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研究总结(精选9篇)
本学期开学伊始,我校数学教研组就确定以“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为主题开展研究。本期以来,全体数学组成员按照制定的研究计划,大胆实践,不断探索,取得了一些成绩。现对本期教研情况做以下小结。
一、加强理论学习,转变观念提升素养。
自确定研究主题以来,数学组以课程理论和先进的研究经验为指导,组织教师学习先进的、前沿的课改理论,以教育教学类专著为主要理论学习内容,还组织各位成员学习了《中小学数学教学课型研究》、《“新基础教育”数学教学改革指导纲要》等有关计算教学的材料,以学校每周的教研组学习活动为依托,强调集中学习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的原则,要求全体数学组成员重点学习《中小学数学课型研究》中数学运算教学的课型研究,以提升自身的理论水平。
二、认真组织实施主题研究,吸取先进经验,加强交流,不断提高研究水平。
首先组织本组成员采取集中探讨、反复观摩、评讲评学等方式,每级重点研究两节课,边教研,边总结,通过对计算教学过程结构进行研究总结。其次,组织全体数学教师参加计算教学评比活动,每位老师都积极参与,精心备课,上课,评课,掀起了计算教学学习研究的热潮。最后,在此基础上,组织进行了以计算教学为主题的优秀教学案例及计算教学经验交流活动,起到了“以点带面”的促进作用。
三、教师教学思想行为上的转变。
1.教师能有意识地改变了以往“重结果,轻过程”的问题,在教学中不但能关注“怎样算”的问题,能能重视“为什么要这样算”的问题。
2.教师能有意识地关注每节知识点在整套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提高学生在整体中综合认识方法、判断选择方法,灵活运用方法的能力。
3.教师能有意识地能避免教学中只关注情境创设、小组合作、多媒体运用等外在形式,也注重了在教学中渗透化大为小,化繁为简、从特殊到一般、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
四、计算教学中的具体做法总结:
1.持之以恒进行口算训练,培养良好的速算习惯。
口算是笔算的基础,口算能力决定了学生的计算水平。日常性口算训练具有费时少,容量大、形式活、速度快、效果久、好操作的特点。我们通过全体数学教师坚持每天课前3分钟口算,课后利用手机上的“作业盒子”进行口算训练相结合,提高了学生口算的速度与准确率,养成了学生口算的习惯,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2.优化算理教学,让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在计算教学中,计算结果的正确与算理的理解同等重要。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明白算理,不仅是为了完成本节课的重点任务——“学会怎么算”,也是为了给后续教学较复杂运算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知道为什么这样算”,更是为学生今后形成良好数理运算的思维习惯确立方向——“如何寻找运算策略”。从而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实践中形成正确的逻辑思维能力,系统地掌握知识,形成数学能力。
首先,我们将自主探究算理教学作为研究的重点,反复研讨与实践。通过同课异构、一课多磨、观课议课等方式的对比研究,我们一致认为应使用这样的学习方式进行计算教学效果较好,形成计算教学自主探究的模式。
“学生自主尝试计算——交流讨论各种计算方法,理解算法多样性 ——横向比较多种算法的共同点——发现数理关系的本质,得出算理——应用算理,优化算法。”
例如:在教学学习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时,前面已经学过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80%的学生能够说出答案,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算出答案,然后小组交流,讨论自己的计算方法,进而在班级展示。再将学生的不同计算方法(表格法、加法、口算、竖式计算等)综合比较,同学们通过提问、质疑、比较各种算法的相同之处,引导学生发现算法,引导学生发现其算法共通之处是个位数的乘积加十位数的乘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总结这类计算题的计算方法与顺序,只要将学生的语言稍加规范,就成为很实用的算理。这样联系学生实际算法得出的算理,使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再例如:谁能赢?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淘气 24分
29分
44分 笑笑 23分
30分 41分
理解题意后,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你估计谁能赢?在估算的过程中,学生提出了许多算法,我们不急于给学生答案,鼓励他们积极思考,在学生五花八门的想法释放出来后,再引导他们:这么多方法,你觉得哪种合适?任何事物都会有潜在的规律,人总会自觉不自觉地去琢磨其中的一些技巧,学生也不例外。学生通过自由的分析与比较,自然会对较简单实用的方法比较倾心。算法多样化的本质是让学生从自己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出发学习新知识,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而探寻解题的方法,追求算法的合理与灵活。所以,在学生自我筛选的过程中,就可以实现算法多样化与算法优化的转换,感受数学知识的逻辑性与关联性。
这种学习方式便于将学生已有知识与新知识联系起来;便于将不同学生的学习成果联系起来;便于将算法多样性与算法最优化联系起来;便于将排除非本质属性与探寻本质属性联系起来;便于将多变的外在形式与不变的内部算理联系起来。通过反复实践验证,这种学习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算理的积极性,有利于引导学生结合算理进行灵活应用、举一反三,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数理运算的本质,通过教学,使学生的思维广度与深度增强了,促使他们更容易体会到数学理性的魅力,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其次,努力实现个性化的教学理念和有效指导方法。让学生主动、愉快地参与计算,感悟计算的魅力,品尝计算的乐趣,提高计算的能力。例如:在教学()+()=8时,我们让学生帮助老师解决问题:“八个孩子一起去洗手,有两个水龙头,每个水龙头旁边会有几个孩子?”通过现场表演、出谋划策,让孩子们在游戏一般的情境中充分讨论各种可能的情况后,再引导学生发现数量间的规律,学生一直兴致勃勃地探索自己的方法,阐述自己的发现,把“教的过程”转化为“学的过程”,达到了教学过程优化。我们的研究针对计算教学中为实现这个“转化”,运用怎样的教学策略让学生真正喜爱计算、理解计算上,做了许多类似的比较与探索。
3.运用多样化的练习形式,发展学生的计算效率。
计算能力的培养离不开适度的练习,任何知识都需要在用的过程中逐渐被接受和内化。我们积极在练习形式多样性和趣味性方面下功夫,提高练习的操作性,寓学于做,教、学、做合一;增强练习的游戏性、挑战性和趣味性,寓学于乐。教学时应采取多种方式进行计算练习,如:把练习过程变成学生的小组活动任务、小竞赛,小游戏、自编计算题、制作算式迷宫图、算式过关游戏卡等方式都是很好的练习形式,既能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变“要我练”为“我要练”,又通过训练激发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竞争意识,从而提高了计算教学的效率。
4.积极设置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认知发生于联系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活动之中。”我们通过组织形式多种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在活动中积累了丰富的数学经验,促使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充分体验数学思想,并主动应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例如:寻找生活中的加减乘除法;用图画、语言、算式、实例等描述除法的不同应用、讲数学故事、当错题医生、每天与家长就一个问题进行数学谈论、设计购物与租车方案等等,通过参与各种数学实践活动,学生不由自主地对计算方法及时进行归纳与总结,乐于将自己的观点与发现用各种形式表达出来。
通过这一阶段的计算教学研究,学生充分感到计算源于生活,也逐渐养成了有序思考,有条理的思维习惯,学生逐渐具备了通过根据具体的情境选择怡当的方法进行灵活计算的能力。教学中给学生提供充分自主探究的空间,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激发了学生的计算兴趣,使学生乐于计算,学生计算的积极性和计算的准确性得到提高,学生的估算意识和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会用计算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关于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研究
巩义市竹林镇中心小学
数学问题是直接或间接指向某一特定数学知识,能够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和思考,并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或经验去“做”,但又不能马上知道该采取何种方式去做的事件。
数学问题情境是以数学问题为主体的真实的任务环境。它包括知识的背景、数学问题、数学问题表征和问题的操作空间。
根据儿童的年龄心理特点和数学学科特点,创设计算教学的数学问题情境可以采用如下的方法。
1. 生活经验引入法。
荷兰著名数学家、数学教育家弗兰登塔尔曾经提出“普通常识的数学”的观点,他认为数学的根源在于普通常识。对于学生来说,小学数学知识并不是“新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旧知识”,在他们的生活中已经有许多数学知识的体验,学校数学学习是他们生活中有关数学现象经验的总结与升华,每一个学生都从他们的现实数学世界出发,与教材内容发生交互作用,建构他们自己的数学知识。
2. 现实问题模拟法。
现实问题模拟法是针对现实问题的表征而言的,为了使现实问题与所要学习的数学问题之间建立起更直接的联系,往往把一些现实问题进行一定程度地提炼,然后通过具有吸引力的表征构造出相应的问题情境。
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应用———租船》一课时,13人去乘船,每条船限乘4人,至少需要租几条船?我模拟了租船情境,以使理解有余数除法的余数进一问题。在模拟这个租船情境时,我准备了几个呼拉圈代表小船,4个人在一个呼拉圈内,13个人需要几个呼拉圈?通过直观的演示、模拟,学生很容易地理解了有余数除法的进一问题。
在运用现实问题模拟法时,我们需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1)必须着眼于数学问题。数学问题是数学问题情境的核心,如果我们只看重表面的创意和设计,就违背了数学问题情境策略的宗旨,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
(2)模拟要抓住问题的本质。现实问题模拟法是在现实问题与数学问题之间架起一座桥梁的手段,需要对现实问题和数学问题进行综合研究,以找到它们的结合点,为学生学习数学化提供思维的契机。
(3)问题表征的针对性和新颖性。在抓住问题进行设计时,我们要针对学生的实际,创设的问题情境应是学生熟悉和喜闻乐见的。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研究、探索的欲望。同时,情境的设计应是新颖的,以增强学生对所熟悉问题的新鲜感,否则学生会感到疲惫和厌倦。
3. 数学游戏活动法。
数学游戏活动法是指教师有计划地在所安排的游戏活动中,提供机会让学生学会作选择与作决定,并从中获取概念性的知识与技能,同时也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的知识挑战活动中得到学习的乐趣。
4. 童话故事揭示法。
童话故事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把数学问题用童话形式描绘出来,能够给数学问题赋予情节,甚至赋予生命,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
5. 虚拟动画激趣法。
现代多媒体手段可以根据数学知识点的需要虚拟情境,并且由于动画的交互性强,可以激起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和愿望。
二、引导发现,自主探索,让学生经历算法探索过程。
这是计算教学的中心环节,是学习活动的理解阶段。学生所面对的数学知识是通过数学家整理、归纳、概括的抽象逻辑体系,这种逻辑体系在某种程度上掩盖了相应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因此,在教学时我们要让学生通过行为操作、表象操作、符号操作实现从具体到抽象的心智活动,达到对算理的理解。
1. 指导发现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正迁移的形成,首先取决于知识间的共同因素。因此,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应充分启发学生抓住新旧知识的相同点,把学生的思维引到新旧知识的联结点上。例如:在探索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的算法时,我引导学生发现这个算法和以前学过的知识两位数加一位数的算法有哪些联系。它们的联结点就是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
2. 抓住新旧知识的本质进行比较、区别。
当学生找出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后,教师应将两者放在一起,引导学生对比、分析,抓住本质进行区别,防止负迁移的发生。例如:大数的口算,400+500=900,学生可以根据以前的经验得出4+5等于9。这个时候我们要引导学生抓住知识的本质,进行比较:4代表的是什么———4个百,口算的方法都是相同的,但代表的数学内涵是不同的,抓住本质,进行比较区别,就能防止负迁移的发生。
3. 算法交流的策略。
要提高算法交流的实效性,关键是让学生学会交流的方法,即学会倾听、学会质疑、学会体验、学会比较、学会评价和学会选择。在具体教学中,我们可以考虑从以下几句话入手。
(1)“你是怎么想的?”首先,在算法交流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展示自己个性化的算法,表达自己的探索成果。其次,教师应注意分析学生算法所体现的思维水平,并做好相应的应对准备。最后,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参与度,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让学生学会赏识和学习其他同学富有个性的、独特的理解和表达。
(2)“对他的方法你有疑问吗?”当学生展示算法后,教师要鼓励其他学生质疑,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
(3)“谁能给大家解释一下?”当学生提出疑问后,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使学生对所交流的算法能有所理解,有所感悟。必要时,教师应有选择地对某些算法作出必要的讲解,以帮助学生理解。
(4)“大家认为这种算法怎么样?”教师要引导学生对算法进行评价,使学生对该算法的特点有初步的认识。
(5)“老师也有不同的算法。”根据教学需要,教师以“参与者”的角色向学生展示“自己的算法”(觉得有必要向学生介绍的算法),以丰富学生的体验,感受不同算法的特点。
(6)“用别人的方法试一试。”当学生群体算法展示后,教师可鼓励学生有目的地选取某些算法亲身体验,感受不同算法的特点。
(7)“这些算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各种算法进行比较,分析各种算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对不同算法进行归类整理,归纳不同算法之间的共同思路,使学生的认识清晰化、条理化。
(8)“你喜欢哪一种方法,为什么?”在对不同算法进行归
由表面理解到真正建构
———谈“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两次教学实践与反思
汤宝玉
(仪征市真州小学,江苏仪征
教学六年级“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对于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已经掌握了。这次学习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应该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如果仅仅满足学会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肯定是不够的。如何将今天所学的知识与以前学过的知识联系在一起,真正理解并建构小学阶段所学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这应该是本节课的教学关键所在。在教学这一节课时,我进行了以下两次不同的尝试,效果迥异。
一、教学案例
第一次教学:
出示例1:每个小中国结用52米彩绳,每个大中国结用53米彩绳。两种中国结各做18个,一共用彩绳多少米?
师:你会列综合算式表示要求的问题吗?
学生讨论后,交流。
师:这两道算式该怎样计算呢?
学生尝试着计算,计算后交流。
生:计算52×18+53×18时,我是分别先算52×18和53×18,再相加,也就是先求出两种中国结各用彩绳多少米。
生:计算(52+53)×18时,我是先算52+53,再用两个数的和乘18。也就是先求出两种中国结各做一个要用彩绳多少米。
我接着让学生回忆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师:你认为分数四则运算顺序与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有什么联系?
学生们说一说。
师:分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和整数、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相同。
类整理的基础上,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判断与选择的意识和能力,引导学生内化别人的合理经验和思维活动成果,把他人的算法精华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形成新的经验和认识。同时,教师还要鼓励学生自主对个体算法进行算法的确认、修正或重新选择,通过自我评价而形成更合理的个性化算法。
4. 计算法则的概括。
这是一个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过程。由教师引导,启发学生踊跃说出计算规律。一个学生说不完整,其他同学补充,教师在这个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正确的计算法则。例如:1000-234,通过拨计数器,摆计数块,以表象为基础,抽象出数学计算方法后,这时需要总结计算方法和一般规律:连续退位减法如果带0时,应该怎么算?0点上退位点,就变成9,其他数字点上退位点就相应地减1。这个重要的规律要让学生明确。
三、练习巩固,掌握算法,初步形成技能。
计算技能的发展阶段是:步步有据、运算准确—准确迅速地运算—善于观察分析、筛选方法、灵活运算。
教后反思:第一次直接使用例1进行开门见山式教学。从实际教学情况来看,学生对分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的掌握还行,但对于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与以前学过的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之间的联系却不能进行真正的自主建构。分析其主要原因是教学完分数四则运算后直接让学生回忆整数、小数四则运算,学生由于没有做题的直接经验,学习的主动性不够,课堂教学气氛沉闷,教学效果一般。有了第一次教学的失败教训,我在另外一个班进行了第二次教学尝试。
第二次教学:
出示例1改编题:每个小中国结用4分米彩绳,每个大中国结用6分米彩绳。两种中国结各做18个,一共用彩绳多少分米?
师:你会列综合算式表示一共用彩绳多少分米吗?
学生们很快口答出两种算式(师板书:4×18+6×18;(4+6)×18)。
师:你们会计算这两道算式吗?
学生同桌交流后发言。
生:计算4×18+6×18时,先算两个乘法,再把它们的积相加。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这是一道没有括号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根据它们的运算顺序应该先算乘除,再算加减。
生:我是这样想的:要求一共用彩绳多少分米,要先求出两种中国结各用彩绳多少分米,再相加。
生:(4+6)×18,先算括号中的4+6的和,再用和去乘18。因为这道算式中有小括号,我们应先算小括号里面的4+6,求出两种中国结各做一个要用彩绳多少分米。
师:如果将题目中所有的分米单位改写成米作单位,你还会做吗?
生说,师直接在题目上改写。
生:4分米等于0.4米或等于52米,6分米等于0.6米或等于53米。
练习包括基本练习和综合性练习。基本练习是对例题的模仿练习,主要目的是巩固所获得的新知,可从课后的练习题进行选择设计。这些练习的评价可根据难度的不同采用个人自批、同桌互批、小组长批、教师巡视批等形式,由个人、组长向教师反馈练习结果。综合性练习指的是综合性、灵活性较强并有一定变化发展的题目。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开放题,学生自编、自练、自查、自纠。这些练习可以采用全班评讲或教师面批等形式进行评价反馈。
四、概括点拨,自我评价。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研究
一、影响学生计算能力发展的因素
小学阶段学生的身体和心理还处于萌芽期,学生的情感和心理都不够成熟,所以在教学中,学生普遍存在意志力不够坚定、情感不稳定等表现,但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实时计算教学。
1.情感不稳定
小学生在学习中追求成功的欲望特别强烈,所以在进行计算时,学生总是希望快速得到答案。因此,当计算遇到了数据比较大或者算式比较复杂时,学生就会丧失信心和缺乏耐心,对题目感到烦躁而没有正确合理选择算数方法,使得计算中错误百出。
2.注意力不集中
计算题目一般没有什么生动形象的情节,只是简单的算式,这样就会让学生覺得很乏味,导致在计算时看错题,进行计算时把数字或者符号抄错,这样就会致使计算结果错误。
3.繁多练习导致排斥
计算学习本来就是一个比较枯燥的过程,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但小学生的天性就是贪玩,注意力不集中。如果要求小学生长时间做计算题。学生在完成过程中,错误出现的频率也提高了,这有可能是因为长时间做计算题导致的。
二、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计算教学
掌握了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因素,因此对症下药,采取以下措施提高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质量:
1.改善课堂氛围
课堂是实施教学的平台,因此,可以改善课堂氛围来进行教学,营造鲜活和谐的课堂进行计算教学是非常有意义的。小学生对事物充满好奇,尤其是新鲜事物。数学教学是一个逻辑学科,并且数学课堂是非常乏味的。曾经有老师指出:一堂好课,犹如一首交响乐,应该追求旋律、节奏、配器的和谐,所以在课堂中,师生要和谐,人与文也应该追求和谐。
例如,在进行《10以内的减法》教学时,老师在对学生进行提问时,应该面带微笑,这样就能够让学生不紧张,进而可以集中精力发散思维回答老师的提问。
老师:池塘里面有7只天鹅,猎人经过发现,并开枪打死了2只,请问同学们还有几只天鹅啊?
学生A:应该还有5只天鹅。
学生B和C表示赞同。
学生D:应该是0了,因为枪声把所有的天鹅都吓跑了。
班上大部分学生表示赞同。
学生E:还有3只天鹅。
老师:为什么还有3只呢?
学生E:因为那7只天鹅组成了一个和谐的家庭。猎人打死了天鹅妈妈和天鹅爸爸,留下天鹅爷爷奶奶飞走了,还有三只不会飞的天鹅宝宝。
老师:其实数学是一门科学的学科,同学们的想象力很丰富,但是我们应该遵循科学的原则,进行计算,所以这道题目的答案是5只。
所以这要求老师在进行教学时,当学生回答不出问题时,不要责怪学生,而是耐心地指导学生发现正确答案。因为学生的心理比较敏感,如果老师训斥学生就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加强口算基本训练
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口算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学生的计算兴趣。口算能力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不能过分追求结果,这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在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展开游戏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
例如,20以内的进位加法,班上展开计算接龙游戏,老师给出一个算式,让第一个学生回答,并且第一个学生回答完毕后,还应该自己想一个算式给后面的学生回答,这样依次下去。对于接不上来的学生,应该给予相应的处罚,处罚学生在班上表演一个节目,这样的处罚不会给学生造成压力,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才华。课堂在游戏中进行,并完成相应的教学目标,同时还可以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在游戏中提高了学生的口算能力,并且加强了学生的反应速度训练。同时也改变了数学课堂枯燥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3.加强学生对运算法则的理解
数学计算是要求遵循计算法则的,如果对于计算法则不熟悉,就会导致计算很难展开,这也是掌握计算的基础工作,熟练运用计算法则,学生的计算能力也会得到快速的提高。
例如,在学习《20以内的减法》时,老师可以把课本上冗长不好记忆的法则,课本上的法则:退位减法(也可以称作借位减法)就是当两个数相减,被减数的个位不够减时,往前一位借位,相当于给这位数加上10,再进行计算。经过自己的改编变成:20以内减退位,口算方便和简单,十位退一。个加补,又准又快写得数。因为学生的记忆力不够好,并且学生对于生硬的文字印象不深,这样就会影响学生对法则进行记忆。但是经过老师的修改,把难以记忆的法则精炼成顺口溜,学生朗读几遍就可以把法则背诵下来。这样方便了学生的记忆。
造成学生计算错误的原因非常多,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中善于发现影响学生计算的因素,并加以控制,在教学中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使得教学能够更有利于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学生拥有扎实的计算能力,才能够更好地进行数学学习。
参考文献:
[1]余夕凯,刘娟娟.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的热点问题与思考[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1(1):55-58,124.
[2]李平.新课改下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探析[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2(3):70.
[3]崔晓玲.关于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有效策略研究[J].新课程学习:上,2014(11):35-36.
为进一步落实《数学新课程标准》,检测学生数学计算方法掌握情况,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使学生“准确、快速、科学、灵活”地进行计算,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为学习其他数学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我校于2014年10月24日下午组织进行了三年级数学竞赛活动。此次活动在中华路联盟校的统一安排下、在教务处的精心策划、周密安排下,以及数学教师的努力配合下,已取得圆满成功。
通过这项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对提高学生计算的速度和计算的准确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集体主义荣誉感和竞争意识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本次数学计算能力竞赛已经结束,喜悦和思考留给了每一位数学教师,胜不骄、败不馁,希望今天的成绩是你明天奋斗的基石。
最后,对本次竞赛取得的成绩我们表示祝贺,希望所有在竞赛中获奖的学生再接再厉!
三、获奖名单。本次活动共评出个人奖15名。
明德小学三年级计算能力数学竞赛获奖学生名单 第一名:(3名)
杨卓凡 三、一
王雪怡 三、一 徐子阳 三、二
第二名:(4名)郭岩松 三、二
王嘉莉 三、三
田子怡 三、一 郑瑞涵 三、一 第三名:(1名)牛敬辉 三、三
第四名:(7名)
郭智勇 三、二 张苡鑫 三、二
姜欣瑞 三、三 李峥昊 三、一 孔韶涵 三、一 董霜苗 三、一 赵子宁 三、一
赣县区莲塘中心学校
一、问题的表现
在教学中我发现了计算教学值得深思的现象,以往对学生计算能力的要求,如计算方法、技巧与速度等,现在很少提了。学生的计算能力比以前下降了,主要表现在计算正确率下降,口算速度减慢等等。而学生对计算的兴趣并没有因此而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也没有得到应有的培养。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的结果?我认为有以下一些方面。
二、计算教学的误区
1.计算教学依赖于情境。主要表现在,有的教师偏面认为,计算教学离不开情境,缺少了情境,似乎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有的课堂上情境设置是牵强附会的,有的纯粹是为了引出算式,经过一番不着边际的“看图说话”,等到从情境引出算式,已经花去了10多分钟时间,影响了教学的进程。
2.算法多样化变成“形式化”。主要表现在,有的教师对算法只求量上的“多”,学生展示同一思维层面的算法,教师一概叫好,而不管思维层面即质上的提升。一旦少了某种方法,教师就要千方百计牵引。有的学生为了迎合教师的意图,想一些低价值、原始的方法来充数。这样一来,往往讨论一道题目就要花费10——15分钟。而且算法“多”了以后,也不适时优化。在计算时,只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有的甚至于不掌握基本的计算方法。
3.课堂练习时间无保证。主要表现在,有的教师很少安排学生的课堂练习,偏面认为现在计算教学的要求降低了,学生做习题就有机械、重复训练之嫌,反来复去说“算理”,挤占了练习时间,影响了学生基本计算技能的形成。
4.口算不讲速度。主要表现在,忽视口算的正确率以及口算的速度,教师和学生口算意识淡薄,课堂上很少安排时间进行口算训练,有的一年级学生连20以内的加减法也不熟练,有的二年级学生连乘法口诀也没有做到脱口而出,这样势必影响计算速度。
三、计算教学的对策
(一)引入形式多样
数学知识的来源是多方面的,一是来自数学外部现实社会的发展需要;二是来自数学内部的矛盾,即数学本身发展的需要。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背景即“情境”相联系,在实际情境中学习,有利于意义建构。如果创设一定的情境,通过情境开展学习,学生能把计算当作一种工具,通过计算解决一些问题,体会计算的价值,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计算教学从情境引入,并就此展开有效的教学,这是可取的。但是,创设情境不能只图表面上的热闹,也不能拘泥于过多的非数学信息,不能干扰和弱化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以及数学思维的发展。任何方法都有一个度的问题,计算教学中创设情境也不例外。创设情境是手段,而不是目的,除了解决情境中的计算问题,还要通过计算,形成计算技能。
纵观计算教学,绝大多数的新知是在原有知识上的迁移、变化、综合而成。因此,计算可以由情境引入,同样可以单刀直入。许多时候没有必要去花较多的时间通过情境来教学。根据学生学习建构特点,让学生主动学,把新知通过比较等方法纳入自己的已有知识体系之中,在计算教学中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可以充分地让学生发挥知识迁移的优势,进行大胆的尝试,体现自主学习的特点。例如,学习“2250÷125”,已经有了“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基础,可以让学生先进行试练,暴露计算中的错误,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从而引导学生自己来总结规律。
(二)培养思维能力
计算要经过观察、比较、想象等一系列思维活动。其过程,便体现了思维过程的顺与逆,思维水平的高与低。新课程下的计算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提倡独立思考。新课程提倡算法多样化,是为了提倡学生的独立思考,提高思维能力,展示学生的不同层次思考结果,老师不能引导学生寻求“低层次算法”。
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进课堂的,他们不仅有原有认知结构作基础,还有自身的思维潜能作基础,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想、去做,去发现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之法。要给学生更多独立思考的机会。要舍得放手,要相信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在面对数学问题时多独立思考,尽可能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当计算遇阻时,再让学生互议互启,老师尽量做问题的共同研究者参与学生的探讨交流,最后让学生自己归纳尝试所得。
2.关注“质”的提高。目前,计算教学在方法上大都注意了量的增加,即引导学生找出尽可能多的方法,但往往忽略了有序思维,从质的方面提高。鼓励算法多样化,它为我们了解学生的认知状况提供了第一手资料,能有的放矢地采用各种手段推动儿童的思维发展。
如何从质的方面发展学生的思维呢?第一,对于学生的不同方法,要认真分析,不能只看形式,而更要看实质——数学思想方法怎么样。引导有序思考,善于换一个角度去思考。第二,需要充分利用已有的各种算法,引导学生进行反思,理清解决问题的思路。要及时对“多样化”进行“优化”,寻求简洁、容易、快速的方法。要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与交流,感受不同策略的特点,领悟不同方法的优劣,作出合理的判断和价值评价。
(三)保证适量练习
新课程提倡个性化学习,张扬学生的个性,但是计算教学的目标是多元的,其中重要的是,通过一定量的练习,让学生学习掌握一定的高效、统一的运算方法和熟练的技能,要求学生算得正确、迅速,同时还应注意计算方法合理、灵活,并在练习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数学兴趣。
1.加强口算练习。口算是笔算的基础,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能力之一。口算不仅需要正确还需要速度,尤其是基本的口算要达到熟练的程度。在四则计算中要使学生先学好20以内的口算加减法、表内乘法和相应的除法,要求口算准确、熟练。当然,口算技能的形成,速度的提高不是一天、两天训练能做到的,而是靠持之以恒训练实现的。(1)课前3——4分钟口算。俗话说,曲不离口,拳不离手。计算课每节课前进行3——4分钟口算练习,形式活泼多样,方法简单易行,效果显著。可以直接笔答,即手头有一张口算纸,规定时间完成一定数量的题目,数量可以循序渐进,由少到多;也可以视算,即教师出示一题目,学生看着题目写出答案;还可以听算,即教师只报题目,学生说出答案。(2)进行针对性练习。口算训练也要讲究方式方法,要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学习“46×37”等进位乘法,练习4×7+4,3×4+1等口算,有利于学生在计算中正确地进位。
2.加强课堂练习。目前的数学课堂,在情境引入、算法多样化上面花费了过多的时间,往往是前松后紧,匆忙收场,学生课堂练习时间严重不足,有的甚至下课铃声一响,教师才布置练习,导致练习不到位,所以有必要加强课堂练习。(1)留有足够的时间。学生的练习是别人无法代替的,课堂教学如果不能实现“当堂训练”,就会成为“夹生饭”,没有时间进行必要的课堂练习,要形成一定的计算技能也就不大可能了。所以,我们有必要留有足够的课堂练习时间,每节课5——8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计算练习,并随时随地反馈练习中的问题,进行纠正。(2)提高练习质量。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练习,并不是越多越好,回到机械重复的做法。而是要在保证有一定数量的前提下,从提高质量上下功夫。首先,重视练习内容的选择。包括封闭性问题,半开放性、开放性问题等,以封闭性问题为主,开放性问题为辅。其次,练习形式多样。计算教学不要单纯为了计算而计算,避免计算的单
一、枯燥。从基本练习、针对练习、变式练习到拓展练习等层次要分明,难易程度适合学生。教材上的、教师、学生设计的题目都要有,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要注意练习的趣味性。在练习时添加一些新颖活动,诸如小竞赛、小游戏等,使学生的情绪、情感始终处于蓬勃状态。第三,关注计算练习后的反思。加强练习之后的反思,能提高学生回顾、分析、判断能力。有利于总结经验,提高练习效率。例如,计算125×8÷125×8,常有学生得出等于1的结果。引导学生反思总结,观察算式时,要从算式的整体着眼,不能受算式的细节(数据的特点)影响,误认为是两个“125×8”相除。
龙河中心学校 孙 宁
数与计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多的数学知识,它历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内容,尽管新课程删掉了一些繁、难的计算内容,适当降低了计算要求,但计算教学仍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
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进行计算教学,我个人认为应该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
一、引导学生正确掌握算理算法
计算的算理是指四则运算的理论依据,它是由数学概念、性质、定律等内容构成的数学基础理论知识,用来说明计算过程中的依据和道理。计算的算法是指实施四则运算的基本程序和方法,用来说明计算过程中的规则和逻辑顺序。学生在学习计算的过程中明确了算理和算法,就便于灵活简便地计算,计算的多样性才有基础和可能。因此计算教学过程中应帮助学生透彻理解算理,正确把握算法,让学生有根据有条理地进行计算。1.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正确理解算理,把握算法
计算教学既要让学生在直观中理解算理,也需让学生把握抽象的计算法则,更需要让学生充分体验由直观理解到抽象算法的过程,从而达到对算理的深层理解和对算法的切实把握。教学中要采用数形结合的办法,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多种感官协同参与,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到表象的建立、算理的探究、算法的构建中去。如教学“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时,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整十数的计算,我大胆放手,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情景图,提示学生求“24×13就是求什么?根据我们已有的计算经验,可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尝试计算及小组交流,不难得出计算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要分两步乘,先求3个24,再求10个24,最后把两次算得的
结果相加。这样教学使学生在直观中理解了算理,在尝试与探究中掌握了算法。
2.提倡算法多样,重视算法优化
算法多样化,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计算,并组织学生正确分析比较、认识各种算法的特点和价值,肯定有创意的算法和比较便捷的算法。值得注意的是算法多样化仅仅是一个过程,算法的优化才是目标。在学生多样化的算法呈现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练习,再通过对比分析、合作交流,逐步发现哪种方法更简便,哪种方法有缺陷,在学生充分体验和感悟的基础上,逐步趋近优化的基本算法。
二、加强口算和估算 1.重视口算训练
口算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运用最为广泛,口算在小学阶段贯穿于计算教学的全过程,是笔算、估算和其他计算方法的基础,因此,加强口算教学,有效地提高口算速度和正确率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重要方面。小学低中年级百以内的加减法以及表内乘除法是最基本的计算内容,务必要让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熟练掌握,形成技能。在教学有关计算时如果需要一定的口算基础,教师必须在新授前对需要用到的口算进行适当的复习训练。例如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或两位数乘三位数时,教师可组织学生多进行一些“几×几+几”的口算练习。口算训练以听算和视算为主,尽量少采用效率比较低的口答方式。2.培养估算意识
估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某些计算和测量的结果无法得到或没有必要进行精确的计算和判断时所采取的数学方法,它是一种近似计算。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估算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猜测、推理、判断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可以提高学生对事物具有综合性和概括性认识的能力。
估算不是乱猜,而是一种数学思考,是用比较简便的方法知道计算结果的范围。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估算方法,是提高学生估算能力的基础。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多指导学生掌握一些估算方法。常用的估算方法主要是通过适当放大或缩小取近似数进行估算,例如凑整估算、取中间数估算、看数位估算等,有时结合具体情况可以运用数的整除特征或联系生活实际来进行估算。
在学生掌握了一些基本的估算方法后,教师应该在平时的教学中加强渗透和训练,逐步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一是培养计算前的估算意识。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在计算前进行估算,结合题目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估算的方法,在计算前多问:得数大约是多少?你是怎么知道的?通过算前估算,学生知道计算结果的大致范围,为下面精确计算的准确性提供一个判断依据。二是培养算后的估算意识。计算后要多问:计算结果是否在 估算的范围?用估一估的方法看看结果是不是差不多?是否符合生活实际?另外可以经常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估算方法,比较各自的估算结果,通过交流,使学生知道估算方法的多样性、灵活性和实用性,体会到估算的数学价值。如果教师坚持指导学生在算前算后估算,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将估算内化为一种自觉意识,养成良好的估算习惯。
三、精心组织计算训练
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思维水平都是随着知识积累和相应的训练而提高的,计算教学只有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长期训练才能逐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1.突出计算要点
在计算教学过程中,学生弄清算理和算法后,要及时针对新知要点进行练习。例如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时,要突出练习积的对位;学习万以内加减法时,要突出练习进位和退位,特别是连续进位和连续退位。在组织练习时,一方面要讲究效率,多练新的知识点,另一方面要尽可能地组织集体练习,尽量少用
口答,因为口答只有少数几个人积极参与,多数人观望,效率比较低。
2.加强比较辨析
在学生完成基础性专项练习后,教师可多出一些题组练习,让学生通过求同进一步把握算法的本质,通过求异分清相混相异的知识。例如三年级教学混合运算后可出如下一些题组:
题组一:35+5×20 63÷3×8 35+5-20 63-3×8 题组二:80-30×2 72÷12×2(80-30)×2 72÷(12×2)题组三:100-25-65 100-(25+65)135-(63+37)135-63-37 题组一的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题组二的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小括号的意义和作用;题组三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减法的一个基本性质。3.培养计算智慧
学生的计算智慧主要体现在算法的自觉迁移与类化和算法灵活简便两个方面。因此,教学时在学生把握基本计算的基础上可出一些综合性、变式性、灵活性、拓展性的计算题让学生练一练、试一试,并及时组织学生讨论交流,通过横向、纵向等方面的比较,沟通各种算法之间的内在联系。需要指出的是,不要让学生养成要求简算时才去用简便方法计算,在平时的四则计算中也要根据数据特点灵活选择算法进行简便计算,养成优化算法的习惯。
一、对学生严格要求, 是学生提高计算能力的前提条件
计算教学中最关键的就是要学生能正确进行计算, 这是计算教学的核心。所以教师在进行计算练习时, 一定要对学生严格要求, 要求学生计算时一定要认真仔细, 不能有半点马虎, 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还要教给学生正确的计算方法, 这是学生进行计算的前提与基础。另外, 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习的计算方法, 能用简便算法的时候尽量应用简便算法,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计算速度, 还能提高计算的准确性。教给学生养成注意观察的好习惯, 遇到一道题时, 先观察、分析, 然后再根据所学过的计算方法, 灵活运用。例如, 在三四个数的连加中, 要会凑整, 运用凑整的计算方法, 不仅计算速度快, 而且计算的正确性还高。
二、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方法, 给学生讲情运算的实际道理
要想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要学生明白算理, 根据算理掌握运算法则, 再根据运算法则进行计算。要想让学生准确快速地掌握运算法则, 首先就要让学生理解运算法则, 学生只有理解了才能更好地记忆, 快速准确地掌握运算方法。不但要让学生明白怎样进行计算, 还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这样算。
三、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是学生进行有效学习, 提高学习质量与学习效率的至关重要的一项任务, 大部分学生尤其是小学生普遍具有粗心大意、不够认真的毛病, 教师一定要想法设法改掉学生的这些毛病, 这也是加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教师一定要培养学生养成认真仔细的学习态度, 那么究竟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1. 要学生养成校对的好习惯。
计算一般离不开抄题, 那么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在抄完题后一定要校对, 校对有没有抄错, 或者是漏掉了题, 没有抄。做完题后也要进行校对。
2. 要学生养成审题的好习惯。
学生在做题之前一定要认真审题, 明白题的要求, 而后再去进行计算, 这是学生能够准确、快速进行计算的前提条件。审题主要是审数字和符号, 看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还要审运算顺序, 知道先算什么, 后算什么, 还要注意审计算方法, 选择灵活简便的计算方法等。如果能认真审题, 进行计算的时候就会顺利很多,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要学生养成细心计算、规范书写的好习惯。
细心计算是能正确计算的重要保证, 另外在书写时要求学生书写格式正确, 字迹端正, 保持作业的美观大方, 给人以一种美的享受。
4. 要学生养成估算和验算的好习惯。
计算完以后进行验算, 是一种非常好的习惯, 它不仅能确保计算的准确性, 还可以开发学生的逆向思维, 提高学生的智力。要保证学生掌握好验算和估算的方法, 还要把验算作为计算的重要环节来严格要求。
四、加强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训练, 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有效保证
计算能力不是一朝一夕所能提高的, 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需要教师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 它是需要长期训练才能逐步形成的。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训练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 要突出训练重点。
在对学生进行训练时, 要突出重点, 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例如, 小数的计算要注意小数点的位置的处理, 小数的加减除法都要求强调小数点对齐, 注意0的占位, 万以内加减法的重点则是进位与退位的练习。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 教师要牢牢把握住教学的重点, 进行有针对的训练, 这样的训练才能提高练习效率。
2. 要学生熟练掌握简便运算方法。
简便运算不仅能提高运算速度, 还能提高预算的准确度, 所以说加强这方面的训练是很有必要的, 也是很重要的。简便运算的基础是运算性质和运算定律, 教师在进行训练时一定要严格要求, 用多种多样的方式让学生进行练习。如果学生能很好地进行简便运算, 那么学生的计算能力一定会得到快速提高的。
3. 注意训练要有层次。
在训练时, 要有一定的层次, 由浅入深, 由易到难, 由简单到复杂。训练不能急于求成, 要循序渐进, 还要运用多种多样的练习形式, 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维持训练的持久性和有效性, 比如可以进行一些竞赛、游戏等, 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 学习的效果也会明显提高。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6-363-01
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和进一步深入,给我们的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中,作为教师的我们,应积极的去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有效的开展计算训练,全方位的去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提高教学效率。本人笔者就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谈谈一些认识和做法。
一、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数学是一门科学性、抽象性极强的学科,而数学计算更会让学生学得枯燥乏味。因此,在计算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乐于做,教会学生用口算、笔算和计算工具进行计算,并掌握一定的计算方法,达到算得准、快的目的。为此,教学中,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充分结合学生的性格、爱好等各方面特点,结合教学内容,根据实际的教学需要,充分挖掘教学中存在的趣味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变“苦学”为“乐学”,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式有许多,教学中,结合学生爱玩的特点,教师可以积极的通过趣味训练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用游戏、竞赛等方式训练;用卡片、小黑板视算,听算;限时口算,自编计算题等。多种形式的训练,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计算兴趣,还有利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教学效率得到提高。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提高教学效率
习惯是陪伴学生一生,对学生的各方面产生重要影响的关键因素,良好的习惯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很重要。就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而言,计算能力的提高必须要有良好的计算习惯作为基础,计算习惯包括仔细校对习惯、认真审题习惯、端正书写习惯、主动验算习惯等。培养学生认真、严格、刻苦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加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大量事实说明,缺乏认真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计算上造成错误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的我们,在积极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我们还应注重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使之形成初步的计算能力,提高教学效率。为此,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培养学生以下几个良好计算习惯:首先,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这是计算正确、迅速的前提。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看清题目要求和题中的数字和运算符号,弄清应该先算哪一步,后算哪一步,什么地方可用口算,什么地方要用笔算,什么地方用简便计算等。引导学生学会根据题目要求、数字特点、运算法则确定合理、快速的计算方法。其次,培养学生认真计算习惯:在计算中,要不急燥,认真仔细、耐心计算。再次,培养学生细心检查的习惯:教师要教育学生养成认真检查的习惯,把检查当作计算的重要环节。检查时要做到细致,逐步检查。最后,培养学生认真书写的习惯:书写一定要整洁、工整,格式规范。既避免自己在计算过程中误算,也避免评阅教师误判。只有这样,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使之养成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解题态度,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我们的教学效率才会提高。
三、加强训练,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有效的训练是形成技能、技巧的重要途径,而且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也是检查学生掌握新知识情况的有力措施,更是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关键。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的我们,还应极其的注重好学生的有效训练这一教学环节,积极的通过开展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训练去引导学生学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提高教学效率。为此,教学中,在引导学生进行训练时,我们教师应如实的做好以下几点:首先,我们应积极的为学生留出足够的训练时间:如每节课留出5—8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计算练习,并随时随地反馈练习中的问题,教师进行纠正。其次,我们要注重提高练习质量:要在保证一定数量的前提下,从提高质量上下功夫。一是要重视练习内容的选择,以封闭性问题为主,开放性问题为辅。二是练习形式要多样,不要单纯为了计算而计算,避免计算的单一、枯燥,基本练习、针对练习、变式练习到拓展练习等层次要分明,难易程度要适合学生。最后,要重视算法多样化的培养:每一道数学习题的设计都是配合该阶段算理要求的,因此,在进行有针对性的计算训练基础上,要对学生进行算法多样化的培养,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尝试。只有这样,引导学生进行系统的训练,使之在训练过程中及时发现错误、纠正错误,在培养了学生计算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教学效率得到提高。
四、科学评价,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有教学就有评价,评价的目的是全面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在搞好其他方面培养的同时,我们还应重视好教学的评价环节,积极的通过评价去让学生发现学习中的不足之处,积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信心,促使学生全面发展,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
总结: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教学中,我们教师应做好长期坚持的准备,并积极的总结教学经验,积极探究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不断促使学生有效的学习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余夕凯.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的热点问题与思考[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1
数的计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多的数学知识,它历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内容,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也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纵观整个小学数学教学,其中计算教学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单看各册的教材目录就可以明了;并且在教学评价中,计算的比重也是显而易见的,单是一张数学试卷,从简单的分值来看,100分的试卷中计算就占了40分,还不包括综合运用中的计算,但在教材这方面,所提供的教学素材较为单调,需要教师深入研究教材,利用合理的教学手段,使计算教学更富有活力。下面我从六个方面说说小学数学的计算教学。
一、1——12册计算教学内容及要求和重难点:(见《小学数学数的运算内容分布及教学要求》)以“100以内的加减法”为例,在一年级下册的教学要求是“在具体的情景与活动中,能用自己的方法正确计算100以内数的加减法。”通过具体的情景和活动来理解,并会计算100以内数的加减法,达到能正确进行计算。而在二年级上册提出的教学要求是“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同时还要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随着教材内容的加深和变化,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也都有所不同。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准确把握计算教学的学段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各册计算教学要求和每节课的目标、要求、以及重难点,来更好的进行教学。
二、计算教材的编排特点:
1、重视从学生生活实际或实际活动中引入数的概念;
2、数的概念、数的组成与相应的计算相结合;
3、笔算在口算教学的基础上进行;
4、笔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有机结合;
5、笔算与估算教学紧密融合;
6、计算教学的难易程度呈螺旋上升梯度安排。
三、计算课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1、整数,小数,分数计算的内在联系。
计算整数、小数、分数加减法都是把相同单位上的数相加减:整数加减法的要求是末位对齐,即相同数位对齐;小数计算要求小数点对齐,还是相同数位对齐;分数计算必须是分母相同,即分数单位相同才能直接相加减,同样是必须把相同数位对齐。小数乘法、除法的计算实际上都要按照整数、乘法、除法的法则计算,所不同的就是小数点的处理问题。小数乘法要看两个因数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小数除法要把除数的小数点去掉,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计算。就运算而言,加法是减法和乘法的基础,加法和减法是互逆的,乘法是加法的简便算法。乘法又是除法的基础,乘法和除法是互逆的,除法还是减法的简算。就知识体系而言,学生是学习了整数以后,再学小数和分数,因此我们教师必须明确计算知识之间的联系,把握教学起点,开展计算教学。
2、口算,笔算,估算,简算的联系。
口算既是笔算、估算、简算的基础,也是计算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笔算需建立在口算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正确计算,笔算也能促进口算能力的进一步提高。估算实际上就是一种无须获得精确结果的口算,它更是对口算、笔算的一种验证,而简算又是优化的体现。
四、计算教学的数学思想方法:
1、转化思想:
记得有一位数学家雅诺夫斯卡亚曾经说过:解决数学知识就是把不会的转化成会的。例如在教学简便计算时我是这样渗透转化思想的。刚开始的时候就我和同学们进行交流,问:“同学们,你们都喜欢什么样的计算呢?”这时有一个同学说:“老师我喜欢计算一个数乘0。”另一个同学又说:“老师我喜欢计算一个数乘1。”接着又有学生说:“老师我喜欢计算一个数乘
10、乘100。”这时我接着说:“同学们喜欢计算的都是比较简单地、能够口算的,老师这里有一个比较难的,你们能不能不笔算写出结果呢?”我在黑板上写出了123×99,学生看了题目以后大部分学生很自然就想到了把99转化成100-1的差,这样学生在探究新知识的过程中体会了这种转化思想,把不会的转化成会的,把不喜欢算的转化成喜欢算的。我想,正是有了思想方法做基础,学生才明确了前进的方向。
再例如有一道题是这样的:每支铅笔0.8元,3支铅笔多少元?0.8×3等于多少呢?(这个知识没学过的)有学生就说了:0.8×3其实就是表示3个0.8相加是多少,我可以列为加法算式:0.8+0.8+0.8=2.4;另一个学生说还可以这样做:0.8元就是8角,8×3=24
角,24角就是2.4元。数学上象这样的转化还有很多,比如:计算分数除法可以转化为分数乘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可以转化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小数除法可以转化为整数除法等等。这样把新问题转化成已经学过的旧知识,这种方法就是转化法。它是指将有待解决的问题或未解决的问题,通过运用一定的数学思想,转化成已经学过的知识,最后达到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它是我们在今后学习数学时经常要用到的一种方法。
2、数形结合:
数形结合是一个数学思想方法,包含“以形助数”和“以数辅形”两个方面,其应用大致可以分为两种情形:或者是借助形的生动和直观性来阐明数之间的联系,即以形作为手段(形既可以是直观形象的图形,也可以是具体的实物),数为目的;或者是借助于数的精确性和规范严密性来阐明形的某些属性,即以数作为手段,形作为目的。低年级学生对纯粹的计算是没有兴趣的,这就要在计算教学中充分加强对学具的合理应用,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根据数形结合突破教学的难点。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加整十数和一位数》时,我给35+20和35+2 设计了两个“半成品”,问学生珠子拨完了吗?再让学生自己拨一拨,强调拨在哪一位上,为什么。最后在拨珠的基础上让学生广泛地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在这之前,虽然学生已经总结出抽象算法,也进行了初次的两位数加整十数和一位数的比较,但是从这里学生的发言看,也并不是所有孩子都理解抽象算法的算理,所以这里不脱离计数器,而是就计数器的拨珠过
程启发那些尚不能理解的学生,进一步进行抽象算法的过程。50+34 和5+34,较上题有所改变。这次是让学生自己画算珠,这样在层次上比上个题有递进。这样牢牢以计数器为助手,突破教学的难点是十分符合低年级教学特点的,是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3、归纳推理法:
归纳推理法即是通过“先观察→再猜测→然后验证→最后得出结论”的一种数学思想方法。例如在教学“乘法交换律“时,先让学生通过大量的计算,发现如果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依旧不变,让学生观察,然后猜测:可能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是不变的。那么这到底正确不正确呢?再让学生进行大量的验证,说明是正确的,再让他们试着举出反例,结果发现举不出相反的例子,最后得出结论:两个因数相乘,如果交换它们的位置,积不变,这就是乘法交换律。利用先观察,再猜测,然后验证,最后归纳得出结论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使学生明确了“乘法交换律”的意义和实质。
4、类比思想:
类比思想在数学计算教学中也是经常用到,例如还是上面的例子:乘法交换律。课堂伊始,先回忆“加法交换律”的内容,然后类比到“乘法交换律”,也可以使学生很快的领会新知识。同样由“加法结合律”类比到“乘法结合律”;再如教学“怎样求最小公倍数”一节时,可以由“怎样求最大公因数”而类比推理得出。(都要用到短除式)
五、计算课典型课例:
例: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下面我从两个角度、两条线来说说这节课。
(一)、站在学生的角度看教材:
1、清楚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找准新旧知识间关系:
人教版P110页的例1“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学生在刚刚学习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以后来学习的,学生的认知结构是建立在已经会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础上的,所以教师重在引导,进而同化知识。
2、体会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困惑,确立教学重难点及关键:
学生在学习中可能会不明白为什么“分母不同的分数不能直接相加减”,在这个问题上,教师要从“分数单位”入手来引导和点拨(教学难点)、明确算理;在此基础上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教学重点),而教学的关键是“通分”。
(二)、站在研究者的角度看教材:
1、挖掘教材中隐含的两条线,确定教什么、学什么:
本节教材中的知识点即明线就是理解并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能正确地进行计算。”隐藏在知识点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即暗线就是“从中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并进一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引导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得出算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就是说当学生明确两个分数的分母不同,即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减的道理时,使学生立刻会想到要把“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
2、结合两个角度、两条线,确定如何教和学:(1)教师如何教? 第一环节: A、通分练习
和 和 B、口算:
21429275+ +-+ 3377111*** 通过上面的两组练习题让学生做好了心理准备和知识准备,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随即改变第一道题使它变成+算呢? 第二环节:
A、出示例题:与旧知比较,有什么区别?前面学的是同分母分数相加减,而这两个分数呢?是异分母分数,能直接相加减吗?为什么?教师重在点拨:的分数单位是什么,它里面有几个?而
1414310143,该怎么计10呢?它的分数单位又是什么?由此理解“两个分数的分母不同,也就是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减。”
B、引导学生发现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学生的思维引到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前面同分母分数我们是怎样计算的?那异分母分数的分母不同,怎样才能把它变成分母相同的分数呢?教学的关键就是如何进行通分,联系旧知解决新问题。
C、计算法则的概括:分母不同,也就是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减,必须先通分,然后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
(2)学生怎样学?
在明确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后,必须先通分。因此学生在学的过程中要注意正确解答,格式准确。注意做题的书写格式,特别是通分的过程很重要,可以在验算本上完成,然后直接进行计算,注意计算的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然后进行适当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可以让学生分组计算,组长对答案。也可全班进行,几位同学板演,发现细节问题,及时纠正。
六、计算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计算”应该是先“计”,后“算”。“计”在这里可以理解为考虑、筹划。“算”才是用已知的数目通过运算,得出结果。大多数人认为“计算”就是“算”,因此都重“算”轻“计”。那么在我们的教学中有哪些重“算”轻“计”的行为呢?又有哪些需要“计”的策略呢?首先,要认真审题,看清题目中有哪几步运算,确定先算什么,后算什么。其次根据题目中的运算符号的特征,数据的特征,确定能不能简算,应用什么运算定律简算。同时,也要注意别掉进简算的陷阱里了。如:25×4÷25×4,有的学生就算出结果为1,这是思维定势的负面影响,他注意了简算25×4=100,而忘掉了运算顺序。再次,对于比较复杂的计算题,有没有打破常规,巧算的策略。如50÷9×18,就不能按法则先算50÷9再算乘法,可以先算50乘以18,再除以9。这也是我们平常的教学没有引起足够的注意而造成的。使得绝大部分的学生都是见题就算,缺乏对题目进行全面的策划。计算就要抓住计算的关键“计”,“计”应该是“算”的前提,只有“计”
得好,才能“算”得准,算得快。
1、严格教学要求是前提。
教学大纲在计算教学上要求达到三个层次,即:“熟练”、“比较熟练”、“会”。具体地说,就是根据每一部分所占的地位、作用区别对待,对一位数的加减法、表内乘除法等最重要的口算要求达到熟练;对于除此以外的基本口算,万以内的加减法和用一两位数乘、除多位数的笔算,要求达到比较熟练;对于三位数乘、除多位数的笔算只要求会算。在小学阶段,特别是小学中低年级,是计算教学的重要阶段,必须过好计算关。
要过好计算关,首要的是保证计算的正确,这是核心。如果计算错了,其它就没有意义了。因此,严格按照教学要求进行教学,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前提。
2、讲清算理是关键。
新大纲强调,“笔算教学应把重点放在算理的理解上”,“根据算理,掌握法则,再以法则指导计算”。学生掌握计算法则关键在于理解。既要学生懂得怎样算,更要学生懂为什么要这样算。如教学《用两位数乘两位数》,要使学生理解两点:①24×13通过直观图使学生看到,就是求13个24连加的和是多少,可以先求出3盒的支数是多少即3个24是多少,再求10盒的支数是多少即10个24是多少,然后把两个积加起来,从而让学生知道,计算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要分两步乘,第三步是相加,这样使学生看得见,摸得着,通过例题教 学,使计算的每一步都成为有意义的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理
解算理,掌握算法。②计算过程中还要强调数的位置原则,“用乘数个位上的数去算”就是求3个24得72,所以又要和乘数3对齐写在个位上。“用乘数十位上 的数去乘,就是求10个24个得240,(也可看成24个10)所以4要写在十位上”,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数位对齐的 道理。这样,通过反复训练,就能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法则。
3、应加强估算。
计算有很多类型,如:口算,列式计算,脱式计算,估算,竖式计算等等。在我们教师的教学过程中,重视计算的其它几个方面,如口算,列竖式计算,脱式计算,列式计算,而对估算教学甚少,甚至置之不理。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在小学阶段,要加强估算教学。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计算能力的强弱,甚至影响到他的数学能力。例如,西瓜和钢笔对于小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却有一部分学生将它们的重量和长度分别标成100千克和14 米;应用题 “酱油每千克1.2元,小明买3千克,付出5元钱,还能找回多少?”五年级学生有算成“还能找还14元”的„„如此错误,与其说学生缺乏生活经验,或者说学生计算粗枝大叶,还不如说学生缺乏估算意识,估算能力薄弱更为确切。学生出现诸如此类的错误,在于平时教学中并没有把估算放到应有的地位加以重视。所以,在计算教学的过程当中要进行有意识的估算教学。要重视估算,必须明确估算的意义;掌握估算的方法,即四舍五入法,进一法,去尾法。体会到估算的作用,为实际应用作参考,如用估算去验算其它计算结果。
4、应重视口算。
在我们的计算教学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重笔算,轻口算,特别是高年级的教师对口算训练更少。其实口算是笔算、估算和简便计算的基础,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打好口算基础。口算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训练内容,要想算得又对又快,多数学生选择从高位算起(口算加减法),这与笔算中的以个位算起又是矛盾的,我们教师在这里犹豫不决,对两种算法不能作一个较为合理的协调,于是对口算训练不力。其次,口算训练方式单一,学生乏味,没有激情,特别是低年级的儿童,容易产生厌倦情绪,少数优秀学生,不愿参与这样的口算训练,甚至破坏课堂纪律,教师为了避免这样的混乱,而选择少训练口算。再次,口算训练要想激发学生的兴趣,必须形式多样,如“开火车”、“接力赛”、“抢答”等等,要知道,如果笔算是一幢高楼的话,那么口算就是这一座高楼的一砖一石。试想,小学的相加减乘除,以及后继学习的乘方,开方,有哪种能离开基本的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一位数乘法)。因此,我们只有强化口算训练,笔算能力才可能得到提高。同时口算训练是训练学生思维敏捷性最好的方法之一。
5、在提倡和鼓励算法多样化同时应注意适时优化。
应该说,算法多样化体现了全新的教学理念。但“算法多样化”与“一题多解”并不是一回事。“一题多解”追求的是学生个体方法的多样化,要求学生个体用多种方法解决同一问题;“算法多样化”追求的是学生群体方法的多样化,对某一个体学生而言,方法可能只
有一种,但对众多学生而言,方法就呈现出多样化。如“凑十法”并不是对每个人来说都是绝对好的方法。只要是学生经过自己努力“创造”出的方法,都应该得到老师的鼓励与表扬。教师应提倡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学生自己喜欢的方法对学生本人来讲就是最优的方法,从这一角度看,优化的方法不一定是统一的一种算法。如学生算“9+5”时,学生一的算法是:9+1+4=14;学生二的算法是:5+5+4=14;学生三的算法是:(9+1)+(5-1)=10+4=14;学生四的算法是:9+4+1=13+1=14。因为学生知道9+4=13,9+5比9+4多1,为什么一定要凑成10呢? 缘于对“算法多样化”的热衷,“你喜欢什么方法就用什么方法”成为很多课堂常常出现的一句话。在多数课堂上教师花费大部分时间引导各种算法,然后一律称好,新课标不急于优化,有些教师干脆不优化了。的确,算法多样化满足了课堂中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实现着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的使命。但是,我们必须在“算法多样化”的背后做理性的思考。算法多样化的效用关键在于呈现后,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正确分析、认识各种算法的特点和价值,学会在不同的情况下灵活的选择恰当的方法。但是,有些教师却把提倡算法多样化当成让学生“你想怎么算就怎么算”,以为只要是学生提出的算法就是合理的,只要是学生的算法就要“尊重”,认为这样就是“自主”。传统的计算教学,教师是通过例题,讲一种最佳算法,学生明白算理,并进行模仿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新的教学理念倡导算法多样化,改变了过去计算教学只重结果轻过程的弊端。但在教学
实践中,我们的教师强调算法多样化,是有些矫枉过正的现象。例如:48+27,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已经想出了六种算法,(1)48+27=40+20+7+8=75,(2)48+27=48+20+7=75,(3)48+27=40+27+8=75,(4)48+27=48+2+25=75,(5)48+27=45+3+27=75,(6)列竖式计算。教师似乎意犹未尽,又问:“小小发明家们,你们还有不同的算法吗?”在教师的鼓励下,不甘示弱的小朋友于是就想出毫无意义的第7种、第8种┉┉一节课下来,那些后进生,一头雾水,什么也没有明白,一种算法也没有掌握。片面地追求算法多样化,而忽略了算法的优化,没有教给学生最佳的计算方法,是不利于全面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的,我们倡导算法多样化,更应强调计算的最优化。在这样适时适当的引导下,学生才能了解算法的多样性,还理解了算法的合理性、培养了优化意识,这样的计算教学才会有实效。
6、培养认真、刻苦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根本.培养学生认真、严格、刻苦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计算习惯是大纲的要求,也是加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大量事实说明,缺乏认真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计算上造成错误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重视良好计算习惯的培养,使学生养成严格、认真、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和坚韧不拔、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千万不要用“一时粗心”来原谅学生计算中出现的差错。那么要培养哪些习惯呢?
(1)校对的习惯。计算都要抄题,要求学生凡是抄下来的都校对,做到不错不漏。
(2)审题的习惯。这是计算正确、迅速的前题。一要审数字和符号,并观察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二要审运算顺序,明确先算什么,后算什么。三要审计算方法的合理、简便,分析运算和数据的特点,联系运算性质和定律,能否简算,不能直接简算的可否通过分、合、转换、省略等方法使运算简便,然后才动手解题。
(3)养成仔细计算、规范书写的习惯。要求按格式书写,字迹端正、不潦草,不涂改、不粘贴,保持作业的整齐美观。
(4)养成估算和验算的习惯。这是计算正确的保证。验算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习惯。首先要掌握好验算和估算的方法;其次要把验算作为计算过程的重要环节来严格要求;再次要求学生切实掌握用估算来检验答案的正确程度。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研究总结】推荐阅读: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探析10-01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心得10-17
小学数学计算的教学反思09-18
小学数学计算例题09-30
小学数学计算技能策略07-23
小学数学计算的论文07-27
小学数学竖式计算06-11
小学三年级数学计算题混合06-21
小学四年级数学梯形面积计算教案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