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银行金融机构外汇业务检查方法

2024-07-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非银行金融机构外汇业务检查方法(共8篇)

非银行金融机构外汇业务检查方法 篇1

第一部分 银行外汇业务检查方法

第一章 银行法人机构外汇业务检查方法 第一节

结售汇业务市场准入管理

一、法规制度 列举法规名称,文号;

(可与附录“外汇管理相关法规”通过标注页码对应)

二、政策要点

归纳总结相关政策,以要点形式列出;

三、检查内容

归纳检查内容,以要点形式列出;

(一)……

(二)……

(三)……

(四)……

四、检查方法

(一)……(违规风险点1)。关键词(标签,便于电子版检索):主体/业务/责任/操作 1.法律责任(罚则)

2.非现场检查方法(数据分析和比对): 非现场检查数据提取与利用,至少包括:(1)数据内容及其来源

包括:数据内容、形成过程、关键字段等;(2)数据核对方法:

(注:针对检查要点,尽量逐项描述非现场检查方法及数据筛选、核对过程,层次清晰、内容详尽)

(3)注意事项

3.现场检查方法(现场资料调阅、凭证核对、现场取证)现场检查资料的提取与利用,至少包括:(1)现场调取的资料及来源渠道或系统 包括:现场提取的数据、资料、凭证等;(2)现场检查方法:

(注:针对检查要点,尽量逐项描述现场检查方法及数据、资料、凭证的核对过程,层次清晰、内容详尽)

(3)注意事项

(二)……(违规风险点2)。(结构同上,下同)

五、检查典型案例

考虑到对各个银行的检查方式方法有所区别,并为更加直观 地表现检查方法,就

(三)所列每项检查要点,选不同银行典型案件作为检查方法专题材料,以供参考。

典型检查案例1: 典型检查案例2: 典型检查案例3: ……

典型检查案例格式:

【案例名称】:

【政策背景】可以分别从政策背景、检查背景两方面或者二者结合在一起进行陈述。

【案情简介】案情详实,内容至少包括但不限于:违规主体、时间、金额以及情节等基本要素。

【检查方法】按照

(四)、(五)相关要求,针对该检查案例重点介绍检查方法。

一是非现场检查方法: 二是现场检查方法: 三是相关证据要素名称等。

描述检查方法时,为直观需要,具体步骤可插入截图予以说明,但应采取适当方式抹去敏感信息。【定性依据】

【案件点评】一是对案件本身进行点评,二是对检查方法进行验证评估;三是其他。第二节

结售汇综合头寸管理的合规性检查(结构同上,下同)第三节

自身结售汇业务的合规性检查 第四节

短期外债指标管理合规性检查 第五节

对外担保指标管理合规性检查

第六节

银行直接申报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完整性检查 第七节

外汇市场交易与牌价管理合规检查 第八节

结售汇人民币专用账户检查 ……(请进一步补充检查业务类别)

第二章 银行分支机构自身外汇业务检查方法 第一节

结售汇市场准入与退出管理

第二节

自身收付汇和结售汇业务的合规性检查

如:代债务人结汇、银行自身货物、服务贸易项下收付汇等 第三节 银行外币代兑机构备案合规性检查 第四节

外汇牌价管理合规检查 ……(请进一步补充检查业务类别)

第三章

银行分支机构经常项下代客外汇业务检查 第一节

货物贸易购付汇和收结汇业务合规性检查 第二节

服务贸易项下购付汇和收结汇业务合规性检查 第三节

经常转移、收益外汇业务真实性审核合规检查(不含个人外汇业务)

第四节

办理保险公司项下外汇收支的合规性检查 第五节

办理个人外汇业务的合规性检查 第六节

办理外汇账户业务的合规性检查 第七节

保税区外汇业务合规性检查 ……(请进一步补充检查业务类别)

第四章 银行分支机构资本项下代客外汇业务检查 第一节

代客直接投资项下合规性检查 第二节

代客境外投资合规性检查 第三节

代客境外放款合规性检查 第四节

代客外债项下合规性检查

第五节

代客境外担保项下境内本外币贷款合规性检查 第六节

融资性对外担保合规性检查

第七节

非银行金融机构(不含保险公司)开立外汇资金账户、账户收支及结售汇合规性检查

第八节

居民个人资本项下账户开立、外汇收支及结售汇合规性检查

第九节

境内QFII、RQFII托管业务合规性检查 第十节

境内QDII托管业务合规性检查

第十一节

境内QDII业务合规性检查 ……(请进一步补充检查业务类别)

第五章 银行分支机构国际收支项下代客外汇业务检查 第一节

国际收支统计间接申报数据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完整性 检查

第二节

银行结售汇数据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完整性检查 第三节

货物贸易核查信息申报的准确性、及时性检查 第五节

报送外汇账户数据的准确性检查 ……(请进一步补充检查业务类别)

第二部分 非银行金融机构外汇业务检查方法

第一章 保险公司外汇业务检查方法

第一节

保险经营机构外汇业务市场准入、变更与退出管理合规性检查

第二节

保险经营机构外汇账户合规性检查 第二节 保险项下结汇、售汇及付汇合规性检查 ……(请补充检查业务类别)第二章 证券公司外汇业务检查方法

第一节

证券公司开立B股保证金账户管理合规性检查 第二节

B股保证金账户使用范围合规性检查 ……(请补充检查业务类别)第三章 财务公司外汇业务检查方法 第一节

结售汇业务市场准入合规检查 第二节

外汇贷款业务合规性检查 第三节

外汇担保业务合规性检查 第四节

境外投资外汇业务合规性检查 第五节

短期外债业务合规性检查 第六节

结售汇业务合规性检查 第七节

境外放款合规性检查 第八节

外汇资金池业务合规性检查

第九节

数据报表及账户数据报送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完整性检查

……(可进一步补充检查业务类别)第四章 信托公司外汇业务检查方法 第一节

受托境外理财合规性检查 ……(请补充检查业务类别)

第五章 金融租赁公司外汇业务检查方法 ……(请补充检查业务类别)

附录一 外汇管理相关法规

…… …… …… 附录二 金融机构外汇检查常用数据处理方法

非银行金融机构外汇业务检查方法 篇2

2009 年以来,国家外汇管理局对外汇管理法规进行全面梳理、精简,行政许可事项大幅减少,外汇管理理念、管理方式逐步转变。而在外汇管理的个别领域,如在非银行金融机构外汇管理方面,因涉及其他行业监管部门,在法规清理、规范管理方面存在较大难度,如何通过审慎界定非银行金融机构外汇管理重点、改进管理方式是破解当前非银行金融机构外汇管理问题的必然选择。

一方面,我国资本项目可兑换不断推进,非银行金融机构参与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内在需求日益强烈,所产生的直接投融资活动以及跨境收支行为也日益增多,这迫切要求外汇管理部门从促进经济发展、促进国际收支平衡的角度通盘考虑相关外汇管理问题;另一方面,国家对政府部门简政放权、依法行政的相关要求,促使外汇管理部门在管理理念、方式上发生转变,在对非银行金融机构外汇管理的问题上,则是要体现精简行政审批环节、流程,并通过事后监测分析对主体实施监督管理的理念、方式。

特别是近些年,非银行金融机构所涉外汇业务呈现持续增长态势。以湖南为例,2010 年以来,保险公司、证券公司、财务公司、融资租赁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尽管在全辖跨境收支、结售汇等指标中所占比重较小,但呈现逐年上升态势;其跨境收支总额、结售汇总额绝对数也呈现逐年增长趋势,个别指标还呈现出爆发式增长态势。对此,外汇局也有必要从制度层面考虑对非银行金融机构外汇业务的事后监管问题。

单位:%

注:以上数据根据国际收支统计申报相关数据整理所得。

2011 年以来,外汇局在打破现行业务条块管理、简化账户管理、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等方面进行尝试,特别是推出了跨国公司外汇资金集中运营管理试点政策,这项政策对于作为某些跨国公司主办企业的财务公司来说,无疑是赋予其更多资金管理中心的职能。境内外成员企业外汇资金在岸归集、统一调度使用,一方面降低了跨国公司集团内部外汇资金运营成本,另一方面也激增了财务公司外汇业务数量,这迫切要求外汇局要加强对财务公司自身资产负债业务以及外汇资金池业务的监督管理,也有必要从非银行金融机构外汇管理制度设计上予以充分考虑。

二、现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外汇管理框架及特点

(一)非银行金融机构外汇管理框架

通过对现行外汇管理以及非银行金融机构外汇管理法规文件的梳理,目前,对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外汇管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对中资非银行金融机构外汇业务管理:主要包括对中资信托投资公司、融资租赁公司、财务公司、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和其它金融公司经营外汇业务实施监督管理,外汇局具体负责对非银行金融机构外汇业务的审批、终止、管理、指导、协调、监督和检查,重点对证券公司经营外汇业务资格,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即期结售汇业务资格,非银行金融机构外汇利润结汇,外汇营运资金汇兑等实施管理,相关管理规定主要集中于《非银行金融机构外汇业务管理规定》(〔92〕汇业发字第15 号)。

2、外资参股非银行金融机构所涉外汇管理:目前,对外资参股非银行金融机构所涉外汇管理暂无统一管理规定,外汇局重点对非银行金融机构外汇资本金账户开立,外汇资本金结汇;外方股东减(撤)资、中方股东受让外汇股权购付汇;中方股东向外方股东转让股权结汇;外方股东利润境内再投资(增资)等进行管理,相关管理规定散现于外商来华直接投资外汇管理政策以及外汇账户、汇兑、划转管理相关规定。

3、非银行金融机构境外投资、融资所涉外汇管理:目前,对于非银行金融机构境外投资、融资所涉外汇管理暂无统一管理规定,相关管理规定散现于境外直接投资、外债、跨境担保管理以及外汇账户、汇兑、划转管理等相关规定。

(二)非银行金融机构外汇管理特点

由于非银行金融机构种类繁多,所开展的外汇业务差异性大,因此,现行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外汇管理有如下特点:

1、管理未形成体系。目前,非银行金融机构行业主管部门主要包括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国资委、发改委、商务部、地方金融办等多个部门,如融资租赁公司的发起成立方式不同,涉及的主管部门也不尽相同,银监、商务、税务等部门都有可能成为其主管部门。由于非银行金融机构所涉行业主管部门的多样性,归口管理的不统一性等诸多因素,致使外汇局对其外汇业务市场准入、跨境收支等实施管理上,难以形成管理体系。

2、两元监管模式并存。随着我国金融行业逐步对外开放,外资在金融领域的参与程度、境内非银行金融机构境外投融资需求等日益增长,伴生的外汇业务种类繁多且不断发生变化,引发外汇管理问题层出不穷。外汇局对于部分非银行金融机构主体,如对汽车金融公司等的管理理念、方式较为成熟,形成了以主体监管为主线的监管体系;而对于部分主体的特定业务,如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即期结售汇市场准入(退出),融资租赁公司收取外币租金、对外债权登记等,因其所涉外汇业务较为特殊,在对其的管理方式上往往采取以业务行为监管为主线的监管模式。

3、管理覆盖面有限。目前,中资非银行金融机构外汇业务市场准入、外资参股非银行金融机构所涉外汇业务、非银行金融机构境外投融资等已纳入现行外汇管理范畴,但中外合资或外商独资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其外汇业务市场准入暂未纳入。由地方金融办批准成立的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等,其外汇业务的市场准入、外资参股所涉外汇业务、境外投资融资管理等暂未明确纳入现行外汇管理范畴。

4、管理手段较单一。外汇局除对非银行金融机构部分主体外汇业务市场准入、因外资参股所涉外汇业务、境外投融资等须经审批、核准、登记(备案)外,对其经营的外汇业务、外汇资产负债以及损益等情况持续监管的手段、措施相对缺乏。

三、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随着银行、证券、保险业监管职能从人民银行监管职能中分离出来,原来由人民银行制定的,特别是涉及非银行金融机构外汇管理方面的相关管理规定已经不适应当前实际情况,一些内容有必要进行重新修订或调整。目前,在完善非银行金融机构外汇管理方面,存在一些问题、难点亟待解决:

1、法规清理问题。非银行金融机构外汇管理相关规定存续时间序列长,如对中资非银行金融机构实施监督管理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外汇业务管理规定》是1992 年制定的,至今未作修订或调整,而后续的一些相关规定随着国家外汇管理形势以及主体业务需求的变化不断充实、完善,但由于一些基本法规制定时涉及其他行业主管部门,此类法规的清理存在较大难度。

2、监管方式问题。从现行的相关管理规定不难看出,外汇局对非银行金融机构实施全方位、全流程的监管,即包括对其外汇业务市场准入、外汇业务处理、内控制度建设等的监督管理。一方面,外汇局在实施上述全流程监管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工作经验,并取得了较好监管效果,因此,一些观点认为从规范业务发展、保一方金融平安的角度实施全方位监管很有必要;另一方面,随着国家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加快以及人民币国际化的提速,一些观点认为外汇管理应及时转变理念,调整管理思路,通过简化、取消行政审批事项,把外汇管理一线岗位的同志从行政审批等繁琐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积极开展事后监测分析与业务核查。监管方式的优化并达成共识,是解决当前对非银行金融机构外汇管理问题的关键。

3、监管信息采集问题。近些年来,外汇局一直注重业务系统建设,国际收支申报、结售汇、账户等业务管理系统日臻完善,随着2013 年5 月推出资本项目信息系统,为非银行金融机构外汇业务管理提供了良好的监管平台。由于制度框架设计问题,业务管理需求不明确,如何通过现有系统采集相关业务信息,实施后续监管是强化对非银行金融机构外汇管理的重要环节。

4、内部协调问题。目前,对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外汇管理,大部分主体管理权限归属于资本项目外汇管理部门,保险公司外汇管理归属于经常项目外汇管理部门,而其他一些可能涉及跨业务条线管理的又由综合管理部门牵头,这种多头业务管理模式,无疑在管理层面上,特别是在管理制度的调整、重新设计上将增加协调成本,不利于管理效率的提升。

四、完善外汇管理框架的初步设想

按照外汇管理理念、管理方式的调整思路,即从重审批转变为重监测分析、从重事前监管转变为强调事后管理、从重行为管理转变为更加强调主体管理、从“有罪假设”转变到“无罪假设”、从“正面清单”转变到“负面清单”的外汇管理“五个转变”,统筹考虑非银行金融机构外汇管理问题,在梳理现行外汇业务市场准入、综合头寸管理、汇兑管理等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涵盖信托投资公司、融资租赁公司、财务公司、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和其它金融公司的外汇业务、跨境投融资管理等内容的管理框架,统一、规范对中、外资机构的管理。

1、管理原则及目标。对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外汇管理应遵循简化前置管理、拓宽管理覆盖面、突出事后监测分析、强化主体监管的原则,以达到以下目标:

(1)简化事前审批管理。主要是将非银行金融机构视同一般企业主体实施外汇管理,取消其外汇资本金账户开立以及账户内资金结汇、补充营运资金购汇、外资参股所涉相关外汇业务的核准等。

(2)实施全面监管。一是将中、外资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及经政府相关部门批准设立的准金融机构等均纳入外汇管理范畴;二是对上述机构所涉外汇业务实施全面监督管理。

(3)开展事后监测分析。通过不断完善现有外汇业务系统功能,充分利用系统数据对非银行金融机构监管指标实施监测分析,并对异常情况进行风险提示。

(4)实施主体监管。打破投资、外债、资本市场等业务条线监管模式,对非银行金融机构外汇业务、跨境投融资等行为实施监管,全面分析、掌握监管主体的业务合规性。

2、管理框架初步设想。笔者认为,基于非银行金融机构外汇管理现状,有必要重新制定统一的规章制度或办法,通过简化、规范相关业务操作,切实提升监管效率。该项规章制度或办法核心内容应该包括:

(1)外汇业务市场准入管理:主要包括非银行金融机构外汇业务市场准入(退出)、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即期结售汇市场准入(退出)等业务办理流程、主体资格以及需提交审核资料等。

(2)外汇业务管理:主要包括外汇业务范围,对非银行金融机构外汇账户、汇兑管理,跨境投融资管理等原则及相关要求。

(3) 头寸管理:主要包括结售汇头寸等额度管理、监管要求。

(4)业务数据报送:主要包括通过银行向外汇局报送外汇账户、汇兑、跨境收支、境内划转数据的原则、方式以及要求;定期向外汇局系统报送外汇业务数据、外汇资产负债数据等。

(5)罚则:对违反外汇局相关规定,如擅自开办外汇业务、未实施头寸管理、未向外汇局报送相关数据等行为应明确处罚原则、措施等。

3、实现措施与建议。

为了进一步完善非银行金融机构外汇管理,外汇局应明确牵头部门,组织协调相关制度、措施的制定工作。

(1)关于外汇业务市场准入问题,一是简化业务申请资料清单,制定统一的外汇业务市场准入要求;二是放宽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申请即期结售汇业务资格条件中关于“未存在违反外汇管理法规行为”“近两年”的限制性要求。

(2)关于头寸管理问题,一是针对不同主体施行有差别的头寸管理制度。如保险公司、证券公司、财务公司等,可根据其外汇业务规模的一定比例测算头寸额度;如信托投资公司等,可按照其净资产的一定比例测算头寸额度。二是外汇局定期对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外汇头寸实施监督管理。

(3)关于事后监管问题,一是外汇局应督促非银行金融机构按要求定期向外汇局系统报送外汇业务数据以及外汇资产、负债数据;二是对事后监测分析发现的苗头性问题,建议采取风险提示函、约谈相关负责人等方式予以告知;三是通过业务核查,发现的实质性违规问题,按程序移交外汇检查部门查处。

摘要:随着我国资本项目可兑换的不断推进,非银行金融机构外汇业务规模、需求日益增长,面对不同类型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外汇局应适时调整对其的管理方式、管理重点,并从有利于投融资便利化的角度考虑对其实施管理的制度设计,切实提高管理效率,服务涉外经济发展。

关键词:外汇管理,非银行金融机构,主体监管

参考文献

[1]孙鲁军.中国资本项目对外开放及其发展趋势.中国金融.2011(14)33-35.

[2]李亚新,刘明,徐迎军.实行主体监管制度的路径选择.中国外汇.2011(15)66-67.

[3]周小川.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前景和路径.金融研究.2012(1)1-19.

[4]孙鲁军.资本项目可兑换不存在充分条件.中国外汇.2012(9)22-23.

[5]蒙智睦.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与外汇主体监管模式构建.区域金融研究.2012(9)25-28.

[6]资本项目外汇管理法规汇编(2013年版).国家外汇管理局资本项目管理司编.中国金融出版社出版.

[7]李虹.外汇管理主体监管模式探索.中国外汇.2014(1)68-69.

[8]易纲.外汇管理方式的历史性转变.中国金融.2014(19)15-18.

[9]王雷,朱国栋,周琛.基于直投业务的主体管理.中国外汇.2015(11)36-39.

[10]管涛.可兑换条件下的国际资本流动管理.中国外汇.201(17)14-16.

广发银行:网络金融上升战略业务 篇3

已经成立25周年的广发银行积极应对,将网络金融确定为全行战略性业务,成为国内应变最快的银行之一。广发银行也由此获得《投资者报》“2013年最佳互联网金融银行”的奖项。

网络金融部战略升级

2013年10月,广发银行将电子银行部更名升级为网络金融部。过去零售和中小企业是广发的战略目标,现在改为四轮驱动,新添加金融市场和网络金融。网络金融在广发银行被提到了战略高度。

此前,中信、平安等银行也从公司架构上对互联网金融做出应对,纷纷成立“网络金融部”、“网络银行部”,期待能在新生网络金融市场上占据主动。

新的网络金融部除了涵盖原有的电子银行部业务外,还将加大对互联网金融投入,包括尝试和国内其他一些第三方支付平台展开合作,并跟随招行试水P2P网络贷款。

据了解,广发银行将与阿里巴巴合作,在阿里平台上推出直营银行,开设银行网上营业厅,并推出“云营销”等业务。

为了实践这个战略,公司一个直接表现就是加大了IT投入。数据显示,2009年之前广发银行对网上银行一年IT投入维护仅有100万左右,而现在每年接近一个亿。

去年9月份,广发银行个人网上银行在业内率先实现跨平台应用,实现渠道体验平等化,全面支持苹果Mac和微软Windows操作系统,以及IE、Safari、Chrome和Firefox等各大浏览器办理业务。过去的一年里,广发银行个人网银客户迅猛增长了300多万户,达到900万户规模;手机银行规模翻倍增长,已超250万户。电子银行交易替代率是衡量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发展综合水平最重要的指标之一,广发电子银行交易替代率已超90%,业内处于先进水平。

移动金融也是银行与互联网企业必争之地,广发银行在此项业务亮点多多。

例如渠道使用免费化。去年10月份广发银行推出“流量智省”手机银行流量全免服务费,广东省的移动客户在省内使用广发手机银行时所产生的一切流量费用,将统一由广发银行承担,下一步将在全国推出。去年11月,广发还与中国移动、联通签署了移动支付合作协议,全面布局移动支付市场。

渠道铺设生活化。广发银行首创的智能银行服务实现新的创新升级。去年9月,广发银行首家“离行式”24小时智能银行在广州隆重推出。在24小时智能银行服务区里,屏幕设备上同步出现客服人员真人视频,全程指导客户“自助”完成业务办理。不管是白天或晚上、上班或下班,生活在“离行式”24小时智能银行周边的居民朋友都能通过VTM与银行客服人员进行远程视频实时咨询,甚至办理开户、领卡等以往需要在营业时间前往柜台才能办理的业务。广州试点后,广发也会向全国推广。

上述一系列动作,我们能感觉到广发银行在网络金融领域志存高远的战略布局和果决的行动力。

搭建互联网金融托管平台

当大家的目光还在个人业务时,广发银行同时将目光转向了托管业务,创新性地提出了“互联网金融托管”概念,将传统托管服务和互联网金融有机结合,为客户提供有针对性的托管服务方案。

针对互联网金融具有的海量数据处理、7×24小时不间断服务、客户需求多样等特征,广发银行资产托管部提出,基于互联网金融的托管业务除了提供传统的核算、清算、监督等托管服务之外,更强调针对互联网金融的特点提供支付便利、监管银行、数据服务等增值服务。

目前广发银行与多家第三方支付机构进行了全面沟通,了解其搭建金融平台的具体构想,为制定有针对性的综合托管服务做好准备。

有一个例子是广发银行与某大型连锁企业旗下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合作。借助该电商平台累积的庞大客户群,利用平台提供理财增值服务,对于个人消费者和机构消费者都存在非常大的吸引力。在了解到该平台有意申请成为基金销售支付结算机构的消息后,广发银行资产托管部迅速反应,与其取得联系,了解其搭建网上金融平台的完整构想,并提出申请成为该第三方支付平台的监督银行,根据其未来销售的理财产品,提供增值服务。

事实上,广发银行关于搭建互联网金融托管平台的想法由来已久。2012年,广发银行就成功成为第三方支付渠道“财付通”的监督银行,负责该平台上的资金划拨、流转的复核与监督。在第三方支付平台与资产管理公司的合作热潮中,广发银行凭借这一优势背景,与有意推出专为互联网量身定制基金产品的几家大型基金公司取得联系,制订了为第三方支付平台上的投资者提供快速赎回到账服务的具体方案。

非银行金融机构外汇业务检查方法 篇4

(2013年3月15日证监会公告〔2013〕15号)

第一条为了规范符合条件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开展证券投资基金(以下简称基金)托管业务,维护基金份额持有人合法权益,促进基金行业持续健康发展,根据《证券法》、《证券投资基金法》及《证券投资基金托管业务管理办法》等法律、行政法规及规章,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所称非银行金融机构是指在中国境内依法设立的除商业银行之外的其他金融机构。

第三条【托管资格-证监会核准】非银行金融机构向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国证监会)申请开展基金托管业务,中国证监会依法核准其托管资格。

第四条中国证监会依法对非银行金融机构从事基金托管业务活动进行监督管理。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对非银行金融机构从事基金托管业务活动实行自律管理。

第五条非银行金融机构申请开展基金托管业务,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最近3个会计年度的年末净资产均不低于20亿元人民币,风险控制指标持续符合监管部门的有关规定;

(二)设有专门的基金托管部门,部门设置能够保证托管业务运营的完整与独立,部门有满足营业需要的固定场所,并配备独立的安全监控系统和托管业务技术系统;

(三)基金托管部门拟任高级管理人员符合法定条件,基金托管部门取得基金从业资格的人员不低于部门员工人数的1/2;拟从事基金清算、核算、投资监督、信息披露、内部稽核监控等业务的执业人员不少于8人,并具有基金从业资格,其中,核算、监督等核心业务岗位人员应当具备2年以上托管业务从业经验;

(四)具备安全保管基金财产、确保基金财产完整与独立的条件,不从事与托管业务潜在重大利益冲突的其他业务,具备安全高效的清算、交割系统,能够为基金办理证券与资金的集中清算、交割;

(五)具备完善的内部稽核监控制度和风险控制制度;

(六)最近3年无重大违法违规记录;

(七)法律、行政法规以及中国证监会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六条非银行金融机构申请开展基金托管业务,应当向中国证监会报送下列申请材料:

(一)申请书;

(二)具有证券业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净资产专项验资报告,风险控制指标持续符合监管部门有关规定的说明;

(三)设立专门基金托管部门的证明文件,确保部门业务运营完整与独立的说明和承诺,部门内部机构设置和岗位职责规定,办公场所平面图、安全监控系统及托管业务技术系统安装调试报告;

(四)基金托管部门拟任高级管理人员和执业人员基本情况,包括拟任高级管理人员任职材料,拟任执业人员名单、履历、基金从业资格证明复印件、专业培训及岗位配备情况;

(五)安全保管基金财产有关条件的报告,基金清算、交割系统的运行测试报告,基金托管业务备份系统设计方案和应急处理方案、应急处理能力测试报告;

(六)部门业务规章制度;

(七)律师事务所出具的关于非银行金融机构满足开展基金托管业务条件的法律意见书;

(八)开办基金托管业务的商业计划书;

(九)中国证监会规定的其他材料。

中国证监会自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作出是否受理的决定。中国证监会自受理申请材料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作出批准或不予批准的决定。

第七条取得基金托管资格的非银行金融机构为基金托管人。基金托管人应当及时办理基金托管部门高级管理人员的任职手续。

第八条非银行金融机构开展基金托管业务,应当遵守法律法规的规定、基金合同和基金托管协议的约定,恪守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诚实信用、谨慎勤勉,为基金份额持有人利益履行基金托管职责。

非银行金融机构基金托管部门的高级管理人员及其他从业人员应当遵守法律法规及基金从业人员的各项行为规范,忠实、勤勉地履行职责,不得从事损害基金财产和基金份额持有人利益的证券交易及其他活动。

第九条非银行金融机构开展基金托管业务,应当依法履行各项基金托管法定职责,并针对基金托管业务建立科学合理、控制严密、运行高效的内部控制体系。

第十条非银行金融机构开展基金托管业务,应当将所托管的基金财产与其固有财产及其受托管理的各类财产严格分开保管,不得将所托管的基金财产归入其固有财产或其受托管理的各类财产。

第十一条非银行金融机构开展基金托管业务,应当与本机构其他业务运作保持独立,建立严格的防火墙制度,隔离业务风险,有效执行信息隔离等内部控制制度,切实防范利益冲突和利益输送。

第十二条非银行金融机构开展基金托管业务,应当对所托管基金财产投资运作的相关信息严格履行保密义务,不得向任何机构或个人泄露相关信息和资料,法律、行政法规和中国证监会另有规定或者基金合同另有约定的除外。

第十三条非银行金融机构开展基金托管业务,应当为其托管的基金选定具有基金托管资格的商业银行作为资金存管银行,并开立托管资金专门账户,用于托管基金现金资产的归集、存放与支付,该账户不得存放其他性质资金。第十四条非银行金融机构开展基金托管业务,应当依法承担作为市场结算参与人的相关职责,为基金办理证券与资金的清算与交割,并与基金管理人签订结算协议或在基金托管协议中约定结算条款,明确双方在基金清算、交割及相关风险控制方面的职责。

第十五条非银行金融机构开展公开募集基金托管业务,应当从托管费收入中计提风险准备金,用于弥补因其违法违规、违反基金合同、技术故障、操作错误等原因给基金财产或基金份额持有人造成的损失。风险准备金不足以赔偿上述损失的,应当使用其他固有财产进行赔偿。

第十六条中国证监会依法对非银行金融机构开展基金托管业务情况进行非现场检查和现场检查。

第十七条非银行金融机构开展基金托管业务违反相关法律法规以及中国证监会规定的,中国证监会依法对非银行金融机构及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采取行政监管措施;依法应予行政处罚的,依照有关规定进行行政处罚;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八条非银行金融机构开展基金托管业务,本规定没有规定的,适用《证券投资基金法》、《证券投资基金托管业务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以及中国证监会的相关规定。

非银行金融机构外汇业务检查方法 篇5

2013年,香港永隆银行建行80周年。80年基业常青的历程里,永隆银行奠定了其在香港乃至全球金融业的地位。2009年成为招商银行全资附属公司后,永隆银行携手招商银行强势发力各项金融业务,优势业务——跨境金融更上一台阶。

招商银行总行副行长、永隆银行常务董事兼行政总裁朱琦表示,“永隆银行自1933年创立至今,秉持‘进展不忘稳健、服务必尽忠诚’之旨,致力于为广大香港客户提供细致周到的金融服务。2008年10月,永隆银行被中国第六大商业银行招商银行以360多亿港元并购,这是香港近11年来最大的银行控股权并购案例,被英国《金融时报》评述为‘不具备可复制性’的并购案例。经过四年多时间的整合,并购所产生的协同效应正在加速显现,永隆银行各项业务保持了平稳发展态势。自2009年以来,永隆银行总资产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7.7%,净利润年复合增长率达到45.3%,均超过香港银行业平均水平。截至2012年9月末,永隆银行总资产1739亿港元,净利润15.21亿港元,资本充足率13.52%,不良贷款率0.25%”。

朱琦同时表示,“在新的发展时期,永隆银行将一如既往地为广大香港客户提供优质金融服务,同时也将致力于把自身打造成为内地小企业与小微企业、中小银行、零售高端客户的境外服务平台,为促进香港与内地的经贸发展与交流做出积极贡献”。

行庆期间,永隆银行将举办一系列80周年志庆活动,包括:将在香港四季酒店举行大型酒会,与客户及合作伙伴分享喜悦;赞助香港艺术节呈献中国国家京剧院主演的名剧《慈禧与德龄》。同时,永隆银行将会制作一套纪念邮票和出版一本纪念书籍,记载本行80年来与香港共同成长的故事。在回馈社会方面,永隆银行将会于香港浸会大学成立“永隆银行80周年奖学金”,奖励及资助成绩优异的香港及内地大学生。

金融系统概述--银行业务概述 篇6

本文的目标读者是准备从事银行核心系统开发、维护的从业人员。请注意,是“准备”,换句话说,可以理解为一份对科技人员,尤其是对新入门的科技人员业务知识方面的培训手册,旨在让诸位从业务方面迅速上手(从技术角度上手的手册我已经贴过一份了,所以如果是用400的同行,可以结合本手册双剑合璧,效力倍增)。这里的着重点将会主要在于简单的银行会计原理,以及银行整体的业务流程,还有相应的模块实现手法和注意事项,对金融的会计知识方面应该可能会比较粗浅,这一点与金融系统常见的业务培训手册有所不同,注意体会。

基于此,本文将会假设读者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技术,具备少量银行方面的业务知识,所以如果有从事非IT部门的读者(比如财务信贷的同事们),就请不要太计较里面的表述。当然如果有错误,还是非常欢迎指出的。

对于已具备了若干开发、维护知识,或者是即将采用国外系统来建设的同行们而言,本文的内容可能就过于浅显了,看得不爽不要怪我没有事先提醒。

考虑到某方面的问题,这里的系统简介将尽可能的脱离某个具体的系统,仅就银行业务核心系统的共性,进行介绍以及探讨。

最后再说一下,没有什么手册、心得是万能的,个人的LEVEL UP始终是要靠自己的领悟,这里只是希望能让诸位新人不用象很多人当年一样,独自摸索与徘徊。科目常识

基本法则之一:资产 = 负债 + 所有者权益。

比如说,我们手头上有40万,买了一个100万的房子,找银行贷款了60万,那么资产就是100万,负债是60万,所有者权益是40万。可以简单的把所有者权益就理解成为是真正属于自己的钱。再引申一下,早些年乃至现在,香港人所谓的“负资产”的说法是非常错误的,因为“负资产”实际上是指房子的市值比向银行贷的钱还要小,也就是负债大于资产,所以严格的来说,应该称之为“负所有者权益”才对。资产,从理论上来说,是不可能为负的,最多也就是零。一个号称是金融中心的地方,实在是不应该出现这种失误,不过算了,不要和他们计较。

就银行业务而言,会使用会计科目号来对账务进行标识,会计科目号最长为5位,国家标准,通常分为下面六种,这里只做简单介绍,详细科目可结合著名的的“业务状况表”来进行理解。

再次重申,下面的说法绝对不严谨,仅仅只是为了便于IT人员理解银行的会计原理、业务知识。

1.1 资产

资产类的科目,用“1” 作为首位科目号,如“1011”,表示现金。所谓资产,也就是说“理论上属于银行的钱”,比如说现金,贷款等。比如说某家分行,有100万现金,然后把这100万都贷出去了,那么资产仍是100万,只不过归属(科目)由现金变成了贷款。至于这笔贷款能不能收回,这个不归我们管,就算不能回收,只要没被核销(核销,术语之一,可以理解为银行不要这笔贷款了),那么就仍然属于资产,所以我们称之为“理论上属于银行的钱”。

资产类科目都是借方科目,也就是借记时余额增加,贷记时余额减少。

1.2 负债

负债类的科目,用“2”作为首位科目号,如“2011”,表示对公存款。本来不属于银行的钱,就称之为“负债”。比如说我们存在银行的钱,虽然银行可以使用这笔钱,比如说把它贷款贷出去啊,比如说打新股啊,买QDII啊,但是这笔钱只要我们去取,原则上银行就应该给我们,也即是大家常常在营业大厅里看到的“存款自愿,取款自由”之类的意思。这类钱,可以简单的理解为“本来不属于银行的钱”,也就银行欠我们的钱。

负债,很有趣的东西喔,银行是负债经营的,比如说一家银行贷款有100亿,其实它本身是没有那么多钱的,这些钱都是来自于我们存在它那的钱。如果大家一起都去银行的钱取出来,那它就经营不下去了,这种恶劣的行为,称之为“挤提”,是很不友善的,是要负责任的,我们不要去做。

负债类科目都是贷方科目,也就是借记时余额减少,贷记时余额增加。

1.3 所有者权益

所有者权益类的科目,用“3”作为首位科目号,如“3121”,表示利润分配。上面说过了,所有者权益,也就是真正属于银行的钱,即是所谓的“核心资本”。原则上,它包括了一家银行注册时的资金,历年来的盈利(假设有盈利的话,当然还要扣除各类成本开销),如果是股份制银行的话,还包括股本金之类的吧。

这类科目相对数量较小,金额较大。科目属性忘了。

1.4 资产负债共同类(往来类)

资产负债共同类,通常表示往来账户,用“4”作为首位科目号,如“46411”,表示通存通兑。

这类科目,通常是指一些往来类账户,所谓往来类账户,嗯,就是金融往来的账户喽。这个科目有点麻烦,可能要结合具体业务来解释一下:

比如说我们在招行有个账户,然后跑到工行的ATM上去取钱(招行也是,中山这种伟人的故乡居然都不开个点,严重BS一下),那么取款成功之后,我们的招行上的账户的钱就少了,工行ATM里面的现金也少了。这笔钱是工行替招行先支付的,要找招行要的。所以工行一定会有一个科目,用来标记它有多少钱要找招行要;而招行也要有一个科目,也是要用来标记它有多少钱要给工行。(怎么要,那在后面清算一节里面会提到。至于跨行ATM的取款原理,就不用再细说了吧。)这个用来标记应付,应收的科目,就是往来类科目,对于工行方而言,当时使用到的就是一个类似于资产类的科目(有点类似于应收账款的意思,或者也可以理解成一种短期的贷款,总之就是工行先付出的资金);招行当时使用的就是类似于负债类的科目。

上面提到的,因为是银行与银行之间的业务往来,所以用来标识资产与负债的科目会有分别,如果是行内之间的往来,那么不会搞得那么复杂(或者也可以说搞得更复杂),就会用一个科目来搞定,这个科目根据具体需要,临时用的,有时表示资产,有时表示负债(其实也就是科目上的余额有时是借方,有时是贷方。因为这个科目既不是资产,也不是负债,只是临时用来表示营业往来的,通常每天会清零,也就是所谓的清算。

一般而言,城市级别的商业银行因为是一级法人,所以清算之后,行内往来账户上余额为不为零都没什么关系,反正都是自已家的钱;而信用社会比较麻烦一点,因为通常一个联社都是由多个信用社组成,每个信用社都是一个法人,所以联社内部的往来类账户原则上每天应该都清零,否则账务上就不好看了。(注意,这里指的只是行内的往来账,如果是银行与银行间的,那每天一定是要清零的,否则就是属于错误的情况了)

这类科目在我们做过的项目里,基本上都简化了,只有一个轧差类型的。也就是把当天的借方发生额和贷方发生额一减,哪个大就谁记在哪边。

我记得以前还有一种双方类的科目,那真是玩死人。双方类的科目是指这个科目既有贷方余额,又有借方余额;对应贷方余额,既有借方发生额,又有贷方发生额,同理,对应借方余额,也是既有借方发生,又有贷方发生,如果只有上期的借贷方余额,以及当期的借贷方发生额,那是无论如何也推算不出当期的借贷方余额各是多少的。(必须根据发生账务时,是借方余额,还是贷方余额来判断),不知道这类科目的起因为何,总之如果有的而且可能的话,最好能拆分之几个性质单纯一点的子目来处理。

不好意思,因为对这类科目感触颇深,也被玩过很多次,被玩很久,一时激动,就多说了几句。

1.5 损益类

损益类的科目,用“5”作为首位科目号,如“5011”,表示利息收入。

损益类科目,理解起来应该不难,就是指银行在一年的业务里面的收支科目。比如的存款利息,对于银行来说是一笔支出;贷款利息,对于银行来说,是一笔收入。这两个科目就都属于损益类科目。

一般来说:

收入类科目属贷方科目,借记时减少,贷记时增加; 支付类科目属借方科目,贷记时减少,借记时增加。

在理解上,可能与资产、负债类的科目有些相反:

资产是指属于银行自己的钱,是借方科目;对应于这里,收到的钱是银行自己的,却又是贷方科目。

这里,按会计原理来理解可能会更简单一点,下面一章会讲到。

1.6 或有资产负债类

或有资产负债类的科目,用“6”作为首位科目号,如“6011”,表示承兑汇票。

闻歌知雅意,顾名思义,“或有”,那自然就是“或者有”,也就是可能没有了,所以如果没见过也不奇怪。

这类科目见得少,一般可以忽视它的存在。1.7 其它

这里再罗嗦一下,在科目下面呢,一般为了便于分类统计,所有的银行都会再设子目(一个子目一般又会对应多个小子目,或者说是说是多个账户),这个子目,有的地方叫“业务代号”,有的地方叫“结算码”,总之都是一个意思。

要注意一下,科目号是国标,子目通常是自己内定的,对应于信用联社,就有可能是省里统一定的。也就是说科目这个东西走遍全国大致上都是一样,子目这个东西可能出省,出了城市,或者说一个市里不同的银行,可能都不一样。简单会计原理

2.1 内部账户

这个问题,我在刚学的时候,曾经颇疑惑了一段时间,所以虽然很简单,但还是单独拿出来说一下。

所谓内部账户,是与客户账户相对应的。也就是说这些账户不是用来登记、反应客户的账户信息,而是反应行内的账务情况,比如说损益类科目的账户,就都是内部账户。

客户的账户,一般是客户来银行开户的时候,才建立的用来登记账务的账户; 内部账户,一般是分行成立之初,统一生成的。(一般都一个专门的程序,由操作人员来调用的吧)

其实对于内部账,在会计原则上,登记个科目发生可以。至于增加子目,乃至内部账户的概念,主要是为了后续的分类统计以及相应的分析。

说到这个账户,就顺便想起了表内表外的问题。表内账,都是正正式式,真金白银的钱;比如我们的存款什么之类的。而表外账,通常是一些统计之类的东西,比如说现在分行里有多少本存折啦,还有已经核销的贷款之类的。

表内账的单位,都是“元”;

表外账的单位,就百花齐放了,有的是“元”(比如说已核销贷款),有的是“本”或者是“张”,比如说存折或者说什么有价单证。而最后,表外账在汇总统计的时候,不管是什么单位,就是统统一加了事,对于不是财会专业的,尤其是我们搞计算机的人来说,这种加法简直有些不可理喻,总之银行会计上就是这样处理。

所以说,一般报表里面,大家会对表内账比较关注,对表外账的要求不是太严格(我是这样偷偷的说,各位怎么处理是大家自己的事)。

2.2 复式记账法

只要是与会计有关的书,就一定会提到复式记账法,也称为借贷记账法,这里就不多解释,简单说一下。

“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这两句经典的话,是针对表内账的。对于表外账,用的其实是单式记账法,有的叫“收”、“付”,也的也还是用“借”,“贷”,要结合具体的业务来理解,这里就不展开了。如果没有特别说明,下面的描述都是针对表内账的。对于银行业务来说,最简单的是一借一贷,此外,还有一借多贷,一贷多借。多借多贷在银行业务里中不允许的,因为这样无法精确的体现账务的起始与流向。不过在企业会计中,多借多贷又是允许的,所以说凡事无绝对。

有些时候,基于某些特殊的的原因(常见的主要是频繁的锁表问题),可能会临时采用单边记账,但是最后一定会汇总补齐,否则就会出现“借贷不平”这样的严重问题。

2.3 冲账

做错了账,要改正它,就可以理解为冲账。

冲账有两种,一种是蓝字冲账,一种是红字冲账。

所谓的蓝字冲账,是指与原账务方向相反,金额为正的一种记账方式。而红字冲账,就是指与原账务方向相同,金额为负的一种记账方式。蓝字冲账,本质上是做一笔新的业务,仅仅只是实现了最终的余额正确,发生额会虚增,所以一般的明显有错的账务,会要求使用红字冲正。

红字冲账因为是负数发生,所以在统计的时候,发生额将会与原来的交易抵销,这样的话发生额就很严谨了。

实际上,对于一个系统而言,通常一笔业务的发生,并不仅仅只包括账务的登记,还会更改许多表中的数据。比如说一笔简单的取款交易,除了登记账务之外,客户的账户上的余额还会减少,这个很好理解吧。那么在冲账的时候,还需要将客户上的钱给它加回去。所以,关于冲账业务的设计,其实也是一个比较有趣的话题,这一点,将会在后面的章节中进行探讨。业务流程描述

对于一个没有在柜面实习过的人,描述一下银行的业务流程,可能是有助于理解系统架构的。

银行的业务,大致上可以分为财务类的业务,以及非财务类的业务。非财务类的业务这里不做讨论。

财务类的业务,又可分为自动业务,以及非自动业务。

非自动业务,就是那些必须在柜台办理的业务,比如说一些转账业务,或者金额较大的存取款业务之类的。这类业务,因为是由柜员发起的,所以会有一些单据打印留底,以做传票使用。

而自动类业务,就是由系统自动处理的,比如说我们在A分行有个账户,然后非要跑到B分行去取钱,那么B分行那部分的账务,对于B分行而言就是非自动业务;而A分行那部分的账务,对于A分行而言就是自动业务。

自动业务因为是自动发生,所以需要业务人员打印报表的时候,才能知道发生了什么业务。

柜员日间做各种各样的业务,然后到了下午关门以后,打印一份“科目日结单”,然后用柜员手头留存的传票,按科目逐一汇总累计,与打印出的科目日结单上的金额进行比对。有错一定要一查到底。所以原则上,这时打印的科目日结单,应该不包括自动业务,否则就会对应不上。

业务系统在批处理的时候,还会进行一些自动的账务处理,然后最后系统还应该会再打印一份完整的科目日结单,以及日计表(可以理解为业务状况表的简洁版)。至于那些自动业务,系统在批处理的时候,或者是柜员主动查也行,总之就是会有一份“他代本”的传票(对应于上面提到的业务,A分行的自动业务就应该属于A分行的“他代本”传票。而B分行的传票因为是非自动业务,所以在交易当时就会有相应传票产生并打印了)

到了第二天,分行开门后开始营业前,业务人员需要下载打印各类报表,不过主要的就是前面说的那两份,然后再看看,如果借贷发生、余额都相等,所有的非自动业务都有传票,而且和整个科目日结单都可以对应上,那么就表示昨天的账务完整无误,然后大家就可以欢天喜地的开始新一天的业务了。常见规范及检测

4.1 传票以及日志

从最基本的说起,通常来说,所有的账务程序都需要打印传票, 传票格式通常都是统一的,找份以前看看就可以了。

对应于转账业务,需要打印转账借、贷方双方的传票。

而对于现金业务,则只打印一张传票就可以了,借贷方向采用非现金科目的方向。(我个人认为,可能是因为标识了现金传票,所以对方科目就自然是现金,于是就不需要再打印了,猜的)

所以我们在开发程序的时候,打印传票这一步,一般不会特别强调,都是默认要做的。如果不太清楚的时候,一定要主动向需求设计人员询向,千万不要嫌麻烦,抱有侥幸心理。这种东西如果测试的时候漏掉了,是一定会有人要求补上的。(我在N多项目里都见过漏写传票,然后在程序上线前夕被人要求赶紧加班补制的,所以千万不要嫌麻烦)

在日终批处理的时候,可能有些数量庞大的业务,比如说代收付,结息什么之类的,动不动就是几十万笔,一张张生成、打印太不经济,通常会考虑采用打印一张汇总传票,然后加上一份明细清单的方式。还有的时候,如果上百万的话,可能明细清单都省掉,想办法导成电子数据都是有可能的。

上面说的是账务相关的业务。而非账务类的业务,如果涉及到修改类的业务的话,比如说修改密码,修改客户名之类的,通常需要登记日志(LOG),用来记录,以便查询。

有的时候,为了统计业务量,或者是为了分析排障,还有可能要求对每一笔发送到主机的业务数据都登记下来,这时候最好采用一种统一的方式来进行登记,以及数据的定期清除,因为这类数据量应该比较大。

4.2 常见检测内容

发生一笔业务的时候,是一定需要进行若干检查的。比如最起码,我们去取钱的时候,就一定会检查密码。这里对一些经常见到的,较为普遍的检查简单介绍如下,套用一句合同上流行的话,叫做--包括但不仅限于以下条款:

1、账号/卡号是否存在,是否可以正常使用

2、账号与客户所提供的凭证(通常这是指存折客户,对于卡用户而言,账号就是卡号,或者是可以根据卡号查询出相应的账号)是否匹配。

3、密码、证件号码(如果需要检查的话)是否与主机数据一致(印鉴什么的需要业务人员肉眼核对。现在又出了一种加密机,如果采用了这种先进技术,那当然还需要检查这种加密后的信息是否一致了)

4、在转账的时候,一定要检查转出转入方的户名与账号/卡号中的户名是否一致。(对私客户还好办一点,如果是对公客户的话,名字又长,括号什么的再一加,经常会出现问题,总之是一定要检查)

5、如果是取款类业务(比如转账业务的转出方也算),一定要检查账户的可用余额是否足够。

6、大家一起来。系统架构及部分模块常见设计方案

5.1 常见总体架构

这里如果用图可能效果会更好,不过我不会用VISIO,所以就算了。一般硬件架构,都是一个主机,一个前置机(大前置),前置机就对外了,比如业务人员用来作业务的终端啦,ATM,网银,电话银行什么之类的可能就都对应这个大前置了。大前置,或者是中间业务平台,也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可以做得很大,比如建行的大前置,又比如X天的中间业务平台其实也不错,这里不做深究。

就软件架构而言,核心系统一般可以分为业务模块,账务模块,和总账模块。总账模块通常记录了一些账务的汇总信息,比如说科目总账的日、月、年的发生、余额。银行中大部分的报表都需要通过取总账模块中的数据来生成。总账模块的数据一般是取自账务模块中,当天的账务数据。(当然,也有很多报表,需要整合业务模块与总账模块两部分的数据一起来出)

账务模块,就是用来登记账务的,这部分一般会做得比较通用化,方便各个业务模块来调用。

业务模块,当然就是实现各个业务的子模块了,通常模块之间相对独立又互有关联,如果是账务类业务,当然就要调用账务模块中的程序。如果是非账务类的业务,那可能业务模块内部处理一下就可以了吧。

一般业务模块的数据会对实时性要求较高,而总账模块没有什么实时性的要求,不过总账模块重在统计分析,所以数据量一般会比较大。

5.2 计息

有的系统可能没有把计息单独列为一个模块,而是直接嵌套在各个业务模块之间了,不过设计成一个模块,个人认为可能会显得比较专业一点,至于到底好不好用那就见仁见智了。

刚接触银行业务的时候,曾经很执着,很傻很天真的想过活期账户到底是怎样计息的,因为定期账户的计息方式相对简单,余额乘天数就对了,但是活期账户的余额是常常在发生变动的,所以前20多年我一直都不知道银行每年给我算的活期利息到底对不对。

银行会计上,通常都会通过“积数”这个东西来计息。何谓积数?就是余额*天数,所以积数的单位应该是“元 天”

比如说

利息 =(账户余额*天数*利率)/ 360,在这个公式里,账户余额*天数就等于积数,于是这条公式也可以写为 利息 =(积数 * 利率)/ 360。

定期账户因为账户余额通常不发生变化,所以一般不会涉及到积数。活期账户采用动户累计积数的方式来计息。也就是说账户余额没有发生变动,就什么事都不干;当账户余额需要发生了变动时(比如说取款),那么业务模块里就将上次账户变动日,到当前日期的天数计算一算,然后用变动之前的账户余额乘以这个天数,然后把这个积数累加到之前的积数上。最后计息的时候,就使用这个积数乘以利率再除360。

在设计的时候,就需要把每次账户变动的日期都登记下来,还需要有地方记录账户的当前积数。

对公计息,或者是一些需要计息内部账,有可能是每天计积数,也就是每天把账户余额累加到积数中。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因为对公以及内部账户的数量远小于对私账户,每天把每个账户都过一遍,花不了太多时间;而要是每天把储蓄账户都过一遍,就有点类似于结息了。(对私账户多的银行,有可能达到上千万户,尤其是些代理了社保,医保的银行,不可小看)不过现在有些很好很强大的国外系统,对于利息的处理,是每日计提,当然,这样设计也应该会有它的独到之处。

刚才这里提到的了需要计息的内部账,那么一般而言,什么样的内部账需要计息呢,我想,应该是不同法人之间上存下放的款项需要计息。对应于一般的商业银行以及统一了法人的信用联社,因为全市是一级法人,可能就没有需要计息的内部账了。而对于没有统一法人的联社,因为每个信用社都是一个独立的法人,那么信用社存放在联社的用来做往来清算用的资金,就是需要计算利息的。还有的银行,对于贷款的处理,也会有资金池的概念,这时总行下拨分行的用于贷款钱,也是要计息的。

这里可以看到,对于计息模块而言,积数是一个很好用的东西。积数除了计息,还有很多其它的用途。比如说招行的金卡,说的是“日均存款5万元以上不收取账户管理费”,那么,这个日均存款5万是如何判断呢,我很久以前曾经问过一个大堂里的MM(跟我同姓喔,惜乎已经有BF了),她说是根据积数来判断的,也就是每个月需要增加150万的积数,这样听起来就很合理了吧。

对于某些业务来说,可能需要登记利息的明细。比如说贷款的复利的计算,就是根据利息来的。无论是正常贷款,还是逾期贷款,都会生成利息。生成的利息如果未及时归还,则会再根据这笔利息生成相应的复利。复利的复利,喔,太可怕了,也还是视为复利吧。总之,我的意思就是说,储蓄、对公账户这样的结息,在计息模块中可以不用登记利息的明细,因为最后结息的时候根据积数一次搞定;而对于贷款(或者是其它有需要的模块),可能需要在每一笔利息产生之后,都把它登记下来,已保留行使进一步措施的权利。

除了贷款之外,还有一些定期账户,也最好采用明细的方式进行处理,越细越好,比如什么零存整取,教育储蓄之类的,要是没有详细的每期存款登记,漏存登记等等,是很容易就被它玩死的。

通知存款以前觉得它很可怕,现在想想,突然又觉得没那么可怕,无非就是通知取款,通知期限内的积数登记,然后取款又或者取消通知。可能最主要的,就在于通知期限内的积数计算。总之提取一个计息模块,为这类业务特别定制一些明细文件是很好的一个选择。

提到计息,也就顺便说一下利息税。国家在这十年来,调整了两次利息税税率,一次是涨成两分,一次是降成五厘,就那么一点钱,调来调去累不累,要收就收,不收拉倒,还搞什么分段计税,烦死个人。在这里,不知道有没有人是负责搞利息税这部分程序的,也不知道去年改这部分程序的时候,有没有很不爽过。其实要是早考虑到这种情况,倒是可以一开始就通过设置利息税参数表,然后修改计息程序,读取利息税参数表,最后根据不同阶段的参数,分段计息算税。这个方法倒是可行的,也实现过,对于整存整取的定期来说,算得上是一劳永逸,不过对于活期而言,每次调整利息税税率的时候可能就要搞一次类似于结息的东西了,好象没有一劳永逸的方法。

在国外的先进系统中,还有一种精采的倒起息可以让人一筹莫展。这种玩法的意思,就是说当客户来柜台前做个什么交易的时候,允许账户的起息日期在业务发生日之前。比如说有人7月14号来到柜台前还一笔贷款的款,然后说我这笔钱明明7月7号就到账上了啊,为什么银行不给我扣,非得让我贷款逾期之类的话。然后核查,如果属实,那就倒起息一把,现在虽然是7月14号,但还是当它是7月7号还的。(好象是这样,也可能是我说错了,大家对这段解释千万不要太放在心上)总之,如果有倒起息的需求,那必须在最开始设计的时候就与其它计息,以及业务流程整合在一起来考虑,如果中途加入这个需求,那改起设计来会比较费劲,改起代码来更是难上加难。

最后,我们再来说说计提,这个也和利息有关。计提常用于利息支出,比如说利息支出是5211,5字头,即是一个用于营业收支的损益类的科目。计提的会计分录中,对应的科目是应付利息2611,2字头,是一个负债类的科目。所以说,计提的含义就在于,虽然当前客户利息并未产生(是结息的时候才产生),但是这笔利息(尤其是整存整取的定期利息)迟早是会产生的,所以这里预先计算,或者说估算出营业支出,计到负债的科目上(负债嘛,本来不属于银行的钱,迟早是要被取走的钱),然后到这类账户结息的时候,就直接从应付利息中支出,计到客户账户上,而不走利息支出这个科目了。看懂了吧,这里其实也就包含了管理会计中的概念,实际上是产生一个提前测算成本的动作。诸位搞IT的朋友们,你们看过《会计学原理》吗?

5.3 储蓄/对公

这部分模块一般没太多可讲的,通常的设计,都是搞个主文件,保存针对每个账户的信息(比如说账号,账户余额,当前积数什么之类的,总之就是与账户有关的信息),然后再搞个账户明细,用来记录每个账户发生过的业务。听闻有的系统设计,不知道是不是考虑到锁表的问题,计划取消主文件,直接上明细,愕然之余只能感叹自己见识浅薄,因为我总觉得明细要考虑冲账的问题,在读取上不如主文件一下搞定那么畅快。而且主文件可以有锁表保护,可以更好的保障数据的正确性。

所以私底下,我还是很推崇这种“主+明细”的设计方式。以前曾经很无奈地见过有人在新增业务模块时,把主文件和明细混在一起来搞,于是整个业务流向怅然若失,需求有变动时改动几乎无从下手,若非我多年功力,是断断不可能在加两天班后就理顺通过测试的。

说起储蓄呢,又忍不住再提一下招行,不可否认,它的一卡通做得真的挺好,本外币,定活期,一张卡全部搞定。我以前就经常把活期转成三个月定期。根据我本人看法,三个月定期从利率差与时间存放差上来说,性价比是最高的,也就是说一年期利率虽然高,但很难保障这点钱在一年内不用。所以推荐大家把5K以上的存款转成三个月定期,一般忍忍也就可以拿到利息了,当然了货币基金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还有一次自做聪明搞了个一年期的零存整取,性价比不高,而且还得到柜台去办取款手续,把自己麻烦死了,不推荐使用。

扯远了,其实本来是想说,活期、定期、外币账户,这些都是一个又一个的账户,而在招行的设计之中,这些账户,都会与我们的那一张小小的卡片关联起来。换句话说,人家的卡号,应该只含具体的卡的信息,比如说卡的有效期,密码,磁道信息什么之类的,不直接对应某个具体账户的;而各个具体账户则应该会有一个与卡号的对应关系。然后到寄对账单的时候啊,打电话介绍买保险等等附加服务的时候,就还是根据卡号来提供服务。不过还是要根据账户的资金流动来分析消费习惯,以及贡献度的高低等等。

至于怎么实现,就根据各位自己的核心系统慢慢体会,不过这么多年了,也可能大部分银行都实现了这种功能或者是类似的一卡通,那就当我这段没有讲过吧,总之我觉得这种理念很好很强大,让我用得觉得很方便。

至于对公,好象就更加没什么可说的了。

5.4 客户信息

客户信息,卡号,账户号,这三者是层层细化的关系。所以说,整合好三者的关系也是一个不容易的事情。

在我见过的几套系统之中,最常见的问题,就是同一个客户对应多个客户信息。这通常又是个历史遗留问题,比如在手工或单机年代,开户时对于身份证明证件要求不是很严格,一个人可能开了很多账户,还可能是用化名开的账户。在移植上线的时候,常常由于重要信息不齐,又要考虑客户层面的因素,很少能强制性补齐客户资料,通常只能在移植时自动生成一些客户信息,这样就造成了很多冗余,而且也不好再做深层的数据挖掘和客户分析。相比较而言,新开立的分行可能这种情况会好一点,而且面对的客户高端一点的,又会更好一点。

在新系统上线,做数据移植的阶段,一般客户信息的问题是最先体现出来的,通常新系统会要求得比较理想化,而实际情况千奇百怪。这里说说常见的,比如说新系统一般会要求证件号码唯一,但是因为很多客户的证件信息缺失,所以这个号码唯一可能会有困难;再比如说有时可能会出现证件号码重复,而且还真的不是同一个人。

总之这些问题,它不是新系统的错,也不能完全说是旧系统的错,最关键的是在移植的时候如何处理利用好这部分客户信息。

再一个问题,就是客户信息的更新。个人认为最好能有一个有效的途径来更新客户信息,尤其是工作单位,电话号码,对于很多流动人员来说,经常会变换。如果每次都要来柜台更新,我想那基本上就可以认为它是形同虚设了。

可以说,随着现在以客户为中心的概念的提出以及越来越多的实现,客户信息这个模块也应该会越来越受到重视,以前设计的表结构应该会有些不够用了。目前如果没有新系统要上的同行们,恐怕是要等着改结构加字段了,保重。5.5 贷款

很多地方都会把一般的商业贷款与按揭贷款和消费贷款(比如车贷、分期付款之类的,总之有点类似于按揭贷款的)区分开来,这样自然有它的道理。我在这里只谈我个人的设计方案。

现在的商业贷款常常采用一笔发放,一笔回收的概念(当然有时会有提前还款,但不象按揭贷款这样有个具体还款计划),然后用合同号,或是借据号做为贷款的一个类似于唯一关键字这样的东西。但是有时公司的商业行为中,一个大项目里会包含多个子项目,然后对应不同的子合同,这些合同对应的贷款之前其实都是有关联的,尤其是在算逾期什么之类的时候,有的是一逾全逾,有的又不是。所以我个人觉得,贷款最好做成多笔发放,多笔回收的形式,发放与回收不必一一关联。但最好在贷款录入时(这时不一定已放款),就录入相应的还款计划。

贷款的账号,最好与具体的业务信息剥离,类似于储蓄里面“一卡通”的概念一样,每个贷款,有它自己独立的贷款号,然后正常、逾期、两呆,以及相应的利息账号都与这个贷款号关联起来,便于以后的跟踪追查。

而对于按揭贷款来说,因为期限长(常常是二三十年),而且比较具有规律性,所以一般就不用列出还款计划的明细了。不过要注意,一般按揭贷款的首月还款是按天算息的,稍微注意一下就可以了。

最后,特别强调提出一点,见过两家行,都推出过“等本等息”这种经典的业务产品,也就是客户每月按等额法算出的金额还款,但本金的计算则按等本的方式来算。

这里要大声疾呼,这种东西从原理上来说就已经是错误的!因为同样金额,同样期限的贷款,等额法的利息是要大于等本法的利息的。等本法计算方便,理解简单;而等额法是数学家们经过精确的计算,推导出公式,最后计算出的一种还款方法。也就是每个月的还本、还息都要严格按照计算出的公式,这样才能达到等额的效果。试想想,这个月还了一定的本金之后,下个月计算出的利息就不一样了吧,这时要求下个月还的本金与还的利息加起来还是和这个月的一样多,而且还要求每个月还的本金加上利息都是一样多。所以,除非是数学学得特别好的同学,咱们一般的程序员不要妄想自己能推导出公式来,照着公式算就行了。如果强行按等额法计算出的钱来制订还款计划,又按等本法的方式还计算每期还款本金,虽然是方便了,但是在每年利率变更,重算利息时,必然会导致利息总和由等额法的利息渐渐趋近于等本法的利息,也就是总利息额将会越来越少,于是要么在本金与利息的问题上无法自圆其说,要么可能会出现利率上调还款金额反降,甚至负利息的问题,不可不查。

5.6 清算与结算

清算与结算本来是两种业务,不过因为结算中通常又会包括清算,要分成两小节,每小节又说不了太多话,所以干脆放在一起算了,而且这一节只谈流程,不讲设计,这种业务流程理顺了自然就可以设计了。

先约定一下,商业银行的级别,一般是

分行—支行两级,有的可能还会有储蓄所这种第三级。简化起见,暂时就分两级来说吧。如果对应到信用社,那就是联社营业部—信用社营业部。分社一级省略。

先从结算说起,这里的结算业务,指的就是跨行转账,至少我是打算这么说。每家商业银行,都会在当地的人民银行有一个资金账户,可以理解为结算业务用的备付金账户。然后在自己行内,也会开立一个与之对应的“上存人行款项”的账户。理论上,人行的这个账户和我们自己行内的这个账户,表达的都是“该银行存放在人民银行的钱”的这个意思,所以金额也应该相等。那么,这两个账户在不同的银行(也即不同的系统中),如何保障它的一致性?这一般就是通过日终,营业终了时的对账来保障。所以对账是很重要的,这个后面再说。

至于结算业务的流程,先从遥远的手工账/单机账年代说起吧。在那个时候,结算的途径、概念、术语可以说是五花八门,什么先直后横,先横后直,提出借方,提出贷方,提入借方,提入贷方,信汇,电汇等等等等,不把人转晕誓不罢休。现在好象大小额支付横空杀出,倒是简化了不少。当然也还有行间转账,同城支付,省金融平台,不过概念上渐渐趋向统一化,先不多说,先谈谈当时我理解中的流程:

首先如果要转账,我们要在柜台前填一份一式五联的单(一定要用力填哟,不然最后一张纸上看不到什么字迹的),然后这笔钱就从我们的账户上扣下来,划到银行内部的某个往来账户上了。

然后这些单据,再手工传递到上一级,上一级再手工传递到人行(当然,也可能上一级就是人行,这里不要太较真),每传一次,这笔资金都会在当前做业务的这一个银行的往来账户中流动,最后通过人行,流到你想转入的银行中,那个你手工填的单,也流到那家银行中。最最后,转入行的业务人员核对单据,账号,户名都没问题,这笔钱就从往来账户划到我们所填的转入账户上去了。

在这些过程中,结算的同时就已进行了清算,资金的流向是

A银行的某支行A银行的当地分行A地人行B地人行B银行当地分行B银行的某支行

也就是每一笔转账,在行间的这一步,都是通过它们在人行的资金往来账户,实现了资金的流动。

如果是上述的资金流向,就叫先直后横。如果是A地人行B银行A地分行B银行B地分行B银行某支行这种方式,就叫先横后直。

这些单据的传递,都是手工的,或者说是落地的。如果是用信件的方式传递,那就是信汇;如果是用打电报的方式传递,那就是电汇。手工的传递都是有场次的,比如一天两场,或是一天一场之类的。所以这个转账的效率有多快,我就不说了。

现在科技进步了,手段丰富了,社会于是也就和谐的。先从我个人较为欣赏的大额支付说起。我一向认为大额这个业务设计得是相当的合理,因为资金是点对点,清算行对清算行,大大缩短了流程,更重要的是,信息的传递是自动的。还是上述的CASE,假设转出行与转入行都开通了大额业务,那么资金的流向是:

A银行的某支行人行B银行的某支行 原则上是这样的实现,当然行内的设计怎么处理我们就不多考虑了。行内当然也可以设计成为先从A银行的支行转到上级分行然后再发出,总之人行收到一笔大额的转账信息之后,是会自动、直接发向指定的转入行(假设转入行也开通了大额业务的话)

大额系统的对账,不考虑具体的客户账户,只考虑清算行。通俗的说,人行只管A银行今天给B银行转过去多少钱,转过去了,人行就不管了。至于B银行什么时候把这笔钱入到客户账户中,那是B银行的事,人行不管。听起来责任还是很清晰的吧,而且这样也有助于减少账户锁表而造成的行间转账失败。

因为大额的这种设计,所以实际转账中,几乎是实时的。我从某地信用社转到异地招行,在柜台还没最后签字,收款短信已经来了。

因为大额业务发生的时候,是支行对支行的,所以每发生一笔业务之后,实际上这笔资金是暂时体现在该支行的某个行间往来账户上。所以每天大额业务结束后,还需要按清算的流程,将这笔资金按往、来分别清算到上一级分行(或是总行吧,总之就是当地的最高节点),然后分行与人行发下来的电子对账文件进行对账,检查汇总往、来数、金额是否相等。如果相等,那就可以把往来一轧差,转出多的时候就从存放在人行的账户里扣钱,转入多的时候就往那个账户里加钱。

至于这个清算的步骤,通常还是由手工发起,不过这里的手工,就不是指传递单据,而是指运行程序。当然,清算程序也可以自动运行,这个根据系统的不同,要求的不同,自行调整设计。

5.7 额度控制

和计息类似,可能有的系统没有把额度单列为一个模块来处理,而是仅仅作为业务模块之中的一个判断项。早期的业务中,的确可以这样处理。不过随着现在金融产品的不断推出,我个人认为还是把额度拿出来单独搞一下会更好处理一点。

比如说,一个账户,可能会有几次冻结,也能会有多项额度控制,每次的解冻,又或者是解除控制,都可能会对账户的额度造成不同的影响,如果夹杂在业务模块中,字段的设计,状态的控制可能都会有些问题,单独整成一个模块,或者说是一个大公函,在账务交易(或是账务模块中)的时候,用额度模块来进行一下判断,可以更方便的检测账户的可用额度是否足够。

另外,一些账户相关的透支什么的,也可以比较好的按客户来处理,而不是针对每个账户设置是否允许透支。以至于循环授信额度,这些概念都可以拿出来使用,简单的来说,有点类似于储蓄卡向贷记卡的管理方式倾斜,不过我没做过贷记卡,所以这里也提不出太多东西,只好拿个概念出来大家一起参详一下。

5.8 冲账

本着想到哪里就说到哪里的原则,刚才突然想起冲账还没有说,那么这里就说说冲账。冲账的概念前面已经提过,这里我们指的,就是红字冲账。因为蓝字冲账就是再做一笔别的账务,从IT人员的角度出发,其实是另一个合法的正交易,不能算是冲账。

在设计程序的时候,只要是财务类的业务,就一定要考虑冲账的问题,不能偷懒,不能妄想测试人员会遗漏。就算别人忘记了测试,如果在真实业务中发生了问题,是很麻烦的,所以要养成良好的设计、测试的习惯。(这里不谈编码,因为设计好了自然就会写代码的)

关于冲账的实现,我知道的有两种方式:

第一是正反交易的概念。也就是普通的账务交易,称之正交易。每一个正交易,都需要有一个与之匹配的反交易,如果是按交易码来管理的话,可能会有一个标准来定义反交易的交易码,比如说正交易码加上5000就是相应的反交易之类的。(这里只是随便举个例子,比如说0001表示取款,那么5001就表示取款的反交易)因为冲账在账务处理上,具有一些共性,比如说都是按原来的财务的会计分录,只是金额为负发生账务即可,所以有可能会有一些公共函数来调用,不过总的来说,都是小函数的概念。这种设计的缺点很显而易见,就是交易码,代码量都要翻倍。业务人员在冲账的时候也需要稍微算算交易码,有可能会输错。好处也是很明显的,就是程序之间互相不影响,修改维护都很容易。

第二种设计思路就是大函数的概念,也就是使用一个交易来实现冲账。因为前面说过,冲账业务具有一些普遍的共性,就基本原则来说,找到这笔正交易最初的账务,就可以了。所以使用一个大交易来实现。至于各个业务模块冲账后,在财务处理完之后的业务冲账,那可能就需要不断的在这个大交易中挂上各类外挂了。这种设计的缺点也很明显,就是维护起来很不方便,因为相当于把业务模块的冲账都集成到一个大交易中,在版本控制,大量测试的时候可能会有较多冲突。好处就是不占用交易码,也可以减少很多代码量,对于很标准的冲账,甚至不需要特别去考虑冲账的问题。(不过怕的就是不那么标准的冲账)

这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不知道大家的系统中,使用的哪种方式。这里我提出一个集合两者的第三种方法,一起来参详一下:

仍然考虑以大交易为主,不过大交易按某个参数表,来决定调用业务模块中的部分程序解决业务模块的冲账问题。如果是非常标准的冲账,就不需要刻意写冲账程序。如果是不标准的冲账,就在参数表中按设计中自已定义好的各类标识符,使大交易可以判断出何时调用业务模块中的冲账子程序(这些冲账子程序可以随时新增,名字也可以自定义,总之是在参数表中来定义)。至于大交易与冲账子程序中间的程序入口参数的传递,因为各个业务模块要求都有所不同,所以可考虑使用一个大字符型字段,或是数据队列传递字符流的方式来解决。

5.9 其它

暂时先想到这么多,其实还有其它的东西。比如说日终批处理,不过做到这一块的同行们想来不是技术骨干就是业务能手,也就没必要看这份入门级的东西了。还有拆借,贴现,不过这部分在核心系统里面占的份量很小,业务理解起来也不难,抓住一个熟悉业务的人多问问就问出来了。还有代理业务,不过这种业务的设计也多半是主+明细的方式(比如说代理单位的汇总信息,以及相应代理业务的明细记录),麻烦的可能反而主要在数据的交互上,也就是什么倒盘啊,信息录入啊什么的,又或者是具体的程序运行效率上,和这个整体设计的关系倒不大。

关于批处理,我做得比较多,还是再简单说两句。一般来说,会要求维护人员按各自的业务模块,维护批处理中的相应程序。不过最后,仍然需要一个总体上能把握的人来协调调度。批处理的程序大致上可以分为三种功能:

实现各类日终自动业务。比如说到期自动扣款(用过信用卡的朋友们应该深有体会吧),贷款的形态转移,储蓄结息(居然现在变成一年四结,有些先进的国外系统还要天天计提,我只能说系统的设计出发点各有不同啊),可能还会有上面提到的日终清算。当然,还包括了各类的日初业务初始化。

实现账务模块数据向总账模块数据的转换,也就是更新总账模块的数据。严谨一点的系统,在更新了总账模块的数据之后,还会用程序来检查一下总账模块的数据与业务模块中的数据是否匹配,一致。(也就是传说中的总分核对)

生成各类报表。这部分可能主要是从总账模块中出,也可能需要综合一下业务模块中的数据。

批处理的发起,是由固定的操作人员来执行,没见过设计成按时间点自动运行的。刚才说到批处理的三项基本功能,而其实在各类功能中,程序的运行顺序还是颇有讲究,不能随意乱放,否则可能会出现无法预知的问题。

碳金融: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创新 篇7

关键词:碳金融,CDM,金融创新

引 言

碳金融泛指一切旨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技术创新和融资活动, 包括基于项目开发的投融资, 碳排放权的交易和投资, 相关衍生品的开发、交易和一切相关的金融中介活动。相应地, 碳金融市场包括基于配额的市场和基于项目的市场, 前者是指国际组织指定一个总体一定的配额, 在参与者之间进行分配, 参与者之间也可以进行交易, 它的好处在于控制了污染总量, 有利于阶段目标的实现和战略调整;后者指经济实体通过技术升级减少CO2的排放, 在经过CDM执行理事会认证后获得减排单位, 并转让获利或留存以后自身使用, 它的好处在于最大限度的减少碳排放, 加强了国际间的合作, 促进了各方的积极性。

1997年, 《京都议定书》发布后, 温室气体排放及排放权交易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进入2010年, 我国政府也以更加积极的态度面对节能减排, 在低碳条件下着力经济发展问题将是政府工作的重心, 低碳经济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带来极大转变。我国商业银行如何根据形势变化, 借鉴国外商业银行发展碳金融的经验, 积极介入碳金融业务和碳金融市场, 并将其培育成一个新的赢利点, 是本文要探讨的主要问题。

1 国内外碳金融市场发展现状和趋势

1.1 国际碳金融的发展

1.1.1 碳交易量和碳交易额的高速增长

2005年碳交易量为7.1亿吨, 2008年猛增到48.1亿吨, 增加了577.5%, 碳交易额也从108.6亿美元增加到1263.5亿美元, 增幅1063.4%。

根据联合国和世界银行预测, 全球碳交易在2008~2012年间, 市场规模每年可达600亿美元, 2012年全球碳交易市场容量为1500亿美元, 有望超越石油市场成为第一大市场。

资料来源: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1.1.2 市场参与者众多

碳金融市场的参与者可以分为供给者、需求者和中介机构三类, 供给者包括项目开发商、减排成本较低的经济实体, 需求方有减排成本较高的经济实体、政府机构, 中介机构包括国际金融组织、碳基金、各大银行、技术开发商, 他们的存在保证了市场的灵活性与持续性, 更重要的是完备了信息。

目前, 全球已有40多家国际大型商业银行加入了旨在推动环境保护的赤道原则[5]。世界银行自2000年设立首个碳融资基金以来, 十年间已经发展到10个基金, 总融资额从零发展到超过25亿美元。

1.1.3 金融机构参与程度高

欧美市场中的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基金信托和保险机构积极在碳金融领域开展业务, 商业银行可以向有减排项目的企业提供贷款, 帮助企业完成减排目标或产生CERs, 为项目的开发提供咨询服务, 或者为项目开发企业提供担保, 投资银行则更多的参与到金融衍生品的开发和交易中, 原始CDM交易属于一种远期交易, 其回报来源于项目成功后所获得的CERs, 但由于投资周期比较长, 回收贷款的期限较一般项目要久, 为提高流动性, 有些减排项目协议允许投资者或贷款人将其未来可能获得的减排单位进行证券化[3]。保险机构的介入则可以分散项目投资失败给投资者带来的损失, 这种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政策变动风险, 价格波动风险, 不能按时交付或没通过联合国的认证。

1.2 我国碳金融市场发展现状

我国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中被列为非附属国家, 根据《京都议定书》, 在2012年之前不需要承担温室气体的减排任务, 只能以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参与CDM项目的开发, 因此现在的碳金融交易即CDM项目的投融资, 项目可行性咨询, CERs交易等, 据世界银行统计, 从2006~2008年, 中国的CDM项目占全球该项目的比例逐年递增, 分别为54%, 73%, 84%, 成为最大的CDM供应方。在哥本哈根会议结束不久, 杭州市就提出建成低碳经济、低碳建筑、低碳交通、低碳生活、低碳环境、低碳社会“六位一体”的低碳城市的决定, 并也在全国率先推出低碳新政, 浙商创投目前管理资金规模已达到16亿元, “浙商诺海低碳基金”目标规模2亿元, 为合伙企业制基金, 续存期为7年, 无论个人还是企业投资门槛均为400万元。2010年3月, 瑞士ILB-Helios 集团和北京中清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共同出资成立的新能源低碳基金获得国家发改委的批准, 这是自国务院明确鼓励发展新能源和低碳经济后, 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准的首个具有外资背景的该类基金。

以兴业银行为代表的商业银行业积极参与, 对CDM项目融资和推出与国际碳价格挂钩的理财产品, 该行与国际金融公司展开合作, 在境内首推节能减排项目贷款这一“绿色信贷”品种, 截止2008年3月底, 兴业银行已经在北京、天津、山东、山西、重庆、浙江、福建等11个省市开办节能减排贷款业务, 共发放贷款51笔, 累计投放12亿多人民币, 可实现每年节约标准煤147.48万吨, 年减排CO2约412.85万吨[7]。

我国政府也在低碳经济领域作出了巨大努力, 2006年底 科技部、中国气象局、发改委、国家环保总局等六部委联合发布了我国第一部《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 2007年12月26日国务院新闻办发表《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白皮书, 着重提出能源多元化发展, 并将可再生能源发展正式列为国家能源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9年12月29日, 国内第一条全程采用高频无极灯的高速公路广西马梧高速建成通车。马梧高速所有隧道全部采用“格林莱”高频无极灯, 一共使用近万套, 2009年, 党中央为应对金融危机出台4万亿投资计划, 有2100亿用于节能减排和环境治理保护。

2 国外商业银行开展碳金融业务的经验

国际上许多大的商业银行都对碳金融业务表现出很大的敏感性, 将其作为提升银行公众形象、配置新的赢利点的重要契机。

在开展碳金融业务方面, 最具典型意义的是赤道银行。赤道银行原则是国际金融公司和荷兰银行发起的, 荷兰银行在开展碳金融业务上在世界范围内处于领先地位。其主要集中在碳金融交易和碳理财产品方面。在碳交易领域, 荷兰银行已是排名世界前十位的交易商, 凭借其广泛的全球性客户基础, 为碳交易各方牵线搭桥, 提供代理服务来获取中间业务收入。随着代理交易业务的增长和交易经验的积累, 荷兰银行在开展代理业务的同时, 还进行了自营业务, 使得其利润额大幅得到提高。在环保概念理财产品方面, 通过对各类上市公司股价表现的研究, 荷兰银行发现近年来开展环保业务的上市公司股价表现远好于股市综合指数, 于是选择这些公司为样本股, 设计了气候指数和水资源指数, 并推出收益与上述指数挂钩的气候和水资源环保理财产品。这两个产品推出后深受欢迎, 仅通过欧洲一家大型超市就卖了3000万瑞士法郎。荷兰银行还将一部分理财产品以奖金方式分发给员工, 既加强了员工的环保意识, 又提高了员工对银行社会责任的认识, 同时由于理财产品有较长的期限, 对稳定员工队伍也有积极作用。荷兰银行曾推出“低碳加速器”基金, 直接投资于未上市但从事降低碳排放和提高能效的公司。

花旗银行是积极介入碳金融业务的又一个重要的跨国银行。花旗中国与我国民间社会组织合作推进绿色微小企业创业的项目, 就是花旗银行突破传统观念, 在我国低碳领域的最新成果。花旗推出的“花旗——富平绿色微小企业创业支持项目”, 对微小企业的支持包括:为微小企业家提供通用类与专业类创业培训及创业咨询与指导, 并选择适合的绿色企业提供小额贷款, 支持绿色微小农户开展生态产业创业。

在四川大邑, 自2009年4月开始, “花旗绿色微小企业创业支持项目”与兔王扶贫研究中心合作, 对成都大邑地区的农户开展生态循环养兔的绿色创业提供培训、咨询和贷款支持。该项目覆盖大邑县晋原镇、悦来镇等6个山丘乡镇21个村庄, 目前已经为800位农户开展社区培训和咨询, 帮助200多位农户启动生态养兔创业, 每户平均增收约3600元, 当地社区的畜牧资源得到综合利用, 实现了社区发展和自然环境改善的双赢。

另外, 2007年10月9日, 德国复兴信贷银行将向中国电力投资集团购买11个风电项目的减排量, 共计400万吨碳。这些风电项目分布在东北、内蒙古、华中等省、市、自治区, 总装机容量42万千瓦。

三井住友银行作为首家进行碳排放自营交易的大型日本银行, 自2006年底以来经手了200亿日圆 (2.085亿美元) 碳排放交易, 但该行并没有自己的碳排放权, 并打算主要从南非、东南亚和中国等地的项目中买入碳排放权, 托管一定时间后, 再向日本国内企业客户出售这些产品。

3 我国商业银行的碳金融业务的主要内容及存在问题

3.1 我国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的主要内容

3.1.1 为CDM项目提供融资

我国2012年前参与碳金融市场的方式是企业的技术进步而带来的节能减排, 获得CERs指标, 从而出售获利。CDM项目主要涉及化工废气分解减排、煤层气回收利用、节能与提高能效、可再生能源利用、造林和再造林、工业废热回收利用以及垃圾焚烧发电等多个领域。尽管程序复杂和耗时较长, 但产生的效益非常可观。

新兴高科技公司不同于传统的制造企业, 缺乏抵押资产, 商行这方面可以广泛发展质押贷款, 可以发展针对企业的知识产权质押, 以出口企业的出口退税质押, 以CERs收益权作为质押的贷款, 这种收益权是一种未来的收益权, 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商行要密切跟踪项目的发展, 对于前景良好的CDM项目, 可以适当下调利率和追加贷款, 对前景不看好的CDM项目, 可以上调利率以防范风险。

除了直接贷款给企业, 商行还可以和设备生产商合作, 开展设备租赁服务, 设备所有权仍归生产商, 企业仅享有使用权, 这样的好处在于节省了银行的资金, 降低了个别风险暴露和扩大业务范围。

3.1.2 开发碳基金理财产品

目前, 银行正在积极开发热销的理财产品, 是商业银行对潜在目标客户群分析研究的基础上, 针对特定目标客户群开发设计并销售的资金投资和管理计划, 银行设计的碳基金理财产品可以把不具大规模投资能力的普通民众的资金集中起来, 由银行发现并投资CDM项目, 分享低碳经济发展的成果。

由于高科技企业本身有前期投入巨大, 回报率高, 投资回收周期长等特点, 要求此基金更多的采用封闭式基金的模式, 对进入和赎回采取一定的限制, 期限一般设计2~3年, 回报率应比同期存款利率高出20%~30%[1]。

3.1.3 信用担保和增级

企业在开发CDM项目时需要大量的设备原料, 由于商业信用的局限性, 很难先从设备生产企业获得设备, 待日后出售CERs指标获利再还款。商业银行便可为企业提供担保, 把商业信用转换为银行信用, 提高了市场资源的分配效率, 此方式与贷款的不同点在于商行不需要提前支付一笔款项, 只是需要签订合同, 充当最后付款人的角色, 这样就为银行节约了流动性, 把应收账款留在了设备生产企业, 当然, 其获得的收益也将小于贷款利息收入。

原始CDM交易类似一种远期交易, 不确定性和风险较大, 其发展面临一定的障碍。在这种情况下, 一些商业银行介入其中, 为项目开发者提供信用增级, 由此创造出经担保的CERs (核证减排单位) , 大大促进了该市场的发展。

3.1.4 碳交易保险

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 商业银行可涉足保险业务, 因为CDM项目本身就就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这种对未来的不可预知催生了市场对保险的需求, 由于商行全程跟踪企业的项目, 由他们提供保险比较符合现实, 商行可根据自身的判断, 设计合适的保险合约, 在费率上要体现弹性, 当企业CDM项目开发失败或没有获得预定的指标时, 可向保险部门申请补偿;对CERs买方来说, 如果没有购买到合同上规定的数额, 也可以要求保险部门赔偿。

3.1.5 资产证券化

资产证券化是指将缺乏流动性但具有可预期的、稳定的未来现金流收入的资产组建资产池, 并以资产池所产生的现金流为支持发行证券的过程和技术。良好前景的CDM项目符合资产证券化的要求, 缺乏流动性, 投资周期长, 但可预期的提供现金流, 商行的投资银行部可将这些碳资产组建资产池, 凭借其未来现金 (CERs收益) 为支持在金融市场上发行有价证券融资, 用未来现金流清偿债券。在此项业务中, CDM项目的发展前景是重点, 为保证资产优良, 可将那些有类似成功经验的项目证券化。

3.1.6 中介服务

我国是最具潜力的减排市场, 这对我们的商业银行相对于国际商行的最大优势, 商业银行可以利用对本国市场、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 及时购买企业生成的核证减排单位, 然后以更高的价格卖给国际买家, 或者储存一段时间, 返销给国内的需要CERs的企业。商业银行在联系本国企业、外国金融机构、政府组织中发挥核心纽带的作用。

碳排放在碳交易机制下被赋予了资产价值, 但由于我国的CDM项目分散、中介程序复杂、审核周期长, 市场交易机制不完善, 降低了碳资产的价值转化效率。因此, 我国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部门应积极与国外投行沟通合作, 商业银行碳银行业务部门可充当财务顾问, 提供碳金融咨询业务以获取手续费。商业银行积极参与, 不仅仅是自身发展的需要, 更是争夺碳交易计价结算货币的历史机遇, 在这方面, 欧元已走在了前列。

3.2 我国商业银行开展碳金融业务存在的问题

3.2.1 制度和政策的不确定性

《京都议定书》规定了我国在2012年前可以以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参与CDM项目, 但没有规定2012年后的种种细则, 我们是否继续保持发展中国家的身份, 在减排任务上是否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 尚在审批中的CDM项目依据何种标准完成剩余部分, 从发展趋势看, 我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很快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第一大排放大国, 如何应对谈判中日益增大的压力和精确定位自身是摆在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

尽管监管机构针对绿色信贷出台了多项政策, 但由于缺乏清晰的标准, 给银行执行带来了困难。绿色信贷要落到实处, 要么依靠政府的强制执行, 要么建立完善的市场机制, 但当前国内银行的绿色信贷依然处于政策层面阶段, 没有成熟的市场机制和严格的标准, 导致绿色信贷这个金融杠杆发挥的作用有限。

我国减排前景虽然十分广阔, 但是还缺乏相应的市场制度, 缺乏碳交易制度、碳交易场所和碳交易平台, 更没有碳掉期交易、碳证券、碳期货、碳基金等各种碳金融衍生品的金融创新产品以及科学合理的利益补偿机制, 因此商业银行在开展碳金融业务上受很多客观条件的限制。

3.2.2 碳交易知识储备和人力资本不足

目前, 大部分商业银行尚未将碳交易纳入自己的核心业务, 为充分认识到其背后广阔的市场, 客观上整个社会还未达成这种共识, 由于碳金融兴起和发展的时间不长, 中国金融机构对其利润空间、运作模式、风险管理、操作方法以及项目开发、审批等不熟悉, 在对碳金融业务没有较为充分把握的情况下, 金融机构不敢贸然介入。

另一方面, 商行缺乏相关人才, 碳金融是商行与企业开展合作的新领域, 需要金融, 法律尤其是化工, 新能源的复合型人才, 商行缺乏专业的部门和相应的人才培养计划。

3.2.3 缺乏对衍生金融工具的正确使用

衍生金融工具的设计初衷是为人们提供一种套期保值的工具, 但盲目的投资者和投资银行家们不正当的使用, 给个人和社会带来了很大的损失, 很多低碳的项目具有期货一样性质的不确定性, 市场的波动、供求变化非常剧烈, 而且很容易受一些突发性的不可预测的因素的冲击和左右, 加上一般制度项目都是以美元计价的, 同时包含市场价格、交易、供求和汇率的风险, 我国的金融制度还不健全, 缺乏专业人才和操作经验, 商业银行日后面对碳金融市场时不可避免的暴露在未知的金融风险之下。

4 我国商业银行开展碳金融业务的策略选择

4.1 密切关注国际市场

密切关注国际气候大会的相关议程和决议, 了解国际社会对气候问题的认识, 防范政策性风险, 商业银行也要随时调整自身的经营战略, 把握贷款的发放力度, 同时积极学习国际大银行的先进经验, 尤其是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中介的责任, 比如CDM项目的申报, 生成CERs的出售, 建立起本国企业与国际市场的桥梁。这是商业银行发挥中介作用的先决条件。

4.2 与非银行金融机构建立广泛的合作

我国的各金融机构还处于一种相对割裂的状态, 为了对复杂的碳金融市场更加快速的形成一种全面的认识, 商行、保险机构、投资银行要建立广泛的合作, 他们可以发挥各自的专长, 商行发现商业机会并提供贷款, 保险机构提供风险控制和分散的手段, 投行专业于为企业提供流动性, 进行CDM资产证券化, 经过一段时间的合作, 允许出现业务交叉, 即商行的保险部、投行部也可涉足此领域。

4.3 健全机构设置, 加快人才培养

面对复杂的市场, 通过改制现有的机构或者设立新的机构, 专门负责碳金融业务的开展, 比如兴业银行已成立了可持续金融中心, 以求为碳金融提供全方位的业务服务。招募新人或组织人力资源培训, 成立一套完整的精英业务班子, 通过专业化的机构和人员, 完成商行的重大转型。

4.4 防范经营风险

金融机构首先应选择那些经济强度好、外部担保强的项目, 并且在提供贷款的过程中, 可通过银团贷款、分期投入等方式降低贷款的信用风险, 在源头上控制风险;CDM项目未来本息大多是采用外币偿还, 金融机构应实行必要的套期保值以防范汇率变化的风险;对于政策风险, 金融机构可以通过创新相关的合同条款, 尽量将不可承受的风险转移出去。这一点也要基于国内市场的完善和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王留之, 宋阳.略论我国碳交易的金融创新及其风险防范[J].现代财经, 2009.6

[2].司徒秋玲, 徐烨.商业银行参与碳金融市场问题的思考[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0.3

[3].曾刚, 万志宏.国际碳金融市场:现状、问题与前景[J].国际金融研究, 2009.10

[4].陈游.碳金融:我国商业银行的机遇和挑战[J].财经科学, 2009.11

[5].王元龙, 田野.碳金融的发展与商业银行的应对[J].中国科技投资, 2009.7

[6].王元龙.碳金融与我国商业银行的新机遇[N].金融时报, 2009-07-18, (第2版)

[7].黄丽珠.“碳金融”或将成为境内商业银行“新宠”[N].金融时报, 2008-05-05, (第5版)

[8].北京银联信息咨询中心.中国经济热点分析报告[R].2010.1

非银行金融机构外汇业务检查方法 篇8

摘 要 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碳金融逐渐成为推动低碳经济发展、抢占未来低碳经济先机的关键,同时为我国商业银行提供了全新的发展空间,提升其国际影响力。面对国外碳金融市场发展迅猛,如何抓住机遇,挖掘碳金融市场,提升中间业务的服务质量和水平,成为摆在我国商业银行面前的一个重要的发展问题。本文从碳金融业务的内容、实践经验、问题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为我国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关键词 商业银行 碳金融 金融创新

2009年底,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丹麦哥本哈根落下帷幕。气候变化问题再次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为应对世界气候变暖,国际社会表达了加强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挑战的强烈意愿,而金融业也逐步兴起了新型金融——碳金融(Carbon Finance)。碳金融市场已发展成为全球最具发展潜力的商品交易市场。而作为间接融资的主体,如何发展碳金融业务、参与金融市场已成为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的基本介绍

碳金融是指旨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各种金融制度安排和金融交易活动,既包括碳排放权及其衍生品的交易、低碳项目开发的投融资,也包括银行的绿色信贷以及其他相关的金融中介活动,是由《京都议定书》而兴起的低碳经济投融资活动。《京都议定书》规定了“联合履行”(JI)、“清洁发展机制”(CDM)和“国际排放权交易”(IET)三种灵活的履约机制,允许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国与国之间,进行减排单位的转让或获得,而碳金融就是基于这三种履约机制而开展的投融资活动。碳金融在整个碳交易的价值链当中起到了促进减排的成本收益转化、能源链转型的资金融通、转移分担风险和促进国际贸易投资等多项功能。

对商业银行而言,在开展“碳金融”业务,主要是指为项目开发提供贷款、担保和中介服务,开发各种创新金融产品,为碳排放权的最终使用者提供风险管理工具,或者为投资者提供新的金融投资工具,如碳交易保理、碳基金托管、开发与碳排放权交易挂钩的理财产品、碳信用期权、期货等衍生金融工具套期保值交易等。

二、我国商业银行开展碳金融业务的现状

据世界银行的报告,国际碳交易增长十分迅速,全球以二氧化碳排放权为标的交易总额从2004年的10亿美元到2008年突破1000亿美元,五年时间增长了100倍。而中国是全球CDM项目注册认证最多的国家。截至2010年3月10日,共有752个CDM项目成功注册,获得了联合国执行理事会核查认证的减排量证书(CER),占全球获认证项目总数的36.3%,预期可产生的年均减排量可达到1.88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占项目总量的48.4%。中国已成为目前世界上最具有潜力的碳减排市场和最大的清洁发展机制项目供应方。而据有关专家测算,2012年以前我国通过CDM项目减排额的转让收益可达数十亿美元。碳交易市场在我国发展空间非常广阔。

近几年来,国内越来越多的企业积极参与碳交易,我国的金融机构也在过去几年中为支持节能减排项目积极尝试金融创新,并获得了有益的经验和成果。兴业银行、北京银行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等几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从2006年起陆续与国际金融公司合作,推出了节能减排项目贷款的信贷产品和衍生产品。其中,截至2009年底,兴业银行累计发放节能减排项目贷款187笔,累放金额137.37亿元,实现在我国境内每年减排二氧化碳2685.34万吨。浦发银行则在国内银行界率先以财务顾问方式,成功为陕西两个装机容量合计近7万千瓦的水电项目引进CDM开发和交易专业机构。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也纷纷提出打造“绿色信贷”银行的长期发展战略,工、农、中、建等国有商业银行在信贷审批中均实行了环保政策的“一票否决制”,并制定了“双高”、产能过剩及潜在产能过剩行业的信贷退出计划。2008年,工商银行在对“两高”行业152户企业实现清退的同时,实现节能环保项目贷款同比增长69.17%;农业银行否决“不环保”贷款项目167个,支持“节能减排”项目金额711亿元;截至2008年12月31日,建设银行实际退出的贷款达644.59亿元,完成既定计划的121.86%,同时绿色信贷项目贷款余额大幅增长至1541.43亿元。

三、我国商业银行开展碳金融业务中面临的问题

尽管中国商业银行参与碳交易业务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但与国外的碳金融的发展的速度和水平相比,中国商业银行并没有广泛而深入地介入碳金融业务,不仅缺乏成熟的碳交易制度、交易场所和交易平台,更缺乏证券、期货、基金等各种碳金融衍生品的金融创新产品。究其原因,中国商业银行在当前低碳经济背景下还面临着以下挑战。

1.国内银行自身能力不足。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在碳金融方面虽有所动作,但都没有深入到核心部分,缺乏对CDM相关专业知识及政策法规的深度了解,投资该领域项目的业务能力严重不足,不仅缺乏成熟的碳交易制度、碳交易场所和碳交易平台,更沒有各种碳金融衍生品的金融创新产品以及科学合理的利益补偿机制,难与国际金融机构抗衡,使我国面临着全球碳金融及其定价权缺失带来的严峻挑战。

2.中介市场发育不完全。CDM交易规则十分严格,开发程序也比较复杂,销售合同涉及境外客户,合同期限很长,非专业机构难以具备此类项目的开发和执行能力。在国外,CDM项目的评估及排放权的购买大多数是由中介机构完成,而我国本土的中介机构尚处于起步阶段,缺乏专业的技术咨询体系来帮助金融机构分析、评估、规避项目风险和交易风险,难以开发或者消化大量的项目。此外,由于对中介机构还缺乏有效的监管,一些中介机构在材料准备和核查中存在道德风险,甚至提供虚假信息。

3.交易成本高昂,风险较大。国际碳金融交易市场的交易成本巨大,主要源于基于项目的交易涉及跨国项目的报批和技术认证问题,监管部门要求制定运营机构来负责项目的注册和实际排放量的核实,所涉及的费用高昂。此外,金融机构开展碳金融业务,除了面临基本的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外,还存在较大的政策风险和法律风险。风险进一步推动了成本和风险的增加。

4.外部的政策激励措施不足。发展碳金融业务实质上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调整,但由于欠缺有效的风险补偿、担保和税收减免等综合配套政策,往往导致转型企业经营成本大幅上升,缺乏经济效益,直接导致银行信贷风险的上升。由于碳金融业务的概念还并不明确,缺少具体的碳金融业务的指导目录,未能使碳金融业务获得政策的倾斜,没有激发金融机构参与的积极性。

5.市场环境的不确定性。商业银行在开展碳金融业务时,需要重视其潜在的政策风险。最重要的是未来的《京都议定书》充满变数,为这项交易带来很多不确定性。一方面是到了2012年后,《京都议定书》是否续签,内容有何变化都不得而知;另一方面,中国能否保持非附件I国家,继续不必履行减排义务,存在不确定性。此外,国内缺乏相关法律制度体系,使得商业银行向碳交易市场要素提供金融支持时没有相应的依据。

四、我国商业银行开展碳金融业务的政策建议

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强调,商业银行银行要扮演好两个角色:第一要成为低碳理念推广的“践行者”,第二要成为低碳经济的“创新者”。而商业银行要真正扮演好这两个角色,应该提高认识,从产品研发、信贷投向、风险管理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都需要引起高度重视,顺利开展“碳金融”业务。

1.进一步提高对低碳经济与碳金融的认识。全球对低碳经济取向的认同以及碳金融业务的巨大市场空间决定了银行提高对低碳经济的认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为此,商业银行应进一步强化对低碳经济的认识,把加大对低碳经济的服务与支持力度作为经营理念和价值导向之一,把可持续发展与社会责任提升到经营管理的战略层面。在项目融资决策时充分考虑相关利益主体的诉求,积极学习国外银行业处理环境和社会风险的先进理念和方法,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绿色信贷”体系,并逐步参与到国际金融规则的制定和修改过程中。

2.加大对低碳经济行业的信贷投放力度。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资金投入过度集中于基础建设等两高行业中,对CDM项目投入比重很小。大量信贷资金集中在某些行业,在银行调整其信贷资金结构过程中,可能出现多家银行同时对一家企业压缩信贷规模的“羊群效应”,从而增大资金退出的难度。因此,建议银行一方面压缩对“两高”行业的信贷投入,一方面要对低碳经济的发展给予一定的信贷倾斜,重点关注能效技术评估,大力支持诸如新能源等行业的发展。

3.創新碳金融业务服务模式。首先,创新碳金融业务信贷融资模式。我国商业银行在开展碳金融业务提供融资服务时,创新思路和融资模式,将原有绿色信贷模式进一步专业化为低碳信贷体系,低碳企业贷款与CDM下CERs贷款相结合。一方面可引进发达国家先进的节能减排资金援助和节能技术,另一方面可促进低碳企业贷款中低碳企业对能源的高效利用和清洁开发。其次,应该继续着力进行低碳投资、低碳信贷、低碳信用卡、碳交易市场金融产品及衍生品的开发,除已经推出的CDM项目融资和挂钩碳交易的结构性理财产品外,应积极发掘新的业务领域,探索更多的业务模式,特别是中介服务模式。

4.防范化解碳金融业务经营中的各种风险。由于受技术、成本等限制,低碳项目本身盈利性有待提高,而且碳金融属于新兴领域,银行服务经验不足。因此,在适度加大碳金融业务的同时,必须注意防范化解碳金融业务经营中的各种风险,完善自身的气候变化风险评估体系,健全内部风险控制制度,以确保我国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稳健开展。

5.健全相关机构,引进培养相关专业人才。由于碳金融服务专业性较强,银行内部组织结构中应设置专门的部门,专门负责处理融资过程中的环境与社会风险评估等问题。为此,在银行系统内部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或从外资银行引入专业人才。同时,也可以考虑先聘请一些社会和环境专家或行业环保专业人员充当外部顾问,在必要时提出专业意见和建议并审查项目融资过程中的环境评估报告、行动计划等。

五、总结

综上所述,中国碳金融的市场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发展碳金融业务可以促进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推动商业银行的经营战略转型,提升中国商业银行的国际竞争力。中国银行业不断开拓碳金融服务的新模式,在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健.我国低碳经济与碳金融研究综述.财经科学.2010.05.

[2]邵伟.论我国碳银行业务的经营管理.金融教学与研究.2010(02).

[3]陈游.碳金融:我国商业银行的机遇与挑战.财经科学.2009(11).

[4]李凌嘉.碳金融与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研究.中国商界.2010(03).

上一篇:今天是“12.4”国家宪法日下一篇:许多礼物的英文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