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辅导案例分析

2022-11-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心理健康辅导案例分析

当前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及其调适

摘要:由于事务性工作繁杂、多重角色的冲突、职业发展和培养机制局限以及身份认可度偏低,高校辅导员极易产生心理压力、心理焦虑、心理失衡和心理困惑。因此,要优化工作环境,提升队伍素质,建立激励机制,优化心理素质,不断提高辅导员的心理调适能力。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问题;调适

目前,高校正面临招生人数不断增加、生源质量良莠不齐、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的局面,辅导员职业压力引发的心理问题正不断增大,已成为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源头。本文拟对辅导员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剖析,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一、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的意义

加强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问题研究,增强辅导员心理承受能力,对推进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意义重大。

1.高校辅导员工作具有特殊性、复杂性和挑战性

90后学生具有诸多鲜明的特征,自我中心意识表现强烈,价值观追求也日趋多元化、个性化,学生由情感、学习、就业压力等引发的心理问题也愈加凸显。高校学生思维灵活敏捷,对形式新颖的活动很感兴趣,实践能力较强,家庭经济条件相对富裕, 但做事缺乏毅力,基础相对薄弱,自控力较差,心理比较脆弱,部分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目的不明确,旷课、逃学甚至迷恋网络游戏的现象时有发生。

在高校各项评估和考核检查中,学生管理及学风状况均为重要指标。学生工作时间和空间延续性强,责任重大。辅导员是学校安全稳定的直接责任人,长年生活和工作在临战状态,其工作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并富有极高的挑战性。笔者认为,面对高校学生的特点,辅导员需要努力学习,更新管理理念,培强心理素质,勇于担当,不断探索教育的新途径和方法,实行因材施教,方能取得工作实效。

2.辅导员心理健康直接影响着高校学生工作的成效

高校辅导员作为高校教育的推动者,更应拥有健康的心理,这不仅关系到其自身工作的顺利发展,还直接影响其工作态度、工作观念、工作行为和工作效果,他们的心理健康在学校教育中的价值也超越了教育辅导本身。

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的引导者、学习的指导者、生活的帮助者、心灵的聆听者和未来的规划者。辅导员工作的职责赋予了他们光荣而神圣的使命。这一特殊要求决定了辅导员要有更优秀的心理素质,掌握更多的心理学知识,把握学生心理特点,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方能提高学生工作的实效性。

3.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学生心理素质的形成与发展

辅导员工作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形成与提高是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影响、示范和感召的过程,是师生之间思想、意志、品质、情感和人格等心理方面进行复杂和奇妙的相互作用和影响的过程,更是师生之间精神世界深层次、高品位的接触与交流的过程[3]。辅导员拥有健康心理,学生就能健康快乐成长。辅导员的心理困惑如不及时疏导,不仅影响自身,更会投射到学生身上,他们自身的心理特点和健康人格对大学生的心理发展与健康成长有着最直接、最深刻的影响。

4.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直接关系到辅导员自身的健康成长

高校辅导员已经成为一个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的职业,他们所从事的工作既是极为复杂的脑力劳动又是一种智力化程度较高的富有创造性的劳动,需要较高的判断力及决策力,他们既要扮演多重角色,又要面对业务培训、学历提高、职称晋升等种种压力,还要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领域开展卓有成效的创新工作。

心理健康的辅导员,表现为积极奋进的情绪,幽默开朗的性格,乐观愉快的心情,精神振奋,工作效率倍增;有心理问题的辅导员往往表现出心情郁闷、讨厌学生、怨天尤人等特征,不能以积极的心态对待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类问题,自我调适能力差,容易将负面情绪带入工作中,较难适应高校的教育环境。

二、当前高校辅导员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影响因素

现今,高校的辅导员面临许多的压力和挑战,他们的心理问题具有更大的隐蔽性和危险性,只有认真分析影响辅导员心理健康的因素,找准辅导员产生心理问题的源头,才能采取相应措施进行调试。

1.辅导员事务性工作繁杂导致心理压力

辅导员工作具有繁杂性、重复性、直接性等特性,又具有任务重、责任大、难度高的特点。高校往往对辅导员配备不足,他们教育管理工作任务繁重,往往身兼数职,工作涉及学生工作的方方面面,包括安全稳定、学生党建、学生干部建设、学风建设、校园文化、社会实践、心理健康教育、就业成才、贫困生工作等,有人说,“凡是与学生有关的事,就是辅导员的事”。在日常工作中辅导员还要经常担当情况特殊学生的“倾听者”和“回收站”,经常面临学生的突发事件,心理一直处在紧张的应激状态。繁杂的事务性工作,超负荷的运转,致使一些辅导员对本职工作的热情和

兴趣降低,造成心理压力和疲劳,长时间会造成辅导员精神枯竭。

2.辅导员多重角色的冲突导致心理焦虑

辅导员的职业角色是多元化的,往往扮演着教育者、管理者、服务者、“学生保姆”、朋友、师兄师姐等多重角色,作为教育者必须为人师表,博学多才;作为管理者,必须严于律己,以身示范;作为领导者,必须锐意创新、求真务实。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和复杂性造成的角色模糊、角色冲突、角色过度负荷是使很多辅导员产生压力的根源,而辅导员角色的多重性导致了角色责任的广泛性,有限的精力与无限的责任产生矛盾时,就会导致高度的紧张和焦虑。

3.辅导员职业发展和培养机制的局限导致其心理失衡

辅导员作为高校的特殊群体,既是教师,又是管理人员,他们与高校专业教师或专业技术人员相比,无论在工作任务、责任风险,还是个人素质等方面所面临的挑战都越来越大。辅导员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学生工作中,因而没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教学和科研工作,使辅导员容易产生心理失衡,对职业发展感到茫然。

目前,很多高校的管理体制和培养制度不够健全,政策不够完善,对辅导员较为关心的进修、升职、职称评定、效绩考评、培养使用等问题上没有明确而科学的标准,极易导致辅导员心理失衡,严重影响工作效率和工作成效。

4.辅导员身份认可度偏低导致心理困惑

社会上有些人认为辅导员其实就是超级保姆、行政替补人员、学生生活老师等,社会认可度低,而对辅导员的要求却不断提高,致使辅导员思想压力巨大,容易产生焦虑、困惑。有时,辅导员的辛勤付出较难得到学生及家长的理解和支持,使之产生挫败心理。辅导员工作成功概率难以确定,见效周期长,成果无法量化,工作成绩得不到即时的认可,而社会环境的各种挑战与学校缺乏相应的保障机制则影响了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有相当数量的辅导员把辅导员工作作为一个跳板,低职业认同感导致心理困惑,影响辅导员的身心健康。

三、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问题的调适

辅导员心理健康问题的形成不是由单方面的原因引起的,当辅导员心理健康出现问题时,学校领导和社会各界都应该重视和关注辅导员,同时辅导员应适时进行自我调适,以保持身心健康。

1.优化工作环境,促进辅导员心理健康

积极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建立社会支持系统,提高辅导员的社会地位。教育主管部门要积极创造条件,通过报纸、电视等新闻媒介宣传辅导员这一职业,社会各界应大力宣传高校辅导员工作的特殊价值和复杂性,给予辅导员更多的理解和宽容,提高辅导员的形象,为辅导员的成长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学校领导应对辅导员给予人文关怀,积极营造一种互相尊重、平等的心理氛围和共同育人的良好人际环境。学校要按照教育部的有关规定配备专职辅导员,制定科学合理的工作条例,规范学生事务,使辅导员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关心和支持辅导员的生活和心理需求,健全辅导员心理档案,建立心理咨询机构,形成心理普查制度,对辅导员的心理问题进行动态的追踪干预,有效地减轻辅导员的心理压力;广开感情渲泄的渠道,构建宽松和谐的人文环境。

2.提升队伍素质,促进职业化专业化发展

高校要把握辅导员队伍选拔、培养、考核、激励四个环节,坚持“高进、精育、严管、优出”八字方针,努力建设一支专兼职结合的专业化学生辅导员队伍。要建立高质量、重质量的选配机制,高标准、重素质的培养机制,高要求、重实效的管理机制,高水平、重机遇的发展机制。重视辅导员的个人发展,使辅导员工作有方向、有地位、有作为;加强辅导员业务培训,形成有针对性、专业性的岗前培训和心理辅导培训机制,搭建学习交流平台,提高辅导员的素质;逐步完善辅导员职称评聘制度,鼓励和支持一批骨干辅导员攻读相关学位和业务进修,促进辅导员队伍向职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

知识的丰富和素质的提高是一种强大的内部力量,辅导员要不断加强学习,进行合理的职业规划,在多重角色中,根据兴趣爱好选择工作方向,努力将自己培养成为某一方面的专家。

3.建立激励机制,增强满意度和成就感

赫茨伯格激励理论认为,对人的激励因素主要包括工作表现机会和工作得来的快乐、工作上的成就感、由于良好的工作成绩而得到的奖励、对未来发展的期望、职务上的责任感等[4]。高校要建立科学有效的业绩考核体系,对辅导员的劳动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通过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励辅导员更快地成长和发展,增强其满意度和成就感;要保障辅导员的政治、经济待遇等,及时选拔一些德才兼备的辅导员到领导岗位或设立相关级别的非领导职务,设立辅导员培养专项资金,明确辅导员发展目标;要及时为辅导员排忧解难,让辅导员真正感受到价值归属感[5],抓典型,树榜样,增加其成功体验的机会。要有正确的角色认识和角色期待,增强自我效能感,提高辅导员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辅导员队伍大多是年轻人,正值成家立业的年龄,经济压力大,适当提高其经济收入,能激励他们的工作热情,提高其满意度。

4.优化心理素质,提高调适和抗压能力

要加强辅导员心理健康指导,健全辅导员心理教育机制,构建辅导员心理危机干预和应对机制。辅导员要培养心理素质,合理宣泄不良情绪,提高调适和抗挫折能力,培养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要运用积极认知,提高压力应对技巧;运用正确的身心放松方法,通过自我催眠、生物反馈术、肌体放松术等,使自己的心理系统保持平衡;要运用有效的沟通技巧,建立良好的人际支持系统,要用爱、理解和欣赏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用主动、互助建立和睦的同事关系,用平等、尊重建立良性的上下级关系,共同营造和谐的心理氛围。善于在学生的点滴进步中体会快乐、从每次师生互动中体验成功,遇事要保持冷静,砥砺意志,勇于挑战自我,不断超越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文丰安.地方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教育探索,2009(11).

[2]王永智,陈中奇.加强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的调查 与思考[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7).

[3]白净.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J]. 学理论,2010(16).

[4]赵银河.新时期地方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探讨[J]. 新西部, 2010(10).

[5]王波涛.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以安徽某 高校为例[J]. 皖西学院学报,2010(1).

[6]吕晓峰,邵华.论心理学与文化的关系[J]. 心理科学,2010(1).

〔责任编辑:傅文第〕

作者:杨伟

第2篇: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问题的分析与调适研究

摘要:辅导员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更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学校的稳定发展。因此,关注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状况,了解辅导员心理健康问题,维护辅导员心理健康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维护和调适

一、维护辅导员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高校大学生因心理问题引发的自杀、自残、失联及伤人等恶性事件,引发全社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广泛关注和深入思考,高校更是加大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然而作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辅导员,其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问题却鲜少提及或重视不够,而关注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状况,了解辅导员心理健康问题,维护辅导员心理健康具有更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辅导员心理健康是自身健康成长的前提和基础

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辅导员只有通过实践,不断探索自身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努力学习相关知识,认真研究和探索新形势下做好辅导员工作的方法和途径,提高自身心理素质,才能保证工作的顺利、有效开展,从而提升辅导员工作的满足感和成就感,提升自己生活的愉悦感和幸福感,实习自我人生价值。

(二)辅导员心理健康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保障

心理健康的辅导员会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积极的工作态度、良好的心理品质传递给学生,从而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同时辅导员以饱满的热情和充足的干劲投身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有利于提高工作的实效性,实现教育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和成长的目标。

(三)辅导员心理健康是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实现和校园稳定发展的基本要求

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水平不仅直接影响着思想教育、日常管理、学生服务的质量和效果,也影响着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及和谐工作氛围的营造,关系着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完善。可见,高校辅导员只有不断完善自我、发展自我,增强心理素质,维护心理健康,才能更好地推动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和校园稳定发展。

二、新时期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状况

(一)由辅导员工作繁重引发的疲劳和厌烦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高校办学规模和招生数量不断扩大,学生群体更为复杂,学生工作的内涵在不断扩展。在管理学生数量上,大多數高校辅导员所带学生数量远超教育部规定的1:200师生比,在工作内容上,涉及大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实践活动等方面的事务,事无巨细都与辅导员有关。工作量大、工作内容烦琐使辅导员常常处于高度紧张、超负荷的工作状态,让辅导员身心俱疲,也慢慢消耗着辅导员的工作热情,使辅导员对工作感到厌烦、压抑,甚至出现逃避情绪。

(二)由辅导员角色多元、工作责任重大引发的焦虑和紧张

与高校专任教师及行政人员不同,辅导员所承担的角色更为多元,包括思想政治老师、心理咨询师、就业指导师、生活指导老师等,辅导员必须根据不同场合或事件对不同角色进行必要的融合或转换。此外,一个角色意味着一份责任,“学生之事无小事,事事是责任”,要求辅导员认真对待学生的每件事,无论是完成常规工作,还是处理学生突发事件,必须做到及时、快速、有效,真正做到为学生服务、对学生负责。因此,辅导员在工作时常有时间紧、任务重、责任大的紧迫感,心理处于紧张的应激状态。

(三)由辅导员工作效果不明显或不达预期引发的心理挫败和失落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育人才不是朝夕之事,且由于外界因素的影响和新时期大学生自身思想、心理的发展特点,辅导员的教育和管理工作需要循序渐进的进行,工作效果无法即刻呈现。在辅导员付出艰辛的劳动,做了大量工作后,因工作效果不明显或达不到预期,得不到学生和家长的肯定,甚至得不到同行、领导的理解时,会引发辅导员强烈的挫败感。另外,由于高校现有的考核制度、激励机制不够完善,无法体现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以及辅导员个体工作效果的差异性,致使在评优评先、职称晋升、物质利益分配等方面存在不公平现象,也容易导致辅导员失望、沮丧心理的形成。

(四)由辅导员出路不明确引发的迷茫和困惑

教育部已明确高校辅导员具有教师和干部双重身份,但相对于专任教师岗位而言,由于辅导员自身专业的限制以及长期把大量时间、精力放在烦琐的学生工作上,导致教学量少,科研缺乏,在职称评定中不占优势;相对于行政管理岗位而言,辅导员不同于做专项行政工作的行政人员,工作内容广泛且不易量化考核,在行政管理岗位的竞争中优势不明显,缺少晋升机会。而我国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发展仍未全面落实,种种情况导致辅导员在考虑出路问题时常感到迷茫和困惑。

三、新时期提高辅导员心理健康水平的措施

随着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深入探索和完善,辅导员的心理健康状况逐渐受到社会关注,维护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构建身心健康发展的辅导员队伍已成为高校顺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从高校层面维护辅导员心理健康

1.完善高校各项规章制度,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

高校在辅导员队伍建设中,要统一思想,完善相关制度,坚持“高进、严管、优育、优出”的原则,“建立高质量、重质量的选聘机制,高标准、重质量的培养机制,高要求、重实效的管理机制,高水平、重机遇的发展机制” ,认真研究新时期辅导员工作的新要求,明确其工作职责,减轻辅导员不必要的事务性工作,真正从制度上保障辅导员队伍建设和稳定,提高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激励辅导员开拓创新,富有成效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2.构建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营造良好工作环境和育人氛围。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有助于减轻或消除从业人员职业心理压力,提高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安全感和工作舒适感” ,因此,高校要努力构建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充分尊重、关心、理解、信任辅导员,打造健康、愉悦、温馨、友爱的工作环境,提高辅导员工作的满意度,同时,高校要 “营造互相尊重,平等相待的宽松心理氛围和谐人际关系” ,在高校内形成全员育人、团结协作的良好工作氛围,增强辅导员的归属感,提高其工作成就感。

3.采取多种措施维护辅导员心理健康。

高校管理部门要主动关心辅导员的心理需求,关注其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辅导员心理测评,建立心理档案,及时了解辅导员心理健康状况,及时做好心理教育和疏导,帮助辅导员缓解工作压力。利用高校的心理健康服務机构,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传播心理健康保健知识,对存在心理问题的辅导员进行个体心理咨询和辅导,帮助辅导员解除心理困惑。拓宽辅导员交流平台,建立社会支持系统,开展辅导员团体心理辅导,帮助辅导员认识自我,获得积极的人际支持,促进自身成长。

(二)从辅导员个人层面做好心理健康调适

1.坚持体育锻炼,增强体魄。

新时期高校辅导员面对复杂而艰巨的工作,没有健康的身体支撑无法顺利完成。辅导员在身体不适或疾病状态下,不仅会降低工作效率,还容易引发个人不良情绪体验和心理问题,因此,辅导员为了更好工作和生活,要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魄。

2.加强学习,提高心理健康意识。

“提高辅导员心理学理论水平和心理保健意识对其身心健康发展十分必要” ,辅导员除了要主动学习相关心理学知识,正确认识自我、了解自身心理发展的规律、学会心理维护的方法,此外,辅导员还要注重增强心理保健意识,在实践中培养和提高自身心理素质,维护心理健康。

3.在实践中探索适合自己的心理调适方法。

高校辅导员要改变过去学生工作中“保姆式”的管理风格和“消防员式”的工作方法,将常规工作规范化、程序化,提前做好工作安排、布置,对临时工作、突发事件,分清缓急,及时总结,积累经验。同时,要加强学生党员及学生干部队伍的选拔和培养,加强学生党员队伍建设,吸收他们参与到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中来,充分发挥他们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骨干带头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提高工作的效率和效果。此外,辅导员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主动从学生成长中体会工作的价值和意义,培养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享受工作带来的乐趣,提升生活的满足感和幸福感。

参考文献:

[1]杨伟.当前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及其调适[J].教育探索,2012(9):143—144.

[2]饶红,倪洁.从“职业倦怠”谈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12—115.

[3]邹兴平.社会转型期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问题探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7(10):79—80.

[4]朱媛媛.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及疏导途径[J].中国校医,2008(4):465—466.

编辑/王君梅

作者:覃柳云

第3篇:基于二级辅导站模式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分析

[摘 要]对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而言,二级辅导站的建设发挥着关键作用。在大数据时代下,如何充分发挥二级心理辅导站的联动作用,已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研究课题。本文详细分析了基于二级辅导站模式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途径,以期能够为二级心理辅导站建设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提供有力帮助。

[关键词]二级辅导站 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辅导站

课题:高校二级心理辅导站工作模式构建与实施(课题编号:19XHSK-012)。

引 言

在我国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愈发重视的趋势下,多数高校开始设置二级心理辅导站,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引进二级辅导站模式。所谓二级心理辅导站,即在各学校根据心理咨询室要求加以构建的,基础设施完善,可供辅导员与学生交流,或开展团体心理辅导的固定办公场所,能帮助师生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此外,辅导站还提供了一些趣味性的心理书籍,以吸引学生对心理健康的关注,有助于高校实现广泛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高校心理辅导站的运行情况分析

第一,高校心理辅导站场地利用率偏低。各个学院的学生管理工作任务繁杂,心理工作只是其中一项,因该工作的概念太过抽象化,难以以成绩进行评估,而管理人员又比较担忧工作的独特性与敏感性,便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心理教育工作,导致心理辅导站的真正作用无法充分发挥,场地利用率也较低。第二,心理辅导站工作职责定位不明确。辅导站运行时,一些教师对职责定位不明确,他们干预问题学生时,将心理中心的工作任务揽入辅导站职责范围之内,埋下了不必要的隐患。第三,心理辅导站的工作成效评估难度较大。辅导站建设时明确要求必须覆盖整个校园,负责教师主要为辅导员,而具有心理咨询师资质或者心理学专业背景的辅导员在学校分布失衡,致使工作成效参差不齐,难以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估。第四,心理輔导站负责教师的热情难以长久维持。由于心理工作长时间的动态性变化与实际效果无法客观评估,若不配置一定的激励或鼓励政策,辅导站教师在既定时间之内很容易丧失工作热情。

基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二级心理辅导站建设分析

1.组织管理建设

组织管理作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建设的重要基础,包括领导注重、工作机制、制度建设等二级指标,同时也是二级心理辅导站相关工作得以贯彻落实的前提条件。组织管理指标体系具体如表1所示。

2.心理危机预防及干预建设

就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而言,高校需严格遵守以预防为主的相关原则,二级心理辅导站与学生密切关联,是心理教育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条件。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建设主要包含危机事件应急预案、心理普查档案、问题学生备案等二级指标,而全方位做好指标建设工作,可显著提升教师与学生对心理危机事件的正确认识与危机应对能力。心理危机预防及干预指标体系具体如表2所示。

3.宣传教育活动建设

就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体系建设而言,二级心理辅导站主要负责活动开展与普及宣传等工作。该体系建设主要包括宣传活动、心理教育等二级指标。基于建设具体要求,辅导站可深入探究并创新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内容与具体形式,以全方位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为主,以提高学生共性心理品质为目标,举办各式各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从而推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深层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指标体系具体如表3所示。

4.科学研究建设

二级心理辅导站工作开展的主要师资是辅导员和班主任,因此加强辅导员与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培训,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能力与水平,是有效保障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条件。学校可以理论研究为出发点,鼓舞辅导员及班主任积极参与心理健康教学的相关科学研究工作,以提升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科学研究指标体系具体如表4所示。

基于二级辅导站模式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1.建设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预警机制

高校为了进一步实现心理普查与心理危机预防的制度化建设,需构建动态化电子档案。二级心理辅导站可及时和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无缝衔接,就各院校的测评结果明确重点群体,详细记录档案人口的变量,构建层次化心理动态数据信息库,如以红色代表心理危机重点群体,加强干预与实时跟踪;以黄色代表一般心理问题,与心理咨询室相对接,数据库信息库应根据学生心理变化进行实时更新,全方位做好后期跟踪与分析工作。

2.在思政教育中始终贯穿积极心理学理念

立德树人是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思政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务。然而在传统的高校思政教育过程中,对于问题学生多是以批评教育或个人谈话的方式处理,太过注重学生的缺失与不足,这样很容易让学生产生消极情绪。当前,学生都有独特的个性,自我意识突出,以传统模式开展思政教育或引导很容易适得其反。对此,教师应在学生日常管理过程中贯穿积极心理学理念,以助于学生对自身进行积极评价。教师要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发展,发现学生的优点与闪光点,对其进行正向引导,以体现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进而促使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品质。

3.构建校—院—班—家一体化的网络服务体系

高校应将积极理念作为主要引导,适时转换心理健康教育视角。二级心理辅导站教师应定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培训,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摒弃传统的说教模式,遵从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原则,与学生构建彼此信任的良性关系,以确保师生交流更为及时、有效、多元。在引导学生的过程中,要以肯定、激励为主,以挖掘学生自我成长潜能为辅,帮助学生塑造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

首先,和辅导员构建良性合作关系。高校辅导员在学生工作的第一线,是陪伴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人员,可准确掌握学生的基本状态与思想动态。学生在学校时对心理服务的需求各不相同,心理辅导教师与辅导员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引导上会存在一定交叉点。所以,二者应建立良性合作关系,全面掌握学生心理变化与思想动态,以便于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心理服务,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心理服务需求。此外,学校还应定期对辅导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培训,实时关注他们的心理状态,引导他们逐步提升身心素养,适度调整心态,使其能以积极正向的观念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其次,注重朋辈关系建设。高校学生处在青年时期,心理发展尚不成熟,这一特点在大学生群体中最为凸显,尤其是他们遇到挫折和困难的时候,更倾向于对朋友倾吐心事,然后才会选择辅导员或心理辅导教师。所以心理健康教育需进一步渗入班级和宿舍,为学生心理健康提供一定的建设性意见。例如设置心理委员职位,并对心理委员进行心理教育培训,定期开展学术沙龙与案例分析,以提升其专业素养。心理委员可在班级或宿舍中开展各种宣传积极心理与正能量的活动,以便于深入了解周围同学的心理服务需求,助推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及干预工作。

最后,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构建与家长的付出、努力息息相关。对于需要协助的学生而言,学校心理健康部门应定期和家长交流沟通,全方位了解学生的成长环境,实时反馈学生的在校表现,鼓励家长参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凝聚教育合力。

4.以特色品牌活动塑造积极心理品质

二级心理辅导站的灵活性十分突出,可与专业特色相结合,举办各院校特色化的品牌活動。学校可就专业特性与校园实际状况,构建心理危机排查与预防机制,设计针对性与个性化的心理辅导方案。此外,还应在学校内部定期安排心理健康普查活动,脱离传统说教式的心理辅导方式,以多元化、灵活化的形式开展针对性心理辅导。

5.以软文化建设强化心理辅导网络平台

二级心理辅导站需充分发挥高校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助于学生树立积极正向的自我认知,强化自我效能感,构建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高校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始终处于集体状态,健康和谐的环境可强化学生的归属感,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康心理态。在网络全面普及的形势下,心理辅导站应该充分发挥微信、App、微博等平台的载体作用,大力宣传正能量,引导学生深层挖掘自身潜质与优势,快速适应不同环境,提升自我效能感。

结 语

当前二级辅导站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重要辅助,也是师生交互、情感交流的载体,需对其予以高度重视。学校应以专业的心理指导、潜移默化的思想引导,帮助学生疏解压力,消除负面情绪,使其形成平和的健康心态,进而实现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周琼华.高校院系二级心理辅导站的建设探索[J].现代交际,2020(11):25-26.

[2]黄春涛.浅谈高职学生公寓二级心理健康辅导站的建设与管理[J].山西青年,2020(1):40.

[3]段中丽.积极心理学视角下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改革探讨——以院(系)二级心理辅导站为例[J].求知导刊,2019(6):97-98.

[4]曹月,柏松杉,袁强.二级辅导站模式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以西安科技大学为例[J].西部素质教育,2019,5(14):102.

[5]洪磊.探析以二级辅导站为依托的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以电子科技大学信软学院心理辅导站“成长吧”为例[J].黑龙江科学,2017,8(17):132-133.

[6]甘泉.传媒类高校二级心理辅导站建设与发展探究——以浙江传媒学院二级心理辅导站“心启航”为例[J].传媒论坛,2019,2(7):21-22.

作者单位: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西安

作者:庞雪茹

第4篇:心理健康个体辅导案例分析报告

摘要:徐燕怡属我班学生,根据她的症状和家长及班主任的介绍,我认定她属于人际交往问题①。于是经过科学的诊断,我制定相应的辅导目标及方案,通过一个阶段的实施,徐燕怡的人际交往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调整,收到了不错的效果,最终基本上有了良好的交际关系,学习成绩也有所提高。 关键词:心理健康辅导 人际关系

一、案例简介

徐燕怡,女,11岁,五年级学生。性格上胆小、自卑②、不爱动。在交往方面的主要问题有:不合群,孤独,害怕参加活动;自卑感强,回避与老师同学相处。上课从不主动举手回答问题,即使被老师喊到也因紧张而说不完整,语言表达能力差。家庭作业经常不能完成。她的家离学校比较远,每周乘接校车上、下学。她的父亲在外打工,母亲农民,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与她交流沟通。

二、个人成长史

她出生在一个比较复杂的再婚家庭,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弟弟,母亲是父亲的第二任妻子。她现在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但她不喜欢奶奶,因为奶奶老是凶她,有时还打她,她爷爷就很疼她,会给她买裙子,吃的,每天接她上下学,给她洗衣服,洗头,洗澡„„她也喜欢爷爷。爸爸很忙外出打工,很少回家。

三、个人主诉及个人陈述

(一)个人主诉:新学期以来我的朋友没有增加,有的同学甚至还笑话我,老师也不重视;成绩没有考好。这让我很烦恼,最严重就是又和一个女生吵了嘴。

(二)个人陈述:虽然班上还有几个同学父母也离异,但我还是感到自卑,不想别人谈到这个话题。但是有几个同学笑我是没人要的孩子,是“小草”,“可怜虫”。更有可恶的同学说我胖,班上还有几个强势的女生还是班委呢,只知道欺负人,说我是脏小孩。我没有可爱的公主裙,身上的衣服也不香,但她们也不该这样说我呀!有时候特别听到那几个同学的声音我就会觉得刺耳和伤心,想找个地方躲起来。我奶奶骂我亲生妈妈的时候就会骂我,还偷偷的打我,我会反抗和她顶嘴。现在班上的同学很少愿意和我玩耍,还有讨厌我的,老师也不怎么喜欢我(成绩不好),而一些该学的基本的家务,该掌握的动手能力,我都没有。有时我怀疑自己不该出世,不能让自己过得开心,又不能让别人幸福。我该怎么办呢?

四、观察和他人反映 咨询师的观察:

求助者刚来的时候很紧张,声音很小,随着交流深入渐渐放开了。个子比同龄高很多,身上的衣服确实有脏的痕迹,衣服的样式有点过时。言语表达清楚,态度诚恳、理解能力强、配合度较好。

家人主诉:

爷爷说:“最近她爱发脾气,越来越不可以理解。比如给她梳头,她会把梳子扔了,骂她,她就哭。”她爸爸也觉得奇怪自己女儿越来越沉默,有时候很偏执,有时又脆弱,问她,她又不说。更奇怪的是最近几个星期上课期间除外,不想上街一直在家里不知道脑袋里想的什么。现在我们家里都觉得问题有点严重了,所以就来请教咨询。

五、案例分析

通过几个月的观察与了解,我发现她与人交往时最主要的表现是:自卑心理、孤独心理、压抑心理。作为老师,只有给予她相应的心理疏导和帮助,促使她改掉自卑,忘却孤独,增强自信,自由地与家长、老师、伙伴交往,促进心理素质不断优化,心理逐步健康,成绩也能得到提高。

六、辅导过程

(一)情感沟通

我以真诚的态度与她谈心,进行情感沟通给予她充分的信任,抓住她的闪光点,给予及时的表扬,帮助她的树立远大的理想,并为之付出努力,并用古今中外成功者的事例鼓励她,树立较强的自信心。

(二) 家校合作。

通过家访,开家长会,家长学校讲座等到方式,劝说她的父母和孩子多交流,及时了解她的学习生活情况。我把她这几年来的学习情况、性格、交往的发展状况以及她的智力发展分析给家长听,建议他们综合考虑徐燕怡的实际情况,适当地降低要求,提出一些她能够达到的目标,并帮助他实现这一目标。要注意观察她实现目标后的表现,及时调整,循序渐进。同时,我还和徐艳怡的家教老师经常联系,建议她根据孩子的现状确立辅导目标,及时检查她的作业。建议家长对徐某多鼓励少批评,多关心少打骂,为她营造一个温馨、和睦、充满爱的家庭环境。这样促进了家长与孩子间的沟通,有利于减轻孩子与家长交往时的紧张感,消除家长和孩子的隔阂,增进家人间的亲情与温暖。同时也能帮她树立自信心,增强自尊心,这是促使徐燕怡自信地与人交往的起点。

(三)同学关心 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我改正她的学习习惯方面,还注意发挥集体和伙伴的作用,通过同学的关心与督促,及时提醒她认真完成作业。

首先为她营造一个平等友爱的学习环境。我安排一个外向、活泼、乐于助人的中队委做她的同桌。这样当她有困难时,同桌能热情地帮助她,帮助她恢复对自己的信心。同时,也能让她在与同桌交往的过程中懂得热情,帮助人是赢得同学喜爱的首要条件。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她走好人际交往的第一步。

七、辅导效果

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心理辅导后,她的交往自信心明显提高了,家庭作业能按时完成了,上课时也能积极举手发言了,在校内,能和老师进行交流,下课有时还会主动问老师问题。以前,她孤独,不说话,现在有了一群知心朋友,平时也能主动去帮助同学。因为有了良好的交际关系,学习成绩也有所提高。家长反映他不再孤僻、难管了,能主动和父母谈学习上的事。

注释:

①明宏主编《心理健康辅导—基础理论》,39页。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年2月。 ②明宏主编《心理健康辅导—个体辅导》,1页。 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年2月。

参考文献:

1.明宏 《心理健康辅导 基础理论》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2年2月 2.明宏 《心理健康辅导 个体辅导》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2年2月 3.明宏 《心理健康辅导 团体训练》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2年2月

第5篇:心理健康个体辅导案例分析报告

共青团系统心理健康辅导员考核认证管理办公室

考核认证

心理健康辅导员论文(中级)

姓名:_赵必坤_____

身份证号:34242319771194

学号:___________________ 培训中心:霍邱电大

考试日期:—————————

完成时间:—————————

阅卷教师:__________________

阅卷教师:__________________

论文成绩:__________________

小学生心理健康个体辅导案例分析报告

临水司口小学:赵必坤

摘要:我校五年级的蒋择远同学走进了我的视线。根据他的症状和家长及班主任的介绍,我发现在她身上出现了一些问题,通过观察交谈发现该同学突出表现为厌学 孤僻等心理问题。于是经过科学的诊断,我制定相应的辅导目标及方案,通过一个阶段的实施,她的心理状态得到了很好的调整,收到了不错的效果,最终基本上克服了以上心理问题 关键词:心理健康辅导 厌学 孤僻

一、个例资料

蒋择远,女,13岁。父母常年在常州打工,去年父亲因与人打架而坐牢,母亲平时仍在外打工,无暇顾及女儿的学习与生活,只好与爷爷奶奶一起生活。

二、个例表现

我发现在蒋择远身上出现了一些问题,通过观察交谈发现该同学突出表现为在课堂上和各种活动中,小到一次课堂发言,大到学校组织的活动,都显得没有热情,参与意识淡漠。合群困难,平时沉默寡言,独来独往,偶尔也流露出想和同学们交往的思想,但显得不知所措,不自觉的流露出自卑,不喜欢读书,不想上课,逃课、旷课时有发生,在上课的时候经常趴在桌子上睡觉、看窗外。

三、观察分析

通过我的观察、家访、交谈,我发现她身上的这些心理问题主要来源于爷爷奶奶的过分溺爱与保护,事事迁就他,缺少严格的监督与管教,这就造成了她既胆小怕事又固执任性;为了补偿她失去的父爱母爱,每次家长回来就给她大量的零花钱,对于她提出的各种物质上的要求有求必应,但对于学习基本不提,和生活上出现的各种问题漠不关心

四、对问题行为的评估

“厌学是指学生对学习否定的内在反应倾向”,包括厌学情绪、厌学态度和厌学行为。蒋择远同学表现为对学习厌恶反感,经常逃学或旷课,它的直接后果就是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下降。在本案例中,蒋同学即使知道学习的结果直接影响到他的未来,但是她仍然对学习表现得非常反感,或是逃课,或者是在课堂上睡觉,做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事。这些行为的直接结果就是学习成绩的急速下降,从她的表现中可以判断他存在着极度的厌学心理,而且在这种厌学思想的指导下,她无心向学,与同学交往出现困难,都导致了严重的后果。

“ 孤僻是指青少年在与同伴相处过程中表现出的不利于与群体和个体建立和维持良好持久关系的心理行为问题”。

五、帮助制定近期目标

共同制定计划,对她作出一些具体要求。

1 要求她不论是否完成作业,都要坚持到校上课,认真听讲。

2 给两个星期作为适应期。在这两个星期里,别人一次做完的作业,允许他分两次做,但一定要做完。

3 给一个星期作为过渡期。在这个星期里,要求他跟别人一样,每次作业都要一次完成。考虑到他基础较差,允许他当天要交的作业最迟不能超过放学前交。

4 巩固期。要求他不仅每次作业能一次完成,还要和同学们一样,按时交作业,并且准确率要有提高。

5 定期帮助她学习与人交往的技巧,确定训练内容,就训练内容与她达成共识,社交训练的步骤,同时给她传授交往知识。

六、辅导方案和过程

1、与家长多联系、沟通,希望他们用正确的方式对待孩子,走出爱的误区。

我与他的爷爷奶奶多次交谈,让他们明白在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应该教会他如何解决,而不是替她做。并通过电话与他的父亲进行沟通,让他们意识到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及问题的严重性,在孩子犯错的时候,应当对她进行适当合理的批评与教育,让她认识到错误,鼓励她改正。使他们明白:钱不能弥补自己对孩子的歉意,无节制不合理地满足孩子物质上的任何要求实际上是在害孩子,会让孩子滋生好逸恶劳、铺张浪费的恶习,其实孩子在这个时候最需要的是多关心她,给她关怀,特别是她的学习生活情况,并对孩子取得的每一点微小进步及时肯定与赞美。这样能让孩子感到父母对自己学习的关心,要让孩子知道学习的重要性。

2、帮助孩子树立自信,融入集体,找到和同伴交往的乐趣。

在与班委开会的时机,与班委约定,要用爱心感染他,耐心帮助她,他她的缺点要包容,帮助他克服;对于她的任何进步我和班委们都不要吝啬我们的赞美。作为班主任的我去除居高临下的态度,尽量与她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以和颜悦色的表情和她交谈,用语重心长的、幽默的和富有启发性的语言,适时引导她。而班委们要接纳她,理解她,更加关心爱护她,并成为她的知心朋友;然后再适当的时间选择组成个别或小组辅导形式,让她在和谐、轻松、安全的氛围中和大家交流。把她座位调到一些性格开朗、外向的同学旁边,使其“近

朱者赤”,减少自卑感。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他的一点一滴的进步,树立他在同学之间的威信,改变他总是默默无闻的处境。经常在课间对他说“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等鼓励性语言。

七、效果评估

厌学心理是一种常见于学生群体的心理问题,正因为它的涉及之广、危害之深而受到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在积极地寻找厌学心理的干预技术与方法的过程中,应针对具体个案进行分析,找出适合问题行为人的具体方法,有所侧重地对问题行为进行干预,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在这个个案中,很明显,蒋同学的厌学心理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家庭环境中家长对孩子对学习的态度及其所采取的并不恰当的教育方式而导致的,家庭的教育方式同时也导致了桑同学不良性格的形成。因而在对蒋同学进行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就要特别注重家庭的作用,让家长参与咨询过程,促进家长与孩子的交流与心灵的互动。利用合理情绪疗法可以使桑同学对学习过程以及学习目的有更为客观的理解,从而调整学习态度与学习动机水平,促进其从思想上改变对学习的认识,从一个更为积极的角度看待学习过程;强化法可以对蒋同学的积极学习予以强化,从而保证其学习过程的持续性;利用认知疗法可以帮助蒋同学认清自己的性格上的缺陷,可以有助于完善其人格。

我多次为她提供尝试成功的机会,让其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荣誉,使她摆脱自闭心理,激发起自信心和上进心。同学们真诚的笑容,热情的鼓励,温暖了她那颗冷漠的失望的心,在我的表扬、同学的赞赏目光中看到了自己的自信,丢掉了自卑感,遗忘父亲坐牢带给他的阴影。她在与他人合作的过程中学会与别人交往,体验交往的乐趣。找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在与同学的交往中增添信心,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欢迎。对父母的态度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理解了自己的父母和爷爷奶奶,在家会帮助做家事。

参照的文献: (1).《心理健康辅导基础理论》

《心理健康辅导个体辅导》

第6篇:心理健康个体辅导案例分析(刘杰)

共青团系统心理健康辅导员考核认证管理办公室

考核认证

心理健康辅导员论文(中级)

姓名:__ 刘 杰______

身份证号:130921199112070064

号:__________________

培训中心:__________________ 考试日期:__________________

完成时间:__________________

阅卷教师:__________________

阅卷教师:__________________

论文成绩:__________________

小学心理个体辅导案例分析报告

张官屯刘辛庄小学 刘杰

摘要:本文从一名学困生入手,结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自己的亲身 经验进行分析和研究,提出了转化学困生的相应策略,并进行了实施和反思。

关键词:学困生 心理健康

策略实施

俗话说,五个手指都有长有短。每一个班集体,所包含的学生的 素质也是有差别的。作为学生,谁都不愿意成为学困生。作为家长, 谁也不愿意自己的孩子比别人差。作为为班主任,更不愿意自己班里 存在厌学的学生。所以转化学困生,激发其学习兴趣,让其快乐的成 长,对班主任来说是一件义不容辞的事。

一、个案基本情况

小俊,男,12 岁,小学五年级学生。品性善良,懂事,喜欢为班级服务。幼年生母因病去世,从小缺乏母爱,爸爸常年打工为生, 对他的学习无暇顾及。他的成绩在班中倒数第一。

二、主要问题概述

小俊书写困难,作业不能按时完成,注意力不集中。在学校上课 时,经常自己摆弄手中的笔、小刀或尺子,或者在座位上发呆。有时 也会突发兴趣,举手回答问题,可是却答非所问,经常惹得同学们哄 堂大笑。家庭作业经常忘记做什么或者忘记需要带的课本或作业。课 下经常与周围的同学发生口角甚至打架,不管老师怎样耐心教育,都

效果不佳。

三、评估与诊断

小俊成长环境特殊,幼年缺乏母爱,又与父亲之间缺乏沟

通,使孩子从小心灵受到很大的伤害。由于父每天在外打工,无暇

顾及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导致孩子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对待学习也是马马虎虎,没有什么兴趣。而每个孩子都是希望得到关注和关爱, 学习困难的他只能靠“特殊的手段”引起老师和同学的注意。

四、心理健康辅导措施

1、家校结合,提出教育方法

通过家访、与小俊父亲电话沟通或网上交流的方法,提高家长对孩子学习的重视,促进家长与孩子生活方面的沟通。“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践之以行”,并向孩子父亲坚定地表示,不管怎样,我都会 与他一起努力,共同探讨,齐心协力做好孩子思想的转变工作,让他 也树立起信心。

2、循循善诱,健康教育

首先对其本人通过面谈交流的直接辅导方式,主要是进行自尊心、羞耻心教育,培养该生的自信心;通过行为指导,锻炼该生的意志力。 其次对影响该生的因素采取一定的措施,主要是加强与其他老师、与 同学的沟通,取得他们的配合。我首先告诉小俊,不管做什么事都离 不开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但学习知识和做每一件事一样肯定很辛苦, 要有毅力才行。慢慢来,学一点总比不学好,他表示同意我的观点。 接着,我告诉他,一个人只有“自重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我又和他一起研究制定了学习计划,我负责帮他找一个好学生帮助他,包括上课提醒他听讲,课后帮他辅导、检查作业等等,他表示一定配合, 同时表示一定克服困难,让大家刮目相看。

3、寻找优点,建立自信

聪明的孩子不努力就能轻松体验成功,而学困生付出很多努力为什么就得不到肯定?学困生的世界更需要帮助和赞赏。对于小俊这样 的孩子,我决定用放大镜开始去寻找他的优点。虽然小俊学习困难, 但是善良懂事,热爱劳动,每次他都抢着发作业、擦黑板、倒垃圾, 所以我就有意识的在同学面前表扬他,并且让同学们向他学习,积极 为班级服务。只要他及时完成作业,我就会在同学们面前给予他进步 的肯定。他的声音很洪亮,我会叫他为大家朗读课文,同学们都为他 的勇气鼓掌。体育课我会组织接力赛、跳绳比赛等,同学们都会为他 呐喊助威,渐渐的他开始融入集体,找到自己,拥有了自信。如果一 个孩子体验不到成功,又怎么能杨帆成长?每一个老师都需要为学困 生提供一个平台,展示他们的优点。

五、心理健康辅导追踪

1、师生反映:该生学习自觉性有了一些提高,作业基本能按时 完成,上课也能坚持听讲,课后乐于与同学们一起玩,学习习惯好转 明显。

2、父亲反映:该生在家比以前懂事了,有时也能帮父亲做点家 务,父亲不在家时,能坚持先写作业后看电视。

3、自己放映:现在我不怕来上学了,上课也不再觉得无聊了, 我觉得老师讲的课还是很有意思的。而且我也不再是倒数几名了。

六、心理健康辅导反思

1、从结果来看,矫治基本上是成功的,当然对其教育与帮助还 将持续下去。

2、家庭、学校、环境教育对孩子的影响的确是非常大的,提高 家长的自身素质和我们教师自身的各方面素质尤为重要。

3、对于缺乏母爱家庭子女要给予更多的关心、更多的帮助,转变一个学生首先应理解他,尊重他,然后再引导他,而心理引导应摆 在第一位。

参考文献:

1、《心理健康辅导 基础理论》主编:明宏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1 年10 月出版

2、《心理健康辅导 个体辅导》主编:明宏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1 年10 月出版

3、《心理健康辅导 团体辅导》主编:明宏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1 年10 月出版

4、《心理健康辅导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设》主编:刘颖 中国青 年出版社 2011 年 10 月出版

第7篇:心理健康辅导案例报告

共青团系统心理健康辅导员考核认证管理办公室

资格认证

心理健康辅导案例报告(中级)

名: 徐 爱 民 身份证号:342423197610107031 学

号: 0991153754 培训中心: 奥鹏 考试日期: 2009-10 完成时间:___2009-9-25______ 阅卷教师:__________________

阅卷教师:__________________ 阅卷教师:__________________

论文成绩:__________________

心理健康辅导案例报告

姓名:徐爱明 考试时间:2009-10 摘要: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从问题学生的定义入手,结合自己一线的亲身经验进行分析和研究,提出了问题学生的解决对策,并结合案例进行分析和反思。探讨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方法.

关键词:问题学生 感情 转变

一、背景材料

我担任的班当初全乡都出了名的乱班,四年来年年换老师,什么把老师气哭,气病了,什么气得老师撂挑子不干了之类的“战果”举不胜举,学习成绩更是糟糕透顶。接手时,第一天就有人骑自行车在班里乱闯,桌子被撞倒一溜,第二天,爬窗户进教室,拧坏了门锁,没过多久,几个学生放学去臭水沟捉蝌蚪,差点没被淹死„„其中有个最调皮的学生,用别的学生的话说是“坏事总少不了他,在他的人生字典里好象就没有好事这个词”。总之,这个班的学生真是问题多多。

二、分析

一提起问题学生,大家的第一反映就是差生、班级的麻烦制作者、让老师十分头疼的捣蛋鬼、让同学十分厌恶的坏学生,有的还是校园暴力的导火索。他们不但学习成绩差,行为习惯就更差,成为班级和校园曝光率最高的人之一。正所谓数量不多,但能量挺大。这样的学生,学校和老师不给予正确的教育,往往物极必反,最后落成了一些终身不能改正的恶习,将来走向社会成为社会的压力。他们的学习和品德上暂时存在一些问题,跟不上班级的整体要求,完不成课程标准规定的起码目标,在思想品德和心理品质上存在问题和障碍,反复违反与其年龄的准则和纪律。我认为,问题学生往往在品德、学习、心理、行为和家庭教育等方面有一些严重的问题,而导致的一种长期的行为,对周围的人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请注意问题学生的主要特点是:他们的问题不是一般的管理手段所能解决的。也就是说,通过老师一般的表扬、关爱、批评、请家长能解决问题的学生,其实都不算问题学生。问题学生不等于“有问题的学生”,他们应该是有严重问题,而且这些问题是一种长期的行为,有的通过个案诊疗才可能解决。根据我的观察,问题学生单独一方面的问题比较少,经常是几个方面都存在问题而形成的一种恶性循环。

三、方案

1、转变思想,充分尊重。

从形式上看,教育和被教育者之间是一对矛盾性的存在,实质上这两者是一致的。这是因为我们教育的目的或目标都是有利于被教育者健康的成长和发展,这和被教育者的愿望是一致的。并且教育和被教育者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被教育者需要我们的指导,教育者教育指导的作用又具体在被教育者的有效社会化和不断提高健康发展能力方面实现。正确解决这一关系及在指导思想上树立热爱教育工作特别是热爱思想教育工作的意识,就会在我们的教育内容、形式和方法上做到积极探索,敬业工作尊重学生。进而才会减少学生的心理反感,削弱和消除逆反心理。

2、感情投入,密切关系。

父母的态度和行为的一致性十分重要。如果父母不和,意见分歧,孩子便不能(至少很难)形成评价事情好坏的统一标准,也就不能发展无冲突的价值观。很多青年人的心理冲突可以从父母教养原则的不一至性那里找到根源。所以,心理辅导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合作。

3、同辈指导,有效控制。

加强对同辈群体的正确指导,及时发现不良风气并做到尽早扭转是防范逆反心理和不良习气滋生、扩大有效手段。特别是对同辈群体中“领袖人物”者有效控制和指导,则更是必要的。

4、积极鼓励,合理调适

常言道: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可社会心理学家却认为:在人们的心灵深入,最渴望他人的赞美。赞美是一种鼓励,它在人们心屡深处植入的是信心和力量,播种的是奋进向上的种子;它是一种兴奋剂,让人更加充满活力和精神;赞美还是一种认可,一种肯定,能使人们坚定发展的方向。我认为,多一种鼓励,就少一个背离者;多一句赞美,就有可以把摇摆不定的学生拉入我们期望的行列。相反,批评虽然可以帮助受教育者认识错误,但其心理是不悦的,至于粗暴的批评,更是一种适得其反的做法。为此,对问题学生心理的调适采用少些批评多些鼓励、少些训斥多些赞美,不啻是个好办法。

四、问题学生教育的成功案例及反思 接手这个班时,没有听从同事的劝告,给他们“下马威”, 采用我惯用的“爱心教育”法,去关心他们,设法走进他们的心里。课上利用教材进行思想教育,课下和部分学生谈心,找出他们好动的症结在哪里,最需要的是什么,还利用日记等形式和他们沟通交流,对他们提出的合理要求都及时给予解决。时时处处、一点一滴的感化他们。慢慢地风气有了好转,他们也开始注意别人的评价,关心集体荣誉了。

最挠头的还是那个调皮大王,谈话多次,当面表现挺好,知错认错,但是屡教不改。但我发现他劳动很积极,于是就适时的在班上表扬了他几次,而后找他谈话,让他说说受到表扬和被同学指责的不同感受。大概是我的积极评价和诚恳态度打动了他,他的行为开始有所收敛了。使他改变最大的是那次手抄报展示,大家挨个介绍展示,轮到他时,他突然把手里的小报揉作了一团,我诧异的走过去,轻声问他怎么了,他说报办得不好,丢人。我打开他的小报,说实话,水平真不怎么样,但这却是他第一次按时完作业。我把小报展平,举给大家看,并说:“大家看看这份报,虽然不如其他同学办的精彩,但某某是认真办了,一张纸都写满了,只是缺少色彩而已,纸也不够规范,才显得不好看。我觉得这是他完成作业最好的一次,你们说呢?”大家一致肯定并予以了热烈的掌声。之后又多次鼓励他按时完作业,他真的那样做了。

最有效的改变是让他担任“厕所所长”之后。学校把打扫卫生的任务交给我们班,我把他找来,谈厕所卫生的重要,征求他个人意见愿不愿意担任这个“厕所所长”,队员可以让他自己征收,他欣然应允,并立即组织他几个“铁哥们”开始行动,坚持两周,效果不错。我把他们的情况介绍给校长,校长在校会上表扬了他们,说搞厕所卫生是最辛苦,也是最有意义的工作,给大家带来了好处,负责打扫厕所的同学让这最肮脏的地方变成了最干净的地方,他们值得全校同学学习。我注意看到了他脸上的欣慰与自豪。在班上,我大力宣扬了他们的光荣,他们小组也成了我们班的骄傲。他们的改变也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好几位同学在日记中提到了他的进步,我也即时在班上读了,逐渐自信代替了那种满不在乎的神情。最近他还日记中写到: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就快毕业了,我还不想离开小学呢,我还有许多知识没学会呢。他知道学习了,这是一个不小的转变。并且在他的带动下,他周围的几个“铁哥儿们”也逐渐有了新气象。

真的是这样,当教师对学生怀有赤诚之心时,学生会以其特有的敏感,感受到教师的善意和真诚、从而对教师产生亲切感,乐于听从教师的教导,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用爱心给学生一份鼓励、一份力量,让他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荣耀,从而调动起他的情感因素,他人生之路也会走得更自信,更精彩。 这个教育的案例现在回头反思,之所以成功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能够利用学生的心理进行巧妙的教育而达到教育目的。所谓问题学生也是孩子,他们也有喜好和秘密,利用他们的这一点,投其所好,达到教育的目的,不能不称之为上策。当教师一旦抓住了他的心理,走出了第一步也就第一时间取得了主动权,达到了牵制他、向教师所要的好的方向去发展的目的。第二,不采取正面出击的方式,而是注意观察,从侧面寻找突破口。对一些性情暴躁、倔强、有暴力倾向的学生,越是和他来硬的,他越是不听管教,后果只能是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越来越低。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从侧面抓住他的“小辫子”,让他心服口服。第三,有效地利用班级舆论,让他在事实面前低头。所谓“群众的眼睛是亮的”,没有了群众的认可和支持,他的行为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第四,利用他的特点和缺点,为我所用。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利用他的特点为班级做出贡献,既可以遏制他的行为,又可以让他尝到甜头,可谓两全其美。

参考文献: (1)《心理健康辅导 基础理论》-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5 (2)《心理健康辅导 个体辅导》-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5 (3)《心理健康辅导团体训练》-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5 (4)《对问题学生教育的时间研究》-上海:师范大学康城实验学校

第8篇:心理健康个体辅导案例

一、基本情况

小祥,男,9岁,是一名四年级的学生。个子小小的、瘦瘦的。他是一眼看上去就是那种聪明伶俐的,但是却又透着一股子的调皮劲的小男孩。因为父母都在上班,所以,上学时,中午都在食堂吃饭。只有晚上和父母待在一起。妈妈比较会和小祥进行沟通和教育。爸爸对他则较为严厉,当他犯错时,一般会采取“暴力”政策。

二、主要问题阐述

刚开始的时候,他的表现和其他的同学一样,并没有什么特别突出的地方,就是上课偶尔和邻桌的同学说几句悄悄话,有时听课的时候走走神。但是,时间久了之后,就发现之前的表现皆是因为还不熟悉学校的环境以及老师同学。接着,他的行为开始让人头痛起来了。上课不再是小声的说话了,一节课下来没有5分钟是在凳子上安安静静的坐着的,基本上头都是在左右前后的转着。提醒了几次之后,便完全不理会老师说的任何话,而是依旧我行我素的干着自己的事情。最后,更意想不到的是,开始因为同学的一句话或者不小心碰了他一下就和同学大打出手。由于和他一起的同桌是一位个子很小而且比较内向的男孩。他的座位靠墙,下课后需要同桌让座才能出去,就因为同桌没有及时起身,他便踩在同桌的背上出去了。

三、评估与诊断

根据心理学的有关知识可以判断这位学生的这种行为属于心理学中的行为障碍。学生心理障碍包括躯体障碍、情感障碍和行为障碍。学生行为障碍是指在学校和家庭日常生活中,因适应不良、自我调节困难、缺乏适当的指导和帮助以及在一定的外界诱因影响下所产生的行为问题。主要包括不良习惯、多动症、依赖行为、退缩行为、攻击行为、品德行为等。小祥的情况基本属于行为障碍中的不良习惯和攻击行为。

四、心理健康辅导和措施

对于小祥现在的情况,其中父母在他心中扮演了一个很重要的角色。所以,和家长的密切配合是一切辅导和措施实施的前提。因此,我首先就与家长进行联系,交换教育孩子的方法,使家长建立教育孩子的正确理念和方法。同时针对孩子注意力不集中,上课“坐不住”的问题,与家长一齐商量对策,并且做到定期与家长联系,及时的反馈孩子的在校情况,指导教育孩子的方法,以配合老师完成对孩子的转化工作。因为小祥的爸爸容易不问事情的缘由,就直接对小祥进行惩罚,于是和小祥的爸爸的沟通是必不可少,让他尽快建立正确的教育观。

因为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和潜移默化的,而且当自我得到满足与关爱时,自身就会不知不觉的发生改变。接着,我就进行了各种评比活动,让他发现自己的优点,感受到同学的关爱和老师的关心。用激励的方式使其扬长避短,我让他与父母合作设立了自己的成长档案,每月评一次,让他通过自评、小组评,把自己所取得的进步记录下来,在评价中小祥就从他人的肯定中得到了满足,感受到关爱;在自我批评中,学会反省,逐步完善自己。而有了父母的一起纠错与分享让他开始逐渐的意识的自己不好的行为,让他产生我要改正的想法。

“师爱是教育的基础”。因此,不管是在课堂还是在课外我都积极的找到他的闪光点,及时的给予表扬和鼓励。最后,我发挥了表扬的魅力。那天课间,他主动的将桌子底下的纸片捡起来扔进垃圾桶,我看见了,在课上及时的表扬了他一番。在放学时,他给了我一个惊喜,竟然主动的留下来帮助打扫卫生的同学一起打扫教室。

五.辅导结果

小祥依旧是一位个子小小的、瘦瘦的,一看上去就是聪明伶俐的,依旧透着一股调皮劲。可他的表现却让我们每一个人都刮目相看:和同学的关系越来越好,甚至经常主动为班级、同学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第9篇:小学生心理健康个体辅导案例分析报告

嘉禾县珠泉完小:李志娟

摘要:15年3月,我校四年级的李国富同学走进了我的视线。根据他的症状及班主任的介绍,我发现在他身上的问题不是智商低,成绩差。通过观察交谈,发现该生突出表现为偏执、孤僻、自卑等心理问题。经过科学的诊断,我制定了相应的辅导目标及方案,通过一个阶段的实施,他的心理状态得到了较好的调整,收到了可佳的效果,最终基本上克服了以上心理问题 关键词:心理健康辅导 自卑 偏执 孤僻

一、个例资料

李国富,男,10岁。父亲因偷盗而屡次关进看守所,母亲在外打工常年不着家,平时的生活学习都是由年迈的爷爷奶奶照顾。

二、个例表现

我发现在李国富身上出现了一些问题,通过观察交谈发现该生突出表现为在课堂上和各种活动中,表现冷淡,从来都不参与,从来不和同学、老师交谈!如有同学主动邀请他出去玩耍,他会拳脚相加回应。性格偏执,合群困难,沉默寡言,不自觉的流露出自卑,不喜欢读书,自己玩自己的!经常趴在桌子上睡觉、看窗外。

三、观察分析

通过我的观察、家访、交谈,我发现他身上的这些心理问题主要来源于害怕、畏惧!父亲因偷盗而屡次关进看守所,从此他也背上了“犯罪”儿子的臭名,母亲常年不回家,自我感觉是个“野孩子”时常莫名幻觉同学们歧视,嘲讽他。造成了他孤僻自卑!加上从小缺乏父母亲的关爱和爷爷奶奶缺乏沟通交流的隔代教育,使得他性格十分偏执攻击!

四、对问题行为的评估

“自卑”是指对自己有着不良的观念、不适宜的评价以及赋予过低的自我价值”,包括软弱无能、自我怀疑和低人一等。李国富同学表现为对同学交往排斥,不喜欢学习,不乐于参加各项活动,它的直接后果就是导致该生对生活越来越无望。

在本案例中,李国富同学即使知道攻击他人是错误的,但是他仍然不能友好的和同学们老师们正常交往,在课堂睡觉,下课后自己玩自己的,做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事。这些行为的直接结果就是导致他的性格自卑。从他的表现中可以判断他存在着极度的自卑,而且在这种自卑思想的影响下,他不敢和同学们交流,不敢和老师们说话。

“孤僻”是指青少年在与同伴相处过程中表现出的不利于与群体和个体建立和维持良好持久关系的心理行为问题”。 “偏执型”人格又叫妄想型人格。其行为特点常常表现为:极度的感觉过敏,对侮辱和伤害耿耿于怀;思想行为固执死板,敏感多疑、心胸狭隘;爱嫉妒,对别人获得成就或荣誉感到紧张不安,妒火中烧,不是寻衅争吵,就是在背后说风凉话,或公开抱怨和指责别人。

五、帮助制定近期目标

共同制定计划,对她作出一些具体要求。

1 、要求他在校要友好的对待同学,不准挑衅骂人,动手打人。 2 、给一个月作为适应期。在这一个月里,尽量减少与同学们的冲突,允许他在心情不佳时发泄,但一定不能打人。

3、给两个星期作为过渡期。在这两个星期里,要求他和同学们一样,每天认真学习,和同学们友好相处,积极交流,互帮互助。考虑到他从小缺乏父母的关爱,我每天给他留了一个小时与我谈心,沟通的时间。

4、 巩固期。要求他不仅要和同学主动沟通,树立自信,尽力帮助有困难的同学。

5 、定期帮助他学习与人交往的技巧,确定训练内容,养成豁达、开朗、友善的性格。

六、辅导方案和过程

1、与家长多联系、沟通,希望他们用正确的方式对待孩子,走出爱的误区并和他的父母亲沟通,让他们明白要做孩子学习效仿的榜样,而不是做孩子的反面教材。在和爷爷奶奶交流时,首先我肯定了老人们带孩子的辛劳,但同时我也指出了隔代交流的误区,让他们意识到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及问题的严重性,在孩子犯错的时候,应当对他进行适当合理的批评与教育,让他认识到错误,鼓励他改正。使他们明白:孩子应树立自信,剔除消极。勇于承担,自我接纳!积极上进,友善待人!多给孩子一些心灵上的关心,关怀,特别是他的学习生活,心理动态!并对孩子取得的每一点微小进步及时肯定与赞美。这样能让孩子感到父母对自己关心,要让孩子知道你们是爱他的。他并不孤单,他不是没人要的孩子。

2、帮助孩子树立自信,融入集体,找到和同伴交往的乐趣。 在与班委开会的时机,与班委约定,要用爱心感染他,耐心帮助他,他的缺点要包容,帮助他克服;对于他的任何进步我和班委们都不要吝啬我们的赞美。作为辅导员的我去除居高临下的态度,尽量与他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以和蔼可亲的态度和他交谈,用语重心长的、幽默的和富有启发性的语言,适时引导他。班委们接纳她,理解他,更加关心爱护他,和他做知心朋友;我建立个别和小组辅导形式,让他在和谐、轻松、安全的氛围中和大家交流。另外把他座位调到一些性格开朗的同学旁边,使其“近朱者赤”,减少了自卑感。在每周的队会活动上表扬他一点一滴的进步,树立他的自信。经常在课间对他说“你真棒!你进步了!”等鼓励性语言。

七、效果评估

自卑是一种消极的心理表现,其产生的原因与过程相对比较复杂,所以辅导员一定要耐心地与辅导对象进行沟通,在沟通时要了解辅导对象的家庭出生,父母职业,父母的教养方式,儿时的成长历程等。并采用“层层剥笋法”对辅导对象的回答不断深入追究,挖掘其消极的核心观念,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在这个个案中,很明显,李国富的自卑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家庭出生,父母的职业、教养方式,儿时特殊经历等以及爷爷奶奶所采取的并不恰当的教育方式而导致的,父母亲的教育以行为示范造成了李国富的不健康性格。因而在对李国富进行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就要特别注重家庭的作用,让家长参与咨询过程,促进家长与孩子的交流与心灵的互动。利用合理情绪疗法可以使李国富对健康心理及积极行有更为客观的理解,从而调整心理状态及主观动机水平,促进其从思想上改变对周围事及人有个正确的认识,从一个更为积极的角度看待学习生活;强化法可以对李国富同学的积极学习予以强化,从而保证其学习过程的持续性;利用认知疗法可以帮助李国富同学认清自己的性格上的缺陷,可以有助于完善其人格。

我多次鼓励他要振作起来,积极自信的面对未来。我深知改变偏执自卑心理是一个漫长及反复的过程,我应给予他足够的时间、耐心、宽容。李国富孩提时代经历了很多挫折及失败,我要求班上其他的孩子给他足够的理解及温暖。融化他那颗伤痕累累的心。在我的鼓励、同学们的尊重中他找回了自信,丢掉了自卑,遗忘父亲进看守所带给他的阴影,他在与他人合作的过程中学会与别人交往,体验交往的乐趣。找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在我为他制定的计划中,他实现了自己的目标。受到了老师和孩子们的欢迎。理解了父母亲及爷爷奶奶,脱离了自卑的深渊。

参照的文献 (1) 《心理健康辅导基础理论》 (2)

《心理健康辅导个体辅导》

上一篇:企业火灾隐患排查下一篇:make用法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