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探讨论文提纲

2022-11-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论文题目:通往全面发展之路 ——新型经济全球化构建路径研究

摘要:基于对全球市场扎根于国际体系的认识,本文首先论证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双重属性:在生产力层面,经济全球化表现为生产要素、商品及服务的跨境流动,这是由技术进步和国际分工推动而形成,资本的逐利本性使得全球化的发展具有内在必然性;在生产关系层面,经济全球化表现为影响和规范这种跨境流动的规则、国际秩序和社会结构,这是由主权国家之间的竞合状态以及一国内部的政治博弈结果所决定。生产力起决定性作用,意味着规则及秩序的供给需要适应经济要素的跨境流动水平,物质技术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规则的演变方向。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意味着当规则、国际秩序以及社会结构与全球经济的现实发展相脱节时,便会阻碍经济要素的跨境流动,因而经济全球化进程会呈现出周期性的波动。全球化的双重属性为本文接下来分析前两轮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历程提供了理论基础。第一轮经济全球化期间,两个敌对阵营之间的竞争性均势共同塑造了国际秩序,国际合作以牺牲小国的利益为代价来实现大国的理性自利。在丛林法则理念的影响下,第一轮经济全球化是一种建立在殖民扩张基础上的、单向和被动的全球化,金本位制充当着核心保障机制,伴随着贸易保护主义升级,全球市场逐渐形成了中心-外围式的分工体系。欧洲帝国主义作为全球化主要的政治结构,完全主导了后者的发展方向,作为结果,经济全球化表现为进程的高度不稳定以及利益分配结果的显著不对称。均势秩序在欧洲地区的成功反而埋下了经济全球化自我毁灭的种子。在对第二轮经济全球化的分析中,本文强调了规则及其构建的制度基础是全球化有别于一个世纪之前的最显著特征。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通过纷繁复杂的国际机制设计,塑造了一套基于安全联盟、相对开放的经济政策和多边合作体制的“自由主义国际秩序”,为全球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制度环境。以跨国公司为主体、国际直接投资为载体的生产要素跨境合作成为世界经济运行的显著特征,基于全球价值链的国际生产网络逐渐形成,发展中国家也第一次成功地利用本国廉价的劳动力实现了在产品和服务上的比较优势。本文认为正是一系列相互支持的国际制度安排为发展中国家主动参与全球化、融入国际分工体系提供了一条规范化的路径。在随后分析当前全球化的发展困境时,本文确证了规则一方面充当着全球化发展的“自动稳定器”,另一方面却又是其不稳定的根源。规则的非中性带来了了国际层面上权利及收益分配的不平衡,再加上发展中国家自身发展能力的不足,导致后者长期被规锁在全球价值链的低附加值环节。这种不平衡还蔓延至一国内部,在新自由主义理念的影响下,缺乏完善社会保障的普通民众,暴露在国际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和国外竞争的冲击中,各国国内财富差距普遍扩大,成为民粹主义兴起的经济根源。在发达国家内部,不平等借由全球性危机的爆发催生出了全球化的政治反应,民粹主义成为威胁经济全球化的首要因素。本文认为,持续的全球性危机弱化了既得利益集团的合法性,全球化的发展困境提升了对新理念的诉求,因而推行以包容共赢全面发展为理念的新型经济全球化有助于缓解国际和国内层面的不平衡问题。文章对新型经济全球化的具体内涵进行了界定,并指出全面发展在国际层面上表现为各国有良好的全球化参与路径,在国别层面上表现为市场开放的收益能均衡地惠及每一个阶层。同时,本文还探索了新型经济全球化的构建路径,涉及加强国别层面的制度建设、完善区域层面的全球经济治理以及塑造全球层面的包容性国际秩序。此外,新理念的扩散需要推动者,而中国的崛起为自身承担更多的全球领导责任提供了经济基础。因此,本文在讨论新型经济全球化的构建过程中,还将关注如何将中国崛起的现实转化为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动力。随后的章节主要围绕着新型经济全球化的具体构建路径展开。本文认为,推行以全面发展为理念的新型经济全球化,需要在国别层面上有针对性的加强南北国家的制度建设。对中国经济增长历程的实证分析表明,制度质量的提升可以增强贸易开放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效应,而先于制度变革的市场自由化会抑制长期经济增长前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能力不足,因而需要加强制度建设以促进本国在全球价值链中参与程度及位次的提升,以规则的调节和完善为切入点,发挥本国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放宽市场准入并提升引资能力、提高贸易基础设施水平,以及加强法治和标准建设。而发达经济体则需要抑制民粹主义的经济根源,通过增加就业机会以应对收入停滞,推动全球化的“入嵌”以缓和经济不平等,并调整政府和私营部门过于密切的关系。在区域层面上,本文认为新型经济全球化的顺利发展,还有赖于通过管理区域公共产品的供应水平来完善全球经济治理。跨境公共劣品的泛滥增加了全球经济治理的必要性,但由于全球公共产品的制度性供给困境,当前的经济治理体系在区域层面缺乏有效的覆盖,影响了管理全球化“不良后果”的成效。在丰富了区域公共产品的理论内涵后,本文认为,为全球经济治理提供中国方案是全球化的“中国叙事”中关键一环,结合“一带一路”倡议的区域公共产品属性,中国应联合地区成员增加稀缺性区域公共产品的供应,整合过剩公共品,并推动全球层面的经济治理机制改革。全球层面上还需要塑造包容型国际秩序来为新型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提供制度环境。考虑到全球化和国际秩序的发展表现出相当程度的同步性,本文认为全球化的形成和深化依托于一种稳定的国际秩序基础,其发展特征及利益分配结果深受国际秩序的影响和约束。文章随后从理论层面上构建了国际秩序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机理。国际秩序的构成要素,国际规范、主导价值观以及国际制度安排,与有着扩张属性的资本以及技术革命结合在一起,刻画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特征。当前“自由主义国际秩序”的式微带来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困境,中国应当联合其他国家共同推动国际秩序的包容性发展,构建新型经济全球化的秩序基础,塑造一个由包容的价值规范和开放多元的国际经济制度安排组成的无界的国际秩序。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理念;制度质量;全球经济治理;国际秩序

学科专业:世界经济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1.1 经济全球化的徘徊

1.1.2 有关中国崛起的叙事

1.2 选题意义

1.2.1 现实意义

1.2.2 理论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经济全球化研究的兴起

1.3.2 经济全球化的内涵与本质

1.3.3 经济全球化的起源和发展

1.3.4 综述小结

1.4 论文结构与研究方法

1.4.1 论文结构与技术路线图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与不足

第2章 权力导向的第一轮经济全球化

2.1 欧洲新帝国主义主导下的均势秩序

2.1.1 欧洲的主导地位

2.1.2 同盟均势下的帝国主义决策机制

2.1.3 作为经济竞争副产品的新帝国主义

2.1.4 丛林法则理念推动下的殖民活动

2.2 新帝国主义时代的经济全球化

2.2.1 首个完整的全球性世界

2.2.2 作为保障机制的金本位制

2.2.3 中心-外围式的分工体系

2.2.4 贸易保护升级下的经济全球化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规则导向的第二轮经济全球化

3.1 美式霸权主导下的“自由主义国际秩序”

3.1.1 欧洲的衰落以及美国的崛起

3.1.2 构建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

3.1.3 战后国际经济合作的霸权属性

3.2 20世纪80年代前的世界经济

3.3 规则导向下的经济全球化

3.3.1 贸易自由化与全球市场的延伸

3.3.2 生产全球化与跨国公司的崛起

3.3.3 金融国际化与资本市场的形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推行以全面发展为导向的新型经济全球化

4.1 两轮经济全球化的比较分析

4.2 经济全球化的国际困境

4.2.1 非中性规则的变现途径

4.2.2 非中性规则的后果

4.3 经济全球化的国内困境

4.3.1 全球化的“脱嵌”与民粹主义的兴起

4.3.2 民粹主义的经济根源

4.4 推行以全面发展为理念的全球化

4.5 新型经济全球化的内涵及建设路径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制度质量与贸易开放的经济增长效应

5.1 贸易开放的经济增长效应

5.1.1 制度质量与现代经济增长

5.1.2 贸易开放-经济增长关系中的制度质量

5.2 实证研究分析

5.2.1 实证研究思路

5.2.2 静态面板模型设定

5.2.3 变量选择与说明

5.2.4 主要变量描述性分析

5.3 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5.3.1 模型数据相关检验

5.3.2 基准回归结果与分析

5.3.3 交互效应分析

5.3.4 稳健性检验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制度视角下的国别参与路径研究

6.1 制度建设的复杂性和规则的先导地位

6.2 南北国家制度需求的差异性

6.3 促进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价值链

6.3.1 发挥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

6.3.2 放宽市场准入

6.3.3 提高贸易基础设施水平

6.3.4 加强法治和标准建设

6.4 推动发达国家内部改革

6.4.1 增加就业机会以应对收入停滞

6.4.2 推动全球化“入嵌”以缓和经济不平等

6.4.3 调整政府和私营部门之间关系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基于区域公共产品视角下的全球经济治理

7.1 超越国界的公共产品理论

7.1.1 全球化过程中公共产品内涵的外延

7.1.2 国际秩序的构建与全球公共产品理论发展

7.2 伴随着地区主义兴起的区域公共产品理论

7.2.1 区域公共产品的理论发展

7.2.2 区域与全球公共产品的关系

7.3 公共产品理论视角下的全球经济治理

7.3.1 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发展路径

7.3.2 全球公共产品的供给困境

7.3.3 区域经济联系日益加强

7.4 全球经济治理的中国方案

7.4.1 “一带一路”倡议的区域公共产品属性

7.4.2 增加稀缺性区域公共产品的供给

7.4.3 整合过剩的公共产品

7.4.4 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国际定位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国际秩序视角下的经济全球化进程

8.1 新帝国主义均势秩序和第一轮经济全球化

8.2 “自由主义国际秩序”及其导向下的经济全球化

8.3 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秩序的互动

8.3.1 国际秩序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机理

8.3.2 经济全球化对国际秩序有反作用

8.4 “自由主义国际秩序”的困境

8.4.1 主导价值观的合法性开始弱化

8.4.2 西方阵营内部的危机

8.5 塑造经济全球化的国际秩序基础

8.5.1 无界的国际秩序

8.5.2 包容的价值规范

8.5.3 开放多元的国际经济制度安排

8.6 本章小结与中国的国际秩序观

第9章 结论与启示

9.1 本文主要结论

9.2 新型经济全球化的“中国叙事”

参考文献

致谢

上一篇:中小微企业科技论文提纲下一篇:师范院校下经济建设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