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分析(精选11篇)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上的机遇越来也多,但同时压力也扑面而来。在校大学生也日益面临着这些问题,学习上的压力,生活上的压力,感情上的压力,和即将面临的就业的压力。这些压力让在校大学生喘不过气来。有些大学生能通过自己的调整和努力有效地缓解和克服这样的压力,但大多数大学生无法跨越这道坎。
长期以来,我国学校教育中只重视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中国社会调查所的调查显示,26%的受访大学生有过自杀的想法。有关数据表明,自杀已经取代突发疾病和交通意外,成为大学生意外死亡的第一大原因。例如北大的跳楼事件,自杀原因有很多。现在大学生压力要比以前大得多,那么他们就想寻找各种方式缓解压力,比如跳舞、上网、交友等等。但是如果没有一个好的渠道去进行缓解,可能就会产生人生比较失败的消极想法,也可能是从前失败的痕迹与现在的失败产生共振,让这样一种力量成几何扩大,最后把这样一种情绪放在了一个点上。可以说,愤怒的力量越大,压抑愤怒的力量也就越大,最后发泄出来的力量就越大。那么,在某一个时候,这种力量也会作用于自身,自杀成了自身的需要。还有的就是目标和自身能力产生差距,没有正确认识自己,摆正心态,那么负面心态一直积聚,到最后也可能完全否定了自己,而寻找自杀这种解脱方式。
除了自杀,大学生还存在许多心理问题,比如校园暴力,情感问题,性的迷惑。。平息很长时间了的“马加爵事件”仍令我们记忆犹新,加上屡屡发生的大学生自杀事件,不由得让人想到心理健康问题,校园暴力的产生与社会文化背景有关。工作节奏、生活节奏加快,社会总体的速度也在加快,而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跟上社会步伐的速度比较慢,这样很容易让人心情浮躁,恨不得一下子就奔向成功。相对来说,社会道德约束的力量就弱了。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最后积聚起来的破坏力是很大的,导火索可能就是平常人看起来很正常的一件事,在他看来就是很大的事了。所以觉得自己受到伤害时,本能地愤怒和攻击,但他不是以一个社会认可的方式发泄,而是寻找一种极端行为进行发泄,那么就可能对伤害他的人产生暴力倾向。还有就是现在大学校园旁的日住房越来越多,大学生夫妻越来越多,产生这类的原因也许可能是大学生智商比较高,情商比较低,那么意志力就更弱了,不能很好地管理自己。那么在身体某方面曾经没有得到满足,就会产生缺失性需要,就会通过各种途径来获得满足。严重的可能有露阴癖,产生一种儿童心理。这是在某些压力下,人会回避退型,退回到儿童心理阶段,那么就会有这样一种行为发生。但这是极端的一种表现,在学生中存在的大多是性渴望、性焦虑等等,这恰恰表现出在性教育问题上缺乏一定的指导。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他们对性充满渴望,但是真正了解的并不多,也有的情侣因为是否需要发生性关系而闹翻,这些都很深地困扰着现在的大学生。学生们可能没有很强的意识,那就是爱和性不仅是一种心理和生理上的体验和感受,它背后还有一个严肃的责任问题。这些是不可回避的,那么对于学生来说,健康、科学地对待性问题,了解性问题,更要理智思考并约束自己的行为,是大学生精神健康很重要的一部分。还有许多大学生由于感情受挫,甚至看破红尘,过着非常极端而堕落的生活,完全背离了刚上大学时的雄心壮志。
通过以上解释显出的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心理健康可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的心理品质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将来走向社会,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智力水平、积极从事社会活动和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条件。充分认识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和谐发展,是以健康的心理品质作为基础的,一个人心理健康状态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全面发展的实现;心理健康可以使大学生克服依赖心理增强独立性。大学生经过努力的拼搏和激烈的竞争,告别了中学时代,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生活天地。大学生必须从靠父母转向靠自己。因此,大学生必须注重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取得事业成功的坚实心理基础。如今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分配工作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大学生全部实行供需见面、双向选择、择优录用等方式,择业的竞争必然会使大学生心理上产生困惑与不安定感。因此,面对新形势大学生要注意保持心理健康,培养自强、自立、自律的良好心理素质,锻炼自己的社会交往能力、使自己在变幻复杂的社会环境中,选择适宜自己角色的正确抉择,敢于面对困难、挫折、挑战,追求更加完美的人格,为事业成功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取得事业成功的坚实心理基础。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分配工作已发生了很大变化,择业的竞争必然会使大学生心理上产生困惑和不安定感。因而,面对新形势大学生要注意保持心理健康,培养自立、自强、自律的良好心理素质,锻炼自己的社会交往能力、使自己在变幻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作出选择适宜自己角色的正确抉择。
那么怎样才能做好心理健康呢?高校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普及心理卫生知识。可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让学生充分了解有关专业知识。也可以开展心理咨询工作,让学生找到倾诉的对象,受到正确的引导,及时走出心理误区。可以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各科教学之中。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只要注重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深入挖掘知识内在的教育意义,就能够把人类历史形成的知识、经验、技能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即内化成学生的思想观点、人生价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关键词:大学生,性健康,心理咨询
大学生正处于性生理由半成熟向成熟过渡的过程, 在这个过渡期亟须正确的引导, 帮助他们掌握正确的性心理、性生理及性道德知识, 解决困惑, 形成正确的观念与行为, 防止因性知识缺乏而导致不可弥补的过失。解决性困惑在帮助大学生在人际交往, 建立正确社会活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和矛盾。
1 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性观念的重要性
传统观念在中国人的头脑中根深蒂固, 人们对性观念、性行为的态度半推半就, 极少的大学生性知识来自于父母的正确引导, 而父母作为孩子人生的启蒙老师, 在大学生的性观念由懵懂向成熟过渡的阶段能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少, 缺乏判断能力, 不良的性观念很容易充斥大学生的头脑, 导致大学生误入歧途。因此, 高校要承担起性教育的责任, 以正确方式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性观念。
2 当代大学生性心理的变化
由于应试教育体制, 使得中小学期间学生接受的性教育少之又少, 而性生理发育超前的特点让大学生在性问题上更加容易迷失。大学生在大学期间远离父母, 而校园自由的风气, 使学生性生理和性心理都受到现实的冲击。诸多诱惑刺激着大学生的性观念, 婚前性行为随之出现。
3 高校性心理教育的缺乏导致一系列的问题
大学生在性生理成熟的阶段得不到正确的指引, 所以对性冲动及性行为缺乏正确认识。性心理与性生理认知严重脱节的情况, 使得很多大学生对性心理自我意识认知不足, 对很多性幻想、性梦等行为感到极度恐慌, 甚至出现焦虑、狂躁等情绪, 影响心理和生理的健康发展。
另外, 在我国把性教育当作正式知识来传授的学校凤毛麟角。性知识一直以来都是大学生的自修课。很多大学生的性知识甚至来源于不正当的传播媒介, 接受的信息难以保证内容的健康性与积极性, 缺乏自我辨别能力的大学生很容易受到不良性文化的影响, 产生扭曲的性观念, 甚至导致性变态, 直接影响日后的婚姻生活, 贻害终生。
4 大学生性心理形成的影响因素
4.1 传统家庭教育的影响
当代大学生受到故有性观念的影响, 同时对新的性观念有好奇和向往。导致对传统健康性观念的抵制和对错误的现代性观念的盲从, 严重的会影响学生的恋爱方式和恋爱原则, 导致非正常恋爱行为或畸形的恋爱观。
4.2 传统性观念的影响
中国社会长期存在着“禁欲”与“伪禁欲”思想的冲击, 相当长的时期内“性问题”成了精神生活的“禁区”。当代大学生虽然广泛地接受了新式思想与科学知识, 但封建性观念的影响在头脑中根深蒂固。旧的封建思想, 令大学生将正常的性生理或性心理的反应视为非正常行为, 对治疗性疾病都视为伤风败俗, 这将严重地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5 解决大学生性心理困惑的主要方法
应当改变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 使大学生对性这一概念不再回避, 对正常的性生理现象也不再隐藏, 懂得在性心理与性生理渐渐成熟的这个阶段如何接受自己的变化, 用正确的态度来对待恋爱对待性。
5.1 管理人员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高校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领导要对性心理健康问题有足够重视的态度, 在财政、人员、政策上要给予足够的支持, 以调动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从更全面的角度开展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5.2 性心理工作者应端正态度
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面对学生因性行为出现的心理问题时要有正确的态度, 从性生理健康、性心理健康及性道德的角度, 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要给予学生充分的理解、宽容和尊重。这样, 前来咨询的学生在面对难以启齿的性问题时, 就不会产生羞耻感与被歧视感, 以便更容易敞开心灵, 将内心的困惑彻底解决。
5.3 注重心理健康师资队伍的建设
高校要积极引进或培养性心理教育专家和性心理咨询师, 这些教师除应具备医学、心理学、社会学及法律知识以外, 还应接受过正规的心理培训。一般来说, 从事这一工作的人员应倾向于年龄在40岁左右, 具有较强烈责任心、爱心和道德感的已婚女性为宜, 这样, 更便于给来访者带来安全感。
6 结语
恋爱和性是每一个大学生都会遇到的问题, 高校对大学生的性心理健康教育, 应该在最大程度上引导学生放下爱情困惑与性爱焦虑, 以便让学生建立最适当、最理性的寻找性爱的方式, 从而最大程度地降低因性爱导致的心理问题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郑在激.海南大学生性行为现状调查[J].医学与社会, 2010, (09) :36.
[2]余展.浅谈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广州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2, (02) :46.
关键词:心理教育 心理健康 大学生
理论总随实践的产生而发展,随实践的需要而深化。在国外,早在1879年,冯特就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实验室,开始用物理学方法研究人的心理;而普世、实用的心理健康治疗及职业指导已在上个世纪初就渗透到人们的生活。而在我国,因为整个近代社会工业化程度低、发展缓慢、传统文化根深蒂固,心理健康教育仅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步,直到本世纪初才引起重视,并和我国的教育改革与政策同步发展。
1 概述
1978年,文革结束,我国政治、经济、科教、文化重新步入稳定、有序、持续发展阶段,也逐步进入改革转型时期。于是,大量知青返城,高等教育再次迎来了新的“春天”。在那个年代,百废待兴、高考制度刚恢复,“精英教育”下的大学生大多数是由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地区和民族的异质性群体组成,而且庞大稳固的家庭结构、保守统一的观念信仰和计划集中的教育体制无形影响着人们的心灵家园、凝聚着人们的精神世界。从某种程度说,人们对生存的期待远远大于对心理的关注。在学术界,尽管有少数心理问题的研究和实验,但内容几乎都是全盘吸收国外经验,很少结合中国的实际;研究方向仅停留在学术层面,并未走向实践和人们的生活;研究范围仅从中小学生心理和特殊群体的教育推演整个人类心理,而大学生的心理只在基础心理学和普通心理学中零星点到。
2 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及教育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2.1 理论价值
改革开放,我国学术界重新掀起“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浪潮,心理学这支奇葩也再次如雨后春笋生根、开花;但是,因为整个近代中国社会化进程缓慢,众多科技文化均从国外移植而来,故而很多学科建设都离开了本土文化,心理学的建树更是如此。1985年6月,北师大成立全国第一个心理测量与咨询服务中心;1987年2月,浙江大学开设心理卫生课,心理健康教育第一次走进学生课堂;1990年11月,第一个全国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中国大学身心理卫生与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在北京成立。但是,因经费缺乏、技术落后、传统文化等因素限制和人本身的复杂性,中国的心理学大多数拘泥于纯理论研究和宏观研究,而具体应用到临床实践、心理治疗、普及宣传等发挥实效的实证研究较少;运用于“特殊儿童”和“问题少年”等特殊群体的较多,而关注全体学生和终生发展的较少。因此,开展西北地区、立足于全面发展和终身教育、坚持从实践出发、面对全体学生和实际生活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及教育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2.2 现实意义
1994年中共中央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的意见》,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00年,中央政府将5月25日定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日”;2001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强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见》,正式将心理健康教育单独作为高校的一项重要职责和任务,强调培养良好道德、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社会适应力强的高素质人才。于是,响应党和中央政府的号召,全国各省高校纷纷设立心理健康咨询机构,开始关注本校学生心理状况。但是,因经济、文化、观念、体制和社会演进程度的差异,中国的心理健康教育比不上国外发达国家,西北欠发达地区赶不上东南沿海和北京、上海等发达城市,少数民族地区赶不上汉族地区,省属高校赶不上“211”和“985”高校。以甘肃省为例,除了少数师范和医学院校及专业外,其他各高校均未对心理健康教育其他专业引起重视,无论教育理念、体制还是具体实施。因此,研究省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及教育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3 甘肃省省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
3.1 甘肃省省属高校概况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社会各界大力支持下,我省高等教育快速发展。截止目前,全省共设置普通高等学校42所,其中本科院校16所,高职高专院校21所,独立学院5所,另有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6所。全省14个市、州中,有13个市、州(除临夏外)设立了高等教育机构。全省各类高等教育在校(学)生达59.02万人,其中普通本专科在校生达到43.3万人;全省高校专任教师达2.32万人,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比例为36.36%,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比例为47.74%;高考录取率达74%,再创历史新高;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2005年的15%提高到2012年的24%,进入了大众化发展阶段。
3.2 甘肃省省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大学生的生活态度是其一切生活表现的主要决定因素。一般来说,大学生通过对人生价值的评价、生活目标的选择及对教育价值的取向等来表达对现实生活的态度。根据对大学生生活价值观现状的调查显示:77.4%的同学能以“积极进取”的态度对待人生,也有17.74%的同学认为“满足于过得去”更加符合实际;54.2%的同学认为人生的理想与目标使生活能过得充实、幸福;12.3%的同学认为其人生目标是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有11.2%的同学选择以“财富”作为其人生目标,并希望以此证明自己的能力与价值。46.3%的同学认为人生的最大快乐是发展自我,实现梦想;19.1%的同学认为有一个幸福的家庭是最大的快乐,13%的同学认为人生的最大快乐来自于“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有12.6%的人认为“享受生活”是人生的快乐。总体上看来,当前大学生在对待学习和生活方面能够保持一种乐观向上的态度,他们的生活价值理念与社会核心价值取向趋同,也与国家、社会、学校、家庭等对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期待基本相符合。
3.3 甘肃省省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高校由于学习、就业、经济、人际关系等压力而引发的学生心理问题日益凸显,这种不容乐观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严重影响了大学生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针对当前大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我省大多数高校都成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建立了心理咨询室,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并通过举办心理知识讲座,讲授心理调适技巧,开展心理挫折训练,团体咨询、心理剧、心理游戏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帮助大学生释放心理压力,排除成长中的困惑或烦恼,有效提高了我省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3.4 如何解决好甘肃省省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建议
3.4.1 理念创新
首先,逐步树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将之纳入素质教育与高校职能范围之内。其次,将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政教育相区分。心理健康教育有独立的研究范围,是门独立的学科,也有独立的实践性,它并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再次,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疾病、生理疾病相区别。心理健康不仅关注少数神经质特质与心理不良反应的疾病与障碍,更多关注的是人今后的发展,是整个人类的终身教育和全面发展。最后,将心理健康从少数人的治疗转向所有人的发展。
在今天的社会,因为竞争的压力和社会的急剧变化,从长远和局部来看,他们的心理不良反应是很严重的,乃至在某个难以承受的时段内将发生很大的波动和冲动,甚至极端事件的发生。
3.4.2 体制完善
理论的创新和实践的实施需要体制的完善,需要以健全的体制做保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极其重要的,我们要建立从高层到中层、再到基层的心理健康监测、教育、治疗和评估等一系列机制。如心理健康教育的三层平台机制,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师生比及培训机制,心理咨询师资格证的认定和监督,其他相关社会支持和防御体制的简历与完善。
3.4.3 具体操作有效
在基层,我们一定要建立专职心理咨询教师、班主任、辅导员及代课教师兼顾的心理咨询系统,真正惠及全体学生所有问题的心理咨询体系。
心理健康教育是个复杂又长期的工程,但是,并不是说复杂就不管了,不“教”了。相反,我们一定要根据形势的发展和现实的需要,根据教育规律和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关注人的身心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潘石瑛.大学生自我心理教育方法探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4(04).
[2]吴凤彬,刘耀萍.大学生人际关系的思考与对策——女生传话惹祸的心理教育案例[J].价值工程,2010(23).
[3]朱林.大学生心理教育初探[J].福建体育学院学报,1994(Z1).
我们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身、心两方面都得要到健康发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面向全体小学生,旨在全面促进小学生健康心理,包括良好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形成和发展,目的是提高小学生心理素质。无庸置疑,在当下的社会背景和教育形势下,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第一、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应对当前社会变动时期的需要。
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科学技术进步,生活节奏加快,人际关系复杂,人们的思想观念不断更新,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日益横行,社会环境也日趋复杂。这一切给人们的心灵带来极大的冲击,也波及到了校园,波及到了学生。加之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受家庭的宠爱、社会的宠爱等种种原因,造成学生心理问题日渐增多,其中存在心理异常甚至心理疾病的学生已占了不小比例。所以加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日后健康成长的关键。
小学阶段是人生长发育初期,这一时期生理发育很快,而心理则几乎从零开始,尽管孩子入学前受到家庭的一些影响,但是这与学校教育阶段相比,则显得微乎其微,小学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必将奠定孩子的心理健康基础,一个人的性格、情绪、意志品质、人格、兴趣爱好及各种技能等都将在这一阶段初步形成,人的潜能(想象力、创造力、记忆力、思维力、注意力等)也将初步得到开发。我们只有从小抓起,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初步形成健康的心理,才能为孩子的未来
第三、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小学生好好学习的需要。
学习是小学生的主要任务,也是小学生心理社会化的主要途径,乐于学习是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学习心理辅导包括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和考试心理辅导,目的在于引导小学生通过积极主动的探讨,进而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正确对待学习中的困难和挫折,帮助小学生获得成功,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形成坚定的学习信念和旺盛的进取精神。第四、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祖国未来发展的关键。
每一位小学生都是祖国的关键,他们的心理健康更是关系着祖国的发展,他们是新一代的接班人,都肩负着发展未来的重任。要想做到一代更比一代强,就要对他们好好的培养,而心理健康教育对他们有着重要影响。
学生心理障碍问题已成为当今的社会问题之一,近几年的媒体对此多有报道。近几年来,我在学校教育教学中了解到,不少学生因学习压力过大、家庭期望过高等原因,对父母和教师产生了抵触情绪,出现了严重“高焦虑”症状,不能适应正常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的变化,在人际交往中不能和他人和谐相处,在生活中不能忍受和战胜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可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十分必要。学校教师应正面引导,重视对学生消极心理状态的改良和不良行为的矫正,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现就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1)学习方面的问题。
现在的学生中常有缺乏自信、厌学和学习困难的现象;其次是普遍存在不良性格和行为问题,比较突出的性格问题表现为依赖他人、固执任性,行为问题表现为讥笑别人、说谎、注意力不集中;再次是心理承受能力差,责任心不强,面对难题缺乏刻苦钻研精神,受不了委屈、挫折。此外,在情绪、人际交往方面也有明显的问题,人际交往方面突出的问题是自我中心,不遵守集体规则。
近年来,小学生由于病态心理而导致心理与行为上的失误,导致违法犯罪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发展,甚至危害了家庭、危害了社会。由此可见,相当一部分小学生心理健康确实存在问题,这是不容回避、不争的事实。而造成小学生这些心理问题,与学校、家庭、社会三者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分不开。另一方面,我国小学学校教育工作还存在一定的弊端。许多教师虽然基本上能够看到学生存在的问题,然而,大部分教师都将之视为品德或思想问题,用德育的方法来处理。如,把孤僻看作脱离集体,把焦虑看成患得患失,把性格内向看作不暴露思想,用简单说教和行政方法加以解决,因此教育效果非常差,甚至适得其反。
(2)家庭教育不足。
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品德修养,文化水平,教育方法以及家庭环境条件等对学生品德和心理成长有直接而重大的影响。一方面,不少家庭不懂得青少年生理心理发育、发展的基本规律,不能用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帮助、关心、教育孩子,对子女经常训斥,缺乏感情交流,使孩子有种“压抑感”、“委屈感”。另一方面,大多数家长对孩子期望值过高,限制其学习生活中的自由,扼杀孩子的个性发展。有的家长不能接受孩子在学习中的失败,不注意方式地指责、羞辱孩子,给孩子加大了心理压力和紧张情绪。所以家庭教育不当,是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3)整个社会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
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对物质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却忽视了精神生活的需要。人们对健康的认识绝大部分只停留在身体健康上,而没有注重心理上的健康。忽视对心理健康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工作,长期以来,人们要么此于谈到心理健康问题,要么认为没什么大不了。以至整个社会对心理健康教育不重视,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可有可无,使得很多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此外,没有注重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的培训,社会资源配置的不足也是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一个瓶颈。
二、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为其整体素质的提高,身心的和谐发展奠定基础。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有两大任务:一是面对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自我调控、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二是对少数在成长过程中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辅导和咨询。所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面向全体的系统工程。而只有学校、家庭、社会相配合,将小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的培养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落实在家庭、社会活动的全方位,才能使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得到更良好的效果。
1、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融入课堂教学活动中。
课堂是学生最重要的活动场所,如果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无疑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最有效、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途径。学科教学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若能在学科教学中充分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将对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取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心理学认为:受教育者的心理在教育过程中表现出来,又在活动过程中得到发展。因此,我们在学科课堂中应重视和加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主动地学,创新地学,快乐地学。那么,在学科课堂中如何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呢?我认为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
(1)、多关怀爱护学生,从心底里沟通情感。
这是指教师的教学态度与方式方法而言,教师的教学态度、方式决定课堂教学的心理气氛,对学生的尊重与激励可减轻或消除学生在学习上的心理压力,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乐于学习和产生自信心、成功感。
青少年处在半幼稚、半成熟、半依赖、半独立的成长阶段,维护自尊是他们强烈的心理需求。尊重他,就等于送给了他一个积极的自我概念,使他能自尊、自信、自强,以良好的心态面对人生,而经常及时地表扬一个人,不但使他感受到了你对他的肯定,而且使他对未来更有信心,这是一个人获得成功的心理动力。这些往往取决于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对待学生,特别是困难生,许多困难生的真正困难并不是他的笨拙,而是他的自卑、畏难的心理,因为长期面对诸多的批评,使他们缺少学习的良好心理状态,对自身的能力感到自卑。另一方面他们又不甘现状,急切希望能得到帮助,这时如果周围的人与事不能吻合他们的心理状态,便逐步向负面发展,成为与教育相斥的心态,处事待人表现为一讲就烦,一批评就反感,就形成了所谓的逆反心理。教师多表扬少斥责多鼓励少挑剔,能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失败并不是因为“我不行”,而是努力不够。愉快的心情源于内心美好的教育回忆,赞美、表扬、肯定的教育方式带给人的是信心和勇气。在教学中,学生置身于良好的师生关系中,时时感受到教师浓浓的师爱,对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形成大有裨益。
(2)、多赞扬鼓励学生,达到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理。
当我们的教学工作得到别人的赞扬时,通常我们都会感到非常高兴,工作的积极性会更高,从而把工作做得更好。对待学生我们也应该学会赞美,这样可以激励学生更加努力地学习。老师一句关心、鼓励的话,会让他一节课都面带微笑,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因而,作为一名教师,决不能吝啬自己的语言,而应把赞美的话多向学生说,鼓励的话语使学生感到兴奋,学习的兴趣也更浓厚了。教学实践中,发现多种形式的表扬,可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更可以让课堂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果学生回答正确,教师自然要表扬学生爱动脑,不怕难题,使学生仍然处于兴奋之中,更加积极地思考,万一学生的回答不符合老师的问题,教师也应尽可能地找出学生的优点(如声音响亮、口齿清楚等),短短的一句话,拉近了师生间心的距离,起到了纽带的作用。在教学新课时,用鼓动性、激励性、挑战性的语言,可以促进学生积极地思维、探索,活跃课堂气氛,也促进了师生的双边和谐的活动。即使学生在课堂上有一些违纪行为,教师也要选择婉转的语言,尽量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不打击他们的积极性。每个学生都有值得赞美的地方,作为教师要善于发现这些闪光点,并积极地加以肯定和赞美,对于一个学生来说,一句赞美的话会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特别是班级中的中下学生,有时,教师一句鼓励的话,可以成为他学习的新动力,使他在原有基础上不断进步,用自己的勤奋创造一片属于自己的新天地。
2、要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努力创建良好的心理环境。
既然学生心理障碍的疏导已成为学校亟待解决的问题,作为学校教育的具体组织者,教师要肩负起社会的责任,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创设心理环境,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校园建设要有良好的校风、班风、教风、学风,培养良好的“四风”,使学生的生理、心理、智力、能力等综合素质,在良好的校风校貌这个心理环境中能得到良好的发展。可见,良好的校风校貌也能为学校综合性心理健康教育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3、努力创设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
学校可以定期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向家长传授孩子身心发展的常识,使家长既关心子女的身体健康,更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让家长们认识到: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离不开文明、和睦、明朗、愉快的家庭环境。学生从小能生活在温暖、愉快的家庭中,得到父母、长辈的正确的爱,必然会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安全、愉快,充满欢乐和信心,良好的情绪从小就占据心理状态的主要地位,从而保证每一个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
对当前的初中学生而言,他们的心理健康与否,对他们的学习和思想品德的形成影响很大。这是因为:(1)学生的思想品德与他们的心理健康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并且这一联系集中体现在学生的健康性格与其思想品德的相互关系之中。(2)心理健康促使人的智力发展,心理不健康阻碍人的智力发展。(3)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是交互作用的。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两者互为因果。(4)在理想美、思想美、品德美、性格美、情感美的内容中,很多都是人的心理健康特征所应包括的内容。没有健康的心理,就谈不上学生的外在美和内在美。
那么,怎样的心理才是健康的心理呢?
心理学告诉我们,健康的心理应包括下面五个方面:
(1)有与自己年龄阶段特征相符合的自我意识水平和智力水平。能比较正确地认识和对待自己的优缺点。有自尊心、上进心和自信心,有一定的求知欲和兴趣爱好,爱学、会学。
(2)情感健康,情绪比较稳定,比较活泼开朗,经常保持愉快。遇事比较冷静,处事比较谨慎,同情老幼弱小伤残,憎恨坏人坏事,向往美好未来。
(3)有与自己年龄阶段相符合的自制力,不易受消极性暗示的诱惑;注意力比较集中;活动性的兴奋或抑制处于正常状态。
(4)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心中有他人,不以自我为中心和自私自利,和同伴友好相处,乐于友好交往,与人为善;有一定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不依赖别人,不屈从别人,不嫉妒别人,也不固执己见。
(5)有较好的心理承受能力。能较好地适应变化了的人际环境,心理环境,乐于接受新东西,能够承受日常生活中遭遇的不幸。
总观当前的初中学生,应当说绝大部分学生的心理是健康的。但毋庸讳言,也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并且据调查,这些问题还有上升的趋势。这些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
(1)心理与自己年龄阶段特征不相符的自我意识水平。
(2)自制力比较弱,容易受消极性暗示的诱惑。
(3)心理承受力较弱,患得患失。
初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引起广泛关注。上至中央,下至各级教育部门都高度重视这一问题。许多学校开设了心理辅导的课程。可以说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是时代的需要,是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的大事情。具体来说,其重要性有下列几个方面。
一、对初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避免各种突发事件,维护社会安定稳定,学校正常运作,学生家庭幸福的需要。
从心理健康的角度看,人们的心理状态可以分为三种情况:正常状态、不平衡状态与不健康状态或病态(变态)。在不同状态下人们常会表现出相应的行为特点。比如,在正常状态下,个体的行为基本与其价值观体系、道德水平及人格特征相一致;在不平衡状态下,其个体常会做出反社会行为或异常行为。应当说,中学生的心理处于不健康状态的只是极个别,大部分的心理问题只是属于不平衡状态。一旦个体处在不平衡状态,通常情况下,他会通过自我调节来消除,如果单靠自我调节无效,就得借助于他人疏导,使之消除不平衡,恢复正常状态。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及时疏导,使陷于不平衡状态或不健康状态的个体回复到正常状态,就可以大大地减少不适应行为,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事件与异常事件,维护好学校、社会的正常治安与秩序,保证了家庭的幸福。
二、注重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保证学生正常健康发展的需要。
1、促进学生学业事业成功
心理健康教育,首先是发展性教育,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些心理素质是他们学业成功、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
2、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心理学告诉我们,个体心理只有处于正常健康的状态下才最易于顺应社会,倾向于与社会保持一致,接受社会的各种要求,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品德。如果个体的心理处于不平衡状态,则最易于形成不良的品德或发生不道德行为。所以,要防止或消除非道德行为,从根本上说,就要注重心理健康教育。
三、注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的需要。
青少年时代是一个非常特殊的阶段,个体从儿童进入青少年阶段,其身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首先是性的成熟,使青少年出现了性的需要;其次是由于身体的全面发展与性的需要的形成,使青少年产生了成人感,出现了强烈的独立性需要。这两种需要与他们心理成熟水平及社会地位水平常常产生矛盾。于是便形成了他们既不同于儿童,又有异于成人的心理特点。而这些特点又使他们最容易进入心理不平衡状态,最不容易通过自我调节或寻求成人疏导以从矛盾中解脱出来。因此,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尤其迫切。
四、注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社会变动时期的需要。
从家庭方面看,离婚率不断提高,家庭气氛温馨减少,家庭对独生子女不恰当的管教方式,会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产生消极影响。
从学校方面看,中考升学的压力,频繁的测试考试,学生分数排位等等,导致竞争激烈,压力剧增,使初中生无休止地陷入紧张、焦虑、担忧、挫折等等不平衡状态之中。
从社会环境方面看,一些黄色、淫秽的东西出现,信息渠道的畅通,政府部门一些不正之风,观念的多元化,对初中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综上所述,注重和加强对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非常重要而且非常迫切。那么,怎样才能解决好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呢?总体来说,就是要“对症下药”。比如,针对初中学生在心理与自己年龄特征不相符的自我意识水平方面,可以从三个方面开展教育:(1)教育他们多征求与听取父母与师长的意见。初中生要求独立的心理是可以理解的,但父母与师长的见识与经验毕竟较多,看问题也全面些,多听取长辈的意见大有裨益。(2)教育他们多从小事做起。青少年逐渐长大,从依赖父母到依靠自己,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能逐步培养和锻炼自己的处事能力。(3)教育他们自尊,自信,不畏难。人总是在克服困难中成熟起来的。初中生刚学办事,碰到困难是肯定的,在困难面前不要畏惧。又如,针对中学生心理承受力较弱,患得患失的问题,也可以从三个方面教育他们:(1)教育学生从大处着想,从远处想,立大志向,心胸开阔,以天下为己任。今天的挫折与失败就看作磨练自己,总结经验与教训,跌到了,爬起来再干。(2)教育学生要对自己有信心。“天生我材必有用”,一时的失误不代表永远。(3)多对学生进行一些挫折教育。不要让他们养成凡事总是“一帆风顺”的思想,适当地给他们出一些难题。
1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首先, 是我国教育事业的必然要求。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解读》一书中指出, 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部分, 要努力做好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在2014年《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中, 明确指出心理素质是评价是一个指标, 由此看来, 改善中学生心理健康是我国教育的必然要求。所以, 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我国必须做好的一项工作。
其次, 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21世纪是一个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有利于提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 为中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使之成为高素质人才, 有利于改善我国人力资源不足的局面, 提升我国经济技术发展水平, 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 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最后, 是学生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作为一名中学生, 要想提高自身的修养, 必然要求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素质, 才能在遇到困难时越挫越勇;要想不断完善自我, 自身必须要有一个过硬的心理素质, 才能在未来实践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自身要想全面发展, 必须不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才能在以后的道路敢闯敢拼。
2 中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第一, “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较强。由于中学生成长的这一时期有较强的逆反心理, 常常我行我素, 在中学生有一部分是独生子女, 所以使这一问题变得更加严重, 因知识的不足, 对某些问题产生错误的看法, 以至于发生不良行为, 如果不加以引导会让他们朝向不好的方向发展。
第二, “以对他人不信任”的社会冷漠感较强。由于社会诚信的制度的缺失, 以及老人摔倒不敢扶等现象的影响,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深入, 事事都与金钱作为衡量的标准, 这就进一步激化了中学生对他人的不信任感。
第三, “以虚拟网络为主”对人际交往缺失。因家庭的忙碌、社会的疏远、学校的无奈, 有一些中学生就借住网络这一虚拟平台打发时间, 渐渐地习惯了网络世界的生活, 对现实世界的逃避, 对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恐惧和抵触, 更加阻碍中学生的人际交往。
第四, “处理事情极端”的激愤心态。由于中学生虚荣心、拜金主义、模糊的爱情观等心理的作祟, 加之没有正确价值观的引导, 导致了中学生对生命的不珍惜, 对社会的不理解, 出现对待事情不理智的情形, 用比较极端的方式解决问题。
第五, “以读书无用为借口”的各种抵制情绪较强。首先, 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和国家对教育的大力支持, 我国受教育的程度越来越高一些人对教育产生了偏见。其次, 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大, 给家长造成一定的误解。再次, 由于某些教师教育方法的不合理, 使中学生产生厌学心理。
3 中学生出现不良心理现象的原因
(1) 家庭因素。对于独生子女、单亲家庭、留守儿童等这些中学生而言, 缺少父母关爱, 久而久之, 他们就会产生习得性无助的心理现象, 把自己与社会隔离开来。有的父母忽视了除学业之外的其他需要, 过分的溺爱子女, 造成了很多孩子养成了“王子病”或“公主病”, 不善与人交流, 不会独立生活, 不懂得尊重他人。有的父母在孩子前面是非不分, 这样的言行严重的影响的孩子的行为习惯。
(2) 社会因素。社会诚信体系的不健全, 中学生常常听到的是哪儿把老人扶起来又被欺诈了, 新闻报道, 什么地方又出现什么样的骗子, 它们在提醒中学生保护好自己的同时, 疏远了中学生与社会的距离。由于受到网络时代冲击, 越来越多的中学生宁愿把时间花在虚拟世界, 也不愿意多和他人拉拉家常, 因长时间在虚拟空间, 这样必然会使中学生的语言沟通能力下降, 长此以往, 中学生会对社会产生“社交恐惧”心理, 这不利于中学生的身心发展。
(3) 学校的因素。教师是中学生成长过程中标杆, 是中学生的模仿的对象。在教学的过程中, 老师与学生沟通少, 不了解学生内心真实的想法, 这导致了学生与教师间的隔阂越来越大。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学生课程的比重少, 都把它归为所谓的副科中, 更加的不利于正确引导中学生, 让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向不利的方向发展。与此同时, 教育资源的不均衡, 中学生得到的教育层次也不一样,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呈现阶梯式的发展趋势, 不利于中学生的大众化的指引。由于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起步晚, 专业人才少, 要面对我国数量庞大中学生群体, 显然有些力不从心。
(4) 自身的因素。很多中学生都养成了“衣来伸手, 饭来张口”的坏习惯, 不能独立生活。大多数中学生与父母相处的时间较少, 长期一个人孤独地生活, 虽然经常和同学在一起学习, 但除了学习, 他们也很少在一起谈心, 在这样的环境下, 中学生就很难形成团队意识。很多中学生从小就被家人“围起来”, 要什么, 给什么, 不给就离家出走之类的, 缺乏正确处理事情的价值观, 所以, 一遇到事, 就总想着用极端的方法去解决所有的问题。
4 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 从家庭的视角而言。父母在空闲的时间, 要多陪陪孩子, 积极主动的说说心里话, 及时正确地了解孩子的想法, 对症下药, 要充分尊重和理解孩子的思考和想法, 寻求父母和的和平相处, 父母应建立的是“朋友关系”, 而不是“敌人”。除了学习之外, 父母也要关心孩子的其他需要, 认真准确的把握好子女的兴趣爱好等方面的需求, 拉近双方的距离, 把情感关系建立的更好。父母要与时俱进, 不断了解新鲜事物, 学会与子女聊一些新的东西, 不要总是说一些老的重复的话题。
(2) 从社会的视角而言。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积极引导中学生健康向上发展。建立健全中学生心理健康预防和治疗机制, 不断探索解决中学生心理问题新方法、新思路, 加大对中学生不良心理现象干预, 促使其向好的方向发展。建立学生成长的心理健康数据库, 根据数据分析, 提出准确有效的应对措施。通过制作、发行高质量的心理健康视频、书刊等, 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不断改进和创新目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体制体系, 不断推进网络化、数字化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3) 从学校的视角而言。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 学校不要迷失了自身的教育发展定位, 变相的只在乎学生的成绩排名、考试分数等, 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培养却置之不理, 对学生的心理问题置若罔闻。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 学生只有“高分”是远远不够的, 还要良好的心理健康等等, 所有, 学校要建立和完善中学生心理健康干预体制机制, 有效的引导学生心理向好的方向发展。学校除了分数之外, 还需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作业是学生心理的调节器, 作业多不行, 少了也不行, 合理安排学生的作业, 让学生劳逸结合。一般来说, 每天做作业1—2小时的学生心理状态较好, 随着作业的增多变得越来越浮躁, 但值得注意的是, 完全没有作业的学生, 心理状态较差, 没事可做, 学生会感觉不安。
(4) 从学生的视角来说。在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过程中, 在加强外界干预的同时, 也需要学生自己的努力。学生要经常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培养自身的兴趣爱好, 增强自身的自信力。当遇到困难的时候, 要及时与老师、家长沟通交流, 不断提升自身的心理抗打击能力, 凡事要往好处想, 不要把问题复杂化。时刻保持一颗积极向上的心态, 对自身的未来要充满希望, 并以实际行动投入到生活中去。学会看到自己的长处与不足, 扬长避短, 从学习生活中, 找到自己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使自己遇事和处事的方法不极端。
参考文献
[1]王晓飞.中学生心理健康研究[J].创新教育, 2014.
[2]俞国良.我国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发展[J].教育科学研究, 2001, (7) .
[3]宋德如.当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检视[J].教育科学研究, 2001, (9) .
[4]顾明远, 石中英.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10 (2) .
摘 要 高校体育教育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造了有利条件,不仅是提高了大学生的身体健康,也为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发展达到自我完善的需要。在高校体育课教学过程中注重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不仅可以深化体育教育文化的内涵,也为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讨寻找一种新的途径。
关键词 大学生 心理健康 高校体育 教学
心理健康是指一个人的丰富而充实的内心世界与处事的态度和谐安宁以及与周围环境保持的协调的能力。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消除或减少影响健康的不利因素,降低大学生人群的伤残率、发病率,提高大学生生活水平的质量。因此:学校应有有计划有目标地对大学生进行生理、心理及青春期卫生知识的健康教育,让大学懂得如何采取有益的健康行为的生活习惯,培养其良好的健康行为习惯。
一、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现状
(一)大学开学初心理衔接教育滞后
在大一新生报道时,学校忙于各种迎新事务,几乎没有一所学校在学生报到安定后,首先开展高中与大学的心理衔接教育。当大一学生一旦对于学校的新鲜感过去后,导致会出来两个极端,一是继续努力地学习,一是发泄式的放纵,有的大学生的心理会表现为自闭、偏执、强迫、抑郁、焦虑、精神分裂等症状。可以说一个大学生心理健康可以反映出他在学习与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体育运动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密切相关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积极的作用,对调节以及减轻学生的负担所造成的心理压力有着良好的效果。
(二)急于摆脱家庭与学校控制
大一新生几乎从走出高考的考场开始,就开始计划自己走出家庭的生活了。特别是,在高中被牢牢拴在教室的日子,已经成为了他们暂时难以承受的重,回家后的任何约束都会成为他们心理极限的最后一根稻草。这种近乎爆发式的环境转换,会让学生一下子忙乱。
二、对策
(一)大学开学初心理教育与辅导高密度开展
针对上述情况,大学在开学初,在学生稳定的第一天开始,就要高密度大力度地开展大学生生活教育,特别是心理的衔接教育。一是尽快地完成心理过度,二是要最快地发现那些心理问题的苗头,三是要为那些心理迷茫的学生指明方向。在形式上,尽可能选择学生喜欢的体验教育、朋辈教育以及个人针对咨询,尽量地避免授课式的教育,再激起学生的逆反。
(二)设计多样化的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新生进校后,新鲜感几乎在一两天内就过去了,相对高中很少的课时,如果校园文化生活跟不上的话,将会逐渐造成学生的空虚与无聊心境,特别是在开学初让学生在身体的疲惫与精神的空虚中感觉难熬。因此可以组织一些体育竞赛,先把学生的生活丰富起来。通过体育竞赛的竞争不仅是培养大学生身体机能以及运动技术水平的抗衡,更重要的是心理素质的较量。通过比赛的环境使大学生能学生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摆脱焦躁的情绪。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和竞争力的实践经验,不但能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还有助于大学生锻炼意志提高自我心理素质,从而形成健全的心理素质。
(三)加强自我就业规划教育
学生自我意识强,但主要是一种个性的张扬,对于自己的未来规划缺乏理性。因此,學校要站在对学生自我教育与个人规划指导的角度上,多开展这类教育。一方面,指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自己的未来;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尽快地走上一个奋斗才能成功的轨道上来。
(四)培养大学生的人际关系
可通过一系列体育活动的培训培养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在体育中教学经常组织一些学生个人或团体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如:篮球和足球游戏中的特定的集体合作和默契的配合,可以促进深化大学生人际交往,为培养他们的交际能力提供一个机会让学生在互相联络合作以及对抗的方式进行情感交流,为学生以后适应社会环境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体育促进运动的自我体验
教育通过体育活动让学生在运动中能正确的子解对自我认知,如:自我体验、认识、评价等,使自己的能力有一个客观的知识,在正确认识自我的基础上,积极培育和提升自身的素质与能力,在学习和生活中提高自我效能,提高自我的稳定信心。还可以通过体育教学能使学生掌握各种物理方法合理宣泄情绪的方法,如:激励性规制及心理训练方法等,让学生通过运动方式发泄及时控制自我负面情绪减轻学习的压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品质。
三、总结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很不平衡,存在的模糊认识和实践上的偏差,所以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是客观而深入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应该想方设法地去鼓励学生经常从事体育运动促进心理健康,利用体育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形势下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不断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
参考文献:
[1] 许之屏.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和发展对策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05.
[2] 郝伟.试论心理健康与高校体育[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03.
[3] 孙克成.拓展训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良性影响的价值探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09.
[4] 刘运洲,吴红权,王改芳.体育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对策研究[J].贵州体育科技.2005.01.
[5] 宋衡.如何利用体育优势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11.
[6] 高雪梅.浅析体育健身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J].体育世界(学术版).2007.11.
单位:明光市紫阳中学 姓名:孙仲辉
国内多种调查提醒我们: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对随机抽取的3万名中中学生心理状况的科学检测发现,32%的学生有心理异常表现;又据某种心理测检组检测,只有43%的中小学生自认为朝气蓬勃的,27%的学生认为有心理问题。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首先是学习方面的问题,现在的学生中常有缺乏自信、厌学和学习困难的现象;其次是普遍存在不良性格和行为问题,比较突出的性格问题表现为依赖他人、固执任性,行为问题表现为讥笑别人、说谎、注意力不集中;再次是心理承受能力差,责任心不强,面对难题缺乏刻苦钻研精神,受不了委屈、挫折。此外,在情绪、人际交往方面也有明显的问题,有情绪问题的约占10%,人际交往方面突出的问题是自我中心,不遵守集体规则。
近年来,中学生由于病态心理而导致心理与行为上的失误,导致违法犯罪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发展,甚至危害了家庭、危害了社会。由此可见,相当一部分中学生心理健康确实存在问题,这是不容回避、不争的事实。而造成中学生这些心理问题,与学校、家庭、社会三者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分不开。
(一)学校教育心理水平不高
从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层面上来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迟,并且处于推动发展阶段。许多学校的心理健康课程与心理咨询活动,往往流于形式,或者作为点缀,心理健康教育过程缺乏科学性和专业性,社会与学校师生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还远没有到位,绝大多数人对此感到神秘和陌生。心理测量工具还有待科学化。个别辅导的方法如咨询还停留在一般的谈话,缺乏一定的咨询技巧,专业化水平不高。特别是专业人员缺乏,也是当前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一个较大的障碍。
另一方面,我国中学学校教育工作还存在一定的弊端。许多教师虽然基本上能够看到学生存在的问题,然而,大部分教师都将之视为品德或思想问题,用德育的方法来处理。如,把孤僻看作脱离集体,把焦虑看成患得患失,把性格内向看作不暴露思想,用简单说教和行政方法加以解决,因此教育效果非常差,甚至适得其反。
(二)家庭教育不足
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品德修养,文化水平,教育方法以及家庭环境条件等对学生品德和心理成长有直接而重大的影响。一方面,不少家庭不懂得青少年生理心理发育、发展的基本规律,不能用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帮助、关心、教育孩子,对子女经常训斥,缺乏感情交流,使孩子有种“压抑感”、“委屈感”。另一方面,大多数家长对孩子期望值过高,限制其学习生活中的自由,扼杀孩子的个性发展。有的家长不能接受孩子在学习中的失败,不注意方式地指责、羞辱孩子,给孩子加大了心理压力和紧张情绪。所以家庭教育不当,是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整个社会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
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对物质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却忽视了精神生活的需要。人们对健康的认识绝大部分只停留在身体健康上,而没有注重心理上的健康。忽视对心理健康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工作,长期以来,人们要么耻于谈到心理健康问题,要么认为没什么大不了。以至整个社会对心理健康教育不重视,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可有可无,使得很多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此外,没有注重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的培训,目前从事儿童精神科工作的医生整个中国也还不到100名,社会资源配置的不足也是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一个瓶颈。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为其整体素质的提高,身心的和谐发展奠定基础。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有两大任务:一是面对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自我调控、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二是对少数在成长过程中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辅导和咨询。所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面向全体的系统工程。而只有学校、家庭、社会相配合,将中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的培养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落实在家庭、社会活动的全方位,才能使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得到更良好的效果。
在学校教育方面,对于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无可避免地出现的心理问题,应该及时采取措施,纠正和调整。如我是这样处理学生的心理障碍的。“我班上有一个学生,从小右腿就有跛,走路一拐一拐的。他的很多时光是在伙伴们的嘲笑中度过的,自卑始终困扰着他,他的学习成绩也一直在班里停滞不前。我也曾叫他的母亲家长会后单独留下:“孩子的心理问题太严重了!”对此,他的母亲也倍感无奈,我看在眼里,暗想对策,等待捕捉教育时机。一天,学校举办运动会,班里的同学都积极报名参加各项比赛,惟有他坐在一边默默无语。“小敏,老师替你报了名参加长跑比赛!”我在他写作业时轻轻地走到他身边对他说。他惊呆了,神情呆滞地想了一会,然后放下手中的作业本低下头默默地抹眼泪,我顺手摸了摸他的头说:“试一试,就试一试,好吗?”“可我没有跑鞋!”他为自己找了个冠冕堂皇的理由。“这没关系,我去给你借!”谁知天公不作美,一直下雨。第二天早上,我在校园一角看见他,为了给他借跑鞋淋成重感冒的我咳嗽着捧着跑鞋对他说:“穿上,去吧,不管结果怎么样,老师都会为你骄傲的!”孩子在我的陪伴下第一次走上了人生赛场,在我一声声的咳嗽中,孩子的眼睛湿了,他心里仿佛涌出一股力量在催他:跑啊,快跑啊„„跑着,跑着,他忘记了自己的缺陷,在同学们惊奇的目光中他向终点跑去。
奇迹出现了,孩子在全校得了第三名!同学们跑过来,簇拥着他,给他鼓掌,他却站在领奖台上放声大哭起来。哭着哭着,他又笑了,他看到了台下的老师在向他挥手,突然他大声地喊:“老师,我赢了!”孩子渐渐地长大,他不再自卑,他的成绩也一天天进步。
很多教师都会感叹:“唉,现在的学生真是一届不如一届!”这句话从某个程度上说,有其合理性。因为现在的不少学生的心理都存在着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而且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他们心理上的问题比以前的学生都要复杂多了。因此,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引导学生走上成功的关键所在。而要能正确引导学生走出心理上困境,首先必须清楚地了解学生的心理困境是如何形成的。我觉得当代学生的心理困境最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第一,学习压力大,竞争激烈。学校课业繁重,竞争激烈,父母的期望值过高,使得学生精神压力越来越大。学习成绩好才能得到老师和家长们的奖赏,才能被评为好学生,考上好学校,长大了找到好工作;反之,不少学习差的学生,则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和家长的打骂。由于老是担心成绩不好,不少学生回到家中就立即看书写作业,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睡眠质量不高,第二天到校时精神状态不佳,听课效率低,成绩无法提高,造成恶性循环,以至许多学生出现了厌学的问题。
第二,是由人际关系引起。由于教师、父母对学生缺乏理解和沟通,过多干涉学生的业余生活和正常交往,从而引起学生的困惑和烦恼,或因父母离异、家庭关系不和给学生造成了心灵伤害。另外,处理不好与同学的关系也令他们十分苦恼。
第三,家长疏于管教子女。很多家长由于本身婚姻的不和谐,或者为了生计,经常忽略了与子女的沟通,以为有钱给子女用就是疼子女、爱子女,从没想过,子女需要倾诉、关心、支持,他们觉得自己已经很忙很辛苦了,再加上中国的家长本来就比外国的含蓄,从不轻易透露自己对子女的疼爱,所以,当子女需要家长关心时,总有一种缺失感。经常听到有家长说,我们把孩子交给你们学校,你们教师就必须帮我教好我的儿子(或女儿),我哪有那么多时间看着他(她),我忙都忙死了。家长管教的缺失使得教师的教育更为重要。
第四,现在在校学生有不少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常常以自我为中心。这些独生子女不可避免地成了家长的“小太阳”,家长对子女往往有求必应。而且由于家中只有这么一个小孩,所以这些独生子女很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不善于与别人合作交流。
正是由于以上各种复杂的原因交织在一起,使得现在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难度加大了很多,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应成为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
下面,就结合我的教学经验,简要地谈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三、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面对以上的问题,我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其他素质教育的基础。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人的素质就难以发展到较高水平。学校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如果缺少心理健康教育,那么,这个素质教育就是不完整的。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以下的几种做法:
1、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的建设
心理健康教育最重要的是老师,搞好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广大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保障心理健康教育正常、健康开展的重要条件。有专家通过个案分析指出,2/3的成年人心理疾病产生于中小学时期。小学生心理疾病的根源多在于教师。教师不仅是学生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的楷模,我们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有较大影响。要如何树立楷模,我认为老师先要尊重学生。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尊重学生的成绩,尊重学生的隐私。其次对待学生要公平、公正,不能感情用事。成绩好的学生都受老师的青睐,但是我们老师不能因为某某学生成绩好而偏心偏爱他,甚至做出不公平的决定。最重要一点是要讲诚信。不能夸大或缩小事实,不能答应学生的事情不做,更不能在学生面前无所顾虑地讲话。
2、多渠道多方位多角度地进行教育是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保证。
(1)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主阵地。
课堂是学生在学校生活的主要场所,最能体现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就是师生交往,结合各学科教学特点,把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学科渗透。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在小学开设一门课,而是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渗透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优化整个教育过程。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学科教学、学校教育活动和班主任工作、少先队工作等多项工作中。利用学科知识加强情感教育,培养健康情绪,使学生有良好的情感生活。新课程的理念最重要的有几点:一是创设生动活泼的教育教学情境,使学生喜欢上数学学习;二是及时对学生进行评价,发现并表扬学生的优点,特别是班级的“后进生”,应该给他们机会在课堂上展示,鼓励他们,增强他们的自信;三是与学生有良好的互动,善于观察学生,引导学生。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正常的交往,才能在心理上产生安全感,归属感和自信心。在课堂中建立良好的师生之间,对开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也是个重要的保证。
(2)用校园文化的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对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意义十分重大。校要创造条件不断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各项设施,从绿化、净化和美化等角度优化校园育人环境,通过组织开展各项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创办校园文化艺术节,开展班队活动,或组织举办夏令营,到教育基地锻炼,引导帮助学生进行自我心理教育,提高适应社会生活环境,增强承受挫折的能力,不断完善学生的人格。为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活跃校园文化提供良好的条件;有条件的学校要积极为心理健康教育创造必要的条件,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心理咨询室(或心理辅导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导,同时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与科学管理。
(3)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有益补充。
小学生天生活泼好动,兴趣不能持久,课堂上所受到的教育如果不在日常生活中加以强化,天长日久难免会养成“说一套做一套”的不良习惯,因此,结合学生生理年龄特点,我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讲故事比赛、跳绳、赛跑、接力、下象棋、转呼拉圈„„就在趣味盎然的活动中,同学们心灵受到了陶冶,能力得到了提高。
(4)在班集体建设中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
传统的班级管理越来越不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所以班级管理必须要有“创造性”,有“创造性”的班集体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也更能促进了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只有人人为班集体争光,才能形成良好的班风班貌,建设良好的班集体,让学生彻底树立“我是班级小主人”的思想,从而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5)建立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沟通的渠道,优化家庭教育环境。
学校要努力构建家校“心育”良好环境,实施学校、家庭同步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家长学校、家长座谈会等形式,密切家校沟通联系,及时、客观地反映学生的情况,并与家长配合,满足学生自我肯定的需要,解决存在的心理问题,保证学生良好的情绪占据心理状态的主要地位,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使家长和教师目标一致,达成共识,形成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强大合力。
3、指导小学生学习简单有效的自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如:(1)学放松。要使小学生知道紧张正常的心理反应,可以通过想象、转移注意力、调整呼吸、体育活、听音乐、唱歌、阅读、睡觉等方法调节放松。(2)谈心。要使小学生知道有问题要学会求助,学校可以找老师、心理辅导老师谈心;家里可以找长辈、亲友谈心;社会上也可以有谈心的象,如心理咨询电话等等。无论何事何时都可以与人谈话,学会与人谈心辈子受益。(3)学习写日记或周记。小学生学习用笔自己谈心,把心灵的轨迹用文字描绘下来,对心理健康成长有很大的帮助。老师家长要尊重孩子的隐私,公开日记要得到本人允许。
4、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
小学生正处于成长的高峰期,他们在自我调控,适应环境,承受挫折方面能力明显较差,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环境,在学习、生活、交往和自我意识方面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他们的心理困扰多数属于成长中的正常现象。对个别存在心理问题或出现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进行认真、耐心、科学的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解除心理障碍。
【关键词】小学生 心理健康 重要性
从一定意义来看,健康的内涵包括生理和心理两方面,它突出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有关资料表明,近几年来青少年犯罪比例越来越大,追溯原因,他们的心理不够健康。面对当前青少年面临的心理危机,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当务之急便是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培养具备“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适应社会能力”的新一代。而能否培养出具有优秀的心理素质、健康人格的新一代,则是直接关系到整个教育的成败。
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关系和自我意识等方面经常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甚至有些学生会产生心理障碍的现象,如有的学生性格脆弱,有的学生性格倔强冲动,有的学生孤僻不合群,有的学生嫉妒心强,唯我独尊,有的学生娇生惯养,经受不起一点挫折,更有的学生产生叛逆心理等等,这些心理问题和心理现象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他们健康的人格非常重要,而且也是势在必行。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它主要包括认知与学习心理、心理品质、人际关系三个方面内容。
(一)认知与学习心理
一般而言,认知与学习心理主要包括观察、记忆、思维、创造、学习环节和方法、思维方法、社会认知。研究表明,加强这方面的心理健康指导,可以使小学生按学习规律去学习,讲究学习方法和用脑卫生,注意劳逸结合,消除学习中的被动状态,从而更好地掌握注意记忆、观察、思维规律,学会学习。
(二)心理品质
一般而言,心理品质主要包括认识自我、自信、兴趣、动机、能力、性格、气质、情绪、意志、战胜挫折等。学习这部分内容,有助于让學生学会自我控制、自我管理与自我监督,从而学会做人。因为任何教育都必须通过学生自身的努力内化为自己的认知、情意结构,而内化的程度将取决于他们自身的素质,特别是心理素质。因此,心理品质教育是小学生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是重头戏。
(三)人际关系
一般而言,人际关系主要包括社会交往,善待他人,正确处理与同学、家长、教师与集体的关系。通过这方面的教育,可使小学生提高交往能力,学会调整人际关系,无论现在和将来都能在和谐、安逸、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工作和生活。
二、如何进行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一)关注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是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
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师还要以“学生心理健康辅导老师”的身份深入学生的心灵进行教育。如果教师本身存在心理问题,又怎么能教育出心理健康的学生呢?所以作为教师,要积极调整自我的心态,创造宽容、乐观、和谐的“体内环境”,开辟一块宽敞明亮的心灵绿地,用心去思索学生,竭力寻找他的优点,采取正面的教育,将会从中体会到教育是一种“享受”。
(二)平等对待学生,诚心尊重学生是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
教师不仅是学生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的楷模,他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会产生较大影响。所以,教师办事要公平、公正,要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对优等生,多看缺点,对后进生多看优点。不可感情用事,要认识到只有一视同仁对待学生,学生才会从情感深处,萌发对老师的尊敬和信任。在新的教育环境下,教师只有转变心态,以亲切的面孔、用平等、和谐的口吻与学生交往,缩短师生间的“心距”,学生才能在人格得到尊重、情感得到理解、行为得到鼓励、努力得到肯定的氛围中,尽情释放自己的情感,产生强烈的向上意识,逐渐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三)多渠道多方位多角度进行教育是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保证
1.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主阵地。
课堂是学生在学校生活的主要场所,最能体现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就是师生交往,课堂是学生心理成长的主要空间,教师要用爱心抚慰学生的心灵,用智慧去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习兴趣,这将有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一定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有益补充。小学生天生活泼好动,兴趣不能持久,课堂上所受到的教育如果不在日常生活中加以强化,天长日久难免会养成“说一套做一套”的不良习惯,因此,结合学生生理年龄特点,我们可以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讲故事比赛、跳绳、赛跑、接力、下象棋、转呼拉圈……在趣味盎然的活动中,同学们心灵受到了陶冶,能力得到了提高。
3.在班集体建设中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
传统的班级管理越来越不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所以班级管理必须要有“创造性”,有“创造性”的班集体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也更能促进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只有人人为班集体争光,才能形成良好的班风班貌,建设良好的班集体,让学生彻底树立“我是班级小主人”的思想,从而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分析】推荐阅读:
大学生心理教育重要性11-12
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问卷分析心得总结10-25
09级在校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06-15
女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与对策06-16
大学生个性与消费心理分析论文10-03
贫困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06-01
浅谈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10-09
大学生学习礼仪的重要性07-05
大学生职业规划的重要性10-06
论大学生学习廉洁修身的重要性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