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心理健康与辅导

2024-07-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学生心理健康与辅导(精选8篇)

小学生心理健康与辅导 篇1

一、选择题:多选,3’×5 1.我们学习的心理辅导的理论与方法有: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行为主义理论(华生)、人本主义理论(罗杰斯)、认知疗法(艾利斯)、森田疗法(森田正马)及现实疗法(威廉·格拉塞)。

2.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世界划分为潜意识、前意识(统称无意识)和意识阶段。3.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组成的。4.森田疗法的应用原则:“顺应自然”的治疗原则(最基本)、“为所当为”的治疗原则。

二、名词解释:内容可多可少,需要举例 4’×5 1.意识:是人格的最表层部分,是个体心理活动的外显部分,是人能够认识自己和觉察环境的部分,这种能够被自己意识到的心理活动叫做意识。比如我现在正在看书、在听音乐等等。

2.前意识:是指能够进入意识中的经验,它是指此时此刻感觉不到,但在需要的时候可以回忆起来并进入意识层面的内容。比如昨晚所做的梦、从前的经历等。

3.潜意识:是指个体无法觉察到的内在经验,它包括两种成分,一种是动物性的原始的本能冲动和欲望,另一种是被个体遗忘了的童年早期经验、创伤性经验或被压抑的动机、态度、情感、记忆等。比如某个人很小的时候曾被猫狗惊吓,在潜意识里留下创伤,导致他成年后厌恶一切毛绒玩具,但他自己并不记得童年遭遇,也困惑于自己对毛绒玩具的负面情绪。

4.本我:是人格中与生俱来的最原始的潜意识结构部分,是整个人格系统的能量来源,是人格形成的基础。它由先天的本能、欲望构成,按快乐原则获取快乐、避免痛苦。比如我在学习的时候觉得很无聊,想偷懒玩会,这就是本我的想法。

5.自我:是本我在与现实的接触中分化出来的那部分人格结构。自我遵循现实原则,从本我中汲取能量,选择适当的对象和途径满足本我的需要。比如我在考试的时候觉得很渴,想喝水,自我遵循现实原则检查,得出可以喝水的结论,于是我喝了一口水,满足了本我的需要。

6.超我:是从自我中分化出来的,是监督的自我。超我遵循“道德原则”,是道德化了的自我,包含自我理想和良心两个部分。比如在逛街的时候,忽然很想吐痰,但这时超我就会出来制止:在公共场合随地吐痰是不符合社会公德的!

7.罗杰斯的“自我概念”:罗杰斯将一个人对自己与他人、自己与周围世界及其相互关系的知觉,称为自我概念。比如我是个乐观开朗的人、我要变成一个成绩优异的好学生等。

8.ABC理论:是RET(合理情绪疗法)的核心理论,它是艾利斯关于非理性思维导致情绪障碍和神经症的主要理论。其观点是强调情绪或不良行为并非由外部诱发事件本身引起,而是由个体对这些事件的评价和解释造成的。p.s.A:诱发性事件(activating events)

B:个体对诱发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即个体的信念系统(beliefs)C:个体的情绪反应和行为结果(consequence)9.精神交互作用说(森田疗法的核心理论):森田认为,所谓精神交互作用,是指对某种感觉如果注意集中,则会使该感觉处于一种过敏状态,这种感觉的敏锐性又会使注意力越发集中,并使注意固定在这种感觉上,这种感觉和注意相结合的交互作用,就越发增大其感觉。这一系列的的精神过程,称为精神交互作用。

三、辨析题 8’×3 1.精神病和神经症:

答:如果把神经症与精神病看做轻重完全不同的两种病,那么,在同一时刻,这两类诊断标准便是互相排斥的。

这里提到的“轻重”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衡量:一是对症状的自知力,二是对客观现实歪曲的程度,三是社会功能受损的程度。实际上,轻重两极之间是犬牙交错的,例如,某些强迫性神经症患者完全不能工作,而某些偏执型精神障碍患者却保持着相当良好的工作能力。

在不同的时期,同一患者完全可能处于大不相同的状态,也就是说,在一个时期处于神经症状态,而在另一个时期处于精神病状态。

2.异常心理和不健康心理: 答:人的心理活动分为正常的心理活动和异常的心理活动,但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划分不是绝对的:①从极端正常心理到极端异常心理的发展过程存在着一个连续的过渡带;②即使是有精神障碍的心理异常群体,他们的心理活动也并不完全是异常的;③心理异常的部分经过系统的治疗,有可能得到改善或完全被矫正,这一事实说明正常心理活动和异常心理活动之间有互相转化的可能性。

正常的心理包括了健康心理和不健康心理两种状态,当个体自身或内外环境发生了剧烈的变化,这种围绕某一群体的心理健康常模、在一定范围内(一般为两个标准差)不断上下波动的相对的平衡过程很可能被打破,心理活动就可能远远地偏离群体心理的健康常模,从而变成另一种相对失衡的状态和过程,这种状态和过程即为不健康的心理。

3.小学生多动症与正常孩子的区别:

答:多动与注意缺陷障碍(儿童多动症)是发生于儿童时期,与同龄儿童相比,表现为同时有明显注意集中困难、注意时间短暂及活动过度或冲动的一组综合征。①活动过多的多动症儿童与好动的一般儿童不同:他们的活动是杂乱的,缺乏组织性和目的性,但当其得到大人的个别注意时,或从事一对一的活动时,也能安静一会儿。

②注意力不集中:对来自各方面的刺激几乎都起反应,不能过滤无关刺激,注意力集中时间很短。

③冲动行为:行动多先于思维,在信息不充分的情况下就做出快速而不精确的行动。

④不良行为:好打架、好顶嘴、不服从、倔强、违抗、横行霸道、恃强欺弱、好发脾气、难以忍受挫折、纪律性差等。

⑤学习困难:与智力落后并没有一定联系。

4.“顺应自然”和“为所当为”:

答:森田疗法把与人相关的事物划分为两大类:可控制的事物和不可控制的事物。所谓可控制的事物是指个人通过自己的主观意志可以调控改变的事物,而不可控制的事物是指个人主观意志不能决定的事物。

对于不可控制的事物诸如人的情感,森田疗法要求患者顺其自然。森田认为,“顺其自然”就是让患者认识并体验到自己在自然界中的位置,体验到对超越自己控制能力的平常的事看得很严重而产生抗拒之心,结果是自己陷入了神经质,是多么无用和无聊,最明智的方法就是接受症状,顺其自然。

但对于可控制的事物,比如让自己敢于在公共场所讲话,森田疗法认为,要做到“为所当为”,控制那些可以控制之事。顺其自然的含义包括:

顺其自然,接受自身消极情绪;

顺其自然,就要接受自身可能出现的各种想法和观念以及各种“神经质”症状; 顺其自然,就要认清主客观之间的关系,接受事物的客观规律。为所当为的含义包括: 忍受痛苦,为所当为 面对现实,陶冶性格

四、简答题:7’+8’+11’

1.什么是溺爱综合症?它有什么表现?

答:溺爱综合征又叫“421”综合征,其特点为:高傲的懦夫,任性的小太阳,豆芽形体型,富贵性贫血,文明“感冒”,功能性近视,心理年龄脱节,身心障碍众多等。其常见的临床表现为:

①任性骄傲,自我中心,养尊处优,唯我独尊。

②色厉内荏,外强中干,胆小懦弱,过分依赖父母和家庭,社会适应能力很差。

③心理特点与实际年龄脱节,或者少年老成,或者心理幼稚化。性格孤独怪癖,幼稚单纯,自控自制能力薄弱,缺乏理性追求,心里认识能力低下。

④行为问题较多,体质较差,健康问题不少。普遍存在偏食、挑食、厌食、营养失调、消瘦或肥胖、电视性眼病、贫血、躯体抗病能力低下等症状。

⑤情绪不稳定、不协调,急躁易怒,情绪反复无常,爱争吵苦恼,易激惹、梦魇,恐惧、焦虑等情绪障碍较多。⑥身心发病率较高。

2.目前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如何?他们有哪些心理障碍(他们心理发展的障碍有哪些)? 答:

1)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冷漠——学生对平时能鲜明感情反应的刺激表现平淡,缺乏与之相对应的情感体验和表情,表现出冷漠。

厌学——学生对学习缺乏热情,具体体现在学习“不主动”或“有时主动”,小学生厌学情绪随年级的升高呈上升趋势。孤独——孤独是心理上的屏障,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部分小学生情感的封闭性,严重影响了学生之间的交往(也包括亲子交往、师生交往等),使人不容易亲近,也得不到真正的友谊。焦虑——小学生的心理焦虑主要表现在考试上,考试焦虑同时又辐射产生了小学生对人的焦虑,通常表现为过度关注自我,在众人面前感到不安。

敌对——小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往往不能正确对待批评、委屈、挫折,常表现出“逆反”、“小气”等心理,或出现与教师、家长、同学相对立的现象,甚至出现攻击性行为。

自卑——由于教育问题的累积、学生家庭及自身条件的限制,部分学生始终认为自己“不优秀”、“不如人”。他们被失败的阴影笼罩着,脸上看不到灿烂的笑容。2)儿童心理发育障碍:①各类精神障碍往往不典型,易被忽视; ②儿童蒙受刺激之后,很易泛化;

③情绪结构比较简单,情绪内容多为与个体保存有关的安全感和生物需要是否获得满足有关;

④儿童情感表达没有成人那样高度语言化和内心压抑。

3.什么是自闭症?它有什么表现?

答:儿童自闭症又称儿童孤独症,起病于婴幼儿,患儿极端孤僻、与人缺乏感情联系、言语障碍、刻板运动和对环境反应奇特。其临床表现为:

①社交障碍:患儿表现极端孤独,对自己家庭的亲人以及周围人均缺乏情感联系,与他人视线不能合拢,躲避他人的注意或接触,对环境缺乏兴趣。

②语言障碍:言语发育迟缓最为多见。患儿有言语理解能力障碍,缺少对讲话的反应,往往不能用语言交流,常模仿、重复别人简短的字句。患儿缺乏相应的面部表情,表情淡漠。③行为障碍: 患儿行为刻板固执,宛如奇特的、强迫性的仪式一样,不可改变。患儿常有特殊的兴趣或迷恋,对人不感兴趣,却对无生命的物体异常迷恋。患儿对各种外界刺激的调节出现异常,产生麻木或过敏,对人视而不见,对声音听而不闻,反复自伤也不表示痛苦,但对触痒却忍受不了。

④认知与情感障碍:患儿一般有智力障碍,但也有“孤岛”现象。患儿常出现无理由的哭泣和发笑,对一般孩子所害怕的东西无畏惧感。

4.行为主义治疗技术(或出名解题)

答:1)放松训练:放松训练的核心在“静”、“松”二字:“静”是指环境要安静,心境要平静;“松”是指在意念的支配下使情绪轻松、肌肉放松。

2)系统脱敏法:诱导求治者缓慢地暴露出导致神经症焦虑、恐惧的情境,并通过心理的放松状态来对抗这种焦虑情绪,从而达到消除焦虑或恐惧的目的。3)厌恶疗法(又称对抗性反射疗法):通过在患者的不良行为即将出现或正在出现时呈现一个令人厌恶的刺激,使患者产生厌恶的主观体验。经过反复实施,不良行为和厌恶体验建立了条件联系。为避免产生厌恶的主观体验,来访者不得不改变以往不良的行为习惯。4)强化的方法:是建立在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基础上,系统地运用强化手段去增进某些适应性行为,减弱或消除某些不适应的方法。

5)模仿学习:利用人类,通过模仿学习获得新的行为反应倾向,来帮助某些具有不良行为的人,以适当的反应取代其不适当的反应,或帮助某些缺乏某种行为的人学习哪种行为。

五、论述题(操作题)

1.考前焦虑

2.厌学

3.自卑

小学生心理健康与辅导 篇2

小Z,男,11岁,小学三年级学生。从一至三年级一直是班中的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连年被评为学校五星好少年。就是这样一个优秀生,居然有别人看不到的一面。二年级时学校组织学生看电影《亚瑟和他的迷你王国》 ,电影院内灯光一暗,声音一响,小Z就连忙跑到我的座位旁,声音颤抖着说:“老师,我害怕! ”不管我如何劝,他就是不肯回到自己的座位。我只好让他坐到我的旁边。小Z一直不说话,显得很恐慌,一直到走出电影院,小Z才恢复正常。这件事我也没放到心上,以为是他胆子比较小,我想随着年龄的增长会好起来的。一次周末,我到小Z家去家访。说起看电影的这件事,他母亲说从小到大,只有跟父母去看过一场电影。他爷爷带他和弟弟去青少年活动中心玩耍,一条用水泥搭成的独木桥挡住了他们的去路,他弟弟毫不犹豫地走过去了,他站在原地不敢动。问他原因,他说害怕。他母亲说,这么大了,他晚上睡觉还要开着灯。

二、个案分析

那次家访结束回学校的路上,我一直思索着:胆小,从心理健康的角度看,它属于一种不健康的情绪。这种情绪不调节,不控制,任其发展,将会影响他的智能和创造力。经过对小Z进一步观察和调查分析,我发现,小Z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是由于性格遗传和家庭教育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 1) 先天遗传因素。遗传是导致胆怯的间接而非决定性的因素。 从婴儿时期开始,就有一些孩子的确表现得比较敏感。听他父亲说,他母亲胆子也不是很大,特别是怀孕期间做什么事都很小心,这可能是由母亲怀胎时的身体与心理压力所造成的。

( 2) 幼时的成长经历。听他父亲说 ,还在婴儿时期 ,小Z就很爱哭,晚上都是在电灯光下,在父母的怀抱中哄睡着的。因此,他没有在黑暗中睡觉的习惯。久而久之,小Z就特别怕黑。

( 3) 缺乏交往经验。小Z小时候是爷爷奶奶带大的,爷爷奶奶住在六楼,平时很少下楼去活动。因此,小Z从小在孤立、隔离或拘束的环境之中成长,很少与别的孩子接触,也很少走进新的环境如商店、公园等与人交往。如孩子要与小伙伴玩皮球,爷爷就说:“不行,外面天气太热了,还是在家里玩吧。”孩子想学自行车,奶奶说:“不许学那个,你还小,要是摔倒怎么办? ”小Z读小学前由爷爷奶奶带,得不到父母的亲情滋润,变得畏首畏尾。上小学后,小Z改由他母亲带,父亲工作忙,很少照顾他。刚性的教育少,天长日久,形成习惯,就变得比较胆小。

( 4) 外界的暗示。以前,我一直没觉得小Z是个胆小的孩子,他体育也比较好,还是学校运动会50米年段冠军。一个看上去很男子汉的男孩,为什么会这样胆小怕黑?究其原因,与爷爷的教育及外界给他的暗示有一定的关系。小Z的爷爷是个退休教师,对小Z的教育既严格又正统, 稍有不慎就会被爷爷严厉批评教育。因此,从小小Z就很听话,在大人眼里,是个规规矩矩的、绝不会做不得体的事的人。于是,他为了维护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做事总是显得小心谨慎,有意无意地表现出过度胆小。

三、辅导策略与过程

找到了原因,我决定采取有针对性的辅导措施。小Z胆小,有认识和行为两方面的问题。因此,既要解决认识问题,又要解决行为训练问题, 二者要相辅相成。我想到了运用心理辅导技术———“认知行为疗法”和“系统脱敏法”,对小Z进行心理辅导与干预。

第一步:心灵沟通———引导正确认知

那是一个晴朗的早晨, 我们在操场上大课间活动。玩得高兴时,我问小Z:“现在晚上仍然开着灯睡觉吗? ”他小声地有些不好意思地说:“是的。”“为什么? ”我试探地问。“不知道。”他又说,“就是怕黑。”“那如果把电灯灭了, 爸爸妈妈坐在你旁边陪你,你还怕吗? ”我接着问。“那就不怕了。”他很肯定地回答。“为什么父母在你的身边,就不怕了呢? ”我追问道。“有爸爸妈妈在,我就安全了。”“那你应该不是怕黑,而是怕黑夜里有坏人,对吗? ”“对。”他奇怪地看着我,看来我说到他的心里去了。“可是,我们应该知道坏人并不是时刻会出现的,而且你家有防盗门等等,坏人进来并不容易呀! 你家有坏人进来过吗? ”“没有。”“你父母怎么看待这件事? ”“他们说我是胆小鬼。”“其实,你父母说的不全对,有点胆小害怕黑夜很正常的,只要不影响到日常的生活,不给生活带来负面的影响,问题不大的。有许多小孩都怕黑,老师小时候也怕黑,这不是胆小鬼。”当小Z听到老师小时候也怕黑时,他笑了。这时,我隐隐觉得眼前似乎出现了一丝成功的曙光。我深信, 今天的交谈对消除他胆怯的心理一定会有积极作用的。

第二步:家校联手———采取行为训练

我又一次与小Z的父母进行了沟通,小Z的父母很支持我的工作。我告诉他们,可以采取系统脱敏法对小Z的怕黑进行治疗:让小Z一个人在房间睡觉,打开电灯。一周换一次不同度数的灯泡,从度数大的依次到小的,从白炽灯到颜色灯,到最后不点灯。经过系统脱敏训练,小Z现在已经可以一个人在不点灯的房间里睡觉了。

第三步:尝试成功———创造锻炼机会

又到去青少年活动中心参加学工活动的时间了。中午休息时间,我让丁老师帮我看着班级其他学生。让小Z领着我,来到上次不敢走的独木桥那边。小Z犹豫着,我知道他想走但又害怕不敢走。我叫来活动中心的工作人员在下面保护,小Z终于迈开脚步,我在前面给他鼓劲,“眼睛看前面,大胆向前走”。小Z成功了,高兴得跳了起来。于是,我趁机叫他再走第二遍,在没有工作人员的保护下,他又顺利地通过了独木桥。这回他笑了,那是兴奋之笑,幸福之笑。我顺势教育他:“其实,身边很多事情看上去很难,等你尝试着去做,会发现它并不难,你完全有能力去完成它。”他自信地点了点头。自信是战胜胆怯的精神支柱,我看到了希望。

父亲的爱是“阳”的能量,母亲的爱是“阴”的能量,父亲是孩子的“天”,母亲是孩子的“地”。孩子只有具有“阴阳”完善的能量,才能有充足的心理安全感,长大后心理素质才足够好,抗挫折能力才强。来自父母之爱的这种能量缺一不可,而且不可由其他爱代替。而小Z的父亲平时工作比较忙,晚上回家小Z已经入睡,父子很少见面。小Z的学习、生活都是他母亲负责的,父亲很少管。于是,我建议小Z父亲有空多带带他,特别是双休日,去青少年活动中心参加一些有挑战性的游戏和活动,暑假里去学学游泳,等等。

四、辅导效果

两个学期过去了, 小Z不再是以前那个胆小怕黑的小男孩。他变得勇敢自信了,不仅晚上敢一个人关灯睡觉,而且能够勇敢地面对学习、生活中的挑战和挫折。现在小Z是班里的副班长,承担着许多班级工作,都能出色地完成。每学期都能积极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是校车模队成员,校运动会50米、200米年段冠军,其硬笔书法获得区二等奖、校一等奖。

五、个案反思

小Z的变化,使我深信:胆怯是可以战胜的,心理问题是可以解决的。每个孩子在成长成才过程中, 都可能出现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或错误缺点:胆怯、孤独、说谎、妒忌……怎样有效地进行心理辅导呢?从上面案例可知:其一,教师应深入学生之中,与他们亲切交谈,观察他们的言行,了解他们的想法。只有你把他们当成朋友,真诚地关心他们,他们才会向你倾诉衷肠。我想,如果我没有去家访,没有走进小Z的生活世界,也许他今天就不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其二,进行心理健康辅导要讲究策略。应因人施教, 制定符合其个人发展的辅导方案。如同样是胆小怕黑的心理辅导, 也可以根据学生实际采用“知难而进”“迂回前进”和“放弃另选”三个不同的策略。 我对小Z则采用了第一种策略,因为他有父母的支持,自己有战胜胆怯的需求,而且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做保证,我相信他定能成功。其三,进行心理健康辅导要遵循“自主、激励、成功”的原则。教师要充满信心,相信学生是可以转变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认识自我,赏识自我,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念。在实施计划时,教师还应努力为学生创设尝试成功的机会,一次不行,两次、三次……让他们在成功的喜悦中自主地消除不良心理,阳光健康地成长成才。

摘要:文章以11岁的三年级学生小Z为基本研究对象,通过案例分析,找出了小Z胆小怕黑的原因在于性格遗传和家庭教育等多方面,并运用心理辅导技术对小Z进行心理辅导与干预,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小学生心理健康与辅导 篇3

【关键词】现代教育;小学生;心理辅导;策略

近年来,心理健康教育已越来越引起教育者的重视,但是其施行受师资等条件的限制,普及不够,方法较简单。另外,应试教育的消极因素仍然深深扎根于许多师者的心目中,心理教育意识淡泊,缺乏系统研究,教师的压力也就自认而然地变成了学生过重的心理及学业负担。积极开展学校心理辅导教育研究并提高其有效性,是迫在眉睫的的教育问题。

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因此,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是指运用心理学的知识、理论和技术,通过开展富有成效的各类教育活动,帮助解决各个年龄阶段的小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促使他们的心理状态产生积极变化,从而更好地保持健康向上的心态,发展自我。在面对现代小学生不同程度外显或内隐的心理行为问题,如:厌学、逃学、偷窃、说谎、作弊、自私、任性、耐挫力差、攻击、退缩、焦虑、抑郁等,心理健康教育该怎样面对呢?

1.加强团体心理咨询与辅导研究,全面的对现代小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在当前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主要的方式有个别心理咨询(电话、面谈或咨询室咨询)、心理辅导活动课、心理辅导讲座等形式。在发展性的心理辅导中,前二者占了主要方面。在基层学校,往往有一些学生,如厌学、迷恋网络、考试焦虑、情绪抑郁或不善交往,孤独另类,很难进行有效地教育。对于这些学生,个别心理咨询的群体效率不显著,一般的心理辅导课很难考虑到他们的特殊性和针对性,而团体心理辅导正是将这些有同质性问题的学生集中在一起,成立小组,相互鼓励,寻找自信,共同解决问题,一起成长。因此我们建议,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辅导主要选择团体辅导这种比较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1.1做到三个渗透。即课堂教学渗透,辅导理念渗透,辅导理念渗透。小学生在学校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上渡过的,课堂学习是小学生生命的一部分。因此学科渗透是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它重在师生及同學问的互动、互感,是一种多向的交流。学生在相互交流及评判中碰击出智慧的火花,触发更深的发现,倍受学生的喜爱。在教学过程中,辅导者采取多种方法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1.2活动为载体。体验教育贯穿始终,倡导角色转换。活动是小学生最喜闻乐见的形式,心理训练活动是学校团体心理辅导另一种重要的教学模式。心理训练活动作为一种专门的心理辅导模式,还可以结合学校、少先队活动开展。心理训练活动的内容、形式很多,包括针对性的心理训练、拓展性的心理游园活动、心理夏令营、智力开发活动等。

1.3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和学校教育结合。家庭环境、家长的行为和教育方式,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通过家长学校、建立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沟通的渠道,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引导和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以自身良好的行为,正确的教育方式去影响和教育子女。在团体辅导上,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法、行为训练法、敏感性训练、认知—行为改变等方法提高实效

2.个体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辅导,要坚持对个别存在心理问题或出现心理障碍的学生,采用“心灵对语’,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同时,要着重探讨采用那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2.1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心理咨询关系,力求先入为主,不再被动。辅导教师与当时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非常重要,是决定咨询与辅导成功的关键因素。

2.2心灵对话,注意质询技术的综合运用。辅导教师认真、耐心地倾听学生诉说,用耳朵听,用眼睛观察学生的体态语言,从而听出心声。在交谈中,主要是听,而不是谈;这时已不是师生关系,而是朋友关系,要平等相处,热情。

2.3暗示。暗示是一种常见的、奇妙的心理现象。人们可以通过它把病治好,也可以因它无病生起病,这就是积极暗示和消极暗示。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语言或行为让学生接受积极的暗示,克服考试焦虑,比赛怯场,自卑心理等。

2.4激励。老师要密切注意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要肯定这个闪光点,激发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鼓励它燃烧起来,以挖掘学生的心理潜能,还要唤起被激励者成功的向往,并积极创造条件让其成功。

当然,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预防性的教育,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应摆在学生心理行为的训练和引导上,采用多种方式,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无痕中,帮助他们度过‘凝惑’的心理历程,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学生心理问题与辅导教案 篇4

纳雍三中

彭荣

教学目标:

1.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2.学生心理问题辅导

3.了解个案辅导两阶段六步骤

教学过程:

一、学生常见心理问题

(一)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分类

1、学习类问题

2、人际关系类问题

3、情绪类问题

4、人格障碍类问题

5、青春期性心理类问题

6、手机带来的心理问题

7、迷恋网络游戏

(二)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1、家庭因素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

一个人的童年是怎样度过的,童年时代由谁带路,周围世界中哪些东西进 入了他的头脑和心灵,这些都决定着他将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2、学校因素

主要有学校教育条件、学习条件、生活条件以及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等。例如,校风学风不正、学习负担过重、教育方法不当、师生情感对立、同学关系不和谐等,都会使学生的心理压抑,精神紧张、焦虑,如不及时调适,就会造成心理失调,导致心理障碍。

3、社会因素

社会生活中的种种不健康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特别在当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日益广泛,各种社会传媒的作用越来越大,生活紧张事件增多,矛盾、冲突、竞争加剧。所有这些现象都会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和内心矛盾,影响身心健康。

4、自身因素

个体自身所具有的一种内在的、主观的因素,包括认知、情绪和个性等。如认知失调产生的认知矛盾、经常波动而消极的负性情绪状态,均易导致出现心理问题。特殊人格特征往往是导致相应精神疾病,特别是神经官能症的发病基础。

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辅导方法:

(一)营造利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环境。

(二)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能力和素质。

(三)学生心理问题辅导

1、产生学习压力的原因

来自于社会的压力

来自于教育体制

来自于环境压力

来自于自身压力

2、如何缓解学习压力

增强自信心

改善人际关系

学会变换视角

让孩子体验成功

组织集体活动

情绪失调:

1、低年级学生情绪问题,易冲动、易胆怯

2、中高年级学生的情绪问题,半露半隐;

高度的兴奋性、激动性、紧张性、冲动性、不平衡性

3、调控情绪的方法:

⑴注意转移法

⑵情绪宣泄法 :

倾诉、写日记、吁叹、大吼

⑶理智克制法:

宽容谦让、自我暗示、提醒激励、逆向思维 引导学生正确面对人生挫折 A 挫折是一种客观存在

应知天地宽,何处无风云。

应知山水远,到处有不平。

B 挫折并不一定是坏事,吃苦就是吃补,每一个人都有失败的权利, 且不要让这种权利睡着了

C 百折不挠,永往直前,只有逆境,没有绝境(四)、同伴关系的困惑

现在有些学生缺乏最起码的交往能力,如事事处处以“我”为中心,对人苛求,好嫉妒,爱猜忌别人;拉帮结伙,攻击他人;胆小羞怯,不善于与人沟通等等。这些不当方式都会给他们的日常生活及未来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五)、早恋

(六)、手机带来的心理问题 家长:手机是跟“绳”,“拴着”孩子放心

学生:手机是工具,联络家长方便

学校:手机扰课堂,黄信息害了孩子 学生使用手机弊端

一、学生之间会形成一种炫耀、攀比的心理。

二、会影响学习,破坏课堂纪律。三、一些短信内容不健康,影响中学生的身心健康。

四、手机成为考试作弊的工具。

(七)、迷恋网络游戏

网络成瘾是指个体反复过度使用网络导致的一种精神行为障碍。网瘾症状表现:对网络的使用有强烈的渴求或冲动感;减少或停止上网时会出现周身不适、烦躁、易激怒、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障碍等。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陶宏开:我不认为青少年网瘾是精神问题,它不是精神病,是心理障碍和不良行为习惯的问题,我们解决网瘾问题要通过心理的沟通和行为矫治,而不是用药物来治疗孩子的网瘾。

辅导中常用的心理治疗技术

一、行为矫正技术

1、行为矫正是指通过适当的强化手段,增进学生积极行为的发生,减少并逐步克服不良行为的一种技术。

2、行为矫正的程序

确定目标行为(不良行为、积极行为),建立目标行为(客观的、可观察的、可测量的),建立行为基准线,实施强化干预,效果评估与反馈

二、理性情绪疗法

想想以下话语的错误所在,我应该得到所人的好评,她应该对我好,他应该能够完成所有的事情,他说爱我,他就应该知道我在想什么,我是一个优秀学生,所以不应该和别人闹矛盾,他是我的好朋友,所以必须在任何情况下支持我,我是男孩,所以绝对不能哭,否则就是无能,我是一个有能力的人,所以必须在各方面都比别人强

过分概括化:

是一种以偏盖全的思维方式。如一遇到失败就认为自己一无是处,一次考不好,就判定以后考试肯定考不好,把问题的负面效应盲目扩大化。糟糕至极

即认为一件自己不愿意发生的事情发生后,必定会非常可怕,非常糟糕,非常不幸,甚至是灾难性的,致使自己陷入严重不良的情绪体验,如耻辱、自责、悲观、抑郁等。合理情绪治疗的基本步骤

治疗的第 1 步,要向来访者指出其思维方式、信念是不合理的。

治疗的第 2 步,要向来访者指出,他们的情绪困扰所以延续至今,是由于现在他们所存在的不合理信念所导致的。

治疗的第 3 步,帮助来访者认清其信念之不合理,进而放弃这些不合理的信念。

治疗的第 4 步,帮助来访者学会以合理的思维方式代替不合理的思维方式。

个案辅导两阶段六步骤 第一阶段

评估问题

第二阶段

进行辅导(干预)第一阶段

评估问题

评估问题具体分为三个步骤:

确定对象的问题与症状

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就是发现问题。如学生的问题是属于学习问题、品行问题、情绪问题,还是人际适应不良问题等。

收集资料

要详尽地了解辅导对象,需要三方面资料,即个人的历史资料,现状资料与背景资料。精神分析理论认为,过去的创伤性经历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会有很大的影响。

诊断分析

判断其心理或行为问题的特征、性质和原因,准确、科学的诊断是有效干预(辅导)的前提。二阶段

进行辅导(干预)

辅导具体分为三步骤:

制定辅导方案

包括辅导的目标和辅导措施。辅导目标要注意适切、针对和可操作性。辅导措施要具体,并且要与当事人或家长共同商议,形成“ 契约”。

实施辅导

辅导过程中,需要运用多种辅导技术。一般学校个案辅导主要应用人本主义的“当事人中心”疗法、行为干预法、认知疗法等。

效果评估和后续辅导

辅导过程往往会反复,不会一次轻易成功。因此,要及时对辅导效果进行评估,以便反馈调整,使辅导更有针对性。个案辅导的评估指标可以有以下几个方面:

问题界定

包括问题界定的清晰性、典型性

和准确性。

资料收集

包括个案资料的具体、细致,完

整、齐全,以及相关性。诊断分析

包括对材料的判断,诊断技术运

用,诊断的合理性。辅导方案

包括方案的适切性、科学性和可

操作性。辅导效果

主要指个案的变化。

案例

1、某中学九年级学生小周,对学习无兴趣,上课思想不集中,小动作不断,经常不带书本和作业本,不抓紧时间完成作业,只有老师或家长盯着才勉强动笔。老师多次劝告批评不起作用,反而与老师对立、发火,后来老师干脆让他回家完成作业再来上课,想以此警戒,结果小周越是与老师对着干,一天也不交作业,学习成绩越来越差。平日对劳动感兴趣,不管脏累都抢着干,目的似乎是为了逃避做作业。父母因为他不好好学习,经常打骂,祖父母又溺爱孙子。案例1 诊断分析:厌学。父母的打骂,缺少关爱,教师滥用惩罚,观念不当,祖父母的溺爱,学习动机不强造成小周的厌学。

辅导方案:采用以当事人为中心的辅导方法,用关注、倾听、理解、同情与当事人更好地沟通交流;家庭辅导;用自我暗示法和代币制帮助小周重新认识自己,树立自信心

案例2:小凡,重点高中高二年级学生。最近上课听不进去,想到考试就害怕。从普通高中考入重点中学,性格偏内向,不善言辞,稳重踏实,学习努力刻苦,成绩中等偏上。从小学到初中一直名列前茅,被同学称为“有学习的天赋”。但进入高中,虽很努力,却不能名列前茅。经过一年的努力,没有改变,于是怀疑自己,觉得自己太笨。

诊断分析:学习问题,缺乏自信心,长期形成的消极观念和不合理的信念造成考试焦虑。

辅导方案:理性情绪疗法,认识到对自己要求不能太高,不要追求完美,要给自己的能力划界限。改变小凡的非理性观念,帮她找回自我,重建自信。

作业: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有哪些 1)、学习类问题 2)、人际关系类问题 3)、情绪类问题 4)、人格障碍类问题 5)、青春期性心理类问题 6)、手机带来的心理问题 7)、迷恋网络游戏

2、如何缓解学习压力

1).增强自信心

2).改善人际关系

3).学会变换视角

4).让孩子体验成功

5).组织集体活动

3、产生学习压力的原因

1)来自于社会的压力

2)来自于教育体制

3)来自于环境压力

小学生心理健康与辅导 篇5

《如何和同伴交往》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如何处理好同伴关系。主题阐述:

本节课设计以人本主义教育心理观作为理论指导,重视学生的精神需要,重视个人体验,强调每一个主体都参与其中,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心理交流,使学生不仅是从教师那里、更重要的是从心理健康课中获得心理支持并获得经验,培积极的情绪。最重要的,通过“如何和同伴交往”为主题帮助学生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方面健康发展,让学生在活动中开发自己的潜能,培养自己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教材分析:

同伴交往中,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产生矛盾冲突,嫉妒就是其中之一个原因。嫉妒是对才能、成就,地位以及条件和机遇等方面比自己好的人,产生的一种怨恨和愤怒相交织的复合情绪。通常所说的“红眼睛”,就是嫉妒心理的典型表现。嫉妒心理在青少年中很常见,当别人获得成功得到赞扬,而自己默默无闻或是遭遇失败时,心中便会愤愤不平,充满妒意。此外,青少年还会因他人的身材长相,生活条件,各种用品等比自己强,而产生嫉妒心理。不少孩子爱嫉妒别人,闹情绪,这样孩子就不能很好的和其他同学相处。这便会使使家长担心,尤其是不知道怎样教育嫉妒心强的孩子。所以教材设计这个问题,有利于教师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形成良好的性格。学情分析:

现代儿童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庭人员较少,再加上单元式住宅又在客观上阻碍了儿童与人交往的机会。不少儿童存在交往心理阻碍,不够主动等现状,与人交往的能力、方法等不够理想。与同伴之间,由于性格、生活等条件迥异,相处时难免有矛盾冲突,课前通过调查针对本班实际情况和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帮助学生消除交往中消极的嫉妒情绪,用积极的乐观的心态主动交朋友,与同伴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教学理念:

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因素很多 ,尤其在小学高段更是青少年心理及人格各方面日渐成熟的阶段 ,在此阶段各种因素都会对其人格的发展产生影响 ,小学生的人际关系尤其影响到小学生的心理健康,而每个小学生都有其自身的性格特征,不同的性格特征又有其不同人际关系交往方法。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孩子们可以认识到嫉妒心理的表现、感知产生的原因和对自己的危害。2、情感目标:

辅导员老师指导孩子们学会用积极的态度和自我调节的方法,主动克服嫉妒心,为他人喝彩而内心觉得快乐。3、能力目标:

孩子们懂得嫉妒心理对人对已的危害性,能主动区分识别嫉妒的行为表现,愿意有意识地克服嫉妒心理。教学重点:

认识到嫉妒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影响健全人格的形成。学会避免和克服嫉妒心理,懂得赞美他人,并为懂他人喝彩。教学难点:

学会如何避免和克服嫉妒,以友爱、亲密和宽容的态度与他人相处,适时地赞美他人,为他人喝彩。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嫉妒的故事:

有一天,你做了一个梦,梦见有一个小天使出现在你面前,她说帮助你实现你的一个愿望,你有什么样的愿望呢?(学生自由答)这时小天使说,无论你的愿望是什么我都会帮你实现它,但是我同样会把你的愿望的两份送给你的好朋友,现在你有什么愿望?你的愿望有变化吗?可这时同样的情形出现在一个坏孩子身上,这个坏孩子想了很久,最后他一咬牙告诉小天使:你挖掉我一只眼睛吧!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悟? 二.身边的嫉妒。

情境剧:百分背后

现在请你在心里默默地想咱们班级里,你一个好朋友的名字,想好了吗?那好,现在就到他身边去,和他手拉手。你们每天都是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可是现在有这样一件事发生:你们班老师刚刚发下来你们的考试卷,你刚刚及格,而你的好朋友却得了一个100分,这时正巧放学了,会出现什么情况呢?请你们选择各自的角色,加上丰富的想象,把想到的情况真实地表演出来。小结:

这样做,主要是嫉妒心在作怪。嫉妒心理就是看见他人比自己强,心理就不舒服,甚至产生强烈的憎恨。总想排除别人超越的地位,破坏别人超越的状态。

可见,嫉妒心理是个双面佳人。适度的嫉妒心理能唤醒人们的进取心,使人产生赶上他人和超越他人的想法。而过度的嫉妒心理对人的成长是有害的。

嫉妒给我们带来的不良后果那么多,我们怎样想办法克服它呢? 三.如何克服嫉妒心理? 1.你们有什么好方法?

2.当别人超过你,而你的心理不平衡时,请背诵下面的话:

同学进步祝贺他,制定计划赶上他,找找同学夸夸他,换个想法不恨他。3.做一做,乐一乐; 设置情境:班级的一位同学获得了大队长的光荣称号,同学们会怎么做呢?如果让同学说赞美祝贺大队长的话,大队长和同学各有什么感受?

两个小学生一组,一个同学向另一个竖起大拇指,让另一个同学说一下感受。交换角色。4.大声对自己说……

我也辉煌过,我也还一样会了不起!四.生活感悟(格言警句)

小结:大家的感悟就像一些名言警句一样,比如:

1、嫉妒别人,不会给自己增加任何的好处。嫉妒别人,也不可能减少别人的成就。2、嫉妒是心灵的野草,它妨碍健康的思想生成.

3、像空气一样轻的小事,对于一个嫉妒的人,也会变成天书一样坚强的确证;也许这就可以引起一场是非。五.课外作业:

小学生心理健康与辅导 篇6

研究总报告

【内容提要】:本报告从分析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背景及其对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入手,阐述新课改形势下团体心理辅导在普通高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意义;并通过对课题研究实践过程的阐述,探讨了在普通高中开展团体心理辅导的四种途径:校本心理课程、学科教学渗透、班级团队建设和学生团体专题辅导训练,总结出普通高中开展团体心理辅导的优势,归纳了具有较普遍意义的普通高中团体心理辅导模式,具有一定的指导和推广价值!

【关键词】:普通高中 团体心理辅导校本课程 学科渗透 班级建设

一、课题的提出

进入21世纪以来,面对一个高科技、信息化的知识经济时代,人类社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竞争越来越激烈。因此21世纪的教育更加要以人的发展为中心,教育不只是为了升学与谋生,更是为了充分发挥人的潜能,展示人的个性,促使社会的和谐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指出: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会求知,学会生存,学会共处,学会做事。这一目的顺应世界经济和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对新世纪青少年的心理素质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

面对社会快速发展对学校带来的教育压力,全社会越来越意识到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随着国家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的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各阶层之间人的生活水准落差的扩大,家庭结构不稳定因素的增加,社会竞争的激烈,人际关系错综复杂,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 这一切都将造成人们过重的心理压力,同样也必定影响到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青少年会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有些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影响,严重的会使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导致人格缺陷。学校在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行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当前,随着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宗旨的新课程改革的有序深入推进,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日益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的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与关注个别差异相结合;尊重、理解与真诚同感相结合;预防、矫治与发展相结合;助人与自助相结合”的基本原则,处处体现了新课改“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因此,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适应课改形势下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

我校作为全国第一批进入新课程实验的普通高中学校,一直在贯彻和践行新课改的精神和要求,尤其非常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努力探寻一种以发展性和预防性为原则,更加切实有效的心理教育途径,使之可以在学校全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让教师能够轻松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和教学活动,让学生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充分营造了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氛围。

我们根据多年的心理教育工作经验,针对个别咨询、讲座、热线、心理信箱等辅导方式存在的局限性问题,一直在不断地探索,努力寻找一种能更积极有效,能更全面开展辅导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来改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在调查、研究以及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有些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各种心理问题,而且类型相对比较集中。但这些问题在学校的心理课程教学中难于被揭示,学生的问题也不易被解决,所以对这些心理问题必须寻找一种有效的方式帮助解决。现阶段,高中的心理辅导教师与学生的比例还比较悬殊,即使有专职心理教师的学校,也无法解决学生的那么多心理困扰和问题,更何况有许多学校的心理辅导工作还只有兼职教师来担任。为此,各个学校都开展了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而团体辅导则是学校开展心理辅导的一种重要方法。

基于此,我们开始学习和借鉴在我国起步较晚但在高校发展很快的团体心理辅导,并把其引入我校的学生心理辅导中来,也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效,尤其是2006至2008学年,在新课改形势下,我们尝试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形式来开展,并作为学生校本选修课程。两学年来校本课程的开设非常受学生的欢迎,并且参与该校本选修课程的同学对团体辅导的效果给予了越来越多的肯定。因此更加坚定了我们在普通高中继续探索团体心理辅导的决心。

随着探索的不断扩大与深入,我们意识到必须寻找一种具有普通意义的操作模式,必须在不断深入实践的基础上提炼出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经验与认识。因此,我们提出了“普通高中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的实践与研究”的课题,并得到了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认可,于2009年10月被批为省级十一五立项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过程

(一)研究目标

探寻普通高中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的模式及具体应用的方法和途径,构建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和体系,形成新课改形势下普通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特色,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和全面素质的提高。

(二)研究内容

结合新课改形势下普通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情况,研究开展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的有效方法和途径,探索团体心理辅导与校本课程、学科教学、学生朋辈辅导互助等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新方法。

(三)研究思路 充分发挥我校作为新课改实验学校的优势,大胆从实际出发来研究和探索开展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法和途径。在每学年开始时通过心理测试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以及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情况,以此设计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形式。根据实际需求将团体心理辅导渗透到学科教学和德育工作中。一方面以团体心理辅导方式开设校本心理选修课及必修课,另一方面尝试在学科教育、班级建设中渗透团体心理辅导的理念和方法,同时思考如何在学生的专题辅导训练中运用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法和技术,从而探求普通高中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的模式,构建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和体系。

(四)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每学年利用心理问卷测试及调查,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心理健康状况、心理需求及参与辅导后的反馈等。

2、经验总结法:每学期做好计划和总结,同时通过课题参与者对每项实践活动阶段性进行总结和经验交流,以便不断改进和进行理论提升。

3、观察及个案分析法:观察团体心理辅导里的个体,收集个体问卷调查反馈信息,通过一些典型案例的剖析、积累,寻找预防的措施和矫治的经验。

4、实验研究法:在每个年级各选两个班级分别作为实验对照班级,进行对比实验,另外对参与专题实验辅导和非辅导的学生也可进行实验对比。

5、行动研究法:本课题的所有参与者都在各自的教学工作中进行相关研究。一方面通过具体的教育实践提出研究问题,另一方面又通过具体的实践进行研究与探索并不断总结经验。在工作中研究,在合作中研究,在研究中提高认识,以理性的认识指导实践,不断推进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逐步形成较成熟的研究成果。

(五)实施步骤

1、准备和启动阶段(2009年10月至2009年12月):撰写实验方案,建立健全课题组织机构,健全研究制度,加强宣传,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及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和方法技巧,收集各地先进经验,开设校本心理课程,为课题研究作好充分准备。

2、实施阶段(2010年1月至2010的9月):切实转变教师观念,在理论和技术上全面把握“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原则,探索并努力创设普通高中学生健康的良好的心理环境,将团体心理辅导逐步渗透到学科教学和德育工作中,初步构建团体心理辅导模式,建立实验课题资料档案,做好阶段性实验总结,开展阶段性实验心得体会交流,撰写阶段研究报告。

3、深化阶段(2010年9月至1011年7月):进一步将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方法在学科教学中和德育中渗透应用,与新课程改革相结合,提高心理辅导的效果;以团体心理辅导的理念和方法开展学生团体专题辅导训练,以朋辈心理辅导互助拓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和体系;抓好实验过程的管理,积累实验过程的素材,做好结题的准备工作。

4、结束阶段(2011年8月至2011年11月):积极做好总结验收工作。编辑“海南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教材”、“海南中学团体心理辅导方案集锦”、“海南中学团体心理辅导论文集”;制作研究过程录像(或VCD)材料;写出结题报告,迎接结题验收。

三、课题研究成果

(一)普通高中开展团体心理辅导的优势

2003年3月31日,教育部下发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指出普通高中教育的六条具体培养目标,第五条和第六条分别为:具有强健的体魄、顽强的意志,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初步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职业意识、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以及正确认识自己,尊重他人,学会交流与合作,具有团队精神,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初步具有面向世界的开放意识。在培养目标中意志、积极、情感、能力、自我认识、合作、交流、理解、尊重等心理健康教育中常见词语的运用,也就此指出了新课程下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和内容。尤其是普通高中新课改引发师生地位与关系的变化,形成教师与学生双主体互动的课程教学模式;引发课程结构变化,提供多样化的校本课程,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和主体性的要求,满足学生多样性、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还有引发教学方式、课程评价、教师观念等一系列变化,促使加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等,这些都为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而实践表明,普通高中的学生如果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康的人格,那么他们则难以应对学业和人际等各方面的压力和挑战,也更难以达成新课改的人才培养目标,即使这样的学生考上了高等院校,无疑也给高校和社会留下隐患。因此,重视普通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探寻一种以发展性和预防性为原则,更加切实有效的心理教育途径,在普通高中全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让教师能够轻松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和教学活动,让高中生能够快乐地成长,从而充分营造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围,则是当前普通高中教育工作的不可忽视的问题。

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的心理环境下为成员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即以团体为对象,创造一个坦诚、相互信任和安全的多维人际互动环境,并运用适当的辅导策略或方法,通过团体成员的互动,促使个体在人际交往中认识自我、探索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增进适应能力,以预防或解决问题并激发个体潜能的助人过程。

从定义上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理解普通高中团体心理辅导。第一,团体辅导是普通高中学校心理辅导的一种形式。心理辅导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个别辅导,另一种就是团体辅导。第二,它是通过“团体”的方式去辅导他人。个别辅导与团体辅导是相辅相成的两种辅导形式,根本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帮助个体成长、发展与适应。但是,个别辅导与团体辅导是有区别的,两者各有其特征及有效范围。团体辅导的部分效能是个别辅导无法达到的。高中团体心理辅导与个别心理辅导相比,有其独特的优势。普通高中团体辅导在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上与个别辅导具有互补性,是学校心理辅导的一种重要形式。个别辅导在解决问题复杂的、触及来访者内心的隐秘的、学生有危机状况的事件上有优势。但是,对于一个学校来说,心理辅导教师资源有限,通过个别辅导能解决的心理问题则更有限,并且有很多问题,在一般学生中普遍存在,但到咨询室咨询的同学并不多。团体辅导强调辅导中预防的一面,是面向全体学生的,着重于学生的发展性目标。在团体情境中,团体愈有凝聚力,成员间就愈能互相扶持。“我助人人,人人助我”情境可以使参与者相互感染,互相影响,多向交流。学生亲身体验到的、感受到的冲击力越大,就越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心理素质,从而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深远影响。

针对以上情况,把具有相同或类似问题的学生集中起来进行辅导,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普通高中团体心理辅导既能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又可以解决学校的困难。

1、团体心理辅导能使学生发展与体验良好的人际关系

对高中生来说,社会性学习是很重要的学习过程。在普通高中学校,团体辅导较之个别辅导能更有效地发展其人际交往能力。在团体中,通过团体成员间的一系列互动,参与者可以观察、体验人际关系如何形成,人际沟通如何进行以及各种微妙的人际反应,学习人际交往的技巧,增进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2、团体心理辅导能使学生增强归属感

在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当团体凝聚力形成并增强时,会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学生会明确地意识到自己是团体中的一员,要保持和团体一致的认识和评价,会以团体为荣,爱护和保护团体的形象及荣誉,并且以同舟共济的精神去应付外界。这种团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也是学生在社会生活中非常重要的经验。

3、团体心理辅导能使学生体验互助与互利

在团体活动中,成员一直在彼此帮助,互相支持,提出个人的见解和看法,分担相互之间的困难。每一个成员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会发现自己对别人很重要。对高中生来说,被需要的感觉是很重要的,这种体验使之感到自己存在的价值,获得欣喜感和满足感,进而增强自信心。助人是快乐之本,受助是成长之源。来自于团体中的互助互利是一种积极的人生体验,这种体验学生不仅可以在团体中充分感受,而且还会扩展到他们今后的生活中,使他们主动承担责任和助人的行为继续下去。

4、团体心理辅导能使学生发展良好适应行为

团体是社会的缩影,也是社会的真实反映。在团体中,学生彼此提供行为示范,他们可以通过团体经验进行仿效性学习。在个别辅导中,来访者可仿效的只是咨询师一个人,在团体辅导中除了辅导者外,还可以有其他成员的行为可以模仿和参考。团体辅导能够给学生提供接受反馈的机会,团体中其他学生的建议、反应和观点往往是很有价值的。在团体辅导活动中,学生间能够有更多的机会听到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团体的反馈比之个别情境的反馈更有冲击力,能够有效地改变学生的不良行为,发展适应行为。

5、团体辅导能使学生得到多元价值观与信息的交流

在团体辅导中,信息和资料的提供是辅导很重要的一部分。除了辅导者之外,成员之间也常常传递资料,如各种信息,社会资源等。学生各自有着不同的背景和经验,对问题也会有不同的观点和理解。这种不同视角、不同立场的多元信息,无疑为其他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背景资料,开启了他们的思路,也拓展了他们的视野。

6、团体辅导能帮助学生宣泄自我,平衡自身

宣泄是团体中必有的一个内容,长期积压的痛苦、不安,想讲而没有讲,发泄出来可以减少心中的压力和矛盾。宣泄过程中,学生需要把自己的情绪整理一下,而自他学生则会表示同情、关怀、支持。宣泄可达到一定程度的心神平衡。在团体中学生通过经验与感受的分享,产生“和别人一样”的体验。

当学生个人遇到困难和问题时,往往会把自己的问题看得很独特,于是会感到恐惧、无助和失望。在团体中他们发现别人也有类似的问题,于是他们不再会认为自己是天下最可怜的人,孤单感减少,同伴感增加,学生也因此矫正了个人错误的看法和假设。由此,他们不仅会降低自卫心理,而且还会彼此认同与关注。

7、团体心理辅导能使学生有机会探索与自我成长 团体辅导为参与者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社会活动场所,创造了一种信任、温暖、支持的团体氛围,使个体处于一个比较安全与温暖的情境中,因此很适合培养学生积极面对生涯的态度,积极地评估自己的价值观,使学生更为成熟地接受挑战。

(二)普通高中团体心理辅导模式

1、普通高中团体心理辅导目标、原则、内容、分类

(1)目标:普通高中团体心理辅导的目标是为了促进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同时培养社会所需要的素质、能力、态度,在未来的社会中能够自我实现。

(2)原则:普通高中团体心理辅导以发展性和预防性为原则。

(3)内容:团体心理辅导的目的是促进社会交往和自我认识,更好地塑造健康人格,但是心理问题并不是全部都可以用此方法解决的。在学校教育中,团体辅导较适宜解决学生中共同性的心理问题。在内容选取上更多的适用于:自我意识、青春期心理困惑、人际交往、亲子沟通、学习困难、升学与择业等青少年发展过程中共同关心和普遍困扰的问题。所以普通高中团体心理辅导的重点内容是普通高中学生比较集中的几类问题,如新生入学适应指导、学习适应指导、人际沟通训练、考前自信心训练、青春期指导等。

(4)分类:普通高中团体心理辅导中的团体,可以指班级为单位的团体,也可指跨班级的同质群体,如考试焦虑学生、人际沟通困难学生等。又根据人数来分有大、中团体心理辅导和小团体心理辅导。

2、普通高中团体心理辅导的具体内容

(1)针对高一年级的特点,可选取入学适应、学习指导、自我意识和人际交往的内容。帮助学生更好的适应环境、认识自我,增强人际交往的能力,尽快适应高中生活。主要以行政班级开展团体心理辅导为主。

(2)针对高二年级,可开展青春期指导、职业生涯规划团体辅导,一般为20人左右。主要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与规划自我发展方向。(3)在高三年级开展高考与自我成长团体心理辅导。主要是帮助高三学生正确看待自我和高考,缓解考前压力,寻求同伴支持,增强自信,以积极的心态面对高考。学生们在这个团体中得到了互相的安慰和鼓励,有效缓解了紧张情绪。

3、普通高中开展团体心理辅导的途径

(1)心理辅导教师开设团体心理活动课。团体心理活动课是当前普通高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和载体,具有教育、发展、预防的功能。团体心理活动课可作为学校的校本课程纳入正规课表中,实施以班级为单位,以活动为载体,由专职心理辅导教师上课的团体心理辅导。团体心理活动课以培养高中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心理健康,完善人格为目标;以高中生心理成长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载体,形式多样,符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以互动、分享、共同成长为教学原则,尊重学生、肯定学生;并充分利用了学生自身的教育资源。因此深受学生的欢迎和喜爱。它在学校教育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教师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团体心理辅导。任何学科的教育都以课堂作为教育和教学的主阵地,把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和技巧渗透在各科教学实践中去,在课堂中营造良好的人际氛围,挖掘教材中适用于心理辅导的内容素材,对带有共性的问题在课堂上通过团队的方式进行学习,有效地帮助学生改善提高心理素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及形成健康的心理适应能力。

(3)班主任在班级建设中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把团体辅导的形式有效引入到了班集体的建设中,在开展班会活动方面采取部分团体辅导的形式,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分享,进一步加深了同学间的理解和交流,比起传统的班会课方式,内容更生动、互动更多、交流更深入、也更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对增强班级凝聚力,形成良好的班风以及学生个体的心理健康成长等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4)开展学生团体心理辅导训练。根据不同的团体,设定相应的辅导方案,开展学生团体专题辅导训练。因为高中生在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普遍的问题。如:刚入学的新生主要是环境和人际适应问题,高二部分学生则遇到情感困惑或自我规划方面的问题,高三学生则面临高考压力有自信心不足或情绪障碍等,另外一些学生社团或学生干部则是集中需要改善、提高某些心理素质。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心理调查以及与班主任的沟通,组织有同类心理困扰或行为问题的学生进行非班级性的主题团体心理辅导,开展诸如新生入学、消除自卑心理团体、消除考试焦虑团体、学生干部领导团体等的学生团体专题辅导训练,都可以取得良好的辅导效果。

(三)我们的实践与成果

1、以校本心理活动课为平台,培养学生积极心态,激发学生心理潜能。

(1)课程开设情况

2006年秋季开始,我们尝试开设以团体辅导活动为载体的校本心理选修课《心灵俱乐部》,受到了学生的极大欢迎,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该选修课选修名额只有60人,对于一个年级有一千多人的学校来说,实在是杯水车薪,因为还有太多的学生有参与团体辅导活动课的需求。2009年我们申请课题研究以来,就调整了课程思路,把团体心理活动课作为学校的校本必修课程纳入正规课表中,在高一年级开课,每班两周一学时,全学期均匀排课,实施以班级为单位,以活动为载体,由专职心理教师上课的团体心理辅导。两年多来,我校开设的《心灵直通车》校本课程,是适应新课改形势下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实验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落实国家关于加强德育和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文件精神、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具体措施,保证学生健康成长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

(2)课程开展原则

在开展团体心理活动课的实践研究中,我们根据某一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针对学生出现的身心问题,为促进学生心理素质水平的发展而设计和组织的一定活动。课程的特点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需要为中心,面向全体学生,一切服从和服务于学生的心理需要。在满足其合理需要的同时,也要兼顾社会的客观需求,实现个性化和社会化的统一。‚培育、预防并举。在团体心理活动课中要以培育应有的心理素质,挖掘心理潜能、预防普遍性的心理问题为主,重点在于帮助学生提高自我培育和自我保健的意识与能力,尤其培养自身的积极心态和激发心理潜能。我们始终坚持团体心理活动课要以学生的心理保健、适应和发展的需要为出发点,以培养、维护心理健康、开发学生心理潜能、完善个性、促进全面主动发展为主要目的,以普及必需的心理知识为基础,以课堂为场所,以活动为载体,以帮助学生顺利实现社会化更多体验幸福生活为归宿的新型课程。

(3)课程内容

高中团体心理活动课的内容可分为自我意识辅导、学习心理辅导、人际交往辅导及生活适应性辅导等四个部分。我们在对高一学生进行团体辅导时,是以生活适应性辅导为突破口,以自我意识辅导为核心,以人际交往辅导及学习辅导为重点而展开的。

•生活适应性辅导——学会生活

心理健康泛指个体对社会的良好适应,所谓适应,指有机体与环境能保持适度的动态平衡。高一学生在新校园、新环境中,会面临许许多多的适应性困难,例如刚进入新环境后充满竞争的人际关系、学习内容和方式的改变、面临升学、考试方面激烈竞争以及社会生活方式变化带来的不适应或消极适应等等。因此,高中团体心理辅导要引导学生顺利度过人生道路上这样一段最为动荡的时期,就必须有意识地加强青春期适应辅导、环境适应辅导、升学就业适应性辅导和消休闲适应性辅导等内容。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等。

‚自我意识辅导——学会自尊

高中阶段是获得“同一感”、克服“同一感”混乱最后的敏感时期。罗杰斯认为,自我意识是人格形成、发展和改变的基础,是人格能否正常发展的重要标志。高中生的自我意识辅导可从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三个层面进行:自我认识辅导包括自我知觉、自我概念、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辅导包括自尊、自信、自强、自立、战胜自卑、克服焦虑、对抗挫折;自我监控辅导包括自我监督、自我完善、自我调控等内容。辅导者要引导学生努力认识自我、悦纳自我、规划自我、调适自我,促进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和良好自我概念的形成;发展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强化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勇于面对人生挑战的态度,提高学生承受挫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形成自尊、自爱、自信、自强、自制的独立型人格。

③学习心理辅导——学会学习

台湾心理学家张春兴认为,在个体20岁以前的五个发展阶段的发展危机,无一不与认知学习时成功或失败所带来的快乐或痛苦经验有关。因此,团体心理辅导课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如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潜能,激发积极的学习动机,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态度和习惯,学会计划与监控自己的学习活动,在学习中发展、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形成乐于学习、善于学习的终身学习型人格。

④人际关系辅导——学会交往

罗杰斯认为,个人的成长需要在个人能够感到真诚、温暖、安全的情况下才能完成,这样,个人才能真实地展现自我,才能完成独立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满足这种温暖的情境需要,帮助个人彼此接纳和探索自我。高中生处于青春期的后阶段,伴随着人际关系的剧烈变化,因此人际关系也应该是高中团体心理辅导的重要内容。包括同伴交往辅导、异性交往辅导、师生交往辅导、亲子交往辅导、社会交往辅导。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对待自己与他人,养成社交活动的兴趣,乐于交往、善于交往、与他人友好相处,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

我们认为,以上四个方面的内容是紧密联系、相互渗透的,在教育实践中须根据学生的不同时期的实际需求做调整和综合安排。

(4)课程效果

开设团体心理活动课程以来,我们的任课教师在每学期的学生评教打分中均获得98分以上,属于学校教师排名的前列,而且担任高中课程教学的两位老师的团体心理活动课的教学设计均获得2010年全国首届心理科普大赛团辅教案三等奖。其中一位老师的团体心理活动课参加2009年12月海南省首届中小学心理健康课调教比赛中获得高中组一等奖第一名。而每学年结束时的调查表明,开设班级团体心理活动课,有96.5%的学生感到有收获,其中84.5%的学生认为受益非浅,感觉自己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大大增强,与他人交往的技巧在提高;学会了制定学习计划、管理时间、能不断改进学习方法,善于调整学习压力及考试焦虑水平;知道怎样去了解自我、悦纳自我;怎样去面对青春期常遇到的困惑;懂得如何克服不良心境,保持健康的情绪等。同时,有91.4%的学生认为今后很有必要继续开设团体心理活动课,62.5%学生甚至建议今后每星期开设二节课,热切希望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为今后适应社会生活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详见:2009-2010学年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调查问卷报告)而两年多的团体心理活动课实践也初步形成了我们的成果——校本心理课程《心灵直通车》教材初稿,该教材目前初步整理成型。

实践证明:我校的团体心理活动课是一门正在走向成熟的校本新型课程,它以培养高中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心理健康,完善人格为目标;以高中生心理成长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载体,形式多样,符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以互动、分享、共同成长为教学原则,尊重学生、肯定学生;并充分利用了学生自身的教育资源。因此,深受学生的欢迎和喜爱。高一学生对今后继续开设团体心理活动课呼声不断,因为他们明白,培养心理素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培养健全的个性不是一朝一日的事情,而是一个需要他们积极参与实践的持续过程。我们坚信,团体心理活动课必将在我校继续生根、开花、结出更丰硕的果实。

2、以学科教学渗透团体心理辅导促进全体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

团体心理辅导在我校心理健康活动课的实践中得到了较好的发挥和利用,同时我们还想将我校团体心理辅导这块“试验田”的价值渗透到其他学科及班团队活动中。来更好提高团体心理辅导的实效性。

(1)学科渗透团体心理辅导的意义

因为高中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关系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不可避免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有些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将对学生的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严重的会使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而健康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仅仅依赖于学校开设的心理健康课程和心理咨询活动是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需要的。学科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最主要、最基本的活动形式,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形成品质,塑造性格主要就是在学科教学中。而学科的教育都以课堂作为教育和教学的主阵地,因此把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和技巧渗透在各科教学实践中去,充分体现出当前新课程改革中“自主、体验、互动”的理念,在课堂中营造良好的人际氛围,挖掘教材中适用于心理辅导的内容素材,对带有共性的问题在课堂上进行集体辅导,有效地帮助学生改善提高心理素质,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及形成健康的心理适应能力。因此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团体心理辅导的渗透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培养学生心理素质已成为现代教育理论和社会发展对每一位教师提出的要求。

(2)学科渗透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法

①营造良好的课堂人际氛围,培养和谐师生关系。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为团体成员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一种辅导方式,营造的是坦诚、相互信任和安全的多维人际互动环境,通常是由团体指导教师根据辅导对象共同存在的问题,以小组或班级为单位,通过共同商讨、交流、引导和训练,帮助团体成员解决他们问题。学科渗透团体心理辅导就是营造这样的信任、坦诚、尊重和互助互助的团体人际氛围,可以使学生在交流和合作中学习,更能打开自己,以开放和愉悦的心情接受知识,获得进步。而良好的人际氛围也更有助于教师在教学中从学生的心理水平和心理需求的角度去加以引导,将会使学生在获得知识上的教育的同时,更能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和认同,认识自己的心理,把握自己的心理,使得自己的心理素质逐步提高。

②深入挖掘教材,寻找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切入点,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辅导。进入新课改后,普通高中各学科的教材基本上都进行了改编,新教材内容贴近现代生活,富有时代气息,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提供了在学科教学中渗透集体心理辅导的契机。尤其是文科类的教材,渗透着思想感情的教育,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会产生较强的感染作用,有助于学生提高素质,扩大视野,增强爱国情怀,提高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因此学科教师可以根据新教材的选材和教学活动的设计充分考虑到学生年龄特征和他们生理、心理发展的需要,利用教材中许多鲜活的人与事来引起学生思想感情的共鸣,也可以挖掘教材中的心理素材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加以引导,那学生在获得认知上的教育的同时还能维护心理健康,使两者得到协调发展。例如,利用教材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意志力;培养学生的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学生正确的人际关系观激发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遵守社会公德,树立环保意识等。

③改变传统评价方式,关注学生个性及全面发展,实现教学与心理辅导的有机结合。目前,在我国的中小学校里仍普遍以学生知识、智能的获得为标准,以学生的学业成绩来评价教学效益。只关心学生的学习而不关心学习的成长。不管学生其它方面发展如何,只要成绩考得不好,就认为教学是失败的。但是,丰富多彩的世界,培育了人们多种多样的个性,世界的丰富多彩又需要人们具有多种多样的个性。尤其新课改以来,随着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宗旨的新课程改革的有序深入推进,更应转变传统的评价方式,而应以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来衡量和评估教学,综合地评价教学质量。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特长,发展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和能力,使师生生活在一种相互理解、尊重、关怀、帮助、谅解、信任的和谐气氛中,使学生健康向上的发展,这些正是团体辅导过程的所遵循的理念和实施原则。

(3)我校学科渗透团体心理辅导的成效

学科渗透对于教师而言是一项富有挑战性的工作,需要教师努力学习理论,钻研理论,勇于实践,尤其要求教师必须从传授型的教书匠转变为研究型的教学家。同时它又是富有创造性的工作,为教师才华的施展提供了广泛的舞台。

我校在开展学科教学渗透团体心理辅导的实验过程中,主要吸收了我校英语组和语文组几位非常具有开拓创新实践精神的年青骨干教师。两年多来,参与的实验教师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和运用心理学理论、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和技术,提高其理论素养和教学能力,进一步把握了学生心理,在课堂教学中自觉地将心理教育团体辅导渗透到自己的学科教学中,注意捕捉各种教育契机,优化学生心理,使课堂更受学生欢迎,教学效果更为显著。这几位实验教师在每学期的学生评教打分排名中均处于科组前列,英语组的吴爱姣老师更是连续两年获得学生满分评价。而这些实验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理论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课题组老师洪艳祺在2010年11月荣获全国高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质课大赛一等奖。课题组老师吴爱姣在2010年第四届全国高中英语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中荣获优秀课展评一等奖及最佳教学设计奖,在全国高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质课大赛二等奖,同时她还获得2010年“海南省新课程有效教学实验研究”教学能手称号,海南省首届教学能手称号。课题组老师黄波在2010年7月获全国优质课评比一等奖、省说课一等奖。(详见后面的科研成果一栏)

3、开展班级团体心理辅导,促进班级团队建设强化德育阵地。

(1)班级团体心理辅导的意义

团体心理辅导是在一定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训练形式,它是通过模拟社会情景中的人际交互作用,使个体通过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适应的助人过程。团体心理辅导在当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特别是在学校教育中,正在被广泛应用尤其在班级建设中。尤其是把团体心理辅导的形式有效引入到了班集体的建设中,在开展班会活动方面采取部分团体辅导的形式,如游戏辅导、角色扮演、价值澄清法等,同时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分享,进一步加深同学间的理解和交流,比起传统的班会课方式,内容更生动、互动更多、交流更深入、也更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可以收到更好地效果,同时也是,提高主题班会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激发学生自我省悟和主动改变, 增强班级凝聚力,形成良好的班风。

(2)开展班级团体心理辅导的实践与成果

①宣传先行,更新理念。开展本课题以来,我们借助我校专职心理辅导教师的力量,先对班主任进行了培训,让班主任们先对团体心理辅导有一个共性的认识,以便更新理念,在实践中去运用。我们通过体验活动,让班主任们了解什么是团体心理辅导以及在班级团队建设中的实际意义。

②亲身体悟,掌握方法。几年来,我们一直坚持每学期开学前有针对性地对班主任进行了团体心理辅导培训。例如针对新班主任开展的“班主任领导能力团体心理辅导”,让班主任们体验了团体动力,学会领导团体、运用团体动力促进班级建设的技能,合理宣泄压力,促进资源共享,增进团体的凝聚力。针对老班主任开展了“沟通技能团体心理辅导”,让班主任们在其中打开心窗、放飞心灵,有所感悟,学会聆听、沟通与共享,初步掌握带领团体及沟通的技能,从而得到心灵的成长与班主任领导及沟通技能的提升。又如针对所有班主任的情绪管理团体心理辅导,运用团体动力,让班主任们在团体中掌握摆脱负面情绪的方法,学会保持积极情绪的方法,解决问题,做情绪的主宰。

诸如此类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不仅让班主任们掌握了开展团体心理辅导的技巧和方法,而且使自己的身心灵也得到了彻底的洗礼,他们切切实实感受到了团体心理辅导的独特魅力,纷纷表示要把这种方式运用于班级建设中,以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③实际践行,促进成长。经过几次培训,有不少班主任尝试把团体心理辅导应用于班级建设中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例如班主任邓老师,利用自己是心理教师的优势,在班级建设中把团体心理辅导运用得如鱼得水,班级新组建之初,与学生第一次见面她就在班上开展了“有缘千里来相会”的团体心理辅导,利用团体动力,创设安全、温暖的班级氛围,设计巧妙的活动,让学生相互熟悉、消除陌生感,在新集体中能很快就找到归属感;再接下来又开展了“我爱我家”“班级树”等活动,增强班级凝聚力,促进良好班风学风形成;为此,她带的每一届学生都非常的团结、非常的阳光、积极向上,所带的班级班风学风非常好,年年被评为先进班,2009届中考状元也出自他们班。高中实验班的班主任郑老师、黄老师和贺老师等也是在参加团体心理辅导培训后萌发了要把团体心理辅导带入班级建设中,在心理教师的支持下,他们都在班上开展了“我爱我家”、“班级树”等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使班级的凝聚力越来越强,班风学风越来越好,学生们的心理健康意识越来越强,并懂得及时求助及时排解,班上同学学习的劲头更足,学习效果更佳,例如2011年高考理科状元就出现在郑老师的班上。可以说我校班主任越来越积极主动地参与团体心理辅导的培训,学习掌握组建与带领团体的技能,并能将团体经验迁移到班级管理中,从而得到心灵的成长与班主任领导及沟通技能的提升。

④总结提炼收获成果。经过几年来的实践与应用,我们越发体会到了团体心理辅导的独特魅力,尤其在班级建设中发挥的重要的作用。而班主任们也积极对此探究和总结,把自己的经验和心得体会形成文字或录制成影像让更多的人得到分享,同时也让他们收获了成功。例如班主任郑老师所带的班级2011年高考成绩突出,她被学校评为2011年学校教育工作“突出贡献者”;而她写的德育论文《爱——师生交流的桥梁》也获得2010年海南省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论文二等奖;黄波老师的德育论文《多渠道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措施》在班主任德育教学论文评选中获二等奖。邓婷婷老师送选的主题班会课例《偶像崇拜》在2010年全国中小学主题班会课展评活动获中学组二等奖。(详见后面的科研成果一栏)

4、开展学生团体专题辅导训练,针对性改善、提升学生心理素质。(1)开展学生团体专题辅导训练的意义。

在我们的调查、研究以及实际工作中,发现有些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各种心理问题,而把学生中各种心理问题归纳起来却发现类型相对比较集中。但这些问题在学校的心理课程教学、学科渗透教学或班会课中都难于被揭示,或者是学生的问题也不易被解决,例如较为严重的考前焦虑或考前自信心不足的问题,所以对这些心理问题必须寻找一种有效的方式帮助解决。同时我们也发现部分学生在某个特定情景下急需有效地改善或提升某些心理素质,例如学生干部的领导沟通能力等。因此我们把具有相同或类似问题的学生集中起来进行非班级性的主题团体心理辅导,就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事半功倍的效果。既能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更可为高中的心理辅导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心理调查以及与班主任的沟通,组织有同类心理困扰或行为问题的学生进行团体辅导,开展诸如新生入学、消除自卑心理团体、消除考试焦虑团体、学生干部领导团体等的学生团体专题心理辅导训练,可以进一步提高团体心理辅导的实效性。(2)开展专题团体心理辅导训练的实践与成效

①高考成功心理训练。自本课题获批以来,我们就结合课题实验教师张老师的另一个省级规划课题《中高考成功心理训练》(现已结题)展开我们的实践研究。《中高考成功心理训练》课题研究的内容是高考成功心理,它的核心定律是“积极心 是前提”,因此,结合该课题研究内容我们特别设计了高三学生的专题团体心理辅导训练,在进行团体辅导的尝试与实践的过程中,我们也是遵循这一定律,始终贯穿一条主线:培养自信→勇于进取→不怕挫折→迎接挑战→争取成功。例如2009年至2011年我们根据部分学生考前自信心不足的情况,开展了“放飞心灵”、“笑迎高考”等考前自信心专题团体心理辅导训练。专题团体心理辅导的总目标是:营造良好的团体氛围,促使成员相互激励与自我激励;协助成员调整认识,增强自信;体验与分享成功经验,使学生笑迎高考。我们通过班主任推荐和自愿报名的原则招募参与专题团体心理辅导训练的学生,然后根据调查表学生反馈的信息设计团体心理辅导训练的相关内容和活动。这些考前专题团体心理辅导十分受到学生的欢迎,而三年来,高考成功专题团体心理辅导训练也取得了非常可喜的成绩。例如2009年参加考前自信心专题团体心理辅导训练的十余名学生均发挥出了个人的最佳成绩,其中一位同学夺得全省文史类第一名,一位同学夺得全省文史类第五名,一位同学夺得全省文史类第十名。2010年、2011年参加考前自信心专题团体心理辅导训练的学生,高考成绩出来了均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其中一位同学夺得了全省文史类第一名(2010年),一位同学夺得了全省理科类第一名(2011年)。

②新生入学适应辅导训练。每一年高一新生入学时均面临着角色的转换,以及如何去适应新环境、新的人际、新的学习任务,成为高中新生生活中的不适应期。而新生入学后存在的心理问题具有相似性和普遍性,其存在时间因新生心理素质好差而各有长短。准确地说,这些问题的存在是必然的,是每个高中生在进校之初都会经历的一种心理不适应状态,是完全可以通过专题团体心理辅导来针对性的支持和帮助克服的。

因此,对新生进行适应教育是至关重要的,这直接影响到学生是否能在高中生活中健康成长和成才。我们自2009年开始探索和开展“我爱我家”、“快乐启程”的专题团体心理辅导来进行新生适应性教育,结果表明效果较佳。首先我们根据调查反馈信息和相关资料自行设计新生入学团体辅导方案,目的是为了让新生尽快地认识班级同学,更快地融入集体,增强团体合作意识和团体凝聚力。然后学校心理组教师为团体领导者,以班级为单位实施团体辅导,整个过程一般持续一个晚修,共3学时,包括了3个主题活动、2个热身活动及一个总的结束分享过程。新生适应专题团体心理辅导反馈表统计结果显示,有95.3%的同学认为该次团体辅导的过程是有条理有目标的,62.7%的同学认为通过团体活动,对更快地认识班上的同学有帮助,也能帮助自己更好地融入集体。对本次团体活动是否有意义的评估上,60.1%的人认为有意义,25.8的人认为非常有意义,88.5%的同学觉得有必要在新生中开展类似的活动。(详见调查报告:《浅谈团体心理辅导在我校高一新生适应性教育中的作用》

③学生社团及学生干部心理素质训练。进入新课改以来,社团学生及学生干部逐渐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势力”。学生心理社团及各班心理委员、安全委员等班干由于来自学生群体,与学生联系紧密、充满热情、志愿为学生心理健康服务等突出优势,可以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基本力量,他们可以开展大量的心理健康宣传教育与心理援助活动。因此对这些学生进行相关心理素质的专题团体心理辅导训练能够帮助他们掌握基本的心理卫生知识、心理健康理念和心理辅导技能。

我校从2009年开始对学生社团“阳光心社”的成员和学校的心理委员、安全委员以及学生会的干部、学生宿舍宿舍长等进行多期专题团体心理辅导的培训,给予他们必要的、系统的培训,使其掌握基本的心理卫生知识、心理健康理念和心理辅导技能,使之成为基层心理援助与危机干预力量,特别是在配合学校预防和干预学生心理危机事件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实践证明,在心理咨询以外,培训朋辈心理辅导员,积极向同学们提供高质量的朋辈辅导互助活动,是维护学生心理健康、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的有效手段,同时也是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完善中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机制不可或缺的一环!

(四)课题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

①引发课题组成员在行动中思考,并将思索所得整理成文字材料。截止目前,课题组成员就本课题撰写了论文十余篇,相关文章十篇,汇编成《海南中学团体心理辅导相关论文集》约十万字,其中就本课题的六篇论文及教学设计荣获国家级和省级奖励;编写《海南中学团体心理辅导方案集锦》一册,其中汇编方案25个,约9.4万字;编写校本心理教材《心灵直通车》初稿,约六万字。这些文字材料记录了课题组的研究历程,总结了在普通高中学校开展团体心理辅导的实践经验,探索总结了团体心理辅导在普通高中学校中的操作模式等,为后续的研究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②深化理论与实践研究,初步构建普通高中团体心理辅导的模式。

课题组通过文献资料查阅和分析,以及参加各种理论与实操的培训学习,结合新课改形势下普通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和需求,在校本心理课程、学科渗透、班级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实践探索,初步构建普通高中学校开展团体心理辅导“三位一体”多途径开展的模式框架(图示如下)。第一种途径是心理教师以校本心理课程为平台开展团体心理活动课进行团体辅导,培养学生积极心态,激发学生心理潜能。第二种途径是学科教师以学科教学渗透团体心理辅导促进全体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第三种途径是班主任以班会课等形式开展团体心理辅导,促进班级团队建设强化德育阵地。第四种途径是心理教师开展学生团体专题辅导训练,针对性改善、提升学生心理素质。

③促使全体师生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形成全员育心的良好氛围。通过课题研究促进学生整体心理素质得到很大提高,促使实验教师得到更多的锻炼和提高,教学业务水平和教科研能力都得到提高,使学校的教育教学又步入一个新的台阶。(详见主要成果目录)

④主要成果目录

课题实验教师三年来发表获奖的论文

课题实验教师三年来获得的调教成绩

课题实验教师三年来获得的称号

其他获奖信息

研究成果取得的社会效益

四、存在问题与努力方向

(一)存在问题

对于团体心理辅导在普通高中的实践研究,我们从最初两年对问题的初步提出与小步尝试,到后来课题的正式立项,再到课题的不断全面铺开、深化研究乃至今天的一个结题,我们已经努力了五年,也取得了一些成效和成果。但我们知道仍然还存在一些领域尚待开发,还有一些问题尚待解决或者是需要进一步的深化和拓展研究。

1、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模式的具体化、科学化有待于研究和完善。

团体心理辅导在普通高中的应用可以以校本心理活动课、学科教学渗透、班级团队建设及学生团体专题辅导训练几种途径入手,但是每一种途径是否能探索归纳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具体操作模式以及提升为更科学的理论建构,都仍需进一步研究和完善。

2、如何把团体辅导的方法、技能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的多方面,也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探讨。例如在在学科渗透的研究中,我们仅仅尝试在语文和英语两个学科进行。而对于普通高中而言,还有许多的学科具备这样的优势和条件可以开展团体心理辅导的渗透教育,同时学校教育教学的多方面工作中也是可以探索开展团体心理辅导的。例如通过团体辅导工作坊的形式对全体教职员工进行团体辅导培训,让他们在掌握团体辅导的教育理念与技能技术的同时,也亲身体验和感受团体辅导带来的成长和收获。这样可以帮助教师们在教育教学中更主动更科学开展渗透教育,使团体辅导渗透的研究能向横向和纵深发展,同时也是提高全体教师心理素质及自我保健能力的一项重要举措,更是开展全员育心的必要举措!因此这些也都有待进一步具体研究探讨。

3、如何把课题研究成果辐射到其他学校还有待进一步推广研究,尤其是对实验成果的收集和提升有待加强完善。

课题研究过程中,实验教师虽然参与的热情极高,做了大量的实践探索工作,但是不够重视对过程资料的收集整理和提升。因此仍需要加强对实验材料的收集、分析、归类,包括校本教材进一步的系统化、科学化。重视对研究成果的及时反思、总结、记录。真正探索出有价值、有推广意义的实验成果。并能将成果辐射到其他学校其他地区。

(二)今后研究的方向:

①进一步深入课题实验研究和总结经验,加强整体规划和促进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建设。推进团体心理辅导在普通高中的普遍应用,进一步创建普通高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将心理教师和学校领导、学生管理部门、年级长、班主任、宿舍管理中心、校医室、宿舍楼长、班级心理委员等人员,全部纳入心理健康教育危机干预体系中,对这些人员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培训,明确各人责任,做到心理健康教育人人关注,人人有责。从而极大整合全校各方面的资源,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合力,确保让每个学生都享有接受心理教育的机会,同时,为学生健康成长筑起了绿色防护墙。

②加大家长学校的建设,促使学校团体心理辅导与家庭教育相衔接。构建学校—家庭—社区的心理健康教育大网络。

③注意原始资料的积累,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注重研究过程数据的收集整理,提高研究工作的科学性和严密性。

为了更好地总结经验,发现不足,调整思路,继续努力,使我们的探索和实践的脚步并不因为本课题的结题而停止,而是继续得到更大广度和深度的研究探讨,使之真正能服务于我们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因此我们又申请了中科院心理所申报的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课题《学校心理教育体系的理论建构及心理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的子课题的研究(该课题的研究持续至“十二五”期间),希望在课题研究带动下,继续完善和提高团体心理辅导在普通高中的实践研究,使之具有更大的实用和推广价值,为新课程改革下的学校教育作出更大的贡献。

五、参考文献

1、樊富珉著《团体心理咨询》,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5月

2、樊富珉编著《团体咨询的理论与实践》,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年8月

3、徐西森著《团体动力与团体辅导》,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3年7月

4、杨敏毅 鞠瑞利 著《学校团休心理游戏教程与案例》,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6年7月

5、张平著《团体心理辅导理论与技术》,团体心理咨询研修班培训资料,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5年12月

6、柯瑞(美)著,方豪等译,《团体咨询的理论与实践》,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1月

7、黄慧慧著《团体辅导工作概论》,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年6月

8、卡罗尔(美)著,刘梦等译,《青少年小组游戏治疗师手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

9、刘春涛,《团体心理辅导在班风建设中的应用》,2007-10-6,网上搜索

10、韩辉,《一次团体心理辅导和主题班队会的相互渗透》,2010-11-04,网上搜索

11、于永昌,《普通高中新课改的变化、困难与行进方略》,辽宁教育研究第3期

小学生心理健康与辅导 篇7

一、对特殊家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不容忽视

首先, 在客观上, 由于家庭环境的特殊、经济条件差、学习环境等方面的限制以及缺少家长的督促, 很多特殊家庭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有些特殊家庭学生随祖父母生活, 老人体弱年迈, 只能勉强给孩子温饱, 根本无法给孩子的心理和生理健康提供正常成长的环境与条件。

其次, 在主观上, 一些家长家庭教育观念落伍, 由于家庭生活的变迁, 对子女要么溺爱、放任;要么高压、粗暴, 对子女出现的心理问题不能进行及时正确地引导、疏通。

第三, 在特殊家庭学生教育过程中, 还存在着家校沟通困难等问题。如单亲家庭找不到家长, 很难与家长沟通;特困家庭则主要是家长素质太低, 有的甚至不识字, 有的家庭则缺少通信工具, 无法与外界经常联系。因此, 家校沟通困难造成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不一致性, 甚至与学校教育相悖, 也成为孩子健康成长的主要障碍。

第四, 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赌博风气的蔓延, 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盛行, 暴力游戏、色情网吧等给孩子的健康成长带来了极坏的影响, 使他们极易结交校外不良青年, 造成破罐子破摔的局面, 学校教育显得苍白无力。

二、对特殊家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的几点思考

首先, 别把心理问题当做品德问题来看待, 而始终要以对学生终身发展高度负责的精神来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其次, 要特别重视把学校的教育与对其家庭教育方面的引导充分结合起来, 别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当做是解决特殊学生心理问题的唯一主体和唯一途径, 而加以无限夸大。

正如一位接受行为训练学生的家长所说:“在改变孩子的同时, 也改变了我们自己。要改变孩子, 首先必须改变自己。”

1. 父母离异家庭。

要求家长明确不管谁是孩子的监护人, 父母双方都有教育子女的责任, 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要为子女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 父母双方要定期到校参加学校组织的家长会, 协调好孩子的教育问题, 教育方法要一致, 以免出现抵消的反作用。

2. 父母再婚家庭。

要求家长明确对非亲生的孩子, 要克服教育上的心理障碍。严是爱, 宽是害, 只要出于一片爱心, 孩子是能理解的, 但在表达上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 以免让孩子出现逆反的心理。

3. 双亲缺一家庭。

要求家长明确:为了孩子的健康, 自己首先要走出家庭不幸的阴影。要以坚强、乐观的态度面对人生, 并用自己不被生活屈服的良好形象去影响孩子, 多让孩子参加集体活动, 积极鼓励孩子奋发向上, 切忌把自己的爱全部转移到孩子身上, 过分溺爱孩子, 走进教育的误区。

4. 祖辈代管家庭。

因父母离婚或把孩子托给祖辈代管的家庭, 由祖辈做监护人。由于监护人年纪较大, 教育观念陈旧, 文化水平较低, 在教育孩子表现出力不从心的特点。学校对这些监护人更要做更多更细的指导。经常与这些监护人联系, 不断更新他们的教育观念, 严格要求自己的孩子, 避免溺爱型、放任型教育方式的出现。

第三, 班主任应把一种更炽热的“爱”贯穿于整个对特殊家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过程中。

“没有爱, 就没有教育。”要做到这一点, 应切实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平等对待特殊学生, 充分承认和了解他们的差异性, 以真正做到有教无类。很重要的一点是要详细地了解每位特殊家庭学生的心理状况及成因, 如离异家庭的子女通常会不同程度地表现出以下特征:

自卑和无望感。单亲 (主要是父母离异也包括父母有一人离世) 家庭学生容易产生心理方面的障碍, 造成情绪低落、自尊心下降以及出现退缩行为。

人际交往困难。自卑与自尊的矛盾性是特殊家庭学生的又一心理特点, 这使特殊家庭学生在人际交往和群体活动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 表现出明显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他们有融入群体的强烈愿望, 但又往往因为自身的问题导致矛盾和冲突;他们有得到周围环境支持的心理需求, 却又不愿接受他人的同情和怜悯。

容易产生厌学心理。很多单亲家庭学生的父母在离婚前后, 都有一段时间的相互攻击和自怨自艾过程, 本身心绪不宁, 自然无意去过问孩子的学习, 辅导就更谈不上了。而孩子也因此无法静下心来学习功课, 长期下来, 这些特殊家庭学生容易产生厌学心理, 学习成绩下降。

身心疾病突出。一方面, 现实的基本生存条件易使他们长期处于心理紧张和焦虑中;另一方面, 由于经济原因, 饮食的数量和质量上都不能满足其身体生长发育的需要, 促使他们身心受损。王某, 女, 七年级学生, 早年父母离异, 跟父亲一起生活, 由于老家房塌, 租房过日子, 父亲打工但收入不稳定, 且无暇照顾女儿生活起居, 王某一包榨菜要分三顿吃, 身体越来越差, 自她家3个月付不起租金后, 居无定所, 开始四处游荡, 更无心学业, 并与外来不务正业的小青年鬼混。得知此情况后, 教师一方面迅速组织学生四处寻找, 将她带回学校;另一方面, 在班中进行专门的思想教育, 开展献爱心捐款行动, 并由八位小组长和班长代表全班同学每人给她写信, 随时欢迎她回到班集体中来;再者, 建议学校考虑她的实际情况, 予以免费住校解决住宿问题。她回来之后, 在学校和同学们的帮助下, 被深深地感动了:学习安心了, 身体健康了, 脸上又重现出了当初那天真、活泼的笑容。

2.不能过早地“盖棺定论”, 应以诚相见, 循循善诱。采用“等一等”、“看一看”、“帮一帮”的态度, 辩证地施治, 促使其转化, 不可急于求成, 因为一两次的个别谈话, 不可能使后进生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那种认为转化工作已大功告成而鸣金收兵, 使还不够稳定的学生又回到原来的状态, 只可能前功尽弃。

三、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的过程中采取的具体措施

1. 建立班级档案制度, 积极规范管理。

为了使工作规范化, 系统化, 在全面了解特殊学生 (家庭情况、个性特点、特殊经历、兴趣爱好、理想追求、社会交往等) 的基础上, 建立专门的特殊学生的档案是必要的。它可避免工作的盲目性, 又能使工作有案可查, 并为以后的工作总结出经验, 对特殊学生的教育就能“对症下药”, 成效巨大。

具体可结合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对全校特殊家庭学生进行摸底调查, 掌握第一手资料, 建立特殊家庭学生档案;发放调查问卷, 对这些学生的心理、学业、生活进行排查、调研, 对症下药;制订特殊家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辅导计划;对部分特殊家庭学生进行家访;组织部分特殊家庭学生进行座谈;可建议学校组织党员及部分班主任教师与部分特殊家庭学生结对帮教, 把工作落到实处并建立有关档案;可建议学校动员和组织部分教师撰写研究论文, 从理论上对这部分特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进行总结探索;不断搜集并有针对性地加强宣传部分特殊家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功的案例;请班主任老师及时协调其他任课老师对他们的特殊“关照”;对经济困难者, 请求学校在经费上进行减免, 使他们倍感学校及老师的温暖;等等。

2. 建立班级谈话制度, 积极尝试心理咨询。

谈话是与学生最好的沟通。面谈、打电话、作业本上谈、书信谈等形式多样, 均可视情况而定。针对特殊学生当天具体的表现, 分别对他们进行有的放矢的耐心细致谈话, 对他们的进步及时肯定和表扬, 对他们的错误进行及时批评, 帮他们分析错误的原因及危害, 促使他们提高认识, 并且对他们提出切实、可行的要求, 规范他们的行为。当然谈话内容是否切中要害, 谈话时机是否最佳, 这是谈话是否有效的关键所在。

3. 建立班级心理疏导制度, 积极进行行为训练。

问题学生中的错误, 大多是心理问题, 而不是道德问题。他们的行为动机往往很单纯。比如, 守法但不遵纪, 他们不至于违法犯罪, 但小问题不断, 违反校纪班规是家常便饭, 且有屡教不改的特点;道德认识不能支配道德行为, 自制力差。他们大多对事物有正确的评价, 但不能以此来要求自己;既自卑又自尊。常因自己的所作所为和他人的评价而产生自卑感, 但很难容忍别人看不起自己, 表现出很强的自尊心, 这是一种很矛盾的心理。班主任应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示之以法, 做好心理疏导工作, 使其心理障碍问题消融或合理宣泄、转移, 最终达到健康发展。

4. 建立信任激励机制, 积极倡导自我教育。

小学生心理健康与辅导 篇8

关键词:八年级;作文;心理健康;序列化

八年级学生正值“身心聚变”时期,美国心理学家霍林沃斯称之为“心理性断期”。还有人认为八年级是整个中学阶段“最危险”的阶段,被称之为“八年级现象”。当一种情况被人们重视并冠之以“现象”时,一定有它的特殊性,其背后的根源值得我们研究和探讨。

一、从生理、心理和学习压力三个方面来追踪这一现象的根源

(一)生理原因

八年级学生多为13-14岁。普查资料表明:这个年龄是青少年生理迅猛发育时期中的最峰,男生身体体格正处于生长发育的突增期;女生体重、胸围逐步向着女性成熟体型发育,第二性征如浪潮般汹涌袭来。

(二)心理原因

由于生理的发育带来的青春期心理的巨大变化,他们的情感情绪激易动暴躁并向两极波动,爱凭感情行事;自尊心、自信心、争强好胜心急剧增强。认识能力显著落后于独立意向和行动能力,八年级在心理变化上是初中阶段的一个转折点,是一个关键发展阶段,应受到特别关注。

(三)学习压力

与七年级知识相比,八年级的知识内容要深得多﹑难得多。学生在学习方面面临着更大的挑战,有的学生因此产生了畏难情绪,感觉学习吃力,由此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时间一长甚至破罐破摔,放弃了学习。这也是八年级学生学习方面两极分化的重要原因。

因此,八年级学生应该尽早获得明确的自我概念,选择一个自己认可且确定的“位置”,最大限度地各尽所长,各从其志,努力承担所属责任。作文综合地体现了一个人的思想、情操、个性、智慧等文化素养,展现了学生的生活积累、人生体验、语言表达和个性创造等方面的能力,是中考语文的半壁江山,也对学生恢复自信、拥有健康身心并维护其社会功能稳定至关重要。

而现在学校使用的人教版语文八年级教材中,对于写作训练以单元为单位,这使得语文教师不能对学生的写作进行具体和系统化的训练。一学年下来,学生的写作能力没有得到较好的提高,对写作的兴趣进一步降低,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语文素质,尤其是影响了完成八年级学业的学生升入九年级后能否写出文质兼美的文章。

我认为八年级作文训练应以认识自然、感知生命为主,着重训练学生的体悟和分析能力,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研究,注重学生作文过程的研究,注重作文个性的研究。

二、结合八年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作文序列化教学

(一)认识自我

自我认识就是指人对自己及其外界关系的认识,也是认识自己和对待自己的統一。人只有认识自己,才能战胜自己,而人是很难认识自己的。八年级学生常常处在迷茫、矛盾和冲突中,对自我的认识也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更新。因此,作文教学中帮助学生形成自我认识的能力非常重要。

作文题目示例:《我眼中的自己》《我是一只期待飞翔的小鸟》《被自己感动》《我的烦恼》。

(二)认识自然

八年级认识自然,写景状物一类的作文与七年级有不同的要求。好的写景作文,往往不取决于在文章中罗列了多少个景物,而在于无论写到多少处景物,有一处必定是文章的重点,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单一的景物描写,再美的景物也无法感染读者,给读者留下美好的心理享受。因此,作者在写景的同时,还要融入自己的真实情感,让读者在文章中不但能“看”到美好的景物,还能感受到作者所想表达的情感,作者的思想。

作文题目示例:《寻觅秋天的踪迹》《我心目中的春天》《在这不寻常的秋天里》《我眼中的四季》《寻春》。

(三)认识社会

相对于自然,八年级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可以说很粗浅,处于起步阶段。所以这方面的作文设计要简单,易于把握。比如认识自己的班级、认识家乡,对一些简单的社会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等。

作文题目示例:《到民间采风去》《我家乡的节》《我爱我班》《城市与我》《绿色生活》。

(四)感悟生命

八年级学生对生命的认识正在由感性向理性逐渐转变的过程中,直觉日渐敏锐。生命这个主题是很大的,如果面面俱到,把认识生命、珍爱生命、感恩生命、生命赞歌等等这些方面都写下来,可以洋洋洒洒数千字,但这种泛泛而谈就会使文章“假、大、空”,不妨从一个人物、一个细小的生命、一件小事谈起。

作文题目示例:《生命,有时也脆弱》《每朵花只能开一次》《像野草一样顽强》《生命,脆弱的生灵》。

(五)体验成长

作为青春少年的八年级学生,在一天天地成长着,正在懂事,正在走向成熟,正在走向未来,但长大的同时是伴着喜悦和泪水的。关于成长的作文是八年级必不可少的训练环节。学生可以描绘成长的感觉,抒发成长的心曲,议论成长中遇到的问题。

作文题目示例:《成长的烦恼》《成长是一种美》《脚印》《成长的喜悦》《种子·幼苗·大树》《成长的路上,他(她)牵着我的手》。

(六)学会感恩

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自私狭隘似乎成了当代学生的共性,懂得感恩、学会感恩已经成了一种社会的需要。感恩,说明一个人对自己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有着正确的认识;报恩,则是在这种正确认识之下产生的一种责任感。没有社会成员的感恩和报恩,很难想象一个社会能够正常发展下去。感恩是幸福感的基础。感恩教育更是八年级作文序列的必要组成部分。

作文题目示例:《妈妈,我想对你说》《我心中的太阳》《师恩难忘》《他为我摆渡》《爱在左,感恩在右》。

三、好读书,读好书

阅读是提高语文素养的很好途径,在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新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学生的课外阅读,重视语言积累,并且对学生的阅读量也作了明确具体的规定。学生在阅读时会有独特的情感体验,把这种体验抒发出来,诉诸笔端,是提高认知的必然要求,更是锻炼写作的绝佳机会。这一点,在任何一个学习阶段都非常重。

上一篇:新朋友作文450字下一篇:那记事本上,满是回忆作文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