三、教具要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因此,培养学习英语的兴趣是英语教学的生命。要想取得最佳教学效果,最优化的途径和方法进行英语教学,就必须从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入手课堂教学。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是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关键。为此,在教学中,笔者创设了情景,激发兴趣。小学生年龄小,兴趣不稳定,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情景的创设,通过鲜活的表象、生动有趣的场景,使学生始终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笔者根据教学内容制作或准备一些符合学生心理特点有趣的教具,来激发学生自觉学习的意识 。

例如在教授 PEP 5B Unit 2 My favourite season时,笔者就没有呆板地来教授 spring、summer、fall和 winter,而是在课件中设计了一幅可以变化的图片。这幅图片展现了春天的气息:温暖的阳光,浅绿色的小树,小河水轻轻地流淌,微风轻拂,草儿青青,蝶儿飞舞,小动物也睡醒了出来散步,小朋友也迫不及待地到户外来玩,三五成群,放风筝的,做游戏的……个个都玩得那么开心。先出示图片,让学生看图回答:

T:Look at this picture.Which season?”

S1:Spring”,

T:Why?”

S2“The tree is not very green.It’s not hot”。:

T:“Yes,In this picture what can you see?”此时,学生们再也忍耐不住了,每个人都想把自己看到的春天景象描述出来:“Let me try!”,“I see a river”,“I see some green grasses”,“I see some butterflies,They are busy”,“I see many animals. They are playing games”看到学生们这样的热情,老师也不失时机地引导他们说说在图片中看不到的春天景色。

真实情景的设置让学生感到身临其境,兴趣盎然,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英语知识的学习和运用之中。利用多媒体课件在英语课堂上创造了和谐活泼高效的教学氛围,创设了传统教学模式所不能创设的真实情景,更好地发挥了学生 的主体性,使学生在积极参与、口脑并用中提高了学习兴趣,从而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及运用能力。

四、要创造性地使用教具

一成不变的教具势必会使学生感到厌倦,教具的形式应求新、求活、求变。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英语学科的特点,教学目标和要求,学习内容与题材等进行选择、调整与组合,设计新颖灵活的教具。

小学生活泼好动,为能在课堂上吸引学生兴趣,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局限于使用传统教具,而是结合教学内容,利用自己的创意,创造性的制作运用了一些“个性”教具,并巧妙设计教学过程,有效提高了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

如:在学习 “Clothes”一课时,为了避免浪费时间,笔者自制了一个小教具 :一条裙子。裙子上半身中暗藏着一条裤子 ,裙子背面上半身画上衬衫。在复习完 “Family”一课所学单词后,笔者以要和sister(玩具 )交朋友,送她礼物为情景 ,引出生词dress。学会dress一词后,笔者又以裙子太大 了,需把它改成衬衫为由 ,拦腰一剪 ,一条裙子变成 了一件衬衫,在学生掌握了衬衫一词后,笔者又假装给sister 比说:“呀!太小 了,还是给洋娃娃改条裤子吧 !” 这样 ,“咔 、咔”两剪子 ,一件衬衫又变成了一条裤子。在这样一个情境中,笔者以既生动又迅速的方式很快引出了要学的生词,避免了像用传统教学手段引出生词那样花费过多的时间。学生学得兴致勃勃,通过剪一剪,改一改等活动,变出多种衣服,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畅所欲言。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形象直观教学 篇8

1、选择自己喜欢的作品,观察并说明它们包含着哪些造型要素?是运用什么方法来表现什么样的感受或意图。

2、在以前的美术学习中,自己学习过哪种美术语言和表现方法。有什么体会?欣赏画家名作:《蒙娜丽莎》、《自画像》、《宫娥》。教师讲解:文艺复兴以后的西方绘画,逐渐发展了一种借助形体、明暗、色彩、透视等要素来综合造型,以再现可变光线条件下的客观对象的表现方法,这种忽略清晰轮廓而在背景上凸现物象的表现形式,有人称它为“图绘方法”。达-芬奇典范地运用了他所首创并且十分偏爱的“明暗转移法”,画面色调从明到暗徐徐过渡,没有明显的分界,而与美丽的五官结构自然融为一体,因而创造出更加符合视觉真实的表现形式。《宫娥》这幅情节性的室内群像画描绘了真实的西班牙内宫生活场景和历史人物。变幻而统一的光线,丰富而又和谐的色彩,是典型的图绘风格的名作。伦勃朗非常善于表现集中光线下的人物,他常常让情所独钟的光线滞留在自己历尽沧桑的脸部,以便更加细腻深刻地揭示人的内心世界。欣赏名画家作品:《持太阳伞的女人》、《静物》、《曼陀林和吉它》。教师讲解:“印象主义”画派着力于光彩、色彩变化的探索,色彩成了他们最主要的艺术表现语汇。由于明暗、色彩的变化都以体面结构为基础,所以“后印象主义”画家塞尚更热衷于建构坚实的形体结构。而形体结构的分解与组合,则成了“立体主义”的艺术语言。莫奈所着力表现的不是他夫人和儿子的个性形象,而好像是某个在阳光照耀和微风吹拂下正在花草丛中漫步的年轻女子,他运用光和色的表现语言塑造出一种给人明快视觉愉悦的光彩形象。后印象主义画家塞尚主张按锥、柱、球体来提炼物体的恒定结构,他画的《静物》以凝练的笔法和明确的体面,塑造出比实物更坚实的形体。作为立体主义画家,毕加索要求打破传统绘画的视觉一致性,表现自己头脑中重新组构而成的物象。画中的吉它、曼陀林和苹果被不同的颜色分开甚至拆散,又重新被组织在室内外的混合空间之中。第二课时讨论与研究:

1、你能不能理解各种不同的艺术表现语言具有各自特殊的表现意图和表达方式。

2、你自己比较熟悉或喜欢哪种表现方法与形式。教师讲解:单独的造型要素只有合乎规律的组合,才能构成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形象。例如可以通过色彩的柔和对比来表现女性的清纯美感,也可以通过色彩的强烈对比来表现画家对人物的热情感受。美术作品作为整体的审美对象,都有着自己整体的有机结构,而且其中蕴含着人类对形式美的规律的认识与运用。欣赏名家作品:《戴帽子的妇人》、《扎辨子的少妇》、《黄红蓝与黑的构图》。为了反对以“逼真”作为评价绘画标准的传统观念,马蒂斯常使用强烈甚至刺眼的对比色,这种颜色组合带有浓厚的主观而自由的倾向,因而被人们称为野兽主义画家。蒙德里安的抽象主义绘画作品利用垂直线、水平线和红、黄、蓝、黑、白等颜色构成的平衡组合,构成作品整体的平衡性和谐,明确而严格的体现出基本要素组合构成的原则。印象主义画家雷诺阿的这幅肖像画并没有表现外光,只是使用了印象主义的明亮色彩,颜色的对比和过渡非常柔和,使人物形象甚带有古典意味的清纯为亮丽美感。评论与总结:

1、你是否认为造型要素和造型艺术表现手段是一种艺术表现或交流的语言?

2、你是否初步了解了中外美术作品常用的艺术语言?

借助几何直观 凸显有效教学 篇9

几何直观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提出的数学课程十大核心概念之一,主要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数学问题。”“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从过程而言,它与文字、数字、符号、表格等相区别,主要体现在“利用图形”;从结果来说,“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几何直观水平”,是一种静态能力与数学素养的反应。

小学生的思维水平正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向形式运算阶段过渡,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几何直观凭借图形的直观性特点将抽象的数学语言与直观的图形语言有机地结合起来,抽象思维同形象思维结合起来,充分展现问题的本质,能够帮助学生打开思维的大门,开启智慧的钥匙,突破数学理解上的难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成为小学数学教育中的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以下是我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关于几何直观的一些思考与探究。

一、几何直观有利于把抽象的数学概念直观化,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学生在进入小学学习之前,他们的知识基本上是建立在现实生活中客观事物上的。其知识特点是直观形象,看得见,摸得着。而进入小学阶段,教师如果运用数形结合来引入新知识、建构概念、解决问题,就相当于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添砖加瓦,新知识的学习就变得更简单。这样新学的知识就会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牢固性,而我们也达到了所需的教学效果。

我们经常借助实物、点子图、计数器、未画完整的直尺、数轴让学生直观感知,例如在一年级上册中,学生刚开始学习数学知识时,教材首先就是通过数与物(形)的对应关系,初步建立起数的基本概念,认识数,学习数的加减法;通过具体的物(形)帮助学生建立起初步的比较长短、多少、高矮等较为抽象的数学概念;通过图形的认识与组拼,在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的同时,也初步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的思想,帮助学生把数与形联系起来,数形有机结合。在以后的学习中,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思维能力的不断提高,数与形的结合就更加广泛与深入。从学生的思维活动过程来看,在这个片段中,学生经历了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经历了由一般到特殊的思维过程,把抽象的数学概念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的基本概念。

二、几何直观使计算中的算式形象化,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小学数学内容中,有相当部分的内容是计算问题,计算教学要引导学生理解算理。但在教学中很多老师忽视了引导学生理解算理,尤其在课改之后,老师们注重了算法多样化,在计算方法的研究上下了很大功夫,却更加忽视了算理的理解。我们应该意识到,算理就是计算方法的道理,学生不明白道理又怎么能更好的掌握计算方法呢?在教学时,教师应以清晰的理论指导学生理解算理,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正所谓“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引导学生理解算理的策略也是不同的,我认为数形结合是帮助学生理解算理的一种很好的方式。

在低年级时,有些较复杂的实际问题用“几何直观”的方法来帮助分析题意,学生才容易理解。比如有这样一个问题,“妈妈买来一些桃,上午吃了一半,下午又吃了剩下的一半,盘里还剩下3个,妈妈原来买了多少个桃?”。一些学生对逆向思考的数量关系难以理解,教学时教师可以用正方形画图来表示问题意思,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如图)

有了这个直观图形的支撑,学生很容易推想原来桃子的个数,3×2=6个,6×2=12个。

在低年级的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引导学生学会看懂图示语言,体会到示意图的既简洁又形象,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的优点,让学生对图示语言产生好感和画图的愿望,培养“几何直观”的意识。

再如三年级教学“平均数”时,可以利用条形统计图,直观理解移多补少的方法,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又如“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除法算理,就是让学生通过摆小棒,理解线平均分整捆的小棒,所以要从被除数的最高位除起。这样学生就能明白为什么要这样计算,而不是被动的接受,死记硬背。

在利用直观图解决数学问题时,合情推理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发现结论;演绎推理用于证明结论的正确性。几何直观的培养应伴随推理能力的发展,贯穿在整个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

三、应用几何直观,提高学生的能力

几何直观的思想是重要的数学思想,其实质是使数量关系和空间形象巧妙和谐地结合起来,将抽象的数学语言与直观的图形结合起来。小学数学教材中特别注重这种思想的渗透,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这种思想更好地反映出来。通过图形的直观性质来阐明数与数之间的联系,将许多抽象的数学概念和数量关系形象化、简单化,实现代数问题与图形之间的互相转化,相互渗透,不仅使解题简捷明快,还开拓学生的解题思路,为研究和探求数学问题开辟了一条重要的途径。

简单的排列和组合题,也可借助直观的图形,在很好的解决数学问题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推理能力。此外在植树问题中,借助线段图向学生直观展示非封闭路线植树相关概念和类型(间隔、间隔数、两端要栽、只载一端、和两端不载)

倒推问题中借助“几何直观”来分析也很有效。五年级学习用倒推法解决的实际问题特点很明显,学生往往知道要用倒推的策略,但较复杂的倒推问题在分析时,学生却不容易理解其中的数量关系,容易导致思路的混淆。所以教会学生画倒推示意图来分析题意尤为重要。比如,“小明原来有一些邮票,今天有收集了24张,送给小军30张后,还剩52张。小明原来有多少张邮票?”

画出这种方框加箭头的图更加容易理解,思路一目了然。我们可以看出几何直观通过数形结合的思想在小学数学的很多知识领域的可以帮助学生启迪思路,理解数学。

几何直观,其实质是将抽象的数学语言与直观的图形联系起来,使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结合起来,通过对图形的处理,发挥直观对抽象的支柱作用,揭示数和形之间的内在联系,实现抽象概念和具体形象、表象之间的转化,充分展现问题的本质,帮助学生打开思维的大门,开启智慧的钥匙,突破数学理解上的难点发展学生的思维。实践证明,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复杂的数量关系,借助图形使之形象化、直观化、简单化,有助于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模型思想,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形象直观教学 篇10

关键词:直观教学;小学数学;概念教学

概念是对客观表象世界的数量关系以及空间形式的主观反映和认知,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奠基石,不仅教师要运用多重方式教好概念,而且学生也要在彻底理解和掌握概念的基础上才能构建起自身的数学知识体系和大厦。而小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还处于较为低级的阶段,主要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在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领域的发展还比较欠缺,再加上小学生的注意力和理解能力也刚处于发展初期,如果直接将概念的原形抛给学生,学生表面上可能依靠死记硬背掌握了概念,但必然无法全面理解其中的原理和内外延含义,而且小学生还会因为学习材料的“难相处”而降低学习动机水平,以消极状态应对概念学习。因此,要充分发挥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效用,除了重视教学引领外,还应当积极贴近学生的学习心理结构,更多地采取直观式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展开概念学习,帮助小学生开启概念学习的新天地。

一、连结生活,趣化课堂

概念来源于对生活的追诉和思考,又回归到生活的检验和运用中去,而且,生活是小学生每一分每一秒都在体验的真实情境,最能给予学生直观、形象的熟悉感,让小学生在真实情境中亲历概念的形成过程,从而体验成功的喜悦和欢乐,大大增强了学生对概念学习的兴趣和动机。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可以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将抽象的概念渗透在具体、形象、可感知的真实或仿真情境中,先让学生尽情体验概念的形象特征,再慢慢引导学生学会从具体情境归纳、抽象出一般性的概念本相,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形象,不仅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有情意,而且也能充分利用生活的趣味性,告别过去那种死气僵化的课堂氛围,让数学概念教学课堂真正“活”起来。

例如,学习《体积和体积单位(一)》时,本课主要是围绕“体积”与“容积”的概念展开的教学,而体积和容积又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也最为常用的知识之一,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本课教学内容的生活性,引导学生回归生活本真。在了解体积和容积在生活中的表现和运用后,对体积和容积的概念产生一定的表象认知,并学会运用自己的语言和方式来表达这两个概念的抽象含义,这样一来,原本抽象化的“体积”、“容积”便穿上了直观形象的外衣,学生学得自然、有趣,也学得快速、高效。如学习“体积”概念,教师首先结合学生日常生活中常玩的“扔石头”游戏,为学生设置了一个问题情境,即“当我们往水塘中扔入两块大小不同的石块时,它们所溅起的水花会一样吗?为什么呢?”从而引导学生认识到“比较大的石头所溅起的水花会比较多”这个常识;接下来,教师层层逼近,又设置了一个联想情境,即假设将一个鸡蛋和一个鹌鹑蛋分别放入两个完全一样的空杯子中,倒满水,再分别取出这两个蛋,比较哪一个杯子盛的水多,以得出这两个蛋所占空间大小的区别所在;最后,教师再引导学生根据这两个生活实例的探索进行总结,并让学生自由谈说,而教师则在旁边进行必要的提示和指导,如利用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来指示“体积”这个概念等等,以帮助学生实现“从生活中来”的学习历程。

二、观察操作,解构概念

数学是一门实践性的课程,需要学生通过不断的观察、操作、练习,才能逐渐培养起自身的数学素养,单纯的记忆堆积或思辨并不能帮助学生建构起有意义的知识体系,相反,还会让学生戴上冰冷的思维枷锁,成为书本或教师意志的奴隶。而小学数学的概念教学基本上都是通过引导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针对生成的问题进行不断的设想、观察、实验、操作和推理,亲身投入直观化学习过程当中,从而自然地形成对概念本质的形象感知,最后对自身的认识加以言语修饰,这样一来,一堂完美的概念教学课堂才会应运而生。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教授概念时,应当及时摒弃咬文嚼字的旧习,避免让学生陷入文字概念表象的泥潭之中,让学生多一些观察,多一些思考,也多一些实践性操作,让他们自己打造概念学习的新天地。

例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一)》,本课涉及长方体、正方体、面、顶点、棱长、长、宽、高等多种概念,而且学生还要在学习和理解这些概念的同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一些基本特征,教学比较复杂。如果教师一股脑儿将这些概念性知识全部抛给学生,容易造成学生对概念认知的混乱,学习成效不佳,而如果教师采用发现学习范式,引导学生通过对生活实物或模型、模具的观察、分析,并为学生创设各种实践和操作的平台和空间,学生将会在观察、操作中获得对这些概念的直观性认知,不仅帮助学生真正理解概念的实际内涵,而且还能促进学生对这些概念知识学习和认知上的升华。如在教学“认识长方体”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就地取材,从自己的身边自由选择一个长方体实物,或利用身边的材料制作一个长方体模型,之后再进入细致的观察、分析阶段,找出长方体的面、顶点、棱以及长、宽、高等等,并运用自己的话将这些概念描述出来,教师则在跟踪过程中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而待学生能运用抽象的语言将自己的直观、可感知的印象表达出来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对长方体概念以及基本特征的认识,动手制作长方体纸盒或自己喜欢的长方体模型,这样一来,学生又再一次回归到直观学习环节之中,为所学的概念性知识赋予实践性的灵魂。

三、正向迁移,熟悉概念

概念的学习或记忆并不是概念教学的最终目的,概念的归宿和彼岸还在于概念的应用、检验和实践,而且,概念学习也需要通过应用和实践来加以巩固和延伸。而正向迁移是指学生已有数学知识或经验对新知识或新经验所产生的积极作用和影响,是小学数学概念学习和应用最有效,也是最常用的方式之一。通过正向迁移,学生在面对新的数学问题时,不仅能够通过连结旧知来巩固自身的数学知识体系,而且能够利用旧知的直观、形象和可感知性来促进知识的同化或顺应,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各种直观问题。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充分利用正向迁移的优势,在引导学生学习、理解并领会概念的本质特征后,通过设置各种直观变式练习或情境,培养学生的正向迁移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学会在直观生活和抽象概念之间搭桥铺路。这样,本来一堂有限的概念教学课堂,立即就会变得生动、无限起来。

例如,教学“最小公倍数”,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拼凑的方式,认识了两个整数的公倍数求法,并知道公倍数中最小的那个为它们的最小公倍数。这是学生利用直观操作的方式而得出的结论,也就是概念的精髓所在,但了解“最小公倍数的概念是什么”并不是最终的目的,学生从直观生活探究学习而来,还得回归生活问题情境的体验和解决之中,运用概念生成的直观经历来解决生活中的直观变式问题,这样,概念学习的正向迁移运用才使得概念的习得经历一个真正的循环。如教师可以设置以下几个直观的问题情境,以提高学生对“最小公倍数”概念的迁移运用水平:

①东东5天去一次市图书馆,而明明7天去一次市图书馆。今天他们两人恰好同时去市图书馆,那他们下一次同时去市图书馆将会是几天之后?

②王老师买了一袋糖果作为六一儿童节的礼品之一,已知王老师无论是平均分给6个同学,还是平均分给20个同学都恰好分完,这袋糖果至少有多少颗?

这两个问题都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直观性问题,其本质就在于最小公倍数的运用,但要求学生必须完全理解最小公倍数的本质内涵和意义,并将其中的精髓和原理迁移到这些仿真问题情境中,最终明白“‘求下一次同时去市图书馆将会是几天后’就是求‘5’和‘7’的最小公倍数”,以及“‘求这袋糖果至少有几颗’就是要算出‘6’和‘20’的最小公倍数是多少”。

总之,概念教学不是对文本的简单记忆性堆积,也不是抽象难寻的“天书”,而是来源于直观表象世界,又回归直观表象世界的一种意识结晶,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只有从基于概念的直观原形出发,通过连结生活、鼓励观察操作以及引导学习迁移,才能真正地帮助学生彻底理解概念的本质,学会概念的运用,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形象直观教学 篇11

一、运用几何直观,形成数学概念

德国哲学家康德认为:“缺乏概念的直观是空虚的, 缺乏直观的概念是盲目的。”小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对知识的理解应该建立在丰富典型的直观表象基础上。因此,把教材中静止的、较难理解的概念,运用几何直观生动形象地呈现出来,使抽象的概念变成看得见的数学知识,有助于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所学习的内容。

如教学四年级《速度、时间和路程》这节课,速度概念的理解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解决相关问题的基础。速度这个词在生活中经常出现, 学生一般也能知道通常说的快慢指的就是速度。但它不同于路程和时间,因为路程这个量是学生能够直观看到,非常明确,时间也是学生常见的,而速度概念比较抽象,是指单位时间内运动的路程,其单位是由长度单位和时间单位两部分复合组成, 这种表示形式学生比较陌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在教学中我充分运用直观图。首先情境导入,学校到书店有300米,小明要走4分钟,小红要走6分钟 ,谁走得快些 ? 学生通过计算 ,发现小明每分钟走75米 ,小红每分钟走50米,小明快些。这时候学生是通过数据的比较解决问题的,对这个数据表示的就是速度,概念的理解还非常模糊。这时候,老师出示两段同样长的线段,表示300米,分别平均分成4份和6份。指出一段就是“每分走多少米”,也就是他们各自的速度,通过每份长短的比较,明白小明的速度比小红要快一些。通过几何直观把速度这个概念具体形象化,帮助学生突破概念理解上的难点,真正把握概念的实质和内涵。

又如《百分数的意义》的教学,这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百分数的含义,明确是两个量之间的比较关系。教学时可以通过直观图深化理解这一概念。首先出示信息:盐占盐水的30%,让学生在百格图中表示出这个百分数 ,并说一说盐和盐水各指哪一部分。在涂画百格图和两个量的比较中,帮助学生建立起对抽象的20%与相应的直观图的认知联系, 形成相应的认知图式, 这是对任何一个百分数的理解最基本的形象支撑。随后老师要求学生在10等份的线段图上表示出这个30%。追问:为什么平均分成10份,也可以表示出30%? 学生经过思考,得出把10份中的每一份想象成再平均分成10小份,这样整条线段就平均分成100份,而其中的3大份就是30小份,所以同样可以表示20%。这样,在两幅图的比较中帮助学生逐步脱离具体的100份,加深了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在教学中,运用几何直观既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又能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用图形语言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运用几何直观,发现数学规律

几何直观是一种创造性思维, 对于数学中的很多问题,灵感往往来自于几何直观。数学家总是力求把他们研究的问题尽量变成可借用的几何直观问题,使他们成为数学发现的向导。

如教学《积的变化规律》这节课,它是在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主要引导学生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情况,从而归纳积的变化规律。因此,一般老师在教学时都是先出示几组算式,通过计算,观察因数和积的特点,初步概括出规律,然后让学生通过举例进行验证,最后运用规律解决问题。当然,这样的教学对凸现学生学习自主性有一定的作用, 但是如果在这节课中与平面图形面积研究相结合, 让学生借助图形的面积变化理解积的变化规律,则不仅更容易掌握知识,而且对学生几何直观的培养有很大的作用。教学中,教师先出示一个长方形,已知它们的长和宽分别为80、60,学生计算出面积为80×60=480。然后长方形的长不变,将宽缩短,让学生估计变化后长方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并说说估计的方法。学生纷纷表示长方形长不变,宽缩小,所以面积也缩小,估计都缩小了3倍。然后验证学生估计是否正确。在这个环节的设计中,学生借助图形的变化意识到,当长方形的长不变,面积随着宽的缩小而缩小。接着长方形长还是不变,将长方形的宽扩大,让学生说说这时候长方形的面积变化。当学生发现面积的变化规律后,老师让学生观察算式进行小结:两个数相乘,这两个数叫因数,其结果叫积。那么你能根据刚才发现的规律,说说算式中因数和积的变化情况吗? 于是,积的变化规律就水到渠成地总结出来。借助长方形面积与长和宽的关系,理解积的变化规律,发展学生的几何直观的意识,并且在估计中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和代数相比,几何给人以生动、直观的形象。因此,正比例意义的学习,可以借助正比例关系图像的学习,让学生体会正比例图像的特点和作用,加深对正比例意义的认识。教学时,通过数据表在坐标系里描点,连成一条直线,然后通过观察图像,使学生了解从这个图像可以直观看到两个量的变化情况,一个量增加,另一个量随之增大。而且明白利用正比例关系图像,不用计算,可以由一个量的值,直接找到对应的另一个量的值,体会正比例图像直观形象的优势。借助几何直观,揭示研究对象的性质和关系, 使思维很容易转向更高级更抽象的空间形式,使学生体验数学创造性工作历程,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三、运用几何直观,探究计算方法

计算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探究计算方法的过程, 理解算理。运用几何直观理解算理更有效。如在教学《分数乘分数》一课时,可以让学生通过画图,将图与式对应起来,深刻地理解算理。先出示例题:“粉刷工人粉刷完一块墙需要5小时,每小时粉刷这块墙的几分之几呢?”指导学生画一个长方形当做墙,学生很容易就表示出每小时粉刷的是这块墙的1/5(如图1):

师继续问:“那粉刷工人1/4小时粉刷这块墙的几分之几4呢?能在原来的长方形上画一画吗?”学生操作,将1/5继续平均5分成4份,从图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每份就是原来这个长方形的1/20(图2), 也就是1/5的1/4就是1/20, 用算式表示是接着让学生继续在纸上表示3/4小时能粉刷多少。学生通过画图, 又写出算式在画图和观察算式的过程中,学生很快得出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这节课通过画图,把抽象的问题直观地表示出来,把本质的东西显现出来,让学生探究计算方法,理解算理。这样既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又发展了他们的几何直观能力。

四、运用几何直观,分析数量关系

徐利治先生提出, 几何直观是借助见到的或想到的几何图形的形象关系产生对数量关系的直接感知。利用几何图形的直观对问题中的关系和结构进行表述, 帮助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策略。

如教学《用连除解决问题》时,通过情境图(如图3)引导学生在收集和整理信息的过程中发现要解决“每个小圈有多少人”这个问题还需解决一个中间问题,从而学会用连除解决问题,同时建立起解决这类问题的数量关系的模型,并能解释应用,为后续学习解决此类问题打下基础。因为前一节课是学习用连乘解决问题,学生已经有了从不同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经验,所以这节课在学生理解题意后,笔者大胆放手让学生直接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当学生列出三种不同的算式时,提示他们可以尝试用图解释这三种算式所表示的意义,再引导学生观察直观图比较三种算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随后,笔者又出示类似的题目:有400本书要放在2个书架上,每个书架有5层,每层可以放几本书? 要求学生列出算式后用图表示出来,结果他们发现画出的直观图与前一题画出的图是相同的, 明白虽然这两道题目的情境不同,总量不同,但题目中蕴含的数量关系的结构是相同的。最后,笔者又问:像这样的图还可以解决怎样的问题? 借助几何直观把复杂 问题用画 图的形式 表达出来 ,是“去情境 化”的过程,是一个数学建模的过程,它把情境中的数量关系进行提炼,并且直观表达,然后运用这个数学模型解决类似的问题。这样教学,形象思维由图形带来的直觉,增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增强其创造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形象直观教学 篇12

一、充分运用直观教具

形象思维的基本形式为想象与表象,表象即是对于以往认知和感觉过的现象,在头脑中形成想象的影像,可借助直观鲜明的形象展示现实,同时也有部分的归纳性。如果不具备表象,也就无法进行形象思维。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尽量将抽象性的数学知识变得实物化,使学生能够直观形象地进行认知,能够进行实物感触、进行实际操作,在头脑中形成的想象的影像,能够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因此,教师应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应用各种直观形象的教具与图片、实践操作等方式,让学生取得客观全面、丰富多彩的表象,提升学生形象思维能力。例如,教学《圆的认识》课时,可由教师预先展示出在现实生活当中的圆形的实物,例如,地球仪、篮球、足球、瓶盖等,并让学生列出在生活当中的圆形的实物如水杯盖、碗、乒乓球、高尔夫球,借助真实感知生活当中的实物,让学生对于圆形的物体具有直观形象的认知。立足初步认知,再由教师指导学生认真细致地观察圆形的教学模型,并对照课本,圆作为椭圆的一种特殊的形式,当椭圆自身的离心率与0相等时,就会使得两个焦点形成重合,形成了一个圆形。并在教学模型上找出两个焦点形成的重合点,通过将实物教学模型与课本知识相互结合,使理论联系实际。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能够让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实际操作,并在学习当中构建明晰的表象,使得思维趋向于理性化。另外,可在教学当中充分应用现代多媒体课件,与动态的影像视听相互结合,演示出思维发展的趋向,这样可提高学生在学习当中的主动性,提升教学效率与质量。

二、鼓励学生亲自动手

教师在教学当中通常会忽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课堂教学当中,学生较少能够亲自动手进行实践操作,而是听教师进行讲解,这样就造成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对于知识缺乏感性的认知,这也会使学生难以锻炼和提升形象思维能力。科学研究证明,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当中学生经过亲自动手实践操作,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同时经过亲自动手能够加深对知识的记忆,获得直观形象的表象。可提升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并能较为顺利地解决问题。可是由于小学生难以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如果在教学当中开展动手实践,就可能导致课堂教学秩序产生混乱。鉴于此,教师较少开展动手实践课程。例如,在苏教版小学数学《位置与方向》一课当中,教学目的为指导学生学习与掌握两个点之间的位置方向,可由教师经过精心设计,开展动手实践课程,教师可先将学生划分为几个学习小组,发给每个学习小组一张学校平面图,布置学生学习任务:实地测量校园里的各类建筑物的实际位置,并在学校的平面图上将测量数据进行标注。借助动手实践的学习活动,让学生深入理解位置与方向知识,并进一步认知平面图的重要作用。

三、有效利用数形结合

数作为抽象性的数学知识,而形为具体化的图形、实物、教具等。数与形两者具有密切关联,学生应该先从形的层面形象思维,认真细致进行观察、实际动手操作,相互比对,经过深入分析与研究,并基于感性素材抽象化,方可取得有关数的知识。例如,课本当中的相关例题,在作为数量关系表示时,可合理地应用各种色彩以及现实生活当中的山川河流、动植物、各种现代的科技产品,通过展现这些实物,既能较好地表述数量关系,也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提升。另外,在数学应用题的教学当中,因为应用题充分融合了文理、算理、事理三个方面的知识,呈现出抽象化的特点,学生看到后难以在大脑中出现直观形象的表象。借助线段图可以体现出条件之间的关系,并能将数转变成形,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解决问题。因此,绘制出正确的线段图,有助于学生构建正确的表象,使数量关系从复杂转变为明晰。应用线段图、数与形结合等教学方法,能促进学生想象力,既提升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又达成了抽象与形象两种思维的相互补充。

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需要应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指导学生进行积极思考,促进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有助于学生培养科学合理的思维方式,提升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能够让学生深入理解数学知识,促进小学数学教学效率与质量的提升。

上一篇:标准产品购销合同书下一篇:九色鹿的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