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体系结构分析

2024-09-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国金融体系结构分析(精选8篇)

中国金融体系结构分析 篇1

金融风暴、债务危机、房地产资金链断裂、财政赤字、个税„„这么多的金融术语,让非金融界人士有点犯晕。作为公司未来的管理者,基本的金融常识必须有所了 解。了解金融先从了解钱开始吧,你可以不了解宏观经济,可以不了解国际贸易,但是不了解钱还真说不过去——谁会和钱过不去呢?

下面这张图,概况了中国金融体系的主要参与者。花三分钟读懂这张图,就算是对中国的金融体系有初步了解了。为了方便大家理解,本文不用任何学术术语,只用日常语言和大家聊聊钱的事儿。

中国金融体系里有6个主要实体:人民银行、政府、商业银行、证券公司等金融投资机构、企业、个人。理解金融体系只不过需要了解这6个实体的功能,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一、人民银行。百科上说,人民银行是国务院领导下的国家银行,又称“央行”。国家银行是啥概念,就是说投资人是国家。和其他银行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国家银行 不已盈利为目地,如果以盈利为目的,国家银行开动印钞机,国家银行富了,大家口袋里的钱贬值了也就穷了。这当然不利于国家长期稳定发展。俗话说“藏富于 民”,民富才是国家昌盛的象征。

人民银行是“钱”的源头,可以被称作“lord of the money”。我们口袋里的钱,银行存款上的钱,房贷借的钱,公司付给我们的工资,源头都来自人民银行。通俗的说,人民银行是“印钞机”和“钞票粉丝 机”。人民银行在市场需要更多资金时,可以启动“印钞”功能,向市场注入货币。在市场上货币泛滥时,可以启动“钞票粉碎机”的功能,将货币回收。

人民银行往市场上投入钱的方法主要是对商业银行“再贴现”及“再贷款”,以及在公开市场上购买政府发行的国债。

二、政府。各级政府和公司一样,需要资金来维持日常运营,也需要投资建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政府的资金来源主要是税务、国企收入、政务收费及债务。税大家 都很熟悉了,企业要缴纳企业所得税等,个人要缴个税。国企占据各垄断行业,收入不错。政务是行政单位的各种收费如违章停车的罚款。还有一个重要来源是国债 和地方债。

三、商业银行。大家的钱都存在商业银行里吧(习惯把钞票塞棉鞋里的除外),没人不了解商业银行。商业银行本质上也是公司,只不过运营的是钱而不是商品。大 家把自己积攒的钱存在银行里,银行把汇总的存款一批批贷款给各个企业,收利息,同时给存款人一点更少的利息,商业银行的主营业务其实就这么简单。前几年房 地产热时,银行一头给开发商提供贷款,一头给买房者提供贷款,生意好的不得了。

四、证券公司、基金公司等金融投资机构。银行利息这么低,甚至赶不上通货膨胀率,越来越多的人把钱投到预期回报率更高的产品上,例如股票、基金等。证券公 司(券商)、基金公司在此类投资活动中发挥巨大作用,而且业务越来越多元化。以证券公司为例,既帮客户下单买股票(经纪),又帮公司上市(投行)、还自己 炒炒股票(自营)、再帮富人理理财(资产管理),忙的不亦乐乎。

五、企业。前面说了半天,现在才真正说到经济的实体。我们说振兴民族经济,说促进市场繁荣,不是说让银行富起来、不是说让证券公司富起来,而是让企业富起 来让个人富起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是发达国家经济繁荣的象征和基矗中国的中小企业贡献了65%的GDP,解决了75%城市就业问题。

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资金。获取资金的通常方式,是通过创始人的初始资本,和经营企业时产生的盈余利润获龋

运营中需要人手,因此需要招聘员工,这样就解决了城市人口就业问题,当然也需要支付员工薪酬。企业的税务压力很重,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城建税、教育费附 加、车船税、各类社会保险费用。这样,企业结余的资金较为有限,想谋求大规模发展,往往需要通过融资的手段。融资时资金可来源于银行贷款、风险投资机构、股票市场等,方式可分为股权和债权。吸纳股权投资时,公司现有股东需要付出公司的股份,让投资者成为新股东。这样做的好处是不用还钱,没有还债压力。吸纳 债权投资说白了就是借钱,借了是要连本带利还的,好处是公司的股份不会外流。

中国金融体系结构分析 篇2

1 涉农贷款的供给分析

要发挥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作用, 需要大量储蓄和贷款支撑。所以说关于农业的资金的供给是中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供给当中相当重要的一环。提供涉农贷款的机构总的来说分为正规金融机构和非正规金融机构两类。在中国农村正规金融体系中, 除了农村信用社、原来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进行改制后的仍带有一定政策倾向性的国有商业银行外, 还有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和邮政储蓄。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和城市商业银行发挥的作用不大, 一般只涉及少数较大农村企业的融资。但是, 进行股份制化的原国有商业银行市场定位已发生了很大变化, 这也对涉农贷款的供给造成了一定的不利影响。农村非正规金融机构是指以民间借贷和民间集资为主的非正规金融机构, 它存在于农村且未得到法律法规以及其他正式形式认可或直接认可。它的组织形式包括自由借贷、银背和私人钱庄、合会等其他民间借贷组织。

1.1 涉农贷款供给结构

从涉农贷款供给结构的角度来分析, 涉农贷款的供给结构可以分为农户的资金供给结构和农村企业的资金供给结构两个角度, 来看一下农户和农村企业的资金来源。通过参阅文献表明, 正规金融机构的资金供给大约能够满足这些贷款需求的1/3, 剩余部分的资金需求是通过非正规的民间金融渠道供给的。但是, 我国也致力于改善涉农贷款的结构情况。

(1) 农户资金供给结构。

农户金融的特点是大部分仍处于以血缘为纽带的、自发的、散发着淳朴乡土气息的无组织状态。这种状态也决定了农户的资金供给结构:由于其无组织性和习惯性以血缘纽带作为资金来源主要渠道, 而正规的金融机构门槛较高, 所以其需求难以从正规金融机构得到满足, 相对的从非正规金融机构得到融资的概率要更大一些, 比如说地下钱庄和典当行等在农户融资方面也是常见的选择渠道。

但是农户金融的无组织状态, 农户多从非正规渠道进行融资的资金供给结构, 不可避免的带有很大的局限性。首先, 它导致农户进入金融市场的机会不均等。因为自发性的无组织状态, 往往会使农户在需要资金时先选择向亲友借钱, 然而并不是每一个农户都有富裕的亲友, 所以一些农户就丧失了金融金融市场的机会;其次, 即使农户能够寻求到亲友的帮助, 个别亲友的融资能力也是极其有限的;再次, 非正规融资渠道风险较大, 缺乏法律保障和社会机制的认可。

(2) 农村企业资金供给结构。

在我国致力于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今天, 广大农村地区也新兴办起或发展壮大了许多企业。但是, 发展是需要资金支持的, 鉴于正规金融机构融资渠道的高门槛, 绝大多数乡镇企业都存在贷款难的问题。2008年, 涉农企业贷款余额4.8万亿元, 同比增长23.9%。占涉农贷款余额的69.3%, 但是只占金融机构全部企业贷款余额的18.2%。由可见, 在农村金融市场上仍然存在较为严重的信贷配给不足。但是这个缺口状态在逐步的改善中。全年企业涉农贷款新增1万亿元, 占同期新增涉农贷款, 金融机构全部企业贷款新增额的比重分别为78.9%和23.5%。特别是农村中小企业贷款增长显著。

1.2 涉农贷款供给的内容

1.2.1 农村正规金融机构资金供给分析

这里主要分析的供给资金的农村地区正规的金融机构主要有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县以下机构和邮政储蓄。

(1) 农村信用社等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资金供给分析。

农村经济 (以农业为主) 是和工商业有着极大的区别的, 由于我国的体制上的原因, 农业贷款往往很难提供有效的贷款抵押物, 它所需要的贷款往往是数额较小、周期较短、应急性比较强的。所以对于农业贷款来说, 服务于地方农村经济的农村信用社的地位毋庸置疑, 农村信用社是目前中国农村的主要金融机构。随着以农信社改制为核心的农村金融第一轮改革的基本完成, 中国农村金融整体状况得到了很大的改观, 农村金融整体实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建立了相对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和风险控制体系, 农村金融产品有了增加, 信息化建设有了很大的进步, 农村信用社正越来越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中扮演主力军的作用。

农村信用社资金供给的优势在于:农信社服务于地方农村经济, 相对于其他商业银行来说, 本身是有着特殊的优势的即信息的对称性。但是农村信用社仍存在一定缺陷所以难以提供足够的资金满足农户和农村的资金需求。首先, 目前, 处于改革阶段的农村信用社目标多元化, 既有国家政策性、合作性的功能, 又有追求自身利益的目标。这种多元化目标, 尚且需要转型期和协调机制的适用, 也必然对信用社的资金供给造成多方面的限制。其次, 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的农村信用社不仅没能很好地承担为农民提供信贷资金的贷款服务, 反而成为农村储蓄资金外流的重要渠道。再次, 其存在和国有商业银行一样的问题, 即产权不明晰, 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 自我发展完善机制有待形成。最后, 服务方式、服务手段相对低效, 相当一部分农村信用社还存在“惜贷”心理, 与此相对应, 它们感觉到资金充裕。但事实上组织存款、开拓业务的能力难以满足资金需要, 存款增量大大落后于邮政储蓄等机构。而且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 农民的理财需求也日渐迫切, 传统的农信社业务相对单一 (以存贷为主) 的状况极大的限制了农村理财市场。截至2008年末,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 包括农村信用社, 农村合作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的涉农贷款余额为2.5万亿元 (主要是农村信用社) , 占全部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的35.5%, 同比增长17.7%。尤其在农户贷款领域,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存量占比高达87.8%。

(2) 农业银行等银行的资金供给分析。

农业银行是农村金融机构的老大哥, 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中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农业银行本身就是我国经济建设过程中, 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而由政府出资设立的金融机构, 所以分析银行类金融机构的资金供给主要就是分析农业银行的资金供给。

中国农业银行到2003年底, 发放农业产业化贷款余额654亿元, 其中当年发放399亿元。中国农业银行曾经是涉农贷款供给的重要主体, 但是由于盈利的需要, 农业银行在1997年之后大幅度缩减了其在农村地区的网点, 贷款重心已经由“三农”贷款转向了城市工商业贷款。2007年中国农业银行的存款余额和贷款余额分别为52871.94亿元和34741.74亿元。2008年中国农业银行的存款余额和贷款余额分别为60974.28亿元和31001.59亿元。

由此可以看到, 农业银行在涉农贷款的供给方面, 在支持“三农”发展过程中曾发挥过巨大作用。但是随着我国的金融体制改革的发展, 农行改制为国有商业银行后, 市场定位发生了重大变化, 竞争的视角也从农村转向城市, 从农业转向工商业。在经营中按市场化运作, 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 导致其放弃低利润的农村领域, 县域网点被逐步放弃或大量撤并, 乡镇营业机构所剩无几。以及其基层行失去信贷权力使农行对农户和涉农企业的贷款日渐减少, 形成逐步淡出农村和支农服务的局面。这个问题也是原本国有银行进行改制后成为国有商业银行后共同面临的问题。所以其他商业银行也基本上取消分支机构的贷款权, 但是同时仍保持吸存功能。即用高利率鼓励支行上存资金, 实行贷款责任终身制等措施, 使基层机构的信贷功能严重萎缩。

总体而言, 急需的农业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能完全得到应有的政策性金融支持, 而且由于农业银行大幅度收缩农村基层业务, 支农力度有限。从而使农村信用社成为农业贷款的主要金融机构。

(3) 邮政储蓄机构的资金供给分析。

实际上, 不单是商业银行、邮政储蓄机构在农村吸收的资金绝大部分没有回流到农村。

邮政储蓄是现阶段我国农村网点最普遍, 结算体系最先进的金融组织, 但是它只能吸收存款, 资金转给人民银行, 也就是说, 通过储蓄资金上划, 使它吸收的农村储蓄资金转移到大中城市。邮政储蓄自己不能发放贷款。现在虽然部分邮政储蓄资金通过中央银行再贷款给农村信用社, 由农村信用社“返还”给农民, 不过“返还”量远低于邮政储蓄存款的新增量。总的来看, 邮政储蓄成为涉农贷款向城市流失的重要通道。加剧了农村金融资金外流的速度, 不利于农村信贷资金规模的扩大。

以上正规金融渠道对农村融资的供给远远满足不了农村的金融需求。例如, 2004年私营企业来自正规金融机构的贷款2081.49亿元, 与当年的需求规模相差9504.83亿元。在正规金融渠道对农村融资的供给不能满足的情况下, 经济体内就要求产生一种内在的自平衡机制加以解决, 即在体制外形成一股或多股资金力量, 满足农村各类经济实体的不同资金需要, 此时, 大量的民间借贷等农村非正规金融形式的出现就成为一种必然。

(4)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供给分析。

所谓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即为银监会批准成立的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涉农贷款互助社。从2007年3月全国第一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第一家贷款公司成立以来, 在短短不到两年的时间里,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从无到有、从少到多, 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起来。据统计, 95%以上的贷款投向农村小企业和农户, 初步实现了把城市资金引入农村、把涉农贷款留在农村和激活农村金融市场的目的。截至2009年6月末, 全国已有118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开业, 从机构类型看, 村镇银行100家, 贷款公司7家, 涉农贷款互助设11家;从地域分布看, 中西部地区84家, 东部地区34家;从经营情况看, 已开业机构实收资本47.33亿元, 存款余额131亿元, 贷款余额98亿元, 累计发放农户贷款55亿元, 累计发放中小企业贷款82亿元。多数机构已实现盈利, 其中2009年累计盈利4074万元。

1.2.2 农村非正规金融机构资金供给分析

农村非正规金融是指存在于农村的未得到法律法规以及其他正式形式认可或直接认可的金融。它的组织形式包括自由借贷、私人钱庄、合会等其他民间借贷组织。在当今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等机构相当大程度上不能满足农户及农村中小企业存在巨大资金需求的情况下, 民间金融应运而生, 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尤其活跃。

非正规金融的形式主要包括:自发的民间借贷, 多发生在亲戚、朋友、乡亲和邻里等关系非常熟悉的人们之间, 借贷数额较小;以各种“会”的形式 (如合会、抬会、呈会等) 或以钱庄、典当行等形式存在的非正规金融机构, 这种形式的借贷利率一般较高;) 以合作投资、商会、互助贷款协会、互助担保协会等形式存在的金融互助组织, 这种组织可以为企业经营提供融资;一些地区兴办的民间金融机构, 这种民间金融形式已接近现代正规金融, 如浙江台州的农村合作银行。

在正规金融制度安排难以满足农村金融需求的情况下, 这些非正规金融制度安排, 在扩大农村生产经营资金、活跃农村金融市场、提高金融效率, 尤其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起了积极作用, 对推动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作用明显。但这些民间金融活动始终处在一种自发的状态下, 由于缺乏有效监管的手段和措施, 有些民间金融活动被视为非法, 严重限制了民间金融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并导致民间金融地下化。

2 农村金融服务覆盖面分析

农村金融服务的覆盖面也是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供给的一部分, 在对农村金融服务的覆盖面进行分析时, 我们选择从地域上的覆盖和功能上的覆盖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地域上的覆盖就是广大农村地区中农村金融服务的分布范围和数量状况;功能上的覆盖就是提供金融服务的农村金融机构的功能的改进和适应农村金融服务需求状况的综合混业发展状况。

2.1 农村正规金融机构的覆盖面分析

(1) 农村信用社的覆盖面分析。

地域上的覆盖:农村信用社在地域上分布广泛, 其网点主要面向乡县级乃至广大农村地区。截至2008年底, 我国的27个省、市或自治区有7万多个网点, 可以说是网点最多的金融系统。

功能上的覆盖:2003年6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推动了农村信用社的改革, 逐步形成了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县级农信社统一法人、县乡两级法人等多种产权制度。2004年, 全国农村信用社在整体亏损10年后, 首次实现盈利。国务院2009年5月25日批转发展改革委《关于2009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工作的意见》, 就提出要推进农村信贷担保机构发展;以及扩大农村有效担保范围, 发展农村多种形式担保的信贷产品。农村信用社未来的改革趋势就必定要向着大力的发展农村无抵押小额信用贷款的方向大力发展。同时, 由于农业区域集中化的发展, 农业生产的各个行业将出现迥异的贷款种类需求, 农村信用社在满足这些需求的时候就将会自身特有的、区域色的贷款种类。

(2) 邮政储蓄的覆盖面分析。

地域上的覆盖:2008年, 我国邮政储蓄有3.6万个网点, 遍布全国城乡各地, 绝大部分机构分布在农村。邮政储蓄利用自身网点优势, 在涉农贷款市场与农村信用社展相辅相成, 甚至在客源方面展开激烈竞争。

功能上的覆盖:在2007年以前, 邮政储蓄并不发放贷款, 资金全部转存中国人民银行, 直接流出了农村。而今, 已经有一些网点的邮政储蓄银行已经组建成功并开始从事贷款业务, 比如说邮储银行贵州分行启动农村网点无抵押小额贷款业务, 农户小额贷款不需要提供任何抵押或质押, 只需3至5户组成联保小组或由1至2位有固定职业和稳定收入的人做其贷款担保人, 经审查后可获得期限为1至12个月的贷款。每万元贷款1年只需支付利息847.99元, 信用情况良好的贷款农户可免除两个月的利息。但是其对农村的资金支持效果还有待考察。

(3) 商业银行的覆盖面分析。

地域上的覆盖:随着管理体制和产权制度改革的加快推进, 2008年末, 改制组建的银行类金融机构有185家, 其中农村商业银行22家, 农村合作银行163家, 资金以县市为单位统一法人机构1966家。同时, 跨地域投资发展也实现了重大的突破。江苏和浙江等省的农业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战略投资异地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宁波农村合作银行成功入股秦皇岛城市商业银行;一批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通过协作交互的方式扩大了地域上的覆盖并实现了功能上的融合。

功能上的覆盖:目前农村小额贷款政策措施不仅仅在农村信用社中得到了很好地贯彻实施, 而且已经拓宽到所有银行业金融机构。农村信用社以外, 在农村地区经营的金融机构陆续在探索开办各种形式小额贷款业务, 对农户贷款的覆盖率已达30%多, 基本能够满足农民小额贷款和生产的需求。

(4)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覆盖面分析。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方面:2006年底, 银监会调整放宽了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 首批选择四川、吉林等六省区进行试点, 2007年10月又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扩大到全国31个省份。据银监会最新统计, 至2009年, 中国已有108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开业。而上述108家机构中, 有村镇银行92家、贷款公司6家、涉农贷款互助社10家。村镇银行和贷款公司的主要发起人均为商业银行。

为了进一步扩大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 改善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网点覆盖低、竞争不充分的局面, 按照国务院的要求, 银监会正在研究制定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未来三年的发展规划, 统一汇总后拟于近期报请国务院批准后实施。这一规划的主要思路, 主要是继续扩大农村金融市场的开放面。据推算, 如果基本实现县 (市) 及以下乡镇、行政村金融服务全覆盖, 三年内各类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至少要增加至千家以上。

2.2 农村非正规金融机构的覆盖面分析

在前文中, 我们把农村非正规金融机构称为草根金融。但是不可忽视的是草根金融在我国也是有广泛的历史渊源和群众基础的。农村非正规金融广泛存在, 覆盖面很广, 而且历史悠久。虽然在通常的研究中多考虑非正规金融机构的负面效应, 但是目前看来其还是有存在的空间和一定的价值的。这也是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引起的与正规金融的交易、监督成本差异造成的。它的存在更有效率更为自由, 具有一些正规金融所没有的优势。

它在功能上的覆盖主要还是在贷款, 筹融资方面。面向的对象多是农户, 也有农村企业。而且非正规金融部门贷款给中小企业, 其可能获得的收益大于正规金融部门贷款给同一中小企业的收益。

参考文献

[1]刘笑萍.基于农贷视角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效率分析[J].宏观经济研究, 2009, (3) .

[2]鞠荣华, 宗成峰, 韩青.我国农村金融市场资金供求分析[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09, (8) .

[3]王金龙.我国农村金融供求状况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 2005, (11) .

中国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分析 篇3

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历来是经济学家关注的重点课题。Goldsimth(1969)在《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中表示在金融领域内,金融结构即便不是唯一重要的问题,也是最重要的问题之一。由于金融的效率及功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金融结构的优化水平,所以金融结构是一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变量。经济增长实质上也就是经济结构优化的过程,其中包含了金融结构的优化,以及金融结构优化对经济结构优化的推动,进而对经济增长的促进。可以说,金融结构的优化是经济增长的重要的推动力。因而,探索金融结构和经济增长关系的问题,对一国经济稳定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理论分析

在金融结构和经济增长的关系问题上,历来有如下四种观点:支持中介的观点;支持市场的观点;金融服务观点及法和金融的观点。前两种观点认为,金融市场和金融中介是提供金融服务的互替的两种机制;后两种观点认为,金融市场和金融中介在提供金融服务上是互补的。

支持金融中介的观点认为,良好的金融中介能够提供促进增长的金融服务,基于以下三个原因。其一,通过储蓄动员,金融中介增加了资本的形成,反过来增加了国民储蓄率;利用规模经济,随着交易量的增加降低了交易的单位成本,从而改善了储蓄分配。其二,当市场中存在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时,金融中介提供的信息筛选、状态证实和监督代理人服务就尤为重要。由于私人筛选项目的成本高,所以将信息获取委托给中介以避免昂贵的重复成本就是一种优选(Boyd and Prescott,1986)。同时,因为状态证实的高成本,有一个代理人来为一组代理人实施状态证实效率就高(Towsend,1979;Diamond,1984;Williamson,1987;Bernanke and Gertler,1989;Thdder,1995)。正如Diamond(1984)在其原创性论文中证明的一样,监督的成本会随中介与贷款人的数量增加而减少。金融中介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在信息私人生产上的所谓“搭便车”问题。由于减少了搭便车问题,金融中介还改善了投资机会的事前评估(筛选) 和一旦项目被融资后的事后公司控制的实施,这反过来改善了资本的配置效率,促进经济增长。其三,金融中介通过减少交易成本使得风险分担更容易,从而有利于风险管理。另外,金融中介还有利于风险的跨期平滑(Allen and Gale,1997;Levine,2000),也能减轻流动性风险(Diamond and Dybvig,1983;Bencivenga and Smith,1991;Holmstrom and Tirole,1998)。

支持金融市场的观点认为,功能良好的金融市场对有效的信息披露、合约制度、会计标准时必须的。同时,金融市场同样可以减少交易和信息的成本,从而有利于储蓄动员和配置。由于个人投资者在功能良好的市场上通过交易信息可以得到高回报,因而愿意付出更多的资源去搜寻创新项目。因此,良好的金融市场能鼓励信息收集和处理。金融市场减少流动性风险也对经济增长产生了正的影响( Levine, 1991、2000)。

金融中介支持方和金融市场支持方历来争议很多,而金融服务观点与法和金融观点则认为,在促进增长的金融服务提供方面金融市场和金融中介是互补的。如:通过鼓励对公司控制权的竞争和创造为投资机会的融资,金融市场减轻了强权中介的逆反效应。Rajan(1992)的研究证明: 公司贷款资源的选择和债权优先要求权的选择都企图绕开银行的势力。Besanko和Kanatas(1993)刻画的一个金融市场和金融中介共存的经济,金融市场减轻了银行对企业的过度监督的激励。Demirguc-Kunt和Levine(1996)用企业层面的数据经验研究的结果显示:实际上证券市场的发展在发展中国家有助于增加银行融资的使用。因此,在两种金融体系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着互补的作用。由Levine(2000)所做的经验研究——用各国家的大量数据集首次检验金融结构和增长的关系,结果强烈支持金融服务观点。

法和金融观点由Laporta (1997、1998、1999) 等人提出,可以认为是金融服务观点的扩展。他们反对集中于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解释的讨论。Levine (2000)在Laporta 的基础上研究证实:创造有利于保护外部投资者权利的强有力的法律制度和有效实施这些法律是提供促进经济增长金融服务的关键。其结果,法和金融观点推测由法和监管治理体系定义的全面金融发展的度量指标,比任何所谓本质的金融结构的度量指标更能预示着未来的经济绩效。事实上,Chakraborty 和Ray (2001)在将金融结构内生化的模型中显示: 在两个具有不同金融体系的国家中,完全可能随着时间的变化产生相似的增长率。这支持了Levine (2000) 和Dem irguc-Kunt及Levine (2001)的经验研究结论: 金融体系的不同类型在解释国家间的增长率的差别上是不重要的。Demirguc-Kunt和Levine(1996) 的研究结论还显示证券市场发展良好的国家也有发展良好的银行和非银行金融中介,而证券市场弱的国家同时银行和金融中介也弱。

中国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1.样本选定及数据说明

衡量金融深化的典型指标是美国经济学家戈德史密斯提出的金融相关率(FIR)指标,金融相关率就是指某一时点上金融资产存量与实物资产存量的比例,即金融资产总量(FAT) 与国民生产总值(GNP)之比,反映金融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结构之间的关系。金融结构的第一个基本方面是一国金融上层结构与其经济基础结构的关系,体现在金融相关率中(Goldsmith,1969)。因此,在实证分析中我们可以采用金融相关率这个变量,来衡量金融结构。由于资料所限分析时我们用名义国内生产总值(GDP)代替国民生产总值(GNP) ,综合非货币金融资产和广义货币(M2)之和来近似的表示社会金融资产总量(FAT)。经济增长水平我们用GDP总量值来衡量。样本区间为1990-2010年。因为时间序列取对数之后不会改变序列的性质和关系,且容易得到平稳性序列,所以本文对金融相关率(FIR)和GDP取对数。

nlc202309041310

实证检验及结果

1.变量的平稳性检验

在进行时间序列分析时,要求所用的时间序列是平稳的,否则会产生“伪回归”现象。因此,在对变量进行协整分析之前,首先对变量的平稳性进行检验。只有变量在同阶平稳的条件下,才能进行协整分析。

金融资产总量(FAT)等于M2与非货币性金融资产之和。FIR为FAT与名义GDP之比。对lnFIR进行单位根检验,P值(接受假设的概率,下同)为0.9864,即lnFIR非平稳,有1个单位根;对lnFIR的一阶差分进行单位根检验,P值为0.0021,即lnFIR平稳;对lnFIR的二阶差分进行单位根检验,P值为0.0000,即D(lnFIR,2)平稳;对lnGDP进行单位根检验,P值为0.2497,即lnGDP属于非平稳过程;对lnGDP的一阶差分进行单位根检验,P值为0.0784,即D(lnGDP)属于非平稳过程;对lnGDP的二阶差分进行单位根检验,P值为0.0002,即D(lnGDP,2)平稳。由此可知,lnGDP与lnFIR的二阶差分都是平稳的,符合协整的条件。

2.协整检验

假设lnFIR与lnGDP之间存在协整关系,进行协整回归可得(其中,括号内的为标准误差):

lnGDP=10.404+2.259*lnFIR

(0.122389) (0.203847)

R2=0.865975,Radj2=0.858921,F=122.7645,DW=1.177882,对残差项u进行单位根检验,计算P值为0.0093,残差序列通过平稳性检验,可以认为lnGDP与lnFIR之间存在协整关系。

3.格兰杰因果检验

为确定二者间的这种长期均衡关系是否构成因果关系, 本文运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来判断。格兰杰因果检验的结果:在滞后一阶的情况下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假设lnGDP不是lnFIR的格兰杰因,计算F统计量为6.93025,P值为0.0175;假设lnFIR不是lnGDP的格兰杰因,计算F统计量为0.00039,P值为0.9852,由此可知lnGDP是lnFIR的格兰杰因,而lnFIR不是lnGDP的格兰杰因。因此,通过Granger因果检验我们可以说经济增长是中国金融结构调整优化的原因,但是金融结构的优化不是经济增长的原因,两者的因果关系具有单向性。

研究结论及政策含义

第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金融相关率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某种稳定地协同互动的均衡增长趋势,金融体系的波动与经济增长的波动是高度相关的。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金融是经济的核心,具有非常强大的带动作用。第二,中国的经济增长是金融结构优化的原因,但两者的关系具有单项性。中国的经济一直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这必然也要求有相对日益完善的金融体系和不断优化的金融结构与之相适应。经济发展的水平决定着金融结构优化的程度。政府只有从各地区实际的经济水平入手,理清相互作用的机理,才能制定出合理有效的金融结构优化策略。第三,随着经济的增长,金融相关率有提高趋势。这说明在中国经济增长过程中,金融上层结构的增长比国内生产总值(戈德史密斯用国民生产总值表示)及国民财富所表示的经济基础结构的增长更加迅速,金融资产(金融工具)的规模将不断扩大并超过经济基础结构的规模。因此,为了充分发挥金融市场对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应该进一步提升资本市场及直接融资在金融体系中的地位,大力发展债券市场,优化金融宏观组织结构,同时在制定相关经济政策时,要充分考虑金融市场对经济产业结构的调节作用,充分发挥金融市场的作用。

总之,金融结构的优化为经济增长提供了重要的推动力,分析探讨金融结构和经济增长关系的问题,探索两者之间在不同经济发展时期的相互关系,对制定相关经济政策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对推动一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岭南学院)

现阶段中国的金融机构体系 篇4

我国金融机构体系是以中央银行为核心,政策性银行与商业性银行相分离,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现代金融体系,且形成了严格分工,相互协作的格局。

我国现阶段所形成的金融机构体系的总体情况如表所示。

中央银行 中国人民银行

政策性银行 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国有独资商业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

新型商业银行 交通银行、中信实业银行、招商银行、华夏银行、中国光大银行、中国民生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广东发展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福建兴业银行、烟台住房储蓄银行、蚌埠住房储蓄银行

城市商业银行 北京、上海、深圳、大连等十八家

非银行金融机构 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司、融资租赁公司、城市信用合作社、农场信用合作社、邮政储蓄机构等

(表一)我国现阶段金融机构体系的主要构成(一)中国人民银行

中国人民银行是我国的中央银行,是国务院领导下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对金融业实施监督管理的国家机关。它是我国的货币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和政府的银行。按《中国人民银行法》的规定,中国人民银行的具体职责包括:

1、发表、履行与其制作有关的命令和规章。

2、依法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

3、发行人民币,管理人民币流通。

4、监督管理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和银行间债券市场。

5、实施外汇管理,监督管理银行间外汇市场。

6、监督管理黄金市场。

7、持有、管理、经营国家外汇储备、黄金储备。

8、经理国库。

9、维护支付、清算系统的正常运行。

10、指导、部署金融业反洗钱工作,负责反洗钱的资金检测。

11、负责金融业的统计、调查、分析和预测。

12、作为国家的中央银行,从事有关的国际金融活动。

13、执行国务院规定的其他职责。

中国人民银行的最高决心机构是理事会,李事长由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担任。中国人民银行总行设在北京,1998年以前按行政区划设置其分支机构,1998年以后按经济区域设立了天津、沈阳、上海、南京、济南、武汉、广州、成都、西安等九个跨行政区的分行,各分行下设若干支行。各分支行在总行领导下在各自的辖区内履行中央银行的有关职责。同时,中国人民银行还在北京和重庆设立两个直属于总行的营业管理部。

(二)政策性银行

政策性银行是由政府投资设立的,不以盈利为目的,根据政府的决策和意图专门充实政策性金融业务的银行。

1、国家开发银行

国家开发银行于1994年3月17日建立,其基本职责是为我国的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的大中型基本建设、技术改造等政策性项目及其配套工程融资。国家开发银行的业务范围主要是投资于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产业项目、能直接增强综合国力的支柱产业的重大项目、高新技术产业的重大营业性项目、跨地区的重大政策性项目等。

2、中国进出口银行

中国进出口银行于1994年7月1日成立,其主要职责是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外贸政策,为扩大机电产品和成套设备等资本性货物的出口提供政策性金融支持。中国进出口银行的业务范围主要包括:为机电产品和成套设备等资本性货物的出口提供出口信贷,办理与之有关的各种贷款、混合贷款和转贷款,办理出口信用保险和担保业务。

3、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于1994年11月18日成立,其主要职责是以公家信用为基础,筹集农业政策性信贷资金,承担国家规定的农村政策性金融业务,代理财政支农资金的拨付,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其业务范围主要包括:办理粮、棉、油、糖、猪肉等主要农副产品的国家专项储备和收购贷款,扶贫贷款和农业综合开发贷款,以及国家确定的小型农、林、牧、水利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贷款等。

(三)国有独资商业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等四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在我国金融机构体系中处于主体地位。按我国《商业银行法》的规定,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可以从事以下部分或者全部业务:

1、吸收公众存款。

2、发放短期、中期和中长期贷款。

3、办理国内外结算。

4、办理票据贴现。

5、发行金融债券。

6、代理发行、代理兑付、承销政府债券。

7、从事同业拆借。

8、买卖、代理买卖外汇。

9、提供信用证服务及担保。

10、代理收付款项、代理保险业务。

11、提供保管箱服务。

12、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的其他业务。

中国工商银行是我国目前规模最大的商业银行,无论是吸收储蓄存款,还是发放中长期贷款,或是办理结算业务上都处于优势地位。它一方面积极开拓、稳健经营,同时又以效益为中心,进行集约化经营。

中国农业银行一方面利用固有的优势,继续服务于农村经济,以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为基础,将经营重心转移到高效行业和企业;另一方面实行城乡联动的市场定位,拓展城郊与城区的业务,支持城乡经济一体发展;同时还在积极创造条件进入国际金融市场。

中国银行在其作为国家外汇外贸转移银行时期,在发展国际金融业务方面就已奠定了良好基础。现在,作为外汇指定银行,继续充分发挥着支持外贸事业发展、提供国际结算服务、提供进出口融资便利以及作为对外筹资的主渠道等的业务优势。

中国建设银行在经历了十几年财政、银行双重职能并行的阶段后,1994年进入向国有商业银行转变的新阶段。1996年3月中国人民建设银行更名为中国建设银行。由于该银行过去长期专门办理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等基本建设金融业务,与大企业、大行业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而继续发挥优势,实施为大行业、大企业服务的经营战略,其同时也在积极拓展商业银行的其他业务。

(四)其他商业银行

自20世纪80年代初起,我国就陆续组建了一批股份制商业银行:交通银行、中心实业银行、中国光大银行、华夏银行、中国民生银行、广东发展银行、招商银行、福建兴业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烟台住房储蓄银行、蚌埠住房储蓄银行等。就这些商业银行的活动地域来看,新建时明确由全国性商业银行(如交通银行、中信实业银行、中国光银行、华夏银行、中国民生银行等)与区域性商业银行之分,这从各银行的行名即可基本判别。但近些年来,随着金融改革的深入和金融业的快速发展,一些区域性商业银行的经营域界已超出了原来定位的地区,也向其他城市或地区扩展。

1995年春,我国开始在规范信用社的基础上组建城市合作银行,其基本方式是将众多的城市信用合作社改组地方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合作银行实行一级法人、多极核算经营的体制,所有入股的城市信用合作社都变为尘世合作银行的分支机构。城市合作银行在性质上并不属于合作性金融机构,而是股份制商业银行,因而城市合作银行后来又改名为城市商业银行。这些以城市名称命名的城市商业银行的主要功能是为本地区经济发展融通资金,重点为城市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金融服务。

2001年11月,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江苏省成立了张家港市、常熟市、江阴市三家农村商业银行,这是在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基础上改制组建的股份制商业银行,这标志着一种新的农村金融机构诞生。

(五)非银行金融机构

非银行金融机构主要指保险公司、信托投资公司、证券公司、财务公司和租赁公司等。

1、保险公司

这是经营保险和再保险业务的金融机构。其主要任务是:组织和集聚保险基金,建立社会经济补偿制度,保持生产和人民生活的稳定,增进社会福利;经营国内外保险和再保险业务以及与保险业务有关的投资活动,促进社会生产、流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目前,我国保险公司有:中国人民保险(集团)公司、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中国平安保险公司、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太平洋保险公司和太平人寿保险股份公司等。国外一些著名的保险公司如美国友邦保险公司等也在我国设有分支机构。

2、信托投资公司

信托投资公司是经营信托投资业务的金融机构。我国的信托投资公司有三种类型:国家银行附属的信托投资公司;全国性的信托投资公司,如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和爱建金融信托公司等;地方性信托投资公司,它是地方政府为促进本地区和国外的经济技术合作而在大中城市建立的信托投资公司。信托投资公司的业务范围包括:吸收信托存款;经营委托贷款与投资及信托贷款与投资;从事融资性租赁;办理担保与代理业务;经营有价证券的发行和买卖,以及在境外发行外币有价证券;筹措境外外币借款;经营外汇信托投资业务等。

3、证券公司

证券公司又称证券商,主要业务有:推销政府债券、企业债券和股票,代理买卖和自营买卖已上市流通的各类有价证券,参与企业收购、兼并,充当企业财务顾问等。

我国第一家证券公司于1987年在深圳经济特区成立,以后,各省市都相继成立了证券公司。为了方便投资者买卖股票和债券,证券公司和信托投资公司在全国大中城市设立了证券交易营业部,在那里人们非常方便地买卖各种上市证券。

4、财务公司

我国的财务公司多为企业集团内部集资而成,其宗旨和任务是,为分企业集团内部集资或融通资金,一般不得在企业集团外部吸收存款。财务公司在业务上受银行监督委员会领导和管理,在行政上则隶属于各企业集团。主要业务有:人民币存款、贷款、投资业务;信托和融资性租赁业务;发行和代理发行有价证券等。

5、金融租赁公司

我国的金融租赁公司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金融租赁公司创建时大都是由银行、其他金融机构以及一些行业主管部门合资设立,如中国租赁有限公司、东方租赁有限公司等。根据我国金融业实行分业经营及管理原则,对租赁业务也要求独立经营,与所属银行等金融机构脱钩。目前,金融租赁公司的主要业务有:用于生产、科研、办公、交通运输等动产、不动产的租赁、转租赁、回租租赁业务;前述租赁业务所涉及的标的物的购买欲望;出租物和抵偿租金产品的处理业务;向金融机构借款及其他融资业务;吸收特定项目下的信托存款;租赁项目下的流动资金贷款业务;外汇及其他业务。

6、中国邮政储金汇业局

中国邮政储金汇业局是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求平衡的邮政金融机构。其主要是以个人为服务对象,以经办储蓄、个人汇兑和结算业务为主,不能办理与银行机构相同的如发放贷款这类业务。邮政储金汇业机构吸收的存款,除按规定缴纳存款准备金和留足备付金外,其余部分转存中国人民银行统一使用,不得经营国债和国家政策性金融债券。

7、外资金融机构

外资金融机构是指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有关法律法规,经批准在中国境内设立和营业的金融机构,其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外资银行,具体包括外国独资银行、外国银行分行、中外合资银行。二是外资财务公司,具体包括外国独资财务公司、中外合资财务公司。三是外资保险公司,具体包括外国独资保险公司、外国保险公司分公司、中外合资保险公司。

中国金融体系结构分析 篇5

中国金融体系中的三类风险及其防范

金融风险是指金融机构在经营过程中由于宏观经济政策环境的变化,市场的波动、汇率的变动,金融机构自身经营管理不善等诸多原因,使其存在资金、财产和信誉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对此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有经营性风险、制度性风险、宏观风险、微观风险等。根据巴赛尔银行监管的有关规则,确定了八类金融风险,即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和法律风险等。

总的来看,近几年我国的金融风险整体呈现下降的趋势,但是潜在的风险仍然较大,他认为目前中国金融体系中有三类风险比较突出。

一、信用风险仍然是中国金融业面临的主要风险。贷款和投资是金融机构的主要业务活动,贷款和投资活动要求金融机构对借款人和投资对象的信息水平作出判断,但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金融机构这些判断并非总是正确的。借款人和投资对象的水平也可能会因各种原因下降,因此金融机构面临的主要风险就是交易对象无利违约的风险。从帐面上看近几年我国银行类金融机构资产质量趋于好转,不良贷款的绝对量和相对水平都呈现下降趋势,这与监管部门强化监管和金融机构自身的深化改革、加强内部管理的努力分不开,但也要看到不良资产的下降与我国新一轮经济扩张中贷款的增幅比较大也有很大的关系,例如2003、2004年不金融机构人民币新增贷款分别达到了2.74和2.26万亿元,而且相对于国际银行业的通信标准,目前我国银行不良资产率仍然偏高,2004年底主要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比率为13.2%。绝大多数商业专业 专注

工作总结 述职报告 竞聘演讲稿尽在金融人网站

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仍没有达到8%的法定监管要求,这对目前我国金融机构面临的信用风险状况进行判断时,一个值得密切关注的问题是近年来房地产贷款的大幅度增长。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与房改有直接的关系,我国的房改是上个世纪末启动,并在今年基本完成的,居民住房抵押贷款是房改后出现的新生事物,与传统贷款相比房地产贷款收益比较稳定,所以银行发展这项业务的积极性很高。因此房地产贷款增长速度快有其合理的一面。但是也应该清醒地看到目前我国房地产贷款业务还没有经过业务开展时间和经济周期变动的考验。由于我国银行开展房地产贷款业务刚起步几年,所积累的数据尚不足以看出中长期的水平。并且现在我国经济正处在新一轮扩张期,经济景气的上升掩盖了房地产贷款业务隐含的风险。要知道就像潮汐,经济景气状况总会发生变化的时候,一旦进入箫条期,房地产违约水平就会上升,因此无论是对目前蒸蒸日上的房地产信贷过于乐观,在此方面要吸取日本房地产泡沫的教训。日本房地产泡沫迫切以后,银行呆坏帐进一步上升,再加上日元升值的因素使得日本经济步入了长达十多年的经济期。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一直非常强调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健康地发展,如果在这方面出现问题不说十几年,就是有一年的衰退期或者是低迷期都将给整个经济带来巨大的损失。最近已经发生了多起证券公司抵债被接管的案件,中央银行不得不为此动用再贷款,偿还被接管公司对各类债权人的债务,所以我们的金融业面临的信用风险始终不能掉以轻心。信用风险仍然是目前我国金融业面临的最主要的风险。专业 专注

工作总结 述职报告 竞聘演讲稿尽在金融人网站

二、操作风险多发是我国金融业风险中的突出特征,按照巴赛尔委员会的建议金融机构面临的操作风险,一是来自信息技术系统的重大失效,或各种灾难事件给金融机构带来的损失。二是源于内部控制及公司治理机制的失效,金融机构对各种实物、欺诈、越权或者是职业不道德行为未能及时作出反映而造成的损失。前一段时间在各大报纸上看到各个银行暴露出了很多问题。近年来金融系统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各类案件频发,其原因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银行深化内部改革、强化对业务运作流程的监控,造成过去隐蔽较深的案件较为集中地暴露所致。但是无论是陈案其是新发都反映我国金融野草作风险相应较多的事实,这与我国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的目标极不相符,暴露出来的风险不仅时金融机构遭受到巨大的损失,而且严重损害了我国金融机构的信誉。

三、跨市场、跨行业经营风险正成为我国金融业面临的新的不稳定因素。近两年随着金融业并购重组活动的逐渐增多,以及金融业分业经营的模式在实验中不断被突破,跨市场、跨行业经营的风险正成为影响我国金融业稳定的因素,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目前已经出现了多种金融控股公司组织模式,既有中信公司这一类以实业为特色的模式,也有以银行设立证券机构、金融机构为特色的模式,从母公司的视角来看上市公司提供的产品既设计银行产品也涉及证券产品,但是由于对金融控股公司缺乏有效、全方位的监控,存在着金融产品损害消费者、投资者利益,内部关联交易等诸多风险隐患的问题。二是银行、信托、证券、保险机构在突破分业经营的模式中不断地推出了各种横跨货专业 专注

工作总结 述职报告 竞聘演讲稿尽在金融人网站

币、资本等多个市场的产品或工具隐含的风险,如银行推出各类客户理财计划等等。人民银行最近防范和处置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实践表明,跨市场金融风险有上升的趋势,尤其表现在以实业公司为基础建立起来的金融控股公司,或准进入控股公司所实施的资本运作方面,由于横跨产业和金融两个领域,涉及银行、证券、信托、保险等多个金融部门,形成了融资、购并、上市、再购并再融资的资金循环链条,营运存在着巨大风险,由于起点和重点都是金融部门的融资,一旦资金链条断裂各机构往往是最大的受害者。如不久前的德隆的坍塌,相关金融机构也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威胁金融体系的问题。

无庸置疑,目前金融创新正在成为金融业谋求发展、增加效益、提高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但是在金融外部生态环境和金融机构业务经营模式正经历重大变化的情况下,与金融创新有关的新产品、新业务在各金融机构之间也带来了风险的相互传递。证券、信托和保险金融机构大力拓展的业务,这里需要关注委托理财业。尽管不同的金融机构对其委托理财业务也有不同的称为,也有不同的规则,但是委托理财中的财既投资于股票市场又投资于外汇市场,还投资于银行间债券市场,这说明委托理财业务或者是产品是属于跨市场的金融产品,促使部分高风险机构的案例中发现,证券公司从事委托理财业务所导致的巨额亏损正是导致这些机构资不抵债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证券公司广泛参与了货币市场,证券公司的风险无疑会传递给其他市场参与者,这里当然不是要否定委托理财业务,而是想从这一个侧面说明各种跨市场的产品所隐含的风险专业 专注

工作总结 述职报告 竞聘演讲稿尽在金融人网站

正实实在在地来到了各个金融机构的面前.第二个大问题,从金融法制的视野肯我国金融风险的诚意。我国金融体系中各种高风险是多年积累起来的,是国民经济运行中各种矛盾的综合反应,经济体制的转轨、社会环境的变化、金融体制的不适应、尽管手段的落后以及金融法律制度的不完善等都是造成我国金融体系中存在着高风险的原因,对此理论界和实际部门都有过很多的研究和分析,这里我着重从金融法制的角度具体谈一谈我国金融风险,尤其三大风险比较突出的原因。我们知道金融法律制度在本质上是一种工具,调整着金融监督、管理者、金融机构、金融产品当事人之间的各种关系,金融法律制度除了规范法律关系这一功能外还具有惩罚、鼓励或禁止、引导等多种功能,从经济学意义上讲就是一种可期待的利益或可预期的损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金融法制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建立了以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证券法、保险法、规范经营主体、经营行为为主要内容的基本经营法律制度,而在体制法的层面上又有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行政许可法等,在民商法律层面也票据法、担保法等,但是应该看到目前的法律制度是在发展新兴市场、转轨体制中制定的,面临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金融业对外开放进程的加快以及金融业自身创新动力的日益增强,现行的法律制度安排已经难以适应变化着的金融业的需要,尤其要跳出金融业的框架全面审视金融行业赖以生存的环境。同时强化金融创新,包括体制创新、金融机构创新和产品创新等法律关系研究,当前我国金融体系中存在一专业 专注

工作总结 述职报告 竞聘演讲稿尽在金融人网站

些高风险,尤其比较突出商业运用风险在很大程度上与一些法律制度的缺失和不协调有关。具体表现在,一是有关真信管理法规的缺失,影响到金融业的发展,和对借款人信用状况的评估。真信体系是为解决金融市场交易中的市场不对称而建立的制度,随着经济活动日趋复杂化,金融机构越来越需要依赖于专门的真性部门,或者是社会真性机构,来加强对借款人信用状况的调查和分析,长期以来我国一直没有把真信体系的建设提到议事日程上。近几年我国现代真信企业开始起步,由于涉及到公民隐私和企业秘密的问题是一项保密性很强的工作,由于没有一项法律、法规为真信活动提供直接的依据由此造成真信机构在信息采集、信息披露等关键环节上无法可依,真信当事人的权益难以保证,严重影响真信的发展。我二是现代破产企业法律制度的严重滞后对金融机构保存资产非常不利,企业破产法律框架下对金融债权人的保护程度直接关系到金融资产的状况,当前企业破产法制度主要包括适用于全民所有制企业的企业破产法,适用于其他企业的民事诉讼法第19章企业法人破产还债程序以及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一系列司法解释,上述法律规定没有很好地体现对债权人的保护,往往漠视债权人的利益。债权人监管制度的规定等等方面不是很健全,进一步削弱了法律对债权人的保护力度。

目前新的企业破产法的立法工作已经进入关键阶段,与现行的企业破产法相比较,新的企业破产法一方面拓宽了破产企业法适用的范围,将所有企业法人多纳入其中,另一方面充实了关于破产程序中实体问题的专业 专注

工作总结 述职报告 竞聘演讲稿尽在金融人网站

规避,从各个环节和层面大大提升了破产法对债权人利益的保护程度。但是在直接关系到债权人利益的破产债权、清产顺序和破产条件这两个焦点问题上草案的规定仍不尽完善。在债权清产顺序方面产生了职工劳动债权优先于抵押债权的规定。在破产条件方面将企业法人和资产不足以清偿债务并列为破产条件,这无疑会对金融机构债权的保护产生消极影响。劳动债权优先于担保物权,直接结果是银行债权追诉难,形成金融风险的诱因,同时对担保物权的漠视会破坏规则,对于担保制度作为最后一道保护措施的信任。法律也是一种信仰,失去了对法律的信仰,最系统的法律也会变成一张白纸。而过于严密的破产条件使得债权人不能及时、有效地提出债务人破产的申请,资产不足以清偿所有债务的条件往往使企业已经无可救药时才能进入破产程序,这会错失企业重组的机构。也错失对金融机构债权人利益最大化的保护机会。三是金融诈骗和违反金融管理秩序行为,不利于防范金融机构在操作经营环节中出现的风险。操作风险多发是目前的一个突出特点,以诈骗行为和违反金融管理秩序行为带来的损失最大,从最近发生的案件来看当前我国金融诈骗行为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以非法占用为目的,通过提供虚假信息进行诈骗,例如信用诈骗、票据诈骗等等,二是不以非法占用为目的,但是通过有意地提供虚假资料为企业利益骗取资金,这类诈骗的特点是行为人陈述的资金使用目的是真实的,行为人主观人没有将资金据为自由,但是在申请资金时有意提供虚假资料,骗取金融机构的资产,并且实施金融诈骗的主体往往是单位而不是个人。目前金融欺诈大部分是第专业 专注

工作总结 述职报告 竞聘演讲稿尽在金融人网站

二类,我国刑法对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金融诈骗案有明确规定,但是对第二类欺诈行为并没有明确规定,对此只能通过合同法来追究行为人的民事责任。另外一段时间以来在金融行业,特别是证券业和信托业中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挪用客户股票交易结算资金、信托资金等违反金融管理秩序的行为,不仅严重损害了社会公众的合法权益,而且也对金融机构本身带来巨大的风险。但现行的刑法对挪用资金罪的规定并不能满足现阶段打击上述行为的要求。刑法中关于挪用资金罪的规定仅适用于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挪用客户资金的行为,而不适用于金融机构挪用客户资金、资产的行为。对上述欺诈和违反进管理秩序的行为缺乏刑事威慑力,不利于降低金融机构在操作金融环节出现的金融风险,会产生负面影响。

四是相关金融主体和金融业务法律制度的缺失,放大了金融体系中一些潜在的风险。前面体到目前跨市场风险的增加正成为影响我国金融体系稳定的新因素,这在很大程度上与缺乏对这些新的金融主体、金融业务,从法律制度方面进行及时规范有关。例如对实际形成的各种金融控股公司或准金融控股公司,在现行法律框架下人民银行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商业银行法、证券法和保险法等都与企业有一定的关联。但上述法律又都不能完全解决对它的监管问题。对最为活跃的市场产品,比如说委托理财产品目前银行、证券、保险监管部门各自按照自己的标准分别进行监管,但缺乏统一的监管法律制度,由于现有的法律制度无法解决与金融控股公司有关的法律问题,金融公司开拓的新业务缺专业 专注

工作总结 述职报告 竞聘演讲稿尽在金融人网站

乏严格的法律界定,潜在的金融风险必然还要加大。并又容易在不同金融市场之间传播和扩散,按照巴赛尔委员会的建议,目前所承受的这种风险是一种法需风险。

第三个大问题,下一步金融法制建设的取向。当前我国金融改革和发展正向前加速前进,防范风险的工作变的越来越艰巨,一个良好的法律环境也是金融体系稳定运行的必要基础。目前中国人民银行正在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快推动有关金融立法的工作,包括尽快促进真信管理条例的出台,积极参与并关注企业破产法和刑法条例的修改,认真配合做好证券法的修订,资产证券化、委托理财等方面法律关系的问题,尽早出台这些法律法规以及实施细则,改善金融市场重要法律法规不健全,某些重要金融活动无法可依的现象,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彻底清理我国金融法律制度,该立法的立法,该修改的修改,该废止的废止。

从长远看我国的金融法制建设既要在金融立法方面下工夫,也要在金融执法方面强化严肃性,真正做到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金融立法价值取向,现阶段应该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全面体现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要求,把金融立法工作的重点放在推动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建设、规范金融创新、法律关系,提高金融监管的协调性、有效性以及充分利用市场监管上。具体而言应该包括四个,一,金融立法要有统筹、科学、全局的眼光,目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到已经进入改革的攻坚阶段,原来采取的单独推进的改革策略难以当前的需要,对于金融市场应专业 专注

工作总结 述职报告 竞聘演讲稿尽在金融人网站

当通过立法手段逐步推动统一,对于同质的金融产品按照相同的金融管理规则约束,市场主体的交易行为,保证不同的市场在其基础设施方面如发行、登记、托管、结算和清算规则方面的基本统一。对于金融机构而言要按照监管的思想,用统一的规则其反机构创新、业务创新和产品创新行为。同时要强化金融风险信息在金融监督管理部门间的共享和流转。支撑金融发展和改革的其他法律制度应该按照既保护债权人又保护债务人的选择进行系统修改,刑法的修改则应当与时俱进,强调对犯罪的刑事制裁和追究。二要保护债权人的取向,当前应当强调对于基础法律关系的研究,同时做好金融创新产品法律规范关系,金融监督管理部门在许可金融机构推出创新产品的过程中应当重视对于投资者的知情全、收益权的保护,要尽快完善破产法,根据破产法的原则考虑破产机构的特殊性,尽力健全金融安全网制度,包括存款条例、证券投资者的法律保护制度。三要坚持自律和他律相结合的取向。

分析中国金融监管体制 篇6

一、中国金融监管体制的概述

金融监管体制是指金融监管的职责和权利分配的方式和组织制度,其要解决的是由谁来对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金融业务进行监管、按照何种方式进行监管以及由谁来对监管效果负责和如何负责的问题。由于历史发展、政治经济体制、法律与民族文化等各方面的差异,各国在金融监管体制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别。

二、中国金融监管体制的现状

金融监管是指一国金融监管当局以法律法规为依据,对金融业的经营进行监督管理的行为。目前,世界各国及地区的金融监管体制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为适应金融业的发展,我国政府一直在摸索符合国情的金融监管模式。目前,我国实行的是以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即所谓的“一行三会”)为主的金融业分立监管体制,并建立了银、证、保三方的“监管联席会议机制”。国务院是金融监管的主体,它和三大金融监管部门实际上是一种委托代理关系,金融监管部门在国务院的授权下发挥监管的职能,发挥着核心作用。2003年10月,经修订的《中国人民银行法》保留了中国人民银行为履行其央行职责所必要的金融监管权力。至此,形成了我国目前的金融监管体制。目前,我国实行金融分业经营体制,并依据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证券法、保险法和银行业监管法的规定实施具体的金融监管。从体制上看,我国的金融监管体制应属于“一元多头”,即金融监管权力集中于中央政府,由中央政府设立的金融主管机关和相关机关分别履行金融监管职能,即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分别监管银行、证券、保险机构及市场,中国人民银行、审计机关、税务机关等分别履行部分国家职能。在这种分业监管体制中,中国人民银行处于核心地位,是全国金融业的最高主管机关,它不仅负责银行业和信托业的监管,还要从宏观上对证券业和保险业的监管予以指导,以保证整个金融业的健康发展;银监会负责对银行业的监管,证监会作为国务院证券监督机构对全国证券市场实行集中统一的监督管理;保监会负责对全国保险业和保险市场的统一监管。同时,我国法律还规定有有金融业的自律监管和社会监管作为辅助监管。自律监管包括金融机构自我监管和行业自律监管,社会监管主要是指中介机构的监管。

三、现在监管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监管的协调性不够

监管协调性差是分业监管体制的固有弊端,加之我国特有的行政体制和行政文化,导致三家监管部门之间以及监管机构和中央银行等宏观调控部门之间的协调难度大,效果差。这些部门均为独立的正部级单位,自成系统,各司其职,条块分割,易形成部门利益,造成监管真空和磨擦,给跨业违规以可乘之机。此外,当发现问题时,由谁牵头,由谁做出最终决定等,都有一定难度。随着金融创新和综合经营的进一步发展,这些问题将更为突出,并严重影响监管效率的提高。

(二)监管目标不够明确

在市场经济发达国家,金融监管目标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是不同的。货币政策目标是宏观目标,借助货币政策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以保持币值稳定。而金融监管的目标较为具体,突出强调保护存款人利益和维护金融体系的安全与稳定。从《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管理暂行条例》(1986)、《金融机构管理规定》(1994)和《商业银行法》(1995)的内容看,我国的金融监管目标具有多重性和综合性。金融监管既要保障国家货币政策和宏观调控措施的有效实施,又要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保护存款人利益,保障平等竞争和金融机构合法权益,维护金融体系的安全。

(三)没有形成统一规范、连续和系统性的监管

目前我国的金融监管体系主要是行政监管,并且在具体的运作中大多数是一次性的、分散的和孤立的,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全方位的金融风险监测、评价、预警和防范金融监管体系,缺乏早期预警和早期控制,往往是忙于事后救火。非现场监管和现场检查的结合效率不高。信息的不对称,没有建立集中统一的监管信息库和信息网络,缺乏金融监管体系数据的收集、整理、加工、分析系统,社会中介机构会计审计等社会监督作用没有充分发挥。信息披露制度不完善,市场约束力薄弱,金融监管信息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

(四)金融业开放缺乏整体战略,单纯的分业监管无法对外资金融机构实施有效监管

加强中国农村金融体系构建 篇7

“经济决定金融, 金融又反作用经济”。农村金融体系作为我国宏观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作用具体表现如下:

首先, 农村金融体系使得农村社会的储蓄率有了显著提升, 同时也加强了农业发展的资本实力, 从而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比较充裕的资本支持。农村金融体系的兴起, 为农民的投资渠道和投资方式提供了更大的选择空间, 从而推动其向日趋多样化的趋势展, 使得原来风险的不可分散问题提供了解决的可能, 也使得储蓄的增值有了更大的替代空间和更多的选择机会, 为使得未来消费呈扩大趋势创造了有利条件。随着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不断完善、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日趋成熟, 推进了金融创新的过程, 使得农民实物储蓄逐步被货币储蓄所替代。

其次, 农村金融体系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农村传统的储蓄意识, 使他们意识到了投资的益处, 从而使得农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 在一定程度上调整了农村经济结构。在经济社会中, 储蓄量既定的条件下, 投资数量和投资的质量取决于储蓄向投资转化的能力和方向。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 农村储蓄向投资转化速率与效率是通过金融机构的影响才得以实现的。

再次, 农村金融体系的存在与发展使农业生产资源的再配置和规模节约得到进一步的深化, 同时提高了农业投入要素的生产率, 优化了资源要素的配置并为实现规模节约创造了条件, 这也是农村经济集约增长的显著要求。而农业生产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规模节约都是通过有效的市场来实现的。这就要求农村的劳动力市场、商品市场、信息市场和技术市场的有效性和农村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

最后, 在农村金融体系的发展与完善的过程中, 我国农村经济的金融化与货币化进程都得到进一步的深化, 农业科技也有了长足的进步, 也使得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区间进一步缩小, 推进了我国农村经济增长集约化的进程。

二、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大致分为两种形式, 一种为正规金融组织, 另一种为非正规的金融组织。

正规金融组织或活动是指受到中央货币当局或者金融市场当局监管的那部分金融组织或活动。主要由这样的几个部分组成: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村邮政储蓄机构等构成。它们是农村金融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当今农村金融体系最直接的表现形式, 最被老百姓所认可的机构, 在现实农村金融体系中发挥着主力军的作用。非正规金融是一种相对于官方正规金融活动而言, 自发形成的民间信贷交易 (俗称“民间金融”、“民间借贷”、“草根金融”) , 游离于政府机构的监管之外。在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初期, 非正规金融组织和活动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但好景不长。随着农村经济的日益发展和金融体制的不断改革, 从非正规走向正规金融机构的商业化, 中国人民银行针对其变化对非正规金融组织和活动的监管力度也随之加大, 最终顶着各方的压力最后在1999年将其解散。

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作为农业大国的中国农村金融体系对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重大的作用, 但在发展中暴露出很多问题。, 一方面整个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不够健全, 由于受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和制约, 对于我国已建立的以政策性、商业银行和信用社为主体的农村金融机构组织体系来讲, 商业性保险机构、证券、担保租赁等金融机构在农村基本没有设立分支机构, 完全意义上的金融机构组织体系尚未发育成熟, 不够健全。

另一方面是现有机构组织的功能缺陷。首先, 国有商业金融在农村金融领域内的功能弱化。其次, 功能单一的农业发展银行, 难当政策性金融的重任。再次, 邮政储蓄抽走农村资金大大削弱了金融支农力度。最后, 农村信用社不能够完全适应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 虽然农村信用社在近几年进行了不断的完善, 但仍然存在着相当大的问题。还有像农村保险业支农功能还不够健全、民间金融缺乏约束手段, 等等。这一系列的问题对农村金融体系的构建发展造成了阻碍。

三、完善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建议

通过分析我国的农村金融体系现状和国外先进的农村金融体系, 结合我国农村实际我觉得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改革与完善, 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给予重点关注:

(一) 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需在新视角下重构

目前, 我国农村金融正处于边缘化, 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把具有不同性质和功能的商业机构有机地衔接起来, 从而构建一个层次多、覆盖广阔、且可持续的真正适应新农村建设需要的农村金融体系。从其发展现状来看, 我国农村金融系统的改革模式和供给主导型思维大多是围绕信用社来进行的。我们应该突破这种传统的改革模式, 积极充分利用和开发县域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农业发展银行等对农村经济发展起到的作用, 把新型农村合作金融形式应用其中, 推动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组织的相互合作与协调性, 以便充分地发挥农村金融体系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作用。

1.农村信用社在农村合作金融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要想使农村信用社真正做到服务“三农”, 我们必须注重它的组织结构。

2.要想使县域农业银行改变农村环境, 开拓产业链。可将其定位于农村建设的商业性金融机构, 主要服务于农业, 应该强调产权和市场化明晰, 发挥其自主权, 使其不受没有必要的约束, 注重其金融网点的建设, 运用各种措施和手段增加对新农村设施建设。

3.作为重要的政策性金融组织的县域农业发展银行, 目前的业务范围覆盖率还不够高, 比如在对农业产业化、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县域城市化建设等项目上的贷款发放力度还不够大, 所以要加强县域农业银行对这些项目的贷款支持。改变农行发放扶贫开发贷款的现状, 授予县域农业发展银行承办县域地区的兑付、市场债券代理、向县域金融机构批发资金的权利。另外, 要大力开发多样性的信贷产品, 在具有农业产业结构的大企业以及农业开发项目上给予大力支持。

4.建立完善的农村保险服务体系。通过分析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现有的风险分摊机制可以得出, 其单一的分担风险机制根本不能适应农村金融发展的需要, 应尝试建立更为多样和有效的农业风险分摊转移机制, 加大对我国农业金融市场的支持力度。但基于我国农村发展不平衡导致的各方面条件以及财政状况的不同, 所以要因地制宜, 不同地区建立适应当地发展的不同性质和功能的保险公司, 完善当地的农业担保和风险转移分摊机制。

5.积极地向农村推广新型的合作性金融。积极推动贷款公司、村镇银行、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广大农村的建立, 要积极鼓励各种正规的境内外资本在农村地区投资设立多种类型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村镇银行、农业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 。这些金融机构一旦在农村建立, 就可以发挥其经营方式灵活和管理层次少的优点。

(二) 农村小额信贷管理体制的完善与创新

1.完善小额贷款体制有效地填补了农村没有大银行的空白。小额贷款可以交给银行或专门指定的组织来经营。

2.在贷款的原则上实行“灵活”的原则, 也就是贷款金额灵活, 还款期限灵活, 贷款抵押物范围灵活, 贷款品种灵活, 在审批制度上灵活, 在定价机制上灵活。

中国需要健康、公正的金融体系 篇8

不跑路的美国P2P

经过仔细研究,不难发现,美国的P2P平台之所以没有出现“跑路”,原因概括起来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市场环境筑起护城墙。在美国,P2P网贷行业受到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严厉监管,其复杂的透明化披露手续、高额的保障金、巨额的注册成本、烦琐的流程……都是P2P行业难以逾越的屏障。

第二,高准入让人望而却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注册要求设立了很高的市场准入门槛,新参与者必须符合这些标准才能合法地进入P2P市场。在接受SEC监管之后,P2P网贷平台每天需向SEC至少提交一次报告。

第三,法律架构无可乘之机。美国关于P2P监管架构的复杂程度超乎想象,根据Chapman&CutlerLLP 2014年4月《白皮书》的不完全统计,这一监管架构涵盖了美国的几十项法律、法案、法规(见下页表)。

第四,持续的信息披露机制。首先,SEC要求P2P网贷平台对所发行的收益权凭证和对应的借款信息做全面的披露,并且信息变更需要进行动态披露,从而形成一种“持续的信息公开披露机制”。其次,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对P2P网络平台的发行说明书及相关材料进行审核,以保障投资者能够获得决策的信息。如果网络借贷平台发行说明书的遗漏、错误等引致损失,投资者可以对其进行追责。最后,监管部门要求借款人的信息真实性要高,同时,要求交易必须公平。

第五,社会信用体系是核心。美国的社会信用体系是以个人信用制度为基础,具有完善的个人信用档案登记制度、规范的个人信用评分机制、严密的个人信用风险预警系统和管理办法及健全的信用法律体系。

中美P2P的差异

通过前文分析可以看出,美国P2P网贷平台在整个交易流程中仅作为一个信息中介而存在,投资者主要依据借款方的FICO信用评级分数对投资者进行信用评估,平台对投资活动不进行担保。

相比较于美国市场的情形,我国国内的情况则有很大不同。国内火爆的P2P网贷市场目前建立在一个几乎无准入门槛、无行业标准、无政策监管的“三无”环境中,几乎没有任何金融背景的企业甚至都能借助于互联网P2P网贷市场分得一杯羹。

这其中除了相关法律监管不完善之外,最核心的问题还是国内个人信用体系的严重缺失,导致绝大多数平台在线上无法准确判断借款人的身份真伪以及还款能力,只能到线下获取借款人。

可以看出,中美之间金融市场化程度以及政策环境等因素的不同导致同样是P2P,但却在中美市场上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发展态势。这同时也折射出国内存在诸多不利因素,如金融市场化程度低、社会征信体系极不完善、政策不明朗等问题。

专业从业人员称,P2P网贷之所以在两个国家差距如此之大,其重要原因是:P2P网贷在美国以慈善为导向,在中国体现的是商业利益。

在中美两国市场环境差异化比较大的今天,我们不得不承认国内的P2P市场无论是从市场环境还是监管强度乃至整个行业的发展程度上来讲都是落后于美国的。但是所有的新生事物的发展都是曲折的。随着市场监管的加强和行业的成熟,我们应该相信,国内P2P行业会逐步走上正轨。中国需要健康、公正的金融体系

什么叫公正?有两层含义。

第一层,社会财富的分配向底层民众倾斜,抑制上层人群的膨胀,从而刺激全社会消费潜力。

第二层,社会财富奖赏劳动、智慧和价值创造,而非奖赏坑蒙拐骗、资本运作和制度套利。

然而,在全民理财和全民并购的狂潮中,受损的是那些将养老储蓄投向跑路P2P平台的中老年投资者和将工作积攒投向股市的白领,是全社会所有持币的人,因为货币的泛滥和资产的升值使现金连年缩水,得益的正是那些踩着法律红线玩弄坑蒙拐骗、资本运作和制度套利的人。

一个健康、公正的金融体系,是遏制互联网金融乱象,促进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抓手,也是确保民众享有现代、安全、便捷的金融服务的首要前提。

上一篇:公司周年庆贺信下一篇:思南滨江医院传染病防治管理制度