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金融体系危机管理论文提纲

2022-11-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论文题目:宏观流动性管理研究

摘要:2007年,发端于美国的次贷危机迅速演变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至今世界经济仍然在发展的泥泞中蹒跚。这次金融危机对于货币经济从理论到实践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各国中央银行以及国际金融组织率先在实践中进行了流动性管理的创新,学界也开始对原先主流的“新维克塞尔主义”(新古典综合主义)框架进行修补,同时也开始力图发展新理论框架对流动性管理创新的实践进行总结和指导。本文在金融创新的背景中进一步深入发展了后凯恩斯主义的信用货币内生理论,提出在金融创新背景下,货币和金融不再仅仅是实体经济的面纱,而是与实体经济相连、但同时能够自我运转的半封闭体系,同时由于金融摩擦的存在,金融体系相较实体经济更易产生巨大的波动,也就是说未来发生金融部门波动向实体经济传导的金融危机模式的概率将大大高于早先实体经济波动传导至金融部门的经济危机模式。对于中央银行而言,未来的任务除了管理实体经济的流动性(价格稳定)外,还必须管理金融部门的流动性(金融稳定)。所以,发展宏观流动性管理框架,同时管理物价稳定和金融稳定将是金融管理体制创新和演化的方向。为向金融管理部门提供宏观流动性管理的思路和框架,本文主要从三个部分六个方面的进行了分析。第一部分对宏观流动性管理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综述。第二部分主要是基于货币内生理论对宏观流动性的循环进行了理论分析,为构建金融管理部门宏观流动性管理框架提供基础。第三部分是基于理论分析,构建了金融管理部门宏观流动性的管理框架,从流动性的日常管理和趋势管理、宏观审慎管理、流动性危机管理和国际流动性管理5个方面论述了宏观流动性管理框架和工具的主要内容。第四部分则是总结分析了国外主要中央银行的流动性管理框架和自2007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所采取的非常规的流动性管理措施。第五部分分析了中国人民银行改革开放以来流动性管理框架和工具的变化,并对人民银行将来的宏观流动性管理进行了思考。第六部分在前述的宏观流动性理论、管理框架、国内外的历史经验基础上,对加强和改进中国的宏观流动性管理的框架和工具提出了意见和建议。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至少有三个方面:第一,理论上,本文摒弃了目前院校派货币经济学研究的主流框架,使用后凯恩斯主义的信用货币内生理论框架分析了货币、信用创造和社会总流动性间的关系,进一步澄清了货币与信用间的关系,得出了金融市场摩擦会导致信用扩张和金融稳定间的替代效应的推论,并进一步提出推论:货币主义提倡的管理基础货币以盯住货币总量(货币存量)和新古典综合主义主张的根据市场流动性需求管理利率这两种现有的流动性管理框架在应对外部冲击时均有缺陷,因此金融管理部门需要一个能管住货币、管住信贷、管住信用的宏观流动性管理框架。第二,规范上,构建了宏观流动性管理的理论框架。宏观流动性管理至少需要三个组成部分,第一个部分是能使用货币政策,通过同业市场的操作管理货币价格-利率(同业市场的价格管理),从而管住货币,并间接调控信用创造;第二个部分则是在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中,选择合适工具管理金融体系的整体信用供给(金融体系的信用总量管理);第三个部分则是构建流动性救助通道,能够避免单个金融机构流动性危机扩散和传染为系统流动性危机。第三,应用上,系统总结了境外主要中央银行的流动性管理体制,梳理了中国流动性管理体制及其主要工具的演变,提出了中国未来宏观流动性框架要能够管住短期货币价格,能够管住信贷,能够管住金融体系的信用总量,并进一步分析了其转型路径以及为实现顺利转型所需要进行的制度准备等问题,为人民银行管理框架的转变提供了系统的解决方案。本篇论文主要的理论意义在于三个方面:第一,本文剖析了货币主义和新古典主义信用理论和货币理论关于流动性管理存在的缺陷,明确提出当前的货币政策管理框架将会引致金融体系的不稳定,并加大经济体系波动幅度。第二,本文发展了内生货币理论框架,将包括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的活动与实体经济的波动相联系起来,提出金融管理部门需要放宽视野,不仅仅只对利率或者货币总量进行管理,而应该在科学合理的信用总量范围内通过管理利率来管理流动性。第三,本文提出了金融管理部门进行宏观流动性管理的主要范围、内容和工具。本篇论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一,为未来的宏观金融管理提供了一个指导性框架。对如何进行同业市场的价格管理以及金融市场的总量管理提供了可操作的实践工具箱。第二,最重要的现实意义是为中国金融管理体制当前的改革提供了指导性建议。中国金融管理框架目前面临着两个主要任务,一是改革,即从数量型管理向价格型管理转变,二是发展,即在保证价格稳定和金融稳定的基础上满足中国未来金融创新和发展的需要。本文提供的宏观流动性管理框架对中国金融体制深化改革和发展这两个任务提供了可行路径。

关键词:金融危机;宏观流动性管理;中央银行;货币政策;金融稳定

学科专业:金融学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目的

第二节 宏观流动性概述

一、流动性的定义

二、宏观流动性内涵界定

第三节 相关文献综述

一、货币与信用的创造研究综述

二、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关系研究综述

三、中央银行的流动性管理研究综述

第四节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五节 文章创新和不足之处

第二章 社会资金流动与中央银行流动性管理

第一节 社会资金流动概述

第二节 传统金融体系中的社会资金流动

一、经济活动中的资金流动

二、对简单经济活动中资金流动的分析

三、简单经济活动过程中资金流动的动态分析

第三节 市场化间接融资发展条件下的社会资金流动

一、市场化间接融资的发展及其资金流动-以美国为例

二、市场化间接融资的发展及其资金流动-以中国为例

三、市场化间接融资发展背景下社会资金流动的动态分析

第四节 中央银行流动性管理

一、对中央银行流动性的需求

二、中央银行流动性的供给

三、中央银行流动性供需管理的内容

第三章 宏观流动性管理框架

第一节 对银行体系的流动性管理

一、银行体系流动性的需求和供给

二、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框架

第二节 宏观流动性的宏观审慎管理

一、金融体系流动性的宏观审慎监测

二、流动性宏观审慎管理

第三节 宏观流动性的危机管理与救助

一、流动性危机救助的制度安排

二、流动性危机救助方式

三、部分国家和地区的金融机构流动性危机救助模式及改革

第四节 全球流动性管理

一、全球流动性概述

二、国际流动性的变化及其影响

三、全球流动性的政策应对与治理

第四章 境外部分中央银行流动性管理及其启示

第一节 境外部分中央银行流动性管理实践

一、美联储的流动性管理

二、欧洲中央银行的流动性管理

三、英格兰银行的流动性管理

第二节 境外中央银行流动性管理体系及创新的启示

一、流动性管理体系的弹性

二、流动性管理的主动性

三、流动性管理的结构性

四、流动性管理的平衡性

五、流动性管理与利益相关方的协调

第五章 中国中央银行的流动性管理

第一节 中国人民银行的流动性管理体制沿革

一、中国人民银行流动性管理工具沿革

二、中国人民银行银行流动性管理政策沿革

第二节 中国现有流动性管理体制有效性的实证分析

一、货币操作目标与中介目标间的传导关系

二、货币中介目标与最终目标间的传导关系

三、货币供应量与信贷总量间的关系

第三节 中国流动性管理体制的发展趋势

一、中国流动性管理工具的进一步完善

二、流动性的主动创造和分配机制

三、适应利率市场化的流动性管理

四、应对影子银行体系发展的流动性管理

五、应对跨境资金流动的流动性管理

第六章 对中国宏观流动性管理框架的思考

第一节 调整中国宏观流动性管理的基本思路

一、中国宏观流动性管理框架调整的愿景

二、中国宏观流动性管理框架调整的路径

第二节 完善中国宏观流动性管理的时机选择

第三节 完善中国宏观流动性管理的主要内容

一、构建更有效的流动性管理机构框架

二、完善中央银行宏观流动性管理体系

结论

中外文参考文献

上一篇:城市低碳建设论文提纲下一篇:农产品质量加工管理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